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规避风险方法范文

规避风险方法精选(九篇)

规避风险方法

第1篇:规避风险方法范文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1、企业财务管理系统适应宏观环境的滞后性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建立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完善等原因,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不能进行科学的预见,反应滞后,措施不力,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

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是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4、有些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企业财务管理在不同阶段的财务风险

1、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

在我国,资金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中权益资金与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由于筹资决策失误等原因,我国企业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0%以上。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2、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

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加之决策所依据的经济信息不全面、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投资决策失误频繁发生。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3、对外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大量投资损失

企业对外投资包括有价证券投资、联营投资等。有价证券投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决策者对投资风险的认识不足,决策失误及盲目投资导致一些企业产生巨额投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4、企业赊销比重大,应收帐款缺乏控制

由于我国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企业普遍存在产品滞销现象。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采用赊销方式销售产品,导致企业应收帐款大量增加。同时,由于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不够,盲目赊销,造成应收帐款失控,相当比例的应收帐款长期无法收回,直至成为坏账。资产长期被债务人无偿占用,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5、企业存货库存结构不合理,存货周转率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且很多表现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流动性差,一方面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另一方面企业必须为保管这些存货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导致企业费用上升,利润下降。长期库存存货,企业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

1、规避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规避财务风险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本人认为,规避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2)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使财务管理人员明白,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4)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另外,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方面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各种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2、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分散法。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财务风险。对于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同投资,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的财务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易变性,企业为分散风险应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即同时经营多种产品。在多种经营方式下,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被其它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销,从而避免经营单一产生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对外投资多元化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时,应将资金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以分散投资风险。

(2)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回避财务风险。

(3)转移法。即企业通过某种手段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风险采用不同的风险转移方式。

(4)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例如,企业可以在保证资金需要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可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设计、努力开发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等手段,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降低因产品滞销、市场占有率下降而产生的不能实现预期收益的财务风险。另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付出一定代价的方式来降低产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例如建立风险控制系统,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并化解风险。企业也可建立风险基金,如对长期负债建立专项偿债基金,以此降低风险损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3、不同的财务活动阶段,规避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筹资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首先,充分利用自有资金,加强对自有资金的控管,对各种借支款项要严格审批并及时催收。其次,选择合理的资本结构,即债务资本和自有资本的比例要适当,充分利用债务资本的财务杠杆作用,选择总风险较低的最佳融资组合。第三,注意长短期债务资本的搭配,避免债务资本的还本付息期过于集中。第四,选择多种筹资渠道。第五,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无论是自有资金,还是债务资金,只有资金使用效益提高,才能保障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赢利能力。

(2)投资风险规避的技术方法。首先,要谨慎投资,在资金运转良好或有剩余资金的情况下,才去考虑获取额外报酬的对外投资。第二,如果投资是生产经营的必须环节或是进行风险性投资,必须拟定严谨的投资计划,进行科学的投资回收评估和论证,选择最佳的资金投入时间,以避免造成资金短缺或运转不灵。第三,合理进行投资组合。投资组合包括不同投资品种组合、不同行业或部门的投资项目组合,长短期限不同的投资组合等,以追求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最佳组合。第四,加强对证券投资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研究,以减轻和抵消对证券投资收益的影响。

第2篇:规避风险方法范文

摘要: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化及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发展,我国公路建设经营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目前最常见的投资模式包括国家、地方、独立投资者等。因为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形成及BOT、特许权经营理念及模式的大量引进,形成了一些由投资方构件的独立建设、运用及管理的公路项目公司,这种情况下,公路网络风险提升也引起了投资者的重视。本文主要对投资风险的概况、公路投资风险及投资风险规避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究,以期为公路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 :公路投资风险 规避方法 概况 风险管理 公路建设 风险清单

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及重要基础设施,公路是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性基础。伴随全球化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提升,加快了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公路发展趋势也已成为由局部区域网络发展向跨国界、跨地区大型公路网方向发展。公路的安全性及舒适性能够对一个国家、地区的综合国力及经济实力进行充分体现。公路建设规模的扩大,可对沿线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是实现区域经济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投资风险的概况

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遵循公路项目投资特性,投资风险来源可分为3个方面: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自身复杂性及项目设计者、建设者与运营管理者能力的有限性。

作为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公路工程建设具有规模大、投资高、工期长等特点,从项目立项至竣工后期整个过程中,其面临着诸多风险因素,各个风险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关系。根据投资风险来源的不同,其风险特征如下:

第一,风险存在客观性及普遍性。风险作为损失发生的不确定写那个,其属于超越人们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在公路建设各个阶段,风险随时存在。

第二,具体风险出现的偶然性及大多数风险出现的必然性。大量风险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是所有具体风险出现的原因,作为一种随机现象,偶然性是个别风险事故出现的特点。通过观察、统计及分析大量风险事故资料,可对风险产生的概率、损失程度进行计算,降低风险。

第三,风险的可变性。在公路工程整个建设过程中,在质和量上各种风险都出现了改变,伴随建设阶段的转变,部分风险可得到有效管控,部分风险出现并得到有效处理,在项目各个阶段都极易出现新的风险。

第四,风险的多样性及多层次性。公路工程具有工期长、规模大等特点,致使其具有大量复杂的风险因素,导致公路建设整个工期内风险量较大,各种风险关系的交叉,导致其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

二、公路投资风险分析

1.项目建设成本增加

公路项目由投资准备阶段到项目竣工验收阶段,所需费用资金较多。在增加建设成本的同时,将对公路建设项目收益情况造成直接影响。首先,公路建设项目规模改变必将增加成本。因前期规划和后期建设规模存在极大的不同,致使成本支出不断加大,建设期间全部费用,如土地征用费用、拆迁费用、材料预估费用等都会超出设计规划的费用。

其次,在市场体制作用下,市场供求关系将产生物价变化等情况,特别是公路投资建设中的材料、人工费用等。施工前期,公路工程建设具有较低原材料、人工费用,可施工过程中因价格因素的制约,将加大建设成本,导致人工、原材料等大量增加。

再次,设计改变增加成本。公路投资建设时,往往会出现设计前期规划不合理,后期设计变更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大量出现,将引发后期索赔矛盾,直接影响到综合成本。

