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化经济学理论范文

文化经济学理论全文(5篇)

文化经济学理论

第1篇:文化经济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经济学;社会经济;经济全球化

1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内涵与意义

1.1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内涵

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从宏观上来说是一种在西方流传开来的,对西方现有的经济学体系进行批判与反对的学术运动,虽然这门运动是起始于学术界,但是对于经济的具体活动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始于2000年的法国,起因是当地的一群经济学专业学生利用网络了一则请愿书,请愿书的内容是对于现有经济学教学的批判。学生们认为现有的经济学教学存在的缺点不能够让其成为一门学习的课目,并且与经济学相关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以及各界关于经济学的创新思考以及反对思想是具有极大局限性的,从而导致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僵化,故步自封在自我的体制之内,从而忽视了对于自身错误的否定与对正确观点的寻找和探索。

1.2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对理论经济学的影响

这一请愿活动也影响到了一部分经济学的教授,教授们认为对于经济学教学内容中的部分以及经济学体系,都存在着一定争论之处,并且可能存在着需要改进的错误。伴随着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发展与传播,对于理论经济学造成了空前的影响,这使得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对于理论经济学最大影响就是提出了一整套的创新改革纲领,其中有四条纲领性建议最为重要:首先它认为在经济学学术研究以及高校教学的过程当中,中心应当是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而不是浮于概念、公式等浅显的层面,这样接触到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经济学核心。其次,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过程当中必须包容各种不同的声音,因为一种观点是无法对经济学进行完整的阐释的,只有具有批判、具有异议的观点才能够保障经济学理论在批判当中不断进行自我的完善,并且经济学传统的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经济环境当中,需要利用各种新的科学观对其进行改造,这样才能使其焕发活力。最后是在经济学的内涵层面。经济学应当对于各种人类行为、历史活动、多元理论等进行容纳,经济活动是一个广义的范围,其过程中还包含了不同的文化观念、思想体系等。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对于理论经济学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也是理论经济学对于自身的一种检讨。[1]

2理论经济学发展的要点

2.1将实践融入理论经济学发展之中

由法国开始,有关经济学的批判运动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以此为开端形成了相关的行业内部对于现有经济学体系的各种研讨,试图验证怎样才是正确的经济学理论。相关专业人士由此开始了有关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现象的反思。理论经济学虽然是一门学术性质极强的学科,但是理论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发展等都是来自现实的经济活动的,因此必须结合实践当中的各种状况进行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不丹国王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指标,这一指标是来源于对于国民生活的思考与实践分析,并且将这一指标与国民经济生活相结合,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在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所利用的依据要来源于经济活动的实践,同时理论研究的具体作用效果也要应用到实践当中,这样才能够进行检验。理论与实践是相互影响并且相互促进的作用,理论经济学发展是一种学术与社会相融合的具体代表。这种理念的体现十分普遍,例如在发达国家所应用的一种经济指导方式对于其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是其他国家在进行参考的过程当中所吸收的是理论经验,具体实践时必须结合自身国情,否则只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2.2坚持开放,吸收先进理念

理论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包容,重视开放包容,这也是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对其造成的重要警醒。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中就提出了对各种声音的包容,因此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也逐渐接受了各种支持或是反对的声音。现有的理论经济学体系中存在不同的学派,每个学派之间的理论可能是相互关联的,也有可能是反对的,对于这种现象需要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每一种观点,因为绝对的正确和错误是不存在于经济学理论中的。并且,理论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对这些不同的流派还需要加以归纳综合,才能取其所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对经济学理论实践敏感的专业人士就提出了相关的理论经济学观点,比如在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这一观点在千年之前的《史记》当中也有体现,但是不同时期提出的具体理论也受到时代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具体内涵。

2.3辩证思想看待问题

在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背景下,西方主流经济学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但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对其进行全盘的否定。看待事物的过程中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辩证的观点,不能对一个事物进行全面彻底的肯定或否定,例如在西方主流经济思想当中也存在着极多优秀(思想,经过长期的理论丰富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西方主流经济学都验证了在一定程度上其可以对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并且这种指导还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看待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时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经济学,也不能完全肯定改革运动的全部内容,利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正确区分各种观念的价值。[2]

