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范文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精选(九篇)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

第1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范文

关键词 企业创新;区域创新平台;构成要素;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3-0062-06

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加剧,使得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必须以快速高效的创新才能形成市场竞争力。但是,我国企业普遍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创新所需要的大部分资源与要素,没有能力开展自主创新活动。而从区域和国家的层面上看,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科技创新资源布局,造成了科技资源分散、缺乏协调,资源利用率低,科技投入严重重复建设,难以进行集成化、协调化的创新活动。创新对企业、区域和国家都具有战略重要性,但是,创新资源不足和分散影响了各个层面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创新平台应运而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指引下,各地、各行业等致力于打造区域创新平台、行业创新平台、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等,以实现聚集分散创新要素,激活休眠创新资源,快速转化创新成果,提高创新活动效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整体技术创新水平的发展,进而形成企业、区域和国家竞争力。但是从各地、各行业的创新平台建设情况来看,总体上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缺乏理论指导,普遍存在目标不清晰、运行机制模糊、评价体系失效等问题。

一、区域创新平台构建的原动力

1.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人类正大步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形成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决定力量和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从微观上看,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来源是创新。创新作为知识创造和通过知识创造与开发解决既定问题的过程[1],能够为企业带来高额回报,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发展的重点从依靠产量的粗放式扩张向依托技术创新的内涵式扩张转变,以获取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力。微观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将以企业产品的形态作为成果的表现形式。从中观上看,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本区域内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及创新转化能力,只有不断培育和提高区域内的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创新能力,并将创新能力转化为产品/产业竞争力,并形成区域创新链,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形成区域竞争力。中观意义上的科技创新将以产业协同的创新组织作为成果的表现形式。从宏观上看,各国已经认识到创新能力才是决定未来发展的根本因素。党中央据此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加强我国各层次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逐步将我国经济竞争力向价值链的高端转移。“产品-产业-区域”创新体系的各个层面都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战略重要性。

2.科技创新中的矛盾 科技创新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都具有战略重要性,但是,当前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效率却不能令人满意,科技创新中存在的矛盾要求新的创新组织的出现。矛盾一是企业规模精简与知识缺口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和技术不断进步,企业规模精简是组织发展的趋势,企业不可能拥有所需的所有创新人才和知识等资源,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集成系统,需要企业具备各种高新技术和知识。矛盾二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与科技创新对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之间的矛盾。由于发展时间短和“制造为先”的战略导向,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低下,缺乏必要的创新人才、资源和创新组织经验,难以独立进行创新活动。矛盾三是科研力量分散与科技创新的综合性之间的矛盾。我国科研力量在区域、行业等方面高度分散,并且缺乏必要的协同和联系,科研资源整合程度普遍较低,难以实现科技资源与成果共享,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十分普遍。然而,自主创新,特别是大型创新项目具有学科的综合性与交叉性,组织的多主体参与和跨地域参与性,创新目标的层次性与多样化,创新活动的集成性和复杂性等特征,需要多学科、多主体、多层次、跨行业、跨地域的集成创新。为了破解在我国科技创新中普遍存在的这三个主要矛盾,组建创新平台,通过制度性安排促使寻求相关创新资源与要素的聚集,形成具有共享机制的公共架构,以保证创新活动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从而有效地使创新活动顺利进行[2],推动群体创新成为必然。创新平台就是这样一种制度性的安排。

3.区域创新平台构建的原动力:化解科技创新中的矛盾 目前,我国经济的竞争和发展主要是由省级和地市级行政单位推动,但我国地域辽阔,各省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产业结构各异,主导产业也各不相同。因此,以省市为单位组建区域型创新平台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为了支持一定区域内的企业创新活动,缓解中小企业创新压力,实现区域创新与国家层面创新的对接,化解科技创新中的三大矛盾,构建区域创新平台具有现实意义。近几年,创新平台建设受到了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广泛关注,上海、浙江、江苏、北京、山东、湖北、杭州市、成都市等省市已经开始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的探索。这些地区的创新平台建设的探索并没有成熟的理论作为引导,是在摸索中前进。应该说,区域创新平台的实践超越了理论研究。 也正是因为缺乏成熟理论指导,各个地区在构建创新平台时各有侧重,主观性强,缺乏科学规划和实施路径,所取的效果也很难衡量其优劣。当前,创新平台涵义尚未明晰,其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更是有待研究。为了促进我国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本文综合国内研究成果,就区域创新平台概念内涵、结构等进行探索,希望能对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区域创新平台的概念内涵与功能

1.平台和创新平台概念的演化

(1)平台概念的演化 平台作为一个工程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著的《Modern Man》一书。书中详细描述了组成汽车的各子系统,探讨了为提高汽车的舒适性和易使用性在公司内外出现的技术,其中就用到了平台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航空工业在开发DC3过程中运用了平台方法:即首先设计包含一系列主要飞机子系统创新的DC1平台,然后基于这个平台开发出了新型客运机、新型货运机、新型军运机等衍生产品。到了八、九十年代,Kodak公司一次性照相机的研制、SONY公司WalkMan的开发、Intel公司CPU的产品创新,都运用了平台方法,取得了很大成功。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平台一词有了更广泛的意义,泛指人们进行交流、交易、学习的具有很强互动性质的舞台,如信息平台、建筑平台等等[3]。平台的本质在于“聚合”与“屏蔽”,一方面,平台无视地域的分割,实现了对需求、信息及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平台实现了对底层实现方式的屏蔽,能够产生网络效应,业务具有足够的差异性,拥有标准接口与框架结构便于客户无缝对接和使用。之后沿用的各类平台概念均蕴含该本质要素 [4]。平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成功受到了包含科技管理在内的管理理论界的关注[5-6]。

(2)创新平台的提出和发展 创新平台的概念也没有公论。最初,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Meyer为代表的学者先后提出了产品平台和技术平台的概念。认为平台是“由一组亚系统和界面组成的,可以有效地开发和生产出相关产品的共有结构”,或者是“一个产品系列共享资产的集合,包括零部件、工艺、知识、人员与联系”,认为产品平台是一系列核心子系统与各种相关接口组成的一个公共架构,基于这个公共架构能源源不断地衍生新产品[7]。V.Krishnan和Saurabh Gupta(2001)在产品平台的基础上提出技术平台的概念,认为技术平台是特定范围内的所有产品(核心产品及其产品线中的产品、扩展产品和衍生产品)共同采用的基本技术构架,构筑产品平台的最低技术标准[8]。还有学者提出了能够对产品平台和技术平台起到补充作用的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的概念。 Rosenberg在研究技术发展过程的规律时提出“知识平台”的思想。他认为,技术发展是一个通过少数几个阶段性台阶实现间断性积累的结果,当多个知识层面相互交叉时,新的知识就出现了。Rosenberg(1982)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层面交叉产生新的知识,定义为知识上了一个平台[9]。美国竞争力委员(1999)提出了创新平台(Platform for Innovation)概念,认为创新平台是指创新基础设施及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人才和前沿研究成果的可获得性;促进理念向创造财富的产品和服务转化的法规、会计和资本条件;使创新者能收回其投资的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保护[10]。 国内对创新平台的研究日渐升温。吴国林(2005)指出,技术创新平台实质上是创新活动的支撑系统,由创新基础设施及必要的因素组成[10]。洪晓军(2007)提出, 由政府或某一组织牵头,通过政策支撑、投入引导,汇集具有科技关联性的多主体创新要素,形成一定规模的投资额度与条件设施,便于开展关系到科技重大突破、长远发展、国家经济稳定需要的创新活动,以支撑行业和区域自主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集成系统[4]。陆立军和郑小碧(2008)认为,由各种创新载体或机构及创新环境等联结、耦合而成的大区域技术支撑条件可以称为一种抽象空间意义上的区域创新平台[11]。邓衢文等(2009)认为创新平台从本质上看就是创新活动的支撑系统,是把创新从理念引向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12]。汪秀婷和胡树华(2009)指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提高本国、本地区产业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而构建的支撑和保障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网络化集成体系[13]。刘骅和谢科范(2009)提出区域自主创新平台是以区域自身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适应区域内产业结构、技术特点和发展模式,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前提下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而对区域创新的整体设计和规划[14]。创新平台与创新系统的区别在于创新平台特别关注公用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成为企业、专家和政府等必要创新要素交流、沟通和扩展的地方[15]。 综上所述,创新平台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系列“软”、“硬”要素的集合体,是服务企业等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公共结构,如图1。创新平台汇聚各类创新资源与要素,并构建平台管理制度,实现对各类知识的吸纳和与创新需求者(企业等)的对接,完成其集中、组织创新资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的功能定位。

