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精选(九篇)

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

第1篇: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

关键词:儒家;饮食;养生;四川;饮食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33-02

谈及饮食养生,一般都会与道家的长寿养生联系起来。而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也内蕴深厚的养生理念,其在饮食文化领域更是有诸多体现。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其言论著述中对饮食养生与饮食礼仪有颇多论述,孔孟本身也都是高寿之人,这应与他们健康、合理的饮食观点和饮食习惯分不开。

“仁爱”、“中庸”是儒家文化的两大精髓,它们对后世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主张“仁爱”、“仁政”,“以民为本”,并将其延伸至饮食文化领域,将饮食与人类繁衍、政治安定相关联。儒家代表人物提出,“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后世儒家更将饮食由“人欲”上升为“天理”。这些都为饮食健康与饮食的养生取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中庸”思想延伸至饮食领域,则要求饮食有度,要节制饮食,方能保持健康。

一、“仁”是儒家饮食养生观的内核

(一)以食为天,尊重饮食

孔子主张“仁爱”,在孟子的“以民为本”思想中,将百姓比作“水”,统治者比作“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而饮食,乃是最基本的“人欲”,只有满足百姓的基本饮食需求,才能稳固统治。正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让老有所养,是天下归心的前提。反之,《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及,“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后世儒家进而将饮食由人欲上升到“天理”层面,认为饮食是人欲,更是天理。在儒家心目中,饮食不仅是满足人欲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与天理相通。在儒家心目中,不管饮食是处于“人欲”还是“天理”地位,饮食养生、饮食健康都理所当然被置于了重要地位。

(二)重视饮食卫生与健康

儒家“仁爱”、“以人为本”的思想延伸到现代饮食文化中,就注重强调人们“食之健康”。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儒家更注重饮食的卫生与健康,并提出了健康饮食的一系列标准,多与中医的观点不谋而合,同时为后世饮食健康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孔子曾说:“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可见,孔子对食材的新鲜、健康提出了具体的看法。同时,儒家提出饮食应有利于调阴阳,和脏腑,“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儒家还强调饮食应与时令相合,方对人们健康有益。《周礼·天官·家宰》和《礼记·内则》均要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仪礼·士丧礼》指导百姓夏天用葵菜,冬天用豆董菜来调味;[1]顺应四时之变化规律而选择合适的食材,对预防疾病、养生健身有很大帮助。儒家还倡导对食物合理搭配,搭配合理的食物对人体的滋补功效能发挥到最佳。《周礼·天官·家宰》中记载:“凡会膳食之宜,牛宜滁、羊宜黍、家宜樱、犬宜粱、雁宜麦、鱼宜范”,这些主食与肉食的搭配法,因其合理性、科学性而成为当时贵族阶层竞相仿效的经典搭配[2]。这与中医学论证的“食养”、饮食合理搭配的思路基本一致。

(三)善享“饮食之乐”

孔子和孟子还对饮食者的饮食心境有过评述,认为饮食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健康的饮食必须是在良好的心境之下,方能对人体健康有益。没有快乐、平和的饮食心境,食美味珍馐也味同嚼蜡,反之,快乐的饮食心境下,平民饮食、粗茶淡饭胜过美味佳肴。孔子曾评述其弟子颜回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孟子·万章下》中也说,“虽疏食菜羹,未尝不饱”。珍馐美味固然是人生的享受,粗茶淡饭,也有饮食之乐,安贫乐道是孔孟的生活准则,这是孔孟的平民饮食观,是对平民饮食养生的描述。

二、“中庸”是儒家饮食养生的尺度

在价值观方面,孔儒之学以“中庸”为最高的价值原则。《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认为“中庸”是“至德”,即最高道德。“中”意谓适度,“庸”意谓用,中庸亦即标准的掌握要适中,适度、恰到好处就是其处事的尺度。儒家的中庸思想惠及饮食领域,为后世探讨饮食养生与健康提供了标准和借鉴。孔子在饮食的各个环节都贯穿进了其“中庸”思想,对饮食健康与养生也有指导意义。

把握尺度、追求适度的饮食观是有利于健康和养生的。《论语》云:“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 孔子认为,烹饪要恰到好处,烹调不当的食物不能吃;饮食时间不合适也不能吃;割取动物肉时部位要选择恰当、要合乎礼仪,否则不能吃等。儒家还倡导饮食有节制,主张饮食有量,“食无求饱”。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思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儒家注重修身节食,提醒人们注意“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问题。《论语·乡党》更指出,面对丰富、美味的肉食更须节制,以免进食过度而伤身,即“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这些论述都说明“适度”、“中庸”是儒家饮食度量的重要标准。

三、“礼”制是儒家饮食养生的规范

儒家认为,饮食的最终目的不是养生、长寿,其饮食乃至养生的目的在于为学求道,“卫道”是其饮食养生的目标,而“守礼”是其饮食养生的前提。违背礼仪、违背道德的饮食行为是被儒家所摈弃的,因而礼仪渗透在儒家饮食观的各个层面。

儒家经典中,凡涉及饮食之处,均充满了儒家的礼仪和道德标准。如《论语·乡党》中云:“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其中指出,面对君主赐食,臣民要充分显示对君主的尊重以及对祖先的孝道与虔诚。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表现出儒家将孝道这一美德置于美食享乐之前,若无礼仪、道德限制,饮食无度、无限制,则养生、修身均不可得,可见,礼仪、道德是儒家美食养生的前提条件。

四、儒家饮食养生观对四川饮食文化发展的启示

四川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为其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奠定了基础。四川成都于2010年2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美食之都”称号,这是四川饮食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契机,是其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四川饮食文化要塑造并维护其国际品牌形象,需在理念上下足功夫。回顾传统,儒家饮食养生理念无疑会给四川饮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并为四川饮食文化健康持续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儒家“人本”、“适度”、“节制”的饮食养生观,与现代食疗科学的研究成果相符合,适应了现代人们饮食要“满足温饱、健康营养、美味多样”的物质需求,顺应了人们探寻养生长寿、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追求。因此,继承学习和深入研究古代儒家的饮食思想,对于促进四川现代饮食养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如下:

一是“以人为本”,重视民众饮食温饱。儒家饮食观中始终贯穿“仁爱”思想,将饮食提升到治国从政的战略高度,现代人从中能够充分认识到饮食温饱在国家安定繁荣之中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各级政府对粮食充足和食品安全的自觉意识。站在儒家饮食观角度,我们就不难理解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提出的“中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等部署要求的文化渊源及其现实意义。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四川既是国家的产粮大省,也是人口大省,以仁爱之心关注四川农业的发展,关注四川人民温饱和饮食安全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二是树立健康饮食观念。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劣,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长此下去,不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且将遗害于子孙后代,不利于人类的延续。究其原因,是人类对自身欲望无限放纵,对自然无限度索取,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人类如果不节制自己的欲望,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根源。从饮食角度来看,首先要求人们饮食有度,节制饮食,并将人们的饮食行为与低碳环保相结合。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国家总体布局,从儒家饮食观看,养成节制有度、绿色低碳的健康饮食观与当前大政方针是高度一致的。就四川饮食文化而言,川菜和川酒是其两大支柱。川菜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特色鲜明,影响范围广泛。而川菜的持续健康发展,应深刻融入儒家的“中庸”思想,注重饮食适度,杜绝浪费和奢侈。川酒更是在国内享有很高知名度,在国外的影响也在与日俱增。

三是健全现代餐饮礼仪。儒家饮食礼仪是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依然还有许多可供借鉴的价值。儒家饮食注重德行、礼仪,这有利于提高现代人在饮食生活中的道德修养和饮食水平,养成规范有序、尊老敬贤的社会风气,以便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川菜、川酒支撑下的四川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重视饮食礼仪与之相匹配。源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酒以成礼”这一说法,更是对酒文化发达的四川餐饮礼仪提出了要求,酒可以成礼,饮酒无当更会破坏礼仪,因此,四川饮食文化的发展可借鉴儒家饮食餐桌礼仪的合理成分,以完善饮食礼仪规范,建设现代文明的四川饮食文化,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贡献自身力量。

第2篇: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养生;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病症预防。养生,含有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养生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总之,中医养生就是遵循传统的中医理论,对人的身体进行科学调养,减少疾病、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医养生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减少疾病,使我们始终精力充沛,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学习和工作,才能对社会、对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养生进行研究和探讨。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生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这是颐养生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最重要条件。道家理论对中医养生保健也提出同样的观点:善良、忠诚、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助人是做人的美德。无论是古代医学,还是道家理论都论述了中华传统美德于个人于社会都是有益的。实践证明,也只有拥有这些美德的人,才会享受到生活中的快乐,促进身心健康。

2 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有规律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气血流通,舒筋活血,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人的气血畅通无阻才会促使新陈代谢旺盛,从而起到身体保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作用。因此,平时要养成运动的好习惯,特别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更应该坚持运动,不仅防病治病,又可以强筋骨、利关节、促进消化、增强意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运动的形式要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体育运动方式,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武术、太极拳、太级剑、五禽戏、八段锦和适宜的群体运动等。

3 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而人的七情六欲与人的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舒畅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强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精神极端、心理波动,情感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健康不利。根据中医原理,我们知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的这些情绪与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过度悲伤或者极度愤怒导致一病不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中医有“百病生于气”之说,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有很多病例都可以证明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对人身体的影响和危害是最大的,不但影响人的健康,而且制约着人的寿命。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控喜怒,求平和,杜绝忧悲,节思虑,防惊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调节情绪,避免不良心志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增进健康。

4 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对人的饮食进行科学的调整,注意饮食宜忌,平衡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帮助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的养生方法。饮食养生的关键是合理饮食、平衡饮食、均衡营养、合理调配、科学滋养,避免饮食不当,造成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而影响健康。只有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气血充足、机体的器官功能旺盛,新陈代谢功能才会活跃,人体适应自然能力增强,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强,达到强身健体、抗衰延寿的功效。

“民以食为天”,饮食的首要目的是吃饱,其次是吃好,也就是吃的有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具体说来还有许多讲究。饮食养生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4.1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合理的安排饮食,要了解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调整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合理的安排饮食不但保证机体健康,同时可以有效防止疾病。例如:食用动物肝脏可以养肝,又可以预防夜盲症;食用海带可以补充碘及维生素,又可预防甲状腺肿;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预防坏血病;食用大蒜可以预防流感;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食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历代中医都认为合理饮食有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此乃益寿、抗衰的关键”。因此,在进食时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做到谷类、肉类、蔬菜、果品科学调配,软食、硬食、饮料、菜肴、点心合理搭配,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龙眼肉、胡桃、蜂皇浆、山药、人乳、牛奶、甲鱼等,都含有抗衰老的物质成分,长期合理食用有利于抗衰延寿。此外,饮食调养要合理配膳,不挑食,不偏食,全面营养;饮食要有节制,要定量、定时。饥饱适中,过饥或过饱,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不利。养成按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都是大有好处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也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有节奏的物质运动形式,因此,我们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和人体本身的节奏,根据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条件的不同情况,因人制宜,来安排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作的宜忌、的宜忌、睡眠的宜忌等。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

