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范文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绿色经济的重要性

第1篇: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关系

一、研究背景简介

自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如废弃物、噪声、农药、大气等污染危害、能源稀缺的潜在危机、淡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森林和草地资源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全球变暖等环境和生态问题成为世界性议题,特别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儿・卡逊于1962年发表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唤醒了二十世纪以后的人类绿色关怀和绿色意识。伴随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日益尖锐,人们最初提出“绿色经济”的思想,试图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环节应对环境和生态危机,例如2010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与环境、生态的联系日益密切,“绿色发展”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国首次把“绿色发展”提到“五大发展理念”的高度,强调“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笔者查找目前已有的文献,发现尽管两种理论的单独研究较为丰富,但未找到关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二者关系的直接研究,已有的资料大多将二者等同于一个概念,或者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本文试图清晰梳理“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准确界定二者的内涵与关系,从而有助于后来者的研究,以及更好地理解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价值。

二、概念解析中的比较

绿色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颜色,是很多种类植物的原色调,最多见于万物复苏的春天,象征着清新的自然、友好的环境、带有活力的生命以及宁静舒适的生活等。中国学者黄志斌先生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别从感性直观、知性分析和理性综合三个层次来阐释绿色的内涵;首先将感性直观中关于“绿色”的视觉性、联觉性、象征性认识综合起来,其含义;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其次从优先考虑环境属性的角度阐明了“绿色”知性分析的含义:节约、回用、循环;最后在感性直观、知性分析含义的基础上,厘清了“绿色”的哲学意蕴;生生、协变、臻善。“绿色”概念既有其直观感性层面的表象含义,亦有其技术应用层面的本质规定,还有其深藏的哲学意蕴,而这就是本文中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内涵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决定了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的相通性。

“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大卫・皮尔斯等发表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将其定义为“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目前世界组织和国内外学者关于绿色经济的定义颇为丰富,总体上都认可绿色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形式,例如中国学者刘思华认为“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态和形象体现,是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另外绿色经济的目标可概括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增加经济、环境和社会福利,最终改进人类福祉其特征可简单概括为能源低消耗、资源高利用和可持续状态等:具体内容包括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绿色工业、绿色技术、清洁交通、水资源管理、废弃物管理、土地管理等。

尽管研究生态与发展关系的问题很早就是人类思考的热点,但“绿色发展”概念最早只能追溯到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里,并且只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通俗性代称,其要义是通过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的革新,解决人类正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困境,也就是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国外关于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较为分散,以致于有多种名词的提法,例如一些国家倡议的绿色增长、绿色经济等观念,等同于广义上的绿色发展概念。但国内外学者在提及绿色发展概念时,均重点强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增进人类福祉。不过绿色发展从最初关注的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与生态可持续性,一定程度上与绿色经济的概念相吻合,随后逐渐扩展为如何整体构建一种可持续的经济、自然和社会系统。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其内涵可简要概括为原则上强调人、自然、社会的一体性;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增加人类绿色福祉;具体内容包括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政治发展、绿色文化发展、绿色社会发展五个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子系统。

三、二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

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之间二者的理论来源、价值目标、评价指标、演化历程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存在着共通之处,但其侧重点又有着细微差别。

首先,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全球生态环境却进一步恶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的关系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和脱钩理论成为绿色经济的理论基础。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恶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环境质量会随着经济增长先恶化后改善;脱钩理论认为,当经济发展不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即一国或者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等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则呈脱钩关系,反之,则呈耦合关系。因此绿色经济的侧重点在于关注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直接关系,并从经济层面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事实上,关于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自17世纪的古典经济学家已经开始关注,例如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指出劳动创造财富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这是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由此可见,绿色发展与绿色经济的理论源头基本一致,但早期学者的研究不单纯是从财富增加的视角思考问题,也不局限于经济学领域,尤其是随着人类绿色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理念的转变,人类的绿色发展延伸至人口学、生态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亦来源于众多学科理论的交叉分析。

其次,尽管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但其侧重点略有差异,“绿色经济”期望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生态和环境,更多注重经济系统对自然和社会系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经济、自然与社会系统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发展的价值目标要远远高于绿色经济,不偏重于经济系统,而是要经济、自然、社会系统三者整体协调,共同发展。换言之实现绿色发展也是绿色经济的目标追求。二者目标的细微差别亦导致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目前国外未有明确关于绿色经济或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的欧美发达国家均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一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展状况,例如瑞士最早创建了瑞士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M0NET),涵盖了健康、收入、社会治安、生物多样性、能源消耗等多项指标,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的各个方面,整体而言,这个指标体系更符合绿色发展的内涵要求而中国自2010年开始每年中国绿色发展指数,从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经济增长绿化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方面,全面评估中国各省市的绿色发展情况。另外,我国学者建立了实证研究中的绿色经济评价体系,例如学者张雪花、张宝安提出“以碳产出水平、碳排放水平、低碳资源、人民生活等四大方面为准则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绿色经济。综述所述,虽然二者的评价指标存在众多重叠的地方,但绿色发展涵盖的范围依旧大于绿色经济,而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最后,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相关理论,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观念的诞生,最早一定是源于人们对于技术进步、工业发展带来的生产力飞速发展进程中导致一系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危机的反思和觉醒。起初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实现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增加、经济基础充实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即绿色经济层面的思考,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的思考点不仅仅重点停留在经济系统对自然、社会系统的影响上,而是开始研究经济、自然、社会三个系统之间如何实现和谐、均衡、协调、统一及共赢的发展。因此,将绿色经济视为绿色发展的起点和组成部分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2篇: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41-02

