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汉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汉语言文学常识精选(九篇)

汉语言文学常识

第1篇:汉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

前言:

汉语言文学对我们日常交流、沟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好汉语言文学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高中阶段的汉语言文学,其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形式的汉语言文学,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对于汉语言文学,我们从小就有接触,如在小学、初中阶段,通过古典故事学习汉语言文学,或者通过古诗词学习汉语言文学,因此,对我们学生而言,汉语言文学是我们接触最早的东西。对于高中汉语言文学包括古代诗词、现代散文、小说等各个领域,学好高中汉语言文学不仅能为今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提高我们的精神内涵,这对我们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对国外语言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如英语、韩语、日语等,我们有很多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我们从小就接触了,现在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学习,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语、韩语、日语等国外语言上,忽视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造成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学好汉语言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策略

2.1确保学习的系统化

对于汉语言文学,其基础是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必须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只有构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结构,才能获得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效果。因此,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应该对汉语言文学内容进行整理,组建知识架构,从而保证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良好记忆和衔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应该坚持基础—提升的原则,只有打好汉语言文学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高层次汉语言文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系统化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否则就会造成汉语言文学学习不完整,举例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同学会忽略汉字、词组等最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往往会因为汉字、词组等基础知识学习不到位,从而对其他内容的学习造成一定影响。其次,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应该明确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顺序,这样才能在实际学习中针对性进行,才能在学习中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另外,系统化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还有助于我们记忆,有很多同学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认为记忆是一个难点,有很多知识难以记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记忆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并没有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没有对知识进行理解性记忆,也没有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样记忆起来就会感觉很困难。通过系统性学习汉语言文学,能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结构,这就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记忆有极大的帮助。

2.2抓住学习重点

对于高中汉语言文学,其内容十分丰富,理论知识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十分繁杂,这就要求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学会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抓住学习重点,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侧重点,汉语言文学也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针对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在我看来,汉语言文学的重点有三方面,一是名词术语,这一方面主要是学习汉字、词汇、拼音,这也是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二是汉语言中的关联词、连接词,在汉语言文学中往往会利用一些关联词进行句子之间的衔接,学好这些关联词,对于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有极大的帮助;三是对句子、句式的分析,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拼音、词汇、句子、文章的学习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学会了句子、句式,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文章。

2.3注重动手练习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仅仅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及学习重点是不够的,还应该加强动手练习,只有经过实践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证实,才能真正转换成我们的东西,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必须注重动手练习,在练习中寻找是否有遗漏的知识,以此来提高汉语言学习效果。

3、总结

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必须确保学习的系统性,加强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力度,并注重动手练习,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针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其他同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国景.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青年文学家,2013,(05):165-166.

[2]刘萍.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37-38.

第2篇:汉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 藏区“9+3“学生;语言适应;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02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四川省委、省政府从2009年开始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即9年义务教育加3年免费内地中职学校职业教育。大批藏区“9+3”学生远离故土,进入内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首先面临的是语言问题。

如何突破语言关,让“9+3”学生尽快适应当地学习生活,学到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学校急需解决的。我校自2009年开始接受藏区“9+3”学生,目前在校共计180名,笔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名学生追踪了解其在当地汉语学习状况、进入内地后汉语言学习适应的情况并分析,提出促进藏区“9+3”学生语言适应的策略与措施。

二、研究的实施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着便利和有效的原则,在我校“9+3”学生中选择了拉姆做为研究对象。拉姆,女,19岁,自贡卫校护理156班学生,家住甘孜州新龙县麻日乡中立村(半农半牧区)。入学时学校摸底考试语文24分,在全班排在倒数第6名。通过在校两年学习,拉姆各科成绩全部通过,两年成绩排名位列全班第八名,目前正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实习。拉姆从入学在汉语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到最后完成学业,顺利进入实习,经历了藏区“9+3”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能够典型的体现藏区“9+3”学生的语言学习适应过程。

(二)拉姆的语言学习适应叙事

实际上我只有小学四年级水平。上小学时主要学习藏语、语文、数学。语文老师为汉族老师,上课只是让我们读,并不解释,因此很多汉语能读,但是不能了解意思,很多汉语还是从看电视知道的。平时候同学之间交流都用藏语交流。刚入学的时候,感觉很兴奋,说实在的,我根本没有想到过什么困难。但是上课时候我知道老师在讲什么话,但听不懂老师讲话的意思,有点听天书,我只有使劲的听、强迫自己记。当时入学都快一个月了,我还理解不了医学上“机体”是什么意思!“到内地学习,汉语真的很重要”拉姆主动说到。汉语知识差,意味着什么都听不懂。

拉姆身为一名处在边远农区的藏族孩子,入学后感到学习吃力、听不太懂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汉语教学水平差,学习基础薄弱,语言沟通障碍。

学校针对我们,专门开办了语文、基础数学补习班,我觉得挺有用的。老师你给我找的语文补习材料、故事书我都认真学习,安排的语文作业我也认真去做,我还参加了普通话检测,虽然只获得“三甲”水平,我还是感到很开心。但是我性格内向,不太善于与别人沟通交谈,我们班上成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对我汉语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一个小组的同学捆绑在一起,经常讨论,不懂的我经常询问她们,提高了我的汉语表达及理解能力。

拉姆在学校、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加上自身努力,迅速提高了自身的汉语能力及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拉姆学习情况分析

拉姆入学时学校摸底考试语文24分(总分100分,水平为自贡当地初一水平)。当时全校入学的“9+3”学生共有96名,语文最高分68分,最低分0分,平均40.8分。卷面上主要问题是汉字认知能力低下,字音辨读能力低,拼音能力差,无法辨识相似字、易错字的读音;常用字词掌握不好,无法正确区分和书写同音词、形近字;对词义的理解上对常用成语接触甚少,运用甚少,特别是不理解成语的感彩[1];同时书写能力较差,缺乏基础的阅读知识,对记叙、描写等常识都不能掌握,作文遣词造句缺乏层次和想象力。

