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表现范文

科技创新的表现精选(九篇)

科技创新的表现

第1篇:科技创新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金融创新;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

基金项目:2015年度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资助:“新疆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编号:XJUFE2015K00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6月14日

一、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耦合关系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既是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这两大系统的耦合,也是构成这两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的耦合。同时,两者的耦合强调的是在一定时期内科学技术以及技术创新与金融发展交互作用的时空协调性与协同性。它在地域空间上不是两要素之间的简单组合,而是由功能发挥与分工协作构成的有机联系的一组创新;在产业发展上不是企业之间或者企业与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简单聚集,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综合经济发展行为;在耦合发展原因上,资源优势的聚集力不是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的唯一条件,社会资源环境如政府的公共政策、商业习惯等因素,在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两者的互助关系,本文通过构建耦合度模型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二、建立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模型

本文以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两个子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定义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度,并通过其大小来反映其协调程度。

(一)建立功效函数。衡量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对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所作的功效贡献程度时,通常采用功效函数法。将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系统的第i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设为变量ui(i=1,2,3,4,…m),而对于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对耦合系统的贡献大小设为uij,其数值表示为Xij(i,j=1,2,3,…m)。Aij、Bij是耦合系统稳定状态时序参量的上、下限值。功效系数uij可表示为:正功效系数uij=(Xij-Bij)/(Aij-Bij);负功效系数uij=(Aij-Xij)/(Aij-Bij),其中,uij取值范围为[0,1],0表示最不满意,而1表示最满意。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作为两个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子系统,在计算其子系统间协调作用的总贡献值时,可以采用集成方法论的方法,通常情况是以线性加权和法以及几何平均法来实现,本文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即:

式中:C为耦合度;Z为耦合协调度;F为综合调和指数,这一指标反映了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系统的全面协调程度;同时将?琢、?茁设为待定系数,并结合新疆的真实情况,得出其在本文中的取值均为0.5。在实际应用中,F∈[0,1],这样可以保证Z∈[0,1]。并且根据物理学相关判别准则制定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分为六种情况:Z=0,表示完全不协调,无耦合;0

三、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方法

为了全面分析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更好地反映两者之间交融互动的条理性,本文遵照科学严谨、全面系统等原则建立了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在计算指标权重时,通常认为单纯的主观赋权法缺少权威性,具有偏差,因此一般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将专家意见法与熵值赋权法相结合,得出评价指标体系9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代表科技创新能力的选取了六个指标,分别为三大检索论文数x1;发明专利授权数x2;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x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x4;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x5;相应的权重分别为0.1859、0.2105、0.2339、0.2262、0.1435。

代表金融创新能力的选取了四个指标,分别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x6;股票流通市值x7;股票市价总值x8;全部保险机构保险费收入x9。相应权重分别为0.2974、0.2562、0.2576、0.1888。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根据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本文选取了新疆2010~2014年的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初始数据如表1所示。(表1)

(二)结果分析。通过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分别对金融创新序参量u1、科技创新序参量u2进行计算,并最终根据耦合协调度的计算公式求得Z值。同时,在构建耦合度协调函数时,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定义了待定系数?琢=0.5,?茁=0.5,因此T=0.5?琢+0.5?茁。对2010~2014年新疆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新疆在2010~2014年5年中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10年耦合协调度Z=0.2865,Z∈[0,0.3],处于低水平耦合状态,说明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系统的要素和要素之间影响作用不明显,系统有序性差,两者基本不协调;2011~2014年耦合协调度Z分别为0.3013,0.3243,0.3754,0.4012,Z∈[0.3,0.5],处于拮抗时期,反映了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系统的要素和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作用,但影响作用不大,系统勉强调和。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的逐年增长,体现了新疆对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互动耦合发展关系的重视,但仍需根据本区未来发展方向,确立正确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高度协调发展而不懈努力。

2、从整体来看,新疆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金融创新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状况。在所考察的5年中,每年的金融创新综合序参量数值u2分别为0.3786、0.4105、0.4256、0.5376、0.6537;科技创新综合序参量数值u1分别为0.6542、0.6541、0.6972、0.7013、0.7235,每年的金融创新综合序参量数值明显小于科技创新综合序参量数值。这反映了新疆在科技创新方面已有了较深的研究,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也较为深入,但其金融创新发展得较为缓慢。新疆金融创新的发展速度是较快的,反映了政府对金融创新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大,并将其作为全区今后努力发展的对象,逐步实现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互动,以求将两者的协调性发挥到最佳。

五、结论

通过对新疆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内在联系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得出两者之间呈现双螺旋结构的耦合关系的结论,同时构建了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对2010~2014年新疆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疆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程度是逐年递增的,已经呈现出一般协调的状态。金融创新稍滞后于科技创新,但随着政府对其重视程度的加大,两者正趋于同步发展。因此,新疆应在现有的良好发展基础上,加大对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方向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实现两者协调互助、互利共生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建中,田云,高祥.基于DNA双螺旋原理的科技金融体系构建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S2.

[2]卡罗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科技创新的表现范文

虽然欧盟国家确信科技创新是现今知识经济的发动机,并且在几年前的《里斯本宣言》中明确要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在欧盟国家之中建立知识经济优势,然而,它们在技术创新上的表现在许多方面已经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而且这种落后的状态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好转。

一个让人沮丧的事实是,随着欧盟范围的扩大,欧盟国家的科技创新平均水平总体上与美国和日本的差距正在日益加大。

相差美国50年

早在几年前,欧洲的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欧洲国家在一些高科技领域的研发和应用方面落后于美国。他们同时也发现,这种态势源于缺乏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机制,因此,那些可以带来丰厚利润的创新活动并没有因其在技术研究方面的优势而加以深化。

糟糕的是,事情还不止于此。欧盟2005年发表的最新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以往对欧洲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实力的认识需要重新评估,长期存在于公众意识中的欧洲在科学与技术方面的“领先”其实只是一个神话,而不是事实。

欧洲创新记分板(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EIS)与创新综合指数(Summary Innovation Index,SII)是欧盟用以衡量其成员国创新表现的工具。2005年欧盟最新的研究包括对欧盟25国,以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土耳其、冰岛、挪威、瑞士、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创新表现和发展的预测。就欧洲现状而言,各国的创新表现与成就有所不同。创新综合指数(SII)的差异将上述欧洲国家在创新方面分为以下4组:

丹麦、芬兰、德国、瑞士、瑞典,表现领先。

法国、比利时、英国、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挪威、意大利,表现中等。

斯洛文尼亚、匈牙利、葡萄牙、捷克、拉脱维亚、希腊、塞浦路斯、马耳他等,正在迎头赶上。

保加利亚、西班牙、波兰、罗马尼亚、爱沙尼亚、土耳其等,创新呈现颓势。

此次研究表明,尽管斯洛文尼亚、匈牙利、葡萄牙、捷克、拉脱维亚、希腊、塞浦路斯、马耳他等国正在努力追赶,但在2010年前要达到欧盟25国现今的创新平均水平可能性不大。在现今条件下,斯洛文尼亚、匈牙利等国要达到欧盟25国现今的创新平均水平最快也要10年的时间。而波兰、斯洛伐克、马耳他要达到欧盟25国的平均水平尚要50年的时间。

这表明欧盟25国要整体赶上美国现今在创新方面的表现仍然需要50年的时间。并且此次研究也发现,虽然英国、法国的创新综合指数(SII)高于欧盟25国平均水平,但是,在5 -10 年内,它们的表现存在下降到欧盟25国平均水平的可能。

2005 年的研究表明,在创新16项主要指标的比较中,美日两国远远领先欧盟25国,并且欧盟国家与日本的差距继续扩大。

美国在11 项指标上的表现优于欧盟25国,而欧盟25国只在5个指标上较美国有出色的表现(理工与机械工程高校毕业生,企业资助大学进行 R&D, 高科技产业就业,欧洲共同体商标注册,欧洲共同体设计外观注册)。

日本在11 项指标上的表现优于欧盟25国,而欧盟25国仅仅在4个指标上较日本有出色的表现(企业资助大学进行 R&D, 高科技产业就业,欧洲共同体商标注册,欧洲共同体设计外观注册)。

R&D投入的颓势

是什么导致了欧洲科技的落后?通过对科技投入的研究,欧洲学者发现,欧洲的整体科技与创新投入水平落后于美国。量化研究显示,在科技投入方面,欧盟25国 从1994年――2003 年一直落后于美国,其科技投入占GDP百分比尚不足2%。美国在2003年的科技投入有所下降,但就在这一年,其科技投入占GDP百分比仍高于2.5%。

日本自1994年成为全球科技投入最高的国家,它的高科技投入在1994 年――2003年对美国保持优势。数据显示,自1994年以来日本的科技投入一直呈上升的势头,1994年科技投入占GDP百分比高达2.5%以上,2003年该百分比则上升到3.0%。不言而喻,在科技投入方面,欧盟25国远落后于日本。

经合组织国家(OECD)在科技投入方面的位置则处于欧盟25国与美国之间,这些国家将2.2%左右的GDP投入到科技与创新。这一表现优于欧盟25国,差于美国和日本。

在政府R&D(研发)投入方面,2005年的研究发现,能与美日两国比肩的欧洲国家为数寥寥。量化数据显示,尽管芬兰、法国和德国政府在R&D 投入方面的努力高于美国,但是欧盟25国在总体上与美国在这方面的差距继续存在。此外,与欧盟25 国相比,美国政府在企业R&D和其他形式的R&D上有更大的投入。特别是在政府资助企业R&D 方面,欧洲与美国的差距尤为明显。

欧洲国家与美国的差距也体现在企业对R&D的资助方面,而且在这方面,欧洲国家并没有迎头赶上的迹象。这些欧洲国家在企业资助R&D方面的落后与不均衡,主要是由于这些欧洲国家在那些知识生产与行业引入新技术等方面的努力与美国尚有差距,并且这些差距被认为是持续而广泛的。就是在那些创新表现好的欧洲国家中,企业资助R&D的投入一直在下降而不是上升。

尽管欧盟有关机构呼吁企业资助R&D 的强度要达到GDP 的2%,但企业资助R&D的投入只在奥地利、丹麦、英国有所增加,芬兰、意大利、卢森堡等国的企业资助R&D的投入既无增加也无下降,而在比利时、法国、德国、爱尔兰、荷兰、瑞典等国,此项投入都有明显的减少。这种颓势对于欧洲的创新和高科技的发展决不是福音。

但是,在企业资助高等院校进行R&D方面,欧洲国家则走在了美国的前面。研究结果还显示,在非政府组织对高校的R&D投资方面,一些欧洲国家也明显高于美国,就平均水平而言,欧盟25国的表现也好于美国。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对于科学研究的学科侧重,欧洲国家与美国有所不同。欧盟国家在机械工程、社会与人文科学的R&D 投入高于美国。而美国在自然科学、医学的R&D 投入高于欧盟国家。

专利江河日下

作为研究科技创新重要指标,专利被广泛地用于了解一个国家的科技产出。研究结果表明,与美国在三大专利系列〔欧洲专利局(EPO)系列,日本专利局(JPO)系列,美国专利与商标局(USPTO)系列〕之中的表现相比,欧盟25国的总体专利数量下降,美国和日本仍远远领先欧盟25国。欧盟25国与美国的差距趋于稳定,与日本的差距仍不断加大。

欧盟25国与美国的差距表现在:专利数量(USPTO),全民高等教育率,信息通讯研究的投入。欧盟25国与日本的差距表现在:在美国专利与商标局(USPTO)获得的专利数量 ,三大专利系统中获得的专利数量,全民高等教育率。

研究表明,尽管欧洲国家在数量与人口比例这一指标上的成就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如果以科技论文引用、在最有影响力的科学杂志上的数量这两项指标来衡量,欧洲国家的表现则远落后于美国。这显示出美国在高质量的科技研究成果方面已超越了欧洲国家。

研究同时也揭示,美国在科学研究方面的领先是由于其有效的科研生产能力,而不是完全因为其科研人员的数量。尽管欧洲国家在整体科技研究上落后于美国,但一些欧洲国家在某些科研领域的实力和表现与美国相比并不逊色。例如英国进行的一项部级研究表明,在7项主要的科技领域(临床医学,医药保健,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数学,物理,机械工程),美国在生命与医药科学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而欧洲国家在物理、机械工程的领域的实力与表现则稍好于美国。此外,尚有一些显著的优势掌握在欧洲国家手中:法国的数学研究实力不容忽视,德国与英国分别在物理与生命科学的表现更为出色。

但是,此次研究警告说:欧洲国家在某些科研领域的不俗实力和杰出表现并不说明欧洲国家在整体科技研究优于美国。2005年最新研究进一步说明,欧洲国家在整体科研结构上已经被美国甩在了后面。欧洲国家如果要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更为积极的表现,加大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与扩大高等教育的改革是最为重要与最为根本的任务。

