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规避财务风险精选(九篇)

规避财务风险

第1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招生规模;规避机制

近几年来,虽然高等学校的经费收入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但仍然以无风险的财政拨款收入、学费收入为主,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普通高校是不存在财务风险的,而随着高校扩招、合并,由于高校教育经费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为了弥补这一缺口,高校纷纷通过银行贷款来扩大规模建设投资,即所谓举债兴教,因此,当前的高校是存在财务风险的。正确认识高校财务风险、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规避机制已成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威胁高校资金安全的财务风险分析

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在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造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狭义的财务风险指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作为非盈利事业单位的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是指高校财务活动中资金支付难以为继、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财务风险不会表现为资不抵债,也不会因为过高的负债率而破产,但是高校的流动资金是有可能出现短缺的,也可能发生不能按时发放教职工工资津贴、日常开支资金严重短缺等现象。根据高校财务活动的特点,笔者把高校财务风险归为三类,即:高负债风险、投资风险和资金支付风险。

(一)高负债风险

1999年以来,国家大力提倡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并且相应允许高校向金融机构贷款,很多高校抓住发展机遇,使在校生规模成倍增加,并一次征地数千亩,用于建设现代化的一流校区,这样一方面是高校建设的大举扩展,另一方面是国家教育投资的缓慢增长,高校出现了大的资金缺口。高校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主要靠银行贷款来填补,而银行贷款是有偿使用资金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有明确的资金使用成本,即贷款利息,而且约定了资金的偿还期限。每贷款一亿资金,每年至少就要偿付700多万元的利息。利息的按期支付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资金压力,而学校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只能通过学校的各项收入来偿还。由于财政拨款有限,同时学生缴费已无上升空间。对许多高校而言,其所取得的收入能够维持学校基本运转已经困难。还贷资金明显不足,一旦进入还贷高峰期,极容易造成流动资金短缺,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科研等各项教育事业的正常开展。因而,高债务风险已构成威胁高校资金安全的主要财务风险。

(二)投资风险

高校的投资活动所形成的资产有四类:教学用固定资产、后勤经营性资产、校办产业、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这四类资产中,能够给高校带来净现金流入的只有后三种资产。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全国高校大部分的校办产业都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经营的状态;投资于金融资产的,也不乏在证券市场上遭到惨败的现象;而由于体制上的问题,后勤经营性资产能给高校带来的现金流量往往有限。因此,从长远来看,高校存在长期投资风险。近几年,高校扩招之风甚烈,存在严重的过量投资现象。表现为高校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力,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超过了高校的资金负荷,由此形成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

(三)资金支付风险

资金支付风险主要来自大额采购活动,是由基建维修工程形成的欠款所引起的。如高校成批量采购教学仪器设备、用具等,而这类采购一般是在合同约定的时间或验收合格后付款,供货方亦习惯于按付款进度开具销货发票,因而所签购货款一般都没有进入高校的负债账簿中。财务部门难以对此进行监控,一旦大批欠款到期,往往会造成支付困难。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深层思想根源

高校的财务风险决非朝夕之间就突如其来,往往是由于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和危机前的种种征兆重视不够,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机爆发,措手不及。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由于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国家预算的约束下,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导致高校领导层和财务管理人员风险责任意识不强,对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风险意识淡薄是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借款费用过高、学费欠交现象严重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现在很多高校校区发展加大,贷款规模随之扩大,负债投资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导致潜在的负债风险。并且学校负债的偿还责任存在着模糊性,有些高校在负债额度的控制上以负债利息成本的承受能力决定负债的多少,几乎不考虑学校偿还本金的问题。高校的建设规模与潜在的招生规模不匹配。高校贷款用于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需要有预期的生源和经费收入的支撑。在目前高校还贷主要依靠学费收入的单一渠道时,高校预期收入无法实现必然造成资金紧张,这将直接影响债务的偿还能力,产生负债风险。

(三)高校教育成本支出加大直接导致高校财务风险

扩招给高校带来了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的增加,但增收不减支、增收不增效,学费等收入并不能完全用于建设和发展,有相当一部分要用于满足学校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同步增长的对教学教辅设施、设备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经费增长的需求,用于高校由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而增加的成本,从而给高校的运营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其主要表现在:财务支出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高校行政机构改革滞后,财务支出结构中日常性支出膨胀,加大了财务收支平衡的难度,财务支出管理方法落后,支出不足与浪费现象并存。

(四)运作管理不善形成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高校在其办学过程中由于运作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高校的运营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经济责任不明,学校资产是否保持增值,与个人利益并无关联,一旦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建设性资金尤其是发展性资金严重短缺,势必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转。2.学费催缴不得力,学生欠费现象日益严重,欠费数额越来越大,严重削弱了学校经费的自给能力,影响了学校的资金筹集,给学校财务收支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3.教学质量管理不严格,学校教学硬件、软件严重不足,教育质量管理留于形式,有的学校连续十多年未处理过一起教学事故,已面临教育质量下降、学生就业困难的风险,最终将导致学校声誉下降、生源严重不足,甚至被迫关门。4.国有资产管理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账实不符、资产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如有的学校每个院系都建有计算机房,大量购置计算机,使生均拥有计算机达数台,造成资产的严重浪费。

三、财务风险控制与规避的对策

面对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建立财务规避风险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应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借鉴ERK的风险管理思想和手段,高校应当能够及时获得健全的风险信息,识别风险种类,进而规避风险、控制风险。

(一)高校应当加强贷款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建立大额贷款备案制度

高校应制定严格的还款计划,对大额贷款严格审批,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跟踪监督,考核效益。对贷款项目实行目标分解、公开招标、日常检查、验收考核的办法,形成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机制。应全面掌握高校贷款规模和风险状况,加强客观管理监控,及时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对所有贷款应实行大额贷款备案制度。将贷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分年度贷款额度方案、具体还贷计划和措施等相关材料报送主管部门备案。贷款高校在安排年度收支预算时,要考虑偿债因素,将还款计划纳入单位的年度预算收支。同时,为保证还款资金来源,应该考虑以空间置换资金来解决财务危机。高校的高负债主要是投资建设新校区造成的,多数旧校区出现了闲置,而旧校区大多位于城市中心,所处地位置优越,所以应卖掉位于城市中心地段的旧校区来换取建设资金。

(二)严格对投资的管理(包括对校办产业的投资),加强对二级财务的监督与控制

高等学校的对外投资(包括对校办产业的投资),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和专家评议,经学校领导集体讨论决策,并按国有资产有关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批准和备案后实施。高校应设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管理,确保对外投资的安全与合法权益。据有关规定,高等学校不得从事股票投资和其他风险性债券业务。对过去发生的股票和风险性债券投资业务应妥善处理,防止投资风险转化为投资损失或继续扩大损失。

(三)对于大额资金的流动以及非常规资金支付业务,应建立集体讨论决策制度

可先由学校财务部门根据学校内部的申请提出初步意见,经校财经领导小组对其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同意后再提交学校领导集体讨论决策。财务部门根据学校会议纪要或决定办理相关的资金业务。具体操作办法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时,作为独立法人主体的高校应坚持综合平衡、开源节流、强化预算管理,要尽可能地吸收社会资金,加强校企联合;充分利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解决学生欠费问题。预算管理作为现代高校管理手段之一,是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高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高校要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编制赤字预算。高校财务风险的存在不仅仅会对高校自身的运营状况产生不利的影响,更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通过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分析,对其进行大致分类,描述高校财务风险的现状及主要成因,最终要提出对高校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在理论基础上有效实施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实现由风险规避向风险控制的转化。

(四)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分散高校财务管理风险

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债务资金占总资金比重过高的现实问题。可以说已成为引发高校财务风险最直接、最巨大的动因。如何优化高校资本结构、降低高校财务风险是高校继筹资任务之后面临的又一复杂难题。负债经营能获得财务杠杆利益,是建立在负债数额适度、负债比率适中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可能带来筹资风险损失。为了在获取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避免筹资风险,高校负债比率及负债金额要与高校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在借入资金中,长短期资金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使债务结构趋于合理,并且要与高校自身的长期与短期偿债能力、偿债保障基础相适应,安排好不同期限的银行信贷资金的结构比例,以便合理分摊各期间的债务负担,防止还款期过分集中,以提高学校的信誉度,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

(五)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目标及财务分析评价制度,适应市场经济对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

在财务管理目标方面,结合“利益相关者产权论”的原理,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可以确定为“相关利益主体价值最大化”。相关利益主体包括:1.政府,作为学校的所有者、教育经费的主要投资者和公共设施的提供者,要求学校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各种高级人才和科技服务;2.其他合作办学投资者,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追求投资财富最大化;3.学生(顾客),通过高考、选择学校提供的专业(产品),在交纳学费后,进入大学学习,他们要求掌握最全面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为今后谋取职业打下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4.教职员工,希望自己有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发展空间、好的待遇,能够更安心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这几个利益主体通过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家和学校经济分配政策的调动下,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资金才可能按照价值规律不断运动。这就要求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能力,在教育经费的筹资管理、分配管理、使用管理、投资和成本管理中,运用预算、定额、定员、可行性分析、预测等科学方法,开展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中,积极发挥财务的参谋、助手作用,使财务管理向“决策型、控制型”拓展。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会继续得到加强,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财务部门作为学校经济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更加突出。为此,高校需要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完善财务分析评价体系,将客观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提高会计数据的使用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陶永勇.高校扩招举债与财务风险管理[J].事业财会,2005,(4):4.

