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儿童美术教学重点精选(九篇)

儿童美术教学重点

第1篇: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学前美术;教育;儿童

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第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儿童的美术素质,培养儿童的艺术审美情趣。从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师应更多地从儿童的兴趣出发,针对儿童自身的心理、性格特点针对性地选择艺术门类,让儿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愉快轻松中发挥创造力和天性,注重学习的过程。所以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是,首先,引导儿童初步学习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感知周围环境,培养儿童对美的灵敏性。其次,引导儿童积极投入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美术活动中,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表达能力和感受,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再有,引导儿童初步掌握多种材料和工具的操作,以及运用图形、造型、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审美表现。

第二,儿童美术教育作为学前教育阶段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并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合各层次儿童年龄特点的方式。同样,在学前教育这个人生的起跑线上,清晰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制定合理、合适的目标更是影响儿童一生的重要教育环节。教材和美术活动内容应贴近儿童生活,教学方法应丰富,且应该重视儿童美术基础知识的培养。

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及特点

第一,学前儿童美术本质是儿童认知的过程,随着思想认识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这一阶段儿童是通过绘画途径来表达感受。儿童美术的本质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兴趣是儿童美术的原动力。儿童美术的本质是儿童的一种自我表现和游戏活动,儿童把美术作为自己游戏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启迪儿童的心智和情感,是研究儿童独特心理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说,当儿童有了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美术。儿童美术伴随儿童成长是一个特殊阶段。儿童美术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美术无拘无束,个性特征鲜明,形成了儿童画独有的意味。这些特点直接体现了儿童的内心世界与思维。所以,在观赏儿童的美术作品时,能强烈地感受到儿童在美术中所体现的那种独特的拙稚美及童趣,儿童美术促进了儿童心智的成长,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儿童美术对儿童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独特的促进作用。

第二,学前儿童美术是儿童了解世界的一种独特形式,儿童美术包括“想象、直觉、幻想、灵感”等形式,应不断地引导儿童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实知识面。儿童了解世界的形式是感性的,思维的方法是非逻辑的,儿童在绘画时表现出的各种特点和所采用的表现方法与成人是不一样的。因为儿童对形体、结构、空间、色彩等很多的客观造型因素是直接和感性的。对儿童来说,美术活动是一种很有趣的游戏活动。在绘画过程中,儿童会感受美术带来的快乐。通过儿童美术让儿童在感受、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保持对美术的兴趣,从而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

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

第一,儿童美术教育内容指的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美术活动,是引导儿童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各种事物,丰富儿童的审美情感和感性经验,激发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情感体验。

第二,欣赏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人文环境和自然景物中的美好事物,丰富儿童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趣、审美评价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一种提升儿童素质的美术教育活动。

第三,绘画活动:让学前儿童了解各种美术材料和工具及性质,并能灵活地掌握美术材料和工具;为儿童创设展示自己绘画作品的条件,引导儿童互相交流、欣赏,共同提高。

第四,手工制作活动:指导儿童利用纸、树叶或废旧材料制作手工折纸、树叶粘贴画、玩具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促进儿童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儿童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

第一,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在幼儿园的活动中,美术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提升素质教育活动,同时也是儿童表达自己美好愿望的活动。儿童是否对美术活动感兴趣,对美术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术活动时,我们应该从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入手,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为主;创设一个美的活动环境,经常提供作品给儿童欣赏,将儿童的作品陈列在展台里,让儿童互相学习,在评价中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动机,并学习相互介绍自己作品的内容,促进共同发展。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引导鼓励儿童收集美术活动的各种资料,如各种树叶、卡纸、花布、各种图片等,这些工具和材料可随时取用,让儿童在自由玩耍中引起对颜色、造型的兴趣;充分肯定每个儿童取得的微小成功,肯定儿童的独特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树立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的进取精神。

第二,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通过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引导儿童认识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美好事物,欣赏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儿童美术作品,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中,儿童对作品的讨论是自由联想的、随意的,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儿童最初的艺术感受并加以引导提升,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独特的理解等方面。美术欣赏的目的是通过美术作品的赏析加深审美感受和释放审美想象,开阔儿童的生活视野。儿童的审美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美术综合教育活动作用于儿童,就能促使儿童的多种功能协调发展,使儿童的审美经验向整体的、综合的方向聚合、转化,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心理。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激发儿童绘画,如表现力非常强的米罗、毕加索的作品。在欣赏评价美术作品时,应鼓励儿童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认识。儿童通常喜欢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拟人化,再现童话的王国,把自己喜欢的加以美化,讨厌的东西丑化夸张处理,使自己的画充满生活情趣和满稚气。儿童根据这一年龄特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极富童趣的作品。教师不能把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强加于儿童。

第三,教给儿童初步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儿童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当儿童运用掌握的浅显知识技能,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想的东西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各种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渴求和欲望,以促进学前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四,发展儿童的智力。通过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儿童的智力,儿童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儿童的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的各种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智力得到发展。

总之,通过剖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认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及特点,深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提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莉.学前美术教育浅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9.

