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身体康复训练方法

第1篇: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康复专业;体能康复训练;队医;体能康复训练师

中图分类号: G 808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4-0303-03文献标志码: A

1体能康复的概念

体能康复训练是以体能训练方法为手段,解决和康复运动功能障碍的一门综合学科。有的人也称体能康复训练为康复性体能训练或康复体能训练。由于康复体能训练本身就是一种运动训练的特殊形式,它是一种针对性极强的恢复性运动训练;所以体能康复训练亦可以理解为一种身体运动机能的康复训练,有人亦称为功能性训练。但这些不同的叫法没有像体能康复训练的叫法更能突出体能训练和康复的理念的关系。体能康复训练是相对新的理念和方法体系,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根据中国的举国体制下演变出来的一门综合学科。横观国际上的专业分类,与体能康复训练相关的专业有体能教练、运动防护师和运动康复师。

2体能康复专业与传统康复专业的关系

我国康复专业的设立最早开始于一些体育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系,有的也叫运动保健康复系,近几年在医学学校也开设了康复系。

从职业环境上来说,目前学习康复专业的较大一部分人员在各级医院的康复理疗科就职,所服务对象一般为神经内科病人(如脑瘫,偏瘫),脊神经损伤(如截瘫);骨科术后康复(如股骨头关节置换术后),运动医学科术后康复(如关节镜ACL重建术)的手术期康复;常见运动损伤、腰腿痛、运动功能障碍的病人。这部分人群的康复目标,绝大部分以恢复一般的日常基本生活机能为主,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

在各职业运动队和体育爱好者中有着另一个庞大的人群,这些人长期受到运动损伤的困扰。尤其是运动队中运动员因运动损伤而无法完成高强度训练与比赛是长期困扰运动队的一大问题。同时还有很多职业运动员由于术后康复不得当,安排不合理而无法继续其运动生涯。目前,中国的竞技体育体制中,“训科医”是3个重要基础组成部分,包括教练员、科研人员和队医,而相对国外的运动队一般还有运动康复师、运动防护师和体能教练。这3种专业人才在教练员和医生之间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衔接作用。运动康复师主要负责运动员伤后(手术后)的伤病恢复,康复的地点在医院或康复诊所。运动防护师主要是帮助从医院归队的运动员防止运动创伤,协助医生或康复师帮助归队训练的运动员恢复其基本运动功能;而体能教练则可以帮助有伤或无伤的运动员提高体能和运动素质水平,提高运动员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从而增加了防伤的资本。然而,在国内不少运动队尚未能配备以上3种专业人才,这对于国内的运动队来说无疑给队医和教练员比国外同行提出更高的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工作。例如,手术后的运动员归队后的康复过程往往由队医兼职做康复师和运动防护师,而教练员兼职做体能教练。虽然当中也不缺乏许多成功案例,然而亦有许多伤后和手术后的运动员因运动队里无法兼顾到,体能和康复工作不到位造成许多运动员无法及时恢复参加正常训练和比赛,有的甚至因为伤病不得不提前结束运动生涯,给国家和个人都带来了不少的损失。体能康复训练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复合型人才。体能康复训练师要求具备扎实的运动训练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要掌握一定的运动康复理念和方法,通过以体能训练的方法恢复运动员的身体运动功能,提高运动素质水平,以保证运动员能够正常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体能康复训练师的功能就像教练和医生之间的桥梁,协助教练、医生与科研人员去保障有伤病运动员的功能恢复并防止运动损伤。

3体能康复训练的工作范围

由于运动队的主旨是通过系统的运动训练提高运动竞技水平,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这决定了运动员的大部分时间必须集中到运动训练中去,而体能和康复训练都需要时间,所以其工作内容和所需要的场地必须设法融入到运动队的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去。体能康复训练的切入点有以下5个方面。

3.1准备活动

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是增加针对性的防伤练习内容的有效途径,而且适当增加准备活动的强度亦可以有效地激活有伤部位的肌肉群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性,并减轻训练时的功能障碍问题,一般情况下有伤病的运动员除了参加全队的集体准备活动外,应该最少有5~10 min个性化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应达到全面热身的目的,同时应使受伤部位能正常参加训练,尽可能不加重已经有伤部位的疼痛程度。

3.2专项训练

体能康复训练师应比团队的其他人员更了解运动员受伤部位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每天的功能状态,并在专项训练的负荷量和技术完成的要求上,可以随时与教练和医生沟通,尽可能避免过早过多地去参加某一项运动训练内容而造成伤病的反复。体能康复训练师在运动场上参加运动训练的全过程,仔细观察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身体形态和技术变化,这要求训练师本人对该专项运动技术和训练方法有充分的了解,能有效地从运动训练的角度与专项教练沟通,共同为运动员作出最合理的安排。

3.3体能康复训练课

不少运动队除专项训练外,根据不同的训练周期安排每周2~4次的体能康复训练课,体能康复训练师可以承担部分,甚至全部队员的体能或康复训练的内容。由于康复的主要恢复手段就是个性化的体能训练,体能康复训练师必须能根据医生的医学诊断结果和建议,再作一个全面的功能检查,找出并分析伤病的内外因,与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作出相应的运动处方,并监控和执行计划。其整个流程如图1所示。

3.4整理活动

专项或体能训练后的整理活动亦是体能康复训练师介入的一个好时机。运动员机体的疲劳和伤病位置的炎症控制最佳时机往往是在训练结束后,体能康复训练师可以及时指导运动员参与训练后的放松。例如,有氧慢跑、拉伸、冰敷、水疗与按摩等积极的放松恢复。不少运动队和运动员对训练后的整理活动不够重视。体能康复训练师可以积极参与和帮助教练与医生负担起有伤病的运动员的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人的整理活动。事实证明,注重整理活动的队和运动员往往大大减轻了训练后医生治疗的压力,并能有效地减少伤病的发生。

3.5协助医生的治疗和防伤

由于体能康复训练师有一定的康复知识和动手能力,例如拉伸、按摩和运动疗法,在运动员休息治疗时可以协助医生的治疗和放松,在工作内容方面应遵照医生的诊断和建议,不能超出自己的工作范围。当运动员提出体能康复训练师工作范围外的要求时,应当及时按其要求转介给相关的专业人士去处理。

总而言之,体能康复训练师深入到运动队一线去与教练、运动员、医生和科研人员在一起为运动员服务,是新时期复合型保障团队的一名新成员。它是在教练和医生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这种人才在国外通常由运动员出身的,同时具有物理治疗师(PT—physical therapist)和运动防护师(ATC-athletic trainer certified)执照的复合型人才充当,这种人通常考过或当过私人教练(PT—personal trainer)与体能教练(conditioning coach),并热爱在一线运动队里从事工作。由于运动队不可能固定在同一个地方的比赛和训练,这要求体能康复训练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去解决问题。

