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宏观经济动态范文

宏观经济动态全文(5篇)

宏观经济动态

第1篇:宏观经济动态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数学化;均衡分析;动态分析

一、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起因和表现

数学化是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总体上的认知,数学被引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虽然有着漫长的历史,但随着时代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数学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大有不同。现在的宏观经济学数学化主要表现在研究过程已经没有使用纯语言的表达和分析,往往都是借助复杂的数学语言和模型进行分析。

(一)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起因

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通常把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建立的标志,30年代的经济危机又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建立的现实要求,而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也为宏观经济学发展提供了条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济计量学和数学在微观经济学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数学化,为宏观经济模型建立以及运用宏观经济模型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指导起着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学数学化趋势最根本的起因主要是其研究问题的依据和分析工具。它依托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出发,通过行为人的各种行为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达到某种均衡状态,进而探究均衡状态下的最优化,而数学刚好为其提供了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工具。数学模型又为解释这些经济现象和理论提供了平台,例如供给———需求曲线模型被广泛应用到市场优化配置和政府干预市场的政策制定中。除此之外,边际分析理论、计量理论等数学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化是宏观经济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也是宏观经济理论迅速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表现

1.数学模型成为经济学家的主要分析工具

数学作为一门严密精确的科学,经常作为一种分析工具被引入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去,数学模型成为经济学家主要的分析工具,它使得经济理论模型化、定量化。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理论研究,指运用严格的数学方法证明一种假设;而另一种是现实问题研究,其主要通过运用数学模型对实际统计数据的分析去检验某种假设。这也是宏观经济学的数学化的主要表现。从最初古诺在经济学中系统地使用数学到后来的瓦尔拉斯运用数学方程组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再到今天的经济学发展(崔殿超,2013),数学模型在宏观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一种经济理论被提出,就会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数学模型提出假设,确定未知变量进而进行分析论证,最终得出经济结论,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价,对现实的经济问题进行指导。如今的宏观经济学分析已经不在单纯地使用文字语言来表达,而是随处可见的数学模型、数学公式,甚至部门、地区乃至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和经济计划管理,都需要有专业的数学人员进行分析和计算。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渗入到经济学研究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从近年来在经济期刊杂志发表的学术论文来看,运用数学模型的经济论文数量惊人,占比高达90%以上,这也充分说明如今经济学家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研究时已经离不开数学模型。

2.最优化和动态均衡等经济分析方法的产生

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最优化和动态均衡等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产生。当你在进行宏观经济研究时,认为或假定经济变量是最优,那么就可以以最优化为工具构造一个关于主体行为的最优化模型;如果认为或假定市场是均衡或一般均衡的,你就可以以均衡或一般均衡作为工具构造一个均衡或一般均衡模型。萨缪尔森对宏观经济学数学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经济分析基础》中系统地阐述了运用极值为基础的最优化分析,他提出几乎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最优化问题。而最优化分析方法就是依托数学的各类极值模型建立,对各经济变量取极值,试图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而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又一重要成果就是动态均衡分析的产生,并被作为基本分析工具。它假定经济在每期和每个时点永远处于均衡中,所有经济人的各类决策通过各个市场达到一般均衡。之所以能实现长期和短期都达到均衡,是因为在进行研究时对所有变量都假设同时处于均衡状态,而不是个别变量,或者是某些特定的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局部均衡。与动态均衡分析相对应的是静态均衡分析,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经济学家们发现静态均衡分析大多是与实际不相符,因此现在多用动态均衡分析方法进行宏观经济研究,例如金融、国际贸易等问题大多使用到这一分析方法。这也是宏观经济数学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3.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产生

20世纪之后的宏观经济学数学化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不论是量上还是质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推动经济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规模化、专业化,使经济学成为了一个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出现了许多经济学分支,如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等学科方向。计量经济学往往是从实际数据入手,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针对经济现象建立经济模型。量化、模型化、计算化成为了这类经济学的标志,这也把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带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些学科都是依托经济模型而产生的,而经济模型又是由数学发展而来的。因此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产生是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如今,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高校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学生们必须能熟练地运用计量知识建立经济模型,根据所搜集的数据对经济问题作出分析和预测,进而指导现实经济发展。由此可见,计量经济学等以数学为基础建立的经济学科已经成为宏观经济研究的基础,这也是宏观经济数学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4.数学家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得主

