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思想教育建设精选(九篇)

思想教育建设

第1篇: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关键词]党的建设;思想建设;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07-0013-04

本文通过对中共的梳理和研究,总结我们党在思想建设,特别是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以崇高的革命理想教育全党

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明确要求所有党员必须承认党的纲领和政策,对党忠诚,并且必须与那些和我们党的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断绝一切联系。[1]这说明,一大的政治纲领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和鲜明的战斗性,体现了列宁建党学说一些重要原则,没有任何机会主义色彩。

1922年党的二大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正式的。二大的中心内容是加强组织建设和建立严明的组织纪律,特别对党员和干部必须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作了严格的规定。[2]二大还通过了一个《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对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作了明确的阐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的内容。二大的和决议对于健全党内生活,指导党员的政治言行,促进党的组织发展与巩固,提高党的战斗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崇高的革命理想、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政治纪律,正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特征。

1923年6月召开的党的三大和1925年1月召开的党的四大,分别通过了两个党的修正章程。三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组织法》,四大制定了《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三大和四大以后,在党的领导下,很快就迎来了中国革命的高潮和北伐战争的伟大胜利;党在组织上突飞猛进地发展,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强大政治力量。

党的五大是在大革命处于危急时刻的1927年4月召开的,会议期间没有制定。根据此次会议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提出的原则和具体要求,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6月1日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这个修正章程共计12章85条,除了没有总纲以外,在结构上已经与七大很相似,是一部比较完备的。[3]大革命失败以后,有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惨遭杀害,但绝大部分共产党人表现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贞不屈的意志品格。那些活下来的共产党人继续高举共产主义的旗帜,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和大批农村根据地,掀起了土地革命的新高潮。这足以证明,从一大到五大,我们党制定的是基本正确的,各级党组织依据对党员干部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卓有成效的。

党的六大1928年6—7月在莫斯科召开。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六大存在一些严重缺点。实际上,六大没有解决好的一些重大问题,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实践过程中已经逐步加以解决了。1929年12月召开的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提出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员,通过思想教育克服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决议明确要求支部要建在连上,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各级党委和基层党支部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克服党内严重存在的小农意识、小资产阶级意识、封建主义思想以及流寇主义和军阀作风。这是的建党思想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4]

1945年4月至6月,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七大与六大相比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七大增加了总纲部分,旗帜鲜明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是我们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号召全党要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不断提高全党的理论和思想水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是七大最鲜明的政治特色。

二是七大具有高度的自主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想路线。七大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彻底地脱离了苏共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是七大充分吸取了一大到六大(包括古田会议决议)的优点,着重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刘少奇在《关于修改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思想建设问题,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去教育和改造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问题,就是和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进行斗争并加以克服的问题。”“因此,一切加入我们党的人,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在入党以前和以后,更须学习,并进行思想上的改造,必须抛弃他们原来的阶级立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克服他们的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倾向。没有这种改造,就不能成为很好的党员。而这种改造,又常是一种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并且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党的建设上特别重大的问题和重大的特点。”[5]可见七大修订的重要指导思想,就是特别强调思想建党,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武装全党,抵制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广大党员真正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一建党思想影响极为深远。

第2篇: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一、公民教育基地建设的主要内容

1.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构建教师团队发展专业平台,形成以基地促进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的教育教学格局。充分利用学校广场、绿化带、文化石、校园长廊、各种展板甚至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营造富有特色的,和谐、民主、开放、愉悦的教学氛围,形成充分展现学科思想、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的特色明显的课程教学环境。

2.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在校园网上开辟“公民教育课程基地”专题网页,开设教师教学研讨、学生互动交流、资讯、成果展示子栏目,以网络互动平台为载体,以公民教育中的“爱祖国、爱集体、爱学校、爱家庭、爱生命”为核心教学内容,扩建校史室,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体验,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能,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公民教育教学模式。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得到锻炼。学校建立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采取小课题研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网际交流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活动基地开展社会性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人社区,走入社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有效开发学生的道德潜能和多元智能,奠定学生健康融入社会的坚实基础。

4.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围绕“公民教育”开发丰富课程资源。制订科学的课程实施方案,根据初中生不同阶段学习需求,形成难易不同的课程资源。在已编写的《感恩,一路同行》、《生活与健康》、《港城风情》等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继续开发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具有我校德育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在现有的校史室、心理咨询室等校内德育基地以及市博物馆、市规划中心、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兴业社区等多个校外活动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签订双向协议,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以多样化的资源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理想教育、三养成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等,以促进学生公民素养的提高。

5.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加强基地的信息化建设,新建微格教室,在校园网站上设立公民教育课程基地主页,方便教师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教学研讨、教师培训、师生互动、教研成果展示:大力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地聘请专家团队,定期对教师的教科研活动进行有效指导。深化课题研究,我校的《初中人文学科教学中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已拟申报市级“十二五”课题,以达到名师支撑基地、基地培育教师、教师发展学生的目的。

6.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公民教育课程基地突出多样化的实践创新学习,让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创新研究等方式获得经历和体验。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当地课程资源,把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结合,通过把校园传统节日融入课程、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有效衔接、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校外综合实践活动等途径,开展体验性、研究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探索公民教育评价标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