第2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一)要学会有效的识别经济财务风险

要想规避经济财务风险,前提条件就是要能有效识别风险。能够准确判断企业当时面临的问题是否存在风险性,是风险规避的基础。风险的识别主要由财务工作者负责,要想办法在风险出现之前,通过各种手段,做到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类型做出准确的识别。财务风险的识别是否准确和及时,关系到企业能否对于风险做好科学处理,赢得企业发展的主动性和先机。经济财务风险的判断可以通过感知风险、综合分析等手段来实现,感知风险主要是了解风险产生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客观的判断,为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而分析风险则能够使管理层了解风险来源,提高风险的处理效率。感知和分析二者是紧密相连的,缺一不可:感知奠定基础,帮助企业了解风险的状况;分析是关键环节,分析的准确性越高,判断的正确几率也就相对越高。风险识别时要注意分辨财务问题引发的风险、企业人事风险、社会环境带来的风险、生产经营带来的风险以及技术风险和目标风险几种的不同之处,要遵守规定的原则,比如综合考虑、量力而行,确保足够全面和详细。

(二)对风险做出科学预估

对于企业即将面临的风险,运用已掌握的财务知识对于风险的严重程度做出科学的预先评估,这个过程就属于风险评估。做好这一环节可以改善企业风险管理的质量,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效率,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在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时,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其他原因,风险的处理也要注意分清轻重缓急,对于严重的要优先处理,轻微的可以适当延后,进行风险评估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出现时间比较早的风险可以提前先制定相关的应对政策;对于严重影响企业的风险,一定要慎重对待,优先考虑解决,科学决策、及时处理;对于短时期内尚未出现或者是对企业影响不大的风险,考虑到企业的事情比较多,可以适当往后放一放,延时处理的前提是确定风险对于目前的企业正常运营影响不大。风险评估有五种方法可选,在这里不再多做赘述,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风险评估办法。

(三)对于面临的风险要想办法进行控制

现实中存在很多的不可抗力和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对于由此造成的风险后果,必须要进行科学的衡量,决策者需要想办法,采取一切可行的手段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减小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尽量不要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转。风险应对办法有转移、保留、回避和控制损失等四种。风险保留又叫风险承担,分为有计划保留、无计划保留两种情况,指的是企业的损失由自己的资金进行弥补。有计划风险保留是指根据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和遇到的风险的情况,得出科学的风险承担结论,并制定有相关的应对政策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还有一种是对于出现的风险企业直接承担,没有制定后续工作计划和应对措施,这种情况是无计划风险保留。风险转移是指通过保险手段或者合同,将渡人的风险移至受让渡人,使其承受风险。风险回避指的是企业主动放弃风险的承担,使某一种风险没有办法发生。此种行为相对来讲比较消极,因为这样做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风险的发生,但是企业却也有可能因此失去某些潜在利益,做法相对保守。损失控制指的是按照一定的计划,采取科学的手段,通过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以求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的利益,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控制需要在风险发生之前、过程中和事后等三个阶段进行。

(四)强化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

作为企业自身,对于行业风险要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把握市场规律,对于市场变化保持敏感,制定多项风险应对措施,提高企业对于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加强人员管理,特别是财务人员,企业要加强培训教育,帮助财务风险管理人员树立风险意识,提高综合能力。企业对于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要重视,确保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应对措施的选择上要多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商品直销;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实时调整公司的管理政策,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使他们明白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待工作必须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公司目标制定时,要提前做好风险预估,确保短期目标实现的同时,长期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尽量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促进企业平稳运行。

(五)完善企业财务工作的管理制度

企业除了要对现金使用进行准确编制之外,对于汇总资金也要注意仔细核查,公司应该形成良好的管理习惯,可以实行按时间编排,每月一次、每三个月一次或半年一次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目的是能够形成科学的预警系统。比如建筑公司,可以通过分析公司的现金流量,反应具体的资金流向,提高公司的管理能力,改善运营。管理者必须在第一时间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危险,掌握公司的资金使用实况,真正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六)企业内部要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公司必须重视风险规避工作,发挥财务人员的作用,对于已经出现或者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预估,保证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公司除了要对管理工作制定严格的规范章程之外,对于财务工作人员以及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工作,都要加强监督管理,保证管理的规范性和制度化;保证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与公司的利益相一致,完善控制制度,规范现金使用行为,发挥资金价值,为公司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公司规定,有序开展工作,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岗位的作用,对于风险做到提前识别、科学评估和控制管理,提高风险规避的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结构,有效规避经济风险,尽可能的为公司发展谋求更大利益。

二、总结

第3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外包 风险规避

一、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及其风险

企业财务外包是指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可将财务管理活动分为工资核算、固定资产管理和总账核算等几个方面,然后再把不擅长管理的部分挑出来,承包给那些比较有专业水准的机构来进行管理,这样既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又避免给企业经济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可将财务资金管理外包给一些金融机构。

凡事都有风险,对于企业财务外包也避免不了一定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外包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使得我们的计划没有正常的实施下去或者中断,致使企业的财务外包方案搁浅直到破产,所以有必要对其财务外包实施正确的措施,使双方共赢。

二、中小企业外包风险的规避的必要性

虽然财务外包保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且无法预测它的结局是什么样的,但我们仍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对各种风险的频率进行估计后给出相应的措施。因此,为了使我们能将风险降到最低,我们有必要通过风险管理、辨别及规避等方式对中小企业外包保险进行规避,从而为中小企业实现多的利益。

(一)符合出资人出资的基本要求

依据法律规定,当中小企业破产时,中小企业的剩余财产分配必须先考虑管理层和员工的薪资,然后再对公司的外债进行偿还,再有剩余才给股东支付。在进行财务外包时,因它所引起的资产减少都会严重影响中小企业所有权的利益。因此,股东是中小企业财务外包风险最基础的承受者,当中小企业出现外包管理问题时,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所要我们有必要多外包保险进行规避。

(二)便于委托方能够实行有效管理

在当代的中小企业制度中,两权分离造成了很多方面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表现在方和委托方的信息不对称。这种存在于客观现实的信息不对称,能够给带来方造成严重的道德风险。在外包方的财务流程方面,财务外包承包方有着更多的优势。但是,财务外包承包方承担的风险,以及所得的酬薪是不对称的。这样就容易让承包方产生较强的不满情绪。因此,在财务外包过程中,委托方要想获得成功,让公司资本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必须要进行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

三、中小企业外包风险的规避的问题

(一)财务外包法律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没有多少中小企业在实施财务外包。同时,这些实行了财务外包的中小企业,也没有对财务外包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其实,风险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这样就让风险在财务外包过程中较为常见了。但是,在具体情况下,因为发包中小企业首次接触到财务外包这一事物,没有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经验。或者是没有相关的宏观法律法规背景,中小企业的支持途径和指导方向都没有足够的准备,中小企业对风险源无法识别或者判断。

(二)没有注重财务外包风险

中小企业在很多情况下进行财务外包选择,都是从成本原则角度出发。主要是想借助外包让成本得到锐减,中小企业聚焦点主要是在成本上,而不是在风险上。就是因为发包方对财务处理流程的外包方面投放了较大的精力,没有相应的危机感和风险意识。所以,就算某些中小企业非常了解外包会带来相应的风险,没有进行关注,也没有较多处理方法。比如,因为承包方资质水平问题,导致的质量风险。或者是因为发包方和承包方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最终导致外包破产。或者是因为承包方没有相应的道德约束力,从而导致了信息泄露安全风险等等。

