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范文

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

第1篇: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范文

一、案例教学及其价值

“案例”译自英文“case”一词,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由于在不同的专业教育中,案例教学的目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案例及案例教学的确切含义的理解各不相同。

在师范教育中,“案例”是指以一定的媒介(文字、声音、图像等)为载体,内含教育教学问题的实际情境。而“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观察、分析、讨论和交流等,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由于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时代性、启发性等特点,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设疑、质疑、讨论、反思等教学形式,因而,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差距,能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一方面,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具体而又复杂的特定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在短时间内接触并处理大量典型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间接地锻炼了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运用教育理论去分析、讨论实际的教育问题,以便作出合理的决策,因此在客观上起到了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教育理论的作用。可以说,案例教学是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沟通的桥梁。

2.案例教学是一种民主的教学方法,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创造环境,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或较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因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案例本身具有的情节性、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因此,案例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由于教学案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以及案例教学答案或结果的多元性,学生必须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对案例所描述的具体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思考、评价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即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自觉地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从而摆脱教学的盲目性,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案例教学能为培养学生具备这一方面的教师专业素质提供可操作的平台。

二、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音乐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论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是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性质所要求的。

从目前高师音乐教学论的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院校仍未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尽管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但最终往往是教育者以权威的姿态呈现信息,学习者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由于缺乏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机制,学生普遍表现为对此课程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参加工作多年后还认为所学的音乐教育教学原理和方法没有价值。而案例教学以实际的音乐教学情境为背景,采用讨论、对话、探究、实践等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热情,从而改变音乐学科教学论不受学生重视的局面。

世界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例如:对音乐本体知识与技能的忽视、盲目使用多媒体以及不适当的学科综合等。其原因之一,是因为部分教师缺乏综合运用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对复杂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以至于只能是鹦鹉学舌、东施效颦;只注重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忽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案例教学是一种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的过程,它从鲜活的案例出发,要求学生综合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相关的理论与原理,对案例进行具体的实践实例的诊断与分析,最终形成结论或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因而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教学研究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运用案例教学的可能

案例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运用的时间还较短,但发展十分迅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全国正在形成案例研究的热潮。在《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加强学科建设,特别要加强教育学科建设;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为在音乐学科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的保障,我国蓬勃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为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特别是连续四届的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录像比赛,积累了大量的音乐优秀课例。一方面通过这些课例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音乐教育十几年来真实而艰辛的探索历程,同时,这些课例集中地体现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将其作为对未来教师教育的案例素材具有典范性。除此之外,各高校历年教育实习的案例,以及音乐教学论教学过程中的试讲与见习,也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案例基础。

要成功地实施案例教学,必须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具有较高的思维水平。由于大学生正处在身心逐渐成熟时期,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辩证逻辑思维逐步趋向成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创造性等都有较大的发展,其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索、肯动脑筋,能批判性地对待老师的教学,对部分问题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充分发展,为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实施案例教学的途径

在案例教学运用于不同的学科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以案论理,有的以案论行,有的析案解疑,有的析案谋筹。根据音乐教学论课程的实际,案例教学可以综合运用在教学的各个领域:

1.与音乐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的讲授相结合。一方面,利用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特定的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案例分析达到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学习音乐教育理论的兴趣的目的。

2.与教案设计教学相结合。通过对优秀教案以及学生教案习作的评析,培养学生针对实际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3.结合见习与优质教学录像观摩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对教学实践实例的剖析,训练学生利用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的能力。

4.结合试讲以及教育实习进行案例教学。其目的是通过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于高师音乐教学论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将其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可以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案例教学也绝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它要受到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制约。同时,案例教学运用于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案例的搜集整理到具体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更多的同行协同合作,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音乐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们都来关注这一课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高师音乐教学论课程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P48—50.

[2]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6),P47—49.

[3]高德菊、韩照波,案例教学初探[J],职教论坛2004(7),P46—47.

[4]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P256.

第2篇: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范文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我国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均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国家推进的教育系列改革中,音乐教育有幸进入改革计划项目之列,受到学界的关注和研究。但已有研究成果中,较多集中在基础音乐教育方面,较少涉及音乐教师培养问题,在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实践等方面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失师范音乐教育的特色;高校音乐教师培养速度与质量跟不上音乐教育的需求,和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明显脱节。顺应音乐教师培养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国高校音乐教师培养现状报告》(杨瑞敏等,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年版)从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角度,通过对我国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高校音乐教师培养的不同发展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总结了我国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为我国高校音乐教师培养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翔实的资料,填补了我国在音乐教师培养领域的研究空白。

《中国高校音乐教师培养现状报告》内容丰富,涉及音乐教师培养的发展历程、基本理念、指导思想、教育体制与政策法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招生制度与教育管理以及教育实践与艺术实践,等等。从内容来看,全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我国(大陆)近现代高等音乐教师培养发展的概述,第二部分是针对我国北京、河北、吉林、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西、贵州、甘肃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校音乐教师培养发展状况的概述。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回顾了始自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院的我国师范教育百年发展史,接着介绍了我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的兴起与历史进程,并将其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音乐教师教育的初创期、音乐教师教育的成型器、音乐教师教育的逆转与重建期、音乐教师教育的探索发展期、现代音乐教师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期,同时详细描述并分析了各个发展阶段中对高等音乐师范教育影响深远的事件,比如各省市音乐学院、师范学院音乐系、艺术专修学院的建立和学制的设定,政府针对音乐教育颁布的相关文件,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等。从这些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我国高等音乐教师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第二部分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我国具体省、市音乐教师培养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描述,介绍了各地音乐教师培养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高校音乐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部分还以本地区特色院校的音乐教师培养为案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出了当下音乐教师培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音乐教师培养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入探讨。

尤为难得的是,该书由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音乐学院(系)的具有音乐教育宏观视野和丰富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共同完成。就相关领域的已有文献资料而言,该书是第一部较大规模地有计划、多维度、多层次对我国大陆十多个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高师音乐教师培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概述的著作,为我国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该书的许多内容对高校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理论探究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在每一章节中都有各地方特色音乐教育学院的专业培养方案介绍,例如在介绍江西省高校音乐教师培养发概况时,阐述了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结合培养目标的设置、课程结构的调整、培养模式的选取等方面探讨了师范音乐教师培养的改革历程,对改革过程中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关于浙江省高校音乐教师培养发展的概述,介绍了杭州师范大学性音乐学院音乐学(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如何设置、课时如何安排等教学实践探索,还介绍了包括“被审美”教学法、区域音乐教学法等在内的音乐教师培养理论研究成果。书中还总结归纳了全国音乐院校的多种培养模式,如五年制专科模式(安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五年制“3+2”?颇J剑ㄍ化师范学院)、专升本型本科培养模式(赣南师范学院)等等,这些为高素质音乐教师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指导。