此外,欧盟25国的表现随不同的科技领域而有明显的不同。在机械工程方面,欧盟25国的表现尽管在近几年有很大的下降,但是还是保持了对美国的优势。生物技术是欧盟国家的主要薄弱环节,在这方面,美国的成就超出了欧盟25国。在空间技术、化学方面,美国在技术专利数量上取得了更为出色的成就,并保持了自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优势。欧盟25国在计算机、办公仪器以及远程通讯方面的专利数量上仍然落后于美国。在高科技出口上,美国与日本优于欧盟25国。欧洲专利局(EPO)专利数量方面,日本的表现超越了欧盟25国。在三大专利系统的专利数量方面,日本的表现更是远远超出欧盟25国的平均水平。美国也优于欧盟25国的表现。

在创新产出方面,美国的大学更为融入创新过程之中,为创新的扩散而做出的努力更为出色。此项研究同时也指出,美国政府对R&D的投入侧重于政府合同项目和政府采购,80%的此项投入着眼于国防和太空研究。大量的事实表明欧洲的高校在与创新合作方面的薄弱。此外,研究认为,欧洲的企业在研究投入、获取专利、参与核心国际组织等方面的表现都逊色于美国。

通过此次研究,欧洲的学者认为,欧盟25国在专利数量上与美国的差距可能是由于公司和大学在对待专利的态度与取向上的不同而造成的。此外,不同的专利制度也会导致专利数量的差距。然而,无论如何,在所列的领域中,专利数量上出现如此的差距,确实暴露了欧盟25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真实现状。

作者湛军系比利时根特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王淑兰系河北经贸大学副教授

2005年欧盟25国与美国日本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比较

创新对比指标 欧盟25国与 欧盟25国与

美国的比较 日本的比较

创新投入

高等教育 -23% -20%

信息与通信研究投入 -17% -16%

固定宽带普及率 -13% -15%

创业初期风险贷款 -13% 数据欠缺

企业R&D投入 -9% -16%

政府R&D投入 -6% -6%

理科与机械工程高校毕业生 +2% -2%

企业对高校R&D投入 +5% +10%

中高科技R&D -1% +2%

创新产出

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专利数量 -31% -26%

欧洲专利局专利数量 -2% -3%

三大专利系统专利数量 -12% -23%

高科技出口 -12% -5%

中高科技产业就业人数 +8% -2%

欧洲共同体商标注册 +11% +13%

欧洲共同体设计外观注册 +11% +9%

说明:

1. 负百分比表示欧盟25国落后于美日两国

2. 正百分比表示欧盟25国领先于美日两国

第3篇:科技创新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95-2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正是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的重要手段。研究和探索有效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机制,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文化创新体系,有利于更好地提升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是加快我市文化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文化与科技有着密切的互为支撑和互相影响的关系。科技不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单纯工具而存在的。从广义上讲,科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科技既是文化的工具,又对文化形成起反作用,制约并改造着文化的性质、特点和面貌。离开科技的支撑,文化就难以发展。科技作为社会智力发展的一个方面,既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和载体。科技为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文化表现形式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和传播能力。文化与科技融合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形成文化的创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插上科技的翅膀,文化更有力量。

二、现代科技在舞台艺术中的运用现状与思考

现代高新科技越来越广泛地渗入到艺术创作表演领域,为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体现手段。这些年来,舞台科技的硬件设施在舞台艺术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舞台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表演艺术中不可分割的创作体现元素,文化科技已成为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载体。

(一)国内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运用高科技的现状

在传统的舞台艺术中,我国一直存在着舞台布景创意、制作、表演艺术与高新技术结合不够的问题。舞台不够绚丽多彩,妨碍着舞台艺术的表现力,制约着舞台艺术的发展。

随着文化艺术国际交流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观念正在逐步更新,演出样式更加百花齐放,数字化舞台技术引入到艺术创作生产中,舞台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戏剧、舞蹈、魔术、杂技节目,大型综艺晚会等各种演出样式,逐步采用更加智能化的手段将声、光、电、形、影、音、高端科技融为一体,将数字化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互动模式,将动漫虚拟的舞台场景与传统舞台实景相结合,使之在表演手段、体现效果、演出质量上插上腾飞的翅膀,起到了质的飞跃,使观众耳目一新。

(二)现代科技在我市舞台艺术创作生产中的运用

临沂市舞台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保留了一批优秀的剧目,拥有一定数量的优秀编导、演职员在内的艺术家群体。然而,过去文化设施建设相对缓慢,科技在舞台艺术中运用不足,传统的舞台设计制作工艺笨重、效果不佳、成本高、资源浪费,严重制约了舞台艺术的发展,迫切需要更新颖、更大胆和具有前瞻性的科技力量融入舞台艺术的创作生产,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

近年来,随着创作视野的开阔、舞台技术手段的提高和演艺设备的更新,我市的舞台艺术生产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不仅在艺术创作方式上进行了突破,在舞台美术和音乐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同时又融入了现代意识并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蒙山沂水》利用现代的舞美科技,通过综合运用LED大屏幕、水幕影像、水雾、烟火及河面上的互动船只、水上漂浮道具等现代化的手段,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舞台艺术有机结合,在光影纵横交错间,高度逼真地塑造了魔法般的视觉效果,使观众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为观众带来了非同一般的奇幻意境和艺术体验。在多次的创排与提升中,在艺术创意与技术创新的碰撞中,这部将情、景、音、舞、诗、画结合的舞台艺术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都做出了独特的探索与尝试。现代化舞台技术手段以及高科技视频技术,为《蒙山沂水》插上了对接现代审美需求的翅膀,大大增加了演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在新编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和现代柳琴戏《沂蒙情》的创作生产中,也积极探索引入数字化高科技来烘托主题、营造氛围、延展时空,大大地拓展了创作的思维,丰富了表现手段,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深受观众好评。

(三)我市舞台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如今,现代高科技舞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市各类大型演出的舞台上,一种以高科技为依托、全新的现代舞台概念,已初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所带来的繁荣发展,也看到了我市舞台艺术生产中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所存在的问题。

1、推进舞台艺术与舞台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目前,我市缺乏舞台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激励;对舞台科技的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够重视。

2、现有舞美人才不能满足舞台科技的发展

舞台科技的发展使舞台表演空间的变化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创意,观众们对表演空间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期盼,这就对从事舞美创意和舞美技术的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舞美人员不但要有丰富的演艺空间设计能力,还要有很强的舞台技术解决能力。目前,我市存在复合型高级舞美人才缺乏,现有舞美专业人员培训不到位,业务交流不足,舞美人员岗位流动性大等问题,现有的舞美创意人才和舞美技术人才尚不能很好地驾驭当今舞台科技的发展,制约着舞台科技与舞台艺术的完美融合。