四、中小企业外包风险的规避的对策

(一)加快财务外包方面的法规建设

当前,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出台了外包方面的法律法规,2010年5月由国家财政部下发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中界定出了外包业务的延伸式定义,外包的构成是由研发、信誉调查、评估调研、加工委托、物业管理、客服、计算机服务等,同时对承包方的风险方面提出了要求,如承包方自愿选择风险,由于外包监控质量风险及行贿受贿引发的道德风险加以关注。不过,在该法规中对发包方面对风险如何解决,如何进退维谷等仍没有明确说法,财务外包等出现的风险如何应对方面的法律就更不用提,几乎只字未见。所以说,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为中小企业财务外包创造良好条件,减少和控制其风险存在,构建良好外包环境,是目前财务外包风险阶段的必然之举。

(二)组建优秀团队加强

团结就是力量,成功是智慧的结晶。成功与领导的方向正确指引和员工辛勤劳作分不开,事实如此。国外TJB高层管理昂特·萨耶外包经验非常多,对于外包来财务项目经理来讲,他认为必须有准确的判断力,精确的数字信息及对外沟通能力,从中小企业经营及工作流程就能进行评估分析,从而确定可以外包的工作流程,本部技术能力和工作水平和外包能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决定财务外包的形式及选择哪些供货商。

由此可见,团队里必须有一个优秀的财务领队,并且领导必须与团队合作紧密,专业素质过硬,独立思考能力强,能够忠诚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说,发包应该这样组建。首先成立高管,高管下面再设决策组,决策组由财务,人事等行政部门负责人组成,核心是即使所管部门全部外包出去。

五、总结

总之,我国对于财务外包这一形式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经验之谈,只由按照制定规章制度的办法,来面对外包存在的各种潜在风险,并及时掌握政策想到对策。通过加快财务外包方面的法规建设、组建优秀的财务外包领导团队、完善财务外包合同构建信息安全堡垒来完善中小企业外包规避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柳金叶.企业财务外包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 2011

第4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规避方法财务风险 防范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竞争,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和多变。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如果企业财务活动的任何一个方面和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使风险转变为损失。因此企业必须对财务风险有深刻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防范。

一、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是有财务活动,就必定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会避免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严谨性

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核心,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就是决策职能,财务风险是在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因此可以说决策是财务风险之源。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决策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财务风险的种类、性质和程度的大小。企业的财务决策几乎都是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的,采取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等错误的方法,极易导致决策的失误,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三)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及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四)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3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二、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的规避

无论企业处于生存、发展与赢利的任何阶段,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都是最重要的问题,控制、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条件。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是具有一定可控性的,可以通过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技术性的方法来化解与防范。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企业财务行为,约束各种作业活 动,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可以避免企业在财会信息的研究与生成、成本费用的规划与控制、财务决策与资本运营等方面低效率的重复与内耗等现象,更好地发挥企业财务上整体协同效应,规避企业内部原因所引发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强化审计监督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既是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确保企业财产安全、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和财务活动合法性的有效手段。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财务会计的岗位,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并赋予各岗位能够互相监督、互相牵制的权责,减少工作失误,强化分工与协作,提高工作效率。二是财务管理的流程和会计核算流程要适应企业经营方式与发展模式的变化,有效地支持企业的市场竞争,扩大市场占有率。财务管理岗位的设置要能动地适应企业发展进步的需要,以达到预防和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要求。三是强化企业的价值管理,使之与企业的实物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要通过强化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改善财务会计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强化内、外部审计,及时发现企业会计循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会计核算、控制与监督的措施和对策,从而确保企业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决策的有效性,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动态地平衡企业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率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现金流量,而资产负债率则与企业的发展规模与结构息息相关,如果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性,则必须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优化企业的现金流量。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根据所处的行业特点和市场潜力确定其总体规模,由此确定其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资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在资产结构方面,保持合理的现金储备,以保证企业的正常支付和意外所需;加快存货的周转,防止超储存积压,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和变现能力,优化流动资金结构。加快货币资金回笼,加强应收账款的收账力度,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确保销售资金的安全性。保持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之间的合理的比例关系,在负债方面要动态地根据企业的经营实际,考虑企业现有资金以及未来财务收支状况,合理确定企业的负债规模和结构,发挥财务杠杆作用,保持企业短期、中期和长期债务的恰当比例。

优化企业的现金流量主要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强化预算管理,合理调度资金,加快资金周转,提高投入产出率。动态平衡自有资金、借贷资金和预收资金的规模与结构,确保资金的边际效用最大化,以提高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赢利性。

(四)切实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依照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原则,确保决策科学化。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财务风险的控制主要包括财务目标、识别和评价财务风险、财务方案的实施与控制。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划以及分析方法,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清醒地估计各种决策方案的风险性质和程度大小,本着“成本效益”的原则选择最忧的决策方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决策的程序化与科学化,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

第5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用现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遇到财务风险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要认清风险产生的原因,找到防范风险的对策,在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使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在哲学中,马克思理论哲学阐述到资本家的目的就是资本增值手段。企业财务风险是资本流通的产物,具有客观及主观上的不确定性。这也充分解释了清楚认识财务风险,规避风险的重要性。从而选择风险,规避风险继而使用风险,在风险中寻求机会。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成因系统地加以分析,以获得更好的规避措施。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

企业财务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在资金流动过程中操作不当,例如资金的来源不合法,资本结构配置错误,信用损失,企业内部矛盾,领导决策出现问题等。这些,都是影响一个企业生存的关键。

1.企业内部矛盾。从社会产生起也伴随着矛盾的产生。在企业发展中也会存在着企业内部矛盾。这主要体现为企业思维或战略导向不同,在有些决策上观点不一致,立场和目的不同,自然使的力也不同。同时工作人员的配置不合理,也会导致利润的差异。思想不同导致行为上的不同。领导决策出现分歧,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若是没有清楚认识到市场的供需问题、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走向,盲目的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风险。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但无论是以主权资本方式还是以负债资本方式进行的资金筹措都存在风险。一个企业的发展绝离不开优秀的领导。企业积极关注并获得国家最新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合理分配资本结构即负债规模,筹资期限结构即长短期负债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2.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严格在产品质量上把关,信誉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自然法则。海尔集团的张瑞敏毫不犹豫敲毁不合格的产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企业在制定产品之前,首先就是要充分调研顾客的需求,后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没有质量的东西注定是会被淘汰。这同时也注定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需求也多种多样,这就给企业在产品的物美价廉上提出挑战。挑战是与机会相关联的。企业在产品的创新,制造出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产品,打破传统,以避免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并发展壮大。

3.资金流动的风险。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就必然涉及资金流动的风险。企业的不合理的投资行为,资金流通过程中的不合法手段等都会造成资金流动过程的风险。企业投入资金后,最终的收益远远小于预期收益,那么风险程度大。同时,资金流动的过分分散也会加大企业财务风险。一个企业也不是拥有三头六臂的。企业在收益良好的情况下,因销售实现原则的不同而产生的财务困难也会导致风险的出现。同时,企业若债务规模过大、或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就很可能造成还债能力急剧下降、支付压力大,进而陷入财务危机。

(二)企业风险的外部因素

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具有客观性,主要是为市场的动态变化。市场并不以人的意志存在,自然不是企业所能决定。企业财务的外部风险具体表现为企业财务风险意识较为薄弱、财务管理系统滞后性、财务决策的失误。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措施

企业清楚认识到财务风险,预防风险,抑制风险、转移风险、利用风险,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险。主要内容如下:

(一)企业领导方面

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预测理财过程中可能隐藏的风险,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判定,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有效地通过经营风险减少资金来源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手段减少投资风险。同时,把握好筹资机会、筹资规模、筹资组合、筹资方式,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情况选择筹资机会。最重要的是,企业的筹资渠道一定要合理合法。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经济法律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企业资金的收入与支出只有合理有效,才可以实现经营目标,不然筹资渠道的不确定性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给企业造成损失。

(二)投资方面

企业为扩大规模及获得更多的利润通常会选择投资。那么,稳步推进多角经营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但,这应该是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市场的走向,政府的政策走向决定的,如果不切实际地乱投资,结果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使企业摆脱困境,反而使企业走向衰败,巨人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企业投资就必须审时度势。

(三)现金管理方面

第6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一、高校资金支出没有进行绩效评价

九十年代末,我国政府逐步将各行各业推向市场,取得巨大的成绩,随着高等教育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机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的确立,高校收费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随着高校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建设任务重,同时许多高校还普遍存在学生恶意欠费问题,这样使得学校安排当年预算颇为吃紧。

