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范文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精选(九篇)

对现代物流的看法

第1篇:对现代物流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一、引言

物流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出现在美国,时至今天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史,逐渐走向成熟。物流是经济一体化,与社会联系加强的结果,也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所衍生的一门新兴事物。在经济不断进步,交通不断发达的今天,企业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发展条件,同时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物流运输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放在物流管理方面,不断加强企业的物流管理建设,将物流管理水平看成是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甚至将物流管理看成是一种战略意识,使企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由于物流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一门专业起步比较晚,在物流管理中仍然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在物流管理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要想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就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探索问题解决的出路。

二、物流管理理论的内涵阐述

物流作为一门学科起初起源于美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美国的相关协会就已经给出了物流一个科学的定义,说明了物流实质上就是一个存储与运输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原料的采购运输、中间库存、产品输出、以及一些重要信息从生产厂家到顾客之间的流动,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商家与消费者的需求,其中也涉及到一些活动的控制与管理。从表面上看,物流仅仅是指商品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流动,到了二十世纪末期,这种商品或物品的空间流动逐渐转变成为现代物流。传统物流的生产与运输是相互分离的,然而,现代物流则开始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支持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实现信息化物流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物流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因为他涉及到众多相互关联的环节,例如:供货环节、生产环节以及回收环节。在众多的环节与阶段中,占据关键地位的环节当属供货环节与生产环节。从整个环节对比来看,其中的一些环节是无法发挥作用的,也不能够产生真正的收益,然而这些环节却是必不可少的。运用物流管理的科学方法来加强对物流的优化管理,从最初的统一原料购买,到一致配送,能够有效地实现对企业物资与资源的调配,全面减少企业的运行资金投入,进而能够实现对企业资源的统一管理与优化分配。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方式中,企业自然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物流管理是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易的有益桥梁,也是供应链管理系统中非常关键的因素,企业在科学、有利的物流管理环境下,能够全面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益,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三、物流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企业尚未形成现代、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没有与时俱进的管理思想,而且管理的方法与模式都相对陈旧,导则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1)传统、陈旧的物流管理理念根深蒂固,没有从中解脱出来,而且现阶段的物流范围也没有突破一定的空间,运输的费用也比较高,而且也浪费了巨大的资源,运送的速度不够快,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在没有紧迫竞争机制动力下,缺乏发展的劲头。(2)物流管理的方法与模式也有待更新,目前,大多数企业都缺乏科学、完备的物流管理系统,而且现阶段的很多企业将物流管理还局限于传统的模式,例如:手工记录、人工分拣等,在具体的管理中缺乏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积极利用,物流管理没有达到科学化、现代化,也没有出现科学、现代的物流管理方法与模式。

第二,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管理。一些企业,尤其是很多中小型企业,由于缺乏对物流管理的科学性认识,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法律与制度,很多物流管理没有真正形成一种管理系统与规模系统,例如:没有形成适应自身需要的绩效考核机制,对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也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录用及考核机制,甚至存在人才任用不合理的现象,也就是说原有的人力资源尚未得到开发。一些对应的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第三方物流与供应商之间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这些问题都导致了物流管理效益的不足,没有真正发挥物流管理的真正作用。

第三,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匮乏,而且现任物流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由于物流这一行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比较短,因此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一批合格的人才系统,很多人缺乏相关知识与经验。一个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科学的物流管理知识系统,而且也需要掌握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然而,从现阶段来看,这种综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企业物流管理的发展。

第2篇:对现代物流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物流;法律规范;构建

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实施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的需要,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调整与发展,物流法律规范的不完善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构建一个完善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物流业发展中的无序现象,已成为我国物流产业调整发展的迫切问题。

一、我国物流法律规范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物流法律规范散见于法律、法规、规章、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及各种技术规范,涉及贸易、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配送、搬运、信息管理等方面。从法律效力角度来看,主要有:一是法律。即由最高国家立法机关颁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如合同法、公司法、铁路法、海商法等。这类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最高,是物流领域的基本法。二是行政法规。即有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颁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有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海港管理暂行条例、公路管理条例、航道管理条例等。该类规范性文件数量众多,在我国的物流法律规范中占重要的地位。三是由中央各部委颁布的部颁规章。包括有关于商品包装的暂行规定、商业运输管理办法、铁路货物运输规程、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关于加强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等等。该类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次于法律、行政法规,主要有与物流有关的管理部门颁布实施,带有强烈的部门特色。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以及地方性法规以及物流技术规范和标准等形式。这些法律规范对我国物流业的高速、有序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在物流领域的基本方面做到了有法可依,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我国物流法律规范存在的问题

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看,我国现有的物流法律规范,还不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所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体系。物流法制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

(一)物流法律规范系统性差

目前,我国物流法律规范主要散见于贸易、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环节中。而这些法律法规又由不同的政府行政部门根据各自的行业特殊情况和部门利益制定,形成多头而分散的局面,缺乏物流行业系统而专门的法律规定,各法规之间缺乏统一性,甚至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等,不利于建立一个统一和开放的大物流系统,也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物流法律规范层次较低,效力差

在某些具体领域,法规多有各部委、地方制订,甚至是内部规定等,这些法规和规章层次低,效力差,规范性不强,其中不少内容和国际惯例相博,不利于调整各物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对物流主体行为的制约作用。这种状况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三)物流法律规范滞后