宏观经济学的数学化趋势还表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经济学做出贡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拥有数学学位或理工学位的占到得奖者的一半以上,而获奖的大部分经济理论都用到了复杂高深的数学知识进行论证与阐述,所涉及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数学的所有领域。从现在主流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不懂数学知识或不懂得运用数学语言的经济学者是不被认可的,是否使用经济模型也成为衡量一篇经济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如今的大学经济学培养中,就要求学生们必须熟练地掌握运用数学去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数学化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学必然发展趋势。

二、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辨析

宏观经济学研究正在一步步地数学化,这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数学的研究不仅为宏观经济研究提供了工具,也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然而,一些经济学者和数学家对这一趋势持有不同的态度,他们的争论也随着数学化的宏观经济学解释不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5年的中国股市动荡而升级。

(一)宏观经济学需要数学

赞成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学者认为,运用文字语言进行经济研究时逻辑往往并不严谨,这就需要在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论述和交流中使用数学语言。具体米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数学的帮助下,宏观经济学形成了一个逻辑严谨的理论体系。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侧重于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在掌握整体经济运行规律的同时,运用数学和模型描述和推导各种经济理论,公理化方法和最优化与一般均衡的指导下,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可以通过提出假设,然后运用逻辑演绎和数学推导得到理论假设,最后再进行模型检验,例如运用大量数学理论描绘和分析经济增长问题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第二,经济理论采取数学形式,促使经济学朝着定量化、精密化和严谨化方向发展,从而使经济学成为一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融合的“严密”学科。经济学的数学化“简化”了经济分析,使经济理论实现了模型化,同时数学表述具有文字性表述所不具备的确定性与精确性,使得经济学更加定量化、精密化和严谨化。第三,从现实层面分析,数学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提高经济理论的实用性以及经济政策的科学性。经济学数学化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大量使用投入产出模型、经济增长模型、最优化模型等,这样带米的结果是经济学对社会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直接。综上所述,部分数学家和经济学家极力推崇数学与宏观经济学实现融合,他们把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寄托在数学上。

(二)宏观经济数学化的迷失

数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但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必须在经济研究合理范围内才能对宏观经济发挥作用,否则,滥用数学可能导致本末倒置,使宏观经济研究迷失方向。这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脱离了现实经济。利用数学逻辑,我们面对经济问题时确实可以提出假设,得出结论,可是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有时并不能真实地反应现实经济,不具备现实意义,那么利用数学得到的经济规律就失去了应用的意义,成为了单纯的思维游戏。其次,在经济领域中,并不是所有因素都可以被量化的,例如经济行为人的社会关系等,而数学公式和模型的应用却忽视了这些不可量化的因素,使其研究结果与现实相差甚远。第三,主要表现在数学模型中的假设条件与现实不符,经济学模型最核心的假设就是最优化和均衡,而这两种状态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存在的。但数学逻辑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决定了其必须满足这些假定条件。就像运用数学分析的最经典的经济形态———完全竞争经济就是虚构的(崔殿超,2013)。最后,由于定量分析备受各期刊杂志的推崇,使得一些经济学家可以用建立模型,他们先确定数学表达式,然后去搜集符合公式的数据,从而得出一些经济理论,这完全违背了宏观经济研究的目的(李燕然,2010),这是一种形而上学主义,导致宏观经济研究步入歧途,远离现实经济生活。宏观经济学的数学化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经济学家的思想,盲目地推崇数学模型,忽视了其他角度和方法,从这个层面来讲,数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宏观经济的研究。而当前的宏观经济学就被数学化分析方法绑架了,使得它逐渐暴露弊端,脱离现实(崔殿超,2010)。

三、树立宏观经济学中应用数学的正确理念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历程来看,在经济研究中更多地引入演绎逻辑的方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主流(韩兆洲,2004)。我们要顺应这种潮流,在经济研究中适当地引入数学工具,使我们的经济朝定量化和精确化的方向挺进。然而,经济学和数学这两门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性质与检验方式和是否可以在人为的条件下进行重复试验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经济研究中,数学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面临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时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因此,在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学分析中使用数学方法不能像在自然科学中一样得心应手,我们应该以辩证的态度来面对这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趋势。