最后,附近土地征用、拆迁费用标准预估不合理。作为公路投资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筑物拆迁工作是其投资风险产生的必要因素。拆迁工作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赔偿费用方面。在市场调查时,投资商因无法深入了解当地环境、文化等内容,在开发过程中将大幅度提升拆迁及补偿费用。

2.风险分担问题

(1)建设性风险。建设性风险是指在设计、施工中公路工程存在一定问题,导致运营无法正常进行的风险。作为项目业主,在选择设计单位、审查设计方案等方面投资方并没有直接决定权,往往存在政府参与的现象。公路使用期间,因工程设计、施工存在问题将无法达到公路工程的使用性能,导致投资方不能对预期经营目标风险进行准确判断。

(2)运营风险。车辆通行收费权、广告经营收入权及服务设施经营收入等都是公路项目运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现行制度下,投资方并没有自主定价权,如降低公路车流量及第三产业开发等问题的产生,将影响投资方的预期收益情况,并增加其支付难度。

(3)金融风险。通货膨胀与利率风险等为公路项目的金融风险,因公路项目规模大投资多,通常存在贷款等问题,这种情况下,必定会产生利率风险。当固定利率合同签订后,在降低利率的情况下,投资方的支付费用将对当时市场利率投资成本高出许多。在进行浮动利率合同签订时,同时也会产生上涨利率的现象,进而给投资方带来严重的资金压力。

三、公路投资风险规避方法分析

通过评估与分析项目风险,及充分考虑项目风险出现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及其他因素,可对公路工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危害性进行确定,同时比较投资者的安全指标,对公路项目的危险等级进行确定,进而选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施工。

1.风险回避

作为一种最彻底的风险处置技术,风险回避是在对公路项目风险及较大损失时,可对该项目主动放弃及终止,以此对该项目风险避免及降低损失的一种方式。在风险事件出现前风险回避可完全消除风险因素,相比其他风险处理方式,这种方式更能降低风险出现率。在预测、识别、评估及分析公路项目风险中,如发现风险损失较大,通过这种方式,可正确估量风险程度,避免不可估量损失的发生。

2.风险管理

在对公路项目风险全面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应对风险的防范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在最小范围内控制风险,降低损失。面对建设性风险时,要求建设施工过程中项目工期必须加强道路养护与维修力度,对路面进行定期检测,保证规范公路项目建设过程等。同时做好可行性研究工作,在技术与施工方案选择应确保其合理性,尽量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在承建商选择中应确保其具有较强的能力与经济实力,并进行工程完工担保措施的建立。在运营风险管理中,交通量降低及增加维护费用为运营风险的主要体现,该风险处理方式可选用风险转移及风险控制。必须对运营管理模式加以创新及改革,确保公路运营管理机构能够与维护机构有效协调,并进行运用维护合同的签订,对奖惩措施加以明确。

3.风险监控

第3篇:规避风险方法范文

【关键词】房产测绘;风险来源;规避风险

一、房产测绘项目的风险来源

房产测绘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测绘技术和相关房产知识,熟悉相关的房产法律法规,准确测算房屋面积。由房屋面积测算错误引发的后期赔偿,任何一个测绘机构都难以承受,也使此项工作成为房产测绘机构的主要风险。(1)政策性风险。房产测绘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政策的掌握占了主导地位。目前我们执行的测绘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房产测量规范》和《房产测绘管理办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也很大,《房产测量规范》又跟不上建筑形态的千变万化,使得有些问题无据可查,虽然建住房[2002]74号文对房产测绘中的一些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是2005年建设部了《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 50353-2005),其中面积计算的一些细节与《房产测量规范》相去甚远,这就使开发商的售楼面积与房屋登记的产权面积产生了争议,从而给房产测绘带来了风险。(2)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是指测绘工作者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房屋面积计算错误、房屋的用途表示错误等。它包括单纯的将房屋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或共有建筑面积计算错误,也包括由于工作者不熟悉相关的房产测绘政策、法规,房产测绘知识欠缺,工作程序不严密,质量意识淡薄,造成的认定错误。在房屋要素调查中房屋的用途在测绘报告中不仅要体现规划用途还要体现实际用途。(3)综合性楼房的测绘风险。综合性楼房的特点是房屋功能多样,一般含有裙楼和塔楼。这就对房屋的实际测量和面积测算要求很高。在实地勘测就应该要针对划好各个功能区分别进行测量,并对共有面积确认好。在实地测量前,要对要测量的楼房进行功能区划分,确定好共有部位,实地测量时要重点勘测。如果共有部位界定模糊,就会对后面的面积测算分摊时造成障碍或者分摊方法错误,引致面积测算错误。面积测算过程中,引起测绘风险的因素主要有:房产测绘的法律法规不熟悉、共有面积的界定错误、分摊方法不正确等。(4)预测面积与实际测量面积的差异风险。房屋预测面积主要根据开发企业提供的有规划设计部门认可的施工图纸进行的“纸上谈兵”,所以对于数据的采集、共有部位及面积确认、分摊方法等方面就有可能会出现错误的认识,造成预测绘房屋面积的失真;这些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有:规划设计的变更、不按图纸施工、施工放样误差过大、竣工后改变房屋部分公用面积的功能、施工误差与实际测量误差产生的差异、不同测绘单位计算面积采用的方法标准不同引起的差异。(5)合同风险。根据房产测绘合同的基本要求设计出适合自己单位的房产测绘合同。合同要注明房地产开发企业测绘所需要提供的相关资料:开发商的营业执照、土地出让合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建筑总平面图和全套的施工平面图(包括图纸和电子数据)、房屋共有部位使用说明、规划审批意见以及其他的有关资料。合同中应明确标明风险产生时双方的责任及赔偿措施,把纠纷扼杀在萌芽状态。

第4篇:规避风险方法范文

 

一、国内版权交易法律制度及其不足之处

 

所谓的版权交易就是版权权利人对已有的或者将来的作品作出版权转让或者许可的交易形式。狭义定义下为,版权权利人对属于自己的版权财产权利的部分或者全部进行许可、转让的交易行为。版权交易属于无形资产的贸易行为,他与有形资产的贸易行为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首先,无形资产的贸易,他的客体可以同时被不同的主体同时占有或者使用,其次,版权交易的客体具有复制性的特点。我国目前在版权交易的法律上面大致上形成了一套体系,其主要依托的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还有若干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本文就不再一一累述。

 

