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

突发事件的预防精选(九篇)

突发事件的预防

第1篇: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知; 行; 高校; 突发性; 预防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122-04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日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潜伏着一定的不安定因素,这就是学生的突发性事件。此类事件给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突发性事件治理的重要性。俗话说“预防胜于治疗”,所以,在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治理中尤其要突出“预防”的作用与功能。纵观国内外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模式,可以凝练出这样一种精神――“知行合一”。因此,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预防要把握“知”和“行”这两个关键,才能将“预防”贯彻到底、落实到位。

一、知――预防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思想基础

1.知其然,明其态

知其然,就是要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内涵及特征等,由此才能有效地展开预防和应对行动。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顾名思义,是指在高校内部发生的危及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各种突然的、意外的、紧急的并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行为事件。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不仅复杂多变,而且种类多样。根据不同的观测角度和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突发性事件的引发主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校外输入型、学校行为失当型和学生行为失当型。

第一,校外输入型突发事件。这类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不可抗力,以及受到学校自身因素以外问题的影响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其诱因或直接原因主要有:一是自然环境变化产生的不可抗力引发的突发事件,如1998年洪水和2008年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等;二是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引发。例如,争端,台湾公投,日本“入常”事件等等;三是校外同类事件影响或受到校外煽动而引发。例如,2007年下半年的高校学生罢餐事件,就是主导者在各高校通过短消息、BBS等途径进行串联煽动而酿成的。

第二,学校行为失当型突发事件。此类突发事件的诱发原因主要有:学校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侵害了学生的正当利益,或学校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教育的宗旨。学校以一个管理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利益出发,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规定,使学生遵守并很好地为学生服务;或有的教职员工工作中言语不当、工作方法不妥等,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侵害了学生利益的结果。如发生在江西、江苏、河北等地部分高校二级办学机构在毕业证发放上因学生不满而引起的突发事件;江西省某高校发生的学生对该校“不合理收费”产生的不满而发生的打砸事件等。

第三,学生行为失当型突发事件。此类事件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的思想偏差、认识错误、行为不当等原因导致的。其一,因学生自身行为不当,违反校规校纪而引发。如2008年11月15日上海商学院学生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并酿成火灾,导致4名女学生不幸身亡。其二,因学生对不良现象的危害认识不清而引发。例如,有些传销组织利用大学生比较单纯的弱点,诱骗大学生参加传销,一发不可收拾,在学校和社会上产生严重的连锁反应。其三,因学生自身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随着社会、家庭、学业、就业等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自杀、出走、暴力、犯罪、突然死亡等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此类事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学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并且会引致学生恐慌、管理失序甚至是学校动乱等不良后果。

校园突发事件不仅具有一般突发性事件的特点,而且具有“高校”这一特定地域和“学生”这一特定主体所赋予的独特性质。概言之,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主要具有以下六个特征:

其一,突发性。学生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后果、事件过程、持续时间和危害后果等都难以预测和把握,且往往会超出高校正常的应对能力,令管理者措手不及。其二,危害性。学生突发性事件一经发生,都将对学校整体及学生个人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可能会造成生命的伤亡、财产的损失、名誉的损害和秩序的破坏等。其三,传播性。一旦学校及学生有任何事件发生,必然会随着媒体的宣传与报道而家喻户晓,由此事件的影响便会超出发生地的范围,成为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其四,互动性。高校作为开放性的文化组织和知识分子密集地,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社会事件最敏感的群体,也是社会稳定的窗口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并易于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从而造成危机的“放大”和“辐射”效应,从而演化为社会危机。[1]其五,过激性。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尚且不够成熟,不仅容易冲动,而且不够理智。他们容易在蛊惑人心的口号呼吁下产生一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突发性事件的升级和质变。其六,群体性。高校学生具有活跃性、敏感性、敢为性等特性,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特性极易产生“一呼百应”的聚集性效果,如处理不当,很可能改变原生性、个体性的事态,从而形成,产生震撼效应,加大处理难度。

2.知其变,明其势

稳而易料、变而难测,学生突发性事件正是因为其变化难测的显著特征而获此殊名和要位。在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中,尤其要较为准确地把握事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从而才能采取科学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此类事件的变化难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催生因素多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催生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因素已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和民主气氛日益浓烈的当今社会中,高校日益以一个开放宽容的姿态来容纳社会的万千变化,从而与社会的关系密切度日益加深。由此,高校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越来越广,受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其间不乏蛊惑人心的负面影响。此外,加上高校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校生源的组成亦发生诸多变化,尤其是当今的学生中存在着浮躁功利现象,因此来自不同民族、省市、地区的学生极易因一时的冲动而产生各种摩擦。高校内外环境的客观变化决定了不能简单运用旧有经验来处理当前的学生突发性事件,而是必须正视、理解和顺应这些变化。

第二,事件发展变化。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一旦爆发,其发展脉络是极难把握和预测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事件是会继续发展变化的。一般说来,突发性事件发展变化的方向无非就是三种:即时停止、转危为安和继续恶化。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不仅要习得危机处理的知识与方法,而且要掌握预防和应对各种典型突发性事件的先进经验,由此才能保证在危机关头能够理智、娴熟地突破发展变化的窘境,从而实现“悬崖勒马”。

3.知其要,明其重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包括项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班风学风建设、心理咨询辅导、职业生涯辅导、实践活动指导、贫困资助工作、日常工作事务、突发事件处理等。其中,除却突发性事件,其余七项均是有章可循的常规性工作。这七项工作的某项若处理不当,至多会造成该项工作的不圆满、不成功,短时间内暂不至于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全局。但是,突发性事件则不同,若管理者的思想重视不够、准备不充分,行动速度不快、效果不佳,极可能在短时间内颠覆学生管理工作已然促成的良局。

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高校的一种危机。诚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巴顿(Laurence Barton)所认为,危机是一种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损害。[2]因此,高校学生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重要性和关键性是不言而喻的。值得指出的事,学生突发性事件固然是其他常规性管理工作的一种挑战和潜伏的破坏因素,但是换个角度,如若其他七项常规性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处理,学生突发性事件暴发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换言之,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和人员应该时刻重视突发性事件的预防,时刻将常规工作处理到位以确保学生思想和行动的稳定,从而避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二、行――预防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实践载体

在充分认识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含义、特征、变化及重要性的基础上,唯有切实落实预防之行,将预防贯穿于突发性事件的始终,才能真正将预防进行到底。