(一)数学方法是手段而非目的

首先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数学是研究宏观经济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有认清这一现实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在宏观经济研究中运用数学的尺度。而现在有些数学家甚至是经济学家把宏观经济数学化当成了最终目的,这是非常不明智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外汇和工资水平等,并不是把数学和经济学实现融合。数学只是宏观经济学研究发展的工具手段而已,利用数学可以更严谨、更科学地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把抽象的经济现象通过数学模型和公式表达出来,让我们更清晰、直观、科学地把握经济问题,制定经济政策,进行经济预测,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宏观经济学与数学的融合。我们要实现坚持经济学为主体,数学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所用,不能本末倒置,滥用数学,盲目追求宏观经济学的数学化。我们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将数学化的分析方法与解决经济问题相结合,有效提高宏观经济学解决现实问题的效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增加国际收支等经济发展目标。

(二)注重数学方法与其它方法的结合

除了要认清数学是宏观经济研究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外,还应该认识到数学只是我们进行宏观经济研究的方法之一,而非全部。部分数学家以及经济学家把数学奉为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唯一手段,无限制地运用数学,这种研究方式导致经济学严重脱离现实,成为了一种思维游戏。宏观经济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更大程度上是一门社会科学,而数学的喧宾夺主,驾驭了宏观经济学,使得经济学家成为了数学的奴仆,这种趋势最突出地表现在宏观经济学逐渐丧失了其社会科学的特征,例如对现实经济生活问题的解释,对经济行为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的总结,对经济政策的指导等,这反映了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所用分析工具的单一性。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复杂的社会科学学科,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多个学科之间交叉,呈现出多元化。因此,我们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就需要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包括制度分析法、历史归纳法等并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才能得到合理的经济理论。由此看出,数学只是宏观经济研究的方法之一,并不是全部,这是在宏观经济数学化大趋势下,我们必须把握好的。

(三)不能用数学的逻辑代替经济学的逻辑

宏观经济研究是一门社会科学,应该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不能单纯地用数学的逻辑代替经济学逻辑,只重视定量分析而忽视定性分析。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最大的不同在于,自然规律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可以用数学公式准确的描述出来,而社会规律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是非常不稳定的,变化多端。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受复杂微妙的心理因素影响,很难单纯地用数学逻辑去推理,宏观经济理论研究还应该从自身特殊的研究角度出发,来总结分析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而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必须先提出假设,而这些假设条件注定了它不能无条件地适用于各种经济形式、领域,这意味着这些理论可能会失去对现实经济的指导作用。尽管对于宏观经济学数学化仍然存在很大争议,我们无法改变这一趋势,但必须做到在宏观经济研究过程中,注重从经济角度出发考虑问题,运用经济学逻辑而不是数学逻辑分析问题,而数学只是我们表达和分析经济见解的工具,不能用数学逻辑替代经济逻辑。

(四)加强数学运用与现实的结合

数学化的宏观经济学严重脱离现实,成为了凌驾于现实经济之上的纯理论,违背了宏观经济研究的目标。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数学模型和公式下的宏观经济研究并没有预测到也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更不能给出指导性的经济政策应对金融危机(崔殿超,2014),这使得很多学者对数学化的宏观经济研究产生了质疑。一味地追求数学语言解释宏观经济,却忽视了对解释经济现实的关注,也没有建立现实与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式。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数学化的趋势下,我们更应该做到加强数学运用与现实经济的结合,平衡好数学与经济的关系,完善经济模型,提出合理的假设,有些时候部分学者耗时耗力在数学模型上,最后却得出对实际应用没有任何帮助的结论,这使得宏观经济研究失去了意义。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无用功,在研究问题之前,就应该做到以实际出发。立足于现实经济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运用经济逻辑与合理数学模型相结合进行宏观经济研究,这样才能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指导宏观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数学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我们不能盲目排斥,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数学化的宏观经济学存在着弊端,我们在追求分析方法和工具的同时,更应把立足点放在经济学本身,不能用数学逻辑完全替代经济逻辑。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应当是为宏观经济理论研究服务的,而不是无限度地把经济学变成数学,这必定无益于经济发展。我们需要认识到数学是经济分析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同时还应通过优化和完善模型克服数学化的经济学与现实脱离的问题,加强宏观经济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毕竟理论最终要服务于现实经济,研究才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燕然.对经济学数学化的一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0,(10):186.

〔2〕韩兆洲.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趋势[J].南方经济.2004,(2):27-29.