1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 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地域环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空间分布的特性,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状态及地区环境容量。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2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2.3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指:绿色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绿色技术与农业资本(含物化资本)的总体水平运动下,可能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

显然,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此外,绿色农业生产力是一种集合生产能力,其中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虽对整体生产能力有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要巧妙结合、有机组装,以达到效益最佳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对其支撑能力的改善应给以相当的重视。

2.4 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条件也可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管理调解能力,它需要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及调节应变能力能驾驭“农业―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以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最小”、“最安全”、“最经济”、“最合理”、“最协调”等目标的行为,可统统包含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范畴。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决策可分为2类:一类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最优化”的一般性决策,另一类是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可能的“安全临界”的风险决策。其中,风险决策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处于某种最优化前提下,综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某些不确定因素,经过分析后得出到的以最小风险为代价,获得的某种最佳效益的具体结论。也就是说,风险决策是对一般决策的调整与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决策更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变量,还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评价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在这些变量被控制后其反应的合理程度,以便由此回溯,再调整或重新制定相应的若干控制措施,直至系统反应表现出最佳效应或最优特性为止。因此,绿色农业生产者智力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支撑绿色农业经济顺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 加强以上条件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3.1 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3.2 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国家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3.3 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4 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要有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政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刘泉.绿色经济导论[M].同心出版社,2004,(1).

[2]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第3篇: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绿色人本战略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10-0003-05

一、绿色经济背景:基于人本发展观看中国面临的战略性挑战

笔者认为,一切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学说,归根结底,都是关于人类自身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学说,即:人们在稀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下,如何在技术上挣脱自然压迫并与之和谐共生,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和谐社会以与他人友好相处,并最终在内在的心智追求中获得自我超越,从而完满达成生存自由、社会自由和精神自由的总福利目标。这就是所谓“人本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按照工业化这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历史标记,可以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分为前工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三大社会形态。在这样的大历史时间尺度上,我们又可以按照颜色将三大社会形态下的经济性状,分别以“白色经济”、“黑色经济”和“绿色经济”命名。从人本发展观来看,所谓“白色经济”,就是在前工业化社会背景下,自然环境压迫人、人与人在极度稀缺的资源环境下恶性竞争的一种经济发展状态,其典型表现可以形象地描述为“自给不足、一穷二白”;所谓“黑色经济”,就是在工业化社会背景下,人以大机器生产体系而从大自然中攫取资源,不断压榨乃至破坏自然环境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典型表现可以形象地描述为“大干快上、秃山黑水”;所谓“绿色经济”,则是在后工业化社会背景下,人们在经济高度发展后重新意识到“敬畏大自然”的重要意义,追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以图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典型表现为:“绿色环绕,莺歌燕舞”。按照这样的人本发展史观,我们就可以深刻而准确地把握时下炒作得沸沸扬扬的“绿色经济”之时代背景和实质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绿色经济”是后工业化时代背景下,对工业化社会的“黑色经济”和前工业化社会的“白色经济”的否定之否定。我们是一个正处在“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虽然已经摆脱了前工业化社会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正在着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作为“三农”人口大国,中国在总体上依然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既能从“黑色经济”的残酷现实中快速走出又不至于陷于可怕的“白色经济”困境,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战略性挑战和重大难题。

其次,要知道,绿色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以西方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和背景提出来的。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Pearce)等《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时,特别强调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集权统治文化传统和数十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很多领域的市场化及其开发程度已相当高,但长期以来政府的直接干预作用依然相当强势,特别是在自然资源采掘、管理和保护方面,以及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领域,政府行政性垄断经营和计划经济管理色彩一直都很浓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渐淡化政府行政性指令计划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有效配置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优化自然生态及生活环境中的基础作用,也是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和人本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重大难题。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绿色经济是在现代公民社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具有显著人本化发展含义的历史概念。一些西方学者和国际组织在倡议发展绿色经济时,提出国民财富由四类资本存量组成:一是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即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源,包括农用地、牧场、森林、保护区、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二是生产资本(manufae-tured capital),或称人造资本(man-made capital),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积累的财富,包括机器、厂房、公路、铁路、供水系统和输油管道等形式的物质财富存量。三是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即人们对自身进行教育、健康和营养等方面的投资而形成的一种主体性能力和精神创造力。四是社会资本(social and organization capital,SOC),是指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一定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具有“介质”作用的财富类型,包括各种组织、网络、制度规范、司法系统及伦理道德和政治法规体系等。绿色经济特别强调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地方小区、商业团体、工会乃至国家法律和国际环保条约,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习惯、规范、惯例、传统、伦理、秩序、程式、意识、价值和文化,以及效率、活力、动机及创造力等,由此引导国民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和自主地投身于有利于增进人类福祉的公益活动中。这对于公民社会功能长期缺失、人本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中国来说,要实质性地发展绿色经济,也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逾越的制度障碍和发展鸿沟。

未来1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时期。如何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通过致力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特别是加大人力资源教育开发力度和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来为经济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文环境和人力资源能力支撑,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抛砖引玉,主要从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教育开发能力建设两个方面,对于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走势及其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展开初步讨论。

二、发展绿色产业,扩大绿色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

近年来,绿色经济之所以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一个重要现实背景就是全球范围内遭遇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经济衰退、能源危机以及粮食短缺等多重发展困境,人们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应对危机的新策略、摆脱困境的新出路和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引擎。为应对危机,中国政府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并将之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加以积极培育,加快建设低碳排放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在2008年启动的4万亿元经济投资刺激计划中,至少有2100亿元直接用于生态环保方面;2008年4月-2009年4月1年期间,中央新增投资的10%、共计23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生态建设