分析原因,可以看到甘孜州全州幅员面积1513万平方公里,人口有813万人,其中未成年人有2915万。由于自然条件和区域成本差异,造成藏区教育点多、面广、战线长、投入大、成效小、发展不平衡,师资队伍量少质弱且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水平薄弱[2]。汉语作为藏区重要的第二门语言,国家非常重视,大力在藏区推行藏汉双语教学。全省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的藏汉双语教学模式:第一类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二类部分课程用汉语文授课,部分课程用民族语文授课;第三类除开设民族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汉语文授课。虽然三种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但关键的师资上存在很大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藏区中小学汉语教师中从专门的师范院校毕业教师只占56.9%,从专门的汉语言专业毕业也仅占51.8%,非汉语专业毕业而从事汉语文教学的占48.2%之多。还有这些教师中的一部分虽然是师范学院、汉语言专业毕业,但并非是汉语教育或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3]。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常常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社会背景,文化和生活的特征。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目前藏区的汉语教学中重视了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了藏汉文化的差异,重视了文化知识层而忽视了文化理解层,忽视了将文化渗透到交际实践中。很多藏区中小学汉语语文课堂只学习汉字却无法学到连老师也不能理解的该汉语背后的词义及其包含的感情与文化。如汉语中“油条”既有“长条形的一种油炸的面食”之意,同时作为面食的油条所具有的特点,“某某人是个老油条”中又有“世故圆滑、偷奸耍滑”的文化色彩。许多藏区学生完全不能理解是食品怎么又形容人,因而对相对深奥的医学术语就更难于理解,如中医中的“精”、“气”、“神”等。拉姆所在新龙县麻日乡中立村,除开设汉语文课程外,其它课程均用藏语授课。汉语仅作为辅修科目,日常用语也为藏语,缺乏汉语学习的环境,因而汉语掌握能力更差。

与以往的民族学生择优经培训进入内地大学学习不同,“9+3”学生是初中毕业的藏区学生进入内地中职学校学习,学生年龄相对更小,只要学生愿意几乎没有门槛限制,导致人员众多,缺乏相应的衔接教育,导致“9+3”学生汉语知识薄弱,理解能力不够,成为不能适应内地学习的重要原因。语言问题几乎是所有“9+3”学生首先要解决的第一道难题。

四、应对措施

1、在语音、词汇、语法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9+3”学生学习汉语,对她们来说就是第二语言学习。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不仅仅包括语言结构、语法知识,还需要理解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汉语的补习按照初中毕业生的基础要求,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多方面进行补习。许多接受“9+3”学生的学校均开展了文化知识补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补习上,重点应该传授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语言教学中有机地融入文化教学。如:在词汇的教学中注重文化传承的背景知识的导入,将词汇知识与文化含义适时融合;要尽量结合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介绍语言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并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用背景中进行教学;同时注重藏汉文化之间的比较。通过补习使学生有兴趣学,学了能用,并用得恰当。通过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使藏族学生了解汉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交准则、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从而开阔其学习的文化视野,培养其对汉语文化的直接领悟力和敏感度,使其适应汉语文化的环境氛围,并能运用汉语准确地理解和表达[4],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汉语言学习与藏区当地文化相联系,充分利用学生母语特点,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与自信心,提高汉语学习能力。

“9+3”学生远离家乡、父母,来到内地求学,因环境的改变,与人沟通受阻,学习基础差,普遍觉得自卑。在“9+3”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将教学与藏区文化联系起来,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克服其自卑心理。如在对学生讲解汉语中姓名的组成与由来时,结合藏族姓名特点及含义询问学生自身姓名的组成及含义,对比讲解,受到学生热烈欢迎。语言是人类共有的属性,与人类思维有着密切联系,是人类表达思维最有效的手段。人类的思维是有共性的,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充分利用母语正迁移与的负迁移作用,采用启发式与对比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比较、总结、归纳,突出两种语言的相同和差异之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汉语学习的能力。但这对内地中职学校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3、运用教师与学生、汉族学生与藏族学生“一助一”形式及小组合作学习,加强藏区学生与内地汉族师生交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提高“9+3”学生汉语言能力的提高。

将“9+3”学生与教师、汉族学生“一助一”对应结成小组,通过日常生活学习的交流,强化学生汉语能力。笔者与拉姆结对后,根据其语文基础,安排拉姆课余时间增加汉语阅读量,布置她写日记、作文等提高语文水平。同时汉族结对同学小莉课余时间主动与拉姆联系,一起学习、玩耍,同时要求拉姆只能说汉语,不能说藏语,潜移默化,提高了拉姆的汉语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除此之外班主任老师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居住地、性别等不同,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在班上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操行分全部捆绑在一起,在共同的目标下,小组成员必须经常在一起,面对共同的问题,讨论学习,相互沟通交流。小组中汉语能力强的学生引领本小组其他学生对讲课中不懂的部分理解、掌握,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了解与团结,提高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同时相互影响,提高学生运用汉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雪琴.义务教育阶段四川藏区学生汉语文学业能力调查一甘孜州理塘县个案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2009

[2]叶晓彬.甘孜藏区教育现状及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94-99

第3篇:汉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摘要】汉语对英语学习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参与英语教学的师生须认识到这种影响的双重作用,充分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而英语学习过程中汉语对英语学习产生的负迁移是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师而言,如何减少汉语负迁移对学生造成的障碍是刻不容缓的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多收集有关汉语思维对英语学习负迁移的资料,教学时多做英语汉语两种语言的比较,使英语教学具有预见性,避免负迁移的发生,这样才能强化学生学习不同语言的意识,达到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效果的目的。

1.引言

汉语与英语作为语言有共同的地方,因此汉语会对英语学习起积极作用,能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这种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作正迁移;又由于英语与汉语属于不同语系,差异很大,有时会干扰英语学习,给学生学习英语带来困难。这种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作负迁移。高职生的英语学习状况一直倍受关注,大多数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严重。因此,参与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师与学生应研究和关注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利用汉语对英语学习有利的一面,克服不利影响,使英语教学达到理想效果。迁移(transfer)原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掌握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影响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的一种过程。语言迁移是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视为语言学习中一个复杂且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识心理过程(李玲玲,2008:73)。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称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中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英语学习中,迁移的作用在于使习得的经验能够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而整合的心理语言结构,有效解决当前问题。同时,通过具体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以改造和充实,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调节机制,实现由知识、技能到能力的转化。

2.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二者的共同点,让学生运用其掌握的相关汉语知识去对英语学习产生促进作用。(1)语音方面:利用汉语中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基本相同、相似的对等音素,拼读相关英语音标。例如,英语元音[i:]、[E:]、[C:]、[u:]分别与汉语韵母i、e、o、u相当,因而学生在学习这些元音时困难不大。(2)词汇方面: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语言可分为理性意义词汇和联想意义词汇。英语的理性意义词汇多数可用汉语相应的词来表达,其意义在上下文中是完全相等的,如一些专有名词。学生在记忆这些单词时,可以借助汉语的理解加速掌握。为了让学生更灵活地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教师还可以利用汉语中形声字构字法,指导学生分析英语单词的构成(词根、词缀)。通过学习词根、词缀,避免死记硬背,进一步扩大词汇量,进而促进语言学习的正迁移。(3)语法方面:英语的一些基本句型和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为运用汉语的正迁移提供了极大便利,如:“IstudyEnglish.”(我学英语。)即为汉语中“主+谓+宾”结构。

