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精选(九篇)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1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一、现阶段不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因素

1.1 缺乏完整的教学计划

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只重视对生物知识的传授,没有认真的对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不完善,对生物教学缺乏信心,使得思维创新训练的指导不能实现预期的生物教学效果,不能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

1.2 忽视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内容缺乏多元化,教材的内容部分部分不符合实际生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不重视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无法实现思维创新能力的提升,生物学习成绩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布置让学生感兴趣的生物话题进行思维训练,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热情和学习水平[1]。

1.3 不重视生物教育

一些学生从主观上对生物学科不够重视,有的学校中存在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没有联系,认为学了没有用的观点,还有些学生认为生物学科不能算是主要的学习科目,所以觉得学习成绩的好坏不重要。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生物学科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应用,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观念是片面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充分认识到生物学科的优势,才能改变这一局面。

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2.1 明确要求和目标

在进行学习观察之前,教师应该为学生制定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例如,在学习生物教学中的“呼吸作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树叶和阳光,这两种促进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因为呼吸作用属于分解作用,与光合作用的效果相反,所以教师可以先制定需要讲解的目标和要求。在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之后,让学生自己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比较分析;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的影响因素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重视哪些因素和呼吸作用的影响有关;观察不同作用之间的区别等[2]。

2.2 激发学生思维创新兴趣

我国的传统教育观念,只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思维教育的方法和观念都是以提高学习成绩为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进行生物学习的时候,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思考,进行思维创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一些不经常见的、独特的生物现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2.3 对学生进行思维开拓训练

在生物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进行思考,用来对学生进行思维开拓训练。例如,在进行人体能量代谢讲解的过程中,收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观看。让学生明白人在病理条件下,会发生体温升高的现象,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发烧。这个时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假设体温持续升高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影响,发烧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是却是人体进行防御的一种反应,这是什么原因,从而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以更深的启发,让学生主动探寻与生活经验不相符合的问题,应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开拓思维训练,提高思维创新水平[3]。

2.4 强化意识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增强创新意识,利用创新思维学习知识,发现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答案并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原有的基础上领悟新道理产生新思维,对学好生物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学习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新发现、新思想,帮助他们培养爱探索、爱创造的良好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信任他们,让学生亲自地去观察、实验。比如,在生物实验课上,我们先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培养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教师只需要适时点拨,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行。

2.5 培养学生想象力。

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组织性。生物学科的想象通常具有稳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学习经验作为思维创新的支持。进行思维创新,学生要具备可以迅速摆脱问题的表面现象干扰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持不懈探寻结果的精神。新的知识的产生,不只包括根据问题进行的推理,还包括一些其它的想象因素,所以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生物教材的潜在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专业的想象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三、结束语

专科教育的发展是目前我国教育教学需要面对的重点,生物教学作为教学的一部分,需要不断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丽娜.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J].学周刊,2012,(30)

第2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 民主型教风 思维方式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江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特别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正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期,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己任。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上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一、营造展示自我的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1.民主型的教风 

任何一个教师在课堂上都有自己的教风,或支配型的,或专制型的,或民主型的。支配则学生依赖,专制则学生服从,民主则学生活跃。显然前两者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心理,后者则可让学生思维活跃,利于创新。 

课堂上要形成一个民主的教风,应注意以下几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既不能刻意在师生之间制造知识高下的鸿沟,也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学生不做鉴定性评价,特别是评分,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精神压力,由此产生一种防卫心理;为大多数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或分组讨论,或“接龙式”提问,还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切忌粗暴打断学生的发言;教态要亲切自然,不吝惜自己的微笑,不吝惜表扬的话语,不要把家庭或同事间的不愉快情绪带到课堂中。 

