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术工业设计范文

美术工业设计精选(九篇)

美术工业设计

第1篇:美术工业设计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如何通过美术教学加强美术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智能,提高审美和绘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行产品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工业设计是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学科,隶属于艺术设计学。它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其核心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要素从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审美的角度进行综合处理。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要,还要考虑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工业设计的这些特性,就要求工业设计人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对产品美学功能的鉴赏力,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性的表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进行产品设计。

美术教学是培养工业设计人员具备完美的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以及审美性的表现能力,使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从感观角度对产品进行全面把握的重要教育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多的要求产品能够给他们带来视觉的享受。这需要我们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其扎实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素养。

但是,从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学生的造型、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构思能力以及具有审美性的表现能力是目前工业设计美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怎么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并教给他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启发形象思维,促进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到处都有美的事物存在。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它们。正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于生理、教育与生活环境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有的人对于美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很多事物中都能发现美,并产生很明确的审美体验。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创造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一个前提就是他们都具有很高的审美敏感性。

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形象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1]

目前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模式分为艺术类和理工类。艺术类学生有较好的绘画基础,有较好的艺术氛围,他们在审美能力和表现技法上要高于工科学生,而工科学生在入学之前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在这些方面明显要差一些。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可开设内容不同的欣赏课程,帮助学生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鉴别与评价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在欣赏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不是艺术作品本身,而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想象与再创造。

在欣赏教学中,应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也要融入学生感知意念,加强对美的互动交流。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虽然每个人的审美经验不同,但多给他们感悟艺术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在欣赏教学中注意联系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相融合之处,联系与艺术设计的形式要素相通的地方来进行欣赏讲解。如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在现代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巧妙地将中国书画中“意象”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京剧脸谱艺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等等,在欣赏中有意识地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通过美术教学,加强美术技能训练,提高美术能力

在具备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后,学生还需要有一定的美术语言来表达设计构思。美术技能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在对形、色、体、质的概括和处理上会比较得心应手。

对于有一定绘画基础的艺术生来说,可以改变传统的素描、色彩课程,变其为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课程。在进行素描训练时,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入课题内容,如对实体进行拆分切割,用微观特法表现对象,对拆分的形体进行描绘,追求肌理纹样,图形特征、质感量感的变化。这些训练不但能够使学生理解物体的大小、厚薄,还可以懂得物体实质和内部构造的关系,对将来进行产品设计很有帮助。还可以采用“半写生半创作”“意向开拓”、“命题式教学”等新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这些训练侧重设计素描,穿插传统素描,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力、观察力、想象和表现力,有助于艺术与设计的联系,有助于创造力的开发,让学生力求做到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感知错觉走向理知精确。[2]

对于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工科学生来说,就要从最基本的形体的结构训练入手。通过结构素描来分析物体的形态结构,找出其形态与结构的关系、节奏韵律和构成规律,从对形态认识和理解到创造,达到培养和提高造型能力的目的。首先让学生了解素描的基本知识,作画步骤、透视原理、正确的观察表现方法等。教师可通过边给学生作范画,边讲解的方法,让学生快速入门。由于学生初次接触绘画,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教师应正确引导,向学生讲解结构训练与设计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后期可侧重设计素描的训练,着重表现形体的结构、材质。

三、通过美术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从一定程度来讲,设计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设计不但要创造打动人的视觉形象,还要创造一种高效的信息传达方式。一个设计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决定了它是否具有价值和生命力。人们之所以会提出对某一对象进行设计的要求,往往是希望看到新的形象、更有效的工作方式或信息传达方式。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主动的在设计中求新、求变。同时,人的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基础。人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是倍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这些要素的发展是通过教育来促进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将制作力等同于创造力,以为让学生从无到有地画出一幅画或制作出一件雕塑和工艺品,就培养了创造力。照着对象,模仿他人,或自己寻找契入点,都可以完成一件作品,但其中的意义却相差甚远。

我们对美术基础课程的设置,不能仅只是使学生能精确的描绘出客观对象,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所创造,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创造出自己表现美的方式以及自己对某一事物的个性化理解。在美术教学中,应按照联想、想象、创造的思考顺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命题创作绘画、默写等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在课程中可适当增加学时,来达到训练目的。在讲授美术知识时,提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采用一个问题多种答案或多种解释的具体做法;在美术技能指导中,应允许学生进行自由表现技法。教师应从“主宰”的位置上走下来,正确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意识,侧重传授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工业设计专业的美术教学应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表现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上下功夫,通过美术知识的学习能够为今后进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2篇:美术工业设计范文

一、实用美术设计的市场适应性

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说道:“我们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世纪的最后阶段。”在全球性的能源危机情况下,大庆油田开始了二次创业,并进入转型发展的阶段,这给石油工业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石油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行业在科技上、艺术上的成就。无论是石油工业产品或由其衍生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存在一个产品外形的美化问题,这是现代工业生产也是石油工业生产中无可回避的事实,有时它的作用往往还是决定性的,它可以决定产品的等级和市场地位,因为外表是消费者首先接触的。谈到石油工业产品的质量时,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质量,二是外在的质量。所谓内在的质量,包括以下几种:原材料的质地、成品的组织结构和技术设计、现代先进的制作工艺。所谓外在质量,首先是商标设计;其次是产品本身的美术设计,从设计分类看,立体的是产品造型,平面的就是纹样图案;最后就是产品本身必要的附件,如封口设计、标贴、内包装、外包装,等等。

1与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石油工业产品也存在一个条件问题,所谓条件就是要求和可能,所以设计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条件约束。优秀的设计人员是会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来从事工作的,相反不善于利用条件就会陷于脱离实际的空想,或者设计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说,我们是否可以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呢?这也是完全可能的。比如说,商标问题解决得好,就为后来一切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相反,起步不好,以下文章就难做了。因为商标是一件产品的标志,它代表了石油产品的信誉,也是消费者希望和寄托,这方面的设计应该加以重视。包装设计是可以随着时间的前进而加以改进的,但商标就不能随便改变,所以这方面的设计要有远见,不仅要有好的含义,而且在艺术结构上要简洁明快,有高度的艺术性。设计者要有联想,考虑其适应性,应用于其他从属的设计工作中都能恰到好处,而且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所以东西虽小,关系却很大,应给予必要的重视。

2产品的造型问题。造型问题不仅是美术设计问题,而不少是牵涉原料的质地与品种规格的问题,如织物图案与各种类型坯料的关系是血肉相连的统一体,玻璃器皿设计中玻璃质地如何则是成败的关键,大庆油陶如不体现高级材料的质地美,那就是艺术处理上的失败。各种设计中,不仅图案的本身必须做到很好的推敲,而更重要的是烘托出坯料本身具有的质地特点,这样的设计才是高明的,否则不问图案应用在何处,而单纯为图案而图案,这样等于没有充分利用技术上和组织结构上的有利条件,那是非常可惜的。就织物而言,丝、麻、棉、毛及其他纤维的交织物,结构多样,成品各有特性,这些特性都是纹样设计工作中的前提,要多加研究,使设计工作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以此类推,其他产品都有同样情况和要求,从中可以看出实用美术在工业生产中居于何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内在质量和外表质量应该说都是决定产品的地位和市场价格的关键。于美成老师在谈到大庆美术创作中说道:作者不仅直观地反应工业生产的现实,而且要注意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探索表现现代工业、现代技术美的特点与规律。注意挖掘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层中的对工业技术美的感受、想象和联想,从而使工业、技术的审美对象笼罩上浓厚的人的力量、智慧及情感。

