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素质培养体系范文

素质培养体系精选(九篇)

素质培养体系

第1篇:素质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素质学分

作者简介:李晓堂(1978-),女,辽宁海城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核’培养目标下校企共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模型和实践模式研究”(编号:GDJG2015251),主持人:李晓堂;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重大招标课题“基于‘三核’培养目标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模型构建研究”(编号:zdzz15019),主持人:李晓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9-0031-05

随着我国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在大力强化岗位技术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学生素质培养与学分的结合途径,大力构建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高职学生素养培养学分制的运行机制。在核心价值观、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三核”人才培养理念的背景下,本文从素质主体内容着手探讨构建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认定学生素质学分,通过流程环节、操作规则和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学生素质学分有效实施。

一、以核心价值观和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构建“四级”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的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在道德养成中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追求现代技艺中传承优良传统,是实现二者融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求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使其成为具备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不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需求的需要,还为学生职业生涯健康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人民自我培育和践行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是当代中国每个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1]。高职院校是培育和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融合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理想信念、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艺共生发展,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明了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高职大学生实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追求指引,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规范,是他们自身价值和行为举止的本质属性。

(二)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与主要抓手

职业核心能力,即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具有指引性、规范性。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8项核心能力”[2]。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已成为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2]。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可概括为两个层面的要素,一是显性层面的要素,即“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3],另一是支撑能力的隐性要素,即人文素养、审美情趣、职业心理、身体素质等。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再拘泥于单纯的能力,还应包含能力发展的支撑要素。这有利于将能力与能力发展联系起来,能力培养与培养途径联系起来,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形成符合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三)“四级”指标体系是学生素质培养的操作指南

根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高职教育的实情,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细化内容划分为四个层级的内容体系,第一层级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核心能力构成,第二层级是由思想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核心能力显性要素、职业核心能力隐性要素构成,第三层级是由政治思想、道德法纪、职业态度、职业责任、适应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心理、人文素质、身体素质等28个要素组织,第四层级则是对第三层级的模块的解释、说明。四个层级构成一个职业教育细化内容体系,不同层级之间不是孤立、分隔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但是前一个层级统领、涵括下一个层级的具体内容。具体见表1所示。

二、以培养指标体系为基础,合理认定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

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高职素质教育学分按照以人为本、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等原则,从认定机构、细化内容、学分设置及达标要求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和潜能,帮助学生实现政治素养、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共生发展,最终服务于“专业技能与高素质相结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认定中心、认定站、认定小组”构成“三级式”素质教育学分认定机构

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机构是校企合作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分支机构,与教务部门共同负责学生素质教育学分。根据机构内部级别的高低,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机构分为:认定中心,认定站和认定小组,见图1所示。第一、认定中心,负责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统筹协调,素质教育学分的规划指导、组织实施、培训、学分审定、网络平台维护管理及成绩等工作。J定中心办公室设在学生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领导任认定中心主任,成员由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第二、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站,负责学生的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工作,包括素质教育活动的计划与组织、违规处理及复核上报等工作。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任认定站主任,成员由学生办负责人、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学生干部代表等组成。第三、素质学分认定小组,负责本班同学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工作,包括班级活动的组织开展,学分申报材料审定、分值认定、成绩公示及录入上报工作,带班辅导员任组长、成员由班团支部书记任副组长,班委等组成。

(二)理论教育课、实践教育课构成素质学分培养的主要途径

设置素质学分既要基于高职教育现状,又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调动教师和学生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素质教育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素质教育必修课由素质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见图2所示,其学分每学期认定一次。素质教育课共8个学分,必须在前两学年内修满。每学年设4个学分,要求学生在本学年内修满必修课《素质理论教育》和《素质实践教育》各2个学分。学生在学年内完成课程所指定的具体项目将获得相应分数,经认定中心认定后,项目累积得分即为课程成绩,成绩最高100分,累计得分超过100分按100分计算。课程成绩达60分者视为课程合格,授予2个学分。未达60分者视为课程不合格,不得授予学分。未达85分者取消本学年相关评优资格。素质教育必修课不纳入奖助学金绩点计算的范围,但毕业前未修满实施方案中规定学分的,不予以毕业。对于尚未完成单项及总分达标要求的学生,学分认定机构将采取相应补救措施,一是第一学年未达标的,通过帮扶机制,制定个性化方案引导其修满学分;二是前两学年学习结束后仍未达到学分要求的学生,通过重修、补修的方式,帮助其修满学分。

三、形成流程、规则和制度,确保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有效实施

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的实施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增强职业核心能力为重点,规范实施流程、强化实施要领、完善保障制度,实现专业教学和素质教育相互融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衔接,优化育人系统的整体效应,凸显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四大环节”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主要环节

高职素质培养学分的实施流程有利于保证各阶段工作方向的一致性和工作效果的统一性,有利于改进和弥补现有工作的不足,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学分化的发展进程,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利用最大化,高效、高质地完成教育目标。实施流程主要有学生申报、小组认定、按院汇总、成绩等四个环节,见图3所示。第一、学生申报,学生填写相关表格,提交资格证书、荣誉证书等佐证材料,申请认定素质学分。第二、小组认定,素质学分认定小组(班委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核,逐项打分,填写小组审核意见。第三、按院汇总,素质学分认定站审核各班级认定小组上报的素质学分认定申请表,签署认定意见。第四、成绩,素质学分认定中心对各二级学院上报的相关资料汇总复核后,需报学校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集中评议。经评议授权后,认定中心可将学生个人的学分信息上网。学生申报、小组认定、学院汇总、成绩公布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四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进展状况都将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开展,甚至影响到整个素质学分认定的实施。所以,注重实现每个环节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和顺利完成素质学分认定的关键所在。为了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应该“建立相关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实时动态监测创新学分制的实施与评价,严防创新学分制度流于形式”[4]。