从我国现存的物流法律规范来看,大部分物流法律制度是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或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制定并被沿用下来的,已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更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已经加入WTO,从物流业调整振兴和经济全球化要求等,须对与WTO不相适应的法律规范做相应的调整。

三、加强与完善我国物流法律规范的建议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为适应规划提出的“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加强规划指导,注重协调联动、打破分割封锁,整合现有资源、建立技术标准,推进一体化运作”等原则要求,针对我国物流法律规范存在的问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制订统一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建立统一开放的物流市场体系

物流业涵盖贸易、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配送、搬运、信息管理等多方面,与此相适应,物流法律法规应界定为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与物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要制订统一的物流法律规范,理顺不同单行法规的层次结构与逻辑脉络,确立现代市场经济下物流运行应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从而避免跨部门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内部出现重复和矛盾,建立统一开放的大物流市场体系。

(二)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物流法律规范体系

从物流业调整振兴发展要求出发,适应我国加入WTO的需要,对现有物流法律规范进行清理,修订内容过时影响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保证我国物流业在不断完善的法律环境中健康发展。

(三)建立与完善适应物流国际化发展的技术标准法律规范体系

物流国际化发展要求必须制定相应的统一标准。目前,我国物流业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在部分流通领域,如包装、运输、装卸等环节中,不统一或没有相应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导致物流成本上升,严重影响了物流业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制定与完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家标准,实现物流活动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物流业效率,适应物流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四)加强和完善地方物流立法

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物流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建立完善全国性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各地区也应结合地区基础和条件,制定出某些符合本地区物流业发展的物流法律规范。既为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物流法律规范提供依据和经验,也有利于各地区的物流企业根据地区特点加快发展。

(五)完善物流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协调的职能,发挥在物流规划制订、政策建议、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逐步建立全国及地方的物流行业协会组织,将以往政府过多的管理职能逐步过渡,交给行业协会行使。加强物流业发展中的行业协调和行业自律,并从法律法规上加以支持,对物流行业协会组织的功能、作用、职权及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络和沟通做出必要法律规定,使对物流的管理逐步与国际惯例对接,发挥民间组织所固有的协调功能和专业知识。

总之,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调整振兴依赖于统一、开放、公平和高效率的法律制度环境,加强和完善我国物流法律规范,对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泉. 加强与完善我国物流法制的思路.中国储运.2006.3.

第3篇:对现代物流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现代物流业;现状;问题;对策;系统工程

一、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当前,在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市场之一。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与物流相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所形成的完整供应链中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也在不断被探索出来,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学者所重视。

国外物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对物流理论研究较多而市场实践较少。仅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有关这方面理论文章颇多,但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市场上tpl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及物流渠道不畅等,加之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竞争,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仍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由于物流发展不够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工艺流程的不够合理。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传统生产与流通的分工,未将现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中。

纵观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我国物流粗放式的经营特点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由于比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过大,使得我国从整体上看资本周转缓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服务方式与水平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现代物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涉及现代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地运作,造成了不少行业、部门、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此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仍是过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国配送业务中心(dc)最优位置选择、仓储、包装等具体的、个别的物流环节上。

当然,我国现代物流业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国家物流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忽视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而必须从客观上针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这对推动涉及我国物流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寻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我国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物流领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物流领域要探讨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不同领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得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阶段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研讨产生这些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根源。具体来说,在各个阶段都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来自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是来自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是来自于物流成本较高还是来自于物流运力发展滞后?等等。只有从根本上剖析原因,现代物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在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分别考虑全国性、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现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这里既要分析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应分析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现阶段这些评价指标既包括供应链、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环境、体制和相关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

4.分析影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若干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探讨某一关键性因素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关键性因素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此外,还要探讨若干个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当“供应链”这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探讨它将对“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5.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现代物流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在我国兴起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难点。应该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把握住电子物流对物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6.当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何及时进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程度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流业盲目发展和扩充物流资源,另一方面,可使现代物流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国家产业布局、投资融资环境、税收政策、海关、运输标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管理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或企业的职能部门。因此,制定各项有关物流对策时,应当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外资、产业政策以及加速培养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等众多角度考虑,做到多管齐下,促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理论研究、教育与培训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整体。特别是我国物流市场在经过10年的起步与发展期以后,探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对策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对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目前适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7项对策具体为:

1.我国物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取得规模效应而发生资本运作的条件日益成熟,正在进入物流企业的资产整合和重组阶段。应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强势战略合作联盟。例如,我国的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的整合、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的整合、中远物流、中外运股份和中储股份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

2.在理论研究上要强调务实。在跟踪国际物流业理论研究动向时,更应该具体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和物流企业的具体条件。例如,在研究市场竞争对手时,对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约束条件来研究。对我国当前仓库分散的现状,要加强信息技术,合理调配,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再例如,在研究发展第三方物流时,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以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

3.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业、经贸、财税、工商、内贸、外贸和交通等多个部门,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门牵头的、协调物流企业、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机制,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作性,创造一个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规划、政策和物资基础环境的综合体系。

4.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500万人,而2010年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达到40万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现代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在教育培训上要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5.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思路。物流的发展不仅应当符合中国发展的国情而且应当符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领域中,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发展的对策。这必将有利于包括由专业物流企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化的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和物流公司、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供应商等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与协调发展。

6.在税收对策上,解决现行税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对于各类物流行业发展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约问题,可以考虑对物流总商实行类似于增值税方式的税收制度,扣除转包部分,仅对增值服务的部分增税,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大范围内进行业务整合与发展,而且也会促使其它物流企业本身的发展,从而达到扩大税基增加税收目的。

