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音乐教育范文

高中音乐教育精选(九篇)

高中音乐教育

第1篇:高中音乐教育范文

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乐夫指出:音乐教师们必须十分明白,他的学生中去当音乐家的毕竟是很少的,所以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学生着想,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成为积极的和有一定水平的音乐欣赏者,能够从中享受到乐趣。因此.我认为音乐教学不应仅着眼于音乐本身,而应注重美育的实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最终实现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从而使其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

一、音乐美育的本质及任务

音乐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地通过音乐艺术内容按照音乐美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音乐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旨在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地发展。这就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所指出的“在审美中存在着无功利而产生愉悦”。

音乐美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加强音乐审美修养,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音乐审美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素质和整体的音乐审美判断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完善其个性,培养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使他们能够参与创造美的活动,丰富精神活动。

二、音乐美育的实施途径

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所用的教育方式不是具有音乐性的,而是具有文学性与说教性的,这就导致我们的学生喜欢音乐,但并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状存在。我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重视音乐美育,尝试运用一些新的方式,取得一定效果。

首先,改变教学模式,在教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一课时,我打破原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下面的座位上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音乐教室,学生围成一个圆圈,老师站在中央,可以让每一个学生清晰的看到自己,也可以使老师看清每一个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还穿插民族舞蹈表演,增强老师和学生间的互动,营造成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把学生上课可能开小差的比率降到最低,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其次,欣赏音乐时注重学生情感参与。在欣赏歌剧时,我选取比才的《卡门》序曲、《斗牛士之歌》等经典作品作为欣赏的材料,并且要引导学生学会聆听。教学进程中按音乐的构成要素:节奏、拍子、旋律、音程、和弦、调式、色彩等,引导学生侧重的感知,努力启动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实际音响结合讲解概念,训练学生感知音乐的情感状态、律动的紧张度和起伏状态的敏锐感受力为主,让感知过程与行为过程、思维过程相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审美与技术的同步发展,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辨别音乐质量的意识,规范使用客观术语描述音乐,减少主观的词语,如“抒情的、忧伤的、活泼的”等。因为这种主观词语的运用,对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阻碍作用。譬如:在学生欣赏《斗牛士之枳》这首曲子时,我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这段音乐,高昂、明快的节奏一下子将学生溶入热烈的气氛中,我再引导学生做各种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们便兴致勃勃的做出各种斗牛士的的姿势,接着我使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场面热烈的斗牛画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可以说成功的课堂提问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没有用任何主导性的语言去暗示学生.而是任其自由的想象与发挥,使学生在一种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轻松愉悦的感受音乐,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欣赏辨别能力,达到音乐美育的目的。

再次,在音乐欣赏中,努力加强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和情操的提高和培养。在欣赏印象主义音乐时,我有意识地结合音乐作品,讲授一些印象主义流派的产生、主要艺术形式和代表人物德彪西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有个整体的印象,这样欣赏时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教学真正收到美育的效果,实现为审美而教,为情操而育的目标。

第2篇:高中音乐教育范文

一、音乐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导致的问题

(1)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有些教师认为技能训练和“音乐审美”对立,不愿过多涉及;二是有些教师为高考音乐生、音乐特长生选苗子,对这些学生进行大量的强化技能训练,忽视学生的基本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把学生音乐赛事中的名次、考级证书等当成教学目标。

(2)音乐学科评估体系不科学,学分认定的标准不清。一是目前的音乐教育评价系统中,具体标准不清,上级主管部门往往将竞赛获奖作为衡量标准;学校衡量教师音乐教学质量的标准更是如此,以有多少音乐生升学、辅导学生竞赛获奖有多少、论文是否获奖等为主要依据,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关注较少,导致很多音乐教师只顾选苗子,拔尖子,强化训练少数音乐人才,而无暇顾及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二是音乐学分如何认定,认定的标准是什么,音乐教师谁也说不清,教学中没有目标,无针对性。加之不少学校对音乐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音乐课教学不闻不问,存在忽视音乐教学的现象。

二、当前教育评估体系对

音乐教学的影响

一切教育行为都受到教育评估体系的影响,任何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单位,无论其领导与教师的主观意识如何,都无法摆脱教育评价对其教学行为的直接制约作用。当教师的音乐技术教学获得肯定,得到实惠(信任、荣誉、奖金、职称等),在音乐课堂教学无人过问的情况下,他一般不愿意为了备一节欣赏课去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学科综合,很自然地就选择了原来早已熟悉的教学方式——“满堂灌”,更有甚者,一上课就给学生看VCD或整节课不停地唱歌给学生听,等等。这些教师中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对音乐有自己的见解,习惯了多讲,导致“满堂灌”;有的因不具备音乐教育的全面能力,上课就读读教学参考书放放音乐,还是“满堂灌”,于是学生就自然地“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了。

