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

文化旅游的现状精选(九篇)

文化旅游的现状

第1篇: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旅游,旅游文化,文化传播,翻译

 

文化需要传播,优秀的文化会让人争相传诵,以致流芳传世,旅游文化亦如此。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之一,旅游文化的传播涉及到文化的翻译。中国旅游翻译的原则是介绍中国文化,吸引国际游客。旅游文化的翻译不应该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诠释。旅游翻译应顺应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从单纯语言形式的对比和转换上升到文化分析和对比的高度,揭示语言形式与文化隐喻和蕴含的深层含义,真正使翻译活动成为跨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打响自己的品牌、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旅游与旅游文化翻译的概念。论文参考。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属于专业翻译,即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旅游翻译属“呼唤型”文体,主要有传递信息、诱导行动的功能。旅游翻译涉及旅游相关的资料与所有文本,包括广告、书信、旅游日程安排及旅游条件书、景点介绍、通知、电讯、有关合同、旅游标语等内容,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地理、宗教、民俗、建筑、艺术,甚至生物学、动植物学、生态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知识,需要译者除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多学科知识,最起码也应对上述学科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而旅游文化翻译是外国旅游者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其翻译质量对于宣传中国、树立中国的对外形象、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国际旅游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旅游文化翻译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旅游与旅游文化翻译现状不容乐观,国内旅游翻译良莠不齐,问题颇多,存在拼写遗漏错误、语法错误、中式英语、用词不当、语言累赘、文化误解等错误。此外还存在简单对应,生硬对译,信息传递不够准确、不够完整;望文生义,内涵把握不准确,导致信息传达错误;用词错误、不规范或语句错误;过多的拼音音译替代翻译法让人难以理解;粗制滥造,影响旅游地形象。由于上述旅游翻译问题,使得信息传递不准确、不完整、甚至错误,破坏游客的兴致甚至导致心理反感,游客无法准确了解景区、景点及旅游地的产品内容、产品特色、历史和现状,这就可能会导致游客的认知错误,从而降低景区、景点及旅游地的品位,损害其形象,降低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为此,旅游文化翻译要考虑交际意图和读者的认知,也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注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三、旅游文化特色与翻译原则。

旅游翻译作为实用文翻译的一大类别,其目的是为外国读者或游客服务的,旅游翻译是,其目的除了传播信息外,更要将一国的旅游文化通过翻译传递给另一国读者或听众,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诱发潜在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文化、人文或自然景观等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其购买旅游产品的欲望。在翻译时如果没有考虑并妥善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必然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论文参考。

因此,旅游翻译不应该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诠释。旅游翻译必须站在跨文化的高度,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对待旅游英语翻译。旅游材料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具有强烈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它包括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艺术心理、法律、道德、风俗及社会成员间的交往习惯等。自然景观大部分又含人文景观,它们往往与历史事件、名人轶事、典故传奇等密切相关。这些特点对旅游翻译提出了特殊要求,即译者不必追求译文在语言形式上与原文对等,而应该根据中外民族之间的文化、历史差异,力求译文与原文蕴含的意义和功能相应,用符合译文规范和文化标准的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义,使译文尽可能取得近似原文的读者效应。笔者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意义,译语应在语言维、文化维、语用维、交际维等与原语保持高度一致。文化作为翻译意义传递的难点,译者应平衡双语的文化,以目标语读者为对象阐释原语,使读者在看译文时能得到和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为此,译者不仅要对原文作者负责,还要对译文读者负责,尽可能消除文化误译,填补文化空缺。

四、旅游文化翻译的策略。论文参考。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源头和潜能。然而恰恰是旅游翻译蕴涵的文化因素给旅游文化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旅游翻译是一种文化解码,光有语言的对比和转换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段落等语篇层面上的文化。由于文化差异极可能导致旅游文化交际的障碍。旅游文化翻译以传播中国文化,吸引游客,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为宗旨,旅游文化翻译特有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必须准确理解原文意图,顾及译文读者的认知,选用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恰当表达原作内容。对于旅游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应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决不可跟着原文亦步亦趋,做到增减有度,进退中绳,娴熟自如地对译文灵活处理,以成功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旅游文化翻译应顺应语言使用的语境,根据不同的任务性质,重视读者与译文,在透彻消化、理解原文的前提下,考虑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化词汇和信息要有很强的文化敏感性,动态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本着以文化翻译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的翻译原则,弄清楚译文的目的、意图与效果。译者可以发挥译语优势,灵活变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例如全译、摘译、改译、提要增删、解释、增加、类比、删减、释义、改写,也可以是直译、意译,或归化、异化,或是这些翻译手段的综合,因事制宜,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使译文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使外国读者和游客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以期达到传达旅游文化信息、宣传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传递文化,发展吸引游客,发展经济,尽可能传递旅游“呼唤功能”的意境美、诙谐美、简约美、形式美等审美效果。

旅游文化翻译不但要逾越语言的障碍,还要跨越文化的鸿沟。中外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各民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情绚丽多彩,在翻译过程中,让外国游客在欣赏我国名山大川之余,更能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文化,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认知和了解,是每一位翻译工作者应为之努力的。在传达原文信息的前提下,注意译文的可接受性,营造一个和谐的、易于沟通的旅游环境,使旅游翻译更好地为宣传中华民族、弘扬中华文化服务。随着中国与各国的交往的增加,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出境旅游等的市场更为广阔,这种跨文化旅游要求旅游业加速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以适应国际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赖余. 健谈旅游资料的英译〔J〕. 中国翻译, 1986,(1):23-25。

2、陈普. 也旅游资料的翻译。中国翻译,1987,(3): 36

3、冯庆华. 使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陈刚. 跨文化意思-导游词译者必备〔J〕. 中国翻译。2002,(2),38-40

5、刘慧敏,杨寿康. 从文化角度看旅游资料的英译〔J〕.中国翻译, 1996,(5): 10-14

第2篇: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

所谓文化旅游,即是对传统观光旅游的一种延伸和发展,其不仅仅提供了传统的浏览观光服务,更是带动了周边一系列配套的文化产业集群。包括娱乐、演绎、会展、博览等,都会伴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与进步应运而生。因此我国文化旅游的发展实际上有利于我国多个行业的共同进步,并且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旅游自身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其他特点,更加符合当前的产业发展要求。

一、当前我国旅游文化发展现状

(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历史文明古国,因此在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我国实际可以被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数不胜数。但就目前开发程度来看,真正可以用于观光的旅游景区数量却只有一万处左右。而实际已经开发的景点,可以用于游客接待的景区也只有1800多处。所以这就足以看出目前我国对待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许多应该挖掘出的文化旅游资源都没有得到适当的挖掘。

(二)与文化旅游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发展旅游业最主要的就是要将其周边的一系列基础设施落实完善,一般而言对文化旅游影响较大的包括交通情况、餐饮住宿情况。但就目前我国一些地区来看,许多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确实有一定的文化旅游资源,可是往往因为其周边的交通通达度较差,导致游客前往极其不便。

