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饮食习惯与食品安全范文

饮食习惯与食品安全精选(九篇)

饮食习惯与食品安全

第1篇:饮食习惯与食品安全范文

亲爱的同学们:

食品安全,是我们生命健康之源。讲究饮食卫生,安全消费食品更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心愿。时值春季,万物复苏,各种病菌迅速繁殖,广泛传播,学生食物中毒引发的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为认真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故,切实保障广大同学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向同学们发出如下倡议:

1、树立食品卫生安全观念,提高食品安全自我防范能力。尽可能少在校外就餐,不从学校周围小摊小贩购买无卫生许可的餐饮品,防止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不食用流动摊点销售的盒饭,抵制价低质劣的食品,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杜绝一切不卫生食品。不买、不吃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和过期变质食品;不采摘或不食用野果(菜)和来历不明的可疑食物。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平时多了解健康食品知识,防止急性肠道传染病传播。不喝生水,少吃生冷、凉拌的食物。生吃的蔬菜、瓜果等食物要去皮或在清水里浸半小时后再食用。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我做起,严防病从口入。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尽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食物,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

5、到校内食堂就餐。为了让同学们饮食安全有保障,建议同学们尽量到学校食堂就餐。

6、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休息,不暴饮暴食,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

同学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做起,关注健康,关爱自己,关注食品安全,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杜绝疾病的发生,共同做好校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共建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远离垃圾食品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目前,在学院周边,尤其是校门口流动摊点经营的食品五花八门,鱼目混珠,小商小贩绞尽脑汁,用各式各种食品吸引你们,学院有很多同学食用这些有刺激的食品。然而,食以洁为先,食以安为本,这些流动摊位的食品在原材料、存储、加工制作等方面都缺乏监管,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不明,食品卫生安全没有保障,存在很多不卫生,不健康甚至导致食用者产生各种疾病的隐患。据媒体报道,烧烤致癌物质检出率高达55%,欠火候烧烤菌类严重超标。浙江在线报道,32岁的张女士因经常下半夜才下班,自己就在街头小摊上胡乱吃一些麻辣烫、烧烤就算晚饭,导致张女士患舌癌。南京一所高校的女大学生佳妮,最近因为患上舌癌,医生为她实施手术,切掉了她一半的舌头,然后用她左手手腕处的皮肤帮她再造一个"新舌头"。专家分析,以烧烤、油炸食品当饭的生活习惯可能是导致她患癌的主因。面对如此严峻的食品安全状况,学院领导对同学们食用这类食品特别担忧,很是牵挂。为了我们的身心健康,为创造安全卫生的食品消费氛围和消费环境,学生处、院团委和院学生会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拒绝不健康食品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提议大家坚决拒绝不健康食品,做到如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各系、各班级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全体同学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他的食品安全知识,积累一些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自己的辨识能力,尤其是对“无厂名、无厂址、无生产日期”的“三无”食品、无经营执照、无健康证的流动摊点食品、烧烤食品的危害性的认识。

二、增强意识,自觉抵制。切实增强我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在校园内营造人人讲究饮食安全的氛围,抵制“三无”食品、无“qs”标志的食品和流动摊位等垃圾食品,坚决不购买不健康的食品,也要教育自己的亲人、朋友和同学积极抵制这些不健康食品。

三、积极宣传,勇于监督。人人争当食品安全宣传员和监督员,及时向身边的同学、亲人和朋友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传《食品安全法》。勇于监督身边的食品经营商,发现“三无”食品或其他不符合规定,及时向工商部门举报。同学之间也互相监督,坚决杜绝不安全的食品进入我们的校园。

四、 培养良好的饮食观念。不食用流动摊点的食品,抵制价低质劣的食品,就餐选择卫生洁净,餐具消毒,环境整洁有序的餐馆。

五、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每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自备水杯,手帕,餐前先洗手。

六、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便在教室,校园内吃零食,不乱扔纸屑,包装袋,糖纸等垃圾,保持良好的校园卫生环境。

同学们,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珍惜健康,安全消费,远离不安全的食品,让我们共同为创建和谐校园、安全校园贡献一份力量吧!

拒绝垃圾食品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向你们发出一个倡议:拒绝垃圾食品。每当学校放学时,我们总会发现校外的食品店中挤满了人。各式各样的糖果、油炸食品和琳琅满目的膨化食品都是同学们的热门人选。可是当我们在享受这些“美味”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些食品会给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呢?

我们曾在报纸中看到许多关于校外不洁食物引起的学生中毒事件。在XX年6月28日早上,铜川矿务局二中17名学生因食用校门口个体摊点的糊辣汤后出现肚子疼、发烧、拉肚子、头疼等中毒症状。17名学生当即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根据医院诊断情况初步断定这些学生属于食品污染中毒。这就是食用不洁食品所引起的后果.

第2篇:饮食习惯与食品安全范文

关键词: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0 引言

饮食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甚至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根本内容。在我国夏商周时期以前,部落游牧时期原始部落居民的饮食文化充满着血腥与原始的气息,这种生产力发展十分低下的部落时代的饮食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饮食文化体系。随着夏商周时期封建时代的确立,生产力的发展让居民开始了定居生活。由此,吃穿住行各个生活的基本面才真正结合在了一起。饮食文化在封建社会随着朝代的发展演替,沾染上了不同朝代中制度层面与其他种族文化层面的新内容、新习惯。因此,饮食文化也在其内容上、习惯上以及自身的社会意义上一步步地走向多元化,并在不同的地区产生了地域性特征。本文在饮食文化的研究上,重点选取了几个历史时期作为研究参照,分析了古代饮食文化中存在的精华与糟粕,并对饮食文化与古代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相应探究。