第2篇:宏观经济动态范文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论述

(一)宏观经济管理概念解析

宏观经济管理是以国家为基准,通过对社会市场的主体环境进行分析,依据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等实行的一种政策手段,其可对当前经济市场形成导向作用,以保证经济市场的稳态发展。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融合型管理体系,包含经济单体管理、区域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管理等,通过各管理机构的协同作用下,使其在经济管理体系中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发展趋势,相对于社会经济市场而言,具有统筹和协调意义。

(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描述

当前社会经济市场的因素有许多,进而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偏离预期轨迹,宏观经济管理在对经济市场进行调控时,主要针对引起经济市场发生紊乱的主要因素进行调节,从根源解决问题,以保证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当前社会经济市场的整体变化趋势将受到国际、地区、政策等影响,使经济市场未能长期稳定在同一状态下,因此宏观经济管理在对国民进行调控时,一般分为短期阶段、中期阶段、长期阶段等。短期阶段是以年度为周期,对市场进行外汇、信贷、财政等方面的均衡管理,其在管理时由于周期较短,无法对长远目标发挥最大效用,因此只能针对部分浅层面的问题加以解决。中期阶段一般以五年为周期,其与五年计划起到协调作用,通过对产业结构、投资结构、贸易结构、政策结构等进行调控,以保证现阶段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长期阶段是一种长远战略目标,依据当前社会市场环境和未来发展趋势,对经济市场进行战略布局,但由于时间较长,此期间的不定性因素较多,因此需以经济原则为主线,对经济管理的宏观调控措施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市场经济的稳态运行。

(三)宏观经济管理特性探讨

宏观经济管理在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时,一般以实际矛盾为出发点,对经济实行统筹性、目标性、规划性的调控,以保证经济形势的稳态发展。统筹性是以整体经济市场为主体,各分级利益格局应满足经济市场的发展需求,只有当经济主体处于稳定发展趋势,各分级经济才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因此需对分级经济主体实行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目标性是将发展类型进行融合,将短期发展阶段与长期发展阶段相融合,使目标趋于长远化,以对各经济行业形成指引。规划性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常态反应,以社会经济整体形势为主导,对各经济领域的波动情况进行规划性分析,并可与发展计划相协调,使社会发展趋势与社会经济形势构建一种平衡运行模式,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构建信息系统

当前社会经济市场发展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为保证各行业信息的采集与分类,需依靠信息化技术,将社会经济信息存储到数据库中,通过数字技术、智能检索技术对经济信息进行分类处理,以对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当前宏观经济管理一般包括核算系统和预警系统两部分。核算系统的主要业务以国民经济核验为主,通过对国民经济进行阶段性分析,以社会各分级经济系统的发展情况,进行关联分析和计算,以得出社会经济输出与输入比值,依据比值参数对经济发展的整体走向进行分析,以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的精准性。在对社会经济进行输出核算时,可依据国民经济发展体系,进行多角度分析,并对社会各分级经济部门进行关联分析,以保证经济结构核查的全面性,进而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辅助型信息。同时核算系统依托于数据库,可对经济发展形势进行维度分析,以总体资金为主线,对社会资金的流动去向进行分析,一般包括收入与支出、社会资金流向、信贷等,通过综合型分析,以保证资金核算的科学性。预警系统的主要职能是对宏观经济进行监测,一般以社会经济的区域性级别为主,包括国家、省级、市级等,在实行地域型监测时,主要针对经济运行的浮动偏差为主,当发现监测区域内的经济运行信息与预期发展不协调时,可及时协助相关人员制定对该区域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措施,以保证宏观经济管理长远目标的实现。同时预警系统可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模拟,以当前市场发展动态为主,对其进行走势分析,以方便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及方案等,确保宏观经济管理制定的合理性。在实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应以国情为起始点,针对行业市场的经济动态进行规划,并对各分级经济体系和地区经济链进行统筹规划。以长远目标及发展规划为导向作用,将经济形势进行细化处理,以保证宏观经济管理发挥最大效用。

