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政策分析范文

宏观政策分析精选(九篇)

宏观政策分析

第1篇:宏观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调控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01

引言

从上个世纪末我国逐步放开了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业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持续火爆,国内一些大城市的房价持续上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房地产业的异军突起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化改革的因素,也有城市化运动的原因,不可否认,通过房地产业的兴盛,很多地区的落后面貌得以改变,很多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在很多地区房地产业甚至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力量,像温州炒房团可谓天下闻名。但是同样不可否认,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存在很多的泡沫成分,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会对国内目前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日本房地产泡沫的例子足够我们警醒了。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从2010年开始逐步加大了调控的力度,时至今日已经初步发挥出了作用。那么究竟这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如何,还需要我们进行仔细分析。

一、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回顾2011年,在“调结构、稳物价”的大背景下,在始于2010年的这一轮房地产调控中,中央政府不但紧盯市场变化还持续加码调控。“新国八条”的出台就定下了中央政府进行房地产调控的基调。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并房地产市场调控“新国八条”。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各地的第一季度要公布房价控制目标;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住房不足5年转手按销售款全额征税;二套房首付款比例提至60%;土地两年不开工要收回使用权;暂停省会城市居民购第三套房;未完成调控目标政府将被问责。紧接着“限购令”呼之欲出。就在“新国八条”出来的同一天,国务院通知,明确规定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的政策随后落地。2011年1月27日,财政部公布了《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规定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2011年3月16日,国家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国家发改委《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从5月1日起,商品房销售必须明码标价。按《规定》,商品房经营者应当对每套商品房(包括二手房)进行明码标价即“一套一标”,按照建筑面积或者套内建筑面积计价的,还应当标示建筑面积单价或者套内建筑面积单价;要明确公示代收代办收费和物业服务收费,不得在标价之外加收任何未标明的费用。

伴随着“国八条”、房产税试点改革等政策的先后落地,“限购”、“限价”、“限贷”等政策也全面升级,限购城市从2010年的不足20个大幅增加到40多个。2011年7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二三线城市也要限购”,随后,台州、珠海等城市跟进,限购城市数增加到近50个。

二、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双刃剑效应

政府之所以不断的进行房地产调控,一方面是源于国内经济过热的思考,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危害一直是其他国家参考的素材,我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必须要给房地产市场降温;另一方面,过高的房价已经严重限制了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也可以说这是民意使然,综合以上两方面的考虑,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之后又实行了“二次调控”,对投资性购房进行了有效遏制,这些政策的出台确实赢得了很多掌声,但是也是一把双刃剑。

1.关于限贷

限贷的目的是通过提高首付甚至暂停贷款,降低房贷的杠杆效应,从而抑制投机行为。但是,限贷在抑制了投资需求同时也抑制了自主需求。据世联调查数据显示,年收入在50万以上的人群中,超过七成人至少拥有一套房产,四成有两套及以上房产。这些人群在置业中超过25%选择高额首付或者一次性付款。然而,超七成的低首付置业人群,其正常的自住需求却因限贷政策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2.关于限购

随着限购政策在二三线城市的渐次铺开,解决了之前仅对一线城市局部性的限购,导致资本从限购城市流出却进入二三线城市而产生的“挤出效应“。然而,无比严厉的限购政策却难脱“排外”的嫌疑。因为限购在限制了当地购房的同时也限制了外来置业。限购令实际上抬高了外来者购房成本,甚至对于那些在户籍地仅有一套自住房的外来者,只有将户籍地的自住房转卖,才能获得在当地的置业资格。

3.关于限价

限价是限贷、限购政策的升级,是最直接的调控政策,人们曾对此寄以厚望。然而全国608个城市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绝大部分是参考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目标,房价上涨增幅限制在10%左右。限价的空间同时成为涨价的目标。如此大的上弹空间使得在某些地方限价目标成了涨价目标。

4.关于保障房

作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配套措施,保障房的大量投建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公平,同时消化了一部分刚性需求。短期目标明显,长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三、短期调控效果与中长期的战略考虑

从当前调控效果看,最有效和最受民众欢迎的是保障房工程。但确保第一期保障房工程的完满和将短期调控过渡到中长期的战略也应提上当前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着眼于长远的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和成熟、推动创业基金的规范运作,从而有效吸收投资需求、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也是不可缺少的政策配合。

中长期的战略,可持续的宏观调控框架不可能是一味地去市场化的,而有效的健康的策略将是“保障轨”与“市场轨”两轨并行。当然,这两轨并非如平行线孤立运行,否则可能重蹈某些国家的覆辙,制造出大量“贫民窟”及其衍生的社会问题。

要解决保障轨与市场轨的融合并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政府对辖区的整体规划及引导落实。采用城市经营的方式,各种基础设施的配套,比如城市交通、城市管网、信息通信、商业网点、绿地景观的分布等进行全盘规划,然后,应用市场杠杆,引导高层商品住宅区及保障房、高端住宅区等的布局和资金流入。此外,合理规划工业地产,用人居市场环境吸引资金投入商业地产和商品住宅。即用政府的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房地产各级市场的有序的共同繁荣。

关于房地产的话题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是确实一直在讨论的话题,因为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百姓的安居乐业,与社会的稳定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从长远来看,国家对房地产进行调控是有利的,只是调控的度以及时间应该要把握好,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健康稳定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指导,所以我们要理性的对待对待这个问题,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房地产业的真正崛起。

参考文献:

[1]谭彦博.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中的效果分析与思考[J].财经界,2011(02).

[2]杨永清,孙媛媛.宏观调控下房地产价格分析及趋势预测[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5(11).