总体而言,该书是一部顺应教育改革背景下音乐教育中新问题、新变化、新形势之现实需要的书,其基于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及对教师培养实践与理论探究的总结分析,对推动我国音乐教师培养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堪称业界填补空白之经典。

[作者系新疆昌吉学院讲师;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亚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招标课题“新疆音乐艺术院校复合型师资队伍策略研究”(XJE-DU040914C13)]

第3篇: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范文

一、如何评价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课教学

(一)教学目标是否定位准确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教学活动的指南。一节好课,首先要看教学目标定位准不准,看目标设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一堂课结束后,再看这堂课是否完成了事先预设的教学目标。当然,这个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根据教学内容、课标、教参、学情而设定的。知识与技能是可以量化的显性目标,易评价;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则是隐形的,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广大的音乐教师提供创造个性、探究风格的机会,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就看谁设计得更有趣味、更智慧了。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做有心人,在每堂课、每个活动中点点滴滴地积累。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教学,是注定不能成功的教学,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上“好课”的前提。

(二)学法、教法是否妥当

看学法、教法新不新、妥不妥,主要看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新不新,学生学得是否积极主动。

让音乐课热闹起来并不难,问题是热闹的背后与完成教学目标有多大关系。有的音乐课为了“学科渗透”讲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都要用去十多分钟,险些上成历史课,无视音乐课的音乐性;有的音乐课为了体现探究性,并不需要讨论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也要进行分组讨论,才算是探究学习;要课堂活起来还要看“活”得实不实,不能急功近利,要少一些作秀的成分。

(三)教师共建课堂的能力强不强

教师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热情洋溢的精神风貌、优美的语言、动听的声音、漂亮的板书、亲切自然的教态,尤其是巧妙的教学设计等教学基本功,都能使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另外,音乐教师具备的说、拉、弹、唱、跳等音乐专业素质对于一堂好课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精彩而巧妙的示范也能为一堂好课贡献亮丽的风景。音乐教师自身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学生本身就是最好的无声而有力的示范。

二、新课程音乐课教学的引导

教师是一堂好课的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常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师生与课程共同成长,从而更好地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共建音乐课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参与。这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分选课的引导

高中新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可按学分选择所需学科学习。选音乐课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要动力,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是高中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能否有效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是能否实现高中新课程作用的关键。高中音乐课程必修3学分,其中音乐鉴赏2学分,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各1学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与潜能,引导学生选课学习。案例1:高中毕业要达到144个学分才能毕业,××听同学说音乐鉴赏的学分很容易拿,于是选择了这些模块。案例2:学生××看到好朋友选择了艺术模块,于是也选修了同样的模块。

以上两个案例显示学生对高中新课程缺乏了解,以及学生自我认识不足,需要教师正确指导,帮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

(二)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高中音乐课中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会比较差,即使自主学习一些音乐知识和声乐曲子也非常肤浅。教师应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自觉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习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被老师点名起来回答问题是一种参与,学生积极举手也是一种参与。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音乐课上更多地让学生作主体,让学生积极自如地歌唱自己喜欢的歌曲,不仅喜欢音乐,而且喜欢音乐课。要把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作为面授的重要内容。

(三)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引导

高中课程中相比较音乐课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学习容易自我放松,自我放纵,因而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发展和培养的引导。自我监控能力实际是人所持有的一种能力,可以作为一种行为改变的手段。一般包括六步:(1)明确问题;(2)表示愿意改变的意愿;(3)记录问题数据;(4)设计并贯彻计划;(5)保证支持这个计划;(6)制定能取得长期疗效的计划。在新的高中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也提出了现实要求。学生有了自我监控能力才能让自己的发展和成长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才能说具有了学习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才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样的音乐课方是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四)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音乐鉴赏》课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尤其五线谱乐曲,还有《西方音乐》和《计算机音乐》等相关知识不太易懂,这就需要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进行探究性学习。高中音乐新课程突出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培养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探究活动来实现。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可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学习通过自主地参加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须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学生应正确处理已有的个人知识,不断探究,注重学生间交流合作,不仅要动手,更要动脑,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

(五)个别学习的引导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路都有家长相伴,独立能力相对比较差。在进入高中后,随着年龄的增大,环境的改变,他们的独立能力在逐步提高。此外,毕业时他们必须具有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从而为进入大学学习和进入社会就业奠定基础。学会独立自主面对问题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应有意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的进步。

(六)学习方式的引导

第4篇: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审美;接受美学;音乐分析;解构主义;音乐技术

音乐是一种依靠听觉来感知的时间艺术,古今中外的理论对音乐创作、表演关注的同时,也对“音乐欣赏”的理论诠释所重视,有人还将这一诠释视为“三度性创造的艺术”[1],以此来和创作、表演的一、二度创造艺术相提并论。中国远古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西方音乐中阿门达对贝多芬《f大调弦乐四重奏》中“情人离别”的感受等故事,都说明欣赏是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钱仁康先生认为音乐欣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寻觅知音的重要组成环节,它要在4个方面下功夫:沟通音乐信息、发挥主观能动的审美作用、判断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接受感心动耳和荡气回肠的艺术享受,把音乐欣赏引导纳入寻求音乐美感的快意中[2]。李宝杰主编的《音乐鉴赏》(下文简称《李鉴》)就具有钱先生所言及的探索,它是在理论探索之中应时代之需进行的学科理论建构。

一、继承传统 推动学科

撰写“音乐欣赏”类书籍的传统不仅在国外盛行,在中国也自古有之。中国古代文人在品乐中留下了精彩文献,老庄的“大音希声”、孔子的“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等赏乐格言已为世人所熟知。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专业音乐理论的传入,中国的“音乐欣赏”领域进入新的境界,黄自的《音乐的欣赏》(1929)等系列著述的诞生就是早期的代表[3]。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音乐欣赏领域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编的《音乐欣赏手册》(1981)内容丰富、文笔活泼、实事求是、编排新颖[4],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1982,1991年又出续编)注重知识理论与技术分析相结合、内容形式与辩证关系自然地结合、知识介绍与审美认识、艺术想象启发相结合[5],孙继南的《中外名曲欣赏》(1985)通过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的介绍,喜闻乐见地评介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见赵?h序言),杨民望的“世界名曲欣赏”系列(1991)等,将中国在“音乐欣赏”领域的探索逐步引向纵深。