(二)规则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操作准则

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的实施不仅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还要是一个有侧重、有监督的过程。只有在程序化过程中不断强调或者纠正,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全面地实施,才能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到达素质教育学分化的初衷。规则让指导评价者详细分析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业成果,判断学生自行设计的问题解决方案或其他学业成果的质量水平;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详细的反馈信息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如何去做才能达到优秀水准[5]。素质教育学分化的实施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学分意识、成果统计的规范性、学分认定的严肃性。第一、规范《个人素质教育学分认定册》,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学分意识。《个人素质教育学分认定册》用于每学期登记、考核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学习经历,认定素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成绩,强化素质教育学分的影响力。第二、认定成果,合理确定素质学分。同一成果不重复认定,在不同级别中获奖,只能按最高级别分数计算;对于团队成果,团队成员均可以最高级别奖励申请;原则上,实现一学年一认定的规定。第三、建立监督机制,监控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合法性,严肃查处违纪行为,凡是有作弊的行为,将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监测、评估、优化实施流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推动素质教育学分的顺利实施。第四、规范用印,确定学分效力,经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议授权后,学分认定中心可用印,同时严禁弄虚作假、,如有违纪行为,按照教学事故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第五、确立反馈与帮扶机制,及时将评议信息送到参评学生,让学生有纠正的机会,实现评定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相结合;深入探究素质学分认定结果,对尚未认定成功的,帮助其分析原因,设计个性化方案,指导学生获得学分。

(三)规章制度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基本保障

素质教育学分的实施需要合理规范着素质教育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便减少教育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发挥各要素的效用最大化。因此,制度保障成为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践行素质教育,使之具有实效性,真正成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为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6]。素质教育学分的保障制度不是单一的制度文件,而是多元化的制度系统。有对公共选修课程规范的文件,也有对实践课程规范的文件;有对教师管理规范的文件,也有对学生管理规范的文件;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范的文件,也有对职业核心能力规范的文件。第一、在课程规范方面的制度文件,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公共x修课程实施管理办法》、《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等,帮助、指引大学生合理选择适合素质教育的校内、外课程,即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第二、在管理规范方面的制度文件,高职院校可以制定《校企合作素质教育制度委员会工作制度》、《行企辅导员管理办法》、《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等,强化各方主体的责任意识,规范各方素质教育的行为举止,使学生素质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第三、在内容规范的制度文件,高职院校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制定各类文件,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学生精品社团管理办法》、《心理委员管理办法》等,不断扩展学生素质教育的范围,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大范围地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

高职学生素质培养学分化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有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有扎实有效地实施。当前大学生观念更微观、现实和具体,内在矛盾和冲突更为明显和复杂多样[7]。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从不同视角和途径去探索、实践,探寻到可复制、可借鉴的素质教育学分化的机制和模式,以便提高整个高职素质培养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愿景。

参考文献:

[1]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2):10.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66,65.

[3]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3):95.

[4]刘山文.挑战与应答:创新学分制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1):57.

[5]张向众,李永B.真实性评价中的评分规则[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50.

第2篇:素质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创业教育 创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74

"Four-in-One" to Build 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ies Cultivating System

JIN Xin, DU Tingting, WU Zhen

(L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25)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popular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hether it is a social environment, or educators, or college students, many of them have not understood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y comprehensively. Based on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y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y,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puts forward the "four-in-one" method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quality system, to provide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ial qualities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①

1 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创业素质是大学生从事各种工作,尤其是创业创新工作所应该具有的创新创业方面的基本特质,是大学生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而获得的稳定的、实用的、长期的基本能力和品质。具体来说,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和创业实操等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在创业的实施过程中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关乎创业的成败。

2 高校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以各种形式开展创业教育,但是由于受社会环境、教育者素质、受教育者素质等种种因素的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及相关活动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一样,总体发展缓慢。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1 社会环境方面

(1)社会和高校中部分管理者的教育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对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理念认识片面。很多领导、老师、学生对创业教育认识不透,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创业,并不能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2)创业教育缺乏必要的组织制度保障,各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各自出台的创业教育鼓励政策互不能衔接,给学生创业教育与实践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学生在创业教育与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有效成果也很难向企业转移,造成了高校的创业教育走向了形式主义。(3)没有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与创业素质评价体系,导致创业教育普及面较窄。在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财力投入少,创业实践活动也仅限于极少数人参加。创业教育影响与普及程度较低。

2.2 教育者方面

(1)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活动,这就要求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既要具有创新创业知识与意识,也要有具体丰富的实践经历与经验,同时也应当与企业界保持紧密联系。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自己专门的、成体系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目前,我国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属于兼职教师,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校内职能部门的干部或各个学院的高校辅导员或相关学院的专业老师。虽然,他们长期从事大学生就业相关工作,较为熟悉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就业创业政策,学生管理经验丰富,但是,他们往往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培训,理论知识缺乏、创业经验匮乏。当然,也有一些高校从校外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者担任学校的兼职创业讲师,但这仅仅能够解决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业教育发展的棘手问题。

