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

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精选(九篇)

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

第1篇: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数学教学;意义;方法

发散性思维就是不依照常规寻求变异,对所给的材料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最突出特点是不拘泥形式,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况和信息,选择不同的思路,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分析已有的条件或者现象,表现为突出的灵活变通性、多面性、多向性和独立性。发散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核心与基础,没有发散性思维就没有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中数学教学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基础,围绕教学内容,注重发散性思维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运用发散性思维分析各种问题,不断锻炼思维品质,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发散性思维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人们在解决了某个难题以后,如果没有能够及时的对这些难题的方法、策略进行思考和解决,就很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在解决某一难题后,如果对解题的思路,不能进行及时激发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就无法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就很难做到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举一反三,对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一)有助于优化学生数学思维

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数学老师应该加大对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更多的思路、解题的方法也更加的多元化、解题的思路也能及时的转换。最终能够使学生可以根据数学题中具体条件而有针对性的确定解题的思路,并随着题中条件的变化,有条不紊的转变解题的思路:能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解题,对知识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

(二)有助于加深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反思的深刻性

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加的深入地钻研和思考所遇到的问题,能够从各种纷繁复杂数学题中抓住数学题的本质,使学生在数学思维中具有更大的广度和更深的深度。然而,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是需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的进行发散性思维,学生在对所学知识和解题的不断发散性思维中,更加全面清晰的认识所学知识与问题,掌握问题的实质。在数学题的解题中,老师要引导学生不要仅仅满足于求出了结果,要更多的思考解题的本质,面对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就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所学知识、也可以掌握住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性。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对老师或者同学的解题思路、方法提出不同意见或者反对意见,在不断的发散性思维中,培养出思维的批判性,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掌握。老师在数学课程的讲授中,不断的变化情景,让学生自己寻找其中的错误,发现思维中的矛盾之处,更好的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批判性,激发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喜欢学习数学。。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两个方法

(一)强化学生的求异心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直以来,中学数学教学都是统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习惯于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思维和做题模式进行简单的模仿,依照老师所提的问题简单机械地思考,习惯用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统一的思路解决各种问题,这样的教学能够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但是不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不利于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尤其是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分析问题,不断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中感知发散思维带来的乐趣。教师要注重为学生创造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利于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机会和环境,让学生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认识、分析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有关的条件和未知结果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同样的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不受教材和老师讲解的束缚,敢于批判、勇于质疑、大胆提问,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二)灵活训练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基础,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不断强化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更好地诱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可能地通过变化各种条件引导学生有效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或者运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

1.一题多变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所做的一些习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每一个试题的已知条件,对之进行有效的扩展、压缩、对比或者叙述方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的情境中感知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关系能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既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够增强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有关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一题多解

同样的问题,如果运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找到不同的解决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或者运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和分析问题,在具体实践中感知不同方法的优劣。在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不变的前提下,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探讨各种解题的办法和途径。一题多解的训练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一题多问

第2篇: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黄金阶段,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是教师重要的任务之一,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要重视课堂效率,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置于关键位置,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小学生将逻辑思维运用到数学知识中的一种能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思考方式,有的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思维进行思考,有的学生却不懂得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效转化,举一反三的能力较差,这就关系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运算快、解题方法多、逻辑思维强,他们非常善于将复杂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形成自己可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框架。不仅如此,具备较强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还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

思维能力对数学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关系到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1.运用数形结合强化思维深度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数学实践中进行,教师应当耐心地引导小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培养思维能力。数形结合是数学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由于很多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很难深刻理解其概念,而数形结合将抽象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有效结合,小学生就可以更加直观理解数学知识,其思维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提升。数形结合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当学生看到某种数量关系的时候,他们能够将其转化为空间上的形态,从而掌握其本质。教师在讲解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时会让学生花时间去记忆长方形周长公式,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学生缺乏创造力。教师应该将数形结合的方式应用其中,让学生自己画一个长方形,然后计算周长,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2.创设教学情境

知识源于实践,单纯的数学理论讲解只会让小学生感到枯燥,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为他们创造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往往会停留在表面,比较直观,他们的抽象学习能力比较欠缺,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几何图形时,不能局限于课本上所列出的内容,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积木,并在课堂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玩过积木吗?会不会搭建呢?这节课我们来搭建出你们认识的几何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提升。