二、公民教育基地建设的作用

1.深化教学改革,拓展实践途径和领域。在实践中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实现自主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感悟成长,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2,促进学生成长,提升学生公民素养。基地作为拓宽学生学习、研究、体验、感悟的平台,以实践基地为中心,以班级化、小组化、个性化学习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学科素养为目的,整合教育资源和学习内容,让学生走进社会、感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学校、爱家庭、爱生命的良好品质和公民素养,最终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学生评价体系。

第3篇: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1-0058-05

根据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0年来,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一直是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三十周年时,大批关于学科建设的成果公开发表。梳理反思十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概念与理论

分析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在众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中,由于对学科、学科建设的理解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解差异比较大。“多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探讨,并未在什么是学科建设这个基本问题上达成一致。”[1]

学科是什么?有“知识体系说”,学科是按照学科研究对象划分的知识体系。也有“专业组织说”,学科是依据知识领域形成的专业科目、学术组织。还有“综合说”,学科是知识体系和专业组织的综合体,具有知识性和组织性的双重特性,应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学科,不能片面地从某一方面强调认知学科。“学科含义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知识的分类,二是关于组织的分类。”[2]学科的这二重性是统一的,学科知识性是组织性的存在依据,没有知识性,组织就失去存在的基础;而学科的组织性有助于知识性的丰富完善、传播利用。

学科建设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学科建设本质说”基于学科知识性,认为学科建设是不断深化学科规律的认识,创造学科知识,丰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学科知识贡献能力。“学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凸显和弘扬该学科领域的科学真理。”[3]二是“学科建设要素说”基于学科组织性,“学科建设包括学术研究、平台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估体系、师资队伍等基本要素。”[4]“对于高等学校范围内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建设最主要地体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个方面。”[1]

学科建设具有内在的规律,有学者运用“范式论”,阐述学科建设的框架和逻辑体系、学科发展内在动力、科学共同体和方法论[5]。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具有阶段性,要适应阶段性特征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6]有学者通过追问学科建设的本质,探讨学科建设方向,“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何在?这一问题的最终答案不能从学科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中寻找,而应在学科发展所回应的社会需要、所担负的社会功能去寻找。”[7]强调了学科建设要关注社会现实,回应社会需要。有学者从社会科学哲学规范视角探讨学科发展动力,“学科的肇始及发展的内驱力来自学术知识生产与教育的双重需要,学科内知识生产和教育方式理应成为探究学科现象的主要变量。”[8]

基于上述分析,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根据独特的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是一门学科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规律的学科。”[9]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既包括学科知识体系,也包括学科组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直接目的,以建构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为手段,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人才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为内容的社会学术研究和组织体系。”[10]也有学者从学科共同体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了分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社会共同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年轻学科。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8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依托存在到独立发展,从争取合法性到提高贡献度,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二级学科,建立了学科理论体系、取得丰富学科成果、学科点体系逐步完善,本科点接近300个、硕士点约为350个、博士点达到70个(分布于72所高校),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成为文科最大的专业之一。

学者对三十多年学科建设历史进行梳理,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学科建设历程进行了不同的阶段划分。有“两阶段说”、“三阶段说”、“四阶段说”、“五阶段说”。[11]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有一致的认识,但对学科建设的起始期有分歧;对学科建设阶段划分的标准,多数学者以对学科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为标志,趋向于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为依据;侧重于描述学科建设的成果,而对学科建设过程的举措做法、学科建设关键性事件、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足分析研究比较少。

许多学者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又是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实践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平台和机遇,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又给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学术争鸣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曾围绕学科归属、学科名称、学科职能进行了三次学术争鸣,凝聚了共识,赢得了发展。[12]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和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13]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但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学科间相互支撑、相互启迪和相互引领,特别是对于一门新生的学科,需要在借鉴依托中发展。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三十多年的经验是,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自觉抵制“去政治化”不良倾向;二是坚持思想解放、敢于创新,抓住学科发展机遇,不畏困难,扎实地推动学科建设;三是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四是重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服务;五是重视加强学科队伍建设。[14]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将改进顶层设计与引导基层探索紧密结合;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对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坚持抓好队伍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共赢。[15]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研究