(2)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教学部门来全面负责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开发、研究与管理。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都是由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相关部门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来组织实施,效果一般。有的高校创业课程仅仅面向毕业班,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水平低,致使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大学生创业的实际需求。创业教育缺乏符合国情的权威教材,在创业教育中,往往使用国外直接翻译过来的教材,其中的内容和思路与我国的基本教育规律及国情不相符合。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将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不联系,脱节严重。课堂教育形式单一,基本沿用老一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容量超标,经常是一二百人一起上课,教学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

(3)创业教育大多以理论指导为主,没有或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开展的创业教育,基本上都是以理论为主,基本没有为大学生提供获取创业素质的重要环节――实践。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但实践实战的机会很少,难以掌握全面的创业素质。即使部分高校采取了诸如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开辟实训室等措施,由于规模和场地的限制,也仅仅使少数原本创业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得到了提高,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提高创业素质的目的。

2.3 受教育者方面

(1)缺乏创业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在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中起重要的动力和向心力作用。对于缺乏创业意识的年轻的大学生来说,创业往往成为找不到工作的最后一条出路,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2)创业品质不健全。创业品质能够对创业素质结构进行有效调节。大学生创业品质不健全的主要表现有,没有毅力、缺乏恒心、团队性差等等。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创业“三分钟热血”、团队管理混乱等现象的发生。(3)创业能力欠佳。创业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的成败。值得肯定的是,当代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其领导组织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确实显著提高。但是,对于创业能力中非常重要的化解风险能力、适应能力等就显得比较缺乏,出现临事慌乱、临难而退的现象。

3 “四位一体”构建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体系

3.1 树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理念

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引导广大学生及时关注变化的世界,通过高校系统化的创业素质培训,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潜在的激情、智慧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最终推动家庭、企业、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化的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的理念,从狭义上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以及社交和管理能力的创业者。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面向未来的集知识、能力、素质、品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更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三大教育体系的整合,是人类职业生涯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2 建立创业理论教育的新体系

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涉及众多的学科领域,不仅应该包括创业的基本知识,而且还应该包括经济、贸易、管理、营销等相关综合知识;创业教育的课程不但要传授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应该能够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等素质。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选择性,课程设置应该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修课和辅修课。课程的开设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专业特色,实现跨学科的课程资源共享。

3.3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打好理论与实践的过渡平台

(1)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讨论活动。课堂的创业教学活动主要讲授创业的基本理论,应主动考虑校园文化活动如何与之对接。多设计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思考的创新创业主题。通过主题班团会、班级活动、专题讨论等,复习巩固理论知识、激发创业热情、培育创业意识。也可以定期举办创业创新类的沙龙或论坛,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及创业各环节的相关专家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2)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既是新产品、新技术的上市策划,也是一个企业的创业计划。我国自 1999 年举办第一届全国性的创业计划大赛以来,至今年即将举办第九届。实践证明,创业计划竞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创业的部分过程,并能够使学生从中获得一定的创业体验或间接经验。

(3)开办大学生创业孵化提高班。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会涌现出一批创业素质高,创业愿望强烈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加以重视,可以通过一定的选拔,把他们挑选出来。为他们开设“创业孵化提高班”。科学安排教学和实践内容,采用理论讲授、经验介绍、案例讨论、企业调研、专项技能强化等形式,对他们进行更详尽的创业教育。

(4)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等课外实践活动。创业人才的培养,重点在创新教育。学生在参与课外科技创新的科研活动过程中,在学着做事、科研的同时,也会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信息收集、文献检索等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学生在参与讨论、调查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自己的创业心理品质。学校应该为科研能力强、创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在创业创新的道路上脱颖而出。

3.4 以公司模式运营创业类社团,为大学生提供商业实战机会

为了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理论的实践机会,可以在校内建立具有一定实战背景的“准公司”。而这些“准公司”最好的载体就是大学生社团。在保持大学生社团公益性的前提下,寻求可以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社团管理经营新方法,可以尝试企业模式与商业手段的运用,逐步提升其在提供公共服务和满足学生实践需求方面的双重效益。②

项目课题:2014年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课题编号14AJY083)

注释

第3篇:素质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高职 通信专业 职业素质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53-03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及其在通信行业中的体现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方面。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每一个工作岗位最基本的规范和约束,在通信行业中则集中体现为“三不动、三不离、三不放过”。检修前不联系好不动、对设备不了解清楚不动、运用中的设备不动等“三不动”是通信行业从业人员基本工作规范;检修完不复查试验好不离、发现故障不排除不离、发现异状异味异声不查明原因不离等“三不离”主要体现劳动态度和奉献意识;事故原因不分析清楚不放过、未定制度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职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等“三不放过”着重反映责任意识的要求。职业道德是在长期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道德,通信机房中的保密制度、生产作业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意识等都属于通信行业职业道德的范畴。职业技能是指在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或经验,通过练习或实践而形成的复杂的操作能力,可以按一定方式进行练习或在实践中通过行为模仿逐渐形成,这正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功能。

由此可见,职业素质的培养特别是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隐性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下通过单一传统的课堂教学根本无从实现,需要一个全面、系统化的培养体系。

二、高职通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依托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新内涵,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将企业力量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据此思路构建的通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将职业标准中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映射到具体的实施载体即课程中,并重点在课程中体现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隐性知识”的要求。融入职业素质要求的课程考核方式,在考核职业技能的同时,突出对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评价和量化。面向职业资格鉴定的综合技能训练,是专门面向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证书开展的综合性、系统性训练,并且最后完全从企业的视角进行综合评价,即通过能否获取相应的证书来进行评价。依托实训基地开展的生产性作业,是整个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中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将专业学生完全置于实际工作岗位或实际工程项目中接受实战锻炼,对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进行综合检验的同时也是一次综合性的系统训练。