3当下理论经济学发展所遇到的困境

3.1经济实践新情况

在不同的经济活动发展条件下,理论经济学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近些年来理论经济学发展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过程当中,理论经济学的观点与实践都遭到了极大的否定,并且在经济危机发生的过程当中没有有效地对其进行遏制,产生的各种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在部分经济危机发生之前,现有理论经济学并没有实现一个准确的预警作用,致使经济危机的发生没有预兆,也没有对其进行防范工作。理论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西方主流经济学所考虑到的经济主体多为西方发达国家,相较于这些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3.2经济理论发展困境

理论经济学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困境,这种困境是对自身的阻碍,也是对遵照其进行发展的经济主体的一种危害。理论经济学中并没有一个硬性的、准确的标准,所以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当中所受到的冲击使其难以依照一个有力的规范进行稳定。目前理论经济学中两个主要的发展方向:一是马克思为代表的劳动价值论;二是以边际效用论和均衡价格论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学。这两种主要分支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合集。以及在西方目前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学理念发展过程中,其假设前提也被否认、质疑,使得整体经济学根基不稳,难以进行发散的研究工作以及理论发展。[3]

4结论

总的来说,理论经济学发展是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都会遇到挑战与机遇的,如何在挑战之中抓住机遇并进行自我的发展,是理论经济学研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理论经济学目前仍是一门不完善的研究学科,需要利用理论与实践两种手段进行不断的发展与创新,才能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成为对于经济体制、活动等研究的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胡怀国.破解理论经济学界的“小政府”迷思[J].学习与探索,2017(12):124-137.

[2]裴长洪.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当代中国理论经济学[J].经济研究,2017,52(11):24-26.

第2篇:文化经济学理论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机遇;发展方向

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依据我国国情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学新境界。[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宗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剥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2]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呈现出“新常态”,深入研究并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政治学理论,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为我国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后得到的最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依据。新中国建立后,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的基本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提出了一系列的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如建国之初的经济建设以农业为基础,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同时兼顾农、工、商协调发展。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建设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同发力,中央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宏观经济调控,各地区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发展本地特色经济,但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在经济建设道路上实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居民安居乐业。确定农业、工业、国防现代化发展总目标,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以后我国经济腾飞打下了良好基础。这一系列经济发展理论和措施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成功尝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开端,为以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充分分析国际国内新形势后,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结合中国发展国情,对中国化的马克思政治注意经济学做出的进一步阐释,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腾飞。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理论,新成果;改革开放的道路、目标和具体实施方式的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所占比例及如何协调发展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理论;深化改革,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理论;中国城镇、农村及东西部各区域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的理论,这些理论都是立足我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结合形成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时展的角度,结合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和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当下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战略构想:一是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生动的勾勒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发展社会主义新理论。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在原有理论基础上进行了诸多创新,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继续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加国有经济活力,但同时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能够公平竞争,不断提高市场经济活力,为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3]。三是实现了经济开放理论的进一步创新,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要实现“多元”“安全”“高效”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在开放方面要更采取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先后提出了“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等战略。四是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新理念,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转型,以往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再符合我国国情,以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经济发展新理念。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挑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西方经济学逐渐在我国学术界和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西方经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影响有不断被削弱的趋势。但我国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合理解释我国的经济发展实际,能否在新形势,新机遇下将我国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结合,形成重大理论成果,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指导,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面临的新挑战。高校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的重大任务,但当前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和授课内容越来越多,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占比例逐渐减少,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这也就导致了相关专业人才和研究人员数量萎缩明显[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迅速,这两种企业吸收了我国大量的就业人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国家层面的治国理政的学问,而西方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市场下发展相对成熟,总结出了一套比较贴合私有制经济的实用理论,有利于提高个人在就业时的竞争优势,这也是当下我国西方经济学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挑战。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机遇

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摆脱全球经济发展低迷的影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如何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实现广大人民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必将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契机。1.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至今仍没有恢复到良好状态,西方经济学理论受到了一定质疑。以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为核心的西方经济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追捧,盲目迷信市场的自我调控能力,认为市场通过自由竞争能够维持市场的均衡发展,虽然会产生阶段性的某部分产品过剩,但市场可以通过自我调控出现另一部分产品的短缺,这种关系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并进一步的影响市场的资金流向,从而保证经济市场的均衡发展。[5]但是受这一理论指导的西方经济市场在2007年-2009年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在面对这场危机时,西方国家流行的经济学理论稍显乏力,这次危机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低迷至今尚未恢复。这一事实有力证明了西方经济学并不是万能的,给国内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的部分专家学者泼了一盆冷水,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基础。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开拓进取的政党,从建国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是我们广泛借鉴各种优秀理论的成果。在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们积累了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建设理论体系,为十八大后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突破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3.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势在必行,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反应,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分析新常态,促进我国经济转型成功,是当前和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工作。这种新常态与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态势不同,所以没有现成的理论经验可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往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原理进行创新性探索。在世界各国经济活动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越来越离不开国际交流,但世界经济环境错综复杂,部分国家仍对我国采取一定程度上的敌对,我国经济要想更好更快的融入到世界经济当中,就需要更加对我国现有经济理论进行大的创新,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的突破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契机。