4体能康复训练师培养的现状

在中国目前的体育系统下,体能康复训练师尚没有正式的职业称号和岗位,在运动队中也没有正式编制,具有这种能力的人通常只能往科研教练和队医上靠,而在高校教育上尚未有一个单独的专业来培养出这种复合型人才,即使目前在美国亦没有这种复合型专业。与其相关的专业有运动物理治疗专业、运动防护师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而学位教育本身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时数的限制,不一定能提供足够实践操作时间让学生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的熟练技能。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通常鼓励有工作经历和有运动员训练经历的人参加学习,并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的体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例如,参加各种体能教练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并参与相关的校内外体能康复类的工作,以增加实际工作经验。由于高校中重理论教学而相对忽略了实践教学,往往不少技能性的专业,只能在其他职业培训中去补充,而高校一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理论和知识的传授。这种现象在国内外及香港地区都常常碰到,所以,在美国这类人才往往是跨专业的复合人才,他们一般都具备有丰富的运动经历和参加过相关职业培训的人员。

5体能康复训练师的培养途径

基于目前在中国的情况,为了解决短期内的体能康复人才短缺问题,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和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开设了“黄埔一期”培训班,尝试从退役的专业运动员中选拔出有志向于体能康复训练的学生参加1年至1年半强化职业培训,通过以“传帮带”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重点以实例个案的解决办法来学习体能康复训练的体系、思路和实施方法灵活应用,并且以小班制教学(每班20人),以保证每个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与教师互动和练习。师资上要求每位老师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培训班首先通过7个月的强化理论学习后就开始在一线运动队再进行长达1年的跟队实习,目标是培养出实干型、动手能力强的初级体能康复训练师。这一批人的教学模式和效果,要在通过实践的检验后才能最后评定其职业培养的方向是否正确,为将来的人才培养积累经验。

培训班共设立了12个实习基地。2011年10月第1批体能康复训练师已经陆续进驻羽毛球、曲棍球、水球、游泳和蹦床等队。

综合实习阶段,学员们分成12组,深入不同的国家队及专业机构,利用所学的运动体能康复训练知识为国家队一线运动员提供运动体能康复服务。据统计,实习期间,20名学员共为343名国家队运动员提供过运动体能康复服务,有86人长期接受保障,其中不乏国家羽毛球队、蹦床队等金牌运动队及林丹、何雯娜、佟文等世界顶级运动员。培训班结业后,20名学员中将有18名继续留在实习所在国家队或回各省转训基地继续为伦敦奥运会的备战工作服务,为中国运动体能康复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6体能康复新专业的前景

虽然“黄埔一期”成功地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可以直接到一线工作的体能康复师,但对于弥补这个专业人才的巨大缺口是远远不够的,希望能够通过各大专院校平台,有更多的对体能康复事业有兴趣的人来系统地学习从事本专业,并能设立相应的职业称号、注册证书,使得体能康复训练这个专业能够发展下去,并帮助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第2篇: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儿急性偏瘫 后期康复 矫形器

Acute infantil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late

Li Chengzhang

Abstract:Objective:Explor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 the late children acute hemiplegia treatment in an important role.Methods:Select the children acute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30 cases,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control and patients,each group has 15 cases,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r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but patients to join orthopaedic implement assis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Results:Two groups of patients in the late treatment through rehabilitation therapy,the body of each function are to get a better improve,but in the body of motor function,restoring effect group was better than control,the range of motion of the late patients recover and fine motor ability CeLiangBiao scored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Children acute hemiplegia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processes on the late patients recover the body function of great importance.In the process of healing with orthopaedic implement restoration can better training increases patient recovery speed and rehabilitation level.

Keywords:Children acute hemiplegia Later rehabilitation Brace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28-02

小儿急性偏瘫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神经系统疾病,先称之为脑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形成原因是脑动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多累及锥体束的供血造成,主要临床症状即为急性偏瘫[1]。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小儿急性偏瘫的发病率国外为1.5%~5%,我国的发病率较国外发病率高,为1.7%~6.3%。小儿急性偏瘫可见于小儿任何年龄,但多数小儿急性偏瘫患者为6岁以下,病症表现为惊厥发作或者有意识障碍,大多数偏瘫患者在症状刚开始表现时都是表现为惊厥现象,然后再出现偏瘫。惊厥限于一侧,而后扩展至全身,因此小儿偏瘫症状发展较快,惊厥停止之后就可以表现出来,在1~2天内达到顶点,主要表现是上肢和面部肌肉瘫痪,下肢症状较轻。小儿急性偏瘫有严重的危害作用,不仅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也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和谐带来一定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有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2岁~9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患者表现为左侧瘫痪的有13例,右侧瘫痪的有10例,交叉瘫痪的有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惊厥的有6例,抽搐的有26例,呕吐现象有15例,吞咽困难的有8例。该组患者的主要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上肢和面肌瘫痪,下肢症状表现较轻,患侧表现为肢体无力,手不能提握重物,口角出现歪斜。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和试验组小儿急性偏瘫患者在进行后期康复治疗时,对照组患者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治疗主要体现在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协助患者进行运动、言语功能的训练,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站立训练,言语训练以及患者其他身体功能的练习,而试验组患者更为强调训练程度的系统性以及连续性,主要是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以及言语疗法等。对试验组患者采取定期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以及言语疗法,连续治疗时间为3个月。运动疗法主要是让患者从最开始的被动锻炼到后期实现站立锻炼,可以引导幼儿自主进行站立锻炼,每次站立时间达到3分~5分钟,根据幼儿的病情恢复情况适当调整站立时间;作业疗法主要内容是让小儿急性偏瘫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保持正常的姿势,通过各种运动方式的进行像俯卧位、仰卧位的练习,让幼儿恢复到较好的水平;言语疗法主要是通过语言的训练让小儿患者能够正常的练习发声等。试验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时借助于矫形器进行康复训练,每天佩戴矫形器为4h~8h,因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上肢和面肌瘫痪,因此主要借助上肢矫形器进行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首先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选择合适的矫形器,训练中固定上肢矫形器,然后让病人进行训练。使用矫形器的目的是让患者在后期康复训练过程中放置关节的屈伸挛缩或者过度伸展[2]。通过跟踪患者的康复训练情况,对患者的站立时间长短、关节活动度(PROM)、精细运动能力测量表(FMFM)[3]及言语表达能力(每分钟字数)进行评定。

1.3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可以看出,试验组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情况较对照组组患者有明显的成效,试验组患者独自站立时间长,而且关节活动灵敏度高,言语表达能力较对照组患者强。

3 讨论

小儿急性偏瘫的后期康复治疗对小儿整个机体活动的正常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后期康复情况是最主要的关键所在。后期康复与前期康复的不同在于,前期康复主要是对患者进行各种心理辅导,防止后期康复过程中出现各种影响康复进程的合并症的发生,尽早进行后期康复训练,可以说前期康复是后期康复的基础,但后期康复更重要的是对患者进行身体功能的训练[4],而这种身体机能的训练则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主要的过程,最主要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在居住环境周围有社区康复中心,也可以借助社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以达到卫生资源的最大利用。所谓社区康复中心,主要是指以农村乡镇或者城市街道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场所。借助社区康复中心,不仅能够更有效的恢复患者的身体机能,更重要的是可以随时随地对患者进行康复过程中的指导。协助患者进行后期整个康复训练过程,像运动康复、言语康复等都关系到小儿偏瘫患者能否实现正常生活,但要注意的是,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康复过程的系统性及有序性,必要时可借助矫形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5]。

