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

绿色化学发展史精选(九篇)

绿色化学发展史

第1篇: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

1、绿色通道规划理论的概况

绿色通道规划主要是指沿着自然或者人工要素而建立的线形空间,通过对此空间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实现了对生态、风景与文化资源的保护。绿色通道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方法,因此,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绿色通道的作用主要有:它构成了自然系统,促进了生态意义的实现;它具有明显的娱乐性、休闲性,同时实现了对文化资源、历史遗产的保护。

2、绿色通道规划与生态旅游规划二者的异同

2.1相同性

绿色通道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二者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实践性,为了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要依靠相应的理论指导,二者的理论基础具有相似性,均是基本的规划理论,如: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等。二者遵循着相同的原则,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优先原则、真实性原则、参与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与安全、健康、法制等原则。同时,二者的规划程序具有一致性,主要流程有明确规划目标与保护对象,调查和评价规划资源、环境,划分功能区域,完善参与机制等。

2.2区别性

绿色通道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的规划对象存在差异,因此,二者的规划目标略有不同,前者的规划目标是为了实现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并对区域进行功能分区的划分,旨在为社区营造良好娱乐、休闲与游憩的环境,后者的规划目标是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二者在调查方式与评价方法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前者的方法有潜在需求区域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与潜在连接性资源分析等,后者的方法有资料统计分析、综合考察法与区域比较法等[1]。

3、绿色通道规划理论对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

现阶段,生态旅游规划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在实际工作中,游道建设、景观设计、线路选择等未能得到重视,因此,要对生态旅游规划展开深入的研究,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游道的可观赏性得以增强。同时,在实际规划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绿色通道规划的相关理论,为长春市的生态旅游规划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规划方法。

3.1增强了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化

绿色通道规划对相关的功能分区进行了系统的划分,主要的依据有可达性分析、潜在需求区域分析与目标确定等,同时,在划分过程中,对土地适宜性、生态条件与生态敏感性等进行了分析、调查与评价,并且考虑了区域内的重要环境与重点保护对象,在此基础上,廊道开发具有了合理性,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功能分区的主要界线为绿道,它全面指导着生态旅游区的划分。

3.2保护了生态旅游区的生态环境

绿色通道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其生态环境功能较为显著,分别为保护环境与保护生态系统。绿道作为水质缓冲区,实现了对废水污染物的捕获,拦截了溪流中的枯叶,发挥了环境保护的作用;同时在保护了内部的栖息地,为物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其存活机率有所提高,再者其连接性较为突出,促进了物种的重新定居、散布与迁移。

3.3提升了生态旅游区的观赏性

绿色通道规划十分关注景观设计,将景观学与生态学进行了有机地结合,从而发挥着垂直功能与水平功能。在廊道设计过程中,运用了本土树种,如:乔木与灌木等,使其具有了较强的层次性。同时游道设计具有明显的生态性,对游道的铺设借助了人工材料,符合游客骑车与步行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游道的观赏性与自然属性均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4增加了生态旅游区的游憩性

绿色通道的休闲性与娱乐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主要是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绿道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人们的娱乐空间要求,在绿道中主要的休闲活动有散步、骑车与慢跑等,在众多的城市、城镇与乡村等区域均有所分布。绿道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喜爱,它为人们提供了娱乐性的体验,适应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5维护了生态旅游区的历史遗产

绿色通道通常情况下,沿着河流与海洋等建立,此类地区与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绿道将文化、历史资源等进行了系统的连接,绿道的文化价值、历史遗产等,为游客提供了教育、娱乐与观赏等价值。同时,在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中融入绿道规划理论,利于实现对历史遗产的保护[2]。

4、绿色通道规划理论对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践运用

绿色通道规划和生态旅游规划二者具有一系列的共性,在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运用绿色通道规划理论,增强了规划的科学性、生态性、合理性与美学性,下文主要研究了该理论的实践运用,旨在促进长春市生态旅游的长足、稳定与和谐发展,进而满足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

4.1功能分区的科学化

绿道规划将廊道设计与线性廊道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以原有廊道的基础,改善其生态环境,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功能分区的界限为廊道,在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中也运用了绿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相关原理与方法,此时的功能分区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了其划分的科学性。

4.2游道设计的生态化

绿道规划十分关注设计的生态化,在游道设计过程中,主要为非机动车化型,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还避免了对动植物的影响。游道建设的主要材料为本土树种与天然材料,使其生态化更加显著。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中的游道设计运用了绿道规划的方法,使其设计与建设满足了生态化的要求。

4.3景观设计的美学化

绿道规划运用了景观学与生态学的方法,使绿道的生态功能与美学效果均十分突出,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层次性。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绿道景观设计借鉴了相应的规划方法,选用了乔木、灌木与草坪等,在此基础上,游道的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实现了有机的协调,其立体美感较为浓烈。

4.4社区参与的普及化

绿道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良好的休闲、娱乐环境,使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舒适,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十分注重居民的参与性,通过居民的参与,其规划更加灵活与高效。在此背景下,长春市生态旅游规划对各方的意见进行听取,如: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与社区居民等,同时对风俗习惯、建筑方式等进行了了解,使其规划更加有序与和谐。

4.5遗产保护的多元化

第2篇: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绿道;特色;潮州绿道

1 引言

熟悉世界规划建设史的人都知道,19世纪末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伦敦,是全球闻名的“雾都”,城市环境十分糟糕。当时伦敦郡的议长罗斯伯里伯爵形容:“城市被毫无顾忌地糟蹋,变得肮脏、污水横流,日复一日地变成人类的坟墓。”伦敦的问题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和关注,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先驱霍华德先生提出了“城市-乡村”结合的“田园城市”模式,首次把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试图解决这些问题。“把一切最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的优点和美丽与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根据霍华德的理念,20世纪40年代,伦敦大规模规划建设了环城绿带及与之相联系的绿色通道网路。

由此,“城市绿道”的词眼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城市绿道”源于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是,重建设、轻保护的粗放发展格局未得到根本性改观,环境治理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持续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希望城市发展,更加期盼的是城市环境水平的整体提高,人们对绿色空间的迫切需求,对休闲游憩环境的渴望,都可以通过建设城市绿道来实现。绿道的规划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生态环保问题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2 绿道的概念