(三)政府给予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且投资渠道相对单一

发展文化旅游,最需要的实际上是政府的支持。因为文化旅游业涉及到多个行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因此与各行业之间的协调除了需要文化旅游业相关负责人的沟通,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约束。此外政府对当前文化旅游的投入资金较少,并且大多数旅游资源开发也都是依赖政府资金,民间资本介入和投入相对较少,其他金融行业也没有相应的贡献。融资渠道的单一必然会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二、我国在未来发展旅游文化的趋势与对策

(一)充分挖掘旅游本身的文化内涵

文化旅游业在未来若想实现发展,首先就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针对不同该地区不同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应该挖掘其特点,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同时也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近些年来做的相对较好的文化旅游包括山东曲阜的孔子文化;无锡的水浒文化。实际上这些都是依赖于文人或者历史文化内涵发展起来的。在旅游文化资源挖掘过程中,要避免生拉硬拽,切记不可以看到他人的成功,就盲目选择“名人故里”的品牌战略,这样牵强的将地区与名人或者历史扯上关系,不仅不利于该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相反在许多时候还会适得其反。

(二)完善与旅游文化要求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为了推动文化旅游发展,还需要完善与旅游文化相配套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对一些确有文化资源可以挖掘的旅游胜地进行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投入。包括文化旅游宣传以及交通设施完善,在该地区修建适当的酒店以供其迎接游客,满足游客的餐饮住宿需求。同时在对该地区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实行购物减税、落地免签之类的政策,这样就可以将该地区的旅游游客对准和扩大到国外,使得更多外国游客愿意来到该地旅游,实际上也是我国积极开发入境旅游的重要举措。

(三)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与支持

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不仅体现在政府身上,更需要社会中更多民营资本的支持与投入。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财政补贴,调动金融机构以及社会民营企业家扶持和帮助文化旅游的积极性,使得更多民间资本可以投入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当中。此外还可以引导一些相对成熟的文化旅游企业上市,通过更多的方法与手段进行融资,扩大资金来源的同时更好的挖掘该地区的旅游文化资源。

(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在法律建设方面国家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引导多方面的管理人员切实做到有法可循。其次通过强有力的机制建设,完善行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最后还应该向一些在旅游行业发展迅速的国家学习,将其他国家应用较好的法律法规借鉴到我国旅游法规建设当中来,并且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旅游文化行业发展提供健全的法律体系,规范旅游文化市场的整体秩序。

三、结束语

第3篇: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大湘西;傩文化;旅游资源;源流;传承

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文化是人们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巫文化是旧石器时代中后期,人们在万物有灵观念和图腾崇拜支配下的重要采集方式、渔猎方式及其成果。巫文化传承到农耕时代,就演变为傩文化。傩文化是高级的巫文化,是人们在傩神观念支配下的活动方式,是以敬奉傩神为主的多神论信仰的观念体系和操作系统,是人们在农耕生息过程中祀奉傩神的综合性活动。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大湘西是巫傩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05年秋,在澧水下流津市境内的虎爪山遗址,考古发掘发现一批旧石器时代的打击石器,距今约40万年。这表明40万年前,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新晃波州、中方荆坪等多处人类早期遗址考古发掘表明,早在二三万年至十万年前,这一带就有人类居住。古沅陵上堡乡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遗址。澧沅一带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更多了。早在1986年底仅沅陵县境内就发现了十五处之多,《怀化地区先秦文化考古综述》载,早在一万年前左右,该地区就已经有了农业。澧县彭头山遗址和临澧城头山遗址表明,这一带在九千至一万年前,人们就已经修建房屋,集聚而居,从事农业耕作与祭祀活动,留下了稻作与祭祀遗址。距今七千四百多年前的洪江高庙遗址的陶器上有“太阳与鸾鸟”结合的人面獠牙纹和人面鸟爪、口长象牙的神农氏头像纹。这表明该地那时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傩文化。

《楚辞》中的相关内容表明,屈原在被流放沅湘时,溯沅水经沅陵、辰溪到溆浦一带,亲眼目睹了民间的巫傩文化,创作了《九歌》、《山鬼》等名作。先秦之时,湘西就已经盛行巫傩文化。后世《楚辞》的注释者们都充分肯定了这一点。如《旧唐书·刘禹锡传》载:“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朱熹《楚辞集注》(卷二)称:“昔楚南鄙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盛襄子先生在《湖南省苗史述略》中对此作了概括性总结。他指出,“发明农业,奠定中国基础;神道设教,维系中国人心,是三苗对中国的伟大贡献”。三苗是蚩尤部落遗民,聚居于洞庭及其以西一带。系现今苗瑶黎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盛先生强调指出:“余征之古史,苗瑶盖为中国巫教之首创者。”可见,在远古时,洞庭三苗人皆可巫,始创并盛行着巫傩文化。

湘西一带傩事经书内容也表明,大湘西在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就出现了巫傩文化,傩文化的主神是傩公傩母。傩公傩母是漫天洪水后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始祖,是带领子孙种植水稻进行农耕的农神。他俩的子孙祭祀祖先,祈求他们佑护自己,而逐渐形成巫傩文化。这一带傩文化祭祀的诸神中,多为女神、女祖神、女神兵等等,女性比例大,可见其母系氏族的遗风。这表明傩文化在这一地域的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就已出现并逐渐盛行了。

可见,早在一万年前,大湘西的先民就已经进入农耕时代,为傩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实践基础。七千四百年前,以洪江高庙人为代表的湘西人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傩文化。三苗时期及至楚秦,荆南沅水一带就已经盛行巫傩之风。

几千年来,傩文化经历着兴盛衰落的演变历程。明清以前,巫傩文化盛行于宫廷、军队、寺院和民间,形成宫廷傩(国家傩、天子傩)、军傩、寺院傩、乡傩和民傩。明清至民国,宫廷傩和军傩逐渐淡化而衰落,中原一带的巫傩也因种种原因而逐渐衰落。与此相反,以沅陵为代表的湘西一带,巫傩文化却处于中兴状态,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一是傩坛声乐与江西戈阳高腔融合,形成了崭新的辰河高腔。二是傩坛戏剧化、傩戏系列化,形成独特的系列辰河戏。此后,汉戏、阳戏、灯戏、土地戏先后搬上傩坛,使傩坛祭祀与戏剧相结合,形成多种腔调、多种锣鼓点子、多种面具相配套的傩坛声乐、器乐、歌舞、戏剧的傩文化艺术体系。三是傩坛数增加快,从业人员多。明清至民国,由于湘西一带社会生活较为稳定,人口增加较快,经济发展平稳,在“人皆信巫”的环境中,原已盛行的傩事活动就更加频繁了,傩坛数也就迅速增加,原来数村一坛发展为一村数坛,一个乡多达30余坛。傩坛数量的增加,进行傩事活动的巫觋人数及其协助人员也就相应增加,加上傩戏班子的演出人员,傩文化队伍就比较庞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湘西人崇信鬼神的观念逐渐淡化,笃信巫傩者越来越少。文化革命期间,傩事活动因其迷信而被批判和禁止、傩事器具和经书被收缴封存,有的甚至被烧毁,傩文化处于历史的低潮。