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实践基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社会生产关系更加复杂,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理论要对社会实际做出指导,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理论创新。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必须根植于中国经济建设成果的伟大实践。我国经济建设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缺乏现成理论指导下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基础上获得的,任何理论的创新都离不开成功的实践经验,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通过经济学理论创新来指导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植于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和现实条件,创新政治经济学进行理论。2.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开放型经济发展理论。通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达突破了各国之间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我国经济要想取得突破性发展势必要更加融入到世界经济大潮中去,所以迫切需要一个开放型经济学理论,为我国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3.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出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进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为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2015a.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光明日报,2015-11-25(01).

[2]马克思.2009a.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13-420.

[3]张宇,王亚玄.书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01):8-12.

[4]蔡万焕,张祎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方向[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01):121-125.

第3篇:文化经济学理论范文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很多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我国地理学家吴玉鸣(2000)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运用到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把包括中国的31个省市在内的区域进行了集聚增长因素的分析;随后,陈晓玲等人根据我国部分省级数据,考察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此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分析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在国外的实际应用

随着国内外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空间计量经济学已经成功运用到经济研究的众多领域中,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公共经济学领域:James等(2003)主要对一国对于国际环境条约的参与决策与参与程度的博弈通过建立一个空间概率模型来进行分析和研究。

2.区域与城市经济学方面:Buettner(2003)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了德国各城市的财政外溢效应以及税收基数效应;Case(1993)以美国各州的情况做了财政政策的溢出效应以及预算研究。

3.房地产经济学领域:Timothy等(2003)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城市住房的绝对位置对房屋价格差异的影响;Anselin等(2009)以美国加州南海岸数据为样本案例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法研究了环境空气质量对房屋购买者边际支付意愿的影响。

4.劳动经济学领域:Elhors(t2007)等首次将空间计量分析法运用到劳动经济学领域,对欧盟地区劳动参与率差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了在区域间和国家间出现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在国内的主要应用

空间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国内的发展主要是在二十世纪九族平台、非家族成员的需要进行平衡,达成一致行动意见来充分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合理制度为约束的联成长

约束并不是对职业经理人不放心、不放手,它恰恰是为放心、放手创造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对于职业经理人的权力界定、业绩评估、财务审计等,出发点并不是为了限制职业经理人的才能发挥,而是为了更有助于职业经理人与民营企业主之间的有效合作与融合。首先要认真制定好公司章程,让职业经理人的各种基本可预料的行为有章可循,使公司章程为职业经作理人的重要约束机制;其次不断完善合同契约制度,签定受法律保护的详尽的任职工作合同,建立职业经理人的约束机制,对职业经理人的责、权、利做了相关规定,以便成为对职业经理人的有效约束。再次,要完善董事会、股东会等企业机构职能来优化对职业经理人的约束,评估职业经理人在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

(四)以持续发展为契机的稳成长

根据民营企业共生的循环运作生理机制,民营企业共生关系的深化建立在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民营企业持续发展,民营企业主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共生关系才可能得以进化,朝向一种基于对称性互惠的一体化共生模式发展。因此,一方面,民营企业需要模式自身与环境要素的界限,将自身与环境融为一体,从共生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处理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改变组织成员的认知图式,进而改变组织的整体认知图式,从而在组织实践中奉行一种与内外部环境和谐共生的态度。