绿道(greenway)是沿着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废弃公路、旧工厂、河渠、湖泊、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自行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湿地、山川、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村落民居,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简言之:“绿道”就是绿色的休闲廊道。

3 绿道的功能

建设绿道可以增强生态空间的连通性,保护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还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水质,可以满足人们交往、娱乐的需求,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安宁;绿道是与停车场、游览码头、游客休息点、旅游商品点等基础设施联系起来的开放式空间,这些基础设施可以安排和提供社会就业,带动农民创业致富;绿道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联系废弃公路、废弃铁路、旧工厂,把本已经废弃的社会资源利用起来,客观上也保护了社会资源。通过建设绿道网,串联起众多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强化城市的文化特色。

4 绿道的发展和演绎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人就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纳入“绿色通道”以连接城市公园,出现了最早的“绿道雏形”。美国东海岸绿道,从美国北部的加拿大边境延伸至美国南部佛罗里达州,全长约4500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连接了两个国家、15个州、1个特区、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及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美国绿道建设的要求是:所有居民都应能在15分钟内从家或工作场所到达最近绿道。受美国绿道建设的影响,全世界各地相继开启了建设绿道之路。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利用7个绿道工程将百年来脏乱不堪、传统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绿道建设也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通过连接山体、森林、主要的公园、体育休闲场所、隔离绿带、滨海地区等,形成通畅、无缝连接的绿道,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区的人们提供了足够的休闲娱乐和交往空间,使新加坡成为一个“城市在花园中”的充满情趣、激动人心的城市。而被誉为中国最美的绿道-广东省肇庆星湖绿道起点肇庆波海公园,绿道线路环绕国家风景名胜区星湖,全长约20公里;星湖绿道分为徒步道和自行车骑游道,绿道两旁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景色优美,并可远眺星湖美景。

5 潮州市绿道网规划

借鉴国内外优秀绿道规划建设的经验,笔者认为,粤东西北地区发展较为落后,特别是粤东地区,人多地少,资源环境保护与治理压力较大。然而,粤东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种类丰富,潮汕文化底蕴深厚,发展空间和发展特征明显。因此,潮州要利用地域文化与资源特色两大优势,营造具有古城特色的潮州绿道。

潮州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城近一千七百年历史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存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潮州古城三山环绕,一水南流,风景名胜和人文古迹星罗棋布,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独特鲜明;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有着良好的结构组合和空间布局,是展示潮州历史文化名城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成为祖国文化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被誉为“岭南古典文化的橱窗”。

文化是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灵魂”,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是文化的物化和载体,绿色生态是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构成要素和实现途径;文化要以绿色生态的构建来彰显,绿色生态的构建要以文化为依托。

因此,针对潮州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潮州市绿道规划对策上强调依托潮州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遵循特有的“三山一水”自然风貌和古城格局,充分利用潮州已有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景区景点以及生态林地,构建彰显名城“潮文化”的“绿色廊道”。规划上突出文化,把绿道规划与文化、旅游、景观、生态等规划设计理念结合起来,使潮州市绿道网规划成为一项融多元于一体,广度和深度相结合,具有科学性、前瞻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的专项规划。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对潮州绿道网提出规划目标:以潮州市城市“山、城、江”的自然风貌、生态系统和人文景观为依托,规划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和慢行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交通方式,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旅游、运动、等多方面的需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人居环境;以绿色打造发展宜居城市,努力把潮州市建设成为创新宜业、生态宜游、惠民宜居的幸福名城。

规划潮州绿道网覆盖市域全范围,宏观上与广东省绿道网相衔接,四至通过省立绿道连接汕头、揭阳、梅州与福建省;布局结构上统筹兼顾,广度和深度相结合,均衡中突出重点;规划以潮州市中心城区为重点,依托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地域文化和人文景观,有效整合各种生态景观资源,着力打造 “山、城、江、绿”滨水核心绿道文化圈;规划安排潮安区绿道、饶平县城绿道,以构建方便城区居民出行、休闲、健身的城区都市型绿道;另外,结合对生态、郊野的关注和拓展,规划考虑了具备生态旅游条件的凤凰乌岽、汤溪水库等生态型绿道以及梅林湖、石壁山、柘林湾等郊野型绿道。

笔者认为,潮州市中心城区的滨江长廊绿道是营造具有古城特色的潮州绿道规划中较为成功的例子。

(1)景观资源条件。规划滨江长廊滨水绿道位于古城滨江长廊绿带东侧滨水廊道上,滨临韩江、古城墙。滨江长廊滨水绿道串联韩江大桥、广济城楼(东门楼)、广济桥、北阁佛灯、北堤放生台、金山大桥等多处景点,隔江相望、视野开阔,笔架韩祠、绿水青山,它与韩江、古城墙及沿线景区景点链接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图1)

(2)绿廊生态条件。滨江长廊绿道绿化条件较好,草坪开阔、绿树成荫,古榕树、木棉树繁茂挺拔。沿江绿带中点缀着造型典雅的休息亭廊,是市民休闲、游憩、运动、垂钓、观光、旅游的理想场所。(如图2)

(3)道路交通条件与设施条件。滨江长廊绿道贴近城市老城区,地处“一江两岸三桥”的城市核心地带,水陆交通便捷,东西南北四通八达。滨江长廊现状设施条件良好,是人们步行休憩、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的主要路径。停车场、管理处、小卖服务点、休息亭廊、坐凳、垃圾箱、公厕、电话亭、路灯等基础配套完备,绿道慢行道可利用的廊道路面硬化、亮化、绿化“三化”齐备。

(4)线路设计与设施设置。规划滨江长廊绿道自韩江大桥西端至金山北麓北门关口,全长约2553米;现状滨水廊道铺设石板块,宽约3-6米,规划设置为都市型综合慢行道。规划充分利用滨江长廊已有设施作为绿道配套设施,包括道路廊道、停车场、路灯照明、路树绿化、休息凳、垃圾箱、电话亭等;规划于绿道起点停车场处挂牌设置绿道换乘停车场,内设置小型驿站或销售服务点,提供咨询、销售、租赁、医疗、管理等服务设施。规划于停车场北侧设置绿道出入口,并在出入口处设置绿道标识设施和主题雕塑小品,增设完善全绿道段的标识、环卫、安全报警等配套设施。(如图3)

(5)绿道主题游径与景观特色。本段绿道面向韩江、毗临古城文化街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结合绿道主题游径的开发,彰显潮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着力打造文化主题游径。

红棉曲径。滨江长廊绿道西侧绿地上种植木棉树,开花时节,红霞漫天,像一支支号角仰天而鸣。

湘桥春涨。湘桥横卧在韩江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城楼,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山,景色壮丽迷人。每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江面增宽,“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景色宜人。站在长廊绿道上就可眺望“湘桥春涨”景象。(如图4)

结束语

总之,绿道建成后将集生态保育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社会文化和美学功能和经济发展功能于一体,对改善沿线的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进行绿道网络规划时,一定要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抓住地域文化特点,体现不同的地方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绿色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充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增加人与自然的亲近度。■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2-2015)》广东省建设厅.