参考文献

[1] 周水珍,廖广红,孙道开,等.小儿急性偏瘫综合症16例诊断与治疗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16(02):90-91

[2] 李哲.矫形器在偏瘫病人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20(09):2566-2567

[3] 李改丽.小儿急性偏瘫58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06):543-544

第3篇: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康复训练;残疾

社区康复(CBR)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推广在社区发展计划中的一种康复策略,其目的是保证残疾人和他的家庭能享有康复服务、充分参与、实现机会平等获得常规的服务和工作生活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把社区康复定义为“增进残疾人的平等和机会,减少贫困,促进融合的一种策略”。这种康复策略通过加强社区工作者、残疾人及其家庭、社区居民之间的合作和联系,来促进所有残疾人在社区平等机会和对社区生活的全方位参与。对残疾者来说,社区康复方便、快捷,而且价廉,并有利于他们回归家庭和社会,是普及康复服务的基础和主要形式[2]。社区康复的实施需要患者本人、患者家属、患者所在的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各保障部门共同努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入户评估观察组的69名残疾人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9-71岁,平均年龄63.2岁。其中14岁以下的2人,15至60岁的33人,61岁以上的34人,考评情况如下:本次评估的观察组残疾人中,致残年限超过10年的有21人,占30.4%;致残年限在5年至10年间的有24人,占34.8%;致残年限在5年以下的(含5年)有24人,占34.8%。本次评估对象中有53人既往未接受过康复训练,占76.8%,;只有16人既往曾接受过康复治疗,占23.2%。

对照组的69名残疾人中,男40例,女29例。年龄9-71岁,平均年龄61.3岁。其中14岁以下的2人,15至60岁的31人,61岁以上的36人,考评情况如下:本次评估的对照组残疾人中,致残年限超过10年的有23人,占33.3%;致残年限在5年至10年间的有25人,占36.2%;致残年限在5年以下的(含5年)有21人,占30.4%。本次评估对象中有51人既往未接受过康复训练,占73.9%,;只有18人既往曾接受过康复治疗,占26.1%。

1.2 方法 预防肢体畸形及肌肉萎缩①鼓励患者肢体运动,根据肢体残疾程度的不同,指导患者床旁功能训练,卧位-坐位-站位-行走。可以借助拐杖的患者每天散步半小时。②适当按摩瘫痪肢体皮肤、肌肉、肌腱,并进行被动活动。③冷、热毛巾擦敷,或者热水袋和冰袋交替以刺激肢体肌肉的收缩,锻炼肌肉的收缩功能。④患者肌力只有0-1级者用适当力度手掐捏肢体,力度以皮肤下陷1-2cm为度,上下来回掐捏,3-4次/d,10-20min/次,以引起患者防御性肢体主动运动。⑤康复员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2次/周,30min/次。

对于残疾导致截肢、偏瘫或四肢瘫痪的患者,首先应该加强肌力和关节活动能力的训练。同时根据需要制作矫形、辅助器械,使其能够起坐、翻身,借助学步器、电刺激器联系走路。采用bobath法对肢体功能进行康复锻炼 ①正确姿势的摆放:首先使全身关节处于正确的功能,患肢屈伸及控制运动,做跨步并行跨门槛、上下楼等动作;②平衡训练:跪位平衡、坐位-站位,重点是患肢负重及重心转移,逐渐延长坐位时间,使双足平放地面,腿与髋部成直角;③上肢功能训练;患肢主动运动,可做些手指运动,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解衣扣、用筷、洗脸、刷牙、梳头、穿衣服等;④床上锻炼:健手带动患手伸肘、上举、定位放置、分离运动;⑤转移与爬行锻炼:采用重心转移过渡到转移,由坐位到半跪位爬行运动,2次/d,5-10min/次;⑥进行患侧下肢负重的站立锻炼及站立平衡锻炼:患者站立,然后逐渐让患肢负重,髋关节、膝关节控制训练对站立行走至关重要。根据病情每次站立5-10min,3-4次/d,以上训练方法由社区康复员特异性的挑选一些项目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一对一训练2-3次/周;在康复员指导下,家属帮忙或督促患者每天在家或到辖区康复站进行比较安全简易的康复训练1次。康复员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需要,指导安装或制作一些简易性的康复训练器具。

社区康复员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向患者讲解病情,鼓励患者提高应对能力,使其主动参与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心理需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适。制订结合患者实际的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努力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列举早期锻炼功能恢复良好的病例,使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情绪。同时医护人员做好与病人沟通中一些病人不良心理的疏导工作,鼓励病人建立适当的宣泄途径。排除残疾患者的自卑感、孤独感,主动与患者交谈,使其建立回顾社会的信心。

1.3 评价指标患肢肌力 采用Lovert6级分级法评估肌力。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为“0”,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为“Ⅰ”;在减重状态下能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为“Ⅱ”;能抗重力作关节全范围运动,但不能抗阻力为“Ⅲ”;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为“Ⅳ”;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为“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 果

观察组69名残疾人中“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31人,占44.9%;“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不明显,但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31人,占44.9%;“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不明显”者有7人,占10.1%。对照组的69名残疾人中,“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15人,占21.7%;“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不明显,但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有好转”者有13人,占18.8%;“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均不明显”者有41人,占59.5%.两组比较康复训练组疗效明显优于基本护理组。康复训练组中患者满意度方面,67人满意,占97.1%。继续训练需求方面,42人表示康复效果好,残疾人及家属希望继续训练,见表1。

3 讨 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意外事故在逐年攀升,肢体残疾患者也在逐年增加。残疾人是处在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问题已经成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3]。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残疾人总数是8296万人,其中肢体残疾人为2412万人。残疾人康复服务是现今残疾人最迫切需求的社会服务项目,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群体的康复需求,因此发展一种措施简单、易行的康复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康复能极大地提升残疾人的身体复原机能,社区康复服务则可以大大地延伸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主要提供残疾人和患有残疾障碍者的恢复期及后期康复服务,残疾预防,功能训练等,同时也提供教育、职业技能、心理疏导等服务。对残疾人而言,这种服务形式简品,快捷,而且经济,有利于他们融入家庭和社会,是普及康复服务的基础和主要形式。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内容有:掌握社区资源情况,掌握辖区残疾人康复需求情况;开展康复训练并建立档案,对残疾人进行普查和预防,推行协调性康复医疗,康复训练指导,家庭康复训练,心理疏导,健康知识宣传,辅助器具适配,养护服务等。帮助残疾人参加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

我们采用的Bobath训练法历史悠久,在国外早已被广泛应用。通过反射性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促进正常的运动感觉和运动模式。这种方法可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主张早期功能锻炼,患者与家属共同参与,大大加快了功能恢复,对患者肢体能够保持正常的运动。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和患者学习基本姿势与基本的运动模式。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由简单到复杂,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步适应,持之以恒。锻炼要缓慢进行,循序渐进[4]。