图1、创新平台的形象展示 各类知识作为创新平台的输入,形成各类汇聚于创新平台的创新资源与要素,经由创新平台的管理协调作用,与有创新需求的社会主体进行无缝对接,实现创新资源与要素的价值发挥。一方面,创新平台发挥了其创新资源整合、引导等功能,实现了创新需求者(缺乏创新资源与能力)与创新平台的互动,为需求者提供了创新资源和能力,帮助完成了企业创新活动,实现了创新平台配置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创新的基本价值;另一方面,企业则作为创新资源需求方,通过创新平台的帮助实现创新成果,形成市场竞争力,并反过来将创新过程知识和结果知识作为新的输入汇入创新平台资源库,壮大了创新平台的创新资源和要素。

2.区域创新平台的概念内涵与功能[5,6,16]

(1)概念内涵 区域创新平台是指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本区域产业和企业发展特色,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由政府或优势企业牵头组建的(虚拟)汇聚本区域内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包括硬件设施和管理机构的共有结构和制度性安排。实质上,区域创新平台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平台”,而是一组各种规则、制度和主体间的结构构成的虚拟平台,其虚拟性体现在:创新平台并不真正拥有所有的创新资源和要素,但却可以协调应用。通俗地讲,区域创新平台是支撑区域内企业进行创新资源共享的系统化、集成化体系,是支撑企业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的集合,包括企业创新运行的物质基础设施、信息保障系统、人才系统、以及实现信息和知识共享、协调机制为核心的制度系统。通过创新平台,企业可以实现创新过程中的要素交流和整合,创新成果的保护和转化,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

(2)区域创新平台的特征 区域创新平台具有开放性、能动性、共有性、网络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开放性意味着创新平台拥有开放的边界,与外界环境之间存在输入、输出关系,开放程度是决定创新平台能否与环境进行交流的关键。能动性意味着创新平台可以能动地适应环境,并通过反馈来调控自身结构与活动,保持创新平台的相对稳定、平衡及与环境相互一致的自我调节。共有性意味着创新平台本身是由各类规则和制度共同构成的,各类资源是被不同的创新主体所共享的。网络性有三层含义:首先,各创新主体之间会基于产业、创新目标等结成一定的固有的网络关系;其次,各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之间会基于应用的频繁性结成各种相对稳定的关系;最后,创新主体尤其是企业与外界企业和机构之间会结成一定的网络关系。相对稳定性意味着创新平台的结构和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这也是维护创新顺利进行所必须的。

(3)区域创新平台的功能 区域创新平台的功能是创新平台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的秩序和能力,体现了创新平台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以及包括了改变被作用对象的秩序。洪晓军(2008)认为尽管创新平台具有不同的分类,但都具有提供科研基础条件、设计重大创新课题、承担科技攻关任务、实施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广大中小企业、锻炼培养创新人才的功能,并具有创新主体多元性、集聚要素关联性、基础条件规模性、创新资源优质性和平台功能复合性等基本特征[4]。 从宏观上讲,区域创新平台促进了国家创新与企业创新的结合,通过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实现技术转移等满足了产业和企业实现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的需要,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同时,区域创新平台实现了对现有科技资源要素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及信息化管理,激活和应用了闲置资源,并优化和提高了资源使用率。从微观上讲,平台建设通过实施有效的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机制,为各类科研人员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和以网络环境为载体的便利科技条件,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而创新平台和创新需求方的无缝对接也极大地提高了区域内单个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三、区域创新平台的构成要素与结构模型

1.区域创新平台的构成要素 在创新平台的构成要素中,最关键的要素是平台的管理方、核心企业及相关企业所组成的网络,平台管理方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以核心企业为主体,通过信息流、知识流等进行链接和互动(表现为供应链关系、合作与信息网络等)形成创新活动价值网络。第二是构成创新平台的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科技基础条件服务系统、专业性技术系统、成果转化系统等),该类要素主要有科研院所、人才培养组织、中介组织等构成。第三是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政府、外部资源和制度规制等。这些构成要素可以分为核心价值链要素、可控性支持要素和不可控性支持要素,如表1。

2.区域创新平台的结构模型 区域创新平台的结构是平台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构成要素通过相互的节点连接形成创新平台的整体能力。区域创新平台的构建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基础支撑,提高企业创新效率和能力,因此,企业创新是区域创新平台构建的基本导向。Cooke & Schienstock(2000)、Radosevic(2002)、魏江(2003)等都曾经提出过创新系统的构成模型,从知识应用与开发、知识产生与扩散、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外部因素等来构筑创新系统的结构[17-19]。本文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区域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系统的特殊构成(是区域创新系统的缩影,集中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构成要素),构建图2所示的区域创新平台结构模型。

图2、区域创新平台的结构模型 该模型包括三个层面的网络:核心价值网络、可控性支持网络和不可控性支持网络,分别反映不同层面要素的链接。区域创新平台是这三个层面网络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连接的集成。 核心价值网络又可分为内层创新主体的链接和外层子平台的链接。内层创新构成要素之间的链接主要是由供应链和合作关系构成。供应链企业间对于创新资源和要素的需求促成企业间的共同创新,形成垂直网络关系,以信息流、创新流等形成紧密合作关系。不同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也会由于对创新的需要形成合作创新格局,如汽车领域的创新,不仅需要供应链伙伴的合作,还需要不同零部件合作企业的合作创新。不论是垂直方向的供应链企业还是合作关系主导的合作企业,基于创新平台的创新资源和要素共享与应用是在平台管理方的管理下进行的,当然,这些企业主体本身也参与平台管理规则的制定。 外层子平台的链接构成创新平台的具体组成系统,促成企业创新的实现。与企业创新直接互动的区域创新平台子平台包括创新资源共享、创新中介服务、制度、管理与决策与专业性子平台。创新资源共享子平台一般集成了一定区域内的科技文献、仪器设施、科学数据、资源保障等企业创新所需要的各类资源,该平台通过归集来自于不同主体的资源,按照市场原则和行政指导需要,为企业创新提供资源支撑服务。专业性子平台是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潜力产业的情况,立足于具体行业所形成的,为某一行业内的企业创新提供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资源、创新轨迹指导等服务。创新中介服务子平台面向所有行业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技术转移、创业孵化、产业化、产权管理等服务,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化产品的转化,实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知识创新组织与企业等产品与市场创新组织的对接,完成创新创意向市场化产品的转变。制度、管理与决策子平台建立平台运行与资源应用规则,担负起规制企业与创新平台对接、创新平台内部的协同、资源的调配与使用、建立平台运行规范等责任[5-6]。 各个子系统基于可控性支持网络要素直接作用于企业创新活动。可控性支持网络为核心价值网络提供公用的资源和基础设施,包括知识流、技术流、人力资源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这些资源与要素主要来自于作为社会公共设施的物质条件与信息网络等硬件设施,科研院所等公共服务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构。可控性支持网络各主体是相对分散的公共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广泛的开放性,不具有专用于创新的性质,为全社会提供服务。而处于核心价值网络的子平台则具有致力于服务企业创新活动的专用性,这些资源已经过规范化,建立了清晰的目录,可以更有效地被企业所应用。 不可控性支持网络对区域创新平台的支持作用主要通过不断完善可控性支持网络各要素,直接通过制定相关规则影响创新平台和创新主体的活动,通过间接方式如文化、信任、人际关系等影响核心价值网络要素的行为和相互连接方式等途径对区域创新平台的运行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企业与创新平台的核心价值网络层发生紧密、多频次直接沟通与互动,但这些互动离不开可控性和不可控性支持网络各要素的支持。所有的企业创新活动、平台服务与互动都是在层的支撑下实现的。离开层的支持,区域创新平台将成为无本之木。