第2篇:宏观政策分析范文

摘 要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数据,以克莱因模型为基础进行建模,建立“中国模式”的宏观经济模型系统,并对系统进行参数估计与分析。构建联立方程模型,从财政政策角度出发进行相应的政策模拟与情景分析,探寻当前宏观经济可能存在的弊端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克莱因模型 联立方程模型 系统 政策模拟 情景分析

背景:克莱因模型二战期间是研究美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小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在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认为:许多宏观经济模型,剥到当中,发现都有一个小的克莱因模型。而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利用 1978-2010年的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构建克莱因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 克莱因模型系统的估计与分析

(一)该系统共有6个方程,其中前3个方程称为行为方程,构成克莱因模型的联立方程系统,而后三3个方程则称为恒等方程。

表示如下:

(消费)

(投资)

(私人工资)

(均衡需求)

(企业利润)

(资本存量)

变量解释:Y:收入 G:政府非工资支出 C:消费 Wg:政府工资 I:私人国内总投资 T:间接税收 Wp:私人工资 Time:时间趋势 P:企业利润 K:资本存量

(二)对建立系统进行估计,利用参数检验去除系统中不显著的变量,利用DW统计量判断自相关问题并适当增加滞后项,并对去除无关变量与新增滞后项的系统进行重新估计,其估计结果如下:

(三)结果分析:改进后的克莱因模型解决无关变量与自相关的问题,且比原始克莱因模型更加符合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实际。

I从消费行为来看,中国的最终消费主要受到企业利润(本期与上期)、工资与上期消费水平这三方面的影响,并且这三方面都表现为正影响。企业利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化,规模报酬递增有助于企业利润的进一步增加,由此进入良性循环。工资的提高,无论是政府工资还是私人工资,都能增加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刺激消费。改进消费行为方程中增加了消费的滞后项,说明消费行为是具有惯性的,历史低消费水平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未来的消费水平。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刺激消费除了提高企业自主盈利能力、提高工资水平之外,还需要改变千百年以来中国崇尚储蓄、节俭为美的消费观。

II从投资行为来看,与美国克莱因模型有所不同的是,国内投资主要受上期投资的影响,受资本存量与企业利润的影响并不明显。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企业的利润水平越高,其吸引投资的能力就会越强,那么中国的投资行为看似有悖常规的经济学理论了。然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推出了各种政策吸引投资,相当优惠的幅度使得企业利润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的影响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削弱。但是并不能说明如此吸引投资的政策是绝对明智的,吸引投资所付出的代价必须与收益进行衡量,一味牺牲总体利益而吸引投资的政策显然是不合理的。

III从私人工资水平行为方程来看,私人工资仅受当期国民收入影响,而与时间趋势并没有太大关系。这似乎有些出乎意料,从现象上来看,随着时间的发展,私人工资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但是时间发展也伴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剔除私人工资水平中的收入因素,时间的趋势因素对私人工资水平的影响就微乎其微。这个行为方程可以解释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时间仍在推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均收入保持在一个中等水平,始终无法突破高收入线。中国目前已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想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仅仅依靠时间的推动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为自身经济发展谋求新的增长点。

二、 联立方程模型建立与情景分析

克莱因模型的系统只能用于估计而不能用于预测与情景分析,需要建立联立方程模型来完成这两项工作。

(一)当前中国实行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情景分析,在当前财政支出的基础上给予以1%的冲击,观察其他变量的变化情况

变量 CS P Wp Y

变化率(%) 0.35 0.43 0.33 0.33

根据模拟结果可以看出: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带来消费、企业利润、工资、国民收入的同方向变动,这是符合理论预期的。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提高企业竞争力与国民生活水平,从这点来看,目前实行的财政政策方案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增加的比例大于上述四个变量增加的比例,这可能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1)财政支出效率低下;(2)国民收入基数过大导致政策效果不明显。如果是由前者造成,那么继续扩张财政支出政策就意义甚微,必须考虑有效途径增大财政支出的效用。如果是由后者造成则不必过于担心,但也可以考虑其他比财政支出更具敏感性的因素以强化政策效果。

(二)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情景分析,在当前税收的基础上给予以1%的冲击,观察其他变量的变化情况

变量 CS P Wp Y

变化率(%) -0.20 -0.63 -0.098 -0.098

根据模拟结果可以看出:税收增加会带来消费、企业利润、工资、国民收入的减少,基本符合理论预期。税收增加减少了企业的留存收益,不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同时减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抑制消费,对经济发展有一定色抑制作用。仅从上述四个因素的变动幅度来看,税收对于收入和私人工资的影响并不太明显,但对最终消费与企业利润有较大的影响。收入的不明显变动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改变并不巨大,最终消费的迅速减少则是由于税收增加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抑制了边际消费倾向。受税收冲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企业,目前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大约为25%,对于部分盈利能力较差的企业来说,增加1%的税率足以带来巨大的经营障碍了。由此看来:为了增强民族企业的自主盈利能力,对部分企业给予适宜的税收优惠政策十分有必要。

三、 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克莱因宏观经济模型系统的构建与系统参数的估计,发现美国克莱因模型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国情,中国需要自身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对所估计参数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宏观经济可能存在的几个问题:①长期存在的消费观导致内需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对外依存度较高;②高代价吸引外资抑制国内企业自主盈利的激励;③经济发展急需找到新的增长点,否则将会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④财政政策效率有待提高,部分支出可能存在浪费现象;⑤企业提高竞争力还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对部分企业优惠政策必不可少。

这些潜在可能的问题都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经济的蓬勃发展。自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后,国外市场需求迅速萎缩,一味依靠加工性出口谋求发展显然是不明智的,除了提高企业自主研发与盈利能力之外,拉动国内需求也将变得尤为重要。民族企业强大的竞争力将保障企业良好的盈利环境,强有力的内需将增强国家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因此,国内政策制定者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建议考虑多向消费者与企业倾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数据库.国民经济核算.219.235.129.58/indicatorYearQuery.do?id=130110100000000.

