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的性质范文

突发事件的性质精选(九篇)

突发事件的性质

第1篇:突发事件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理化检验; 质量控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153-02

doi:10.14033/ki.cfmr.2016.15.084

近些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对公众人身健康和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影响了社会秩序稳定,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处理有着重要意义。理化检验是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原因的重要措施,对理化检验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提高理化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以提高事件查找效率,对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理化检验质量控制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理化质量检验控制是指对整个检验过程采取科学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法,有效消除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方法,具体包括准备阶段控制、样品采集和保管、运输控制及实验室控制等[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对公众健康有严重威胁的各种卫生事件,包括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中毒或职业中毒及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等。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应用的重要意义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用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可以让公众对事件有准确认识,缓解公众恐慌心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基本没有征兆,消息容易在短时间内扩散,公众普遍没有相应的准备,对事件难以有正确的认知,容易产生恐慌心理;通过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可以对事件有清晰了解,查清事件根源,向公众阐述事件真相,让公众正确认识事件,消除公众恐慌心理,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是可以为事件解决提供准确依据,制定科学应对方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由于不同事件发生原因的差异,并不是各种应对方法都适用的,需要根据理化检验的准确结果,针对事件发生的根源,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所以,检验结果的质量高低,对应对方案的有效与否起着关键性作用。做好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可以为科学应对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使事件得到及时控制,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障公众安全[2]。

三是可以为公众自我保护提供依据,避免事件发展扩大。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生命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做好自我保护十分重要,但是,采取何种保护措施才是正确的,就需要根据准确理化检验结果,提供可靠的防护相关信息,开展相应的自我保护,有效杜绝卫生事件发展到自己身上,避免事件的扩大化。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理化检验质量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

3.1 理化检验质量影响因素

3.1.1 环境方面因素 理化检验过程对环境质量要求十分之高,实验室环境在某一方面达不到检验的要求,比如温度、适度偏高等,都会对检验过程产生干扰,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环境是理化检验的根本,对检验结果有着较大影响。

3.1.2 样品方面因素 样品是理化检验的主要对象,样品的质量高低自然会直接决定检验结果质量,如果在样品检验环节出现疏漏,比如食物中毒患者呕吐物样品采集时,没有详细询问患者食品食用情况、呕吐物采集不完全或者采集样品不具有代表性等情况,都会降低样品采集的质量水平,进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甚至会使理化检验向着错误方向发展,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解决造成阻碍。

3.1.3 仪器方面因素 仪器作为理化检验的重要手段,仪器的精确度与检验结果质量高低也有着密切联系,若是出现仪器选用错误、仪器使用前未校正或者标准溶液失效等情况,即使整个检验操作过程完全准确无误,其检验结果依然是错误的、不可靠的,所以,在理化检验质量控制中,要特别重视仪器因素的影响,做好仪器准备工作[3]。

3.1.4 人为方面因素 在理化检验过程中,检验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工作态度等决定着检验操作过程是否有失误发生,检验记录是否全面、准确,检验结果分析是否可靠等,会对检验结果质量产生极大影响。

3.2 理化检验质量控制方法

3.2.1 应对准备质量控制 理化检验的应对准备工作是后续检验的重要基础,准备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检验结果的可靠与否,在应对准备阶段,其质量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提高检验方案制定水平,相较于常规的卫生理化检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时效性的要求更高,检验人员必须能够迅速反应、准确应对,在短时间内,按照应急预案的指导,做出科学、合理、准确的检验方案,所有的检验环节都需要进行细化、优化,为理化检验工作开展提供详细的作业指导。

二是正确把握质控工作方向,方向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检验工作的效率与正确性,对此,需要卫生理化检验人员对质控要点有详细了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仔细排查和甄别,重视事件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中寻找出准确的排查方向,采集代表性样品,确保卫生理化检验工作的有效性。

三是做好仪器设备准备调试,理化检验结果的精确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检验仪器、试剂等限制的,做好仪器设备的准备调试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在仪器设备质量控制中,要对仪器设备的情况进行了解,保证其处于良好、稳定的工作状态,对于精度不足的计量仪器等,需要按照规定的方法来校正处理,蒸馏水、标准溶液及其他相关试剂都达到实验标准,不会对被检测物质产生干扰。

3.2.2 检验方法质量控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偶然性、随机性,其发生原因并不确定,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检验方法,因此,需要由卫生理化检验人员来确定最合适的检验方法。在检验方法质量控制中,需要由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卫生理化检验人员,通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表象资料的全面分析,在对各种细节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检验方向,并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如果存在国标方法,必须优先使用[4]。当没有适用的国标方法时,可以从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中选择,并对选择方法的可行性、适用范围等进行评价,确保检验方法能够达到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要求,从而提高检验方法的可靠度,为检验结果质量控制提供保障。

3.2.3 实验分析质量控制 实验分析是卫生理化检验的最为关键、重要的环节,是质量控制的重点所在,在此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主要如下。

一是做好实验室环境的质量控制,对实验室的温度、湿度等进行检查,将其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对实验室进行杀菌处理,保证实验室环境的洁净度不会对样品、溶液等产生污染;检验实验室通风情况,为样品的提取、净化及浓缩等提供良好通风场所。

二是做好实验样品的质量控制,所有的样品都需要严格根据方案确定的方法来处理,整个处理过程要规范、准确,避免其他因素影响样品的质量;同时,还需要进行空白试验来对样品质量进行检验,在对样品溶液组分析测定时,需要选择在溶液组分浓度稳定的时间段;此外,按照确定的方法要求来绘制标准曲线,被检测物质的检测结果应在线性范围之内。

三是做好标准物质的质量控制,理化检验的标准物质包括标准溶液、纯物质标准物质等,在其质量控制中,先要加强采购环节的质控,所有采购标准物质要有相应的证书,浓度、有效期等都要明确,并对其进行严格的检验,在验收合格后才能入库;然后加强保存环节质控,根据物质保存条件的不同,分别置于相应的环境中保存,并定期进行检查,通过标准曲线斜率来分析溶液等是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变质或过期的物质[5]。