3.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思维的培养不应局限于教材知识,教师应该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通过生活化教学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和探究思维。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枯燥的圆形放到生活中,计算花坛的面积和圆形铺砖面积。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思维方式,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4.布置开放式作业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把好作业关,通过适当地布置开放式作业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作业是一个巩固所学知识,应用所?W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学会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作业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开放式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计算矩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布置作业,即针对教室里的两扇窗户的尺寸来购买窗帘布,窗户的高和宽分别为2米,应该购买多大尺寸的窗帘才能满足需求?这一问题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答案,而是需要学生开动脑筋,从实际出发,考虑阳光、窗帘褶皱、美观度等多个因素。学生会发现这并不仅仅只是计算出每个窗户的面积就可以了,还要确保窗帘的面积大小能够彻底遮住阳光,兼顾窗帘之间的重叠部分和褶皱部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动,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对面积知识点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遇到问题时懂得思考多个可能性因素。

5.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第3篇: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

一、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小学生思维比较单一,灵活性比较差,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应采取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的思维,不能就题讲题,许多时候教师怎么讲学生也不理解,但如果能先举出一些简单的知识让小学生理解,然后再逐渐与复杂的知识联系起来,就会使小学生一点一点的完成所要学习的知识。

二、由直观到抽象

小学生对能看到的直观事物比较容易理解,而看不到的抽象事物让他们理解起来就会产生极大的困难,因此,我们可以先让小学生去看一些直观的事物,然后再利用直观的事物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抽象的事物,这样小学生就很容易去理解一些抽象的事物了。例如:在讲三角形时,小学生在脑海中可能没有三角形这一概念,那么教师可以首先拿出一些日常生活中三角形的物体让小学生先亲眼目睹,然后再去讲解这一概念和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这样小学生的思维由直观逐渐转入到抽象中来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更新角度

在小学数学中,同一道题,同样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如:“一个班级有学生56人,男生占5/8,男生有多少人?”这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但对于这样的题型,老师应更新角度重新提出新的问题:(1)女生有多少人?(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3)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等。另外,在解题时,也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更新角度从不同的方面,探求解题途径,以求最佳解法。例如:“计划修一条长1500公里的公路,前5天完成了计划的1/5,照这样计算,完成这条路还需多少天?”首先老师要让学生积极动脑,采用多种方法解题。

四、经常比较

小学数学题型繁多,可以让小学生在做题时多进行比较,因为比较是一种确定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过程,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和进行比较的思维习惯。如:教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性质、运算、应用时,就可以用其与分数比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中学会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学习的思维方法,这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能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

五、加强说理训练

小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个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分数时,由于小数与分数要经常相互转换,需要综合运用一些所学过的知识,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那么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知识点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分数相互转换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就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精心设计问题

第4篇: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182-01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各学科努力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效率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要理解尊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有创造性的人,都具有独立性。自信心、自制力,而且热情,判断力强、好奇、好胜: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既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认知,又要引导学生的知、情、意、行全方面健康发展。成功的教育需要的决不是压制。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合理要求。如,数学课上,学生有时要求不按照固定的小组进行讨论,和谁讨论可由他们自己选择;作业不要总留同一层次的;多给他们一些思考、实践的机会;多制造一些老师与学生对抗的机会等。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又尊重了学生的劳动,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从而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科学习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要创设生动活跃的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儿童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如果不去开发,那永远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只有适当的教育才能使儿童潜在能力向现实能力转化。要使学生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充分发展的天地,就要使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

2.1要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动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很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当时的情况或知识内容,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导语。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我有一个苹果,把这个苹果分给郎鹤亭和张晓龙两位同学,张晓龙接过苹果却说我分得不公平。请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说我分得不公平,那么怎样才最公平呢?"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导入语,既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又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分数意义中平均分的概念。又兴趣就浓厚,并且积极投入到思考中。所以,带有故事、悬念性或学生感兴趣的导语,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快速地参与学习。

