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范文

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精选(九篇)

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第1篇: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 就业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a)-0159-02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和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下,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要有扎实、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当高职生与本科生、研究生相竞争时,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在抗压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若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节与解决,可能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心理障碍。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就业,排除不良心理,促进高职生正常就业,是时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目前高职学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求职心理千姿百态,该文通过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自我认识出现偏差,导致的自卑与自负心理

自我认识,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当自我认识出现偏差的的时候,容易出现自卑和自负的现象。自卑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见的求职心理,自信心不足,自愧不如,是自卑的心理表现,这是一种消极的求职心态。很多高职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优势认识不清,缺乏自信,特别是在面对来自名牌大学、本科院校的竞争对手时,在学历、学识上都表现为自愧不如,产生消极心理,促进了自卑心理的滋生。相比自卑心理,自负心理也是目前高职学生常见的一种求职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能力及品质的过高评价,这类学生在大学期间经常参加社会活动,见识相对比较广,无形之中形成自负清高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宁愿选择待业也不愿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这种自负心理常常使他们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1.2 求职过程中缺乏主见,盲目从众

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性格、能力以及需求、动机、价值观、都不一样,这也就形成了每个人独特的个性与人格,由此决定了个体所适应的工作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不一样。但是,在每年学生的实习和求职的过程中,有些同学则忽视自身特点,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认为大家追捧的单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或者有些学生被公司录用后,听到他人说公司不好,没有前途则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不知如何抉择。若别人说好,则沾沾自喜。这种一味追捧热门,人云亦云的盲从心理是高职学生常见的求职心理。这一现象的出现容易导致学生错过良好机遇和出现人职不匹配的状况。

1.3 挑剔和观望心理

目前,社会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还是比较多,很多未就业的大学生并不是自身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其期望值过高,表现出挑剔和观望的心理。比如有些高职学生就不愿意从公司基层做起,认为工作太辛苦;有些学生找到了不辛苦的工作却又觉得发展空间不大或者工资不够高;却没有从自身角度考虑问题,各种挑剔,以致频繁的还工作,导致错失良机,后悔莫及。

1.4 攀比心理和焦虑心理

有些学生虚荣心强,喜欢与他人进行比较,特别是看到平时跟自己表现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表现好的同学找好工作了,心理就产生攀比、嫉妒同时伴有焦虑的心理状态。告知自己一定要找到更好的工作,因而挑来选去,最终导致毕业离校时工作单位还没能落实的情况。由此进一步导致了焦虑心理的产生。

2 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及建议

2.1 充分发挥社会、学校等外在因素的辅助作用

2.1.1 统筹兼顾,缓解就业压力

第一,从社会层面上来讲,国家应该协调各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域与生活条件,工资待遇等各方差异。第二,以市场为导向,按需分配。学校应根据市场的要求合理定制专业及培养方案,避免学生专业素养与社会的脱节。第三,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如:教师资源、毕业生资源,以老带新。第四,充分利用与企业的关系,设立专班,定向培养学生。学校可邀请公司专业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课,在学生实习期间,优先派往公司,定向培养,即可解决学生就业,又可解决公司用人需求。

2.1.2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加强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1)目前,虽然各高职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与重视,但目前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与教育管理制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高职类院校仅仅作为选修类课程,并未纳入教育的基础与必修课程,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各高职院校可以将这一课程纳入教育教学的必修课程,并加强对新入校的学生尽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系列专题讲座、进行团体辅导、举行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抗压能力、让学生掌握调适心理的途径与方法,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与矛盾。

(2)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职业规划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生涯规划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各高职院校可以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的基础上,分析外部环境,进行职业定位,确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对大三学生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分析目前就业环境与形势,了解目前的就业政策,培养学生求职的技巧,最终实现提升大学生素质和就业能力。

2.2 加强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

2.2.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古人语:“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大学生应学会客观地评价自我,在了解自己的性格、d趣、爱好、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确立职业目标找准职业方向,才能抓住机遇,实现理想。以减少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消除就业的迷茫困惑。由此作为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客观的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制定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人生道路。

2.2.2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摒弃不良心理

学生出现各种不良心理现象及不良就业心态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认真思考、努力提升自己。不仅要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也要不断的提升人际交往、言语表达、心理素质、组织沟通协调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需求,为用人单位所用,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避免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张溪,楼世礼,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大玮,刘绍芹.试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综合研究[J].民营科技,2014(1):264.

