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急诊医学范文

儿童急诊医学精选(九篇)

儿童急诊医学

第1篇:儿童急诊医学范文

关键词:儿童 口腔急诊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尤其是对儿童的健康,家长们更加重视,因此儿童口腔夜间急诊已成为口腔科临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掌握口腔科夜间儿童急诊的常见疾病及病因,本文通过收集2008年7月~2012年5月夜间我院口腔科接诊的儿童病例,归纳分析儿童口腔夜间急诊主要病种及其病因,为预防和诊治儿童口腔夜间急诊疾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2008年7月~2012年5月我院口腔科夜间儿童急诊病例874例,年龄为0~12岁之间,男孩486例,女孩388例,对所收集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口腔颌面部外伤:包括牙外伤、口腔颌面软组织外伤、颌骨或牙槽骨骨折及复合性损伤,共367例,约占儿童急诊总数的42%,男孩多于女孩,最多见软组织损伤,唇及唇周软组织、颏部皮肤为主, 其次为前牙区牙及牙槽突损伤或同时合并口周、牙周软组织及外伤,偶见颌骨骨折。

2.2 牙痛:包括龋病、牙髓炎及根尖周炎,共306例,约占儿童急诊总数的35%,男孩、女孩病例数接近,多为乳磨牙、六龄牙龋坏引起的牙髓炎或根尖周炎,乳前牙、恒前牙少见。

2.3 颌面部感染性疾病:包括间隙感染、牙槽脓肿、淋巴结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腮腺炎等,共166例,约占儿童急诊总数的19%,以牙源性感染最多见,流行性腮腺炎也常见。

2.4 其他疾病,如口腔溃疡、异物嵌塞、拔牙后出血、过敏性疾病等,共35例,约占儿童急诊总数的4%,均为较少见的儿童急诊疾病。

3. 讨论

目前口腔夜间急诊越来越受重视,我院为本地区唯一设有夜间口腔急诊服务的综合性医院,夜间口腔科急诊业务量逐年增长,其中有不少儿童病例,经对本组病例的统计分析,儿童夜间急诊疾病谱有其自身特点,主要以外伤及牙痛为主,而又不乏其他方面疾病,要求值班医生具有口腔全科知识及实践技能,才能应对业务的发展,为本地区儿童提供优质的口腔医疗服务。因此,年轻口腔科医师需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委以值班任务,避免出现医疗差错。

本组病例中口腔颌面部外伤所占比例最高,尤其是1~2岁幼儿期儿童,探讨其原因,幼儿期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尚未形成,对周围事物好奇及好动,而初学走路步态不稳,容易摔倒致伤,因此多为口周软组织、前牙及前牙区牙槽骨的损伤,损伤程度不重,与国内陆东辉[1]、赵宁报道的病例相似;损伤较重的情况,如颌骨骨折,多由于车祸、高处坠落、户外活动或运动等原因造成。颌面外伤后导致的疤痕、前牙缺失等对儿童的美观、发音、咬合、生理和心理发育都有着直接的影响。为预防儿童颌面部外伤,应对家长们及儿童针对儿童颌面部外伤的特点进行宣教,包括外伤的原因、地点、好发部位等,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及外伤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措施,从而降低儿童口腔颌面部外伤的发病率。

牙痛也是本组病例中所占比例较高的夜间儿童就诊口腔科的原因。牙病是牙痛最常见的原因,以龋病及其进一步发展而来的牙髓炎、根尖周炎等最为常见。分析引起龋病的原因,多为儿童喜好甜食及较粘食物,替牙期牙间间隙增大容易出现食物嵌塞,而儿童口腔卫生清洁意识薄弱,进食后多不漱口、刷牙,家长们亦不注意督促儿童进行口腔清洁,往往认为乳牙迟早会脱落,发现龋病后也不及时带儿童到医院治疗,以至很快形成龋病并发症,增加患儿的痛苦,也增加了医生的治疗难度,甚至影响乳恒牙交替继而引发恒牙牙体畸形及错牙合畸形等不良后果[3]。因此,需对家长们做好儿童口腔保健宣教,家长们应该敦促儿童做好口腔卫生清洁,同时做好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健康教育工作,减少儿童龋病的发病率,从而可减少由牙病带来的牙痛,减少儿童的痛苦。

颌面部感染性疾病在研究中也有不少病例,一般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多为牙源性感染,由根尖周炎、牙周炎、冠周炎等发展而来。因此,预防这类感染还是做好口腔卫生清洁,注意口腔保健,减少牙病的发生。而病毒性感染最多为流行性腮腺炎,其次为手足口病,这些患儿有很大一部分会先来口腔科就诊,因此,口腔科医生需要作出辨别,做好转诊工作,建议隔离患儿;预防这些传染性疾病,需教育儿童做好手卫生,同时避免与此类患者接触,患儿患病期间作隔离,如休学、避免到公众地方等,降低传染给其他人的机率。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儿童夜间急诊病例的统计,并进行病因分析,为广大的家长们及口腔科医生提供了参考,旨在减少儿童口腔急诊的发病率,使儿童健康茁壮成长,同时提醒口腔科值班医生需具备口腔各亚学科的诊治技能,才能为儿童提供优质的夜间口腔诊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陆东辉.儿童颌面外伤630例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20(6):349—35l.