2.2要精心设计学习"小障碍",培养学敢于挑战困难的意志品质。平坦无奇固然可使学生的学习比较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昧。因此,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开发其创造潜能,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巧妙地设置一些学习上的"小障碍"。只有这些"障碍"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发展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四则混合运算一课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2000/(25-20)4要求学生用文字的形式给大家表述出来,学生听后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2000除以25与20差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25与4的差除2000的商,再乘以4,积是多少?有4乘25减20差除2000的商,积是多少……充分体现了从多角度切人的思维品质的灵活与变通。我充分肯定了儿童思维成果后,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小障碍"。这道题最后要求商,怎么办?学生想了许多办法,都不太满意,最后进行讨论,结果是应该有一个括号就好办了。这样,通过越过数学小障碍,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创造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3要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兴趣和动机是学好数学内在动力源,但问题则是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契机。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验证设想,发现规律,则学生会更多地获得成功和自倍。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一课,我让学生们计算一个等腰梯形的面积。学生看题后,觉得无从下手,可让学生们动手尝试,剪一剪,拼一拼,凑一凑。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想办法计算其面积。通过剪拼把等腰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并计算出了它的面积。又如:梯形的认识及面积的计算一课,可请学生运用数学的转化思想,计算梯形的面积。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三道与之有关的问题,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去尝试。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都通过剪、拼、摆、把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培养了创造性。

第5篇: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培养 思维能力 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从学前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增强思维,提高智力水平,需要数学来完成。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与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义

小学生处于将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跨越的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培养出来。小学数学教学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学生在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运用思维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判断等。也为运用思维能力提供了依据。数学具有本身由多组判断组成的特点,判断有专业的数学术语、逻辑术语和符号,一些判断进行逻辑推理可以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这些判断的集合产生了数学这门学科。小学的数学内容比较简单,不需要推理论证,但是需要推理判断,而推理判断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其处于将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跨越的阶段,也是发展其思维能力的黄金阶段。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教学目的,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思维能力才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这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提及,而数学又是一种锻炼思维能力的有力措施,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两者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积极促进效果。一方面,思维能力强,其对数学的领悟能力自然也越强,另一方面,数学思维又能全方位化小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单纯的大脑活动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活动,如口头、四肢等的活动,联系起来,将思维扩散开来。以人教版教材中指导学生认识1-5这些数字的单元为例,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认识这几个数字怎么写的、怎么读的,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数字的拆分与组合,这无疑能起到扩散思维、促进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

(一)贯穿教学内容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如: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题及应用题、测量、画图等方面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况的描述。通过实物与事例,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比较、正确判断,进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教学圆形的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圆圈,告诉学生这就是圆形,应当先找一些具有圆形特征的不同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然后抽象地描述出图形,概括圆形特征。教学计算法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例如:加法结合律,多列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如(1+2)+3=1+(2+3),先将1和2相加,相加得数再与3相加,与先将2与3相加,相加得数再与1相加的结果是一样的。引导学生找出这几个例子的共通点,即等号左端前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第三个相加,等号右端后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与第一个数相加的结果一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结合律。

(二)设计好练习题促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有效快速掌握解题方法、熟练计算,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思维能力,解题练习是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设计好的练习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一般的小学课本后面都会有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这些习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不一定适用于教学的需要,由于班级不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调整和补充,例如:学生没有掌握解题方法,则需要教师出一些较简单的习题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熟悉掌握: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稍微加大习题的难度;做到有针对性的设计习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是切合生活实际而开设的一门新型课程,将教学与活动结合,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给学生全新的体验,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创新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与系统性,教师在长期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来,具体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之中,给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创设机会,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用启发式突破学生难点,重视学生的求证方法。教师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挖掘学生潜力。

第6篇: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法;思维能力;逻辑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融入思维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会对知识死记硬背,当遇到问题时能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其中的能力很低,数学在这方面表现的尤其突出。最近我们在某个小学做了这样的数学测试题,现在有两个塑料桶,一个能盛水5千克,另一个能盛水3千克,问:如何利用这两个桶测量出7千克的水,针对这个测试,我们在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各自选择一个班来解答,在最后的测试中,我们发现了在二年级的学生中,没有一个人做对,四年级有25%的学生做对,六年级有一半的学生解答出来,其实这道题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连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会。在这之后我们又出了一道题,现在有两个数字,3和5,(这两个数字可以重复使用)运用加减法怎么得出结果7,在换一种说法的情况下,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全部都解答出来,这就是典型逻辑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