和环保项目。那么,就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是否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能否对于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呢?对此,我们需要做出客观审慎的分析。

发展绿色产业,无外乎两个指向:一是“经济绿色化”,即对钢铁、化工、建材和造纸等传统产业及经济系统,通过推行清洁技术、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的生产方式,进行“绿色化”或“生态化”改造。二是“绿色经济化”,即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自然、生态和环保资源,向“环保”要效益、向自然索取“绿金”,并积极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或专门致力于环境保护的新产业,例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食品、可再生能源开发、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这些产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植树造林、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绿色节能建筑、生态恢复工程建设、环卫和废品回收及其他各类绿色服务业等;一类属于需要依托专业化、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高科技产业,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新能源开发,往往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和高资本投入。基于中国人口多、素质低的人力资源状况,在短期内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绿色产业,将高科技绿色产业作为长期努力目标和方向,可以很好利用人力资源动态比较优势,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绿色就业潜力,可以说遍布各行各业。长期以来,劳动就业主要集中在农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8年末,全国经济活动人口为79 243万人,从业人数77 480万人,其中,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30 654万人、21 109万人和25 717万人,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39.6%、27.2%和33.2%,城乡就业比例分别为39%和61%。按照温室气体排放量、自然资源要素密集度和经济增长拉动力以及对就业和收入的贡献率等指标来衡量,绿色就业除了挖掘建筑业、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绿色潜力之外,大规模人力资源支撑力主要来自传统环保产业、生态农林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三大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绿色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传统环保产业发展迅速,植树造林成为长期行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成长,太阳能、风能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工业企业三废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试点范围和废品回收利用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但在所有绿色产业中,传统环保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最大。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来环保产业就业人数从1 460万人激增到7 300万人,其中,垃圾回收、处理和再利用行业吸收就业人数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长25%―30%。近年来,中国也加大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环保相关产业市场需求和就业规模快速扩大。据统计,2004―2008年,全国环保相关产业国有单位和年销售(经营)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单位从业人员,从159.5万人增加到300多万人。但在非农就业总规模中,环保产业就业规模微乎其微,所占比例不到1%,可见就业潜力巨大。

森林,被认为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生态林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绿色产业,就业潜力也很大。据有关研究估计,每增加1公顷森林面积就可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发展绿色生态林业包括:植树造林,恢复退化生态系统,构建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保护和再生管理,可持续开发利用森林木材、森林药材、森林旅游、森林食品和森林花卉等相关产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2002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各种森林公园和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每年可安置500多万人就业,加上其他相关产业,总计可安置林业就业3 000万人左右。当然,在发展绿色林业的同时,以开发利用天然林资源为主的135个大型森工企业(国有林业局)、近50万名富余职工需要转业安置,传统林业向绿色林业转型过程中人力资源再配置任务繁重。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新能源,是未来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向,其大规模发展必然会带动绿色就业增加。媒体报道,美国政府计划在未来10年斥资1 500亿美元大举开发新能源,由此将创造绿色就业岗位500万个,以引领绿色经济新潮流。据估计,2007年,中国新能源行业就业人数也达110万人,占当年非农就业的0.24%。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能源开发属于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支撑,而且需要远远高于传统产业的资金投入支持。据有关研究估计,每创造一个就业岗位,风能需要投资115万元,太阳能光伏电池需要91万元,太阳能热利用需要70万元,生物质能需要14万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来说,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转型远未完成,经济发展仍然主要依托以煤为主的一次性能源为动力来驱动,这样高端的绿色产业和绿色就业还是有些高不可攀。但从长远发展方向来看,要实现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的可持续动态转换,发展以新能源开发为主导的绿色经济,大力开拓新能源产业领域的绿色就业,是不可避免的战略性选择。但由于经济对传统能源的惯性依赖,以及巨大的就业转换压力,在可以预期的将来,新能源与传统能源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就业比例,也不太会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很快发生逆转。

总之,中国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必须立足人口多、素质低的基本国情和人力资源状况,巧妙利用人力资源的动态比较优势,在短期内必须将发展重心放在传统环保产业和生态农林产业等劳动密集型绿色产业领域,然后在此基础上才可以面向未来致力于新能源开发等高科技绿色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产业、开拓绿色就业,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转换和变革过程。在全球化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格局中,由于自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就业结构长期处于低端、落后状态,中国经济发展深受发达国家高端的产业、能源和就业结构强力“压迫”乃至“胁迫”,其产业、能源和就业结构高度化转换始终面临着低成本优势与高附加值诱惑、黑色现实与绿色前景、下岗失业压力与新领域再就业潜力这样一系列两难困境,如何有方向感地、策略艺术地平衡处理好这些矛盾、冲突和问题,对于实现绿色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决定意义。

三、发展绿色教育,开发绿色人才,建立新型国民素质教育体系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关键在于教育开发。中国教育面临的矛盾、问题和挑战,既有发展阻滞,更有制度掣肘。追根究底,是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改革和发展大环境,与大一统、一刀切传统体制下的标准化应试教育模式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未来中国人力资源强国之路,必须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大刀阔斧地开创教育新局面。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积极发展绿色教育,大力开发绿色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新型国民素质教育体系,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基本方向和长期目标。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支撑,需要开发、培养和塑造出一大批绿色科学