第3篇: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

关键词:畜禽养殖,肉蛋奶,美女香体,饲料,饮水,环境

中图分类号:S8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述:在现代生活中,随着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兴起,人们发现餐桌上肉蛋奶的品质和风味越来越差。而追究一下现代畜禽养殖尤其是大规模养殖和自然生活生长的畜禽之区别,主要在于:一种是在人工环境下生活生长,饲用人工饲料,饮用人工供水,采用药品防病治病。另一种是在大自然环境中生活生长,饲用天然食物,饮用大自然饮水,靠自身抗体自身免疫糸统抵抗细菌与病毒侵犯,保持洁净与健康的驱体。当畜禽养殖的人工环境具有洁净无污染,无病毒侵害,空气清新舒适,光照充足,一切近似于或优于大自然环境;当畜禽养殖的饲料具有营养,绿色,无毒无害,可充分滿足畜禽生长各阶段需要;当畜禽养殖饮用水具有健康排毒,又能活化细胞,补充体内微量元素及矿物质需求,具有等同于人类生活饮用的优质直饮活化水时。根据实践硏究和利用《美女香体理论》,人类完全可以通过人工环境下的现代畜禽养殖,更好地获得完全保持畜禽肉蛋奶本色风味的绿色健康食品。

一.《美女香体理论》的借鉴方法

香体美女,古今中外均有研究与报导。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西施和杨贵妃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她们分别具有令越国吴王和唐代皇帝唐玄宗倾慕的体香。原来西施常用荷花与露珠调制晨饮,从而获得香体;而杨贵妃则因喜食杏仁并且常将香榧子研未泡茶饮用,由此获得香体。布鲁塞尔的研究人员曾经邀请10个国家的相关女性,通过一糸列前期洁净手段,完成了真实可靠的,别出心裁的体味检测试验。结果发现不同国家的女性,体味也各不相同:法国的女性有酪的香味,英国女性有藕的香味,瑞典女性具有木槿香味,德国女性有一种香木味,而美国女性又具有藻类香味等等。每个国家的美女体香,除了她们的生活环境不同之外,其体香味的形成,无一不与她们的饮食有关。科学硏究证实:体香形成的奥秘,在于不同人类的体味都是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它和代谢出的物质有关,由于代谢排出的物质又是食物结构和空气与水形成的结果,所以,体味不得不说是由食物经由代谢而导演的结果。西方人喜食肉类,因为偏重肉食的体质会呈酸性,代谢过程中会产生酸性物质过多,体液就会逐渐酸化,产生所谓“膻味”,特别是腋下更容易散发出特别气味。印巴人喜欢吃咖喱和奶酪,身上也会有种辛辣的味道。上述十国美女,为什么会有十种不同的体味,也是这个道理。由此不难得出结论,美女及人类的体味是可以通过环境和食物手段来调控的。畜禽养殖肉蛋奶的风味与品质,同样与畜禽的体味与健康状况有关,与畜禽养殖的环境有关,与畜禽的饲料和饮水有关。畜禽的生活生长,饲料和饮水,机体的代谢原理;免疫能力,抗病毒能力等均与人类相似。

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同样是美国海兰褐蛋鸡,一种是在高密度自动化笼养鸡舍内饲养,由于设计条件不足,舍內从育雏期开始至产蛋期,鸡群基本处于相对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密闭式鸡舍内由于通风换气和保温的矛盾末能很好解决,往往造成舍内的粉尘含量常达到400mg/m3左右之多,空气中含有大量有害气体如: H2S,NH3, co2,挥发性脂肪酸VFA, 不饱和醛类,粪臭素,恶臭味等等 。除了在这种不良人工环境下生活和生长之外,其饲料和饮水也是常用的人工饲料和普通饮水,并使用化学药物防疫与治病。经过烹饪尝试,其蛋品和鸡肉均具有腥味大,略带酸味,缺少鸡肉和鸡蛋应有的鲜香味。另一种采用自然放养,保持夜间禽舍内空气质量清新,温湿度适宜,无污染无污浊,无病毒和细菌侵蚀;饲料为人工调配之无污染无变质原料加工而成的全营养饲料,饮水为普通自来水,无药物残留。以此饲养的鸡和蛋,采用同样的烹饪工艺,结果发现,自然放养的鸡和蛋经加工后的食品风味,与前者具有明显的区别,蛋品和肉品基本无腥味,富含鸡肉的本色香味和鸡蛋的鲜香味。

因此,畜禽养殖根据《美女香体理论》的借鉴方法,主要应当硏究动物生活生长的人工环境和食物与饲料的成分以及饮水,机体对疾病和细菌病毒的免疫能力,体内代谢和排除污浊以及化学药物残留的影响,从而使人类获得具有完全保持畜禽肉蛋奶本色风味的绿色健康食品。

二.畜禽养殖人工环境是获得高品质肉蛋奶的前提条件

动物和人类一样,只有在适合自已生活和生长的良好环境中,才有可能健康生存和获得正常的机体,只有有了健康的机体,没有细菌病毒的侵蚀,没有污浊和药物残留,才可以去利用食物与饮料调节香体,动物才能通过饲料和饮水去调节肉蛋奶的风味与品质。试想一下,一只终日在拉圾堆中生长的鸡,受到各种细菌病毒的侵害,体内正受癌细胞攻击,这样的鸡肉和鸡蛋能有好的风味和品质吗?畜禽养殖的人工环境,直接关系到动物的健康,卫生防疫,发病率,死淘率,肉蛋奶的产量与品质,以及对管理人员的健康危害,对公共环境的排放污染等等.建立良好的畜禽养殖人工环境,是规模化健康养殖的第一步。作为规模化养殖场,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畜禽舍建设的围护结构体,舍内的温湿度,空气洁净度,供氧量,粉尘及污染气体与恶臭的处理,光照,热能回收以及供暖降温和智能化管理等等。以《畜禽养殖超低能耗人工环境》为现代规模化养殖的最经济,最绿色安全的畜禽养殖人工环境。