改革开放之后,傩文化活动才在民间逐渐复兴、活跃起来。尤其是张家界等地的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之后,傩文化作为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才被社会各界重视,湘西各县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牵头,着手恢复傩文化活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怀化市文化局等单位,先后举办了层次和规模不一的傩文化研讨会。这些会议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湘西一带的傩文化活动。

近些年,大湘西傩文化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村民基于巫傩文化信仰自发进行的零星的傩事活动,这同历史上的“民傩”是一致的;二是理论界对大湘西傩文化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活动。三是政府部门、经济组织或个人等,对傩文化的保护开发、娱乐性节目演出、文物收藏等活动。

村民自发进行的傩事活动是大湘西傩文化活动的第一个层面。其宗旨和目的,归结起来主要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六畜繁盛,人丁兴旺,健康长寿,家和邻睦,国泰民安。时间一般安排在秋冬季。

傩事活动因阳教与阴教的不同而不同。阳教活动主要有还傩愿、安坛、接龙谢土、明香大会、打洞求雨、三十六解(又叫打翻邦或打解)、打保护(又叫度关)、传法度职、招魂、送白虎等等;阴教活动主要有:上刀山、下火海(又名下雪山)、钢针穿喉、筛子端水、九牛推车(如大方桌自转)、金线吊葫芦(如用穿了线的针吊起一升米)等以及现已绝传的赶尸、撒竹叶成鱼、攀云遮日等等。这些阴教活动展示的是巫傩绝技。现在湘西一带做的较多的傩事活动主要是还傩愿。它因意愿不同分为恩傩、寿傩和喜傩等不同形式。还傩愿的时间有长有短,一个昼夜谓之单傩,三个昼夜及其以上谓之夹傩。在现代文明进步条件下,傩文化意识正在现代化中淡化。一般人家几十年只做一次,一个村子一年到头也只那么一户到二三户做一次,大多数乡村多年都不做。

傩文化活动的组织载体主要是坛。坛是由一名掌坛师为主进行傩事活动的最小单位。一坛,除了度了职的掌坛师外,还有尚未度职的徒弟,少则一人,多则数人。据抽样调查,沅陵县七甲坪镇现有40多坛。全县约有200余坛。每坛以2人计,估计有400余名“老司公”(度了职的掌坛师,土家语叫“梯玛”,苗语叫“闹沙”)和300余名学徒。泸溪县40余坛、桑植县20余坛。其他县市区的傩坛数、掌坛师的人数要少一些。有的县区已无人会做,如鹤城区、武陵源区等。傩坛活动的坛职人员,除了掌坛师、帮坛师之外,还有锣鼓师(或锣鼓手)、傩戏演员和勤杂人员等组成。现在的“老司公”年龄大都在七十岁以上,不少人已经八九十岁。

傩坛敬奉的傩神众多。敬奉的主神是傩公傩母。其他神因傩事活动形式不同而不同。如“安坛”祀奉的有放牛童男神、养猪玉女神、除凶化险的五猖神、招财进宝的三霄姐妹神、主人丁兴旺的男女生殖神和兵将神等。“接龙谢土”敬奉的是保五谷丰收的地母龙神。这些神祗,除了主神为雕塑像之外,一般以画像的形式张挂在傩堂正中和左右两壁,是老司公非常珍惜的艺术品。

傩事活动的礼仪、程序大体分为开坛、请神、敬神、祈神、娱神、酬神(谢神)、送神各个环节,各种傩事活动都要占卜问卦,卦象表明主管神同意或默许,才能往下开展活动。由此形成一系列祀神问卜的操作规范。

傩事活动中,老司公一般身穿对胸、长襟、大袖、背绣蟠龙红色天师袍,头戴天师帽,外镶五佛冠。手执的法器主要有:司刀、令牌、水牛角、牌经(即绺旗)等。唱诵的经典教义主要是傩公傩母繁衍人类的创世说,神话,湘西先民农耕劳作史话、反抗压迫的民族史话等。

傩事活动离不开鼓乐。乐器主要有鼓、大锣与小锣各一,大钵、小钵与唢呐各二。由此配器,形成一系列的锣鼓点子。依照傩事程序和老司公唱词的主旨,配以适当的锣鼓点子,适时的燃放鞭炮,使整个傩坛歌舞与锣鼓点子、鞭炮响声协调有序,热闹非凡。

傩戏是湘西一带傩事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表演傩戏的目的一是娱神,一是娱人。傩戏的种类剧目相当多,尤其是沅陵、泸溪一带的辰河戏,形成“十本”、“八记”、“六袍”、“四印”、“四阁”、“四亭”、“连台四大本”和“四大稀有剧目”的庞大系列。还有阳戏、汉戏、灯戏、土地戏等,其他的剧目主要有姜女戏、龙女戏、搬开山、搬算匠、蛮八郎买猪、教女等等。傩戏表演的一大特点就是表演者戴面具,傩面具是一个系列,因角色而异,多至四五十个。

湘西一带的傩文化传承演变到现在,就是由以老司公为代表的巫傩从业人员,傩坛、傩神系统、祭祀礼仪、问卜规范、经典教义、傩歌傩舞、傩乐、傩戏、傩面具、傩衣帽、傩法器、傩经、傩神造型(雕塑或雕刻、画像、剪纸)、傩坛布局、傩事程序、傩咒、傩诀、傩符篆、罡步、行为禁忌等要素的有机体系。

这些年来,大湘西一带傩文化活动的第二个层面就是政府部门、高校和文化艺术界组织的学术性研讨活动。1991年,怀化市文化局在洪江市的黔城召开了一次全国文艺界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傩文化现场表演采取封闭管理方式,外界鲜为人知。1998年,沅陵县文化局在该县七甲坪镇召开了一次国际傩文化研讨会,会议期间,该镇文化站为这次大会组织了一场三天三夜的夹傩,表演了上刀梯、踩火铧犁、咬烧红的犁头、踩红炭、滚刺床等巫傩绝技。这次研讨会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此后,沅陵、泸溪、吉首、麻阳、新晃等县先后举办了多次规模大小不一的傩文化研讨会。这些研讨会引起人们对湘西傩文化的高度关注,吸引了一批中青年爱好者跟老司公学习,引起了各地政府开始重视保护傩文化,也引起各地旅游开发商、文化经济开发商的关注。

这些年来,傩文化活动最突出的层面,就是随大湘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兴起的傩文化保护与开发热潮。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交替的这些年,张家界市旅游开发商们,在挖掘土家民族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傩文化中的傩技、傩戏等搬上了舞台,使傩文化进入了市场。继之,吉首、凤凰、沅陵、麻阳、新晃、怀化、会同等地先后把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推上前台,整个大湘西从北至南走上傩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路。

【参考文献】

[1]瞿湘周.古老·神秘·豪放——沅陵巫教和傩文化调查纪实[r].泸溪:泸溪民族教育印刷厂(内部印刷),1999.

