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美术素质教育范文

美术素质教育全文(5篇)

美术素质教育

第1篇:美术素质教育范文

1.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

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积极的启发。第二,美术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教育不再单纯地看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要注重学生有良好的综合能力。美术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教育的作品注重内在美,从而逐步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其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因此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能从一幅画中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美感。其三,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在美术教育中,需要学生对所画物体色彩、形状、神态等多方面的记忆,可以先认识事物,然后再保持记忆,最后通过画画进行重现,这一过程加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同时在重现的阶段还可以进行创新,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其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美术创作并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融入了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一位优秀的美术家并不是看着某个事物就提笔描摹,而是根据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事物的理解,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其创作是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因此,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素质教育在美术教育中的体现

素质教育符合时展的需要,也是能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教育模式,美术教育主要凸显了素质教育的审美功能。美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育是学生对于自身的一种教育,能够使学生拥有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灵魂。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美育的环节必不可少。

二、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育

1.注重创新教育理念

应试教育只注重统一,缺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创新教育理念,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尊重共性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由于每位学生性格上的差异、美术天赋以及对美术的兴趣不同,所以学生作品产生个性化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每位学生在美术上的创新,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而不是要求所有作品千篇一律。另外,在绘画技巧方面,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指导。教师还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如对美术的兴趣点在哪里,具体比较喜欢哪一位美术家等,然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激发学生学绘画的热情。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方便,而在教学中则表现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往单一的教学手段已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因此,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丰富多彩的图片信息、绘声绘色的专家点评,使教学活动更加直观和生动,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遇到教材中没有的艺术大家的作品,教师就可以在多媒体中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讨论对作品的见解。

3.充分利用互联网互联网

中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信息量非常大,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丰富教学内容。另外,学校的美术教师一般比较少,美术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自然也比较有限。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网络中同其他美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这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第2篇:美术素质教育范文

(一)在美术教育的目标上注意强化审美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理念当中,总是将绘画技巧放在首位,相对而言没有重视对学生审美方面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自我个性,缺少欣赏美的心态和发掘美的眼光,充其量只是千篇一律的花匠。因此,美术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将培养审美情绪放在首位,多接受一些美好的事物。应该说,作为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方面,美术教育在塑造学生文化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浩瀚的艺术作品当中,学生不但能够体验到异域风情,欣赏到各地的美好风光,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美”中欣赏到了人文美。只有在不断地审美过程当中,才能在内心中形成、培养良好的审美动力和内心愿望。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具有深远意义。

(二)在美术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的培养与发展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所培养的大中学生,他们身上的素质发展普遍是不均衡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多数是书本上的知识。特别实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和创造力方面都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在日常的美术教学当中,应当重视和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美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欣赏课程,更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学会感受各种各样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从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中体会画家的思维与情感过程,以此达到共鸣。艺术家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欣赏者能否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通过教师的淳淳善诱,教会学生通过美术欣赏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平衡。但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平时要教会学生多观察、阅读、欣赏,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累感性知识,了解美术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类美术作品的不同特点与表现技巧。进而学会把握作品的意义和内容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要安排一些速写、记忆画、想像画、创作画练习,这都是培养学生形象记忆力与创造能力的好方式。形象记忆力的提高还可以促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强化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审美素质的独特性

要不断地推动美术向前发展,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创新,创造力也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和最终途径。人脑的右半球决定了人类的创新力,而美术教育在训练人类的右半球中,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经过科学性的训练和不断学习,不但可以使得持续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使得学生的认知能力上升到一个新层次。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目的。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一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想学生意识到创新所带来的巨大价值,正所谓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地推到整个社会进步。有了创新意识之后,在通向创新的路上创新思维的训练就能到了桥梁作用。正基于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就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创新思维训练。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日常过程中的写生、素描等各种针对性的课程训练,学生各种创新性地思维和欲望就能够不断地被激发出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着各自蕴含的潜能和特质。要让学生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个潜能,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创造和实践的平台。如果不给学生提供机会,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是一种空谈。对于教师来说,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欲望,才能真正对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运用。