一、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学生能轻而易举的解答出数字题,但是若把这个数学题融入到应用题中,很多学生就不会解答,在测试中,很多学生在解答第一题的时候写的不会,但是在第二题的解答中,写着5-3+5=7或5+5-3=7,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并没有注意这两个题其实都是一样的。这也是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习惯性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在进行数学计算训练时,只片面的训练学生的解答数字能力,几乎没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没有注意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往往是先从背数开始,然后进行20以内的加减法,再到背诵九九乘法表,这让数学过于的符号化和高度化。让学生以为数学就是单纯的计算数字。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正确的认识数学教学的真正含义,并进行适当的计算技能训练,在进行计算技能训练时除了具体的答案背诵,还要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思考问题,去理解问题,并主动去挖掘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学生的特点进行独特的教学

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特点就是自我约束能力差,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独特的数学教学。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思考,这样不仅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出新发现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老师可以在讲述正方形和长方形时开展“拼积木”的活动。让学生们把相同的正方体拼凑成不同的长方体,再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凑成不同的正方体,这样不断地转换不仅仅可以让孩子更加深刻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课题,对于一些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设计新颖、与众不同的例题,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的教学中,老师使用不同的进行教学方法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让学生保持一个最佳的状态去学习数学。比如,学生在学习分数的除法后,让学生对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的运算进行比较。若就让学生按照平时的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趣,我们可以采用实物来进行讲解,比如用水果糖的分发为例,总数是多少,有多少个学生,每个人可以分到多少颗糖,以及每个学生手上有多少颗糖总共就有多少颗糖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比如在学习了圆的面积后,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计算出家里钟面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让学生测量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积;在学习了长方体的面积后。让学生计算出自己文具盒的体积。将数学学习引申到实际生活中,让孩子明白数学其实并不神秘,它随时都在我们身边围绕,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和思考。这样就能让那个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上的有效教学,除了对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进行培养,准确把握教学的特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进行加强之外,还要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7篇: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能力、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基础教育课程越来越明确了教学的观念,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为学生奠定良好发展基础的重中之重。

新课标认为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就要使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思考者,必须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各个环节是尤为重要的。

一、强调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首先是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属于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分析相关的问题,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是读教材外的书刊,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读报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动态。

最后是读生活,有人说生活是一本很好的书,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也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原型。新课标非常强调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读数学,找数学,在生活中读到的数学知识有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对他们自身来说往往是印象最深的,而且是最感兴趣的。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强调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础方法。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而严密的学科,所以,数学中的听相当重要。可能只有一字之差,然而意思却截然相反。数学中的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发言。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听同学发言,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因此,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特别提倡小组交流,博采众长,在组内活动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与人交流的习惯,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三、“讲”中的学

作为老师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会做题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学生,只有自己会做又会给别人讲解的才是优秀的学生,学生在做题时锻炼的是数学思考能力,在讲解时锻炼的是数学思维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新课标提出了综合课程的概念,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第8篇: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高中数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融的课堂,思维的训练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来实现的,所以创新的思维能力锻炼需要从双方传达信息中的兴趣交流开始。对新课改的创新教学手段应用好,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进步。

一、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构建新的认知体系,并且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思想中的灵活信息,学生在平时的解题、考试中能够轻松应对各种数学问题,激发自己的成就感,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对整个数学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

当然,这也要靠教师灵活的教学思路作为辅助工具,从学生自身目标实现上“领导”他们获取更高的成功。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施有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它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在大方向上,将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应用方法区别对待,在小方向上对于每个阶段的学习计划进行科学划分,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促进创新教学手段的落实,使学生在数学教学面前能够主动学习,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

二、用探究性的学习指导、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高中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重要性,必须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发现与创造的历程,对课本中数学公式的推导、演变过程必须认识清楚,这样才能让学生解除更多的疑惑,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增强自己的求知意识。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一定要将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交给学生自主解决,做好辅的指导工作,从解题思路上转换原有单一呆板的方法,用创新的手段找到更好的解题思路。

比如在研究支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个三角形纸片做工具,过三角形顶点A翻折纸片,出现折痕AD,再将翻折后的纸片竖起来放在桌上。当然,此时BD、DC是与桌面相接触的。那么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问题来给自己创设更有难度的解题方法。比如可以有以下提问:

1.AD与桌面是否垂直?