技术人才、绿色技术工人、绿色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按照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定义,绿色人才包括环境及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建设、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废物管理、生物多样性、绿色建筑和可持续交通等领域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绿色人才培养应该着眼于绿色经济价值链、产业链的全过程,瞄准国家经济社会重点发展领域,着力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农业、绿色交通、绿色建筑、装备制造和工程管理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专业全面、基础扎实、梯度适当的人才储备,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绿色经济发展要依托绿色科技进步来支撑,科技创新是推进绿色经济高级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强力杠杆。但是,中国由于仍处于发展中状态,在绿色经济高端发展领域存在诸多科技瓶颈约束,从长远来看,国家要有计划地投资和培养绿色经济高端专业科技人才。但是,鉴于特殊国情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可过分倚重和强调专业技术人才,忽视低端绿色技术工人、绿色商业人才、绿色经营管理人才及其他各方面人才的基础支撑作用。发展绿色经济,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领军科技人才,还需要具备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拥有较强管理能力的绿色产业运营人才。要注意发挥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理工科、人文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综合互补优势,加强彼此间的流动和整合,努力培养一大批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丰富产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绿色人才。

此外,在绿色人才培养方面,要避免重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重科技研究人才、轻职业技能人才的偏误,注意各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开发和培养。与传统能源产业动辄百万千瓦级的规模相比,新能源自身分布不均衡、规模相对要小得多,最大量的人才需求还是在传统低端部门。因此,绿色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既要注意培养从事科技开发的领军研究人才,更要重视培养产业急需的实用技能人才。各级学校教育应有所侧重、做好分工,重点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要重点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普通高校、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则担负着培养生产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就近期来看,学校与企业双轨并行、彼此联手,尽快培养出一大批动手能力强、上手快的专业技能型绿色人才,对于增强绿色产业工艺制造基础,节约生产成本、发挥比较优势,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潜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当然,绿色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绿色专业技术培养的问题,还涉及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承、精神素质修炼、生活习性修养和社会环境维护等一系列活动。从根本上看,绿色教育还要从娃娃抓起,要上升到应试教育制度变革层面乃至整个国民素质再造的战略层面来认识。要通过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彻底革除封闭、畸形的应试教育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努力建立健全一种新型绿色国民素质教育体系。概括地说,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基本指向是:坚定秉承“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基于中国“天人合一”的优秀文化底蕴,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和多样化个性,注重人自身内在的多元化全面发展要求,使青少年能够在人与人、人与自然良好互动的和谐环境中,自由、自在、自主地健康成长,直面现实,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与自己(身心)、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从而在心、德、智、体、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在这样一种“绿色”的教育土壤上,才可以塑造出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绿色专业技术人才来。

四、绿色人本战略: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长期指向

目前,中国政府绿色经济战略指向已经明确,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规划也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并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规政策。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也制订并推出“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颁布了教育、人才和科技发展等一系列中长期规划纲要。将二者整合在一起,我们提出“绿色人本战略”概念,强调绿色经济是中国未来数十年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长期指向,或“以人为本”是中国未来绿色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坚守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绿色发展,实施“绿色人本战略”,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第4篇: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生态文明;主要问题;措施

前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对未来改革路线进行了战略性、纲领性的总结。《决定》中多次提到生态文明的概念,并正式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建设发展体系,是中国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三中全会指出,今后将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人类文明结构、文明形态、文明进程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新拓展、新贡献。生态文明是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难以为继的沉痛教训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形成的一种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整体运行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一、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首先,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促进微观经济领域的绿色化,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绿色企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其次,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促进宏观经济领域的绿色化,通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减少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的传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绿色经济的比重。同时,发展绿色经济要求促进生活和消费领域的绿色化,通过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创新探索

我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积极探索和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层面的探索。初步构建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统领,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绿色经济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理论框架。各级政府提出和实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基本上都属于广义的绿色经济范畴。二是实践层面的探索。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大力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加大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陆续启动了循环经济、节能降耗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和试点示范。特别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专门论述“绿色发展”,提出了若干具体举措,推动“绿色经济”成为国家和地方的重要发展战略。

(二)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的绿色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惯性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例如,一些地方对推动绿色发展的认识不足,实现GDP增长就能实现发展的传统思维惯性和跨越式增长冲动仍然很强烈,对此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很多企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认识不足,过度追求眼前利益,在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上高度依赖进口,产业发展受制于人;部分社会公众追求奢侈消费、超前消费以及铺张浪费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节约环保和绿色消费意识还有待加强等等。

三、积极推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措施

发展绿色经济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在经济领域进行积极的改革和探索,也需要在社会管理等领域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宣传教育等措施,才能逐步构建符合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绿色经济运行体系,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健康发展。

(一)制定绿色发展中长期行动规划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绿色中国建设,也就是要将绿色发展的理念、原则、目标等全面贯穿到经济决策、社会管理和各项规划中予以统筹考虑,着力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对此,应在现有的战略性、政策性文件和规划等基础上,多部门、多领域合作,共同制定绿色发展中长期行动规划,就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等作出明确规划,作为国家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重要行动指南。要通过规划制定,进一步明确国家绿色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发展重点和步骤等,推动形成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建立绿色科技创新体系

绿色科技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当前,应当下大力气推进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绿色科技工作机制。当前,尤其要重视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和参与绿色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推广,使企业真正成为绿色科研开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科研成果应用主体,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二是要积极构建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机制。要着力推进绿色科技的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形成一批学科优势明显的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争取在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所突破;三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绿色发展经验和理念,通过绿色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我国绿色自主创新能力。