3.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努力克服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负迁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3.1语音方面英汉语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其差别较之属于同一语系的语言来说又要大些,按照对比分析学派的观点,这将会导致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苏留华,2000:46)。例如:英语辅音多,而汉语辅音少,且英语中有些辅音在汉语中是没有的,例如[W]和[T],汉语中没有此音,很多学生就发成汉语的s而不是[W],发[T]音时用汉语的“z”或“d”。英语辅音除了[h]以外都可以出现在词尾,如“cat”、“dog”等,但汉语中以韵母结尾的词占大多数,学生常常在辅音连缀中加一个元音。英语和汉语在语音方面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汉语是声调语言,而英语是一个强调重音和节奏的语言,除了单词重音还有句子重音。在英语句子中,通常是实词重读,虚词不重读。实意词包括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非实意词包括冠词、代词、介词和一些连词。学生常把实词、虚词都重读,听起来好像是单词逐个往外蹦。3.2语法方面汉语语法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也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名词格和数的变化、时态、冠词、介词、定语等方面。英语和汉语都有名词单复数的概念,汉语多在人称后加“们”表示复数,但对于事物名词没有单复数的变化,例如“房子”,可以说“一座房子”、“两座房子”;而英语表示人称和事物的名词复数由不同的词尾变化构成,这使学生们一时难以习惯,特别是汉语的名词没有可数不可数之分,例如“furniture”是不可数名词,而汉语可以说“一件家具”,学生会因汉语的影响将此单词理解为可数名词(李晓惠等,2006:17)。英语的时态变化对学生来说真是难上加难,特别是学生对一般现在时的运用总是受汉语影响,常常忘记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时动词需加s的变化。汉语中没有冠词,由于汉语中没有与英语冠词相对应的词语,学生往往忽略冠词,而英语中对冠词的使用又十分繁杂,这也就使许多英语初学者特别是在口语表达中,由于思维的连续性而来不及作过多的思考,导致经常忽略冠词。例如:“Thereisclockineveryclassroominthiscollege.”就忽略了冠词,应为“Thereisaclockineveryclassroominthiscollege.”。另外,英语中形容词只能作表语,不能作谓语,它与主语之间必须有系动词“be”等来连接。而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作谓语,它与主语之间不需要系动词。因此,学习者常常会省略系动词而造出类似于“Weveryhappy.”这样的错误句子,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Weareveryhappy.”。英语很多动词是不及物动词,必须加上介词才能带上宾语。例如汉语的“等”,英语为“wait”,汉语可直接加宾语,但英语必须是“waitforsb.”。3.3语用方面语用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学习者将母语对某一词语或某一结构的语用意义生搬硬套用在英语上而造成的负迁移。如:在商店里汉语习惯说“您要点什么?”而英美人则说与此意思相同的“MayIhelpyou?”(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另外,学习者将“看报纸”说成“toseenewspaper”,或将吃药说成“toeatmedicine”,犯的也是类似的错误。显然,错误的发生完全是受母语的影响,将汉语和英语生硬对译而引起的。3.4文化方面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各民族的语言与各民族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他们的风俗习惯,传统和思维方式等都反映在语言当中。有时尽管学习者的英语语音、语法学得不错,词汇也掌握了几千,说话却依然不得体。例如:上课铃响了,老师进教室,学生说:“Goodmorning,teacher.”,这是在校园常看到的情景。在汉语可以说:“老师好!”这里的“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在英语里,“teacher”却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学生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胡文仲,2002:2)。学生学习英语时,会在某种程度上受母语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和干扰,往往会不自觉地把母语的文化和语言搬到英语学习中去。中国人在第一次见面时一般说“久仰大名”,但在英语交际中却不能说“Ihaveheardyournameforalongtime.”,只能说“Nicetomeetyou.”。

4.语言迁移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4.1加强汉英比较,发现异同,增强其可辨性语法方面,汉语除了附加助词外,词语本身无法表示从属语法范畴;而英语属于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名词有格和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语态、语气的变化。汉语中缺省的这一部分规则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的负迁移,他们往往忘记这些变化,产生如“Helikeapple.”等错误。另外,汉语词汇的句法功能取决于语义,而语序是语义结构的重要手段。汉语语序顺序线形集结占绝对优势,倒装只是一种功能性变异,不属于常规。英语词语的句法功能取决于语句的词语形态及句子的组合形式,语序的语法功能不如汉语那么重要,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的关系逆序线形集结很普遍,倒装不会引起句子成分的功能变化。英语中有一组由关系代词(who、whom、whose、which、that)和关系副词(when、where)引导的从句,还有以“it”为先行主语的句式,如“Itisnecessarythat...”等,可使逆序得以广泛使用。但中国学生往往宁愿使用汉语句式来逐字逐句将英语套进去,无论句子多长都按汉语顺序排列,自然造不出地道的英文句子。如中文为:“这就是我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学生翻译成:“Thisismyfatherusedtowork’splace.”。要克服汉语语法方面的干扰,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英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要给予足够重视,重点讲解。其次,通过大量的练习来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正确英语句式和语序表达的习惯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可以抵抗母语干扰,避免负迁移的产生。而在语篇方面,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汉语结构上的黏着性较弱,语段中接应手段少,句子的功能层次不见诸于形式。而英语中形式连接成分必不可少。学生平常的写作练习中,语段、语篇的连接词被忽略,整篇文章全凭意念交流,远离英语行文规范,正是受汉语行文习惯的影响所致。由此可见,英语写作技巧训练对于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教学中,应注意对比两种语言体系中存在差异的部分,尤其是对那些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重点区,要提醒学生时常保持警惕,并针对不同的方面采取相应对策。4.2加强英、汉文化辨异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不仅存在于语言层面上,还存在于文化差异上。也就是说,汉语与英语的文化差异是造成干扰英语学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汉语文化负迁移造成理解错误或使交际陷入尴尬境地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汉语见面会问“你去哪里?”在英语里,除了在医院、移民局这类地方,很难想象会有人问:“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Wheredoyoucomefrom?”这类问题。英美人对于“Whereareyougoing?”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是“It’snoneofyourbusiness.”(胡文仲,2002:5)。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和传播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不了解西方文化,以母语文化的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来应对西方人士,自然会造成用语失误,形成交际上的障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文化习得的角度来看,不仅要求语言形式的正确,还要求语言运用恰当。因此,词汇教学也不能只停留在单词的表层意义上,既要教授语言的搭配运用,也要教授它的文化内涵。如果是成语、习语,则最好进一步揭示其词源典故。在课文讲解时,不妨多补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如果课文属于文学作品,也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或者可以采用主题教学的模式,给学生整块地输入某些特殊语境下所需的语言文化常识。此外,英语的学习并不只限于课堂,课余时间也存在着广阔的学习空间。可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欣赏优秀的原声影视作品,与外国朋友交往等。这些活动会开阔学生视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语感,从而减少母语负迁移的产生。迁移规律对英语学习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母语对英语的影响既有推动作用,也有阻碍作用。正如Lado所说的:“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比较母语与外语的差别,就能更清楚地掌握学生前进中的真正障碍,就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把握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尽量抑制负迁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汉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外部条件;专业限制;学科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1-0062-03