我国在版权交易方面,首先在版权法上面就先天不足。虽然我国版权法上规定了作品可以交易,转让,但是在实务操作中对许可转让给国内或是国外的自然人或者企业就又不一样了,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版权交易就是主要在国内交易,不涉及与国外发生版权贸易,这显然限制了版权交易市场的延伸与繁荣,而版权贸易应是国际性的,只有国际性的版权贸易才能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经济财富。[1]其次,就是在国内的版权交易上,特别是在版权交易管理上面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与西方版权贸易发达国家相比较,目前看确实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版权交易政策扶持、交易制度、工作效率、服务意识上来说,我国政府特别是版权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建设的同时,也应大力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机关的服务意识以及工作效力。

 

二、版权交易环节的法律风险揭示

 

版权合同既然属于民事合同,他和其他的民事合同一样,要求合同双方必须具有订立合同所具备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只要具备上述行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社会团体等都可以作为版权交易的双方,那么不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所订立的版权交易合同,要么是无效的合同,要么是效力待定的合同。而无效的合同或者是效力待定的合同在版权交易中,特别是受让方一般都会承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实务操作中,权利受让方,特别要注重查清版权转让方是否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如果版权转让方不具备相应的能力,那么权利受让方应在其具有法律规定的人的情况下与之订立版权交易合同,否则将会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作为权利人来说在签署版权交易合同之前,也应查清受让方是否有实力有给付金钱的义务,这方面可以要求其提供担保或是先给付转让款在签署合同,从而避免手中空有一纸协议却得不到任何物质利益的情况出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 12 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人,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人民事活动。

 

同时,在版权交易中,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则需要受让方格外注意。虽然,一件作品的完成,并不是以是否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作为其是否能独立完成一件作品的条件,在知识产权领域中,作品是作者经过精神上的深加工而完成的,它属于智力成果。一件完成的作品,既可能出现在年龄上来说是儿童完成的,在精神上讲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完成的。这在实务中是经常发生的,我们不能对这种现象视而不见。那么在版权交易中,作为交易双方特别是权利转让方是自然人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时刻予以注意。[2]如果,版权的权利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我们应要求其人进行合同谈判,最终由人签署交易合同。合同在效力上的不确定,带来的风险是版权交易中作为受让方的一方承受不住的。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版权交易行为时,在合同的内容上面花费大量时间与金钱的同时,更应在版权的主体上面认准,查清。因为,没有查清版权权利人的主体资格,在版权许可使用中发生问题,最终会使受让方承担不必要的法律风险。举例而言,在《暗香》案例中,沙宝亮的签署公司因为没有查清版权权利主体,就进行许可使用而至侵权败诉。在这一点有自身的原因,但寻根问底还是我国在版权交易的法律规定和交易制度上存在严重的缺陷。

 

三、规避版权交易环节法律风险的主要方向

 

(一)建立国家版权交易平台

 

在版权交易制度上,国家版权局可以通过出台部门规章,将版权交易的全部过程作出详细的规定。从国家宏观的管理、监督版权交易市场上总结,国家要在加强版权法的改革深化和加强自身行政服务的同时,更要从促成版权交易的目的,利于版权使用的角度去看。版权的使用版权权利人、版权受让方,版权消费者等。[3]正是由于有版权交易这一市场,才有了版权业的发展,版权业的发展与繁荣,才使我国版权权利人的利益能够实现,版权权利人实现了经济利益,才有了更大热情去创作新的作品,新的作品的不断涌现,版权交易市场才能够活跃起来。

 

(二)完善我国版权登记制度

 

版权登记为版权的权属找到了初始证据,这一点对于受让方尤为重要。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7条规定:“当事人提供的涉及著作权的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著作权登记证书、认证机构出具的证明、取得权利的合同等,可以作为证据。 在作品或者制品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著作权、与著作权有关权益的权利人,但有相反证明的除外。”在作品上署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被视为版权或者版权邻接权的权利人;除非其他自然人、法人或者组织有相反的证据证明该版权或者是版权邻接权的权利人另有其人;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版权登记作为书证,是取得版权或者版权邻接权的权利人初始证据和最为有利的证据。版权登记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引导版权市场化,还会大力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蓬勃发展。最终通过上述制度的完善,建立全国统一的版权登记平台,在互联网上提供版权登记查询服务,建立版权登记和交易咨询服务等机构。使版权交易在我国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改善我国版权法

 

在版权交易中版权权利人财产权的转让和许可使用上可以做出以下修改:

第5篇:规避风险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校 财务管理风险 规避方法

高校进入了一个超常规发展、大规模举债办学的阶段,截止2012年4月,我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总共有2138所,其中民办高校的数量为403所;我国成人高校总共348所,其中民办成人高校1所。如何实施科学管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及规避,有效地用好高校资金,降低办学风险,提高办学效益已成为加强高校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构建适合高校财务风险的规避机制已成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教育部、财政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这些文件在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风险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政策的指引下,如何创新高校财务管理风险规避方法,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已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财务风险概述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突发状况,导致高校资金遇到风险,以至于影响到高校的教学无法正常进行、财务陷入危机,甚至于可能发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1、高校财务风险分类

根据高校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分为以下几种。

(1)因高校财务管理纰漏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一是资金预算所带来的风险:学校经常会有购置、建设等项目,这些项目都属于需要长期规划的项目,如果高校对资金没有做好预算工作,容易导致资金随意挪用以及资金去向不明等现象的发生,而且目前很多学校在总体筹划与资金预算方面十分欠缺,资金使用混乱;二是由于净资产亏损所带来的风险:净资产亏损会给高校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极易导致高校入不敷出、资金紧张;三是高校固定资产“重采购轻管理”现象普遍,由于高校对固定资产缺乏应有的日常管理与监督,容易导致固定资产重复购置、流失;四是办校效益低下而引起的风险,资金不足与浪费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高校资产管理不善问题已暴露无遗。

(2)高校因投资而带来的财务风险。首先,很多高校会成立公司,这样既可以弥补高校经费的不足,又可以帮助高校的科研事业,但是也带来很多风险,通常都会因为经营不善而产生更多的债务,造成高校负担;其次,近年来,众多高校都致力于扩招、扩规模,因此而导致高校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资金严重不足;最后,债券投资已成为高校自筹经费的重要方式,但是因为高校并没有专门的负责部门,因此难以避免证券投资带来的风险。