第2篇:儿童急诊医学范文

科室介绍

新生儿科创建于1953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市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2005年成立卫生部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大的新生儿医疗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学术交流中心、科研基地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陈超,新生儿科主任,儿科学系副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呼吸和危重症、早产儿脑发育及脑病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等研究。

重症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重症医学科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儿科学组副组长单位,上海市小儿急救中心之一,上海市唯一拥有危重儿童转运系统的单位,拥有“院院转运-急诊-ICU”的急诊危重症救治体系。专业设备居国内领先,是上海市唯一可以开展儿童人工肾、人工肝和人工心肺支持体外生命支持的单位。

科室主任风采

陆国平,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儿童呼吸与急救专业硕士,儿童心血管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儿童急诊和重症医学。

消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消化科2011年入选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组长单位。小儿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小儿内镜操作以及危重儿营养支持等方面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业特色包括急慢性腹泻、儿童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肠病的诊治;儿童炎症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儿童内镜诊治(儿童经鼻胃镜、结肠镜、小肠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内镜治疗等)、儿童过敏性胃肠疾病、慢性肠道疾病患儿的营养支持等。

科室主任风采

黄瑛,消化科主任、内镜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负责人。主要从事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儿童胃肠镜诊治、儿童营养支持等工作。

中医儿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科室介绍

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1985年成立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室,开展儿科疾病临床诊疗和基础的中西医结合深入研究。经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对多种小儿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对性早熟的中医诊治及机理的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11年整体获评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目前为上海市四所儿童医院中规模最大的中西医结合小儿专科。

科室主任风采

俞建,中医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授课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疗儿科疾病,尤其对青春期医学——性早熟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及机理研究以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哮喘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有专长。

小儿外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小儿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单位和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包括新生儿外科、普外科、肿瘤外科、微创外科和神经外科。专业组包括:新生儿组、肝胆组、肛肠组、肿瘤组、微创组、神经组、整形组、创伤急救组,涵盖小儿所有疾病的诊治范畴。

科室主任风采

郑珊,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生儿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曾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资助。

心血管中心——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心血管中心是全国著名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常规开展房缺、室缺、动脉导管、各种动静脉瘘的封堵治疗、瓣膜和血管的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及电生理导管射频消融技术,尤其在小婴儿及新生儿的介入治疗如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和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方面具有丰富经验。2000年小儿心血管专业被确定为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主任风采

贾兵,心血管中心主任,心胸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心胸外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和胸部如肺、食道、纵隔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感染传染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

科室介绍

感染传染科目前是上海市儿童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脊髓灰质炎的定点医疗单位。几十年来,专业科研工作从重症传染病的治疗和抢救逐渐扩展到感染性腹泻病、乙肝疫苗及HBV母婴传播的阻断的研究、婴儿肝病综合征、手足口病、麻疹、流感及细菌性传染病的耐药基因等各个方面,先后获得各类科研课题48项,406篇,其中英文论著32篇,科普文章40篇。

科室主任风采

俞蕙,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小儿肝病及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特别是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预后、机理有一定的研究。

肾脏风湿科

科室介绍

儿童肾脏病专科病房成立于1954年,2005年肾脏专业组更名为肾脏风湿科,是国内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临床、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基地之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在研项目3项),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项目1项,教育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卫生局相关课题10余项。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徐虹,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多年从事小儿内科肾脏疾病、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治与科研教学工作。

科室主任

沈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肾脏和风湿性疾病的诊治,近年来特别关注儿童终末期肾病肾脏替代治疗(透析/肾移植)。

神经科

科室介绍

神经专业成立于1978年,是当时全国成立最早的儿科神经专业之一。神经科门诊诊治疾病包括:儿童癫痫、热性惊厥、偏头痛、多动症、抽动症、各种病因所致的儿童神经精神发育障碍等;神经科病房主要诊治疾病包括:中枢神经感染、癫痫持续状态、炎症性脱髓鞘病变、难治性癫痫、神经变性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危重症与疑难病诊治等。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王艺,神经科学科带头人,现为儿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授课教授。主要从事小儿癫痫的诊断与治疗、小儿惊厥性脑损伤的机制和保护干预的研究以及相关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科室主任

周水珍,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儿内科常见病,特别是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儿童癫痫、热性惊厥、重症肌无力、脑性瘫痪、多发性抽动、多动症、儿童头痛、睡眠障碍、中枢感染、儿童发育障碍等。

内分泌科

科室介绍

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遗传实验室和同年开设的内分泌门诊,2009年正式改名为内分泌遗传代谢科。科室参与承担遗传代谢病的质谱日常筛查和基因诊断技术的临床开发,在有机酸血症、染色体异常、儿童糖尿病、矮小症、性早熟、性发育异常、肾上腺和甲状腺等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建立了疾病临床综合诊断治疗、质谱筛查、基因诊断、产前诊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是目前国内少数几个能提供多病种、系统化服务的单位之一;也是国内少数几个承担过国家II、III类药物临床试验的单位之一。

科室主任风采

罗飞宏,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儿童矮小症、糖尿病、性早熟、有机酸血症等内分泌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应用基础研究。

血液科

科室介绍

血液科是国内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诊疗中心之一。主要诊治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及贫血、出凝血疾病,并承担肿瘤患儿导管护理、小剂量化疗及输血等门诊支持治疗;血液实验室设备精良,拥有骨髓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染色体细胞遗传技术和FISH分子基因诊断技术等先进血液肿瘤疾病诊断技术和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学科带头人

翟晓文,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副组长,担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学术带头人,院长办公室主任。致力于儿童血液肿瘤患儿药代遗传学与疾病治疗预后等相关研究。

科室副主任

李军,血液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为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委员。擅长各类儿童血液肿瘤疾病的诊治。

呼吸科

科室介绍

呼吸科建立于1978年,主要从事儿科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临床研究和临床教育。具备专科病房、专科门诊、脱敏治疗室及肺功能室、纤维支气管镜室及呼吸睡眠检测室等专科检查手段,并且具备一个专业梯队合理的医疗人才队伍,多数医生具有博士和硕士学历,具有对儿童呼吸道常见疾病和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能力。

科室主任风采

王立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病专业负责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擅长儿科呼吸道疾病,尤其是支气管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慢性咳嗽等疾病。