第3篇:宏观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 转变方式 调结构

一、2013年宏观经济政策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中的作用。一是适当增加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二是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快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进程。三是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向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四是继续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促增长、稳物价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一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监管,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基于宏观形势的政策措施分析

在保持了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似乎走进了一个死循环:每当经济增速有所下滑,政府就会加大投资、放松信贷“踩油门”;每当通胀有所抬头,就减少投资、紧缩信贷“踩刹车”。在此循环中,投资猛增、货币超发、产能过剩与垄断加剧、高利贷泛滥、中小企业倒闭潮轮番上演。目前,这个以拉动投资和消费为特征的调控手段正在遭受广泛质疑。

李总理在谈到当前经济问题时曾指出,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实现预期目标的空间已经不大。中央政府已决定不再实施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并控制经济中的流动性,转向更加稳健的货币政策。

基于以上宏观形势,上半年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简政放权、打破垄断、鼓励创新和创业、加快城镇化步伐、实施新一轮的财政及金融改革等。

1.取消或下放审批权

转变政府职能可以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进行行政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让政府从经营型政府转变为功能型、服务型政府。打破某些行业的行政性垄断,让市场充分竞争。

2.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要任务是在外部环境出现明显变化的条件下有效扩大内需,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由城镇化推进所带来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气、供水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由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带来的农村消费扩大。城镇化的规模效应将大幅减少物质资源的消耗,这也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求实现的目标。

3.实施新一轮的价格财政及金融改革

自5月份以来,国务院多次提出金融改革的具体要求,从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等,种种迹象表明,中央正着手启动新一轮金融改革。

国务院5月7日正式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首次提出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观点。

以上措施都是基于金融资源配置的合理配置考虑的。金融资源配置应以市场化机制为基础,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为金融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加强监管。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低效的原因关键在于大部分资源由国有部门把控。由于国有企业目标的多重性,金融资源在国有企业手中难以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配置,难以激励经营创新和技术进步,由此导致了金融资源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很多社会资金流向了民间借贷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规模巨大的民间融资如同地下暗流,既难以被金融监管体系所涵盖,也难以被宏观调控政策所控制。因此,只有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中国金融资源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合理配置,才能激励金融企业的创新和生产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长期来看,只有为金融资源由动员性配置向市场化配置转变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市场条件和技术条件,才能最终实现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国有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的改革,降低民营金融资本的进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参股和组建金融机构,逐步形成多元、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

三、结语

我国当前正处于依靠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十分重要。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

上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以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为特征,旨在释放经济活力,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当前和长远看,必将在扩大社会就业,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资金营运部.2013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N].中国邮政报,2013-2-7(7).

[2].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3]陆宇.供给学派的中国经济“药方”[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7-1(18).

第4篇:宏观政策分析范文

2017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货币政策如下

两次可参考的“内紧外松”。

中美货币政策发生过三段背离:1991年4月到1992年9月,2007年9月到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到2011年7月。考虑到90年代初我国的对外项目并没有充分开放,后两段政策背离对我们参考意义更大,这两段时期都是内紧外松。这两个案例的启示是,内紧外松会引发汇率升值和资本流入压力。可以推断,一旦“内松外紧”,将引起人民币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因顾忌美国的第二次加息,国内货币政策宽松延后。但一旦出现“内松外紧”的背离时,将增加人民币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

国内债市走向主要还是取决于国内经济通胀形势和货币政策取向,长期视角看多。

从历史经验看,国内经济基本面和货币政策取向对债市影响更大。虽然近期美国加息预期短期制约国内货币宽松进程,从而间接影响了债市,但债市走向还是取决于国内经济基本面。利率在长期是内生于经济形势的,货币政策则是根据经济形势而调整的。2016年5-8月基于通胀回落预期,我们看多债市,为投资者抓住了全年最大的一波行情。近期房地产调控之后,随着经济通胀再度进入下行通道,货币政策有重启宽松需求。我们认为中国作为大国,货币政策应以内部目标为主,未来将通过汇率贬值和加强资本管制的方式(不可能三角),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考虑到短期控房价、去杠杆和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货币政策暂时中性。2017年1-2季度,随着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国内经济通胀回落,货币政策可能再度宽松。因此,我们在国庆期间判断,房地产调控利好债市,经济通胀下行预期、理财监管推迟和银行收缩房贷后的配置需求,国庆后债市如约走强,10年期国债收益率探至2.65%的新低。

国内货币政策若再放松,对股市利好,前提条件是:汇率贬值不会引发资本流出失控。

货币贬值并不可怕,怕的是资本流出失控。今年英镑闪贬,英国股市是涨的。2014年俄罗斯卢布暴贬,房价是涨的。1997年泰国死守汇率,资本出逃,最终汇率失守,股市房市崩盘。中国2015年8月、2016年1月和2016年5-8月的前3波贬值对金融市场影响差别很大,前两波贬值均对应了A股闪崩,但是第三波贬值债市是涨的、A股也走出一波吃饭行情,金融市场对前3波汇率贬值的反应模式完全不同,可能跟央行加强资本管制有关。前2波贬值期间,每月资本流出1千亿美元,而第三波贬值资本流出大幅放缓。如果央行能够通过干预资本流出进而阻断汇率贬值对金融市场影响的渠道,国庆后开启的第四波汇率贬值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整体可控。

“内松外紧”黄金有交易价值。

如果未来中美背离“内松外紧”,美元走强(大宗商品以美元定价),长期实际利率走升(机会成本上升),这将压制黄金。但是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后,黄金有交易价值,比如2016年上半年市场下调美联储加息预期,引发美元指数从100回调到92,黄金走出一波行情。

 

2017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货币政策相关文章:

1.2017中国宏观经济政策7大变化

2.2017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2017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3.2017年中国货币政策

第5篇:宏观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自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利用货币政策等方式调控国民调控国民经济。其目的在于稳定国内的物价、确保相应的经济增长以及充分就业。虽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货币政策不断在变化,但是其均是立足于时展的需求,具备一定的有效性。