[2]周明阜,等.沅湘傩辞汇览[m].香港:香港国际展望出版社,1992.

[3]金承乾.沅陵傩歌唱本40册(收藏)[g].沅陵.

[4]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沅湘傩文化之旅[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5]贵州民院民族研究所,等.傩戏论文选[c].贵阳:贵族民族出版社,1987.

[6]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第4篇: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秦州区作为天水市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近年来,坚持把旅游产业放在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着力打造“羲皇故里”、“秦州古韵”、“]上江南”三大品牌和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以“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政策为背景,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平台,西北乃至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的“三大基地”,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力促进了全区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秦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一、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秦州区人文历史文化十分丰富: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先秦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集中地、中华文明发掘地、中华石窟艺术的聚集地。概括起来即: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等五大文化。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古韵文化,多元化兼备的淳朴民风民俗文化等,与天水市境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成为发展旅游业宝贵的优势资源。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不断突出的地域特色,以及旅游产品的开发,为秦州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天丝毯、宾乐地毯、飞天雕漆、景晟轩漆艺、吴氏女红荷包、赵氏泥人、“略普”竹雕、“熊氏古琴”、“诗圣萍踪”写生、《伏羲庙》砖雕等旅游商品誉满省内外。同时,秦州区通过在高速公路过境段制固定宣传橱窗、依托伏羲文化旅游节等载体,举办“走进名城看天水,秦州人游秦州”等旅游节庆活动,制作大型文艺歌舞剧,大力宣传秦州文化胜景和旅游风光,有力提升了秦州区旅游文化产业对外知名度。

目前,秦州区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6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3处,2A级旅游景区3处;星级宾馆饭店16家,旅行社及其门市24家,农家乐乡村旅游经营户近60户等文化旅游产业配套设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收入均位居天水市各县区第一位。

二、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便捷的中心城区位置,广泛的文化旅游群众基础,造就了秦州区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优势。但是,影响文化旅游产业深层次发展的问题依然艰巨。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配套服务能力不强。一是交通设施条件相对滞后。宝兰客专正在建设中,天(水)平(凉)高速公路还在做前期工作;“陇海铁路”预留客票少;天水机场由于导航设备陈旧、跑道强度不够,大型客机无法降落;市内交通公路密度小,路况较差;景点间的旅游专线公路不畅,道路等级低,通达深度不够。二是旅游服务配套不足,接待能力较差。现有的16家星级宾馆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旺季黄金周游客入住需求,尤其是天宝高速公路开通后,随着游客日益增加,接待能力显得严重不足。部分旅游景区及城区的公厕、垃圾箱等服务设施数量少、档次低,旅游标识不齐全、不规范。旅行社小乱散问题突出,难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开发层次低。旅游商品开发滞后。全市现有的53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中,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占11%,500万元以下的占70%。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旅游商品制作粗糙,旅游商品的地域化、特色化、系列化水平低,独特性和创新性不足,缺乏物美价廉、便于携带、具有天水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没有较大规模的旅游定点商场和旅游纪念品市场,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

3.文化资源开发散乱,旅游形象不鲜明。一是景区规划执行不够。许多景区都编制了发展规划,但受资金及拆迁问题的制约,规划实施不到位,甚至随意变更,使景区发展难以上规模。二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文化品位有待提升。秦州区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规模不大、设施落后,普遍存在有点无景的问题。景点多以观光为主,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游客参与的互动性游玩娱乐项目少。旅游品牌的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市场人气不旺。三是特色旅游休闲场所较少。农家乐在秦州区旅游产业中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起步晚、规模小、分布散,目前全市星级以上的农家乐仅有34家,其他规模较小的时开时停,普遍存在盲目经营、缺乏农家特色、卫生条件和服务较差,农家化程度低。

4.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缺乏主动发展意识。秦州区旅游产业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体制不够成熟,在已开放的36处旅游景点中,属文化部门管理的有14家,属建设部门管理的有6家,属林业部门管理的有9家,属宗教、农业、卫生等部门管理的有7家。各景区多头管理造成景区各自为政,步调不一,管理难到位,协调难见效,导致旅游服务不到位,出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损害了游客利益。

5.各类旅游人才短缺,智力支持不足。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从业人才匮乏、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滞后的问题日趋凸显。现有的几千名旅游从业人员中,导游、讲解员数量少,文化层次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15%。宾馆饭店服务人员行业培训力度不够,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旅游产业链的整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6.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对外宣传有待加强。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由于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城市整体旅游形象宣传、基础设施改善、旅游人才培训和旅游产品营销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之宣传促销方式单一,市场定位和营销策划不够,力量分散,整体形象塑造不够。县区之间、景区之间缺乏品牌共创、联手宣传促销意识,品牌效应不突出。

三、秦州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路

秦州区如何利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主动融入大关中经济圈发展文化旅游资源政策优势;如何利用部级文化发展战略平台,做强做大“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政策优势;如何利用“一路一带”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丝路重镇、丝路节点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的政策优势,紧紧围绕“丝路文化长廊建设、打造文化旅游高地”发展思路,突出“三大品牌”,打造“三大基地”,经过近七个月的调研,提出以下思路对策:

1.打造“文化旅游高地”。要充分挖掘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古民居文化、苏惠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旅游、宗教资源,做好产业融合发展的文章。首先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好总体规划和规划监管,明确“路线图”和“施工表”。其次要依托文化谋划项目、建设景点,以景点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再次要健全完善景区景点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文化、旅游、宗教各尽其职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通过组建秦州区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整合文化、旅游、建设、宗教资源,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明清建筑文化产业园―胡氏民居、贾家公馆、后街清真寺、三星巷片区等,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园―玉泉观、南郭寺、天福圣境、太阳山及李子森林公园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文化园―藉河生态湿地公园、秦州印象,将秦州区打造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旅游圣地,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2.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以中华始祖文化产业园建设开发为依托,打造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即以伏羲庙、玉泉观为中心的北山区寻根祭祖文化旅游线路;以南郭寺、邓宝珊将军纪念馆、李广墓公园为中心的休闲娱乐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旅游线路;以木门道、天水关、祁山堡、太阳山森林公园、李子园森林公园为中心的农家乐生态文化旅游线路;以南北宅子、张氏民居、何家大院、赵家祠堂等古民居中心的古城区文化旅游线路。以这四条精品线路为旅游支柱,以西关古城区抢救性保护与复兴项目为依托,对西关片区内的育生巷、务农巷、飞将巷、士言巷等历史文化街区挖掘改造,在古巷道口制作古色古香、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牌饰、标志牌和简介,建设天水明清古民居文化旅游专线;以开发南北二山、太阳山、李子园、齐寿山等景区为依托,建立农家乐生态观光文化旅游休闲专线;以诸葛军垒、木门道、天水关开发建设为依托,建设三国古战场风情文化旅游专线;以佛公桥、杨家寺西田寺景观为依托,建设先秦文化农家乐旅游专线。