学者们不回避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学科建设规模与学科建设质量的矛盾,学科影响力、话语权亟待提升,学科还未达到成熟学科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共识。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党和政府的强有力政策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明显不足。有学者认为,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水平,学科边界、研究范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对学科的概念、范畴、规律、体系的研究尚未达成广泛的一致意见。[16]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框架虽已经形成,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范畴问题、研究范式问题等基础理论问题尚待有效突破;学科建设之初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又被重新提出质疑,如对学科的名称、研究对象、核心概念等提出各种意见,有的甚至带有颠覆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问题、元理论认识缺乏一致、清晰的认识。[17]有学者认为,基础理论研究还处于奠基阶段,学科基础理论的众多问题研究不深透,多宏观研究,缺少微观探讨。[1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式亟须转换。科学的研究方式是促进学科发展重要手段,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科性质,不能满足时展、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缺乏学科意识,对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存在简单移植倾向,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存在盲目倾向。[4]有学者认为,很少有学者按照科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缺乏科学实证研究思维和方法,总体上还依然处于传统人文学科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但研究者热衷于理论建构,多是概念到概念,理论到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淡化,之间鸿沟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重视普遍规律的研究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规律研究;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但学者很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8]有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中存在信度效度不强、科学性欠缺的问题;有的研究从书本到书本,不从实际出发,不重视调查研究,不重视先进经验的理论升华;研究前沿问题不够,问题意识不强。[1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弱。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相比,学科的服务能力亟待加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规模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影响力并未倍增。学科的话语体系不能适应急剧变迁的社会,学科知识体系面临“不成熟”和“老化”的双重压力;学科研究成果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力比较弱,学术影响力不足,对其他学科发展的贡献不足,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需求状况不容乐观。[19]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最大挑战是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教学影响力的问题,目前学科建设的理论精品不多,“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至今尚未实现零突破;实践研究质量不高,或是事实性陈述报告,或是标签式的研究;理论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不大,创新程度低,学科理论观点或内容重复率高。[20]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急待规范。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专业建设亟须规范。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标准有待确立,全国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科点、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少高校有专业无学科、有教学无研究,或重书本轻实践,不注重试验研究、跟踪研究或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有的院系领导虽无研究成果也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专业课程建设却相对滞后,尚缺乏部级网络共享精品课程资源。[17]有学者认为,专业?穴学科?雪建设滞后,专业的改革缺乏从总体上定位研究,专业认知模糊,有的院校是“借窝生蛋”,不从事专业教学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存在较大差距;专业生源参差不齐;边界不清,研究方向设置随意。[21]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确立培养目标过分重视宽口径而忽视专业性,一些专业设置名不符实,课程设置不规范,一些高校依据师资条件开设课程,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什么样的课。[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规模较大,来源较广,但学科队伍的素质、专业意识、专业能力需要提高;学科拔尖人才、带头人数量不足,在社科领域知名学者数量少。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并不从事本专业研究。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力量需要整合,人才队伍体系面临“群体区隔”和“自我分化”的双重困境,执政者、理论研究者、两课教师、辅导员等不同部门和层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缺乏沟通交流,学科内部人员由于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差异缺乏共识。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多样,门槛较低,部分研究者“出身”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其他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习惯原有学科思维方式;有些研究者(包括一些博士生)对学科的价值认同度不高,虽然从事学科研究,但缺乏学科自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能构成一门学科。因此,时常“身在曹营心在汉”。[23]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路对策

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平台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学者们依据不同理论和学科建设规律,针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看法。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走向,注重学科内涵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科学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和态势,顺应学科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推动学科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具备了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条件,学科建设要转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从依附发展向自主发展转变,即从政策依附性发展模式转向依赖学科发展规律自主发展;要从依托式发展向独立发展的转变,即应具备学科建设的本体意识,实现学科建设从依托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成熟学科发展到独立发展的转变;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即学科建设战略重心要转变,从注重规模和速度向内涵和质量转变,进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阶段;要从内向性发展向外向性拓展的转变,即从主要侧重于学科自我发展向注重学科建设对社会贡献和社会生活影响力提高转变,使学科在服务于社会实践中获得位置、赢得尊重,获取自信;要从单一功能发展向多元功能发展的转变,即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功能。[24]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注重凝练学科方向,瞄准理论和实践前沿,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长期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组建学术梯队,按照学科点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定向定人定位,培养学术骨干,组建合理学术梯队;明确学科任务,明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重点任务要求;加强集体攻关,瞄准学科重点、难点问题,共同配合,协同发展。[6]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确保学科正确建设方向。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科的隶属关系、功能认识,决定了学科建设方向和重点。长期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一直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关于学科定位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要从五个方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即是一种实践活动、一个二级学科、一门新兴科学、一个招生专业以及其基本理论研究[25];要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问题,充分认识到其定位是随形势任务的变化而调整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服务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服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服务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26]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同时遵循理论和实践两个逻辑,遵循理论逻辑就是按照学科的知识类型和内在结构明确学科在学科体系和专业目录中的隶属关系及外延范围;遵循实践逻辑就是按照社会实践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学科的价值、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从社会环境、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中去把握。[27]面对学科发展新突破、空间新变化、课题任务、服务对象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再定位,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级学科来定位。[28]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素,注重学科的系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系统组织协调科学发展的视角,整体规划,以学科要素建设为抓手,找准切入点,全面推进学科系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科范畴、学科体系、学科原则、学科标准、学科规范等一系列要素,要对学科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要通过学科规划、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学科基地、学科环境等要素建设,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要加强顶层设计、逐层推进,制定学科发展战略规划;逐步完善制度,分类评估,推进学科规范化建设;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提升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倡导争鸣,鼓励创新,优化学科建设环境。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思维,立足自身建设与社会互动结合,在整合资源上推进学科发展;要加强学科科学研究组织、教学科研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建设;要不断塑造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学科意识;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宗旨加强学术研究;要不断完善学科规范,加强学科管理,提高学科规范化管理水平。[28]

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增强学科建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要具有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29]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是学科发展的基本途径,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关注社会思潮、要重视学生思想状态、要重视高校两课教学。[30]针对问题提对策,使得学科建设方案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2]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03).

[3]靳辉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4]毛平,张禧.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范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3).

[5]胡晶晶,戴锐.范式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之失与建构之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6]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3).

[7]沈壮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6,(06).

[8]金林南.经验科学、意义理解与实践批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三重维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9]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3).

[10]王桂菊.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3.

[11]刘建军,朱婷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2).

[12]郑永廷,胡梅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新成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1).

[13]张耀灿.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12).

[14]杨业华,李婉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年来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7).