一、宏观经济学与货币政策的界定

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也叫作收入理论或者就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为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其内涵就为利用总体性统计的概念,如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消费等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

2.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

(1)界定货币政策,界定货币政策可以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来看。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就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控制、调节信用量、货币供应量的措施。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包括了政府、中央银行以及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的规定和一切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措施。

(2)目标第一,操作目标。操作目标考虑的内容单纯为央行实际准备金、基础货币、市场利率。其特点包括相关性、可测性、相应可控性。操作目标就是货币政策的近期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央行通过有关工具能够实现目标变量的控制的目标。第二,中介目标。中介目标考虑的内容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通货膨胀、汇率等。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的远期目标。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可达到的操作目标由较远的距离,接近于最终目标。第三,最终目标(政策目标)。最终目标就是央行、政府最想要通过货币政策实现的目标。从最终目标的定义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来说,最终目标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

有关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国内外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对国内经济变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就具有了有效性。这种理论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了货币政策是否影响经济支出、是否和产出关系稳定、是否能够良好控制货币等。也有学者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一种“意义”上的内涵。他们认为,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需要从意义层面展开研究。这种观点提出,货币政策是与国民总收入、总需求之间紧密相关的。从这种角度来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取决于货币政策对产出、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虽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定义和理解范畴“众说纷纭”。

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观点中提取如下共性:

(1)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性变量(如稳定物价、经济增长)等实际产生的影响,说白了就是对国内经济运行作用力的大小。

(2)央行、政府、有关机构是否适时利用货币政策达到预期的宏观经济方面的调控效果。从中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存在一种“工具”与“目的”的关系,那么,我们以宏观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切实可行的。

三、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

我国不同阶段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处笔者从整体宏观经济特点入手,从4个具有典型代表事件的时间段分别分析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一阶段:金融危机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为(1998-2002)年。从整体宏观经济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国际环境不佳,也造成我国经济下滑。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政府、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有:(1)大幅降低利率(5次),存款利率由5.66%降至2.24%,贷款利率从8.66%降至6.38,还一并调整了利率结构;(2)强化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扩展交易工具。政策(1)极大的、快速的提高了有效需求,刺激国民进行投资和消费,带给国民长期无间稳定的良好预期,进而起到了降低经济波动的作用。政策(2)灵活的、良好的操作公开市场,为公开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经济危机背景下国内社会需求良好扩大、消费、投资明显提高,公开市场发展明显增速。第二阶段:防止“经济过热”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为(2003-2007)年。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一阶段国内经济涨势迅速。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防止经济过热,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为--利率市场化。通过提升商业银行、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放开结息、贷款利率的确定方式、制定再贷浮息制度(2005年)、构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系统(2006年)、上调存款利率(2007年,物价上涨)灵活控制经济发展,在确保稳定健康的经济增长趋势时,良好的控制了经济过热,促进信贷、投资合理增长,稳定维持物价水平,正确引导和有效调节国民对通货膨胀的合理要求。第三阶段:次贷危机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为(2008-2009)年,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由于次贷危机的迅速蔓延,世界各国都深受其害。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连续调低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经过这些政策操作,将有效的降低了次贷危机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第四阶段:经济复苏经济复苏阶段可以视为从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回升明显。为了确保经济的长足发展,国家对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了调整(2012年-2013年,人民银行存贷款基础利率3次上调,而国家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进行了优化调整)。同时优化了货币政策工具以强化公开市场利率弹性。国家还对信贷结构予以调整(以文化产业、节能减排领域、高新产业为典型,予以信贷优惠政策等)。通过这些货币政策对于强化市场竞争、调控房地产、经济发展、促进居民配置自身财富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促使我国GDP、CPI实现稳健、较快增长。

四、结束语

文章在宏观经济学视角下分析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有效性。从中不难看出,如果国家想要得到良好较快的发展,就需要依托各种政策,而国家的经济发展,更离不开货币政策。不同阶段,应对不同的经济背景,我国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各不相同。可见货币政策的出台、调整能够起到稳定国家经济的作用。而各个阶段国内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示在该阶段,国内的货币政策具有有效性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了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的对货币政策进行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1]潘文皓.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0.

[2]郭明亮.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的有效性研究--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D].东南大学,2014.

[3]张良成,舒长江.最优货币政策规则选择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2).

[4]苗子清.金融危机期间非常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5]何林,吕红娟,何炼成.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基于1999--2009数据的实证分析[J].学术界,2010(7).

[6]石睿柯.我国货币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联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

[7]张雅霖.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践考察及发展趋势[J].科研,2015(1).

第6篇:宏观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政策;政策分析;价值取向

自2007年至今,在美国次贷危机、欧盟货币的影响的,全球经济的基本层面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经济陷入到了明显的衰退之中。在近两年,一些国家(包括我国)逐渐走出了危机的阴影,经济增长的需求呈现出上升的趋势[1]。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变压力为动力,充分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之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在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面前,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加以应对。对我国来说,身处后危机时代,因为资本项目管制和金融体系的结构等因素,并未受到太多的影响。但是,在宏观经济学层面,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文章以此为视角,对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给出了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可供借鉴的管理信息。