1.行于前,未发先防

第一,加强学生危机教育。当代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主体,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危机教育是预防高校突发性事件的必要和必然。首先,要加强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较浅,克服逆境的能力较弱,容易以自我价值判断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他们往往会因为危机意识的薄弱或缺乏而成为突发性事件的始作俑者。因此,大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是当前高校预防学生突发性事件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应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安全讲座、知识宣传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让他们了解各类突发性事件的特征及危害性,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重视对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其次,要加强学生危机能力的培养。高校不仅要注重大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而且要加强他们危机应对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采用实战的形式进行各类突发性事件的演练,让学生切实掌握应对的方法和技能。

第二,健全危机预警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危机预警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危机预防和应对的效果,及时准确的预警对于控制及解决学生突发事件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高校务必要健全危机预警机制。首先,要构建纵横交错、上下贯通、灵敏高效的从部门到专业班级的情报信息网络;其次,要加强对突发性事件处置的研究,拟定完善的处置方案,建立效率高、权威性强的指挥决策机构;再次,要建立突发性事件的处置责任制,实行层层包干、层层落实,做到职责分明、责任到人;第四,要组织预演,使管理人员熟练掌握处置突发性事件的全过程及应对措施;最后,要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班委等学生干部对突发性事件的信息桥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动性作用。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加强校内外的联动流程建设,将校医院或卫生所、校武装保卫处等与校外正规医院、公安局部门等密切联系起来,保证在突况下能及时运作起来。

第三,关注特殊学生群体。通过分析近年来高校所发生的学生突发性事件,不难看出,由于学习压力、心理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造成行为失范的特殊学生群体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占相当大比重。这部分学生由于思想的偏差和心理的失落,极易因一时的冲动而产生过激的行为。因此,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并准确掌握这部分特殊群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其思想和心理变动,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障碍、学习困难、就业困难的学生。同时,要建立疏导和纠偏工作机制,要充分调动专业人员、辅导员和同辈群体的力量,及时发现其思想和行为偏差,及时对其进行疏导与教育,及时采取纠偏调整措施,从而避免恶性事件的产生。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必须加大对这些特殊学生思想和心理的教育,促进他们养成健康良好的身心,培养他们自信、自强、自立的品格,锻炼他们适应社会需要的业务能力。

第四,健全信息沟通系统。系统科学家汉肯指出,行动者不是直接相互作用的,他们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媒介。他将行动者之间的全部通信渠道和信息库的集合称为沟通系统(Communication System),[3]为了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各个层次之间的信息流必须畅通无阻。因此,高校各级管理部门和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方法,建立信息收集和分析平台,加强有关学生思想状态及其关注问题之舆情信息的搜集和管理,从而及时制定和调整工作计划和思路,提高突发性事件的反应能力。尤为重要的是,要增强信息沟通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抓住社会重点、热点问题和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制宜,避免无的放矢、消极应对、形式主义等弊端。

2.行于中,已发防变

第一,冷静头脑,平静心绪。学生突发性事件之突如其来的特性使得高校学生管理者及当事人难以冷静待之、平静处之,而不冷静和不平静乃是突发性事件处理的大忌,必须克服这一弱点并予以妥善处理。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特别是辅导员在面临学生突发性事件时,务必要冷静头脑、平静心绪,不要在当事人面前表现出“如临大敌”的胆怯和懊恼情绪,秉持“可顺不可激”的原则,充分表现出真诚和关心,充分相信和支持当事人,并设身处地为其考虑,善于倾听他们的压抑与不满,理解他们情绪宣泄的方式。唯有如此,才能与当事人实现有效的沟通,才能准确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才能及时遏止事件的恶性发展,才能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与方法。

第二,应对及时,加强领导。学生突发性事件一旦发生,其发展趋势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而且极有可能演化出更具危害性的后果,因此,辅导员及相关负责人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并采取处理措施,并尽可能将事件遏止在萌芽状态,以防止破坏程度的加深和危害范围的扩大。同时,还要加强对事件处理的领导。首先,要第一时间全面掌握情况,尽可能稳定群体情绪,并迅速查明事件原由、涉及人数、核心人物及主要诉求等。其次,要把握合理时机和综合运用各种力量,快速理智地作出科学决策,尽快平息紧急事态。最后,思想要缜密、反应要敏捷、表达要准确,时刻谨记不能因为平息事态的需要而违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免酿成具有危害性的新事端。

第三,公开处理,引导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和媒体的作用日益突出,集结了“现代性意义”与“时代话语”的网络和凝聚了成千上万人眼球的媒体,将具体地域空间与全球空间联系起来,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被重组为一种整体的“历史”,[4]使得高校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不断增强。在学生突发性事件上,社会公众对突发性事件的舆论往往会陷入扑朔迷离、捕风捉影的窘境,而网络和媒体则具有十分巨大的宣传和渲染作用,由此社会极易对学校产生误解、偏见、敌视的情绪,这对学校的形象及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务必要公开处理突发性事件。其一要争取主动与信任。当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学校应该对事件事实做出理智的分析和判断,并尽快统一思想和认识,及时执行发言人制度,向公众公开事件真相,以争取处理的主动权和公众的理解信任。其二,要善于引导舆论。在准确全面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向社会具有新闻价值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走向,帮助学校渡过危机。

3.行于后,愈后防复

第一,科学评估分析,积极总结反思。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既能充分暴露学校在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又能促进日常工作在特殊压力下的创新,并为这些工作的改革提供契机。学校应该不失时机地将危机考验中所反映出来的闪光点充分展现出来,分析事件发生的具体原因、处理过程、造成的危害以及经验教训等,就事件本身进行认真评估;也可编成案例,对全校师生进行宣传警示,增强对突发性事件的免疫功能,起到改进工作和亡羊补牢的作用。此外,辅导员应该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档案的保存,认真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不断为预警机制的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第二,加强事后教育,引导学生向“善”。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影响时间和范围将远远超出预测,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事后教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突发性事件会使受教育者处于最佳教育情境之中,教育者容易成功地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也最容易接受并信服。因此,在事件处理结束后,辅导员要紧密结合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事者能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且失当的,使旁观者能感受到行为失范的危害性,争取广大学生对事件处理的理解和支持,引导全体学生直面生活的挑战,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对待挫折和压力,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3(8):3-6.

[2]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M].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3.

[3]孙兰英.论高校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教育机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0-128.

