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精选(九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1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课堂教学 策略

一、引言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对大规模复杂系统进行分析和管理。今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迫切需要人才具备独创性、发明创造能力、想象力和创业精神等,要求高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了解本专业知识,而且要深刻了解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国际背景。无论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还是从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来看,都要求肩负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重要使命的高等教育,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让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本文主要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意义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是大学生思想素质发展情况决定的

从目前来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充满了信心,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实现,他们与时俱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不管做什么事,他们都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也比较高。然而,我们在看到当代大学生好的思想素质的一方面,不能忽视他们思想素质中不好的以免,由于我们正处于时代转换时期,所以部分大学生的时代感强但责任意识弱,虽然有很强的进取心,但是辨别能力有待改进,自制力方面也需要加强。这些情况都说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操迫在眉睫。在课堂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教师对学生集中讲授道德知识,进行道德熏陶,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是人文教育受冷落决定的

科学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迅速改变着世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是,也应该看到,科学教育备受重视的同时,带来了人文教育的弱化,其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不少大学生极度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马加爵事件”和“药家鑫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他们对人类的传统文化遗产知之甚少,缺乏社会所需要的情操道德和艺术气质。所以,这些大学生的信念、理想、德行和素养也随之淡化了。当他们进入社会后,当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他们就会浮躁不安,消极抑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会变得思想狭隘,不从大局出发考虑事情,有的人还不能正确辨别真、假、善、恶、美、丑,在人生轨道上迷失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让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可以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三、如何在课堂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要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不断对大学生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并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2、用马克思主义感染、启迪学生

高校要强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在课堂上优化理论宣传,从理论阐述和实践论证两个方面入手,使主流思想文化更具说服力,更有凝聚力,以解决青年学生思想信念上的困惑与彷徨、盲目与浮躁。

3、讲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是柔性的。对于思想教育的内容接受多少,思想教育效果怎样更多地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接受水平和承受能力,尽量避免强制灌输;否则,对于一些主体性很强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讲究语言艺术,做到言之有情,态度平易近人。只有语气亲切,才能使教育对象动情动心;要做到言之有物,讲话具体明确,应根据施教对象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避免搞“一刀切”,讲大话空话,这样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四、结语

大学的课堂、讲台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的形成,都和课堂教学有密切的关系。让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满足人才全面成长的需要,为此,高校课堂教学过程都应该将引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题中应有之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范海荣,李艳坡.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讨[J]. 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7,(01) .

[2] 刘智光,钱军.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 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08,(Z1) .

第2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实践论》;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赵君,桂林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营歌,桂林工学院人文社科系2006级硕士研究生。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10-0018-03

的《实践论》从哲学高度论述了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和一般规律,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我党工作的基本原则。我们要深刻理解《实践论》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为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一、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首先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农民,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相对落后,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弱,而且当今农民群体已发生了阶层分化,农民的利益关系变得复杂化、利益矛盾尖锐化,这些无疑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难度。其次是农村教育环境具有复杂性。农民忙时干农活,闲时外出务工,加上农村的教育文化设施落后,信息反馈不灵敏,农民受教育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第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不健全。大多数基层领导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思想教育,党员也不能有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就要求基层领导要以《实践论》为理论基础,因地制宜,采用适合新时期农村特点的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实践论》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1.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在文章开头就指出,马克思以前唯物论的缺陷就在于认识与实践相脱离,不能了解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更不可能在认识论上发生彻底变革。相反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若凭主观经验或照搬书本就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这些主观主义思想没有生存的土壤,因此是不能指导革命实际的,也是我们所反对的。

2.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也说: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只有亲身投入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必躬亲,必须借助于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革命实践,就会使革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把个人的经验当作理论来指导革命,就会把革命引向歧途。没有实践的理论就会变成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可见,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的理性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成为真理,不是凭人的主观感觉所决定的,而是需要把它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看是否符合预定的目的。如果预定的理论、方案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变为事实,这种理论就会成为客观真理,这个认识过程也就随之完成了;如果这种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现实不符合,则还需要继续认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获得真理性认识。

4.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一起的,完全离开具体历史条件的实践和认识都是不存在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因此,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呈现出不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螺旋式上升状态。中国共产党不是天生就有从事革命和建设的经验的,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认识真理、运用真理、发展真理,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因此,我们的思想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僵化,更不能不切实际地超前,否则就会导致右倾或“左倾”,我党在战争年代就吃了不少这样的亏,我们必须时刻引以为戒。

三、《实践论》对做好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发展问题在认识上的飞跃,是我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农村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打破了过去只强调生产关系变革的传统,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促转变,以转变促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呢?我们需要很好地研读《实践论》,把握其对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

1.《实践论》是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我们从事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当前我们在农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需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运用科学的理论来发挥自己的先导作用。但是目前因为历史、经济等原因,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