图1 通信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架构

三、高职通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实践

以下主要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来进行阐述。

(一)与通信职业标准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职业素质的要求

依据所面向的铁路通信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高速铁路通信岗位标准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开发和设计,把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将职业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逆向构建出以符合实际工作任务的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与适应性;将职业素质培养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在制订与执行整个教学计划的始终;把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并将学生职业素质形成全过程的各项活动有机地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体系。

首先,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以通信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为依据,本身就融入了职业素质的内涵与要求。其次,课程体系中的专业主干课程均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在“做中学”,能充分实现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最后,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专业学习指导、专业综合实践等课程,专业学习指导课以讲座的方式开设,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开展专业课程学习、专业发展前沿、现场岗位要求、学生专业发展定位等方面的讲座,使专业学生在认知职业素质要求的同时,找到合适自身的专业发展定位。专业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方式灵活机动、不占用正常教学时间,由学生抽取课余时间完成;主要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实践内容由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发展定位选择,在专业相关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规定工作量的生产性作业即可。

(二)基于过程的课程考核责成学生修炼自身职业素质

将通信行业职业标准的要求转换成考核要求,将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标准转换成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促使学生修炼自身职业素质,具体的实现途径和措施包括:

其一,借鉴职业资格标准中对考核鉴定方式和规范的要求,开展基于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在全面考核操作能力等技能之外,强化工作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团队合作等“隐性”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如通信线路与综合布线课程的任务考核中,就安排有两位学生合作完成一个接头盒中光缆的接续,同时对工作场地的清理、过程中对工器具使用和爱护都体现在了考核评分标准中。

其二,借鉴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作程序和流程,最终在课程考核中体现为任务工单的形式,考核亦加载在任务工单的执行过程中,考核内容涵盖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如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完全模拟企业现场来设置工作任务,从故障受理、故障排查到总结分析,全过程的考核均体现在任务工单中。再如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课程的考核,在按前述思路贯彻过程考核之外,在最后的试卷考核中,也完全模拟了国家通信工程概预算从业资格证的考核模式。

将考核鉴定的权限完全交给企业,企业按照在岗从业人员或“准员工”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评价。如专业所开展的多项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考核认证,最终的评价完全由企业掌控。

(三)面向职业资格鉴定的综合技能训练重点训练职业技能

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广西区通信管理局的磋商,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学生从2007年起可以参加线务员、通信终端(移动电话)维修员、电信营销员等三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2011年,通过与中望公司等企业合作,又新开发了工信部通信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专项技能证――通信勘察设计师和网络设备调试员(高级技能证)的考核和认证。种类齐全的职业资格证或技能证为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使其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发展规划和定位;职业资格证或技能证与专业课程学分之间灵活的互换机制,在促进专业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充分调动了专业学生职业认证的积极性;与职业岗位对接的培训内容、与工作现场接轨的实训环境、教学做一体的训练模式,使从2007届毕业生开始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人数和获证率逐年攀升,2012年的专业学生考证人数接近260人次,近年均保持在95%以上。

(四)依托实训基地开展的生产性作业是对职业素质的综合检验与锤炼

其一,与中国移动柳州分公司、柳州联通公司、柳州电信分公司合作,组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移动营业厅、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联通营业厅、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电信营业厅三大运营商营业厅。营业厅实施教师指导、学生经营、企业监督的运行机制,即营业厅的运行管理和日常运营均有专业学生完成,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只提供适当的指导和监督。

其二,利用学校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实训室现有工器具和设备,与工程公司及电信网络代维公司合作,组建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队,承接实际通信建设工程项目。近年承接和实施的项目类型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利用周末等课余时间前往铁通柳州分公司的各分局协助宽带安装与维护;承接柳州市广播电视局的光缆接续工程;承接完成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学生宿舍楼网络工程测试项目。

其三,依托学校相应的专业实训室组建通信终端测试与检修车间,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服务,目前涉及的业务包括手机维修和电信运营商的通信终端维修,曾为中国铁通柳州分公司、中国铁通北海分公司维修多批IC卡电话机。

其四,整合三大运营商部署在学院的在网运营设备,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柳州分公司联合共建三个生产性实训室,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专业学生协助企业进行机房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四、高职通信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实践成效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实施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如下:

其一,专业学生素质高,品质过硬。2008年冰灾期间,该校30多名通信专业毕业生在桂林地区移动基站连续值班达半个月之久,获用人单位的高度肯定与赞誉;2011届毕业生黄昌龙在广铁集团2012年度技术比武光缆接续及测试项目获得全段全能第一名,同届毕业生黄任福在2013年度再次获得第一名;近3年被南宁铁路局南宁通信段录用的毕业生已有20人担任工班长职务。

其二,打造出一支技能明星队伍。2010年以来该校通信专业学生参加区内外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13项,获奖34人次;2010年参加工信部主办的全国通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团体二等奖和网络优化单项第二名,是广西区内高职通信类专业首次获奖;2010年参加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项目获一等奖,实现了广西区内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

