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文化资源概论范文

文化资源概论全文(5篇)

文化资源概论

第1篇:文化资源概论范文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广大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逐步趋于个性化、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各地不断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并推出了丰富多样的旅游项目,其中便包括水利工程旅游。近年来,水利工程旅游凭借其宏伟的水利工程、宜人的生态环境而受到广大旅游者的青睐。众多水利工程在实现发电、灌溉、供水、防洪、航运等一系列传统功能的基础上,还被赋予了优化生态环境、提升景观效果及促进人水和谐等重要作用,通过对其工程优势、环境优势、资源优势的有效发挥,开发出了丰富的水利工程旅游资源。

《水利旅游概论》一书以开发流程为主线,创建水利旅游开发模型,对水利旅游建设与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阐释。下面在该书指导下,对水利工程旅游资源特征及其开发进行分析。《水利旅游概论》对水利旅游建设与管理进行了系统论述,共分为5篇14章。第一篇为基础篇,包括水利旅游概述、水利旅游发展、水利旅游理论基础;第二篇为资源篇,包括水利旅游资源形成与特征、水利旅游资源主要类型、水利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三篇为开发篇,包括水利旅游规划体系、水利旅游策划、水利风景区规划;第四篇为管理篇,包括国外水利旅游管理、中国水利风景区管理。第五篇为保护篇,包括水生态环境保护、水文化保护、水工程保护。《水利旅游概论》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尤其所建立的水利旅游学科概论体系,可为提升相关人员的水利旅游理论知识水平提供有效帮助。

该书不仅可作为高校水利、旅游等相关专业的参考教材,还可供水利、旅游相关从业人员研究使用。通过《水利旅游概论》可了解到,我国水利工程旅游资源丰富,为实现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建立起对水利工程旅游资源特征的深刻认识。水利工程旅游资源特征主要包括:一是水利工程大多依山傍水,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景观与水利工程等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使旅游者不仅可获得良好的视觉体验,还可获得精神层面的享受。二是水利工程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诸如古代水利工程历经岁月的沉淀,被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往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由此被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留下大量的文化胜迹。三是通过对水利工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实现突出的科普教育价值。水利工程不论是规划设计环节,还是施工管理过程,都需要应用多学科的科学技术,涉及领域包括建筑工程、环境科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这就决定了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科普教育价值。参观游览水利工程景区,可开拓旅游者眼界,进一步培养旅游者的水患意识,对我国水利事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另外,一些地区在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中打造了水利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更好地实现水利工程旅游资源的科普教育价值。虽然我国水利工程旅游资源丰富,但从整体而言,对于水利工程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基于对《水利旅游概论》一书的通览,对水利工程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大对水文化的挖掘力度。新时期社会大众对旅游资源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重打造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协同的水利工程旅游产品。一方面,可依托景观设计传达文化内涵,比如通过对水文化中可吸引旅游者的因素进行挖掘,依托具体的形象展现抽象的文化,使旅游者获得精神享受。

同时,还应预留出理想的观景位置,为旅游者观赏主题景观创造便利。另一方面,可借助独特的地域风情展现文化魅力,比如通过将与水利工程相关的地域历史、人文风俗、传统饮食、文学艺术等地域文化融入水利工程旅游产品中,打造独特的旅游文化产品,提升水利工程景区的吸引力。二是丰富景区景点群。水利工程的一大不足之处在于其宏伟的外部形态之余,往往给人以单调乏味的感觉,倘若缺乏完善的配套景点,势必难以留住旅游者。因而,应注重丰富景区景点群,一方面对相关大型景观予以不同角度的呈现,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建设相应的文化设施丰富水利工程的内涵。三是加强环境保护。《水利旅游概论》保护篇中提到,为推动水利资源的有序健康发展,必须开展好水资源保护、水利工程保护等工作。鉴于此,在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创造经济效益,提升资源有效利用率,还应考虑水利工程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保证开发与保护的协同开展。比如,对于影响到生活供水区等对水质有较高要求的水体,应禁止进行旅游开发。即使水域与生活供水不相关,也应确保采取可靠的水污染防治措施以后,方可开展旅游活动。