[4][美]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

第2篇: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预防;监控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当“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就有可能引发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我国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呈现出不断治理但却不断发生的怪圈,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而且对社会秩序及公众心理也会产生巨大冲击。“毒奶粉事件”、“ 瘦肉精” “地沟油”等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恐慌,严重的已经酿成公共危机严重破坏了政府的形象,大大降低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如何预防食品安全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及加强对食品安全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要关注和解决的课题。

1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既是食品生产大国,也是食品消费大国,食品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食品是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商品,食品的安全问题要比其他商品的安全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恐慌大得多。近些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造成市民对食品安全评价信心指数骤减。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种植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养殖业滥用兽药及饲料,在体内富集后能产生急性和慢性毒件反应,严重的将导致食品安全事件。二是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生产商不能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从而导致出现诸如微生物指标超标,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最终危及食品安全。三是食品销售流通领域从业人员参差不齐,食品运输、储存条件得不到有效保障,从而导致食品腐败、变质,消费者若误食此类食品会对其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四是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尚不完善,致使政府的安全监管行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1]。

2食品安全突发性事件的预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预防、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才从根本上避免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有针对性的研究如何预防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对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强企业自律、增强社会参与度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2.1进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这个概念是在1991年的时候首次提出的。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关贸总协定(GATT)联合召开的“食品标准、食品中的化学物质与食品贸易会议”上建议相关国际法典委员会及所属技术咨询委员会在制定决定时应基于适当的科学原则并遵循风险评估的决定。风险分析是一门研究风险的产生、发展、对人类的危害以及人类如何控制风险的新型科学,它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模式和风险评价体系。

2.2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建设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它是为了从制度上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而制定的,但整个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完整、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制定、完善和更新工作, 在执行中完善行政问责追究制度,才能更有效地规范整个市场的行为。所以对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系统整理和修订,建立多层次、分门类的综合性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2.3加强食品检测机构系统化建设

我国的检验检测网络和体系已初具规模,但大部分的食品检测机构还存在技术储备缺乏、机构分散、检测体系不完善、网络覆盖面较小等问题,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还难以应对目前复杂多变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应加强食品检验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对现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优化配置,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针对某些基层检验机构人才断层、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应加大培训力度,引进人才,以提高整个检测检验机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3]。

3建立高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在食品生产、流通以及监管环节存在的形势十分严峻,建立一套对各个环节的监管体系是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难题的必然选择。西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较为完善,通过对这些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研究,可为我国建立高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供参考。

3.1建立准确、全面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

从原材料生产、食品加工、商品流通等各环节进行关键点控制可以构筑一个食品质量安全追踪系统。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系统,它需要政府组合、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才能逐步实现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紧密协同和数据共享。完善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并且能及时预警信息,结合实际制定应急预案[4]。

3.2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食品生产及经营企业的信用缺失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和实现食品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需全面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保证长效机制。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可对不同的企业实行分级监管,建立质量信誉黑名单制度,培育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意识,规范食品行业生产经营行为,重筑食品安全保障.

3.3 建立食品安全HACCP质量控制体系

HACCP体系是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的英文缩写,表示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HACCP体系是国际上共同认可和接受的食品安全保证体系,主要是对食品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进行安全控制。利用HACCP质量控制体系,通过识别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害环节,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防止危害发生,对加工过程中每一步进行监视和控制,从而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HACCP的重要性体现在食品的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主要的食品危害,如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的控制,食品工业可以更好地向消费者提供更高的安全保证,降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从而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3.4强化食品安全责任机制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这与执法不严,监管部门和人员的失职、渎职不无关系。各级政府部门都应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体系与程序,明确界定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建立食品安全责任制,完善对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可以增强对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约束力,是解决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建立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的必然选择[6]。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经济社会越发展,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就越高,食品安全问题就越敏感。我们如何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就显得愈发重要。对食品安全突发性事件的预防与监控两方面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使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得到切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玫,刘淑玲,邹琦.科技经济市场[J].食品工程. 2010(12).

[2]李晓敏.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防的多方治理研究[D].西北大学. 2008

[3]吴中旸.关于我国食品安全危机预警机制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3).

[4]林凌,周德翼.构筑食品质量安全可追踪系统研究[J].商业研究. 2005(21).

第3篇: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突发事件预防管理

受幼儿身心发展水平、认知水平、年龄特点、防范意识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幼儿园突发事件在各个地区防不胜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对幼儿园、幼儿以及幼儿家庭的生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或损害。

一、幼儿园突发事件

幼儿园突发事件是指由于社会或个人因素意外发生在幼儿园内外的、与幼儿园有关的且对幼儿园师幼生命健康、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严重威胁和影响的负面事件。本文中所涉及的幼儿园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受人为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对幼儿身心健康或生命安全有直接影响的突发事件。

二、幼儿园突发事件的诱因

1.体制因素。在“幼儿教育社会化”的政策提出后,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增长低迷,学前教育经费在很长一段时间仅占全国教育总投入的1.2%~1.3%。受学前教育经费不足的制约,幼儿园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我国现行的是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相结合的办园体制,占幼儿园总体大部分的民办幼儿园几乎得不到国家的财政资助。由于投入不足,民办园成为幼儿园安全事故高发的地方。

2.管理因素。绝大部分的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园都不在教育部门的行政和业务管理之下,相关部门和幼儿园自身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幼儿园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3.社会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在一些地方,利己主义思想和坑蒙拐骗等行为代替了个人诚信和社会良知,这给幼儿园的安全稳定和幼儿个人的生命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三、加强幼儿园突发事件预防管理工作的措施

1.成立管理机构,强化责任追究机制。为了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必须健全应急事件管理机构,加强应急预案的制订与管理,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管理机构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将突发事件预防成果长期保持好,全力做好防火、防盗、防水及出行安全教育、防护工作。机构在设立后应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将预防工作落实到各班级教师,对因预防不力而导致突发事件出现的教师进行责任追究。

2.加强制度建设,促进预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的制度是客观规律和正确认识的固化。科学的幼儿园制度应包括幼儿园工作人员在预防突发事件中的具体职责和行为要求,明确相应的责任制。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幼儿园克服突发事件预防工作的随意性提供了法律依据,幼儿园应根据法律、法规、政策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建立科学的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制度,为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建立科学的制度便于幼儿园内部工作人员提高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理的效率,可有效地从思想上引起相关责任人的高度重视。

3.提高忧患意识,扎实推进预防工作。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发展方向和危害程度具有不可预测性,幼儿园应树立“居安思危”的危机管理思想。幼儿园一旦存在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经常分析、排查、发现影响幼儿园稳定和幼儿人身安全的危险因子,做到防患于未然。为了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可邀请幼儿家长共同对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监督,如长沙雨花区即在全区幼儿园食堂实现视频监控,视频监控布设在食堂的储藏间和加工制作间,重点监控饮食加工操作规范、外来人员进出食堂情况以及对食品安全事故记录取证,家长获得授权后能远程监控自己孩子所在校园的食堂。