有些高校在资金使用上,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简单按开支标准支出,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只注重对现金的一般日常管理。对货币资金实际需求量的预测和控制、不同货币资金存放形态及转换以降低货币资金成本等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资金的时间价值被忽视,货币资金的机会成本较高。

这就需要财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为合理安排预算提供依据。目前高校内部财务管理都是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提高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高校应用此现代化管理工具,加强预算管理,实现预算、核算与决算一体化,将预算与实际支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资金的支出结构和确保资金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高校财务公开程度不够

现在许多高校已建立了校务公开栏。但是,大部分高校的校务公开只是将校级、院级财务公开,而对学校的基层单位并没有直接公开;有的即使公开了,要么是内容粗略不详,要么就是名词过于专业化,不便于广大师生了解。使得教职工认为财务部门很神秘,对财务工作不理解,这些问题有悖于群众理财和监督的原则,也为一些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三、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已经脱离了单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办学状况,步入了多渠道筹资的办学模式。高校自主权逐步扩大,资金使用已经涉及到教学科研、物资采购、基本建设、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同时,随着学校经济状况的改变,社会上各种经济行为对高校经济活动也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不规范行为也导致了高校经济行为的不规范和内部控制的失效,具体表现在财务管理现状不容乐观,费用支出失控,资产管理薄弱,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上述种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也逐渐认识到加强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近年随着政府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相继出台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收支两条线及部门预算管理改革等都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财政事业资金的使用和审批进行了规范。但在我国高等学校,上述种种不合理现象以及一些违法违纪行为和管理混乱等问题仍大量存在。这些问题的根除,一方面依赖于国家循序渐进地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作为高等学校,为了使大量的资金筹集和使用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也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内部控制制度方面找原因,以提升高等学校整体的管理水平,使高校经济行为逐步迈入正常合理的科学的财务管理轨道。

四、深化高校财务管理的方法与采取的措施

1、加强财务管理,依法依规理财。①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根本途径是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总的原则是,民主公开,充分论证,科学决策。重点是建立对年度预算、重大支出、银行贷款等重大经济活动的科学决策。高校要在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协调学校财经工作,讨论决定学校重大经济事项。财务开支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同时,注重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加大校务公开的力度,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做好学校财务管理工作。②严格预算管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财政四项改革。预算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它不仅是学校开支的计划,还是学校发展的总方向,是学校收入分配规划的财务依据,严格按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编制学校年度预算,在资金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除保证正常人员和运行费开支外,优先保证用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经费,控制公务费开支,压缩行政性耗费。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加强预算管理的宣传力度,赢得各部门的广泛支持和理解,年初一次性下达的预算,各部门应严格按预算管理制度执行,杜绝无预算、超预算支出项目,预算调整一律按程序办理,杜绝预算执行中随意追加的行为发生。③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规避财务风险。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是高校进行教育现代化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为适应财政“四项改革”的要求,需建立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相适应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加强贷款和财务风险管理、收费管理、银行账户管理等制度建设。二是要成立学校收支两条线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内部收费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三是应该建立和完善工程、采购工作的招投标制度,针对职务犯罪的“高发区”,如基建、采购、后勤等管理人、财、物的岗位,实行重点监督和预防。四是开展高校会计制度的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高校规模日益扩大,教学科研业务日益繁多,只有实施严密的控制措施,领导才能及时了解财务状况和管理效率、效益状况,便于控制和指挥。因此,健全的内控制度是高校管理者进行宏观调控的可靠保证。

第7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施工;规避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1.投标风险

投标风险,是施工企业最有可能发生但又最难以避免一种风险类型。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要想争取到一个项目的施工权,就必须与同行业内的其他诸多企业进行投标竞争,而在这个竞标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就被我们称之为是投标风险。

施工企业的生存离不开投标活动,因为他们的大部分的业务项目都是要通过投标来争取到的。无论最终的投标结果如何,施工企业都必须再推投标过程中投入一定的资金,通常这部分资金就是保证金,即保证投标单位在中标后不会因为无力施工而给招标方带来损失。一般而言,施工企业在投标过程中所需要递交的保证金都在投标价的2%左右,这一部分资金在项目投标、中标结束前一般不会退还给施工企业。同时,如果企业在短时间内集中参与多个招标项目的投标,那么企业就需要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投标工作中,减少企业可使用的流动资金,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此外,企业在投标过程中所要发生的一系列投标人员的工资、交通费、食宿费等,无论企业是否中标,这些花费都是难以避免的。

2.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也是施工企业难以避免的风险之一。对于施工企业而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到项目施工之上,从项目的投标到实施,这整个过程需要占用大量的资金,而施工企业要向保真工程施工中充分的资金供给,就必须对外融资,在融资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风险就是融资风险。

融资活动是为了保证施工企业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而开展的活动,施工企业通过融资补充企业的可使用资金资源,满足项目施工的资金所需。目前,国内施工企业主要的融资形式为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虽然有着利率低、速度快等优势,但依然难以避免的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施工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很大,一旦企业在银行贷款期限内未能完成施工,未能及时收到施工款项,那么企业就必须承担更多的银行贷款利息,或者是借东墙补西墙,借更多的银行贷款。这种银行借款的形式来维持企业施工所需资金的形式,极易造成企业资金结构的不稳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财务风险。

3.成本风险

成本风险,是指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有不当行为所引发的各种财务风险。企业成本管理包括材料成本管理和税收管理两大类,企业成本风险也包括材料成本管理风险和税收管理风险两种。

成本管理是一切企业所必须开展的主要企业管理活动之一,特别是对于生产型企业、施工型企业而言,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根本。施工企业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成本管理主要包括施工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成本管理和税收成本管理两种活动。在材料成本管理过程中,企业项目施工材料预算没有细化、材料使用安排不当、材料成本上升等都有可能导致材料成本管理风险的发生;在税收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对于地方税收政策的研究不透彻,缺少税务筹划等,都有可能加大企业的纳税负担,增强企业的税收管理风险。

4.结算风险

结算风险,是指施工企业在项目完工之后,在于业主进行施工项目结算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一般来讲,施工企业在项目竣工之后,都应该与业主进行及时的项目交接,项目审核,与业主结算相应的施工款项。但是在实际结算过程中却有可能因为各种情况的发生导致施工企业与业主之间的项目结算工作迟迟难以完成。比如由于业主和设计等原因,造成工程有部分变更和预算调整不能得到批复,致使财务结算的滞后,再如一些业主在施工后期财务状况日渐拮据,很难一次性付清施工企业所需要结算的全部项目施工资金,把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结算工作战线拖的很长,无疑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措施

1.投标风险的规避

首先,要深入开展投标调研。一些企业为了增加企业的施工机会,为了扩大企业效益,盲目的进行投标,对所有所能参与的项目招标都积极参与,但最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花了钱却没有得到施工权。所以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要想降低投标风险,就必须要开展深入的投标前的调研工作,特别是对招标文件要深入细读,深入研究项目内容、招标条件以及注意事项等,对所可能中标的项目加大投标力度,而对于中标渺茫的项目则要细细揣摩,谨慎投标。

其次,要做好期间的开销管理。在投标活动开展前,必须对投标过程中所可能发生的各项开支都列举出来,然后对这些开支进行细审,尽可能的降低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提高投标工作人员的节俭意识,把投标费用降至最低。

2.融资风险的规避

首先,丰富融资渠道。银行贷款是当下国内诸多施工企业的首选融资手段,但是长期的银行贷款也会给企业贷款来资金结构的不稳定,带来企业财务风险。所以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要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就必须丰富企业的融资渠道,合理制定多种融资组合,尽可能地把融资风险降至最低。

其次,做好融资计划。无论是对于银行贷款形式的融资,亦或者是对于债券融资,都有可能会因为资金偿还延期带给企业一定的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也一定要做好融资计划,确保融资资金能够在融资期限内正常还款,从而不影响企业之后的融资活动的开展。

3.成本风险的规避

首先,在材料成本管理方面要加大风险管理。对于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临时设施等制定统一的购买、使用、外借、租赁制度,建立相关台账,每个项目部仅享有固定资产、设施的使用权,而不享受所有权和处置权。同时,要加大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成本管理。施工项目所需的材料也要通过招标来完成,这样可以通过多方竞标降低企业的材料成本,同时也要加大对于施工材料使用的管理,坚持先进先出,制定合理的材料购买计划,防止材料过度积压占用大量资金。