3.2.4 结果处理质量控制 在检验完成之后,由于样品采集、保存及检验过程中存在各种不可确定因素,无法完全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对此,为确定理化检验结果是否准确可信,还需要对其进行处理,通过利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和判断检测结果,根据结果的不确定度,评价被测量值的分散性,为检验结果判断提供准确依据。如果检验结果的偏差超出了允许的控制范围,需要进行复检,分析检验过程是否有未考虑因素或者操作不当等情况,在必要情况下,需要进行重复实验,采取实验室间对比,有效预防数据错误问题的发生,提高理化检验质量水平。

综上所述,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理化检验是一种重要的处理手段,是快速查找事件发生原因、制定合理应对方案的主要依据,提高理化检验质量水平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了解理化检验质量影响因素,从理化检验的各个环节入手,采取针对性质量控制措施,提高整体质量控制水平,可以有效提高理化检验结果可靠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人员的治疗等起着重要指导作用,是医疗行业应当重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本云.浅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的意义[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7):64.

[2]冷皓.浅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的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5):1142-1143.

[3]孙明,闫海英.卫生检验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5.

[4]陈辉,彭利,尤佳,等.理化检验质量控制考核中有关技术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10):155.

第2篇:突发事件的性质范文

第二条本预案所称的产品质量突发案件(事件)是指在本区范围内突然发生的,由于生产企业产品的严重质量问题而引起社会、政府、媒体关注和人民群众关切的下列特定产品质量突发案件(事件):

(一)造成或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发案件(事件);

(二)被中央、省主要新闻媒体曝光的突发案件(事件);

(三)执法受阻或暴力抗法事件;

(四)涉及面广并与当地经济密切相关的突发案件(事件);

(五)市委市政府领导、市局与区委区政府领导作出批示的突发事件;

(六)其他可预见会造成严重后果的突发案件(事件)。

第三条根据突发案件(事件)的危害和影响程度,分一般、较大、重大、特大四个级别:

(一)一般突发案件(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案件(事件)比较简单,影响较小,由发生分局组织力量处置的突发案件(事件)

(二)较大突发案件(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案件(事件)较为复杂,有一定影响;由市局组织力量处置的突发案件(事件)。

(三)重大突发案件(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案件(事件)复杂,影响较大,需要报告市局、省局或市政府,由市局以上组织协调力量处置的突发案件(事件)。

(四)特大突发案件(事件)是指在多个区域内突然发生的案件(事件)非常复杂;影响重大,需要报告市局,逐级上报,由省局以上组织协调力量处置的突发案件(事件)。

第四条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分局(以下简称分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稽查、标准计量、质量、办公室等相关科室的科长(主任)为组员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分局突发案件(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处置小组),处置小组下设办公室,人员组成见附件1,设立突发案件(事件)报告受理热线电话。

第二章突发案件(事件)处置机构职责

第五条分局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一般的和市局委托的较大的突发案件(事件)及省局督办案件(事件)处置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具体职责原则是:按省局和市局的预案,根据当地实际确定:

(一)组长:统一领导、指挥本局应急处置机构工作。指挥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一般的和市局委托的较大的突发案件(事件)及省局督办案件(事件)(总局与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的突发事件)处置的组织、实施工作。作出重大决定,制定临时对策意见,对下级处置工作的领导协调。

(二)副组长:上述突发案件(事件)处置工作的具体组织、落实、协调,对所需的人财物进行调配。

(三)组员:服从指挥,具体落实并执行相应的应急措施。

(四)处置小组办公室:负责突发案件(事件)的受理、报告、协调等日常工作及处置小组领导和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突发案件(事件)的处置工作制度

第六条突发案件(事件)的报告

(一)分局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突发案件(事件)必须立即报告市局领导小组和当地政府,听从上级领导小组和当地政府下达的处置意见或采取的应急措施。

(二)突发案件(事件)报告内容:案件(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经过及相关背景情况、案件(事件)发生时或发生后采取的临时紧急措施。

(三)对隐瞒不报、故意拖延不报、案件(事件)扩大后或影响扩散后再报的,对主要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理。

第七条对涉及面广、性质恶劣、危害严重、影响较大的突发案件(事件)需向工商、卫生、农业、食品药监、公安等职能部门通报的,应在案件(事件)事实基本查清楚后;函告当地相关职能部门。

第八条对涉及面广、有可能涉及群众身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突发案件(事件),需要向社会公众进行警示或引导的,应对有关情况进行确认后报市局或当地政府,经批准同意后,通过相关媒体进行通告。

第九条突发案件(事件)的建议

(一)对处置的突发案件(事件)涉及当地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问题的,应及时提出具体的整治方案、整治标准、整治建议并报告当地政府,同时抄报市局。按“四不放过:的要求即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产品质量不达标不放过、处罚教育不到位不放过、质量教训不吸取不放过,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开展综合整治工作。

(二)对辖区内处置的突发案件(事件)需向工商、卫生、农业、食品药监等职能部门和上级部门提出建议要求的,应在案件(事件)事实基本查清楚后,将书面建议书寄送相关职能部门。

第十条批示事件的处理

(一)对上级部门及领导作出批示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按上级要求,迅速组织人员和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突发事件开展调查工作,并进入应急状态。

(二)尽快组织执法人员调查清楚突发事件的原由、事实结果等情况后,及时书面报告市局领导小组和上级交办部门。

(三)对批示的事件处理完毕后,应及时将处理结果书面报告市局领导小组,

第四章突发案件(事件)现场应急处理

第十一条发生突发案件(事件)时,按处置权限,处置领导小组在按规定要求报告和通报的同时,要立即调集力量;在第一时间赶赴案发现场。

第十二条立即成立现场指挥小组,现场指挥小组的组长原则上由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担任,加强现场的指挥、协调和应急救援工作。并可视突发案件(事件)情况下设:

(一)案件(事件)现场处理组:负责传达贯彻领导指示,随时报告案件(事件)处理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及人员分工合作进行救援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并进行现场检查。