(3)高校因债务而承受的财务风险。近几年,高校债务总额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未解决经费不足问题,高校通常会向银行贷款,却又无力偿还,甚至于连利息都无法支付,而银行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高校信用或者没收高校资产,使高校陷入债务风险。

2、高校财务风险的特殊性

高校财务风险相较于企业财务风险有较大的区别。其一,高校财务运作的重点是预算,高校所有的财务活动都是以预算为中心展开的,如何规范预算工作,将财务收支业务归入预算管理中是高校财务的运作重点;其二,高校财务活动极大的依赖于内控与监督制度,也对高校规避财务风险有重要影响;其三,高校财务收支严重不匹配,其大部分支出同收入无法完全匹配。

二、高校财务运行现状

1、高校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的环境

财政部、教育部新颁布《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而之前高校一直使用的都是1997年版的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新制度相较于旧制度做了较大的改变,例如高校会计已全部改为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核算,增加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制度、国有资产管理等会计核算内容,并完善了报表体系。如此一来,高校财务需要一改沿用多年的旧制度,而采用新制度,所以在理论掌握与实际操作中都会难免出现差错,留下财务隐患。

2、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因新旧制度交替以及经营环境多变,以前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形式,而且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也出现较多的问题。如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贷款管理制度以及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完善与否关系到高校的整个财务运作。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虽然较之前做出了众多改善,但是制度本身还是存在很多缺陷已无法应对高校的需要,并且制度的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都有待商议。另外,二级单位在机构设置与财务人员配置方面都有问题,因此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3、高校预算编制与执行上的不足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运行的核心,它是降低高校财务运作成本与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虽然预算在高校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高校仍然没有将预算管理放到战略级别,而实际情况是预算管理还只是停留在财务管理层面,这种情况导致了高校预算编制与执行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预算编制方法选择有误、预算目标的设定不科学以及预算额的随便调整等。

4、内部监督、考核效果不佳

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可以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但是目前高校的监督、考核效果却不理想。其一,当前高校普遍存在内审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现象,甚至少数高校既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也没有配备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内审人员,根本就无法开展这项工作;其二,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审计的难度有所增加,并且高校内部审计一直都流于形式,在独立性方面也备受质疑,无法起到真到的监督作用;其三,绩效考核是高校的重要方面,但是如今高校基本都没有建立绩效考核体系,没有具体的评价指标或其他可量化指标,无法准确衡量预算完成情况,对高校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也无法做到客观、公正。监督、考核方面的缺失很容易导致高校出现任意支出、虚列支出以及票据套现等情况出现。

三、高校财务管理风险规避方法

时至今日,高校教育的发展态势已势不可挡,我国政府对高校教育也高度重视,但是高校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加之,受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对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财政改革不断深入,而财政拨款是我国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这无疑也在预示着高校财务管理的变革与改良势在必行。

1、按要求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为了保证新《高校财务制度》的顺利执行,高校需要做到:将新制度的宗旨、内容以及实施方法下达到各相关部门;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促进其领悟新制度的内涵;高校领导需加以重视,监督制度的执行情况。新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对规范高校财务核算、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还颁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关于“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高校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方面有不可小觑的作用,高校应加以重视,严格按照文件执行。

2、加强贷款管理与资金使用,完善贷款制度

对于高校面临的贷款风险,首先应控制贷款资金的使用,严格把控使用方向,贷款资金应用于高校事业发展以及相关项目,不得用于对外投资、科研开发以及提高人员待遇等方面,并对其去向做全程跟踪管理,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负责人不仅需要保证工程质量,还要保证项目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节约资金;其次要建立大额贷款备案制度,隶属于中央委的高校贷款余额达到本校近三年平均总收入的10%以上,都必须将贷款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贷款额度方案、还贷计划和措施等资料报送到主管部门,建议各地区应对所属高校的贷款备案制度作出具体规定;最后,保证还贷的资金来源,可以通过处理掉闲置校区来获得资金。

3、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单一的预算管理很难解决高校的根本问题,因此应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并规范预算管理:其一,盘点高校的所有资产,创新资产管理手段,完善资产管理系统;其二,健全预算支出标准,在新制度中指出预算支出的编制应该秉承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以保证收支平衡,并不能编制赤字预算。在实际中,应该以现有标准为基础,按照优先重点项目的原则,健全各项财务支出标准,并不断改进;其三,严格按照标准编制预算,控制资产采购,资产投入与存量相结合编制预算;其四,在预算执行阶段,高校不可随便增减预算金额,如果有所改动应及时上报,并且所作的改动必须要考虑资产的使用情况;其五,预算监督阶段,高校应在年终或转年年初制作决算报告,反映资产情况,并监督资产从采购到最终处置所有环节。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预警是指预先设定一些财务指标,根据分析这些财务指标,判断是否存在风险,若存在风险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损失。为加强高校贷款风险管理,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但是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却不只是针对于贷款管理。具体来讲,高校对选出的多个财务指标做加权处理,可以计算出风险值,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更深层次的考虑,还应该对风险进行分类,每一种风险所涉及的财务指标不同,这样可以根据风险值提出更加准确的应对措施。

5、加强高校内控制度建设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基建规模和物资采购量越来越大,学校参与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高校所承担的责任、压力、风险也相应增大。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既是高校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从内部机制上预防管理失控的现实需要。一是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二是高校健康发展需要;三是高校防范经营风险的制度保障;四是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长效机制。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高校内部控制内容体系应以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为基本点,同时高校的环境、校园文化等控制环境因素与风险因素都应纳入高校内部控制的范围予以考虑。高校可适当借鉴其他行业内控制度建设内容及规范,丰富和发展除财务会计内控制度以外的管理控制制度、环境与风险控制制度,实现由单一内部会计控制向综合性内部控制体系的转变。

6、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监督

由于外部审计在高校发挥的作用较小,因此内部审计对高校有重大的影响。内部审计是高校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最重要环节,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有了科学管理的框架,要让管理得到强化,得到有效实施和不断完善,就需要内部审计的支撑,所以高校领导应对内部审计给予应有的重视;其次,健全内审制度,内审制度中应该包含内审流程、内审机构设置、内审人员设置以及内审标准等内容;再次,高校应该至少配备四个审计人员,包括账务审计、资产审计、招投标审计等,并且对审计人员要求也应有所提高,必须具备财务、法律、税务等知识,还必须要保证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可以由上级机关直接委派或者直接向高校高层汇报。甚至聘请注册会计师进入高校审计现场,由其完成审计业务的询证、计算、盘点等具体审计工作;最后,高校应建立监督机构以及监督机制,监督机构可以由高校管理层、财务处、教务处、审计处组成,其职责是进行风险管理,并建立可以互相牵制的监督机制。

四、结语

随着教育事业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陷入了较为复杂的局面,如何在这种情形下规避财务管理风险,已经成为高校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道路可能会很漫长,但是相信在国家制度辅助以及高校的努力变革下,高校的财务管理风险会得到良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郭振伟、周丹等:黑龙江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商业会计,2012(11).