[3] 董博.试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调适[J].新西部:理论版,2013(3):135.

[4] 黄娟.高就业压力下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育[J].学习月刊,2011(16):90-91.

第2篇: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范文

一、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

职校教育阶段是职校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黄金时期,而学生心理问题也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只求能够过得去,甚至是得过且过。

(2)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

(3)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

二、学生的情感心理问题

处于青年初期的职校生情绪不稳定,冲动性强,理智性差。特别是一些单亲家庭或家庭不和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少职校生情绪躁动不安,很容易与同学、朋友发生激烈的争执。现在社会上对职业教育还有偏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职校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清楚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些职校生稍遇挫折,就觉得受不了,产生“还不如,死了为好”的厌世心理。出走、打架、斗殴、自残、轻生等现象在职业学校并不少见,也说明职校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比较薄弱。

三、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

(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职校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职较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来自长辈的过分关爱,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

(3)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不少职校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社会上很多人都忽视职校生,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是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是家长眼中“没希望”的一代,是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是现实社会中“多余人”的代表。可以说,与普高生相比,职校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出。

(4)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孺、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些职校生可以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骗、敲诈或偷盗。

四、学生的自我心理问题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心理、身体、行为及自己与别人、自己与社会关系的意识。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1)自卑自贱心理严重。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部分职校生由于长期处在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常常听到的是指责和不满,常常看到的是歧视的眼光,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矮人三分”,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

(2)自我中心意识过强。由于在家庭生活中长期以自我为中心,一些职校生习惯于随意支配、指使别人,进入职业学校后仍然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一些职校生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如恶作剧、故意捣乱、夸张炫耀、标新立异、逆反言行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自我满足感。

(3)自私自利心理普遍。在职业学校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职校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却很少去考虑尊重别人;希望索取别人对自己的关心,但不愿意去真诚地关心帮助别人。

五、学生的人际心理问题

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1)社会往缺乏。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的不理想,有些老师和同学都懒得与他们打交道,一些家长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职校生来往相处。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职校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仍然心存疑虑,总是怕这怕那,尤其是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

(2)异往上的行为偏差。随着性意识的觉醒,他们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由于情感的冲动性,不少职校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对待自己朦胧的情愫,过早地追求所谓的爱情,因而职校生早恋现象比较普遍。

(3)师生间缺乏信任感。由于初中阶段不良的师生关系,想与老师亲近但又怕受到冷落。一旦老师在处理或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事情不够恰当时,便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形成对立情绪,出现逆反行为,不配合、不支持老师的工作。

(4)网络交往失度。一些职校生在现实交往中难以获得需要的满足,便试图在网络世界中得到补偿。如今,不少职校生偏重于“人机”对话式的网上人际交往,热衷于网络交友,迷恋上网寻找所谓的友谊,甚至为此荒废了学业。

第3篇: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职业中学学生 课堂问题行为 管理策略

职业中学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应该引起重视。职业中学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处于相同年龄段,我国有研究表明,有课堂问题行为的高中学生约占半数。2006年,广州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学校,包括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技工学校,共有319所,中等教育机构和技工学生共185所,占其中57.99%。2006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达3.2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无论从机构数量上还是从学生人数看,比例是不少的。与职业中学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目前职业中学生学生的素质尚不令人满意。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报考普通高中未能录取后转录到职业中学的,即使是直接报考职业中学的,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基础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总之,在职业中学学生身上出现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的问题不少。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就会使课堂教学无法顺利展开,影响职业中学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研究职业中学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研究职业中学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从职业中学教师的来源看,有一部分教师是从普通中学转来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了解中学生的一般特点及掌握了一般性的管理技巧,但对职业中学学生的特殊性及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也不甚清楚。所以,针对职业中学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及分类

1.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

课堂问题行为是由课堂和问题行为两部分组成的。因此要把握好这个概念,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问题行为,以更好地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具体涵义。