(三)培育绿色新兴战略产业

当前,在应对能源危机、气候危机、金融危机等多重挑战的形势下,应立足国情、突出重点,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生物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绿色新兴战略产业,逐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绿色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生物质产业是以可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有机物质,主要是以种植、养殖、林业、农业产品加工和生活等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等为原料,以现代科学技术从事生物能源和生物基产品生产的现代绿色产业。生物质产业通过对农林废弃物和边际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存在与传统产业争夺原料和市场的问题,还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可以说,发展生物质产业,对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我国社会消费正处于升级转型阶段,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建立绿色消费体系,不仅可以扩大国内绿色消费需求,带动绿色产品开发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改变公众的消费方式,使人们的消费行为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为此,一是要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网络、手机等宣传媒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进行有关绿色经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增强全社会的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意识;二是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的绿色发展意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将绿色发展理念自觉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推动绿色生产体系与绿色消费体系的均衡发展;三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加强对青少年的绿色发展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绿色发展观念,使绿色发展理念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意志和共同理念,逐步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5篇: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建筑行业经济;发展模式;

建筑行业是目前社会发展进步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当然,同时也给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人们逐渐开始思考建筑经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开始讨论该如何转变建筑经济的发展模式,使建筑经济能够真正的做到和社会和谐发展,带动建筑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增长,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1 绿色建筑经济的含义

所谓绿色建筑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建筑经济的理念,它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舒服,低能耗以及进行经营活动的建筑环境,而且在建筑过程中对人们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充分利用建筑产业的有限资源。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建筑经济要想未来发展的顺风顺水,就必须坚持绿色建筑经济的核心原则。同国外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节能减排任务的不断完成,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可以真正开始从理论过渡到实践中,实现绿色建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现状

2 . 1 政府相关的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绿色建筑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理念,而政府部门由于缺乏对这一理念的深切认识,导致政府并没有加强对绿色建筑经济的管理力度,没有建立一套良好的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保护机制,使得政府对于绿色建筑经济没有强硬的束缚力[1].

2 . 2 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认识不够

在当前社会,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而且很多人并没有将绿色建筑经济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之中,并没有充分重视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

2 . 3 缺少对绿色建筑经济的扶持力度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据我们了解,绿色建筑经济的原材料成本很高,如果说,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所以,必须要提高对绿色建筑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才能够加速绿色建筑经济的良性发展[2].

2 . 4 只有单纯的技术理论缺乏实践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主体在于建筑企业,而在实际生活中,绿色建筑并不只是先进技术的堆砌,而是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够达到建筑的节能减排指标。另外,很多绿色建筑项目存在虚假的信息,背后只是一些建筑商打着“绿色建筑”的噱头,来赚取巨额的经济利润。

3 发展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 . 1 完善政府的资金扶持政策

政府作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隐藏在背后的无形的手,因此,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使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更加趋于稳定。同时,加强政府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资金补贴水平,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关键的物质基础保证,更好的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 2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措施就在于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大众的绿色意识,着力宣传绿色建筑经济。政府在经过细致的调研之后,可以开展大量的绿色宣传活动。利用媒体的影响力,通过他们作为载体,将绿色观念在大众中传播和灌输。提高社会上许多组织和机构对建筑经济的绿色化进行注重和传播,进而把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在大众中发展开来,最终促使绿色建筑经济朝着健康良性的发展。

3 . 3 加快培训步伐

当然,只是加强绿色建筑经济的宣传工作,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还必须增加相关的培训工作,通过实体培训,把绿色建筑经济的思想落到实处。一些高等院校可以提高对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计划安排中,着力培养绿色建筑经济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使人才能够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另外,在高校里面,我们还必须关注教学的基础设施问题。绿色建筑经济的和普通的建筑经济完全不同,不但需要学校配置更多的先进的教学设备,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出更多综合性人才。使绿色建筑经济理念能够更好的在建筑经济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促使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我国的建筑行业更是遇到了改革和发展的契机和机遇。

但是,我们也应当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行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解决,譬如建筑行业的发展遇到瓶颈,建筑产业结构发展滞后以及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等等问题。因此,我国的建筑行业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在具体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建筑行业自身的发展水平,结合绿色建筑经济的思想理念,不断优化建筑行业的结构;其次,在绿色建筑经济思想理念贯彻基础之上,注重建筑行业自身的投入回报比例,使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只有这样,建筑经济才能有质的变化和发展,使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求绿色建筑,能够符合当代人的发展要求,而且还能够为以后的人类生存发展提高保障。因此,坚持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但是一种经济责任,而且还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3].

参考文献

[1] 梁春艳。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界,2013,8(10):17.

第6篇: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范文

1 绿色经济的内涵和本质

绿色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最早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谈到的。环境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应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

而在我国,绿色经济也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发展。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院长季铸教授作为我国绿色经济系统理论的创建者和实践者之一,提出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并在四川遂宁做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有效尝试,他帮助地方政府完成了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并得到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环境资源管理监督机构授予的“绿色经济示范城市”称号。

绿色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平衡式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是对工业革命以来几个世纪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否定,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 绿色经济是当前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而带来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已经开始威胁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改变我国以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2.1 凸显自然环境的重要价值

将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是运行绿色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为经济发展的前提,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表现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重视。

2.2 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代际利益

地球的资源、能源是有限的,可再生性也是有限的。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自然环境的利用率和再生能力,兼顾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平衡。

2.3 引导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绿色经济提倡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方式,可以提高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引导和推动绿色消费。引导工业社会向绿色社会的回归。

3 财政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财政金融对绿色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影响,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