7.物流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应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当前,尽管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电子商务已有了一些现成的软、硬件系统,但各个系统如何协调配合,实现企业、政府电子商务系统与内部集成化信息系统、伙伴间纵向信息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统尚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此,可考虑建立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与外部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从而实现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整体管理水平。

从制订政策的原则上来看,适应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应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二是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三是从物质型发展向知识型发展转变。

在切实制定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对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3点。

首先,对于不同物流领域和不同地域在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上海市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即陆、海、空港的口岸物流,商业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和依托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物流,从而为今后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

其次,应用比较研究方法,将实证分析、理论探索与对策制定紧密结合起来。在广泛吸取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从中探索有益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切实可用的对策。例如,在与沃尔玛物流、日本7-11物流等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抉择。

最后,应采取“拉动”的思维方式,即完全有必要采取宏观的调控措施来拉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让我国一些重要地域和领域的物流企业能够率先使得物流市场得以快速健康的发展,然后去拉动其它地域和领域的物流发展;另一方面,使得物流理论研究成果有检验场所和用武之地,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践反馈,更新物流理论,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同时,我国不同规模、地域的现代物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5).

[2]陈梅君,张亦弛.物流国际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2,(1).

[3]李纲.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j].理论探索,2003,(2).

[4]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4).

[5]陈为涛,肖慧超,张弥嗪.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2,(5).

[6]孙光圻,倪玮,姜梅,张维国.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政策研究[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1).

[7]王忠郴,胡建华.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总的和谐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4).

第4篇:对现代物流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德国;现代物流;发展特征;启示

1. 德国现代物流业整体优化发展现状

德国的物流业发展之迅速,发展之成功,不仅在欧洲是最好的,在全世界都是十分出色的。物流在德国推行20余年来,几乎渗透到各行各业。这是因为德国公路网密度大、等级高且高速公路免费,公路货运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据纽伦堡大学统计,2003年德国物流营业额约1 500亿欧元,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2%,约占欧盟原15国加瑞士和挪威的物流营业额的四分之一。同年,德国物流业从业人员约206万,货运总量43.25亿t,人均年货运量54.7 t,平均货运成本14.02欧元/t。

2. 德国现代物流业整体优化发展特征

德国现代物流业整体优化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功,有其区别于其他国家物流业的独特之处:

一.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装备先进,物流网络发达。这里的网络发达包括物流组织的网络发达和物流配送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发达两层含义。首先,德国位于欧洲的中心,拥有欧洲最长的水运网络(7300公里)和世界第三大高速公路网(1.2万公里)以及全球最具现代化的集装箱船队,高速铁路网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先进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物流装备为德现代物流业的整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德国物流业的信息网络化程度非常高,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之间的信息可以极为快速方便地共享。

二.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发达,专业物流规模化。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是德国物流业整体优化的标志。为了引导各州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德国政府对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给予资助。这种合理的规划,使物流中心形成完善科学的网络。

    三.法制健全,行业发展有法可依。德国物流业发展的另一大特色是相关法制十分健全,政府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保障物流业的健康发展。例如,《联邦货物运输法》、《公路交通条例》、《内河物质运输法》、《德国运输业条件》等法律、法规,对物流行业的运作和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此外,《对外经济法》、《保险法》、《运输统计法》等对进出口货物运输、货物运输保险、运输企业统计、等均有明文规定。

3.德政府在促进现代物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德国物流业整体优化发展的过程中,德国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正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德国物流业才能发展如此迅速。德国政府在物流业的发展中有以下三点作为值得注意。

一.做好物流的发展规划、建设和协调工作。德国政府对物流业发展作出统一规划并提出实施原则,以指导行业的发展,同时又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对物流进行监控、协调和管理,促进物流业的发展。

二.掌握并推广最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技术。德国政府对物流经济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十分重视,研究机构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与企业合作,在理论和应用研究上走在了世界前列。德国政府积极推进物流经济的标准化,针对基础设施、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保证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并支持行业协会对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指定物流用语标准、物流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等。

三.政府对物流经济进行战略性投资。德国目前投入使用20多个物流园区,都是由德国州、市政府投资设立的。如纽伦堡-罗思物流园由一家国有企业———Hafen Nurnberg-Roth GmbH负责运作,该公司由巴伐利亚州投资80%,纽伦堡(Nurnberg)市投资19%,罗思(Roth)市投资1%。该物流园纽伦堡部分占地337公顷,罗思部分占地5.8公顷,这些土地是当地政府历经十年通过艰苦的谈判从私人手中征用来的。政府的投资是战略性的,目的是培育一个新兴的行业,而不是哈芬公司自身的盈利。

4.德国物流业整体优化发展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水平相比,发展质量和效益都还很不理想。因此,我国亟需学习借鉴物流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经验,明确现代物流发展目标,全面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一.加快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及物流基地建设。近几年,我国各地政府相当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很多地方把物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新的经济增长点,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中心城市已经或正在开始制定物流发展规划。但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过多过快,一些地区在物流园区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刮风”和“虚热”现象。借鉴德国物流业的发展经验,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国家、地区、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生产力的布局,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运筹,对投资大、回收期长、社会效益显著的物流基地建设,政府在土地使用、税收、贷款利率等方面要给予优惠和扶持。

二.大力推进物流规模化和集约化。德国物流业的发展经验证明,物流园区和大型物流集团公司对物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目前的物流业处于一个较为粗放的发展状态,小的物流公司遍地开花,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大型物流集团公司,建立物流园区,推进物流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使我国物流企业规范化发展,提高我国物流行业的竞争力。

三.从德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助于物流产业向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物流法;从行业内部来看,关于物流市场的准入条件、从业资格,我国目前业尚无专属法律可循。为了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我国必须加快对原有法规的修改和调整,并尽快出台专门支持和规范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文件,如物流业统一的税收政策、促进物流发展的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等,逐渐形成并完善物流产业的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朱德秀.德国最新物流发展特点及借鉴[J].交通世界,2006,(8).