课堂问题行为,强调这些行为的发生的场所是在课堂上的。我国学者邵瑞珍等人将课堂问题行为界定为“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李志等认为:“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与课堂教学目的不一致,影响自己或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马彦宏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妨碍自己的学习,有时还干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行为”。陈时见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或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地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戚业国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学生在课堂中,特别是在上课过程中的各种破坏课堂秩序和纪委不遵守课堂规则的现象和行为。”

以上概念均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课堂问题行为的含义,对学生的行为指向、影响范围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描述。本文把课堂问题行为理解为发生在课堂上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

2.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课堂问题行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一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即攻击型;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即退缩型。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做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故意顶撞教师、破坏班规校纪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内向性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发呆等注意分散行为;害怕提问、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等退缩行为;烦躁不安、过度焦虑等神经过敏行为;胡乱涂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等。

我国也有学者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和从不发生)、行为过度(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和行为不适(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况下发生)三种类型。

二、职业中学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课堂问题的管理方法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职中课堂上有部分的教师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视而不见,采用不理会的方式。原因之一是他们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缺乏认识,认为某些隐蔽性的问题行为,如听MP3、看课外书籍、走神等等这些行为,既不影响教师授课,也不影响同学的听课,他们只不过是做自己的事情,反正这些学生也不想学习,就不去管他们了。其次,部分教师自身管理水平不高,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放任自流,只要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其余一概不管。另外的原因是这些教师并非不赞同课后处理,而是觉得有些力不从心。还有部分教师在对课堂问题行为采取了一些处理方式后感到没有效果,于是心灰意冷,无奈选择视而不见。

这种对学生问题行为处理不当的行为,长期下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管理失范的教师在课堂上缺乏适当的管理,也是引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放任自流,放弃管教的责任,学生因缺乏指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二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敏反应,动辄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怨恨或对立,诱发学生攻击性问题行为或退缩性行为。其中教师的管理不当也会造成学生产生课堂问题原因之一。

三、职业中学教师课堂管理有效策略

1.课堂问题行为处理的预防和干预策略

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职中教师应当从两个方面给予注意,一是预防,即防患于未然;二是干预,即当课堂上发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对它的处置。

有效的管理,应该预防在先。教师通常在学期或学年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的方法,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其次,有效的课堂行为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良好的课堂环境为基础的,课堂环境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课堂问题行为。具体做法可以保持课堂的整洁、要合理地安排调整学的座位等等;最后,要做好教学设计。职中学校的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高。如果继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实践技能的培训,学生必定坐不住,那么他们就很可能把多余的精力用在制造课堂问题行为上。教学定要根据将来就业的实际需求去确定,注重讲授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知识。

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学生一旦发生问题行为,就需要采取干预策略,以保证课堂活动的顺利实施。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这些手段。通常使用的方法包括:信号暗示,使用幽默,创设情境,有意忽视,提问学生,转移注意,正面批评,利用惩罚。

2.采用低姿态的课堂控制策略

低姿态地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能够在不破坏课堂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制止违规行为。这种策略对制止很多课堂问题行为非常有效。例如学生起哄,走神,不听从教师指示、吃东西等等。具体可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教师要提前预期到这些行为的出现,并在情况发生时及时把握,另外教师要尽量做到在多数学生在不知晓的情况下制止这些行为。第二步,当学生准备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通过走近学生从而提早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果学生的问题行为升级,教师可从非言语技术转换到言语技术。第三步,当前两步骤不能起效时,教师对这些行为应该发出警告,尽可能迅速结束问题行为。根据问题行为的严惩程度可逐渐增强处理手段,包括:严厉地望着该学生;向学生走去;同该学生讨论其问题行为;把学生安排地其他座位;给予惩罚;要求学生课后留下来;与学生家长联系。

3.教会学生自我控制的策略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源于他们的行为往往受到短期的结果的控制,也就是说,人的行为的及时强化较之延迟的强化的效果要好,特别是针对问题行为更是如此。这是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落脚点。教会学生自我控制,可以使教师用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而用更少的时间用于管理学生的问题行为,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的成功体验。