作者:李宝华 单位:山东济南人

第2篇:文化资源概论范文

关键词:艺术概论民间音乐团体课程优化优化路径

一、高校艺术概论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伴随着音乐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民间音乐团体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多个瓶颈,缺少专业人才支持就是其中之一。因多数成员都没有过音乐学习的经历,加之没有专业人员指导,使各种演唱和演奏活动只能停留在自娱自乐的状态,这对于团体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音乐院系的师生,既具有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朝气蓬勃,正是服务于民间音乐团体发展的最佳人选。而且在这个服务的过程中,还可以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素质得到充分的锻炼,为今后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应积极推动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和民间团体的互动发展,获得双赢的结果。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以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民间音乐团体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没有过艺术和音乐学习经历,他们对音乐和音乐表演活动的认识还是较为片面的,对于为什么参与音乐活动、怎样参与、达到怎样的效果和目的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都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认识。这就需要高校音乐院系的师生,先通过艺术概论知识的讲述,使他们具备最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继而保证整个学习过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由此也对学生的艺术概论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会学,更要善用。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先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桥梁,传递给民间音乐团体的成员,让民间音乐团体在艺术概论的帮助下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

二、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优化路径

(一)树立正确认识

首先要树立起对这门课程的正确认识的,包含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通过学习可以获得哪些方面的提升、怎样学习等,并在这个过程中使之前的一些片面认识得到纠正和改善。以音乐创作为例,近年来,一些新的创作理论和技法层出不穷,新奇的音响效果也带给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但是由此也让很多创作者陷入了一定程度的误区,即陷于各种新技法、新材料的实验中不能自拔,为了标新而立异。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曾在《乐论》提出了“大乐必易”和“大音希声”的说法,意思是最动人、最高明的音乐往往是最简单的。而西方的乐圣贝多芬,也仅用五个音便写出了传世的《欢乐颂》。这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形式和内容问题,在音乐创作中,应追求形式和内容的平衡,内容决定形式,而合理的形式是对内容真实全面的反映。如果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内容,那么最终的艺术作品注定是一座空中楼阁。又如最近几个月在网上热播的九旬钢琴家巫漪丽演奏《梁祝》,虽然上台时步调已经颤颤巍巍,但演奏时却是泰然自若的,将每一个音符都送到了观众的耳中,一曲听罢,不知不觉间潸然泪下。对此需要教师再将理论知识还原到艺术中去,通过一个个实例让学生获得感性和理论的双重认识,由此才能深刻体会到课程价值和重要性。

(二)革新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等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否具有兴趣和主动性,将会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讲述式教学法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灌输,教学效果相对有限,对此应将更多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教学中。如师生辩论法,教师可以设置若干个题目让学生进行选择,就一些艺术现象、观点等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师生双方是完全平等的,并且没有标准答案,意在给学生以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无论是发言者还是聆听者,都可以获得有针对性的提升。又如实践教学法,之所以进行理论学习,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好地指导艺术实践。对此可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认知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比如从理论角度对作品进行鉴赏和评析,针对某种理论进行创作和表演,对理论进行验证等,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此外,在当下的教学中,多媒体设备早已普及,更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供利用,对此也需要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善于利用这些设备和资源,将之前教学中的以讲述为主,变为以学生的听和看为主,获得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三)开发课程资源

首先是对现有教材进行精心挑选。虽然当下教材版本众多,但是在具体的编排内容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一些教材名为“艺术概论”,在实际内容上却偏重于某一专业。对此教师应选择那些真正阐述艺术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的教材,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进行取舍,选取重点,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相对抽象的理论内容。同时,还有一个关键点在于,艺术概论教学不宜具体到某一个专业,如音乐、美术、设计等,而是要从大文化、大艺术的视角切入。一方面,艺术本身都是相通的,没有哪一种艺术是孤立存在的,而艺术概论课程正是对不同艺术之间共同规律的总结;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是复合型艺术人才,通过艺术概论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多种艺术有所了解,这对于他们艺术观的树立和综合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其次是开发校本教材。当下,艺术概论理论体系已经较为科学和完善,教师完全可以进行校本教材开发。以现有的理论体系为指导,结合专业实际特点,或对已有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或编写全新的教材。如果教师个人能力有限,还可以采取区域联合的方式,由多家高校共同编写,尽可能的提升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