心理防护机制直接影响康复成效,能帮助患者树立健康观念,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因此,应通过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增强患者对康复的信心。有的患者残疾突发,存在心理方面的压力和情绪波动,难以接受现实,产生悲观心理,易造成血压不稳定而加重病情[5]。此阶段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强患者对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稳定情绪,以利于有效的功能锻炼。

两组对照研究表明,经过社区康复训练的肢体残疾患者的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心理状态、沟通能力疗效优于未做康复训练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社区康复训练对肢体残疾患者肢体功能及心理有提高作用。由于社区康复训练,患者得到了及时、正确的肢体锻炼,患者心理状态和沟通能力得到调整,稳定的情绪也有利于功能锻炼和肢体功能的恢复。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也大大高于对照组。

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顺利实施和有效发展,不仅要依靠残疾人自身,还要依靠残疾人的家人和朋友,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大众的关怀和照顾[6]。残疾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往往因为自身的身体障碍导致生活状况不佳,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自身的素质较低,难免造成内心自卑和孤僻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等各类社区机构的作用,加强专业机构对社区康复工作的辐射和指导,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登记,建立康复档案,训练指导等工作,通过教育宣传,普及正确的康复理念,使广大残疾人得到便利,根本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穗残联【2011】65号文.

[2] 杨敏.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2006,38(6):467.

[3] 江美霞,陈 赛,莫雄飞.早期肢体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分析[J].现代护理,2008,5(2):128-129.

[4] Martínez F,Rubio JA,Ramos DJ,Effects of 6-week 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 on the reflex response of the ankle muscl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Int J Sports Phys Ther,2013 Feb,8(1):15-24.

第4篇: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育;运动康复训练;身心康复;肢体障碍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肢体障碍的的大学生作为特殊人群,开始备受关注,伴随着人权意识的提高和高等化教育在社会上的普及,还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生理上存在缺陷的特殊人群开始进入大学的校园里进行学习,在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情况下,让每个人都能在大学的课堂里好好学习已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可以实现的。残疾人体育教育发展程度代表着社会文明程度及以人为本、生命关怀等社会理念。实施“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模式”,尤其是实施“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愈发重要。在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的指出“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在这种观念提出来以后,对整个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要使用这种模式,就会对特殊教育学校提出很高很高的要求,并且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并没有开设专业运动康复医学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项目,而且要在一个学校增添一项新的专业项目,必须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和体育课的课程床标准,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个发展的更好,才能更好的实现课程的具体体现和落实。肢体障碍指因肢体器官损伤或功能缺陷而导致的肢体活动困难,如下肢截肢者行走能力降低,使个人日常生活和参加社会活动等受到限制。体育教育对他们来讲只是“自由活动”的一种形式。

1.“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的教学现实意义

1.1 在实现“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课程的整合时,我们必须要有“医学康复、心里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还要从学生的各个方面建立比较完善的学生健康档案,这个档案必须包括以下方面: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心里评价等,因为只有这样建立的肢体障碍学生的健康档案,我么才能从各个方面掌握肢体障碍大学生的各方面指标,才能正确的把握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这样有利于我们课程更好更快的发展,为肢体障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更加良好的基础。1.2 在实施这个课程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对各种项目和各种课题的研究,因为有了这样一些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取得相关基础测试体质的健康数据,为教学提供更加科学的研究依据。例如,辽宁的一所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研究了这样一个课题———《肢体障碍大学生体制健康评价标准构建研究》。正是因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就使得了这所学校的这项课程开设的特别好,也很是受学生们的欢迎。1.3 根据“医学健康、心里评价、体育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所提供的健康档案,学校依据这些对肢体障碍大学生进行残疾分类,对其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的残疾程度,给每个学生制定一合理的运动方案和康复训练计划,这样既不会让学生进行盲目的训练,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多很多的益处,这样肯定是会让学生们追捧的。1.4 正是因为我们拥有着这样三位一体的专业团队,我们才能更加有效的改进对于肢体障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培养方案,从而制定一个更适合于肢体障碍大学生体育测试的评价标准,因此,有这样一个非常专业的团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对肢体障碍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同时还能推动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2.“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的实践价值

从某些意义上来说,残疾人运动从一开始来说就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残疾人要锻炼,必须超越自身的缺陷,同时还需要运动者有着较强的意志,掌握很好的技能,通过技能的较量,向自己生命的潜能发起最大的挑战,从各个方面展示人的创造与价值,同时还能够很好的促进自己的康复,陶冶自身的情操,增强自己对于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推动平等参与等等。而且在这样的特殊学校进行这样特殊的教育,我们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因为涉及到教育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一环节,有效的利用我们所用的专业团队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对“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干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而且在进行教育教学时,要时时刻刻观察好肢体残疾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探索体育锻炼态度、锻炼水平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并通过对比肢体残疾青少年与健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水平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进一步说明体育锻炼对肢体残疾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3.“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教学的具体实施步骤

3.1 由于肢体障碍的青少年在运动方面是非常不好的,因为他们的运动功能是受损了,造成他们的运动功能低于一般的正常人,对一系列的事物没有很高的接受能力,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都低于一般的正常人。人格因素、残疾年限等一系列的因素都会影响肢体障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而且在某些时候,肢体障碍人群往往有着内向、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的人格特征。那么,我们为了解决和改善这一不好的状况,我们可以成立了以“康复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教室”为主的专业导师团队,正是因为这样三位一体的专业导师团队的存在,才能在这个特殊教育的教育路上越走越远,而且在教育教学上能够形成统一的思路和战线,让所有的专业交叉融汇,同时还能够推进“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的教育教学模式。3.2 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要有一名最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与康复训练的时候,时时刻刻对这类特殊人群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测,比如:肢体障碍学生的情绪、心理情况的承受能力等等。而且在教学的同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定时的作出初心理健康检测,进而对残疾的心理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在作出评价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方面———心理健康状况、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等等。3.3 同时,有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室以后,我们还应该有一个康复治疗师。毕竟我们的课程是“体育锻炼与康复训练”相互结合的。当我们有了康复训练教师以后,我们就可以定期的对学生进行体检,从而得知学生身体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而对每个学生制定“一对一”的康复方案,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最大程度上的帮助学生快速的康复,并时时刻刻的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全程监控。3.4 针对肢体障碍学生的体质个性差异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估、教学诊断、教学评价。在医学康复、心理测评的指导下进行肢体障碍体育教学。3.5残疾人体质差异可以通过评价工具进行全面测评,研制形成的测量数据可以改进体育课授课方式,提升、增强残疾人体育教学成果,促进残疾人身心全面发展。