学生要形成自我控制能力,需要教师具体地给予指导。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对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它实际上也是课堂管理策略要达到的基本的目标。通过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可以使教师的课堂管理效果更佳。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既是教学的目标,也是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归宿。

4.沟通管理策略

沟通管理策略强调人际沟通。在课堂管理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学习而管理学生,反而让学生感到不愉快或厌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师生两者在信息交流中出现的对彼此行为的不一致理解。这种师生沟通的障碍属于人际交流中产生的障碍,只有在人际沟通中消除。作为一种课堂管理策略,人际沟通旨在实现师生真诚地理解彼此行为的真实理由,消除师生之间的误解,并达成对彼此行为的谅解与共识。

当课堂问题行为发生后,教师应当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再采取相应的课堂管理措施。其次,让学生对其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清楚自述,充分说明。这样可以了解其行为发生的主要途径。第三,教师在倾听学生诉说的过程中要做到专心倾听。要注意当学生没有说完时不要急于给予建议。最后,教师要做到理解、信任和责任。理解,就是教师将心比心地站在学生立场上去体会学生的感受。但不等于接纳他们的错误,而是让学生知道你关心他,尊重他,这样学生会很乐意向你倾诉。如果缺乏这种信任,师生之间会产生心理隔膜,妨碍人际沟通。在信任的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自愿和主动地做出改进课堂问题行为的口头或书面承诺。

5.加强职中学生的就业教育

学习没有目标,就如同失去了方向的航船。在个别访谈中发现,许多职中学生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上学是来交朋友,解闷的手段。因此学校应该对职中学生加强就业教育,要创造条件为职中学生培训扎实的技术本领,使职中生有一技之长。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就业意识与愿望,树立有技术才能有工作岗位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只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他们才会觉得有希望。那些因文化基础较差不能进高中学习的学生,恰好是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明确了自己的位置,又学到了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职中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才会相应减少。

参考文献

[1]杨心德.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2]2006年广州市教育事业成就显著[EB/OL].广州统计信息网.

[3]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17.

[4] 李志.课堂问题行为及控制[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7.

[5] 孙煜明.试谈儿童问题行[J].南京师院学报,1982,(4).

[6] 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3.

[7]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4.

[8] Kenneth Shore著(美),曹绍炼编译.如何应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J].教育科学研究,2005,(5): 59.

第4篇: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范文

(1)学习心理问题。学习是学生第一要务和主导活动,职校生的身心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来实现的。而学习心理问题也是职校生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①不少职校生对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因而学习目标不够明确。②不少职校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倾向于学习的实用化,过分追求学习上的急功近利。③不少职校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意学,最后发展到厌学、逃学。④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缺少必要的反思自省意识,不懂得如何进行学习成败上的合理归因。⑤不少职校生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对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和行为。

(2)情感心理问题。职校生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而情绪情感最能体现他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①处于青年初期的职校生具有明显的情绪两极性,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能力较弱。②有人说职校生情感世界中的“冻土层”很厚,就其实质而言,即无动于衷,谓之无情;缺乏活力,谓之无力;漠不关心,谓之无心。③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职校生普遍容易遭受挫折,挫折容忍力弱。于是就出现了“出走、打架、斗殴、自残、轻生”等现象。④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进入职业学校,则是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因此,职校生的情感严重压抑,情堵体验消极。

(3)个性心理问题。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①大多数职校生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②现在的职较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认知方式不够合理,社会适应能力较弱。③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不少职校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可以说,与普高生相比,职校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出。④一些职校生可以毫不内疚地说谎、欺骗、敲诈或偷盗,“边缘性人格”“双重人格”“物化人格”等人格障碍倾向在职校生中普遍存在。

(4)自我心理问题。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①大多数职校生由于长期处在被别人瞧不起的地位,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等消极表现。②由于长期以自我为中心,在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后,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许多独生子女职校生就会试图通过逆反的或对立的角色和行为来突出自我的存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③在职业学校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职校生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自私自利心理普遍。