三、目前评价体系的改善建议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学评价是选拔或淘汰学生的工具。随着素质教育在高中的全面实施,音乐教育评价功能也应该进一步改善,与时俱进。评价功能应该从注重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应该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主体应该从单一转向多元。

音乐学科是以审美为主要特征,要培养的是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因此,希望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导向上、比赛项目及内容上,向推动群众性课外艺术活动的方向倾斜。一是将现今通行的各种音乐赛事、艺术节等转化为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二是举办音乐赛事,以教材内容为主,在中学音乐赛事中,加入“乐曲欣赏”这一比赛形式,以听为主,比谁准确、快速、数量多。三是对教师的评价应突出音乐教学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上。四是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音乐教学管理的评价,应多关注音乐课的硬件投入:是否有专门教室;教学设施、用具是否齐备;学校的文娱活动是否丰富多彩;是否定期安排教师进行了业务培训;是否把音乐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音乐课是否得到保证;以及音乐教师的工资待遇如何等。五是对学生的评价一方面要能够促使他们自觉地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去参与课外音乐实践活动,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确定和落实音乐学科学分认定办法,使师生了解学分认定应具备的条件和程序,用学分认定的原则来指导教学: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把学分认定和学习阶段的分项评价结合起来,分项评价应包括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态度兴趣、情感体验、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努力程度等;②认定的主体应多元化,应综合老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真实反映学习的情况;③应该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既关注学业成绩,又关注学生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把学分认定的过程变为激励学生学习的过程。

第3篇:高中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实践 高师音乐教育 意义 开展

宋代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在他的《冬夜读书示子律》中写道:“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为了在当前和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各国都采取措施,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比以往更加注重了学生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在音乐教育中,对具有音乐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的培养,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而且我们的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今后要走上中小学讲台的音乐教师,所以在高等师范院校大力开展实践教育和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使我们的毕业生更好的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求,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也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中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课题。

一、高校音乐实践的主要包含内容

实践是通过改造客观对象来满足主观需要,在对象世界实现主观目的的一种对象化的活动。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需要一定的音乐实践活动予以表现和检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专业水平和综合修养。在音乐实践中,大致可以分为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两大方面。课内实践活动包含教育实习、学分音乐实践等。课外音乐实践主要是一些校内外节目的编排、策划、演出等。如果说,在一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是对教师所传授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进行吸收和掌握的话,那么音乐实践活动则是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深化和提高。没有严格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艺术实践活动便失去了依托和根基。而适度、正常、健康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对音乐课堂教学情况的检验和考查,对教学工作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通过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启发、激励、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弥补课程学习的不足,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创新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音乐实践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体验

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与了解,来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直接经验,即通过自身的实践所取得的认识;另一种是间接经验,也是就通过书本和向他人学习得到的知识。具体到音乐教育中,我们从教师那里学来的知识和感受,就是间接经验,为了将这种间接转化为直接,就需要一个平台和载体,音乐实践活动无疑就是最佳的选择。例如我们对于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通过欣赏,掌握了其大致的艺术特征,但是如果能够深入到这些民间音乐的发源地进行采风,则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这些音乐所特有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精神,让我们在认识上有一种本质的提高。又如我们对于《黄河大合唱》的欣赏,之前只觉得这部合唱曲气势宏伟,富于激情,但是只有我们真正演唱它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被歌曲传递出来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所感染。这种审美感受,或者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或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加深了一个层次。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音乐实践,来亲自感受各种不同的审美体验,这对于个人情感的丰富,以及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前提性的基础条件。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21世纪,创新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音乐实践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有着诸多的益处。在音乐实践中,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都是一种创新。也就是说,音乐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在音乐实践中,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加入的冲动,愿意在这个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情的展示自我,当他们对活动有着高涨的热情时,思维便处于高度积极的状态,帮助学生深入的钻研,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以此为推动、探求更好的方式和方法,获得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群体合作能力

音乐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很多音乐活动的开展,只靠一个人是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很多人、很多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予以完美的展现。学生们正是在这个合作的过程中,锻炼了个人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

[1] [2] [3] 

力,理解了相互尊重的必要性,学会了与他人的合作,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一场演出的举办,从场地的选择,到节目的设置;从人员的调配,到演出器材的提供,整个过程都要在大家的合作下,才能顺利地完成,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这个演出都难以进行下去,每个同学都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也欣喜的看到了自己的对于这个临时集体的贡献,更在彼此的合作中建立了友谊,加深了理解。这种群体合作精神,对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需要的。