四、案例分析:杭州市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分析 2005年12月,杭州市启动了12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开始摸索。创新平台主要依托杭州市及在杭的具备一定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通过提供研究开发、技术推广、软硬件共享、产品检测、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多方面服务,构建直接为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的开放性技术平台。目前,杭州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构成包括了12个子平台[20]。如图3。

图3、杭州市区域创新平台的结构及其内容 杭州市区域创新平台的构成体现了核心价值网络、可控性支持网络和不可控性支持网络的相互作用。在核心价值网络方面,依托当地丰富的产业链条,形成了不同产业链和不同行业的创新联系,并将各个创新子平台逐渐有形化,形成了软件、金属材料、机械装备、食品、食用菌、蜂业、服装、丝绸、高通量新药等行业平台等专业子平台;完善和建立了信息资源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等资源共享子平台,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扩充、集成基础科学数据库、专业科学数据库等科技资源,加强专利、标准、科技报告等文献资源的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科研条件服务;通过《杭州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平台运行机构等形成制度与管理子平台;通过科技园区、孵化基地、各类开发区及产权交易市场等形成了创新中介服务子平台。 在可控性支持网络方面,不断完善科研设备、信息基础网络、门户网站等基础设施,逐步建立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机,为全市科技进步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科技中介服务,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环境;逐步将高校、科研机构等公共服务机构的各类创新资源进行普查、归类建档并建立数据库,实现网络化。 在不可控支持网络方面,也从不同方面入手,逐步加以培育。在政府方面,逐步完善和制定促进创新、创业、合作创新的激励机制,革新不适应企业创新需要的规章制定,并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奖励力度,为中小企业应用创新平台提供补贴、奖励、风险基金,建立服务企业创新的政府服务部门,为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咨询建议。同时,杭州地方政府非常重视诚信文化等外界环境的培育,不断完善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杭州市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是我国地方政府建设创新平台的重要实践。该平台依托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基础支撑,借助当地丰富的产业链联系,政府以市场调节为核心,以《杭州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管理办法(试行)》为准绳,整合该市主导产业、潜在产业组建了各行业性、专业平台,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创新平台核心价值网络。同时,依托该市区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组建了信息资源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同时通过组建科技创新中介服务平台,共同服务于区域内单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完善了可控性和不可控制支持网络各要素。因此,通过各子平台的共同演化和政府引导与规范,该市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获得了创新资源和创新产品等全方位的支持,大大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并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

五、结论 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其战略落脚点在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前,我国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大量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自主创新战略的实现。为了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资源利用率,帮助缺乏创新能力的创新需求方实现创新活动,构建区域创新平台对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区域创新平台集成了一定区域内的创新资源要素,实现了集成创新。区域创新平台的构成要素包括核心价值链要素、可控性支持要素和不可控性支持要素,并且这些要素之间发生密切互动。据此,文章构建了区域创新平台结构模型,将其划分为核心价值网络、可控性支持网络和不可控性支持网络三个层面,并就杭州市所构建的区域创新平台进行了案例分析。文章进一步理清了创新平台的概念内涵,建立了其结构模型,对指导区域创新平台的实践建设具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Mowery D C. the US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rigins andprospects [J]. Research policy,1992,21(1):125-144.

[2]胡树华,汪秀婷.产品创新平台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3,(9):8-13

[3]黄友瑞.平台:不能承受之重[J].中国新通信,2005,(11): 57-59.

[4]洪晓军. 创新平台的概念甄别与构建策略[J]. 科技进步与 对策,2007,(7):7-9.

[5]马仁钊,翟运开. 面向知识经济的虚拟企业创新平台及其结构 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0):89-93.

[6]马仁钊,翟运开. 基于生态种群理论的虚拟企业创新平台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7,(5): 914-916.

[7]Meyer M H, Lehnerd A P. The Power of Product Platforms:Building Value and Cost Leadership[M].New York: Free Press, 1997.

[8]Krishnan V,Gupta S. Appropriateness and Impact of Platform- based Product Development[J].Management Science,2001,47 (1):52-68.

[9]Rosenber G. Inside the Black Box: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10]吴国林.区域技术创新平台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 (1):162-164.

[11]陆立军,郑小碧. 区域创新平台的企业参与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 2008,(2):122-127.

[12]邓衢文,李纪珍,文博. 荷兰和英国的创新平台及其对我国的 启示[J]. 技术经济, 2009,(8):11-16.

[13]汪秀婷,胡树华. 基于“三力模型”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集 成运行模式[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0):79-85.

[14]刘骅,谢科范. 区域自主创新平台构建中的系统机理分析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2):84-87.

[15]Mezgar,Kovacs G L. Co-ordination of SME Production through aCooperative Network[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System Science, 1998(2):142-150.

[16]马仁钊. 虚拟企业创新平台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17]魏江.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 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3:64.

[18]Cooke, Schienstock. Structural Competitiveness and LearningRegion [J]. Enterpris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2000,1(3):265-280.

[19]Radosevic.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Central and EasternEurope: Determinants, Organizers and Alignments [J]. Journal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2, 27(1):87-96.

[20] 杭州市科技服务平台网站. 省略/.