二、实用美术设计在石油工业的行业性考量

实用美术设计的行业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石油工业在其发展历史中,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特点,政治上的变革,生产上的发展,文物中可以见到时代的烙印,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化是从渐进到突变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实用美术中如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面取得了些成绩。但在当时的环境中存在着工作中发挥上的现实限制,从事实用美术工作的同志也缺少交流、探讨和研究。如果没有一个机构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对实用美术设计的研究发展也是不利的。石油产品的设计如何尊重行业特性,这体现在设计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石油工业的制度和行业习惯;2自然条件和石油文化;3石油标志和石油产品;4大庆精神和优良传统,等等,这些范围并不仅限于用绘画手段直接进行描绘,而是提炼其中的精华通过设计进行加工,以石油行业固有传统图案的特点为基础加以推陈出新。如果设计贯穿以上要求,就会反映出浓厚的石油行业风格,相反一般化处理而不注意特点,一个行业产品的特性就没有了。这里贯穿了设计思想中对石油工业的崇敬和历史的自豪感,以及一种强烈的创新愿望,根据现代设计的要求进行探索,有这样的要求就会有良好的结果。从设计的具体情况看,对每件石油工业产品的美术设计要做到以产品本身的特点为前提,做到在同类产品中有它自己独特的面貌。有特性的工业产品,往往容易一目了然地给人一种明确的印象,从它的漂亮外表联想到内在质地的,同时,如果在设计工作中体现了石油工业的传统特色,那对这方面的美化工作真可以说是到位了。优秀的实用美术设计,它塑造的外形及一切图案处理和采用的色调、制作工艺都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石油工业产品设计中风格与类型应该是多样的,总的说来设计者应在材料质地的选择和多样上下功夫,图案力求概括、完整、稳定,与必要的文字排列进行周密地组织,给予人们极其完美的观感。“人是工业产品与实践活动的主体,工业产品是设计师设计实践的结果,从构思、选材、市场调查到最后的设计生产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

三、实用美术的时代性

实用美术设计的时代性问题是形式格调和内在质量的统一问题。它体现一种新造型有别于过去的改革,这种改革是与现代科学的进步相一致的,这种改革给消费者带来了方便,实用美观又符合经济要求(原材料的节约,生产成本降低等)。这样的设计与其他各类产品设计协调与和谐,反映了当代技术革命中出现的一种科学和艺术上综合的新成就。这样的产品设计是科学智慧和艺术技巧的结晶,是符合市场规律和消费者需求的。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市场规律的督促下开始的一个新的开端,然后逐渐进步到再来一个突破。作为实用美术的设计者应当走在时代前面,或者至少做到充分利用目前具备的条件,来加以发挥,这样设计出来的工业产品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石油产品的设计,更应该有它的特性,新颖、别致、机巧、简便,又要大方得体,从使用的不同对象到造型色泽,做到美妙结合,融为一体。凡是令人耳目一新,又有强烈时代感的,在实销中就很容易成功。有经验的设计者,必须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对设计的实际效果应做到心中有数。织物设计不是成品出厂就算完成,最后的结果在服饰的裁制和穿着的效果上。同样处理包装、日用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制药工业的要求上就有显著的不同。美术设计与绘画一样,都存在一个格调问题,只有作者不断地学习钻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取得不断进步,否则一旦定型,改进就难了。个人的智慧总有它的局限,要做好工作,调研一定要跟上去。启发和借鉴是不可少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具有勇敢的独创精神,能否定,善取舍,才能开辟新的途径,这是一个优秀的设计人员应有的素质。任何良好的设计不仅在于画面的追求,而要在实际制作中精密地考虑使用上的效果。在实用美术中与绘画同样有一个整体和局部的问题,单纯地追求局部的“精工细雕”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同样只求大体而忽略局部是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所以大胆地创新和细致地推敲,是一个设计者慎重对待工作的美德。

实用美术有它特定的要求,在美术领域中不同画种中有它的共性,也有它的个性,如果不注意它的特点,难免要走弯路。石油工业产品门类众多,消费者的要求也各种各样,花色品种繁简之间不能强求一律,但美化工作总要做到恰如其分,区别对待。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要求,不懂得生产过程,不了解市场要求,这样的设计往往容易失败。设计工作中造型和色彩是有主次之分的。没有好的造型,色彩再好也不完整。但从另一方面讲,色彩往往是首先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至于造型的优美和质地的良好,是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使用后才得出结论的。所以设计人员不仅要做好造型设计,还要懂得色彩的变化和研究色彩的配合。

第3篇:美术工业设计范文

关键词 建筑艺术 工业设计 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一门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但建筑艺术只是为我们创造一个美的空间形象。它真正的“价值”来源于欣赏主体和建筑形象相互作用的体验与鉴赏活动。它是欣赏主体在审美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主观心里意绪。所以,人要是自己居住的环境空间更加艺术化,就必须能够发现、感受建筑艺术的美,能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去充分领略它的魅力。而这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就十分的重要了,它对人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其次,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但建筑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它的审美特征出了与它自身的空间形式有关外。还体现在它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第三,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第四,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由于建筑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它所选用的物质材料、结构方式、建筑造型和艺术风格,不仅直接体现着一定社会、时代的物质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情况,而且也凝聚着一定的阶级、民族、时代的心理情绪、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积淀着社会历史文化的记忆。因此,人们把建筑称作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欣赏建筑艺术。就像是阅读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第五,建筑艺术具有反映生活的抽象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形式一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对一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反映,但它不是一种直接的、具体的描摹、再现客观生活,它通过抽象的线、面、体的表现手法去隐喻、象征的表现精神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真实。总的说来,抽象性、象征性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特征,象征、隐喻的运用使建筑艺术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精神功能。但这种象征应该自然的从建筑本身中流露出来,而不是刻意的加以修饰的表达和摆弄,可以说,建筑的象征愈抽象,它的魅力就愈永恒。

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在人们欣赏建筑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人们充分地掌握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才能充分的感受建筑的魅力。另外,无论我们身处室外还是走在大街上,始终不能摆脱那些分割的建筑空间与巨大触目的建筑形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对建筑艺术进行鉴赏和审美。

那么建筑艺术与工业设计相结合,工业设计的审美特征又是什么呢?

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文明的演进,综合的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特征。工业设计是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技术、艺术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工业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算起,经过包豪斯的设计革命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世界各先进工业国家,由于普遍的重视工业设计,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与生产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工业设计已远远超过工业生产活动的范围。形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它不仅在市场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生活的各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工业设计还反映着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的问题,引导着人类健康的工作和生活。

第4篇:美术工业设计范文

 

工业设计是20世纪工业高速发展中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综合了审美、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以及制图技术的要求。坚实的美术造型能力仍然是实现人脑的创意输出必要的条件。当代的设计师群体是由具备独到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能够娴熟地运用手绘技能的具备高创意的一群人组成,而他们所具备的审美能力和手绘技能的掌握,这些技能系统的训练应该源于学院为设计专业低年级学生所开设的美术造型基础课程。针对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笔者为其美术造型基础课程教学做了以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为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制定美术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方案的根据和策略

 

(一)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群体的思维特征

 

和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相比较,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方向侧重点的截然不同。材料力学、高等数学、c语言、工程图学、机械原理等等数理化课程占了大部分的比例,所以在美术基础课(包括素描、色彩基本写生)上的课程设计特点是时间短,(一般是一个学期),内容相较简单。学生在美术基础课上能获得的训练是相当有限的。再加上没有整个艺术学院完备的艺术氛围熏陶,一旦课程结束以后再想获得相关的美术知识更是不容易。学生在审美和手绘表达来说相对比较薄弱,断层的,甚至是一知半解的(部分学生是没有经过高考前的美术训练直接考上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由于学习的不深入,直接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的不重视和不理解,学习起来很被动。所学的知识根本不够有效地被运用到以后的设计学习中,设计出来的效果图和展板没有美感。

 

工科的学生长期以来注重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不是发散性的形象思维,他们思考问题、思维构成都比较冷静、条理化。参考往届的工业产品设计和产品展示,可以看到作品的大多风格呈现实用和朴素的特点。

 

(二)为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制定美术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的方案

 