(四)做到活学善用

之所以学习艺术概论,并不是为了记住几个名词和概念,而是为了更好地给各类音乐活动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所以不仅要学好,更要用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当下的民间音乐团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都可以借助于艺术概论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解读,继而得出重要的结论。以成员的态度为例,不同参与者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有的成员有着一如既往的热情和积极性,有的成员则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有的成员则较为随意。针对这个态度问题,就可以引导成员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审视和分析。情感是艺术的灵魂。之所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情动于衷的过程,愿意在音乐活动中体验和表现各类情感。可以以“情”字为标准,进行审视和对照,包含对音乐的热爱之情、自身在音乐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等,反思个人的心态,继而做出积极的变化。又如团体专业水平提升的问题。很多成员认为,之所以参加活动,就是为了自娱自乐,水平高低无所谓。但是音乐表演作为一门二度创作艺术,一方面,表演者只有以一定的技能为基础,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特有之美;另一方面,音乐表演不仅是自娱自乐,作为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还肩负着给他人带来美感体验的重任。明白了这个原理,成员也就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充分体现出课程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高校音乐教育和民间音乐团体所获得的发展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在推动两者融合与互动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艺术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才能保证互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本文也正是基于此目的,就艺术概论课程教学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使这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真正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保驾护航,更为民间音乐团体的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艺术概论》教学教法的探索[J].大众文艺,2012,(18).

第3篇:文化资源概论范文

关键词: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创新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我国高校的特色,又是办好我国高校的优势,高校课程要与思政理论课协同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相关研究在近两年成为教学研究的热点。“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1],在思政大旗的引领下,广告专业课程纷纷开始启动思政建设。

一、广告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现状

以“广告”和“课程思政”为篇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共查到37篇文献,其中涉及“广告学概论”课程的文章仅4篇,从教学研究的角度可见,广告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学者探讨的主要内容有:1.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研究者普遍认为课程思政融入广告专业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符合“广告行业发展的需要”与“大学生成长中正确培养的需要”[2],更是“中国高等广告教育自身建构和完善的理论自觉”[3]。2.课程思政建设方法。研究者提出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理念、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建设方向[2],以及“导”“感”“悟”“行”的教学实施构架等建议[4]。3.可应用的思政元素。教师结合广告专业课程特色,探讨可以融入的教学内容,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素养,具体表现为现代广告史中广告人不懈探索走出中国特色的敬业精神等[5],少数先行的教师甚至已经对照课程内容列出详细的思想映射与融入点。4.教学方法。思辨讨论、项目驱动、专题论文等方法因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被广泛应用[6-7]。思辨讨论可以实现教学的层层递进,由分歧到统一,由浅层到深入的思维过程。项目驱动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知识建构,实现对思政内容的理解与认同。专题论文可以使学生展开更具逻辑的思考,甚至不乏课堂论文扩展为毕业论文的例子。可见,更多激发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举止都受到影响。

(二)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意识到课程思政建设对广告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广告专业课程尤其是“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这些论文是研究者基于自身建设实践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从路径、方法上为后续建设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建议,使后来者有据可循、有理可依。但在初始建设阶段,教师除了需要原则指导、方法借鉴,同时也要关注实际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面临不少微观层面的操作困难。如课程思政内容如何融入教学内容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细无声”,不同教学方法更适合何种思政内容的教学等,需要有经验的教师对重难点问题提供更多拆解建设过程与操作方法的案例分析。