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1)对政府购买性支出来说,指的是政府借助国家资金购买商品或者劳务的支出。在财政政策中,只要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国民收入会出现成倍的增长。在本次经济危机中,我国政府通过增加投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拉动内需的同时,使相关行业与产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2)转移性支出也叫做转移支付,指的是政府不直接到市场上完成购买行为,而是将财政资金转移至社会保障与财政补贴方面,而对那些接受转移资金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要经过市场购买商品或者劳务;(3)通过税收对总供求进行调节。从财政学的角度将,国家适当的减少税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民收入,提高社会整体福利。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政府为了减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减税,能够使一些企业获得更多的收入,使那些企业已经亏损的企业实现再次盈利,能够维持现有的生产,在购买原材料、销售产品等环境能够保持一定的竞争力[2]。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活跃市场,还能都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失业率,促使经济的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1)为了对经济危机做出有效的回应,通常要通过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完成,比如利率优惠。这是中央银行以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为基础,以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为依据,对其采取较低的利率,目的在于能够促进相关产业或部门的发展和壮大,促进就业;(2)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常用的货币工具,其具体操作为,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的规模约束,通过扩大信贷规模,在某种程度上,保证金融体系流动性的充足,更好的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更具新问题、新情况对政策作出及时、充分的调整;(3)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最为常用的工具之一,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借助降低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并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社会货币供应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流动资金。尤其当经济进入到了低迷期,需要借助降低再贴现率的方法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以此刺激消费,增加财政收入。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兼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讨论

(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这几个板块在重要性方面没有显著区分,但是,在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地区(板块)的发展已经落后了,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显著的差距[3]。比如,中部的内蒙古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划给了西部地区,在经济上得到了政策的扶持,吉林省、黑龙江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国家再一次的重点关注。除此之外,河南省、安徽省、山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和江西省,大多属于粮食主产省区,在农业、交通区位和自然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国家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的使这些区域得到均衡的发展,已经全面整合了不同省份的有利条件,在加强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过程中,相关的规划引导与政策扶持相继出台,对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后时代”,但是,因为政策不合理,和进口设备的减免税等,一些本国产业处在了竞争劣势地位。此外,内资和外资企业在税收政策方面存在不公平的情况,知识一些产业内的企业市值被严重拉低,最终成为其他企业的并购对象,演变成为组装厂和装配线,产业的“空心化”情况较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与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借助多种手段支持国内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要不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开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和企业,使其能够从加工装配向自主研发转变和延伸,在强化传统产业与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产业的水平。此外,还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产业的自主创新,使产业内的企业能够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三、后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

(一)对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当前,由于后危机时代各种利益集团组成的利益结构十分敏感,因此,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价值取向应该指向市场,并使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能够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是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全球性的蔓延已经使我国遭受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目前国货币金融体系的缺陷。从这个角度讲,应该有效解决国内货币政策目标和各国对美元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和你冲突。即使在后危机时代,也能够通过改革与完善货币体系,构建一个可以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

(二)依靠自身力量,彰显市场经济道德。为有效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在后危机时代能够在宏观经济方面获得更大的进步,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彰显市场经济道德。具体操作为,通过扩大内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增长对供给贸易的依赖;借助危机中的机遇,不断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转型,以此加速产品与设备的更新速度;同时,要调整出口结构和方面,在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方面多下功夫[4,5],此外,还应该积极寻求更多的经济合作伙伴,通过合作和联盟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进行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的初衷在于最大限度的规避金融风险,可在后危机时代,一些企业将金融衍生品看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投机工具,认为的把衍生产品复杂化,这样一来,金融衍生品的风险被空前的提高,市场规模也已经超越了实体经济的规模和限制,一旦危机再次爆发,将会使实体经济再凑受到冲击。为此,需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进行金融创新,通过有效的方法,积极应对市场上的潜在风险,否则,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四、结束语

在经济危机之后,往往会进入到一定区间的后危机时代,依照马克思的经济危机周期性理论,这一时期指的是萧条阶段已经结束,复苏阶段尚未开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企业要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层面,都要对宏观经济政策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文件的货币政策的同时,通过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与内容,不断扩大内需,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文章以此为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这些结论能够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第7篇:宏观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 宏观调控企业政策工具目标传导机制

我国经过近30年持续推进的企业改革,成绩斐然。但从政府管理微观经济的宏观政策层面看,我国目前尚没有一套对企业整体经济进行统一管理的政策管理体系,缺乏相对独立的企业政策管理理论。

一、企业政策的基本特征分析

从理论上讲,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存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产业的经营领域和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不同企业群体和总体的产出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供给。企业政策的接受者往往不是单个企业,而是企业群体或者企业经济整体。企业政策产生的影响将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和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里所讲的企业政策不同于针对单一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微观政策,而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所以,作为宏观管理的企业政策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其特定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和公共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促进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的工具和行为准则。从范围上来看,企业政策作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产业和地区的领域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的全过程,体现在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各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政策有其自身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微观经济政策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基本经济制度上,体现在社会主义国家运用国有企业,稳定经济,推动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安定、进步的重要作用上,而且也应体现在国家管理国有资产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等多种经济规律的要求,调整社会总供求平衡,调节经济结构优化协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稳定增长上。总的来看,与其他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相比,企业政策有其自身独具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基础性与多层次性的统一。企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坚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国有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以体现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所在。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系的建立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从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国有参股,到民营私营企业等,其分布结构是呈阶梯状态的,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相一致的。既要控制和限制垄断性国有独资企业的数量和领域,又要鼓励和引导各种股份制、混合制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有效防止社会收入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以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2.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这里的直接性是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对企业的规制从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上来讲,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直接作用在管理对象――企业身上的,是直接与企业自身利益相关的。从另一个方面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作用并引导经济运行的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经济的宏观调控,既不能代替企业和个人根据经营供、产、销和市场供求的状况来进行经营管理决策,也不能直接干预企业和个人的微观经济管理活动,而是要更多地利用宏观经济决策、经济杠杆、经济计划等手段通过市场对各类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间接地进行调控,以保持一定程度的市场自由度,较好地体现市场经济各项规律功能保证其作用的发挥。

3.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企业是生产经营单位,追求利润和经济效益是其本质使然,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达到社会稀缺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企业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自发配置的基础上,通过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作带动企业经济的整体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采取各种经济、法律、规制等手段,制止和消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有损社会效益、长远效益的现象以及损害和危及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的现象发生,保证人民的社会福利不受损失,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