[2]《潮州史志资料造编-古城概览》潮州地方志办公室编.

[3]《潮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4]《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

第3篇: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

此次费城之行,我是从纽约前住的。清晨8点大巴迎着朝阳出发了,汽车一驶上高速公路,一抹淡淡的绿色便映入眼帘,路边绿化带上的植物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吐露的新绿,随路延伸,宛如一串长长的翡翠项链镶嵌在道路两旁。这些长青植物,修剪的不是很整齐,自然生长的成分更多一些,给人一种无拘无束之感。在这绵延的绿色相伴下,我很快走进入了费城。

到了费城,安排好住宿,定居当地的好友首先带我来到国家独立历史公园,他告诉我,这里浓缩了美国独立的历史,有很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当年的建筑。将历史名胜,尤其古老建筑,用开辟公园的形式保护起来,在我到过的国家里并不多见,这种将历史印痕置于优美环境之中的做法,这可谓匠心独运。公园中著名的独立宫、独立钟博物馆等名胜周边,铺满了大块大块的草坪,从旁走过,经过寒冬洗礼开始返青小草,带着泥土的芬芳散发出阵阵幽香,给人一种置身大自然的质朴感。把公园美化与悠悠历史结合最好的是公园里种植的13棵大树,这13棵大树代表着当年签署独立宣言的13个州,他们在园林工人的尽心照料下,生长的挺拔高大,在蕴含着历史性象征意义的同时,仿佛悄悄告诉人们,美国今天的发展来之不易。

除了国家独立历史公园外,费城的公园还有很多,其中占地1600公顷,沿斯库尔基尔河而建的费尔蒙特公园,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园内栽种着大量树木、花草,建有各种小景,可以想象的出,当夏季来临时,这里一定鸟语花香,蜂飞蝶舞,是人们休闲的绝佳之地。在寸土寸金的市内,建有如此大的公园,全球并不多见,费城人对绿化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这次到费城,正好赶上费城国际花卉展。每年春季举办的费城国际花卉展,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室内花卉展。展览由“宾夕法尼亚洲园艺学会”主办,该会成立于1827年,是美国第一个园艺学会,它从成立那天起,就确立了“用园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营造优美居住环境”的办会宗旨,开始致力于花卉园艺知识的普及和环境保护工作。第一届花卉展举办于1829年,当时只是会员之间展示自己种植的奇花异草、交流园艺经验的一个简单活动,结果一推出立即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从此一发不可收,一年一年办了下来,以至如今已发展成拥有14公顷室内展区,年吸引25万多世界各国游客的全球最大的室内园艺花卉展,而每年花卉展举办期间,整个费城就像迎来了盛大节日,满城都飘着沁人心扉的花香。

今年的国际花卉展,云集了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参展商,他们携带的奇花异草,裹挟着各自国家的风韵,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有的宛如含羞少女,低首垂腰,含苞待放有的好像妩媚娇娘,热情奔放,风情万种――来自泰国的蝴蝶兰,粉色的花瓣娇艳欲滴,如靓丽的蝴蝶,亭亭玉立在枝头,一副振翅欲飞的神态;日本的樱花,层层叠叠、色彩斑斓,在碧绿的枝叶映衬下尽情绽放,向过往行人送上甜美的微笑:美国的红玫瑰,花团锦簇,娇艳似火,时时传递着喜庆的信息

这些植物界的精灵们,汇聚成姹紫嫣红的花海,争奇斗艳、尽显风姿,将美诠释的淋漓尽致,给人们带来美不胜收的视觉享受,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会心花怒放、心旷神怡,沉浸在花香中流连忘返。

花卉展期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美景、花香,还有主办者的办会理念。费城国际花卉展与在荷兰、德国等国家举办的其它国际花卉展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其他花卉展都是针对专业人士、机构,以商业目的为主,而费城国际花卉展则把广大老百姓作为面对的主要对象,把向普通百姓宣传园艺对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环境美化对生存环境的好处放在首位,因此展会期间,他们请来很多知名园艺专家,免费开办“花卉栽培养护”、“盆景造型技巧”、“插花基本常识”、“家庭庭院景观设计维护”、“环境治理保护”等各类讲座,向人们传授相关知识,整个展会到处洋溢着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气息,充满了亲和力。

第4篇: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街道景观;哈尔滨和平路;景观规划设计

引言

哈尔滨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以其欧陆风情的城市特色闻名于世。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脚步,哈尔滨的城市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暴露了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继承与弘扬哈尔滨的历史文化传统,赋予其新的城市功能,将其建成一个现代化的文化名城,成为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

本文针对目前哈尔滨和平路面临的问题和薄弱点,归纳总结该地段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挖掘环境潜质,提出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空间各组成要素的整合建议,试图寻找顺应社会、时展的良好街道空间环境,使其真正达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真正为使用者服务。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B12 和平路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B22.1 背景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解决城区人口密度过大,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哈尔滨正加快市中心区旧城改造和各片区的建设力度,同时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和平路作为城市的迎宾大道,是重要的城市景观街道之一,在国家实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的鼓舞下,为了努力提升“中国动力之乡的形象建设、为打造“新动力之乡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设施形成较强的区域辐射力,加快全市经济腾飞的步伐,以动力广场为中心对周边环境和重要景观形象大道和平路进行改造(图1)。

JZXC001.IFS(6JZ图S6Z1S6BZ 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及设计地段区位SS)おお