临床免疫科

科室介绍

临床免疫科创建于2011年4月,目前是国内从事小儿免疫工作的重点单位之一,其前身是儿科研究所免疫研究室。临床免疫科诊治的疾病范围较广,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各种免疫力低下(如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儿童过敏症(食物过敏等),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等各类免疫相关性疾病。

科室主任风采

王晓川,临床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免疫缺陷、免疫低下、小儿过敏性疾病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免疫发育与疾病,免疫缺陷病临床与研究,过敏性疾病的免疫调节与预防研究,过敏性疾病临床与研究。

药剂科

科室介绍

药剂科工作开展于1952年,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成立最早的科室之一。科室主要功能是负责医院药学工作的药事管理、药品采购供应、处方及病区医嘱调配、医院制剂生产与质检、儿科临床药学实践及儿科临床药理学研究,涵盖药物临床使用评价、血药浓度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药物情报资料管理、药物咨询服务等工作,并承担药学专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带教任务以及科研工作,多年来为全国药学领域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专业人才。

科室主任风采

李智平,药剂科主任,主任药师,医院GCP机构办公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专家委员会委员,欧洲发育围产儿科药理学会会员。

信 息快 递

上海市岳阳医院

伦理审查平台建设工作受肯定

本刊讯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委托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伦理审查委员会关于中医药临床研究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质量评估,肯定了医院伦理审查平台建设的相关工作。医院党政领导、党办、科研处、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办公室、财务处、审计室、管理评估办公室、伦理委员会委员、重点研究项目负责人参加了评估会。

第3篇:儿童急诊医学范文

摘要:目的分析医院儿童门急诊医师分级处方行为,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4年儿童门急诊处方7062张,对初、中、副高、正高职称医师处方行为进行分级分析,包括处方情况及用药合理性。结果儿童急诊处方以初、中职医师为主,门诊主要为副高、正高级医师,抽查处方主要涉及呼吸疾病;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处方平均金额、基本药物使用率均符合相关规定;初、中职医师静脉给药比例及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高于副高、正高级医师;不合理处方比例初职最高,正高最低,尤其是不规范处方多见;不规范处方比例初职最高,其次为中职;而不适宜处方则是中职和副高较高,正高职称医师处方行为更加严谨规范。结论要规范合理用药,需加强对初、中职医师的处方规范化书写培训管理,并对中职、副高级医师不适宜处方行为进行干预和沟通。

关键词:儿童门急诊;合理用药;医师分级;处方分析

儿童是处于快速发育过程中的特殊人群,其生理特点、药物反应与成人不同,而且从新生儿到青春前期的不同年龄段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和各自用药的特点,其合理用药相对于其他人群更复杂,难度更大。本调查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医院2014年儿童门急诊处方进行医师分级处方行为分析,了解不同职称级别的儿科医师处方行为差异及评价用药合理性,为促进儿童普通门急诊的合理用药及监督管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儿童门急诊纸质处方133923张,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处方7211张,除外购药、急诊成人(年龄超过14岁)处方149张,余7062张,抽样率为5.27%。

1.2方法

按照医院人事科当年医师职称认定结果对处方进行分级。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中国国家处方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品卷•儿童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药品说明书等,分析处方基本情况,点评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的判定结合有关临床诊疗指南及权威文献资料查询结果,并经项目组全体成员讨论确定。项目组成员有药剂科门诊西药房、临床药学室及儿童急诊相应临床科室主任。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基本药物品种含2012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及2012版云南省增补品种。其他给药方式包括肌肉注射、雾化吸入、外用等,处方比例均不超过30%,故未予以单独列出统计。本次抽查无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联用处方。由表1可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处方数,初职、中职与副高、正高职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中职与正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方平均金额,初职与中职、副高相比,中职与副高、正高相比,副高与正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药物使用率,初职与副高、正高相比,中职与副高、正高相比,副高与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口服给药处方数,中职与初职、副高、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给药处方数,初职与中职、副高相比,中职与副高、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种及以上给药方式处方数,初职与中职、正高相比,副高与中职、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菌药物处方数,初职、中职与副高、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菌药物两联使用处方数,初职与正高相比,中职与副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职与正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规范处方数,初职与中职、副高、正高相比,中职与副高、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适宜处方数,中职、副高与正高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于处方存在多条医嘱,可能同时有不规范、不适宜和超常情况,总的不合理处方数1660张(23.51%),小于各类别处方数之和。

3讨论

3.1各级医师处方分析

我院儿童门诊主要为高级职称医师,急诊为初、中职医师,抽查处方情况与实际相符。门诊患者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其中初、中职医师处方中诊断有呼吸疾病比例明显高于副高和正高职称医师。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仅中职显著高于正高,且均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处方金额以中职最低,其次为初职和正高,副高级处方平均金额最高,但每张均低于100元。基本药物使用率以初职和中职最高,其次为正高,而副高级别医师使用率最低。分析给药方式,中职使用口服给药比例显著低于其他级别医师,而静脉给药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级别医师,其次为初职医师。20%以上的门诊处方同时使用2种以上给药方式,其中初职和副高使用率显著高于中职与正高级别医师。门诊静脉给药包括静脉输液和静脉注射,抽查处方多为静脉输液,常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故处方用药品种数多、处方金额较低,基本药物使用率较高。儿童静脉输液有一定风险,应严格控制适应证,仅严重的细菌感染、脱水、皮肤过敏及哮喘发作、喉炎等紧急情况才使用,故初、中职级别医师应加强培训,以保护儿童日益发展的自身抵抗力,真正提高用药安全性和依从性。