二、企业政策工具分析

企业政策工具是政府实施企业政策时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管理企业的手段。企业政策工具分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是国有资产和规制;第二个层次包括董事会决策、产权股权的市场化运作、财政直接投资与划转、法律法规及其他规制手段。

从第一个层次上来说,政府对国民经济中企业政策的管理往往是直接通过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运作来起到对企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国有资产的合理布局,达到优化产业、部门和地区结构,使社会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通过对国有资产在企业资本中的股权产权的进退来保持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合理比例关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导向、自由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环境中进行,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国有资产是政府企业政策工具的第一个重要内容。

规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企业政策工具第一层次上的另一项内容,它实际上是对市场失灵的反应,是克服市场配置资源缺陷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从内容上来看,规制是政府为实现某种公共政策目标,对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进行的规范与制约。它主要通过规制部门对特定产业和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进入、退出、价格、投资及涉及环境、安全、生命、健康等行为进行的监督与管理来实现。总之,规制的目的是在确保资源配置效率的情况下,保证竞争的自然有序、公共利益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不受损害,并使社会福利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在第二个层次上,又有董事会决策、产权的市场化运作、财政直接投资与转让、法律法规及其他规制手段四种不同的企业政策工具为其第一层的企业政策工具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国家进行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一般按照市场秩序进行,不能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只能以出资人身份参加企业董事会管理,对企业发展经营战略的决策活动进行影响、参与、管理及监督行为。从这种意义上说,董事会决策也是一重要的企业政策工具。

产权是指财产所有权以及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和让渡权等权利。产权的市场化运作是指企业财产所有者以产权为商品而进行的一种市场经营。它既包括产权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转移,也包括在财产所有权不变或者不完全转移的条件下,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能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转移,其实质是财产所有权及其相关的财产权利的转移。产权的市场化经营有多种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企业承包、企业租赁、企业股权买卖、参股、控股、企业拍卖、企业的兼并与收购等。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产权市场化运作,实现国有资产在各产业、企业和地区的进入和退出,使企业发展符合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的要求和长远发展规划,以真正实现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

政府直接投资和划转是实施企业政策的又一个重要工具。政府直接投资是指政府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资本金投入活动。这种资本金的投入的受体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所以,政府直接投资是实施企业政策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讲,政府直接投资所形成的资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投资是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的有效手段,是社会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影响和决定着国民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政府对国有资产的划转是另一种产权转让方式,如授权经营,它对于企业结构的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颁布和实施的一整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是政府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运作的基本规范和准则,也是政府规制企业的重要依据。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基本法律法规。这是保护经营性国有资产所有权,调整经营性国有资产财产权关系的一般性法律法规。它包括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法律规范,以及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管理、评估和保护等基本法律规范。第二层:专门性法律法规。这是指对不同企业组织形式、不同类别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法律法规。第三层:实施细则性的具体条例和规章制度。这是指为了规范国有资产管理行为对某项管理工作所做的具体制度性规定。通常对每项规定都有详细的说明。

三、企业政策操作指标、目标和传导机制分析

企业政策的操作指标是政府管理部门在运用政策工具,达到企业政策目标过程中对国有资产数量和布局进行管理、调控,对各种规制手段搭配组合使用的过程性、阶段性的管理指标。它既是单个时点的静态指标,也包括逐年比较的动态指标;它包括各行业、产业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数量、结构等各种指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有资产对整体企业经济及国民经济的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各项规制手段的配套使用是保证市场经济在适度自由、有序竞争条件下正常发展的重要前提。

企业政策的目标就是政府运用企业政策工具,通过企业政策的传导机制发挥作用之后,所要达到的调控和管理目的。从总体上来看,企业政策目标主要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两个层次。它既包括单个企业或单个资产种类的效益指标体系,也包括群体或整体企业或资产种类的效益指标体系,还包括对各种规制手段的成本―收益分析及综合评估。一般国内较为通用的经济效益评价考核体系包括总资产贡献率、资产保值增殖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及产品销售率七个指标。企业政策的最终指标包括以下五大类:企业规模的增长、企业效益的增加、社会经济总供求平衡、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福利的提高。

企业政策的传导机制,是指政府运用企业政策工具影响中间目标进而对总体经济活动发挥作用的途径及过程的机能。由于从企业政策的实施到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要经历较为复杂的过程,政府很难立即观测和控制到企业政策行为对最终目标的影响,因此必须引入能及时反映此过程中企业政策作用信息的中间变量,即企业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企业政策的制定首先应将最终目标转换成中间目标,再根据中间目标的要求设定操作目标,最后依据操作变量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政策工具。企业政策工具的传导过程如下图所示:

各项企业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不同,其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政府在已定的目标下,对企业政策工具的选择及操作效率取决于本国及各地区企业政策实施的经济环境。据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政策组合。

综上所述,独立的企业政策理论在我国还处于创立阶段,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待我们今后去研究和创新,而它的构建与完善,必将促进中国经济学的繁荣,推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地主编:政府规制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2]马昕李泓泽等编著:管制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李松森编著:国有资产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

[4]李兴山主编: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2

第8篇:宏观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宏观 调控 政策 探讨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039-02

笔者建议,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应改变传统的调控总量,将调总量向调结构过渡,向财政政策调控过渡。

2004年,甚至是2003年6月到现在,这几年期间,主要就是依靠货币政策来调控总量。因为货币政策的特点,只能调控总量,调不了结构,所以是一刀切,搞不好就要错杀。股市里有错杀,宏观经济也有错杀的。比如一些经营得比较好、比较有效益的企业也被错杀了。

另外,我们主要依靠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所以调了这么长时间,调了几年,我们政策是越收越紧,货币政策有效性存在一些问题。而现在国民经济运行主要的问题是结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济的深层矛盾不断地外在化,不断地暴露出来,越来越明显。所以在我们现在的经济生活中,到处都体现着两难的状态,到处都是互相矛盾的东西并存。比如现在最大的结构问题,就是滞胀并存。在通货膨胀的同时,也存在着生产停滞。货币政策再收紧也调节不了滞胀并存。