二、结语

第3篇:美术素质教育范文

首先,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大背景,也是教育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各学科教学中都不能回避的所以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其次,小学美术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欣赏能力,这些素质的培养是综合性的,需要结合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教学。还有一点就是,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小学美术作为小学教学科目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也是组成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所以要将小学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顺利地开展好、进行好、完成好。

二、如何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学生还处在少年或者儿童的年龄层次中,而好奇心是这个年龄层次的孩子所共有的一个特点,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多学生在通过美术课的学习以后,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周围人和事产生兴趣,因而就会更加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只有不断地进行观察,才能得出最新的内容,才能不断增强自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创造。

(2)给予充分的想象空间。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注意表现对象,并自主地加以记忆。观察得越多,记忆内容越丰富,这样就会将那些本来无联系的内容进行随意地组合,并对一些细节进行重新添加和删减,经过一段时间,他们的想象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丰富起来,因此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海洋生物》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们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等,让学生们自己联想海洋世界的大致状态,并鼓励他们用画笔将想象中的海洋世界画出来。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想象力和个性的表现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海滩、海面一直想象到神奇的海底世界,也可以使学生对大海的认识从“单一”逐渐向“丰富”转变,为学生认识大自然打开另一扇窗户;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关于“大海”这一主题的美术课程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第4篇:美术素质教育范文

一、技能、好习惯、良好性格

绘画是一个将想象变成美丽画面的过程,也是将理想变为现实的过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虽说不是绝对的,但想了不做,理想肯定不会实现。绘画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大胆动手、顾全大局、耐心细致、坚持到底的好习惯。这既是品德方面的要求,也是良好性格形成的必要条件。课例三:师:下面我们把草稿变成有趣又好看的画,怎么样?生:好。师:怎样表现效果会更好?生:用水彩笔;用油画棒;白描也好看;线描加颜色。师:好,大家都会动脑筋用材料了,那大家就按各自的方法完成吧。在此活动中,学生能主动思考,果断决定采用的形式和使用的材料,积极投入创作。这样的训练对其以后的生活、学习有很大影响,教师可以借此培养学生主动、果断、敏捷等思维和行为习惯。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这位同学已经使用水彩笔作画了,看看水彩笔的效果好不好?”“这个油画棒怎么样?”“再试试中性笔、签字笔。”最后教师小结:“我们的工具种类多不多?谁制作的?谁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工人叔叔、阿姨发明了这么多好东西,爸爸妈妈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怎么报答他们?”学生回答:“创作出好作品。”学生要常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为自己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充足的学习工具,感谢教师、社会等。这使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情感得到了升华,思想境界得到了提高。

二、爱国主义教育

美术教师要抓住每一次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春天到了,出去踏青,采集标本,寻找春天。在美术教学中,笔者经常让学生创作这样一些创意画:《春天的柳湖》《我的家园》《家乡的山水》《我们这的名胜》,通过爱家乡的主题创作活动,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自己家乡值得表现的内容,用心、用画赞美自己的家乡,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爱家乡,进而爱祖国的目的。同样,教师可以用“为中华之崛起”“我爱北京天安门”“江山如画”“为中国喝彩”等主题进行创作活动,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带领学生观赏家乡的山水、名胜,描绘天安门、华表、长城等,观看“神五”的腾飞、“神十”与“天宫一号”对接等,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信心。

三、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艺术教育就是在“树人”,从艺术和情感方面树立学生的高尚情操。只要教师勤于动脑,不懈努力,学生一定会高素质地全面发展。