础比之学校、企业较为薄弱,农民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基层领导自身学历不高,认识上存在偏差,为追求政绩,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加上农村缺乏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导致他们理论基础薄弱,视野狭隘,工作疲于应付,缺乏主导性。鉴于此,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重视理论的学习,不仅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应学习关于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知识,更要好好研读《实践论》,充分认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构筑坚实的理论基础,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2.《实践论》提供了新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为了让农民及时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在农村大力进行理论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来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新农村建设要求中,乡风文明是灵魂,它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需求。在农村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首先要加大投入,完善广播、电信及网络设施,充分占领基层宣传阵地。其次要不断丰富教育内容。传统教育只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了对农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导致农民信仰缺乏,从而为封建迷信思想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丰富教育内容,就要在农村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要进行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农村中形成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和文明健康的公民意识。最后,要运用多种载体进行宣传教育。除了运用报纸、广播等宣传工具外,还要通过开展农民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教育,寓教于乐。在农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理论教育一定要与现实相结合,党的方针政策教育要与农民生活中的难题相结合,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法和单纯说教法。因为农民的文化水平有限,对理论的理解能力也有限,他们更关注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实在在的利益。理论即使再生动,但如果反映不了农民的心声,解决不了农民最关注的现实问题,也不会对农民产生教育作用。而且时间久了,也会使农民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排斥心理。这就要求基层干部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力戒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也提到: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实做深做活,更好地宣传动员群众,引导教育群众,帮助服务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就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民,根据农民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与农民进行交流,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因势利导,做群众忠实的听众和朋友。对农民提出的问题,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能解决的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一定要给农民一个答复。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密切干群关系,树立干部形象,有效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第3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问题剖析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十分关注,有学者将其症结大致归结为六点:“一是教育内容有点动荡化;二是工作内容失之泛化;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手段有些僵化;四是思想工作管理出现简单化趋势;五是有些人和地方弱化思想工作的阶级性,以纯学科建设来冲击本学科建设;六是思想政治工作有些市场化倾向。”有学者认为,这一学科建设中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存在着“杂、散、疑、平、虚等问题一。

应该说,立足于宏观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整体性研究,学界所列举的上述问题已经触及到了这一学科的某些症结,但当我们对这一学科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时,又会发现这些观点尚缺乏实质性的解释,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和深化。鉴于此,本着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笔者认为这一学科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学科定位与归属认识混乱。过去在学科编排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归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但在现实中,却未取得一致认识,较难操作。有人认为它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应该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有人认为它的重心在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甚至可归为教育学一级学科。归属上的混乱导致了人们关于学科名称的争论。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重心的人认为,此学科应改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而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重点的人主张改名为思想教育学或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政治学学科和教育学学科交叉性的学科。应当正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至于划归哪一个门类,是法学还是教育学,可以讨论。将之划归教育学门类,它可以是一个一级学科,也可以是一个二级学科。”

第二,专业方向缺乏明确性、稳定性。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相当繁杂,可谓“杂而泛”,既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政治、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科技进步与现代文明、舆论与宣传等研究方向。也有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实践、宪法与宪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等研究方向。由于研究方向包罗万象,特色因此而消失,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既非马克思主义又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硬挂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名义之下;二是研究方向虽与马克思主义或思想政治教育有关联,但到底研究什么,单从专业方向名称上不能判断;三是内容不实,研究范围之大不着边际;四是同一个人的两个研究方向差异较大,大到人类社会发展,小到具体个案研究;五是有的研究方向直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这与专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社研究划分不明显。

第三,学科课程设置混乱。在部分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课程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相关内容,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却只字未提,该学科已演化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单一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运史、文化史、革命史、党史等专业与学科。有的学校考虑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等课程,却只讲西方资本主义的内容,对于马克思主义只字不提,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学校课程设置既有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表面看起来设置合理,但仔细深究,则空而不实。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

现今,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需要,国家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将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分离,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这一学科不但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也区别于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其实质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与灌输。它注重的是如何让群众、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属于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应用学科。这既需突出政治性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也要考虑如何让群众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要突出它的教育功能,教育的始终都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立足点,关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发展阶段。不论各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称谓如何不同,它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是途径,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从教育的规律;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以教育为手段,更要以思想教育为渠道,把人的思想作为教育的对象,从转变人的思想着手开展工作;其三,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把受政治限定的阶级思想,即一定阶级主要的意识形态灌输给社会成员,以期改变人们的思想,维护或实现阶级的统治。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实施意识形态影响的重要手段。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这一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着时代精神,不断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虽然由来已久,但这一概念是由中国共产党人率先明确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立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建立之后,因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也就是说,虽然历史上的各个阶级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观点,却不存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不同.学科本身具有科学性,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科学。早在1987年5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科学,必须有专职人员作为骨干,并且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教授和理论家。”‘关于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内涵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内容指向性。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本理论基础、充分体现党性和政治性的学科。它虽然在专业知识构成上借鉴了多学科的知识,哲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知识都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有所体现和渗透,但其研究对象与主旨相当明确,这一学科主要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教育培养人的规律问题。它一方面要从受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遵从教育规律,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培养人。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又具有政治性、意识形态性。从一定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表现,也是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之处。任何一个阶级都注重意识形态教育,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把意识形态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根本内容。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进行意识形态教育自然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群众。具体到学科建设,就是要建立一个专门从事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学科体系,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这一学科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并存,而在实践中,为强调意识形态性而无视科学理论性、学术规律性的情形时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马克思主义非意识形态化”的呼声渐高,这都是极端错误的做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并存的特点,是对这一学科功能、作用,甚至归属的界定和说明,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意识形态性则是目的和保证。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更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治党治国的学问,政治性明显,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政治学原理的研究,它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与接受问题的研究。

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第一,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必然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作用重大,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所取得的成果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传播给人民大众,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本身就是这一工程建设的应有之义,同时也为这一工程建设提供了经验总结与人才支持。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着眼世界变化,立足新的实践,加强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要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编写充分反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此基础上运用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教育党员群众,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第二,“返本开新”,即从学科的原有意义上理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从学科原有意义上来理解,这是一个学科发展最根本的认识基点。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产生的”,“人在社会中生存为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何进行的”等问题,进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就是说要返本开新。返本开新是研究的思路,是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史中,探知思想政治教育为何在人类社会存在,人在社会中生存为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上的各个阶级各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什么,等等。因此,返本不是对历史事实的再述,返本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解答,也就是所谓的开新。开新的主旨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以及对现实的意义。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的确,少年于国家的前途是分不开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少年正如那处升的太阳那样,充满希望与力量。所以,每个国家都非常的重视青少年的成长与健康,关注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问题。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发展一路坎坷,但是作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它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效,并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对于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内容与意义都很重大。