4.加强应急培训,建立专业化队伍。为了保证顺利开展幼儿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除了要在硬件工作上下功夫,如将幼儿园设置在安全区域、确保园舍和设施严格符合国家的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等,对于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也必不可少,这包括对于幼儿教师、保育员、医务人员、炊事员、保卫人员和学生家长的知识培训和相关演练,如火灾、地震、落水急救、高楼遇险等方面的处置办法。可定期邀请妇幼保健所等机构开展幼儿意外事故预防和急救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介绍幼儿高热惊厥、异物吸入、关节脱位、烧烫伤、窒息等常见突发事故的诱因、症状、紧急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并进行现场演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建立可以保障幼儿园顺利开展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

5.加强社会协调配合,树立安全屏障。幼儿园的安全保障与所处社区、家长的支持配合是密不可分的,幼儿园应加强在突发事件防控工作中与当地消防队、公安机关、医院、交警大队等周边单位的协调配合。在一些突发事件高发时期,调动一切资源确保幼儿的安全,比如每次寒暑假都是各类儿童意外频发的时间,为减少意外的发生,幼儿园可在学期末开展安全知识问答竞赛,对幼儿进行安全知识普及。不断与幼儿家长沟通,使其严格执行幼儿园的幼儿接送制度,幼儿家长在接送幼儿时携带接送卡,指导幼儿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对幼儿开展和实施安全教育等。

四、结论

幼儿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加强对幼儿园突发事件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教职员工队伍的建设、幼儿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设、幼儿园安全教育等方面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张立英.幼儿园突发事件处理与应急预案管理的认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63-264.

[3]石彪.应急预案管理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4]贺佳.当前社会背景下幼儿园伤害事故预防机制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第4篇: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 社会稳定 预防 处置

“十一五”期间,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处于多发、高发态势,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积极预防、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直接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大考验,也成为我们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通过对电力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研究,将对预防和处置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电力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

一般来说,电力企业的发生和发展并不偶然,而是许多因素长期酝酿、长积累、相互碰撞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问题或事件而引发的。因此有效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固本清源的长效机制,提前化解各类利益群体性矛盾,从而保持长期稳定的企业发展环境。

(一)依法经营,减少发生风险

一是要坚定不移谋发展,将企业做大做强,为广大员工与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形成各类利益群体共赢的局面;二是在研究电力企业内部各种改革方案时,要准确把握有关政策和精神,在充分考虑相关利益群体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因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而导致利益格局失衡,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三是在电网建设征地等问题上,既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手续,又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杜绝因电网建设用地问题而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四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科学安排用工形式,有效规避因劳动关系纠纷而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二)规范管理,增强预防能力

由于电网企业的特殊垄断地位,容易引起社会各类利益群体的特别“关注”,有涉“电”的事件极易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因此要求电网企业必须规范管理,增强预防水平。一要针对已经发生的问题,包括因农电体制改革不规范而遗留的养老保险、工伤、劳动关系问题,因电力企业用工性质多元化而引发的待遇问题,因施工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引发的讨薪问题,因电网建设征地而引发的赔偿问题等进行梳理分类,根据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二要规范决策程序,强化过程控制,完善合同和档案的管理,防止因程序失误、证据不全而处于被动状态;三要提高接待人员的政策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熟练应用有关政策去引导可能产生突发事件的群体通过法律手段解决诉求问题,有效化解有可能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不稳定因素,有效降低处理成本,避免小事逐步酿成大事,大事逐步酿成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改进方法,提高预防水平

一是抓好法制宣传。对利益诉求群体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使利益诉求群体通过行政复议、劳动仲裁、诉讼等渠道解决问题。做到畅通有序、多渠道化解;二是坚持长期化解。耐心细致地做好长期的疏导、化解工作,逐一解决问题,每个环节都狠抓落实,努力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电力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

(一)“早”,及早防控、及早介入

要立足“早发现、早介入、早控制”,建立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作机制。一是要成立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形成领导班子共同领导、相关部门和人员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是要制定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置机制,要综合企业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制定涵盖人员组织、现场处理、情况报告等方面的应急处置预案,出现异常情况,能够迅速启动,及早介入;三是要建立信息排查机制,建立纵横有序、畅通灵敏的信息网络,针对不同时期的热点、难点特别是周期性、反复性的突出问题,通过排查,提前获得预警性、超前性、深层次的信息;四是要建立高效的政企联动机制,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离不开政府的指导与支持。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加强汇报、沟通和协调,一旦出现群体性突发事件,发挥政企联动优势,提前控制、共同处置。

(二)“稳”,稳定人员、稳住现场

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组织企业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有工作经验的人员采取应急措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稳控措施。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人员往往情绪激动、要求强烈,要通过平和的对话、劝解、安慰等方式耐心听取人的意见和诉求,要以冷静、负责的态度稳定人情绪,切忌因语言不慎、态度不当刺激人导致矛盾升级。同时要稳住现场,避免发生争执和冲突,避免增加人员的参与,避免事态的蔓延和扩散。如现场事态危急无法控制时,要及时与地方政府取得联系,寻求必要的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的力量以维护现场秩序,但切忌发生暴力冲突。

(三)“摸”,摸准情况、摸清领头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负责人和相关部门人员要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主动与人在进行面对面交流、安排有经验人员紧急从调查,摸清造成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上访诉求、人员构成、主要的组织(策划)者等情况,在最短时间内找准问题的症结,掌握人员的主要策划者或实施者,以及人员社会背景情况。

(四)“疏”,疏导情绪、疏散人员

根据掌握的情况“对症下药”,对人员的诉求及时进行梳理和甄别,主动出击,不回避,快速对人员提出的诉求进行答复。对正当合理诉求,尽可能现场明确解决方案予以答复;对要求过高或事实尚不明确诉求,讲清政策依据和道理,或者明确答复时限;对无理取闹诉求,在劝说无效的前提下,可采取适当强制措施,防止事态扩大。要通过积极的工作态度、耐心的疏导劝说,缓解人的焦躁情绪和敌对心里。必要时,主动与事件的组织者或领头人在特定地点进行对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强之以威、示之以法,努力予以疏导和说服,力求通过组织者或领头人做好人员的疏散工作。

(五)“解”,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人员疏散后,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组织力量快速进行调查处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企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多因体制改革不彻底和政策执行不到位等原因所致,成因较为复杂。要组织有工作经验的人员深入基层和一线,准确掌握事实材料,拟定解决方案,反复与人员沟通,求同存异,发挥各方力量合理合法化解矛盾,解决人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六)“跟”,跟踪结果、跟踪反馈