三、音乐教育中开展音乐实践的思考和建议

.课堂实践——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

要想切实培养高师音乐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要对现有的课程和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首先在课程的开设上,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时的增补一些必修或者选修课程,供同学们进行选择。例如当今方兴未艾的音乐治疗学,很多有志于从事这类相关职业的同学,却因为没有合适的学习渠道,不得不放弃,如果学校能够组织有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师为同学们讲课,或者针对同学们的学习意愿,主动地提供一些学习的渠道,那么学生们也就多了一个实践的机会。其次是在课程的设置上,不单是音乐系,几乎所有的师范类高校都将实践类课程放在了大四这一年,但是大四临近毕业,很多同学或者忙于找工作,或者忙于考研,缺少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同时,仅仅靠大四一个学期的突击学习,也难有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建议能够在整个大学阶段中,用各种形式,持续贯穿的进行实践类教育,不一定都集中在大四进行。诸如对音乐教师职业的要求的学习、师范类音乐毕业生的主要择业等等,都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穿插进行。再次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校园内的音乐活动,本身就是音乐课程的一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大舞台,让学生们亲身投入到这些活动中来,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课外实践——搭建各类音乐实践平台

课外实践作为课内实践的有益补充,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社会,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音乐实践基地。音乐实践基地的建设是深化音乐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和社会相联系的重要渠道。大多数师范类学校都有附属中小学,但是在实际中,却发现这一最方便的基地却和音乐系学生联系的很少,很多学生反而要到学校之外的学校去实习。所以要正视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充分利用之后,再对照相应的实际需要,建设一些实习基地。例如可以和一些歌舞剧院签长期的合作协议,在教师的指导下,接触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和事,锻炼其应对任何问题的胆量和各种环境下进行专业表演的信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今后的就业,都是受益匪浅的。

第4篇:高中音乐教育范文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能够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不同时代下,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各自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与当地人文、地理息息相关的音乐,而且其音乐特色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大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可以从中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等,甚至能够通过观看民族民俗音乐表演,了解各地区、各民族不同的服装和装饰特色,从而扩大自己的音乐文化视野。例如学习蒙古族的长调,可以发现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的特点,进而了解到它的形成与内蒙古草原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的地理环境之间有紧密联系,其表达的是对草原、牧场、蓝天、白云等的赞美;而吴越地区的越剧和评弹则充满了吴侬软语的气息,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当地温暖湿润的气候、秀美精致的景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西北音乐的豪放粗犷离不开那厚重的土地气息一样,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了一方的音乐文化;壮族的对歌也是充满了地方特色,它通过对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肯定,而其中的代表作《刘三姐》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学习不同民族的音乐可以了解各地不同的民族地域文化,进而增长学生的音乐知识,并拓宽其文化视野。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优秀的民族音乐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真、善、美的启迪。在我国,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音乐的教化作用,如春秋时期贵族的教育“六艺”里就有“乐”的教育,孔子也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音乐可以提升人的修养和气质,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纯净的民族音乐可以使人内心的压抑情绪得到释放,细细体味音乐的恬静和美好,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如我国葫芦丝音乐经典《月光下的凤尾竹》,其婉转悠扬的旋律使人沉浸在安静恬淡的气氛中,静下心来感受音乐带来的纯净美好的心灵体验。不同的民族音乐有不同的表达主题,如勇敢、坚强、自由、感情等,欣赏者可以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情感的起伏变化,从而加深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如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冒着被禁闭的危险在监狱长的办公室里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所有的囚犯在音乐响起的那一瞬间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侧耳倾听。就像瑞德所说,尽管他们听不懂所唱词的意思,但他们仍然能感受得到其中的美好和自由,那时他们心灵深处受到极大的震撼,从未聆听过音乐的他们在那时突然理解了人生,这便是音乐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所以说民族音乐能够加深学生对感情、生命等的认识和感悟,净化其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音乐风格,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一个民族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它既是一个民族长年积淀下来的文化浓缩,也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反映。民族精神决定着民族的兴衰,而蕴含在民族音乐中的民族精神则更能鼓舞人心。如在八年抗战时期,我国着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以及聂耳、田汉合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这些音乐以恢弘的气势和振奋人心的填词,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崛起而艰苦奋战,极大地鼓舞了全民士气,激发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当时备受蹂躏的中国大地上播下了不屈的种子,以致其能够作为民族精神的代表在半个多世纪的音乐舞台上长盛不衰。其中《义勇军进行曲》也因它磅礴的气势和不屈的精神被定为我国的国歌,这种民族精神一直到今天仍鼓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不难看出,民族音乐教育可以使民族精神得到强化,使学生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当今社会,学生民族精神意识普遍淡化的情况下,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提升民族精神就显得极为重要。

    综上所述,完善的民族音乐教育能给高校以及社会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但是,我国高校目前正规的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着严重西化的现象,西方古典音乐和乐器成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而传统的民族音乐反而成为了选修课,有些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器甚至被束之高阁,渐渐被人遗忘。究其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自鸦片战争以来,包括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在内的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而此时的中国大地早已千疮百孔,为了使中国重新站立起来,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都大力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先进的文化思想。就在这一时期,西方的音乐文化就在早期知识分子的头脑中扎下了根,成为当时音乐的主流,进而持续到今天。