2.相信学生 

只有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才能满腔热情地期待学生。而“期待”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最好的证明。我国有不少特级教师到外地上课,他们对学生既不了解又不熟悉,他们为了要把课上好,唯一的办法就是满腔热情地期待学生,诚心诚意地相信学生,用“心”去上课。教师的每一句话都饱含热情,每一个眼神都对学生寄予希望,每一个手势都表达着对学生的尊重,每一个动作都给学生鼓励和信任。这样,在教师的影响下,课堂气氛就会由紧张到活泼,学生也渐渐进入了争先恐后发言的状态。这时,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兴趣、情感等都凝聚在一起,智力活动进入了“最佳状态”。教师对学生充分相信的结果是:给学生铺设了创新的坦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幼芽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3.热爱创造型的学生 

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一般教师都喜欢规规矩矩,百依百顺的学生。而创造型学生的特点是:顽皮、淘气、荒唐与放荡不羁;所作所为时逾常规。德国心理学教授戈特弗里德•海迪特指出:“创造型学生在班级体中通常不太受欢迎,他的行为不合群,也不友好,而且对集体活动的兴趣很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剖璞见玉,善意引导,扬长避短。只要不违背道德规范,不妨碍身体健康,用不着多干预、管得过死。要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 

二、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保证 

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活动兴趣的产生与该种能力的发展密切联系,并且是他发展的出发点,如果一个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在历史学习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状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兴趣的产生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利用各种方法激发、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包括以情激趣、以美激趣、电教激趣等多种渠道。例如,针对历史事件无法再现的特点,我在上全市公开课——《宗教改革的背景》一课时,编的一部历史剧《卡诺莎之辱》:安排:一人旁白,一人演教皇,一人演亨利四世,两人演随从。(旁白):1077年1月的下旬,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鹅毛般的雪花漫天飞舞,刺骨的寒风发出阵阵呼啸。在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道上,行进着几个骑马的人,他们顶风冒雪。为首的是一位年仅26岁的年轻人,只见他双眉紧蹙,心事重重,不住地扬鞭策马前进。他就是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不久,亨利四世一行来到了卡诺莎城堡外。(渲染气氛,要读得舒缓)在进入城堡之前,他翻身下马,脱下厚厚的衣帽,把一条表示悔罪的毡毯裹在身上,不顾从天而降的雪花,缓步走进城堡第一道围墙。亨利四世又脱去靴子,光着脚站在城堡内的雪地上。他痛哭流涕地忏悔着,还不时拍打着胸前,苦苦哀求教皇赦免他。当教皇知道自己已是胜利者时,却拒绝接见亨利。 

(旁白):一天

、二天、三天过去了,亨利仍然站在雪地里忏悔,丝毫没有离开的迹象。一些主教和修道院长看着亨利真诚悔过的样子,开始为他向教皇求情。 

(旁白):到了第四天,教皇决定传见他。这时亨利四世眼含泪水,战战兢兢地说:“教皇陛下,我的主人,我已经认识到我的罪过,这次特地来向您忏悔,祈求您的宽恕。”(尽量讲得卑微和低声下气)

教皇的怒气还没有完全消除,他冷冷地回答:“上帝是非常宽容和慈爱的。我们曾经很友善地告诫过你,希望你不要滥用上帝给你的权力,来阻碍教会的自由。可是你不仅不感谢上帝的恩典,反而固执己见,一再分裂教会。为此,我们不得不遵奉上帝的旨意,对你进行绝罚。”(尽量讲得冷酷无情、高高在上,尤其要表现教皇的傲慢和蛮横)亨利四世听了教皇的严厉训斥,不敢争辩,只是不停地伏地痛哭。这时,教皇身边的主教和亨利身旁的贵族纷纷代亨利求情。这时,教皇才说:“看来你的忏悔是真诚的。为了上帝的慈爱,我决定让你重新回到教会的怀抱中来。但是,你必须在上帝面前立下誓词,痛改前非。”亨利四世谢过教皇的恩典,当场写了一份誓词,表示愿意遵照教皇的旨意,改正以前的过错。最后教皇说:“看在你的诚意上,我就赦免你的罪,现在我恩准你按照礼节亲吻我的手。”亨利四世于是单膝跪下,亲吻了教皇的手背后,这才带着随从离开卡诺莎城堡。 