(二)通讯联络组:负责保证现场指挥与当地政府和上级的通讯联络畅通,沟通指挥部与外界的联系。

(三)后勤保障组:负责保证现场所需各种物资及现场指挥人员和现场处理人员的食宿安排。

(四)医疗救护组:配合相关部门负责受伤、中毒等人员的救护工作。

(五)预备机动组:由指挥首长临时确定,机动组力量由指挥首长调动和使用。

第十三条现场指挥小组要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维护现场秩序、控制事态发展;严防危害或影响进一步扩大。执法人员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按照行政执法程序的要求;依法当即开展现场检查、物证获取;现场检查确认存在问题的,按照规定做好违法产品的依法封存、扣押等强制性措施。

第十四条对需抽样检验的应立即抽样送检,检验机构快速检验,检验结果确认有质量安全问题的;责令企业停止(暂停)生产;依法做好违法产品的依法封存、扣押等强制性措施。

第十五条执法人员检查中发现危及人体健康、人身和财产安全或会造成人身和财产严重伤害的违法产品,要采取必要措施,快速调查清楚违法产品扩散范围、程度及具体流向地点。违法产品在本市境内的;即刻通知涉及地区质监部门,由涉及地区质监部门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报告当地政府及通报相关部门,依法追缴违法产品,严禁违法产品的销售、使用(食用)和再加工;

违法产品已流向市外的,要迅速查明具体的产品品种、数量、流入地的具体地点后,向市局报告,由市局发出协查函依法进行追缴,如流向省外的,由市局报告省局;并由省局发出协查函依法进行追缴。对进入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将情况通报工商、卫生等相关部门,建议相关部门进行清查。同时,责令企业限期追回违法产品,依法处理并进行监督销毁。

第十六条根据现场调查发现违法的事实和造成的后果等,已涉嫌犯罪的,要依照国务院《行政机构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的要求,立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无生产许可证生产的,不符合卫生许可条件的企业,建议有关部们吊销有关证照;获证企业的违法行为构成吊销许可证的,建议有权部门吊销(注销)生产许可证;属于其他职能部门管辖的。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移送相关部门。

第十七条突发案件(事件)的对外宣传信息,由领导小组组长决定,办公室或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公布,经同意后。现场遇新闻媒体记者调查、采访要遵守宣传纪律,谨慎对待,注重自身形象、维护系统声誉。

第十八条现场处理必须做到政令畅通、步调一致、令行禁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任何人都不得因为工作的疏忽导致不应有的损失和对质监部门的损害。

第十九条现场执法受阻或遇暴力抗法的,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由现场指挥小组及时向110报警或与当地公安机关联系,取得公安协助,并报告上级部门处置小组和当地政府

第二十条当发生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引起人员中毒、严重受伤或死亡的,应配合相关部门进入应急救援工作状态。应急救援具体措施:

(一)现场指挥小组在实施紧急救援时,应严密组织,加强联络。明确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分工。

(二)应及时将现场指挥小组的组成及联系方法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部门。

(三)涉及中毒事件和死亡事故的,由指挥小组向当地政府报告,同时通报卫生和公安等相关部门,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工作,涉及严重受伤的,由医疗救护组负责通知紧急救护机构(如120),并配合做好救护工作。

(四)对需调用其他职能部门力量,且需由当地人民政府出面协调的,由指挥小组提出请示建议

第二十一条根据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为控制危害的继续,领导小组视情况组织人员依法对辖区内相关企业及产品进行执法检查或全面清查。

第二十二条为确保突发案件(事件)应急处置的快速、有效,根据市局制定应急预案处理流程。

第五章突发案件(事件)应急装备

第二十三条处置突发案件(事件)应急装备:

(一)执法用车辆。指定1辆;优先保证处置突发案件(事件)用车。

(二)照相机、摄像机等取证工具。

(三)执法专用工具包,内配游标卡尺等必备计量工具、全套执法文书。

上述装备均指定专人负责(由稽查科负责),使其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突发案件(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需要。

第六章突发案件(事件)后续处理

第二十四条突发案件(事件)需立案查处的应及时按照国家质检总局《技术监督行政案件办理程序规定》立案和结案。

第二十五条突发案件(事件)处理完毕后,必须对突发案件(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并向上级部门和同级政府报告。如属局部区域性质量问题,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协助当地政府开展整治。

第七章突发案件(事件)日常应对措施

第二十六条积极开展突发案件(事件)应急处置与救援的演练工作,强化日常监管,切实提高突发案件(事件)的应对能力。

(一)对突发案件(事件)的应急预案应不定期进行演练,并及时修订、补充和完善,确保应急预案切实可行。

(二)建立突发案件(事件)内部警示通报制度,及时通报突发案件(事件)处置情况,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案件(事件)的重复发生;定期分析安全形势。及时发现区域性质量问题和可能出现的突发案件(事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发生重特大突发案件(事件)。

第3篇:突发事件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突发性水污染;应急监测;特征;策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 X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02-0215-0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除了由于日常污染物的排放而造成水污染以外,由于事故而引发的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也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也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制约作用。因此在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要求监测机构严格控制监测的质量水平,提交科学、真实、完整的监测结果,为决策机构提供精确的信息。

1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特征

所谓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往往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而引起,在短期内造成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恶化。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难以防范,对水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同时具有如下特征:

1.1 复杂性

对于水体中含有的毒性物质来说,并不是单一化的,而是若干毒物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在此过程中存在毒性独立存在、毒性抑制或者毒性增强等各种可能性。在现有的水质日常监测过程中,往往过多地关注正常状态下的水体中污染物或者毒性物,但是在应急监测过程中,则要考虑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

1.2 危害性

当污染物进入到水体中,就会迅速扩散或者溶解。由于水污染问题的存在,可能对河流两侧的动植物、区域环境等造成影响,甚至干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引发生命与财产的损失。

1.3 不确定性

由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并没有固定的发生时间、发生方式或者规律等,同时其污染源、危害性等有所不同,因此具有明显的不确定特征。