三.畜禽养殖的饲料与饮水

既然动物和人体都具有类似的代谢功能,并且与生长环境,健康状况与体质、食物饮水等密切相关,那么,通过合理环境调控与饲料及饮水配方,用以清除体内污物和毒素,净化体内细胞,去除异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补充营养健康的功能性饲料。猪用防疫饮水1号,具有超强力促进抗体功能,清热排毒,散热生津,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功能。有效防止和解决猪流感病毒,猪瘟病毒,圆环病毒,蓝耳病毒,附红细胞体,弓型体等引起的混合感染。可确保活体内无不良污浊,时终维持健康状态下的生长。猪用香体1号(绿色饲用),利用美女香体理论,在排除和清理动物体内毒素和不良污浊的基础上,促进体内无不良异味,保持动物肉质具有原色本味的品质。

四.结论

通过对《美女香体理论》的介绍和生理代谢原理分析。首先应建立规模化畜禽养殖良好的人工环境,确保动物在绿色健康无污染的环境下生长,再通过对饮水和饲料的配方调控,最大限度排除动物体内毒素,污浊和异味,增强机体细胞活力,同时使用有针对性的绿色营养饲料,砌底提高畜禽养殖肉蛋奶的风味与品质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检疫法

[2]

第4篇: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饮食健康 重要性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广过程中的产物。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公办高校利用自身师资和无形资产与社会力量(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的有形投资合作开办的独立于母体高校之外的本科层次新型高等教育机构,简称为独立学院[1]。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学科设置偏重于文综学科,相对缺少理科学科。

膳食健康又称膳食平衡,是指膳食中所含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且与人体的需要保持平衡,不会过多摄入热量。膳食健康的目的是促进人体正常发育,确保各组织器官和机能正常活动,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延长寿命。

一、大学生饮食健康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是身体发育完全的关键时期,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营养状况是其以后身体健康的基础,同时关系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素质。合理饮食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与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学校对饮食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2-4],各大高校极其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饮食与健康相关课程和活动。身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有赖于体内的物质代谢,身体在物质代谢过程中必须不断从外界摄取一定数量的食物,才能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增加免疫功能、预防疾病、提高工作效率和运动能力等。大学阶段正是学生身体成长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对营养的要求比较高,合理健康的膳食能促进身体健康发育。

但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膳食健康知识,饮食消费行为基本处于盲目状态,随意性较大,能按科学方式对待饮食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大学生存在的膳食健康与营养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膳食健康知识缺乏:大学生现有的膳食营养知识基本来自中学生物、电视、杂志及家庭教育,大学尤其我校几乎没有适当的渠道获得科学系统的膳食健康与营养知识。绝大多数同学不了解每天应该摄入哪些食品满足对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要,这些营养素主要存在于哪些食物中,对食品的选择大多凭嗜好和传统观念。(2)饮食行为不良:高校学生普遍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不吃早餐、暴饮暴食等现象普遍。大多数同学的早餐为牛奶、鸡蛋、包子和面包,部分同学饮食没有规律尤其周末早午餐合为一餐,挑食、偏食、平时节约星期天饱食一顿等,很多同学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特意调整饮食。(3)营养观念偏颇:由于大多数学生家长没有系统学过膳食营养与健康知识,在指导孩子饮食方式和营养摄入方面存在许多传统的错误做法。

二、调查情况

为了了解我校学生目前饮食营养情况及膳食健康知识等情况,我们通过访谈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我校学生的“饮食营养与膳食健康知识”做了一次全面了解与分析(见表一)。调查内容涉及日常饮食习惯、膳食健康的基本知识等。我们在全院范围内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90份。结果显示,目前我院学生饮食习惯不均衡占34.67%;对于基本的膳食营养知识相当缺乏,不到20%的学生了解一般的饮水、果蔬等基本的健康饮食知识;54%的同学认为饮食习惯很重要,说明我院学生还是比较重视饮食健康问题的。对于学校开展膳食健康教育的情况,超过48%的学生认为学校几乎无任何相关的健康教育课程,只有少之又少的一些相关的宣传活动。对于学校开设《膳食健康与保健》课程的态度,超过51.67%的学生表示会选这门课程,39%的学生视情况而定,9.33%的学生表示不会选这门课,由此可见,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非常大。

根据上表调查问卷的数据我们知道,我院超过51.67%的学生表示有兴趣选《膳食健康与保健》这门课程,可见学生对这一领域知识的渴求。结合调查问卷的内容,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在研究我院大学生膳食与健康的基础上,同时为了实现该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本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大模块:

(1)食品与健康问题:主要包括3个部分的内容:①食品与健康;②食品的保健功能及各种保健食品简介;③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及一些食品的化学污染。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吃及平衡饮食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身体获得均衡的营养。

(2)药食同源问题:介绍常见疾病的食疗方法和饮食注意原则,使学生明白食疗重于药疗,并能够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调理身体、强壮体魄。

(3)中国传统饮食学习:介绍我国的菜系、各地的民族特色小吃,尤其鼓励学生亲自介绍本民族、本地区的民俗习惯、饮食文化和特色小吃,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丰富的中华饮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及爱国情怀,并通过特色菜肴的制作视频进行实践演示和视觉冲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并培养学生动手烹饪的兴趣和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学会合理饮食,培养“合理膳食、平衡营养、以食促健”的健康群体饮食理念。

参考文献:

[1]潘愚元,吴玫.独立学院的崛起、问题与前景[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4,1(1):1-3.

[2]陆少明.论学校开设饮食课程.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0:20-22.