近年来,“音乐欣赏”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如:《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江明???ⅰ妒澜缑???d指南》(杨雁堤)、《中外名曲欣赏》(邹燕凌)、《中外名曲50首欣赏》(张鸿玮)、《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张志军)、《中外名曲欣赏指南》(宋申)、《中外名曲100首欣赏》(杨惠芬)、《中外名曲赏析》(王盛昌)、《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冯步岭)、《音乐名作赏析》(张文元)、《中外经典音乐欣赏》(周世斌)、《音乐名家名曲•中国篇》(王安国)、《中外音乐名作选析:1. 2.3》(王少华)、《中外音乐名作赏析》(朱之谦)、《中西名曲欣赏》(关伯基)、《声乐作品欣赏》(武兰平)、《世界名曲赏析》(李虻)、《音乐欣赏》(张旭)、《中外名曲赏析》(茅原)、《外国音乐欣赏丛书》(人民音乐出版社编)、《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湖南文艺出版社编)、《交响音乐名作鉴赏》(胡企平)……另外,以辞典形式对中外音乐作品进行鉴赏评介的还有缪天瑞的《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罗传开的《外国名曲欣赏辞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罗忠?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林逸聪的《音乐圣经》(三卷本,华夏出版社1999、2000)等,著述虽然繁多但良莠不齐,比如:有人对《现代音乐欣赏辞典》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6],而有人认为《音乐圣经》是“快餐时代的低劣出版物”[7],《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是“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8]。而在期刊的研究文章方面,据笔者统计,从新中国建立后至今的见诸于刊物的“音乐欣赏”类的论文就有6千余篇,是所有音乐研究中最为兴盛的领域。这些论文有涉及到具体作品欣赏的,有以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角度予以解析的,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一方面表明“作品欣赏”在音乐传播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必将促使人们去深思“音乐欣赏”应具有学科化建构的意识。否则,欣赏类著作的撰写必将停留在重复的层面上,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大众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渴望与需求。《李鉴》的出版可说是应时代之需进行的较好学理探索的成果之一,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集合了音乐院校和综合院校“音乐欣赏”的一线授课教师,把编者们多年来对该领域教学的有益经验进行整合,编写中表现出“教材”所需要的普适性、进阶性的特点从而展现出较强的个性特色。它按照课堂教学的规律来分类不同专题,每个专题又“有史有论”、“有个案有线索”。它以音乐体裁的专题史发展为形式,将散性的个案鉴赏整合为可供学科化教学实施的艺术专题。书中内容既有宏观历史线索的勾勒,又有微观作品的音乐内涵解读,尤其注意了选修课的广宏涵盖面和对象的特殊性,其施教对象并非只考虑到音乐专业学生,文科诸专业甚至工科院校也是其涵容的对象。这些教材化的建构特点是李宝杰、冯立斌、齐宜婷、唐继凯、夏艳洲、王青等编者深入认识“音乐欣赏”既往学术成果,整合优化其精要,是在新时期的学科化发展理念下所做出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教学讲解中的历史性价值评判,又有学科视野下的进阶性、整体性、艺术性,还依据学科发展特点注重了学术规范的要求。这一探索把音乐技能培养与情感心理引导相结合,在音乐耳朵感染中接受文化、历史与生命律动的音韵美。它以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以学科教学实践所需要的规律进行整合、优化,从其论述线索中可以看出它对“音乐欣赏”学科建构的推动性贡献。

二、观念新颖 构思精巧

拓展阅读视野和促进音乐文化发展是《李鉴》在编写观念上给读者的印象之一,而以音乐体裁为艺术单元、以历史纵横向的音乐学理比较是其构思上给人的特色之处。其构思的精巧在于不同于以往个案解读,而是以专题历史沿革为导引的论述线索,这就涵盖了学术极为丰富的信息,还以“延伸”阅读的补充方式扩展其正文之外的内容,使个案解读的鉴赏中增添了宏观的学科涵容广博。而这些观念和构思又是为其欣赏的专业课程化教学服务的,它不同于以“单曲介绍”为形式的、辞典式的“音乐欣赏”著述。

从观念上看,《李鉴》从影响爱乐者审美情趣的深层机理出发,进行音乐欣赏表现方式的挖掘,对音乐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进行了技术性的解读。它体现了音乐欣赏在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上的实践[9],注重音乐作品的技术信息解构,注重对象的艺术品格剖析,尤其以爱乐者的知识建构为技术解析对象,以雅俗共赏的叙事方式展开其逻辑层次。

《李鉴》既有整体编写的统一性控制,亦有个案性格化的叙事展开。这种控制与展开都是编写团队深入理解既往音乐欣赏领域的优点而作出的学科化建构。如“管弦乐”部分,编写者将其分为以序曲、组曲等形式的“管弦乐”和以多曲哲理联缀的“交响乐”,这一区分既有传统的习惯又有学理的技术细分,体现出明确的整体与个体关系。在欣赏导引部分,编者以交响乐历史发展为宏观线索梳理,给读者建构起观念上的初步印象,从词意、乐意、乐史的层面为读者建立起了交响乐这一体裁的学理知识,这为后续的“名曲”技术层面的解读铺垫了基础。在《艾格蒙特序曲》个案的技术解读中,编写者以歌剧的戏剧结构为基础而将音乐结构的发展置于主题思想的层次剖析之中。这种个案的叙事在宏观的知识导引下逐步引申展开,将贝多芬作品有的“英雄性”乐意及其思想逐层渲染。这种编写观念和构思是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立足于学生乐思的接受实践过程,由此彰显出《李鉴》编写的特色。