2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

2.1 强化水质与水量的统一监测

以我国大多区域的河流现状来看,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实际上,水资源是质与量的双重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对于同一条河流来说,排放的污染物量相同,但是水量不同,那么污染物的浓度也有所区别。在相同的数量下,由于污染物的差异问题,决定了水质状况的区别。那么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中,必须注重水量与水质的统一检测,既要加强对水量变化的控制,也要强化水质问题,尤其发挥水文监测站的作用,提高对污染事件的反应速度,可将污染损失降到最低。

2.2 构建完善的应急监测方案

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之后,为了确保应急监测体系的正常运行,必须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协调的方法,制定完善、有效的监测方案,以挖掘应急监测的潜力,整合已有的优势资源,发挥监测的作用。在制定的应急方案中,应该明确划分各部门的责任,细化应急监测的细节,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当水污染事件发生之后,需要在总体预案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人员配备、项目内容、仪器设备、方式方法等,制定实行监测活动的具体细则。在这一阶段,应结合事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方案的合理性、有效性,发挥应有作用。

2.3 实现监测方法的创新

以当前我国水质监测的状况来看,主要以实验室监测为主。无论是人员选择、仪器设备还是环境要求等,都围绕实验室监测方法而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流监测、湖库水质监测等工作。如果发生紧急的水污染事件,仅靠单一的实验室监测方法明显不足,这就需要采取实验室与监测站两级运行模式。实验室主要负责日常的水环境监测工作,并做好对水污染事件的理论指导,强化现场监测的仪器管理;在监测站开展水质监测活动,主要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对污染物特征进行测定,完成现场采样过程,同时对区段范围实行监视性巡查,对水质状况发出报警信号,并配备专业的固定监测设备与现场测试仪器,确保及时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采取有效措施。

2.4 积极应用监测信息系统

在应急监测信息系统中,包含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等。在当前信息时展的背景下,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中运用信息技术系统,必将提高应急监测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水平。应急监测信息系统中涉及了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通信技术等。其中,全球定位系统可以确认污染源的具置,根据污染的实际情况,分析污染可能扩散的范围,提高监测点的精确性,合理性;而地理信息系统则可对受到污染的区域进行客观分析,实时显示监测的数据和图像,将相关信息内容直观地体现出来。通讯技术则可实现监测信息内容的共享,更利于提高信息共享效率,为科学决策提供保障,确保快速解决突发性水污染问题,减少损失。

总之,开展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除了环境监测部门加强努力以外,相关机构也要加大配合力度,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能力的应急监测队伍,确保监测任务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汪杰,杨青,黄艺等.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系统的建立[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6.

[2]韩晓刚,黄廷林.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统计分析[J].水资源保护,2010,1.

[3]侯雷鹏.浅谈突发性水污染应急监测的质量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

[4]梁朝玉.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现状及设想[A].2008年广西水利水电技术专业学术研讨会,2008.

[5]汪志国,曹勤.浅谈水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中国环境监测,2008,1.

第4篇:突发事件的性质范文

1 突发事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启示

何为突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从辩证的角度看,一方面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是对人类社会的极大破坏,是对人类生存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又是一本难得的人生教科书,是一个最好的道德训练场,它以独特的“代价”功能为未成年人上了深刻的一课。

1.1 突发事件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1)心理压力。突发事件刚发生的时期,未成年人会因为认识不清而产生迷、焦虑和恐慌等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精神疾病。(2)信任危机。突发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会出现对事件的解决持怀疑态度,对社会和国家缺乏足够的信任和信心。(3)理想信念的动摇。突发事件还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生存观念,改变他们固有的理想信念和生活态度。进而影响到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突发事件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加了积极的因素

首先,突发事件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①实践证明,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虽然遵循着“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其发展并不是平衡的过程,更不是机械论的、直线性的过程,而是存在许多“节点”和“机遇”。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们已经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质的突破做好了量的准备,而突发事件就是“节点”、就是“机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看,社会突发事件使未成年人处于最佳教育情景之中。这时候,教育者容易成功的向未成年人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未成年人对于教育者传达的教育信息也最容易接受并信服。因此,教育者要不失时机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对于这些“节点”、“机遇”的处理即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将直接决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和走向。

其次,突发事件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示了发展的道路。突发事件是一个个偶然性的事件,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和必然性可以把握,但突发事件偶然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恩格斯认为,“偶然性质是相互依存性的一极,它的另一极叫做必然性……越是超出人们的自觉地控制,越是超出他们支配的范围,越是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越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去实现自己。”②探究三鹿奶粉事件我们发现,在事件的背后隐藏着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泛滥和中华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缺失,从而不择手段地以牺牲集体和他人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的必然性。由此可以得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加强集体主义精神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探求突发事件中的必然联系,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

最后,突发事件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纵观突发事件可以发现,在社会常态下难以调和的矛盾,会在非常态的社会状态中很容易得到解决。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国家利益、名族利益、大局利益就会凸显出来,人们在“大爱”的视角下,会倾向于选择抛弃“小我”,实现“大我”之人生。

2 抓住突发事件,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抓住一切机会,切实加强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确保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从突发事件中,增强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精神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爱国是首要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要激发起未成年人的爱国热情,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从突发事件中,增强未成年人的理想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理想信念,是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核心;是人们发自内心地对某种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真诚信仰;是深刻的认识、强烈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的有机统一。③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出现只是发展中的问题,而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和道路是正确。因此,教育者在对未成年人的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中,不仅要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更要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3)从突发事件中,增强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者应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不仅要帮助未成年人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旗帜鲜明的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进而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校风、学风,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4)从突发事件中,提高未成年人基本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由于突发事件大多数是人为事件,所以教育者应该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去遏制有可能避免的突发事件的发生。更重要的是未成年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以及动手能力、自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将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促进了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应对挑战,加强薄弱环节,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注释

第5篇:突发事件的性质范文

何为突发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从辩证的角度看,一方面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是对人类社会的极大破坏,是对人类生存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又是一本难得的人生教科书,是一个最好的道德训练场,它以独特的“代价”功能为未成年人上了深刻的一课。