解决方案制定后,就要迅速落实、严格按方案一一兑现。如果解决方案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承诺没有最终得以兑现,其结果很可能导致事件进一步扩展,发生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届时,平息事件花费的代价和成本就更大了。因此对已确定的解决方案,要按承诺时限尽快予以兑现,取信于民。要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定期回访制度和跟踪反馈制度,跟踪方案的落实情况,一经发现问题,立即查漏补缺。通过信息的跟踪反馈,全面掌握事件处置的结果,避免新问题的产生,确保“案结事了、息诉宁人”。

参考文献:

[1]秦启文等著.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M].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

[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第5篇: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

对于高素质人才聚集的高校,校园管理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教学、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不断更新,但是中毒、电器火灾、自杀等所造成的各类突发事件屡禁不止,使得高校的管理工作陷于窘境,也给高校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本文对这些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以期达到预防的目的。

一、高校针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即使所处的阶段不同,在学校内也有意外状况的发生,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态度也会不同。最近,越来越多的学校内的意外状况的发生引起了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怎样减少这些事件的发生以及所采取的办法是大多数专家重点分析的对象,相应地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是学校,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相应的解决方案。然而,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健全也不完善;学校内部的管理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信息失衡;只重视解决的办法却没有重视防患〔1〕。

只要存在学校就会有校园突发事件的存在,只是时代不同,人们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会不同。近年来,随着高校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如何建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机制成为许多学者热衷研究的课题,而且卓有成效,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但总体来说,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可操作性差;学校及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较弱;信息沟通机制不畅,以及预防理念滞后等问题。

二、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

在校园内发生突发状况具有的特征是无明显的征兆、无确定的规律、影响性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校园内发生的突发状况也可以称作没有任何征兆的危机事件。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学生思想行为失衡

学校的主要群体是学生,社会环境对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所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自身及家庭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群体心理失衡。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差异在学生的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相应的家庭的贫穷和富有状况在学生的衣食住行上可以得到证明,受从众心理的影响,学生相互间更易相互攀比。其次,学生群体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行为容易冲动而且不计后果,很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蛊惑,如、毒品以及其他暴力事件往往也会发生在学生身上。再次,网络媒体也成为了学生极易受到引诱的一种媒介。很多大学生沉溺于一些惊险、刺激的暴力游戏中,为了宣泄压力或者寻求刺激往往会学习网络上的持枪杀人、赛车比赛、对他人进行亵渎等。以自我为中心同时道德层面越来越低,认不清什么是真实的生活,什么是虚幻的生活。

(二)学校管理上的不足

当前,高校中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事件主要集中在就业、心理等方面。首先,学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的引导不够。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与发展,加之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学校缺乏正确的职业引导,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依然对未来的就业感到很茫然。其次,尽管很多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该中心存在很多误区,仅仅认为只有心理出现问题了才会需要该中心,其实不然。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意义及特点

不同与东方,西方国家把突发状况叫作危机。某一学者指出所谓的危机指的是不能认为控制的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极其恶劣的天气、持枪杀人、各种杀人事件的发生、战争〔2〕。在我国,有一位知名的教授指出,所谓的学校危机指的是没有任何征兆的、难以想象的状况,会对学校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造成人员的离世。这样的危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也不足为怪,学校要采取解决的办法。不论是我国还是其他国家,对这样的事件进行剖析,所得出的一致结论是突发状况,指的是由于自身以及外在环境的影响,对人的身体以及各种安全产生了损害,对社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而学校的突发状况指的是不论是学生或者老师单独的个体,还是一些人组成的群体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同时并不符合社会的有序发展,采用一些方式,违背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既危害了老师或者学生的利益与安全,同时对学校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我国高等学校的突发事件整体可以总结为以下特点:

(一)高校突发事件原因繁多

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安全环境复杂,首先,学校外部租房市场杂乱,无论是校园内还是校园外部,漫天都是租房广告,广告的文字不正规,办理入住不用登记,且手续不规范,处处是安全隐患。其次,学校附近的饭店、餐厅林立,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人群复杂。并且,学校周围遍布KTV、网咖、电玩厅等娱乐场所,环境杂乱,再者,学校附近的设施多为违法越章建造,车辆停放无秩序,极易引发事故;最后,不少校外人事嫁接销售、收?U品为理由,在校园内部从事不文明活动,加大了工作人员的治理难度。以上描述的现象,都极易引发突发事件,危害校园安全〔3〕。

(二)活动隐蔽性较高

如今科技迅速发展,数据信息传输日益快捷,交流通讯方式多元发展,校内人员同社会人群可以通过方便的移动互联网设备隐蔽的传播信息,这样学校的安全工作者更加难以判断、抓获造事人员,很有可能失去对最新数据信息的掌控。

(三)影响力持久

校内学生接触新鲜事物较快,新兴技术很快在校内传开,这也导致学校突发事件越发严重,影响的持久性也逐渐增强。有些事件对校园甚至社会造成了消极作用,并且影响时间很长。尤其是对于学生和校内老师的影响更加深远。一部分曾经遭遇过校园暴力的学生们,久久不能缓解当时被欺凌感受到的痛苦,这对他们的影响可能会伴随一生。

(四)突发事件危害巨大

我国高等院校安全危险事故的发生,一方面打扰了学校的授课秩序,打扰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安排,以及师生的生活。另一方面,也给国家造成了不好的作用。

尤其是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影响极其恶劣的事件。2016年3月28日,四川师范大学学生芦海清在宿舍楼自习室遭室友杀害,引发社会广泛发关注〔4〕。老师和家长不得不重新审视当前校园教学氛围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此件事对该学校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学生纷纷表示近期都不愿意继续再学校住宿,甚至对该校以后的生源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五)治理具有复杂性

大部分发生在高等学校的安全事件,并非全在于市校园的外部问题,可是有

部分校内学生和老师倡导合理解决,这样的行为与看似合理的违法性行为杂乱叠加在一起,令问题解决起来更加不易。

另外,必须注意到,法律和政策仍有漏洞,这些漏洞更加令处理此类事件不易。其他还包括过去留下的矛盾和新的矛盾融合一体,让事件看起来更为混乱。尤其当校内的学生意外去世之后,学生父母在校内闹事,要求甚至威胁式的恐吓学校做出天价赔偿。加大了学校工作人员的解决难度。实际上,解决此类问题往往有许多人参与其中,一小部分学生认为所谓的“法不责众”的心态是正确的,并大胆的做他们想做的,以为社会会包容,同时,一部分校内师生并没有正确认识法律,对自己行为是否合法并不能准确判断,这大大的增加了处理此类事件的不易。