第5篇:对现代物流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现状;问题;对策;系统工程

一、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当前,在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市场之一。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与物流相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所形成的完整供应链中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也在不断被探索出来,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学者所重视。

国外物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对物流理论研究较多而市场实践较少。仅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有关这方面理论文章颇多,但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市场上TPL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及物流渠道不畅等,加之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竞争,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仍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由于物流发展不够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工艺流程的不够合理。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传统生产与流通的分工,未将现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中。

纵观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我国物流粗放式的经营特点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由于比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过大,使得我国从整体上看资本周转缓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服务方式与水平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现代物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涉及现代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地运作,造成了不少行业、部门、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此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仍是过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国配送业务中心(DC)最优位置选择、仓储、包装等具体的、个别的物流环节上。

当然,我国现代物流业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国家物流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忽视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而必须从客观上针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这对推动涉及我国物流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寻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我国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物流领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物流领域要探讨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不同领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得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阶段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研讨产生这些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根源。具体来说,在各个阶段都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来自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是来自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是来自于物流成本较高还是来自于物流运力发展滞后?等等。只有从根本上剖析原因,现代物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在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分别考虑全国性、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现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这里既要分析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应分析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现阶段这些评价指标既包括供应链、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环境、体制和相关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

4.分析影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若干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探讨某一关键性因素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关键性因素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此外,还要探讨若干个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当“供应链”这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探讨它将对“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5.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现代物流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在我国兴起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难点。应该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把握住电子物流对物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6.当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何及时进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程度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流业盲目发展和扩充物流资源,另一方面,可使现代物流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国家产业布局、投资融资环境、税收政策、海关、运输标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管理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或企业的职能部门。因此,制定各项有关物流对策时,应当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外资、产业政策以及加速培养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等众多角度考虑,做到多管齐下,促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理论研究、教育与培训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整体。特别是我国物流市场在经过10年的起步与发展期以后,探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对策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对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目前适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7项对策具体为:

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取得规模效应而发生资本运作的条件日益成熟,正在进入物流企业的资产整合和重组阶段。应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强势战略合作联盟。例如,我国的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的整合、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的整合、中远物流、中外运股份和中储股份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

2.在理论研究上要强调务实。在跟踪国际物流业理论研究动向时,更应该具体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和物流企业的具体条件。例如,在研究市场竞争对手时,对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约束条件来研究。对我国当前仓库分散的现状,要加强信息技术,合理调配,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再例如,在研究发展第三方物流时,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以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

3.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业、经贸、财税、工商、内贸、外贸和交通等多个部门,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门牵头的、协调物流企业、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机制,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作性,创造一个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规划、政策和物资基础环境的综合体系。

4.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500万人,而2010年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达到40万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现代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在教育培训上要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5.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思路。物流的发展不仅应当符合中国发展的国情而且应当符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领域中,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发展的对策。这必将有利于包括由专业物流企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化的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和物流公司、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供应商等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与协调发展。

6.在税收对策上,解决现行税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对于各类物流行业发展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约问题,可以考虑对物流总商实行类似于增值税方式的税收制度,扣除转包部分,仅对增值服务的部分增税,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大范围内进行业务整合与发展,而且也会促使其它物流企业本身的发展,从而达到扩大税基增加税收目的。

7.物流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应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当前,尽管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电子商务已有了一些现成的软、硬件系统,但各个系统如何协调配合,实现企业、政府电子商务系统与内部集成化信息系统、伙伴间纵向信息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统尚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此,可考虑建立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与外部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从而实现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整体管理水平。

从制订政策的原则上来看,适应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应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一是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

二是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

三是从物质型发展向知识型发展转变。

在切实制定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对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3点。

首先,对于不同物流领域和不同地域在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上海市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即陆、海、空港的口岸物流,商业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和依托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物流,从而为今后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

第6篇:对现代物流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现代物流业;现状;问题;对策;系统工程

一、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当前,在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市场之一。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与物流相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所形成的完整供应链中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也在不断被探索出来,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学者所重视。

国外物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对物流理论研究较多而市场实践较少。仅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有关这方面理论文章颇多,但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市场上TPL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及物流渠道不畅等,加之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竞争,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仍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由于物流发展不够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工艺流程的不够合理。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传统生产与流通的分工,未将现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中。

纵观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我国物流粗放式的经营特点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由于比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过大,使得我国从整体上看资本周转缓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服务方式与水平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现代物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涉及现代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地运作,造成了不少行业、部门、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此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仍是过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国配送业务中心(DC)最优位置选择、仓储、包装等具体的、个别的物流环节上。