1 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文化形式,是一种集合了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人类财富。动物饮食称之为捕猎,人类饮食才能称之为文化。以北京元谋人为例,他们可能已经懂得用火,并知道熟食与生吃的区别。这表明,他们在吃的问题上出现了与动物不同的方式。因此,元谋人的饮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是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饮食文化并不只是吃那么简单。饮食文化是一个由多方面习惯与创造融合的文化体系。在饮食中,饮食使用的炊具,诸如明火橱灶;饮食使用的餐具,诸如锅碗瓢盆;还有饮食中食物的制作过程、烹饪技巧,人们的饮食行为习惯、禁忌讲究。另外,饮食中的食物、菜品等更是饮食文化中的重点内容。除了吃的以外,喝的也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古人饮酒谓之吃酒,只是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吃酒的叫法改为了喝酒。饮酒饮茶或吃饭吃菜,其自身包含着的行为习惯也是饮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饮食文化不仅包括吃喝,在日常生活中,饮食活动、饮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总之,任何地方、任何国家的饮食文化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体系。精神产品与物质资料共同支撑起了饮食文化自身的整体架构。饮食文化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因为饮食本身是与人类共存亡的。

2 汉唐时期,古代饮食文化的重大转折时期

经过了秦朝统一六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化的历史阶段,饮食文化在此时期已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日常烹饪食物、烹饪方法上有了显著的变化与提升。汉唐时期是一个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繁荣,国家战乱相对较少。同时又开展了与外域的商贸活动往来,中外文化在此阶段相互融合、相互学习。在如此安定且繁荣的封建社会王朝环境下,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饮食方面发生的转折尤为明显。

在此时期,中国古代饮食生活方式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在饮食制度上,汉代之后开始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在此之前,饮食生活在先秦时期主要是一日两餐制。从汉代开始,一日三餐制逐步确立,经过了漫长的封建时代的演替直到今天依然是居民饮食的标准餐制。

与此同时,汉唐时期的饮食文化还在烹饪调料上出现了创新。在东汉时期,我们日常烹饪中不可或缺的必加调味料酱油已经开始使用到饮食制作中了。醋的产生与老抽的生产虽然没有直接的历史证据证明,但从文献记载上,确实出现了关于西汉时期商贾经营贩卖醋与老抽的记载。而当时对这种调味料的称呼并不是今天的醋,而是酢。

汉唐时期起,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出现了一大领域上的创新与变革,那就是茶文化的兴起。关于的茶的生产与饮用习惯,汉唐时期出现了很多流传于今世的发明和创造。据文献记载,茶起源于周代封地,巴。其地特殊产物“香茗”可能是茶的早期描述。在茶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茶从最初的药用发展为饮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困于原产地西南,缓慢地向东南方向传播。直到汉代三国时期,茶已经出现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们的日常饮用之中,以茶代酒的说法也由此产生。汉唐时期茶文化的兴起为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汉唐时期饮食食物上,粟、稻米、小麦等粮食产物作为日常烹食的主食地位开始形成。肉制食品在日常饮食生活中所占比例较多并演化出屠户这一职业。蔬菜在汉代也出现了一些发展,如在温室培育韭菜。

3 古代饮食文化的精华,地方菜系

说起古代饮食,最先想到的便是古代形成并一直沿袭至今的地方菜系。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浙江菜、北京菜、闽菜、湘菜、安徽菜,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古代传承下来的菜系。在古代饮食文化中,由于地区饮食群体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特殊饮食需求。饮食文化的地域性,正是因为长时间的地域磨合与改造而形成的。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饮食背景,并由于自身的性格差异表现出不同的饮食喜好。具体分类来说,川菜主要就是四川、重庆的本土菜系,四川地区古代居民热情好客、性格火辣。因此自身菜系中也具有辣味十足的特点,颜色鲜艳、材料讲究,外来食客络绎不绝。鲁菜起源于山东,与京师相近。在长时期的封建王朝演进中,鲁菜常常被作为宫廷御膳。究其代表菜品来看,如糖醋鲤鱼、红烧大虾,表明鲁菜偏重于中和、清香的口味特点,在北方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说到菜系,就不能不提老北京菜系,北京作为封建王朝的中心在饮食上也处于全国的中心地位,汉族、满族、蒙古族的政治定都全部以北京为中心,因此北京菜在融汇贯通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与鲁菜有着密切的联系。北京菜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集多种烹饪方式为一体,菜品精致高端的特色。北京的主要代表菜品有:老北京烤鸭、涮羊肉、翡翠白玉羹等。

4 结论

通过对古代饮食文化的研究,以汉唐时期为重点,表明古代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安定的政治与经济环境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黄金条件。通过对古代饮食文化发展过程的探究,我们可以知道,不仅是生产力条件决定了人们饮食水平的高低,基于民族与地域的内在要求也使得饮食文化内容得以向不同方向进行延伸。结合地域特色观察古代饮食文化,有利于了解古代不同地域中百姓阶层与帝王阶层的生活风气和社会面貌。

参考文献:

[1] 班固(汉).汉书[M].颜师古(唐),注.中华书局,2005.

第3篇:饮食习惯与食品安全范文

李里特教授在2005年撰写多篇论文阐述“食育”理论。作为国内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专家,李教授从事食品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深谙食育对于传统文化、农业经济、国民健康的重大意义,为此本刊专访了李里特教授,为我们更深入解读“食育”。

食育由来已久

也许,有人没有听说过“食育”。也许,有人纳闷吃了这么多年饭,现在反倒要学如何吃饭了。实际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饮食偏好,而这些偏好大多数都受环境的影响,尤其与家庭、父母的影响有关。

其实,食育一直以各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我们在母腹中就受到来自母亲的饮食教育,在源自母亲、家庭、地域的饮食习惯中,我们从小就接受着朴素自觉的饮食教育。各个民族、各个省份、南方北方不同的人对食品的喜好,一生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严格地说这都是食育的过程。比如有人从小爱吃辣椒,有人从小就闻不惯大蒜味,山东人口味比较重,江浙人饮食偏甜。所以,那么多带有家乡味、母亲味的食物,让人一生怀念。但是,一代代传承的饮食习惯和口味,经历时代变迁时却遇到了问题。

专家们希望通过食育让人们在无数的选择和诱惑面前,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生命基础――日常膳食,而并非单纯的沿袭多年的口味偏好。