同样是美术基础课程,由于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群体的思维特征与艺术院校有所不同,所以为其所开设的造型基础课程在内容上的着眼点也应该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首先强调构图完整、空间把握的合理、物体造型结构的准确分析,质感真实表达,后期以加强绘画作品完整度的以实用为目的课堂实践为主。总的来说为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所设计的美术造型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清晰朴素的手绘表达,基本能够表达出设计者的想法的方案为主,不是追求大效果的炫目和无细节的浮夸,是一种相当务实的教学策略。笔者任教以来发现大多非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色彩搭配方面美感并不欠缺,他们缺乏的是将自己认为美的色彩和物像造型恰当的结合的手绘能力。学生的三维立体的造型能力还处在一个混沌未开的阶段,所以很多时候画出来的形象是偏向平面而不是立体的,作为色彩的应用也是近似乎于平涂。结构素描的训练相比较于调性素描,有其理性的优势。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运用到线结构的方式理性的全方位的分析和解构物象,克服手绘时过份主观随意的风格表达。用绘图的方式分析物体结构的逐步认知到大自然物象中秩序和规律,同时感受工具材料在纸张上以不同形态的用线、有秩序分布的点和控制整个画面的大块面的面貌呈现,从而完成三维物象在二维纸上以手绘方式进行符号样式的转换。

 

当然,作为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美术造型基础教师教学态度也是是否能够成功上好这门课的关键。教学上不能够散漫,不能因为课时少,学校不够重视、条件不允许等等原因而泛泛而教,在接触美术的最初阶段,要让学生知道,造型艺术这门学科也是一门严肃的学问,对于在设计专业的学习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公选课。

 

二、在原有的造型基础教学实践中逐步深化部分学科知识点,加强学生对造型美感的主动认识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在短期内重视造型艺术以及达到造型训练的准确度,笔者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进行调整和实践。将造型艺术的相关理论的讲授和指导学生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在学生实践当中实际能够运用的学科知识并不难理解,例如:形态、色彩、材料、结构、透视、质感、比例、构图等,难在在以后设计中能够灵活地运用。为了避免一带而过的遗忘率,在最初的造型基础学习中教师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指点加强巩固对理论的运用,这些不断重复的知识点是一门学科能够达到质的飞跃的关键。因此在为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开设美术基础课程中笔者认为教师除了做好课堂练习设计一块还要结合进度增设相关的理论讲述,增设相关的理论讲述所需课时不需要太多,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贯穿整个造型基础教学,无意识地在练习指导中微调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达到深化教学实践内容上来。

 

(一)构图

 

笔者认为在造型基础训练一开始的环节中必须阐明的知识点是构图,但是授课过程中笔者不仅仅把构图作为绘画的其中一个技巧来讲授。构图,是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目的是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是呈现在观者面前首先在视觉角度上首先吸引观者的一个重要要素,是画面形式美感处理的主要手段。[辞海]换种说法,即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从设计的角度来理解这个基本的概念一关于结构配置方法,那么室内的家具的布置,建筑的规划,一个产品零件组成的设计都应该归属于构图范围,目的是为了使用者有着第一感官的舒适感。其中就包含了共通的审美法则,包括:形式美感的把握应用的所运用到的均衡、对称、对比、协调、呼应、渐变、韵律、节奏等的处理方法。在临摹阶段教师就应该有意识向学生介绍这深一层的内涵,并且选择一些形式感好,美感强的作品来给学生重点分析,使学生对形式美感进一步认识,其中包括优秀的工业设计手绘效果图。

 

(二)质感

 

在如何表现对不同物体表面特征的质感的把握上面。大家都知道,质感的表现对于手绘效果图的重要性。笔者观察到学生很多时候重技巧轻观察、轻感悟,是靠临摹相关的物体来学会表达质感的。临摹玻璃杯学会表达玻璃的质感,临摹木头获得表达木头的质感,笔者认为这种方式过于被动,不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外界的习惯。用什么工具表达只是手段,对质感敏感的人即使用最简单的工具也能将他所要表现的物体质感表达清楚。笔者认为在最初的美术造型基础课上就应该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这种对质感敏感的观察能力,课堂上素描石膏质感练习、真实的静物摆设练习都提供了最初的练手和练眼的机会。但是仅此是远远不够的,质和量的对比,这类型审美的获得源之于长期的观察。范本的技巧也是前辈通过观察得来的经验。在观察中带动自己的手,不怕眼高手低,最怕手低眼也低。所以在质感的训练中学会观察才是最重要的。在美术造型基础课上笔者要教授给学生的是一种细致观察的方法,而不是高考时的速成法。

 

(三)风格和形式

 

在美术教学课程进入到一定的状态的时候,即学生不再对绘画感觉到陌生的时候,就必须加强学生对形式美感和作品完整度的关注。无论是素描或是色彩习作或是设计效果图,最终的教学成果仍然是一幅清楚表达出创作者意图的完整美好的画面。在后面的训练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重画面的形式美感处理,包括用色、布局、点线面构成和和整体氛围处理,逐步回归到“收”的状态。教师适当的为学生讲述各种不同的风格作品的特点和美感,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表达手法并加以完善,同时,风格的概念笔者认为教师要整体把握的,风格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他们以后对产品的设计的文化内涵的定位。就如同在美术基础教学的素描教学上,只有让学生分清了在运用的风格模式是调子写实素描、或是结构素描、或是半调子半结构素描,才能运用相应的技巧逐步完成细节直到整个画面。明确了风格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才能谈及从学习到创新,才有源可循。设计的风格林林种种,道理也是一样的。这是为什么无论是设计大师还是艺术大师都要熟知中外设计史或艺术史的原因。艺术和设计不能完全割裂来进行。

 

三、使学生养成主动获取信息来源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速写,向大自然获取

 

教师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养成速写习惯,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徒手草图的方式,把一些模糊的、不确定的想法从抽象的头脑思维中延伸出来,将其图示化,这样便于在最初的发散的、天马行空式的想象中通过图示这种直观的形象来发现问题。速写是一种在无意识中可以逐步提高美术造型能力、美感培养的最好的方法。和长期绘画训练不同,速写利用的是点滴的时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画下随意性、自由性、概括性简约的图示印象。长期这样的练习会有效的训练到学生对外界物体的观察力和手头表达能力、对事物的造型概括能力和记忆能力,直接提高以后手绘设计图的用线质量和产品造型的表达,对于设计者灵感的获得更是大有裨益的。线条,手绘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从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东方传统的中国画、书法艺术或当代著名的设计大师的手绘作品都可以窥看到线条的魅力。大师的线条和普通人手绘的线条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线条是具有着生命的活力。抽象大师克利说过:带着线条去散步,就生动的表述出线条在美术作品中的生命力。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表述,“仅从一条线的质量就可以断定该作品是否出于一位好画家之手。”只有长期浸染在这种手绘训练中才能把握用线的美感,同时教师也要常常给学生展示优秀用线的美术作品范例,包括设计图的、西方素描大师的速写作品分析、或者现当代流行的萌系手绘作品的分析、林林总总,这也是开阔视野的一个简单易行的方面,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持之以恒的兴趣。作为教师,要提倡新型便利的手绘工具的使用,运用常动笔头的方式式来开启发现思维的活动,很多同学的手机软件都会有画板工具,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可以大大的简化我们的工具材料,给我们的绘画带来便利和乐趣(软件绘画可以方便于平时无聊时的速写练习,不用带本子,平时用图示的方式代替文字表达想法等)。

 

(二)学习观摩,向优秀同行和相关学科获取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养成主动从外界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观摩学习、分析和利用,课中开展定期的作品展览是互相观摩学习的好方法。学校每一学期开设的相关的美术公选课程(包括美术鉴赏、写生课程、美学课程等等)都可以去听;每一年,广东省内各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应届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设计展、美术展览,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在各大美术馆进行交流的设计展览,都是很好的学习场所,有机会参观的同学可以带着问题和学习的心态多看多思考,开阔自己的眼界。各大杂志期刊、网络上的设计艺术信息,也是学习和观摩的途径之一。