B22.2 和平路概况

和平路原称靖国路,193年经整修改建成哈尔滨市第一条“三幅式道路。和平路改造工程南起动力广场,北至黑龙江省政府路段,全长2.km,宽60~80m,八车道,与中山路、和兴路、西大直街共同形成了从机场至会展中心的环形路网,有着特殊的区位优势。是以动力广场为中心集工业、科研教育、体育设施于一体、独具特色的重要景观形象大道。

B22.3 现状及发展分析

和平路作为城市迎宾大道,具备了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其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大的潜在发展趋势和优越条件。和平路上分布有哈尔滨量刃具厂和亚洲最大的亚麻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老体育场等人文景观资源,其中,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主楼、哈尔滨量具刃具股份有限公司围墙、哈尔滨亚麻厂围墙为哈尔滨市第三批Ⅱ类保护建筑。同时,为了更好地从交通沿线上体现城市色彩特色,《哈尔滨城市色彩规划》根据各主要街路连接的区域文化富集程度和交通流量关系,把和平路确定为1条城市色彩特色控制街路之一。这些文化载体赋予和平路以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色彩,使和平路成为一条极具特色的景观形象大道;除此之外,在和平路上还保留了良好的街道绿化系统,形成了优美的自然街道景观,如何激活和平路的这些资源优势并打造成精品景观,是设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 和平路景观规划设计定位

3.1 设计主题

时代赋予了我们一个和平环境和发展建设的契机,任何发展和建设都离不开这样一个大背景,就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因此,和平路街道景观改造设计的主题定位为:“和平与发展,寄希望于通过和平路的改造设计,拉开动力区的形象建设和发展步伐。动力区作为哈尔滨市首屈一指的工业城区,在新世纪和平环境背景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平路景观大道将为动力区的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形象,并进一步完善动力区的城区布局,是打造未来现代化新动力区、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3.2 风格定位

街道风格定位决定了街道的品位和格调,和平路作为城市的迎宾大道同时也是动力区工业文化的展示街路,体现了城市的特色和风貌,因此它的形象建设和风格定位至关重要。基于以上考虑,把和平路的街道风格定位为:“独具特色的欧陆风情名街和重要的工业文化景观大道。哈尔滨市和平路的街道改造工程,将推动区域以及周边地区的开发重整,根本上改变区域的整体景观形象。反之,这条重要景观形象大道的改造与整治也将对整个城市格局的变迁产生深远的影响。

3.3 整体设计构思

3.3.1 功能分区

(1)工业风貌区。由民生路交叉路口至和平桥路段,这里主要由哈尔滨市良刃具厂和亚麻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风貌区。在这一景观区的亚麻厂和量刃具厂都是第1个年计划的产物,是哈尔滨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历史见证。

JP3(2)文体教育区。由和平桥至体育街交叉口路段,该段分布有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和省体育场,形成了集科研、文化教育、体育竞技、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文体教育区域。将体育设施、高校内部的景观与和平路的整体景观相结合,并开辟城市公共开放空间。JP

(3)商业服务区。由体育街交叉口至动力广场路段,拥有哈尔滨第2大商业圈的巴黎广场,是具有现代气息的商业服务区域。大规模的商业活动使它成为城市的精神象征和财富。将它们纳入街区的系统改造之中,既有利于保持传统商业中心的生机和活力,也是对现代人精神文化追求的回应。可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使街区建设成为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

3.3.2 景观结构

JP3和平路要创造和谐、恢弘的空间形象和场所特征,使其成为一条特色鲜明、富有展示性的迎宾大道,在此基础上为普通市民营造良好的交往空间,全方位地对城市文化予以表现,促成市民对该地区景观环境的认同。因此,在规划中赋予了和平路与其功能相对应的景观结构,形成了3个颇具文化色彩的景观区域:光辉岁月、黄金时光、腾飞世纪(图2)。JP

JZXC002.IF;%120%120S(6JZ图S6Z2S6BZ 和平路景观结构SS)おお

(1)光辉岁月。主要是为了体现工业风貌区的精神和形象,引领人们去回忆和了解工业风貌区的光辉历史,设计的重点是在新一轮的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发挥其独特的精神功能,鞭策人们在新的工业大潮中有所作为,整体风格主要反映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黄金时光。突出黑龙江省老体育场的历史和中医药大学的文化效应,设计的重点在于校园文化和体育精神的塑造上。

(3)腾飞世纪。此处设计的重点在于创造各种形式的商业服务设施,力争把此处商业区景观打造成一个品牌,集中体现21世纪的新生活、新节奏、新观念。

B1 和平路景观规划方案设计

B2.1 交通体系优化设计

以人为本的良好交通环境是和平路街道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的设置、交通的有效组织和组团布局等方面进行周密规划、合理设计,从而建立完善的、与车行道系统分离的林荫步行道系统。

和平路的道路规划设计全面采纳现代城市交通设计理念,实现了支撑土地利用开发、提高道路交通效率与展现现代城市景观协调发展的目标。根据道路沿线土地利用发展的不同功能要求,分段组织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以及行人交通和路边停车体系。优化道路断面的设计,实现机动车快速通行功能与机动车用地服务功能的分离。和平路属于城市一级干道在本区域内,基本上能够满足城市交通带来的压力,但是与城市次干道的交叉口处,易形成交通混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设计中扩展了绿化隔离带,间接分离一部分交通流量。当交通高峰期时,区域内的某些交通节点,易出现过街人流和车流的冲突,对行人造成一定的危险,因此,在这些地段增设了交通绿岛。同时将沿路电线杆改成地下缆线,以减少一些交通安全隐患;在交通疏导上,拓宽和平桥垂直交通的宽度并增设栏杆扶手,采用防滑材料,保证行人的安全;在部分建筑前的开敞空间和街道的一些边缘空间适当设置停车场,避免车辆的随意停放和无序管理。

DM(12.2010年11月 10.SS绿 色 科 技

第11期DM)