3、舞美创意不足,尚不能实现舞台艺术同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目前,我市有些舞台剧目虽然已经采用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是由于舞台艺术创作思路不够开阔、创作上存在盲目性、缺少创新意识等问题,尚不能在舞台艺术的表演和表现中发挥科技的神奇作用。

我们须着眼现实,放眼世界,前瞻性地建立有效的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机制,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文化创新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了文化强市建设。

第4篇:科技创新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人力投入;经费投入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7-0139-03

[作者简介] 张 梅,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南京理工大学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

吴浔生,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江西 九江 332007)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指对产品或生产的创新或改良,它在企业价值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等具有重要作用;而企业作为一个地区重要的基本单位,其发展程度决定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6年,江西省从业人员位居全国14位,国内生产总值位居16位,但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确处于27位;同时,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数量分别位于22位、21位,科技经费支出位于24位,专利受理数、授权数分别位于20位、22位,高技术企业出口额占的百分比仅位于21位。2006年,各指标的排名位次也相差不多。由此可以看出,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中等水平,但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位于全国中等微偏下水平。对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具体评价,是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技术创新活动、科学制定创新政策的前提,有助于进一步把握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规律,为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身是一个相对较抽象的概念,对其量化有一定的难度。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评判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众说纷纭,各有千秋。我们在这里运用“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理论,认为评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包括技术创新人力投入分析、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分析、技术创新新产品投入分析、技术创新产出分析、技术创新实现分析五大类15小项。如右表所示:

根据数据的可获性,我们对表中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小项的修改。由于未能获得技术创新新产品投入的数据,我们对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分析和技术创新新产品投入分析共同选用了科技经费支出额、R&D经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地方科技三项费、科技开发贷款等更具有实际操作性的5个小项指标,这5个小项指标体现技术创新中经费以及对新产品的投入,也能体现“投入分析”的目的;同时,技术创新实现分析我们主要采用了“出口额”这一指标。

为了获得每一大类的得分,我们将各小项对应的江西省位于全国的位次进行计算,取其平均值作为这一大类的分值。

三、实证结果

1.企业技术创新人力投入分析。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一要素,其投入强弱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企业技术创新人力主要指技术开发人员,既包括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指报告期企业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也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科技活动人员的总量主要表现了量的一面,科技活动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则表现出质的一面。

2006年全国平均各省市技术活动人员和科学家工程师分别为10.35万人、7.06万人;江西省企业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的有5.61万人,在全国居第22位,其中科学家工程师3.22万人,在全国居第24位。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2006年江西省为13人,而全国平均水平几乎达到30人。另外,江西省企业技术活动的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0.29%,低于全国0.54%的平均水平;科学家工程师的比重为0.16%,也低于全国0.37%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江西省的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水平较低,同全国的平均水平有一定的距离。

同时,江西省R&D人员为1.53万人年,R&D科工为1.13万人年,也分别远远低于全国3.24万人年、2.56万人年的平均水平(见下表)。这进一步论证了前面的结论。

因此,根据上表,2006年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人力投入在全国的位次约为23位。

2.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分析。2006年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中科技经费支出额、R&D经费、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地方科技三项费、科技开发贷款分别为22.74亿元、11.72亿元、3.3亿元、1.44亿元、0.72亿元,均处于全国的中下等水下。

如下表统计:

由上表中可以看出,平均而言,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在全国排名约为25位。而临近的安徽省的这7大类指标也远远高于江西省。因此,从另一种意义上而言,江西省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的稀缺是与其经费投入较少密切相关的;反过来,又正因为经费投入较少,在一定程度上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当地就较少。

3.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分析,是指通过技术创新活动所产生的各种形式的结果,是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地区创新能力重点反映在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上,因此这一指标对反映企业技术创新非常关键。国外一般用发明专利作为重要指标,但从发明到创新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仅用发明专利来代表技术创新产出水平,又欠全面,因此除用专利外,还用新产品产值来反映技术创新的产出,这样就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技术创新的产出水平和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重要产出形式,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其中发明专利最能体现技术创新水平。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可以反映技术发明活动是否活跃,以及发明人是否有谋求保护的积极性。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可以反映自有知识产权拥有量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与潜力。一个地区的新产品产值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状况的重要指标。由于新产品产值没有直接数据,因此我们采用了关联指标指数比较方法(劭云飞等,2003),以北京为基准100,其它省份和它进行折算比较。

如下表所示,2006年江西省专利受理量、授权量、新产品产值平均位于全国第22位。

然而,临近的安徽省,其新产品产值达到111,占到全国的4.66%。因此,从这种角度而言,江西省的产出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4.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分析。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能力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新产品出口额是一个很重要的体现,它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我们分别从技术创新经济效益总量、技术创新经济效益相对指标进行分析。

如下表所示:

由上我们发现,从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实现角度而言,仍然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很多,其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仅占全国的0.03%。

5.企业技术创新对地区GDP及第二产业产值的影响分析。如引言所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则企业的发展潜力越强,企业的竞争力也越强,体现在一个地区总体水平上就是有整体较高的企业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产值,这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考虑到江西省可获得数据仅从1998年开始,由于时间序列期过少,因此我们从全国各省的横截面数据角度,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的影响程度,以此来探讨江西省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国各省的横截面模型我们以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回归模型,以地区GDP、地区第二产业产值(inds)为因变量,以技术活动人员数占从业人员的比重(tnp)、科学家工程师数占从业人员的比重(snp)、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tnw)、R&D人员数(rdn)、R&D科工数(rds)以及科技经费支出额(km)、R&D经费(rdm)、地方财政科技拨款(lcm)、专利的受理量(ps)、专利的授权量(pc)、高技术产品出口额(ex)为自变量。

如下表统计:

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相关性。尽管许多单个变量指标与经济发展的解释度并非显著,但整体解释度还是较显著的,如对第二产业产值的整体解释性在5%的水平上显著,而对地区GDP的解释度达到了1%水平上的高度显著。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到,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tnw)对一个地区的第二产业产值由较显著的影响;R&D经费(rdm)对一个地区的GDP由较显著的影响。因此,对于江西省而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地区GDP的提高。积极提高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以及R&D经费对于增进江西省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与分析