[2] 李力:我国公办普通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7.

第6篇:规避风险方法范文

一、合同的主体(甲方乙方)

甲方在签合同时一般应有甲方公司的全称(保证公章和营业执照上面的名称相一致)及法定代表人的签名;

对乙方则应特别注意

1、首先应特别注意营业执照上的公司名称,保证合同上的乙方和企业营业执照上的名称保持一致,还应注意公司的样章的名称和营业执照上的一致。

2、一般而言,合同上会要求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签字,在此应确认在此处签字的人的身份,如果不是法定代表有人,则应特别注意该人员是否有公司或法定代表人的授权委托书,并且应把授权委托书、合同书及个人的身份证明放在一起保管,以保证签订合同的有效性。

3、应注意签约方的资信状况,以保证合同的有效履行。

4、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涉及到乙方人员签字的地方都要注意签字方的身份,是否具有合法的授权委托书,否则签字可能会变为个人的行为,最好在涉及到乙方签字的地方都加盖公司的印章加以确认。

5、如果签约方为个人,应特别注意落实个人身份,并留下身份证复印件,及资信状况,最好是以钱款两清的方式来交易,以避免风险。

二、合同主体的考察

1、签约对方的主体资格

(1)签约对方为个人时,法律要求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既签约方精神正常且年满18周岁或者16至18周岁但以自己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在此情况下可以要求其提供身份证、详细的家庭地址、联系方法及个人的其他情况,方便于在必要时对其进行实地的考察和确认,。

(2)签约对方为企业时,则应注意企业下属部门,如企业各部/科/处/室等是不具备主体资格,不能签约的,如果签订了这样的合同可能会因为主体不适格而被认定无效;而企业的分支机构,如分厂、分公司、办事处等,则应看其是否具有对外开展业务资格(是否有授权)?是否有非法人营业执照?如果有授权或非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才有签订合同的资格,对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审查,除审查分支机构的履约能力外,还应审查公司的履约能力的情况,因为在分支机构无力承担责任的情况下,公司还应承担补充责任。对企业主体格的审查,一般是对企业营业执照进行审查,主要应查看的内容是企业名称,看该名称与拟签合同当事人的名称是否一致,不一致则风险较大;看注册资本,是否与拟签合同标的额相称,如差别较大,则可能风险也较大,应加以注意;看企业经营范围,看拟签合同业务是否在经营范围内,不是,风险也较大;看企业的工商年检是否通过了工商部门年度检验,如果没有,则签定合同时风险也会较大。除以上的方式以外,还应依据营业执照中记载的情况,对公司的办公地点、人员、固定资产等进行实地考察和确认。

3、要核实对方资信情况

在审核了对方的主体资格,没有问题后,则应核实签约对方的资信。核实资信的方式与签约对象是新客户还是老客户,有很大的区别,如果是老客户,则可以考虑与其签合同,但要核对其之前的履约的情况,如履约情况差,一般不能再与其签合同,既使签,也只能同时履行合同,既交货的同时付款的合同。如果交货期较长,则应要求对方先支付一定的履行保证金,并要求在交货的同时付清全部货款;对核对履约记录情况后,如履约情况一般或履行情况良好,则应考察其资信证明文件,除了交货的同时付款以外的合同,一般应要求对方提供资信证明文件,资信证明文件一般包括企业简介,营业执照,效益情况,税务证明,银行信用等级证明以及单位的基本情况等资信证明资料;同时可以通过了解对方客户的评价,调取工商资料等其它手段核实对方所提供的资信证明情况,同时还可以对公司的注册资本情况、会计资料、股东等进行核实,最后依据对方的资信情况确定是否应签合同或签什么样的合同。

对于新客户除了交货的同时付清款的合同外,一般应要求对方提供资信证明材料,并实地进行考查,在确认有良好资信及履约能力后再与之签定合同,如果在此过程中能让对方提供履约担保则会极大的减少风险。

三、合同的订立 2、承诺 如果承诺以后,发现承诺对自己不利,则应及时撤回承诺;有效的承诺撤回的方式应以书面的方式做出,并在承诺到达对方之前到达对方,才为有效。有效的利用承诺撤回权可以避免许多的风险。

3、应考虑本方的履约能力

如本方的履约能力能达到拟签合同约定的要求,则可以签约,否则应慎重考虑订立合同,许多的合同欺诈就是利用一方超过履存能力签定合同后,对方抓住了这一点,向另一方索赔而造成的。

4、合同谈判成果的确认 5、合同成立并生效的风险

在正式向对方履行时,一定要先注意合同是否成立并生效,在没有肯定之前,千万不要想当然就开始履行合同,以免给自己造成损失。

6、合同的形式风险

合同的形式有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除了交货的同时负款的合同外,一般应以书面的形式签定合同,在以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形式签定合同时一定要要求以书面的形式做最后的确认,以避免双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分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的,一定要先要以书面的形式订立合同,千万不要因为人熟就无视这样的约定,因为这里面隐藏了许多的法律风险。当然如果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是成立并有效的,但这样的行为会给企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风险和麻烦,应当尽量的避免。

7、合同交易主体的风险

(1)人(比如销售人员)无权、超越权的风险

行为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以被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权的,该行为有效。这种称之为表见,对很多企业都存在替在威胁。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的销售人员离开企业后因为手里还有原来企业的授权委托书、空白合同、工作证等能够让人觉得他还是企业员工的材料,然后利用这些材料以企业的名义和他人签定合同;还有就是企业中的员工利用手里面有这样的一些材料,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和他人签定合同,最后这些合同产生的后果,都会由企业来承担。