第5篇: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

【关键词】营养知识;健康;饮食行为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拥有健康才会拥有将来,健康从营养做起。合理的膳食可以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反之,不合理的膳食搭配和不良的饮食习惯则损害健康。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校大学生的饮食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营养知识,在膳食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良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为了了解广东省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营养膳食情况,笔者对广东省某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结果作了统计分析和讨论,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营养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各专业三个年级的150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了120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700名,女生500名。

1.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00份,其中男生620份,女生480份。有效回收率为91.67%。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营养态度的应答情况 见表1。

表1对营养态度的应答情况(%)

1.您认为营养对健康重要吗?重要95.45不重要4.55

2.如果要求学习营养方面的课程你愿意吗?愿意81.82不愿意18.18

3.你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的获取营养知识吗?会31.82不会68.18

4.你会重视均衡营养搭配吗?会25.45不会74.55

表1显示,该校大学生对注重营养的总体态度还是比较好的,有90.45%的大学认为合理营养可以维持和促进健康。有81.82%的大学生愿意被动地接受营养知识的传授,比如有营养学的课程时,他们愿意去学习。有31.82%的大学生会在课余时间主动的通过查阅图书、浏览网络等途径丰富自己的营养知识。只有25.45%的大学生在饮食中会注重均衡各种营养的搭配,大部分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饮食喜好获取食物,而不会考虑到营养的搭配问题。

2.2营养知识的应答情况见表2。

2.3饮食行为的调查分析见表3。

3结论

该校大学生营养态度较好,营养知识掌握情况欠佳,存在不良饮食行为的现象比较普遍。

4建议

4.1营养是大学生身体发育的先决条件,必须扩大营养知识的教育范围,全面提高学生的营养保健意识和营养知识水平。

4.2增设社区实践教育,通过与营养相关疾病病患的交流,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以此为动力,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最终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4.3广东地区气候多炎热、潮湿,不利于体内代谢毒素的排出,因此,作为广东省的大学生应该在保证营养全面、合理的前提下,注意饮食的清淡,忌辛辣、油炸、烧烤等饮食,降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李军,等.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膳食行为的调查[J].中国校医,2004,(15).

[2]谢佩娜.大学生饮食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028-1029.

[3]刘敏等.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的回归余展望[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0(12).

第6篇: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

9月9日的“餐饮领袖大健康财富论坛”,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带领与会嘉宾走进健康城,首先参观了天士力大健康城,一起感受天士力大健康的发展历程、辉煌成果和未来梦想,在震撼思考中,对未来的合作充满信心和期待;另一部分是针对餐饮企业的知识需求,聚焦三场主题演讲,从多个角度诠释了大健康。

前不久,刚刚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特别提到“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世界中餐业联合会食药养生委员会主席邵刚以《中国饮食:中华民族养生之源、健康之本》为题,深入浅出地诠释了“中国饮食”“药膳与食疗”“让中国饮食为中国人民健康服务,为世界人民造福”,并指出通过食药同源,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时间,把课堂、厨房、教师、厨师相结合,为民众搭建通往健康的桥梁。

武汉刻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舟的演讲题目是《餐饮如何慧聚洪荒之力实现无为管理》,主要针对餐饮企业的管理需求。张舟就当前餐饮行业的发展以及餐饮企业管理问题提出:顺势而为、握“势”盈利、无为而治。时下最热门的时尚餐饮或轻餐饮即“年轻流量”,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却并不适合所有企业。张舟认为,对餐饮人而言,想要把握住“势”成功转型,不仅需要及时清晰地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更需要找出这种趋势与自己的长板能够达到统一的契合点。另外,对内的管理,需要绩效激励机制。通过一整套的体系构建企业的内部生态管理环境,从而达到企业内部平衡,让员工自发工作,达到无为而治。

第7篇: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食疗;老年人养生;疾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15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3-0030-03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发展,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我国将平均每年新增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按照老龄化评判标准,我国已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更加不容乐观。人口老龄化使得老年人更加关注疾病防治与祛病养生。而在我国传统医学中,中医食疗对于老年人的疾病防治疾病和养生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食疗即饮食疗法的简称,是利用食物的适当搭配调整来进行防病治病,或促进病体康复,是以食品的形式来具体应用。它既不同于药物疗法,也与普通的膳食有很大的差别。

1 食疗的历史发展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甲骨文记载看,有禾、麦、黍、稷、稻等多种粮食作物,已能大量酿酒。在商汤之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发现有……到了战国时期,终于有了有关食疗的理论,标志着食疗的飞跃发展。食疗的真正发展是在周代。《周礼》中把医生分类,其中就有“食医”,居诸医之首,掌管周天子的饮食,“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食视齐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棕,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膈宜麦,鱼宜菰,凡君子之食恒放焉”。《周礼》的记载,说明在周代就已经出现了专职饮食调养的人员,其地位和“医师”(掌医之政令),“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疡医”(掌肿疡)是一样的,《周礼・天官》中还记载了疾医主张用“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疡医则主张“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等。这些主张已经是很成熟的食疗原则。这些记载表明,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丰富的药膳知识,并出现了从事药膳制作和应用的专职人员。“食医”的记载,说明我国古时对饮食健康的关注程度已非一般。秦汉以降,医学著作浩如烟海,《黄帝内经》有“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治病原则,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专列“食治篇”,这是现存关于食疗最早的专篇著述。孟冼所著《补养方》经其弟子张鼎增补成的《食疗本草》,南唐陈士良编著的《食性本草》,则是专门的食疗论著,食疗从此成为一专门学问。可惜此两本书已亡佚。此后,历代医药学家在临床实践中对食疗也多有完善和发展。北宋《太平圣惠方》中的“食治论”,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吴瑞的《日用本草》、明代卢和等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朱槽的《救荒本草》、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等,许多食疗方至今仍然被应用。

2 食疗的基本原则

食疗之所以得名,乃是为了与药物疗法区别。食物疗法和药物疗法有很大的不同,《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食物的治病原则,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也就是说,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颇特性,能够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食疗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丰富和发展的。因此在食疗的运用中也遵循了中医的基础理论。食疗的基础是中医基础理论,食疗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基础原则。