 

结语

 

学无止境,根植最初的基础。做为教师的尽可能丰富自身的艺术涵养,放眼广阔落实细处,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多。

第5篇:美术工业设计范文

关键词:微课程 教学设计 微课制作

当前,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随时随地进行智能化学习成为可能。过去学校录制的“课堂实录”式视频教学资源,因其大而全、冗长,难以在移动学习中直接使用。而微课程将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制作成短小精悍的视频教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因此,微课程成为了微时代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美国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提出了“微课程”的理念,首创了声名远播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其核心理念是在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

一、美术手工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程资源开发,一般要经过选题设计、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在线实施、评价反馈等环节,才能确保其质量。进行微课教学设计,应注意课前教学设计制作视频收集学生问题观看视频提出问题;课中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问题解决知识应用;课后总结感悟利用视频复习教学设计制作视频收集学生问题等。

1.选题的设计。美术手工微课程的选题要精练,教学内容要明晰,针对课前导入,或针对课后拓展延伸,可以是知识讲解、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展示。设计如何营造学生能够参与的过程,知识学习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达到目的,通过学生参与某些过程形成。还有要将游戏与学前美术教育进行优化结合,在教学中全面渗透有目的、有计划的游戏化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对艺术的审美特征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敏感性,激活思维,诱发联想与想象,有利于在今后的幼儿园教学实践中,顺利启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对美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美术的技能、启发想象、培养创造思维。当今幼儿园美术教育中,游戏化教学普遍渗透于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化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美术活动中感受美、热爱美、享受美、创造美。美术手工微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能在营造学生参与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方面发挥优势。

2.时间的设计。微课程是各片段教学过程的再现,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不同的是它时间短。美术手工微课程的时长的设计一般为3~8分钟左右比较合适,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

3.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微课程的教学过程要简短完整,教学过程要包括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的安排、学生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环节。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受可获得资料、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在同一时刻只能采取一种教学形式的限制, 教师无法为具有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这样只能适合一部分学生的能力需要。应用媒体技术在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学习内容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 微课引入到美术手工教学中的主要优势就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差异的情况下, 如何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

4.资源的设计。微课程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指向明确、主题突出、相对完整。任何教师都非常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只有动态了解学生的情况, 教师才能动态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几乎不可能实时掌握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对每一类问题都提问所有的学生,只有通过学生做手工练习,教师也很难实时了解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多媒体教学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的反馈及相关教学支持资源,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类型多样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

5.教学语言的设计。美术手工教学更多地要创造性地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运用多种游戏方法,融游戏于美术手工教学过程之中。能创造性地根据活动内容创设情景、运用多种游戏化的指导语言、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便于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美术手工微课程的制作探讨

一个优秀的、完整的微课程包括:简洁、美观的PPT制作、主题明确的微课程名称、有信息提供的片头、有逻辑的课程内容、片尾等。最好选用数码摄像机拍摄,做好课程在内容、文字、图片、手工制作材料、声音等方面的准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编写微课程内容时,内容精炼,以手工实作为主,若内容较多,可以制作系列微课程。若在讲解中使用课件,PPT尽量做到简洁、美观大方。

1.设备配置。数码摄像机、幼儿园场景教学、美术手工教学用具、其他教具等。

2.基本方法。对教学过程录像。使用可摄像的智能手机对细节的教学过程进行录制。

3.制作流程。第一步,选择微课程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第二步,利用黑板展开教学过程,用数码摄像机实时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多媒体教学信号等教学实景画面。第三步,对视频进行后期编辑制作和美化生成微课程视频。

4.录屏软件录制法。多媒体电脑一台、麦克风一个、录屏软件,对PPT演示进行屏幕录制,辅以录音和字幕。第一步,选定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多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第二步,在电脑屏幕上打开录屏软件,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执教者调出要讲解的PPT课件,并调整好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按照教案,执教者一边演示幻灯片放映或对其进行各种操作,一边讲解。第三步,对录制的微课程视频用后期视频编辑软件进行适当的编辑和美化。

三、结语

在微时代,微课程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以及促进作用,通过设计开发有效的教学材料,来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对整个教学系统,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媒体、教学策略等一系列要素进行深入的探讨,努力探索适合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使微课程教育深入渗透到一线教育教学,创造出更适合微时代的教与学新方式。

参考文献:

[1]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05):31-35.

[2]钟绍春,张琢,李吉南,钟永江.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方法与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7,(10).

第6篇:美术工业设计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策略;实践

0前言

艺术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其审美是由设计者决定的,为消费者服务的。因此,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打造的项目以独特的艺术工艺为主。它包含的艺术种类多样,但是对于独特的益阳工艺美术,更需要通过艺术设计向人们展现益阳的湖湘文化。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就像一块璞玉,只有经过艺术设计的雕刻后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

1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重要性

1.1促进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发展

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加强益阳工艺形式美感,可以更好地被大众接受,能促进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发展。益阳竹林矗立、风景秀丽、湖水聚集,湖湘文化特色突出。在古代,益阳对于工艺的要求就非常高,有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包括书院文化、梅山文化、湖湘文化、竹文化。益阳人会读书、爱读书正是源于其浓郁的书院文化。书院文化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提倡学以致用。益阳地区有自己独有的——梅山教。形成了特有的梅山文化,它让益阳人变得重视英雄气概,倡导资源共享。梅山文化也正是原始的共产主义。益阳有鱼米之乡——南洞庭,人们傍湖而居,形成了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是农耕文化的另一面,人们在农作的时候都会唱上几首号子。另外,最具代表性的是益阳的竹文化。益阳的竹林占地面积较广,所以益阳当地人将竹子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独特的益阳文化得到了众人的欣赏与认可,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将独特的益阳文化融入包装设计、工艺品设计、装饰设计中,让益阳文化符合大众的审美、时代的诉求。通过这种形式不仅能弘扬地方的文化特色,令其被众人熟知,还能促进当地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1.2有利于对湖湘文化的宣传

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将益阳独特的湖湘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加强对湖湘文化的宣传。湖湘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影响。湖南是中国南方的一个省,有浩渺的洞庭湖,还有湘江这条湖南最大的河流。在古代,湖南就被称为“湖湘”,湖湘文化就此产生。自古以来,湖南就是炮火连天的地区,战火的历史铸就了湖南人坚毅的性格和彪悍的民风,湖湘文化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形成的。湖湘地区的历史内涵非常厚重,在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期间,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来过湖南地区探讨学术,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文化多元化时代的来临,我们应该大力弘扬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能将独特的湖湘文化通过实际形式表现出来,将湖湘文化随着产品传播到五湖四海,湖湘文化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必然能在当今时代续写新的篇章。

1.3加强益阳地区经济发展

益阳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本土文化有直接的联系,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对本土文化进行挖掘并进行创新、融合,给当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促进益阳地区经济水平的大力发展。文化益阳正在崛起,“十二五”期间,益阳文化得到了大力发展,加强了文化产业的改革创新,通过艺术设计对接益阳文化创新,加强益阳文化与当代技术的融合,通过高新技术对益阳独特的文化进行全方位解读。经济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能促进文化创新。建设文化益阳,通过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可以对益阳文化进行创新,使益阳文化特色与时俱进,有利于促进益阳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2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实践应用

2.1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艺术设计人才

为了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益阳地区需要加强“政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当前社会竞争激烈。想要发展文化益阳,就必须加强对艺术人才的培养。加强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需要从校企合作入手,当地学院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可以对人才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校企联合可以为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提供实践场地以及实践设备。企业可以从学校挑选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加强企业创新发展,并且通过校企联合发展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可以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进程。所以,益阳应该加强“政校企”联合,三方联动实现共赢目标。