[2] 王冰.美术的教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

第2篇: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儿童美术心理;儿童美术教育;文化心理学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主要是关于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研究,即将儿童绘画能力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儿童绘画的分析研究,为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研究提供科学的实证材料。显而易见,发展心理学中的儿童绘画阶段研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因为仅仅依靠对儿童绘画阶段的分析判断,还不足以揭示儿童美术活动心理现象的根本规律。

立足于生命哲学起点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儿童生命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儿童为艺术生存的价值。从学科属性来看,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不是直属于艺术心理学的范畴,当然也就不能简单套用艺术心理学的研究策略和方法。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对象应是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心理问题,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环境要素,对儿童美术心理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仅能促进儿童美术特殊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应促进儿童情感、人格的成熟。

一、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嬗变与发展

传统的美术心理学从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原则”到亚里士多德对“秩序”“匀称”的判断,直至“黄金分割律”标准的应用,自然科学的价值判断在审美研究领域被推崇到了极致。这种建立在自然科学方法论基础上的美术心理学,在决定论和还原论的主导下,一直试图在复杂的美术活动中探寻永恒的心理客观规律,不论是在生物学、生物化学支持下的“实验心理学派”,还是其后受物理学影响的“格式塔心理学派”,都成为美术心理学的奠基理论,使美术心理学沿着科学化的方向走到了今天。

建立在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学研究,其重要的标志性研究是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罗恩菲德的绘画发展理论之间存在着惊人的对应性,这种明显的对应性证实了以儿童画作为思想标志探索儿童思维发展的可行性”。在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说的影响下,1927年英国心理学家里德发表了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首次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线描期”“叙述的象征期”“叙述的写实期”“视觉写实期”“压抑时期”“艺术复活期”7个阶段。同时,他与罗恩菲德同时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的“直线型”模式,认为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随着儿童智能不断成熟而成长的“直线型”发展过程。

然而,到了1978年,在美国“u型行为发展会议”上,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们开始提出儿童心理的“u型”曲线发展模式,认为儿童绘画是一个有峰谷曲线变化的发展过程。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美国有关学者在这一研究基础上更是提出了“多轴媒体表现说”,认为“不同儿童在同一阶段的绘画会呈现不同风格,而且文化环境因素往往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在社会文化资源和日常生活中受到环境文化影响,所以,不同民族、地域文化会影响儿童绘画的知识认知和形式表现。”可见,当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已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从关注儿童个体发展走向宽阔的社会文化领域,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不仅与美术教育具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民族文化之间具有重要的关联。

二、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儿童美术心理作为儿童个体生命现象,不仅反映出儿童生命存在的本真,同时也折射出儿童作为社会文化存在的特征,儿童美术心理活动自然离不开美术知识形态,而且必然地受到美术审美心理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结构的影响,所以有关儿童美术心理的研究不仅会涉及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也会涉及美术知识与审美情感问题,同时还会涉及儿童美术心理发展中环境文化影响的问题。

(一)关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理与心理机制问题

如同人类存在语言模式的生物发展结构一样,人在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存在着审美发展结构,人的审美经验甚至在儿童使用蜡笔、颜色之前就已经开始了。研究生命发生基础的生物学理论一直是研究儿童美术心理发生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儿童作为生命发生体,天生就携带着一种先天性的‘自然结构’和图式,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一些审美心理原感。”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立足于儿童物质生命的本原,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视知错觉和生理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而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基础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则立足于儿童的社会文化属性,对儿童美术心理中的文化符号认知理解和体验问题情有独钟。

“心理学是否是纯自然科学,是否应当列入生物科学的范畴,这应当是一个应该继续讨论的学术问题。心理学也可以应用比较法,通过和各级动物的比较,来进一步说明人的有关心理现象,但是,无论如何,绝不应该把人的心理机械化和生物化。”建立在儿童生理成熟机制上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把儿童美术活动能力首先归于其生理机制的成熟,特别是有关儿童美术技能研究的生理成熟论者往往把幼儿手腕、手掌大小、肌群及手臂肌肉发达程度作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并且把美术活动有形的结果视作衡量儿童美术动作机制成熟的重要标准。其实,通过美术活动结果来判断儿童生理机制发展水平,往往会让研究者过分相信儿童美术动作技能的“记录”功能,但事实是,对于那些有动作技能不良记录的儿童,之所以没有表现出美术能力,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手臂、手眼协调机制没有达到成熟水平,而只是由于缺少有关经验而已。比如“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以为临摹几何图形提供必要基础。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符合逻辑的。与此相反,我们认为上述研究所得结论也未必完全正确,因为,他们(研究者)把临摹几何图形的能力看成只不过是知觉能力和运动能力的相加,这显然是不够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忽视儿童美术活动特有的整体性,仅仅把儿童绘画视为一种感知意义上的心理现象,而非多元因素作用下的学习过程。尽管以格式塔心理学为代表的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知觉感官的功能同样具有抽象、推理等理解上的意义,但是儿童美术活动毕竟不是一种单纯的视知觉心理现象,仅凭这些“儿童知觉感官功能的抽象、推理”显然不能让儿童顺利完成复杂的美术活动任务。

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由于固守实验、实证的方法研究儿童美术活动中的生

理心理机制,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把儿童绘画作品作为“试纸”,试图依此判断儿童智力水平的现象。如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画一个人”的测量工具,它旨在依据儿童画中出现的细节详尽程度来判断儿童对环境认知的水平,让心理学家由此断言:“那些虽然在纸上自由画出一些符号,但还没有能力画出‘封闭形状’,或是不能将自己在纸上所画的符号与他们周围环境之间联系起来的儿童,可以看作是三岁儿童的智力水平,在三岁年龄阶段,这样的绘画水平是正常的。”时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我国还依然能够看到当年美国“画一个人”测量的影子,如当下我国长期热度不减的“少儿美术考级”,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儿童美术心理测试。