3 食疗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

人进人老年期后,人体组织结构进一步老化。各器官功能逐步障碍,身体抵抗力逐步衰弱,活动能力降低,以及协同功能丧失。此时身体免疫功能降低,对外邪入侵的抵抗力降低,遇到外邪入侵,容易发生疾病。因此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需要注意正常的生活保健之外,还需要注意饮食的健康。因为老年人的疾病和健康都和饮食密切相关。简单说,怎么吃,吃什么,都有讲究。因此食疗对于老年人越发重要。而老年人饮食的情况较为复杂,不能简单的决定食谱,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3.1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老年人食疗在这里也同样适用,具体到各种饮食,就是体现膳食平衡,营养均衡的观念,人的饮食结构是一个整体,现代营养学认为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七大类物质,这几大类营养素分别存在于不同种类的食物中,如粮食类食物主要含有丰富的糖类,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鱼、肉、奶、蛋类则是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老年人尤其不可偏食,过量摄取其中的任何一种或几种而不注意饮食搭配。《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莱为充,气味合而服之。”指出了老年人饮食应该多样化的问题。事实证明,人类的饮食结果和营养摄人是一个整体,不挑食,不偏食,均衡各种营养的搭配,合理饮食,均衡饮食,有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3.2 辨证饮食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原则,即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老年人的体质临床辨证,加以相应的治疗,饮食和中医辨证治疗一样,也需要进行辨证,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于身体有害无益。中医认为。人的体质有寒热虚实,故所进饮食也要与寒热虚实相适应。老年人尤甚。因病证而异。饮食也有不同。根据中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如神疲气短,倦怠懒言。舌质淡,脉虚无力等为虚证;虚证患者以其阴阳气血不同之虚,分别给予滋阴、补阳、益气、补血的食疗食品治之‘形体壮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质红,苔厚苍老,脉实有力等为实证;实证患者应根据不同实证的证候,给予各种不同的祛除实邪的食疗食品,如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攻逐水邪等;怕冷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迟等为寒证;寒性病证,给予温热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口渴喜冷,身热出汗,舌红苔黄,脉数等为热证;热性病证,给予寒凉性质的食疗食品治之。因病证而异,饮食也有不同。临证当辨证论之。

3.3 五味调和 药有四气五味,是为酸、苦、甘、辛、咸。“药

食同源”,故食物也应该与药物一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就是讲究“五味调和”,饮食“五味贵和,不可偏胜”。因此老年人食疗也应该调和五味,五味调和。便可“壮筋骨,益气血,健身却病,延年益寿”,五味失和,则变生疾病。五味分人五经,酸味入肝经,苦味人心经,甘味人脾经,辛味人肺经,咸味入肾经。《内经》有云:“多食咸则脉凝涩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肉痛而发落,”五味调和,搭配饮食,不可因偏嗜而废。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中国人饮食结构的逐渐西方化和简易化,西方的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正在影响中国人。老年人大量摄人肥甘厚味,放弃了国人传统的以纤维和维生素为主的健康饮食,使得身体内的脂肪,胆固醇等物质过量堆积,势必引发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病症。也使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所以,老年人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饮食方面必须五味调和,均衡搭配。健康饮食有助于老年人调节身体的饮食搭配,做到营养均衡,《内经》所谓:“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即是此意。

3.4 饮食有节 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发病因素都和饮食无节制有关。脾胃乃先天之本,受后天水谷精微而化生气血,濡养全身,饮食不节,脾胃最先受伤,脾胃伤则无法运化水谷精微,气血不得化生,五脏虚弱,正气衰微,发生疾病。所以饮食要有节制。这里的节制是适量的意思。不能吃的过多,但也不可过度节食,吃的过多,营养过剩,堆积体内,脾胃不及运化,阻塞经络气血,引发眩晕,胸痹诸病。过度节食,营养不足,脾胃不得吸收足量的水谷精微,气血微弱,无法濡养全身,正气不足,卫气不得固护于外,营气不得内守于内,易于感受外邪,发生疾病。《黄帝内经》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吕氏春秋》中则说过:“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尚书》也主张“食哉唯时”。老年人需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的进食,才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反对暴饮暴食。

3.5 三因制宜

3.5.1 因地制宜 中医食疗与中医辨证施治的观点一样,强调因地、因时、因人制宜。《黄帝内经》曰:“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盐……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跗……中心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老年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当结合实际情况,不可拘泥。饮食疗法也应遵循一样的原则。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各地的饮食习惯并不一样。当然我们不可能真的拘泥于内经的经文意义,但是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各地的水土不同,人民体质也有差异,治病需参详,食疗也是一样,同一个人来到不同的地区,摄人不同的饮食往往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饮食习惯的差异体现出来,就是俗话说的“水土不服”。如南人嗜辣椒,因南方地卑土湿,瘴气之所,食辣椒以克瘴气,故湖广四川一带饮食偏辣,北方天寒地冻,游牧民族所居,游猎牲畜,烧烤肉食,饮牛奶,烟火味重。不同地域,文化传统不同,气候条件不同,人类久居其地,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因地制宜不仅适用与一般人,老年人更加应该注重饮食的地域性差异,以避免发生疾病。

3.5.2 因时制宜 时令饮食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话题。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不同,老年人的时令饮食也不尽相同。《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奉长者少。”指春天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多吃点甘味的食品,以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春季阳气发越,清阳上升,应适当多吃些葱、姜、蒜、韭菜等具有祛散阴寒助阳气升发的食物,少吃性寒食品,以防有碍阳气发越。“夏三月,此谓蕃秀。……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所以夏季不可过于冷饮,以免损伤脾胃。夏夜乘凉,不可贪食冷饮,以免寒湿留滞,发生疾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季饮食,注重养肺阴,润肺燥,避免辛散、刺激、香燥物,同时也要避免寒凉伤阳的食物;进食一些当令的蔬菜瓜果等食物。“冬三月,此为闭藏,……春为痿厥,春生者少。”调理饮食,不可多吃烧烤炙博肉面馄饨之类的食物。平时食味方面,适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造成心脏生病,所以适宜养心,因时制宜是老年人时令养生的重要原则。