4.“体育教育与康复训练整合”具体教学方法

4.1 数据采集法:在大学里,每年的春季学期都有一个大学生体能素质检测,这个测试不仅仅只是对体能的测试,同时也是督促学生们主动锻炼身体的动力。在这样的检测里,一般都有立定跳远、50米、100米、800米、1000米、引体向上等等。虽然在这些测试里,有些不太适合这样的残疾人群,但是进行一些适合的体能测试,收集一系列的数据,都是能够很好的帮助残疾人群进行康复训练。4.2 问卷调查法: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问卷,让这类人群来回答,通过他们的答卷程度来判断他们的心里健康状况,进而可以掌握这类人群的情绪动向,以此来制定更加合理、更加适用的康复计划。4.3 观察法:在这类人群进行体育锻炼时,我们时时刻刻对他们进行观察,及时发现他们不适应的体育锻炼项目并及时的进行改正,在观察残疾学生体育锻炼的情况时,我们还要及时发现适合残疾学生的锻炼方案,并找到适合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案。4.4 个体研究法:针对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体育锻炼方案和康复训练方案。4.5 经验总结法:定期总结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以教育理论为支撑,不断提高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学术水准,体现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指向性。

5.结束语

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体育锻炼与康复训练”相结合,并找到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些肢体障碍的大学生和青少年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帮助,也可以让他们成为体育锻炼中的一员。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这些残疾人重返体育课堂,还可以很好的提高他们自身的各方面能力,更好地改善身体机能。给他们一个健康生活理念的同时,还能让他们身体和心理都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让残疾人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跟其他正常人一样开心快乐的生活。同时,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也是体育课程上的一个大变革,颠覆了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方式,让这些残疾人在锻炼身体的时候,也得到了一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可以让这些人更有信心、更加自信的去和其他人交流,让残疾人真真正正的回归到社会中来。

参考文献:

[1]张晓辉,刘书芳,廖八根.不同训练方法对运动员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06).

[2]曲绵域.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问题(第二讲———上)[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3(02).

[3]刘贝.对实行运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问题分析[J].武魂.2013(05).

第5篇: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摘 要 康复训练是在人体损伤后所进行的身体上的活动,它有利于恢复并且改善各项身体功能,除了非常严重的损伤之外,一般的损伤都可以进行或多或少的身体锻炼。本文以安徽师范大学学生胡某为例,对其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用合理的康复训练与功能恢复手段,尽最大可能尽快地通过身体活动使该同学的肌肉、韧带、关节及整个机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并通过伤后的康复训练,探析胡某踝关节损伤的原因与机理。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运动康复

一、前言

康复训练是在人体损伤后所进行的身体上的活动,它有利于恢复并且改善各项身体功能,除了非常严重的损伤之外,一般的损伤都可以进行或多或少的身体锻炼。合理的、有目的的身体训练对于伤口的快速愈合和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有着良好的作用,当然我们还要防止停训综合症,个人在长时间的体育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各种条件反射性联系,一旦突然停止训练就有可能遭到破坏,并且产生严重的机能紊乱现象,如失眠多梦、肠胃不舒服等。在受伤以后进行合理的康复练习可以增加关节的稳定,改良受伤部位组织的新陈代谢和能量代谢,并且加快损伤部位的伤口愈合。通过运动康复练习,不仅使人体能量代谢接衡状态,还可以防止体重增加,大大缩短受伤痊愈所需要的时间。

胡某是因在下楼时不慎将脚扭伤,后送往医院进行处理,体X线显示该学生为右足舟骨,股骨粉碎性骨折,断骨对位对线差,骨折线模糊,余右足跖耻骨未见明显骨折征象,关节面及关节间隙显示正常。总体印象为右足舟骨,股骨粉碎性骨折。本文以胡某为例,对其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用合理的康复训练与功能恢复手段,尽最大可 能、尽快地通 过身体活动使该同学的肌 肉、韧 带、关节及整个机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并通过伤后的康复训练,使该同学机体能量代谢趋于平衡,防止体重的增加,缩短伤愈后恢复锻炼所需的时间。

二、本运动康复方案的总体设计

从长时间的康复效果来看,很少锻炼的人肌肉萎缩和关节退化的速度更快,锻炼则能有效减缓萎缩和退化的速度。这就提示我们:简单的身体活动并不能阻止人体氧化和退化的进程。

(一)踝关节伤后急性期

目的:把疼痛、肿胀、和发炎的程度降低到最低,缩短恢复的时间。

方法:RICE。休息(R)冰敷(I)压迫(C)抬高(E)。

时机:受伤后立刻开始。

(二)康复早期(术后1-3周)

目的:控制疼痛和肿胀,防止肌肉的萎缩。

方法:静力性练习,大腿关节活动度的练习

时机:一般从伤后当天到3周的时间段,视损伤的具体情况而定。

(三)康复中期(术后4-6周)

目的:恢复肌肉的张力,协调肌肉间平衡支配能力,为患肢负重做好充分准备。

方法:肌肉耐力练习,PNF

时机:治疗后第四周开始。

(四)康复后期恢复阶段(术后6-12周)

目的:做患肢部分负重功能活动,并逐渐增加负重量,至术后12周离拐完全负重行走。

方法:肌肉力量练习,关节活动度练习等

时机:骨痂已基本形成,骨折已基本稳定下来,恢复状况良好。

三、运动康复方案的实施

(一)踝关节伤后急性期

保护患肢,避免二次伤害,在踝关节损伤的急性期间注意制动,休息、冰敷、用弹力绷带加压、抬高患肢,尽量将小腿和踝关节抬起高过心脏水平。主要是进行动态的休息,同时止血与降低发炎的概率,并减少肿胀,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二)康复早期(术后1-3周)

早期的康复内容主要为活动足趾练习、大腿肌肉群练习、抬腿练习,练习以3-5组为宜,练习频率为每周5次以上。在练习时要注意量力而行,感到有任何的不适就要立即停止练习。

活动足趾: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但绝对不可引起踝关节活动。15个/组,每天做5组。建议练习前用热水泡脚20-30分,用来提高肌肉组织温度,改善延展性,加强练习的效果,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具有重要意义。

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练习:即大腿肌肉绷劲及放松。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练习时大于10次/每日。

开始尝试抬腿:腿抬高至足跟离床15M处,保持至力竭。10次/组,3组/日,在练习过程中有可能因石膏托过重无法完成,尽力而为。要根据损伤的特点,在石膏固定期间未经医生许可只能进行上述练习,否则盲目的活动很可能造成二次损伤。

在这一时期也可以进行改善踝关节的活动度练习,在受伤早期一周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做简单的踝关节活动度练习,但是不要进行内外翻练习。如果活动度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也会上升。所以在疼痛可以忍受的情况下,可以试着进行练习。建议每天做5组,每组做15个左右的活动足趾练习,并且要逐步进行合适的腿部肌肉收缩,使血液循环更加流畅,更有利于受伤部位肿涨的消退。一周左右,受伤部位的发炎症状开始消退,局部的疼痛开始舒缓。

评估:全身机能状况正常,骨折处感觉疼痛,虽然下肢肌力下降,但经过这一时期的练习伤口愈合良好,疼痛减轻。

(三)康复中期(术后4-6周)

中期主要以橡皮带进行辅助练习,对受伤部位进行背屈、跖屈、内翻、外翻练习。

橡皮带足背屈:双膝伸直坐于地板。将橡皮带系成一个圈,一端固定于地板,另一端固定于足背,将脚尖对抗橡皮带阻??向身体方向,然后慢慢返回。30秒/次,休息10秒,5次/组,3组/日。