(五)以共享利益为核心的齐成长

第4篇:文化经济学理论范文

一、案例材料与理论知识点的结合

案例材料必须与要讲解的知识点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没有相关性或相关性不强,则难以对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充分的阐述。如在讲解需求弹性时,一些资料以2002年成都华西乳业将牛奶倒入下水道事件为例,解释说牛奶需求弹性小,使得企业降价也难以提高销售量而只好倒掉卖不出去的牛奶。这一案例材料认为牛奶是生活必需品,所以牛奶需求弹性小。这一观点很难令人信服,在教学中也会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甚至感到迷惑。因为现实中对于中国家庭来说,牛奶并不是必需品,其需求弹性比较大,价格降低,则需求会增加很多,而价格提高,则需求会减少很多。所以在这里,案例材料选择的不适当,会使得案例教学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案例材料除了内容必须与知识点有较强的相关性,材料来源最好是我们所处的生活与经济环境。如果与我们的生活环境或感知的世界相距太远,也难以使学生对案例材料产生共鸣,而影响案例教学效果。因此,案例选择最好是本国本地区的案例,时间最好是近几年或近十几年发生的。因此,来源于国外的很多案例材料,可能与理论有很好的匹配,但由于制度、文化与习惯的差异性,这些案例材料不一定能为中国学生所理解。同样,时间比较久远的案例材料,由于其当时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历史背景与现在有较大的差异性,其材料内容的现实说服力大打折扣,难以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在解释经济泡沫的形成的原因及生成机制时,很多人列举了荷兰历史上的郁金花泡沫事件。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很难理解郁金花会有如此高的价值,会成为荷兰人抢手的投资品,价格会涨得那么离谱。因而,虽然这个案例能够讲清楚经济泡沫是如何形成的,但难以在学生中形成较大反响,也难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而以我国2007年股市泡沫为例来分析,学生会有更强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更深。

二、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在层次上的衍接

知识点有综合性知识、单一知识之分,同时,针对教学要求,不同章节、不同知识点也有侧重,这就要求理论教学有不同的层次性。对于重要知识点、综合性知识,要重点讲、细致讲,而对于概念性知识点、非重要知识点,可简单、粗略地讲。与理论教学的层次性相对应,案例教学也有层次性,如对应综合性知识点,案例材料应有充足的内容与信息,并对其进行展开深入分析,对概念性知识点,则举例说明即可。如讲解供求定理,为了向学生讲解价格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而不是由成本加成方式来决定。可举一简单例子说明,如2011年飞天茅台53度酒国内价格为1050元,而在美国的售价为82.99美元(约合550元人民币),国内与国外价格存在巨大差异,学生从这个例子中就能真正理解价格的差异来自于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而不是成本的差异。而在讲完了供求分析这一部分后,由于学习了供求均衡、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需求与供给弹性等多个知识点,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就需要有较多内容的案例材料来分析。如可将上述茅台酒的例子扩充内容进行分析,茅台酒的供给受到特定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大幅度提高产量,因而其供给弹性小,而在国内需求方面,由于茅台的国酒地位,社会及政府机关对其需求大。特别是对于政府部门来说,由于是公款消费,政府部门对其价格变动不敏感,需求弹性小,因而茅台酒在国内市场是供不应求。由于需求与供给弹性小,厂家与经销商往往可以大幅度提高茅台酒的零售价格。但在国外,没有了国酒地位,也没有公款消费,所以国外对茅台的需求很小,需求弹性很大,所以价格远低于国内。通过将案例扩充,并且老师进行诱导式启发、问题式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刚学到的概念及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在综合案例分析中,则可将前后的理论知识贯穿起来,如综合性案例: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价格为何一涨再涨。则可以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以专题讨论的形式,由老师介绍、引导,学生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再次回顾了这些理论知识,并将之串联起来,逐渐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将理论用之于解释现实。

三、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与案例教学的碎片化的结合

由于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现象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大量地运用了数理分析、图形推理,前后知识点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因而理论教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此相对应的是,案例材料则是一个个独立的内容,案例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逻辑关系,案例教学因而呈现明显的碎片化。我们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是从归纳到演绎,即从已有的理论来解释现实,或以现实中的案例来佐证、阐述理论。这一模式有其固有的优点,可以完整地将基础理论讲解清楚,体现经济学理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增进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因此,针对经济学理论与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坚持理论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在课堂上,老师应系统性地讲授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假设、运用条件及理论内涵要讲清楚,经济学理论框架与知识点之间逻辑关系要讲明白。在此基础上,插入案例材料来分析,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单一知识点的案例材料,可以通过对其内容的补充与延伸分析来对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阐述,使得单一的案例材料得到综合性运用。或组织综合性案例材料,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克服案例内容的碎片化,使之与理论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实现融合。另外,对过去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案例教学以及案例教学方式过于简单等弊端应进行改革,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与案例教学的方式上进行改进。第一,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在理论教学的内容上有取侧重、取舍,如针对非经济类本科学生来说,对经济学理论掌握的要求较低,在教学内容上,则重点讲解与现实更为密切的知识点,如在《微观经济学》讲课中,供求理论、市场结构理论可重点、深入地讲解;对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则可略去不讲;对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可结合现实简单地、定性地讲讲,不必进行深入的数理推导与理论分析。第二,案例教学方式应多样化,注重师生互动。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进:

(1)提问或答疑式。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老师提问及答疑。这样既可节省时间为案例导入让路,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单向输入式教学的枯燥与单调,同时又避免教学中的“放羊”;

(2)讨论或辩论式。对于一些重要、疑难、有一定争议性的问题,在老师进行讲授后,可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辩论,老师进行引导与评议,使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第5篇:文化经济学理论范文

(一)规范作用体育竞技在励志的同时更需要规范

这两者不可分开,而应紧密结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倚重。规范具有自律性和内在制约性,既可使他人律己,又具有约束外在的作用,但主要侧重于约束。规范是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竞技体育而制定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仅是场上的规则,也是对场外纪律的约束。规范作用与激励作用主要表现在强调的主体的不同:激励主要针对精神,运用在不同的运动员身上可以适当改变方式,所使用的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规范则不同,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刚强性,不可随意改变;还具有公平性,不会因为个别的特殊而破例。

二、体育经济伦理的重要意义

(一)可促进体育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当今体育经济学重点利用经济学理论来探究体育行业内的经济现象、联系以及规律规则。而体育经济伦理研究则是以伦理学为出发点来对体育经济予以价值的注入和取向,并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进行补充和健全,更大力度地推动体育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二)可促进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对于世界来讲,中国的体育事业起步晚,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这种情况下,体育界更要加大力度运用伦理道德来约束体育经济行为。要使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在经济上具有合理性,还要在伦理道德上具有正当性。要使各层关系协调发展,将体育经济伦理的建设推上新的高度。要促进全民道德修养的提高,从而实现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促进人们的全方位发展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拜金主义渗进体育界,收受贿赂以及使用兴奋剂等不良的现象屡屡出现,在不同层面反映了经济体育活动中的个体道德修养的败坏。体育经济伦理在具备经济价值,同时更具备人文价值。在探讨体育经济伦理时,应确立一个评价体育经济行为道德优劣的尺度,这样不仅可以促使体育经济的公正发展,也可全面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三、体育经济伦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单靠市场调节及法律手段是很难控制体育经济中的不良行为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实际中出现了很多的道德问题。针对发生在体育界中的道德败坏行为,再运用一般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和分析是不可取的。经济伦理关注的应该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中自身的道德修养问题,侧重于人们在追求理性的经济伦理策略所使用的伦理参考,这样才能为全人类及社会的经济活动达到理想有效的状态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应该依据结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伦理学,从伦理及道德的角度来探讨实际问题,最终达到促进道德经济双发展的目的。

(一)资源设备中的伦理问题

目前我国在体育资源配置方面缺乏公平性及均衡性,由此带来的道德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规则不平等。现今,体育资源配置主要由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个体私人企业等进行。在投资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些利益冲突,无论是国有企业、私人企业还是个人力量,利益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这就使得在规则方面体育资源配置出现了一定的不平等。第二,单独人获取体育资源的不平等性。其实从理论上讲,每个公民在参加体育运动时都应该具有公平性、平等性,但当前群众体育、农村体育和西部地区的体育获取的体育资源很有限,大多数资源被投入到体育竞技运动当中,使得人们失去了参加体育运动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因此,政府应该在体育资源配置方面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需要。第三,忽视价值取向。加强国民的身体素质,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是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根本目的。但是一些投资机构在进行资源配置时,一味重视体育事业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体育应该带来的社会价值及对其社会的重要作用,这是不可取的行为。

(二)体育事业的转变所带来的道德迷失

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物质基础方面给予了有力的保障。体育的利益化追求对中国的体育事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道德方面的危害。投资商控制着体育比赛,他们只关心自己投入的广告能否带来最大的利益,不会关心运动员发挥的成绩,更不会关心观众是否能看到好的比赛。巨大的经济利益,诱使一些参加体育活动的主体也陷入了道德上的危机,注重个人利益,忽视团体甚至国家的利益。更有甚者完全丧失了基本的道德人格,致使一些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基本元素都被拿来当作交易的对象了。

(三)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体育伦理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