(5)人际心理问题。职校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而职校生的人际心理问题,也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①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职校生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往,甚至希望自己与世隔绝。②随着性意识的觉醒,由于情感的冲动性,不少职校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过早地追求所谓的爱情,由此而引发的职校生品德心理问题和过错等现象比较多见。③由于初中阶段不良的师生关系,一些职校生对职业学校的老师自然会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疏离感或压抑感,容易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形成对立情绪,出现逆反行为。④而在现代社会转型期,所谓的“代沟”“代差”问题更为明显和突出。与父母的矛盾冲突不断,轻视父母的存在和价值。⑤沉溺于网络交往容易导致职校生忽视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使得人际关系更加冷漠,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第5篇: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职生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在中职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三种,即:学校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的心理问题、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一、学校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学校学习不适应是中职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职生往往感到学校学习压力重,跟不上班级的其他同学,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

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课后完不成作业,但心里还想把学习搞上去,心理纠结万分,甚至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

2.行为方面

以前学习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

3.生理功能方面

表现在只要上课就头昏脑胀,甚至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下课后症状消失,身体检查则没有什么躯体问题。

二、人际关系的心理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有时还对有问题的学生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和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有的学生就流露出孤独感,与同学交往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家庭氛围好的家庭会给中职生一个温暖的港湾,而在“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造成学生孤僻、专横,不能正常的处理人际关系。

三、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1.青春期封闭心理

中职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

他们心里有话要说、有秘密想与别人分享,可是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无话可谈,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解决,学生就便会出现压抑心理。

3.早恋

中职生尚未成年,我们把中职生这种未成人年时的恋爱称为早恋。特别是中职生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这种恋爱非常的不成熟,是一个应该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对中职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包括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使同学们在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心理问题。

(2)设立信箱

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职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不好意思当面说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职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建议每个学校建立相当数量的心理服务室。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

(4)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据调查,某校30%的中职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中职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中职生一片洁净的蓝天。

总之,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想学、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第6篇: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能力本位;高职;内科护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一、课程改革定位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桥梁课程,涵盖医院各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操作技能。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印发,护士职业岗位任务分六大块:健康评估、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执行医嘱、护理操作。高职层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传统的教学以“知识+技能”为主,重点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有悖于高职培养目标。护士职业技能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更要求高职护生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充足的知识积累也以熟练的技能作为外显形式,改革应以“熟练技能+必须知识”为目标,技能训练、能力本位教学应是《内科护理》课程改革的突破点。

二、 课程改革设计理念和思路

1、课程改革设计理念

在《内科护理》课程设计上,应围绕当前的行业标准和护理执业需求进行。首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调研,并据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满足学生岗位能力的需要,获得护士职业资格,及学生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作为教学理念。

2、设计思路

通过行业调研、护理毕业生的岗位调查和护理专家的座谈及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印发,提到的责任护士的职责,确定内科护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流程,并据此总结和提炼出内科护士的职业能力。再把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改革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内科患者常见的症状、体征,识别病情变化,具备对危重患者做出应急处理的能力、具有实施内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常用检查配合、常用诊疗器械的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具有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和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等。

2.知识目标 应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应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标准、需要护理配合的治疗要点、应知与内科护理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践等。

3.素质目标 树立“生命至上”职业意识,具有认真负责、虚心好学精神、具有关心、爱护、尊重护理服务对象和认真、严谨、热情、勤快的工作作风、具有与患者及家属和谐沟通的能力、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具有热爱护理专业、乐于奉献、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四、课程内容设计

该课程分为九个模块,分别是呼吸内科护理、心内科护理、消化内科护理、泌尿内科护理、血液内科护理、内分泌内科护理、风湿内科护理、神经内科护理、传染病护理。每一模块又分成若干个任务,将学习活动融入在工作过程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内科护理岗位必需的专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五、教学方法设计

以能力为本位,突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设计积极有效的教学实施。

1.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思路,然后按照提出问题的思路进行讲授,使学生通过思考,按照问题思路构建基本知识。