B2.2 景观节点设计

B3.2.1 激活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信息资源

哈尔滨亚麻厂和量刃具厂是国家第1个年计划的产物,在哈尔滨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哈尔滨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见证。激活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和人文信息资源,能够增强该地段的历史文化氛围,发挥出强大的文化影射力。因此,为了体现此处工业区的历史风貌和特征,采用文脉延续的方法对亚麻厂和量刃具厂的企业文化进行挖掘。在设计过程中,把历史遗产、传统和场所感与当代的经济需求、政治和社会状况充分结合起来,很重要的一点是考虑厂区在自然、历史和经济传承上的独特性。对体现工业风貌区精神和形象的亚麻厂围墙进行保留,并在围墙上间断设置了一些欧式景观塔。作为一种文脉的延续,使它在形式和色彩上与量刃具厂办公楼保持一种呼应和对话关系(图3);同时与人行道上的景观灯形成了一个景观序列,丰富了亚麻厂区域平淡的建筑轮廓线。这不仅是一种美学或视觉的连续性,还是一种似乎很重要的文化记忆的连续;除此之外,在此处的线形空间上,结合行道树设置了座椅,以满足人们的停驻和休息,并在局部点缀一些雕塑小品景观,创造了一个既有序列性又变化丰富的空间形态。通过整个工业风貌区形象的改善,通过保留工业文化记忆与工业遗产而使场所认同感得以延续,使和平路街道的空间特征得到强化。お

JZXC003.IFS(6JZ图S6Z3S6BZ 量刃具厂办公楼SS)おお

B3.2.2 和平路特色景观的标志――和平桥

和平桥位于和平路的中心路段,是一处极具特色的欧式桥梁景观,是连接和平路与周边区域的纽带。和平桥宽6m,8车道,桥上有铁路线经过,是重要的交通与景观节点。和平桥本身层次丰富,局部刻画生动、细腻,经过翻新后更加凸显和平桥“大气、洋气、灵气的个性特征。为了将和平桥与城市整体环境特色相融合,延续和平路的自然特色和空间特征。在和平桥的护坡部分,采用绿色攀沿植物进行垂直绿化,由于蔓性攀沿植物随着物体外形变化而变化,从而软化了墙壁生硬材质,并与绿化融为一体,丰富的绿化景观层次使和平桥增加了强烈的空间感。对和平桥的主体进行垂直绿化,丰富竖向上的绿化层次,拆除铁路沿线的低矮棚户区,设置30m宽的绿化隔离带,既起到隔离噪声污染的作用,又体现了动力区作为哈尔滨市唯一的全国级绿化工作先进区的形象(图)。お

JZXC00.IFS(6JZ图S6ZS6BZ 亚麻厂节点景观设计SS)おお

B3.2.3 营造有生命的场所精神

从场地现状开始,沿着历史发展次序逐层剥离分析,能够揭示其现状和功能形成的原因。对场地精神或场地特征的感应和体验,往往能发现场地未来开发方向。黑龙江省老体育场空间是一组集公共空间组织、历史建筑整治于一体的充满活力的混合物。这些重要的文化资源是设计中追寻的主要目标。强调作为历史建筑的再利用并与现代环境共生的文脉手法。对体现历史特征的黑龙江省老体育场红砖外立面进行保留并通过“整旧如旧的手法进行局部修缮,目的是达到一种与现有文脉相“和谐的关系,强调尊重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和街道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图)。通过对内部和外部空间的改造,让这个曾经辉煌的土地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气息;同时对体育场前的开阔空间进行整合设计,拆除原有封闭的铁栅栏,形成开放式的广场,保留场地原有的几棵高大的榆树,在暑天可以带给人们一丝温馨的凉意。体育场空间作为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场所,为了体现它的历史特征,结合体育场的使用功能,在广场上放置了奥运五环的标志和宣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雕塑。地面采用暖色广场砖铺装,与体育场红砖墙外立面产生一种视觉的和谐,并在醒目位置设置体育名人轶事的景观标识,提升整个空间的体育精神氛围,使人们感到“物情所逗、目寄心期,唤起想象,获得美感。お

JZXC00.IFS(6JZ图S6ZS6BZ 省体育场广场景观设计SS)おお

B3.2. 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品质塑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创办于199年。经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具有较高教学、科研、医疗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现为黑龙江省重点大学,是黑龙江省中医药教育、医疗、科技及北药开发工作的中心。校园环境优美,自然植被覆盖了整个校园,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教学主楼和礼堂为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是国家一级保护建筑,与整条街道的风格定位相统一。这些重要的景观资源丰富了和平路的空间特征和环境特色。

(1)校园的“净化。对中医药大学校园前的违章建筑进行局部拆除,使视线通透,将校园文化与街道景观融为一体,使中医药大学主楼的壮观景象及良好的校园绿化景观展示在行人的视线中。重点对中医药大学正门进行设计,在形式、色彩和肌理上与主楼产生一种对话关系,并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入口景观,丰富了和平路的街道景观形象。

(2)校园的绿化。首先对校园进行合理地规划,通过绿化强化入口与主楼景观轴。校园入口是展示校园特色的重要区域,入口两侧列植高大的杜松,增强了空间的导引性,同时与主楼建筑相得益彰;其次,在有条件的地方开辟出一些小空间,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休憩和交流的乐园。设计了能够代表中医药历史文化特征21尊古代著名中医药学家雕像,进一步提升了校园空间的品质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园――“大医之路(图6)。

JZXC006.IFS(6JZ图S6Z6S6BZ 中医药大学校园环境塑SS)おお

(3)校园的美化。统一设置能够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的环境设施小品,如公用电话、垃圾筒、座椅等,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加强维护管理,保证校园清洁、无污染。

B2.3 建筑立面整治

B3.3.1 工业风貌区

亚麻厂路段能反映工业风貌区历史文化的建筑,建筑色彩的规划本着展现本地域的工业文化内涵,突出企业的可识别性,强调整体环境色彩的和谐统一。

哈量集团的高层建筑,在现有基础上,加入了细腻的欧式线角,打破了原有建筑相对粗糙和规则的现状,建筑顶部欧式小穹顶的设置,使建筑语言丰富起来,并与整条街道的风格协调一致,达到了良好的视觉审美要求,完善了建筑的景观需要。省轻工设计院:原有面貌的颜色灰暗,楼梯老化严重而且占地很大,严重影响了和平路的景观形象。所以对它的改造首先在色彩上以欧式建筑的灰色调为主,局部点缀醒目的白色,另外为了寻找一种文脉上的呼应,对它左侧的建筑形式语言进行演绎,在建筑上加了坡屋顶,使它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B3.3.2 文体教育区