食物越丰富越需食育

食品短缺的年代,人们对饮食营养的认识局限于“吃饱肚子”,为了能够将粗杂的食物吃下去,很多地方烹调时油盐较重,形成了偏咸喜油的口味。

近二十年来,随着农业技术、食品工业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饱食时代。人处于不受节制的食物世界中,饮食结构更多地受欲望和习惯所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不良饮食习惯和不正确的饮食知识对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许多国家做营养调查时,发现了此类问题。

率先提出食育概念的日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在国民饮食生活中存在偏食、饮食不规律、肥胖、生活习惯病增加、过度减肥等问题。此外,还有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食品依赖海外进口和食品信息泛滥成灾的问题。”

“从改善饮食、确保饮食安全方面人们需要知道‘食’应有的状态。先人在绿色和水的恩惠

的自然中哺育出的带有地域多样性、丰富的味觉、充满文化气息的日本食文化有逐渐失去的危机。”于是,我们看到日本的食育教育从婴幼儿就开始抓,走在了世界前沿。在幼儿园中,通过颜色丰富的搭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选择食物的全面性,也把膳食搭配的概念通过日常饮食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养成终生的健康饮食好习惯。

弘扬中华食文化

李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食育概念也正是忧心于“国民吃什么、怎么吃、吃哪国的食品,不仅关系到国民健康,更关系到本国农业兴衰”。

食育的问题也是饮食习惯的培养,着重于人的健康,还关系一国的农业,维系本国农产品的市场,和食品战略安全。当今很多发达国家利用他们的食品工业化、营销的优势努力改造世界食品消费最大的中国人的食物构成,借此打开自身农产品的销路,对我国传统食品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如果中国人都愿意吃面包,而中国的小麦恰好比较适合做馒头、面条,那么中国的小麦、大米生产就会受到影响。现在很多孩子口味改变更喜欢吃面包,这实际上对农业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而和馒头、面条相比面包并无营养上的优势。

所以印度、韩国、法国都引导国民欣赏并喜爱吃本国传统食品。韩国提出的“身土不二”、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营养和基因组学上找到了证据。“水土不服”主要是吃的东西改变后,不适合于肠胃的消化,引起肠胃的疾病。

而李教授也从多年的研究和食育倡导中受益,逐渐改变了口味。“过去食物短缺,吃不上肉,生活水平提高后曾一度喜欢吃肉,现在发现肉、奶酪吃多了对身体并不好,豆浆和豆腐更适合中国人吃”。现在李教授的早餐里必有豆浆,传统的面食馒头也是他的最爱。

李教授强调,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包括继承发扬传统中科学合理的东西,也包括学习吸收世界一切有益的食文化,克服传统中的愚昧和陋习。

食育误区纠正

1.食育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营养知识普及,而是许多吃的实践。通过实践使每个人形成对健康饮食的牢固印象,使人们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益的食谱和摄食方式,变成自己的嗜好习惯,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满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食育必须吸收现代预防医学的一系列成果,通过对人们日常饮食生活营养的分析、改进,让人们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食育当然还要体现人类和自然和谐的原则。

第4篇:饮食习惯与食品安全范文

学校是人口集中场所,中小学生一旦发生饮食中毒事故,其涉及面广、影响大。尤其是学校一旦发生饮食中毒,轻则伤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重则危及学生生命,还在一定程度上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社会的稳定。中小学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抓好学校饮食安全工作,预防学生饮食中毒是学校的职责,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刻不容缓的责任。

究竟如何去预防中小学学生的饮食中毒?所谓“预防”就是“预先做好防备”的意思。结合我校及周边兄弟学校的工作实际,我想从如下几个方面发表个人的浅见。

(1)首先要弄清饮食中毒的源头。凡事皆有起因,要想遏制或减少学生饮食中毒事件的发生,只有弄清饮食中毒的源头,才能“对症下药”,采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综合各地各种饮食中毒事件,探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①食品本身的质量问题;②食品设备及食品加工问题;③加工食品的环境卫生问题;④职能部门对学校周边食品摊店的管理问题;⑤投毒;⑥学生或家长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⑦学生个人饮食习惯及卫生习惯;⑧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中,食品经营者唯利是图,利欲熏心;⑨食品从业人员或食品监管人员缺乏道德操守与社会责任感;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有渎职行为;社会各界普遍缺乏“生命与健康意识”,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等。

学生的饮食除了上学时间在校内,还有相当多的时间在家庭和社会,因此,预防中小学学生饮食中毒学校是重点,但也不能完全只把目光局限于学校内,同时也要把目光投向家庭和社会。

(2)珍视生命,重视“生命与健康教育”。从饮食中毒的起因分析,中毒事件的发生无不与那些食品经营者及其他相关人员“藐视生命”有关,所以预防对策应有长远理念,预防饮食中毒要从“珍视生命”开始。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饮食中毒事件必须唤醒人们的“生命与健康意识”,重视“生命教育”,明确生命意义,让人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经里的这句话,揭示了生命至高无上的地位。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我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所以才将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命名以“千金”二字,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就是表示对生命的极其重视。“人命关天,家国易亡,财富易逝,一代王者也会成为冢中枯骨,惟有人口滋繁,永无穷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我们的生命只有在安全的保护下才能得到保全,有了生命,我们才能去做我们喜欢去做的事,才能去实现我们人生的目标与理想。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生命的创造物,一切美好幸福的生活也都是建立在生命基础之上的。而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食品经营者只顾一己私利,忽视人们的生命与健康,许多部门的食品监管人员因得到“好处”而藐视国家的法律法规,置人们的生命与健康而不顾,这也至少说明他们在以前的教育中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大多仍局限在教科书里,局限在对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上。试想想,这样教育下去,一个个藐视生命的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无论经商还是从事其他职业,都不可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经济大潮的社会,食品等安全问题只会愈演愈烈。可见“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就谈不上任何教育”。早在80多年前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明言:“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当前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首先也是深深植根于珍视、关爱生命的理念之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本身就意味着对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职责。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要广泛加强对公民“关爱生命与健康”的宣传和教育。