三、体例独特 结构清晰

体例的创新是《李鉴》给笔者的第一印象,其体例以“艺术歌曲”、“器乐独奏”、“歌剧”、“室内乐”、“管弦乐”等体裁为结构单元,以中外音乐经典作品为个案内容为叙述逻辑,将各体裁的历史和技术特点娓娓道来。而每一部分又细分为多节,分述不同内容的代表作。这样的论述方式除了给人以体例独特而有别于以往的“音乐欣赏”,还在结构上以层层递进的展开给人以线索清晰之感,而章节式的体例有助于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延伸的推荐曲目又有了“课外作业”的意味。每章的“欣赏导引”除了给人以体裁专题史的知识铺垫外,还给教学过程的导入注进了理性逻辑。

以国民音乐素质的培养、音乐审美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的层面看,《李鉴》从每部作品的作者、背景、戏剧结构等方面来层层推进,将普通音乐课程新标准、艺术课程实施规律予以“音乐欣赏”化的贯彻。这一强调音乐审美来推行新时期乐教核心的方式,使《李鉴》的体例具有了宏观学科视野下的具体课案实践的探索意味,这与音乐欣赏的学科发展背景是相合的,体现出欣赏的目的、内容、过程乃至逻辑这些新时期对音乐欣赏学科发展提出的新要求[10]。

如《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它以艺术歌曲的历史发展为“欣赏导引”,以“德奥”、“意大利”、“法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别为结构单元,对艺术歌曲的经典作品进行了鉴赏。编者以艺术歌曲发生发展为出发点,以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国家各领的艺术歌曲鉴赏为突破口,将作品进行技术解析,并结合歌词意蕴对其抒情性特质进行了阐释。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看,《李鉴》中的艺术歌曲叙论结合、层层展开、灵活多变地将教学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呈现出来。这种体例和结构有助于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步骤推进,也符合不同教学单元的个性展开。其思路之清晰、叙事之独特是《李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四、阐释精到 引领乐品

音乐欣赏是一种在娱乐基础上的深刻社会素质建构的有效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还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活动;它既是音乐实践的最终目的,又是推动时代音乐发展的力量[11]。一部优秀的“音乐欣赏”论著就是社会审美引导的美丽风景。要达到引领思想风尚的艺术效果,光依靠作品的视听还无法达到准确表意的目的,其中精到的欣赏理论阐释是必不可少的。

《李鉴》的阐释精到首先表现在每章的标题上,如:“乘着歌声的翅膀”——抒情歌曲、“魔鬼的颤音”——器乐独奏、“今夜无人入睡”——歌剧精粹、“如歌的行板”——室内乐等。这些标题多以各体裁的经典作品为指代,使标题的指向性意图明了,直达乐意,文风活泼,加强了“娱乐性”阅读的情趣。

阐释的语言风格也是《李鉴》阐释美学的表现形态之一。如:对江文也的《台湾舞曲》 的论述,编者引论到:

20世纪早期是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发生碰撞的特殊阶段,由于多变的局势动荡,致使一些较早踏上现代音乐之路,在那个时代华人音乐家阵营中并不多见的,本该成长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或者说已经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世界影响的作曲家,却过早地断送了艺术生命,留下了永久的遗憾。这就是本节所要介绍的台湾籍作曲家江文也的艺术道路及其惊世之作交响诗《台湾舞曲》(《李鉴》第191页)。

这段引论以简略的笔墨将《台湾舞曲》的创作背景及成就精要地呈现出来,其后,论述以“追随世界音乐潮流,追求奇特的形式结构,探求新的音响”为作品技术阐释中心,将这一创作阶段中的江文也的曲作特色呈现开来。阐释中,编者以结构内容的逐层表达为逻辑层次,如在乐曲的开始处所鉴赏的内容,它解析出《台湾舞曲》的“有意打乱旋律节奏的轻重关系”的特色,并就此延展出乐曲整体性的节奏形态特质;又以回旋曲几个插部的节奏和旋律形态特征,来说明乐曲中所运用的印象派手法的娴熟,表达了作曲家深情款款的故土情怀、对民间音乐的主动发展以及对管弦乐创作的技术和思想。这种以技术解读为中心,以作品特色和思想的呈现为延展,以结构层次的挖掘为逻辑线索,《李鉴》的阐释可谓精到。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艺术接受的本身也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批判精神的再创造活动。[12]而音乐欣赏是要在音乐形式内容的解读中寻求的思想的启迪和升华,把音乐作品描绘的意境与欣赏者的情感触动相对应[13],遵循创造美和接受美的规律是音乐欣赏阐释的基本准则,只有精到的乐意阐释才会触动品评音乐的美感境界。《李鉴》的阐释中注意了乐意内涵的直观性表达,如在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合唱》的阐释中,《李鉴》从音乐主题的造型分析入手,结合启蒙主义的思想背景,将席勒的诗意和贝多芬的乐意进行了对照直至解读,展示出作品中“欢乐”的思想主旨,使听乐者感受到作品中崇高、雄伟、博大和恢宏的乐境,从而感染聆听者的思想,在忘我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精神的提升(《李鉴》第200页)。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李鉴》中的鉴乐思想,其主旨和终极目的是为接受对象精神境界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文中立意可见一斑。

《李鉴》其它方面的特点还有很多,如:谱例遴选适当、文笔流畅活泼、论述由浅入深、图文并茂等。这些特点都将使其“音乐欣赏”的诠释具有学科化、学术化、艺术化和可读性特色,必将使读者更能从中感受音乐欣赏的理论价值和艺术美育贡献。

当然,作为初尝音乐欣赏新形式的学科化实践,《李鉴》也并非完美无瑕。比如:从总体上看,它在细致展示音乐作品创作过程的同时,导致其背景知识部分的展开过于繁琐,这一“喧宾夺主”的“展开”影响了所要进行的技术解读等主体部分的展开;从局部来看,编者将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为室内乐的体裁,这显然不适合编者对室内乐体裁的界定;而局部比例失衡也限制了某些体裁解读的正常展开,如对音乐剧部分的阐释,《李鉴》只用了《演艺船》之“老人河”、《猫》之“回忆”、《音乐之声》之“孤独的牧羊人”三曲具有片面性无法全面展现处于“朝阳产业”发展态势中的音乐剧艺术的音乐风采。这些欠缺如能在将来的修订中予以调整和完善,可能会使《李鉴》走进更多的教学课堂,并为更多的赏乐者所喜欢。

参考文献:

[1]赵?h.中外音乐欣赏-序[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

[2]钱仁康.中国音乐欣赏丛书-总序[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2-3.

[3]冯长春.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中国音乐学,2000(3).

[4]晓耿. 简评《音乐欣赏手册》[j]. 人民音乐, 1982,(11).