3.2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初职和中职使用率显著高于副高和正高级别医师,与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情况相符。两联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初职与正高、中职与副高有统计学差异,而中职与正高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可加强对中职医师两联用药合理性的监督和指导。由于我院耳鼻喉科、口腔科和眼科等专科门诊未采用儿童专用处方,未纳入抽查,不能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的“儿童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5%,急诊不超过50%”的规定。但超过50%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仍偏高,反思医疗现状,医师应谨慎使用抗菌药物,防范耐药菌过快产生,防止过度医疗。

3.3处方点评结果分析

本次不合理处方比例达23.51%,初职最高,正高最低,而其中以不规范处方多见。本次处方点评中,加强了临床诊断、用药方法和用药剂量的规范化书写点评,而初职医师不规范处方数明显高于其他所有级别医师,中职明显高于副高和正高级别,说明应加强初、中职称,尤其是初职医师处方的规范化书写培训,以及对处方法律效力的认识。最常见的不规范情况包括处方诊断或缺项或随意缩写或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及诊断不全,如诊断“支气管炎”处方开塞露、诊断“腹泻”处方氨溴特罗口服液等。调剂处方要求“四查十对”“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规范全面的临床诊断是药师判断合理用药的基础,医师和药师都应予以重视,加强培训。其次,用药方法、药品剂量书写不规范或模糊不清,常见如开喉剑、利巴韦林喷雾剂、清热宣肺贴膏,以及各种滴眼液、吸入雾化药等非口服静脉传统给药方式的药品用量含糊不清,甚至无具体用量,药师也未给予干预或仅口头交代。由于儿科患者尚无自理能力,通常有多人看护(包括老人),很容易造成用药错误,医师和药师均有责任确保医嘱的正确开具和执行,保障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处方中常见初职医师未按规定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后,及时请上级医师签字确认;各级别医师均有诊断“腹泻”“上感”却使用抗菌药物等不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的处方行为;抗菌药物与活菌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同服。杀菌剂能杀灭或抑制活菌制剂,同时可导致抗菌药物药效降低,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原则上任何微生态制剂都不宜与抗菌药物同服[1];如必须同服,宜选用针对病原菌的高效、窄谱抗生素,或间隔2~3h以上服用,或加大益生菌剂量,或选用一些死菌及其代谢产物制剂如嗜酸乳杆菌片等[2]。

不适宜处方点评结果,初职与其他级别医师均无统计学差异,中职和副高则显著高于正高级别医师,说明正高职称医师对药物的使用更加严谨规范。常见处方行为如门诊抗菌药物序贯疗法使用口服制剂仅写为1d1次,而无具体用法是输液后8h或12h;金莲清热泡腾片等泡腾口服制剂用法仅写为口服,易造成极大安全隐患;维生素C注射液剂量过大,中成药不适宜的超药品说明书用量等。如百蕊颗粒儿童使用成人剂量、健胃消食口服液有11张处方(中职8张,副高3张)超剂量使用,超过药品说明书1d2次、1次10mL用量,而儿童用量达到10mL1d3次。超剂量使用都有发生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可能,医师应警惕。另外,氨金黄敏颗粒内含盐酸金刚烷胺,1岁以下婴儿禁用,而某副高医师却用于1岁以内婴儿,极易导致患儿不良反应及医患纠纷。值得关注的还有头孢地尼分散片,我院同时有100mg和50mg2种规格,医师未根据用量选择适宜规格的药品,如该用50mg却使用100mg规格,导致患者自行掰开服用,不只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还导致分药剂量不准确和药物污染可能。超常处方主要有无适应证用药,如诊断为“通便”,处方口服补液盐和丁香开胃贴;无正当理由超药品说明书用药,如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雾化吸入给药。氨溴索是目前临床常用祛痰药物,而药典、指南和药品说明书均未推荐雾化吸入,而国内关于雾化吸入的报道多为小样本调查,可信度不高[3];将注射液直接用于雾化吸入,还会因渗透压、pH偏酸性和所含防腐剂辅料等导致患者支气管受到刺激或致敏反应而引起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等,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故经项目组最终讨论不建议雾化给药,属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

我院儿童门急诊处方基本情况较好,与文献[5-7]报道同类医院水平相当,符合相关法规要求。但因不同级别的医师临床经验和处理观念不同,处方行为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加强对初、中职医师的处方规范化书写培训,让其认识处方的法定效力。同时,药师要和中职、副高级别医师加强沟通,有效干预不适宜处方行为,促进我院儿童门急诊的合理用药,切实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张石革.微生态制剂进展与应用中的药学监护[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4):433-435.

[2]施莹.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不合理用药探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6):151-152.

[3]时海洋.雾化吸入氨溴索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中的作用与安全性评价[D].济南:山东大学.

[4]许申.氨溴索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8):1053-1055.

[5]殷娟英.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2):57-58.

[6]孙倩.北京市大兴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6):521-524.

第4篇:儿童急诊医学范文

【关键词】 高频超声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儿童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9.064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通常会引发儿童腹部的疼痛。但是, 由于该炎症并不能从儿童临床表现当中直接诊断, 从而导致诊断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发生。高频超声是现代医学影像诊断的重要技术之一, 使用高频超声检测仪器能够更加直观的采集儿童腹部图像, 结合临床经验和专业分析, 能够更加易于对儿童急性腹痛诱发主因进行判断。由于儿童就医体格检查并不像成年人一样与医生配合, 利用高频超声具有无创、直观及反复的特点, 能够为医生的判断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也大大的缩短儿童的就医时间。因此在本文当中, 运用案例分析和实验分析的方法, 对初步诊断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儿童进行超声检查, 对如何分析影像、确诊、治疗进行研究, 以期为此方法在临床医学中的实际运用提供理论和经验的指引。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本院儿童部经过超声检查之后, 确诊患有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共计156例, 其中男92例, 女64例。年龄1~13岁, 病程1~2周, 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肚脐四周疼痛和腹部右下部位疼痛, 在患病期间出现腹部肿胀、恶心、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 并伴有高烧不退(体温≥38℃)、咽部肿痛、鼻塞流涕、痰多咳嗽等容易被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医生在体查时, 患儿无明确的肿痛部位, 不会出现腹部肿块等明显症状。经验血诊断可以发现, 患儿的检测结果显示其白细胞数量保持正常水平或略有增加。