橡皮带跖屈:双膝伸直坐于地板。将橡皮带中部固定于足底双手握紧两端,将脚尖对抗橡皮带阻?伸直,然后慢慢返回30秒/次,休息10秒,5次/组,3组/日。

橡皮带内翻:坐于地板,训练腿伸直,另一腿弯曲。将橡皮带系成一个圈,一端固定于地板,将练习脚放于圈内,将踝关节对抗阻?向内翻,然后慢慢返回。保持膝关节稳定,?要旋转腿部完成动作。30秒/次,休息5秒,5次/组,3组/日。

橡皮带外翻:坐于地板,训练腿伸直,另一腿弯曲。将橡皮带系成一个圈,一端固定于地板,将练习脚放于圈内,将踝关节对抗阻?向外翻,然后慢慢返回。保持膝关节稳定,?要旋转腿部完成动作。30秒/次,休息5秒,5次/组,3组/日。

随着疼痛及肿胀的缓解,就可以开始此阶段得康复练习。通过之前的固定制定方案,此时损伤的韧带基本趋于稳定,开始向愈合阶段进行,轻微的应力牵拉不至于加重。肿胀和疼痛控制后,可以开始一些简单内外翻训练。但是不要使损伤部过度用力和牵拉。这一阶段也要防止肌肉的萎缩,并恢复肌肉的张力,还要努力协调肌肉间平衡支配的能力,为患肢负重做好充分准备。

评估:脚着地时,踝关节,骨折处感觉疼痛,可走路200米左右。局部尚有肿胀,压痛,走路跛行。

(四)康复后期恢复阶段(术后6-12周)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康复练习,受伤部位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后期还要进行等张和等长肌肉练习。

等张练习方法:肌肉长度缩短张力不变的收缩训练,称为等张练习。 每次训练选取踝关节的肌肉应以最大重量进行3至4组的练习,负荷标准是以能重复的最多次数(RM)来 表示。显然,RM越小,重量越大。用次数少、接近最大重量的练法最能增长力量,等张训练后需要较长的时间休息恢复。

比如胡某做的提踵练习,开始动作是,使后脚跟低于支撑脚踩的台阶,支撑脚承受整个身体的重量,尽可能高的提起脚后跟,放低身体回到准备的姿势,这就完成了1次重复,尽量双脚提踵逐渐过渡到单脚提踵。2分/次,休息5秒,5次/组,4组/日。

等长练习方法:等长练习是指在肌肉两端固定或超负荷的情况下进行肌肉收缩的一种训练方式。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比如胡永静同学做的扶墙后蹬练习,手扶墙,身体与墙成一定的角度,用力蹬地,体会蹬地的动作。每次练习选取踝关节的肌肉应反复进行练习1-5次/组,然后休息2-3分钟,5组/日。

此期间骨折的部位伤口痊愈的还不足够坚固,所以练习及训练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勉强或者盲目冒进。并且要强化肌力以保证踝关节在运动中的稳定,并应注意安全,绝对避免再次受伤。

在这一时期,骨痂已经基本上形成,骨折部位已经趋于稳定。在加强踝关节康复练习的同时,还要使踝关节部位一部分承受重量。这有利于骨折部位的伤口愈合,还防止骨质疏松,更有有利于踝关节肌肉力量的恢复。在练习中受伤的部位要逐渐加大负重力度,至术后12周完全负重。

在恢复正常运动之前,要保证关节活动度至少恢复到了80%-90%,而且能够完成以上所述的训练。可以做一些固定自行车、跑台以及游泳以恢复心肺功能。但是要根据损伤处疼痛耐受度来选择。训练时建议配带护具或者肌内贴保护至少6个月,直到本体感觉和肌力等完全恢复。

跑步一定要选择平坦路面,不建议在斜坡、草地或者不平的路面,容易增加再受风险。跑步练习直线跑,但是可以增加曲线的行走。建议穿着舒适厚底的运动鞋。跑步速度缓慢增加,之后可以增加加速跑。

评估:不再跛行,肿胀消除,无痛感。右腿肌力基本恢复,踝关节ROM及耐力素质恢复,恢复运动能力,基本可进行正常行走,慢跑等活动。

(五)注意事项

1.最重要的是功能锻炼。所谓的功能锻炼就是在骨折允许的情况下,对骨折的肢体、关节进行足量的活动,必要的时候需要让骨折的地方承受一定量的力量,骨折的地方承受的力量是骨折能不能愈合以及愈合是否良好的关键。

2.不同时期的骨折需要的锻炼不同,不充足的锻炼,可能会导致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过于剧烈的锻炼可能会出现钢板断裂、再次骨折、骨折变形等。

3.至于饮食方面,要提供足够骨折愈合的营养物质,不挑食、偏食,那么营养一般来说是充足的。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喝高钙奶,适当晒晒太阳,少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4.药物对于骨折愈合应该辅助作用,没有炎症的话,“消炎药”不适合,中医和西医都有不少关于骨折愈合的促进药物,可以选择1-2种,没必要吃太多,骨折的愈合是个长期的过程,拔苗助长不见得是好事。

四、建议

运动康复是在相对系统的基础上,对患者踝关节损伤的不同时期,实施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康复方案。运动康复的过程比较漫长,中间也会有实施不到位的地方,经过不断实践和改进,三个时间段的康复训练使同学胡某和我受益匪浅。

(一)踝关节骨折后运动康复治疗可最大限度地防止关节粘连,改善肢体功能,减轻患者痛苦。

(二)建议从各个方向强化踝关节肌肉。

(三)运动损伤治疗的康复训练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四)为?预防踝关节的再次受伤,我们需要加强肌肉??以及本体感受和?经肌肉性控制。

(五)当感到任何?适时,请停止练习并向医生咨询。

参考文献:

[1] 布拉德・沃克.运动损伤解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1.

[2] 黎万友.运动骨创伤学[M].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

第6篇: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叶老师语】

首先,我对李奇同学面对的困境感到同情,希望通过交流,能够对你的病情好转起到积极的作用。

天生的骨折畸形连接,除手术治疗以外,其他的办法是难以改变这种状况的,首先,我要建议你到比较大的专科医院请专家诊治,能否进行手术治疗还要听骨伤科专家的意见。

就你目前的身体状况来说,康复训练是无法改变患肢的骨折畸形连接状况的,但是能够改善患肢的气血运行和缓解患肢的疼痛状况,也就是说,在没有改变骨折畸形连接的状况下,尽可能通过康复训练改善患肢的功能。因而无论是否进行手术治疗,都应该积极地进行康复训练。对你来说,选择适合你身体状况的康复训练方式方法和运动量非常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能使身体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与康复。

这里根据你本人介绍的一些情况,结合易筋经健身操的健身机理编制一组康复训练的方法,供你参考:

1、顶天立地:两脚分立与肩同宽(尽量使双脚脚尖自然分开,成双脚平衡姿势),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逐渐使身体越站越直,头向上顶,双脚踏地如树生根,整个机体越站越有劲,并用身心去体会脚踏大地时双脚力量日趋均衡的感觉。要注意使头部、颈椎、脊椎和双腿都保持正直。本动作练习时间以身体感到有一些累为宜。然后,全身逐渐放松1~2分钟。