(2)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这就说明公司内部对法定代表人的约束文件,在法律上对外并无约束力,其后果最终还是应由企业承担,但在企业和法定代表人之间是有约束力的,因此在公司内部的管理中,有限制法定代表人的权限时,一定要对法定代表人违约后所应承担的责任加以明确,以此达到彻底约束的目的。这是由法定代表人产生的风险。

产生以上两类风险主要是在合同管理上存在漏洞所致,加强合同的管理才是避免这类风险的有效方法。

四、合同条款

签约时的合同标的、数量、质量、履约条款,违约条款等都应当准确,不得有含糊不清的内容,任何的岐意都会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1、标的条款

标的条款中主要包括标的数量和标的质量,在标的数量中应明确计量单位、计量方式、数量以及其它可能影响数量的内容;标的的质量保证条款应包括权利性保证(既对标的物有完全处分权的保证),完整性保证(保证标的以及其配套设施完整、齐备)包括效能性保证(保证标的符合事先约定的指标参数、能够达到预定的用途与目的),质量检验(检验质量的机关、方式、方法)维修保证及保证期等,对标的条款应尽可能的准确,具体以确保不发生岐义为原则,最好能根据行业特点提供格式标准合同,在以该合同为基础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这样可以减少合同签定过程中的随意性。

2、价金条款 3、履约条款

在合同的履行条款中应明确合同履行的地点,合同履行的时间、合同履行的义务人及合同履行的内容;对于合同履行的时间应当明确,是时间点还是期限,并且要力求精确,并明确时间的计算方式;对于合同履行的地点则应尽可能详细,写明城市,街道及其号码,甚至可能时要明确到房间的号码;履行内容则要求义务人应当做什么,如何做,达到什么标准等是履行条款的核心内容,由于履行条款与违约条款、风险分担分割点以及纠纷管辖间都联系。因此在签订时应该力求准确,并应系统考虑,综合衡量后才能确定。履约风险是合同风险中最为多见的一种,这源于两点:一是对方履行能力弱;另一种是对方利用履行条款中的漏洞或者双方对履行条款的理解产生误解导致最终的风险。

4、质量条款 5、违约条款

一个没有违约条款的合同是履约没有保障的合同,是没有约束力的合同,因此在合同中必须对违约条款明确化。违约的表现形式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此情况下违约方一般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这里面最要紧的是约定好一方违约应支付另一方违约金的数额或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双方在产生分歧时在违约金上纠缠不清。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定金和订金的区别,在法律上只有定金存在双倍返回的问题,其他的都只有返还本金的义务。

6、标的物灭失的风险

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为了分清交付过程中的灭失风险,在签定合同时一定要把履行的时间、地点、履行的标准明确化,以避免产生意外灭失时无法确定责任。

五、合同的合法性

合同无效主要出于以下的几种原因之一: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签定一个无效的合同会给善意履行方带来很大的风险,也会给恶意方很多随意解除合同的借口。其风险是非常大的,故在签定合同时应特别注意有无存在合同无效的情形,以避免合同无效给自己带来风险。

六、解除合同的法律风险

解除合同分法定的解除和约定的解除,

法定的解除是指只要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

(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2)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

(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

(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约定解除应以双方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为准。

解除合同是是有期限的一定应在法律规定(一般为一年)或者当事人约定解除权行使期限内要求解除,期限届满当事人不行使的,该权利消灭。

解除合同过程中最容易产生风险的地方是解除合同的程序及解除合同条件的理解上,解除合同一般应当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在解除合同时一定要特别的注意,随意的解除合同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在解除合同时如果对方有异议,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在行使合同解除权的过程中,一定要把解除合同的通知送达对方的手上,并留有证据。以免在是否已经解除的问题上发生争议。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不影响合同中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

七、可撤销的合同

(1)重大误解:既一方因自己的过错对合同的背景、目的、内容产生重要误解而订立的合同;

(2)显失公平的合同:既一方在或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订立了明显对自己不利的合同;

(3)乘人之危:既行为人利用他人的危难处境或紧迫需要强迫对方接受违背意志的合同;

以上三种类型合同是属于可撤销的合同,受害人一方可以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存在以上情况之一的那时起一年内要求撤销上述的合同。

八、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几种特殊情形

1、同时履行抗辩权

合同双方互负债务,没有履行的先后顺序,如果存在对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的情形,则另一方有权拒绝相应的履行;

2、不安抗辩权

先行履行债务的一方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对方可能丧失履行能力,可中止履行,并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否则可不予履行合同;

3、后履行抗辩权

在后履行一方发现在先履行一方的履行不符合合同的要求,则在后一方可以中止履行。

4、代位权

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造成债权人损害时,债权人请求法院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权;

5、撤销权

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或无偿、低价转让财产造成损失的,债权人可请求法院撤销该行

以上五种是当事人一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现债权可能存在损害时常见的补救措施,利用好了,可有效避免损失,减少法律上的风险。在上述的前三种履行方式中,争取在合同承担后履行义务,因为这时合同中风险最小的,如果实在不行,可争取同时履行的方式上(上述第一种)。对于采用第二种,既先履行义务时,则应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既对方是自己的老客户,资信非常好,而且并无履行不良的行为存在,但即便如此,也应慎之又慎,谨防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九、情势变更

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影响了合同的履行的,可以对此申请求变更价格条款。这里面最常见的是材料价格的巨大变化或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所引起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效的对此加以利用,也会极大地减少企业的损失。

十、后合同义务

企业应当在合同中约定保密条款,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商业秘密外泄,这对保护企业利益是非常有利的。

十一、签定合同时还应注以下的细节

1、保留好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身份证复印件等有关可以证明身份的材料;

第7篇:规避风险方法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 风险规避; 综合管理

房地产项目建设是一个较长周期的过程,项目的一次性、不可重复性特点和过程中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构成了项目过程的各种风险,风险充斥在每个过程(活动)。项目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风险管理、规避风险的过程,而风险管理是靠企业的“团队”的力量,靠管理水平、管理经验、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进行的,每个风险的规避、缓和、转移都是综合管理的结果。

1 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1.1房地产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风险因素众多。加强风险管理有助于开发商识别风险,认清风险本质,适应现时房地产开发市场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以保证项目开发的成功。