当然,我国现代物流业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国家物流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忽视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而必须从客观上针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这对推动涉及我国物流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寻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我国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物流领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物流领域要探讨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不同领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得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阶段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研讨产生这些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根源。具体来说,在各个阶段都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来自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是来自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是来自于物流成本较高还是来自于物流运力发展滞后?等等。只有从根本上剖析原因,现代物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在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分别考虑全国性、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现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这里既要分析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应分析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现阶段这些评价指标既包括供应链、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环境、体制和相关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

4.分析影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若干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探讨某一关键性因素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关键性因素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此外,还要探讨若干个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当“供应链”这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探讨它将对“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5.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现代物流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在我国兴起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难点。应该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把握住电子物流对物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6.当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何及时进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程度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流业盲目发展和扩充物流资源,另一方面,可使现代物流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国家产业布局、投资融资环境、税收政策、海关、运输标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管理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或企业的职能部门。因此,制定各项有关物流对策时,应当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外资、产业政策以及加速培养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等众多角度考虑,做到多管齐下,促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理论研究、教育与培训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整体。特别是我国物流市场在经过10年的起步与发展期以后,探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对策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对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目前适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7项对策具体为:

1.我国物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取得规模效应而发生资本运作的条件日益成熟,正在进入物流企业的资产整合和重组阶段。应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强势战略合作联盟。例如,我国的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的整合、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的整合、中远物流、中外运股份和中储股份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

2.在理论研究上要强调务实。在跟踪国际物流业理论研究动向时,更应该具体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和物流企业的具体条件。例如,在研究市场竞争对手时,对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约束条件来研究。对我国当前仓库分散的现状,要加强信息技术,合理调配,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再例如,在研究发展第三方物流时,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以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

3.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业、经贸、财税、工商、内贸、外贸和交通等多个部门,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门牵头的、协调物流企业、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机制,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作性,创造一个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规划、政策和物资基础环境的综合体系。

4.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500万人,而2010年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达到40万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现代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在教育培训上要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5.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思路。物流的发展不仅应当符合中国发展的国情而且应当符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领域中,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发展的对策。这必将有利于包括由专业物流企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化的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和物流公司、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供应商等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与协调发展。

6.在税收对策上,解决现行税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对于各类物流行业发展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约问题,可以考虑对物流总商实行类似于增值税方式的税收制度,扣除转包部分,仅对增值服务的部分增税,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大范围内进行业务整合与发展,而且也会促使其它物流企业本身的发展,从而达到扩大税基增加税收目的。

7.物流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应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当前,尽管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电子商务已有了一些现成的软、硬件系统,但各个系统如何协调配合,实现企业、政府电子商务系统与内部集成化信息系统、伙伴间纵向信息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统尚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此,可考虑建立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与外部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从而实现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整体管理水平。

从制订政策的原则上来看,适应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应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二是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三是从物质型发展向知识型发展转变。

在切实制定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对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3点。

首先,对于不同物流领域和不同地域在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上海市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即陆、海、空港的口岸物流,商业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和依托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物流,从而为今后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

第7篇:对现代物流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铁路货运;现代物流;拓展对策探讨

前言:目前我国铁路货运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发展较慢,总的来说铁路货运还处于传统的铁路运输模式之下,与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已经渐渐偏离,而要改善这一现象,促进我国铁路货运的发展,将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是目前最佳的办法,并且实现此项拓展不仅又利于提升我国物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还能够对西部大开发建设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根据目前情况来看,此项拓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单位应加强此方面的建设。

一、铁路货运现状

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速度飞快,大大增加了空运、海运、陆运等的货运量,铁路运输作为我国最为传统,且存在时间最长的运输方式,近年来货运量也在不断增加,虽然表面看着铁路货运一直在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若将多种运输方式的市场份额比例做对比,不难发现铁路运输虽然在货运量上有所增加,但市场份额却一年比一年少。导致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铁路货运依然处于传统模式下,且业务单一,相关体制没有得到完善,以至于渐渐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空运、铁路运输所能呈现出的运输优点大大超过了铁路运输,导致大大降低了铁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铁路运输独有的中长距离运输优势也难以得到发挥,种种原因综合在一起使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1]。

二、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拓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铁路货运发展

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各个领域便不断与国际接轨,而物流运输对于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来说有非常大的作用,目前国际物流业正面临着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将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拓展,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物流业的市场竞争力来说,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的速度缓慢,而第三方物流和国外运输物流都将成为我国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转变的重大障碍,因此铁路货运必须能够准确抓住目前的发展机会,使第三方物流和国外物流企业无法插足铁路现代物流,如此一来则能够很大程度上起到促进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的作用[2]。

(二)有利于增强我国国际物流运输竞争力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现代物流在企业发展中也越来越能发挥其作用,并且越来越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于现代物流业来说,运输系统不仅能够影响物流业的成本,还很大程度上影响物流业的效率和质量,铁路运输目前来看仍然是各种运输方式中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并且其支持中长距离运输,运输速度也随着列车客车化的转变在不断提升,在无形中加快了我国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变。现代物流业在国际市场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物流业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而言尚处在发展阶段,将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可以大大提升我国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对提升我国物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有非常的推动作用[3]。

(三)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建设

为了促进我国的全面发展,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速度,作为我国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做好西部物流的发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众所周知,对于西部来说铁路一直是最传统、最常见的运输方式,因此要加强西部物流的发展,最佳方式是实现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变。根据西部地区的特点,将铁路物流作为中心,结合其他运输方式,使西部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物流基地,并积极打通西部与其他地区的运输线,完成此项转变则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不仅对于西部大开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全面发展。