2.PBL教学法 将学生置于临床个案中,学生对个案分析,提出假说,然后寻找资料,分析假说,最后在课堂上集体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去查找有关问题的答案,记录各学生的表现,以便了解不同学生的弱点所在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3.案例教学法 ①病例准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准备2份或3份临床病历资料,并拟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有利于病例讨论、深化所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病例选择可以是单一的典型病例,也可是综合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全心衰,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体现疾病知识的相关性和连续性。②课堂实施: 在每一个模块讲授结束以后,引入病例讨论,总结该模块所学的内容,把所学的东西前后串联起来。首先,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病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该病例的初步医疗诊断,并根据病例资料分析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然后,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和思路,其他成员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评,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补充遗漏之处,分析错误原因,使所学的知识完整确切。

4.“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法 将教学场所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法: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基本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大教学情景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索,学生能够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间内从多种角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求解。

六、考核方案设计

课程成绩形成(比例分配):本课程在原有 “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考核方法上增加形成性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成绩,对学习者学习目标进行阶段性测试,把职业素养、社会能力、学习态度等列为《内科护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质等多方考核融为一体。

第7篇: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范文

(一)专业培养目标

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我国医疗护理事业发展需要;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基本护理专业知识、护理操作技能,能从事护理、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性质

“老年护理学”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老年医学中的一个学科,同时又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渗透。本课程是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课程定位

“老年护理学”属于护理学专业中临床阶段中的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能够以娴熟的技能迅速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考查课程。

(四)教学内容

“老年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探讨有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变化,现存、潜在的各种健康问题的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等。本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老年护理的进展,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评估,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的变化,老年人的保健与健康促进,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护理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等几个方面的专科知识及操作方法。

(五)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与前期课程知识点的衔接,使学生不仅掌握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和各类老年人常见问题的预防和处理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六)教学难点

如何将抽象、复杂的老年人各种护理技巧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何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相关理论及技能并与临床有机结合。

(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老化的概念,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老年人健康评估的方法和内容,老年人安全用药原则。(2)熟悉老年人各系统的老化特征,日常生活护理要点,心理变化特征。(3)了解国内外老年护理的发展现状。

2.能力目标:能对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和护理,能够应用护理程序为老年期常见疾病病人提供整体护理。

3.素质目标:具有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的博爱之心,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二、学情分析

课程授课对象为护理系高职护理四年级学生,已具有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一定程度的医学临床知识和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思路灵活,但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耐性、求知欲、自制力较普通大专学生差。

三、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计

1.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教学过程体现开放性、科学性、职业性、实践性。

2.设计思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学用一致,“教、学、做”合一。

(二)内容的选取

1.根据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教学内容必须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实用性,强调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和基本态度方法。

2.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1)总论。任务一:绪论;任务二:老年人的健康评估。(2)各系统、组织老化性改变及相关问题护理。任务一:老年人认知与感知的护理;任务二:老年人营养与排泄的护理;任务三:老年人清洁与舒适的护理;任务四:老年人休息与活动的护理。(3)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一:老年期其他常见问题的护理;任务二:老年期常见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护理。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采用较为通用的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学讨论法以外,笔者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改革:

1.以抢答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各种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选代表进行抢答,最后优胜组给与加平时成绩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以方案设计竞赛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设计目标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阐述设计方案并解答学生疑问,以非参与小组长和教师评分方式选出优胜组给予平时成绩加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兴趣。

四、教学评价

(一)教学考核

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含课堂提问10%、学习态度15%、出勤率5%、单元自测10%。

(二)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督导组、教学组、自我反省等多种途径进行反馈。

参考文献:

[1]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第8篇: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职新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5

高职学院新生,绝大多数年龄在十八、九岁左右,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的因素影响,面对陌生的环境、五湖四海的同学、生活方式的差异,或多或少会产生不适应感。入校后能否迅速地了解和熟悉校园环境,将决定大学新生能否在这个环境中自如的生活、学习。大一新生是比较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群体之一。本文通过对高职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找出相应对策,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开启人生新旅程。

一、高职新生入校后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精神上的苦闷

1、自卑感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是报考二本科落选的学生或家庭经济困难上三本负担不起昂贵学费的学生。前者往往会因未能被普通大学录取成为正式的本科生,而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和动摇。后者会因为家庭困难而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当周围学生出手大方、超前消费,会引起他们心理失衡,产生自卑心理。