    第二,我国各民族地区在自身的发展中都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导致我国的民族音乐比较复杂,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指导系统,学习起来并不容易。另外,我国的民族乐器和西方相比,丰富却繁琐,很多乐器比如编钟就不方便人们随身携带或演奏。而且我国的民族音乐尤其是汉族的传统音乐以旷达悠远见长,讲究一曲琵琶弹出万千愁绪,一支箫吹出悲欢离合,而这些内在的含蕴文化不是一日半日就能够使学生领会的,多数学生会因其晦涩难懂对民族音乐望而却步,少数人对民族音乐和乐器的学习也只是浅尝辄止。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不受重视,大部分学生提起西方音乐名曲、乐器和作曲家如数家珍,但提起我国的民族音乐,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优秀而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渐渐被国人遗忘,取而代之的是他国的民族音乐,这种西化的局面与中国音乐教育中应有的中国气韵显然是不相称的,对我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来说也是一种缺撼。匈牙利着名音乐教育学家柯达伊曾说过“优秀的匈牙利民族音乐,不仅具有民间的意义,而且是更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因为他们属于全民,就必须使它们尽快地为人们占有。”对于我国的民族音乐来说同样如此,所以,当下高校必须改进目前的音乐教育模式,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加民族音乐课程。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以西方音乐教育为主,传统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课程中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必须增加民族音乐课程。一方面要增加民族音乐理论教学课程,另一方面,也要增加民族音乐器乐课程的设置,从两方面来加强民族音乐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2.丰富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由于民族音乐具有极强的民族地域特色,所以,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时绝不能依照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必须因其特色而采取恰当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组织学生多听、多欣赏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同时给学生讲解典故或是流传下来的故事,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欣赏越剧经典《红楼梦》时,可以给学生适当讲一些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纠葛,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理解剧中人物形象,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在同学们欣赏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时,可以给学生讲解阿炳的身世及经历,让学生体会到乐曲《二泉映月》悲凉凄惨的原因,增加对音乐的感知。其次,可组织学生开展民族音乐演出活动。不管是西北的信天游还是长江流域的川江号子,无论是云南的葫芦丝还是几千年前的编钟,都可以在民族音乐的舞台上演出。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音乐演出做相应指导,或是在音乐演出之后给予点评,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的整体水平。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增加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个人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增加高校的民族音乐文化气氛。

第5篇:高中音乐教育范文

    我们在大学的校园里常能看到戴耳麦、背吉他的大学生,毋庸置疑他们嘴里哼的,耳里听的几乎都是港台、外国流行音乐或是网络歌曲,很少见到有热爱民族音乐的。对流行音乐的偏爱和对民族音乐的冷漠在不同的高校都是存在的。江西师范大学曾经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音乐知识的问卷调查统计,394人中有354人爱好音乐,占总受调查人数的90%左右。其中,只有191人识简谱,14人识五线谱。在受调查者写出的177首最喜欢的歌曲中通俗歌曲多达139人,占78.53%。这些数字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喜欢音乐的,但基本局限于通俗音乐,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懂得基本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古典音乐更是知之甚少了[2]。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往往会转移成对歌手的追捧,甚至从衣着形象,行为举止模仿歌星本人,似乎很新潮时尚,然而很多歌手的素质、德行是让人大皱眉头的,“艳照门”等各种“门”事件层出不穷,道德败坏造成的堕落不能不让教育者深思。这反映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音乐知识贫乏,理解和鉴赏音乐的能力比较差的现实情况,音乐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一代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对社会甚至世界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如何用优美、动听、健康、积极的音乐教育学生,是音乐教育研究的课题。