2.2建设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

想要实现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需要提供对接环境,建设创意园可以加强益阳地区“政校企”联合,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的进程。2013年,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君临上海湾项目正式启动,该创意园吸纳了许多文化创意企业和艺术人才,对创意园周边院校和企业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创意园将成为振兴湖湘文化的产业。所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的建设能够加快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地区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建立一些小型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促进周边发展,培养艺术型专业人才。这样一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可以对周边的建设进行反哺,并且应用新的教学理念可以培养出实践型设计人才。这些人才可以加强益阳美术工艺的建设,帮助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实现艺术设计对接。

2.3完善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

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还处于起步和萌芽阶段,制度建设、教学理念和设计走向等方面还不够系统、完善,要想实现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必须完善创意设计体系。加强益阳地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引进全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对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增加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加强“政校企”联合,促进益阳地区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为艺术设计创新提供动力,促进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从而完善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

3结语

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加强益阳地区“政校企”联合,建设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园,培养大量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加强艺术设计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为艺术设计对接益阳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提供动力,加快工艺美术创意设计体系建设,才能达到促进益阳地区的社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美术工业设计范文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高职院校;美术类专业;问题;对策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专业中应该重视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教授,力争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人才。本文就传统工艺美术在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应用对策进行探究。

1传统工艺美术在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中存在的问题

1.1高职院校缺乏对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现代设计在高职美术类专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每年都有非常多的人报考,其生源数量多且广,而且就业前景广阔。高职院校对现代设计艺术专业也非常重视,因为它投入的成本比较小,但是学费却非常贵,学校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所以学校非常愿意开设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相对而言,传统工艺美术专业不仅生源数量少,投入成本大,学费相对也比较低,高职院校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成本在这一学科上。

1.2高职院校传统工艺美术专业招生难

在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中,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招生就业等都存在问题。第一,生源问题。以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为例,该学校在2013年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美术方向),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好这门传统工艺,与知名企业联合,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创建了蜀绣、漆画等实训室,并建立了供学生实践的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当年招生的时候,这一专业仅招到14个人,勉为其难开设课程。在2014年,学院为了培养出更多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希望能够从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中抽调部分学生,促使其向传统工艺美术专业方向发展。但是可惜的是,几乎没有人愿意放弃艺术设计专业而转向该专业,最终这个想法只能放弃。2015年招生情况仍然不理想,学院只好将该专业转向产品设计专业发展。由此可见,生源数量少是导致传统工艺美术专业难以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1.3高职院校宣传力度小,与企业合作效果差

一直以来,受传统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过于看重眼前的利益,在对传统工艺美术这门专业的宣传上花费的精力比较少,与企业合作的效果也不太好,这也是导致学校传统工艺美术专业难以发展的原因之一。

2传统工艺美术在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应用对策

2.1专业设置需考虑两方面因素

传统工艺美术专业与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相比,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分类更加细致。因此,在对其进行专业设置时必须考虑到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就是要“因地制宜”,从本土化因素出发,根据当地的文化特色,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传承和发展。例如,对于广州的高职院校而言,在开设传统工艺学科时,就可以从广州的文化特色出发,广州有闻名于世的“三雕一彩一绣”,“三雕”指的是牙雕、玉雕和木雕,“一彩”指的是广彩,“一绣”指的是广绣,这些都是广州极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因此,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广州的传统工艺美术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企业。另一方面,在设置专业时,要尽量避免“广”与“专”的矛盾,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出来的传统工艺美术人才既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在专业上下苦功夫,要多培养“X”形人才和“T”形人才。“X”形人才从概念上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古典家具与雕刻这两门工艺有相似点,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就可以将其作为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培养。“T”形人才则是指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是集“深”与“博”于一身的人才。这种人才结构不仅在横向上具备比较广泛的一般性知识修养,而且在纵向的专业知识上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有独到见解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作为“T”形人才,不仅要能够继承老一辈手艺人的精湛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能够创造出有灵魂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在当代社会,这种“T”形人才更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也更容易就业。

2.2明确课程设置,培养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人才

在当今市场情况下,“T”型人才最受欢迎,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一方面展开进行明确的课程设置,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潜能和兴趣帮助学生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制定适合人才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将传统工艺课程与现代设计专业相结合,将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色彩、图形等元素应用到现代设计当中来,让现代设计更具文化内涵。同时,在现代艺术设计专业中,可以根据其特点开设相关的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如室内设计专业可以开设古典家具设计课程,产品设计专业可开设手工漆艺饰品课程,美术教育可开设陶艺制作课程,等等。其次,高职院校还应该将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让每一位学习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一门自己感兴趣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能。最后,在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中可以成立传统工艺美术小组,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关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实践教学活动。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了解市场对于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随时对设置的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进行调整,力求培养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2.3创建传统工艺美术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与当地政府以及企业沟通和协作,共同创建传统工艺美术实践基地,为学生的传统工艺美术实践提供场所。例如,可以建立传统工艺大师工作室或者与企业联合创建生产性实践基地、研发中心等。

3结语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是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它具有一定的职业性、针对性、实践性,这三大特点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传统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本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开设具有地方色彩的传统美术工艺课程,将这些课程融入美术类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人才,适应市场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基于此,探究了传统工艺美术在当前高职美术类专业中的应用对策。

参考文献:

[1]…袁海明.广东传统工艺美术高职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0):5-7.

第8篇:美术工业设计范文

摘 要:在本地产业转型需求影响下的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方向,围绕工艺美术品设计教学,搭建平台式教学模式,共建以地方产业链为基础的专业教学链,以"一米集市"助推专业教学成果转化,逐步形成"产、城、人、文"融合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品设计教学思路。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平台化教学模式;工艺美术品;专业创业

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秉承传统,力求创新,搭建传统工艺和现代产业的桥梁,寻求工艺品创新设计方法,突破工艺品廉价低质瓶颈。构建工艺美术大师、工艺技师和专业教师组成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以“两个中心”为教育创新平台,开展以展会友,以赛促学的教学和科研实践,教学改革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化教学探索,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和动脑结合,设计与制作并重,学生培养差异化特色明显;在工艺美术品工作室开展工作坊式师徒制教学,老师教学生,W长学姐带学弟学妹,工作室教学模式特色鲜明;强调学生设计作品的文化传承意识和自觉商品意识,以市场导向来评价专业教学水平,社会服务成效显著;采用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真实项目导入法等递进式实操演练,与行业企业互动紧密,在“产、学、研”方面开辟了特色发展道路。协同创新――搭建“工艺美术品设计”平台教学模式。

义乌工商学院工艺美术品专业充分利用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一带一路”战略先行区的时尚创意产业资源,深化工作坊式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继续依托两个中心、市场和行业企业资源,构建一个产、学、研的旅游工艺品通用型研发平台;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市场运作,树立一个全国的旅游商品品牌,实现专业的内涵发展。

一、协同创新――搭建“工艺美术品设计”平台教学模式

(一)平台化教学模式。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工艺美术品设计依托“政校企研”协同创新的创意平台,集聚整合市场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引工艺大师进课堂;13级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学生参与完成与大连工业大学签订本科和专科校际交换生协议,实施学分互换,实现与本科院校的资源平台优势互补。

(二)建立教学资源库。充分保证教学资源的先进性及综合性,满足符合市场的综合型、实践型人才培养需求。引进企业专业技术精简人才,授予名誉导师,为学生实训课程提供生产一线的技术指导,与校企合作企业共享创新技术,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二、校企合作――共建“工艺美术品设计”创新创意教学链

(一)依托产业背景。建立工艺美术品工作室,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对外开展设计服务,积极引进企业商业项目及各种竞赛项目。累计承接项目20余项,累计获得省一类竞赛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2人次,三等奖10人次;获省时尚饰品设计与制作大赛二等奖1人次,入围奖3人次。工作室项目化教学从通识技能项目、实战演练项目、比赛项目,到企业真实项目逐层推进项目化教学。

(二)深化项目化教学。工艺美术品设计方向与新光集团建立订单班项目化教学模式,实现课程与企业的真实项目对接,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新光饰品研发中心及礼品事业部等相关部门实习就业。专业课程《金属工艺品设计》、《时尚礼品设计》、《竹木工艺品设计》、《工艺品包装设计》与企业的设计生产紧密结合,以项目化教学模式完成企业真实项目的导入,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逐步形成旅游文化产品专业教学链。