2、张紧脚趾:两脚分立与肩同宽(尽量使双脚脚尖自然分开,成双脚平衡姿势),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逐渐将脚趾张开、张紧(此时尽量使双膝保持伸直状态)。这样连续缓慢张紧4~8次后逐渐放松,连续放松半分钟左右。

3、勾脚尖:两脚分立与肩同宽(尽量使双脚脚尖自然分开,成双脚平衡姿势),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将脚尖向内逐渐勾紧(此时尽量使双膝保持伸直状态)。这样连续用内力缓慢勾紧脚尖4~8次后逐渐放松,连续放松半分钟左右。

4、深蹲:两脚分立与肩同宽(尽量使双脚脚尖自然分开,成双脚平衡姿势),双手扶着固定物,呼吸自然,全身放松,然后缓慢下蹲,在下蹲的过程中尽量使双脚均衡地承受身体重量,下蹲到极限以后可用双脚全脚掌和脚尖交替承受身体重量,并在这种双膝屈曲到极限的状态尽量保持全身放松,身体感到有一些累以后再双手扶着固定物缓慢起立,在起立的过程中也尽量使双脚均衡地承受身体重量,起立以后双脚在原地踏步一会儿。

注意事项:

第7篇: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肢体功能障碍;康复与护理;思路研究

脑梗塞是老年人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病死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老年人如果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会使得自己的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可能给患者留下难以治愈的残疾,给患者精神方面带来极大的创伤,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如果你身边发现有老年人患上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一定要及时把他送往医院接受治疗,把握住脑梗塞患者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好时机。本文就从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和护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有效的康复和护理策略。

1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

脑梗塞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它的发生不仅同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进展有关,也与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密切相关。老年人的血粘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脑梗塞。脑梗塞患者多表现为肢体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所以为了降低病后致残率,必须对脑梗塞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且还可以缩短恢复时间,节约费用,同时避免再次损伤的发生,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

2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康复训练和护理方法

2.1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十分重要,对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一些瘫痪肢体的脑梗塞患者,由于他们的生活无法自理,所以要由护理人员帮助他们进行早期训练,帮助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做康复训练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摆放好患者肢位的位置,然后对患者肢体进行运动,一般是先活动大关节,然后再活动小关节,从肢体健康的一侧运动到患病的一侧,运动的幅度也要从小到大,确保对肢体的每个部位都运动到。对于那些由于活动有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经常为他们翻身,变换他们的卧位置,每次在变动患者的以后,应该及时的将患者的肢体置于功能位上,还要时常给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侧进行上下轻柔而有节律的按摩,以此来使他们的肌肉得以放松,减轻其肌肉痉挛性收缩情况。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时一定要态度和蔼亲切,要主动关心患者,鼓励他们平时积极进行训练,让他们相信只有不断的进行训练就一定会康复的。

2.2对患者进行坐、站、走、位训练 对于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不能长期卧在床上,要积极的走下床,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如何有效的进行康复训练,鼓励患者练习翻身及向上下左右移动身躯,指导他们翻身或移动身体时要利用健侧肢体抓住床边或床栏或在他人协助下练习起坐,小腿往下滑至踝处,用健肢带动患肢上下活动。由于患者长期处于卧位,所以全身状态不佳,如果突然坐起可能会发生面色苍白,眩晕等不适症状,所以为了避免上述症状的发生,患者在坐起时可由护理人员协助坐起,一般用活动靠背进行训练,每天坐起时间从5min增加至30min开始,每天坐起次数及坐起时间都要逐渐增加,需靠背坐起有一定耐力后,改为不用靠背独立坐起,当患者进行了坐位练习以后,接下来就要训练站立了,站立时患者先用健腿移至床边,用健手支撑身体,然后肩部向前倾,抬头坐起,挺直躯干,中心移至臀部,护士应该站在患者的患侧来保持患者的坐姿,以防发生意外,患者在向站立时,要充分利用健侧上肢的力量支撑住身体,然后将身体重心转移至健侧下肢,移动躯干,慢慢的进行站立训练,当患者基本上站稳以后,就可以进行步行训练了,训练时可以利用步行辅助器进行训练步行,患者要扶着支撑物站立,多次重复以后,让患者尝试不扶支撑物,徒手进行站立,刚开始步行时,患者先原地踏步,然后再进行行走,行走时要缓慢,量力而行。

2.3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确保康复护理真正落实 作为一名护理护士要熟练掌握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知识,积极指导与陪同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提高护理质量和减少患者致残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多数脑梗塞的患者都伴有言语障碍,对于言语不利的患者他们的情绪时常不稳,内心比较抑郁、痛苦,对说话带有恐惧感,害怕与人沟通交流,所以患者常常会产生消极情绪,失去治疗的信心。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医护人员要积极通过自学、讲座、进修等多种学习形式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自爱、自尊、自强、自重,恪守职业道德,真正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在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时需要注意: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贯穿于患者住院的整个阶段:从入院的健康指导到出院的健康指导,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根据他们的认知情况与学习习惯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加以重复,以便可以加深他们的印象,给他们提供最优质的康复与护理服务。

3结论

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往往行动不方便,护理人员一定要提供最优质的康复护理工作,对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训练,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训练,活动程度应该从小到大,并且逐渐增加,帮助他们进行卧、坐、站立、走等训练,从而能够减少老年脑梗塞肢体功能障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得患者能够尽早康复[1-4]。

参考文献:

[1]刘威,张千,颜秋媚.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影响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4).

[2]谭琼,高用知.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塞患者康复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05(05).

第8篇: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由于医学技术的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救治率得到明显提高,然而致残率却很高,其中偏瘫危害最大,然而至今药物都不能直接改善偏瘫的功能。患者的自然功能恢复较慢又有限,还会出现废用综合征[1]。我科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床边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全部病历符合临床标准并经CT和(或)MRI证实,均无严重的精神、意识障碍,伴有肢体运动功能和(或)语言交流障碍。入院时存在的主要症状、功能状态及护理后康复情况见表1。

2 康复护理方法

2.1 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患肢运动功能选择合适的康复护理方法,制订出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执行过程中注意观察肢体功能的变化,观察训练效果,不断完善训练计划。

2.2 心理康复 由于突如其来的疾病和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恐怖体会,患者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沮丧和忧郁,因此及时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尤为重要,我们要以热情和积极的态度用语言、手势、表情与患者反复交谈。告之患者及家属早

作者单位:223002江苏省淮安第一人民医院分院神经内科

期床边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使患者主动参与康复训练。

2.3 运动功能的康复护理

2.3.1 良肢位脑梗死患者入院当天开始康复训练以保持良肢位为主,良肢位的保持贯穿于康复全过程,要求各变换均由护士帮助进行[2]。日间每2 h翻身一次,夜间患者睡后适当延长翻身的间隔,约3h一次。健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手腕背伸,手心向上,手指伸展展开,用枕头使患者腿保持在伸髋、稍屈膝。仰卧位:非理想卧位,尽量少用,患侧肩胛下放一枕头,保持肩关节前伸,膝下放枕头,形成膝关节屈曲,足部避免被被褥压迫,以免足下垂。