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即“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广义素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教育的统称。前者侧重于理论观点、思想认识的教育;后者侧重于政治立尝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和态度的教育。两者虽各有侧重,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一定的政治服务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我国当代最大的政治,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决心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第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辨别美丑,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在假、恶、丑的现象肆虐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第四,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特定的知识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融和的。离开了政治性、思想性的“纯粹”的知识性,对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是无意义的了。

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意义

同志说学校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同志更是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1989年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时尖锐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不是否定和排斥智育和体育及美育,而是抓住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即便不是从政治上着眼,而仅是从健全人格角度考虑,也是为青少年学生最终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所益处的人打下做人的基础。如果从政治上着眼,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同志在1999年6月15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素质教育的问题发表了纲领性的讲话,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同志号召全党:“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足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

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意义是重大的,同时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就显得必要而且是势在必行。

第一,突出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地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对于青少年的教育,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占有重要的位置,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教育要重点突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地位,保证学生在道德层面提高自己,达到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今后人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对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对于人的生活习性,品格的形成,起决定性影响是教育,自然不排除遗传因素的影响。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很重要,而家庭教育是最直接的,有人说看这个人怎么样,看他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就可以了,这正是说明人的这种直接的影响,这个是潜移默化的。因此,要重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加强社会教育以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社会教育是贯穿于始终的,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伴而行的一个重要教育形式,社会要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社会需要做到为广大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做好舆论宣传,为青少年提供各种实践场所,以助于青少年受到正确思想意识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青少年的培养要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入手。总之,不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现实保障,达到为国家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青松.推进新时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4,(4).

第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历史回顾;思考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回顾与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科建设

1984年,教育部发文在13家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这标志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8年,全国10所高等院校获准招收首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强建设”,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学科加强建设。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颁发《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新目录的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全国只有3所学校: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2001年,国家又批准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成为首批设立单位。

200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为贯彻文件精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05年下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所属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再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层次上成为独立的学科,而且在博士研究生培养层次上首次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学科地位有了明显提升。这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课程建设

1982年10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提出:“有计划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有必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各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开设这门课程。”因此,当时的思想品德课程从全国范围来说尚未实现“课程化”。198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对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课程任务、课程内容、教学原则、师资建设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而使得思想道德修养课“课程化”,正式成为全国性的政治理论课程。1987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年10月,国家教委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的决定,出台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规定设置5门课程,其中《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为必修课,《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可因校制宜有选择地开设,规定了各门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与教学时数。至此,思想教育课程开始跻身于高校课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发展。

1995年10月,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当年11月颁布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把《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统一规定为“思想品德课”,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的概念。1998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按照“98方案”,本科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5门课程,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3门课程。2004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随后,、教育部连续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教材编写和学科建设等作了明确规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课程规定为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按照中央的部署,新课程方案自2005年秋季在少数高校试点,2006年秋季在全国高校实行。自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教材建设

1992年7月10日,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管理意见》中指出:“要严格教材审批制度,制止多头编写教材等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的办法。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统筹规划、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工作,负责组织编写指导性教学大纲、教学要点和全国通用教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可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点组织编写教材和有关教学参考资料。”1998年6月10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抓好教材建设和教材管理。教育部将组织编写各门课程的示范性教材,向全国推荐使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门课程可以编写一本推荐教材;教材的编写计划与大纲要报教育部‘两课’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备案同意。除经教育部批准进行教材编写改革的试点学校外,各高等学校都不再自编‘两课’教材,所需教材从教育部或本省推荐教材中选用。”

《〈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颁发后,教育部又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集中全国力量组织编写。2006年2月,、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出版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未经、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组织编写、出版发行各种名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教师队伍建设

1995年10月,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国家教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要制定“两课”师资培养的长远规划,采取切实措施提高教师队伍政治、业务素质,逐步实行师资的规范要求。要拓宽培养师资的渠道,注意选拔优秀的大学生和政工干部,经过培训,充实到“两课”教师队伍中。要建立相应的培训体制,采取脱产进修、在职培训、挂职锻炼等形式,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两课”教学部门负责人的培养。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切实采取措施,改善“两课”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两课”教师编制,应考虑“两课”教学工作的特点,给予充分的保证。在校内课时酬金分配等问题上,要保证“两课”教师的待遇不低于或略高于校内其他任课教师的平均水平。2005年2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要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按照学生人数以及教学任务,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要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实行准入制度,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力争在5年内培训数百名学术带头人和数千名骨干教师。2008年9月, 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更加明确的规定,更具操作性。例如: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400的比例配备;实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新任教师原则上应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工作期间应兼职从事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等等。

五、几点思考

1.学科建设重外延,更要重内涵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3个,其中思想政治教育6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42个,其中思想政治教育253个。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生的数量达到了相当规模。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繁荣发展目前主要还停留在规模扩张的外延发展阶段,要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成为成熟的学科,需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涵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由扩大学科规模转向重点提高学科建设质量上来。

2.课程建设重形式,更要重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不断的整合,形成了全新的课程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积极创新内容、方法、手段。要根据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积极创新教学内容,确保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权威性和与时俱进。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好方法,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因材施教,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3.队伍建设重引进,更要重提高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十分繁重,高校引进了不少青年教师。据统计,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青年教师比例占60%~70%。如何提高青年教师授课水平成为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要不断深化岗前培训、课程轮训和在职培训,鼓励青年教师脱产或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考核测评体系,完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体系,吸引更多高水平的教学科研人员长期从事、终身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4.教材建设重统一性,更要重多样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行了统筹统编,这对始终保持教材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前沿性,使之成为反映中央最新精神、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精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加之各高校的情况也不一样,为此要结合各地、各高校的实际,及时听取教学一线师生的意见和建议,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时组织力量编写时效性强、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考资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手段,推动教材形式的多样化、数字化,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3).