其次,招标企业也要加大税收管理中的风险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企业要认真学习施工地的税收政策,做好税务筹划工作,尽可能的降低施工企业的应纳税额,但又要确保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依法纳税。

4.结算风险的规避

要规避结算风险,就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1)做好沟通工作。项目施工结束后,施工企业要迅速组织人员与业主取得联系,然后就施工竣工后款项结算事项与业主进行研究,办理相关的结算手续,并严格按照工程合同规定结算送审。同时,编制竣工结算书时要保证“量”与“价”的合理性,加快竣工结算速度。

(2)做好账款的追回工作。对于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应收账款,施工企业一定要做好现场记录,比如因场地搬迁发生的搬迁费、因业主方原因所发生生的停工损失等,这些都要做好记录,并在项目竣工后与业主进行沟通,及时的追回应收款项。

总之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做好企业的财务风险的规避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根本保障。而要做好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的规避,就必须结合施工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找出可能导致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一切因素,然后对症下药,规避风险,降低损失。

参考文献:

[1]李喜明.试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09)

第8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中坚力量,其改革与发展已到了关键时期,增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意识,强化财务风险规避,是当前金融风险防治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在绪论中分析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必要性,接着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含义作了简单的阐明,并论述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重要性,然后列举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四个表现类型,在论文的第三部份分析了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最后从培育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观念、建立健全适宜的会计管理体制、构建财务风险规避的监督保障系统、完善风险披露和报告制度及提高银行人员的素质等五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规避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财务风险 规避 会计

abstract:commercial bank is the main force of the financial trade of our country, i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have gone to crucial period , strengthen 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risk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financial risk to avoid , is the weight in the weight of current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and cure. this paper first in introduction in have analysed 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risk the necessariness of avoiding , then the meaning for 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risk have made simple epound , and have discussed 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risk the importance that avoided , then, have enumerated the 4 epression types of 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risk, the 3th in paper is partial to have analysed the eternal reason and internal reason that produces financial risk , avoids idea and establishment finally since cultivating 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risk to improve suitable accounting management system , found financial risk the supervisor guarantee that avoided systematic, perfect risk disclosure and report system and raising the 5 aspects such as the quality of bank people have discussed 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risk emphatically avoid strategy.

keyword:commercial bank financial risk avoida accounting

绪 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金融业发展迅猛,逐步与国际金融界接轨,也使得金融会计面临的风险日趋增大,金融系统的经济大案、要案,给各家银行会计内控管理敲响了警钟,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但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看,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工作作为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肩负着核算银行业务,反映银行经营成果,预测业务发展前景,参与银行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是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会计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扩大化。近几年金融系统案件频繁发生,大、要案不断,大多与执行会计制度不严,会计监督乏力有着密切关系。

银行财务核算是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反映、核算的过程,是银行会计工作管理的基础,也是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前沿阵地。因为任何金融风险都要通过财务核算来实现,所以也就意味着任何财务核算过程中都潜在着风险。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熟悉财政、税收、会计法律法规的专业优势,熟练运用和遵守相关财税政策,规避财务风险,正确处理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通过抓好财务管理来促进业务发展。笔者通过对本文关于商业银行风险规避的研究,以期能够让商业银行首先从观念上了解财务风险规避的重要性,其次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到财务风险规避的策略,能够发挥会计自身的职能去防范与抵御风险,并能够实现商业银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需要,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概述

(一)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的含义

银行经营风险存在于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银行会计工作也是自始至终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令人不安的高经营风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会计有关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则是指对在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中各项资金和财务收支活动不合理而承担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重要性

1、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是稳健经营的要求

银行是高负债的企业,本身财务风险很高,决定了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同时,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经济发展中的风险会向银行集中,经济危机往往伴随着银行危机。在金融风险环境中,为确保稳健经营,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必须以风险规避为内涵。

2.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是银行自身生存发展、开展集约化经营的要求

在前几年我国商业 银行业快速扩展时期,各家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粗放式经营战略,传统银行发展思路是,以高投入为代价获取市场份额,在利率差较为稳定,未采取谨慎性会计原则的情况下,规模的扩张能体现出账面收益的增加;但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缺乏对风险的认识,忽略了风险规避,缺少对经营行为的风险约束,也积累下了无穷的风险,目前已严重抑制了健康发展。海南发展银行和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倒闭已经对中国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因此,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首先就要开展财务风险规避。

3、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是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需要

80年代以来,至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前,西方国家已有多家银行因忽视风险控制而倒闭,教训惨痛。巴塞尔协议已经把风险性原则上升到第一位。因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是要推行风险管理,提高银行运营对风险的承受能力。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不仅银行业竞争加剧,风险也日益增加;同时,银行业的国际化促使我国银行要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环境。这些都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向风险规避转变。随着金融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银行业盈利减少,风险加大,竞争力下降。因此商业银行通过加强财务风险规辟来达到增加资产收益,降低资金成本和费用,控制风险,提高银行竞争力的目的,进而实现银行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目标。

二、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表现

(一)内控风险

内控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缺位使得国有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从而加大了银行的内控风险。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总分行制的经营管理体制降低了资产质量的责任,给总行的统一管理、调度、核算带来了层层阻隔,产生了许多方面的经营风险。尤其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利益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财务工作是保证商业银行健康运行的基础件工作,风险的反映、预测和分析均依赖于及时、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若会计行为违规,信息失真,不仅无法满足防范风险的信息需求,而且将带来损失加大的可能性。如收入不报、成本不实、截留利润、搞两本账等,将造成银行资金被截留、贪污、盗窃的风险。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使假造票据、伪造凭证等在法违纪行为得不到控制,必然造成结算资金、内部往来资金被套取、侵吞、挪用、骗取的风险。如7月,国内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发生巨额票据诈骗案。本案是典型的内、外勾结作案。自9月始,该行上海分行南京西路支行内部人员累计开出2.96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并由其同伙去他行进行贴现,套取现金。又如9月,河南内黄县爆发商业票据诈骗巨案。警方查明,本案是企业人员利用伪造的假银行承兑汇票,通过买通或蒙蔽银行工作人员的方式,内外勾结进行诈骗,且笔票据诈骗方式完全一致,利用假承兑汇票进行贴现转入指定账户,取走现金,金额总计2070万元。

(二)财务评价风险

商业银行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目标的确立,客观上要求其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有健全的以财务业绩考核为中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经营结果。商业银行的绩效考评由于过分突出了效益与发展指标,软化了风险指标,为追求效益最大化,盲目决策和过分追求规模,不仅给银行带来了虚假繁荣,而且积聚了大量的经营风险。财务报告作为考核各级行经营业绩的主要依据,其合理性、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财务定量评价最直接、最更要的资料是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用。

(三)计划风险

会计行为风险的影响渗透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计划全过程。信贷计划,既要包括对未来项目市场的预测,又要建立在对过去信贷资产收益的分析基础之上,如果会计行为违规,夸大信贷资产收益率,使一份非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就会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又如,对高息揽存不能及时监督和反映,不仅会造成到期不能支付的风险,而且使筹资计划失去科学性,甚至会诱发信贷计划无资金来源保证的信贷风险。如长沙市商业银行“以贷揽存,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放松了贷款审查的条件,从而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如大庆瑞兴房地产开发分公司贷款。二是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缺乏自我约束力和控制能力,没有严格执行上级监管部门的监管指标,截止末,市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总额254 472万元,按照贷款四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27 640万元,不良率10.86%。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重要内容,是指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面临损失的风险。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银行业监管也越来越强调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并转向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方式。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商业银行如果会计工作漏洞百出,假账泛滥,不仅破坏了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干扰市场运行,而且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无法准确进行市场定计,必将造成经营风险,最终受到市场无情的惩罚。会计信息对内部资源配置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错误的会计信息会误导资金流向,使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竞争能力下降,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主持召开银监会第37次主席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监管手册》和新修订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研究进一步加强市场风险监管和提高行政效能。

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成因

(一)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分析

1、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1993年我国会计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银行会计也随着银行商业化的进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是迄今为止我国仍未真正建立起能够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经营管理型的银行会计管理体制,致使各商业银行在统一的法人主体下的财务管理体制严重分散。会计部门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均不便于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与参与管理的职能,造成了会计这一基础性的经营管理工作在防范与抵御银行经营风险中作为不大。

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中心任务,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增强核心竞争力,保证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关系商业银行基本业务操作平台和基础管理系统的会计管理体系,也必然面临着按照全行发展战略和总体改革规划,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的迫切任务。