(二)提升资源整合力度

经济信息作为经济波动情况产生的关联性信息,其包含经济体系的转型方式、资金的输入与输出等信息,通过覆盖性的信息搜查可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经济信息在对数据进行采集时,可通过网络信息、文献信息、调查法等,对数据进行针对性、时效性、经济适用性搜索,以保证数据信息检索的精确性。在对数据进行采集时,应针对实际区域进行搜查,并通过市场经济环境和区域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搜查计划,以保证经济信息搜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在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时效性信息已作为当前信息类行业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经济信息在实际搜查过程中,应具有时效性,及时针对区域发展特性制定相应的目标,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时效性保障。经济适用性是在有效的资源内体现出最大价值,应保证服务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经济信息可通过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进行范围性搜寻,并可将数据信息完全应用到宏观经济管理体系中,经过数据的信息精确性、时效性检索,依据经济市场的实际动态,可辨别出数据信息的价值。同时在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可使经济信息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关联性分析、备份存储、重复辨别等,以保证搜查结果的精准性。

(三)架构经济信息网络体系

为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的范围,需依托于经济信息网络体系的构建,将各行业领域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以确保行业领域的经济发展动态可得到时效性传输,以此将经济资源进行整合,提升社会经济管理的效率。同时应大力发展信息化产业,在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型下,以信息化发展为主体,将社会的各级经济层产生的数据进行集成分析,以构建网格节点状的信息统计体系,进而使宏观经济管理具备全面性。国内占地面积较大,部分偏远地区无法进行时效性经济统计,易使经济信息统计发生漏洞,为此信息化的发展应以区域为主体,当区域内的信息化发展达标时,以离散型的模式进行发展,保证各区域内信息统计的完整性,同时应打破各行业领域中的经济壁垒,将行业之间的经济信息进行关联,并制定经济信息准则,以提升数据检测的合理性。

(四)加强经济管理职能

为保证宏观经济管理发挥最大职能,应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职能设定,着重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部分的构建,并针对各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联动职能,并对实际监管范围进行划分,以防止重复性监管现象的发生。针对职能和机构系统较为复杂的部门,应对其进行简化处理,以防止数据信息进行层级传输失去时效性,并针对各部门采取问责制度,对部门的主要管理者开放相应的权限,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建立,使职能部门发挥最大功能。当前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一般以决策部门、计划部门、调节部门、监管部门、服务部门等为主,以此来构建完整的经济管理体系。但当前经济社会、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下,部分地区将服务部门进行取代,通过建立数据库的形式来对信息进行存储,此种方式未能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辅助型作用,使经济管理存在趋势。在经济信息的发展下,可对信息进行预测性采集,为宏观经济管理体系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以保证决策部门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措施。

(五)有利于人才培养

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在精准数据的支持下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型团队,以保证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并为国家的各级经济行业提供发展方向。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应具备信息素养、业务素养和政治素养等,通过对信息进行时效性、真实性辨别等,并可对信息进行关联性分析,及时发现信息中蕴含的重要节点,并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等制定出相应的方案,以保证数据信息监测的精准性。在对管理人才进行选拔时,应针对行业领域的发展特点,对人员的专业才能进行审核,同时应对专业型人才进行定期考核,以促进管理人才的自我提升,以提升经济管理的专业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概述,为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以经济信息为主,对各行业领域、地域等进行数据统计,并建立信息化体系,向宏观经济管理提供多渠道的信息,确保宏观经济管理调控的精准性。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应对经济信息进行调整优化,使其可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服务职能,进而使国民经济得到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梦.关于应用经济信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考[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5):14.

[2]其丽木格.基于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有效应用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10):47.

[3]王住刚.谈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9):15.

第3篇:宏观经济动态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理论;应用;分析

1问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依据研究对象来对现代西方经济学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可以划分为研究经济资源最佳配置的微观经济学以及研究经济资源最佳使用的宏观经济学,两个重要分支型学科,宏观经济学一般情况下是会将整体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因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角度是整体经济运行,因此其所研究的领域当中包含的是,长期经济稳定以及持续增长问题,短期经济波动问题、就业问题以及通货膨胀问题等,比方说贸易问题、国际收支问题以及汇率问题,因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都是有关于国民生产总值、总投资以及银行信贷总额等国民经济领域当中发生比较大变动的法则,宏观经济理论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才可以让各项经济资源得到有效的应用,具体措施是政府在对行政、经济以及法律措施加以一定程度应用的基础上,通过使用财政、货币以及产业等宏观经济政策,来让整体国民经济运行得到优化调整。