三、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拓展的相关措施

(一)积极引进现代化管理系统

铁路货运作为我国传统的运输方式,其信息管理模式也依然处于传统模式下,因此要实现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变,首先需要引进先进的信息管理模式,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使铁路货运具有现代物流的显著特点,如实现物流定位、设立物流客服岗位,与客户保持联系并提供良好的物流服务,总之在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的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能够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保障,物流业不只属于运输行业,一定程度上也属于服务行业,因此为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对铁路物流发展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4]。

(二)全方位提升物流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现代物流业具有相对完善的系统,其整个流程除了运输外还包含多个环节,如采购、包装、信息管理、系统评价等多个方面。而这些对于传统的铁路货运来说基本是不具备的,因此要全方位实现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的转变,应加强铁路货运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尽快掌握现代物流人员的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另外为了尽快使铁路货运实现向现代物流的转变,可以在物流领域引进高水平人才,以便在铁路企业内部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5]。

(三)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合作

当下我国建造业为了能够加速自身发展方便运输,在不通铁路的区域通常会自建铁路,此种做法需要相关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如果铁路货运能够将大型企业内部的线路打通,不但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投入,还能够提升实现高效运输的速度。因此在今后的铁路运输工作中,应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作发展,使“门到门”物流服务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而是能够在更大的领域实现该服务,这对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变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结语:综上所述,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拓展,对我国铁路运输领域和物流业的发展都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且其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要求,另外还能够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此项工作的开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尽快全方位实现铁路货运向当代物流的拓展,相关机构应加强此方面的实施力度。

参考文献:

[1]王琳,张增勇,刘明君.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拓展策略分析[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2,03(05):54-55.

[2]吴志强.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的思考[J].铁道货运,2012,06(11):23-27.

[3]阙丽娟.新形势下我国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14,13(02):30-32+35.

第8篇:对现代物流的看法范文

电子商务是20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物流被看作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石.电子商务涉及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四个基本要素中,前三流均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实现。但作为四流中最特殊的物流,除一些信息产品外,大多数商品和服务需借助一系列机械化、自动化工具传输。可见,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在20世纪初就开始发展物流,他采用的是_种以整个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统一从整体进行规划管理的管理方式,即中央物流化的物流模式。当美国在提出电子商务的时候,因为他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所以他可以直接将电子商务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衔接在﹁起,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日本也非常重视他的物流业发展,20世纪70年代时,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物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他用高效配送中心的模式发展电子商务,也取得很大的经济利润。而在我国由于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尚未建成,我国的物流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起点晚,水平低,在引进电子商务时,并不具备能够支持电子商务的物流模式,所以现行的物流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从现在的发展趋势看,大力发展现代化物流体系对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只有解决好物流瓶颈问题,才能真正通过电子商务来发展经济,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一、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问题

(一)物流业的技术设备现状,严重制约了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发展

在流通中,商流、信息流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极大缩短流通过程。而物流的发展则明显滞后于商流、信息流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落后,技术装备陈旧,物流现代化程度低,从而影响了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成为物流业实现信息化及流通现代化的“瓶颈”,影响了物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为:

1.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和253.59公里/万人,德国为1468.4公里/万平方公里和65.94公里/万人,印度为5403.9公里/万平方公里和21.6公里/万人,巴西为1885.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18.4公里/万人,不仅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就是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2.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低。长期以来,我国在交通枢纽、公共储运设施、各种现代化物流中心等物流集散设施建设方面明显滞后,各种工商企业内部仓储设施难以构成企业投资发展的重点。目前,交通部的公路主枢纽规划虽已经形成,但仅有上海、深圳等地的一级主枢纽在建设中;航空货运基地尚在规划中。我国经济系统中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这严重影响物流集散乃至运输效率的提高。

3.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标准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较低。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是物流产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业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运输装备标准不统一。例如,海运与铁路集装箱标准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铁联运规模扩展;(2)应用器具标准不配套,例如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降低了托盘在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也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货物运输、储存、搬运等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3)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特别是在物流单元化包装标准方面还比较欠缺。这对各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仓储设施空间利用率方面的影响较大。

4.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以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为例:(1)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物流采购管理(MRP)和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整个物流领域中应用水平比较低。虽然现在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使用这些技术,但涉及的面还比较窄;(2)缺乏真正行之有效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从物流业的设备现状可以看出,要实现全国物流现代化、信息化,单靠目前的技术条件是很难达到的。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不得不使我们加快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势在必行。只有物流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才能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专业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尽管我国物流业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企业数量少,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指令和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少。更重要的是,企业缺乏通晓现代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员工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足,缺少市场开拓的主动权。随着中国进入WTO,在物流这一领域,有许多国外的大公司,例如Ups,DHL等都带着他们的管理理念来到了中国,并在国内的物流配送中占得一席之地。这更应当引起我国的重视,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部分经验;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物流水平,尽快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

(三)物流管理不统一,阻碍了全国性综合物流体系的建立

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特别是在电子商务的趋势下,要创造方便快捷的购物环境,在物流方面就应当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综合性的物流体系。但是目前我国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还没有划分明确的职能,国家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外经贸部、内贸局等各承担了一部分物流管理职能。从各地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因此,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部门化、区域化特征,工业、商业、物资、交通等各自为政,都在上项目、抢市场,相互间协调性差,造成了资源浪费。这种局面也造成了企业物流活动很难达到必须的经济规模和预期的投资回报,致使规模小、实力弱,增长乏力。