3.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精品。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天水雕漆、天水丝毯为主体,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依托,通过传承发展、培育整合、挖掘提升、打造包装,创新开发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编排创作一批适合走进景区景点的具有秦州地域特色的歌舞、文艺节目,积极开展说、唱、写、画文艺活动,进一步提升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内涵,促进文化旅游消费产业的升级。依托伏羲文化、三国文化、先秦文化、明清建筑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五大文化,开发笔记本、旅游手绘地图、便签、台历、挂历、扑克牌等文化旅游创意产品,推动文化内容创新创造,推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扩大秦州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打造宣传品牌栏目。以秦州电视节目上传至天水市城域网为契机,发挥辖区内文化传媒单位多的优势,通过精心策划包装、创意设计,全方位、立体式、多视角进行宣传,形成秦州地域特色广播影视传媒品牌谀俊

5.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依托辖区内大中专院校和文化单位,有选择性地引进文化创意、动漫产业经营运作、网络媒体监管、重大活动策划包装、文化资本运营等层次高、理念新、懂经营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坚强有力的机制和人才保障。

6.完善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大众化文化经营,培育文艺演出、图书、音像、文化旅游、文化娱乐等市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研究制定出秦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应的政策措施,走社会办产业,科技兴产业,品牌立产业的路子。围绕伏羲文化等历史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等地方特色做文章,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拓展新兴边缘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地域特色鲜明,整体效益显著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第5篇: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

一、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背景

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价值非常大的丝绸之路,已于2014年6月在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对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的第一个繁华重镇的天水而言, 提供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对文化的提炼与整合。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文化资源,具有非常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这条线路上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没有统摄在丝绸之路文化主题中,更遑论转化为完善的旅游产品,发挥羲皇故里的品牌效应。天水旅游要想实现新的发展,必须加大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力度,把天水建成丝绸之路国家精品旅游线上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和甘肃东翼连接陕甘川的区域旅游中心,使其充分拉动旅游需求,成为促进天水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现状

作为华夏文明之源、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羲皇故里,天水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比较少见。如将华夏历史上推三千年的大地湾遗址,处于天然太极图中的卦台山、建筑恢弘的伏羲庙、东方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小黄山之称的石门、留下杜甫《秦州杂诗》的南郭寺等等。

天水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现状可以从“五线六类”来观察。第一线以丝绸之路为主,连接城市有天水、西安、兰州和敦煌;第二类以寻根祭祖为主,涉及旅游景点有天水的伏羲庙、宝鸡的炎帝陵、延安市的黄帝陵等;第三类以石窟艺术为主,主要覆盖天水境内的麦积山(麦积区)、大像山(甘谷县)、木梯寺(武山县)等;另外两线分别以闲度假和历史文化遗迹为主。围绕“五线”,天水分布着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古遗址(大地湾遗址等)、古建筑(石门山等)、古战场(街亭等)、古墓(赵充国墓等)、民俗等六类旅游文化资源。

三、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天水市委市政府的宏观决策和旅游部门的指导管理下,天水市深化旅游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全力扩大产业规模,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但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政府主导过于单一,缺乏旅游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固守传统旅游观念,旅游与文化融合思想僵化,主要以传统观光旅游,文化、休闲、节会、商务与旅游结合不紧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突出等。加之旅游文化资源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的界说,因此表现在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对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发展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天水没有寻求到一个统摄各类旅游文化资源的城市发展主题,六类主要旅游文化资源各自为政,相互间缺少渗透和促进,寻根祭祖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等没有整合出潜在的文化联络关系和协调机制。宣传方式方法比较落后,丝绸之路对天水旅游的影响力甚微。二是对旅游业长远发展与近期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缺乏全面认识,对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不能全面兼顾。三是管理体制机制存在严重问题,省、市、区( 县 ) 以及十多个部门参与了旅游资源的管理,利益分割时相互争取,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踢皮球”,没有一个主心骨的单位进行统一的组织协调、市场营销和市场监管。以麦积山石窟为例,作为辖区的麦积区竟然没有利益分成却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职责,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四是许多资源还处于有史无迹、有迹无景的状况,主要原因是旅游观念没有完全跟上全国旅游发展的步伐,导致旅游资源开发速度慢,深度不够。现有旅游产品注重观光,但娱乐性、延展性和参与性不强;产品质量等级低,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注重旅游资源的物质形态,而对其精神、文化的价值缺乏足够认识。五是天水旅游文化需进一步提高档次,要积极破解旅游仅仅依存物化了的旅游资源本身而导致的发展瓶颈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游客的需求为中心设计高层次旅游文化建设思路。六是天水旅游文化建设中全民文化素质跟不上日益发展的旅游业的需要,人才与素质的缺乏制约着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四、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意义

一般认为,所谓旅游文化资源,就是人类在旅游活动中围绕旅游客体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通过旅游活动吸引和呈现人类文化内涵的所有自然和人文因素。细而言之,旅游文化资源涵w了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三类资源类型。目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乃至协同发展已成为国内旅游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的第一个繁华重镇,必须利用好其重要的区域特征和多样的资源优势,通过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对散点化的各县区旅游资源进行考察、挖掘、概括、凝练、升华出凝聚天水本地特色和优势的城区发展文化主题,营造文化风情,创新文化艺术,在更深层次上提炼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把天水建成以丝绸之路视野为统帅的国家精品旅游线和甘肃区域旅游集散中心,这对天水乃至区域和丝绸之路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以丝绸之路的视野看天水旅游文化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现状

通过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采用关键词或篇名检索法,共检索到关于“旅游文化资源”方面的相关文献有400多篇,剔除一些干扰文献,旅游文化资源整合文献有200多篇。“旅游文化资源” 一词广泛地被用于旅游各领域,旅游各领域也都亟需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以及旅游文化开发方面的带有普适性的高层次研究成果。研究归纳起来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旅游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重点是定义了旅游文化资源的概念和类型,基本认为旅游文化资源是能吸引旅游并呈现人类文化内涵的所有自然和人文旅游因素,包括旅游物质文化、旅游制度文化和旅游精神文化三类资源。本研究即采用该观点。二是关于如何开发旅游文化资源的研究,重点包括旅游资源开发机制创新、原则过程和重大措施。三是关于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研究,其实就是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的研究。另外,对西部地区文化资源整合研究的重视不够,而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更处于空白。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趋势趋向于深入寻求高度统摄性和涵盖性的发展主题、主线和系统,以避免其停留在比较宽泛比较宏观的层面,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相生发展取得实效。