重点对省中医药大学前的商服建筑和省体育场进行改造处理,使其与用地性质相统一,对体现历史特征的省体育场的红砖墙外立面予以保留,而对体育场正立面的色彩主要采用能够体现体育精神的色彩基调和现代材料。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大门改造后,满足了其使用功能,并且增强了建筑的体量感和形式感,突出了建筑的性质,彰显了建筑的景观形象,并且与整条街道的风格定位相统一,丰富了街道的景观形象。和平桥头的国税局以及介入专科医院的楼体改造,原来就是板楼的形式,对它的改造主要采用这种三段式的形式,来增强视觉效果。改造后它与右侧的穹顶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欧式景观系列。

B3.3.3 商业服务区

巴黎广场购物中心体现了现展的气息,设计以体现新动力商业圈氛围为主要目标。海通证券:它是动力广场和平路的入口处代表和平路整体形象的重要建筑,色彩以哈尔滨的建筑基调色米黄色为主,并用欧式线脚进行了分割,视觉形象也是很有冲击力。

B2. 绿化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注重多层次布置。小块绿地种植一些常绿树种和秋色叶树,如山杏、山梨、拧筋槭、色木等,以丰富季相变化。在和平桥护坡部分,采用绿色攀沿植物来做垂直绿化,由于蔓性攀缘植物随着物体外形变化而变化,从而软化了墙壁生硬材质,并与绿化融为一体,营造出似流体般线形的优美效果,使和平桥犹如穿行于一片绿色的海洋。

B2. 夜景照明设计

和平路的道路照明在满足夜间车辆正常行驶和人行安全的照度要求下,结合节能、环保、压缩一次性投入,降低运营成本,灯具选用能够突出欧陆风情的夜景观效果。

在景观绿化上力求创造多种景观层次、多样的空间感和丰富的景观体验,把人对自然的友好经验注入设计当中。根据景观结构将整个绿化景观分成核心、带状、块状三个层次。核心区域主要由亚麻厂、和平桥、中医药大学、省体育场区域组成的较为集中的绿地,在整个景观绿化中占有核心地位;带状区域包括道路中央的绿化隔离带,两侧的行道树;块状绿地,即临街小块绿地和建筑周边较为独立的小块绿地,块状绿地结合周边地形配合建筑体形,同时添加景观小品等设施。

(1)车行道。强调道路主体照明,各种灯光主要考虑行车要求进行有规律的设置;整体基调色为暖色,高压钠灯光源,适合北方冬季,亮度均匀,控制眩光;步道灯与高杆灯结合,高低变化形式多样,创造出光的节奏与美感。

(2)人行道。适当照度,避免过暗的死角存在,控制眩光;步道灯为纷繁的夜景增添了一些秩序感;路边低位照明让人感觉舒服而有安全感。

参考文献:6SS

[1] Z(#刘滨谊.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刘先觉毕执建筑理论[M]北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凯文・林奇背鞘幸庀螅M]狈 萍,何晓军,译北本:华夏出版社,2001.

[] 吕正华,马 青.街道环境景观设计[M]. 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0.

[] 芦原义信苯值赖拿姥ВM]币培桐,译.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6] 齐 康背鞘谢肪彻婊设计与方法[M]北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

[7] 王 浩.道路绿化景观规划设计[M]蹦暇: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8] Betsey Wearing. Leisure and feminist theory[M].Peking:Sage Pub Ltd,1998.

Z)

FL)

JZWZReasearch 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eping Road

JZin arbin CityWBZ

JZSun Liguo1,2

JZ(1.Shanghai omoo own Planning Corporation,Shanghai200092,China;

JZ2.arbin Institute of echnology,eilongjiang arbin 10006,China)

第5篇: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科学发展;设计方法;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一、绿色建筑的科学内涵

专业的建筑人员很久之前就已经对绿色建筑的实质做出了一个很明确的说明:建筑与资源以及环境之间的发展必须要协调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小实际的环境以及资源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在最大程度上为人类生活环境的正常舒适以及安全健康作一个最大的保障,最终通过这一方式达到人类与建筑、资源以及环境几部分的有机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国家也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里所给的定义明确明白,绿色建筑要做到各方面的统一必须考虑到人、建筑、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为之做出努力,在绿色建筑节约资源方面应该使用可再生资源替代非可再生资源,这样便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在绿色建筑构造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其各部分的构成要素,对症下药,明确相应的设计原则和目标。

这些原则与目标对绿色建筑的整体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要充分的分析和把握其设计原则,要以生态要素为主要操作对象,对设计原则进行扼要的阐述。

1 环境与整体优化原则

建筑并不是独立而存在的个体,其所开发的体系都应该与其所属的人文或自然环境形成统一,这样使建筑设计在基于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和环境的最佳结合。因此,在建筑物形成的同时。应该学会尊重和爱护我们的社会生态环境。建筑设计依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核心原则,结合当地所拥有的人文历史景观,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开发,不但保留文化古迹,也发扬而来传统文化。当然这需要配套设施的同步和材料的合理利用。

2 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

绿色建筑节省对能源的消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等,利用相应的科学技术提高建筑的包容性,为扩建和建造提供机会并且可利用智能化设计,充分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做好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3健康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角度去增强与自然地对话,但也需要绿色建筑在该环境中的适应。为了能让人们在健康舒适的建筑里生活和工作,需要工程队伍为其创造好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提高采光技术,控制好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及声音环境,提高立体绿化系统和净化环境的能力等等。

三、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1整体环境的设计

在整体设计的领域中,并不是指某一建筑物,而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建筑,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在场地的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等等方面都需要分析其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对各方面的条件进行分析和整体设计。因此在整体环境中设计的方法有:

(1)运用绿色建筑理论。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这些因素都是需要与城市开发建设相适应的,在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利用创新思维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在一种程度上改变了布局,区域划分,空架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状; 也让城市的历史和地理特征得以流传。

(2)加强环境绿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绿化在生活中的作用,这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环境。我们可以选择用地面绿化覆盖,因为水分的蒸发作用强烈,一般能够形成凉爽舒适的环境;而且,种植乔木能够形成比较大范围的树荫,从而减少路面的吸热量,导致树木排出的氧气能够净化空气,最终达到氧含量的提高。总而言之,我们在设计住宅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的绿化设计,一定要把绿化量的标准引入相关的设计规范当中。就目前而言,环境绿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区周围环境绿化,一类就是建筑立体绿化。