其三,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扩大专业吸引力。一方面,专业毕业生凭借其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职业能力,受到铁路企业和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近3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达到97%、一次签约率保持在95%以上,有80%以上的毕业生被分配到铁路企业和相关企业工作,多家企业与专业开展“半订单”和“全订单”培养,现已完成订单培养20多班次。另一方面,专业的“品牌特色”效应逐渐显现,在为广州地铁培养了3届“半订单”学员之后,青岛和厦门地铁慕名而来洽谈合作,该校现已成为这两家公司在国内唯一“全订单”培养通信维护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周群.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建设案例阐述[J].高教论坛,2010(10)

[2]首珩,陈维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5)

[3]刘功民.高职教育“企业本位”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4]邱同保.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J].职教论坛,2009(8)

第4篇:素质培养体系范文

一、 基于能力培养的普通物理实验培养方案

物理实验可分为理论性(验证性或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三种实验类型。近年来,我们根据实验室引进的先进实验设备,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优化物理实验项目,提出了分层次教学的设想,对物理实验项目进行设计性和综合性设计,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基于能力培养型的普通物理实验培养方案。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对不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将普通物理实验内容分成二年级的必修课和四年级的选修课来完成。必修课按理论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开设,而选修课则主要是开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1.素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贯穿于物理实验教学的始终,也是确立物理实验项目的依据,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除了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他们严谨的学风、科学态度和实验应用能力外,同时还特别注重他们各种能力的培养。所选择的实验项目既要有利于验证理论,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又要有利于在物理实验中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实验、积极探索的物理思想。

2.能力的培养

普通物理实验是高等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大学生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的重要基础。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这一观点一直是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通过物理实验,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接受了科学实验的初步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实验基础。但是,这种实验教学也引起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容易把“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教学要求得过死,把“训练”看得过重,在每个实验中,都定要求、定内容和定步骤,学生只能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思维定势严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另外,常规实验大都是一些经典的、传统的,而反映现代高新技术内容的比较少;验证性的实验较多;实验技术比较陈旧;力、热、电、光各自独立的实验多,而综合的实验少。常规实验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种种弊端已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近几年,全国高校已开始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一方面不断充实和加强现代高科技内容,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现在已出现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应用性实验、专门化实验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并且它们正在被不断实践和改进。

3.物理实验项目设计遵循的原则

根据“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模式,我系物理实验项目设计遵循的原则是:既要吸取传统实验的精华,又要突出现代实验的特点;既要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又要突出本实验室的优势。根据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及各专业的要求,依据所设计的实验项目决定将要配置的实验器材,要求这些仪器既有经典的又有现代的;既有自动的又有手动的;既有模拟的又有数字的。概括起来就是传统的和现代的、基础的和先进的二者兼顾。开出的实验项目要传统与现代内容并存;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训练与独立设计结合。给不同智力、不同需求的学生以充分选择的余地。这样可以改变按传统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开设的拼盘式的旧体制实验,代之以“理论性(基础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新的教学体制,使实验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为主线,因材施教,教书育人的新体制。

4.开设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性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实验基本技能之后,为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动手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实验课的教学模式较之理论课更具有灵活性,因而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更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设计性物理实验在教学改革中推出的全新的教学方式,无论从它的形式、内容还是要求上看,都处在不断试验、充实、发展和完善之中。

设计性物理实验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给定实验题目,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拟实验方案,自选仪器,自己设计组装线路和设备,完成实验项目所提出的要求。例如,近几年开设的电阻的测定、凹透镜焦距的测定、万用表的设计与制作等设计性实验;二是给定实验设备,实验题目自拟,即由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器材,自己选择实验题目(内容),拟定实验方案。例如,我们在学生学习了基础的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后,开设了设计性的迈克尔逊干涉实验,采取的就是后一种设计性实验类型。

设计性实验是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的一次检验,也是训练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拟订实验方案、选择和组装仪器、测试和处理数据、写出小论文式的实验报告过程锻炼的极好机会。与一般的常规物理实验相比,设计性实验更注意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智力,培养和发挥学生创造设计的能力。

5.建立物理实验创新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建立了物理系创新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物理创新实验基地的学生,在2005年得到了我校首届大学生创新基金四个项目的资助。他们设计的教学软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赵传亮等同学撰写的论文《利用Dreamweaver MX 2004制作实验室网上选课系统》,发表在我校自然科学学报上。

二、 丰富实验室文化底蕴,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第5篇:素质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考核评价体系;课程考试题库;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06-02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我国盛行,其结果一方面严重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误导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考核方法及考核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其成败得失对教学新体系的重新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进行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既要坚持相对稳定的教学质量,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前者可实行试题库或试卷库制度、考教分离等措施,后者须建立一个能全面、客观、合理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

作者以长沙学院日语专业为试点,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以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把传统对成绩的一次性考试评定,分散到学习过程节点的质量控制,将考核贯穿到日常教学中,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从而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

一、标准化课程考试题库制度的实施

使用试题库或试卷库组卷,可以使考题与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协调一致,容易进行教学质量的检验,及时根据发现的问题对教学工作做出调整,有利于推动整个日语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从2010年开始,长沙学院日语专业的“综合日语”、“日语口语”、“日语听力”等专业必修课都已经全面应用标准化课程考试题库对学生进行考核。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分析课程考核的重点、难点,以及全部教学内容覆盖面,综合考虑考核内容、能力层次、题型难易度、题量、题型等多方面因素,科学地编制了大量符合教学要求的课程试题。我们采用的标准化课程考试题库,设计合理,内容覆盖面广,重点、难点突出,分类适宜,题型多样,题目的科学性、新颖性、准确性良好,具有较广泛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在标准化课程考试题库制度全面实施的五年间,日语专业必修课的考核做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这种全面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核制度,使日语专业课考核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目前,长沙学院日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普遍认为,采用标准化课程考试题库进行考试,更全面、更科学地检验了学生真实的知识水平,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各个教学环节的考核方法改革