二、“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难点

(一)思政目标与课程目标相统一

“广告学概论”是新闻传播类通识性的专业课程,通常在大一开设,课时多、知识覆盖广,发挥强基固本的通识教育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广告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并能联系实际,学会用广告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广告实践活动,为更深入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过于强调思政目标而忽视课程目标是不可取的,无法满足广告专业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要求。要实现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做到思政目标与课程目标科学合理的协调设置,二者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二)教学范式从知识漫灌转向因材施教

目前,“广告学概论”课程的授课对象均为“00后”,因其接受心理、对课程思政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等问题,教师应在教学方式上创新,将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在教学范式上从知识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紧密融合。在传统“授—受”课堂教学中,即使存在讨论、互动教学环节,仍摆脱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漫灌学习模式。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心理,与学生实时互动,才能激发学生的自我赋能。只有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挖掘与时俱进的课程思政资源,才能做到将价值导入与教学内容有机联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在教学中更有效地掌握知识。

(三)设立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融合的评价机制

思政建设需要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评价是导向、评价是指挥棒,抓住评价就是抓住了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8]。因此,课程建设需事先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的明确指示下[9],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的设计等具体情况,将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中心,不断完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融合的评价机制。由此,教师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授课效果测量,倒推教学提升方向与方法。

三、“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以“三贴近”为驱动,营造课程思政生态

“三贴近”是指思政内容贴近知识内容,教学方式贴近学生接受心理,教师贴近学生。广告学是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的专业,教师须要根据教学知识点,不断挖掘时展下的多主题内容作为思政教育资源,形成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内在的逻辑关联。同时,教师须要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学习效果;教师作为教学重要主体,师德师风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做其知识层面的解惑人、思想层面的引导人、生活层面的知心人、人生道路的指路人,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进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例如,讲“广告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刚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通常会觉得话题涉及的内容相对陌生。教师在讲授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时,可通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什么会带动中国广告的迅猛发展”为问题导向,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读书报告进行主题性研讨,并且教师充分认可学生的自我探索与观点价值,在“三贴近”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

(二)以“两型课堂”为阵地,形成课程思政张力

课程思政就是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全过程。第一,立足第一课堂。教师需要针对课程知识系统优化课程设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深耕”“细耕”,体现价值引领与思想融入。第二,用好第二课堂。通过课程项目实战、企业调查与名师进课堂等方式,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不仅益智也重在立德树人。例如,教师将整个课程设计为三大模块:理论知识模块、广告分享模块(线上周末广告下午茶)及广告实践模块(探索性实践作业)。理论知识讲授结合专业知识点,注重联系中国广告产业发展与企业品牌发展实践。“周末广告下午茶”是在每周末,教师与学生们在线上一同分享、鉴赏、评点优秀公益和品牌广告,感受广告创意魅力,领略广告传递的家国情怀、品牌价值以及人生奋进的主题。探索性实践作业有专题读书报告、城市标识设计、传统文化广告创意策划方案等。三大模块联动作用,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自主吸收相关思政内容,更爱祖国、更爱家乡、更爱家乡的传统文化。

(三)以“双向动力机制”为杠杆,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必须“以生为本”,关键在于“激发”,成效在于“内化”,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赋能。该课程建立了评价学生的双向动力机制:一是激励引导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述企业品牌发展故事、广告名人奋斗故事、国货广告故事等内容,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企业、人生,争当时展的“接力者”。二是课堂教学互动评价机制,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教学结果评价相统一。注重对学生素质绩点与专业效能的全面考察,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例如,课程近3年坚持“课堂十分钟”版块,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自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公益广告、企业品牌广告进行分享和品鉴,每个小组成员提交鉴赏感悟。教师引导学生现场点评、互动交流,再作综合评价。展示能力、鉴赏能力、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构成学生成绩。

四、“广告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案例

在上述课程思政建设方法、路径的整体指导下,教学团队对课程每一章节都进行了详细设计。此处以“广告学概论”导入课为例,对案例进行详细说明。

(一)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性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知识性目标主要从广告现象分析切入,从理论关照入手,以具体问题意识为导向,注重知识点的系统与深入性的讲解,以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思政目标主要从优秀广告作品案例和最新电视文化节目分析入手挖掘思政资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注重引导学生对广告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规范价值进行初步思考。