[5]沈念慈.寓深于浅 博约相照——简评钱仁康的《音乐欣赏讲话》[j].人民音乐,1985(8).

[6]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简介[j].中国音乐学,1998 (1). 汪申申.全方位了解现代音乐的良师益友——评《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人民音乐,1998 (2).

[7]刘诗嵘.误人子弟的“圣经”[j].人民音乐,1996(6).

[8]刘国杰.一本谬误百出放胆抄袭的教材——评《中国民族音乐欣赏》[j].中国音乐,1992 (4).

[9]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 (3).

第5篇: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校本培训;音乐教师;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29-01

校本培训是指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和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校本培训应追求创新。“‘大而统一’的培训模式单一、僵化、缺乏活力”,难以完成校本培训的任务。校本培训是提高音乐教师整体水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但在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影响了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具体表现如下:(1)个别学校还未把校本培训工作放到应有位置。(2)音乐教师“充电”意识不强,校内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欠缺。

(3)学校规模相对较小,音乐学科教师数量较少,不利于相互交流、探讨。

针对以上现状,校本培训应采取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名师“请进来”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的经典课例、常州市名师大课堂专题讲座,让老师们亲眼目睹大师们的风采,揣摩大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向大师学习。提升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能力。

也可观看名师的课堂实录,既可让音乐教师亲身感受名师的风采,又能解决学校资短缺的问题。

二、骨干引领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音乐教师素质,打造一个高水平的教师群体,就必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开展系列的主题教研,让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先进模范充分发挥作用,帮助教师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问题。

三、音乐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对教师开展校本培训进行研究,扬长避短,探索一些适用的组织管理方式、培训模式、反馈交流方式以及评价手段,以期望促进校本培训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利用网上交流可以促进教师间的交互反思。

四、在反思中提升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音乐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学校也要引导教师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总结,梳理教育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积累教学经验,使之不断升华,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效果,以审视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过程。并通过举办教育教学反思交流会、教学反思论坛,展示教学反思后的教学效果,汇编教师反思案例等方式,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提升,逐渐将零散的教育之珠穿成精美的教育之链。

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 开展好校本培训必须加强领导,领导要重视校本培训。

2、合理安排校本培训工作量 在安排校本培训过程中,不能过重增加教师工作量。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所以,学校要合理安排校本培训工作量,给教师个人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他们更深刻独到的感悟、体会、理解和把握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3、推进新课程的改革,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而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专业素养与新课程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广大教师中、甚至音乐教师中还存在着音乐课是“副课”思想。培训的机会不是很多。教师进修机会少,兼课多;自身素质跟不上,多数教师专业不对口,导致在教学中只能勉强对付上节音乐课。

鉴于此,音乐教师,只有实行同伴互助,提高专业能力的培训模式,才是最行之有效的。在研究实施新课程方案中,加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研究,建立起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第6篇: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范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寻求音乐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契合点,力求在课程内容、教法学法、校本课程等方面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音乐教学中,对二者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

1.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领域的整合

学校不应该是一堵墙。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和课本中,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残酷的折磨。音乐就是将几个不同的音符巧妙地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不同的灿烂之章,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以地域而存在,也不以时间而消亡,它弥漫于天地间,参透于人群里。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抛开教材,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兼顾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主体经验进行教学。

例,追溯到1998我国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侵吞了我们的家园,当时为了挽救那些受灾的群众,我们艺术家用音乐鼓舞他们,让他们重新回到美好的生活中来,如郭峰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永不分开世界的爱》,2003年的非典时创作的《你好吗》《真爱无

限》《因为爱》,唱出了对白衣天使的敬意与挂念。由甲丁作词、苏越作曲的《姐妹弟兄》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双眼讲述着真情永恒,告诉我生命的嘱托有多重……”音乐纯真、圆润透明,深情又真切,一个爱的故事荡涤着我们的心灵,让他们重唤起对生命的希望。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传统音乐课程内容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和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音乐课程内容则既考虑音乐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但这种综合并不是盲目地实施难以把握的大综合,而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教学为重心,致力于音乐教育领域内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

此外,音乐与美术、戏剧、舞蹈、文学、地理、物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音乐剧《猫》就结合了文学、舞蹈、美术、戏剧、表演等元素。

由此可以看到,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链接,打破了学科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封闭局面,将学生置于多元的情境之中,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学生建立起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了综合解决与音乐有关问题的能力。

整合过的音乐课,集人文、科学、技能于一体,在音乐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消除了音乐学科原有知识体系的界限,既有音乐学科知识,亦有学生获得的主体经验。音乐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综合、延伸,促进音乐学科知识的建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音乐学习中实现一种整体的转变。同时,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可以使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拓展和升华,为音乐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发展了学生的整合创新、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的整合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劳动实践、总结、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即“做中学”。音乐新课程也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所以,我改变以往以音乐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少“填”多“引”,指导学生调查、访谈、操作、交流、评述、展示,进行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九年级《爱心满天》一课的教学时,首先给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并教给一定的方法,给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分组调查,运用各种手段了解、获得与这一主题有关的故事、摄影作品、雕塑作品、宣传画等等,然后整理材料,形成调查报告,设计成形并加以运用。

这种方式使学生从一个主题出发,深入到社会生活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情感方面得到体验。拓宽了音乐学科的教育功能,课堂教学最终达到质的升华。

三、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新课程给了教师更大的空间,安排有校本课程。我结合我校校本课程《湖鱼文化》考虑到寨桥特有的自然环境(水系发达,水产资源丰富)和社会环境,设计音乐校本活动方案《音乐中的鱼》。

例:《音乐中的鱼》设计简案

【活动内容】

1.了解湖鱼文化的知识。

2.了解学习有关鱼的各种音乐,并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

3.通过开主题班会等形式,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活动过程】

1.学习校本课程湖鱼文化。

(1)学习课本第五章《文化中的鱼》、第七章《民俗风情中的鱼》完成相应的表格;(2)通过分组调查、访问、网络了解民俗风情中的鱼,完成调查报告;(3)分组调查:分四组活动,在组长的带领下明确职责,分工合作。

2.通过课堂教学和网络进行研究与教学。

3.成果展示。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查阅资料,走访农家,学习有关鱼的表现技法,汇总成果,开办展览,切合学生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音乐教学,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初步体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了音乐,增强了对音乐的关注,领悟了音乐的独特价值,提高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个性发展。