2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对象

经济学的产生,是为了让人类自身需求无限性和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其所面对的两个问题较为严重:第一,人类的需求及欲望具有无限性。第二,资源具有一定稀缺性。不断发生变化的欲望和需求重要程度不同,相对来说稀缺性比较强的资源也有被选择的特征,经济学研究的并不是资源稀缺性问题的形成原因,而是在资源稀缺性问题的影响下,出现的资源选择及配置问题,极为有效的资源应当得到正确的应用以及有效的配置,以便于可以让人类社会需求得到满足,所以经济学应当站在资源稀缺性的角度上,研究怎样才可以让稀缺性比较强的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在此情况下就将经济学划分为资源配置以及资源应用两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分别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将资源科学合理配置当成是前提条件,致力于研究现有的资源为何难以得到充分的应用,并逐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当中,找寻出来可以让资源得到充分应用的方法,在此情况下应当让三个问题得到解决:第一,充分就业这个问题,因此资源是否可以得到充分的应用,产量是否可以达到最大数值,怎样才可以让资源闲置以及浪费问题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劳动力是否充分。第二,通货领域中的问题,换一种说法就是货币的实际购买能力,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问题,货币实际购买能力发生的变动,会对资源的配置以及应用造成一定影响。第三,经济增长问题。和经济增长因素之间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是经济资源投入量以及生产率,也就是让经济资源得到动态合理的配置以及应用,以便于可以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及合理性做出保证,逐步在国民经济领域当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在此情况下,宏观经济学自然应当将国民经济当成是研究对象,针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将决定国民收入的问题作为中心问题进行研究,也应当在整个经济运行流程当中涉及的各个经济变量进行研究分析,具体一些来说,就是针对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以及投资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也应当针对经济资源应用问题衍生出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提出可行性比较强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稳定性及安全性做出一定保证,这是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标以及任务。

3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应用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逐渐进入到中国社会,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在这期间,经过了否定批判、部分吸收以及借鉴应用等适应阶段,之所以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十分曲折。第一,以前,中国经济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指导思想以及理论基础,现代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后进者”,如果想要在整个经济学领域当中得到认识与接受,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第二,以前,中国施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西方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强,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的崭新社会经济发展时期之后,虽然逐渐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转变,但是经济转型需要一定适应时间。第三,从本质的角度上对西方经济学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其实具有双重性质,既具备宣传资产阶级意识的形态性,又具有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总结性。针对宏观经济学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一特征,应当秉承的是否定态度;另外,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领域当中有一定共同点,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做出的总结,可以将经济社会客观存在这一个现实呈现在人们眼前,逐渐演变为应当吸收和借鉴的内容。当然在对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进行借鉴的时候,不应当完全照搬,应学习并消化有效性比较强的部分,争取可以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怎样才可以让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得到适当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从市场经济运行性质的角度上分析问题,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其实都是针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通过施行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措施,来对国民经济总量的均衡性做出保证,与此同时让经济结构逐渐得到优化调整,除去上文中所说的这些作用之外,也可以对国民经济发展稳定性及安全性做出一定保证,逐步推动经济社会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也就可以在我国和国际接轨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促进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新云.宏观经济预测理论及其在中国宏观经济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5.

[2]黄如祺.经济大萧条与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4篇:宏观经济动态范文

工程经济分析分为微观经济分析(或称财务评价)、宏观经济分析(或称国民经济评价)和不确定分析。微观经济分析是从项目本身可能发生的财务收支的分析出发,通过比较该项目需要发生的支出和它可能获得的收入来研究投资项目的微观经济效果,以判别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宏观经济分析是从整个国民经济和国家利益出发,分析和计算项目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以判别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

1.1微观经济分析

微观经济分析,即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现行价格,分析、测算项目的效益和费用,从项目的财务角度考察项目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财务状况,对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价。其主要作用在于衡量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为项目制定资金规划;为协调项目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提供依据;并利用有关的基础数据,通过财务报表,计算财务评价指标和各项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做出财务评价。

1.2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即是将拟建项目置于国民经济大系统之中,按照资金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分析项目的国民经济特征,揭示项目的社会经济本质。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角度考虑,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以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宏观经济分析是项目经济分析的核心。

1.3不确定分析

不确定分析是研究各种经济参数发生变化时,经济分析结果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范围,估计经济分析结果所面临的风险,为投资决策提供风险分析的资料和结果,以避免投资决策失误。不确定分析是工程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内容。

2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的关系

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两者之间相互联系,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

2.1共同点

1)评价目的相同:两者都要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

2)评价基础相同:两者都是在完成需求预测、工程技术方案、资金筹措等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