2.3.2 瘫痪肢体的按摩和被动活动 肢体的按摩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很重要。发病后2 d责任护士即可进行。按摩要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2次/d,每次20 min~30 min。被动活动是以关节为中心,用外力来帮助患者活动的方法,患者仰卧位,护士根据关节的功能确定活动方向,各关节每次活动5~10下。

2.3.3 主动训练 一般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症平稳且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的48 h开始为宜。上肢训练采用主动-辅助运动训练,让患者双手十指互扣,患者的拇指必须位于上方,用健侧带动患侧在胸前上举至头顶,使肩关节充分前伸,肘关节保持伸直状,然后双手返回胸前,3次/d,每次上举20下。下肢康复采用桥式运动,取仰卧位,双手指互扣,双上肢上举,双腿屈膝,双足支撑于床,将臀部主动抬起,保持骨盆水平位,此时患者形似桥形,然后缓慢伸直下肢,嘱患者尽量放松,动作要缓慢,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3次/d,每次上抬15下。病情轻至中度,肌力3级以上者可指导其做患侧肢体随意小范围活动,训练主动翻身,并逐渐增加增加活动的范围和次数。

2.3.4 坐位训练 当病情许可,肌力达2级,患者无明显头晕、头痛时应采取坐位。协助患者坐于床缘,开始坐5 min~10 min,逐渐增加时间,能独立坐稳后进行坐位平衡训练。

2.3.5 站立训练 当患者肌力达3级且能坐稳后可扶助患者站立,开始1 min~2 min,逐渐增加站立时间,患者能扶栏站稳后指导患者双膝同时屈曲、伸展,逐渐过渡到双脚在原地踏步训练。

2.3.6 步行训练 患者能徒手站立30 min时可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护理人员训练患者时立于患者患侧,借助护理人员的内侧腿拖带患者侧下肢向前行走,患者在独立行走时向其交代注意重心移向健侧,护士站在患者侧防护,增强患者安全感,防止跌倒。

3 体会

3.1 脑卒中康复应从急性期开始,只要不妨碍治疗,康复训练开始的越早,预后就越好[3]。我们对神经内科治疗的脑梗死急性偏瘫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早期床边康复护理,经早期康复训练后患肢功能明显好转,日常活动能力提高,提高了生存质量。

3.2 心理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脑梗死患者常伴有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和焦虑,严重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活动,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给予疏导。反复向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训练计划,告知恢复需要时间、过程,训练需要持之以恒,对患者的任何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增强治疗信心和康复欲望,使患者积极参与和配合康复训练,逐渐实现康复的最终目标。

3.3 早期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急性期进行,要严密观察病情,以防发生意外。每次训练前评估病情,心率超过110次/min、血压>24.0/15.3kPa(180/150 mm Hg)不宜进行主动训练。训练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确切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训练过程中患者出现头疼、头晕、心悸等情况时应停止训练,卧床休息,必要时报告医生。患者训练时护士要始终守护在患者身旁,并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指导,确保安全。

3.4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患肢功能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训练过程正确评价肢体功能,及时调整计划,以达到最佳康复效果,避免损伤。活动幅度由小渐大,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以免急于求成而发生意外损伤。对伴有疼痛的关节训练前可进行热敷,治疗手法要轻柔,随着关节功能的改善逐渐增加活动度,避免肢体康复中的“二次损伤”。

参 考 文 献

[1] 王拥军.卒中单元.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第9篇:身体康复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梗死;恢复期;康复护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病,反复发作,致残率高,严重时危及生命。为了改善病情、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除按常规方法积极治疗外,还需要加强康复护理。我科从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对100例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进行了康复护理。由于脑梗死患者多留有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本文着重介绍对肢体功能障碍者进行康复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分为两组。①康复组100例,男80例,女20例。年龄41~80岁,平均62.3岁。四肢肌力均在0~3级;②对照组100例,男76例,女24例。年龄38~79岁,平均59.8岁。四肢肌力均0-4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上无明显差别(P>0.01)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按常规治疗方法,给予降低血粘度、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及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康复组同时增加康复护理:①制定计划:康复护理前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评估肢体运动功能和全身情况,制定康复训练程序及康复护理计划;②心理护理:对病情重、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表现为固执、易激动、易发脾气和烦躁的患者应主动热情地介绍本病的预防知识和治疗特点,在生活上多给予关心、体贴,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开导,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对疾病感到恐惧、害怕肢体瘫痪不愈,表现为情绪低落、忧郁和萎靡的患者应以科学的态度向其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愈后,用典型的治愈病例现身说法,减轻和消除恐惧心理,激发乐观情绪。患病早期对疾病的治疗,严重性及愈后不了解、不重视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既要达到让患者思想重视、密切配合治疗的目的,又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③膳食指导: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特点,合理指导他们食用富营养、易消化的低盐饮食、忌烟酒等;④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所处的环境和爱好,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病后一周左右,意识转清,血压、脉搏、呼吸稳定,便进入恢复期,可进行功能锻炼。若发病时无意识障碍,仅有偏瘫,发病第二天便可进行。步骤如下:a.床上训练:包括翻身和上下左右移动身躯等变换,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练习、上肢活动、下肢活动,4~5次/d,10 min/次,同时协助患者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b.坐起训练:应尽早进行,以防坠积性肺炎、直立性低血压及全身脏器功能低下。进行坐位耐力训练,先从半坐位(约30°~45°)开始,3次/d,10 min/次,以后逐渐加大角度,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c.坐位到站立训练,要点是掌握重心的移动,要求患腿负重,体质量平均分配。动作基本点是双足后移,躯干前倾,双膝前移、后髋、膝伸展而站起。坐下时,躯干前倾,膝后移,及髋膝屈曲而坐下,d.步行训练,步行前准备运动,如扶持立位下患腿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扶持前行或在平行杆内步行,然后扶持步行到徒手步行;改善步态训练,上下台阶训练,复杂步行训练。e.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肩关节和肩带活动;肘关节活动,如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及桡尺侧偏移,尤其要多做与功能活动密切相关的背伸侧移的活动;f.掌握指间关节各方向的活动及对掌、对指、握拳、释拳等活动;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的训练。

1.3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消失,能参加工作;显效:症状显著好转,能参加工作或生活自理;进步:症状减轻;无效:无改善或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简月统计学处理器对数据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2个月的康复训练,康复组治愈率76%,对照组总治愈率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康复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3.1 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护理需要长期进行。脑梗死病程长,后复发作,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自身保护和康复训练,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和消除具有肯定的效果,因此,脑梗死的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护理人员不但要指导,督促并教育和协调患者完成训练计划,而且还要有目的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康复护理知识,要求患者出院后仍要进行自我康复训练。

3.2 肢体康复训练应适度。经过临床观察,脑梗死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不宜采取剧烈的运动形式,而以缓和的活动为主。强调因人因病情而异,并加强康复锻炼中的指导,如因故暂停运动,再次活动时应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