3.1 国家针对发展绿色经济尚未出台具体的法律制度

虽然绿色经济概念早已提出,在我国也进行了相关的尝试,并明确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全面开展的难度还是很大。国家也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条文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金融政策也不健全。只是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联合或单独了一些指导意见和通知。法律的空缺、政策的不健全为财政金融方面对绿色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3.2 绿色信贷支持绿色经济动力不足

绿色信贷的标准多原则性的综合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银行对绿色化企业的判定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的细则,降低了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而且我国资本市场以间接融资为主,高污染、高风险企业仍然是地方政府税收和商业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银行作为盈利机构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矛盾。

3.3 发展绿色经济,收益周期较长

绿色经济的具体产业,以绿色化为前提其正常运转与发展,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而且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才能实现经济效益。而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机构,其信贷资金仍集中投向盈利好、见效快的传统产业,这就导致绿色产业发展因经济效益周期长得不到长期投资或是出现资金链断裂。

3.4 绿色经济企业融资渠道单一

我国政府一直鼓励并允许投资主体多元化,但因为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在起步,很少有政府之外的资金投资于绿色经济项目。缺少社会财力的支持。

3.5 缺乏对绿色化企业的配套扶持政策

产业结构由“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导致转型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却下降。

4 加快我国财政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4.1 加强法律建设,加强政府支持

结合我国现今发展状况,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实现绿色经济良好快速健康发展。政府推行对绿色化企业的配套扶持政策。提倡企业转型,走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并给绿色化企业提供风险赔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促进绿色化企业的发展。

4.2 加强“绿色信贷”机制的调控能力

“绿色信贷”主要是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以“绿色信贷”机制遏制要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资源性的行业或产品限制信贷支持,以满足社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需求。推行绿色信贷在一定时期内会使银行失去一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传统客户,盈利将受到一些影响。但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银行应积极转型,通过信贷等金融工具,引导客户注重环境、爱惜资源,建立信贷支持与节能减排相关的企业和项目的长效机制,积极调整资产结构中的行业布局。

4.3 加强与绿色经济相关的金融服务创新

在充分发挥现有的产业投资基金对支持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同时,组建绿色化产业专用投资基金,利用其开放融资、共担风险,面向社会筹集大量资金,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或是与保险相结合,为绿色化企业塑造良好发展环境,使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同发展。

4.4 加强对绿色经济的宣传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注入

加强对绿色经济的宣传力度,让绿色经济的理念渗入整个社会,为循环型企业和生态业园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国家资金投入有限,倡导社会资金的注入,能为绿色化企业的发展,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绿色经济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的和谐共存,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走支持绿色经济的道路。只有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才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摘要]绿色建筑就是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概述绿色建筑的概念、特点,并分析城市绿色建筑中存在的问题,讨论绿色建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城市绿色建筑的对策。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基础上,以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结合考虑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建筑法则和适宜的技术等多种因素。

一、绿色建筑概述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简单地说就是一要通风换气;二要搞绿化;三要尽量用绿色资源和可循环再生资源。绿色建筑也可称作生态可持续性建筑,即在不损害基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间环境得以长时期满足人类健康地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需要。绿色建筑不仅与减少能源消耗有关,同时还涉及减少淡水消耗、降低材料及资源使用、减少废物、提高空气及灯光质素、处理及保留雨水用以补充地下水、恢复自然环境、减少依赖汽车等等的同类问题。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二)绿色建筑的特点。绿色建筑视建筑活动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建筑的发展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绿色建筑的发展更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良好的建筑环境营造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为社会稳定提供基础。从事建筑活动的人必须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绿色建筑以生态的观点,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互动发展。建筑活动必须了解和尊重当地的特定地理环境,地形地貌,特定的气候特点,特定的人文环境,尽量减少对现有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破坏。

绿色建筑鼓励新产品、新技术在建筑各环节的发展和应用,同时更强调采用“简单适合”的技术来满足建筑发展的需要。

绿色建筑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资源消耗,建筑使用过程中尽可能不产生废料及污染物。最大限度采用可循环、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

二、城市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在法律法规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颁布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是国家法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建筑法》对建筑节能为“支持”、“鼓励”和“提倡”,缺少强制性,对绿色建筑根本就没有提及,没有具体条款来约束。《节约能源法》关于建筑节能的两条规定是近几年来全国得以起步实施建筑节能的根本依据,但这一规定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而且《节约能源法》的罚则部分并未规定这两条的法律责任。

(二)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目前城市绿色建筑的地方性配套法规的制定是相对滞后的,且多数法规只有强制性的法规要求,没有激励性的经济政策。由于建筑节能的效益首先体现在国家和社会的层面,作为强制性的法规要求本身,国家应该有成套经济激励政策对个体的行为进行激励,才可能促使开发者主动实现更高的要求。

(三)规章及标准缺乏操作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的结合度实际成为衡量规章、标准可操作性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标准之所以在这方面仍然有所欠缺,一方面在于我们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长,缺乏相关的经验;另一方面在于我们的标准制定过程,仍然是一个政府主导的、科研院所专家为主体的过程,缺乏多层次专家的引入。而缺少建筑师的参与就无法提高标准的实用性,没有开发商的意见,市场的要求就很难得到准确把握,消费者、产品供应商等声音缺失同样会成为标准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的重要原因。

(四)绿色建筑相关信息不对称。目前城市建筑中,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不仅缺少绿色建筑重要性、相关性知识的宣传普及与系统教育,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致使全社会绿色建筑意识淡薄,缺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对绿色建筑这种供应方与需求方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市场,没有建立有效的手段进行引导、培育和规范。