(二)教学设计

导入课的知识点是广告概念与广告特征,结合专业教学任务,该节课程设计了5个知识点:广告现象观察与解析;问题:为什么不能简单认为“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广告与新闻传播的区别;广告的概念与特征。思政内容在知识框架下分别设计为:一是广告社会价值。通过合理的案例选择,使学生认识到广告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观察并解析广告现象,理解其能通过发挥社会功能去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二是广告文化价值。通过优秀的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的赏析,使学生理解广告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公益广告与爱国广告中所传递的多元主流文化。三是广告经济价值。理解广告与经济间的关系,认识广告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并由此树立学生的奋斗精神,志在为中国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四是以真实性为价值底线。在区分广告与新闻传播的同时要求学生看到两者的共性,是以真实性为价值底线。五是广告审美价值。通过优秀的广告案例与精品节目赏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解广告所具有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其进行“美育教育”。教学手段的选取是在结合上述设计的基础上,选取更为有效、更贴近学生接受心理的教学手段。如图1所示。

(三)教学效果

通过公益广告与政治广告所表达的主题内容,使学生由“筷子”的文化符号了解公益广告传递的中国人的文化情感与价值理念;观看政治广告《我是谁》,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在平凡岗位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形象,对共产党人的党性有直观、具体、形象的认识;观看与赏析《典籍里的中国》,其所呈现的“民本思想”“家国情怀”和“多彩的中国和中国人”,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产生影响。课后,课程团队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本课程对他们做人与做事都产生了良好的激励作用。

五、结论

第4篇:文化资源概论范文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增进了文化交流,但传统单一的旅游项目已难以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各式各样具有科技含量的工程项目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其中便包括水利工程。水利工程通常建设于山川河流之间,周边风光旖旎,环境宜人,可为人们带来良好的感官体验,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得到人们的日益推崇。与此同时,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还可帮助人们提高对水利工程的认识,领略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水利旅游概论》是针对我国水利风景区经营情况与发展经验进行研究的书籍,在明确水利旅游基础理论的情况下对水利旅游的开发进行了深入探索。

该书总体可分为5篇、14章:第一篇基础篇,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介绍了水利旅游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国内外水利旅游发展情况等内容;第二篇资源篇,包括第四章到第六章,介绍了水利旅游资源形成与特征、水利旅游资源主要类型等内容;第三篇开发篇,包括第七章到第九章,全书针对水利旅游规划流程、水利旅游策划等开发环节进行了分析;第四篇管理篇,涵盖了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归纳了其他国家开发水利旅游的经验,为我国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借鉴;第五篇保护篇,涵盖了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节,对水环境保护、水文化遗产保护等生态人文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该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所建立的水利旅游学科概论体系,可有效提高相关人员对水利、水利风景区和水利旅游等的认知水平。