四、建立高校社??治安事件的预警机制

(一)大数据下信息监测系统的构建

从实际情况来看,一切偶然的突发事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并通过不唯一的途径显现出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就要求高等院校的管理人员时刻保持警惕,对于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存储分类加以重视。可以按照学校内部和外部划分信息数据的监测制度。这就要求管理层设立一系列咨询指导部门来保障最快捷、通畅的收集信息,比如在教学、就业、保安、心理等多个部门建立咨询处〔5〕。通过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标准,并录入电子数据库形成档案,以此来提升对心理的干预能力。从而,根据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情况,判断心理危机形成的可能性进而确定预警级别,最后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心理辅助方法。展开以上工作的同时,应该固定时间进行学生调查,在课堂、寝室等各个方面调查,尤其是容易出现突发事件、危险的地方进行深入调查。整个过程中,应当精准的抓住被调查学生的思想、情绪,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尽早察觉事件发生的预兆,进而推倒出事件发展的态势和规律。

所谓学校之外的监测,是校内的工作人员对非本校师生、工作人员进行监控,尤其是无业的非本校人员,他们整体素质较低,缺乏法律意识,人群较为复杂,易于出现触碰法律底线的行为。从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学校的非校内人员造成的突发案件占高等院校安全治理和刑事犯罪行为的四成。

综合以上分析,学校教学部、后勤处、保卫科、学工办、医务室、心理咨询处等有关单位部门应该构建、完善信息和资源共享的情报网络,定位关键部门和关键人员,获取第一时间的情报信息,为了增强可靠性,分析情报信息不应以点盖面,要多方位的全面探析。

(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制定

当意外状况发生的时候,要有解决的办法,也就是所谓的应变预案。该方案的提出是为了当事件发生的时候不至于慌乱,能够冷静、高效的进行处理,当时应对状况的办法以及后期的处理。国外知名的教授指出当意外状况发生的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做好防备措施,不要出现动荡、控制不了的状况发生,提前设定的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人、事、物进行合理的安排。学校要在预先设定方案的前提条件下,结合本校园的真实状况,写出应对的策略,能够更加高效的处理事件的发生。相应的,也要进行实战演习,在演习的过程中发现不足,要对其进行校正,使得预先设定的方案和实际相符,更好地进行解决,如果该事件发生了,对其进行处理的时候不会出现混乱的场面,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加强

学生们要增强对法律法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的潜意识里就有这方面的知识,这样做是减少甚至杜绝这种突发状况发生的最为重要的一点。高等院校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首先,将安全教育纳入大学生的学分制中,并在每学期都开设相应课时来保障。特别是刚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让他们知道违反这些法律法规所承受的后果,对自己、亲属朋友、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潜意识里对其有一些了解。其次,安全教育内容具有实质性和可操作性。在安全教育中,要和在校生结合一起,要直白、细致地陈述学生的行为规范、违法乱纪的边缘以及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可采用的维权措施。再者,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使得法制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主要做法包括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定期的进行教育等。最后,安全教育人员的选择,聘请专业人士或学校保卫部门人员授课,提高理论性和权威性,使得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条款,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减少突发状况发生的概率,创建平安校园。

第6篇: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 辅导员 高校突发事件 案例分析

随着21世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问题和矛盾也不断地影响和冲击着高校,高校也频频发生突发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对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心理安全和财产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影响了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高校受国内外形势、高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涉及在校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种突如其来的、意外发生的、紧急的,并在高校范围内造成后果或重大影响的学生行为事件,如学生自杀、群架斗殴、食物中毒、宿舍重大失窃等事件。高校如何进行必要的案例分析预防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都是当前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处于高校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应讲究策略和方法,以达到稳定高校安全的要求,对高校达到长治久安的目标具有指导性的建设意义。

一、突发事件在高校产生的影响

1.造成当事人的多重伤害

突发事件的发生对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学生生活和学校声誉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中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受害者无疑是事件当事人。突发事件给当事人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对当事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首先,突发事件打破了当事人的原有生活规律,扰乱了其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其生活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其次,突发事件处理之后会给当事人留下一定的心理阴影,使其心理处于浮动的状态,甚至在事后回忆时仍心有余悸,更有甚者会出现心理障碍。最后,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引发学生的群体讨论和猜疑,如果学校对突发事件采取“消息封锁”的态度,那么各种流言蜚语对当事人无疑就是更大的伤害。突发事件给直接当事人和间接当事人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需要辅导员给予针对性的安抚、引导和教育。

2.伤害学生心理

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社会和个人都将处于一种危机的状态。面对突如其来的高校突发事件,学生往往缺乏足够的分辨是非、认清本质的判断力,以至于一段时间内陷入一种当事人缺乏安全感,学生之间缺乏信任的状态,甚至会导致逆反、埋怨等不良情绪。近年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少大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倘若处理不当将会引发连锁反应,给大学生心灵带来更大的冲击。大学生心理的教育和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在突发事件中辅导员要充分运用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及时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障碍等问题,以减少突发事件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

3.激化校园矛盾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国内各大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使得高校在办学、管理和服务等各领域面临着更多的难题。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的时有发生就是其外在体现,它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使各种潜伏的校园矛盾激化,既破坏了校园的稳定,又扰乱了学生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名誉和声望,对学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4.考验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

高校突发事件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契机。为了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辅导员要具备敏锐的预测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高效的处置能力。敏锐的预测能力是指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突发事件要有提防意识,还要从以往突发事件中寻找规律,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特点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做到充分预测、准确把握、及时处置。快速的反应能力要求辅导员能准确把握社会思想动向和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关注带有苗头性的问题,把潜伏的危机解决于“萌芽阶段”,从而避免突发事件给学校和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最后,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要保持沉着冷静,发挥主观能动性,迅速处理事件,及时控制局势。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高效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能力要求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加强修养、善于总结、不断提升能力。

二、校园典型案例分析

2005年政府教育部门开始在高校开展平安校园建设活动,尤其将对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纳入考核体系,各高校都初步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普遍建立了校园110等危机管理的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危机事件管理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对上海某高校两起典型案例的分析。