1. 2 方法 采用Toshiba-xario以及Medision-sonoace8000型号机器, 使用4~11 MHz的线阵高频探头。检查过程当中, 指导患病儿童保持仰卧式的, 嘱其安静放松, 对其腹部采用多切面的拉网式的检查, 并应当在患儿腹部的肠系膜根部位置、回盲部、髂血管旁进行多次扫查, 以提高扫查的精确程度。当在腹部位置发现淋巴结时, 应及时准确记录其所处的部位, 并记录其数目、大小。另外, 还需要详细的观察淋巴结的特征形态, 对淋巴结进行内部回声的观察。如果测试结果显示, 淋巴结的长径>10 mm, 短径>5 mm, 长径与短径的比例>2, 就可以诊断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是患有验证。在对患病儿童进行检查过程中, 医生应观察淋巴结内血液的分布, 应对动脉血流的阻力指数进行记录。在经过1~2周的治疗后, 再次对其适用高频超声仪器进行复查, 当淋巴结的长径

2 结果

经过高频超声仪器检测之后, 对患有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儿童(共计156例)的超声结果影像进行分析发现仅在回盲部出现淋巴结肿大症状的患儿有75例;仅在脐周部位出现淋巴结肿大症状的患儿有42例;2个部位均有出现的患儿有29例;其他部位出现淋巴结肿大的患儿有10例。患儿被检测出肿大的淋巴结长径为1~3 cm, 长径与短径的比值为2.5。

高频超声结果发现:肿大的淋巴结多出现于患儿腹部的右下方, 或者是右中部位;肿大淋巴结的数量基本为3~5个;肿大淋巴结的长径和短径的比值基本为2.5;肿大的淋巴结较为集中, 并呈串状分布;肿大的淋巴结的边界较为光滑和完整。

3 讨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该疾病的患者主要是儿童群体, 发症时期多见于冬季和春季, 并且发病时期患儿常会伴有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炎等外在体征。儿童时期, 患儿的淋巴结系统尚处于发育时期, 其缺少主动防御外部疾病入侵功能, 从而经常会导致上呼吸道、胃部、肠道中的细菌和病毒侵入肠系膜, 引发儿童急性肠系膜淋巴炎等症状[1]。基于该疾病缺少外在体征的特异性, 仅出现腹部疼痛等症状。因此, 其通常不易被医生察觉, 从而的延误就医时间, 不利于治疗, 并给患儿带来较长时期病痛困扰。

在对患儿进行初诊之后, 使用高频超声影像技术对患儿进行诊断, 能够有效的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因此, 在对患儿是否患有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诊断时, 应当首选高频超声影像检查方式, 该项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对患者体内淋巴结肿大的检查, 对临床医学确诊率提升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在对成年患者的腹部采用超声检查时, 医护人员通常所使用低频的凸型探头, 这种探头所能够观测到的区域存在局限, 从而致使对成年患者体内出现的较小患病淋巴结很难进行准确的识别。但是, 使用此种方法对患儿进行检测会有效的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患儿的腹部的皮肤壁和脂肪壁较薄, 不会减弱低频超声信号的传导, 从而使利用高频超声对患儿腹部进行检查容易获取优质的图像, 更加易于对病因进行确诊。从上述作者所开展的实验当中可以发现, 使用高频超声影像检查具有良好的效果, 能够判断出肿大淋巴结所处的位置和数量。在本文所涵盖的156例患儿中, 其肿大淋巴结所处的位置基本都在腹部肠道的回盲部位。导致这一事项出现的原因是由于腹部肠道回盲部存在瓣状特点, 从而导致了肠道内部的物体容易在该部位长时间停留, 增加了肠道内部的病菌容易被该部位所吸收, 引发回盲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病变问题的出现。因此, 在使用高频超声对患儿进行检查时, 应当对此部位进行重点的检查。

在对检测影像进行分析及诊断时, 医生为便于确诊, 应当考虑以下几点事项:①当儿童患儿出现腹痛外在体征, 身体内腹部出现了淋巴结肿大, 并且淋巴结已经>1 cm时, 在对其他可能导致儿童腹部出现淋巴结肿大的问题进行排除之后, 才能够确诊;②在确诊该疾病时, 应当对其他导致儿童腹部出现淋巴结肿大的炎症进行相互区别。当长径>2 cm, 长径与短径的比值

参考文献

第5篇:儿童急诊医学范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增强,因此急诊医学和重症医学在最近10年得到了高度重视,其在广度和深度上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急诊和重症医学人才也不断聚集,但是儿科急诊医师还非常匮乏,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尤为突出。作为省级妇女儿童医院,肩负着维护全省妇女儿童健康的重任,而且在全省范围内普及国际统一标准的儿科急诊抢救技术是降低新生儿和儿童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已将通过PALS培训考核作为岗前培训及资质考核标准。由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儿科协会联合推荐专为从事儿科急诊和儿科重症医学的医护人员创办的培训课程,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史,并且定期更新技术指南。该课程采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方式,通过前期理论授课,分组分模块提问-讨论-演示-回示-总结-考试-再总结的方式让学员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由发挥,接受并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总结自己的失误与不足,达到统一规范抢救技术的目的。国内在北京、上海等地已开展PALS培训近10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统计,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于2008年始开办PALS培训班以来,培训前有61.3%的学员从未见过这些抢救设备,经过8个模拟工作站的反复培训,93%的学员掌握了各种抢救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对培训合格学员进行电话回访,有97家医疗保健机构新配置了抢救设备或仪器;有7家医疗保健机构共36例患儿成功运用骨髓输液及时纠正休克;有7例患儿被及时诊断出严重心律失常,进行了有效的电除颤及心肺复苏术;有15例头部外伤患儿采取了保护颈椎的措施;有78名学员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112例危重患儿成功实施了气管插管术。可见,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能够普及国际统一规范的儿科急救技能,提高儿科医生和护士对危重症患儿的救治能力。