作者:兰金燕 单位:甘肃平凉市崆峒区柳湖学区平凉八中

第二篇

一、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不仅是针对中小学而言,也涵盖了高等院校。我们在考虑素质教育的话语背景时,也应兼顾不同教育层级之间的差别。作为教育机构,二者的共性在于向学生提供相关学科的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则在于中小学具有相对明确的目标,而大专院校的教育目标则存在着工具主义和人文主义两个不同的维度。这一点也在美术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应试教育模式更强调前者而受人诟病,素质教育则是力图在二者之间找寻到平衡。具体来说,“工具主义带有功利的目标开展美术教育,学习实用的美术技能,希望通过美术教育后能够从事素描与创作,提升作品的分析能力。人文主义则从学生素质教育出发,通过公共美术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思想境界,使其能够从平凡的社会与生活事件中,探寻生活的真实意义。”两种价值取向并不存在孰高孰低的差异,而是在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上各有不同。就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而言,学生获得了具有一定操作技能,能够分析、评价和认识美术作品。当他们的视野不再被限定在相对狭窄的名作名画时,也就获得了更为丰富的艺术经验和审美感受,对于培养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无疑是有益的。但我们也要看到以工具论为导向的价值取向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即学生在获得相应知识的同时,往往满足于既有的经验,而不去追求更具有深远意义的艺术探索。就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来说,学生经过美术课程的培养、熏陶,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国艺术发展的脉络,也能够对相关的作品给出较为中肯的评价,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极有帮助的。但任何形式的美术教育都需要最终落实到美术创作实践中,而不应成为高悬于天际的理论空谈。在传统的观念中,应试教育是侧重于工具论,素质教育则是侧重于人文主义倾向。二者看似水火不容,实则具有精神内涵层面的共同性。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不应纠结于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模式的差异,而是要从教育效果的层面思考问题。总的来说,由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潜能,它在主观上要求我们在制定教育大纲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工具倾向和人文倾向的差别,在二者之间建筑平衡点。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当全社会逐渐从功利性的教育指导方针中走出来之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他们不仅能够用手中的笔去描绘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也获得了放飞梦想的翅膀。不难看出,当我们将美术教育活动置放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曾经针对美术教育的各种非难就显得不堪一击。根源在于是否能够从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来加以认识,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美术教育的意义才能落实到社会实践中。无论是工具论的价值取向,亦或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根本的落脚点都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使其成为具有高尚人文情操和准确价值定位的新一代。

二、美术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明晰了美术教育的学科定位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通过适当调整美术教育模式的方式来应对素质教育可能带来的冲击。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美术教育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两个范畴: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和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前者长期采用一块黑板和一只粉笔的教育模式,教师通过板书、演示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并以布置作业的方式给予信息回馈。后者则分为专业的美术教育和公共课的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教育,但公共课的美术教育则多数停留于名作欣赏的层面,较少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也很少有师生互动的环节。上文论述的教育模式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长期存在,并相沿成习,在很多院校普遍推广。它曾经作为特殊时期的主流教育方式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后,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越来越便捷,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人们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尝试着推广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学生主动性、挖掘其潜力的培养。首先,我们看到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美术教育在中小学日常教育活动中占据的课时量十分有限,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社会各界对美术教育的关注都十分有限。甚至在以分数为唯一评判标准的语境下,某些学校一度出现废除美术课程的状况,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师配备上多下功夫,让美术课程成为学生培养的构成要件。其次,美术教育活动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让他们能够将美术课作为“主课”来看待。当学生看待美术课的角度发生转移之际,也就意味着美术教育曾经面临的问题不再重要。接受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得到了调动,美术教育曾经面临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第5篇:美术素质教育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美育;美术教育

1美育在中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1999年6月13日,我国政府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原先提出的要求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美育”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素质是一个人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基本品质。现代社会复杂多变,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素质的竞争。因此,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素质教育,不是仅仅掌握一种知识,而是要使所掌握的知识成为培养能力的手段,从而提高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美术教育可以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有效手段,它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加强学生学习的综合性与探索性,注重美术课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现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优秀艺术品所蕴涵的美,对人有着很强的启迪和促进作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同样,一个伟大的民族也离不开艺术,因此,培养具备艺术素养的广大民众,首先要从学校的艺术教育抓起。寓素质教育于美育之中,对全民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为适应学校的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美术课程须积极探索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研究如何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艺术课程的设置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美术教育的功能尤其突出。所以,艺术教育非但不会阻碍其他学科的教学,而且还会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美术课程是包含着更多的操作和活动成分的课程,美术课的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活动中、在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美术课程的优势,也是美术课程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及改革中的价值所在。