还有很多的结构问题。比如,我们现在经济总量在不断地增长,投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可是与此同时,我们劳动力失业的绝对值也在不断地增加,这个用经济理论是没法解释的。经济总量的扩大,投资项目的充分扩张,有利于就业。可是我们现在失业的绝对值在增加。失业的增长率也较高,但是基本还算比较平稳,失业增长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数据。在发达国家,这个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代表着经济发展的状况。经济衰退,失业增长率必然就会提高;经济发展,失业率就会降低。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数据,这个数字甚至可以跟通货膨胀并列。

西方有一个菲利浦斯曲线,纵向坐标代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用失业率来代表,横向坐标是通胀率。菲利浦斯曲线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说,如果出现了通货膨胀,只要超出了安全区,比如5%的安全区,增长5%是安全区。那么,通货膨胀通过了5%,出现了通胀的问题,就有可能用扩大失业为代价来抑制通胀。也就是通过抑制经济增长为代价,来抑制通货膨胀。如果失业率太高了,突破了安全区,就适当增加通胀来抑制失业。这就是菲利浦斯曲线。菲利浦斯曲线最起码可以证明一点,比如沿着四角曲线往上走的话,证明了失业率和通胀率可以同时增长,二者是并存的。通胀率和失业率,也就是经济增长的比率,二者是可以同在的。

我们国家从1996年至今,其实一直存在着滞胀并存。为什么恰好是结构性上涨呢?有的商品价格在上涨,出现了通胀问题,但是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价格在下降。为什么会下降?说明供大于求,卖不出去。这两种反常的现象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这种滞胀并存的两种现象已经存在了,所以它是一个很大的结构问题。

就业率、失业率实际上在西方国家集中表现为生产的发展和停滞,所以这个指标非常重要。但是在我国,失业率是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来统计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的失业率是什么呢?是登记失业率。

什么叫登记失业率呢?就是本来有工作,忽然失业了。或者中学毕业、大学毕业,根本没找到工作,你还有一点意识,就是到了当地劳动部门要求找工作,劳动部门给你发了一张表,你填个表,登记了,统计上去,这叫登记失业率。所以登记失业率比实际的失业率可能相差很大。那么这个登记失业率,依据人力与社会保障部最近公布的数据,是4%。实际的失业率可能已远远高于这一数据,而且还没有算上农村潜在的失业率。马克思分析过失业,农村潜在失业数量也非常大,这个我们还没有统计结果。所以经济高增长投资不断扩大,全国都是工程项目,但是我们现在绝对的失业人口还在增加,这个在理论上简直没法解释。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两种互相矛盾的现象并存。所以有争议。中国最大的经济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人口问题。十多年前,美国说,一年就生出来一个澳大利亚。人口问题相当巨大。每年新生儿现在还1000多万,都要吃饭,都要受教育,长大了都要工作,工作以后都要结婚。这个就业压力是相当大的。经济再发展,投资项目再扩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赶不上就业需求的增长。所以现在一些大学生毕业就是失业。以前有一句话:中国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廉价。我们认为是自己的优势。为什么劳动力廉价?因为是大量低素质的劳动力,每年大量供应的都是低素质的劳动力,而新开工的项目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我们劳动力的结构也有很大的问题。由于教育水平上不去,劳动力素质很低,符合不了新的投资、新的项目的需求。别看经济这么增长,项目投资这么扩大,可是失业的绝对量增加。所以这些互相并存矛盾的现象,从教科书上也没法解释。

因此现在主要的经济问题是结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总量问题。而我们宏观调控几十年一贯制,一声令下,习惯上搞集中统一,调总量,齐头一边切,几十年习惯是这样。现在看来,这种宏观调控是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了。

而且,中国最大的经济问题是人口问题。我们现在的人口问题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中国人口太多了,出生率太高了。从1976年开始就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1976年的独生子女现在早就结婚了,都有孩子了。长期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客观地说,现在不执行还不行,人口稍有放松,出生率立刻就提高。但是长期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也有很多问题,笔者只讲一个“421”的家庭结构。

长期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这个非常典型。倒金字塔,能稳定吗?“421”,4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四个老头老太太,2是父母,1是小皇帝,或者小公主。“421”的家庭结构,六个老头老太太围着一个小皇帝转。四个老老头老太太,两个小老头老太太围着一个小皇帝转。所以这个小皇帝性格如何都成问题,而且小皇帝从小没人陪他玩,在老人哄着、捧着下长大的。这个小皇帝或者小公主现在已经长大了,就算他(她)就业了。就业了,也挣了钱,买了房子。现在俩人结合了,组成了一个小家庭,要负担12个老人的包袱。都要他(她)承担,负担得有多重?

这种“421”的家庭结构急剧导致中国人口老龄化。一个国家人口密度老龄化,就退步了,就不可能发展,社会负担在急剧增加。而在这种人口迅速老龄化的现实面前,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没有做好准备。

到一个城市,你会发现,这么多的老人,连可娱乐的地方都没有,只好跑到马路边上下象棋。他没地方去,没有场所能容纳他。要不就跑到立交桥下面跳交谊舞,根本就没有场所。更不用说老人都要生病,看病怎么看。再老一点,到哪养老去?现在叫空巢家庭,子女们和父母们都不住一块,空巢家庭,父母谁来照顾?都是问题,问题相当大。但是很可能未来一个朝阳产业,是夕阳红产业,可能是朝阳产业。如果谁有钱,有识之士在这方面投资,在郊区建几所养老院,给老人关照,而且房产置换,老人在此租租房子,产权置换,其实不用你花什么钱也是合适的,老人还养起来了,这个产业也许是个很好的产业。