结合《水利旅游概论》相关内容,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能够拓展经济效益、产生社会效益、起到保护生态等作用。首先,经济效益。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通常会结合当地人文风俗、传统娱乐项目等,实现了旅游开发与当地文化的有效融合,以此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可增长地方产业链,提高当地居民就业率,并且可为水利工程维护管理创造经费来源。其次,社会效益。水利工程周边风景旖旎、环境宜人,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可有效缓解旅游者的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在身心愉悦的同时,提高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明确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促进保护水利文化遗产。最后,生态效益。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可推动地方政府实现对地方诸如河流、山川、道路等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虽然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可创造诸多效益,但也面临不少困境。首先,当前一些水利工程旅游景区仍推行粗放集中式的管理,缺乏科学完备的运行维护,景区经济效益不尽人意;地方政府对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完善,各部门分工不明,开发资金有限,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的难度,影响了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其次,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涉及水体保护、工程安全等多个方面,景区普遍是建设在各种水利工程基础上的,应充分集合水利工程现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推进开发工作。鉴于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所能创造的各项效益及其面临的困境,笔者针对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革新思想观念,开展合理规划。相关部门应明确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的特殊性,结合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规划。要在保证水利工程有序运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考虑水利工程旅游功能的实现;同时,应有效防范水体污染,保障流域健康,注重开发水文化及地域特色文化,有机整合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地方其他规划。第二,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景区内涵。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要建设完善各类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同时,加强水利旅游产品设计,以“水”元素为主题,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比如建设自然灾害教育馆、水文化展示馆,或者借助节水灌溉设施、污水处理系统等开展水知识宣传教育。第三,争取财政扶持,完善投入机制。在积极向财政部门争取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经费、为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提供资金保障的同时,还应不断开拓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吸收社会资金,推动水利工程的产业化发展,调动市场主体及地方群众参与水利旅游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作者:张有山 李韵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第5篇:文化资源概论范文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增进了文化交流,但传统单一的旅游项目已难以满足旅游者精神层面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各式各样具有科技含量的工程项目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其中便包括水利工程。水利工程通常建设于山川河流之间,周边风光旖旎,环境宜人,可为人们带来良好的感官体验,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得到人们的日益推崇。与此同时,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还可帮助人们提高对水利工程的认识,领略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水利旅游概论》是针对我国水利风景区经营情况与发展经验进行研究的书籍,在明确水利旅游基础理论的情况下对水利旅游的开发进行了深入探索。

该书总体可分为5篇、14章:第一篇基础篇,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介绍了水利旅游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国内外水利旅游发展情况等内容;第二篇资源篇,包括第四章到第六章,介绍了水利旅游资源形成与特征、水利旅游资源主要类型等内容;第三篇开发篇,包括第七章到第九章,全书针对水利旅游规划流程、水利旅游策划等开发环节进行了分析;第四篇管理篇,涵盖了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归纳了其他国家开发水利旅游的经验,为我国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借鉴;第五篇保护篇,涵盖了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节,对水环境保护、水文化遗产保护等生态人文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该书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所建立的水利旅游学科概论体系,可有效提高相关人员对水利、水利风景区和水利旅游等的认知水平。

结合《水利旅游概论》相关内容,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能够拓展经济效益、产生社会效益、起到保护生态等作用。首先,经济效益。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通常会结合当地人文风俗、传统娱乐项目等,实现了旅游开发与当地文化的有效融合,以此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可增长地方产业链,提高当地居民就业率,并且可为水利工程维护管理创造经费来源。其次,社会效益。水利工程周边风景旖旎、环境宜人,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可有效缓解旅游者的生活工作压力,使人们在身心愉悦的同时,提高人们对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明确水利工程的重要性,促进保护水利文化遗产。最后,生态效益。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可推动地方政府实现对地方诸如河流、山川、道路等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虽然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可创造诸多效益,但也面临不少困境。首先,当前一些水利工程旅游景区仍推行粗放集中式的管理,缺乏科学完备的运行维护,景区经济效益不尽人意;地方政府对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完善,各部门分工不明,开发资金有限,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的难度,影响了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其次,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涉及水体保护、工程安全等多个方面,景区普遍是建设在各种水利工程基础上的,应充分集合水利工程现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推进开发工作。

鉴于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所能创造的各项效益及其面临的困境,笔者针对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革新思想观念,开展合理规划。相关部门应明确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的特殊性,结合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规划。要在保证水利工程有序运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考虑水利工程旅游功能的实现;同时,应有效防范水体污染,保障流域健康,注重开发水文化及地域特色文化,有机整合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地方其他规划。第二,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景区内涵。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必须要建设完善各类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同时,加强水利旅游产品设计,以“水”元素为主题,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比如建设自然灾害教育馆、水文化展示馆,或者借助节水灌溉设施、污水处理系统等开展水知识宣传教育。第三,争取财政扶持,完善投入机制。在积极向财政部门争取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经费、为水利工程旅游资源开发提供资金保障的同时,还应不断开拓资金来源渠道,积极吸收社会资金,推动水利工程的产业化发展,调动市场主体及地方群众参与水利旅游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作者:张有山 李韵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