通过四五个个学生的演出,将全部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让他们身临其境,深刻体会到“欧洲中世纪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的大一统局面”的主题思想,继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发现”了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正如孔子所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兴趣”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来完成,以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从而使高中历史新课改真正进入全新的轨道。 

三、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大胆怀疑,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核心在于一个“疑”字。质疑本身就表现为一种探索精神,蕴涵着创新。俗话说:“读书有疑,方始是学”,“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历史最关键的就在于质疑,提出问题。可以这么说,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学生能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他们创新思维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作为历史教师,一方面要诱导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其质疑习惯。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创造意境、制造悬念、创造一些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求索。例如:在讲述鸦片战争影响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同时,有没有给中国带来其他东西?如果没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按其原有方式发展,有将会是怎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比较封建社会,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路马上得到了拓展,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被打开,其创新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四、因人制宜,传授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俗话说:“授人以鱼,当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其中,传授终身受用的“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大纲规定的基础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独立思考、索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能随时产生思维火花,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从而使学生最终摆脱“拐杖”学会自己“走路”。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对教师所提的要求。因此,要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的策略,提供创新的环境,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些讨论题,少一些历史结论的表述;而是通过引导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新动机,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标。 

总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任务。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转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更敏捷、更完善;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艳华.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2001. 

[2]岳林.历史教学.历史教学社,2000. 

第3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培养创新思维;数学评价;改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73-01

创新是时展的要求,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其中最关键的是需要一批富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要逐步培养。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迫在眉捷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数学创新思维的含义

对创新我们有多方面的理解,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叫创新,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叫创新,想别人没想的东西叫创新。但是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全新的东西,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包装一下叫创新。旧的东西以新的切入点切入叫创新…。而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其实质是求新、求异、求变。在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创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这里的创新,一般是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即只要是思维的结果具有创新性质,则他的思维(过程)就是创新思维,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对一切正常人来说,都是可以产生的,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和发展的总趋势就是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的教学就必须要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生机制,培养过程中首要的便是观念的创新,要用创新精神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靠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去培养。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是指按照设计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实中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现代数学论对教学方法的理解,已从过去强调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法发展到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配合进行的教学的方法体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有特点,只有在教学实践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师生实际水平,教学材料和设备进行恰当地组合,有机地结合,灵活地运用,才能达到优化有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

(二)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及大地提高并丰富了当今人类获取、传递、再生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手段,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尤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进入中学课堂,显示了它明显的优势。它集文字、声音、动画、图形与图像于一体,能提供最佳的教学情境,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学习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的改革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

三、数学评价要与教学过程并重

传统教育过程是课程教学评价的流程,教学就是教学,评价就是评价,二者是完全分离的,课堂教学就是传授新知识过程,而评价要在课后、期中、期末单独组织、实施。现代数学教育评价理念认为:评价与教学是一体的,它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靠课堂观察来完成,即自然情境中,评价者在事件发生的当时,随时捕捉各种教学现象。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应该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过程,要实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是能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其次是诊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第三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历程,认识自己在解题策略、思维方法等学习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第四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学习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预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五是能及时了解教师本身在知识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表现,随时调整和改进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这样说,适当及时的数学教育评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开拓思维,勇于拼搏,敢于创新,形成乐观健康向上的学习观。

综上所述,通过挖掘教材创造性,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教学程序、教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创造性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多讲、多动手、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甘苦,体验创造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受。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第4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一、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如果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想发现、想创造,产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动力。

例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上课伊始,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用3、4、5三个数能不能摆出一个被3整除的三位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发现这3个数字无论怎样排列,所得到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由此产生疑问: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这时教师向学生“挑战性”地宣布:“你们随便出一个数,老师都能马上判断出能不能被3整除,你们相信吗?”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出题考教师,不管学生报什么数,教师都能对答如流,学生非常惊奇,探索其中奥妙的欲望油然而生。通过这一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质疑,诱导创新思维

小学生学习数学多满足于“知其然”,而少追究“知其所以然”。因此,培养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就意味着思维有方向、有目标,是主动探索知识的体现。