(二)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知识与情感问题

“人不仅在其本质上是乐于求知的,而且人的生命、全部现实生活也是由知识所建构的。”从儿童美术的发生看,游戏是儿童美术活动的重要原生形态,如果说艺术是游戏的一种形式,那么儿童的游戏就是一种艺术形式。知识既然是认识和经验的总和,那么儿童美术活动的知识就应包括对游戏中物质媒介操作的经验与相应的内心情感体验。儿童美术活动不是狭义的艺术专业化的生产或欣赏活动,而是伴随游戏过程的一种广义的学习活动,所以它一方面涉及非专门化的宽泛的造型艺术知识,另一方面涉及游戏活动规则以及由实践操作引发的认知理解行为,即当儿童把玩绘画工具,进行涂鸦游戏时,不但认识操控了工具,同时也体验了整个游戏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由于传统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过分强调儿童美术活动的有形成果,强调儿童美术知识的所谓专业化,因此就难免使自身在儿童美术知识认知与情感表达之间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现代绘画方法确实给儿童提供了表现其心理活动的机会”,使儿童能够不受传统技法知识的束缚来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儿童这种自由表达“不仅鼓励了那些所谓的自发笔画和因一时冲动而闪现出的形象的大量出现以及由混乱不整的色彩所组成的粗糙的艺术品的大量涌现,而且干扰了受视觉控制的形式的准确性。粗糙的画笔以及滴色的油笔,仅使儿童们创造出某种片面地表现他的心理状态的画。”他们看到了传统写实主义艺术观念下技法训练的弊端,“传统方法就是让儿童用一支削尖了的铅笔一味地把模特描摹下来,”因此使儿童受到了束缚,但同时他们又主张“阻止儿童运用艺术品去再现他所观察到的现实”。由此可见,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在尊重儿童自由表达与维护经典美术知识的权威之间徘徊不定。

其实,如果我们摆脱经典艺术知识观对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约束,从儿童美术活动的生命价值出发看待儿童美术活动中知识的个体经验特征,就可以避免上述矛盾,因为如果心理学也是科学,它就要研究被人们认为是主观的、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并且不能否认它们的合规律性。

(三)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中的民族文化影响问题

心理现象是由社会活动、自然环境及社会活动和自然条件所产生的概念等建构而成的。时至今日,虽然科学实证方法仍然是包括儿童美术心理学在内的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但是,“科学如果没有社会环境的需要和刺激,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受实验心理学科学实证观的影响,传统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一直忽视儿童所属民族文化对儿童美术活动产生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康达尔大学家庭研究与人类发展学教授w.l.布雷顿曾充分肯定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理论的价值,认为“在美术的发展上,世界各地的儿童似乎都遵循着一条共同的规律,他们都是按照上述的美术阶段发展的。我们曾经收集了另外一些国家的儿童绘画,像巴基斯坦、巴西、埃及、印度、乌拉圭、日本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等,从这些国家的儿童画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由此可见,儿童早期的美术作品所采取的形式在世界各国都是相似的,其差异仅在于画面上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不是因为各国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明确地说是因为儿童在绘画中所反映的各国不同的风土人情所造成的。”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当“风土人情”没有作为文化要素进入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时,儿童早期绘画被认为都是相似的。

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心理学则认为某一文化语境制约着语境环境内的人对刺激的反应,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符号表象系统,“人的心理尤其是高级心理活动主要是符号活动,是创建或制造、运用、操作符号的过程。”照此观点,儿童美术心理活动同样应该是儿童在一种特定文化环境中的符号认知与操作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张增慧、林仲贤合作开展了3-6岁壮族与蒙古族儿童颜色爱好的研究,结果表明:受所属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同民族儿童对颜色的爱好具有差异性。此研究结果为我们认识民族文化与儿童美术心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支持。进入本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进一步表明:“文化的因素将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从社会文化资源、日常生活中学习绘画……即使共属同样的文化传统,地区环境的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及绘画表现。”

三、不同价值观、知识观与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决定作用,遗传只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教育则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性。”不同教育观念下的儿童美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我们认为,儿童美术心理研究与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区别与联系在于:前者是针对儿童美术心理现象的事实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后者则是从社会要求出发,在明确儿童美术教育价值、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对儿童美术现象的分析研究来检验美术教育内容、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心理学不是实验教育学的一个必要的参考因素,而只是说,实验教育学所参考的问题不同于心理学的问题。实验教育学的问题所涉及的不是儿童一般的和自发的特征和智力,而是有关的教学过程对于这些特征所产生的变化。”

(一)不同价值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正确看待幼儿原始美感的发生以及遗传基因的文化属性是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重要哲学起点。“卢梭要求把儿童当做儿童对待的观点是应该加以检讨的,因为儿童不仅是一个‘儿童’,而且还确实是一个‘人’,儿童的活动不仅是‘儿童的活动’,而且还是‘人的’活动。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差别是错误的,但是,看不到‘儿童’与‘成人’之间作为‘人’而存在的共同性也是不对的”。正是受卢梭的影响,传统儿童美术教育家往往在“保持儿童艺术天性”和“适时美术教育干预”之间摇摆不定,就连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也不例外。在她看来,“没有什么绘画的进阶练习能引人达到艺术创造,儿童的绘画是依自己的情感制作,就象促进自己的语言的成熟一样,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因此她坚信儿童绘画是不可教的,但是她又以激烈的语言谴责当前学校展出的那些具有‘自由画’儿童期特色的可怕的美术作品,她认为心理学家收集、观察,并加以分类的‘幼儿心理的文件’,其实不过是智能上不法的可怕表现而已,‘它们显示出儿童的眼睛未受过训练,手是迟钝的,心对于美

丑同样地无感觉,真假不分’。”蒙台梭利顺应儿童的自然成长,确认儿童的努力是自发的,但是又惧怕儿童因缺失训练而变得美丑不分,同时把这种现象归罪于心理学家,显然有失公允。