(二)研究思路

从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现状出发,研究总结形成行之有效的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成果,一方面,丰富丝绸之路文化资源整合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以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为契机,寻求具有高度统摄性和涵盖性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主题、主线和系统,发挥旅游文化对天水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积极作用。

1.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现状调查分析:掌握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中的地位,掌握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做法,总结归纳优点与不足,为建立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学习丝绸之路文化渊源、旅游文化基础知识、旅游资源分类原则、旅游美学等相关知识及国家关于旅游文化资源的相关文件精神,借鉴学习相关省市关于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赴天水部级旅游景点和相关部门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是:天水旅游景点发展状况、天水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状况、天水旅游与文化资源相生现状、天水在丝绸之路中彰显地位和作用所依赖的主要文化旅游资源、天水旅游与文化整合融合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甘肃特别是天水涉旅游专业高校在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中的服务意识等。

2.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研究。研究建立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天水旅游资源整合策略,提出保障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策略得以应用的相应机制。重点研究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丝绸之路西入甘肃的第一个繁华重镇,如何利用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 以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视野寻求具有高度统摄性和涵盖性的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整合主题、主线和系统,通过提炼个体化的城市精神文化主题,为把天水建成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典范城市提供依据。

第6篇: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

>> 三亚市证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三亚会议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三亚市休闲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海南省三亚市“候鸟式”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三亚散客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对策 三亚市游艇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镇远龙舟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旅顺影视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宗教舞蹈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三亚市商业网点发展现状研究 三亚度假酒店康乐服务发展现状研究 三亚水产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 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散客旅游时代下三亚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三亚总部经济建设现状及对策 三亚市乡村生活垃圾的现状及处理对策 三亚崖城会展旅游经济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民族・宗教・方言.[EB/OL].(2013-09-20)[2016-04-11].

.

[14]丘岗.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南岛的相互影响[EB/OL].(2013-03-27)[2016-04-11].

http:///hnkg/view/?tag_id=6&aid=3.

[15]徐珊珊,吴钟斌.位于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孔庙修复后重现古貌[EB/OL].

(2007-01-11)[2016-04-12].http:///local/2007-01/11/content_5591283.htm

[16]乔亚楠.三亚日报[N].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幸福家园.2015-04-23.04.

http://.cn/content/2015-01/27/content_159712.htm.

第7篇: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 忻州旅游资源开发

忻州是旅游资源大区,但远不是旅游开发大区,在新形势下,通过对忻州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对忻州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新的探讨研究是必要的。

一、忻州旅游资源现状及特征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东邻太行,南接太原,西面黄河,北邻大同。现有1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0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部级自然保护区、4处部级森林公园、4个温泉疗养区。其旅游资源可分为五大区,分别是:以佛教寺庙群、革命纪念地为主的五台山旅游区;以温泉疗养为主的忻州市郊温泉度假旅游区;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为主的宁武管涔山旅游区;以雁门关边寨军事文化为主的代县雁门文化旅游区;以偏关、河曲黄河民俗风情文化为主的黄河文化旅游区。其旅游资源特征是:1.旅游资源组合良好、互补性强。五大旅游区域除黄河文化区之外,其余四大区正好处于以忻州市为中心的温泉度假旅游区、宁武县城为中心的管涔山旅游区、五台山为中心的五台山旅游区所围成的一个封闭型区域内。2.旅游资源分布的区位优势突出。境内有京原、北同蒲、神黄铁路干线经过,还有宁岢支线、忻河支线、神河支线、宁静支线。干线公路有108、208、209国道,特别是地处大运高速公路中轴,具有承南接北,辐射东西的区位优势。忻州紧临山西省两个最大的城市太原市和大同市,具有优越的客源区位。

二、忻州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忻州市中心城市地位不突出、各旅游区经营管理分散。五台山旅游区的进山路径有南、北、东三条,很多境外游客并不先进入忻州市而直接经北线和东线进入景区,其他景区亦是如此,忻州市作为五大旅游区的中心城市地位没有显现。忻州各旅游区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沟通,去五台山的旅游者无法直接乘车进入宁武旅游区,其他区域也一样,尚未形成将各旅游区组合到一起的包团旅游线路,合作意识差。

2.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差、旅游设施不配套。以宁武旅游区为例,旅游者要进入宁武旅游区必先到达宁武县东寨镇,而从东寨镇进入景区的旅游公路多数是土路,交通状况较差,严重影响了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忻州市除五台山旅游区有1家四星级宾馆,11家三星级宾馆外,大部分旅游景区的食宿设施均处于短缺或严重短缺状态,主要问题是高中档宾馆紧缺;其他各开发层次相对较低的区域住宿交通设施水平更低。

3.旅游资源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立体开发不足。忻州除五台山旅游区、宁武管涔山旅游区的开发有一定规模外,其他旅游区的开发水平都较低,文化深层次挖掘不够且旅游项目单调,破坏性开发严重。即使开发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区,如五台山旅游区,其旅游活动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休闲、娱乐、购物设施相对缺乏。

4.忻州旅游资源开发的区位优势未发挥。忻州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未发挥其应有的交通和客源区位优势,与周边大同旅游区和太原旅游区的跨区域合作尚未达成共识,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出现无序竞争,在客源上无法实现共享,没有发挥忻州与临近区域旅游区的互补作用。

5.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旅游服务水平低。目前,忻州旅游从业人员呈现 “三高三低”状况,即:旅游市场的高需求和旅游队伍的低增长,行业职责的高品位和文化专业的低素质,管理规范的高标准和管理人员的低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忻州旅游的发展。本地导游素质低,知识单一,旅游服务水平低,服务社会化程度差等。

三、忻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1.凸显忻州城区中心城市地位,对各旅游区进行整体开发。忻州市应以顿村、奇村温泉为依托,完善城市功能,打造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度假、购物于一体的旅游中心城市,同时,以忻州温泉度假区为中心,对五台山旅游区,宁武旅游区、雁门关旅游区和黄河文化旅游区进行整体联合开发,使五大旅游区在经营管理上联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

2.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建设并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动五台山至阜平、忻州至保德高速公路和芦芽山、雁门关旅游公路的建设,尽快形成以大运公路为中轴连接五大旅游区四通八达的旅游线路。芦芽山旅游区要抓好中高档食宿设施的建设,改善现有交通状况,雁门关景区要建设一定规模的食宿接待设施,温泉度假旅游要加强游乐设施的配套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区要加大以道路建设为主的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住宿接待设施的改善。