第6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 必要性 教学过程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前沿阵地,承载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教学多样化,以及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重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指出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政治本色、历史使命、办学方向和时代责任等,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部署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很有必要的。

一、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论必要性

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特性的根本体现,是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还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更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命的内在要求。

(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特性的根本体现。

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特性主要体现在其思想性即意识形态性及突出的政治性方面,这是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最根本的属性。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基本对象而开展的工作,“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其中最为核心的莫过于对人思想的把握和引导。而思想的外化则是思想意识本身及特定思想意识指导下的上层建筑各方面关系的物质表现形式。正如列宁指出:“全部的上层建筑都是各种思想意识及其关系指导下的,构筑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把握,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始点。”[2]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工作最为直接的体现,意识形态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统称,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下M行教育,从而完成说服、引导、团结人的相关工作。这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夯实和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始终坚持用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结晶来武装全党、开展工作、教育人民。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作为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和工作开展的重要职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将其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学校党建、科研及服务的各个领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科学的理论精髓武装青年大学生,确保高校发展的大方向正确。与此同时,要深化广大教职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增强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夯实政治素养,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只有在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向度一致并形成合力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是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始终诸多因素和关系中基本关系的集中反映,人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之密不可分”[3]。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的规律为依托,同样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供给精神养料、把握正确方向。首先,就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而言,马克思曾指出:“人类思维客观性的评判标准并非来源于理论,相反却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4]这里特别强调实践的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催生认识的需要,更好地指导思想的形成与完善。基于这一规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校园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蜕变,创设良好舒适的校园环境。其次,根据列宁提出的“灌输理论”认为:“工人本不可能具有社会民主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依靠外部灌输。”即强调了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仍具有普遍适用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不能不学而自知,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高校课堂的主渠道,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全领域的系统构建。因此,在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既要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又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的灌输,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正确利用灌输途径,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为政治服务的作用,为国家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一流的接班人。

(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思想政治工作在我们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来都是全党齐抓共管的事情,就特别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需要各个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系统,不仅仅是共产党的责任,更是青年团体、政府和学校教职人员都需要承担的责任。”[5]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在整个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我们党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调动和激发起了广大干部群众干革命的激情,同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果实。现如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大力弘扬我们传承已久的政治优势,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各部门协同配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纵横交贯的思想政治工作网,为广大青年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实践证实,要想做好、做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充分调动所有可调动的因素,掌控所有可运用的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借助各种方式,组建一支强大的、具有专业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开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6]。

(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是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命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教育的集合体,共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极具中国特色,这种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上,同时是符合中国国情、世情的普遍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核心就在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保障、引领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其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灵魂,从而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回顾了我们党走过的艰辛历程,深刻阐明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必须牢牢把握的八方面要求,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全党开展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各高校党委以此为基点,用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领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政治优势,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强调:“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应紧密结合当前和今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为构建新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为全面深化改革服务,为不断增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自觉服务。”[7]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灵魂,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现实必要性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是新时期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指示,同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如此,仍有一些现实问题亟待扭转和化解,归结起来突出表F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意识淡薄,轻视思想政治工作。

“事物总是会产生固定的磁场,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如此,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所形成的观念性的因素构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磁场’”[8]。受固化思维的影响,一些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思维惯性中,加之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去意识形态化”和“泛意识形态化”使得一些人对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不够理解,甚至轻视思想政治工作。殊不知,撇开意识形态势必会造成非马克思主义有机可乘,严重消解思想政治工作的解释力。因此,当前和今后思想政治工作务必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

(二)教育教学中弱化思想政治教育。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因素,通过教育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应以言传身教感染学生,实现其道德情操的升华。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两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任务,与己无关。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不能很好地与现实接轨,一些教师与社会脱节,讲课只是照本宣科,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教师所担负的使命和担当,“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边缘化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

思想政治工作是具有核心教育、引导功能的社会综合体系,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基于维护社会安定的需要,一些思想政治工作更多侧重政治功能而忽视育人功能,致使思想政治工作因忽视社会群体利益而被边缘化。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元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时代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涵,社会发展对其提出新的诉求,新时期重塑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的核心地位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56.

[2]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9.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2.

[5].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0.

[6]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89.