儿童美术教育的专业化往往把儿童美术学习看成是儿童接近艺术经典的必然途径,从而忽视了儿童美术心理的自发特征。“艺术教师很容易有尽可能早地教学生中心透视法这类诀窍的倾向,它使老师显得很内行,使想尽快达到成人标准的学生感到高兴,也会给家长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它很快就变成笨拙的洗脑。”显而易见,儿童美术教育家在目睹了实验心理学关于形状知觉、图形记忆与外在刺激条件的研究成果后,会更加坚定利用美术手段促进儿童上述方面发展的信心,于是也就出现了旨在训练儿童专门化形状知觉与形状记忆能力的教学内容,如儿童写实绘画训练,原本是借用了一种艺术式样的普通美术活动,由于教师偏颇的教学理念,即要刻意强化儿童对客观形状知觉记忆的刺激条件,结果出现了固定僵化的儿童美术教学内容与机械死板的训练模式,使儿童陷入被动的苦恼之中,尽管儿童所画的形象与客观实物越来越像,但其自主表达的能力却越来越差。因此,有美术教育家认为:“发展知觉能力和肌肉运动能力可为儿童绘画奠定重要基础,但是,美术活动中的技能操作不是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简单相加,如果排除了有关理解、想象和情感兴趣等其它心理因素,而一味希望通过专门化的感知训练来达到发展儿童美术心理的目的,可能会让儿童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不同知识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幼儿心灵的成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一个脆弱的过程,很容易受到在错误的时间灌输的错误内容的干扰,在艺术及其他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必须通过美术知识来实现,这其中包括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获得的美术知识。传统的发展心理学认为,“在专门组织的感觉训练的条件下,知觉的发展最为有效。”同时,“儿童为了正确感知图画,必须学会考虑绘画的特点,他应当掌握社会上已经形成的素描和色彩画的艺术标准。”如果从儿童的特殊才能或特殊儿童教育培养角度看,上述主张似乎并不错,但是对于普通儿童发展意义上的儿童美术教育来说,这种狭隘的美术知识观显然已经背离了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健康轨道。

关于儿童美术的概念,在《牛津艺术指南》中,其条目的主要内容是:“如果给予儿童方法和机会,他们会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或者会塑造他们能找到的造型物质,这种能发展成表现物体的素质将持续到青春期。显然,儿童的美术知识不应是专业化美术知识形态的代指,在鲁道夫·阿恩海姆看来,儿童美术“知识的根本是一个感性世界,是我们可以体验的,从一开始,儿童就试图用公开的形式表现出他的体验,这种形式的形成既受到他所接触到的并知道如何运用的媒介的制约,同时也只有用这种媒介才得以产生。”以上论述虽然没有为我们界定出明确的儿童美术知识概念,但是,正是这种模糊的表达显示出儿童美术知识的人文性特点,因为儿童美术知识不仅仅是显性的知识形态,作为人文知识,它理所当然地还具备隐喻性特征,即作为一种人的体验与表达,它不是“通过逻辑的、实证的渠道来进行的。”。只有基于这样的儿童美术知识观,儿童美术教育才能在促进儿童审美情感、发展儿童审美知觉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使儿童美术教育成为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外在动力。

(三)不同文化观的美术教育对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3篇: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儿童美术兴趣教学研究绘画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优质的美术教学能够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提高儿童的美术修养,进而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对陶冶儿童的情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儿童美术兴趣班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了单一的美术绘画课,儿童对于美术的学习也仅仅是找依照葫芦画瓢,没有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谈何兴趣。所以,在对儿童进行绘画教学时,应该要注重对儿童的兴趣培养。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教学真正的主体是儿童,教师应该以儿童为中心进行备课授课。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抓住儿童的兴趣点来对其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在绘画学习中主动帮助儿童寻找到欢乐和兴趣,进而实现儿童对绘画学习主动性和绘画感受力的提升,培养成儿童对绘画学习的兴趣。课堂的氛围应该是轻松愉快的,教师对此应该要为儿童展示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亲和力,使得儿童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现象力,在课堂上不会感觉到很拘束。许多的儿童在开始学习绘画时,不敢轻易动手,生怕弄脏画纸受到老师的责骂,对此教师在上课初始么可以让儿童在黑板上用画笔学习画画,以此来减少儿童的心理负担,使得儿童能够轻松地根据自己的思想意愿进行作画,进而能够在学习美的过程中对美进行体会和感受,能够提高美的发现能力,最终能够创造美。

二、提高儿童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改变美术的教学观念

美术教师对儿童的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校要配备专业的绘画教育工作者,才能够保证绘画教育的教学质量。还要转变美术教师的教学观念,把绘画看作是一门对儿童身心发展都有很大促进的学科,端正教师的绘画教学态度,让一切教学行动都是以儿童的发展为准要出发点,从而提升儿童的绘画素质,展现儿童的绘画才能,确保把绘画教学内容、儿童的绘画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实际行动上来落实对小学绘画教育改革的支持。专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美术老师能够提高儿童对美术的认识,使得儿童能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其想象力,让美术的学习过程转换为一个奇妙思考世界,进而培养儿童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儿童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美术课是学习技能的课,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注重儿童之间的互动学习,进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但是,由于儿童的思维能力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应该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首先,要让儿童学会涂色,对色彩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提高儿童对色彩的敏感性;其次,让儿童对一些简单的范图进行临摹,培养学生的画面处理能力,进而提高儿童的绘画技能;最后,给儿童拟定一个主题,让儿童自主地对画画进行设计,充分地发挥想象空间,这能够保证儿童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扩大自己的思维。