    2.民族音乐的德育功能

    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现象、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品质的教育。对受教育者培养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真、善、美和假、恶、丑,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个体之间及个人与集体和社会整体的关系[3]。从德育的目的可以看出,只有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人们才会精神正直,心灵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才能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从古至今音乐对人的德育教化功能就一直为社会所重视。我国古代周朝“礼乐治天下”,而周朝又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中存在最久的朝代。这充分说明礼乐能够正人心,行教化,从而天下大治。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对人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荀子在《乐论》中曾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近代音乐理论家王光祈十分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用音乐可以唤起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和完成文化复兴运动。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充分说明了音乐的德育功能。音乐是心灵的表现,是主观的创造,并具有改善人类心灵的功能。音乐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具有思想性、精神性。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既能细腻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又善于激发人的感情,每个音乐作品成功创作的背后,都有丰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情感故事,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和自然的生活写照,它往往很容易把人带到某一种境界,它以高低起伏的旋律、独立变幻的节奏、丰富美妙的和声及其特有的亲和性、感情性打动人们,使人的情感得以释放,抚慰人的心灵并寄托人们的追求,还会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精神,减低人的欲望和贪着,把人从迷茫和痛苦的状态中调整过来,重新拥有振奋的力量。音乐欣赏是欣赏者自身情感与音乐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的过程,在交融中获得对音乐情感内涵的体验。乐曲如《高山流水》,《喜洋洋》《黄河大合唱》等优秀的民族音乐,体现着民族的精神,传承着中华文化,表达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勤劳质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与生活信念,大学生在民族音乐欣赏过程中愉悦了心灵,并受到熏陶,达到了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目的。优秀的民族音乐不仅可以表达和深化思想感情,并能激发人们情感形成坚强的意志力,增强与困难、艰险斗争的信心;优秀的民族音乐以真善美的力量塑造大学生的品质,激励、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出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自觉的道德行动。因此民族音乐在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品格的培育,人格的塑造方面起着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民族音乐因为其本身具有的欣赏性,使它具有的德育功能避免了直接、枯燥的说教,深刻的思想内容能以一种令人愉悦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寓教于乐的效果,使学生乐于接受和并主动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道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外,德育是把人从障碍的品格拉回正常的轨道,音乐对于人性格和气质的形成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庄重的音乐能使好动的人安静下来,激昂的音乐能使保守的人开朗起来,温柔的音乐能使人远离暴力,雄壮的音乐能使人充满力量。优秀的民族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让人对人生充满了希望和追求,增强了自信和奋斗的力量,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俄罗斯人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说:“只要一个人手里抓着小提琴,他就不会干坏事!”这条谚语表明了音乐具有净化人的心灵的巨大作用。高职院校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塑造学生完美的品质人格,让他们具有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乐观积极和与人为善的态度,让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良好适应,因此,音乐教育尤其是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第6篇:高中音乐教育范文

关键词:器乐教学;艺术实践; 合奏课;教学手段

一、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呈现出的发展趋势与以往有所变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无论从教学硬件上还是师资软件力量上均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日趋紧张。但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却没有根据现实状况而做出调整改变,延用了几十年的教学理念并没有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而更新。

在这样一个大的范围影响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一对一的器乐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专业教师一般都能考虑到学生专业技术的提高,却很少能考虑到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本专业在社会上的适应力等诸多方面的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存在问题在于照搬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片面追求 高、精、尖的专业人才,片面强调专业性。这种教学理念的误区在器乐教学中尤为突出。它表现为:首先,过于强调学生个人技巧的提高、高级演奏技术的培养,忽视了集体合奏与合作技术的训练,尤其是忽视了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研究能力等基本音乐素质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片面追求乐曲的难度和演奏技巧,忽视了学生基本功以及器乐教学法和音乐教学理论的学习,没有将舞台演奏、合奏课、配器、乐队排练等课程放在重点必修课的位置上,甚至部分院校的音乐系科将此类课程忽略了。忽视了这些课程的学习、经验的积累,仍然沿用传统的教材和教学进度,不能根据师范生的实际专业基础情况以及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形式而进行有效的调整,就会偏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2.教学大纲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

有些师范院校中的音乐系科所制订的教学大纲中只是模糊地列入了“器乐”选修或必修这门课程,并未详细指出学生学业结束时应该大致会演奏哪几种乐器,或者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大学第二学期甚至第三学期才会开设器乐选修课,每周一节,每节选修课少则数人一起上课、多则十几人,40分钟一节的小组课(一人或者二人)与1小时20分钟的大课(十几人)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内容中的还课、指导演奏技法、学习新课这几项就填满了整个课程时间,根本没有空暇再加入掌握理论知识等内容。学生上课对于作品理解和技能学习都仅仅停留在表面,过于肤浅。现代社会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使用钢琴和声乐这两种教学技术手段。对于教师能够掌握一两门甚至多门中西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小型乐队编配,都已经是势在必行的“功课”了。

3.教学手段和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方法缺少科学适应性

高师器乐教学现在基本停留在口传心授、布置乐曲―练习乐曲还课―布置新乐曲的水平上。学生大部分都是自己学自己的、自己练自己的,很少与同专业的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与交流,与其他专业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就更少了。如果不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使得学生机械地学习一些生硬的技术技巧、而不能将器乐教学上升到理论高度。

高师器乐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应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演奏技能,而是为了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艺术情趣与艺术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西洋或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与教学理论,并具备较好的组织中小学基础器乐教学、指导课内外器乐活动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重点应当放在培养能力上。

二、器乐教学各等方面的改革

1.提升器乐教学的品质,从技能水平提升到文化传授

这就对任课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自我完善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在技术上胜任专业教学,在本专业的理论研究上也要拥有较深的造诣。不仅仅对乐曲进行技能指导,而且要对学生进行乐曲创作背景、演奏心理、等理论知识的传授。无论民族乐器还是西洋乐器,任课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知识储备,将本专业和当今音乐教育形式相结合,帮助并引导学生找到较为适当的专业“结合点”,使其在社会上不仅仅胜任技能教学,也能进行文化传承和传播。