一方面,分级管理的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级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在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功能来达到其目的;同时,绝大多数国有银行的会计处理系统目前都与分级管理体制相适应,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为人为地篡改会计数据提供了方便之门;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规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2、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

在银行进行商业化的变革中,我国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与银行业务的开拓与发展不配套。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是在其进行商业化变革中,伴随业务开拓和发展,边实践边制订的。从目前执行情况看,我国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仍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政出多 门,各业务部门如国际业务、信用卡等业务部)都有自己的一套制度。其业务核算制度,如科目设置科目、凭证审核传递、报表编报等规定,不能满足商业银行改善经营管理,防范风险的要求,有的甚至存在漏洞,比如实施权责发生制,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收利息带来的风险,应收利息长期挂账与谨慎性原则相悖,现行坏账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和方法与谨慎性原则的实质也有一定的出入等等这些会计制度的不合理性都加剧了财务风险,从而带来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分析

1、内部稽核不力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统化、程序化。一方面,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了不同岗位的职责,不相容业务的分离,业务程序的先后制约,却未形成一套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一般应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混岗或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常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局面,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留下事故隐患。如河南首富孙树华,因提供虚假资料,骗取银行贷款13.6亿元,涉嫌经济犯罪,5月17日,在未取得营业执照的情况下,农行淮阳县支行就贷款4.5亿元给孙树华的华林公司。事实上,直到6月18日该公司才成立。,华林集团将已抵押给农行淮阳县支行的3宗土地,重复抵押给浦发银行郑州分行,套取贷款8600万元;次年3月,孙又将已抵押给中信银行郑州分行的2宗土地使用权,重复抵押给农行淮阳县支行,且这2宗土地使用权证均为虚假证件。这些银行的“大员们”在审查批准巨额贷款时,在企业未取得营业执照的情况下就放贷,在政见审查环节没有拿土地使用权证到国土资源部门去验证。根本原因是银行虽有“严格审批制度”,但相关大员有章不循。

2、人员素质偏低

近年来,国有独资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一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态度度不佳,操作行为不规范,从而容易发生会计差错;还有个别银行会计人员品质恶劣,他们内外勾结,肆意侵害银行利益,从而发生经济案件;有些金融机构从本身的经营成本角度考虑,导致会计人员配备不足一些新手未经岗位培训,对于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另外,在会计队伍趋向年轻化的同时,也容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而在会计业务操作中违规甚至违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在银行会计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原来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才能完成的业务,现在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能完成,但相应的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加,高科技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利用高科技犯罪,给银行造成的损失隐蔽性更强、危害更大。如惠州银监分局协助破获一起利用自编木马程序长期在后台自动监控受感染电脑的犯罪活动,据初步统计,自2月至9月间作案人曾某的邮箱共收到全国各地数百个银行账号和密码,涉案金额已达40多万元。

四、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规避策略

(一)培育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观念

怎样才能有效地规避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首先就需要培育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观念,让这种观念在心中扎根,并适用于日常的工作中。目前,尽管大家都知道操作风险对银行业的重要性,但它仍然没有成为银行业足够重视的风险。

有些领导对某些会计骨干盲目信任,长期放在某一重要岗位不予交流,也不进行考察监督,致使某些动机不纯者伺机作案,还是对某些业已露出端倪的人员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调离会计岗位,而让其有机可乘。也有新会计人员对老会计人员盲目信任,或者会计人员之间,会计人员对会计主管、行领导不设防带来的风险,如他人让你怎么做账不假思索就做账,由他人代替盖章、补章等等。还有工作上麻痹大意、粗心。如人走章未收,印、押、证不是随用随锁,密码不定期更换,印鉴卡不经常清理等。给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银行会计风险的控制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对风险的控制认识还不充分、不确切、不完整。为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要教育员工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剖析,正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环节,既不要对风险产生恐惧,更不能麻痹轻视风险,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必能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

商业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真正意识到风险管理绝不仅仅是风险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的事情,风险管理人人有责,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形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的第一道屏障。

(二)建立健全适宜的会计管理体制

1、应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

我国目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仍存在产权结构单一,所有者主体虚拟的问题。从国有商业银行看,国家作为其唯一出资人,拥有完全产权。国有商业银行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却没有能够完全代表国家管理国有银行产权的人格化主体,所有者不能有效地行使和转让剩余所有权,对经营者缺乏利益驱动机制和有效有约束机制,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相容。同时,所有者虚置,也造成产权关系模糊,银行的独立法人地位难以保障,容易受到行政干预,损害银行的经济利益。股份制商业银行虽初步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有的甚至成为上市公司,在产权关系上实现了多元化,但绝大数银行都是由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并没有完全解决产权结构单一,所有者缺位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与国有商业银行同样的问题。所有者主体虚拟,往往使得企业的利益利用会计系统监督各项经营业务活动的开展,会计风险防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将国有银行推向资本市场,从而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会计风险防范获得强劲的原动力。

2、应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

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所谓大集中的三级核算新体制,是指全行实行由总行、大区核算中心、基层、基层分行三级核算主体构成的三级核算制。即在总行统一核算,统一会计管理的前提下,全行设置若干个大区核算中心(也就是分行数据处理中心),一个中心负责处理若干个(十几个直至几百个,视银行规模而定)基层分行的会计数据,也就是说基层分行业务处理的有关信息从一线柜台输机后,通过信息网络直接传送到大区核算中心的主机进行数据处理,由核算中心直接生成各基层行的有关会计报表,总行数据中心再根据大区核算中心传送的数据通过有关转换,汇并程序自动生成全行的会计报表。这种体制下总行制定的考核指 标等直接面向基层分行;但有关的指标计算、数据加工等则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从而可以在保护基层行增收节支,防范经营风险积极性的前提下,有效防止会计信息被人为篡改,同时它还可以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提高银行服务效率。如为增强市场竞争力,烟台市商业银行从客户需求和管理角度出发,利用3年时间对下属机构设置进行了全面调整,将原有的56处服务部改建为56处支行,将9处经营行升格为直属行。同时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探索在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增设分支机构。5月,龙口支行设立,标志着该行成功迈出了跨区发展的第一步。与支行改革相配套,他们又对总部机构设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强化了总行的调控监督职能,成立了审贷、人事与机构、市场拓展、采购与招标、行务督查5个委员会,实行全行重大事项科学民主决策,加强了对全行的资金、财务、人事、信贷的统一管理,构筑起商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和“小支行、多功能、大服务”的结构框架。

3、采用重要岗位人员轮换制

建立健全适宜的会计管理体制,要有效运用重要岗位人员岗位轮换,并强制休假这一有效手段,防范案件风险。实行重要岗位人员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是防范银行操作和案件风险的重要手段,必须形成氛围和惯例,持之以恒的加以坚持。进行重要岗位轮换前,要形成《重要岗位轮换计划》,进行重要岗位轮换时,要健全和实行严格的岗位交接手续。完成重要岗位交接后,登记《重要业务岗位操作人员岗位轮岗台账》,要认真核查所交接的业务,建立重要岗位人员交接档案,详细记录重要岗位人员交接前后负责办理的各项工作内容和经办的各项业务。同时要把指定休假制度做为重要岗位轮换制度的补充,研究和制定具体、可行性措施,在重要岗位人员指定休假时,认真组织和做好被指定休假人员的工作交接和业务核查工作,确保《重要岗位人员指定休假制度》不折不扣落到实处。通过不定期地让重要岗位人员离岗一段时间,对其经手的业务进行审核,问题、疑点很容易暴露出来,进而可以避免存在更大的风险和隐患。

4、会计主管人员委派制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实行“分级核算”的方法,财务管理权利比较分散,虽然部分商业银行限制了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权限,但各级财务主管受本级机构负责人领导,对本级机构领导人负责,财务主管站在分支机构的角度考虑问题,可能造成为维护分支机构的利益而偏离全行发展目标,形成了总分行事实上的不同层面的财务主体,没有形成全行统一集中的财务管理体系,不利于财务管理职称的充分发挥。因而