[基金项目]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一般项目(2010GA094)。

[作者简介]李丽群(1979―),女,湖南耒阳人,硕士,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韦恩洁(1973―),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图书馆馆员。

目前学界对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讨论热烈非常,成果亦不少。这些成果,或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当前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也有一部分研究和实践,呈现出脱离教学实际的趋势,甚或发展成“为教改而教改”的不良倾向。以下从课程性质、外部条件、专业限制、学科基础四个方面讨论现代汉语课程教改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现代汉语课程教改应考虑自身的课程性质

认识现代汉语课程的性质,需要重点把握大学课程与中学课程的区别这一重要问题。相对于中学课程的基础性而言,大学课程应该体现更高的层次,具体可以体现在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上。中学阶段所讲的现代汉语知识,多为散点式的,且多点到为止,教学效果也仅仅是浮光掠影式的一瞥,很难反映现代汉语课程知识体系的全貌及其背后的体系和原则。比如中学阶段教授了一些有关汉语暂拟体系语法的术语,经中学阶段升入大学的学生可能也都会背“主谓宾,定状补”“句子主干主谓宾,句子枝叶定状补”之类的口诀,但是对于这些术语之间的划分标准、归类例外、逻辑关系等更为基础、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是很少涉及的,而这些正是大学阶段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现代汉语课程正是要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拓展相关理论知识的范围,加深相应的理论深度,把一个个表面散乱的知识点背后的有机联系和结构系统、完整、准确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从汉语语言结构系统的高度来认识现代汉语的各种现象,这无疑是一种实质性的发展和提高。

如果仅仅看到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中学语文有部分重合,就简单地认为它在重复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因而批评它并无多大实际效用,这是完全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同时,那种根据现代汉语课程与中学语文课程之间具有的继承性,就直接要求它向中学语文课程靠拢的认识也不合乎大学课程的基本性质。这两种观点看起来有些不同,但实质却是一致的,即忽视了现代汉语课程作为一门大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作为大学课程的现代汉语课程较之中学语文课程,理应达到一定的广度、高度和深度,并同后者保持一定的距离。

二、现代汉语课程教改应考虑外部条件的制约

现代汉语课程教改的外部条件有大小之分。“大”指目前我国语言生活的实际,“小”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这些因素是现代汉语课程教改确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基本前提。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语言,还有不少民族有自己的文字。由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同汉语的关系也呈现出相应的分布状态。汉语本身的方言分化非常复杂,且方言内部差异较大。由于汉语普通话推广的时间不长,并且在“”期间一度中断,因此目前汉民族自身熟悉并使用汉民族共同语的程度和水平并不高,仍旧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状态。另外,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这两个因素还经常产生交互作用。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许多壮族群众在进行跨语际交际时,说的并不是普通话,而是汉语的粤方言。上述三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就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比较薄弱,仍旧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完成。把教学目标定得过高,是不符合目前我国语言生活实际的。

除了“大”的外部条件的限制,还有“小”的外部条件限制。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前,接受了多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但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比如,为掌握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汉字学习状况,笔者曾经在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做过一次测试。测试题目是100个最常用汉字,要求学生按规范笔顺书写,结果只有不到一半的学生及格。常用汉字的学习尚且如此,其他更为复杂的阅读、写作学习可想而知。只要我们随机检查学生交的作业或论文,就能知道问题已经大到了何种程度。这使得现代汉语课程本来就不够坚实的基础变得更加薄弱,大学课程甚至需要补充一些本该在中学阶段学完的知识,完成一些本该在中学阶段完成的任务。所以,虽然作为大学课程,现代汉语课程理应保持自己同中学语文的距离,并应具有一定的广度、高度和深度,但受到目前外部条件的限制,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不宜定得过高。从总体上看,现行“三基”“三能”的教学目标仍然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有必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长期坚持。

三、现代汉语课程教改应考虑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

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情况不同,目前高校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专业已经不再局限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现称“汉语国际教育”)、文秘教育、新闻传播等专业都开设了这一课程。由于这些专业的性质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专业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要求也存在显著的不同: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相对来说要求较为全面、深入、具体的课程学习,而文秘教育、新闻学和播音主持专业对课程的需求更多的是各取一体,而非全部。所谓“全面、深入、具体”的学习是指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两个专业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力求全面,在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也绝对不能放松,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由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对象是非汉语母语者,因此要求学生对诸多汉语现象有更为细致、深入的了解。例如,有留学生说出这样的句子:“我把他爱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对汉语动词的内部分类有详细的了解。因为,只有清楚地知道汉语动词内部还有动作动词、认知动词、心理动词等小类的区别,才能很好地解释上述错误的致误缘由,才能更好地引导学习者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所谓“各取一体”,指的是文秘教育、新闻学和播音主持各专业,由于专业的不同特点,只是对现代汉语课程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有较高的要求,至于其他方面的知识技能,则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得太多。具体而言,对于文秘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而文字、语音方面则没有那么迫切的学习需求。新闻学专业也是如此。相反,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对语音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有非常高的要求,对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只要有基本了解即可,并不要求做到“全面、深入和具体”。

正是由于上述各专业的性质差异,现代汉语课程在相应专业计划中的地位也应有显著不同。在汉语言专业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现代汉语课程一般应设置成专业基础课,课时安排也应更多一些,以两个学期为宜。此外,还应该开设一些配套的实践性辅助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应有所不同和侧重:前者应该注重全面、系统、深入,在理解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努力发掘其背后蕴含的根本原则、总体框架、科学逻辑;后者应该走细致、具体的路线,在细节上下功夫,避免抽象空泛,争取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一个容易造成错误的知识点所涉及的所有问题。与此不同,在文秘教育、新闻学和播音主持三个专业中,现代汉语课程不一定需要设置成专业基础课或必修课,尤其是对新闻学和播音主持两个专业,可以安排为专业选修课,学时也不宜过长,应在现行课时数的基础上适当压缩。三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专业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例如,播音主持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应该大幅度提高“语音”部分知识的传授,加强相关技能的训练,并增加大量富于趣味性的练习材料,比如“双声诗”就可以很好地起到纠正、强化声母技能的作用。