第7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思想政治教育 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指南。我们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之中,才能更深刻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境遇,也才能更好地认识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解读

科学发展观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作,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实施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也有一个科学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大大丰富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更应坚持以人为本。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保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克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探索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方法,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的双向的教育方式;不断增强教育的自主性,发展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方式。帮助受教育者自觉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使自教自律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不断增强教育的民主性,避免教育的强制性,发展情境式、体验式、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各项综合素质,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

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面对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激烈竞争,面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思想政治教育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解决好如何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现实性课题。着力加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建设,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道德建设,加强理论宣传和理论教育,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愧于“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称号。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彰显自身价值。

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掌握群众的基本途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相信也会变成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理应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彰显自身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的价值。(1)就经济价值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宏观上形成一定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和价值取向;可以从微观上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潜能的开发。(2)就政治价值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宏观上发挥对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维护与建设功能,保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稳步推进;可以从微观上促进公民民主法制意识的提高,促进公民“对由社会变动而引起的认识与情感失衡后的重新平衡能力” 的提高。(3)就其文化价值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宏观上在传播主流文化、批判的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所面临的时空境遇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崭新的时空境遇。新的形势,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的拓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也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并要求我们给予其强有力的回应。

(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带来的挑战。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转变不是对原有体制的修补,而是一场彻底的深刻变革。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调整,给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带来极大的震荡。一方面,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竞争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效率意识等显著增强。这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单一性、教育者的权威性、教育内容的空泛性提出了挑战,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加强自我反思。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弱点和缺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沉渣泛起。

(二)网络等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带来的挑战。

当今社会,网络已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面对的新的时空境遇,网络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由于其“信息内容的海涵性、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传播手段的兼容性、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等优点,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但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在现实社会中所形成的责任伦理和道德规范很容易丧失其约束作用,导致人们网络行为的失范;网络信息固然十分丰富,但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很容易误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网络病毒、黑客的非法入侵,则易导致网络对私人领域的不适当干预,干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网络化所带来的上述种种负面影响无疑有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和受教育者健康而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动给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带来的挑战。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和理论应运而生。这些思潮就其性质而言,既有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其中,关于中国模式之争、普世价值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成为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思潮和理论。这些社会思潮有许多是错误的,它们对社会生活产生的许多消极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加以批判,将很容易引起人们信仰的迷茫、精神的涣散,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势必会因此下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也势必会因此受到冲击。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理应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路径。正是基于这种“问题意识”,为了回应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挑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我们应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其基本内涵是把人作为第一位的资源,确立人的主体性,倡导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肯定人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应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应走出把教育者当作传声筒、受教育者被当作改造对象和教育活动“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误区,着眼于受教育者的需要和特点,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使受教育者在个体需要得到满足和情感共鸣中提高自身认识水平;着眼于受教育者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受教育者自身的反省、反思,使受教育者主动开展自我批评与自我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注重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我们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把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坚持教育的实践性。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和片面的灌输,注重非智力因素开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婚恋、就业、人际交往等实际开展教育活动,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切实结合起来。

坚持教育内容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和多样性是相互联系,辩证发展的。因而,一方面我们应坚持主旋律教育,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道德教育为基础、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反对片面追求多样性的形式主义,甚至搞用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善于根据受教育者和教育活动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反对“一刀切”、“一锅煮”。

(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首先,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一方面,我们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到全球化的视野下去考察,打破不同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接触、交流的思想障碍,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和了解,在比较、借鉴别人有益的基础上发展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要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特色,防止简单的“拿来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做法。

其次,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独立品性,努力保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学科特色。我们在借鉴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经验时,应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学科体系的构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规律和方法的提炼,防止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什么都有的“大杂烩”。

综上所述,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开展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实现的关键是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既要立足于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时空境遇,又要着眼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自身问题。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原则,统筹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真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注释:

张耀灿、郑永廷等.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邱伟光、张耀灿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5.

第8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一、从学科分类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软科学领域,是多科融合的交叉边缘学科

    英国着名教育学家托尼·比彻(Tony Becherl从认识论和社会学角度运用四个维度对所有学科进行了分类。托尼·比彻所讲的认识论视角包含硬,软(soft versus hard)和纯/应用(pure versus appli-ante)两个维度。硬/软维度是以学科领域的所有学者对某一特定的研究范式或理论体系的认同程度来描述学科理论属性的一个指标,认同度高,则学科硬度高、软度低;认同度低,则学科硬度低、软度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立是在大量借鉴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相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这不仅有基本理论的借鉴与融合,还有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式的植入,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在理论属性上是一门研究范式多元的软学科,不像自然科学领域内的交叉学科有着认同度较高的研究范式。多范式的问题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借鉴移植。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上述学科的结合部、交叉处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的学术概括和规律的理论探究。这一形成方式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多科融合的交叉边缘学科的理论属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的融合。“思想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思想观念的教育。“政治教育”是统治者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观点、培养政治情感、使社会成员形成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信念、政治理想,并达到政治参与和政治认同目的的实践活动。两者的融合结果,就是思想教育有了政治特别是主导政治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形式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样融合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是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政治性的要求与人们的思想现实的差距只能靠商谈、对话和理性说服以达成共识。这种共识的达成是因为“对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共享信念——他们对话行动中提出的有效性主张的主体间承认所产生、甚至所强化的那种共享的信念——蕴含了对涉及行动之若干义务的默认。就此而言,这样一种认可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事实”。也即是通过思想教育的形式达成政治教育的目的。为实现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理论指导方面就涉及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作为专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自然有了融合性的多范式的理论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的融合。在研究者的视野中;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是有着明显的区分的。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人文学科的核心是文史哲,对象是人文世界,人文世界具有精神性、意义性和价值性的特征。“研究人的价值和精神表现”是人文学科区别于社会学科的重要特征。社会科学旨在探寻社会规律,获得关于社会事务及其运动变化的知识,社会科学所关心的是人类活动的功能与效果;人文学科的旨趣在于探寻人的生存意义,表达某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理想,为人的行为确立某种价值导向同。另外,国际上有四种比较权威的学科分类体系在社会学科(social sciences)与人文(humanities)上有着清楚的分界。那就是认为社会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有时也起到连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作用。从研究对象上看,社会学科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的行为;人文学科研究人的文化生命,即人的本质。从研究作用上看,人文学科能够提供价值体系,对人的精神起根本作用,因而对人和社会似乎不具有明显的实际运用;社会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较为直接,如法学、管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借鉴的相关学科中,哲学、伦理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则属于社会学科的范畴,教育学一般也归于人文学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既有人文学科的属性,又有社会学科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人学范式走的就是人文学科的研究道路,社会哲学范式则是走的社会学科道路。思想政治教育学更多地关注的是社会政治关系和道德关系,更应该属于社会科学的领域,只不过它是带有人文学科特征的社会科学。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坚持了一条交叉发展的路径。交叉学科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形式与重要趋势,也是科学深刻变革与日益丰富的表现,是不同学科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学科之间的融合是通过交叉来实现的,学科交叉是新兴学科产生的必然途径。进入20世纪之后,由两门学科交叉产生的学科不断出现,跨度也越来越大,也出现了三门以上学科交叉的新学科,如医学化学地理学、物理生物化学、教育社会心理学等。按照交叉程度可以将交叉学科分为六种类型,即比较学科、边缘学科、软学科、综合学科、横向学科、超学科或元学科[91&80-82)。思想政治教育学最初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科学化而形成的学科,逐渐与政治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交叉融合,又大量借鉴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概念。从交叉程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属于边缘学科和软学科的层次,但尚不能达到软学科要求的以管理和决策为重心问题的层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具有软学科特征的交叉边缘学科。