1.1突发事件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1)心理压力。突发事件刚发生的时期,未成年人会因为认识不清而产生迷、焦虑和恐慌等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精神疾病。(2)信任危机。突发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会出现对事件的解决持怀疑态度,对社会和国家缺乏足够的信任和信心。(3)理想信念的动摇。突发事件还会影响到未成年人的生存观念,改变他们固有的理想信念和生活态度。进而影响到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2突发事件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增加了积极的因素

首先,突发事件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时机。人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①实践证明,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虽然遵循着“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其发展并不是平衡的过程,更不是机械论的、直线性的过程,而是存在许多“节点”和“机遇”。在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我们已经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质的突破做好了量的准备,而突发事件就是“节点”、就是“机遇”。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看,社会突发事件使未成年人处于最佳教育情景之中。这时候,教育者容易成功的向未成年人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未成年人对于教育者传达的教育信息也最容易接受并信服。因此,教育者要不失时机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对于这些“节点”、“机遇”的处理即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将直接决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效和走向。

其次,突发事件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示了发展的道路。突发事件是一个个偶然性的事件,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和必然性可以把握,但突发事件偶然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恩格斯认为,“偶然性质是相互依存性的一极,它的另一极叫做必然性……越是超出人们的自觉地控制,越是超出他们支配的范围,越是受纯粹的偶然性的摆布。它所固有的内在规律就越是以自然的必然性在这种偶然性中去实现自己。”②探究三鹿奶粉事件我们发现,在事件的背后隐藏着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泛滥和中华传统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缺失,从而不择手段地以牺牲集体和他人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的必然性。由此可以得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加强集体主义精神建设的重要性。所以,探求突发事件中的必然联系,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辟了新的道路。

最后,突发事件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纵观突发事件可以发现,在社会常态下难以调和的矛盾,会在非常态的社会状态中很容易得到解决。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国家利益、名族利益、大局利益就会凸显出来,人们在“大爱”的视角下,会倾向于选择抛弃“小我”,实现“大我”之人生。

2抓住突发事件,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抓住一切机会,切实加强和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确保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从突发事件中,增强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精神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爱国是首要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要激发起未成年人的爱国热情,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从突发事件中,增强未成年人的理想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理想信念,是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核心;是人们发自内心地对某种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真诚信仰;是深刻的认识、强烈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的有机统一。③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同理想的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出现只是发展中的问题,而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和道路是正确。因此,教育者在对未成年人的历史教育和国情教育中,不仅要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更要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3)从突发事件中,增强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教育者应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不仅要帮助未成年人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旗帜鲜明的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进而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校风、学风,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第6篇:突发事件的性质范文

摘要: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Keywords: unexpected events, security measures

Abstract: insist that guarantee the people's life safety and body health as each work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foothold.

中图分类号:U664.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编制的目的

为加强集中供水工程水源保护,防止水源水质污染,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饮水安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发生的农村供水水质污染等突发事件,本着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供水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社会稳定的方针,制定了本供水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各类供水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遵循“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其它危害。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对一般事故由供水公司统一领导和部署,特大事故必须上报,服从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内容。

四、突发事件分类

要针对集中供水工程是以开采利用地下水源的区域,发生水质污染等突发事件而做的预防及应急处置方案。

此预案主要涉及处理以下五类突发性事件:供水管道突然断裂,造成局部或大面积停水;突发长时间停电(2天以上),造成大范围或全部停水;地下水位突然下降,造成水源紧缺,不能正常供水;水源遇到突发性污染,水质发生重大变化,不能正常使用;传染病疫情及安全渡汛。

五、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某市集中供水区发生的突发性供水事件造成的大范围和长时间不能正常供水的应急处置。

㈠组织机构与职责

1供水公司应急领导机构

组长:供水公司经理

副组长:供水公司支部书记

成员:供水公司副经理、办公室主任

2供水应急工作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

牵头部门:某市水利局

参与部门:某市卫生防疫部门、某市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某市气象局等。

3职责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领导机关要求,制定和不断完善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成立专业应急抢险队伍,配备抢险设备及工具,积极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和宣传工作,对于供水突发事件,按照不同类型分别由某市应急委员会、某市水利局、某供水公司应急领导机构组织有关人力、物力、财力予以解决,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

㈡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的供水突发事件预警、报告、处置机制,在某市应急领导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充分履行各部门职责,团结协作,高效运转,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报告、处职工作。

1预警机制

对于集中供水工程,某市自来水公司、某市卫生防疫站、某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某市气象局要切实加强日常供水全过程的管理,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水源水环境、供水水质状况、地下水位变动等情况,并按规范要求定期检测分析,出现非正常情况提前预警,逐级汇报。

2报告制度

(1)总体要求

应急领导机构成员必须保持信息畅通,遇突发事件,立即响应;确定事件真实状况后逐级上报,并对事件进展情况定期续报;确保上报情况及时、准确。

①情况报告

对各类供水突发事件报告,必须坚持迅速、准确逐级上报的原则,报告内容必须客观真实,不得主观臆断,特殊情况根据上级领导要求汇报。

②报告主要内容

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2)信息

对供水中的突发事件,要根据其类别和性质由某市政府决定范围及形式。停水期间,某市电视台要向全社会进行节水宣传教育,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点,并最大限度稳定群众的恐慌心理,避免社会动荡。

3应急处置

(1)对于供水主管网突发性断裂,造成局部不能正常供水,由某市自来水公司应急领导机构迅速组织相关人力、物力连续抢修,停水时间不得超过48小时。

(2)对于因停电(24小时以上)造成大范围停水或全线路停水,由某市水利局应急领导机构组织相关单位、油料及时启用自备电源,48小时内恢复供水。

(3)地下水位突然变化,造成水源紧缺,不能正常供水,由某市应急领导机构统一指挥,对供水公司现有水源井吸水管加长,同时启用部分备用水源井增压。

(4)水源遇到突发性污染,水质发生重大变化,造成不能供水的突发事件,由某市应急领导机构动员全社会相关力量予以处置,在关闭被污染水井的同时,启动有关部门的自备井与主管道并网,并在5天内恢复正常供水,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凿井队开凿新水源井。