三、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

(一)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

1、绿色建筑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同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建筑行业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改善建筑的质量,同时要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废物,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2、绿色建筑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整个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化;保护自然资源,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资源消耗和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因此,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也符合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绿色建筑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人的现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展。城市绿色建筑一方面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提高建筑物的可居住性和安全性,创造社区连通性是建筑项目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必须关注的重点。

(二)城市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1、做好宣传,倡导绿色理念。推广绿色建筑首先要倡导绿色理念,向全社会普及绿色建筑的标准概念,提高公众的环保节能意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能与绿色建筑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推广节能与绿色建筑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政府会加大推广的力度,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产品也有动力。

2、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发展绿色建筑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研究确定发展绿色建筑的战略目标、发展规划、技术经济政策;制定国家推进实施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制定有机利用市场机制和国家特殊的财政鼓励政策相结合的推广政策;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收费、土地等经济手段,逐步构建推进绿色建筑的产业结构。

3、加大科技投入。绿色建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其探索与研究的道路将会是漫长而艰辛的,它的实现必须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和可靠的技术支持。建立和完善促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纳入标准规范。从长期看,科技投入并不是增加造价,而是带给社会进步。

4、建立激励机制。政府应该建立一种激励机制,让开发商、消费者都得到相应的实惠。通过政府立法,调整税收,加强绿色住宅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同时政府可以从公共事业项目建设着手,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支持,并且以此为契机,促进生态人本主义在建筑领域的觉醒,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主流,并成为未来绿色建筑存在和发展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宋德萱. 建筑环境控制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1.

第8篇: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字:绿色经济,林业,内涵与态势,机遇与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23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1-002-038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与态势

1.1绿色经济的概念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英国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就在他的著作--《绿色经济蓝皮书》中给出了绿色经济的最初定义,随后国内外大批专家学者也对其内涵与目标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但由于概念多、杂并且其衍生分支多,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研究理论。不同领域的专家站在自身领域发展角度给绿色经济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环境学家强调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生态学家认为绿色经济必须要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能源专家则强调绿色经济必须要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大力开发新型替代能源等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简称UNEP)报告把绿色经济定义为“可改善人类生活水平及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经济”。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分析与研究,在学术界对于绿色经济的界定仍然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是它们都突出强调了环保与协调的特性。

1.2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

传统经济模式指的是人类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原始资源,相应的加工利用完成后又将污染废弃物不采取任何措施而直接排放入自然界,而绿色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一种改进与发展。随着人们的肆意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在逐步恶化,这迫使人类开始反思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此时,绿色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它能够做到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等的可持续发展,是应对经济衰退以及环境恶化的重要对策。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以及生态经济共同构成了绿色经济模式,它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够实现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够引导产业结构的优胜劣汰。因此,绿色经济是一种将有利于环境的诸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活动来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的经济模式,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1]。

二、发展中国家林业及林业经济发展概况

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人口多、经济相对落后且基础相对薄弱,广大农村能源紧张,导致大量林地转变为农田,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随之而来的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面对这样的现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了现状的严重性,进行了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向乡村林业转化,其重点在于发展农用林业即以营造薪炭林和生产薪材为主,进而解决毁林等问题。

我国作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进行了包括退耕还林以及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几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国林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原料严重浪费、技术含量低下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与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相悖。

三、绿色经济视角下的林业产业协同发展

3.1 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

森林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由于它具有可再生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使得其在绿色增长、社会与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大力发展林业可以使森林资源得到更多的培育与保护,同时能够促进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其作为国民经济与绿色经济基础的地位与作用得到提升。我国从建国至今,对于林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最初的毁林开荒到植树造林、再到今天的发展生态林业,促进林业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以看出林业发展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各个发展阶段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使得相关管理部门在不断的调整思考、转变方式,直至今天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由于各地极端天气频发,使得我国确定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实施了多项以该发展战略为核心的工程,使得我国林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大局中的地位大幅提升,有效的调动了发展林业绿色经济的热情。各地林业部门充分利用生态文明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林业,使得我国林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现状[2,3]。

3.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发展,还需要我们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但是发展绿色经济会遇到诸多的问题与挑战。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各项发展指标,使得出现了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两难选择,尤其是近年来各地疯狂发展的房地产业,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遇到了阻碍。想要解决这样的现状,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管理者和从业者的聪明才智,找到利益的平衡点。除此之外,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资源保护意识的缺乏也将会阻碍生态林业的发展。人口基数庞大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如何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单靠当前林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转变思路,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这其中的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3.3中国林业在发展绿色经济中采取的主要对策

党的十以及相关生态文明建设意见中都充分表明我国将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而林业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林业部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具体如下:加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改革体制、机制以及发展方式,增强活力;加强林业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加强森林经营,保证森林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森林保护工作;完善林业法规,强化监督与执行;实施科教兴林,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市场;加强宣传,调动公众积极性,增强投资林业的吸引力[4]。

四、参考文献

[1]曹东,赵学涛,杨威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和机制政策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48-54.

[2]陈银娥,高思.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构建[J].综合竞争力,2010(6):81-87.