[1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建30年的回顾和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4,(01).

[16]冯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1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

[18]余双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现状与发展路径的回溯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

[19]李辽宁.内涵式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3).

[20]余玉花.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8).

[21]李合亮.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关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2).

[22]孙迪亮,李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三大问题[J].临沂大学学报,2011,?穴02?雪.

[23]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2).

[24]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12).

[25]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07).

[26]徐艳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的政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

[27]杨晓慧.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

[2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定位与建设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

第4篇: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与学科体系中开始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的,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梳理建设历程、分析发展原因和总结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简要历程

1.思想政治教育(1984—1995)

设置本科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奇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指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

教育部于1984年连续发出三个文件,布置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的工作。1984年正式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全国首批办学点共13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几年本科层次的办学经历、经验积累以及社会需求,党中央、教育部、各高等学校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可以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示“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好第二学士学位班,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军事学一级学科中增设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经过严格审批程序,1988年全国10所高等院校获准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学科评议组正式通过相关学校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996—2005)

199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开始领衔挂靠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博士生。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1995年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专家组到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进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作综合评估。准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调研组建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博士点。

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新目录的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代码为030205。

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全国只有三家: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清华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合作)。1997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层次的政治教育(师范)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名称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师范与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既可授法学学位、也可授教育学学位。从此,形成了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上的不一致。

3.思想政治教育(2006—)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12月23日的学位【2005】64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

从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得到统一。2008年4月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包括6个二级学科。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3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2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6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47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2个,思想政治教育66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二级学科硕士点842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4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00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89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96个,思想政治教育253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点大约300个。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什么能够在短短24年间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今后怎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党中央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党中央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一,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事特办、重点扶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以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为总书记党中央,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指示,颁布了中央16号文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贯彻特事特办原则。从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到2005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06年批准2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都是中央文件决定的,无一不是特事特办,没有其他如何一个学科享有这样的规格;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其中,在设立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定和要求等,都是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具体举措。

第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重点扶持得以落实。教育部先后由政教司、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司等一个甚至两个司局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各省市自治区、各高等学校也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这一学科和专业。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幸运之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组织保障。

2.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基础

第一,设置、建设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事业需要确保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克服和清除各种消极落后现象和不良社会思潮,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与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和支撑。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宣传与传播,需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了这一重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为此提供了理论、原则、思路与方法。

3.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专家学者是个广义的概念。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等学校的很多相关领导同志,他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有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专家学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辛勤努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仁申请和完成了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出版了众多著作与教材,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包括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奖励;在学科理论创新、完善学科体系、学位点建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各个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第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及学术委员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以及沟通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团结队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会在、教育部领导下,1984年2月在上海成立。至今已拥有31个省区市、军队院校系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体会员33个。研究会举办学术会议、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专著与论文的评奖、出版论文集、创办学术性刊物《思想教育研究》、成立学术委员会,加强与有关学科专家学者的联系,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2007年春开始,学术委员会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及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两大专题进行研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分别承担两个系列共22项专题研究,预定于2008—2010年分批出成果。

第三,报刊杂志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都定期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版面;《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求是》等都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刊物的办刊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最近,《北京教育》出版了《北京教育(德育)》版。报刊杂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发挥了媒介平台作用,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提升了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刊物品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改革开放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对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为改革发展稳定、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生命线”工程提供理论、学理和人才支持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结论提供学科依据。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就引起了争论和讨论。如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1982年,、教育部联合召开政治理论教育座谈会,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一直存在疑问。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才从学理和学科层面解决了这一问题,结束了一些无谓的论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提供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提法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被党中央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所确认。但从理论与学科、历史与现实等角度科学论证和系统证明生命线结论,使之建立在理论和学科之上,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充分发展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创办以来,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大量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奋战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更加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得以确立,不再存在其他概念和说法,避免产生歧义和造成混乱。16号文件也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上述6条重要原则的确立,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结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明确和规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等,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的有效结合。上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取得的共识,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成果,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学科基础。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观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六个二级学科支撑,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四门课程分别具有直接对应关系。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强有力支撑。

3.设置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第一,先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两个大方向中的一个,而且是学科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在2005年底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独具特色、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也是中国大学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重要保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置,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12个学科门类中,虽然在哲学、经济学等门类中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学科,但始终缺少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等六个二级学科的设立,填补了从整体上系统研究、把握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空白,使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春天已经来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进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1983年7月1日)[DB/OL](2007-06-07)[2008-10-26]/xwzx/gnsz/szyw/200706/07/t20070607_11633643.shtml.

[2]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院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的通知》(1984年9月4日)[DB/OL](2005-06-20)[2008-10-23]/viewtitle.jsp?url=3964412.

[3]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5年8月1日)[DB/OL](2008-04-19)[2008-10-29].

[4]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5月29日)[DB/OL](2001-09/06)[2008-10-18]/20010906/3000447.shtml.