案例一:张同学,女,河南生源,2005年9月入校,英语专业。2006年年底有同学向辅导员汇报,称张同学近期身体突然发胖,因曾经有夜不归宿现象,故怀疑有怀孕的可能。辅导员接到此报告后,立即展开查访,并且找该女生谈心,目测中发现张同学虽然身体较以往肥胖,但腹部隆起较明显。当提及关于例假的情况时,张同学提出自己已经5个月没来例假,因以前也有例假日期的不准时,故没放在心上。获此重要信息后,辅导员立即向学生总支书记报告此事。总支书记亲自带领该生去中心医院做B超检查,当检查报告明确表示已怀孕5个月时,张同学掩面而泣。在尽力安慰她情绪的同时,辅民员将此事上报了校党委副书记。校领导经过讨论研究,决定让张同学直接回家做好流产手术后再返校继续学业。辅导员与家长联系过后,由辅导员送张同学去火车站,家长在目的地接站。经过手术休养,半年后张同学顺利返校读书。这起案例让我们想到的是,首先,学生们有主动的汇报意识,使辅导员能够及时了解个别学生的突发状况,其次,辅导员能够及时上报领导,听从领导指挥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个突发事件幸好发现比较及时,否则可能对张同学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更深远的伤害。

案例二:马同学,男,山东生源,2005年9月入校,英语专业。2007年11月某晚,辅导员突然接到学生生活园区派出所电话,称学生宿舍楼有男生打群架,一位姓马的男生被送往中心医院接受紧急救治。在向领导作初步汇报后,辅导员立即赶往医院,见到了病床上的马同学,左侧眉骨上方因打击裂口被缝7针,很可能有破相的趋势。经过向周围同学的询问,知道事件的发生是因为在篮球比赛中,与其他院系男生发生口角,之后回宿舍,对方男生纠集一群人过来打击报复。在殴打中,马同学受伤至此。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在校保卫处领导,对方辅导员的出面下,肇事者及受害人双方家长面对面沟通此事,虽然马同学家长的情绪比较激烈,但是为维护校园稳定,学生安全等考虑,最后通过道歉经济补偿等方法使本事件妥善解决。

三、辅导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思路与方法

1.积极预防是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提

掌握学生动态是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前提条件,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渠道,才能使辅导员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各方面动态,而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的情况汇报是辅导员了解学生动态的重要途径。辅导员要善于通过学生干部会议、党支部会议等多种途径,从关心、帮助同学的角度出发,向广大学生阐明“汇报意识”在预防处理突发事件工作中的积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干部、党员,甚至是普通同学在学生当中出现异常情况时能从大局出发,以主人翁的意识及时向辅导员汇报情况,从而使辅导员能随时掌握学生动态,把握主动,及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2.互动机制是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

信息上报是处理危机事件的关键环节。由于突发事件总是防不胜防的,而且辅导员个人的能力及职权是相对有限的,因此辅导员要明确信息的及时上报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重要性。只有信息及时地上报才能让领导及时掌握情况,争取主动作出正确决策,从而有助于凝聚全校的力量做好危机事件的处理和善后处置工作。因此,辅导员要提高警惕,时刻保持对事件的敏感度,在学生群体当中出现异常情况时,不能自行处理,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赶往危机现场,同时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听从指挥,配合学校积极开展工作。

家校互动是化解危机事件的长效机制。在日常的工作中,辅导员要与学生家长时刻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辅导员更应该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行动。

正确且及时的信息是应对危机事件的科学做法。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以非官方消息的形式迅速在校园蔓延,就会在学生群体当中引起恐慌,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辅导员要以科学、负责的态度,准确把握问题实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作出反应;要通过召开年级大会、党支部会议、学生干部会议等不同层次会议的方式,同时应利用各类等网络载体准确地向学生传递真实信息。这样不仅能获得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而且能使广大学生以此为戒,从而更好地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

3.恢复重建是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延续

心理恢复是危机干预的必要步骤。突发事件的及时处理并不代表危机干预任务的全部完成,事实上,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带来人员的非正常死亡或财产巨大损失的同时,对于学生当事人甚至是学生群体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因此,辅导员既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又要在事件处理过后通过个体或团体辅导的方式对需要辅导的学生群体进行心理辅导,使其获得心灵上的支持与慰藉,尽快恢复往日有序的学习和生活。

事后教育是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突发事件在给高校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和潜在威胁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教育机遇。辅导员要因地制宜,在每个关节点上,做到当机立断,慎行施教,让学生们对于事件的成因和影响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评价。辅导员结合事件的实际开展工作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找到落脚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心灵更容易得到震撼。总结反思是危机干预的重要环节,突发事件结束后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总结反思是整个突发事件管理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此外,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提升学校整体应对危机的能力。

高校突发事件固然不会时时发生,但辅导员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将关注、关心、关爱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要采取“防治结合,重在预防”的原则。辅导员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统筹兼顾,求真务实,促进实践与交流的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赵海荣.辅导员在预防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作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171-172.

[2]黄海群.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案例分析及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9):69-71.

[3]姜婕.高校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策略[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11):96-98.

第7篇: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突发事件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在预防大学生中的角色优势分析

1.贴近学生,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

在民办高校中,辅导员是教育学生、开展学生活动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不仅与学生紧密联系,还与学校各部门各领导沟通交流,向学生传达学校各级、各部门的信息、政策,保障校方、教师、学生之间信息的流通与不间断。因而辅导员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校园潜在危机的发生,即使这类事件发生了,也可以及时地解决。

2.辅导员在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度较高

民办高校的辅导员与学生年龄不会差很多,于是他们在扮演学生人生导师的同时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对他们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在已发生的中,因为学生的依赖、相信,辅导员能够让事件趋向平缓。辅导员在其中发挥着沟通协调的作用,在民办高校更是如此。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预防和处置大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分析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及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辅导员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因为大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学生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会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可以以学校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专题、主题教育。同时要注意,在开展心理教育、思想教育活动时,建设好学生的心理预警系统,迅速处理疏导学生突发的心理思想危机,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辅导员在帮助学生培养各项能力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正确思考、分辨事物,强化理性与责任,以此保障学生的安全与健康。

2.构建完善的学生信息网络,重视网络舆情的监督反馈

能够有效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方法便是构建完善的学生信息网络。辅导员组织信息安全员、宿舍信息员、学生骨干及家庭联系人等力量与各种新媒体手段结合,建立完整而又新型的班级学生信息网络,利用 QQ、微信、微博等受大众欢迎且实用有效的网络媒体,可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动态,帮助学生成长。

3.引导学生采取合理的利益表达方式

民办高校辅导员应重视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督促其以正确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辅导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和他们的诉求,开导、帮助学生,同时及时将各项信息上传下达,及时反馈,确保信息渠道畅通,也确保学校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各种思想及动态。