3.5.3 因人制宜 老年人的体质随年龄、性别、地域、饮食习惯有所差异,需要的营养结构也有所不同,所以饮食的调制也应因人而异。老人的体质差异决定了饮食的差异。瘦人火多,胃火亢盛,不可多食辛辣,以免助火伤津;可多食瓜果蔬菜等食物;肥人痰多,痰湿为主,内阻经络可发为中风,故不可多食膏粱厚味,应多食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阴虚者饮食当补阴,不可贪恋热食;阳虚者食当温阳,不能多食冷饮;气血俱虚者当补益气血,血瘀者食当活血化瘀,可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气郁之体质者,舒畅情绪,平素应多食一些能行气的食物,避免肝气抑郁。人的体质差异是先天的,而自然地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道法自然,人也应该法道,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

4 食疗和药物治疗的关系

饮食疗法作为治病强身健体的一种调理方法,是不依附于药物治疗而独立存在但又对药物治疗起辅助作用的一种方法。身体健康的老年人虽未生疾病,但是年老体弱,自身正气不足,对外邪和内伤的抵抗力较差,此时尚不需药物调理,可以通过适当的饮食来调理身体,休养精神,扶助正气,这种特定的饮食方法有助于老年人祛病强身。这种特定的饮食方法称为食养,食养就是将食物应用于健康人群达到养生目的。一旦老人发生疾病,视病情轻重,决定治疗方法。孙思邈对此也有言云:“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对于一些轻浅病症,慢性病和疾病的初期以及恢复期都可以直接使用饮食疗法。如果病情较重,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可适当服用食物,以辅助药力,并可直达药力不到之所,除残去秽,以收全功,所以在老年人临床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为主,饮食疗法则应该在临床辨证的基础上辅助药物治疗,以收全效。

第8篇: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

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旨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推动构建健康中国,明确提出要将健康教育置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强调提升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民以食为天,食育作为关乎健康的重要一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食育不仅关乎着大学生的饮食健康,也有助于推动全民食育的开展。建设高校食育课程,能够在对高校学生饮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合理的建议,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全面推进高校食育高质量发展。

2浅谈健康中国理念

建设健康中国不仅对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更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因而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战略意义。健康中国强调以民为本,能够有效保障社会发展的协调稳定。健康才是最大的生产力,与健康有关的产业也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只有保障国民健康,才能更加稳定地产生劳动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饮食是关乎国民健康的最重要一环,加强和推进食育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3高校食育体系探索

3.1高校食育发展现状

食育即饮食文化教育,教育人们科学地了解饮食相关的知识。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食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开始于21世纪初,目前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我国传统的食育相关教育都是重点关注饮食健康,在面向的群体中,我国也更注重对儿童的食育教育,而对高校的食育却有所忽视。[3]不少高校学生因为缺乏系统性的饮食教育,忽视饮食健康的重要性,在饮食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利于身体健康,导致自身体质下降。由此可见,加强高校食育迫在眉睫。

3.2论高校食育的重要性

3.2.1能够丰富知识大学正是学生掌握丰富知识和更多技能的黄金时期,进行食育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并能够促进食育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高校学生进行食育,既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渴望,让他们学到更多的饮食知识,将我国的饮食文化发扬光大,又能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面向全社会推广和发展食育。[4]3.2.2可以增强体质当前,不少大学生体质下降就是因为饮食不当,或过于肥胖,或营养不良,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机能,使他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学习的黄金期和即将迈入社会的关头,拉低学习和工作效率,危害身心健康。[5]因此,他们迫切需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3.2.3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大学生进行健身时需要有合理的营养配比作为支撑,才能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食育知识,科学地规划饮食,开展高校食育课程便能很好地满足这个需求。

3.3高校食育体系的构建

由于我国的食育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高校食育的开展更是缺乏经验,需要自己摸索探究,借鉴别国成功经验。食育不止与饮食相关,还涉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完整复杂的体系,需要多方协调配合、共同构建。[6]3.3.1建立专门的部门食育不单单与某个专业或者院系相关,其实际范围很广。为了能够有效地开展食育,需要专门设立部门来承担相关任务,协调各方资源,在必要的时候出面寻求社会、政府等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各单位只有协调互助,才能推动高校食育更好更快地发展。3.3.2自主进行食育研发目前,我国在食育相关方面还没有专门的教材和课程,仍旧处于摸索阶段,现有的一些学习资源良莠不齐,难以甄别,这就需要高校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传统,鼓励学生参与研讨和开发,积极开展食育相关课题的研究,共同促进食育的科学发展。3.3.3注重实践教育食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教育,更需要进行实践来完善。高校食育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也是面向整个社会公民的教育。通过具体实践,学生才能对整个食育体系的运转有切身体会,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坚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让食育教育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

4健康中国视角下的高校食育课程建设

4.1建设高校食育课程之必要

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其他各类资源,高校的教育会对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是推动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引领我国食育发展的生力军。开设食育相关课程,是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促进高校食育发展的最佳途径,通过完善教学模式和课程理论,更新教育观念与方法,使学生优化生活习惯、提升生活质量,推动高校食育体系更加科学地运转。[7]

4.2高校食育课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4.2.1坚持正确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一门课程的建设,其指导思想是这门课程的旗帜和灵魂。建设好高校食育课程,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遵循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相关规定,符合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4.2.2立足实际,联系生活食育课程不是泛泛而谈的,需要具体地联系生活实际,并能够在生活中广泛应用,要切实解决学生的饮食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要建设接地气、有较强操作性、有活力的食育课程。4.2.3正确处理好食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食育课程涉及的范围很广,涵盖了多个学科和领域,与很多专业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与其他学科也存在一定差异,要在不影响其他课程教学的前提下来建设食育课程,确保食育课程与其他课程都能更好地进行。4.2.4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建设课程时不能一味地在课堂上进行说教,还要注意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变换教学形式,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食堂观察一日三餐的生产过程,也可以走出学校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等。只有使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才能激发学生了解食育相关理论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