PALS课程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向儿科急诊和重症医学医护人员普及统一的抢救技能的课程,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我省人口多,处于偏远落后西部地区,在边远山区还有较多的儿童不能得到很好的急救医疗服务,因此在我省开展PALS培训,使规范统一的儿科急救抢救技能培训成为切实降低我省新生儿和儿童病死率和致残率的有效保障之一。

培训所使用的理论课本是由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组织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翻译的《儿科高级生命支持》。概述以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儿科协会联合推荐的PALS培训课程学员手册(1997-1999年版)为蓝本并结合《2005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的最新观点,图文并茂,条理清晰的讲述了儿科急诊医疗服务、呼吸衰竭和休克的识别、儿科基础生命支持、气道与通气、血管通路、液体治疗和药物应用、心律失常、儿童创伤复苏、新生儿复苏、复苏后的稳定与转运、儿童心肺复苏的道德与法律问题等11个方面的内容。

培训教具为PALS课程专用模具,主要包括心肺复苏模拟人、气道异物阻塞模型、气管插管模型、喉镜及气管导管、新生儿窒息复苏模型、带储气囊的自动充气球囊活瓣面罩复苏器、各种面罩、心电监护仪、心律失常模拟器、除颤仪、儿童骨髓穿刺模型、新鲜公鸡大腿(用于骨髓输液的穿刺练习)、骨髓穿刺针、深静脉置管套件、胸腔闭式引流管及引流瓶等。

培训授课的专家组由北京儿童医院、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威尔斯亲王医院、美国“心连心”国际组织推荐的美国医师、我院参加全国PALS师资培训班并获得资格证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儿科重症专业医师组成,定期承担每年的PALS培训。

培训方法:每期学员30-40人,分为4个小组,培训时间为三天。

第一天为理论授课,理论授课每期都使用标准的PPT课件,内容包括呼吸衰竭和休克的早期确诊与心跳呼吸骤停的预防、心律失常与心脏除颤、产房外新生儿急救、儿科创伤急救、液体疗法及药物治疗、心跳呼吸骤停复苏后患儿的稳定与转运、儿科病例分析。

第二天为操作实践课,分组轮转进行培训、每组7-10人,先由教员对各种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讲解并根据不同的病例进行演示,而后再由每位学员进行回示。

第三天考试,上午进行操作考试,学员根据不同病例和场景模拟完成患儿的救治,教员根据学员的思维和操作能力、团队协作性等对每位学员进行评分。下午参加理论考试,考试内容根据《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制定,主要涉及对呼吸衰竭、各种原因导致的休克、创伤急救等地早期认识和基本处理原则,并调查学员对各种抢救设备的熟悉程度。为保证评价培训效果的客观性,考试的试题及评判标准完全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儿科学会联合推荐的PALS培训课程教员手册(1997-1999年版)进行,集中发放,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统一收回,以成绩>=75分为合格,理论及操作考试均合格者颁发唯一编号的合格证书。

每期培训结束后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授课内容、实际操作指导、课程安排的满意度和培训课程对临床各种帮助程度等。

第6篇:儿童急诊医学范文

【关键词】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误诊;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041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020-02

过敏性紫癜又称亨-舒综合症(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较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病因有微生物、感染、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花粉、昆虫咬伤等所致的过敏等,但过敏原因往往难以确定[1]。多见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冬春季多见,男女之比约1.4:1[2],起病前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往往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常导致误诊或延误诊断[3]。我科2006年2月-2009年8月间共收治12例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现将有关诊断及误诊情况汇报如下,与同道一起学习,旨在不断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1.典型病例举偶

例1,患童,男,3岁7个月,能正常言语,可自行表达机体不适。本次发病前一周因不慎受寒、低热、鼻塞,临床诊断为上感。使用清热解毒药物口服,病情稍好转。今日上午突然感觉腹痛、呕吐,体温增高,右下腹部及脐周有压痛,但反跳痛和肌紧张不明显。考虑儿童急性阑尾炎不典型、穿孔率高的特点,并遵循早诊断、早手术的原则。我们立即进行阑尾切除手术。术中视阑尾轻度充血、形态尚可。手术后患儿仍然感觉腹痛。查体:T38℃,萎靡不振,心肺未见异常,腹软,全腹均有压痛,无反跳痛,右下腹切口无感染,下腹部及双侧小腿见大小不等的斑丘疹样紫癜。血WBC:10.02×109/L,N:0.76,Hb:120g/L,PLT:241×109/L,大便潜血(++)。修正诊断过敏性紫癜(腹型),予抗过敏、对症治疗10d痊愈出院。

例2,患童,女,11岁,住校学生,因腹痛、呕吐、腹泻1小时来我科就诊。根据患儿自述有不洁食物史,体检:口干、皮肤弹性消失,体温升高,达390C、脉搏细速、痛苦面容。心肺听诊无异象。腹平软,脐周及左下腹明显压痛,无肌紧张。血常规检查:WBC:8.4×109/L,N:0.70,PLT:270×109/L,血大便:潜血(+),WBC(++),尿常规正常,考虑食物中毒,给予抗生素治疗、补液、对症治疗1d,病情稍好转,体温下降。第2d腹痛加剧,体温再次升高,出现便血。立即组织上级医师会诊,在脱去患儿衣服时,见患儿下肢膝、踝关节及臀部皮肤有密集的斑点状、片状鲜红色出血灶。修正诊断过敏性紫癜,经抗过敏、对症治疗痊愈。