221世纪我国专业美术教育和普通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美,穿衣住房也好,景观绿化也好,专业美术人才正让更多的人接触美、了解美、享受美和创造美。专业美术教育为美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条科学之路,专业式美术教育着眼于美术本体,以技能传授为主,培养满足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各类美术专门人才。随着20纪末全国普通高校扩大招生以来,专业美术教育以其巨大的魅力和发展前途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到现在为止,各高校大多设有美术专业。不光如此,各地的一些中学也开设专业式美术教育课程,安排系统的素描、色彩和设计教学,为美术高考做准备,像上海华山美校、青岛六中、大连十五中、南京宁海中学、无锡湖滨中学以及各地的美院附中等。这些中学都有自己的一套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上专业美术的道路。我国的专业式美术教育正不断地系统和完善起来,它为越来越多的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机会,更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了一份力量。专业式美术教育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上,进一步向深度和精度发展。目前的高校专业美术教育主要有纯艺术教育和设计艺术教育,在我国,最常见的是同时提供纯艺术教育和设计艺术教育的美术学院和专门的设计艺术学院。美术的专业划分十分精细,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和陶艺,还有平面、工业、服装、动画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为了配合专业教学深度和精度的要求,某个环节的教学往往延续数周乃至更长的时间,按照严格的科学程序进行教学。接受专业式美术教育的学生毕业后以某种美术技能获取社会职业。因此,鉴于以上几点,专业式美术教育的实施对象只能是少数对美术有强烈兴趣和具有较强基础的学生。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专业美术教育也在不断探索改革。早在1998年春,原无锡轻工大学设计学院的美术高考加试素描考试中,要求考生用结构为主的表现手法,打破了长久以来传统明暗的表现手法,拉开了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序幕,改变了传统技能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转向灵活多变的、追求更高思维表达能力的要求。2004年11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召开了关于新的本科教学方案的研讨会,其中一位执教老师说了这样一段话:“第一天来上素描课,看到石膏像被打碎了,同学们感到特别震惊。真正的改革始于今天,是自上而下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念,教育还可能延续过去的套路。现当代艺术如何跟教学结合是我们具体的教学计划,这次本科一年级习作展必须体现我们的教学主张,而不是泛泛而谈。第一周我让学生照着石膏像写生,体现自己高考前的真实水平。第二周开始,我首先对作品按高考标准分析评定,其次介绍了美术史的主干,了解美术发展的历史,提出‘素描是什么?和你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多年来我们面对的是什么,知道现在、将来要做什么,最后我把石膏像打碎了,这要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对学生来说过去的东西不是那么轻易可被改变的,必须经历‘先死而后生’的过程。引导他们从构图开始突破,建议选择艺术表现的语言。开始,有些学生有抵触情绪,一段时间后他们的思路逐渐开阔了。”教学改革是一个拓展的过程,任何教学都不是目的,而是通过学习打开思维,了解更多的东西。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正积极转变专业美术教育的培养模式。除了专业美术教育,普通美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应试教育中,由于音、体、美处于“小三门”的地位,不作为学生升学的必须条件,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曾出现过很大的问题。学校领导忽视美术教学,美术教师教学缺乏动力,学生上美术课毫无兴趣。一位初中美术教师作过这样一个调查,让学生把喜欢美术和不喜欢美术的理由写下来,结果五花八门。不喜欢的理由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本身对美术不感兴趣;二是教学内容单一,难度过高,致使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挫折感”太多;再就是错误地认为学习美术浪费时间,不如把精力用在升学必修课上。这些应试教育反映出一些问题,越来越高的升学压力导致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美术教学的认识不够,忽视了美术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行为素养,和文化必修课相辅相成的作用。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某些小学毕业班的美术教师由数学老师兼任,所以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把美术课本摆在桌上等老师来上课,老师却拿着数学习题走进教室,理由是上一节数学课有些问题学生还未完全掌握。曾有一位对美术非常感兴趣的初一学生这样对她的美术老师说:“每天我做完功课后总想画点什么,可爸妈不同意,叫我多看看书,别浪费时间。”她上课特别认真,每周一次的美术课让她的兴趣得以稍稍释放。即使这样,原本课时就已很少的美术课,到了临近期中期末更是一减再减,只要主课老师往教室门口一站,美术老师就心照不宣地离开了。过分地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下的美术教育不受重视,美术教师的工作得不到认可,“美术课等于自习课”成了错误的惯性思维。另外,以往的美术课程本身也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美术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教学过于专业化,过于强调美术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美术课程的内容比较单一,缺少综合性和多样性;美术课程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些问题,美术教育改革以素质教育的课程理念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美术的能力,改变了原来过分注重学科体系的倾向。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同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改变了原来美术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现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美术新课程的改革必须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思想和情感。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和提高美术创作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准确把握好美术知识技能教育在整个美术教育环节中所占的比重,掌握科学的传授方法,适应新时期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往的美术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按学科知识门类来划分课业形式的,凸显的是学科知识体系。新课程改革,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学习领域。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全新的学习领域,提供了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加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在普通美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美术示范课的开展与交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科学的美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被推广和运用到教学当中。2004年,在无锡市河埒中学开展的“新课程教学竞赛”活动中,一名教师利用音乐与抽象美术相结合进行教学,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描绘乐感。首先,她让学生观看了一些抽象绘画作品,其中特别介绍了蒙德里安表现美国百老汇霓虹灯的一幅作品,并贴切地配以爵士乐作为背景音乐,学生跟着音乐,沉浸在艺术大师作品的魅力中,准确地体会出了作品的内涵。这让原本较难理解的课程内容,被学生愉快地理解并接受了。之后,美术教师又播放了一首柔美的蓝调爵士乐,让学生用抽象的绘画语言表现自己对音乐理解,完成后再给作品拟个题目。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因此,在设计“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时,可以从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方面来考虑,还可以配合学校的活动开展“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必为难度过高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烦恼,为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而失去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个性和创造性得以发展,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中享受作为一名成功者的快乐。