第9篇: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字:建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 A

一、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内涵及我国发展现状

可持续发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新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逐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为世人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内涵,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内涵,布伦特兰夫人在论述可持续发展需求内涵的同时,还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可持续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生物,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内涵,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也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此后,世界各国普遍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全球首脑会议,提出21世纪议程,该文件为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行动指南。1994年6月在英国曼彻期特举行94环球论坛作为持续发展委员会第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主题就确定为:城市与持续发展。面对21世纪全球城市时代的严峻形势,城市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我国建筑业正积极地探索如何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发展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环保建筑,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学者的青睐,并由学术观点发展成为政府和相关组织的行动目标。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发展可持续建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二、发展可持续性建筑业经济的必然性

我国的建筑行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并且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安装以及维修更新的物质生产部门。建筑业围绕建筑活动的全过程来开展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主要是从事建筑安装工程的施工,为物质生产领域各部门提供所需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各种设备的安装工作;为人民生活提供住宅和文化娱乐设施等。如各种生产与生活用房的建造、各种构筑物(铁路、公路、桥梁、水库);影剧院、运动场等的建造以及各种机器设备的安装;各种房屋、构筑物的维修更新和与建设对象有关的工程地质勘探及设计。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是一定地域内经济集聚实体和纵横交错经济网络的枢纽。我国城乡建筑发展十分迅速,房屋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但是建筑业也是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也是极其巨大的。2009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 1%。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5619亿元,增长14. 2%;办公楼投资1378亿元,增长18. 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172亿元,增长24. 4%。如此巨大面积的建筑规模、强大的社会需求,但我国能源短缺,人均矿产资源储量不足世界人均储量的1 /3,同时,我国目前还是耗能大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有些城市甚至高达50%。据统计, 2009年年能源消费总量31. 0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 5%。其中煤炭消费量30. 2亿吨,增长9. 2%;原油消费量3. 8亿吨,增长7. 1%;天然气消费量887亿立方米,增长9. 1%;电力消费量36973亿kw /h,增长6. 2%。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单位面积的能耗高其平均值2倍。因此,发展可持续建筑具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也是我国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极其重要关键的环节。

三、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建筑业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产业,要想实现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就必须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大、节能效果差、污染环境重的现状,从而更好地面对当前能源和资源日益短缺的局面,同时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因而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绿色建筑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目前我国建筑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建筑经济和国民经济更上一层楼的必经之路。

四、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一)建筑经济政策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大力宣传绿色经济,是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最基本步骤。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进行深入有效的调查研究,确定开展教育活动的方案,在全社会进行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宣传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好媒体资源,把“节能、节材、节地”的思想向全社会灌输,并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系列宣传活动,积极调动全社会力量,引起组织和各界人士对于“绿色化”建筑经济的重视和关注,将绿色经济的重要程度和紧迫度向人们传递,同时也使绿色建筑经济工作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与完成。

2.加快培训步伐

除了进行基本的宣传工作外,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加快培训步伐也是绿色建筑经济能够深入发展的重要部分。绿色经济的思想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一个绿色理念的良好氛围,除了宣传,还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对于绿色建筑经济进行培训。作为“人才输出工厂”的高校,则应该充当最重要的角色。学校应该更加注重绿色建筑经济人才的培养,加大投资力度,在培养技术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培养适应时代的新型建筑人才。政府同时也要加大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支持力度,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与帮助,不断完善高校中的基础设施及先进的设备。

3.大力健全政府补贴政策

政府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支柱,是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推动者、执行者和监督者等。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持,政府既能在精神上给予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又能在资金、技术和政策上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要想在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而快地走下去,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绿色建筑经济工程浩大,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来自政府的资金补贴必不可少,因此政府对于享受补贴者的选择非常重要。绿色建筑产品的利益是长远而有利于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通过政府对这些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进行资金补贴或者政策支持,将有利于其在市场上具有同等的竞争力,从而发展壮大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生产规模。对于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项目,政府除了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贴,税收的优惠也能够促进企业经营步伐,对绿色建筑经济产业的区别对待,鼓励绿色经济产业开发,为绿色建筑经济产业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帮助其快速稳健发展。

(二)建筑经济在施工技术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致力于绿色建筑外部效果成本的降低。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其具有一定的优势,而降低绿色建筑外部效果的成本,就是一个重要的措施。找出绿色建筑外部效果发展的优势,才能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始终遵循节能减排的基本原则,即尽可能地将绿色建筑的能耗降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排放物的处理,切实做好保护环境是工作,以此打造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最终实现建筑质量和功能与节能减排的高度统一。二是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充分意识到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并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引导和指导工作,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为投资商提供更多税费补贴,想法设法降低投资商前期资会的投人,使其觉得有利可图才能更好地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而将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体现出来,提高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效果。

2.致力于绿色建筑外部成本的降低。一是从提高土地质量人手,这是因为绿色建筑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较高,通常绿色建筑对土地的要求应具有良好的日照效果、较强的自然通风能力和良好的空气质量,只有在这样地段上的土地才适合绿色建筑的建筑,而这就会降低绿色建筑投资风险,从而更好地发挥绿色建筑的经济效果,因此,从这方面来说,绿色建筑虽然对土地的质量要求高,但其所取得的成效也较大,因此通过提高土地质量有助于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升。

二是稳操胜券,降低建设成本。绿色建筑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投资商的引导,对于确定的任何一项绿色建筑T程项目,必须采取正规的招投标方式进行,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先采取试点的方式,并对其未来的经济效果进行分析,在建设时,不仅要减少建设规模,还要借鉴发达国家有关绿色建筑的标准,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最大化的减少建设成本。

当前社会经济正处在转型与上升时期,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如何抓住机会,发展壮大,坚定可持续发展的信念是建筑行业的首选。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全社会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

五、对未来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景的展望

在全球碳排放激增、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因此我国应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进行调整,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未来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必然成为未来建筑经济发展的主流,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人们环保意识会不断提升,绿色建筑也会得到广大投资商、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参考文献:

[1]黄英强,肖亚光. 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解析[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5).

[2]陈慧娟. 浅谈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J]. 经营管理者,2010,(7).

[3]李泽坤. 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 科技与企业,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