但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音乐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线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加强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有所了解,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我们更应及时更新音乐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王英奎.艺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7篇: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音乐鉴赏 高中音乐 研究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师们纷纷投入探求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的研究,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力图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独立学习和探究音乐知识技能的能力。那如何结合高中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在音乐鉴赏课的学习中积极主动的寻求,探索艺术的魅力呢?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中进一步将其明确为“综合实践活动”,而“研究性学习”就属于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在音乐鉴赏课上研究性学习的应用。

一、音乐鉴赏课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旨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借助教材、教师、网络等及教材以外的力量,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体验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的特点。

新课改后的音乐鉴赏课,大多教师虽创设各种问题和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体现了自主探究,但大多束缚于课堂之上,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发挥。所以,提倡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材、走进更大的艺术海洋,寻求和发现音乐的魅力。

二、音乐鉴赏研究性学习的形式

一个课题完成的周期可为两个月,每个班以教材的单元为单位自主确立研究对象,例如:高一(1)班三、四月研究对象为“音乐与民族”,高一(2)班的研究对象为“音乐与时代”等。各班自主结合分成若干小组,各组根据组员的能力和要求选择相应的子课题进行分组专项研究。可分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组”,“汉族民歌组”,“亚洲民间音乐”等等。各组利用课余时间,借助教师、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展开活动,在相应的音乐课上展示阶段性研究成果,由教师和它组学生给予评价,然后课后再修改,深入性研究,然后展示最终研究成果,上交总结性资料等。

三、音乐鉴赏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

(一)选题指导,确定子课题

教师根据各学期的时间长短,制定每阶段(两个月)研究大课题计划,在两学期内完成整本教材内容的研究。每阶段第一课为选题指导课,教师制定大课题,如:“音乐的民族风情”。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知识储备优势,自行选择并结合成五组,每组十人左右,选出组长,取出响亮的小组名称,确定子课题。

(二)制定方案,展开研究

制订研究方案这一环节关系到研究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也是培养学生协调相互关系,合理分配任务,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的关键,可与选题放在同一课时完成。各组由推选的小组长根据组员各自擅长的特点分配任务,如资料搜集员、记录员、调查员等。讨论研究,制订研究计划,计划的制订要详细具体,各组成员根据兴趣、能力等方面做互补调配。例表:

(三)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

资料的搜集是整个课题研究学习的核心阶段,学生在不断搜寻课题相关的知识资料,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感受音乐的魅力。以“非洲音乐”这个课题举例:资料员搜集非洲地理、人文、生活资料,及具代表性的歌舞作品和独特的乐器知识资料,学唱《非洲赞歌》,研究总结非洲歌曲的特点(旋律简单短小,自由的节奏,常做反复等);搜集非洲鼓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讨论研究非洲鼓的特点及非洲音乐节奏上的特点;动手制作鼓,小组合作创编有非洲音乐特点(节奏复杂多变,多线条,多层次等)的节奏片段;上网下载非洲《阿杰舞》视频,学习感受非洲舞蹈的特点(动作粗犷豪放,速度快,幅度大,随意等)。

组内讨论研究,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信息,整合记录,制作演示文稿。演示文稿是更直观的将研究成果展示给其他同学学习评价,其中涉及电脑ppt的制作技术,学生主动求助电脑老师,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习并完成。

(四)成果展示,形成性评价

成果展示是各组将研究的结果直观地展示给全体学生,是知识的传授亦是其他同学新知识学习和评价的阶段。展示的行式多样化,各组代表扮演教师的角色做总体讲述和解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学生能平视知识的权威性,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理解音乐,传播艺术知识。该阶段的操作,需要教师的总体协调,分组分时间展示。展示时,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学习,并能客观评价,给出提高改善的建议,教师做好记录,做出总结和评价,并对下阶段的深入研究给出科学性的指导意见。

(五)深入研究,上交材料

第8篇: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高校音乐教育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一、高校音乐专业信息化教学现状

信息化教学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信息和数字媒体技术,优化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具有互动性、共享性的教学模式,并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信息化对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师资素质等多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很多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虽然依托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已不再是新鲜事,但音乐属于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包含了大量自然、人文和各类音乐事项及时空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特殊性,信息化教学在很多方面尚不成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当前高校在音乐信息化教学方面存在误区。近年来,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导向指引下,各高校基本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为基础的校园网,用于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10]22号》明确规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A级标准是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成效显著;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有一定数量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但多媒体教学观念仍然没有真正深入到音乐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许多高校音乐教学多是采取小班教学授课方式,听课人数较少又受制于教室环境,再加上音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而对教学形式与内容重视不够。

第二,各综合类院校对于音乐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投入不足。在国外,随着计算机音乐技术教学与多媒体的迅速发展,计算机音乐技术教学日渐深入课堂教学。而在国内,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音乐专业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导致人均占有教学资源比例严重缩水。在目前高校办学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相对于优势学科专业,音乐学科处于明显弱势,在各类综合性院校中,硬件设施投入与更新相对滞后,即使在“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学校”的院校,音乐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仍然相当匮乏,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许多高校的音乐教学中,黑板加钢琴仍然是大部分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具,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教学的深入展开。①例如,在和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谱例,在学生心中无法形成和声音程的听觉联想,而钢琴的乐声转瞬即逝,使学生时常陷入迷惘,尽管教师认真教学,学生刻苦学习,教学效果则往往事倍功半。又如,曲式分析学属于音乐学科中的基础学科,通过分析不同体裁、规模、时代的作品,对各种作品进行结构、内容、音乐作用与价值的概括,使学生能够准确领会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在演奏(唱)的过程中准确表达。在以往曲式分析教学中,需要讲解谱例时,大多数教师会将其誊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学生对谱例进行书面上的理解。这样不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学生也仅仅掌握了一些无音响效果的书面规则。

第三,教师在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力亟待提高。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正确、合理地将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但目前音乐专业在综合性高校的学科建设中位置并不突出,师资配备、学历结构、师生比例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再加上音乐教学组织方法、手段具有特殊性,教师工作负担日渐加重,导致音乐专业教师在高负荷教学任务和职称、科研压力的扰动下,疲于应对,难以顾及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而一些年长的教师,由于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而不愿涉足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多停留于电子教案或者幻灯片水平。