    二、从价值取向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指向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是服从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应用性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理论教育和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主导意识形态的需要展开的。“在正式课程方面,意识形态试图回答这类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对谁最有价值……从意识形态角度看,常常是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形成课程。”[10w172)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的实践回答。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在本质属性上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科属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而诞生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理论宣传、理论教育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早在1847年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章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宣传工作”的概念。并要求大家要有“革命的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他们也规定了理论教育的基本任务、主要内容和具体形式,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列宁提出了“政治教育工作”的概念和“灌输理论”,指出“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共产主义者”。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则成了学科建立的直接理论依据。毛泽东提出:“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武装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完不成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生命线。”“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问题提上日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建立。这一阶段,我们党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从经验总结到理论建构的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更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新时期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也是顺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的理论成果。

第9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活;范式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生活意义正日渐凸显。对受教育者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引导表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生活化转换开始显现其重要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教育困境使得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而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对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观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受教育者的品格,积极帮助引导受教育者实现从行动到价值判断的转换,从而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因而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生活化转换这一命题。

一、追问: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在任何情境中,思想的探讨与话语的交流都需要共同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共同的言说方式。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我国的德育即大德育包括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因此本文所讲的德育指大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西方的德育一般仅指专门的德育教育,与我国所讲的德育在内涵上有很大区别。从历时性角度来看,一般在中小学开展德育教育,而到了大学教育阶段则开始讲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质都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对具有一定意识形态知识的专门学习,传承生活中的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和公民文化,形成个体生存和发展所依托的思想品德自主建构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方式。

在我国,人们通常在三种语境下谈论思想政治教育[2]。作为政治话语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育;作为宣传教育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其重点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道德、思想、法律和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学术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学校的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研究的对象,探寻其规律性。由于作为政治话语的思想政治教育仅指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宣扬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遮蔽现实的功能。而作为宣传教育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一些非意识形态的内容来进行,或把意识形态的内容包裹于非意识形态的内容之中来进行,以此保证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主导地位。所以,只有回归到作为学术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中增强其学术性,有力地回应各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地位的质疑,也才能更好地为其意识形态的功能进行辩护。因此,本文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作为学术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①,无论是现实的社会生活形态,还是作为社会生活内核的各项制度法规、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认知,都处在迅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其反映在社会现象上,表现为社会问题呈现出复杂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其反映在社会心理上,则表现为理想信念的失落以及价值认同的冲突,许多原先行之有效的传统道德观念丧失了约束作用,人们借以对日常生活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和指导自己道德生活的明确标准日渐模糊化和萎缩化。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思想震荡就必然会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中。

其一,生活教育的缺席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相断裂。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教育的功利化、抽象化、理想化和非生活化等特征。表现在课程的设计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考虑的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较为忽视受教育者本身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容易流为一种仅为实现意识形态功能的教育,以及满足纯粹的社会生活秩序调整的需要,成为社会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这种单纯的以社会为支点来设计的课程教学体系,由于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需要,颠倒了受教育者与社会存在的正常序列,必然导致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漠视。

社会秩序不是终极的价值诉求,其合理性需要由人的现实生活需求来确认。只有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纠正过去的只是成为社会秩序的手段与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倒置性现象,扭转那种无视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感受和需求的局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唯有回归生活,并能够回应受教育者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才能真正引导受教育者及其对生活的思考,影响受教育者的生活方式,从而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空洞性和抽象性。

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不能有效实现授课内容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需要相衔接,将会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受教育者在教与学之间的断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在于用其理论去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品格,使受教育者形成与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外化为受教育者在生活中的行动,达到培养和教育的目的。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3]320,“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实现由教到学,从而把一定意识形态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外化为日常生活行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也是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其作为“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双重力量的统一。

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5]。由此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和迷茫,信仰上的危机和观念冲突的加剧,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只有关注受教育者的生命感受和生活价值,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社会的需要,才能缩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距离,从而摆脱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语现状和“无人”困境。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就要求双方都能坦率而真实地活在当下,教育者要把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当成教育者自己的生命体验,对受教育者的生活感受和需求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这样,双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才能从概念、术语和大道理中解放出来,教育者才能把自己的生命情感灌注到受教育者的生命体验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焕发出无限丰富的生命活力。