2、失落感

有的高职新生在报到后,会对学校校园环境、硬件设施等产生失落感,与他们想象中的大学校园会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学生在中学时代是老师关注的焦点,但进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非常普通,不怎么被老师和同学注意到,由此产生失落感,“为什么我不再优秀了”这种心理落差普遍。人们在新环境中,就面临重新给自己定位的问题,而感到苦闷的同学,就是因为在新环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3、孤独感

如何和舍友保持良好的关系?怎样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融洽相处?与异往的尺度如何把握?这些问题在进大学后凸现出来。高职生人际关系问题主要发生在班内或同宿舍内的同学之间。大多数同学会因为个性、卫生习惯或生活习惯等产生矛盾,导致人际交往危机,引发深深的孤独感。

(二)学业上的困惑

1、面对“自由”不知所措

高中阶段的学习主要以被动学习为主,学习内容也仅限于高考应试的一些知识,而高职学习则以自主学习为主,老师不会“跟堂”,没有太多的硬性作业,许多学习都要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完成。没有了老师的“指挥棒”,学生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自由时间”,常常不知该如何支配。

2、没有目标,失去动力

上大学以前只想着考大学,考上大学之后就觉得生活没目标。不知道学习还为什么。人生是由很多阶段组成,不同阶段应树立不同的奋斗目标。新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应该思考新的目标是什么。

3、对专业不满意

对专业不满意也是高职新生最普遍的表现,一是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二是担心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景气,对未来感到迷茫。这类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情绪低落、精神苦闷。

(三)生活上的难题

1、饮食习惯,众口难调

2、作息时间存在差异

3、自理生活能力的欠缺

二、应对以上问题的方法

(一)解决“精神上的苦闷”的方法

1、要与本地同学搞好关系,他们对本地情况比较熟悉,多和他们交流自然会多些了解。

2、情绪低落、苦闷的时候最好一个人科学“消化”,而不要把不好的情绪向他人发泄或传染给别人,要学会克服内向性格,热情主动与人沟通,与人处理好关系,别人自然愿意互相帮忙。

3、最初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可以给原来的中学同学写写信,打打电话,互相鼓励或安慰。

4、应及早树立在大学里的目标,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泡图书馆等方式来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

5、无论到了哪里,总会有一些老乡或者中学的校友,到大学后要尽快和他们建立联系,拓展交际圈。如果该城市有亲戚或父母的朋友,也应当拜访一下,可以从中找到些“家”的感觉。

(二)解决“学业上的困惑”的方法

1、尽快适应大学的授课教学方式,可以先到师哥师姐那里讨教一下,学习一下他们当年的“转型”过程,另外还可以套得一些老师的授课特点、授课进度等等,便于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考试之后”。

直接向高年级的同学请教是熟悉校园环境的一个最快捷的方法,一般来说,多数高年级的同学都比较愿意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新生,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尽量少走弯路。另外,向自己的同乡请教也是不错的选择。

2、大学教育是培养你综合素质的,如果刚上来对专业有点“抵触”情绪,可以通过开展对外语的学习或者一些选修课程的接触来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你过得开心了,也许就可以慢慢接受并爱上你的专业了。实在不能逆转的话,你就要加倍努力,以便可以获得转变专业的机会!

3、当你不知如何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自由时间”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如广播台、文学社、笛箫协会象棋协会等;也可以在班级或院系竞选一定的职务,用更多的时间为同学服务,同时也锻炼自己。

(三)解决“生活上的难题”的方法

1、入乡随俗,既来之,则安之。现在学校环境好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什么吃的基本上都可以买到,所以吃的方面还是很好克服的。实在想家乡菜,就去当地的家乡菜馆开次“小荤”也是未尝不可的!