(3)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把“饮食安全教育”引入课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我想饮食安全教育应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同时也是一个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社会问题,严把“病从口入”关,学校应该将“饮食安全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进行饮食安全教育可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社会生存能力。①学校可利用每周的安全教育课,有计划地联合卫生部门对学生开展食品安全及预防食物中毒知识的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提高饮食安全意识;②利用“家长学校”有计划地对学生家长进行食品安全和饮食中毒预防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家长的家庭饮食安全意识;③教育学生及家长要更新消费观念,自觉抵制无证照经营行为和劣质食品,促使生产经营者转变观念;④从习惯抓起,重视学生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的培养,如坚持饭前便后洗手,坚持每天用沸水将碗筷消毒,不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等;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辟饮食安全教育专栏,加强饮食安全宣传力度;⑥学校成立“安全教育教研组”,编订有关“饮食安全常识”等安全教育校本教程。

(4)加强对学校商店和食堂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学校商店和食堂员工是学生在校内饮食安全的直接责任人,学校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意义重大。①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员工一律持健康证上岗;②学校制定相关制度,对员工进行规范管理,从业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商店和食堂有关制度;③在食品的采购、贮存、摆放、加工处理等方面对员工进行严格规范的培训,从业员工必须严格按规范操作;④加强对员工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和经营区域卫生的监督;⑤加强对员工工作责任意识的培养,也许每一个隐患每一次违章都不一定导致事故,但是每一个事故的发生无不是由于一个隐患或一次违章引起的。从业员工必须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坚决克服侥幸心理;⑥学校要建立对员工的饮食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和饮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5)搞好并保持学校环境卫生,不留卫生死角。有些食物中毒的起因是环境卫生引起的,所以学校环境卫生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师生的饮食健康。要防范老鼠和苍蝇,对学生集中的场所要定期消毒,尤其是师生的就餐场所、食堂的食品加工场所、食品存放场所等地的环境卫生至关重要。学校垃圾池应远离食堂和教学楼等人口密集的场所,池内垃圾应及时处理,要杜绝苍蝇乱飞和纸屑乱飘现象。

(6)重视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的侵袭。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俗话说:“早晚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每日千步走,健康又长寿。”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刘燕华等著的《健康是走出来的》和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丁关成等著的《运动是最好的医药全书》也同样说明了锻炼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体质好免预力强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食物中毒的症状,这个道理我想一般人都会知道。“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因此,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减少学生的疾病,我们要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要充分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活动时间,要开足体育课,并坚持上好每节体育课,坚持开展大课间操活动,积极开展各项体育竞赛活动。

(7)学校成立安全领导小组、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第一,质量中心”,只有和谐的教学环境和秩序才能更好地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校要建立专业的安全管理小组,责任到人,明确职责,专门负责有关安全教育、安全隐患排查、安全应急处理等工作。①加强安全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素质,这是抓好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保证;②建立和健全相关安全制度,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③抓好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④加大投入,搞好学校安全基础设施(包括食堂设施)建设,以班为单位为学生提供安全饮水;⑤严格排查安全隐患,定期对学校饮用水进行检测,严格把好食品采购关和食品加工关;⑥联合相关部门清理整顿学校周边摊贩、商店;⑦加强学校门卫、商店、食堂的进出人员管理。凡外来人员进入校内一律登记并履行相关手续;非从业人员严禁进入商店及食堂的有关场所;⑧定期对学校师生进行体检,对有传染病的老师和学生的就餐进行严格管理。

(8)学校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把饮食安全教育、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宣传推向社会。人民群众和学生都是食品的最终消费者,都是劣质食品的受害者。利用活动课让学生加入宣传《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的行列,呼吁社会“食品企业,良心企业”“关爱孩子的健康、关爱自己的健康”“人人都是消费者,个个不是局外人”,以此唤醒食品经营者的责任和良知,让更多的人自觉地加入保障食品安全的队伍中来。

(9)政府职能部门要严肃工作作风和工作纪律,肩负起维护食品安全的重任。决定食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不是设备和技术,而在于食品生产经营业者和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水准。在深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政府要通过教育、扶持、打击、监管等多种手段,倡导营造诚信、公平、负责任的食品安全生产和营销的氛围,对不负责任的职能监管人员和缺乏良知的经营者要加强教育和打击力度,维护正常健康的食品市场秩序。

第5篇:饮食习惯与食品安全范文

所谓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指能在日常饮食中,做到家庭平衡膳食的4条基本原则,即食物多样化、均衡性、适量和个体化原则,并将这种饮食行为变成自己的习惯。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7个原则

吃多样化食物,不挑食、偏食。

世上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可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因此必须吃多样化食物,挑食、偏食会妨碍孩子获得全面营养。若有些孩子仅仅对个别食物有所挑剔,家长可从同一食品组选择其他食物代替,但严重的挑食、偏食,如不吃荤菜或蔬菜等,则必须予以纠正。每日菜谱应包括5个营养性食品组,缺一不可。

均衡地吃各类食品,不要爱吃的多吃,不爱吃的少吃。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机体对各类营养成分都有量的要求,摄入多了或少了都不行。如果我们爱吃的多吃,不爱吃的少吃,虽然表面上食物种类很丰富,但从营养素的量来看就会发生偏差,破坏了营养素的平衡。应按比例摄入各组食物,并注意同组食物之间的搭配,如粗细粮搭配、深色与浅色蔬菜搭配、鱼禽肉类的搭配等。

按时用餐,不要在餐间多吃零食。

一日三餐是我们摄入营养的主渠道,这符合人体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若餐间多吃零食就会影响正餐时摄入食物的数量。孩子下午放学以后可以吃一些点心,但数量不宜太多。

三餐饥饱适度,不要不吃或少吃早餐和午餐。

一日三餐总热能应为早餐和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不吃或少吃早餐会影响身体健康,体力下降,影响大脑的正常活动。如果午餐马马虎虎吃一点,晚餐就会进食过度。此外,节假日和家庭宴会都应适度进食,不要大吃大喝,更不要狼吞虎咽,否则会损害胃肠道正常消化功能,甚至造成呕吐或消化不良。