其二,教育意义的偏失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受教育者的生活意义脱域。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生活教育的缺席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断裂,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教育意义的偏失引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受教育者的生活意义脱域。此种脱域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能够成功激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的真实感受,后者只能逃逸到别处去寻找了。而“寻求意义,并在任何具体形式中赋予其价值意义,是人类内心最深层的呼唤”[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应遮蔽人的现实生活需要,反而要对人的生活价值的本体论意义进行追问,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生活世界所展开的对话和交往的过程。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转变以往只满足社会需求的思维方式,以人为逻辑起点,以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为基础,使其在已有规定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和教育,不断地自我创造出能激发生命活力和对生活热爱的新规定来。正如克罗韦尔所认为的那样:“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7]

因此,必须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丰富内涵。从教育的最终归宿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关于受教育者的生存和发展以及探寻其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通过专门的教育灌输一定的意识形态思想,更是通过人性化的教育积极帮助引导受教育者实现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于缺乏对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的关注情怀,背离了教育关怀和培养人的最本源的要求,从而使受教育者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空洞和虚伪。尼采认为,“人性是由无数时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守护这一珍宝,为之增添新的珍宝,是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8],也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最需要回归的价值理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要紧密结合受教育者的生活需求和切身利益,以及当今社会的热点和重大问题,更要结合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智慧和人性光辉的典型案例,才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传递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让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的对照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从而达到对自我生活的终极观照。

由上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直观其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诸种困境。一方面,它预设了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价值判断,但不应将其绝对化。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人性关怀式的生活教育,才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范式必然要随着社会基础的深刻变化而发生与之相适应的生活化转换;另一方面,它只有意识到这一现状并与之相适应,才能在其范式生活化转换的过程中走出困境,作为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教育和生活教育,据以指导和评判现代社会生活。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当前教育困境的现实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生活化转换的实质。

二、定位: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生活化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生活化转换根源于社会生活本身的深刻变化,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525的思想观点。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反映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规范的变化,从社会基础的变化中寻找转变的根源。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清楚传统教育范式失效的社会根源,然后确立一种新的与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教育范式,才能为走出当前的教育困境以及为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生活化转换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自信而有针对性地回答它是如何为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提供有效道德指引,如何对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进行应然建构并发挥实然作用,如何在拓展受教育者的生活意义空间上做文章,以及如何通过解答受教育者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而成为回归受教育者现实生活的有效理论载体的。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提供有效的道德指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一方教育者首先在观念上要形成对受教育者生活上的尊重,尤其是对受教育者生活的社会道德观念的尊重。教育者应当意识到“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是教育之场所”[9]。这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育者就需要有意识地把教育导向和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幸福、尊严和价值等结合起来,有目的地使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育者在观念上对受教育者的生活观照。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生活观念上的尊重是对受教育者生活的尊重,进而是对受教育者的尊重。

对受教育者生活的尊重更要由观念上的尊重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对受教育者生活的尊重。马克思就曾说过,“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10]。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教育者一定不能抽象地或泛泛地空谈理论和大道理,而是要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年龄、生活境遇、社会身份、文化素养以及行动能力等等,把对受教育者的观念上的尊重,通过教学实践中的对象化而具体转化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对受教育者生活的尊重。人的生活是人与世界相结合的方式,受教育者的生活也是其与世界相结合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反映在对受教育者的生活尊重方面,不仅表现在对其生活观念的尊重上,还表现在对其现实生活的尊重上,从而可以为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提供道德指引。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生活化转换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先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其能够在反映并尊重所处时代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为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提供道德指引。

(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进行应然建构并发挥实然作用

首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一种系统化的思想体系载体发挥着对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进行应然建构的功能和作用的。具体而言,每一种思想体系都对生活世界的应然建构进行了一种可能性的想象,或者说对生活世界为何及其意义进行正当性思考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想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当前社会最主要的意识形态教育,反映着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的本质和要求。其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提出理论和观点,对受教育者尚处于朦胧状态的要求和想法加以引导,并以系统理论的理性形态表达出来。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占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的载体,在回应受教育者的生活需求及激发其创造生活意义上,为受教育者生活世界的应然建构提供了理想图式。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对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进行应然建构,还要在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世界中发挥实然作用。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占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的载体,就产生了如何对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发挥实然作用的问题。对此,宾克莱说得好,关于思想体系,“它可以被视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它要求每个人作严肃认真的努力去选择他认为对于他个人,对于全社会都是最有意义的那些价值”[11]。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系统的思想体系确立的社会价值教育,在为受教育者的生活提供道德指引及回应其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为激发受教育者创造生活意义提供了价值判断标准。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建构受教育者生活世界的精神动力和现实力量。这也同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体现人性的要求。人性是人文精神的现实表征。“人文精神作为文化世界的精神,体现着对作为文化世界本体的人的生命过程的理解,从而就凝聚着对人的生命理解的本质规定”[1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载体,只有凝结着对受教育者生活过程的理解和对受教育者生活理解的本质表达,才能真正成为建构受教育者生活世界的精神动力和现实力量。

(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能拓展受教育者的生活意义空间

在哲学上,意义包括意指和意谓。意义的对象即意指,不断地赋予对象以新的意义即意谓。人对意义的把握“不是对事实的认知,而是根据规律即逻辑进行的创造性选择和建设性附加”[13]。人们总是在创造一种有意义的世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为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提供了有效的道德指引,对其生活世界进行应然建构并发挥实然作用,从而就在合乎逻辑地演绎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上拓展了受教育者的生活意义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在彰显自身意义的这些行动中,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东西。从实践角度看,“一个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径;他是构成这些行径的总和、组织和一套关系”[14]。受教育者只有把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生活中的一系列行动,才能在这些行动中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也才能真正拓展自身的生活意义空间。