例如,在教《圆锥体积》时,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后,积极引导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空出一些时间给学生提出疑问: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一定是圆柱的■吗?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一定是圆锥的3倍吗?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比圆锥多几倍?等底等高的圆锥比圆柱少几分之几?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分之几?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呢?不等高也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呢?这种不唯书、不唯师、敢于质疑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三、动手动脑,引发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通过动手摆一摆、弄一弄、拼一拼等尝试,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和有所创新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态度和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在教《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在操作中,情绪高涨,积极参与,通过剪拼、割补、旋转、平移,得出结论:梯形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最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推导过程不仅使学生当了一次“小发明创造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养成了不拘泥于现成结论、善于变化、敢于创新的好习惯。

四、自主探究,引导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培养具有创新素质人才的高度,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学会发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积极主动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

例如,在教《乘法分配律》时,我创设了一个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自主探索新知的情境。首先通过计算机的动态演示,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从而在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的同时出示思考题:观察上面四道等式,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规律?等号右边又有什么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等号左右两边的规律连接起来说一说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四人的小组合作展开激烈的讨论和交流,从中自主探索出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乘法分配律概念,还有知识形成的过程。

五、求异激趣,培养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想别人没想到的方法,要鼓励学生有非常规的超乎寻常的思维和见解。

例如:在教《连乘应用题》时,出示题目“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有两种方法:方法一:11×12×5,先算每箱卖多少元,再算5箱一共卖多少元。方法二:11×(12×5),先算5箱共有多少个水瓶,再算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其中有一个学生却提出还有一种算法:11×5×12,有的同学说这种解法虽然结果正确,但很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算理不通,不能算正确。到底是不是偶然的巧合呢?这时,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而应耐心地鼓励这位学生大胆地道出这种解题思路。“这个算式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教师这样提问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原来这位同学用了“假设”法,假设从每箱中拿出1个热水瓶,共5个,可卖11×5=55(元),像这样可以拿12次,所以一共可以卖55×12=660(元),因此,列出综合算式是:11×5×12=660(元)。他讲完后,大家茅塞顿开,这种解法完全是正确的,并不是偶然的巧合。如此激励求异,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5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高一新生;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56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33-01

教学教材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一是高中阶段的开始,是以后三年学习过程的奠基阶段。所以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并应用猜想、想象、直觉等获得发现和进行创造的能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为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数学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教学打下基础

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要首先敢于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死板的教学模式。以研究性教学代替传授式教学为,以反思性教学代替经验教学,以开放性教学代替封闭性教学,创新教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强调学的主体意识,突出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来,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压抑挫伤人的创造潜能和个性的发挥、窒息人的创造意识形成的种种因素,并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二、提高学生数学气质,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优秀的数学气质是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持之以恒的品质,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特有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的质疑来自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的反馈,高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表现在记忆和解题上,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

四、结合实际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

数学学科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尤其是对刚刚接触到高中数学的高一新生。没有好的开头可能会挫伤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树立不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数学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思维的动力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侧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这种教学活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熟练掌握和成功运用,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对数学符号的应用与思考,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六、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江卫,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2)

第6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时展 物理教学 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但就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探究爱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爱好才是最好的老师。”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爱好。培养学生的探究爱好,可做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精心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认真讲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个的实验,更重要的是要点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励状态,把学生的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爱好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活化。如我国的神州飞船和北京奥运会各个比赛项目中涉及到那些物理知识,都可以启发学生去探究。

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爱好物理。富有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物理学习爱好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将死的知识讲活,对枯燥无味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语言加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用生动形象的实例进行类比,这样学生自然会爱上物理。

3.以物理学史为素材,促进学生物理情感。物理学史记载了人类前仆后继揭开千古之谜的史实,有很多激动人心的故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发现电流周围的磁场、法拉第发明发电机、瓦特发明蒸汽机等,都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这是一笔对激发学科情感、练习科学方法、锤炼毅力,激励人格有着丰富而又重要的教育资源,运用得当,对教育学生成才会相当有价值。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经常举一些生动的事例来说服教育学生外,还应借助物理讲座和园地等多种方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多了解物理学家的高尚人格、拼搏进取的精神和取得的成就,从中获得成功的启示和力量。