①小区的周围环境的绿化要求的是尽可能的减少硬质铺地以加大草坪的面。尽可能的种植高的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往往高于同面积的草坪好几倍。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身边的大多数住宅小区为了节省建设成本,依旧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并不利于小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投资者应该将眼光放远,铺设具有渗透性的绿化铺地,实现生态化与可持续化。

②立体绿化。采用“土地空间化”的概念,这里面包括了墙面、屋顶和阳台绿化。这三个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空间的散热功能,如重庆的“天奇花园”的墙面绿化,墙上设计由柱子金额圈梁组成的构架然后在其中设置种植槽和集中喷灌系统。增强了墙面在散热上的性能并且避免阳光对墙面的直射。屋顶和阳台绿化基本上是种植花草和一些低矮花草树木。

(3)注重整体协调性,例如靠近城市河道的住宅区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水资源来设置亲水点;毗邻历史文化古迹的建筑应该尊重历史,是设计的风格融入历史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保护区的开发和建设创造更多社会和经济价值。

2 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

(1)建筑的热工性能与建筑的体型系数密不可分。相对于曲面建筑,因为收受热分布不均匀,从而使热量消耗大于曲面建筑的热量消耗,所以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应该尽量在外墙和控制层方面采用平面模式尽量减少建筑体型复杂的模式。

(2)学会使用大自然赋予的资源,例如光和风的使用,在建筑外墙设计时尽量使建筑物自然采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能源的消耗,采用热稳定的物理知识合理分布外墙内环境对光等其他自然资源的运用。

(3)硬性的建筑设计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要求,因此使用相应的弹性设计方法更有利于建筑在外在条件不断改变情况下依然能够对自身进行调配。如给管道预留空间以及为水电、通讯留下发展空间等等之类的设计。

(4)建筑节能设计。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需要我们积极开发,相反应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等,材料选择方面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和再生材料,做到无污染和无辐射。

(5)建筑智能设计。因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广泛应用,智能化建筑应之诞生,在智能化的发展下,使绿色建筑朝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的状态下持续发展。

结语

21世纪新时代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这已经成为建筑界的趋势,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更加使我们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为绿色建筑发展做出贡献,而在绿色建筑中设计也是重要环节之一,我们应该坚定信念,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和探索,创造出新的建筑环境和形态,使我国建筑事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参考文献

第6篇: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扩展到城市之中,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缺乏、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随之而来,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绿化环境的重要性。但是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变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传统思想、模式,将其结合到城市规划之中,才能创造出真正生态型、特色性、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园林城市。

1、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园林绿化以各种形式存在城市的建设中,包含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交通绿地、附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区绿地等。城市绿地能够更好的改善空气,调节气候,有效的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绿色植物还能对于粉尘以及一些有害气体具有明显阻挡吸附作用;还可利用敏感植物监测环境污染,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治理;同时城市园林绿化可以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优美的环境景观有利于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丰富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行业,要融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在营造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致力于建立文化历史、丰富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园林绿化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起步晚,很多规范性文件不完善,未能对城市建设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加上发展缓慢,与城市建设规模不同步,无总体规划和长远规划,难于持续发展。而且城市绿化长期以来由国家财政补贴,或者建设单位自筹投入,使得经费难以得到保障,给其发展带来消极影响。除了资金的投入,目前还缺乏一支强有力的建设队伍,加上社会民众绿化意识非常薄弱,都影响城市绿化的发展。规划设计过程中常常考虑园林绿化的经济利益,忽略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缺乏因地制宜,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城市的建设相结合,片面追求大而全,或者照搬照抄其它城市的绿化建设,没有体现出自身城市特色,没有充分发挥自然景观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作用。根据当前的情况,园林绿化缺少规范的管理制度。对树木、苗木未能及时做进行抚育、施肥管理;草地未能及时修剪,植物病虫害未能及时防治等技术问题。

3、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益枯竭、许多可再生资源严重失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谋求发展必须切实遵循的基础战略。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的一项基础建设行业,正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

3.1、城市园林绿化应该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城市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并且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作为城市绿化发展的指导性思想。根据城市发展现状,依照人的需要来对绿地进行有效规划,并结合城市现有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公共绿地的应急避难功能,编制城市绿地系统,包括湿地、河涌与居民区商业区的布局相结合,营造宜居小气候,才能使城市绿化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同时采用多种不同的类型,形成良性循环的能量、物质的转换。规划设计上不仅限于观赏为主,不能只顾眼前的效果,要从城市的长期发展考虑,留出基础设施用地,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稳定。

3.2、因地制宜,优化绿化设计,加强科学研究及抚育措施,开发适应能力强,效益高的园林新品种,使经济景观效益相结合,营造不同的城市绿化风格。城市园林建设应该合理的配植树种,并大力提倡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抗旱、节水、易养护的乡土树种,控制盲目引种,把园林树种的选择与开发作为长期研讨的课题。同时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林木生长势,增加林木抗逆性。还要对林木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林木生长动态,制定相应应急预案,来防止隐患。特别要加强对毁灭性病虫害检疫对象及容易造成危害的病虫害的检疫力度,对于危害较轻的林木,尽量不要采用化学防治,而应采用生物防治,避免城市污染。植物种类的多样化是建设城市生态园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以形成不同的季相,还能形成立体、多层次、多彩色的景观,同时吸引各种鸟类、昆虫和其他的动物,使我们的城市变成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生态体系,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3、抓好园林队伍建设,提高园林队伍素质,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严格把控建设中的施工质量,并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民众的绿化意识。园林绿化工作是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需要大量人才。对此,应该采取多种举措,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应该循序渐进的加大对绿化建设的宣传与教育,逐渐提升人们的绿化意识,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培养全社会爱护共同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树立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相关立法进行与执法的工作,让城市的绿化管理逐渐形成法制化。加强规划部门与园林部门有效的配合,使得工作衔接能够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城市的绿化建设用地也达到一定标准。

3.4、当前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应当充分挖掘、梳理城市自身的人文资源,防止以偏概全情况的发生。每个城市都有它自身的地方历史和地域特色,城市园林建设是一项具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重效益的行业,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特点,营造城市独特的文化艺术氛围和绿色背景,引进地方文化,塑造独特的城市园林景观。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理清历史,重视对景观资源的再利用、继承与保护,在自然生态和地带性植被基础上,融合当地传统文化、民族风情和宗教历史。因此,园林绿化建设不仅要体现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也应充分体现于继承和弘扬我国的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社会行为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水平,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结语

在本文之中,提到了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质和城市绿化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城市园林绿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城市逐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改变过去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为协调的关系,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目的。要想有效保证城市的绿化建设,就要制定一系列对策,将问题一一解决,为人们提供一个优雅清心的居住环境,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陈丹等.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5).