四、现代汉语课程教改应考虑自身的学科基础

这里所说的学科基础包括两个方面:现代汉语课程与其他语言类课程的分工与合作、现代汉语课程自身的知识体系。目前高校中文类专业开设的语言类课程,除了现代汉语课程外,还有“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应该解决好和上述课程的分工与合作。

现代汉语课程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普通话,是一种正在使用的“活”语言,而古代汉语课程研究的则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是一种“死”语言,二者理应各有各的分工。现代汉语课程的开设时间普遍早于古代汉语课程,而古代汉语课程的教材,在编写时一般就已经默认学习对象系统地学过现代汉语课程,所以二者理应在坚持分工的前提下密切合作。比如现代汉语课程中有关语音演变、语义演变、汉字字形演变的部分,可以略讲,待开设古代汉语课程时,再联系现代汉语课程的旧闻,拓展深化应有的新知。现代汉语课程以现代汉语普通话的相关理论、知识、技能为教学内容。语言学概论课程则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的基础上,适时、适当地联系其他常见外语,系统传授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基础知识、根本原则。现代汉语课程的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放在语言学概论课程里讲授。例如现代汉语课程的语音部分应主要讲授汉语音节的声、韵、调结构,而把较难、较抽象的音位学理论,留给语言学概论课程来解决。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作为一项综合工程,除了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课程性质、国家语文生活实际与学生语文学习基础等外部条件外,还应当充分考虑设课的不同专业对教学目标的影响、其他语言类课程与现代汉语课程的分工合作等重要问题。只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定位才会较为准确、合理,相应的改革实践也就不易出现较大的偏差。

参考文献:

[1]杜道流.“新课标”背景下的高师“现代汉语”课程内容改革.中国高教研究,2006(1).

[2]黄伯荣.现代汉语课的内容.语文建设,1994(9).

[3]李如龙.也谈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语文建设,1998(5).

[4]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云梦学刊,2007(7).

第5篇:汉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教学语言

引言: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明确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学习对象,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某种效果的活动中所使用的语言。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学生接受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相互情感的交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等,都必须凭借教学语言来完成,教师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与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必须对汉语教学课堂的教学语言采取高度重视的态度。

一、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汉语作为中国这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通用语言,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发展社会经济、促进地区以及民族间的交流和沟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更能维系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从而繁荣民族经济,巩固民族团结。

在少数民族民族中小学中推进“双语”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少数民族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综合素质,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事业,于此同时,汉语的学习能够使少数民族人民更好的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人民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从而促进民族经济的繁荣,为整个民族的良好持久的发展打下基础。[2]

汉字记载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和经验,汉语是全国各民族相互交际共同使用的语言工具,学好汉语文已成为少数民族的共同愿望。少数民族学习使用汉语,对于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转变观念,走向开放,提高整体素质,促进民族事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不仅仅只是去掌握一种语言工具,同时也应通过学习汉语,融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使自己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民族。

二、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特点和形式

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教授知识,两种语言的运用比例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来合理分配。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与同属第二语言教学的对外汉语教学有共同点,其学习阶段可以分为学校教育时期和社会实践学习时期。但这一学科不是外语教学,而是国内少数民族对全国最通用语言的学习。特殊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使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主要有三个特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一种全民教育、常规教育;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以学校教育为主,形成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学体系;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对比教学。[1]

汉语实践教学应该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实践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在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重视训练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如师生互动设置对话情境,要求学生理解会话背景等,然而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情景只是假设或者模拟。许多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考试达到了高级阶段的要求,但在交流过程中还是感到力不从心,这都是因为平时缺少实际的锻炼。因此,汉语实践的作用超过任何课堂情景模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汉语实践,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开拓学生语言交际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工作实践中去。[4]

三、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避免汉语学习概念化活公式。汉语是一种语言,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应用,因此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不断强化听说技能和阅读理解能力,要努力形成以理论为基础,听、说领先,读、写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每一阶段、每一课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及听、说、读、写能力都应做出定性、定量的规定,并尽可能地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达到学习汉语的的目标。[3]

2、切勿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与一般语文教学混为一谈。在现如今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很多老师仍旧会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和一般语文教学被混为一谈,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往往使得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一直沿用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并没有遵循第二语言的教学规律。搞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和较强的汉语研究能力外,还必须对教学对象的母语和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因此,老师要不断地学习,并且从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5]

四、总结

汉语是我国各民族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不仅对于国家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各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也有重要影响,因此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不同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一种全民教育、常规教育并且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往往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形成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学体系,除此之外,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对比的教学。因此要在掌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同时要避免汉语学习的概念化和公式化,切勿将汉语教学和一般的语文教学混为一谈,努力打造和谐民主课堂。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是课堂信息传递的工具。不管课堂教学采取怎样的手段和方式,它都离不来语言的使用。因此汉民族汉语教学课堂上的语言应用对于学生学习汉语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旷娟;汉语作为二语的课堂教学语言[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葛爱华;浅谈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08)

[3]白翠蓉;教师应如何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水平[J];中国民族教育2008(12)

第6篇:汉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华裔儿童 汉语汉字教学 方法

加拿大语言学家麦基说过,学说话被认为是人类所习得的最困难的技能。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受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华裔儿童从一出生就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成长,学习着特定环境的语言,在入学前就掌握了复杂的语言系统。因受客观的外在环境的限制,华裔儿童和国内成长起来的孩子相比,他们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国的历史、现状、发展缺乏了解。但因大部分家长能够有意识的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华裔儿童的这种有利的家庭环境优势是其他的族裔孩子学习汉语上无法可比的。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的语言在本质上有根本的不同,中国传统的教学经验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入华裔儿童的汉语教学中来,毕竟我们教学对象的语言习得情况是不同的。汉语不是字母文字,无论是对外汉语教学,还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培养汉语的语感是关键,汉字教学作为语言要素教学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对华裔儿童的汉字教学有其特殊性