三、选择正确的教材,组织美术欣赏活动

选择正确的美术教材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对于美术教材的选择应该要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对美术教材进行适当地改革,对于一些过分追求技巧训练的美术教材,我们可以适当地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化。美术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儿童的实际接受范围,选择最符合儿童的健康有益的内容,并要要求这些内容要具有时代气息,具有一定的新鲜性,以此来激发儿童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学会美术欣赏是儿童上好美术课的基础,也是儿童能够培养对美术兴趣的基本途径,是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组织美术欣赏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的美术欣赏能力,使得儿童在美术课堂上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在教学中增加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对学生身心发展都有很大促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添儿童对该美术作品的兴趣,从感性和直观的角度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知识,提高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唤起学生对美术世界的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美。

四、创新教学方法,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情境

一个优秀的美术老师会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提高儿童对美术课的兴趣,使得儿童能够在美术课堂上轻松地展开对美术课的学习,尽情地感受美、接受美。在美术课堂上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来提高儿童对美术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儿童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好,然后派出一个学生去黑板上画出一条线条,或者其他的比较抽象的东西,然后依次由后面的儿童到黑板上对前儿童所画的东西进行补充,最后变成具象的东西,教师再根据各个小组儿童所画的东西,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对画得比较好的小组给予奖励,对于其他小组则进行鼓励。教师还可以在美术课上加入音乐,运用音乐对美术课堂进行导入,以此来提高儿童对美术课的兴趣,又能够实现美术课与音乐课的巧妙结合,创设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儿童对美术课的学习热情,使得儿童能够充分地接受到美的熏陶。美术活动讲故事,也是教学的一个主要方法之一。故事能够充分地吸引儿童的兴趣,也能够提高儿童的想象力空间,所以可以在美术课堂开始时,用一些名家大师的生平故事来对该节美术课进行导入,使得儿童能够在美术课堂上开阔自己的视野,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提高对美术课的兴趣。

五、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儿童积极地对待学习的一种主要倾向,是儿童对某种学习投之以高度热情的学习情绪,使得注意力集中于这种事物上,使得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努力地为其追求。通过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提高儿童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改变美术的教学观念,选择正确的教材,组织美术欣赏活动,创新教学方法,创设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情境等几个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美术学习兴趣,促进美术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亮.浅谈面向世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改革[J].中国美术教育,2012,13(03):56-58.

第4篇: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关键词:儿童美术;民间艺术;人文素养

文章将儿童美术教育中民间艺术的融合作为依据,对其教育意义、影响内容及教育的优化进行系统性的探究,旨在为儿童美术素养的提升及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有效依据。

一、民间艺术引进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民间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彰显

民间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是对历史发展的见证。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通过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可以使儿童在艺术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对于民间艺术而言,主要是对历史文化、物质生活及人文思想的融合,同时是地方文化的体现。如果民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失去民间艺术及民族文化的传承理念,会使这些特定的环境及条件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并在最终脱离历史舞台[1]。

(二)民间美术是民族多元化发展的标志

民间艺术作为特色化的艺术形式,由于其文化的多样性,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会充分彰显丰富的文化形式。将其引入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儿童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并实现对不同文化的特色性认知,因此,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渗透,可以使儿童提升民族精神,挖掘审美潜能,实现民间艺术内容引进的意义[1]。

二、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影响分析

民间艺术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在现阶段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从全新的角度对幼儿的美术教学进行审视,认识到幼儿时期儿童思想的活跃性、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等特点,将民间艺术有效融入美术课堂中,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及艺术创作灵感得到激发,从而使幼儿的美术素养得到提升。民间艺术可以提高儿童的人文素养。

三、儿童美术教育中引入民间艺术的策略分析

(一)探究民间艺术的本源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现阶段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为了更全面地融入民间艺术元素,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的探究,提高对民间艺术的认识,构建特色化的民间艺术融入形式,为民间文化的传承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在教育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认识到民间艺术的基本特点,丰富原有的美术活动氛围,在地方儿童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对地域特色的分析,将美术课堂渗透在民间艺术之中,例如泥塑、陶瓷、沙雕等活动。其次,将幼儿园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彰显。美术教学活动的构建,核心目的是将幼儿培养成审美能力强、立足本土的人,从而为幼儿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民间艺术融入幼儿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儿童教师应该强调学习环境的真实性,在美术活动中,民间艺术的融合不只是将民间艺术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在儿童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有效利用民俗文化,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并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在活动构建的同时,教师可以有效运用民俗文化,使幼儿与家乡民间艺人的对话,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之中受到民间文化的洗礼。