(三)创新学徒制改革。为使学生能够掌握行业内先进技术,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方向与科技创新企业义乌市3D打印中心共建紧密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实现专业技能训练与3D打印设计制作技术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与市场接轨,为义乌工艺品产业转型提供储备力量,为地方旅游文化产品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共享企业平台资源及技术支持的同时,工艺美术品工作室实行“双导师”制,校企一体双导师授课,铸就就业梦。学生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校企合作项目,也可以接触社会服务订单,组建项目团队,设计项目计划,完成项目设计及制作。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独立的面对客户,接触市场,了解行业的动态需求,有效解决了“学而无用”的困惑。

三、“一米市集”――助推“工艺美术品设计”创意项目孵化

(一)专业创业--特色化双创教育。在我校特色创业教育的良好基础之上,推进创意创业教育,以专业创业带活创新设计。工艺美术工作室坚持以匠人之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筹建“一米创意市集”,深入佛堂古镇、上溪桃花坞等义乌市周边镇、街道,活跃在义博会,旅博会、森博会等平台。旨在搭建开放的创意分享平台,活跃了文创氛围。工艺美术品设计工作室学生可自行筹建项目,完成设计制作。设计成品由校协同创新平台以“一米创意市集”为文创品牌,在展会,校园集市、周边镇、街道等区域售卖。形成以销售设计实物及设计创意等为主要专业创业模式,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设计、生产、销售的全过程,鼓励引导学生变学校 “上课”到“创客”。

(一)“一米市集”―孵化学生双创项目。除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米创意市集”以推动本土原创,服务地方旅游文化为落脚点,学生通过深入了解本地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师,以传统匠人为师。设计具有地方性,独特性的旅游文化产品,助力佛堂镇古街品牌文化推广及上溪桃花坞桃花节,以专业创业服务地方旅游产业,其中13级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章小丽《义乌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分析》成功申报2015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

结语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作为浙江省内为数不多的专门针对工艺美术品设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以义乌的市场需求及产业转型为导向,不断深化工作坊式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为地方经济及区域建设服务,不断的探索,逐步形成“产、城、人、文”融合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品设计教学思路,构建服务地方的平台化工艺品美术品设计模式。

参考文献:

[1]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以广东科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高广宇 专业与课程 2015(5) 26-28

第9篇:美术工业设计范文

关键词:设计;工艺美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思想;生活;图景

中图分类号:J509文献标识码:A

现代意义上的“设计”一词,中国历史上称之为“工艺”。在西方的语境中,“设计”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承载着远大的理想:现代设计之父威廉・莫里斯力图唤醒人性,改造工业文明的粗糙,德意志制造同盟明确了设计在工业化时代的意义,而包豪斯所倡导的设计则包含更多的艺术理想,期望藉由艺术与现代工业的结合,来达到改良社会、改造生活的美好愿景。

在中国,设计的发展形态非常奇妙,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相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设计思想传入中国之时,纵然有理想主义的改良信念改变着国人的认知结构,但当时仍旧以农业社会为主的社会形态,不足以为设计在中国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新中国从建立之初,即提倡发展大工业化道路以构建新社会,但当时的经济格局与意识形态又不允许过分讲究生活;此时的设计,只能是以隐约、潜伏的状态存在。改革开放以后,国人对设计的理解被“我们的制造,我们的生活”意识所强化,整个社会公众甚至专业界对设计艺术的认识才逐渐从小设计转到大设计,从无意识的认知转而走向有意识的追求。

在这样的复杂的历史情境与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现代设计”思想从当年创建者的一枝萌芽,经由从工艺美术到设计的延展,慢慢地发展成熟,秉持立足于构建国人生活的设计理想,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国的设计发展与生活面貌,见证了社会变迁与国民生活。

一、庞薰l从装饰艺术切入的设计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始人庞薰l于1925年留学法国,在那里他接触到的是欧洲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以后的装饰艺术运动。这场运动的理想是利用艺术来改变大工业产品的粗糙和非人性的因素,由此构建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活。那场难得一遇的巴黎博览会,使他第一次接触到工艺美术,在为装饰之美惊叹的同时也有感于“机械陈列馆内,也同样是那样的美……生活中无处不需要美”。[注:参见庞薰l著《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42页。]在归国以前对柏林的游访,使庞薰l有机会看到了在包豪斯设计思想影响下,由钢铁、玻璃工业构架起来的建筑群,对现代设计有了切身的感性认知。庞薰l回国以后,发起了中国最早的现代艺术团体“决澜社”,与此同时也进行一些商业设计,之后又与李有行一起进行商业美术的教学,此时的介入社会与教育实践,使庞薰l看到了国人的生活现状和艺术教育之中对现实生活构建的缺失。20世纪40年代初在博物院的考察与写生工作,不仅使他体会到劳动人民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智慧,更是萌生学以致用的思想与付诸实践的决心。1946年,庞薰l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关于培养设计人才的设想,并以建立工艺美术学校的形式与陶行知交流畅谈。纵然当时被庞薰l称之为“乌托邦”,但今天看来这个包含了教学、生产、实践、研究的办学构想,具备了一所现代意义的设计学院所需的要素,并且依旧完整而切实可行。

庞薰l经由西方现代设计的成果展示所产生的感性认知,与归国后的艺术、教学实践和民间考察相结合,形成了构建生活美和改良社会的理想主义信念,他由装饰艺术切入的设计思想实际是威廉・莫里斯思想的一个延续,寄期望于用工业的文明,用艺术的功用为生活服务。这种以设计改造生活的思想萌芽,对建国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图一庞薰l:《工艺美术集》,1941年

二、郑可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前驱

1927年冬天,年轻的郑可初到巴黎,先是哥伦鲁布市初等美术学校学习,1930年考入法国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雕塑,并在巴黎市立装饰美术学院学习家具设计、染织、陶瓷、金属工艺等,掌握了各种工艺美术的现代技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何不被别人污蔑,就要有自己的工业美术家,有自己的工艺美术,这就是郑可选择但是很少人愿意走的冷僻的道路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留学欧洲的郑可两度赴德参观包豪斯的展览,有机会亲身体验了包豪斯教育及它所生成的教学成果。游学15年后,郑可回国在广东、香港等地辗转创办实业,试图探索“科学救国”之路。1952年,怀抱创建新中国的理想,他抛弃在香港经营的建筑美术工厂和安逸的生活,自己花钱在香港买了很多金工工具,举家迁到北京,想在现代设计这个领域大干一番。

图二郑可:广州爱群大厦高浮雕,1935年

然而面对科学、信息并不发达,人们对于建立现代化国家的认识普遍严重缺乏的现状,郑可也不得不呼吁:“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的学习,并充分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科学技术条件”,“我们谈科学技术,决不是说让科学技术来代替一切艺术劳动;恰恰相反,我们学习科学技术的目的,是运用科学技术来为工艺美术的创作服务。所谓科学的,应该是先进的同义语。从工艺美术的历史来看,任何时代的工艺美术的创作、生产和成就,都和当时的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血肉不可分的关系。” [注:参见郑可著《工艺美术通讯》,1957年1月1日,第4期,第42页。]郑可所提倡的关注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正体现了现代设计思想的精髓,而他也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这个理念的实践之中。