对外汉语教学要遵守汉语语言规律。汉字是形、义、音合为一体的文字,在语言方面,不少华裔儿童或多或少会使用汉语,这归功于孩子在家时父母能和孩子用汉语进行交流,家长也为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汉语能力创造环境。多数华裔儿童有着较好的家庭文化背景,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汉语口语能力。所以对华裔儿童初期学习汉字不应用汉语拼音来启蒙。华裔儿童学习拼音重点是教会孩子掌握正确的发音,告诉孩子怎么读出这个汉字。国内长大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语言环境使他们的“音和义”的发展优于“形”的发展。汉语拼音是发音的工具,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它是用来记录人类发音的符号。拼音是字母文字,它容易和国外长大的华裔儿童早期接触过的外语产生混淆,这些早已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字母文字的华裔儿童,在学习汉语词语的同时学习汉字的书写形式,对汉字的音、形、义显得非常陌生。如果生硬的按照传统的“先拼音后汉字”的顺序对华裔儿童进行教学,不但对孩子没有帮助,反而增加了他们对拼音的依赖,减慢了学习汉字的速度。由于华裔儿童的家长早期忽视了对孩子的汉字教育,所以能说简单汉语,但却不认识汉字的华裔儿童为数不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会看到一些初识汉字的华裔儿童有“画”字的现象。教学实践表明,用拼音来帮助华裔儿童记忆、认读汉字是费时又费力的方法。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人的早期成长中,玩是最好的工作。通过一些有趣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教师可带着学生无数次的“玩”汉字,不但培养华裔儿童对汉字的情感和兴趣,也让孩子们从中领悟到汉字伟大的魅力。

二、对华裔儿童汉字教学的思考

1.在汉字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

让华裔儿童了解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中国文化、能寻根问源,文化教学是汉语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明史中光彩的奇葩。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与古印度哈拉比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是当今世界发现最早的文字。民族的语言与文字表现着民族的智慧,是一个民族的图腾的象征。汉字有着东方思维方式,它具象、隐喻、会意的特点,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香港已故著名学者安子介认为“汉字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因为“汉字是拼形文字,能使人引起联想,联想是一切发明之母”。

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会意、指事、象形、形声、转注、假借。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世界上有哪一种文字能够像汉字那样,能让人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使人浮想翩翩呢?汉字的这些功能是字母文字做不到也取代不了的。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如:“禾”字,它像一株下垂的稻穗,有叶、根也有茎的成熟的谷类植物,用“禾”字组合的字,如“稻”、“穗”、“秋”、“稀”、“稼”与谷类植物等农作物有关;“皿”字,它像古代装酒的容器,在容器里还有装半满的酒,用“皿”字组合的字,如“酒”、“醴”、“酣”、“酌”、“酝”、“酿”、“醉”、“醺”、“酷、“醇”等与酒等发酵食品、饮酒的行为有关。看到“网”,我们的眼前会浮现出:“渔民打渔时候用的网”;我们看到“弄”字我们眼前会联想到一个人正用双手拿着玉在玩赏;“春”字可以让我们联想到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春天里进行播种、翻地、一派生机盎然的农耕场景。这些汉字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基本上是照着事物的形象描摹下来的。表意系统的汉字无论是在线条还是在结构及整体形态都有很强的多变性,汉字的这种多变性形成了汉字的独特的审美内涵.汉字书写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手写汉字包涵千变万化的审美因素,给书写者和欣赏者带来赏心悦目的审美效果。孩子都有喜欢听故事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但可以借助方块的表意汉字讲出许多中国人的光荣传统、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美德的故事,通过反复多次的听读中国古代故事既可以拓宽华裔儿童的知识面,而且也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陶冶情操。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的感情需求,沟通了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还让他们无意之中认识了部分汉字,积累了丰富的词汇。

2.先认读再学写

儿童习得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不同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习得语言不仅需要足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而且应有充分的机会练习和使用语言。语言学是输入先于输出。直接认读法的效果相对来说比较好。第一步是先识后写,华裔儿童的早期汉字启蒙教学必须让汉字的形、义、声作为一个整体进入学习者的大脑。第二步是识写分流。当孩子们能够感知字形、学会字音、理解字义的时候,再学习方块汉字的书写。一个生字、一个词汇只有在反复认读中才能记住。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华裔儿童汉语语感的“汉语隐形语言系统”,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科学设计“听读、诵读、跟读、背读”等汉语语感培训训练方式。教学步骤可分为:认读、练习、比较、学写、运用等几个环节。汉字量决定了孩子的中文阅读基础,2500~3000个常用汉字是对汉语认读的基本要求。国内小学生四年级或之前已经完成500~3000个识字任务。所以对于华裔儿童的汉语学习也要符合规律,明确阶段性任务,识字为第一优先。汉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只有在认读汉字――抽象图形――组织语言表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华裔儿童才会把字形、字音、字义进行联系与匹配以相似块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华裔儿童在读的过程中即使不认识某个字,但在特定的语境里,通常是可以猜出它的意思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从一个个汉字中看到一幅幅图画,在加强记忆增强认读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华裔儿童学习汉字的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3.教学中注重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来讲

华裔儿童有着一定的汉语口语优势,所以在对华裔儿童的汉字教学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来讲。加强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汇来带着孩子练,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具体教学中,注重形象法、直观法、游戏法等在教学中的作用,如“电”,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还有“电脑”、“电灯”、“电线”、“电话”、“电扇”、“电视”,这样可以让孩子感觉到:通过一个汉字可以认识很多常用的词汇,也可以使孩子感受到字母文字与汉字的不同。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动态的多媒体形式,把图像的、声音的、文字的学习材料结合起来,辅助提高孩子的记忆效率。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感兴趣的题材融入教学情景之中。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的剪纸、折纸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折纸活动,在教给孩子折纸的同时也可以告诉孩子用纸折出的小青蛙身体各个部位用汉字如何标识。这样既增加了小孩的学习兴趣,也加强了孩子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4.依序写字,端正规范,注重汉字的常用性和难易度

依序写字可以教会孩子楷书结体的贯气。教华裔儿童学习汉字,不管是学习哪种结构,都要告诉孩子应在统一的田字格内规范书写,要教给孩子们书写匀称端正。对于初学汉字的华裔儿童,教师可先教笔画少的字,后教笔画多的字这是遵循由易到难的一般原则。汉字的笔画有粗细、长短、俯仰、斜正、方圆、轻重、曲直、相背。汉字笔画多、笔画相近。从书写角度来看,汉字确实很难。汉字书写规则是以笔画名称为基础的,笔序法中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横后直,先撇后捺,先中后旁”。教师在教给孩子认读汉字的同时,也要带着孩子一起学习汉字的笔顺,了解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特点,师生共同分析书写时注意事项。

具体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先从意义和笔画都简单的常用独体字开始教,然后再教笔画比较复杂难写的独体字,最后再教结构和笔画都比较简单的合体字,再到教结构复杂、笔画较多的合体字。让孩子逐渐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有疏密、开合、穿插、避让等。

孔子提出对孩子的教育要“顺气天性而育之”。考虑到华裔儿童受早期成长环境因素影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语言思维发展特点,学会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想问题,用孩子的语言去沟通,用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去教华裔儿童。教学中给儿童讲汉字的结构不同于对成人的教学,应尽量儿童化、口语化,这样易于儿童接受。

三、结语

总之,对华裔儿童的汉字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别于国内长大的儿童的汉字学习,也区别于其他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汉字教学,对华裔儿童的汉字教学应坚持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也可以让孩子领略到中国汉字的魅力,从而达到让孩子快乐“玩”汉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9.