二、对高师音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提高师资队伍信息化掌握水平,打造信息化的音乐专业教师队伍。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发达国家就已经把对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新型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及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依据《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标准》②,结合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合格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能力包括:良好的计算机操作及网络应用能力、能独立进行多媒体课程制作与传播、能及时从网络和媒体获取各种音乐教育相关信息、能通过信息化渠道进行学习与培训等。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当深刻理解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积极转换传统观念,尽快培养大量熟练掌握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音乐专业教师。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并将其纳入议事日程落实到位,尤其要转变优势专业教师培训而忽视音乐等弱势专业教师培训的思想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办学思想。例如,每学期制定信息化教育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和引导音乐专业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技术、教学课件开发及制作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甚至可以将其列入教师年度考核优秀与否的标准。③

第二,将信息化音乐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努力打造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体系。尽管信息化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象、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不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适应现代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信息化背景下音乐教师的岗位需求。在学生培养方面,应着重提高学生对各类音乐资料、专业学习信息的获取、表达及处理的能力;在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有能体现音乐学科信息化的课程,如计算机音乐、数码钢琴、音乐欣赏及作品赏析、音乐网站制作、音乐课件制作、录音制作和现代音乐试听等;在教学内容中,需要努力融入信息化的要求,通过专业音乐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共享,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将网络课程教学与课堂面授教学相结合,从而达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目的;在课程与教学评价方面,搭建师生互评和交流的网络平台,如网上评课、网上选课、一对一课程的师生双选等。

第三,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构建均衡的高校音乐教育硬软件设施,保证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教育是人类为了获取信息进行信息加工的活动,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因为学校充满了各种信息,这是其与家庭和社区的主要区别。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对学校信息的要求也是在变化和发展。有些学生误解信息化就是指现代教育媒体,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信息化专指计算机,其实信息化包括了校园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广播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图书馆、各类实验(训)室等众多内容。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首先,应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教学楼大厅、琴房、琴房走廊、楼梯间、音乐厅、排练厅、电梯及各种实验(训)室的墙壁上粘贴著名音乐家头像、励志名言等信息资料,使学生一踏入音乐大楼便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氛围,开阔学生音乐学习的视野。其次,应着力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如在音乐(包括声乐、钢琴、器乐、视唱练耳)教室里设置活动桌椅,以便学生在课内能迅速将桌椅拼凑成若干小组,展开讨论和实践,营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信息化环境等。

第四,着力构建并优化音乐教育专业人才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为了培养高校音乐教育人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各个高校音乐教育应着力建立支持音乐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由于每个高校受到所处的地域、交通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各个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信息化课程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开课的具体效果不断优化和调整,最终确定适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设置方案。以中南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为例,该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探讨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最终构建起按年级划分的高师音乐专业信息化课程设置方案(表1)。一年级为基础阶段,主要开设数码钢琴、计算机基础、音乐软件与应用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的专业能力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三年级为积累阶段,着重进行和声学、复调技术、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音乐教学法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计算机音乐和录音制作等科技化课程,以全方位的实践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升华;四年级为产出阶段,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与积累,用课堂教学展示、音乐作品创作、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音乐会来展现信息化音乐教育的丰硕成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中南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在高校音乐教育信息化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通过优化过后的课程设置方案,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始终处于一个被信息化所覆盖的教学体系之中,值得学习和借鉴。

结语

信息化教学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努力探索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之路,使高校音乐教育从单一、传统的模式向立体多维模式转变。目前,我国对全面素质教育下了很大的决心,实施力度也大幅增加。这种趋势必将给音乐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抓住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努力实现科学化、信息化,使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赶上21世纪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潮流。

注释:

①③王扬扬.高校音乐专业多媒体教学现状与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 2009(9).

②此标准由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所制定,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董事会于2000年1月18日通过,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和独立学院理事会分别于1999年10月和2004年2月认可。

参考文献:

[1]田正铁,王炎琪.浅析高师音乐教育的信息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8(6).

[2]周刚兵.现代网络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9(7).

[3]李运林.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8(1).

[4]杜金菊,刘海潮.高校音乐资料的管理趋向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

[5]黄先开,范蓓,冯爱秋.信息化背景下旅游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6).

[6]李峰,杨卫萍.信息化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J].理工高教研究,2000(6).

[7]王荣.音乐学院实施网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9(1).

第9篇:音乐探究式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黄淮学院2012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编号:2012XJGLX0914)

一、引言

黄淮学院升本近十年来,多数教师受传统师范专科的影响,教学中的思想及方法还没有完全摆脱师范专科教学的影子,因此,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实训、重技能轻应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地方性本科高校培养方向应体现地方性、应用型的特点,音乐表演专业更需要实践教学的训练,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要求学生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观念,解决演出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故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如何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演出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是新建本科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音乐表演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仍然相当突出。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尽可能地缩短学校教育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结合黄淮学院应用型本科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构建应用型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有关问题作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

二、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两年的时间,对黄淮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实践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观念问题

由于受原来专科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师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轻应用、重校内轻校外的观念仍客观存在,实践教学缺乏整体性、关联性和系统性设计,仍处于理论课程的从属部分,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有些教师对"3+1"教学培养模式仍有顾虑,专业理论教师担心自己所教课程的课时量不足。站在自己所教课程的角度,反对自己课时的减少,不愿消减理论课时。上课时仍然是满堂灌,理论课内容缺乏与实践内容的结合,学生学习时感到理论就是理论,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考试结束就没有用了,因此,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技能课教师缺乏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的思考,注重技能训练,缺乏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演出指导,出现学生会唱不会演、会弹不会伴、会跳不会编等现象。

(二)课程设置问题

黄淮学院的音乐表演本科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音乐表演本科培养方案是在原来音乐表演专科的基础上制定的。由于受原师专的影响,音乐表演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音乐学本科培养方案几乎一样,培养模式是"3.5+0.5"。课程内容存在有陈旧及开设顺序不合理现象,比如"和声学"课程,开课一学年共72学时,但往往是学习后考试,考试后忘记,工作后不用,并且学习内容与音乐表演专业几乎没有多少联系,给学生带来不必要学习负担;再比如"钢琴伴奏"课程,在大三第一学期开始进行,学生感到练习时间不足,学习时间过晚,还未学好就要实习,往往到实习单位后,对钢琴伴奏感到力不从心。目前,课程设置的顺序和内容仍需优化。