1956年,郑可曾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积极筹备组建金工专业,但因政治运动,于1957年停止了筹备工作。但他仍对现代设计一直十分关注,“他曾节衣缩食,花钱请人翻译欧美几百万字的设计资料。” [注:参见杭间《形成工艺美院风格的若干描述》一文,《一本刊物与一个时代――〈装饰〉纪程》,2001年版,第294页。]在1962年12月19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师与民主德国专家弗里德利举行学术座谈会上,郑可最为关心的仍旧是对于学科的构建和探索,他不失时机的提问:“是否可将你们那里的教材给我作参考?你们学校如何分系和专业?是否有实习工厂?” [注:参见《我院教师与民主德国专家弗里德利举行学术座谈的记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档案,1962年12月15日。]但创建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热望在接下来的社会动荡中,失去了一切实现设想的可能。直至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特种工艺系装饰雕塑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郑可工作室”,以研究现代金属工艺和装饰雕塑为主,为国家培养金工雕塑的高级专业人才,此时,郑可已是七十多岁的古稀老人。

个人的理想与命运逃脱不了时代的局限,建国初的经济格局与社会认知的条件都为现代设计思想的传播设下重重障碍,郑可极力想要推行的渊源于包豪斯的现代设计,只能行止于文字。他的现代设计思想经由他的杰出创作和全心投入的教育事业,得到延续和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从郑可身上可以看到现代设计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三、“工艺美术设计”的折衷与策略

思想的生长与延展,需要适宜的土壤与恰当的环境。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展现在新中国面前的是:工业技术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多一点,各种工业残缺不全,仅有的一些机器制造业,也是为美英进口的机器做一些修配工作。新中国要继续走农业化的道路根本无法与西方抗衡,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要在不长的时间内在经济相当落后的中国搞工业化,必须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主要方面,国家选择了依靠传统手工业的原始积累来发展大工业。而与大工业相结合的现代化问题并不在优先考虑之列,因此现代设计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发挥能量的“市场”。

中国传统手工艺在从小生产向大生产、批量化过渡的过程中,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地位。建国之初,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仅有17个,为了尽快使新中国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充分挖掘和展示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不失为一条最佳途径。由于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经济需求,建国初期传统手工艺以批量化工艺美术生产的方式得到恢复和发展,全国工艺美术的从业人员、年产值和出口换汇值逐年递增。例如,1952年换汇900万美元,1956年就猛增到2800万美元,四年时间涨了三倍多。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工艺美术事业受到了

党和政府的重视,工艺美术生产的发展也对工艺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国家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与庞薰l等人改良国民生活的热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已是众望所归。

从中国20世纪现代设计发展的过程来看,“工艺美术”这个名词被适时地使用,不能不说是特定历史时期内的折衷与策略。工艺美术实际上是包含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这两个内容的。建国后的状况是要发展传统手工艺来换取外汇,所以它不得不以折衷的形式出现,不得不进行一种装饰、改头换面,而不是彻底地打破传统变成一种创造,这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决定的。与构建新国度的激情相比,国人对生活的要求相对朴素,整个社会对现代设计都还没有达到需要的程度,所以只能是进行装饰和改良,它是一种时代的折衷。需要强调的是,不能以为这里所指的装饰不是设计,当初的法国装饰艺术运动,也是属于整个世界设计史的一部分。装饰艺术,也是设计的一个分支。

图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出国展览:1951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的中国馆展台背景,右坐者为总设计师张仃

图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典礼合影,1956年11月1日

为了经济的、外交的需要,文化部先后主办了多次国内外工艺美术展览:1953年12月举办了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1954年初由庞薰l、雷圭元、吴劳、高庄等工艺美术家分别带队到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举办四个规模相同的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同年12月12日,根据文化部和全国合作总社的决定,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北京市手工业生产联社成立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服务部”,也就是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的前身。这一系列的展览及服务部的成立,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加速推广了新时代“工艺美术”的概念。而之后由国家领导多次敦促筹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正式成立,将工艺美术的地位真正确立下来。

所谓的“工艺美术”和“工艺美术设计”,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办学思想和教学实践里,显现出的就是对现代设计的一种折衷。“学院的任务应是培养工艺美术的创作设计人才,要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传统进行系统的学习;要使学生具有设计工作方面必须具备的技术基础;要使学生通过各项专业学习,掌握专业的科学理论和技能;要使学生通过生产实践,熟悉我国固有的技术传统并掌握近代新的特质材料的处理和生产技术;要学习其它国家的先进经验。”[注:参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史》(1956-1991),第6页。]这是庞薰l在1957年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办学思想的一个总体设想和建议,从中可以看到西方现代设计思想对整个学院办学构想的影响,也是庞薰l早期“乌托邦”设想在新时期的延展与折衷。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时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更是明确提出了强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初建的十年里,设立了染织系(包括印花、织花、挑绣、地毯、服装等专业)、陶瓷系(包括陶器、瓷器等专业)、装饰绘画系(包括壁画、书籍装帧、商业美术等专业)、室内装饰系(不分专业)。为国家输送了700多名各类专业人才,还先后开办或与外单位合办了丝绸纹样设计、服装设计、书籍装帧、民间雕塑、图案、陶瓷、工艺美术等9个研究班、进修班或训练班。在这所学院的早期毕业生中,先后有20多人留校任教,其中有一部分成为后来学院教学和管理的中坚力量,更多的是走向了全国,成为传承与革新学院办学思想和设计思想的重要载体。正是这些作为思想载体的人,为中国20世纪下半叶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可能。

“工艺美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工艺美术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早期设计思想的重要体现。这种源于时间、空间、社会对学院创建者们设计思想的限制,实际上就是现代设计发展过程的折衷与妥协,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酝酿和积蓄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看,折衷也是一种策略。创建者们在内心里坚定地认为工艺美术就是“Design”的翻版,并推介之,发扬之,但这与当时社会普罗大众的认知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名词本身认知的异同必然引发争论,而在时代背景下,这场基于“关于工艺美术事业的性质,事业的范围,事业的方向,事业的前途,在看法上在理解上还有着分歧”[注:参见《我们没有做到的和今后应该做到的――刊词》,《工艺美术通讯》,1956年10月5日,第1期,第1页。]的学术建构的争论,却走向了令人难以预想的另一面。现代设计在中国培育、生长的契机,很快被淹没在浩荡的运动和持久的阴霾里。

图五奚小彭设计的人民大会堂万人大会堂天顶灯饰及室内设计,1958-1959年

图六1979年,邓小平、李先念在首都国际机场参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创作的大型壁画

图七张仃的壁画《哪咤闹海》局部

四、《设计的文化》与大设计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以工业化时代为背景的西方设计运动在中国轰轰烈烈地铺展开来。那是一个文化激进的时代,各个领域多有振聋发聩之作,有志之士多以思想者的姿态,重新唤醒国人沉寂已久的意识,用热情的思辨构建文化的新领域。某种程度上,这种追求真理、对知识启蒙的狂热有很深的“五四”精神印记。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柳冠中为代表的新一代,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在当时现代设计在中国还是萌芽的状态下,以设计就是“一切”的姿态向整个社会呼吁、推广并展开广泛而激烈的讨论,在全国上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设计不再静默,而是成为不断行进,持续改良国人生活的理想之舟。

行进的道路上并无坦途。改革开放以后,整个中国社会对中国的设计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追求过程。经过十年浩劫,积累了工作、求知被剥夺、摧残的整整一代人,他们多经历过艰苦的磨练、对专业热爱、关心国家经济建设,又饱含理想,他们的重新汇集,延续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理想,为学院在新时期的发展贡献出了宝贵力量。而国家文化、经济格局的变化,也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20世纪80年代初外资的引进,技术文艺的交流,留学、探亲、旅游兴起,各种内部电影、展览及流行音乐纷纷涌入,国人面对的是突如其来的西方艺术、技术和生活方式,对西方当代社会、当代哲学、文艺流派的介绍对思想造成极大的冲击。求新、求变的思想在滋长、漫溢,为了改变国家的落后、改变生活的面貌,中国人此时表现出任何一个时候都没有的急迫与活力。