2.改变传统的教学进度,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进度每个学期大致18到20周,除去期末考试和法定假日外,正常一个学期的教学课时仅剩下15周也就是15个课时左右。通常情况下15课时能完成3首中小型乐曲、5首小型练习曲就已经很勉强了。随着学习程度的不断深化,学生要较好的完成一首作品所需的时间也就随之增加。一个学期可以学习的作品数目会随着学习难度的提高而有所缩减。这样下去,4―5个学期能够对一种乐器的掌握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为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大学期间要对几种或者数种乐器进行了解和学习,其中对一两种乐器进行较为细致的学习和掌握,再对一两种乐器进行较为浅显的学习,尽可能达到“一专多能”。

程度较深的乐器(下面称为主修乐器)学习应当从第一学期即开始授课,并尽量保持第一学年每周两节主修专业课程。加大课时量的原因包含这些:刚入校的新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从高考延伸至大学的刻苦努力的学习热情依然高涨,高考前的高强度练习使专业技术短时间内保持着比较娴熟的状态,学生对专业学习和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教师应当充分引导和使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积极性,这样第一学年就能增加将近35课时。可以利用这些课时规范学生的演奏技法,提高学生的基本功技巧,为高年级广泛涉猎音乐作品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二年级开始,除了每周一节专业技能课以外,应加设专业合奏课或者专业集体教学课程。学期结束时应当将专业合奏课或专业集体课教学列入技能课考试科目之中重点进行考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专业学习更为细致全面,互相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第三学年开始应当加入器乐专业教学法课程。针对初、中、高程度的教学阶段进行分段教学法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在理论教学上得到提升。

程度较浅的乐器(下面称为辅修乐器)的学习应当从第二学期开始学习,以每三个学期为一阶段,整个大学阶段应学习至少一门或两门辅修乐器。重点使其掌握乐器结构、基本演奏原理和初、中级的演奏技法,不应强迫学生拔高乐曲难度。应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涉及该乐器各个风格的乐曲,将该乐器的各种演奏技法和技能基本掌握即可,不应像主修乐器那样对选修学生要求过高。这样三个学期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基本掌握该乐器的演奏方法并学习较多的乐曲。选修乐器课的第三个学期还应当加入简单的乐队合奏练习或重奏课,使学生在合奏和乐队课程上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乐队配器,初步掌握学校乐队的指挥和组成。

中小学音乐教师常有机会在学校排练节目,既充当技能课教师,又充当乐队指挥。因此,无论主修还是辅修学生,都应受到一样的重视,让他们在合奏课上学会用耳朵听,用眼睛看,正确地掌握一系列简单的合奏曲目。

3.器乐教学与艺术实践、实习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机会其实较为丰富,但器乐专业学生涉及的较少,一般声乐、舞蹈专业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多。针对这个问题,如果单一乐器进行艺术实践不好调动舞台积极性的话,可以组织部分乐器以合奏和小乐队的形式与声乐、键盘、舞蹈一起进行艺术实践。不一定非要在音乐厅进行演出,可以组织二年级主修学生和三四年级的主、辅修学生,深入学校的社团、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定期演出,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舞台经验,也丰富了周边地区的文化生活。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师傅教徒弟”式的学习。在专业老师的主持和监督下,可以让四年级的主修学生,对一、二年级的辅修学生进行技术辅导。这样便于学生更好的发现专业学习上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严谨性。让学生在跨出校门之前就先行掌握部分专业授课的技巧。这样学生跨出校门以后可以较快的适应“学生―老师”的身份转变,用较少的时间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高师音教器乐专业的发展和专业教学中间所存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也非某一因素的改变就能显现其效果,它是一个牵扯到大量因素的复杂工程。新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发展和探索,这也是作为高师器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我们应当勇于创新,不断探索适合高师器乐教育、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中小学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音乐

研究[J]2002.1.

[2]贾艺.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器乐教学的思考.艺术研究

[3]程岩.师范院校器乐教学改革初探.乐府新声.2005年第2期

[4]商立君.完善器乐教学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新

课程研究

第7篇:高中音乐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 在高校普及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素质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审美情趣、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涉及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成功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对促进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审美情趣、思维能力等全面提高,对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新世纪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对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 

一、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对象和主体 

前苏联著名音乐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对象和主体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确,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音乐特长生的培养,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音乐艺术的熏陶、审美情趣的提升,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目前,部分高校表面上以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为名,招收音乐特长生,组建音乐团体,举办各种音乐演出,甚至斥资参加国内外各种音乐大赛。而大多数学生却因资金和资源被占用成为旁观者,缺少接受音乐素质教育的条件和环境,这完全背离了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方向。归根结底,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以普及性为基础、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教育。 