为从源头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防范会计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内部推行基层机构会计主管委派制。即由上级机构向基层营业网点派驻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懂政策、熟悉法规的会计主管,会计主管人员的工作业绩及奖罚由上级机构考核,薪酬由上级机构直接发放,不受基层网点控制,确保会计主管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商业银行应逐步建立财务主管委派制,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由总行派遣,其薪酬、福利由总行统一管理,受总行领导,对总行负责。明确会计主管人员相对独立的监督地位,并赋予委派会计主管相应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使会计主管真正在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促进分支机构的业务发展方向与总行一致,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分支机构的核算质量,强化对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加强监督作用,一定程度的防范和化解分支机构经营风险。会计主管有权对营业网点的所有会计业务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营业网点会计人员合规操作,对一些违规、违纪、违法的会计行为坚决制止,重大事项直接向上级机构汇报处理。解决一些基层负责人利用职权,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假造账册,设立账外账,转移银行资金的问题。目前四大国有银行中,已有三家实行会计主管委派制,这项制度的实施,解决了以前会计主管在对本机构会计核算质量监督的同时还要听命于机构负责人的授意、指令的情况。独立行使会计监督,有效的解决了个别机构私设小金库、滥支费用等问题。

5、稽核特派员制度

严格和强有力的稽核监督是内控管理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全国稽核监督工作座谈会和“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对商业银行内控建设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讨,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特别是1997年印发《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银发1997)199号)后,商业银行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大大提高,内控基础建设得到了加强。如中国工商银行组建了稽核监督委员会,将原稽核部改组为稽核监督局;在沈阳、西安、南京等六个中心城市派出了稽核专员办公室,加大了总行对分支行的稽查力度。目前正在推进省级分行成立稽核监督部的改革。中国建设银行在全国建立了若干个稽核中心;中国农业银行建立了稽核特派员制度;中国银行正在组建稽核中心等。有的行还探索在一个法人内部实行稽核处罚制度,如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营业部制订了“稽核处罚实施办法”等。国有商业银行系统的法人意识得以增强,越权和违规授信、投资、开信用证和银行承兑汇票的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虚开资信证明、存款证明和担保函(简称“两证一函”)的问题得到了查处;一些行账外经营和违规经营的责任受到了查处。集约化经营取得了进展。如:到1999年底,上商银行系统已撤并效益低下、扭亏无望的县支行226个;撤并在保本点以下的分理处、储蓄所1800多个;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的工作等。从总体上看通过近几年抓内部控制机制建设,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遵纪守法和一心一意办银行的观念增强了,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较好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中(以营业收入排位),中国(包括台湾省)共有11家企业入选,中国工商银行以20.13亿美元列第208位,中国银行以17.62亿美元列第255位,中国农业银行以14.13亿美元列第341位,中国建设银行以13.39亿美元列第364位,国泰人寿(台湾省)以9.9亿美元列第489位。

(三)构建财务风险规避的监督保障系统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规避,必须健全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才能构建财务风险规避的监督保障系统。

1、建立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

一线会计核算全过程中应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作用的制度,建立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会计人员处理业务必须事前建立授权分责的记录,以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必须实行双签有效的制度,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而且商业银行要切实根据业务运作的实际要求, 因事设岗,因岗定人进行严格的岗位分工和明确的工作职责;还要按照每一项业务至少必须有两个岗位或两人以上参与记 录、核算和管理的要求,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按各自的工作性质、权限承担相应的工作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岗位的交叉检查, 防范员工舞弊行为。交叉检查是银行实施内部控制、防范员工舞弊行为的一个基本措施,也是银行会计控制体系和业务分工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因此要正确应用交叉检查原则, 实行行内岗位轮换制和员工年假制等, 使银行每个人、每项业务都处于被监督、被检查范围之内。

2、加强会计监督,构建防范银行风险的监督保障系统

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会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个部分。

事前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与考核。这样的银行风险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如备付金比率等;

——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如资本充足率等;

——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如逾期贷款率等;

——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如利率风险率等;

——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如资产盈利率等;

——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资产收益率等。

事中监督主要应包括对银行的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银行风险的一系列指标,作为需要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它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银行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银行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银行要处理好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树立“安全重于效益”的观念,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尽量避免与减少银行风险所带来的损害。此外,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以维护法规的统一性与严肃性,防止违规、违法带来的风险损失。

事后监督是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有关控制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进一步防范银行风险。

加强业务操作的事后检查, 每项业务要求有一名业务主管或专门岗位对该项业务处理的整个流程进行综合把关和全过程的检查, 确保各岗位按职责要求正确处理同一业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设立事后监督,对会计部门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周期性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事后监督可以在会计部门内部设立一个具有相应职务的专业岗位,要配备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对监督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反馈要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3、以现有的稽核审计为基础对会计部门实施内部最后控制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运行的状况如何、运行质量怎样,需要进行稽核和不断修正,内部稽查是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是控制的关键。内部监督稽核是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强化内部会计控制,防范经济犯罪的有效措施。建立以财会、稽核、纪检、监察等紧密型一体化监督管理组织体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加大检查力度,彻底扭转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为了提高内部监管效率,为使稽核工作能在金融机构的整个业务流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必须改革现有的稽核体制,强化人员管理和制度建设。一是建立直接对总行一级法人负责,实行垂直领导和向下派驻的稽核体系;稽核费用与被稽核单位相分离;确保内部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实现内控系统的三权制衡。与此同时,为加大内部自查力度,还应实行稽核处罚制和稽核告诫制。在处罚机构违规行为时,不仅要处罚该金融机构,而且要触及告诫那些实施违规行为的直接领导和责任者。二是不断充实稽核人员,努力提高稽核人员素质。必须安排熟悉金融法规和制度规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从事稽核工作,并保证对其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使其政治思想素质和综合业务素质能长期满足稽核工作的需要。三是要实施严格的督查考评制度,确保内控制度的全面贯彻执行。而上海浦发银行就为了加强内控管理,首先建立了内控管理制衡系统。要求各级行在一级法人治理结构下建立完备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反馈系统,并按照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内部机构及部门。在设置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和综合营销推进委员会的基础上,公司设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日常办事机构------风险管理部、审贷中心及资产保全部。如成都工商银行对所辖分行内部控制审计时发现以来发生的重大违规事项中,内部审计、检查发现90%,其中内部审计发现的占53%,而超越经营权限类重大违规事项,有内部审计发现的占80%以上,业务部门检查发现的问题明显低于审计发现,可见业务部门的合规性检查职能履行的不充分。

(四)完善风险披露和报告制度

充分的信息披露是市场约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5月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信息公开披露制度。监管当局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对信息的隐瞒、虚假披露和不按期披露进行严格处罚,以保证披露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及时性。同时,要进一步改革会计制度,提高会计核算的透明度、可信度以及与国际通行准则的统一程度,充分认识审慎会计原则在银行监管中的作用,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起科学合理、支撑银行审慎监管的制度体系,提高其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公允性和可靠性,使监管机构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为了体现接受公众监督,烟台商业银行首次以摘要的形式向社会公开披露了有关经营管理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竞争洗礼,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又迈出重要的一步,这也标志着商业银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达到了较高水平。《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在1999年就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但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完善风险披露和报告制度和报告制度的具体内容如下:

1、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加强银行风险防范

目前我国银行会计不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基本上提供了完整地反映银行表内业务会计信息,但报表项目的设置较为粗糙,不足以详细地披露与银行风险有关的会计信息。我们可以考虑要求银行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再单独编制一张补充报表,以使更为集中,全面,直实地披露有关银行风险的信息。主要是在银行现有报表组成上增加现金流量表,以补充目前报表所难以反映的相关信息,即能够向使用者提供银行在会计期间内现金流量的情况,特别是能充分披露银行实行权责发生制,收入、利润中含有的应收未收成份造成的收入与支出在实际收付上不对称的有关信息。这对于我们正确评价银行经营成果,防范会计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

2、建立有关“充分揭示”的责任制度

这是有效防范各级机构报喜不报忧,隐瞒关键问题、风险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一方面按照会计核算的相关性、重要性原则,凡对本银行稳健经营有影响的因素和事项均以必须按制度要求由会计人员充分揭示。如资产运行质量状况;利润中的应收款比例及其状况、筹资的实际成本、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债权的保全情况,拥有担保物、抵押物的现况,重大事项的变更等等;另一方面建立相关的责任制度,对影响银行稳健经营的主要因素或重要事项逐项落实相关责任人,要求其对这些项目的充分揭示负责,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奖惩来保证有关信息得到充分揭示。

3、不断完善银行会计科目体系

例如将逾期拆放款项及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业务、业务等形成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纳入表内核算,使这些业务中所潜藏的风险得到及时,充分的揭示。