以往必修课的考核形式几乎一律为闭卷考试,采用百分制计分,而选修课及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形式则比较灵活,但大多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为唯一目的。这些考核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更加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素质。

长沙学院日语专业的考核模式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目标,强化考试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作用,加强考试的能力考核功能”为指导思想,强调过程,重视过程,淡化结果。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实际情况,对不同性质的课程、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开卷、半开卷、笔试加口试、提交论文或报告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以及百分制与等级制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考核内容上,我们适当减少了客观题比例,由原来的70%降至60%,而相应增加了覆盖面大、知识点多的主观题比例,将其提升至40%,从而更大程度上突出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

与此同时,我们在学生的总评成绩中还参考了平时成绩(约占总成绩的20%~30%)。为保证平时成绩的客观、公正,强化对学习过程的监督,教师充分考虑课堂小考、课外作业、课堂回答问题、出勤等具体情况,另外对突出的优秀作业还可酌情加分。通过以上做法,改变了过去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情况,从根本上实现了考教分离。

在对考试过程的监督管理方面,我们严格执行有关课程考核的管理规定,规范管理考试全过程。教师出卷要填写《长沙学院课程考核命题双向细目表》和《长沙学院课程考试(查)命题审定单》,经日语教研室主任和主管教学的外语系副主任签字方可采用。教师对试卷的评阅要做到认真负责,以流水作业的形式组织批改,阅卷结束后要填写《长沙学院试卷分析表》,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包括题量是否适中,难易是否适度,成绩是否客观,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等,从多方面对试卷做出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

三、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为了使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适应商贸、旅游等行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长沙学院日语专业竭力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在学校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任课教师和学生自评的方式。教师在课程考试结束后,须认真填写《长沙学院试卷分析表》,针对问题和差距,提出解决办法。而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一般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问卷调查,即由外语系组织,每学年对日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另一种形式是学生座谈,即由外语系领导和骨干教师每学期组织两次学生代表座谈。在座谈中,既要求学生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也要求他们总结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用人单位的参评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和学校需共同参与评价。目前,长沙学院日语专业已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国外实习基地,有60%的学生可以在日本的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为了确保赴日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日语专业制定了《长沙学院日语专业实践实习工作管理办法》、《日语专业国内实习基地管理办法》、《海外出国实习学生选拔培训管理办法》、《长沙学院日语专业海外实习基地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从报名、培训、选拔、面试到赴日手续办理、赴日前培训以及赴日后信息反馈等,环环相扣,做到科学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日方也建立了实习日志制度,实习指导员或日方负责人每周检查实习日志,对实习生在每个实习阶段的日语学习、实习工作和生活进行监督,并记录日方意见,从而达到及时沟通、互相交流的目的。

实习结束时,实习生需填写《长沙学院实践实习成绩报告表》,然后由双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有关考核成绩以及组织纪律、思想政治表现、工作能力等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占60%,学校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占40%。尤其是海外实习,包含了在日本的集中培训(实习前研修,实习后研修)、实务性研修(宾馆酒店实习)和学生自修(每日研修日志)等多个阶段,学生通过最终的总结研修,得到实习合作单位的公正评价,并授予日本企业认可的实习研修结业证书。

此外,日语专业还鼓励行业部门参与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建立了有行业部门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培养规格的拟订、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置等各个环节充分听取各行业部门专家的意见。

长沙学院日语专业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许多较为成功的经验。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力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积极寻求更为科学、合理、公平、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力求将最新的、现代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入整个日语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从而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日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郝铁军.如何提高日语课授课质量[J].考试周刊,2011,(71).

第6篇:素质培养体系范文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大学生 科学素质 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今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育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而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人才。

一、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因此,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一是注重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

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二、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上高中起就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音乐人才不能不具备一

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音乐教师更不能是科盲,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科学技术教育课,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学校开设了音乐声学、计算机音乐、电脑动画与音乐课件制作、电脑音乐创作与制作、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等课程,对培养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要着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学生具备了艺术创新能力,就能够在艺术实践、艺术活动中,将创新意识贯穿到理解、分析、处理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能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未知到已知的艺术探索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巧,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的艺术观点和见解。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到教学内容中,结合音乐教育学科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为重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考试与检测检查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

1.重建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架构

课程架构,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对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架构的设置,要与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相协调、相一致,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当代人文艺术、音乐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包括教育专业学生所应有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水平以及教师职业素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思路来设置。一是设置哲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体育等公共必修课;二在保证学科体系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规划、发展和建设四个系列的课程群,即音乐理论与技能基础课程群、作曲技术与指挥课系列课程群、声乐表演与教学课系列课程群、钢琴演奏与器乐课系列课程群;三是将教育科学课程,如音乐教学法、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学科教育论作为必修课;四是设置比较宽泛的选修课程,如美术、写作、教师语言艺术、电化教育、意大利语、德语、音乐美学、童声合唱训练、东西方音乐文化史、音乐学概论、MIDI技术与制作、现代录音与录音技术、舞台艺术、教师口语、中学音乐课程设计、音乐教育管理等。