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而言较低,而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由于一个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其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进一步提升江西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我们的回归模型中可以看出“人是最主要的因素”,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实际上,江西省有较多的高学历人才以及专业人才,但留在省内的较少,“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应采取积极措施,如为高学历人才和专业人才提供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争取“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获得充足的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潜力。这也是我们的实证所支持的。

企业技术创新经费投入的增加有助于科研人员以及科技活动人员有一定的物质保障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这也被我们的实证研究所支持。江西省历年企业技术创新经费的投入远远低于全国同期水平。因此,为了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地区GDP,增加对R&D经费等的投入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虽然从回归方程中未见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和实现对经济有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没有排除全国一般性的影响,对于江西省这一个例而言又具体是如何,回归并未能给出解释,但从一般意义而言,企业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产出指标,企业技术创新实现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目的和市场价值的体现。由于江西省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从四类指标来看,均处于全国的中下水平,因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而言较弱。产出和实现水平除了受到如社会环境等影响外,前两类指标对其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前两类指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一般而言大致就可以推出产出和实现水平较低。所以,提高江西省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人力投入和经费的投入,对于江西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篇:科技创新的表现范文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强劲动力。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的山西,整体实力不强,需要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以加快山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正确评价并合理使用科技创新型人才成为山西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提出科技创新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山西发展的特点,构建了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人才管理

1 引言

科技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造的主要载体,是科学技术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正确评价是发现、选拔和合理使用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前提[1]。山西省是一个煤炭资源大省,科技实力整体不强。因此,针对山西发展的特点,构建合理的山西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选拔、使用科技创新型人才,推动山西科技进步至关重要。

2 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构建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明确何谓科技创新型人才。岳晓东[2]认为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朱永新[3]主张用创造型人才替代创新型人才,他认为创造型人才=创造型思维+创造型人格;刘泽双[4]等认为创新人才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在某一方面打破旧的成规,做出突破性的创新,其自身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拥有大量理论或实践经验的人才;胡思颖[5]则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在积累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改变自己和环境现存状态的意识,在工作中遇到的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提出和研发了促使现实发展进步的新思想、新技术的人。简单来说就是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可见,目前对创新型人才的界定众说纷坛,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他们都认为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

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型人才不仅具有积极的创新思维、非凡的创新能力、广博的知识结构,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及健康的身体素质。

3 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是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制约着评价的效度和信度[6]。构建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指标体系应本着以下依据与原则:

(1)科学性。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科研工作的规律,反映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实际。

(2)系统性。评价指标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反映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

(3)可操作性。设计的评价指标涵义明确,相对独立,并能用客观数值或主观评分表现,使整个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4)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定性评价指标不能用准确的数据描述和表达,只能反映现状和趋势[7],具有不确定性。定量评价指标采用量化的方法,其评价结果往往具有局限性。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可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达到较好的评价效果[8]。

3.2 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通过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内涵的分析,由专家设计一个指标体系的框架,然后针对山西发展的特点,采取问卷的方式,由山西科技管理者说明哪些指标更能正确评价山西科技创新型人才,并在运用过程中逐步纠正、完善。按照上述思想路线,构建体质、品德、知识、能力及业绩5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层次。(图1)3.2.1 体质:体质指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人才的健康状况对人才能力的发挥具有直接的影响[9],没有好的身体,就没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会降低工作效率。

3.2.2 品德:品德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包括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两个指标。

(1)思想品德。反映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思想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组织纪律及团队精神三方面。政治表现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利益;组织纪律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恪尽职守、勤奋扎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团队精神更是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顾全大局,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好的思想素质是人格的表现,更是影响工作的基石。

(2)职业道德。体现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否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表现在是否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及事业心。

3.2.3 知识:知识这项指标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学识水平上,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面广度、专业技术知识及外语、计算机水平等。受教育程度反映学历的高低;知识面广度反映科技创新型人才各方面知识掌握情况;专业技术知识体现科技创新型人才在某一领域是否有很深的造诣;而外语、计算机水平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运用常用计算机软件。总之,科技创新型人才要博而专,这样才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创新。

图1 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3.2.4 能力:能力包括工作、学习能力两个指标。

(1)工作能力。反映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工作效率,它体现在科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及发展潜能五个方面。科研能力是科技创新型人才能根据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国家的需要,不仅能选定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并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体现科技创新型人才解决科研工作中关键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思路清晰、开阔,创新意识强,能独辟蹊径, 产生新的思想、思路和方法;组织指导能力即指挥、激励、调配组织成员的能力,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组织并指导本研究领域科研群体开展研究工作;发展潜能则反映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否具有某一方面的潜质,是否有继续培养的必要。

(2)学习能力。主要指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知识更新能力。科技创新型人才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知识随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不断更新,需要科技创新型人才不断学习,更新固有的知识,否则会被时代淘汰。科技创新型人才学习能力越强,知识更新能力就越强,越能融入时代的潮流,做出的贡献就越大。

3.2.5 业绩:业绩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科技创新型人才的业绩包括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两个指标。

(1)工作数量。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工作数量包括承担课题数、科研成果及专著、论文数等。承担课题数是科技创新型人才承担或参加国家重大研究课题数量,并能按计划高质、高效地完成;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科研成果或专利数不仅能体现自己的成就,也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专著、论文数是科技创新型人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的专著数量,或经同行认可具有一定经济、社会意义的研究报告数量。

(2)工作质量。工作数量虽可以反映成就,但工作质量更能反映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工作质量主要表现为科技成果获奖等级、论文、专著水平、专利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实验室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科技成果获奖等级指科技创新型人才科技成果在国内外获奖情况,获奖等级越高,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就越明显;论文、专著水平指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论文是否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所著的专著是否有重大影响;专利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更能体现专利的价值,体现科技创新型人才对社会的贡献;实验室和学科建设指科技创新型人才领导有优势和特色的实验室及学术群体,学术梯队配备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合理,仪器设备较为先进[7]。

4 结束语

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山西省培养和激励科技创新型人才提供依据,让真正的人才留在山西、来到山西,为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可以为山西省组织部、人事厅、科技厅等部门制定公平、公正、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田怡,张明亲.军工企业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92-94

[2] 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研究,1999,(10):9-16

[3]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8-15

[4] 刘泽双,薛惠锋.创新人才概念述评[j].人事人才,2005,(4):8-9

[5] 胡思颖.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6] 姬传生.人才评估的基本问题[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31-32

[7] 陈韶光,徐天昊,袁伦渠.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评价研究与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1,(2):63-66

第6篇:科技创新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中国技术创新理论 研究前沿 共词分析 可视化 知识图谱