(三)教学师资问题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教师中能够满足实践实训技能要求的人数比例不高,一部分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是双师型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兴趣不高,出现只管教不管演,只能教不能演等现象。由于受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或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模式影响,无论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教材的编写、实训条件的建设等方面,都未能形成应用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严重阻碍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生经过学习已具备专业能力,但仍没有自信,害怕上舞台;害怕登讲台。

(四)教学环境问题。

经过几年的基础建设,教学环境有所改善,但由于建设经费投资有限,有场地缺设备,或有设备缺维护,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尽完善,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各种设备不能完全配套,设施的更新换代滞后于教学实际,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相应的环境和条件。

(五)教学评价问题。

教学评价是实践教学的指挥棒,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有着制约作用。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缺乏科学评价与考核方法,不能起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鼓励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学生实践课程成绩的评判是一次性完成,缺乏对学生全面能力的考察;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缺乏综合评价机制,特别是课外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认定等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文件规定,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索。

三、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一)构建实践教学的理论指导体系。

1.完善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

本科培养方案是实践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进行第一次修订,首次提出"3+1"培养模式,但音乐表演系的实践教学仍然执行原来的培养方案。2011年进行第二次修订,对3+1培养模式中的"1"进行初步探讨,但任然没有充实的内容与相关要求,2013年,进行了2013级学生的本科培养方案的第三次修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培养方案突出了地方性和应用型的特点,对相关课程进行了调整及增减,如增加了应用性较强的文艺晚会编导、舞台表演艺术、钢琴调律等课程。在第7-8学期进行实习实训的项目化教学活动:(1)群众文化活动项目:文艺活动策划;文艺活动编导;文艺活动演出。(2)音乐会项目:音乐会策划;音乐会编导;音乐会演出。

2.加强实践教学相关制度建设

(1)建立实践教学工作领导机构

音乐表演系领导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工作,成立以系主任、总支书记为组长,副主任、副书记为副组长的音乐表演系实践教学领导小组。

成立实践实训指导中心,有系副主任领导下的一名实践实训中心主任对音乐表演系的全体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全程指导。

制定实践教学工作的总体规划,对每个实践实训室的建设、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和项目的实施提出目标和任务,确定责任教研室和责任教师,明确具体要求和工作职责。

(2)加强场馆建设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要遵循保证基础、突出重点、扶持特色。保证基础,就是要保证基本技能训练的必要条件;突出重点,就是要对专业相配套的实践实训室进行重点投资;扶持特色,就是要优先扶持按照新的理念和思路创建的实验实训室和开发的技能训练项目,使我系的实践实训项目能逐步呈现特色。

(3)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实践教学师资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资源。要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系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把实践经验丰富,把具有舞台演唱、演奏等表演能力的教师充实到实践教学人员队伍。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发展联盟,通过文化行业资格技能考试,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通过几年的努力,从2011年仅有的双师型教师3人,到2012年的18人,2013年已达到29人。目前双师型教师比例占全系教师的89%。

(4)加强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

制定和完善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作规范,加强对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和考核。教师要有实践教学方面的听课要求。要把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作为主要内容纳入教师教学考核范围。

(5)定期开展学生"音乐基本功五项全能"比赛活动。

开展实践教学不只是仅局限在课内和校内,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等各种途径来寻找多种实践教学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五项全能"、项目研究、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虚拟或真实环境中得到锻炼、受到体验、积累经验、提高技能、增长才能。

(6)开辟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

产学研结合要不断开辟新途径,在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提供教师培训场所、外聘兼职教师上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咨询论证等方面,与企业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联系。建立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制度,鼓励教师走上社会,走进企业、学校,广泛接触社会,广交企业朋友,密切合作关系,增强办学活力。

(7)改革考核评价办法

积极探索和尝试实习实训环节和项目成绩评定办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过程更要重结果,加大结果考核的权重。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考核,特别是项目化的任务考核,实习实训不及格的学生要补做补考,补考不及格的必须重修。对含有实验和其他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课程,要加大这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考核成绩中的比重。

(8)加强实践教学的奖惩管理

定期开展系内优秀实训教材(讲义)、优秀实践教学项目、优秀实践教学教师的评选活动。优秀实训教材(讲义)和优秀实践教学项目(包括创新型实验和项目教学课程),除学校奖励外,音乐表演系进行资金资助等。

(二)构建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1.实践教学教师准入制度

担任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双师型教师;二是讲师以上职称;三是具有实践教学相关科研成果;四是参加过校外文艺演出或晚会编导、导演等。

2.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加舞台的教学模式,比如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必须突出"职业性"、"应用型"等特色,教学中采用课堂加舞台的教学形式,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要有舞台的概念,课堂就是舞台,上课时教师既要"讲"更要"演",学生上课时也要有舞台的感觉,既要"唱"也要"演"。利用讲台当舞台,充分发挥师生上课积极性,要求师生互动,进行研究探讨式学习。

3.校内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规定

校内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由于师资、场地、设备齐全,有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从2012年9月开始,音乐表演系对学生进行校内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从当年开始,在校四年,每位学生必须参加以下四个项目的实践活动,每个项目至少一次。校内实践教学项目为:"师生音乐会"、"周末文化广场"、"音乐基本功五项全能大赛"、"校内实习"等。对以上项目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保证项目的活动有效开展。

4.校外实践教学项目化管理规定

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的平台,通过活动认识、了解社会。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音乐技能的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等。要求学生四年内必须完成以下四个项目,每个项目必须至少一次。校外实践教学项目为:"联盟单位演出活动"、"节日演出"、"文艺比赛"、"校外实习"等。针对校外项目管理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对相关活动提出了规范要求。

(三)构建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既可以了解教学活动各环节的信息以及判断教学目标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的达到程度,也可以通过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因此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探索合理的教师与学生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1.教师考核评价

从"德、能、勤、绩、创"五方面,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德":通过调查问卷考察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师德水平等;"能":通过音乐会演出,考察教师个人基本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勤":考察教师的上课及指导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纪律性等;"绩":考察教师个人获奖成果与教学、研究成果等;"创":重点考察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或指导学生获得的创新成果等。

2.学生考核评价

建立评价多元化模式:标准评价与创新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与思想评价相结合等。

四、结语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实践教学场馆设备的有效利用;增进了"双师型"教师比例的提高;加强了与发展联盟单位的合作成效;巩固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解决了"3+1"培养模式中"1"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9)

[2]周建刚.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浅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