2.若不通过A点是否能够得到与桌面所在平面垂直的折痕DE?

3.如果我们把折痕抽象为直线,把BD、CD抽象为直线,把桌面抽象为平面,那么你认为保证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是几何课本上的重点内容,需要学生自己细心地解决。通过合作将这些问题解决,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首先弄清楚问题的学生要帮助尚处于疑惑状态的学生,教师在全体学生遇到综合性的“疑难杂症”,要在课堂上详细地解决此类题目,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加深学生的解题印象,使他们能够牢固记住解题原理,而不是只停留在单纯的死记硬背数学公式上。

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创新思路养成

“举一反三”方法的渗透运用是数学课堂上学生必须养成的一种解题习惯,因为数学考试或者现实中的数学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千变万化的数学题目出现的时候,是考验学生对课本内容理解程度、自身灵活解题思路掌握情况的一个机会。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当中,更应该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将这种创新思维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达成这一目标。

善于解题的学生不会用单一的方法解决一个问题,在遇到相似问题的时候,他们喜欢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创新的思维模式可以带动这些学生变换题目中的条件,从已知的信息中获得更多的启示,从而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相同的问题。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要靠教师在课堂上精心的指导,加上学生自主训练与能力培养,才能真正将创新的解题技巧运用在各种数学问题的解答上。

参考文献:

第9篇:培养数学思维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56-02

前言

在我国传统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培养方式主要是,使学生从大量练习中获得学习经验,利用这些学习经验向其他数学知识中的迁移完成后续学习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培养方式的应用常常会产生一些问题,这种问题主要是由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发的。

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

从整体角度来讲,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升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质量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良好培养,他们会将这种数学思维能力应用在实际的学习和问题解答过程中。与其他学生相比,具有良好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更容易从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他们的学习质量也相对较高[1]。

(二)使得学生更加符合现实社会的需求

社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思维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之下,具有良好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更容易解决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的实现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一)联系生活中客观对象培养法

这种培养方法是从高中数学的特点出发的。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知识的抽象性特点更加明显。为了保证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目标的实现,教师可以将联系生活中客观对象培养方法应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生活中客观对象的应用具有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作用。在由客观对象向实际数学知识的引导过渡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2]。

(二)表象培养法

对于高中数学而言,教师对直观教学的强化具有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作用。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表象培养法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这里以高中数学教材中的空间异面直线知识为例。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充足的硬纸片。当讲解完空间直线的异面、相交以及平行三种位置关系之后,可以让学生将硬纸片材料折出异面、相交以及平行的位置关系。当学生利用硬纸片得到空间异面直线之后,可以让学生用手沿着这两条直线摸一圈,使得学生对空间异面直线有充分的理解。

(三)兴趣激发培养法

高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对此,注重学生高中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之后,更容易主动进行主动探索和学习[3]。

(四)解题思路培养法

在解答数学题目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第一,变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需要通过角度的变化,将数学问题中的本质属性暴露出来,使得学生能够快速发现数学知识中的实际结构规律。由于这种教学方法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数学问题或数学知识进行考虑,因此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会发生提升,其在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会得到有效拓展。第二,数学问题解题思路探索法。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的过程中,解题思路是影响问题能否顺利解决的主要因素。对此,教师可以从这方面入手,通过恰当数学题目的引入,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数学问题解题思路探究氛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数学探索思维能力会得到有效培养。

结论

对于学生而言,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会对他们数学学习目标的实现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主要包含联系生活中客观对象培养法、兴趣激发培养法、解题思路培养法等。教师应该将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作为参考依据,完成对所需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

参考文献:

[1]白慧明.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