2、宿舍是个小集体,甚至可以说是个小家庭,室友都是兄弟或者姐妹,所以从自身来说要学会体谅,从对别人来说要学会照顾,这样下来,再大的生活作息上的差异也会融化在浓浓的友情之中。

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海纳百川,多吸收别人的优点;对他人的缺点,应多加理解和包容。平时对一些生活中出现的鸡毛蒜皮的纠纷,不要太耿耿于怀,该忘的忘,该原谅的原谅,该和解的和解,不要太放在心上,就是所谓“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3、对生活自理能力的欠缺,要有意识的去学、去听、去看、去问。俗话说,孰能生巧,生活自理能力是可以逐渐培养的。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年级是大学生形成各种观点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期。本文通过以上对高职院校新生常见的理健康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的探讨,希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加要关注和重视这一关键时期,发挥各种优势,利用各种资源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程贵林:《浅谈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对策》,《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

第9篇: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紧紧围绕“讲党性、抓机遇、重民生、谋发展”的主题,结合环卫实际,明确工作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切实加强和改进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努力提高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执行力,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实现作风建设教育活动和业务工作双赢的奋斗目标,树立旅游区良好的城市环境卫生形象,推动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整改原则

1、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上下联动、左右协调;

2、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不回避矛盾和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坚持在解决突出问题和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和谋求发展良策上下功夫,责任到人,各负其责;

4、紧紧围绕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狠抓整改落实。

三、整改目标、时限、责任人

1、整改目标:一关于日常学习不够,理论水平、素质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的问题。二关于工作效能与所面临的形势要求有差距的问题。三是在干部职工队伍建设上有待进一步加强。

2、整改时限: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在作风建设教育活动中,力争做到立查立改,边整边改,使存在的主要问题基本得到改正,不使问题反弹,使全体干部职工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作风。

3、整改责任人:作风建设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全局作风建设管理,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日常监督,使作风建设工作经常化。

三、整改措施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在建设“学习型”机关上下功夫。坚持每周一干部职工集中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端正学风,讲求实效,把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同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结合起来,同干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在常学常用上做文章,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整体战斗力和凝聚力。各支部领导班子要牢固树立党性意识,始终自觉地把作风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率先垂范,立言立行,起好主导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认认真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勤奋敬业、勇于奉献、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职工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自觉维护和增进领导班子一班人的团结,坚持从事业出发、从大局出发,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努力做到谋策不谋权,谋事不谋利,谋绩不谋名;要建立健全民主生活制度、理论学习制度和议事制度等有关制度,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班子成员之间分工不分家,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团结共事,互相尊重,相互理解、支持,做到多通气、多商量,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每个班子成员都要坚持谁分管谁负责、谁联系谁负责、谁承办谁负责、谁出问题谁负责,更好地发挥班子的整体效能,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关心爱护职工,想方设法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是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领导、对待同志、对待自己,客观地、公正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对人对事都要出于公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舍得牺牲与放弃个人利益。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不在背后议论领导与同事,不挑拨领导与领导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认被实践证明做错了的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能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要能为领导正确决策出主意,当参谋,提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做领导的好帮手。引导党员干部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增强进取心和责任感,继续弘扬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在各个方面都能争先创优。

四是加强工作作风建设。树立服务意识、协调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工作质量作为工作的生命线。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对一些常规性工作要提前介入、主动开展、超前服务,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要见微知著、及时反映、早做准备,一旦问题发生,及时、迅速、准确地为领导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增进各部门间的团结协作,处理好与相关部门科室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要唱响团结主旋律,相互配合,遇事决不推诿扯皮、敷衍了事,使整个各项工作环环相扣、不出纰漏。同时做到及时、迅速、不误事,实现工作的高效运转。每个干部职工都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奋发有为,无私奉献,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集中在做好本职工作上。要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作风,把工作往实里做、往深里做、往好里做,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要经常性深入一线检查、指导、调研,倾听意见和建议,理性分析基层工作实情,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丰富决策依据。

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首先是领导班子要带好头,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严于律己,耐得住清苦,守得住小节,抗得住诱惑,洁身自好,干净干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认真遵守党的廉政建设规定,从思想上筑起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牢固防线,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坚决防止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工作中来,杜绝一切利用工作之便拉关系、谋私利的行为。要慎独、慎微、慎始、慎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把时间、精力放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上。同时,要充分利用反面教材和典型案例等多种方式加大廉政教育的力度,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开展警示教育,未雨绸缪,筑牢思想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