饮食清淡,不嗜好油炸、糖果、冰淇淋及含糖饮料等高能量食品。

儿童一天总热能有一半以上应来自于粮食,约1/6来自于蛋白质,从油脂中获得热能只应占1/4。过多摄入重油食品或糖,不仅会使热能摄入过高,还会增加儿童发生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冠心病等现代文明病的危险;且由于过于甜腻而难以消化,又因缺乏膳食纤维而影响消化功能,引起消化道疾病,如便秘、胃炎等。

要选择适合体质的食物,不要单凭口昧挑选食物。

食物可以养人也可伤人,譬如脾胃虚寒儿童贪吃生冷食品常会引起肠胃不适或腹泻;内热较重儿童嗜好油炸食品或吃羊肉火锅常会引起口舌溃疡或大便干结。这是因为食物属性与儿童体质不相符合。家长应熟知食物的温凉属性,提供与孩子体质相一致的食物,同时还要根据季节变换调整食物。

要文明用餐,不要在用餐时看电视、看书、玩耍或大声交谈。

就餐环境要安静,培养细嚼慢咽的习惯。轻松舒缓的音乐有利于使人保持愉快的情绪。父母可在餐桌上结合菜肴讲些能促进儿童食欲的话,或介绍营养知识。餐桌不是纠正儿童不良饮食习惯的场所,应加强平时的教育,不要在就餐时训斥孩子。

给父母的建议――

规范孩子的摄食行为。孩子的摄食行为是出生后就有的,但是良好的摄食行为并不是天生的,需要从小培养和建立。家庭在喂养孩子的实践中,需要规范孩子的摄食行为,告诉孩子应该吃什么,不应该多吃什么,要告诫孩子学会控制自己不健康的饮食欲望,逐步确立良好饮食行为。并让孩子在家庭的表扬和鼓励中,逐步纠正不良习惯,积累和固化良好的饮食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演变为自己的饮食习惯。家庭成员统一喂养主张。一岁

以后是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时期。家长,尤其是具体喂养者,对幼儿的摄食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喂养者应经常和家庭中的其他人员一起商讨如何来喂养孩子,科学育儿知识是家庭在喂养孩子方面达成共识的基础,应避免不同的喂养主张干涉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建立。

第6篇:饮食习惯与食品安全范文

关键词:膳食营养大学生健康

中图分类号:R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8-0000-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与健康已被日渐重视,《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调查》表明,近几年来,我国的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症也有所下降。大学生是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大学生的健康将直接关注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好身体相当一部分是吃出来的,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后期,活泼好动,运动量大,调整好膳食结,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地安排饮食,对改善身体营养状况、促进人体的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安排膳食结构,促进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基本要求。俗话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帮助大学生增强科学膳食意识,关注自我,关注饮食营养,关注健康就成为了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1膳食营养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我们营养的主要来源。营养是维持生命与健康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和制约国民身体素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合理营养是健康的基础,合理膳食结构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大学生繁重的脑力劳动和紧张的学习,是一生中各种营养要素需求的峰值时期。然而,大学生对饮食的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对营养素的来源和食物分类了解较少,食物搭配不当,暴饮暴食、偏食、等无规律的饮食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主要因素之一,将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高校需要真正做到合理安排膳食结构,以适应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要求。

2大学生膳食营养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缺乏营养知识,甚至还存在误区,比如误认为鸡蛋与豆浆不能同食等一些误区。其次,很多学生因为起床晚,偶尔吃早餐或几乎不吃早餐,然而,早餐是中最重要的一餐,它是一天中脑力、体力恢复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吃早餐很可能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滞后,甚至会影响大脑的功能、造成生记忆力疲劳、理解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等不良情况的发生。如果长期不吃早餐,会造成胃、结肠反射作用失调,出现十二指肠溃疡、结石等病症。很多大学生的饮食习惯不科学,日常饮食没规律,一日三餐的食量和时间不固定,这样不合理分配的三餐,就会造成各餐热量摄入量的分布不均匀,不科学、不规律的饮食会造成学生体质的下降、造成对人体多种器官损害。另外,在饮食结构上也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蔬菜、水果、鱼类、乳类、蛋类等的摄入量均未达到要求,因此,食堂应增加这些食品的供应,切实地满足大学生合理饮食结构的要求。

3提高营养质量的对策

3.1加强对大学生营养卫生知识的教育

针对大学生营养知识匮乏,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面向大学生全面开展营养教育和宣传,可以开设饮食营养方面的公共选修课,比如烹饪科学、化学与食品安全等课程,通过指导,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自我保健意识,帮助他们养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另外,增设大学生开展健康体育的专业指导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加入饮食与健康的知识,开设一些饮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培训,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提高大学生对饮食营养与健康方面的认识。

3.2完善大学生自身的饮食结构

膳食结构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根据大学生膳食营养状况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饮食中的谷类食物需求是基本符合饮食要求的,但水产品、奶类和水果蔬菜类的摄人普遍表现为较少,同时,大学生普遍表现为早餐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营养不足。因此,建议大学生增加水产品、奶类和水果蔬菜的摄入,以保证我们均衡的饮食营养。

3.3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

大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一日三餐要提高品质,早餐注重营养、午餐强调全面、晚餐要求清淡,三餐要优化膳食结构,热量分配要科学合理。学校要注意促使学生建立和形成有益于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和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杜绝不良嗜好。学校食堂要根据各类食物所能提供的能量及各种营养的数量比例来衡量膳食结构的组成是否合理,对大学生的营养问题实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建立良好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习惯,切实地做到改善大学生的营养状况,预防与营养相关的各种慢性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程五凤,刘祥瑞.营养专家说营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王南平.健康教育对大学男生膳食营养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59-460. 

[3]孙建华,陈晓.鲍茵茵.对上海市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88-91. 

[4]王延丽,王正翔.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农产品加工,2015(04). 

[5]李世敏,段立华.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对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2,18(6):87-89. 