3)计算期相同:两者都要计算包括建设期、运营期全过程的费用和效益。

2.2不同点

1)分析和评价的角度不同:微观经济分析是从项目本身考察项目的财务特征;宏观经济分析则是从国家的角度考察项目的经济特征。

2)采用的价格不同:微观经济分析采用的是现行价格,宏观经济分析采用的是影子价格。

3)主要参数不同:微观经济分析采用的是官方汇率,动态计算的折现率采用财务贴现率;国民经济采用的是影子价格,动态计算采用经济贴现率。

3公路工程经济评价常用方法

公路工程项目与一般的工程项目有相同的地方:都需要通过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等严格的审批程序,批准后消耗一定的建筑材料形成固定建筑物。公路工程在经济性分析时,许多国家基本上还是借鉴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我国对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起步较晚,在公路工程的建设中,经济评价主要是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技术经济论证方法。

4工程经济分析的意义

时代的发展,使我国公路建设出现了新的特点,建设规模扩大了,投资增加了;公路建设项目作为一项高投入、高产出、高科技的大型建设项目,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影响巨大。因此,要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此进行经济分析,把有限的资源用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提高投资效益。

第5篇:宏观经济动态范文

关键词:重建;宏观经济学;金融支柱

宏观经济学自从诞生以来,基本每十年都会产生一场关于宏观经济学发展路径的理论革命。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是为这种理论革命提供了一次发生和发展的平台,同时也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主流影响对金融危机的忽视以及因此陷入的理论困境,也不断阻碍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其实践的有效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宏观经济学的重建具有现实意义。

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述

宏观经济学起源于西方学者对经济学的研究理论,也就是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总供给和总需求、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及总构成、人口与就业、货币与财政、经济预算与经济政策、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一种宏观的经济学现象。同时,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相对而言的,两者存在的区别如下。首先是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一般较为狭窄,善于个体的经济单位,如厂商和家庭等,这些细小的单位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整体,研究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居民的需求总量等问题。其次是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所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分配和配置等基本问题,也就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等问题,最大的目的是想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将资源的基本配置问题作为研究的前提,将社会和国家效益作为研究的主体,以此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再次是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为个体分析法,以经济总量中的单项数值为研究主体。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法,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运行规律为基本研究对象,其中既包括个体的总量,也包括平均总量[1]。最后是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充分信息和完全理性等,并认为调节资源配置效益的方法应该是那只“看不见的手”。而宏观经济学的市场机制是不够完善和具体的,认为政府的调节能力有限,通过“看得见的手”才能有效纠正市场中的各种缺陷。

2国际金融危机前的主流宏观经济学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行的主流宏观经济学都没能将各类金融要素纳入到有效的社会经济学框架中,因此金融体系才没有认识到宏观经济学对社会金融环境的影响因素。具体体现在,首先,排除宏观经济学和金融框架之间的关系,证明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但是在实际的市场运行中,如果宏观经济学能够具备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就能够完全主导市场,从而实现市场预期的经济效益,维护经济市场的良好秩序。这也是宏观经济学专家提出的最理想化的运行模式。当前,世界经济市场中较为出名的就是阿罗—德布鲁范式就是以经济制衡理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模式。它构建的金融市场是完美无缺的,甚至可以不用依赖任何金融部门就能独立存在。但是这样的理论法范式并不适合所有的现实社会,因此并不能建设一套真正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市场中也无法构成基础的金融合作体系。其次,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已经显示出了疲软的态势,表现出来的景象是通货紧缩,大量的资金流向财务聚集处,居民的消费和投资能力被大大削弱,不断加剧着经济萧条的程度,这些现象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矛盾。当这种现象出现之后,社会中大量的资金就会遵循流动偏好型的原理加速流动,因此金融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越来越不明显。在这样的时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就是相通的。最后,在20世纪60、70年代,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理论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主要就是因为其遵循了早期的货币长期中性的理论基础,该理论基础科学明晰地描绘出了金融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金融因素与宏观经济学逐渐相互脱节,削弱了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尤其是在美国的次信贷危机爆发之后,货币的供应量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基于此,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愈加严重,甚至很多实体经济都出现了衰退和难以自拔的情况。大都数专家和学者都将此归类为宏观经济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再加上经济道德危机在此时越演越烈,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也无法对该现象进行直接而具体的解释[2]。因此,宏观经济学无论是主流经济范式还是非主流经济范式,它都是将经济和金融融为一体进行考虑的理论基础。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大多数人就严重低估了金融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使得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无法发挥出自身真正的效能,不仅难以有效控制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不利于世界金融市场的转型和发展。