二、注重教学方式,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讲清概念、规律、定律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物理过程,确立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变演示实验为学生的随堂实验,让学生观察、探索、总结,寻找规律。要吸取当今大量的科学信息和生活实践来创设情景、设疑,通过教师点拨,逐步使学生开窍,打开思维的闸门。

1.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新课标下的新教材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等方面作了重大改革,强调了物理学科的实践特点和情感目标,充分体现了人文因素,具有较系统的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趣味性和思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了知识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加强对基础知识的传授时,绝不能超越学生实际盲目地拔高,因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创新教育不是空中楼阁。

2.落实分层教学的策略。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确立不同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设置不同的内容和途径,落实分层教学的策略。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多创设情景,可借助于录像、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施,让学生尽可能身临其境,切实感知,实现点拨思维的目标。另外,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用某一物理规律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3.采用启发教学的模式。启发式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启发分简答式的提问和探索性的点拨。在课堂教学中应避免简答式的提问,简答式的提问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由于提问简单,不易激起学生兴趣,引发思维。有的实验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让他们自己用眼观察实验现象,自己总结实验规律。教师再进行启发式点拨,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会学物理,不是学会物理。笛卡尔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物理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确物体运动的几个物理过程、每个物理过程遵循的物理规律及各物理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围绕公式、定律让学生反复解题,搞题海战术;否则,题目越挖越深,学生依样画葫芦,思维活动越来越少,它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了。教师还应围绕物理规律的得出,适时介绍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通过引导学生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本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受力分析图、电路图、电场形势图、磁场图像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换句话说,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节,在学习“导体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拿镰刀割麦子”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磁感线方向(麦子)、导体运动方向(镰刀)、导体中感生电流方向(四指)的关系就十分明确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育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主体性、发现性、归纳性等,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设置的新的课程计划,具有典型的创新教育功能。

第7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标;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56-02

[作者简介]谷丽群(1961―),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西桂林市第十七中学教师,中学高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在中学阶段,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这给一线教师提出了很大挑战。教师应该采取何种方法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由此可见,氛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开端,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在学习中探索的积极性和好奇心,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这样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形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创造一个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的环境,才能让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如果我们每一堂课都能营造出学有乐趣、学得忘我的氛围,那么一定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乐园。

二、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形成,公式、定理的推理过程等,都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要让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自主探索,从探索中找规律,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建构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又让学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诱发学生求异意识,引发学生创新火花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是指从不同角度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方面,或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数学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使学生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不拘泥于一种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勇于提出新观点、新解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古怪”的、别出心裁的问题时,应该及时给予鼓励。此外,教师还要善于选择具体的题材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诱发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渐渐养成求异的意识,发展创新能力。

四、巧编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应当多进行变式训练,或引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在解题中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而且,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巧编习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可以改编教材上的习题,进行“一题多变”或“多题一解”的训练;也可以只给出结论,让学生探索条件,或将题目的条件、结论进行推广、演变,形成一个发展性问题,等等。这都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实践表明,进行变式训练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也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五、引导猜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猜想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上的合理推测,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它可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很多著名的数学结论都是从猜想开始的。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教师要吃透教材,结合教学实际,在教学时尽量创设出形式多样、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发现规律,从而获取新知。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考方法,引导他们得出猜想结果,使学生在不断的猜想和验证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

六、借助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利用计算机可展示常规教学中很难讲解的动态数学问题及规律,能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软件制作出多样化、直观化和程式化的课件,借助良好的教学手段,让以往的数学学习变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较好的培养。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等内容时,利用多媒体的“几何画板”进行教学能有效地让学生发现几何问题的实质。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像”这一部分内容时,电脑可以逼真地显示抛物线的平滑效果及连续性,二次函数图像的移动规律也可以在电脑上直观地操作出来,图像动态地演示使学生很容易得出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开放意识,一方面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建立一种互相尊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中;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出来,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积极主动地探索相应的数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日增.创新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8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主体性 兴趣 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更是创新发展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1.现存的问题