A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Platform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Its Structure Model

Zhai Yunkai

(Management Engineering School,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第2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范文

《国务院关于支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构建与完善我国科技金融市场,推进金融制度改革已成为中国金融刻不容缓的任务,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提出: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强化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在农村金融改革上。因此,在现阶段建立满足三农要求的农村金融体系,对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科技金融体系日渐改革完善,不断深化,但科技地区资金外流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监管机制仍有不足之处。在大力推进我国经济区建设的现实背景下,提升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科技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

科技金融体系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提高能通过完善科技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整个金融体系。当前我国主要是农村金融状况已经不能满足“三农”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农村金融体制重建,不仅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更有利于我国金融结构优化,提高其整体发展水平。作为政策性金融的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充分发挥其对“三农”的支撑作用。首先,要扩展其业务范围。改变目前专注于粮棉油收购贷款等流通领域的政策性业务,对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转换、农业扶贫开发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投资回报期限长,商业性金融机构很难涉足的领域,农发行要发挥其骨干作用。同时要增加其营业网点,将网点下伸到贫困的基层单位,贴近农村经济发展。还要不断拓宽资金来源,在接受央行再贷款的同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建立支农风险基金、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的低息优惠贷款等,提高政策性支农能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强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平台,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科技金融体系是构建覆盖范围更广、功能更完善、服务对象更全面的科技金融体系的关键。

(二)建设新科技水平的标准衡量

当前我国经济区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整体上跟不上,新科技建设屡遭资金短缺。对于发展不平衡、正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的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很需要民间金融参与进来,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降低民间金融进入“门槛”,从法律、制度、政策等方面进行引导监督,使其逐步合法化、规范化。积极引导鼓励小额贷款组织、村镇银行、资金互助合作社等使其成为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由此可见,我国新科技的建设与发展急需要更近一步的提升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方向及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化、科技城镇化、农民市民化,为建设我国新科技提供坚实的金融屏障。

(三)经济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及推进的重要保证

金融市场的发达推动了金融产品创新加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衍生金融工具和结构化产品的创新更是大大改善了金融市场的结构。科技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也呼之欲出,最令人瞩目的是小额信贷的诞生及创新,只有不断增强科技金融的创新能力,才能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科技金融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通过提升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能力,促进了科技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来帮助支持我国经济区的龙头产业,借助集中有效的项目科研,从而也带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科技与城市的对接与推进发展,构建更加和谐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机制。

二、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创新的现状评价

经过努力,不断提高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也逐渐提升,金融产品不断更新入市,为社会主义新科技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就目前从存贷差与存贷比、收入比、科技金融比率、科技金融产品更新等几方面对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进行评价,试图找出制约我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各方位能更大提升的症结所在。近年来,首先体现在我国经济区城市地区金融创新较快,业务品种相对丰富,银行卡、电子银行、代客理财、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等方面。

刘明康指出,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要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实现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满足其多层次需求。如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实现金融机构多样化;借鉴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经验,经营小额扶贫贷款。贫困农民组成贷款小组,以项目求贷款,专款专用,加之政府优惠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收入;探索化解金融风险的制度创新,把好源头控制不良贷款发生,努力化解存量资产风险,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化解信贷风险等。

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实际应用

第3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范文

摘要:与传统大学生创新平台依托重点学科或综合实验室的做法不同,依托“机器人竞赛”建设大学生创新平台是充分挖掘参加机器人竞赛培训的参赛队员潜力,把队员培养成创新型拔尖人才,具有整合已有创新资源并进行二次开发的新特点,平台建设无论是对于参赛队员、指导老师还是对于学校教育本身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机器人竞赛;创新能力;特色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88-02

机器人大赛是以体育竞赛为载体的高科技对抗,其比赛内容和要求高,涉及知识面广,是培养信息、自动化领域科技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以机器人作为教学实践平台,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专业技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培养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这个学生创新平台为载体,一方面促使他们的优势继续保持、成果继续发扬,另一方面在各理工科院系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整合学校的创新资源,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创新平台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郑州大学在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和研究生院的支持下已经建立起了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建立了大学生创新训练基地,通过六年的建设,取得了“中国机器人大赛”八项全国冠军、七项亚军的好成绩。在我校结构调整和规模扩张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郑州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内涵、拓展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具有创新特色、较强竞争力的工科拔尖创新人才,是摆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课题。郑州大学智能机器人训练基地每年为备战“中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和“河南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针对选拔出的学生进行系统的机器人专业知识培训和指导,经过紧张的赛前准备和正式比赛后,队员普遍具有了较强的制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协作精神。如何打破“竞赛”局限,做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和持续性,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创新基地有着重要意义。

1.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建立机器人实验研究平台可以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工程应用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所讲问题和模型的实用性,从而促进和提高电子信息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机器人平台的建设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特别是对探索“工程设计”等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2.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合作意识。机器人实验系统的特点是可扩展性,学生可以通过灵活改变电路功能和控制算法来检验方案、思路的可行性,通过“大学生机器人竞赛”建设的创新平台的建设,组织学生参与到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活动,不断提供创新基地队员的创新和组织能力,改变赛前集中培训和竞赛本身时间相对较短的弊端,使参与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挖掘和发挥。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培养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3.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基地积累管理经验。为提高基地的工作效率,大学生创新平台建立了大学生机器人创新基地日常管理规范,这些制度的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基地建设和规范运作提供了保障。这些制度从教师的配备、学生的遴选、氛围的营造、制度的创新、培养模式和条件支持等方面提出面向中原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实施尖子生、特长生培养的优才优育模式,为培养一批基础扎实、学风朴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经验。

4.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提供新的视角。在学校结构调整和规模扩张已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内涵、拓展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从特色和质量上培养具有创新特色、较强竞争力的工科类拔尖创新人才,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机器人竞赛为依托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特色平台”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方法的对比,探索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国情和校情的前提下,强化人才培养特色,不断完善“精英化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创新特色的本科生培养方法,为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提供新的视角。

二、创新平台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依托大学生创新基地,构建创新项目实施的研究平台。一个大学向科研型大学的转变重点还是学生自身能力的转变,依托大学生创新基地,将创新基地的日常建设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报与实施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购置硬件设备基础平台,鼓励和资助本科生结合自身专业方向完成从创新型到研究型本科生的转变。创新基地为创新项目提供申报和实施的物质基础,创新项目为基地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两者结合为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开辟新渠道。

2.完善技能培训,构建创新项目实施的技术平台通过不断完善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建设到培优工程,逐步建立了一套基本完善的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开设多种形式的技术、技能类课程,使学生积极尽早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

3.举办专项创新竞赛,构建创新能力的培育平台。机器人创新训练平台的目标之一是建设一个机器人竞赛培训基地,将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的培训常态化。以支持多学科融合、以点带面为原则,通过举办不同专题和特色的开放性竞赛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为后续的科学研究提供演习环境和训练场地。

4.参加机器人领域竞赛,构建创新项目的管理及展示平台。基于机器人应用的重要性,国家每年都举办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结合机器人特色能力培养平台以赛育人的教育特色,研究团队将学生创新项目的日常管理及展示与机器人竞赛结合起来,改变以往“重申报,轻管理”的局面,将“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参赛项目与学校本科生创新项目的申报相结合,将学生参加竞赛的进程与创新项目的实施计划相结合,用竞赛推动创新项目的实施,用实践竞赛报告代替创新项目结题报告,用竞赛的荣誉激励学生完成项目,用竞赛的鼓励政策作为项目的激励政策,提出“以赛促管”的创新活动管理新模式。

三、创新平台建设的特色

创新平台以“改革创新培养教育理念―明确创新培养平台定位―研究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开展特色平台内涵建设”为建设主线,以“学生日常管理―创新能力培养―构建特色平台”为改革思路,转变培养理念,拓展教学活动领域,在时间、空间、师资、环境、资源等方面积极开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

1.日常管理两个结合。将学生参加机器人竞赛和日常创新平台的课外技术、技能类的课程培训内容相结合,通过参加机器人竞赛,增强和巩固学生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将河南省机器人大赛、中国机器人竞赛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培育相结合,利用参赛的过程激励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2.培养过程两项支持。改变学生创新项目“重申报,轻管理”的模式,创新基地为创新项目的申报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辅助;创新项目为创新基地的发展提供研究方向和资金支持,为优秀科研团队的孕育提供发展动力。