第5篇: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383-02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因此,高等学校应充分开发利用好网络这一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内容及方法上不断改革与创新,同时高度重视网络的负面作用,切实加强网络载体建设,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通过一定载体才能进行,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任务的完成,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互动等,都离不开一定的载体。”[1]选择并运用好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2]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就是高等院校通过互联网络这一信息系统,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需要,向大学生传播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时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的物质形体。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认识不足

通过构建网络载体来支持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信息化时代高校的一项迫切任务。然而,部分领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运用和建设不重视,认为网络的运用主要在于教学和科研上,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载体的建设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没有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对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教育意识淡漠。甚至有些高校只把网络载体的建设作为形象工程,而忽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建设和运行困难重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的人才缺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是一个新领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要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3]而熟悉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与规律的网络技术人员较少。由于这两部分人难于融合而成为“复合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造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手段、方法上的陈旧,或者缺少理论的高度和说服力。如果没有一支懂得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以正确引导,仅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主动占领网上这块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很难实现。

(三)高校校园网络信息缺乏系统有效的监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自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搭建沟通桥梁的同时,由于监管中存在的漏洞,致使一些不良信息也乘虚而入,干扰、破坏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导致整个校园网络处于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的状态。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网络信息管理者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交换和疏于及时监控和管理,不能及时对网上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甄别、管理;二是在网络控制技术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管理者对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等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不高;三是网络管理还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很多不法分子往往能够避开监控,一些不良信息。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方法落后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随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深化,相关的教育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出现,但还存在片面和局限。首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多是正面的宣传教育,缺乏对个体的关怀和疏导;其次,没有更好地开展网络自我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最后,对网络成瘾和网络欺诈等缺乏相应的矫正和监管,网络舆情引导方式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点击率不高,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形象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较少,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但信息面孔呆板,几乎是文字内容的粘贴和重叠。另外,一些校园网的栏目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滞后,一些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没有及时上传。二是对课堂上、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有效整合,网络平台上的内容较为单一,资源共享平台、在线学习、网络展播等平台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认识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时代校园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对网络载体也必须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并在利用网络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网络载体为高校服务的思想。”[4]一是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运用网络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领导小组,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两课”教师、学校宣传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专职辅导员和网络技术人员等共同参与,从多方面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二是加大技术、人员、资金的投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建设提供技术、人员和经费保障。

(二)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融合,客观上要求教育者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提升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能力。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为高校思想教育网络载体运用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较好地掌握了网络技术知识的、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并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有效开展网络宣传、网络舆论引导以及网络监管等工作。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提高其在网上发现思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计算机网络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的有效监管

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构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的立体模式,通过制度、技术、法律和道德来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的有效监管。首先,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管理权责制度,使网络信息管理者(把关人)各司其职,网络“把关人”要对网络信息从源头上做好防范,把有害的信息过滤掉,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高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次,高校要研发运用网络安全技术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管理,如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和防病毒技术等,依靠科学技术来过滤网上的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再次,政府要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健全网络社会的法律制度,做到网络信息服务有法可依,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上网行为。最后,要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积极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加强对网上舆论的引导和调控,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行为习惯。

(四)更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当前,要想在网络条件下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争取网络阵地上的主动权,就必须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与渠道,创造更为新颖更为有效的、适应现代青年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首先,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教育者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及时给予疏导;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以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最后,要加强网络成瘾和网络欺诈的矫正与监管,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和网络道德,同时积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努力消除其中的负面影响,扩大正面影响。

(五)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开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主动权,基本前提是能否抓住师生的兴奋点,抓住他们的兴趣去点击、去关注。”[6]因此,必须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力度,坚持显性教育资源开发和隐性教育资源开发相结合,努力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大学生的点击率和关注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形象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把大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实其间,提供丰富的实时在线学习资料;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建设网络资源共享、在线学习、网络展播、在线交流平台,并将弘扬主旋律与运用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有力驳斥错误思想观点。此外,必须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答疑解惑,加强对他们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内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固有的虚拟性,不能代替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在注重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只有二者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北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学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载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51~52.

第6篇: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新时期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战略举措。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责任,在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应具备的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巨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应具备:

1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备的政治条件和政治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核心,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其他素质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

2.思想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只有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在当今我国大变革的环境中转变思维方式、更新观念以应对高校思想政治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3.知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知识性、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好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

4.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素质,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以自己良好的性格、丰富的情感、果敢的意志、高尚的气质去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效。

二.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教育、管理、培养学生的重要使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他们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其自身的修养必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问题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日趋复杂,工作对象个性多样。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的现状,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许多方面还存一些问题。

1.重视不够,人员数量不足且流动性大

各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是要提高认识、全员重视、职责明确、齐抓共管。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还存在认识不高、重视不够的问题。在确立教学中心地位的同时,出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实际现象,在选聘和任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时把关不严,表现为随意性、不确定性和不适应性。并且普遍存在着人员配备数量不足的现象,多数都达不到1:200的比例要求,又由于工作任务繁重、职称评定和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员流动性非常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亟须进一步提高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传播、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力量。但是当前高校内不乏某些思政工作者自身的信仰不坚定,政治素质不过关,虽然在做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但是自己并不是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真信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不够强,在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时,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难以使学生在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上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样就容易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如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政工作者并不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思政工作者的头脑中并不坚定,思政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政治素质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没有科学的信仰作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优化则将面临诸多困难。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必须面对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当前的时代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互联网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媒介,而青年人是最易于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最容易掌握新型技术的群体,但是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中,有一些同志由于年龄层次或者别的原因,对于信息技术对思政工作产生的冲击还未完全了解,也不懂得怎样把新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或是媒介运用与思政教育工作中。思政工作者与当代大学生行为特点发生脱节的行为必然影响思政工作的实际效果,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迎接网络时代对思政教育工作发起的新挑战,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优化将经历漫长而遥远的过程。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措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需从以下着手:

1坚定教育队伍思想政治信念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知道“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自身先要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求确保学校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要做到真懂、真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具有发自内心的政治信念,才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让学生们进行效仿。思想政治老师不仅要做到教好书,还要做到育好人,在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所以,要加大建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把思想政治素质当成是建设教育队伍的首要环节。

2.提升教学能力,适应教学工作。

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专业功底,具有出色的教学艺术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教学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并逐步提高的。为帮助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尽快提升教学能力,提高业务水平,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实行导师制度,选聘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担任青年教师的教学导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青年教师在承担一些辅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至少跟随教学导师听完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艺术的把握,切实提高教学能力,以便尽快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管理

具备完善的管理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要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可以通过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考核管理制度,按照高校岗位的职责规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定期的、不定期的考核管理,评价考核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思想表现、工作作风和业绩。通过这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整个水平。教育队伍的管理工作为了在实践中提高工作能力,对待队伍管理,还要考虑到科学性、实效性。建立以业绩以及能力为导向的、利于学生接受的工作评价标准,制定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责标准。对工作指标进行量化细分处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选拨管理上,要严格按照政治精通、业务能力强、作风正的标准要求,选拔出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同时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工作,鼓励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造,学成后继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管理氛围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有赖于对于整个校园文化环境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管理氛围的创设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其管理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校园文化环境以及管理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状况,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状况又反作用于高校的文化环境以及管理氛围,两者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升,同时也应当加强对于外部条件的创设。其中,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管理氛围就是其中重要一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与加强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管理氛围密切相关,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应当能够对于形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对有利因素进行总结、归纳与利用,使其为之所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总之,只有深刻认识到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建设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思政工作队伍,以此更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第7篇: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1.1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1.1.1加强农民主体性教育

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提“新农村建设”,非常清晰地指出主体是农民自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证明,只有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改革才富有成效,如果离开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单纯依靠国家行政力量的农村改革都不可能持久,更不可能成功。只有通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使农民认识到自己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国家只是起引导作用,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的需求转化为发展现实生产力的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向农民灌输其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现实需要,也包括民利、居住环境、文化生活等利益,培养农民的独立精神和自主观念。惟其如此,农民才能真正从新农村政策的接受者转变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动参与者,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和农村建设的核心力量。

1.1.2加强农民合作意识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的经济形式走过了通过重建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中小农经济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合作社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集体经济由于自身权利体系的缺陷而被否定,小农经济又得以重建的历程。因此当今中国农民的生产结构仍是以小农经济生产形式为主。这种生产形式的最大特点是规模小、分散和生产结构的同构,类似于分散的细胞。以社会主义作为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既不可能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也不能建立在集体经济之上,其经济基础是合作经济。“三农”专家温铁军指出新农村建设在村庄层面上是农民全方位的合作。这种组织形式能够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解决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所无法克服的分散经营的弊端,解决发展农村规模经济的经营基础。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可以培育农民的集体意识,更能极大地节约农民与政府、农民与企业的交易成本,恢复和提高农民在社会中的话语权。总之,农业靠政策,农民靠组织。但是农民受小生产习惯影响具有严重的机会主义情结,缺少合作的习惯。要通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农民的诚信建设,从而解决农民合作难的问题。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手段,使农民合作社的观念和法律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农民依法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1.3引导农民合法有序的政治参与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指明了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农民的政治参与会深刻地影响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走向。如果高度重视并科学引导,这种政治力量就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巨大资源,而如果忽视、压制或错误引导,则必然会成为冲击社会政治秩序的消极力量,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阻力和破坏因素。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国家已经为农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建立起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和制度等等,同时国家也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继续完善现有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内渠道。通过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农民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有利于村委会和基层政府民主决策,从而能够从根本上维护和发展自身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农民政治参与的要求日益增强,农民密切关注“三农”政策,要求拓宽与当地政府机构的联系,对维护自身利益具有很强的自觉性。但从总体上看,农民政治素质和参与能力还亟待提高。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培养农民正确的民主观念和合法理性的参政意识上发挥应有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对农民进行普法教育,使农民的合理诉求依法有序的得以表达,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得以提高;从农民关心的具体事务入手,培养农民正确的政治观念、规则意识、行为习惯,使农村民主走向生活化、具体化。

1.1.4加强对农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质上是国家与农民利益关系的一次调整,党和国家按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和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农村儿童入学免除学杂费等等。新农村政策打破了传统国家和农民的“汲取型”关系以后,不少农民觉得基层政权已经和他们关系不大,农民不关心政治的现象更加严重;不少农民只讲权利不尽义务,头脑缺少国家观念、大局意识,十分自私狭隘。农民公民意识的缺乏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也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障碍。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抓住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要通过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使农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要使农民明白,国家利益是整个社会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从而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合格公民。

1.2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1.2.1把握主动性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要求根源于党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主动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是以政策推动的方式开始的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提高的具体表现,也是党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农村各级党组织站在时代潮头主动做好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探索新的条件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任务,改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1.2.2增强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渗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显著的本质属性[6]。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注重理论灌输,忽视“虚”与“实”的结合。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从外面宣传灌输,又要结合农民自身的实际,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比如村镇道路改造、农民饮水安全、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乡村卫生服务、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推动新农村建设。