二、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发挥的作用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应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发挥积极作用。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大学生由于缺乏连贯的、系统的音乐教育,音乐素质较为薄弱,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质补课。首先学生应系统了解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其中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审美培养。 

(一)巩固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基础乐理、识谱、和声与曲式、乐器与乐团、音乐体裁等。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设音乐基础知识、普及性的基础乐理、识谱方法(包括简谱、五线谱)等基础理论课程;二是音乐发展史知识,主要包括西方音乐简史和中国音乐简史。主要是以介绍国内外的经典音乐作品及代表性音乐大师为主,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知识的介绍,使大学生学会领悟音乐语言、理解音乐内涵、把握音乐形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强化音乐基本技能训练。 

音乐基本技能包括歌唱和演奏,通过专业老师的授课,主要针对演唱和乐器演奏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内容设置课程,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表现来不断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

(三)突出音乐审美教育功能。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育就可能沦为机械、僵化和纯技的境地”。审美教育是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音乐的语言,下一步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最为重要。近几年流行音乐好似“音乐快餐”,虽然容易让人们熟悉和喜爱,但其生命力不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部分作品甚至夹杂着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审美趣味产生很大的冲击。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纠正学生的不良审美情趣,引导他们抵制低级庸俗的音乐现象。音乐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高校素质教育中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音乐素质要通过长期的培养逐步形成,要由专业的教师来正确引导、合理的教学内容来支撑、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来保障,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我提出以下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建立健全音乐素质教育体系,完善课程设置。 

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除了提高认识以外,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是音乐素质教育中迫切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要彻底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对教学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一是把音乐教学真正纳入教学大纲计划之内,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抓住课程建设这个核心,全面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水平,使之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并制定科学、完善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二是音乐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要结合。音乐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应该以突出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音乐选修课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欣赏课的单一模式,采取听、唱、记、实践等多种类型的课程模式。通过课内外对音乐的实践、体验和表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并达到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三是研究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重点以研究音乐课程体系、范围、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主,使音乐课成为非专业学生学习的常规课程之一,让音乐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二)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培养和教材选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具有强大后劲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高校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应该根据高校的教学需要,对现有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为高校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良好敬业精神、有一定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音乐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具备这样高素质、高修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把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要充分调动广大高校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立教师的教育科研机制,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研究水平,推动高校艺术教育跨上新台阶。 

音乐教材的选择、创作、编订对高校音乐教学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能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音乐教学的水平。在高校进行音乐素质教育首先要选择优秀并且适合大学生的教材,不仅要选用国外具有成熟音乐教育理论和成功音乐教学经验的教材,而且要选用具有中国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教材,并使优秀的传统音乐、乡土音乐、原生态音乐一同走进课堂,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大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 

总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应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璇.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刘瑞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弊端和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0,(09). 

第8篇:高中音乐教育范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历史潮流的必然要求。高校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它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良好健康的音乐,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能够使人们感知和领会美的内涵。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人们对事物的感受、理解、鉴赏能力,可以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通过音乐的素质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将道德、情操、精神品质熏陶渗透,从而使人们达到崇高的理想境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进一步深化了音乐对人思想的净化作用,他说:“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他认为,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教育以外,还承担把人教育成美的人和善的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重要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岚清副总理曾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做了精辟的论述:“音乐的美育功能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他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www.133229.coM”李岚清副总理从百年树人的高度,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问题,强调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指明高校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对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教育的作用在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身心健康,并使人从中汲取激情和前进的动力。大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http://”是“最能深入人心灵的艺术”。健康向上的音乐可以振奋人的精神, 鼓舞人的斗志; 优美抒情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 放飞人的心情, 安定人的情绪。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变得开朗、乐观, 喜欢主动与人交流, 增进个人的亲和力,促进健康心理的养成, 良好个性的培育。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功能和渗透是全方位的, 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对素质教育的作用日趋显著。

(一)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以音乐教育为媒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是空洞的说教。音乐的外在形态是感情, 而音乐的内在根源是对于事物的真伪美丑的认识。音乐教育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它来自人的意识活动, 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意识。通过音乐教育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完美人格,是音乐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 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音乐在德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乐曲的同时, 可以可激发人从困境中站起来的勇气,引导学生勇于直面现实中的困难与挫折, 锻炼不屈不挠的精神, 形成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正确的人生观;欣赏《义勇军进行曲》等优秀的民族音乐,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大学生不断自我激励,奋发图强;《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中国》、《走进新时代》等作品鲜明地反映了我们的新时代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起到积极和鼓舞的作用。音乐教育由于它自身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决定了它可以使大学生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我国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想象力、创造力是人最珍贵的能力之一,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形象思维的建立、想象力和创造性等素质的提高, 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可以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同时,激发他们的潜能,启迪他们的心灵,提供无穷的想象空间,引起他们的联想与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我的科学成绩很多是从音乐启发来的”。音乐作品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利用音乐的可塑性和形象性,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反应力等等, 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思想开阔、思维敏捷的具有多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国内外大量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以及众多优秀教育成果反复证明,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情感素质