3.以赛促管新模式。将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提出与机器人特色培养平台的竞赛项目结合起来,将创新项目的日常管理与竞赛的进度安排紧密结合,将创新项目的结题与参加机器人比赛的成绩结合,将竞赛作品的展示与创新项目的示范效应结合,以促进创新项目的日常管理,扩大创新项目的综合效应。

建设以机器人为主要平台的创新教学,可以让各个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中,拓展综合专业知识,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依托“机器人竞赛”建设大学生创新平台是充分挖掘参加机器人竞赛培训的参赛队员潜力,把队员培养成创新型拔尖人才,具有整合已有创新资源并进行二次开发的新特点,平台建设无论是对于参赛队员、指导老师还是对于学校教育本身都有着重要意义,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的相关经验必将在各高校中得以推广。

参考文献:

第4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范文

【关键词】科技创新 发展现状 挑战与对策 意义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唯有积极接受新兴事物,掌握新兴科技并拥有自主的研发团队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整体提升城市竞争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立于不败之地[1]。并且通过吸纳人才,不断增强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才能把握住主动性从而快人一步。在这种新形势下,清溪镇应该把基层科技工作应该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探索目前开展基层科技工作会遇到的制约因素,并制定具体方案,规划部署下一步工作。

1 清溪镇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1 政策支持

在2008年国家制定了《关于实施科技清溪工程建设创新型镇区的意见》,2014年又重新修订了有关细则,2015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清溪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科技创新,如设立专利促进专项资金、科学技术奖励专项资金、科技创新成果奖励、产学研合作资助、科普基地奖等。近五年来,清溪镇对用于科技创新事业的财政投入达到了2000余万元。

1.2 创新服务机构――清溪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清溪镇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充分利用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能力,统筹多方科研资源,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技服务。从成立至今已走访企业300余家,服务146家企业,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项,清溪镇被评为东莞市专利双提升优秀镇。

1.3 光电通讯专业镇

近年来,清溪镇依托“广东省技术创新光电通讯专业镇 ”的优势,激励企业拓展网上交易渠道,建设光电通讯的全球交易和集散基地,同时大力引进优质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了光电通讯产业从传统产业聚集向科技化、品牌化、高级化集群升级发展。

1.4 清溪产业集群

2014年,清溪镇申报光电通讯产业集群全国区域品牌试点,在清溪镇产业集群内共有国内外知名的光电通讯企业约150多家,产品涉及LED、光伏太阳能、新型显示器、无线通讯设备、3G手机及相关电子元器件等。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的创建,有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发能力。

2 挑战与对策

挑战一:全球光电通讯产业正经历从发达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的过程,光电通讯产业市场需求增,清溪镇大部分光电通讯企业多处于价值链末端,长期从事低端生产,在国际市场处于不利地位。

对策一:.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东莞市光电通讯步入了转型发展期,有利于带动清溪光电通讯产业结构升级。清溪镇实施“50强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鼓励企业从贴牌加工向自主品牌企业转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挑战二:在宏观经济环境因素方面,由于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抬高原材料价格、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导致高度依赖出口的清溪镇,在经济结构上产生了较大压力,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考验。再加之区域竞争加剧,深圳、佛山和惠州具有品牌优势,东莞市内电子信息制造业遍布31个镇和松山湖,产业资源竞争相当激烈。

对策二:鼓励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发挥东莞市与清溪镇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运用市场力量吸引社会团体、企业等共建共享科技平台资金投入初步预算。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增强在企业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挑战三:高科技人才匮乏,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在清溪镇主要是技术工人,严重缺少高科技人才,而且其整体不佳的船业环境也很难吸引高科技人才。

对策三:构建合理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依托平台,整合清华、北大几所大学的高技术人才和中德技术学校与各个企业的人才,建立人才服务中心,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人才服务中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努力构建中小微企业人才桥梁。

3 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对清溪镇快速发展的意义

目前,清溪镇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企业的没有坚实的自主创新体系,缺乏对企业产品的创新和品牌建设的能力,直接导致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不强。那么,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对于清溪镇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清溪镇加大对科技资源的投入力度的同时,科技资源的稀缺性、配置的低效性也有不同程度体现[2] 。因此,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创新平台建设不仅是清溪镇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促进清溪镇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实现清溪镇能够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其迫切性不言而喻。

国家科技工作和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而其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加强基层科技工作的开展,这也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清溪镇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的步伐,不仅是顺应时展,也是其自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好机遇。

4 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在资源日益稀缺的趋势下,科技资源具有永续性,因此成为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如何能发挥科技资源的最大效率,是各国、各地区普遍重视的问题。清溪镇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必须以高度严肃的态度,积极加强对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艳,黄明焕.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实施概况,主要特点及对策建议[J].广东科技,2011,8(16):6-7.

第5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 科研平台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03-02

科研平台起源于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工具环境,起初被认为是科学研究设备设施及科技创新的综合环境。[1]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因此,科研平台建设的高低是评估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基础和前提,是创办高水平大学的核心内容和指标;是促进我国各高校交叉学科的融合,增强学科领域竞争力,使我国科技建设走上国际化水平。本文针对我国科研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化科研成果是实现科研平台建设的关键。

一、科研平台建设意义

(一)科研平台建设有利于汇聚学科技术力量

随着知识带动经济发展时代,科技创新体系成为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2,3],决定着各学科区域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高校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将决定高等学校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提高科研平台建设,逐渐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例如,吉林省院校作为吉林国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自“十一五”以来,吉林将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和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高校人文社科等基地为科研平台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科研平台建设有利于完善科学体系理念

高校科研机构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主要平台,大学学科体系则是构成科技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单元。为推进我国创新技术的发展,各高校将不同程度地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理念的思考,积极开展科研成果和产业化工作[4],只有完整的学科体系理念,才能使科技技术提到一定的高度。例如,为促进吉林产学研有序的发展,让科研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要作用,使吉林高校平台成为建设发展我国经济的主要利器。

二、科研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加强学科建设,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

科研平台各学科的综合体系,而学科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加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结合是当前教育科技的发展趋势。[5]对于教育机构而言,建设和发展学科领域,是实现教学和培养的主要功能也是基本保障。[6]培养和锻炼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地方高校应该切实提高人才技术水平、科学研究理念 。应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及社会服务活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广泛的科研视野。完善的学科建设,是培养创新体系,实现学生创新能力,锻炼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平台 。

(二)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提高学生技术潜能

目前,我国高校应与国际科研平台多接轨,学习西方关于交叉学科有机融合,完善科研平台的运作体系。例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美国麻国理工学院等,均设立了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所[7],这些复式研究机构将成为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重要基地。多学科、多领域深入的探究复合人才,才会拥有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从多维角度审视问题,同时具备跨学科研究机构中流砥柱的潜能。建立跨学科科研平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将是一个科研机构的走向,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下,多学科性的综合发展将会是各地方高校建设科研平台的发展趋势。

三、科研平台建设的问题与不足

(一)科研平台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平台管理体系缺乏整体规划与布局,有些科研平台管理机制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交叉重复等诸多问题,不利于整个平台资源整合与发展,造成有关科研单位对创新平台的指导与支持不到位。孙庆、王宏起等人[8]认为,我国各市已启动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工作,但各地方的平台建设和管理仍存在盲目性、沿袭性,因此,会使很多大规模地平台启动造成整体结构的紊乱,投资重复、资源浪费等问题。例如:关于仪器设备的购置,相关研究机构或部门常常会重复购买、重复建设大型科研装备。相关报道也证明,我国的科研平台创新与建设,仍有盲目教师之间、院部之间的科技合作缺少的问题,使有效的管理机制型协作项目难以开展。为了更好地加强科技平台管理,我国有些高校应该制定与平台建设相对应的一些管理条例,比如科技平台建设管理条例须知、公共实验室运行管理办法。将这些条例和办法有效地运行到实际管理中,比如,有些仪器在使用前,应有相关人员要求使用人进行登记,使用人应遵守使用流程进行正确操作。但有很多科研机构将此环节及忽略,导致仪器无人保管,损坏概率高。