2.误诊原因分析

2.1临床医生对本病认知程度差。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见到有胃肠道症状,及考虑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便血、呕血即考虑消化道出血;粘液样血样大便即考虑肠套叠;急性腹痛即考虑阑尾炎等教条“只见树叶不见丛林”狭义的观点。只考虑常见病,不考虑少见病。

2.2临床医生诊疗过程马虎,没有认真进行对患儿全面体检,腹痛就重点检查腹部情况,对其他项目的检查仅仅象征性的履行形式,曾见报道:1例心前区疼痛患者,医生隔着衣服进行对患者听诊,并开具数项理化检查均正常,后考虑心绞痛,治疗两天无效,最后其家人发现心前区带状疱疹。本组病例诊治过程中也有同样的错误,如例2。医生如能在第2天复诊时观察一下患儿的皮肤情况也一定能做出诊断。不必请求上级医师会诊。

2.3采集病史困难,腹型过敏性紫癜多发生于儿童,他们对躯体感觉有时很难表达清楚,特别是刚会讲话的儿童,不知道什么叫痛觉较为常见。加之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医生常非常恐惧或哭闹不止,因此,在做体检时常不配合,给疾病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

2.4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症状隐匿、体表紫癜出现延迟是导致误诊或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之一,消化道症状常转移医生的诊疗视线。特别是有些患儿常表现为右下腹部及脐周有压痛并伴有发热,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使得医生积极考虑不典型阑尾炎,为防止阑尾穿孔,采取急诊手术误诊导致,如例1。

3.对策

3.1加强本病基础理论的学习和诊疗技术的研究,注重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详细了解患儿的病史,有关文献报道小儿过敏性紫癜多数患者在上呼吸道感染以后发病,链球菌感染被认为是过敏性紫癜发生的前驱事件,但没有肯定性研究结果证实[1]。本组也有几例患儿在上感后发病,所以,笔者认为上感后发生腹痛应高度重视本病发生的可能性。

3.2对患儿的体检要细致、认真,定期观察随访。开阔诊疗思路,努力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吉耀.内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01-802.

第7篇:儿童急诊医学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本院儿童部经过超声检查之后,确诊患有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患儿共计156例,其中男92例,女64例。年龄1~13岁,病程1~2周,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肚脐四周疼痛和腹部右下部位疼痛,在患病期间出现腹部肿胀、恶心、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并伴有高烧不退(体温≥38℃)、咽部肿痛、鼻塞流涕、痰多咳嗽等容易被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医生在体查时,患儿无明确的肿痛部位,不会出现腹部肿块等明显症状。经验血诊断可以发现,患儿的检测结果显示其白细胞数量保持正常水平或略有增加。

1.2方法采用Toshiba-xario以及Medision-sonoace8000型号机器,使用4~11MHz的线阵高频探头。检查过程当中,指导患病儿童保持仰卧式的,嘱其安静放松,对其腹部采用多切面的拉网式的检查,并应当在患儿腹部的肠系膜根部位置、回盲部、髂血管旁进行多次扫查,以提高扫查的精确程度。当在腹部位置发现淋巴结时,应及时准确记录其所处的部位,并记录其数目、大小。另外,还需要详细的观察淋巴结的特征形态,对淋巴结进行内部回声的观察。如果测试结果显示,淋巴结的长径>10mm,短径>5mm,长径与短径的比例>2,就可以诊断淋巴结肿大的原因是患有验证。在对患病儿童进行检查过程中,医生应观察淋巴结内血液的分布,应对动脉血流的阻力指数进行记录。在经过1~2周的治疗后,再次对其适用高频超声仪器进行复查,当淋巴结的长径<1cm或消失时,可将治疗方式和方法判定为有效。

2结果

经过高频超声仪器检测之后,对患有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儿童(共计156例)的超声结果影像进行分析发现仅在回盲部出现淋巴结肿大症状的患儿有75例;仅在脐周部位出现淋巴结肿大症状的患儿有42例;2个部位均有出现的患儿有29例;其他部位出现淋巴结肿大的患儿有10例。患儿被检测出肿大的淋巴结长径为1~3cm,长径与短径的比值为2.5。高频超声结果发现:肿大的淋巴结多出现于患儿腹部的右下方,或者是右中部位;肿大淋巴结的数量基本为3~5个;肿大淋巴结的长径和短径的比值基本为2.5;肿大的淋巴结较为集中,并呈串状分布;肿大的淋巴结的边界较为光滑和完整。

3讨论

第8篇:儿童急诊医学范文

挥别2008,这个给国人留下太多深刻印象的年度,有北京奥运会的辉煌,也有“5・12”汶川地震的沉重。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急诊医学工作者经受住了考验,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出色地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奉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也及时地进行了事件记载,完成了学术交流的任务,这些都让我们有更强的自信迎接2009年的曙光。