1.2.3体现超越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就是其面向未来的发展性,对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的行为的前导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遵循的外来的规律而同现实世界相对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既以农民当前思想认识水平为依据,又要引导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如果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停留在维持农村社会现状、或者维护农村稳定的水平,那就失去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价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不断超越现实,从而引导农民思想政治素质实现超越,走向更高的发展目标。

二、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互动发展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培育新农村精神的使命。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互动发展的过程。

2.1新农村建设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其功能是否正常且正确地发挥,必须依托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体制的确立。农村发展战略涉及了农村的发展理念、现有政策、甚至是农民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这些变化既产生了对新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也要求对既有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修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理论表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涵盖在农村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必须从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实现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基础、发展体制、社会条件、传播方式的变化,用时代眼光来审视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符合新农村的发展要求。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以改革的思维寻求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农民在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跟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同时,我们也应该从思想政治工作所对应的上层建筑的高度认识农民思想政治工作,过分的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取的。

2.2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开创着新农村精神

从根本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培养人的精神生活能力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基本目的的,其参与的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重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不断改造和提升。韩国前总统李寿成介绍韩国新村运动时指出,“新村”运动最深刻的意义是改变了农民的观念,是一场精神运动。同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理想和道德引导农民国民精神的培育,关注农民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道德、情感、人格、思想、信仰,关注农民精神家园的构建,只有如此新农村才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但是新农村精神不可能自发产生,需要公共权力的保障和引导,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肩负起创新农村精神的重任。只有勤劳致富、自立自强、合作共济的新农村精神才能创造出一个有丰富思想和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3两者统一于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第8篇: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廉政文化建设是将廉政作为思想内容,通过文化的形式借以表达。其作为一种没有形态的、潜在自我约束的力量,为党在新形势下开展反腐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与行为准则。本文就广电系统廉政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路径展开探讨分析。

关键词:

广电系统; 廉政文化; 思想教育

近几年,我国政府反腐力度不断加强。打击腐败风气、建设廉政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在反腐的方式上,要结合舆论监督、制度监管、文化倡导等多种途径建立反腐文化,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广电系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承担着建设、宣传廉政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重任务,如何做好这几方面工作,实现廉政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互动,接下来就一一探讨。

一、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不足

随着反腐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廉政文化建设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这项工作仍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提高。而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一些同志对廉政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廉政文化建设责任不够落实、廉政文化工作与实际脱节。

(一)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认识有待提高

当今,社会腐败现象尚未从根本上根除,很多人不仅没有反腐意识,而且还有意无意助长腐败之风。广电媒体领域同样存在宣传不够及时、监督不够有力等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同志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对腐败行为的犯罪性质认知度低,觉得一般的送礼与“意思意思”不构成腐败,所以社会上依然存在很多这种“意思意思”的腐败现象。受社会风气影响,腐败现象滋生蔓延,廉政文化建设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一些机关、部门把廉政文化建设看作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并没有真正重视。如果没有监管部门的监督,根本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中来。所以,在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进行反腐倡廉工作时,要排除这些无形的障碍,将反腐的决心表现在所有的实际工作中。

(二)廉政文化建设责任不够落实

廉政文化建设认识不高,导致公民参与反腐行动没有积极性,而责任制度的不落实则导致相关部门组织工作只注重形式,不能深入反腐工作的实际问题。反腐制度建设的不完善,责任不能落实下去,分工不够明确,认为反腐工作只是临时抓一抓就行了,并没有真正重视与落实反腐文化的建设。还有的则认为反腐文化建设是纪委需要做的事情,自己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够了。这些反腐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成为反腐工作的阻力,导致纪委在行动过程中困难重重。

(三)廉政文化工作与实际脱节

廉政文化工作与实际脱节主要体现在内容、形式与计划性上。首先是反腐工作在建设中不以自己单位为中心,盲目照搬其他单位所谓的反腐经验,单位与单位之间缺乏联系且工作内容雷同单一,并不能有效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有些文化建设依然停留在重点事件与典型案例上,并没有切合实际、喜闻乐见的素材,导致群众认知度差,甚至觉得反腐文化只存在“大事件”与“大人物”中,与自身没有关联。其次就是形式上保持传统陈旧的模式,党员们反复学习文件、做报告,缺乏感染力,来来回回都是那几套内容,没有灵活性。而且只注重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将几条标语反复提出并大肆渲染,形式单一,没有说服力。最后就是缺少计划性,没有长期反腐的决心与行动,上级要求时就临时组织团队开展工作,缺少长期反腐工作的计划。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

要改善腐败现状,不仅要坚定反腐的决心,坚决打击腐败行为,更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公民的反腐意识,完善反腐制度,将腐败行为扼杀在萌芽中。反腐的难度在于腐败现象的无处不在,单靠纪委的打击很难彻底根除,所以在反腐行动中要利用好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反腐文化灌输到公民的日常生活理念中,利用人民群众覆盖面广泛的优势,把反腐措施延伸到每个角落,全面打击腐败风气。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思想指导方针决定工作活动的效果,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因素,对于推动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反腐活动的力度,全面打击腐败现象有着重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是引导党员们在工作活动、生活作风中将廉政作为准则,恪尽职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的思想精神境界,加强法律与道德意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党员干部更全面、及时地认识新的形势,与时俱进,吸收先进科学的观念;同时,引导党员干部摒弃传统陈旧的旧思想、旧观念、旧方法,并在这一过程中启发党员不断提高新思想、新理念、新认识,杜绝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有导向与启发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人们行为的约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形成一种理性的制约性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能坚定地完成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并且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与约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是非善恶面前认清界限并守住道德底线,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约束作用。

三、廉政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路径

廉政文化建设是将廉政思想灌输到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观念中,为杜绝腐败现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良好的廉政文化风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廉政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能够发挥导向作用,实现全民反腐,全面打击腐败活动。那么,廉政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互动,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呢?