3金融危机后的主流宏观经济学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主流经济学学者们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了重新构建,并向其中融入了很多金融要素,促进了宏观经济学的改善。尤其是在危机爆发之后,我国银行体系和宏观经济学理论联系更加密切,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就是其中之一,并为主流宏观经济学建立了特殊的模式,甚至还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事业之间以及家庭个人“三部门模型”的建立,在不断改良的过程中增加了金融部门,形成“四部门模型”。基于此可以得出,宏观经济学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主流,并融合诸多要素与金融部门融为一体,构建了“金融—实体经济”的内在模型,不仅有效提升了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还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尤其是针对现当代经济学专家来说,在金融危机之后,宏观经济学原理更加完整紧凑,再加上内在金融体系的确立,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当代经济学家在研究该模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如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将财政部门的稳定属性与行为统筹到宏观经济学中,并借助财政部门的职能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分析,并探讨出投资后需要风险的后果等,还需要考虑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实体融合之后可能面临的影响。基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各类金融要素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专家学者们需要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也就是国际金融市场秩序被打乱之后重新排序的金融市场局面,确定恢复经济稳定性的基础和方法,保证宏观经济理论的正确性,从而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以上都是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需要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考虑的问题,通过精确的分析和全面的理论基础,也能明确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未来主流经济社会中的发展脉络,以及金融要素和宏观经济学联系的结果[3]。

4关于重建宏观经济学“金融支柱”的思考

4.1关于“金融支柱”

从理论意义上讲,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想要重建宏观经济学金融体系,就应该促进传统体系内部金融要素的发展,理清各项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基于此,当前相关部门主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引导宏观经济学走向全新的范式结构,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学中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能够顺应市场的发展,提升金融体系的积极性。宏观经济学中的“金融支柱”,并不是传统宏观经济学中所谓的对金融体系进行查缺补漏的工具,它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是一种国家经济领域中的金融变革,其核心和关键是着力解决金融体系中累计多年的各种与经济和金融相关的基础性问题。因此,该理念在体现新经济事实和新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具体或抽象的思维模式,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学理论与金融体系的有机融合。

4.2引导宏观金融体系走进新范式

自古以来,我国对于金融体系的研究仅停留在其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生上,试图考虑宏观经济学和微观金融要素之间的关系,以此建立一个完整的表现宏观经济市场的体系,并没有从宏观经济学远离出发,研究产生某种经济现象的原因。同时在此过程中,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其特定的整体框架,促进宏观与微观经济基础的统一,在微宏观的相对统一中寻求金融学理论和经济体系的建立,是重建宏观经济学“金融支柱”的最核心思想。除此之外,宏观经济学原理应该提升自身对于经济学和金融艺术的认识,为构建完善的金融理论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因为在此过程中,会涉及大量与金融因素和各类经济实体相关的要素,它们或多或少地都会对重构宏观经济学产生一定影响,成为重建宏观经济学框架的基础。因此,当前首先应该做的是改善传统宏观经济学构建中存在的弊端问题,将金融体系的整体构架改良为一个内在充盈的分析框架,满足各类金融要素的生产和分析加工等。金融要素的重建除了要满足金融体系和宏观实体经济的统一之外,还应该通过政策传导机制将各项措施落实到实际的金融行为中,提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前,当无数投资者沉浸在经济发展带来的果实时,危机打破了这种美梦,很多人在此转变中产生了极端思想,认为金融运行是万恶之源,应该批判。这种极端的思想是不推崇的,因为从金融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的蔓延虽然打破了原有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但是却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甚至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此,专家学者和从事金融服务行业的工作者需要正视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通过重建宏观经济学中的“金融支柱”,满足当前金融市场发展规律的同时,能够总结出新的金融现象和原理,从而有效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历史的、有机的统一。

5结语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通过重建宏观经济学中的“金融支柱”,需要金融专家充分分析金融要素和金融市场的契合度,满足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的有机统一,引导宏观金融体系走进新范式,在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主动分析市场的运行规律,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学系统的重建,为经济市场的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佳淇.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J].中外企业家,2017(34).

[2]陈雨露.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J].国际金融研究,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