2008年,我们全心全意地履行着急诊医学担当的学术使命,记载发生在我国的重要的急诊医学事件。为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圆满召开,《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从2007年就开始为北京奥运会急救医疗保障服务研究开辟学术交流平台,以集全国急诊医疗队伍的智慧全力支持北京奥运会医疗保障服务;在2008年的春天,当漫天冻雪阻拦迫切归家的脚步,春运期间大量旅客滞留在交通站点时,我们及时报道了湖南、广东等重灾区急救工作者如何克服恶劣天气,针对大量旅客滞留在拥挤的交通站点,我们的急诊医务工作者如何圆满完成急救医疗服务;在安徽阜阳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时候,我们与疫情发生地的医疗人员、国家医疗指导组成员及时联络,刊登多篇指导性论文,并跟踪危重患儿治疗的深化研究;在令人痛心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在第一时间联系上参与地震灾区医疗救援的编委、医疗专家、可能参与灾区医疗救援的各省医疗队,达成组稿意向,从第6期杂志起连续刊出灾害医学的专栏,以突破传统医疗救援的视角,从伤病员创伤疾病的救治到心理健康的及时干预,从被困人员的救援到千万伤病员千里大转运,从单纯地考量灾区伤病员的救治效果到救灾人员的发病心理等多角度及时进行总结、探索。三聚氰胺奶粉致小儿尿路结石事件发生后,我们组织了5篇相关论文刊出,不仅有国内顶尖儿科专家(卫生部婴幼儿泌尿系结石诊疗专家组组长、北京儿童医院的沈颖副院长和湖南省儿童医院的祝益民院长)从儿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内科规范治疗的角度对三聚氰胺奶粉致小儿尿路结石进行理论指导,也有儿科第一线的医务人员从临床救治经验、特殊病例情况与国内急诊医学工作者进行交流。

有了广大读者、作者、编委的支持,编辑部同仁亦奋发努力,2008年,我刊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稳步上升。为了满足急诊医学学术交流的需求,我刊在连续多年扩充版面的同时,维持了发行价格不变,在编辑部内部充分发掘潜力,既满足了读者、作者的对杂志大信息量的要求,也极大地提高了期刊的编辑校对质量。为了提高审稿的效率,编辑部改善升级了“在线投稿、审稿系统”,将稿件的前期处理周期缩短了40%;中华急诊网(省略.cn)也在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更新,我们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学术的殿堂、医生的社区――一个集合了新闻、学术交流、继续教育、情感纽带的综合平台。在打造国内一流期刊的同时,我们也努力为急诊医学工作者搭建一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为此,我们特别加强了的中文摘要撰写和英文摘要的翻译,努力将最好、最全面的我国急诊医学新技术、新发展展现在世界急救医学大舞台上。

时光飞逝,在广大读者、作者、专家的厚爱下,《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一步一个脚印地稳健发展着。有了大家的厚爱与支持,我们有信心,并有能力将杂志打造成国内医学期刊中的精品,将杂志营造成为热爱急诊医学的工作者的学习交流平台。我们殷切地希望,在2009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依然能够得到广大专家、同仁、读者更多的关注、支持与帮助。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事业有成;祝我们的学科、学会,与期刊蓬勃发展,成就辉煌。

第9篇:儿童急诊医学范文

安&罗伯特・卢瑞儿童医院的总高为118m,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独立设置的儿童医院。它的医疗服务内容设置相当丰富,但占地只有11亩(通常类似的116600m2相同面积的医疗设施需要占地140亩)。这给设计团队在总平面设计,楼层面积设置、医疗工艺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在如何最佳利用竖向和横向系统,满足医疗工艺的要求等方面做了周密的考量,最终的设计理念和成果也是史无前例的。

竖向的建筑系统对医疗工艺设计产生了多方位的影响。在设计中,设计团队集中考虑如何利用核心筒有效地划分各种不同的流线,保持建筑南北部分的合理连接;着重研究每一层的医疗工艺和运营的高效融合:同时考虑如何使26部电梯最有效地将患者,医护人员、患者家属和医疗用品送到医院的每一层。

设计团队通过系统的研究、计算机模拟以及和医院内部及外部协作部门决策层的探讨,将通常设置在首层的急诊部设置于医院的二层,以便为救护车提供必要的首层空间。这样可以使救护车人口更为安全,便利患者以及清污处理。尤其对气候较为恶劣的芝加哥冬天,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寒冷所导致的急诊儿童体温过低的危险。同时,如果患者利用私家车就诊,则可以通过街对面的停车库的天桥直接到达急诊部,有效地改善了以前85%~90%的患者必须穿越繁忙大街就诊的不便状况。

一组专用电梯可以使患者从首层快速到达位于二层的“肯尼斯&安・格里芬急救中心”,其中包括两部超大电梯,可以同时承载创伤/重病患者、患者家属及必须的医护人员。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比较,设计团队确认设置专用电梯组的做法相比设置救护车坡道更加便利且省时25秒钟。同时节省下来的面积为整个急诊部在同层设置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二层设置急诊室且无车流直接到达的做法尚为首例,此设计手法将成为国际医疗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对高密度和有洪水侵害可能的地段,也成为此儿童医院竖向布局的新锐特点。

由于首层和二层空间的限制,此儿童医院的主要公共大厅设置在了位置居中的11层和12层,距上层的病房和下层的门诊部有同样的距离,以方便患者。公共大厅的设计开敞活跃,设置了咖啡厅、礼品店、会议室和一个两层高的“空中花园”,其总面积为4645m2,其特点包括“竹林”和“小溪”的自然情趣,曲线的室内设计元素、特色的灯光设计、互动的儿童游乐空间和玻璃地板的树房等等,为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愈合氛围的场所。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儿童患者的安全,尤其是在医院临街的情况下,设计中将公共探护电梯在11层的公共大厅更换为去病房层的电梯。

自然光和自然景观对医疗设施来讲就显得更为重要。医院的病房层设置在顶层以便提供最好的光线和景观,北面的病房面朝密西根湖,南边的病房有芝加哥的城市景观。病房的内部设计分为三个区域,靠外窗的部分为病人家属区域,中间的部分为患者区域,靠走廊的部分为医护人员的区域。同时,为了满足医疗咨询和巡诊的要求,还在两个病房的中间靠走廊处设置了特别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