(五)提高银行人员的素质

管理水平也好,核心竞争力也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规避的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相对于其他岗位人员来讲是比较高的,但随 着会计制度的改革和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特别是电算化的发展,原来局限于记账、算账、编制报表和事后考核的这些基础知识已大大落后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更新知识,那么就很难实现银行会计工作重点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重大转变。石家庄市商业银行在提高银行人员素质方面做得很好,截至6月末,全行在岗员工的总量控制在2300多人,业务增长了,但人员总量没有增加。通过大力引进高校优秀毕业生和加强在职员工学历教育,目前全行大专以上学历1575人,占在岗员工的68%,比建行初期的16%提高了五十二个百分点。以来,共培养了263名通晓银行业务、熟悉营销技巧的优秀客户经理,建立了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熟的营销人员队伍。通过实施综合柜员制改革,我们培养了800多名优秀的综合柜员,大大提高了一线前台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为提高全员素质,我行逐年增加培训频次,加大培训投入,建行以来累计实施员工培训3万8千人次。

1、帮助员工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应加强岗前和在职员工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增强法纪观念,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懂得法律,精通业务并执行制度;其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廉政教育,引导员工敬业爱岗,自觉的遵纪守法,经得起改革开放和反腐倡廉的考验;第三,应经常对员工进行案例教育,提高员工对违章、违规操作危害性的认识,从而自觉维护和执行规章制度;第四,对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因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知识,新的技能不断涌现,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银行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长进,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如绍兴市商业银行确定专门支行负责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工作,为了加强专业化管理,配备业务能力强、学历高、勤勉尽职的信贷客户经理开展此项业务,并通过加强培训,不断增强相关人员的管理能力。主办支行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客户经理人均参加业务培训5次,考试2次。

2、建立起责任明确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起责任明确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要做到严格考核,明确奖罚。目前在内控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奖惩不明现象严重,这是导致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应对执行制度好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对违规违章的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可将员工的执行制度情况与奖金和职务升降挂钩,既给权力又给压力和动力。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安徽省各家城市商业银行一直十分重视吸收和培育人才,人员结构不断优化,储备了一批高素质的管理干部。此外,安徽省城市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较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在人才使用、人才开发、人才储备方面都有一套较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才的各种潜能。

3、严把用人关

对干部和重要岗位的人员配备要考察其综合素质,可以采取跟踪考核制度,确保管理人员与所承担的职权相适应,有能力组织和负责处理业务,对市场分析、交易和管理技巧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深知业务风险的内涵,严禁员工对某一客户给予不正常的特别优惠。各级领导更应该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遵守规范制度的模范。

4、注重沟通

注重沟通是注重员工之间以及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沟通,达到工作上的和谐,提高员工的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同时不断改善工作条件,营造优美、协调的工作环境,使职工对银行产生归宿感,尽职尽责,把自己的工作与银行兴衰联系起来,从而自觉执行制度。职工愉快、高昂的工作情绪有助于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疲劳,从而减少人为错误。

结论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作为防范金融风险、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已越来越被商业银行经营者所重视。只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考核体系,有效的监督机制三者合一,才能保证银行会计核算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才能将各类核算风险消灭在萌芽当中,才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通过实施商业银行规避策略,建立起一套严密、系统、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从而确保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正常运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商业银行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手段相对于国外发达商业银行还很落后,风险防范手段的落后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在风险管理和防范方面的作用还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例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银行资产的质量状况等信息都是需要商业银行会计的工作来取得的,将这些指标控制在安全界限以内也是需要银行会计部门和业务部门通力配合才能够实现的。此外,笔者提倡的借助社会力量约束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规避财务风险,不过这也是需要建立在银行会计充分、准确披露银行信息的基础上的。因此,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和控制工作的完善和水平的提升,是降低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金融风险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为了更好地规避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北京银行实行了集中会计核算,也就是在实现计算机联网处理和可靠的网络通信保障的基础上,按地区或行业实行会计业务的集中处理,将分散多级的核算体制统一为按地区或行业的集中核算体制,会计的集中核算机制强化了商行会计核算对经营活动的监督职能,完善了自我约束机制;从核算中心内部控制体系上,明确了事中、事后监督的内容从保证会计核算真实性、准确性上,使支行在执行制度和业务操作中存在的凭证交接、审核中诸多问题得到了及时发现、及时反映和及时纠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和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将不断走向成熟和开放,金融产品也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开发,商业银行实际的经营范围和领域将会不断地扩大。而随着金融业风险防范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规避必定会更会深入人心,在防范风险中的作用也必将得到深入研究和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王栋:《内部控制与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国内部审计》第6期

2徐之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华北金融》第3期.

3金曦、张昭:《完善银行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议》,《现代金融 第2期

4魏东云:《浅谈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改革》,《现代金融》第9期

5梁开斌:《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

6牛雪飞、孟丹:《关于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分析》,《辽宁工学院学报》第1期

7谢素华:《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与防范浅析》,《现代商贸工业》第5期

8冯敬红、孙 丽:《增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第7期

9王少锋:《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华南农业 大学学报》第1期

10郭 芳:《关于对商业银行现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思考》,《银行实务》第7期

11谭立永、张 娟:《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借鉴意义》,《现代商贸工业》第5期

12石汉祥:《论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13赵耀:《浅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西安金融》.年第12期

14李霁友:《论金融风险的会计防范》,《金融理论与实践》第8期.

15张世波:《试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改进》,《福建金融》第10期

16尤玲玲:《试论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第5期

17 w&8226;douglas&8226;macleish:《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kiing and financisl markets》,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版

18 mcmullen, dorothy a, raghunandan k and rama d: internal control reports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problems, accounting horizons. 1996 (dec)

致 谢

经过近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课题的研究和学位论文的设计工作。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支持,以及我的家人的关心,我不会如此顺利地完成比业论文。在此,我想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道一声“谢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 老师,在此期间,您给予了我悉心的教诲和帮助,使我能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任务。导师为人师表的品德、渊博的学识以及严谨的治学作风使我受益非浅,在这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时间里,导师所教给我的一切,将使我终身受益。

第9篇:规避财务风险范文

一、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企业外部的影响因素

这里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自然因素,企业可能会因为海啸、洪水、飓风等不可抗力的影响而使得企业正常生产运营受到威胁。二是社会因素,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关的法律制度、社会文化水平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都有可能会给企业的财务活动带来风险。三是市场因素,其包括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由于市场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以及市场的千变万化,这些都会增加企业财务风险。这些因素虽然是存在企业之外,但却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企业如果不能顺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就必然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内部存在诸多问题

1、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财务风险始终是伴随着企业生产运营的整个过程,然而,企业管理者只重视生产环节,对于与企业生产运营息息相关的的财务风险不够重视,未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市场最新变化信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意识淡薄,浅薄的风险规避意识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风险关系混乱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另一重要原因。其具体表现在:在管理和使用资金、分配利润等方面,无论是在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还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都严重存在管理混乱、权责不明的现象,从而致使资金使用率不高、资金流失非常严重,缺乏确保资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如在采购、生产、销售以及财务管理等各环节之间,没能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从而致使应收款项以及存款严重流失。

3、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财务制度尚未健全,有的企业甚至严重缺乏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尤其是在现金的管理上,随意性较大,有的在资金的实际管理中根本未按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所规定的标准与范围来对资金加以使用,白条抵库的现象大有存在。有的企业尽管已有相关的制度,但没能与时俱进,多数内容过于陈旧,对于当前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所出现的新业务或新现象已发挥不了作用。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策略

(一)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要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就要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尽快将企业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建立起来,其中的指标不仅要有资本充足率以及资产负债率的风险指标,还应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的风险指标。二是要将收集和报送风险信息系统建立起来,对于现有的风险信息传输的流程要予以不断的完善,明确企业各个部门的责任,要求其要随时关注风险信息。三是要进行科学的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的制定,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预算并评估相关数据以及相关的财务风险指标。四是要以测算评估的结果为依据,及时制定出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并予以实施。

(二)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提高对财务风险知识的宣传,以使企业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树立起正确的风险观。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财务人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如,对于企业管理活动中尚未显现并有可能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各种财务风险,要能及时发现、了解并加以识别;对于所存在的财务风险要能运用专业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来进行估计、衡量与检测;正确处理常规风险活动和意外风险事项的应变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方法,细化落实风险决策措施的应用能力等。

(三)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加强风险控制力度

企业要尽快将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起来,内部制度不仅要包括内部控制责任制度、内部控制岗位授权制度、内部控制审计检查制度以及内部控制考核评价制度,还要包括重大风险预警制度以及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等。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无时不在变化着,为此,企业要结合内部控制目标,灵活使用风险应对策略以及控制措施,以避免因企业内部管理而引发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