1.2风险管理的整体目标在于以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在风险发生前采取规避措施,可以避免因风险突发事件造成的巨大损失,并在损失发生后尽可能多的获得各种必要的资金补偿,以保证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

1.3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管理。不确定性会给房地a开发带来威胁,但同时也意味着机会,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新的机会。

2开发商风险管理的内容

2.1 合理界定项目覆盖的范围,加强对项目范围变动的控制,将项目的任务细分的更具体、更明确、更严密、更便于控制,以免遗漏而产生风险。

2.2 合理确定项目管理目标,在企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的总体要求下,按照项目《经济技术分析报告》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依据,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行项目决策,确定项目目标,避免出现决策失误风险。

2.3 编制《项目管理规划》,对项目工作进行结构分解,对项目的目标、实现目标可能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按照一般规律拿出解决问题、规避风险的方法、措施,用《项目管理规划》指导项目建设,指导项目的计划管理。

2.4 根据实现目标的外部环境情况,坚持“事前控制”、“事中控制”的原则,对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比照《项目管理规划》给定的方法、措施进行适应性、符合性识别、分析(评估或测算)、评价,实事求是地给予适当地、合理的调整、优化组合各种风险技术,拟订应对措施,设法消除、缓和、转化、转移风险,避免过程控制风险。

2.5 强化风险管理的计划手段,把可以管理的风险分解到各个不同的过程,对计划要求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必须给予满足,搞好风险的监控。过程中,利用动态管理,合理配备资源,按照目标管理、节点考核、专业监督的方法,减少项目执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导致的风险,规避潜在风险转化成显性风险的可能。

2.6 合理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理顺管理关系、反馈关系,建立项目的沟通职能,在项目管理内部以及与建设相关的各方接口,特别是在经常出现误解和矛盾的职能和组织间接口,为风险管理提供信息保障。

2.7 加强合同契约的管理。及时沟通信息,消除履约过程的不稳定、不信任影响,围绕项目的最大利益(计划利润),按照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按照合同约定内容开展工作,避免冲突造成的履约风险,控制建设成本;利用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已知风险通过合同分解、索赔和反索赔等手段,进行回避或风险转移。

2.8 在项目内部加强实施行为的监督管理(制度管理),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强化财务监督和计划实施的专业监督,强化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监督,对计划执行情况及时跟踪检查,及时向决策层提供修改计划的依据,向计划实施层提示计划执行的偏离情况,对预料中的风险或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3 开发商规避风险的对策

3.1 建立或附设企业经常性信息收集和处理机构,研究国家和区域经济政策、行业政策,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合理安排资源,把“功夫”下在事前,在时间管理象限里,开展“重要而不紧急”的工作,肯定比做“重要又紧急”的工作会从容、更周密,提供的决策依据会更科学,规避决策依据错误造成风险的能力会更强。

3.2 合理配备具备基本岗位技能和知识的营销、开发、技术工作人员,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知识能力,提高风险的分析、识别、评价能力,培养知识面宽、具有科学态度又有主动工作热情的“研发”队伍,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结合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用支持、鼓励、监督、检查、改进等方法,把企业产品的研发作为“龙头”对待。

3.3 由于决策失误所造成“决策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企业决策层必须有合理知识结构的高级经营、技术管理人员组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本行业专业、综合知识和风险识别、判断、处理能力,有计划、组织、沟通、协调能力,熟悉行业工作的基本规律,了解国家及地方政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规定。

3.5 加强企业从业人员的现行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学习,及时掌握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本行业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强制性标准,了解政策规定,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识别能力,规避“政策风险”,避免出现投机风险、政府风险(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处罚)。

3.6 加强项目的招标管理、合同管理,提高成本控制和合同管理能力。在招标过程中,准确核定标的,利用竞争、价格、供求机制,合理制定工期、质量、造价、安全投标的条件,为项目合同管理营造工作质量环境;在合同契约签订的过程中,善于利用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可管理风险进行合法的消除、缓和、转移;在合同契约的履行过程中,合理应用《合同法》、《建筑法》和其他法规规定,利用风险管理技术、财务手段,将“承包商风险”、“业主风险”、“供应商风险”、“担保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决不允许在过程中因出现“违规”或“违约”现象而导致“意外”风险失控。

3.7 利用计划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监督、节点考核等技术手段,对风险管理过程实施“事前”“事中”的有效控制。在编制计划时,就对风险存在的种类、影响的范围、时间、效果进行识别、分析、评价,按照一般规律制定规避风险、分解风险、控制风险的措施、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就风险的客观性、不确定性、可变性、相对性、同利益的对称性影响,加强计划的监督,按照目标管理、节点考核的原则,及时组织实施效果的评价考核,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地调整计划和应对措施,及时总结、关闭阶段性管理目标,是保证风险管理达到既定目标的有效途径。

总之,房地产开发风险管理应贯穿于各项业务的整个业务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越早发现风险、越早采取措施,则风险管理的成本就越低,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也就越大。

参考文献:

第8篇:规避风险方法范文

【关键词】边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

近年来,我国边贸企业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从黑龙江对俄罗斯边境贸易发展情况分析,我国边境贸易发展较为乐观。但是,许多边贸企业存在规避汇率风险意识薄弱,缺少对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策略,对企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以黑龙江对俄罗斯边境贸易为例的边贸企业发展分析

1.黑龙江对俄罗斯边境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边境贸易的对外程度也在不断的加大。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已经和全球15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边贸交易,其中,对俄罗斯边境贸易占据主要地位。黑龙江与俄罗斯在地理位置、资源要素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自双方贸易交往以来,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促进了双方经济上的共同发展。黑龙江与俄罗斯贸易合作不断扩展还体现在贸易领域上,从最初的农业、矿业等一直发展到现在的高新技术、机电产品等,黑龙江对俄罗斯的边境贸易连续保持高速增长。