我国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影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尚属空白。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举一返三,发现新东西,超越前人去创造新知识,即发明创造。多年来我们的教学一直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应该说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不打好基础就不能建好大厦,不掌握好基础知识,功底不深,就谈不上运用知识,更谈不上发明创造。问题在于,我们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忽略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有一种普遍的心理,惟恐讲授的内容少了,学生不会。因而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管听讲、记笔记,很少提问,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课后则布置大量的作业,做的头昏脑胀,再加上应付各种考试,这样被动地学习,死记硬背,必然窒息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

2.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2.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必须以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作为最主要的目标来设计和实施一切教学活动。彻底消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就是为适应教师的“教”,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活动,一味竭尽全力把自己以为必要的东西往学生脑袋中装,致使学生缺乏主体人格意识的做法;彻底消除“唯师听命”使得学生把学什么、怎么学都当成别人的事,而自己不过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乏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过程和体验。教师应尽量设法让学生处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给他们发现、分析、明确问题,提出、验证假设的必要过程,注意鼓励他们质疑和培养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产生好奇心,拓宽眼界,打破思维定势,勇于自主地作新的探索,真正做到自主化。学习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知识并不像实物一样,可以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建构,并且纳入他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实际问题好懂不好算,数学问题好算不好懂。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将它们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计算来解决。反过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懂得抽象的数学内容,我们将它转化实际问题---通过实际背景来帮助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微积分的概念,我们不是让这些概念突然从天上掉下来。而是从问题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将它们发明出来。学生“发明”的这些知识,对人类来说是旧的知识,是假发明。但对学生来说,则是真正经历了发明的过程,受到了发明的训练,以后就有可能“弄假成真”,为人类作出真正的发明创造。

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由地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猜想,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时展到今天,“教学生学会”是低层次的,要“教学生会学”才是高层次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选择后者,才能使人才素质有质的飞跃。“教学生会学”就需要我们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自主学习,而教师仅仅起到主导作用。事实证明,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支配,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围绕学生而展开探索和创新活动,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观察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给予操作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和智力发挥。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设疑,则可“一石激起千重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多提问题,层层设疑,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注重抓住学生的思维创新点,恰到好处地渗透、点拨、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发展创造力,以教学过程的整体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为抽象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不断激疑,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尝试改变从定义出发的课程内容体系,从问题出发来重新组织课程内容,从物理模型和几何模型出发自然而然地引入概念,让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模型(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引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新发明出来,并且将这些知识用来解决适当的应用问题和理论问题,让知识的引入如同“随风潜入夜”,知识的应用如“润物细无声”。不但导数、微分、积分这些概念通过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引入,三角函数、对数函数的导数公式也都通过物理模型或几何模型发明出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归纳,以激起他们的主动创新意识,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创新习惯。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面对题目,力争在短的时间内,思考出较多的解题方法,达到一题多解要求,培养了思维创新习惯的养成。

第9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范文

1.培养学生想象力,激发创新思维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中心,想象渗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象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

1.1 运用教材语言诱发学生想象

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另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如《林海》的第2~5段,写山岭的各种形态: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的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又发展想象力。

1.2 讨论关键词语内涵,激发学生想象

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就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义、含蓄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那再淡些……);“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揭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象的。在加以启发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

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1 设计从课题质疑

从标点符号质疑,从词语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质疑: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那么这句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中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 设计标新立异的课堂教学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千方百计创设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对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2.3 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科渗透

把音乐、美术融入语文。运用音乐、美术,启发和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海底世界》一课中,在进入拓展练习环节时,要求学生以《海底见闻》为题写一则短文。同时,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边放课文录音,边放一曲有海浪、海鸟、海底动物叫声的自然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这样他们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中,看到了五彩斑斓的景色,摸到了形状各异的矿石,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的所闻所感写下来,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4 在鼓励性的课堂评价中巩固学生的创新激情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