3美术教育努力的方向

2008年6月,吴冠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的一次座谈会上讲了这样一句话:“中国的文盲越来越少了,但美盲还为数不少。”由此可见,美育在我国的深入发展还任重道远。教育在本质上应该是素质教育,不是仅仅掌握一种知识,而是要使所掌握的知识成为培养能力的手段,从而提高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加强素质教育,美术教育中的教学薄弱环节也应得到改善。普通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积极开发与利用学校内的美术课程资源,例如学校花园、可以展示美术作品的场地、校图书馆、美术教学设施与设备。不少中小学经常利用有效场地展出学生的优秀美术作品,使学生在相互了解、学习的同时,让社会也更多地关注学校的成就与发展。一般各校图书馆都备有供教师进行美术教学时选用的书籍与资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学校还应添置供学生查阅的美术资料。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学校配置了美术教学活动的专用教室,像陶艺室、雕塑室等。其次,要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与美术馆、博物馆和青少年宫等,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并且利用当地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和居住环境等开发教学内容。有些学校很好地配合使用了当地的乡土教材,在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高尚情操。在上海的美术馆、博物馆中,你可以经常看到中小学生的身影,艺术馆已经成为学生学习艺术的有利场所。苏州博物馆也会定期开展艺术体验课程,如,《如切如蹉———“无事牌”制作体验》《妙手绣花蝶———苏绣体验》等,精彩的课程内容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艺术实践经验。再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为美术学科提供了大量信息化资源。一些高中的美术欣赏课,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探索》系列教育光盘,向学生展示了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学生从崭新的角度领略到了中国画、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瓷器等文化遗产的魅力,片中涉及的知识面非常之广,融合了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美术各门类间、美术与其他科学间联系的纲领,学生上此类课程普遍情绪高涨。高校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地区优势,不断体现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亮点和特色,如,地处无锡的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邀请了惠山泥人大师徐根生为学院师生作讲座,并且在校内成立泥人大师工作室,正式收徒并且按学期授课,是师生了解本土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学院成立了“新翔书法艺术馆”,是一个提供学生直观的艺术审美场所,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品味。

4结语

如今,美术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继小学普通美术教育、中学普通美术教育改革之后,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高校非艺术类学生的必修课程,是我国美育教学在大学阶段的有效延续,是高校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和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有时,我们会听到人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以后该做什么?”其实西方的先贤早就提出了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美育是教育中的不可缺失项,艺术活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真正意义在于“修心”,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美术教学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孙乃树,程明太.新编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