2.黑龙江对俄罗斯边境贸易存在问题

虽然黑龙江与俄罗斯边境贸易稳定发展,贸易领域不断扩大,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黑龙江省与俄罗斯商品结构不平衡。黑龙江对俄罗斯贸易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资源类商品较多。对俄罗斯的出口主要以电子、机电产品为主。由于对俄罗斯出口的商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商品加价率较低,科技含量不高。而且,黑龙江省对俄罗斯边境贸易出口商品形式较单一,投资发展规模较小,出口贸易额对本地经济增长影响较小,这主要是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贸易商品结构失衡导致的。其次,俄罗斯进出口关税较高。俄罗斯的进口商品和部分出口商品都设置较高的税费,而且连年增长,从重质商品如石油、煤炭,到轻质商品如木材等,进出口关税都大幅度增长,制约了双方经济贸易的发展。最后,黑龙江与俄罗斯贸易程序不规范。贸易程序不规范严重阻碍了双方贸易发展,因为没有建立健全的贸易管理体制,导致贸易经营市场混乱,甚至出现恶性竞争等现象,产品质量和信誉受到影响。此外,边贸法律制度不健全也导致双方经济贸易无法得到保障。加上俄罗斯政局紊乱,严重影响双方贸易关系,制约其经济发展。

3.黑龙江对俄罗斯边境贸易建议

针对黑龙江对俄罗斯边境贸易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优化双方商品产业结构,改善进出口经济模式。提升中国产品质量及升值空间,丰富进出口商品种类,扩大投资发展规模。深化改革贸易交往方式,坚持“走出去”边贸发展战略。其次,调整双方进出口税率,寻求共同发展。针对关税较高项目进行协调或减少贸易,开辟新的贸易往来方式,发展新的商品交易,促进经济发展。最后,规范边贸程序,建立健全的法律政策,改善双方贸易环境,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二、边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原则及现状

规避汇率风险对于边贸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边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包括全面重视原则,就是在经济交往活动中要对汇率变动充分重视,认识到汇率风险对经济贸易的影响;灵活性原则,边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较多,边贸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和对风险的认知程度选择合适的规避汇率风险方法。边贸企业可以选择多种方式组合,根据国家外汇管理政策进行规避汇率风险策略调整;重在规避原则,汇率变动有利有弊,由于汇率变动的不可预测性,因此要企业要制定一个套期保值策略,重在规避,在汇率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发展生产和经营。

目前,我国企业在规避汇率风险过程中,由于我国汇率相对稳定,所以许多边贸企业缺少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对汇率变化反应缺少较高的敏感性。还有的边贸企业单纯注重生产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存在汇率风险意识,没有意识到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观念较为传统。大多数企业所用的规避汇率风险的策略较为单一,对相关的规避风险策略了解不够,不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汇率规避风险策略。总体而言,当前边贸企业对规避汇率风险的认识有待加强。

三、边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策略

规避汇率风险策略形式较多,下面针对常用的几种方式进行简单介绍:第一,通过各种结算方式进行汇率风险规避。国际间的结算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汇款、托收、信用证等,根据汇率变动情况,进行结算方式的转变来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经济损失。第二,通过贸易融资手段进行汇率风险规避。贸易融资手段优于结算方式在于其应用更加灵活,增加主动性,不仅能够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增加流动性,还能很好的进行汇率风险规避。第三,通过金融衍生物产品进行汇率风险规避。金融衍生物也是一种金融合约,种类包括远期、期货、期权等,通过这种金融衍生物产品能够固定交易价格,确定交易成本和收益,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经济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边贸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贸易形势较为良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汇率风险是边贸企业需要重视的一种经济危机,边贸企业需要提高对规避汇率风险的认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及汇率变动特点,制定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策略。

参考文献:

[1] 方少林.论汇率风险防范的原则及方法[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3(07).

第9篇:规避风险方法范文

对我国的金融企业来说,引起金融风险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种,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指金融企业管理者由于对市场的变化认识不足或疏于分析,导致无法采取合适的规避金融风险的策略等;而客观原因则主要是金融大环境的变化,包括货币升值、国家政策的实行、外资企业的加入、企业财务危机等。上述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企业管理者在作出经济决策时发生错误或跟现实不符,从而引发企业的金融风险。而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其持续性主要表现为金融风险对金融企业的影响不会因时间的发展而消去,而是会呈现难以预测的波动状态,它对金融企业投资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需要相关人员高度重视。因此,企业管理者想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金融风险进行规避,而这就需要对金融风险的持续性进行详细分析。分析中最常用的就是ARCH模型方式,ARCH模型可以较为有效地对金融理论中的规律进行准确描述以及预测金融市场并总结出适合的决策。在金融计量方法上,金融风险的持续性与时变均值、方差有很大的联系,它们的联系可以用公式表示:Mt+1=0.04+0.24Nt+0.62Mt,根据公式所示,金融风险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随之消失或减弱。所以,使用时变均值、方差计算,有效分析出金融风险对金融企业发展的持续影响,从而使金融企业经济投资决策与金融风险的持续性紧密联系。总之,在对金融风险进行分析时,必须提高对其持续性的重视,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有效的经济决策,以达到规避金融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规避金融风险的策略

在金融企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金融风险会因为受到多种不同的主、客观原因影响所产生,而且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因此我们在制定规避金融风险的策略方案时都必须分析其持续性并从主、客观两方面下手,以避免因为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或对其中一方的疏忽,或者没有考虑其持续性,而导致制定的规避金融风险的方案与实际情况背道而驰。要想有力地规避金融风险,大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完善金融企业结构。在金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企业的架构,对金融企业结构进行完善,这样有利于金融企业跟上市场经济的变化步伐,从而可以设计出更高质金融产品和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进而吸引更多客户和资金,提高金融企业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金融市场中具有主导地位。2.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金融企业的信用度关乎着企业的社会形象,是保证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只有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才有可能使自身信用度和信贷质量得到有效提高。金融企业可以通过运用计算机系统建立庞大、详尽的客户资料库,对每个不同客户的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然后根据记录有针对性地对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以提高企业信用度。加强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可以有效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最大程度上减少金融风险对金融企业的影响。3.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是指金融企业为预防金融风险而建立的起到预警作用的系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可以有效地对金融企业的各类金融活动进行广泛而严格的监管。但金融市场变化大而快,为了提高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金融企业需要根据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不断地对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进行完善,从而使金融风险预警系统更有效地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者能够具备足够的时间研究金融风险应对预案,进而得出更高质的应对预案以降低金融风险对金融企业的负面影响。4.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行力度。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运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导致金融企业固定与流动资金比例失衡甚至金融市场资金失衡等情况发生。因此,国家应该完善对金融市场运作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同时要提高有关部门的执行力度,严厉打击某些金融企业的违法或不规范的金融交易行为,有效解决金融企业资金比例失衡问题,提高金融市场的健康程度,以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