2.改革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

一是因材施教。我们采取讨论式、诱导式、问题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二是科学施教。我们改变那种一讲到底的单一课堂结构,采用心灵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启发讨论式、反复讨论式等方法,使课堂教学出现和声立体美的效果,使学生保持持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三是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实践。我们重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计划,在第一学年就安排一周见习,从第二学年开始,每学年安排二到四周时间到各学段实习,使之了解从幼儿园到高中各学段教育教学的实际运作情况,让学生尽早明确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器乐、声乐考级活动,把考级作为原动力,以提高专业技能。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

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要充分运用音乐现代化教学设备、技术和手段,不断提高教师多媒体制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编制适合专业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视听教材、计算机辅助软件,运用现代化音响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加快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新动向研究.中国音乐教育2004.6

[2]钟启泉. 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

第7篇:素质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职业素质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电子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信息产业,而电子信息产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性产业,是我国经济转型期间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产业的人才摇篮,高职院校必须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构建合理的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

1 职业素质的含义及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

关于职业素质的阐述,很多学者和专家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对其概念,建立了基本一致的理解。不同的专业及行业,职业素质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会略有不同。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的综合素质,严格地说,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是指指认知、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兴趣、能力、气质、性格、习惯)等方面的素质。很多知名企业都通过拓展训练来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以及团队信任关系,在几乎所有毕业生的求职简历上都可以看到“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应聘者心理素质的重视所产生的效应。思想素质是指思想认识、思想觉悟、思想方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素质。

为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必须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尤其是团体竞赛。(3)结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4)改革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方式,把职业素质体系纳入进来。

2 电子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

(1)通过电子科技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几乎所有开设电子类专业的大专院校都有“电子科技协会”这个社团组织。其成员主要由电子类专业的学生组成,不同于其他的社团组织,“电子科技协会”有一定的归属,属于电子系的一个学生组织。很多学校把“电子科技协会”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协助组织各种类型的电子专业技能竞赛及负责赛前培训,举办各种趣味性的电子制作业余活动,举办各种跟专业相关的知识讲座,对校内外进行电子产品的免费维修活动等等。如果这些活动能有效地组织和开展,会成为很好的第二课堂。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同学动手的积极性,把一群电子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大家可以相互帮助学习、提高,而且能够从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但是仅凭学生或学生干部,这些工作做不好。主要是因为“电子科技协会”组织的相关活动专业性强,所以要有老师的指导。

(2)把鼓励学生参加电子类技能大赛作为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电子类技能大赛很多,竞赛重在参与,结果不重要,最主要的是过程。众多电子类技能竞赛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赛事历史悠久,参赛人数众多,已成为全国大学生四大公开赛之一,影响深远。笔者有幸成为该项赛事的指导教师,亲身经历过,深刻的认识到竞赛包括前期的培训、学习、赛前准备对学生各方面有极大的锻炼,对老师都是锻炼。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团队协作意识。因为电子设计大赛是按组报名,每组三人,指导老师一名。在报名之前就要确定名单,自此后,就要求每个小组团队的协作学习、分工。第二,心理素质。比赛试题后,比赛作品和论文必须在三到四天之内完成,时间紧张,甚至每天只能睡几个小时,这对队员的心理等各方面是极大的考验。无论最后取得什么成绩,只要经历这个过程,都是一种洗礼。至于比赛有没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要靠宣传,并不需要什么夸张,只是要告诉学生实情——获奖证书就是好工作的通行证。这种锻炼是其他的形式无法取代的,即使是平时教学过程当中的分组教学、考试、实训等都无法让学生产生如此大的动力。所以说竞赛是一个很好的龙头,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3)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促进职业素质提高的必由之路。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而且取得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国家示范院校,国家骨干院校。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工学结合”,所谓工学结合实际上就是把课程内容和实际工作结合,和工作岗位内容结合,和职业结合。这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职业素质培养强化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在全国的高职教育界,基本已达成共识,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地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如电视技术这门课程,是典型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实践主要以电视机维修为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收集一些别人送修的电视,分组进行维修。这时学生的角色转变为职业修理人,告诫他们要有一种负责任的心态,不丢一个螺丝,不扩大故障,不破坏。每个小组都会因为这种“真实的工作”迅速进入状态,他们为了尽快完成任务,进行分工协作,有人查资料,有人查电路图,最后一起分析、拆卸、检测。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一些最起码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学习和创新等素质都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4)改革课程考核成绩的评价方式,是促进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现行的课程考核还是以理论加平时考勤为主,有些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中,已经改革了考试的方式,把实践操作纳入到考试内容中了。为了支撑整个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这还不够,必须把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等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来。仅凭一门总成绩来评价,太笼统了。有可课程考核的支撑,就可以建立学生职业素质测评表。目前高职毕业生毕业推荐表上,除了评语外,量化的参数只有成绩单这一项,而成绩单完全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成绩好且得奖学金的学生和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去同一家企业工作,最终成绩一般的同学反而展现出了更好的工作状态和更强的工作能力。所以必须细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得分,综合两年多以来的表现,建立职业素质评价表,反映在毕业生推荐表上,供用人单位参考。

3 结束语

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当前的职业教育都以就业为导向,把毕业生就业率放在第一位,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生存。这造成有些学校为了眼前的升学率,不敢冒然地把职业素质评价表反映到毕业生推荐表上,可能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就业。但是从长远来看,注重职业素质培养,能整体提高毕业生的质量,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对毕业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翠英.能力本位高职学生质量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第8篇:素质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素质人才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荣辱观 人生理想和信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08-02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型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可是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用在了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上面,把培养人才片面地理解为使学生学习与掌握专业技能知识上,忽视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理想教育。新型高素质人才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它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精神,更需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理想,需要有爱国、诚实、守信、敬业的高尚道德品质。本文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和相互关系李长春在《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中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2)十报告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最新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十报告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诠释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说明了只有国家的富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解决好社会利益的合理分配真正实现公平正义,使个人利益得到充分的满足,才能使社会得到和谐发展,才能使个人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有健全民主和法制才能实现自由和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的文明和和谐;同时只有每一个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它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价值理论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也不能离开这个方向,否则就没有了明确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参观《复兴之路》讲话中指出:“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呀,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宿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呀的一种共同的期盼。”(4)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和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培养新型高素质人才中的作用