(一)廉政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

从古至今,腐败活动和风气一直存在,不管如何打压与制裁,腐败都真实存在于各个角落。而对于反腐工作,也是从封建时代就开始,但基本所有的反腐工作都只注重对腐败活动的打压与腐败人员的制裁,并没有深入到文化、思想层面。如今的反腐工作,就是要加强文化、思想建设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起着重要的导向、启发与约束作用。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远的社会风气规划建设,在长期的建设活动中保持良好的指导思想与环境氛围,是廉政文化建设成功的基石。因此,应该营造出一种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加强社会对于廉政文化建设的监督。当然,组织内部也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约束自身的行为。浙江省桐庐县广播电视台近年来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在单位内设置以干部职工廉政书法为主要内容的廉政文化墙,寓教于形,寓教于活动,形成了具有广电系统特色的廉政教育模式。

(二)改变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采取宣传口号、树立标语等方式,党员们则是上大课、做报告的老一派作风,不能行之有效地贯彻思想观念。而在新形势下,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进行创新,摒弃传统老旧的单向灌输方式,实行双向互动的办法,注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通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素材,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由过去的被动接收变为主动了解。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与时效性,加强对人们政治生活的关心,帮助解决一些人们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思想政治问题。这些都可以提高人们对与思想政治和廉政文化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政治觉悟。以桐庐县广播电视台为例,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近年来通过组织观看“廉政教育片”、参加现场警示教育、开设“桐广大讲堂”、开展廉政书法比赛等形式,丰富了教育内容,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参与意识,提高了教育效果。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监督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公权力的监督、制约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与监督组织机构来制约公权力能体现政治文明建设的进步。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让人们体会到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真实性,使每个人都参与到建设工作当中,并且加强人们对于廉政制度的深刻理解,起到一种互相监督与自我监督的作用,提升公民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中的责任感。对于广电系统而言,依托自身优势开设舆论监督栏目,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监督手段。桐庐县广播电视台目前已开办《阳光热线》、《新闻聚焦》、《廉政故事》等广播电视栏目,进行反腐倡廉宣传,加强舆论监督力度。通过宣传,增加了政治工作的透明度与真实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社会公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监督权力的执行,扼制腐败行为的发生。而在参与宣传的过程中,广电工作者也得到了自我教育,增强了对廉政制度的理解,提升了工作责任感。

四、结束语

廉政文化建设对于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深入、透彻、全面、系统地开展这项工作,并将工作活动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才能真正实现“廉洁之风处处吹起”的社会面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从精神领域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并通过思想影响行动的方式来提高人们的自我约束能力。

作者:吴敏秋 单位:浙江桐庐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教育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应用探究[J].2015.

第9篇:思想教育建设范文

1.做好施工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求加强施工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保证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顺利的展开。加强施工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注重培养施工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所开展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需要围绕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任务来展开。这是实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按照工程项目实际、任务要求以及难易程度等,建设单位要强化施工人员的思想意识。此阶段,企业的所有工作都要以顺利完成工程项目建设为中心。施工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为生产中心服务,围绕工程建设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单位需要总结近年来本单位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基本经验,并及时发现其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措施。施工人员需要明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2.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质量受到监理部门、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商、附近居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施工单位、业主以及监理部门作为工程项目的建设主体,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管控尤为重要。所以,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唯有强化施工人员的思想政治观念,对他们展开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够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对于施工人员,可以采用定期政治思想培训的方式来强化他们的政治思想。建设单位要求制定一系列详细的政治思想教育管理制度,有效地监控与管理施工人员。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施工单位要建立完整的权力监督机制,完善政治思想教育体系。施工人员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积极依据本单位的规章制度展开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自身的紧迫管、责任感与光荣感。施工单位要对施工人员开展政治思想动员大会。施工人员要明确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贯穿该思想,在保证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提升工程质量,确保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向施工人员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在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把握重点,解决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想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对施工人员要进行正面思想指导,采用正面宣传方式,加强教育;施工人员要转变作风,建立和谐的施工现场环境;施工单位要为施工人员营造良好、舒适的工作环境,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制度,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激发施工人员对工作的热爱。此外,施工单位还需要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定期要求施工人员参加新技术、新知识的培养。

二、强化管理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项目工程建设中,施工单位作为管理者,在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施工单位的管理基层的政治思想观念要和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与质量等密切联系在一起,加强自身的政治思想教育。其一,职能部门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阶层要有较强的政治思想觉悟,逐渐提高自身的自我约束能力;根据党的群众路线对施工人员继续政治思想教育;做好模范带头的作用,积极践行政治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其二,在工程质量监管过程中,领导阶层需要培养施工人员扎实工作、坚持不懈、稳中求进的工作作风;结合政治思想教育与制度管理,利用制度量矫正错误的思想行为,以此达到政治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