(二)构建创新性的美术实践教育活动

在现阶段幼儿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怎样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传承良好的民族文化,逐渐成为幼儿美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民族素养及美术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构建文化传承的教学模式。在美术活动构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临摹、复制民间艺术文化形式,例如民间美术中的彩绘、泥塑及上色等,通过这些教育活动的构建,可以使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民间艺术的基本构思,通过艺术中造型的变化、色彩的对比及线条的融合,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其次,实现资源统合性的教育理念,在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构建的过程中,通过民族元素的融合,使儿童沉浸在民间艺术的净化之上,并在教学活动变化、重组等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提高美术活动的灵活性。例如在材料、技术等创作内容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降低民间艺术中基本元素运用的难度,将传统模板雕刻转换为雕刻印制;在色彩吹塑中,将吹塑纸代替铅画纸进行拓印画的创作;在画面布局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圆形式、对称式及S形式的结构形式;而人物造型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幼儿的想象空间,应该彰显人物形象基本特点,并将幼儿的质朴、夸张及大胆的造型进行保留,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所以,通过这些创作元素的融合及运用,可以使美术课堂充分的注入新时代的元素,并使文化在继承及发扬的基础上得到传承,使幼儿创作的美术作品充分彰显民间艺术的基本特点。与此同时,在儿童美术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与民间艺术的融合,可以进一步激发儿童对民间艺术的感悟能力,强化民间艺术的表现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儿童的民族情感,同时可以为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因此,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认识到民间艺术融入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民间艺术的充分性融合,激发幼儿实践及探究的意识,从而为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5]。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美术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在民间艺术融入的同时,儿童不需要对民族艺术的抽象内容及复杂内容进行解读,只需要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高自身的美术素养。对于这种教学环境的营造而言,是一种生态化的教育模式,幼儿在整个氛围中,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实践进行美术内容的学习,而且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幼儿在活动同时充分彰显其个性化的特点,创造活动的最大特点是提高儿童的思维及创新能力,使幼儿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充分显示主体意识。与此同时,通过民间艺术引入儿童美术教学,可以使幼儿在美术活动探究的过程中强化民族意识,提高民族素养,而且通过民族元素的运用,可以逐渐提高儿童的美术素养。

作者:丁江华 单位:绍兴市城东香莲公寓西区内世纪贝贝幼儿园

参考文献:

第5篇: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寻找学习的兴趣点,探析美术活动的生成点,把握教学实施的突破点,树立以童心为本的幼儿美术教育观。

1.拓展通道,开启心智之门:幼儿的审美知觉集中了语言交流与非语言交流,表现出多通道性。既有表情、身体动作与语言的结合,又有不同感觉之间的联合。让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画画、玩玩”中运用多种感官通道参与美术活动,美术创作中幼儿是用童眼、童话、童真、童心来表现审美的过程。如小班美术活动《绳子宝宝去散步》:幼儿带着绳子宝宝去散步(动作模拟直线)、蹦蹦跳(学习点画)、扭一扭(体验曲线)、洗个澡(尝试染色)、草地上滚一滚(在先前已有的动作体验、儿歌提示基础上进而在画纸上作画)。当一幅幅抽象线条画呈现在面前时,我们为之惊叹。

2.游戏教学,快乐之旅:苏霍姆林斯基说:“游戏就如火花,它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游戏是一种能够促使儿童将内部精神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对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把游戏引到儿童美术教学中,开展美术游戏活动,有利于激发儿童的美术兴趣,培养儿童的美术情感。如小班美术教学《过水坑》:下雨天,路上积满了许多小水坑(认识各种颜色的几何图形);小动物走路不好走,找些小石子填水坑(正确匹配与小水坑形状、颜色一样的小纸片);大家一起来把水坑填得平平的(学习粘贴);当孩子们在填满彩色石子的小路上走一走时,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二、顺应天性,会意美术童真

1.贴近生活:儿童的艺术表现是与其直接感知的环境相关的,是儿童心灵世界的展现。美术教育内容应贴近幼儿生活,与幼儿有相关体验的;具有情节想象或者形象想象的空间的,避免太过于具象,否则会束缚了儿童的创造力。在绘画题材的设定上,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及心理发展规律让孩子们从画人、画物、画事、画童话、画梦想这个符合儿童生命律动的顺序来进行美术教学。如美术活动《晒太阳》、《捉迷藏》、《帮妈妈拖地板》等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做过、看过、体验过的。

2.巧设情境: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儿童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要认识到并利用儿童学习美术的潜在能动性,以启发、提示、引导、鼓励为主,建立一种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鼓励儿童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在绘画内容上,应该多给儿童自己选题画创作的机会,让儿童根据平日的观察,选择、表现要画的内容;在绘画工具材料上,可让儿童依据喜好自由选择,多尝试不同的绘画工具并将其综合运用在画面中;在造型上不仅仅局限于对物像严谨准确描摹,只要仔细观察,用心去画,就会是纯真生动的,是体现儿童的表现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在色彩上也不必局限于客观再现,要注重儿童各自的气质个性与对色彩的偏爱;在构思上要经常鼓励那些发自童心独特的想象和创造。

3.因人施教:儿童阶段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时期,由于年龄、智力、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儿童的美术能力发展也存在差异。比如,同样的教学活动,儿童学习的内容都是相同的,但由于各自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表现能力的不同,创造出的作品就会显现各自独特个性。因此,教师就要善于发现每位儿童的优势与弱势,因势利导、因人施教。如大班美术活动《老房子》,教师采用了集体轮流为城市老房子设计装修的形式,幼儿在每一天装修设计结束后,第二天就要到另外一个工地接着上一位设计师的方案继续工作。幼儿在彼此合作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借鉴他人思路,思考自己的设计方案,活动中能力强的带动能力弱的,每一幢房子的完工都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从中孩子们也感悟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与快乐。

三、教学相长,舒展美术童心

孩子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无论是漫无目的地信手涂鸦,还是“艺术佳作”都是其心灵的独白,是通往幼儿内心深处的神秘通道。教师要从儿童心灵深处感悟幼儿作品的情感魅力,不断优化美术教育评价方式。

1.细察画面型:对于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首先应当从理解儿童的角度出发,借孩子的眼睛,用一颗童心去看作品,并结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儿童独特视角和思维角度去评判。不能简单地用“像”与“不像”、“对”与“错”的标准。儿童拥有独特的造型语言,这种稚拙、直观的造型能力是非常可贵的,轻易否定儿童,会扼杀儿童的绘画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儿童的绘画心理特点,对于儿童绘画尽可能进行正面评价。