第7篇:饮食习惯与食品安全范文

【关键词】广西大学生 营养缺失 现状 对策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以充足的营养为基础,因此大学生营养问题十分重要,应该受到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普遍关注。据调查显示,广西大学生饮食营养欠缺,严重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

一、广西大学生饮食营养缺失现状

据调查显示,广西大学生普遍营养不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膳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营养缺失

就一天而言,中国营养协会推荐,大学生应该保证一日三餐,并且保证早、中、晚三餐例为30%、40%、30%。据调查,大多数广西大学生经常不吃早餐或者早餐吃得比较少,而午餐和晚餐吃得比较多,尤其是晚餐,经常吃夜宵,导致晚餐超过所占比重,摄入热量过多。

就一餐而言,早餐要吃得像皇帝,午餐要吃得像大臣,晚餐要吃得像乞丐。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早餐是一天中最丰盛的一餐,应由谷类、动物性食物(肉类、蛋)、奶及奶制品、蔬菜和水果等四类食物组成。午餐除了要摄取一定数量的主食外,还应从肉、禽、豆类及其制品、水产品、蔬菜中挑选几种进行搭配,保证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晚餐除了摄取一定数量谷类外,还应选择别的种类的食物进行搭配。如谷类125g左右,另择动物性食品50g、20g大豆或相当制品、150g蔬菜、150g水果。而据调查显示,广西大学生中多数人的饮食都以谷物类和蔬菜水果类为主,肉、蛋类食品摄入不足,只有少数人有喝牛奶的习惯。还有一部分人对于肉、蛋类食品摄入过多,谷物类和蔬菜水果类摄入不足。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反映出广西大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平衡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重,从而导致每天所需营养素的摄取不足。

(二)饮食习惯不科学导致的营养缺失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广西大学生中存在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早餐或者随便吃点东西当做早餐、女生为了减肥不吃主食只吃水果蔬菜、三餐不适时、晚上吃夜宵、喜食重口味食物、喜食零食甚至把零食当饭吃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大学生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不足,进而会引发精神不振、便秘、胃炎、胃溃疡等症状,不仅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三)营养知识缺失导致的营养缺失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广西大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营养问题的重要性,都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积极的营养态度,但是由于社会与学校未能很好地普及营养知识,由于大学生自身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相关营养知识,只有极少数大学生知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营养知识不够了解,从而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不能很好地安排适合自己的饮食,最终导致营养元素摄入不足,进而影响身体健康以及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四)低收入水平导致的营养缺失

大学生在读大学期间,他们基本没有收入,其生活费都来源于父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广西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每月的生活费很少,即使这些大学生愿意自力更生去打工赚取生活补贴,他们每个月的可支配收入仍然是有限的。他们有限的可支配收入不仅仅是用于吃饭,还要用于请客吃饭、培训、休闲娱乐、穿着打扮等方面。因此,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用于饮食的可支配收入很少,限制了他们的饮食,导致他们的食物单一,只能吃饱而不能吃好。

二、广西大学生营养缺失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广西各高校应采取相关措施来解决广西大学生的营养欠缺问题

注重增强大学生的营养观念,增加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的营养教育,在学校开设有关营养方面的选修课程,如食品安全与营养课程;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督与管理,要求保持厨房整洁,严格挑选食物原材料,督促食堂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

塔》,为大学生配备健康、卫生、营养的饮食,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配备营养师;应设立贫困助学金、伙食补贴金,关注贫困学生,提高他们的可支配收入,解决收入水平不高引起的营养欠缺问题。

(二)广西大学生应自觉采取相关措施来解决自身的营养欠缺问题

加强营养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的营养观念,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能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养成一日三餐的科学饮食习惯,同时保证三餐的科学搭配,尽量在学校食堂用餐,少吃路边摊,少吃夜宵,少吃零食;形成健康减肥的观念,不节食、不挑食、不偏食,坚持运动锻炼与科学饮食相结合,保持体形健美。

(三)社会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广西大学生营养欠缺问题

加强营养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号召全民学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引导全民树立科学饮食观念,增强全民的营养观念,提高全民的营养意识;政府应加强对食品安全与卫生的监督与管理,尤其要加强对大学周围餐饮业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其食物的安全与卫生;国家一方面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补助,另一方面应加快发展经济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而解决低收入水平导致的饮食营养欠缺问题。

结语

饮食营养问题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关注饮食营养问题。只有各高校、社会、大学生自身三者协调起来,三者注重营养问题的解决,才能更好地解决广西大学生营养欠缺问题。

第8篇:饮食习惯与食品安全范文

关键词:北方少数民族;饮食习俗;饮食文化

唐宋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北方突厥、安西、北庭、回纥、大食等少数民族不断迁往中原和南方,而中原和南方的一些人口也迁往东北和西北等地,促进了文化的交融,特别是饮食文化。各民族的饮食生活在这种交融中呈现出新的面貌,促进饮食的不断发展,从而引出对饮食文化的思考。

一、唐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引入

魏晋南北朝以后出现的人口大迁徙,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使得中原的饮食吸收了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而北方也吸收了中原饮食文化特色,这样就促进了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唐代是我国民族冲突与融合的重要阶段,此期间不断进行南北之间、民族之中,民族之外的三种交流,对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唐皇帝带有鲜卑族的血统,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的亲母都是鲜卑族,这是史学家的共识。唐代的皇帝能够视华、夷为一家,并推行各民族文化兼容并包的政策。唐太宗回顾自己推行的民族政策时,曾自豪的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1](P.1920)唐太宗等皇帝推行民族融合的政策,并且在各级官吏中增加了少数民族的成分,突厥将领“五品已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长安着近万家”[2](P.1757)唐代疆域辽阔,唐朝人更是具有极大的开放精神和兼收并蓄的博大气度,随着北方各民族的内迁,饮食文化的引入,使这一时期的饮食生活呈现崭新的面貌。突厥在唐代时朝贡不断,双方贸易往来频繁。“初,突厥内书者分处丰、胜、灵、夏、朔、代间,谓之河曲六州降人。默咄又请粟田种十万斛,农器三千具,铁数万斤,……乃归粟、器、降人数千帐,繇是突厥遂强。”[3](P.2357)突厥的农业受唐代汉族影响,但同时,突厥的饮食结构对唐代影响甚大,唐代很多官吏都以食胡饭为荣。