(5)为确保在发生传染病疫情及大汛期间的供水安全,某市自来水公司应急领导机构要在疫情发生期间,加强对职工健康检查,对水厂定期消毒,对感染疫情的职工应迅速撤离工作岗位,并及时对其活动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停止水费收缴工作,对必须进行的报漏维修,工作人员进出场地前后必须严格消毒,卫生防疫站要加强对水质的检测,确保供水安全。在大汛期间,要加强水源井的保护,防止地表水进入水源井,一旦地表水污染水源井,应立即关闭该水源井,并在水质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㈢应急保障措施

为切实保障供水突发事件得到妥善处置,各参与部门必须协调配合,全力支持。

(1)处理主管网断裂事件中,供水公司应有充足的物料储备,城管、交通部门要无条件服从管道抢修大局,其它问题待恢复正常供水后逐步解决。

(2)由于停电造成停水时,电力部门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加快电网修复,尽快恢复供电。

(3)由于水源污染或水质发生重大变化造成全线停水时,某市卫生局和某市供水公司在迅速切断污染源的同时,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对管网进行消毒,加强防疫工作,并对受害人进行及时检测、救治。县应急领导机构应立即动员自备水源井单位全力以赴,提供水源,抢修单位应迅速组织人员将自备井与供水主管道并网供水,停水期间要组织好瓶装纯净水供应。

(4)加强防汛抢险物资准备,严防地表水污染水源井,一旦发生险情,供水公司应急领导机构要立即组织公司常备抢险队到场,确保供水安全。

第7篇:突发事件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化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

突发环境事件指的是由某些社会活动、经济活动或行为所导致的不可抗拒灾害,导致地下水、土壤、大气、环境等受到严重污染及破坏的恶性事件。突发环境事件具有突发性、高危害性和持续性的特点[1],若没有开展有效的应急措施,可能导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进而威胁群众身体健康。当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光谱法、色谱及质谱法、电化学分析法三个类型,为进一步分析其在应急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本文深入分析了三种方法在化工企业环境应急监测中的内容和作用,具体如下。

1光谱法

光谱法指的是通过污染物的特定光谱来明确其包含的化学物质及含量比例,具有迅速、灵敏的特点,当前,以光谱法为基础的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应用最为广泛,几乎覆盖了化工企业各个类型的环境介质。光谱法主要包括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等。

1.1紫外及可见分光光度法

常用于化工企业水质应急监测,化工企业的水质应急监测项目主要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硫化物、磷酸盐及铜、铁、镍、总铬、六价铬等污染物,这些物质分子或原子吸收特定波长光能量,通过比色测定其水样中各个污染物的成分及比例,具有智能化高、应用方便、抗渗性好的特点[2],但是同时也有着成本高、准确度不稳定、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

1.2红外光谱法

常用于化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中的有机物指标监测,主要指的是红外光照射有机物时,有机物分子吸收与其分子振动、转动频率相同的红外光得到相应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而确定污染物内部分子结构及性质的检测手段。便携式红外分析仪的特点是,无需特殊处理样品,检测过程快速、准确,后期维护成本低等,但由于其更偏向于结构分析,导致检测结果的灵敏度不高,同时容易受到空气中水分的影响,稳定性较差。

2色谱及质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载气和样品气体一同进入色谱柱后,样品气体中的不同组分先后从色谱柱中流出,经过检测器等仪器后得到不同组分浓度的色谱图,并可以通过峰高和峰面积两项指标进行定量分析。质谱法主要鉴别污染物的种类,可对分离后的物质进行定性分析,一般作为气相色谱法的补充技术应用。色谱及质谱法目前常用的应急监测仪器有气相色谱仪、质谱仪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广泛应用于化工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的监测分析中。(1)气相色谱仪。该仪器具有灵活性高、机动性强的特点。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气相色谱仪能够通过对样品的定性分析,明确事故的污染源,确认责任者。同时,和常规仪器相比,气相色谱仪的数据库较为庞大,可将范围增加到半定量的标准上,准确率较高。(2)质谱仪。质谱仪主要指的是离子质荷比测量的分析方法,其原理是样品中各组分在离子源中电离,生成带正电荷的离子,然后在加速电场的作用下,生成离子束,在质量分析器中将其聚焦,得到质谱图,完成监测分析。质谱仪的优点在于准确度高,缺点在于对技术人员的操作能力和经验水平要求较高,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将气相色谱法高效分离能力、高灵敏度和质谱法强定性能力的优点进行了优化组合,弥补了两种方法存在的不足,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监测能力更强,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3电化学分析法

电化学分析法指的是通过检测物的电化学属性,进行测量和表征的分析,其优点在于灵敏度高、成本低,现已广泛应用在了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中。电化学分析法主要包括阳极溶出伏安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等。

3.1阳极溶出伏安法

该方法主要包括了还原、沉积、氧化、溶出4个步骤,其中,还原和沉积指的是通过阳极溶出伏安仪器的作用,将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并沉积在电极上,氧化及溶出指的是将这些金属离子氧化及溶出,得出峰电位及峰面积,从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阳极溶出伏安法的特点在于准确度和灵敏度高、自动化程度高、体积小、费用低等。目前,随着化工企业污染物种类的不断增多,针对其金属指标的监测需求也日益增大,各阳极溶出伏安法仪器监测能力不断增强,应用效果也在不断地改善。

3.2离子选择电极法

该方法指的是根据膜电势来测定溶液中的离子活性,得出化学成分浓度的电化学性质,主要由参比电极、敏感膜、内参比液等部分组成。其中,内参比液在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当电极与待测离子溶液相互接触时,敏感膜及内参比液中会出现有关离子活性的膜电势,这是进行监测和鉴定的有效依据之一。