4.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

高校各级以及班级辅导员都需要做好班级管理建设工作,将各项规章制度整合、完善,发扬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将各种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学生认同感、人心归属感的方式方法作为基准管理建设班集体。如在选拔班委时,一定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评选学校的各项评优,保障学生的利益。辅导员的威信需要在宽严相济的基础上才能树立,让学生的认同感渐渐增强。强化督促班级干部的责任、服务意识,能够让每个学生都爱学校、爱老师,促使学校实现良好的发展。

三、Y语

民办高校辅导员在预防和处理大学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很大的角色优势,因此,辅导员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第8篇: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

    突发事件中渎职案件的成因

    突发事件中的渎职行为一般是由于领导干部或者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突发事件中未能协调好相关关系,处置不当造成。笔者在分析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突发事件中的渎职案件后认为,突发事件中渎职案件发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行为人在事件处理中存在疏忽大意。某些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突发事件处理中,未能尽到足够的注意义务,没有切实履行法律义务,存在疏忽大意的现象。在主观状态上,这部分人员麻痹大意,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没有采取措施或者没有采取足够的、有效的措施来防止事态扩大化。

    (二)行为人在事件处理中存在利益瓜葛。在某些突发事件渎职案件中,一些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之所以没有采取足够有效的措施,是因为其本身与突发事件的发生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形成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行为人在事件处理中存在能力缺陷。也有部分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虽然在主观上认识到了处理突发事件的紧迫性,但其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或者其反应速度有所欠缺,导致突发事件发生。

    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中渎职案件的对策

    (一)及时惩治突发事件中的渎职犯罪行为。刑法具备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功能,因此将突发事件中具有渎职行为的人员及时交予司法机关予以惩治,能够发挥刑法的预防功能。对于不构成犯罪的失职行为,检察机关在不起诉的同时,也应该提出相关建议,对有关责任人员及时予以一定的行政处分。

    (二)优化工作方式,注重“突发事件倒查”。检察机关在突发事件处理中除了处理“打砸抢”、聚众冲击国家机关、妨碍公务的行为人以外,还应该注重收集、掌握案件中的其他有关信息,通过“以事立案”、“由事查人”的方式,掌握突发事件中的渎职犯罪情况,迅速启动侦查程序,进而突破反渎职瓶颈,在将案件事实查清、查实的基础上,对犯罪嫌疑人按“以人立案”的程序再次立案,完成“以事立案”向“以人立案”的转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收集渎职犯罪的信息,并且突破反渎职工作中的一些难点,打击渎职行为。

第9篇:突发事件的预防范文

关键词:公共卫生;卫生政策;突发事件

1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定义及特征

1.1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泛指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区域性流行、暴发流行或出现死亡;不明原因引起群体发病、死亡;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后出现群体性异常反应;群体性医院感染;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群体中毒、出现中毒死亡或危害。

1.2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特征 ①突发性和意外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突然,较难预测,有的甚至不可预测;②群体性或社区危害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往往同时波及多人甚至整个工作或生活的群体;③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由于其发病突然,累及人数众多,损失巨大,往往引起社会惊恐不安;

2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

2.1 一般原因 (1)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主要指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预防接种或预防服药后出现群体性异常反应;群体性医院感染等。(2)食物中毒事件。(3)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此种中毒是由于污染所致,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放射污染等,这类事件往往波及范围广,并且常常会对下一代造成极大的危害。(4)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发病或死亡。

2.2 特殊原因 ①自然灾害:地震、海啸、飓风、水灾、火山爆发、火灾、山体滑波、泥石流、饥荒、旱灾、雪灾、虫灾、寒潮、酷热、台风及浓雾等的突然袭击,会带来严重(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诸多公共卫生问题;②意外事故和人为灾难:飞机坠毁、海难、爆炸、骚乱、道路交通事故、空袭、煤矿瓦斯爆炸、恐怖事件等重大安全事故,由于没有事前的准备和预兆,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③传染病疫情:非典型性肺炎(SARS)、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等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3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3.1 公共预防意识淡薄,缺乏应急机制 在当今社会发展条件下,政府执法监管力度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需要,违法者有机可乘,法制不健全,依法行政力度不够,法治观念淡漠,有法不依与法盲并存的现象时有发生。

3.2 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不足 如我国仍有管理薄弱的部分市(县)由于经济困难,财政吃紧而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甚至对卫生防病机构断粮断奶,导致基层网络不牢,队伍不稳,技术不精,管理乏力的现象。

3.3 市场监管、宣传力度和信息网络不够健全 如市场监管职能不清,责任不明,有关部门监管不够协调,对无利益的难度大的无人问津,监管不到位甚至缺位,对有利可图的往往争管,出现监管越位和错位。

3.4 应急机制不健全,部门分兵作战,地方条块分割 有些地方由于没有建立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与协调机制,每当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是卫生部门孤军作战,而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上下之间不能一致,以至政府不得不成立临时工作机构应对危机。

3.5 机构建设严重滞后,人员不足,条件缺乏 我国基层预防控制机构近年来虽然不断进行改革,但在机构、能力、队伍建设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4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对策

4.1 预防为主,促进健康教育工作 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是有效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重要途径。对可免疫性疾病、突发疫情的防范采取加强计划免疫工作,提高免疫接种率,消灭空白点,巩固消灭可免疫性疾病成果,做好可免疫性疾病强化普种和高危预测的流行前强化普种工作,预防高危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2 加强网络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疾病暴发早期预警系统也称为前驱症状监测、暴发探查系统、生物监测系统、健康指征监测、症状监测等,是指通过连续、系统地收集和分析特定疾病临床症候群发生频率的数据,及时发现疾病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异常聚集,以期在疾病未被确诊之前,对疾病(生物恐怖袭击、新发传染病、原因不明疾病及其他聚集性不良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早期探查,预警和快速反应。

4.3 坚持群策群防群控原则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不分国别、民族、部门和单位的界限,尤其在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今天更是如此。要在短时间内控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仅靠卫生部门势单力薄地完成应急处理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紧密依靠群众的力量,广泛动员各地方、各部门、各条战线、各界群众联合行动,协同作战。

4.4 疾病监测防控与救助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多种因素,它所带来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但多数以传染病暴发、集体中毒、环境污染、有害因素传播为常见。因此,建立完善的疾病监测、防控与救助体系至关重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或疾病,因此医疗救助体系的完备、快速、有效同等重要。

总结:

公共卫生问题是一项重大的社会问题,关系到人群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党和政府工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并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原因与控制对策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韦波,卓家同,唐振柱,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与控制〔J〕.广西预防医学,2002,8(2):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