宋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能够引入的重要原因包括有稳定的政局、繁荣的经济、和平的环境。北宋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重视生产、促进流通、鼓励消费等一系列政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在北方种植水稻,南方种植小麦;对粮食等农产品的流通更是大力促进。

二、唐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

唐代饮食文化极其繁荣,食物品种繁多,制作过程精细,故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饮食文化专著《食谱》(韦巨源撰),这既是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也吸收了各民族的饮食文化。

唐代饮食文化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由于北方民族大量内迁,他们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推动了麦类作物在南方地区的大面积推广,以京兆尹为例,大历三年时京兆府有麦田九十三万余亩,到开成元年是麦田已经发展到四百万亩,平均每年增长率为21.63%。[4](P.35)在唐代后期北麦南稻作为汉民族的主要结构形成。唐代面食种类大大增加,几乎现在所有的面食在唐代几乎都已具备,且日常食用和祭祀都离不开,面逐渐成为北方百姓的第一主粮,这与当时胡食盛行分不开。

随着面食的普及,在主食上,烧饼、胡饼、塔纳已成为唐代北方家庭最为普遍的充膳之物,并流行于各个阶层,成为一种饮食风尚,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洲》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而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当时市间食店多把胡饼当作必备的主要品种。更有戏语云“孩儿先自睡不稳,更将擀面杖柱门,何如买个胡饼药杀著。”盖讥不北食也。[5](P.63)在副食上,唐以前以素食为主,随着大批以狩猎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改变了这种习惯,《隋书?地理志》载:“梁州……汉中之地;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可见肉食习惯已很普遍,唐代羊肉是最基本的肉类食品,也有专门的产羊区。唐代官府提供给官员的肉食供应也是羊肉“亲王每月供给二十头羊,三品以上每日供给四分羊肉,四品、五品三分”。胡法烹饪的菜肴制作方法以羊肉、奶酪为主料,多用烤炙的方法加工而成。羌煮貊炙,《搜神记》中有记载“羌煮貊炙,翟之食也。自太始以来,中国尚之。”羌煮既发源于西北诸羌的涮羊肉,貊炙即兆端于东胡群的烤全羊,都很受当地百姓欢迎。另外游牧民族常食的各种乳制品也受到唐人的广泛欢迎,甜乳、酸乳、干酪和酥等食品和烹调术相继传入,甚至于在当时成为人们比喻美好事物的象征。北方人食味偏好甜食,“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6](P.62)这种南北迥异的食味偏好可能与当时的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北方气候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的糖分积累,而北方人长期食用这些食物很容易形成嗜食甜食的饮食习惯。宋代饮食文化的“胡化”色彩大大减弱,但宋人在生活中仍大量接触各种胡食、胡饮,如胡桃(核桃)、胡瓜(黄瓜)、胡饼、胡椒、羊肉、葡萄酒等。甚至极具游牧民族色彩的牛乳也很受欢迎。唐宋两代北方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基本相似,但唐代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贵族化色彩,下层广大平民极少与胡食有缘,而宋代平民化色彩大大增强,较多的反应了宋代普通百姓的饮食生活,唐宋时期形成了多元交汇的饮食局面。

此外,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同样对唐代饮食文化有影响。饮食习俗上,“胡”坐围食对唐代合食制的形成不无关系。华夏民族一直以礼仪之邦自居,对饮食礼仪有诸多繁文缛节的规定,《礼记・礼运》篇有“夫礼之初,如诸饮食”,专门制定“食礼”一章,用来约束人们的饮食行为。而唐代随着胡食的引入,北方豪放的饮食风格也逐渐被中原人士所接受,狂饮大嚼,粗放饮食。各种胡曲、胡舞经常出现在唐人的酒宴上,胡人形象“酒胡子”则成了唐人劝酒的酒令工具等等。唐代著名的西域酒及制作技术也传入中原,相传唐太宗在宫中酿出八种颜色的葡萄酒, “芳香酷烈,味兼缇萦,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7](P.2194)唐代的胡酒有高昌葡萄酒、波斯三勒浆和龙膏酒等。著名诗人李白特别爱逛“酒家胡”,“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作”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完全不顾及身份,李白在《将进酒》中也作“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表示粗放到宰牛割羊的地步。胡商进入中原开设食店、酒楼也很普遍,促进了唐代商业的发展。特别是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

食案曲几变桌椅。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在唐代前后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从以前的席地而坐改为垂腿而坐。这一习惯的改变和十六国北朝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迁居中原是分不开的。先秦和汉晋时期中国人都习惯于席地而坐,吃饭时饮食器皿也都直接放在筵席上。商周时期的饮食器皿都有高高的腿或器座,战国以后饮食器皿的高度渐渐趋于低矮,汉代以后就不在使用带有高足的器皿,这主要是因为食案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内迁,把他们的坐具―胡床带到中原,胡床是类似于折叠椅的坐具。唐代以后,生活习惯从席地而坐变为垂腿而坐,原来放在枰榻上的靠屏和曲几演变成为凳子的靠背和圈手,有靠背和圈手的凳子叫“椅子”,没有靠背和圈手的坐具叫“墩”或“凳子”。案的腿加高,于是改为“桌”。“桌”与“卓”音同字通,《说文解字》释曰:“卓,高也。”可见桌子命名的原因是比案要高。