(四)发展现代物流的法制环境尚未完善

发展现代化物流业所需的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而我国现有与物流有关的法律法规大多是部门性、区域性规章,往往带有部门或地方保护色彩。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由于缺乏对物流企业的正确认识和合理界定,在一些地方的工商部门的企业注册目录中至今没有物流企业的一席之地。物流企业的设立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手续繁琐,专业物流组织策划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等等,限制了第三方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解决物流问题的对策

(一)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建立成熟的物流中心,物流中心问题将直接影响电子商务的成败。而物流配送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是指流通制与配送制相结合,通过合理化布局的社会物流网将分散的物流集中起来,形成产业,实现物流的规模效益和企业零库存生产。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关键也是建立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中心。根据国内外连锁企业的经验,建立物流中心的途径主要有自建、改建、联建、代建四种。

1.自建物流中心。自建物流中心是指电子商务网站自身建有物流中心,经营配送业务。此种方式对有条件的大企业因为具有传统的资源优势,而且物流具有针对性,所以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如我国的海尔建立了物流推进本部,制定了物流改革计划,实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面突破的方针,使它为海尔提高了经济效益。

2.改建物流中心。改建物流中心是指充分利用原有储运企业、物资企业的场地、设备和购销渠道,通过功能完善、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使其转化为现代化的物流中心;此种方式对于实力雄厚、设施条件完备、集散能力强、物流管理水平较高的储运企业和物资企业较为适用。

3.联建物流中心。联建可采取两种形式:(1)网站与物流企业联合共建物流中心;(2)网站与生产企业联建。联建物流中心可以利用原有企业的储运设施,节约建设投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益,同时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产重组,发挥各自优势,是一种理想的物流发展途径。

4.代建物流中心。代建物流中心又称第三方物流,是指网站本身不经营配送业务,而是委托供应商或物流中心代其完成物流服务的运作方式。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专业化的发展形式,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企业不得不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而与物流相关的业务环节,则交给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操作,以求节约和高效。

(二)实现物流现代化,加速现代化物流的发展

物流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仓储自动化、运输合理化、包装标准化、加工配送一体化、装卸机械化和物流信息管理网络化。实现物流现代化要求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先进技术手段,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费用,将商品送达目的地。

物流的现代化主要指物流技术的现代化。物流技术是指流通技术或物资输送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物流技术发展的特点是将各个环节的物流技术进行综合、复合化而形成最优系统技术。如以运输设备的高速化、大型化、专用化为中心的集装箱系统的开发;保管和装卸结合一体的高层自动货架系统的开发;以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中心的情报处理技术与运输、保管、配送中心的物流技术在软技术方面的结合;运输与保管技术相结合的生鲜食品保鲜输送技术等。

(三)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加快物流业的信息化进程

现代物流已趋向商流和信息流的一体化的趋势,通过构建现代化物流中心、信息处理中心这一全新的现代物流体系,使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在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互动,从而能提供准确和及时的物流服务。现代物流的发展是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特征的。其通过包括Internet、条码技术、EDI、射频技术、MIS、GPS、GIS在内的多种信息技术的支持,从而实现对在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各个环节的作业中产生的大量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收集、处理和分析,为诸如“缩短在途时间,实现零库存,及时供货和保持供应链的连续与稳定”等现代物流管理目标服务。

(四)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就是指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映和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业发展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是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要已经初露端倪,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这使得中国的物流业发展很被看好。因为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是最经济的选择,也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集中表现为大多数物流企业目前只能提供运输、仓储等一般,只有极少数企业可提供国际流行的物流网络设计、预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物流服务。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完善物流的增值功能。

(五)统一物流管理,加强法制建设,为物流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目前最为紧迫的问题是要加强对电子商务和物流业的立法,特别是在对物流的立法中要明确统一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负责全国性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物流网络的规划和统一布局,并与各专业职能部门紧密协调,以利于跨地区、跨行业、全国统一的,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物流大市场的建立。同时,也要推动综合性、跨行业、跨部门的物流法规和配套规章的制定,改变目前现代物流无法可依的局面。为物流企业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六)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训,指导现代化物流的实践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新的经济环境下不断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应用人才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人才和物流人才都非常紧缺,国家已经开始针对这个领域开展了一些职业资质培训。但是这些都还只停留在物流基础层面,对深层次研究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还不够。

综上所述,物流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电子商务的根本保证。若想突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瓶颈,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社会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高效合理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物流的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法制化,以及加快人才培养,如此才能扫清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才能使我国电子商务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丁立官.物流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梅绍祖.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王之泰.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探讨新经济与现代物流的关系,chinaoceanshippingmonthly,2001.3.

[4]郑英隆.寻求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体系的有效合作[J].商业经济文荟,2001,(1).

[5]文莉.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J].现代商情,2001,(5).