[分类号]N99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第一步,选取国际上被美国ISI(科学情报研究所)的SCI、SSCI数据库(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10个技术创新创新理论研究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期刊(见表1)。

第二步,从SCI、SSCI中下载2001―2005年间英语语言的文章3 066篇,提取3 233个关键词,依出现频次的高低提取186个关键词。

第三步,确定国内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期刊。首先,在中国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技术创新”,搜索登载“技术创新”方面文章居多的期刊(2001―2005年);其次,在第一步的基础上,统计出的期刊,同时被CSSCI收入及包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指定的管理类、经济类、科学学期刊范围内,或只包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指定的管理类、经济类、科学学期刊范围内的期刊(见表2)。

第四步,利用CSSCI数据库,将由表1所示期刊中得到的关键词,对应地输入所得到的中文期刊中,最后得到纯文本格式的文章共有41 869篇(次)。

1.2 研究方法

从下载的41 869篇次的文章中,提取关键词26 083个,出现总频次为134 925次,平均每个关键词出现5,17次。同时提取出现频次为112次以上关键词97个,其出现总频次为23 775,占出现总频次的17.6%,平均每个关键词出现245.1次。由平均出现频次可知,97个高频关键词基本上代表了当今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

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通过自编软件,对出现频次居前97位高频关键词(见文后附表)进行共词分析,生成共词矩阵,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分别绘制以高频关键词为内容的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知识图谱。

2 前沿图谱与研究领域

2.1 多维尺度分析与聚类分析

从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的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图1),可以看出由高频关键词聚类而成的8个前沿知识群。这8个前沿知识群亦是当代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的8个前沿学术领域。

从这8个前沿知识群所构成的前沿研究领域频次居于前列的关键词(见表3)与其他高频关键词(见附表),可以了解当代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的基本内涵。

从知识图谱中各知识群的分布态势来看,知识群1、2、3处于核心知识“地带”,其中,知识群1与知识群2的知识含量最大,占据着主导之地位,知识群3发挥着“桥梁”的功能;知识群4、5、6、7、8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它们却聚集在一起,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知识群1中,“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信息技术”、“战略联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核心能力”、“人力资本”、“产品创新”、“评价指标”、“绩效评价”、“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知识共享”、“全球化”、“网络经济”、“互联网”、“学习型组织”、“竞争战略”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该知识群主要关注在全球化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围绕技术创新的主线,以产品创新为核心,集中于基于知识共享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联盟的建立、人力资本开发与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电子商务的发展、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等领域。

・知识群2中,“企业”、“风险投资”、“经济增长”、“跨国公司”、“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制度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创新”、“R&D”、“激励机制”、“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国有企业”、“资源配置”、“实证分析”、“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科技政策”、“基础研究”、“中国企业”、“信息不对称”、“企业家”、“市场结构”、“组织创新”、“科学哲学”、“评价方法”、“企业创新”、“层次分析法”、“合作创新”、“国际创新系统”、“技术能力”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该知识群首先着眼于企业的有关问题,包括跨国公司、中国企业中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中的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激励机制及R&D的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风险投资、知识产权的关系,企业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立足国家创新系统的视角,涉及区域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市场结构与信息不对称的关系、企业创新与合作创新的关系等问题。再者,科学哲学的视角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反思,技术创新的有关评价方法,特别是层次分析法的运用,也是该知识群的―个研究亮点。

・知识群3中,“企业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组织学习”、“WTO”、“知识经济”、“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组织结构”、“项目管理”、“企业战略”、“创新能力”、“信息化”、“制造业”、“高技术企业”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的注意力集中在WTO、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背景下,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加强企业管理,这涉及到战略管理、组织学习、组织结构、项目管理等内容。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尤受瞩目。

・知识群4中,“上市公司”、“综合评价”、“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集中在有关上市公司的综合评价、国际竞争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等问题上。

・知识群5中,“公司治理”、“股票市场”、“证券市场”、“高新技术”、“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聚焦在高新技术公司的公司治理及其与资本市场中的股票市场、证券市场等方面。

・知识群6中,“科学技术”、“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集聚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及其评价等领域。

・知识群7中,“管理模式”、“企业绩效”、“经济全球化”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表明该知识群主要集中于

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其绩效的关系问题。

・知识群8中,“企业信息化”、“科研管理”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企业的科研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存在一定的关系,即某种程度而言,企业信息化为企业良好的科研管理创造条件,而企业有效的科研管理可以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建设。

2.2 因子分析

在高频关键词的多维尺度分析、聚类分析基础上,再利用因子分析对研究前沿进行进一步的论证,以利于解释。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得到累计方差贡献率占71.599%的前8位主成分,如表4所示:

考察高频关键词因子分析中的原始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可知:

在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前沿中,最为活跃的研究前沿是知识群1,这表示企业技术创新中的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极为引人注目。第二活跃的研究前沿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风险投资、制度创新、知识创新、R&D管理、跨国公司的管理等为主导的知识群2,这说明在国家创新系统的维度下,区域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企业创新的核心――技术创新的复杂性等问题,已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知识群3是居于第三活跃的地位,亦即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学习及供应链管理、产业集群、制造业的创新能力等呈热点趋势。其中,制造业的技术创新的发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已取得普遍的共识与肯定。这三个知识群在知识图谱中占据的地带最为“庞大”,知识含量也最为可观,知识群1与知识群2引领着中国技术创新理论的前行,知识群3则在其中起着一定程度的“贯通”作用。

知识群4、5、6、7、8在知识图谱中,虽占据的位置有些“偏僻”,学术活跃性偏弱,但其在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中,所占分量不可小视,对整体研究的进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与完善作用。

3 结论与展望

第7篇:科技创新的表现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育活动;第二课堂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duty lives the extracurricular innovation pedagogical activity the development

Liu Lin

【Abstract】The medium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es a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s part, shoulders is raising the innovation talented person’s historical missio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lso only then the implementation innovation education, diligently raises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e school can make the characteristic. This article on the duty student innovation ability’s raise, has analyzed the extracurricul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dagogical activity characteristic, proposed three stratification plane’s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innovation pedagogical activities, summarized several questions which the development extracurricular scientific innovation pedagogical activity should pay attention.