4.3当前高校食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食育课程都还处于建设和发展阶段,相关配套的教材、课程模式都还很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改善。许多师生对食育的认知都还很浅显,觉得只是简单的吃饭问题,仿佛没有了解的必要,认为开设这样的课程毫无意义,对相关课程和活动的兴趣不高。因此,建设食育课程还要进一步普及食育相关知识和理论,使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到食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积极参与食育课程建设。

4.4高校食育课程建设策略

[8]4.4.1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建设高校食育课程,自然而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首先要采用的手段,要广泛利用各类资源,运用各种理论材料,为学生详细讲解食育的相关知识,。4.4.2把学校食堂作为主要阵地食堂作为学生饮食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把食育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主要阵地。在开展食育课程时,也可以把相关内容同食堂联系起来,将学生的日常活动作为主要载体,让学生能够有更加具体形象的认知。4.4.3以科学研究为主要方向由于目前我国与食育相关的理论还不够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场地,需要在课程研究中对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补充并完善食育理论体系,使我国的食育教育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4.4.4将饮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是食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之外,饮食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广泛的宣传,让每个学生都能了解到食育的真正内涵,丰富校园文化的构成,激发学生对食育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食育理论。

4.5高校食育课程建设展望

随着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提出,我国高校食育课程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构建符合战略发展的新型食育人才培养体系。食育在我国将不再是一个大众心目中的模糊概念、看似高深难懂的理论,而是一个完整的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的科学体系。

5结语

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健康状况将不断得到改善。我国的食育课程建设起步晚、发展不完全,但是在科学的指导思想下,立足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生活实践,食育课程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高校食育课程的建设、发展与完善,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学生食育知识,在实践与探索中推动我国食育高质量发展,带领我国整体食育水平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9,35(4):426-428,577.

[2]华颖.健康中国建设:战略意义、当前形势与推进关键[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6):105-111.

[3]李明晨.高校食育体系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2(5):63-66.

[4]刘云红.高校食育的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83-86.

[5]郭思宁.大学生食育的困境与突围[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9.

[6]桑磊.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策略[J].普洱学院学报,2021,37(6):52-54.

[7]宋尚新,王蓉蓉,王晶,等.高校食育课程“教学做合一”教学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47):33-36.

第9篇:饮食养生与保健论文范文

《养老奉亲书》是宋代陈直根据多年的研究体会及唐以来对老年保健的研究成果著作而成。该书对老年人保养、饮食调治、用药宜忌及老人护理等问题均有论及,提出了老年人的“七养论”,还继承发扬了《内经》以来的四时顺养思想,提出四季养老论:“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当夏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当冬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老年养生学的内容。元代泰宁总管邹铉之高祖、叔祖等人,用此书之法备极荣养,“皆年过九十”,邹铉本人依之调理,亦寿至稀年(《寿亲养老新书》)。于是邹铉在1307年将《养老奉亲书》加以整理,续增第二、三、四卷,更名为《寿亲养老新书》。该书在中医养生学史上也是一本有名的老年保健养生专著,其“征引方约(注:当为药)类多奇秘,于高年颐养之法,不无小补。因为人子,所宜究心也”。(《四库全书提要》)元刊、明刊等版本中刊行者皆署以“居家必用本”,并且还传至朝鲜和日本等国,可见影响之深。

到明代出现了另一本老年保健养生专著――《遵生八笺》。该书在学术上与《养老奉亲书》有渊源关系。原题为屠隆纬真人著,书中内容也多引用道教养生之说,看来恐为道教传人所作。书中有“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起居安乐笺”、“延年却病笺”等篇章,对四时顺养、饮食调治、起居合宜、药物补养等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此书自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刊行后,颇受欢迎,到解放前已刊行过五次。这几部书的流行速度之快和传播范围之广在中医养生史上是不多见的,这与宋以后,老年养生保健的方兴未艾是有密切关系的。

明嘉靖年间,新安徐春甫撰《老老余编》两卷。该书也是一本老年学专著。老年人的颐养是该书讨论的主要问题。卷首要求人们“洞烛摄养之方以副人子之孝心”,这种把养生与“忠孝”联系在一起的观点,无疑对明清时代老年保健研究的开展与深入起了推动作用。该书上卷重点选录《千金要方》、《寿亲养老新书》养生诸说及《格致余论》养老、茹淡,《医学入门》保养等内容,对老年人的颐养颇有裨益。

明代御医龚廷贤对老年养生也有不少贡献,在《寿世保元》中不仅辑人了许多前人的养生理论和方法,而且搜集了大量延年益寿的秘方,并将其精妙者编成口诀,广为流传。更为重要的是他写了《衰老论》,对衰老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这一时期的老年养生保健学不仅在方法上丰富多采,而且在理论上也独具特色。明代另一位名医龚居中撰的《五福万寿丹书》和《红炉点雪》亦有独到之处,认为老年人安养、延龄应从居处、调摄、保形、节欲、按摩、功药等六个方面人手,并详细地记录十几种引导方法,有动有静,有柔有刚,很适合老年人练用。此外,明代的《洪梗辑刊》、《寿养从书》,清代的《寿养秘诀》、《养真集》等书,也大都讨论了老年人的养生与长寿问题。清乾隆年间,著名养生学家曹延栋撰《老老恒言》五卷。卷一为安寝、晨兴、盥洗、饮食、食物、散步、昼眠、夜坐;卷二为燕居、省心、见客、出门、防疾、慎药、消遣、引导;卷三为书室、书几、坐榻、杖、衣、帽、带、袜、鞋、杂器;卷四为卧房、床、帐、枕、席、被、褥、便器;卷五为粥谱,主张从节饮食、调精神、慎起居、辅导引等方面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