三、对唐宋饮食文化的思考

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史主要是为了具体地总结我国饮食生活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提高和改善我国人民的饮食生活质量,为当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唐宋时期的饮食生活中,许多优良的传统值得今天继承和发扬。从汉代传承下来的以粮食为主,辅以一定量的鱼类、肉类、蔬菜的健康饮食结构,在唐宋时期还在沿用。这种饮食结构,当今全球先进地区基本采用。由于这一时期唐代的兼容并包政策,在饮食上选择更多,并能满足更多需求。对于唐宋时期的饮食弊端我们应该吸取教训,并加以改正。唐代后期就把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分食制摒弃了,现在大家都推崇合食制,认为合食热闹,加深感情,但实际上这种津液交流的合食制非常不利于健康,容易交叉感染。现代人都认为合食是从古就开始的,这种陋习扎根于我国饮食生活,改起来非易事。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刻意追求珍奇异食的现象,大量猎杀奇珍异兽。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始终保持自己的特征,并对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瞿宣颖先生说“自汉以来,南北饮食之宜,判然殊异。盖北人嗜肉酪麦饼,而南人嗜鱼菜稻茗,如此者数百年。隋唐建都于此,饶有胡风,南食终未能夺北食之席”。[8](P.31)

宋代在饮食思想方面,比唐代更注重饮食禁忌和养生。在禁忌方面,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作“予少不喜杀生,时未能断也。近年始能不杀猪羊,然性嗜懈蛤,故不免杀。自去年得罪下狱,始意不免,既而得脱,遂自此不复杀一物。有见铜懈蛤者,皆放之江中。虽知蛤在江中无活理,然犹庶几万一,便使不活,亦愈于煎烹也。非有所求凯,但以亲经患难,不异鸡鸭之在鹿厨,不复以口腹之故,使有生之类,受无量怖苦尔,犹恨未能忘味,食自死物也。”在养生方面,苏轼也在《东坡志林》卷“记三养”中指出“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撰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次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元符三年八月二十七日。”更加注重饮食法。

四、结语

饮食文化,是人类有关饮食实践的多方面社会经济内容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称。唐宋盛行胡食是因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敢于开拓进取的一个侧面反映,同时也是与北方诸国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必然产物。今天,我们的饮食文化领域,更是满园春色,这是经过历史不断积淀而成,也是了解历史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八卷)唐纪十 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三卷)唐纪九 [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第二百一十五卷)突厥 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华林甫.唐代栗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分布探续(中国 农史)[M].1990.

[5][宋]庄绰.鸡肋编(卷中)[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 1983.

[6]胡道静.梦溪笔谈校正[M].上海:上海出版公司, 1956.

第9篇:饮食习惯与食品安全范文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食品安全要注意什么:

1、洗手,是饮食安全第一步。

2、路边饮食、零食拒入口,疾病远离我们。

3、不买包装不完整、标示不明的食品,不吃隔餐食品、牛奶。

4、购买眼睛、鳞片明亮有光泽、肉质有弹性、无腥臭味的鱼,呈粉红色具弹性的肉;绝不买头、脚部以及尾扇部变黑、头部快脱落的虾。

5、防交叉污染:买回家中的食物,应分类分区贮放;烹调时,生、熟食分开处理,保持餐具与食器清洁。

6、禽畜类食物先除去内脏、清洗,并依每餐份量个别包装存放冰箱;蔬菜去污、除烂叶,不以一般报纸(可用白塑料薄膜纸)包裹置冰箱内,防油墨食入体内有碍健康。

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食品卫生习惯。

1、购买食品时要进行选择和鉴别,不购买“三无食品”。就是没有商标的食品不能买;没有生产日期的食品不能买;没有厂址的食品不能买。天气炎热,微生物繁殖迅速,食品容易腐败变质,一旦不注意易发生食品中毒,故烹调及保存食物时应特别注意卫生,尤其是厨房环境设施卫生、个人卫生及食品原材料调理都要注意。

2、除了服药预防外,食疗也是方便可行的选择。一根白萝卜、半个橘子皮、三片生姜、两段葱白、一绺香菜,煲汤全家喝,就能够达到增强呼吸道防护能力的作用。

发生身体不适怎么办?

1、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2、饮水。立即喝下大量洁净水,稀释毒素。

3、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4、用塑料袋留好呕吐物或粪便,送医院检查,以便于诊断。

5、出现脱水症状(如皮肤起皱、心率加快等),应尽快将中毒病人送往附近医院救治。

喜欢零食是学生的天性,但往往在吃得高兴的同时却忘记要看看食品是否过期,是否变质,因此就存在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请同学们在享受零食时记住要吃安全放心的食品。

预防食物中毒,首先要讲究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洗衣服、勤剪指甲、勤理发,勤换床单和被盖(一月一次)。保持教室、宿舍及环境的清洁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暴饮暴食的良好习惯。其次做到“六不吃“,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洁瓜果、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吃未经高温处理的饭菜、不喝生水、不吃零食。再就是要从食品标签上注意识别食品质量,选择安全的食品是把住“病从口入“的第一关。

1、认识食物中毒特征。

潜伏期短:一般食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发病

胃肠道症状:腹泻、腹痛,有的伴随呕吐、发热

2、提高自我救护意识

出现上述症状,应怀疑是否食物中毒,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报告老师。

3、预防发生食物中毒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用除菌香皂,洗手液洗手

不吃生、冷、不清洁食物

不吃变质剩饭菜

少吃、不吃冷饮

少吃、不吃零食

不要长期吃辛辣食品

不要随便吃野果,吃水果后不要急于喝饮料特别是水。

剧烈运动后不要急于吃食品喝水。

不到无证摊点购买油炸、烟熏食品,尽可能在学校食堂就餐。千万不要去无照经营摊点饭店购买食品或者就餐。

不喝生水,建议喝标准的纯净水。

腌制品不能超过2天

(两天内没问题)

谨慎选购包装食品,认真查看包装标识

查看基本标识,厂家厂址、电话、生产日期是否标示清楚、合格

查看市场准入标志(QS)

市场准入标志QS简介:为了保护人们饮食卫生安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自2002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对出厂食品,经过强制检验合格后,加贴市场准入标志,方便选购。2002年起,对小麦粉、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等5类食品;2003年下半年,对方便面、膨化食品、罐头、冷饮等10类食品,实施了市场准入制度。

食品安全真重要,病从口入危害大。

良好习惯要养成,食品挑选切注意。

“三无”食品莫食用,有害物质在其中。

小摊小贩莫相信,卫生更是谈不上。

过期食品切注意,吃了危害大又大。

变质食品切分清,中毒机率高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