第7篇:汉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三字经》;语言教学

一、《三字经》用字与现代汉语常用字

与近古代、近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所习用的汉字,也经过繁体简化,面貌大改,那作为古代文言识字课本的《三字经》是否还可以为我们的现代的识字教育提供借鉴?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笔者考察了简化字写成的《三字经》的用字情况。

《三字经》共有1140字,除去重字共有530字。其所收字在现代汉语常用字中的收录情况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字经》中的530个字中,有451个字分布在现代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占到总字数的85%,次常用字以及未收入字仅占15%,经过分析,发现这些非常用字,主要为是表示一些特指名词,如古代人名或者封号“羲”“禹”“纣”,不常见的姓氏“窦”“虞”“赢”“蔡”,古代国家朝代“魏”“蜀”。再者就是表示一些古代的器具。所收常用字笔画数分析

通过对笔画数的统计,可以看出《三字经》中的字集中分布在1~10画之间,占到了总字数的76%。多为易写易认字。

以上两个表格显示,《三字经》的用字在现代汉语中仍多为常用字,且这些常用字多为在十画以内,属易认易写字,便于儿童记忆。不难看出,《三字经》不但可以为传统语文教育服务,而且仍然可以为现代语文识字教育所用。通过记诵一千多子的三字韵文,可以让儿童掌握四五百常用字,这种效率不能说是不高。不过用《三字经》识字也并非尽善尽美,它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未收入到字表中的41个字,要么意义生僻,不易理解,要么笔画数偏多,难写难记,这些都不利于识字的有效进行,如何处理这41个字,是我们在利用《三字经》进行教学识字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字与语素

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是音、形、意相统一的文字,只有同时掌握了这三个部分才可以说真正掌握了汉字。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面貌去文言文已远,其中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词的双音节化,文言文中大多数的词是单音节的,文言文识字读物《三字经》在呈现字的同时也兼备了识词的功能;现代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多为双音节甚至多音节,《三字经》中的众多用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是单独的词,而成为了组词的语素。既然如此,那么《三字经》的识词作用是否已经完全消失,现代三字经的识字方式是否只是单纯地集中识字,是否会让儿童只识字体、不通其意。笔者并不这样认为,现代汉语书面语虽然不同于文言,却是源自于文言,二者有切割不断地血脉关系。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在向双音节词演变的过程中,有三个趋势,其一,是消失在现代汉语中,成为古语词,只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才会出现,如“朕”字。其二,表示某一单音节词被完全无关的双音节词所代替,这个单音节词却以这一意义语素的形式进入构词体系中,与其他的语素组成双音节词,如“民”字。第三,则是表示某一意义的单音节词完全保留下来,例如“山”字。作为古代汉语识字教材的《三字经》的用字也主要是这三个流向。现在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后两种流向的字。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三字经中大部分的字已经不能单独成词,多数演变成了不成词语素。但是翻阅《现代汉语字典》就可以发现,这些单字的组词能力非常强大,而且其组成词语的意义也与其古代汉语中的意义或者相近,或者关联。例如“三光者,日月星”,中的“日”,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能单独成词,它所表示的意义也已经由双音节词“太阳”所代替,但是“日”并未就此消失,而是带着它原有的意义成为不成词语素,为汉语创造了更多的词如日常、日程、日期、日子、日历等等。如果儿童识字学习的初期不但认识了这些字的字体还了解了这些单个字所表示的意义,那么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阅读环境进一步扩宽,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不但能够学会准确有效地用单字组词,也可以自主得推断出新词的意义,加快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速度。例如“寓褒贬,别善恶”中,如果儿童能够大致理解“别”字的意义为“分辨,分类”,那么以后遇到词如“职别”、“级别”、“派别”等没有见过的词也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并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将其证实,这要比一个一个得学习这些词快得多。

三、语言结构

作为蒙学读物,《三字经》产生之初所肩负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儿童认字识字,为以后的阅读做准备。因此其编写非常注重与儿童学习特点的适应,追求易记易诵,因此它的语句多用韵语,形式简洁,三字一排,几排成句。但是形式简洁不代表形式简单,据笔者观察,《三字经》不但是儿童识字的有效媒介,还是培养儿童语言组织能力的良好素材。张志公先生曾粗略地把《三字经》归纳为三字、六字、十二字句三大类十大句式,并且认为《三字经》基本囊括了所有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而古汉现汉本是血脉相承,掌握好这些句法结构,对儿童精炼准确地掌握现代汉语句法有非凡的意义。《三字经》中存在多种关系的句法结构,如偏正、中补、状中、联合等关系的结构,其中两种结构出现最为频繁,一个是主谓结构,如“性本善”,“性乃迁”,“名俱扬”,“夫妇顺”。一个则是动宾结构,如“择邻处”,“断机杼”,“教五子”。这两种结构是我们运用语言时的最常用到的结构,对于刚刚习用书面语的儿童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是即使是同一结构,其具体构成也是富于变换的,以主谓结构为例,这两种结构出现的时候也并不是完全相同,而是富于变换的,如“性本善”,“性乃迁”,“名俱扬”,其具体结构为“主语+谓词修饰词+谓词”,而“夫妇顺”,“子思笔”,“礼乐备”,其具体构成却是“主语+谓词”,其中不但有受事主语也有实施主语。除了这两种常出现的结构,读本中还有偏正结构,如:人之初,教之道,师之惰;状中结构,始诛罚,最长久,始发愤;中补结构,本乎数,应乎中,终于献;联合结构,友与朋,学且勤。由此观之,《三字经》以精炼的语言基本囊括了形式丰富的汉语基本句法结构,为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增进也有非常可观的积极作用。

第8篇:汉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留学生选择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的专业,学习和生活环境相对独立。因此,学生除了在每周6学时汉语课上可以接触到汉语外,其他时间几乎完全被英语或其母语环境所包围,这种环境下,让他们熟练掌握和运用汉语是非常困难的。

(二)学习内容

医学专业留学生的汉语课是不分科的,一本医学汉语教材上听说读写共同进行,课时有限,单位课时内需要掌握的知识量较大,再加上汉语是留学生们较为陌生的意合语言系统、汉字读写相对较难掌握。这些都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带来极大困扰。医学汉语的教材内容中加入了很大一部分医学相关内容,受篇幅的限制使得日常交际部分相对减少。教师若采用完全依靠教材的传统方法进行教学,便会脱离实际交际环境,学生在学习汉语初期,得不到使用汉语交流的,便会丧失学习兴趣。