4其他方法

除了常见的光谱法、色谱及质谱法、电化学分析法三种类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还包括了光离子化检测法、拉曼光谱法、离子色谱法等。另外,除了化学分析方法及仪器以外,还有检测试纸、检测管、发光菌等技术,这些方法和物品都能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根据不同化工企业的类型、原料、产品等及突发环境事件的不同性质有选择的使用。5结束语化工企业是突发环境事件的高发地,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所给予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地提升,这要求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环境监测部门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和仪器,对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进行鉴别和分析,为政府相关部门采取科学的处理处置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作者:张福全 王奉虎 徐国栋 单位: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参考文献:

第8篇:突发事件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突发事件 内涵与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9 文献标识码:A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Emergency

GAO Yongjun, SHI Zhou, LENG Shuwei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nan, Shandong 250031)

Abstract With many challeng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ident occurred frequently, make the affected the normal order of teaching, the harmonious campus environment, family caused great loss to the society school studying carefully understand deeply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college emergencies, emergencies, reasonable prevention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ergency;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1 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基本内涵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概念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它偶发性因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大学生群体中突然发生的,不以学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师生的教学、科研、管理、学习和生活秩序造成冲击甚至威胁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或危害高校整体形象、社会声誉和政治稳定的,需采取特殊措施紧急应对的严重事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内外部环境正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各类突发事件呈逐渐增加趋势,应引起学校管理者及政府相关部门和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2 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类型分析

(1)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主要指由于环境污染、全球温度上升以及地壳运动等各种自然原因导致的水旱、冰雪、台风等气象灾害,地震、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雷电引发的森林火灾等突发事件。这些突发性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学校以及师生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使学校不得不以停课、提前放假等方式应对,并产生一系列持续性的不良后果。

(2)社会政治类突发事件。主要指由于政治原因引起的大学生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的行为事件。如为表达自己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大学生们会针对一些国际国内政治事件和影响国家、领土完整的事件而参与群体性的游行、示威、静坐、绝食等自发性的、非理性的聚集活动,甚至还散发、张贴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大字报、传单、标语等。

(3)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在大学校园内外突发群体性传染疫情、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因校内实验用危险性药品保管不善、食堂卫生管理问题等引发的大面积职业中毒、空气污染、餐饮中毒等严重影响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如“非典”、“甲流”、 人禽流感疫情等。这类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则传播快、范围广、控制难、危害大。

(4)校园安全类突发事件。主要是指来自高校内外的暴力侵害、自杀自残、盗窃抢劫、群体斗殴、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内治安或刑事犯罪案件以及实验室爆炸、公寓失火、校园交通事故和意外伤亡事故等。这类突发事件形式多样,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严重威胁,也给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形象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5)内部管理类突发事件。主要是指由于高校教学管理(如专业设置、考试管理、学籍管理)、学生管理(如各种荣誉及奖助学金的评定、困难补助、入党)、后勤管理(如伙食价格、后勤服务、医疗保险)等方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漏洞或者问题解决不及时,使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利益受损而引发不满情绪导致的罢课、罢餐、请愿、联名抗议等。

(6)学生个体类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由于自身心理、知识、经验、阅历、生活适应能力等存在的不足,面对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就业、考研、恋爱甚至民族和等方面的人生重要问题受到挫折时,主观意志薄弱,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规范,失去应有的理智而酿成的沉迷网络、精神失常、自寻短见等突发事件。

3 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

(1)主体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长期生活在和平年代,年轻活跃,富有朝气,知识丰富,密切关注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热情冲动,敏感、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强,同时他们生活经历简单,责任感弱,抗挫折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易造成突发事件。当前大学生突发事件中,许多都是由大学生自身言行不当造成的。

(2)原因的多样性。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通常是通过偶然方式出现的,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外界的客观事物,凡是他们广泛关注、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或热点问题,作用于大学生身上,都可能成为突发事件直接或间接的诱发因素。有时甚至仅是个别学生的一些小问题,由于处理不及时演化为。突发事件原因的多样性也造成了高校管理者难以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预测、把握和控制。

(3)发生的突然性。突然性体现在突发事件产生过程较为短促,往往是在没有任何预示的情况下突然发生并迅速蔓延。任何突发事件都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但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质变的拐点不易把握,常常是通过一定的偶然性契机诱发的,发生的时间地点难以觉察,事态的规模难以把握,发展的方向难以控制,事件的后果难以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4)处理的紧迫性。高校是人口密集的青年学子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大学生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情绪失控的学生们最突出的特点是迅速聚集,若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局面,势必使卷入突发事件的学生越来越多,发展为,出现打、砸、抢等严重行为。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极易引起社会反响,并为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所利用,甚至会“放大”和“加深”突发事件危害性的后果。

(5)后果的危害性。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不论其性质和规模如何,都不同程度地对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危害;有的突发事件会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造成学校设施和财产的损坏、师生思想和心态的混乱和恐慌,给当事人家庭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危害;而一些政治上比较敏感突发事件,可能诱发一个城市以至更大范围内的,引发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动荡。

(6)影响的广泛性。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作为国家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然带来社会各界众多的评议,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另外,现代社会发达的网络和通讯技术也使信息传播迅速,短时间内就能遍及世界。有时学生感到受到不公的待遇时,也会想方没法通过各种方式将事件捅向社会以期获得舆论的支持与关注。

本文系2012年度山东高等学校人文社科计划项目《基于公共关系学理论的大学生突发事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12WA0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公共关系学理论的高校突发事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YB011)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郑广峰.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及预警机制的构建[J].世纪桥,2010(5).

[2] 凌常荣.大学生突发事件有关问题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1997(3).