(二)科研平台缺乏资源共享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平台建设和运作的核心。[9]马广鹏[10]认为,我国科研平台建设存在投入不足,很多研究机构也深刻意识到平台与平台之间匮乏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已阻碍了整个平台的发展,为了实现各学科间的融合、部门间的协作,有关重点实验机构进行了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但目前由于部分重点实验机构技术手段、运行机制的落后,可供共享的科研资源还十分有限。只有完整的科技平台、完善的科研机制体系,才能使平台更好的发展,管理模式更加规范化,管理制度更加有序的进行。[11]

四、加强平台建设,提高科研成果转化

(一)加强服务体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

目前,经济政策已经成为市场运作中的主流,影响着整体平台建设的导向。国家、企业的重大科研项目启动模式,都已经采用了较为规范的招投标制度,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服务体系的意识得到强化,形成以人力资源整合能力更强,社会推广体系更加健全,科技开发实力更雄厚,科研成果更显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条件下,应加强平台技术服务与纵向科研课题重视和管理,不要以技术水平低,重复劳动,以赚取多劳多得费为目的,这样根本谈不上研究,最后还会导致完成一个项目就丢弃一个,科研经费投入多科研成果转化少的现象。因此,高校应把技术服务、社会推广体系与科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并从中找到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建立具有特色的交叉学科,高质量的技术服务体系,先进的科研平台建设。

(二)加强企业合作,提高成果转化率

地方高校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单一学科和单项技术,这已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与企业也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越来越多,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有得有失,虽然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缺乏规范性,主要问题就是缺少企业的创新动力,企业被动地等待着高校实验室拿出成果来,成果转化的工作也要由高校来承担等问题,但同时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

五、结语

高校科研平台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基地,也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条件。我国高校应紧随国家发展步伐,根据实际需要应对平台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重大成果转换等问题进行解决和完善。在完善基础上,如何发挥自身实力、如何可持续发展、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有待于各地方高校科技平台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和思考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沁平,建设科研平台会聚学科力量提高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3-4.

[2]黄亦鹏,李华军,吴凡,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中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31(11):142-146.

[3]周云祥.论技术类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究2009,29(05):403-404.

[4]曹威.吉林国国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供需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32(05):109-111.

[5]孟成民.基于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科研创新平台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02-109.

[6]刘波.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J].复旦教育论坛,2004,2(06):36-40.

[7]熊华军,MIT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04):46-49.

[8]孙庆,王宏起.地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及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03):16-19.

[9]中国农业大学.开拓创新,科学规划全面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4(05):3-5.

第6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范文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知识革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经历着重大的转型,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创造和利用方式的优劣,日益成为决定区域科技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各地区也在把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共享当作实现科技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抓紧实施。

区域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区域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的重组和优化系统,以促进地区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平台”一词所表达的含义有三个方面:①它是一种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体系。②它不仅包括硬件,而且包括软件,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集成。③它具有公共和共用的服务性质。由此引伸,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由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及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以及相关的共享制度和专业化队伍组成的,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性支撑体系。

**市的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存在差距,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目前**市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慢,整体上缺乏科技含量高的前沿科技产品,有的企业产品由于没有及时换代,已经落后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完善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加工型企业占有很大比重,缺少高附加值的产品。广大农民面对种养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迫切需要各种种养业的信息、技术。但是目前**市现有的科技服务机构,由于数量少,服务人员和经费不足等原因,满足不了广大中小企业和农业对人才、技术和信息的需求,科技基础条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科技发展与创新服务活动的需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整合现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构建一个开放共享和水平较高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已成为科技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加快科技平台建设,是关系到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对于**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市科技平台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科技局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市、工业立市战略方针,加强了市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力度,突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施,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建设,目前**市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群体,以科技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群体的体系。

1.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市”战略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高新技术产品不断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等为主的高新产业群体。全市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58家,其中部级9家,省级22家。全市各级民营科技企业已达157家。

2.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近年来,**市政府积极帮助和扶持企业创造条件建设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目前已有16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其中浙江新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双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巨石集团有限公司、嘉兴市雀屏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已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双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合作,在**建立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双箭分所,总投资300万元,实现了在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方面零的突破。

3.为加快市纤维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集聚产业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市建立了新型纤维产业基地,并被科技部批准为部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基地内有浙江桐昆集团、浙江新凤鸣化纤有限公司、**市凤鸣合纤有限公司、巨石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新澳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基地骨干企业,主要纤维生产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多万吨,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涤纶长丝和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并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一流的纤维材料产业基地。

4.以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为主体的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激活科技资源,高效地转变为社会生产力,为**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市在深入调研,精心策划的基础上,成立了**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有限公司。入孵项目范围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等,符合环保要求,具有较强开发创新能力和良好的项目产业化前景。入驻企业将获得税收、房租、孵化种子资金支持等各类优惠条件。目前科技孵化大楼已经开业一周年,拥有15家高新企业,2个产品列入**市级重点新产品计划。已组建4家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分别为**羊毛(绒)制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蚕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鞋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皮毛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蔬菜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5.成立了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分市场。作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广大中小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今年以来,**市网上技术市场牢牢把握以科技需求带动供给,切实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工作切入点,着重在提高网上技术交易成功率上下功夫,**年全年上网企业已达580多家,累计技术难题120多项,成功促成签约项目31个,完成技术交易额2500多万元。网上促成高新技术产品交易13件,合同金额达5000多万元。

6.着力体现特色,重视农业与社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了市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力度,在全市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星火特色产业基地,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了羊毛衫后整理,杭白菊产品研发,养鳖示范协会等2个中介服务组织和1个专业示范协会,并积极申报省级、部级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建设,目前**市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已达到一定的规模,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1)全市整体科技基础条件及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不同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公共实验室建设及其应用研究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行机构有待完善;实验室对外开放程度与自我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管理制度等政策方面需要完善。(2)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中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至今没有建立全市性的风险投资基金,无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市外基金或民间资本投向创业企业;各大商业银行,对孵化企业、创业企业贷款额度较少,政策体系不完善。由于没有形成应有的风险投资市场和氛围,市外投资机构投向创业企业的资金十分有限,制约了创业企业的快速发展。(3)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由于起步晚,还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灵活等问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亟待改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科技网络平台建设中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及资金配备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和整合各类部门业务数据库资源;加快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和与民间互动平台和系统。

三、**市科技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一)**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根据科技部《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全面提高**市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利用国际、国内尤其是长三角地区资源优势,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有效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基本原则

将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作为**市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与生产力服务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对科技条件平台的建设做出整体规划。通过科技平台建设,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硬件”基础和良好的“软件”环境。通过加强信息的沟通宣传,倡导共享的精神风气,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类资源信息进行整合,构建各领域科技资源的信息平台,使科技条件资源的各类使用者能够充分获知资源的相关信息。通过政策法规的实施推进科技条件共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按照地区产业发展,统筹规划,以重点科技条件的成功整合推进全市科技平台建设工作的进展。同时与国家科技平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配合国家进行研发基础平台建设的同时,重点进行技术转移平台如生产力促进体系、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