2.倾听画外音:将儿童对其作品的自我介绍与评价作为儿童主动学习的方式自然融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观察儿童的情绪,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绘画意图,发现儿童绘画中的闪光点。儿童评价自己作品的同时还能体会到活动所带来的自我满足感,这种满足感给予儿童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心情愉悦,还有对美术的兴趣和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机。让儿童学会从自己作品中寻找优点,学会欣赏自己,建立自信,从而提高美术活动的积极性。

3.感悟画中情:每一幅画总是在无声地传递着画者的情感,有了情感便有了画的灵魂。质朴的诗性智慧构成了儿童的基本生存状态,鲜明地表现在了儿童的艺术中,从而使他们的艺术显现出它独有的个性魅力。在幼儿美术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太阳涂成了黑色,是因为乌云挡住了它而在生气;在画面中许多小鱼挤在一个角落,是因为鱼妈妈出门了,它们有点害怕……正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给孩子的作品带来了别样的灵动与精彩。

第6篇: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展开,美术教育日益倍受重视。美术教育的发展尤为迅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美术教育传统观念的沿袭与教育目的认识不足,以至产生了一些教学误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不足。很多教师把美术教育与技术教育相等同,认为能画出一张完整的作品,做出一件成功的手工,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上。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之一。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的成人化的认知观。教师对于儿童所表现的美术作品,从成人认知世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对符合成人化思维的作品大力肯定,对于不理解的作品加以否定,脱离了儿童自身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儿童自身心理和智力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参考资料,作为儿童学习观摹的范本,给予儿童的是统一的模式化要求,结果是从表现上儿童也能把学到的图式运用起来,画面主题也很鲜明,内容也十分丰富,类似这种程序化的被动教育,用教师成人思维代替了儿童的感觉思考和想象,使其失去了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和想象力,失去了儿童天真的思维能力,失去了儿童自己的语言和个性风格。

最后,教学方法太程序化。教学方法程序化是受专业艺术教育的影响,把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的专业课内容与教育教学方法固定化了。现在美术课教学中,总是教师范画,儿童模仿,然后教师再加以指点,这样就使儿童变得懒惰,不积极思考,最重要的是对儿童潜在的创造力的扼杀和自我意识的摧毁。

二、美术教师基本技能素质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形象为美术教师美术教学和活动所用。纸、染纸、粘贴画、彩绘盘、编织、壁挂、纸立体

(一)对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作出正确认识

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主要是培养儿童的审美心理素质和儿童的创造力,能用美的眼光去把握世界和认知世界。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我们强调儿童先要会想再要会画,思维在先,表达在后,要引导儿童打开固有的思维模式,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去想;解放幼儿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创作;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想象去创造,使他们感受艺术的美,获得美的知识。这才是儿童美术教育目标,儿童美术教师实施的所有美术教育活动都应以这一目标为出发点。

(二)相关机构增加教育培训的机会

教师要定期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性的培训,教师国家培训计划,远程培训计划。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做好本地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和支持服务工作。通过网络学习与集中研讨、交流讨论、评估考核等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学校提供的教师定期培训,利用国家资源和社会资源给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通过各个教师互换等方式加强教师的教师技能。

(三)美术教师的基本技能素质不断的自我提高

培养美术教师学会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从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吸取真、善、美,我们的美术课堂要给美术教师提供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欣赏的机会,这是因为艺术审美联系着人的情感,是心灵的源动力。”心灵是没有限制的,它可以自由的想象,自由的驰骋,可以把眼前和未来,无限和有限,理智和情感,精神和物质加以沟通和协调,使美术教师的行为不但接受到真、善、美的控制,而且能获得美的调动。如我们在欣赏全山石的作品《八女投江》时就可以感受到精神美的力量。画面通过流畅的线条和热情的笔墨为我们塑造了革命先烈的不朽精神,让老师们既感动又记忆深刻。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在塑造上结实而有力,有着无穷的力量美与和谐美。《掷铁饼者》是米隆的代表作,他运用写实的手法创造性地刻画剧烈运动中的人物动态,让我们感受到运动的美等等。扩大老师的视野的艺术作品是我在教学中经常应用的。

加强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的基础技能训练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和动手能力是美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素质。

(四)改善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成人化认识观

1.美术教育的专业课内容多样化。美术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多样、新颖、贴近儿童的生活的才能引起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教师的美术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能对儿童进行单一的教师范画、儿童模仿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如游戏、故事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来增强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2.充分理解儿童作品的特点。由于儿童的认知、情感、视觉、动作技能等与成人不同,儿童的作品表现也与成人有着质的区别。儿童画的线条、形状和色彩都表达了儿童的思想和情感,每幅画都充满了稚趣,充满了儿童的想象和创造。

第7篇: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

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Froebel,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

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第8篇: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 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 froebel, 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第9篇:儿童美术教学重点范文

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应当以“三力”教育为重点,帮助和促进儿童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增强观察力,让儿童在美术教学中更全面地认知世界

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中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儿童的观察力,进而更好地认知客观世界、了解事物特性?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1.启发提问引导儿童注意观察。教师在引导儿童观察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帮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引导儿童学会观察被观察物的形象特征,让儿童把眼中之物通过细致的观察表现为心中之物。因此,美术教师可以采用更为活跃的方式,将美术教育的过程变成启发式提问和发散式回答相融的过程,根据儿童发散式的回答进行适当归纳整理,帮助儿童们更准确地了解观察对象的特征,最后儿童们提笔作画,把自己的所见通过绘画的方式予以表达,如此就使整个美术课堂变为温馨、轻松的开放式课堂,强化教育效果,增强儿童的观察力。