3.提升旅游资源的开发层次,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忻州建成集佛教文化、边塞文化、休闲疗养、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地。五台山要打造国内外知名的佛教文化品牌,芦芽山旅游区要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新型旅游项目,建成知名自然生态旅游区。雁门关旅游区要加强景观复原建设,形成边塞文化旅游品牌。温泉度假旅游区要加强产品深层开发,建成大型水疗游乐中心。黄河文化旅游区要致力于打造黄河风情民俗产品。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在各旅游区增建购物设施和娱乐场所,从而显著增加旅游收入。

4.发挥忻州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加强跨区域合作。在现有交通网络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以忻州市为中心的交通运营层次,并着眼于晋北大旅游圈的整合,将吸引到太原和大同的游客吸引到忻州来,使忻州尽快跨入太原――忻州――大同旅游大区行列,三市可联合组建股份制旅游集团,进行区域联合开发,联合经营,整体促销,发挥集团效应,提高区域旅游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8篇: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旅游企业 空间区位选择

旅游企业区位是旅游企业活动的空间。笔者将研究旅游企业活动的场所及场所选择过程的理论称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理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旅游企业空间区位现状分析,主要指旅游企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现状和关联分析;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预测,指旅游企业选择某一空间区位,其在该区位的经营成本、利润、客源市场等预测;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决策,指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和区位空间秩序的决策。

白光润(2004)把区位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区位三种。对于旅游饭店、主题公园、会展旅游类旅游企业来说,其空间区位选择对其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区位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旅游吸引力,拥有全国甚至世界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就会吸引相关的旅游企业形成集聚现象。到目前为止,尽管兴造了很多人工的主题公园等景点,但是资源禀赋的优势仍是核心旅游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核心旅游产品的区位也就决定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区位。

旅游资源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旅游资源区位往往就是旅游企业区位。旅游景区(点)型旅游企业需要依托旅游资源来开发核心旅游产品;旅游度假型企业需要依托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营造旅游度假氛围而定位在旅游资源所在区位。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状况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布局状况。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可能呈现出带状、圈状、点-轴状、星云状、梳状等不同形态。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而且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世界遗产地、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地域往往是旅游资源的集聚地。旅游资源的集聚会带来旅游产业的集聚,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对旅游企业空间布局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对旅游资源区位也会产生影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主题公园景区等主题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使原本不是旅游资源区位的区域被开发成著名的旅游区,如杭州沿杭州湾区位目前已开发成主题公园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旅游企业区位的形成对原本缺乏旅游资源或仅为潜在旅游资源的区位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区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市场区位因素

市场泛指产品销售场所。本文提到的旅游市场主要指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旅游者数量。旅游市场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几下方面:

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企业的相对位置。旅游企业区位越接近客源市场,则区位越好。旅游者出游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越接近旅游客源市场的区位,旅游者到访就会越多。

旅游客源市场规模。这主要取决于客源地人口状况(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职业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教育构成、人口的空间构成及人口的空间流动等)、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客源地的国民经济总量发展状况、个人收入状况及外贸收支状况等)、客源地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客源地不一定是异地。目前旅游客源市场中有一定比例为当地客源,因此,旅游企业空间区位所在地(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状况也是客源市场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旅游市场一般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当地休闲市场。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地位将直接影响到空间区位选择。一般如果以国际旅游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如高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则宜布局在国际性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往往是国家出入境口岸城市或具有国际航班连接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如果以当地休闲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则可以布局在居民集聚区、城郊交错地带等。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

在相对分散的旅游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有质量保证的及一定容量的区域交通网。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或发展的思考都必须包括交通因素的规划与思考。旅游交通区位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需要重要考虑的区位因素之一。如果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有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或城市交通干道等快速交通方式可达,则旅游企业可以把原本在核心区布局转移到在边缘区布局。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一般都较好地解决了旅游可达性问题,游客可以便捷地抵达,旅游企业区位选择则偏向在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布局。另外城市的外部旅游交通区位也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一座城市是否有航空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吸引国内中长途客源,甚至国际客源;是否有铁路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到访客源的规模、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及游客的抵达便捷程度;是否有高速公路等快速公路交通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中短途游客是否可以快速便捷地抵达及自驾车游客等散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在考虑交通区位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投资数十亿,并于1997年倒闭的苏州昆山福禄贝尔乐园的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忽视了当时我国自驾游还处于起步期,企业虽然处于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但当时游客,尤其是散客还不能便捷地抵达。旅游交通区位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以后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旅游从业人员区位因素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从业人员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密度、素质与技能等在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高校云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也相对于高校较少的浙江嘉兴、湖州、舟山和江苏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要多,而且上海等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多,特别是熟练的旅游从业人员多。

旅游从业人员因素虽然不是旅游企业选择区位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但因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定区位的旅游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大中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生)的数量在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旅游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成本空间差异明显,因此,旅游从业人员会对旅游企业在城市间选择区位有影响,但对于在城市内的具体哪个区位选择布局影响并不大。

旅游集聚因素和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旅游产业集聚与分散是旅游产业空间配置的两种形式。旅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带来以下优势: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使其不需要单独对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专项投资;共享客源,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具有多目的性,可能会同时选择数个旅游产品,同时光顾数个旅游企业,客源共享有利于减少旅游企业营销成本;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优势,旅游企业集聚可以共塑特定区位的旅游形象,可以进行旅游合作,如进行旅游市场联合营销等减少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便于相互交流旅游信息和旅游市场信息,有利于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区位的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治安状况、政府管理与决策水平、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旅游发展政策、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状况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旅游企业区位选择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定位战略

借鉴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chun 与 kalnins(2001,2004);begin(2000)等学者在对饭店等住宿业空间区位选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旅游企业发展战略对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研究表明:饭店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受到城市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它们的变化产生影响;饭店集聚仅仅发生在定位差异化的饭店之间;在寻求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性的集聚布局及差异化的扩散布局的平衡点上,重点考虑的是价格与地理范畴中的相关因素。

对旅游业来说,由于重新定位的高成本性及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基于价格、规模、服务基础上的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决策对成功经营是非常重要的。旅游饭店在进行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时,必须认清新饭店是否与竞争对手的定位一致或有所差异。基于效率原则,对具有相似旅游市场细分的旅游企业来说,空间经济模式总体上趋于集聚而不是扩散。

旅游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其区位选择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chun 与 kalnins(2001,2004)研究表明:住宿接待业通过集聚,能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继而增加需求。集聚经济是旅游企业区位选择注重考虑的因素,但成功的旅游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应是具有显著差异定位的企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与其竞争对手存在的差异,或拥有以较低成本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或能以独特的方式提品与服务并比竞争对手创造出更多的消费者价值。与竞争对手拥有的资源具有相似性,也许会增加竞争度。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布局能使集聚企业获得正的外部性而取得竞争优势,分散布局能使旅游企业获得地方化经济取得比较优势。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认为旅游饭店空间区位选择是基于集聚战略还是分散战略,将取决于饭店决定是否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还是有所差异,或是在某些方面定位一致而在其他方面有所差异。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研究表明:旅游饭店区位选择中涉及到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等4个方面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体;与竞争对手的地理距离受饭店规模与服务一致性影响而缩小,受价格一致性而扩大;在马德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规模与服务的新饭店区位选择时选择集聚布局所获取的利大于弊,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价格的新饭店扩散布局则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1.白光润.微区位研究的新思维[j].人文地理,2004