另外,这一轮的宏观政策存在着一些问题。连续五年,我们主要是动用货币政策调控,而财政政策没发挥应有的作用。货币政策多了,它的特点是调总量,不能调结构。区别对待,最能够实现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是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

所以,笔者建议,应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为什么宏观调控五年了,流动性过剩反而越来越严重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多地运用了货币政策调控。而货币政策重点在于调价,没有调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货币政策越收紧,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越严重,调错了方向。

为什么如此?因为笔者认为,流动性过剩主要的问题是资金过剩。为什么货币政策越调控,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越严重呢?道理很简单。我们提高存款利率,起什么作用呢?加速把社会的资金流入银行。这很简单,谁都能看得清楚。提高贷款利率是进一步限制了银行的贷款。大量资金流进去了,而贷款又受到限制了。资金能不积压吗?能不过剩吗?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也加剧限制了商业银行贷款。

第9篇:宏观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自建国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利用货币政策等方式调控国民调控国民经济。其目的在于稳定国内的物价、确保相应的经济增长以及充分就业。虽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货币政策不断在变化,但是其均是立足于时展的需求,具备一定的有效性。

一、宏观经济学与货币政策的界定

1.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也叫作收入理论或者就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为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其内涵就为利用总体性统计的概念,如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消费等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

2.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1)界定

货币政策,界定货币政策可以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来看。从狭义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就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控制、调节信用量、货币供应量的措施。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货币政策包括了政府、中央银行以及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的规定和一切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措施。

(2)目标

第一,操作目标。操作目标考虑的内容单纯为央行实际准备金、基础货币、市场利率。其特点包括相P性、可测性、相应可控性。操作目标就是货币政策的近期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央行通过有关工具能够实现目标变量的控制的目标。

第二,中介目标。中介目标考虑的内容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通货膨胀、汇率等。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的远期目标。中介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可达到的操作目标由较远的距离,接近于最终目标。

第三,最终目标(政策目标)。最终目标就是央行、政府最想要通过货币政策实现的目标。从最终目标的定义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不尽相同的。一般来说,最终目标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国际收支平衡、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

有关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国内外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如果货币政策能够对国内经济变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就具有了有效性。这种理论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了货币政策是否影响经济支出、是否和产出关系稳定、是否能够良好控制货币等。

也有学者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一种“意义”上的内涵。他们认为,研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需要从意义层面展开研究。这种观点提出,货币政策是与国民总收入、总需求之间紧密相关的。从这种角度来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取决于货币政策对产出、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虽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定义和理解范畴“众说纷纭”。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观点中提取如下共性:

(1)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性变量(如稳定物价、经济增长)等实际产生的影响,说白了就是对国内经济运行作用力的大小。

(2)央行、政府、有关机构是否适时利用货币政策达到预期的宏观经济方面的调控效果。

从中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存在一种“工具”与“目的”的关系,那么,我们以宏观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切实可行的。

三、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我国不同阶段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此处笔者从整体宏观经济特点入手,从4个具有典型代表事件的时间段分别分析国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一阶段:金融危机

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为(1998-2002)年。从整体宏观经济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国际环境不佳,也造成我国经济下滑。在这种宏观经济背景下,我国政府、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有:(1)大幅降低利率(5次),存款利率由5.66%降至2.24%,贷款利率从8.66%降至6.38,还一并调整了利率结构;(2)强化公开市场的操作力度、扩展交易工具。政策(1)极大的、快速的提高了有效需求,刺激国民进行投资和消费,带给国民长期无间稳定的良好预期,进而起到了降低经济波动的作用。政策(2)灵活的、良好的操作公开市场,为公开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使经济危机背景下国内社会需求良好扩大、消费、投资明显提高,公开市场发展明显增速。

第二阶段:防止“经济过热”

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为(2003-2007)年。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一阶段国内经济涨势迅速。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防止经济过热,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为--利率市场化。通过提升商业银行、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放开结息、贷款利率的确定方式、制定再贷浮息制度(2005年)、构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系统(2006年)、上调存款利率(2007年,物价上涨)灵活控制经济发展,在确保稳定健康的经济增长趋势时,良好的控制了经济过热,促进信贷、投资合理增长,稳定维持物价水平,正确引导和有效调节国民对通货膨胀的合理要求。

第三阶段:次贷危机

这一阶段的时间范围为(2008-2009)年,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由于次贷危机的迅速蔓延,世界各国都深受其害。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连续调低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经过这些政策操作,将有效的降低了次贷危机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

第四阶段:经济复苏

经济复苏阶段可以视为从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回升明显。为了确保经济的长足发展,国家对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了调整(2012年-2013年,人民银行存贷款基础利率3次上调,而国家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进行了优化调整)。同时优化了货币政策工具以强化公开市场利率弹性。国家还对信贷结构予以调整(以文化产业、节能减排领域、高新产业为典型,予以信贷优惠政策等)。通过这些货币政策对于强化市场竞争、调控房地产、经济发展、促进居民配置自身财富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促使我国GDP、CPI实现稳健、较快增长。

四、结束语

文章在宏观经济学视角下分析了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有效性。从中不难看出,如果国家想要得到良好较快的发展,就需要依托各种政策,而国家的经济发展,更离不开货币政策。不同阶段,应对不同的经济背景,我国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各不相同。可见货币政策的出台、调整能够起到稳定国家经济的作用。而各个阶段国内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示在该阶段,国内的货币政策具有有效性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了经济环境的变化,需要不断的对货币政策进行优化调整。

参考文献:

[1]潘文皓.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0.

[2]郭明亮.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的有效性研究--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D].东南大学,2014.

[3]张良成,舒长江.最优货币政策规则选择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1(2).

[4]苗子清.金融危机期间非常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

[5]何林,吕红娟,何炼成.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基于1999--2009数据的实证分析[J].学术界,2010(7).

[6]石睿柯.我国货币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联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