具体而言,通过受教育者的行动,思想政治教育为其生活世界提供了某种可能性。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生活意义,就在于受教育者的生活充满着各种可能性。受教育者并不必然就是他/她现在的这个样子,经过思想政治教育以后,其会通过今后生活中的行动把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各种可能性展现出来。这种可能性意味着超越。只有在超越中,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拓展受教育者的生活意义空间。而这种超越就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下,在行动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因为受教育者自身具有有限性,才需要以社会主导思想体系的载体为中介,在行动中进行确信,从而实现对自身的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思想体系载体。它通过为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提供道德指引,让其对自己的行动深信不疑(即确信),从而为自身生活世界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受教育者就在自身可能性的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中拓展了生活意义空间,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

(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能通过答疑解惑成为回归受教育者现实生活的有效理论载体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最基本的原理。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506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答疑解惑,不仅在于用一套系统的思想体系来正确地“解释世界”即反映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在此过程中,通过丰富和修正自己,来批判实践和指导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活动,以此改变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也才能真正成为回归受教育者现实生活的有效理论载体。作为社会占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总要在一定程度上把理性感受到的人文精神的时代要求,以及现实生活所体现出来的受教育者的生活需求和现实利益,体现在其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塑造中。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赢得受教育者的认同,才不会失去其存在的根据和基础。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活动不是自然而然地自发形成的,而总是形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建构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教育者一定要把体现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通过答疑解惑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建构于受教育者的生活思考中。马克思说过,“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5]。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作为共同思想基础的意识形态作为支撑,如果没有反映意识形态的现实要求,那么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就不可能有稳定持久的和令人信任的思想体系,社会生活恐怕也不会有稳定持久的和健康有序的生活秩序。同样,社会生活秩序以及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活动都能从侧面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黑格尔认为:“现象是存在的根据,是比存在更为丰富的范畴。”[16]基于这一认识,可以说社会现象是现实生活的根据,体现着现实生活。一方面,作为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的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对象化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试图通过分析外在的社会现象引导受教育者塑造自己的生活世界。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在现实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寻找精神生活家园来寄放灵魂,并构建物质生活家园来藏裹身躯[17],受教育者就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一系列思想品德和行为活动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一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就能反过来有力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被社会认可的程度,同时有助于促进并形成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的构建。在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够成为回归受教育者现实生活的有效理论载体。

三、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生活指向

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现实的生活指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生活指向是指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存在价值的本体论意义的追问,通过思考和解答关于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等问题,立足于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世界,积极帮助引导受教育者实现现实生活中的自我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生活指向既是从受教育者的现实社会生活出发,思考如何能够通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将受教育者的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从遮蔽的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实现对其生命意识和生活意义的解蔽;同时又指向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②,基于问题梳理受教育者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需要,通过问题反馈不断为受教育者释疑解惑,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发挥其应该起到的社会教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在对这些问题的不断回应中才能确立和巩固自身。就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坚持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生活化转换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生活指向意义。

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生活指向首先意味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生活化转换,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走进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以避免因生活教育的缺席导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相断裂,以及因教育意义的偏失引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受教育者的生活意义脱域的现象。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困境,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传统的以“填鸭式”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远离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世界,让受教育者感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抽象性和空洞性,导致其对这种强制性的灌输教育从内心深处不认同或不接受。因此,根本性的问题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从传统教育范式向生活化范式的转换,确立以引导学生的生活需求和塑造学生的生活世界为主的原则。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造成的弊端[18],以及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外在强制性束缚;另一方面可以在关注受教育者生活世界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其生活需求和有效塑造其生活世界,达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生活指向还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直接面对教学实践中实际存在的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切入点走入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问题反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启示是,单纯的意识形态教育并不能解决受教育者具体的现实生活问题。教育者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受教育者的生活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不仅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来完成,还要通过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表现来进一步确证。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证明其存在的“合法性”,更要通过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表现来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世界,更要在此基础上实现从传统教育范式向范式的生活化转换。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走出当前的教育困境,为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有效的方法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的生活需求和塑造其生活世界奠定坚实的生活基础。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教育载体,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从传统教育范式向范式的生活化转换,才能真正作用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达到培养人和教育人的目的。

注释:

①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大形态,分别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式”,“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形态说,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自然经济社会形态到商品经济社会形态的社会转型中。在社会转型期,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反映在观念上,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传统道德观念日益丧失了其对社会成员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②王天恩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过专门研究。他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问题具有特殊的地位。通过对问题反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参见王天恩的《问题反馈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第一期;《问题逻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七期;《六个“为什么”与基于问题逻辑的教学方法改革》,《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五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政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2]刘基,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的语境及定位[J].党政论坛,2010(5):47-4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7.

[5]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

[6]特纳.国家竞争力:创造财富的价值体系[M].徐联恩,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8.

[7]罗韦尔.思维的新方式:未来的挑战[M]∥瞿葆奎.教育文集·国际教育展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30.

[8]杨佳青.诗性之生成,灵性回归[N]. 中国教育报,2010-06-26(4).

[9]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671-67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11]宾克莱.理想的冲突[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8.

[12]陈新汉.哲学视阈中的文化、文化功能及文化自觉[J].哲学动态,2012(8):5-12.

[13]李瑜青.人文精神的价值与法的合理性追问-从法的现代性角度引发的思考[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1):75-78.

[14]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杨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19.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16]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