【Key words】Innovation ability; Pedagogical activity; The second classroom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早在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一线劳动者的重任,理应认真实施创新教育,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考虑,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1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到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产生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技能是保障。

创新意识是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高度的劳动热情、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造出新的事物,它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创新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思维操作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独特,思维结果新颖、丰富、正确。创新思维能力是构成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技能实质上是人的手脑协调的动手能力。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就不能把头脑中的创造性构想物化为有形的物体。

2 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外活动特点

开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集中式的课内教学有着其固有的缺陷。为此,中职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培养中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主阵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形载体,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性: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而课外科技活动则侧重实践性,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新性:开展科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对题目的理解、设计、制作、调试,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的元素,都需要学生有创新精神。

(3)协作性: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都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成团队来完成。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科研活动本身更加要求他们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3 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形式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为了让更广大的中职生能够参与该项活动,并在活动的实践中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学校专业开设情况,组织三个层面的课外科技活动:

3.1 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这是第一层面的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欲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力。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又分为层层递进的三类活动:

第一,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科学知识讲座。学校可以由业务素质高,科技意识强的教师,结合专业和行业特色介绍科技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及科技应用实例等身边的科学知识。

第二,开设全校性的创新知识课(也可以做成讲座的形式)。由学校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向学生进行创新原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注意引发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的火花。

第三,组织开展常规性“异想天开”活动。学校可以分专业或分类别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每周一次活动。活动中,由科技辅导教师围绕一至两个创新技法提出引导问题,小组成员围绕问题展开发散思维,或者联想其他新的问题,或者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师与学生一道互相影响、互相讨论,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技能训练型活动:这是第二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教育,不但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也发展学生个性。在中职学校,结合专业特点,有计划地把创新潜能、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创新技法训练同专业实训、实习等专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技创新才能。

为了让一些对科学有更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培养的机会,在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孩子的个性。我们的做法是:把科技制作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深入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主要集中专业优势,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三个专业进行创新和开发,组成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小组,进行重点指导。每个组都完成了一项项很有创意的科技制作,比如机械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七巧板、趣味鲁班锁、金属工艺画,电子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电路、控制装置,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的电脑美术、电脑动画、网页、外挂程序等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在校园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第三层面的活动。

3.3 创新作品制作活动:这是第三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他们完成学术论文、创造发明、科技制作与社会调查报告等。

由于前面两个层面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为让每一个想做科学研究的孩子都能得到指导,并照顾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让对科学有特殊爱好和有才华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主张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导师。学生的小课题一旦得到导师的确认,就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时间、空间和经费的支持,并得到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帮助。指导教师会鼓励他们在科学课堂和生活中寻找研究的线索,了解已有的概念和认识,提出各种问题,集中探究的项目,引导他们参与到研究、制作和改进中去,并最终形成创新作品,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

通过近几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以上三个层次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创新能力得到普遍增强,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学校学生年年参加县、市、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4 开展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职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动手、学会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中职学生发明创造的先导。不动手的发明创造是空想,不动手的科技教育是空谈。学生只有在动手改进实验、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动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和推广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展创新能力。因此活动中要注意:

4.1 要能体现科技与创新的整合统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教育与科学教育绝对不能相互独立,各不相干。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做出科技作品,而是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学校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时,既要注重使科技活动具有启发创新的效能,又要注重创新教育的科学性。能够在教育中使理智与情感取得平衡,这样的科技活动才是创新的科技活动,才能够真正使中职学生受益。

4.2 要注重科学技能与主体创造的和谐一致:科学技能包括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发展才能的基础。在活动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的制作活动中,中职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锻炼,创新技能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4.3 要强调科技与表现的完美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文化学习失败的中职学生,这种需求更强烈。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提高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技辅导员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合理的机能性和心理的情绪性,来唤醒在学生心中的表现欲望,并诱导其走向创造性的表现活动。让学生通过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训练来充分表现自己,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师要适时地进行鼓励,绝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了学生创造表现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目的。

未来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创造力的世界,社会各种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质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作为培养初中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中职学校,更要充分发挥科技活动的优势,发展中职学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勇敢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8篇:科技创新的表现范文

目前,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相关研究有:陈丽佳?用多指标多层次综合评价法对广东省各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值计算出各市综合排名,进而将广东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划分为4个层次以及创新层次;以柳卸林等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对 2000-2004年的中国各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纪邵勤《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活动主体、相关要素以及运行机制,提出构建新时期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路、原则、目标、结构设计、功能定位以及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等;魏康宁等以安徽省为实例,用T0PSIS模型对其创新能力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林伯德w提出以科技创新的链环一回路模型作为评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依据,并基于该理论分析了其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启示,构建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王林pH仑述了农业科技创新必须重视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马利华等?以形成“目标-建设-评价-建设-目标”系统的科技建设指导理论和模式机制为出发点,以县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指数定义为基础,研究了县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体系;朱玉春等运用多元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与比较;陈奇榕等研究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估原则、指标体系以及建立综合评估模型与评估指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同时进行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测算实证与分析。近年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的应用较广泛,但就现有文献来看,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上鲜见报道。本文将用因子分析法准确客观地找到影响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共同因素,分析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差异以及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中部六省有针对性地制定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但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多而复杂。本文在严格遵循设计指标体系科学性、可比性、综合性、易操作性和代表性等原则下,查阅大量文献,借鉴相关评价理论与方法,并结合中部六省实际状况,从农业科技创新投人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农业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以及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等4个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表1)。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结果分析

2.1样本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部六省2012年的统计年鉴,各项指标的具体数据如表2。

2.2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是以回归方程的形式将变量表示成因子变量的线性组合,它根据研究变量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最小的信息缺失,把信息重叠的诸多关联性较强的原始变量归纳为数量略少的几个因子,即运用少数公因子来阐明关联变量之间繁杂结构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的目的是寻找变量的基本结构,简化观测系统,削减变量维数,用较少的变量来解释问题。运用这种研究技术,可以方便地找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哪些以及它们的权重。

2.3因子分析的过程以及分析结果

本文的数据分析过程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

    2.3.1原有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由于数据量较大,首先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得出相关系数矩阵。从结果可知,相关系数矩阵中大部分相关系数均大于0.3,且通过了KM0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因此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是合适的。

2.3.2确定主因子变量通过计算得到相关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总方差解释表(表3)。根据主成分的选取原则,由于前4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为96.556%,已经超过了85.000%,所以提取前4个主因子对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2.3.3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因子载荷值即成分得

分系数,可体现主因子与原始指标体系之间的关联程度。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矩阵进行正交旋转,经过5次迭代后收敛,得到总方差解释表(表3),并且在经过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迭代后实现收敛,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4)。结合表4可以重新定义4个主因子:

主因子包括:第一产业从业人数(XI)、农业机械总动力(Z6)、农村用电量(Z7)、第一产业固定投资(Z8)、农业机耕面积(Z9)、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0)、农业总产值(尤11)、地方财政科技拨款(;?2),这些指标都与农业科技创新物质装备与投入相关,因此F1代表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因子。

主因子F2包括:科技活动人员(Z3)、R&D人员(Z4)、R&D经费支出(Z5)、农业受灾面积(Z17),这些指标基本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投人相关,因此代表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因子。

主因子包括:恩格尔系数(Z15)、第一产业贡献率(JH2)、人均纯收人(JH3),这些指标与社会

经济效益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有关,因此朽代表农业科技创新效益因子。

主因子F4包括: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Z14)、森林覆盖率(Z16)、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尤18),这些指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关,因此F4代表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因子。

依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写出综合得分以及F1、主因子的因子得分:

    

    

2.4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是对样本(个体)以某种相似性为度量标准对指标或因子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聚类分析分为尺型和0型两种。7?型聚类分析用于指标聚类,型聚类分析没有对度量数据之间的亲疏程度给定分类的标准,也没有硬性规定所有数据应该分成几类,而是比较客观地从数据自身出发进行分类。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及型聚类分析方法,即对变量进行分类处理,然后将标准化后的数据输入到SPSS19.0统计软件中,选择欧式距离的平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最远距离法为聚类方法,最后输出聚类结果列表和聚类树状图(表6和图1)。

根据表6聚类后的结果,当分为4个集群时,可以把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分为4类:

第1类:河南省。河南省以0.668的综合得分独占鳌头,远远高于其他5个省份,属于领先类层次,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中部六省中具有明显优势,这体现了其传统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以及新兴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的地位。其中,河南省在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方面最为突出,位居首位,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指标的各项数据均名列前茅。但在农业科技创新效益、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方面得分偏低,分别为-0.08,-0.43,-0.26,排

名靠后,严重影响到了河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第2类:湖南省、安徽省。湖南省和安徽省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在某一个因子方面有绝对优势,同时在某一个因子方面也有绝对弱势。湖南省综合得分0.322,综合排名第二,在农业科技效益方面排第一,原因是湖南省在农业总产值(4904.1亿元)以及技术市场成交额(44.2亿元)位居第二;但在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排名第五,原投资总额投人少,位居倒数第二。安徽省综合得分0.069,综合排名第三,在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方面位居第一,其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投人高达212.2亿元,排名第一,但其农业科技产出效益却严重拉低了其排名。

第3类:湖北省。湖北省综合得分0.017,综合排名第四。在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投人方面优势显著,位居第一,其中,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和R&D经费支出分别为339786人、185703人、3845239万元,这与湖北省是中国的教育大省是分不开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益位居第三,也处于前列水平,但是农业科技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很落后,与农业大省还有一定的距离。

第4类:江西省、山西省。这两个省份均有至少两个严重制约其发展的因子,因而从整体方面拉低了其排名。江西省综合得分-0.12,排名第五,其中农业科技基础薄弱,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排名最后,需要在科技投入方面加大力度,提高其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能力。山西省综合得分-0.96,排名第六,其原本就很薄弱的农业基础、生态环境的制约以及经济落后导致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处于显著的落后地位,因此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要统筹规划,不断进行摸索进步。

4结论与建议

4.1主要结论

1)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子,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决定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湖北、湖南以及安徽省的创新能力为中部六省中较强者,综合排名仍是中部六省中较强的。江西省和山西省创新能力为中部六省最弱,综合排名同样如此。这说明创新能力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重视,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种分析是合理的。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存在显著差异。综合来看,河南省最强,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西省居中,山西省最差。其中,河南省自古以来就属于农业大省,其农业基础好,因而其农业科技创新拥有良好的基础以及后盾;湖南、湖北、安徽以及江西等省也有较高的得分,四省各有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项;而山西省排名最后,并且其各项指标都靠后,与其他五省差异显著。

4.2建议

本文基于影响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个主因子提出以下建议。

河南省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稳固其强大的农业基础优势外,还应注重加大对科技的财政拨款,进行技术革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农业效率,实现农业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从而提高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湖北、湖南以及安徽各省均有其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绝对优势,应不断扬长避短。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是中国中部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枢纽,因此,湖北省政府应充分利用其科技教育优势和区位优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向前发展。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投人,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人中的作用,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性投资,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社会民间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民间公益资金投资农业研发,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人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同时,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制,使农业科技活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获得持续发展。对于江西省和山西省这两个优势不显著或者缺乏优势的省份来讲,应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布局做一个统筹规划,找到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完善相关政策以及科技投人体系,使各方面又快又好地发展。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同时,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逐步提高,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之路。

第9篇:科技创新的表现范文

“就承德而言,经济发展必须要由依赖资源消耗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开放创新上来。”承德市委书记郑雪碧表示,必须以科技为先导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此,该市把科技创新作为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的原动力,突出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跨越转型这条主线,加强创新平台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创新环境体系建设,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农业提质增效、民生社会事业示范三项创新工程,力争实现创新平台、科技园区、专利申请授权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助农惠民五项突破。

瞄准高端,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今年,全市计划实施高端装备制造项目100个以上,涉及航空航天、风力发电、汽车发动机等行业。围绕打造“国家火炬计划承德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按照“一带三区一中心”的仪器仪表产业布局框架,大力推进仪器仪表产业技术创新,加快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在原有省级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础上,着手培育部级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进流量计、称重系统、试验机、工业生产控制系统的上档升级,争取具备承接石油、化工、环保、钢铁、电力等行业大中型仪器仪表与自动化工程项目的能力。

加快推进承德国家钒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整合研发资源,加快发展钒钛新材料,实现由生产初级制品向生产高端产品的转变。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钢铁产业,加快推进万利通全钒液流储能电池技术攻关。加快隆化钛产业综合开发利用步伐,重点实施钛通公司钛产品深加工项目,积极推进海绵钛产业化生产。推进承钢与中科院过程所合作的“钒钛资源高效清洁利用与产品工程联合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取钒钛新材料领域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建设国家一流的钒钛制品和储能电池研发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有新新机电、万利通实业、天大钒业等11家新材料企业,年总产值超40亿元。

“科技工作已由原来的配角变为主角,科技创新成为转型发展的第一推手。”承德市科技局局长郑立志深有感触地说。该市依托科技创新大力支持装备制造、新能源、钒钛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扩规模、上档次、创品牌,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积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京津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合作,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不断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材料、仪器仪表和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发展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主导产业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今年,每个县区力争引进2项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具备条件的县区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争取达到2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争取突破3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