第9篇:突发事件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特点;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28-02

一、突发事件研究概述

高等教育突发事件的处理,近年来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研究者们的研究兴趣,对校园危机以及相应应对政策的著作也颇多,当中最权威的是美国教育学者Lerner等所著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针对美国的校园中较常出现的自杀暴力、滥用药物、怀孕试婚、车祸幸存者、骚扰等突发危机事件,将其归纳为“急性精神创伤”(AcuteTraumaticStress),Lerner等学者在此书中展开了相关的对策研究以及指出如何对教育机构管理者进行有效培训。最初,国外关于高校危机、突发事件等领域的探索研究,都源自公共关系学科的分支——校园公共关系,比如:面对办学成本上升、公众期待提高、学生人数减少、政府支持度走低、媒介恶意报导等美国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激化,美国的著名学者卡特里普、森特等在1952年从公关角度提出了一些适用性对策,美国学者库姆斯也在20世纪80年代末从宏观角度研究了世界高等教育危机并大声呼吁寻求对此问题的重视。中国学者周贝隆作为国内较早重视校园公共突发事件研究的学者,在1994年也提出了“中国教育的危机”这一概念。受研究角度和自身环境的影响,国内最早研究高校突发事件的学者主要分为两类:从校园公关角度出发研究的公共专家,如熊源伟、袁传荣等;从实际管理经验出发,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寻求发展的大批学校实务工作者。由于理论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研究成果较少,即使国内学者认识到了突发事件对高校声誉和形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影响,也很难得到更为深入的处理方法和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比如能维护社会稳定、为教学科研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应对高等院校中发生的突发性危机事件,既有技术管理问题,更存在着思想教育、心理异常防控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党的优良作风建设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优势,在应对这一系列校园危机时发挥着积极独特的作用。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趋向于多样化,各类社会化问题不断出现。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群体,大学生群体有着其自身所处环境产生的特殊性,具有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征。信息网络传播渠道日益发达,学生对国际社会热点问题更敏感,高度信息化下学生受不良信息影响程度加深,扩招后的校园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脆弱化,等等。还有,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问题日益突出,贫困生承受比一般大学生更重的经济社会压力,部分同学甚至觉得自己失去人格尊严,各种心理障碍以及极端行为都极易产生。只有在深入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1.突发性。高校突发事件的首要特征是突发性。极小事件以偶然发生的形式,造成或可能产生的后果让人猝不及防,难以预料,措手不及。从量表到质变的过程中,外界干扰和内部诱导因素都不可测、不可知。因此,高校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和偶然性是无法避免的。它一旦发生,影响力势必使在校园内迅速扩散,使师生和学校陷入慌乱当中。

2.危害性。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和恶果,给高校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受到影响。大学生群体由于其心智相对不够成熟却又相当敏感易触动,突发事件容易引起群体性恐慌,进而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稳定,这是高校突发事件的另一特性。一旦遇到负面效应极强的突发事件,极易被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人唆使摆弄,加深危害程度,并向政治敏感问题演化,最终威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偏差。

3.客观性。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偶然性的背后都存在一定的必然性。突发事件的酝酿、出现、发展、蔓延和爆发这一过程,不断会有信息传递出来,这些信息都能为高校管理者和决策人提供一些线索资料,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原因和背景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突发事件又是可以把握和预测的。

4.扩散性。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比其他群体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反响,由于高校师生作为社会上的高知识、高素质群体,有着标杆的作用,而突发事件的“涟漪效应”使其极易扩散蔓延到社会其他角落,引起相应的连锁反应导致一个或几个继发事件的发生。加之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渠道高度发达,网络媒体反应迅速,高校突发事件蔓延扩散途径多样化,速度也更快。

5.敏感性。绝大多数高校学生思维活跃、嗅觉敏锐、好奇心强,对新事物的反映和接受能力极快,参与事件的能力也很强,这是高校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文化组织而产生的特点。一旦高校发生突发事件,这些有知识、有理想、充满热情的青年学生极易被卷入;同时,由于他们从小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尽心保护,社会实践经验和危机意识都相对较缺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缺乏对突发事件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一个特殊性所在。

三、高校突发事件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稳定。突发事件,容易使人们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某种病态的人格行为,集中表现为不信任、茫然无措、恐慌和行为失常,人人都有一种危机感,人与人之间不能正常交往,导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危机状态中。这也是由社会心理学角度得到的正常结论。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井然有序的教学生活安排往往由于外界干涉或学生自我不适应而被打破,影响了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思想稳定,甚至会产生对自己、学校、国家和社会的怀疑、不信任。如“非典”在北京等地急速蔓延期间,恐慌出现,许多学生未经学校同意就擅自离校、返校等等,心理活动表现出病态的人格行为,这些行为又造成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2.激化了高校潜在的矛盾。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贫困生总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当前已达到了在校生总数的20%左右。贫困生比率过高是学校和谐稳定发展的隐患。教育体制不断改革,急速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伴随着社会发展出现就业难度加大现象,就业压力给很多大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一系列的负担,就业问题积压成疾极易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高校安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招生和就业方面的利益关系导致的各种问题,都能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起到激化高校潜在矛盾的作用。

3.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面临考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管理者和执行者,面对突发事件时,更要沉着冷静,细致观察前因后果、敏锐预测事态发展动向、迅速正确作出决策解决问题以及及时掌控学生思想动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有效地采取防范措施。其次,要对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同时对学生进行现实案例教育,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第三,面对突发事件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快速决策、妥善处理、稳定人心,为处理事件赢得宝贵的缓冲时间,避免高校的突发事件在不可控制情态下进一步扩大。

四、高校突发事件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契机

高校突发事件不仅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机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这一“非常态”带来的契机,找出引起人们产生共鸣的事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在社会常态下难以企及的教育效果。

1.高校突发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机遇。高校突发事件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能充分利用突发事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能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1999年发生的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一些高校以该事件为切入点,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分析原因有以下三点:其一,该事件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爱国舆论环境,在这种氛围下,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更易被受教育者接受;其二,有些道德品质在危难而紧迫的背景下更容易凸显,突发事件的发生就为这些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的巩固和强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其三,人们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所获得的感受其影响更为深刻。

2.高校突发事件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防患于未然的危机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有助于建立起嗅觉灵敏、反应快捷、运转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预警和信息反馈机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及时把握社会的思想动向和在校学生的心理动态,如何才能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苗头和根源,如何才能超前预测并及时发现潜藏在社会生活中的暗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是对其工作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极大考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科学化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角度解决高校突发事件,还需要思政工作者的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