(三)**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基本目标

到2010年,要建成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下的,与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形成一支从事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的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形成以公共财政为主、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基本建成完整的全市科技基础条件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及其运行和共享机制;实现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基本满足**市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重点内容与建议

**年,科技部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研究,至今,财政部已拨专款6亿元,推进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从国家科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来看,国家侧重于科研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建设,**市在配合国家进行研发基础平台建设的同时,重点进行技术转移平台建设,主要依靠政策法规、共享机制打造全市优良的科技发展环境。完善科技项目从引进到孵化、从开发到中试、从转化到产业化的系列服务体系,铸就环环相扣的科技发展链条,增强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吸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把**市建设成为适宜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人才创业的科技“孵化器”。为此,在**期间,应重点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具体包括以下五平台建设工作。

1.建设好以信息化为主体技术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首先要把现行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各个环节的信息通过科技平台集中到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把信息传递到用户中,为用户提供咨询、决策服务。如何将已有的科技成果推介给企业和有关需求方或者根据**产业发展及企业发展等要求引入现有的科技成果,科技成果的信息快速通道建设是关键。**市目前拥有市科技信息网、网上技术市场两大网络系统,可以利用现有的工作体系与相关技术的网络平台条件,将其建成**市最权威的科技成果信息及转化平台。当前成果转化的“瓶颈”之一在于成果转化链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成果信息的真实性、转化方的资金能力、市场能力等都存在着善意或恶意的信息壁垒和风险。这就要求政府、中介组织、企业三方加强协作,在现行的成果转化服务链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信用作用,根据现有的市场信息和企业信息,政府应该成为成果源头的审核人、企业需求信息的审核人、成果和企业对接过程中的推动者。平台的功能应重点在这些方面有所体现。以信息化为主体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信息认证、信用认证等方面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相对完善的信息交流机制,把信息风险降到最低,降低企业成果转化的交易成本,提高成果的转化率。为更好完成平台建设任务,需要专门组建了“技术转移中心”,保证信息平台有序、有效运转。在转移中心下设若干小组,分别承担信息平台、信息资源、特色网站和成果交易等多项工作。

2.建设好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主体的科技孵化平台。**期间**市应以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为目的,发挥后发优势,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大力推进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积极转化长三角等地区科技成果,培育和催化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孵化。鼓励各镇乡街道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建设特色、专业的创业服务中心,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扶持和规范创业服务中心发展,优化创业服务环境。

3.建设好以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为主体的技术服务平台。在现有的**羊毛(绒)制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蚕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鞋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皮毛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蔬菜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以桐昆为主体的化纤公共实验室和以巨石为主体的玻纤公共实验室建设力度,使**市玻纤、化纤等龙头企业能始终站在同行业的科技前沿,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势的竞争力;积极引进大院名校、跨国公司创办科技创新载体,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企业技术创新层次的跃升,对已引进的上海橡胶研究所双箭分所、德瑞皮革化工中国技术中心要加强服务,加快发展,使其成为所在行业的科研服务中心,加强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和技术难题攻关,针对**产业特色,建立高校专家与企业双向互动的专家组,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率,配合国家火炬计划新型纤维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探索与高等院校合作实现柔性人才流动的新机制,抓紧筹备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引进高层次、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第7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范文

【关键词】 高校 科技管理 创新 探究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建立符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科技管理新体系,对于促进高校科技工作深入开展、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内涵和特征

1.1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内涵

笔者认为,所谓科技管理创新,就是适应我高加强科技开发、应用、创新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根据高校科技管理的普遍规律和一律规律,加强对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方法、管理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形成新的、更加有效的高校科技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管理方法。

1.2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特征

从上述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高校社会管理创新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1)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对高校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3)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通过管理创新促进高校科技开发、应用和创新。

2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能够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方面的论证、申报、立项以及成果方面的鉴定、专利、应用进行全面、系统的创新管理,特别是通过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精神、物质和资金激励,能够全面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还能够进一步强化“大科研”意识,有效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形成大学教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对于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2 有利于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重立项、轻产出”、“重研究、轻转化”始终是制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的重要因素,也是高校科技管理的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一些高校以申请科研项目和争取科研经费为重点,对于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的考评主要以数量和资金额度为指标,其结果应用并不完全在考核范围。目前全国高校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只有10%-15%左右。在全国高校领先的深圳大学也只有30%左右。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能够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和平台,特别是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能够较好的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够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向纵深开展。

2.3 有利于完善高校科技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特别是由于人才培养机制、科研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制约高校科技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加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能够完善科技管理模式,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提升管理工作活力,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形成管理工作的强大合力。

3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对策分析

3.1 强化管理观念创新

创新管理观念,是促进高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在科技管理过程中,要由过去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突出服务效果,全心全意、真心实意的服务于高校广大科技人员,真正将服务融入到论证、申报、立项、鉴定、登记、报奖、专利、转化等各个环节,帮助科技团队和科技人员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3.2 强化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高校科技创新规律、有利于整合高校科技资源整和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热情的管理体制,合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对科技管理的统一加强,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交叉、人才雄厚的优势,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管理部门负责、其他部门支持”的大科技管理格局,形成大学教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创新高校科技管理机制,建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科研项目实施中的运行机制管理,完善立项、评价、奖励工作体系,加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构建科学、系统、完善、高效的科技管理机制。

3.3 强化成果转化创新

坚持把专利与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作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全力做好部级重大科技项目争取和服务工作,加强对高校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宣传,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方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积极向国家争取重大科技项目。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运作,改变过去以论文、论著、鉴定、申报为主要形式的低水平保护模式,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平台建设,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平台、科技成果宣传推介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4 强化队伍管理创新

高校科技管理人员在高校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服务引导、沟通协调、整合资源、传递信息、质量跟踪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加强和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是推动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科技工作的日常运行。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科技管理人员引进、教育、培训、任用、激励、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创新,着力提升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

4 结语

加强科技管理创新,必须重点在管理观念、体制机制、成果转化、队伍管理四个方面狠下功夫,着力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高校科技工作深入开展,从而有效促进“创新型”建设。

参考文献:

[1]严会超等.试论高校科技管理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5,(06).

[2]操菊华,康存辉.对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06).

[3]刘朝辉.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策略探讨[J].职业时空,2010,(02).

第8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范文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对于我们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高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力量,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中发挥着骨干作用。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始终不渝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转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对全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发展观的再教育活动,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大意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全校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践活动,对于我们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科学发展共识,创新科学发展思路,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实验办党支部要把全体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教育部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学校党委的具体要求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这项工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下一步党支部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组织学习,进一步深刻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和现实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党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加强学习,要作为下一步党支部开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是党员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本单位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促进校园和谐,加快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迫切要求。

党支部要继续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支部党员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不断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本单位工作创新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紧密联系我校实验室改革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的体制机制,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单位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校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突出问题,推进我校实验室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全体支部党员充分认识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迫切需要,而实验室建设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实践、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我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发展迅速,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校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从2009年的497台,已达到1358台,价值5.46亿元。

如何使用好这些大型仪器设备,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确保测试数据的科学、准确,为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我们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努力探索解决的问题。

2、为了将学习实践活动迅速落实在行动上,从4月9日开始,启动我校实验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实验工程技术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实验工程技术队伍水平的提高,是高校创新型教育的基础保障之一。实验工程技术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已成为反映高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实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一直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偏低、共享难以落实、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等问题,已经反映出实验工程技术队伍建设滞后于实验室硬件建设的现状。