2.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第9篇:文化旅游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旅游企业 空间区位选择

旅游企业区位是旅游企业活动的空间。笔者将研究旅游企业活动的场所及场所选择过程的理论称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理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旅游企业空间区位现状分析,主要指旅游企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现状和关联分析;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预测,指旅游企业选择某一空间区位,其在该区位的经营成本、利润、客源市场等预测;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决策,指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和区位空间秩序的决策。

白光润(2004)把区位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区位三种。对于旅游饭店、主题公园、会展旅游类旅游企业来说,其空间区位选择对其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区位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旅游吸引力,拥有全国甚至世界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就会吸引相关的旅游企业形成集聚现象。到目前为止,尽管兴造了很多人工的主题公园等景点,但是资源禀赋的优势仍是核心旅游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核心旅游产品的区位也就决定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区位。

旅游资源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旅游资源区位往往就是旅游企业区位。Www.133229.CoM旅游景区(点)型旅游企业需要依托旅游资源来开发核心旅游产品;旅游度假型企业需要依托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营造旅游度假氛围而定位在旅游资源所在区位。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状况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布局状况。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可能呈现出带状、圈状、点-轴状、星云状、梳状等不同形态。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而且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世界遗产地、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地域往往是旅游资源的集聚地。旅游资源的集聚会带来旅游产业的集聚,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对旅游企业空间布局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对旅游资源区位也会产生影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主题公园景区等主题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使原本不是旅游资源区位的区域被开发成著名的旅游区,如杭州沿杭州湾区位目前已开发成主题公园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旅游企业区位的形成对原本缺乏旅游资源或仅为潜在旅游资源的区位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区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市场区位因素

市场泛指产品销售场所。本文提到的旅游市场主要指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旅游者数量。旅游市场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几下方面:

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企业的相对位置。旅游企业区位越接近客源市场,则区位越好。旅游者出游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越接近旅游客源市场的区位,旅游者到访就会越多。

旅游客源市场规模。这主要取决于客源地人口状况(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职业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教育构成、人口的空间构成及人口的空间流动等)、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客源地的国民经济总量发展状况、个人收入状况及外贸收支状况等)、客源地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客源地不一定是异地。目前旅游客源市场中有一定比例为当地客源,因此,旅游企业空间区位所在地(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状况也是客源市场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旅游市场一般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当地休闲市场。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地位将直接影响到空间区位选择。一般如果以国际旅游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如高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则宜布局在国际性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往往是国家出入境口岸城市或具有国际航班连接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如果以当地休闲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则可以布局在居民集聚区、城郊交错地带等。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

在相对分散的旅游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有质量保证的及一定容量的区域交通网。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或发展的思考都必须包括交通因素的规划与思考。旅游交通区位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需要重要考虑的区位因素之一。如果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有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或城市交通干道等快速交通方式可达,则旅游企业可以把原本在核心区布局转移到在边缘区布局。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一般都较好地解决了旅游可达性问题,游客可以便捷地抵达,旅游企业区位选择则偏向在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布局。另外城市的外部旅游交通区位也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一座城市是否有航空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吸引国内中长途客源,甚至国际客源;是否有铁路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到访客源的规模、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及游客的抵达便捷程度;是否有高速公路等快速公路交通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中短途游客是否可以快速便捷地抵达及自驾车游客等散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在考虑交通区位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投资数十亿,并于1997年倒闭的苏州昆山福禄贝尔乐园的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忽视了当时我国自驾游还处于起步期,企业虽然处于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但当时游客,尤其是散客还不能便捷地抵达。旅游交通区位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以后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旅游从业人员区位因素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从业人员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密度、素质与技能等在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高校云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也相对于高校较少的浙江嘉兴、湖州、舟山和江苏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要多,而且上海等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多,特别是熟练的旅游从业人员多。

旅游从业人员因素虽然不是旅游企业选择区位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但因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定区位的旅游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大中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生)的数量在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旅游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成本空间差异明显,因此,旅游从业人员会对旅游企业在城市间选择区位有影响,但对于在城市内的具体哪个区位选择布局影响并不大。

旅游集聚因素和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旅游产业集聚与分散是旅游产业空间配置的两种形式。旅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带来以下优势: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使其不需要单独对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专项投资;共享客源,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具有多目的性,可能会同时选择数个旅游产品,同时光顾数个旅游企业,客源共享有利于减少旅游企业营销成本;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优势,旅游企业集聚可以共塑特定区位的旅游形象,可以进行旅游合作,如进行旅游市场联合营销等减少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便于相互交流旅游信息和旅游市场信息,有利于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区位的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治安状况、政府管理与决策水平、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旅游发展政策、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状况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旅游企业区位选择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定位战略

借鉴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chun 与 kalnins(2001,2004);begin(2000)等学者在对饭店等住宿业空间区位选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旅游企业发展战略对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研究表明:饭店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受到城市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它们的变化产生影响;饭店集聚仅仅发生在定位差异化的饭店之间;在寻求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性的集聚布局及差异化的扩散布局的平衡点上,重点考虑的是价格与地理范畴中的相关因素。

对旅游业来说,由于重新定位的高成本性及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基于价格、规模、服务基础上的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决策对成功经营是非常重要的。旅游饭店在进行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时,必须认清新饭店是否与竞争对手的定位一致或有所差异。基于效率原则,对具有相似旅游市场细分的旅游企业来说,空间经济模式总体上趋于集聚而不是扩散。

旅游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其区位选择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chun 与 kalnins(2001,2004)研究表明:住宿接待业通过集聚,能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继而增加需求。集聚经济是旅游企业区位选择注重考虑的因素,但成功的旅游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应是具有显著差异定位的企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与其竞争对手存在的差异,或拥有以较低成本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或能以独特的方式提供产品与服务并比竞争对手创造出更多的消费者价值。与竞争对手拥有的资源具有相似性,也许会增加竞争度。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布局能使集聚企业获得正的外部性而取得竞争优势,分散布局能使旅游企业获得地方化经济取得比较优势。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认为旅游饭店空间区位选择是基于集聚战略还是分散战略,将取决于饭店决定是否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还是有所差异,或是在某些方面定位一致而在其他方面有所差异。urtasun 与 gutierez (2006)研究表明:旅游饭店区位选择中涉及到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等4个方面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体;与竞争对手的地理距离受饭店规模与服务一致性影响而缩小,受价格一致性而扩大;在马德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规模与服务的新饭店区位选择时选择集聚布局所获取的利大于弊,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价格的新饭店扩散布局则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1.白光润.微区位研究的新思维[j].人文地理,2004

2.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