二、教学策略初探

在汉语教学初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并努力使学习汉语和医学专业课的学习挂钩是对外汉语老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学生在乐于接受汉语的基础上,再在课堂上引入好的教学模式、使用正确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相信会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有很大助益。从表面上看,英语授课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只要掌握日常会话,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就可以了,但实践和调查发现,系统地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常识,不光可以让学生在中国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老师们会发现,汉语好的学生,往往专业课的学习成绩也很好。当然这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天赋有关,但另外也要归功于汉语较好的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有效交流。

(一)注重文史知识的导入

要想引起学生的兴趣,除了和一般汉语言进修留学生一样,让其快速掌握基本的汉语会话,在一开始便产生使用汉语交际的之外,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文化导入,使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进而对汉语产生兴趣。如“故宫“”长城“”京剧”这些与中国文化知识相关的词语,绝大多数医学留学生完全没有概念。璀璨的中国文化本身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可以马上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勾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对英语授课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而言,对中国文化的感知与认同,不仅决定其汉语水平的进步,更与其学习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不容小觑。因此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要求绝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配合中国留学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与世界不同国家、民族沟通交流的任务。

(二)注重民俗常识的扩展

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沟通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中国社会民俗情况知之甚少。很多学生除了知道这个国家叫“中国”,他们来时飞机落地的城市叫“北京”之外,对其他几乎一无所知。学生由于对中国民俗概况和思维方式不够了解,在实际交流中常常遵循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习惯行事,因此,在交际中常会导致交际失败、理解偏差,甚至会产生文化冲突。这使学生对融入中国社会失去信心,进而拒绝学习汉语。在口语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向老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商场里,男女一同购物,常常女性走在前面,男性跟在后面拎包;中国已婚妇女不冠夫姓、可以不戴婚戒。这些现象是否都说明中国是女性主导的社会?2.在饭店里可以看到各种奇怪的食物,中国人是不是一个野蛮的民族?怎么什么都吃?3.中国人好像都没有宗教,这是个没有信仰的国家?如果教师觉得这些问题与汉语教学无关,不做解释轻易放过,就会造成留学生对中国的认识偏见,而学生是不会对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国家的语言感兴趣的。课堂讨论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解释中国尊重妇女、中国的多民族融合使得饮食习惯互相影响,以及中国的自由等情况。

(三)注重医学术语的解释和医学知识的渗透

在医学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医学术语的学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联系紧密,因此是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教师做好这部分的教学工作,对学生日后专业课的学习和实习帮助很大。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中坚持以字为基本单位对于医学专业的留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快速适应汉语字本位这一特点,对于学生日后对医学语言,尤其是医学术语的学习有很大帮助。2.适当使用英语大量使用学习者的母语或其他第三方语言教授汉语历来是对外汉语教学所不提倡的。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很紧张,汉语方面,不但课时十分有限,课后学生也没有更多时间复习。这使以往用于语言留学生的纯汉语、以认知为基础的教授方式较难实现。在医学汉语的课堂上,需要学生用更短的时间来掌握更多与医学相关的语言知识。那么对于英语授课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过程中以英语为辅助语言进行授课,可以得到更快、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医学术语时,英语可以更清晰地表达复杂的概念。3.对于医学术语的解释,要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有些医学术语,如果单纯地让学生与其英文名称及图片相对照来机械记忆,难度是比较大的。而汉语是意合语言,每个词,哪怕是专业术语,词语内部字与字之间也存在着意义联系。如果为学生解释清楚这个词的汉语意义和来源,对帮助学生记忆有很大好处,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蛋白质”,就是“鸡蛋的蛋白中的主要物质”;“十二指肠”就是“一段肠,长度大约是十二个手指排列起来的长度”;维生素意为“维持生命的元素,没有它就会死”。类似的词还包括“胡萝卜素、叶绿素、桑葚胚(组织学与胚胎学)”等。

(四)让汉语学习与医学或未来求职工作建立联系

第9篇:汉语言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151-01

前言

汉语言文学对我们日常交流、沟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好汉语言文学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高中阶段的汉语言文学,其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形式的汉语言文学,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对于汉语言文学,我们从小就有接触,如在小学、初中阶段,通过古典故事学习汉语言文学,或者通过古诗词学习汉语言文学,因此,对我们学生而言,汉语言文学是我们接触最早的东西。对于高中汉语言文学包括古代诗词、现代散文、小说等各个领域,学好高中汉语言文学不仅能为今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提高我们的精神内涵,这对我们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对国外语言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如英语、韩语、日语等,我们有很多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我们从小就接触了,现在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学习,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语、韩语、日语等国外语言上,忽视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造成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学好汉语言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策略

2.1确保学习的系统化

对于汉语言文学,其基础是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必须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只有构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结构,才能获得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效果。因此,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应该对汉语言文学内容进行整理,组建知识架构,从而保证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良好记忆和衔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应该坚持基础—提升的原则,只有打好汉语言文学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高层次汉语言文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系统化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否则就会造成汉语言文学学习不完整,举例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同学会忽略汉字、词组等最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往往会因为汉字、词组等基础知识学习不到位,从而对其他内容的学习造成一定影响。其次,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应该明确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顺序,这样才能在实际学习中针对性进行,才能在学习中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另外,系统化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还有助于我们记忆,有很多同学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认为记忆是一个难点,有很多知识难以记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记忆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并没有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没有对知识进行理解性记忆,也没有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样记忆起来就会感觉很困难。通过系统性学习汉语言文学,能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结构,这就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记忆有极大的帮助。

2.2抓住学习重点

对于高中汉语言文学,其内容十分丰富,理论知识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十分繁杂,这就要求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学会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抓住学习重点,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侧重点,汉语言文学也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针对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在我看来,汉语言文学的重点有三方面,一是名词术语,这一方面主要是学习汉字、词汇、拼音,这也是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二是汉语言中的关联词、连接词,在汉语言文学中往往会利用一些关联词进行句子之间的衔接,学好这些关联词,对于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有极大的帮助;三是对句子、句式的分析,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拼音、词汇、句子、文章的学习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学会了句子、句式,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文章。

2.3注重动手练习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仅仅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及学习重点是不够的,还应该加强动手练习,只有经过实践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证实,才能真正转换成我们的东西,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必须注重动手练习,在练习中寻找是否有遗漏的知识,以此来提高汉语言学习效果。

3、总结

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必须确保学习的系统性,加强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力度,并注重动手练习,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针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其他同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国景.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青年文学家,2013,(05):165-166.

[2]刘萍.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