第9篇:对现代物流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物流;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应用

在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随着建筑大军数量的不断膨胀,国家定期不定期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等,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是迫切而必须的。

一、现代物流思想概述

(一)物质资源管理

物质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活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物资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合理地组织物资的订货、采购、运输、储存、收发等工作,加速物资的流转,减少物资的损耗;监督和促进生产部门合理地、节约地使用物资;合理地回收和处理包装物及生产废弃物,避免污染环境。

从生产的需要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出发,认真搞好物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物资是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物资基础,只有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不断扩大;其次,搞好物资管理工作,能够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物资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敏捷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现在流行的物流一词英语为logistics,也就是后勤的意思。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当时的概念是指实物配送,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 (pd)一词,是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后勤组织成功地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球各地,使得美军能够实施全球化战略。战后,随着美国企业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实物配送(pd)物流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由于logistics被美军成功地用于全球化后勤保障,于是这种面向全球化的新的物流理论、观念被引入企业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欧洲各国广泛采用logistics理论,90年代日本也开始运用logistics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许多知名的跨国企业已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组建了物流中心。

1980年,美国后勤管理协会将物流的概念定义为:“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库管理”。1997年,北京“亚太国际物流会议”许多物流专家对物流概念提出了新看法,共同认为物流已不仅仅是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等的整个物品物理性流动过程,包括为实现这一过程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和管理活动。1998年,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一个由原材料供应商、营运商、仓储商、生产企业、销售商、零售商、顾客组成的链式结构,包括物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理论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整合整个供应链的各个部分对物流进行系统管理,提高物流流动效率降低流动成本。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从思想观念上看,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

2、从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薄弱

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3、从操作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愿物资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

4、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物资人员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三是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三、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企业竞争的手段,除了技术的先进性,最有效的就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只有物流领域才是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同时,为了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企业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销售渠道和采购方式,而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特有的集成性和敏捷性,物流是企业经营敏捷性的重要物质保障,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有利条件下,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成本不断上升,材料费居高不下,资金周转越来越慢,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资资源管理落后,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鉴于对物流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是非常适合于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进行物资资源管理的,具体分析如下:

1、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施工业的物资流动确定性很强,更加容易确定项目物资需求。建筑设计完成后,物资数量种类就基本确定了,施工组织设计完成后,时间也基本确定了。

2、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使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方便。

3、建筑安装工程用的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以及使用量较大的一些大宗原材料比较容易和供应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供应链。

4、建筑施工企业所需的物资数量大,质量多,运输成本高,库存占用资金多,合理运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易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加速材料资金周转。

5、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大,合理运用当地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利于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用。

6、建筑工程现已有很多成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软件,以供应链管理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可进一步融入企业资源计划(erp)。

现代企业的走向是经济全球化和专业化,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专业化的第三方产品和服务。建筑企业同样也应融入这种大环境中,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长期稳定地形成供应链关系,即:供应商营运商建筑企业仓库建筑项目销售商客户,形成物流和信息流。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随着建筑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为建筑施工企业运用物流理论进行物资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从宏观战略上采取的措施

1、加强价值工程研究应用

在施工企业自身权限范围,以及合理的变更设计下,加强价值工程实践,删除冗余功能,减少材料无谓支出和浪费,同时研究新型经济实用性材料代替的可行性。

2、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3、建立战略联盟,发挥互补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市场快速发展,联盟重要性不言而喻。战略联盟可以减少渠道冲突,快速传递信息,降低渠道成本,突出共同价值和未来发展。建筑企业应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商,或者区域性销售商,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二)从微观战术上进行的考虑

1、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系统控制

(1)目标计划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可运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来解决。根据最终的计划,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要求。

(2)采购控制。采购需要开展的业务很多,必须对采购程序的各项业务建立职责分工,实行职务分离。加强对采购对象、采购量、合同签订、付款、货物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要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引入竞争机制,净化采购渠道。对采购物资应本着“择优布点、货比二家、先近后远、合理定价”的原则,以降低材料的买价和运输费用。要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强化纪检监督工作,杜绝采购人员个人为吃回扣、拿好处而不惜牺牲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物资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

(3)存储控制。在存储控制中,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得到最合理的采购周期、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结构。施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段时间以后,都会造成部分材料、配件的积压现象。为了在盘活库存、减少储备、杜绝损失浪费,不再造成新的超储积压方面,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物资定(限)额管理,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物流市场发展,不断探索材料“零库存”的可行性。

2、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

(1)科学定位。物资工作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应当定位于保供和创效。因此,不仅要建立可靠的物资供应与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保供的目标,更要致力于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节省物资供应成本,强化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建立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以实现创效增效的目标。

(2)科学管理。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因此,必须讲求科学,按施工企业物资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要吸收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管理思想精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各项管理职能工作,在物资管理目标上创新。

(3)以人为本。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目的的中介是人。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物资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其职责,更要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物资人员的聪明才智。要努力使物资管理人员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内供应链的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必须重视人才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式,多层次地加大对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吸纳大量有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3、构建现代化的物资管理体系

根据建筑市场的需要,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普遍实行“集团母、子(分)公司项目施工作业队”的运行模式,与之相适应,企业的物资体系应由过去的企业各级机构层层设置物资管理机构和施工现场层层设立材料厂、库变为三级管理机构,即决策、监督、管理层(母、子/分公司物管部门)采购供应层(各项目部物管部门)耗物层(各施工队)。

4、构建物资管理现代化的监控体系

(1)强化财务对成本的控制。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而所限,只有依赖于信息机构和自身的阅历对审核事项做出判断,从经济内容上看,不再限于原始凭证的完备及形式上,更应转移到数量和价格的真实性。

(2)全员参与监督。物资部门要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每季度将主要采购物资张榜公告,公告内容尽可能全面、一目了然。对有疑惑的事项,职工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五、结束语

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物流的概念被炒作的十分热门,但这不仅仅是一种炒作,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确实是有相当的科学基础和成熟的技术,也不乏成功的例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物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必须是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变革相适应。确定新的物资管理思想,建立高效的物资管理组织机构和供应体系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施工企业只有探索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物资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