2.小组讨论促进儿童全面观察。除了教师与儿童之间基于促进观察而进行的互动外,小朋友之间的互动也会提升观察能力。其中,小组讨论的形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以6~8人为一组,将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先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对一样事物进行观察,交流,将每个组员从个体角度出发形成的观察认知表达出来,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被观察对象的特性说出来了,大家就会发现,这个事物的特性已经说得很完整和全面了。例如:《好吃的水果》一课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授课方法。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组准备一些水果,在课堂上先进行分组讨论,通过看、闻、尝等方式交流该种水果的色、香、味等特性,形成每个组员的观察意见及整个小组的观察结论。之后,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这样,大家就会对各种水果的特点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自然也为下一步的作画打下良好的基础。

3.艺术欣赏指导儿童正确观察。作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儿童美术欣赏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增强观察能力的方式。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不仅能开阔儿童的视野、陶冶儿童的情操、净化儿童的心灵,同时,最基本的一点,是可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让儿童在直接面对人类历史优秀的美术作品、打开感官与心灵时,真切观察、感受和体验到其中传递出的多元信息,观察到这些艺术作品的美,观察到这些艺术作品的特性。所以,在对儿童的美术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艺术欣赏课,对提升儿童的观察力是非常有效,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教学《妈妈和孩子》一课,让儿童先欣赏美国女画家卡萨特的画作――《洗澡》时,教师可以就该作品的表现特点和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引导和指导,让儿童仔细观察妈妈在认真熟练地为孩子洗澡时透出的对孩子无尽的爱,观察孩子自然地依偎在妈妈的怀抱中,用小脚丫在水盆中划水时的幸福,当然还可以适当就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些介绍,从而帮助儿童更深入地观察画中人物的眼神、表情所蕴含的深意。

二、提升表现力,让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更清晰地表达感悟

艺术表现力,是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感染力。而儿童对于美术的表现力,则应当是儿童以美术活动为表现手段,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美的体验,经过想象以绘画、手工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在提升儿童的表现力时,仍然需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加以教育,并将绘画的基本技巧和方式融入其间,让儿童更好地表达对事物的感悟。

1.引导儿童在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时要有感受、有内容。在儿童美术表现中,观察是绘画的前提,是对所描绘对象的全面感受和感知。而绘画,则是被观察事物的具体的、付诸纸头和笔端的表现形式。在儿童绘画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儿童把所观察到的事物尽可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可以通过侧面的提示、提醒和启发,让儿童把通过观察得到的被观察对象的基本讯息生动地表现在纸上。在绘画过程中,还需要向儿童们传授一些基本方法:如,整体观察,局部入手――即从一个局部开始,慢慢地向外延伸,把自己的观察画出来;整体观察整体表现――直接从被观察事物的轮廓画起,然后再深入刻画,等等,帮助儿童更好地作画。

2.引导儿童在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时要有结构、有重点。在绘画过程中,要讲究布局、讲究结构、讲究重点突出、讲究详略得当。因此,在儿童绘画表现时,有必要对儿童们的表现方式进行适当提点。通过启发式语言,引导儿童在绘画时,明确自己想画些什么?想先画些什么?想画哪个角度?等等,然后帮儿童做做加加减减的“小算术”,即根据构图的基本原则选取突出的部分,舍去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协助儿童做些取舍,让儿童们对自己的绘画有一个大概的方向。尤其在绘画结构和方式上,需要适当向儿童讲授一些方法,如点线面的运用等,让儿童潜移默化地掌握绘画技巧。

3.引导儿童在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时要有特点、有色彩。画不仅要有主题、有重点,而且要突出绘画对象的具体特征。因此,在儿童绘画过程中,就要启发儿童,世界上的各类事物都有着各自特性,并努力把这种特性画出来。此外,世界是有颜色的,特别是在儿童的眼中,世界更是五色缤纷、多彩斑斓。因此,我们可以从儿童对色彩的认知入手,引导儿童对自己的画作进行恰当的色彩表达,天空――蓝色,小草――绿色,苹果――红色,香蕉――黄色,等等,教会孩子们准确地辨别颜色和使用颜色,熟练地运用手中的彩笔表现出不同事物的不同色彩,让自己的图画更美丽。

三、激发创造力,让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更充分地拓展思维

美术创造力就是将想要表达的思想通过美术创作的手法表达出来的能力。而对儿童的美术创造力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美术技能的教授为基础,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

1.培养想象力,激发儿童的美术创造力。儿童有自己特有的对事物表达感受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他们比成年人更具有想象力,更具有发散性思维。而这种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是很值得拥有、珍惜和保持的东西,实质上也具体地体现为他们的创造力。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据说,有这样一个实验,在黑板上点一个粉笔点,然后让大学生和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说这是什么?大学生众口一词,这是个粉笔点。而小朋友的思维却很活跃也很富有想象力,太阳、星星、钻石、珠宝,等等,给出了不少很奇特的答案。其实这就生动的反映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习惯以逻辑性的思维看待事物,而恰恰是儿童,对于事物的看法更有想象力、更有创造性。

2.鼓励特色化,激发儿童的美术创造力。当然,创造性的激发不仅在于安排一些主题课程,还应在平时的美术课上善于发现和鼓励儿童们作出富有创造力的美术画。有观点认为,在宽松自由的民主氛围中,有许多孩子往往更乐于同中求异,更善于在活动中显示审美能力的个性优势,表现出独特、多变的思维方式,探索与众不同的问题答案。因此,在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努力营造宽松的、积极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可以鼓励儿童画出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美术作品,画出大胆想象、富于幻想的美术作品,画出表现独特、个性突出的作品。可以将其中的比较突出的、画得比较好的“特色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点评,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