人的情感是丰富而复杂的。音乐具有巨大的情感魅力,在教育中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语言,使人在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受到教育。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能够丰富和深化人的情感,激发鼓舞人们去热爱生活,具有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音乐教育充分利用美妙的音乐、丰富的和声、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是借助艺术形式的感化效应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引导他们识美丑、知善恶、明是非。因而能最直接地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它不仅让人们记住一些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且也在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领悟美的过程中,将人的智慧、理智感,道德情感与美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正如美国教育家穆塞尔所言“情感在音乐教育中占着中心的位置, 音乐教育应当是情感的教育。”诸多的音乐要素、音乐作品都展示着音乐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转贴于

(四)音乐教育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音乐教育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及创造和表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思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五)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社会、家庭、学校等诸方面的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不健康现象,如:冲动、嫉妒、忧郁、怀疑、自卑、彷徨、失望、攻击等。这些现象带给学生、学校、社会及其严重的负面影响。而音乐作为情感艺术,能表现多种情感,可以对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予以调节。有人说:“听贝多芬的音乐,使人找到了一种向上的力量。现在有些医疗机构就是运用音乐的这种奇妙作用来治疗精神疾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听多唱一些艺术思想性较强,歌唱生活,歌唱美好未来的作品,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快乐,振奋精神,抚平心灵上的创伤,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积极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高校音乐教育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组织大学生社团、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剧社、器乐队等等,定期组织交流、排练,让学生自行编排,自导自演,通过各种综合艺术实践活动,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或通过“第二课堂”,组织各种音乐技能的培训班、专题讲座、组织各种音乐沙龙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另外,还可以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如校园“十佳歌手”比赛、“五四”文艺汇演、校合唱比赛、暑期社会实践的文艺“三下乡”等等,通过这些艺术实践,使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更好地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第9篇:高中音乐教育范文

在高中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因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教学工作一直属于“尾大不掉”的地位,音乐教学更多地属于从属教学工作,可有可无。这些都影响了高中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不利于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反作用。

(一)重视音乐技巧,忽视内涵知识

高中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一直属于从属地位。在教学进度安排上,音乐课程也被摆在了非常尴尬的位置,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其他主流课程的教师还经常挤占音乐教学的课程安排,这些都使得音乐教学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长久的开展。即便部分高中开设了音乐课程,也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合理调试了音乐课程,但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因音乐课程大多每周一节,所以音乐教师更加注重音乐技巧的培养与提升,而忽视了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这就使得很多的音乐教育课程,其关注点往往仅仅停留在认识五线谱、认识音律等技巧方面,对于音乐如何产生、音乐如何发展等内涵性的东西涉及不多。学生也只是掌握一些皮毛,难以深入地了解音乐的丰富魅力。还有因应试教育的存在,很多高中生,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为了上大学而转攻对文化课要求不高的音乐等艺术专业或艺术院校,这部分学生的初衷并非是为了提升音乐素质,而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些都影响了高中音乐教育的功能。

(二)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

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音乐课程的安排较少,如果增加实践的内容,教师无法完成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还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高中音乐考试也主要停留在闭卷或开卷考试,没有实践考核的环节。

二、高中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一)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

高中音乐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音乐作品中,特别是优秀的经过历史检验的音乐作品,在作品当中,包含着创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因为只有饱含思想的音乐作品才最具有生命力。高中生在享受这些美妙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静心享受,屏气聆听,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画面的冲击力,也能从音乐中,与创作者“隔空对话”,在聆听的过程中,高中生的聒噪的心态会得到放松,世俗的想法也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能够舒缓身心,减少压力,在感受与体验中,高中生能够在美好的情感享受中,学习创作者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在不断的学习与聆听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感知音乐中的美好。高中生涯是人身的关键阶段,为了冲刺考大学,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很大,在繁重的课业学习中,学生的心态会变得急躁,享受音乐从音乐中,静心地感知美好的情感,学生能够感受到欢快与愉悦,从而提升其精神面貌。从音乐传递的情感中,还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他们积极应对困难,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养成健康的心态对应对未来的一切挑战。

(二)高中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高中音乐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也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音乐教师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了解音乐的来源与发展,积累丰富的音乐励志故事,并将这些励志故事运用到自己身上,激励自己不断攀登,不断学习。如贝多芬在听力消失的情况下,仍能创造出举世闻名的交响曲,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这些音乐大家身上的勤劳刻苦。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还能锻炼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记忆力与理解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生其他科目学习成绩的提高,从而综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在音乐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乐器的演奏,能够综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为乐趣演奏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需要学生手、脚、精神等高度集中并协调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所以,高中音乐教学工作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它们的功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

(三)高中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