我们知道,高水平的科研产出,依赖于实验工程技术人员对仪器设备高水平的把握。现代化的装备没有高水平的操作、维护和开发人员,就不可能有使用的高水平和高效率。随着我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增加,实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发展迅速,流动频繁,开展实验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验办党支部的组织下,我校第一期实验工程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班于4月9日开始上课,授课内容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宣贯。来自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机电工程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及厦门市有关单位的60余名实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3、更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进公共检测平台建设。

第9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意义范文

关键词: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科技管理服务工作 思路和措施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高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基层党组织应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使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1]。

一、高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推进科技管理服务工作的意义

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政策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特点,要求高校的科技管理服务工作必须与之相适应。在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对加强科技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应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渗透到具体的日常工作,把群众路线的科学方法贯穿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做到尊重科研人员、依靠科研人员、服务科研人员,主动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热心解决科研人员遇到的困难,为高校科技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2]。

高校科技工作职能部门承担着制定实施学校科技发展规划、项目组织申请、项目跟踪管理、科技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管理、成果申报与转化应用、经费监督使用等多项职责。为了更好地履行管理服务职责,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高校科技工作职能部门只有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主动面向科研人员、热忱耐心细致服务,将群众路线的服务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才能更好地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发挥科学研究支撑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高校科技工作职能部门的管理服务人员,应该牢固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观念,立足本职工作,把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深深扎根于科研人员之中,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感情上贴近科研人员,工作上为了科研人员,一切从科研人员的利益出发,多为科研人员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科研人员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科技管理服务工作梳理出的主要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深入。

(1)理论学习上不够系统深入,某些支部在贯彻落实中心组学习与专题理论学习制度方面,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支部党员常忙于具体业务工作,自行学习时间不充分,政治理论与科技业务学习不深入、不系统、不透彻,未能真正系统、透彻地领会学习材料。(2)某些支部党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够,存在实用主义,要用什么才去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学得多,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学得少,以会代学、以工代学的情况较多,系统学习理论较少。

2.工作推动力度不大。

(1)工作计划与重点工作布置后,跟踪推进欠力度,对于一些涉及多部门联合推动的工作,协调不够,联动不好,力量整合不到位。(2)在安排布置工作时,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走形式走程序的现象。传达精神、转发文件多,深入检查、狠抓落实的少。对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动脑筋想办法等方面的力度不够。(3)针对二级学院科技工作开展的调查研究,有些浮于表面,触动实际、切实解决问题的相对较少,支部班子的整体协同效果尚未充分体现,主观能动作用和整体效能尚未充分发挥。

3.深入科研人员不够。

(1)深入学院、课题组和科研平台调研、倾听意见不够。听取汇报多,直接倾听意见少;看先进典型多,了解实际问题情况少;了解面上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对学校科研情况的了解,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打电话、发信息、发邮件等方式,或者是在办公室听汇报,很少专门抽时间到学院、课题组调研情况,不能及时准确掌握新情况、新问题。(2)一些全局性的工作在组织实施前,没有广泛征求学院、课题组和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在最大范围内做到集思广益。

4.开拓精神有所放松

(1)对于目前科技工作发展亟待解决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解决措施不够合理、效果不够显著。(2)在科技工作面临发展瓶颈、力求转型突破的关键时期,班子成员存在按部就班的现象,对未来的工作缺少开拓精神,危机意识、开拓意识有所懈怠。(3)面对有一定难度或者棘手的工作,心存顾虑,有求稳怕乱、等待观望的思想,工作推进较缓慢。

三、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高校科技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路措施

1.自觉主动学习,转变工作作风。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增强履职能力。按照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的标准,支部领导班子成员应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长效性,坚持思想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两手抓。树立学以致用、用有所成、务求实效的学习观,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通过学习,理顺科技工作发展思路与目标,深入思考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等深层次问题。(2)对于各二级学院科技工作存在的发展困难和突出问题,支部党员要逐条列举出来,再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深入学院调研,摸透掌握情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提请支部班子研究后,安排布置抓落实、抓推进。

2.深入学院调研,主动热情服务。

(1)领导班子和支部党员对口联系二级学院。支部班子成员应深入学院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科研人员诉求,密切关注科研人员反映,多方收集意见建议,及时向班子沟通掌握的情况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每位支部党员联系1―2个学院,检查、督促学校制定的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在学院的实施与落实;开展对部级项目、省级重大重点项目的跟踪管理,了解、督促项目执行进展,提炼重大科技成果;协助配合学院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科技沙龙等学术活动。(2)坚持问需于科研人员、问计于科研人员,加强科研人员的参与权、知情权,逐步建立让科研人员参与科研管理的常态机制与渠道,做到在促膝交流中了解掌握工作的利弊得失,在朝夕相处中增进与科研人员的感情,提高管理决策与服务方式的科学性。

3.增强忧患意识,不断开拓进取。

(1)在科技工作面临发展瓶颈的新时期,高校科技管理服务人员尤其要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克服得过且过、吃老本或惧怕困难的思想,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工作状态,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2)潜心研究国家科技工作趋势走向,制定高校短期工作任务与长远发展目标,及时调整战略发展思路,给予科研人员更多实质性的指导帮助,全力以赴推项目、出成果,扩大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提高科研项目的成果产出质量。

4.建章立制,严格执行,优化管理流程。

党支部应根据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查摆和发现的问题,集中研究,追根寻源,从现行的制度上查找原因,属于有制度而没有执行的,加强落实;属于制度不完善的,加快修订;属于没有明确制度的,加紧制定。切实加强制度化建设,推进工作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一方面,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机制。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完善以科研绩效、科研工作量、科技奖励为重点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学院、平台、学科性质和人员岗位类别的差异,研究和制定科技分类考核标准和办法,加强对各二级学院、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人员的考核,实行“问效制”和“问责制”。另一方面,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1)深化二级目标管理改革,完善目标管理考核中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二级学院的科技工作实现从重视规模扩张到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转变,更注重中青年人才,更注重科技内涵发展。(2)按照有利于形成完整学科链的原则,科学合理调整校内学科的归属,依托学科链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的科技创新链,通过任务牵引、积聚力量,承担来自国家、本省及社会的科研任务。(3)针对科技管理涉及的科技、财务、资产和审计等各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容易造成经费使用和项目管理混乱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管理流程,打破项目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实现科研项目管理与项目经费管理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成效。

5.围绕需求,结合优势,制定发展战略。

(1)注重以生物技术引领传统学科发展,把现代生物技术作为传统学科发展的核心内容,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方法,促进传统学科与现代生命科学融合,提升传统学科发展水平。(2)推进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要平台、重大重点项目一体化建设,促进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机整合,实现学科建设资源、人才队伍建设资源、创新平台条件建设资源和科技项目经费资源的一体化。(3)以创新链上的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难题研究为核心,推进大学科、大团队、大平台建设,促进学科、人才、平台资源要素向创新链聚集,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研究的学科集群、团队集群和平台集群。

6.注重学术道德和创新文化建设。

(1)加强学术道德宣传,研究和完善规范科研活动和学术行为的规章制度,加大对学术不端等行为的监控和惩处力度,营造科研人员自律的良好学术道德氛围。(2)充分挖掘学校科技创新的传统和积淀,宣传典型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业绩,鼓励和支持各二级学院、各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发展和培育差异化的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7.加强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交流。

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建创新平台、研究机构和创新战略联盟,联合申请科技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共同举办重要的学术会议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