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和服务性的创新型人才即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是指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思想品质,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具有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能力,适应市场竞争需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创造性劳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技术和实践能力,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高尚的情操和品质。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高素质人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在一个人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人生发展的基本方向。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道路如何选择、怎么走,归根到底是由世界观来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现实生活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人经不住物质和金钱的诱惑,甚至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这种离开了精神的追求,苍白的物质享乐,只能泯灭人的良知,使人误入歧途。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正确的思想理论,它通过对世界发展变化规律的揭示,从世界观上解决了唯物而辩证地、客观而全面地看待事物,为社会历史和人的发展指明方向,为人生目的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辩证而客观地看待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新型高素质人才成长的关键。

第9篇:素质培养体系范文

【关键词】 基础医学 实验教学 高素质人才

Abstract:The Laboratory Center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of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anged its teaching ideas to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center,enhance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ed and practical capability.Based on it,a new system of med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adapted for the new century is founded,and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center is promoted.

Key words:basic medicine;experimental teaching;high-quality talents

1 引言

二十一世纪将是以知识经济为主题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才的竞争将愈来愈激烈。如何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际教育界日益关注的问题。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决定实施“质量工程”。同时,教育部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质量工程,是新时期深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战略抓手。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是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紧迫任务[2]。

基础医学实验是基础医学系列教学中的实践性环节,它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实现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2 基础医学实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1 创新素质课程体系建设

以建设国家精品课程为契机,重点进行创新素质实验课程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3]。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对医学实验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建设。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打破原学科间的壁垒,优化教学内容,删减传统验证性实验,增加跨学科综合实验,形成了创新素质实验课程体系。其中包括基础技能实验、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基础技能实验,这是面向医学生开设的必修实验内容。这些实验项目涉及到了机能、形态、解剖等实验方面基本仪器的使用、基本方法的训练。基本实验,选择部分传统的验证式实验作为基本实验项目,希望通过本阶段的学习,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综合性实验,有按常规教学方式授课的实验项目,也有对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要求更高的实验研究学习基地的实验项目。在教学中按照“正常―异常―临床”的主线展开。例如,在“心律失常模型的复制与解救”中,学生首先学习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生理学内容,接着学习“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的实验生理学内容,最后学习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理;这种编排更符合学习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密切基础学科尤其是临床学科的整合交流。设计性实验,采取了小班实验教学和实验设计答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自行调研的基础上选择课题、完成实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答辩,确定实验项目,完成课题,撰写论文。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对培养开拓型人才有重要意义。

2.2 创新素质平台建设

2.2.1 大学生实验教学创新基地 开展同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大学生实验教学创新基地,提升实验教学基地的内涵和层次[4]。推进我校的实验教学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成立了大学生实验教学改革委员会。同学们提出许多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设想,例如2004级临床美容本科班潘红霞同学提出的鸡尾酒教学法在机能实验学中的应用,2003级临床本科班李艳同学提出的医学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讨,2003级临床本科班李俏同学提出的机能实验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探索等好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学生共撰写教学改革论文30余篇,选择其中优秀的进入大学生实验教学改革论文汇编。

2.2.2 深入开展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 开展设计性探索性实验,通过学生分小组,带教的教师指导,对各组设计方案讨论、答辩,并选取设计合理的可行的实验。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大胆进行科研设计、研究探索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并成为融会与沟通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的桥梁。自开展探索实验设计以来,共有12个本科班的1000余名学生完成探索实验设计,完成探索实验设计200余篇,并录入成都医学院大学生实验设计汇编。

2.2.3 实验室开放基金 充分利用好学生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资助具有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开放实验室[5],申报实验室开放项目,开展研究式和课题式的学习: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完善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先后有5名同学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自制实验仪器3台。近年来学生已完成科研论文30余篇,发表12篇,选择其中优秀的进入大学生科研论文汇编。

2.2.4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成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委员会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我校实验室的人、财、物的优势,调动广大教师、科研及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利用实验室、研究所的仪器设备、场地,组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如举办科技创新大赛、邀请国家发展科学研究院院士胡松涛举办专利申请的专题讲座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实验技能,以养成严谨的科学工作态度,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创新素质团队建设

2.3.1 以培养国家教学名师为中心,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积极探索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开发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案例式和课题式实验教学,促进实验教学研讨、实验教学经验交流,以应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为重点,建立一流的实验教学平台。

2.3.2 实行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发扬传、帮、带的作用,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实验教学能力。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等,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中心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验课教学规范、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实施意见、实验教学专家督导制度、实验教学督导工作计划、新教师培训计划等。

3 结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基础医学实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表明,教学效果良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大部分学生基础实验技能和综合实验能力有明显提高,创新能力增强。

参考文献

[1]李淼焱.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地方高校教学改革[J].辽宁教学研究,2004(5):54-55.

[2]李庆恒.构建地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4):71-72.

[3]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12):1 478-1 480,1 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