以最能代表工业化时代的学科――工业设计学科的发展历程为例。从建国初期开始,国家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中国的工业产品设计接受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有了初步的发展。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内部,关于工业设计教学的尝试也以雷圭元图案班的形式开展起来。但一方面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一方面由于连续不断的社会动荡,中国的工业设计并未真正发展起来。1975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工业美术系,1978年,招收了柳冠中、王明旨两名工业造型专业的研究生,20世纪80年代初又将他们分别送往现代设计发达的德国和日本学习深造。这些都是为创立新的学科做准备,也是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的最大需求。但与这强烈需求对应的却是对学科认识的模糊和专业建构的缺乏。于是,关于工业设计的未来成了这一时期国家和学院的重要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版了第一批介绍技术美学的专著,以后关于技术美学的著作相继问世,技术美学研究方向的形成,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1985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报《装饰》上刊发了《钱学森同志谈技术美学》一文,旨在推动工艺美术工作者对这一新兴学科的认识。文中提到:“工业设计是为满足人类的需要而设计的。‘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科学、技术、艺术、经济等多种考虑,它离不开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注:参见张帆辑录《钱学森同志谈美学》一文,《一本刊物与一个时代――〈装饰〉纪程》,2001年版,第137页。]杂志还连续以设计欣赏为题设立了专栏,着重介绍“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设计教育”以及造型、功能、材料等的概念。这些介绍为设计在专业领域的拓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而最具震撼力的是1987年《设计的文化》一书的印行。这本被称为设计的“黑皮书”的著作是由柳冠中、王明旨结集而成,书中收录了两位留学归国创建工业设计系(1984年创立)的教师对于设计从哲学层面和实践层面的深入思考,其以宏大的叙事和缜密的思维构建了当代文化的新图景。“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是人类社会整体系统观念有组织的科学计划。工业设计是人类明天的设计,是追求‘美’的行为……设计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根据人类的需要,合理地运用现有的条件――材料、技术,研究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及社会的结构和进步,提出人类对生产、生活的设想,并把它付诸实现。”[注:参见柳冠中《设计与人》一文,《设计文化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第136页。]在理性思辨的文字背后,是作者以设计的方式介入社会、改良生活的理想。1989年,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与中央电视合摄制了《设计与文明》系列专题片,通过电视的播出,使得工业设计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识,也为中国工业设计铺展开未来发展的道路。其更为深远的意义是,让国民对设计从技术层面的理解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从专业领域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从而使“大设计”的思想得以快速的传播。

图八柳冠中、王明旨:《设计的文化》,1987年

中国人构建新事物的传统多是温和的改良,线性的发展,而来源于西方的现代设计,却以“不破不立”的强势姿态出现。正是意识到设计太重要了,所以倡导者们又无限放大了设计――“设计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念,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构思以及运用科学技术成果的总和。” [注:参见柳冠中《当代文化的新形式》一文,《设计的文化》,北京:展示设计协会,1987年版,第2页。]于是设计就成了“一切”,设计就是全部,设计就应该是大设计。

图九20世纪90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在20世纪80年代除却围绕对设计概念的探讨,还有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构建,对设计的教育基础、传统与现代关系之间的争鸣。问题的焦点是对“专业基础”一词的认知。工艺美术体系构建时期是关于绘画基础和图案基础之间比例关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认知差异。从美术之中抽离而出的工艺美术始终处在这样的尴尬境地,虽然在学科专业目录当中已经取得了和美术平等的地位,但始终摆脱不了附属于美术的阴霾。“偏临摹,借古开今……写生不是不要,但不为主,因为‘自然不能予我们以风格’”“与现实结合”是这一时期的图案基础教学的主张。[注:参见《扩大知识领域提高艺术修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术空气活跃》一文,《光明日报》,1962年1月28日。]这种由学院内部发端的讨论,经由部级的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将学术的争鸣扩散到全国。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三大构成的引入,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关于设计基础究竟为何的争论。其中以辛华泉所大力倡导的三大构成与图案教学的争论最为激烈。辛华泉认为“图案”的主要形式是写生变化,强调和自然的关系,是从自然当中演变过来的,没有上升到更抽象,更概括的层次。而“艺术教育必须探索哲学与科学间的新秩序。……作为设计的基础教育,则应该启发和培养有关这种新秩序的创造、感受、判断及造型能力”。[注:参见辛华泉《论构成》一文,《装饰》,1983年,第6辑,第8页。]“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全新的形态,过去未曾有过的形态,尽管人类的创作冲动有两种――模仿的冲动和抽象的冲动,但科学的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唯有形态构成学。”[注:参见同上,第8页。]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年里,设计教育界对现代设计基础的构建几乎一片空白,构成的出现无疑是对旧有教学体系的极大的冲击与改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率先在专业学系开设了构成课。经由以各工艺美术院校的教师为对象的培训班,以及当时设址在工艺美术学院的工业美术协会开办的专业会议,三大构成作为设计的基础课程在全国得到了普及并对后来的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起码有十年的时间,构成作为基础教学逐渐取代图案。

回望80年代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思想阵地展开的关于设计的种种探讨与求索,不仅包含了一个概念的、思想的争论,也包含了设计如何推进的技术层面的争论。曾与广州美术学院展开的“南北之争”,如今看来事实证明南方的“干中学”没有错,北方的“善空谈、讲理论”也没有错。如果全国上下都只“善空谈”不行,而都只“善实干”也不行。反思过往,当年如果没有关于传统的争论,没有对现代设计的全面推介,就无从谈到对今天对传统的维护、回归,回归也就显得毫无价值。一个民族的现代设计发展当中,如果没有这样的讨论是很不幸的。幸运的是,在我们的现代设计发展进程中这种思想的争鸣一直存在并延续着。

五、思想的延展

在20世纪80年代,尽管关于设计的探索与争鸣进行得如火如荼,可中国经济与制造业的发展,并没有给设计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和充分的土壤,这时的设计只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美术概念的冲击,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实际操作和发展的层面。

与80年代所不同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设计已经无需再以启蒙的方式去刻意强调,公众和学界都已接受了现代设计的概念,在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之中,中国的设计也以自己独特的面貌蓬勃发展。以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为例,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一直在宣传义乌的成功,义乌模式似乎已作为一个标本来树立。这仍旧是一种薄利多销的政策,滚雪球式的廉价商品利润累积的经营方式,是低廉的、非自主知识产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设计有切身作用的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无从谈起。局部利益、地方保护主义等,是这种现象背后不可言喻的复杂原因。这种情况之下,何谈设计?只能是“中国制造”而已。

图十199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建院四十周年艺术设计作品展

90年代国家仍旧只处于一个粗放经营的阶段,设计太过落后,多数设计是对西方的照搬照套。设计在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香港、台湾都很受重视,而在我国“义乌模式”的被推崇,实际就是中国不重视设计的缩影。这时,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在整个中国社会到今天还没有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新的时代里提升设计的作用。

在这个转型与思考的过程当中,中央工艺美院的设计思想也在继续发展。“标志着当代科学于艺术融合的设计,更直接地从物质上、精神上关注着以人为根据、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归宿、以人为世界终极的价值判断。因而, 仅仅把设计看成是功能主义、 实用主义、 功利目的和工具观点,显然已经过时了。”[注:参见潘昌侯《设计的文化・序》一文,《设计的文化》,北京:展示设计协会,1987年版。]了解了传统经济的不可取、工业经济对自然的破坏,走到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人为事物的科学,就是资源重组的革命。“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的创新成为必需与必然,否则经济必然产生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将被人类自身毁灭。知识创新、创造需求、创造更为合理、健康的人类生存方式自然是设计师‘以人为本’的必由之路。”[注:参见柳冠中《设计“设计学”──“人为事物”的科学》一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0年第1期,第57页。]

对比以前工业设计的不足和欠缺,理想的设计要从物到事,最终落实到要为人,落实到为人类创造健康的生存方式,从传统经济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到“以人为本”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这一阶段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设计思想与时展相对应的,是从对功能的需求转到强调生活方式的思考与创建,把设计提升到对“事”的研究到“理”的分析上来,而无论是对“事”、对“物”、对“情”的关注,最终指向的,都是人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