[2] 夏立言等.浅析我国城市园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民营科技,2009,(5).

第7篇: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

1、城市园林的功能

随着城市日趋工业化和现代化,随之而来的是工矿企业的“三废”污染严重地破坏了人居环境,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家和园林专家曾多次提出,将森林引入城市,让森林发挥其生态功能,以改善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园林的基本功能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范畴的城市园林绿化,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落实在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这一目标上。所谓身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首先应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最有效的改善,从而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所谓心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应该给人们美的视觉享受,并且通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使人们感受到城市色彩的丰富绚丽,品味到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与历史脉络,从而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满足。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充分发挥出两方面的功能:

1.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惟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但草坪的生态功能有限,只相当于森林的1/25.光靠草坪来改善生态,改善环境是不够的。相比起来,建设上有高大的乔木,中有低矮的灌木林,地面上是草本地被植物的森林,其生态和环境价值就要高得多。国际上以“城市之肺”来比喻森林对城市的作用。由城市森林构造的“肺部”吸纳的则是尘土、废气、噪音等污染物,呼出的是氧气和水分。这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城市园林绿化要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功能。

1.2 美化市容,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从而使城市色彩更丰富,外观更美丽,并且通过不同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味。森林绿量是草坪的3倍。据测定,同样面积的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的森林,其植物绿量约为单一草坪的3倍,因而其生态效益也明显优于单一草坪。因此,为了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并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改善人居环境,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的绿化方式是最优选择模式。而森林则有良好的参与性能,人们可在森林中尽享鸟语花香、尽情休闲娱乐,使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地相处。美好的市容风貌不仅可以给人美的享受,令人心旷神怡,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并获得知识的启迪。美好的市容风貌还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有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成功的城市园林绿化在美化市容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这是城市园林绿化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2、城市园林现状

2.1 城市绿地结构趋向单一,缺乏生态学指导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尤其是在近年来全国大中城市兴起的草坪热,更是将这种单一性倾向推向了顶峰。另外,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将这些植物群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然地体现出城市绿色景观的地域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穿行于椰林夹道的城市街道,就会使人体验到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风韵;而徜佯在白桦掩映的林阴道上,便会使人感受到北方城市的风格。这种突出地理特征、凸现城市风貌、因地制宜而又经济实惠的绿化理念,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主导法则。但这一法规近些年来在名为“现代化”实则西洋化的城市园林绿化中被削弱甚至否定了。于是原产于韩国、后风行于欧美、现风靡于中国的韩国草草坪大片大片地在城市铺起来了,不论这个城市地处东西还是南北,也不管这个城市是干旱少雨还是多雨潮湿;而一些适合在热带沿海城市生长的植物如槟榔树、棕榈树、椰子树等等,也被广泛引种到大江南北的城市之中。在这样的园林绿化过程中,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消失了,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可见,这种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影响了每个城市特有的魅力,不仅有害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而且也大大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从旅游经济的发展角度看,这种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也大大降低了旅游者对城市的兴趣,使他们将城市作为旅游的“站”而不是旅游的“点”,显然这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2 绿地生态效益重视不够,绿化体系亟待完善

城镇绿化中引进一些适宜的树种是非常必要的,但相比之下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和安全,因此这两者都应改受到重视。北方城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常绿树种资源有限,在冬季缺少绿色。因此许多城镇都非常注意常绿树种的引进。当然,从丰富景观的角度来说,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后,许多都处于濒死边缘,不要说发挥生态效益,仅仅是维持生命。相反,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而且在冬季落叶阔叶增加光照,起到增温作用。目前许多城市在绿化建设中,热衷于引进外国植物及新品种,忽视乡土树种,尤其是建群种的应用。在植物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建设中,不重视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美化效果,导致城市森林景观单调,缺乏自然特性,生态效益低下,不能充分发挥单位面积上应有的森林生态效益。从全国城镇绿化的现状来看,除了城镇森林公园、城郊片林等原生绿地体现了多树种、多层次的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以外,在其余的大部分的绿化模式中,品种单一,抗逆性差,甚至是仅为造景而造景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类设计忽视了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于城市森林绿地建设自然化、生态化的趋势背道而驰。

2.3 缺乏文化品味,难觅历史文脉

如同建筑不是建筑材料的堆砌而是建筑思想的体现,城市不是建筑的胡乱拼凑而是城市建设思想的物化一样,城市园林绿化也决非简单的植树、栽花、培草,也并非仅仅是从生态法则角度来种植好花草树木,而是一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植树栽花培草活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的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建设之中,烘托出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从而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城市园林绿化必须充分考虑和运用这些文化背景。然而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都往往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偏离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脉,或以西化的美学视觉来指导城市园林绿化,或举着“借鉴”的旗帜去抄袭模仿别人的成功之作,如欧美式草坪的全方位推广,模纹花坛的广泛流行等。结果使人们很难从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更难从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转贴于

3、树种选择配置

树木是构成森林最基本的组成要素,科学的选择城市森林树种是保证城市森林发挥多种功能的基础,也直接影响城市森林的经营和管理成本。

3.1 发展各种高大的乔木树种

在我国城市绿化用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达到以较少的城市绿化建设用地获得较高生态效益的目的,必须发挥乔木树种占有空间大、寿命长、生态效益高的优势。比如德国城市森林树木达到12修剪6以下的侧枝,林冠下种植栎类、山毛榉等阔叶树种。我国的高大树木物种资源丰富,30~40的高大乔木树种很多,应该广泛加以利用。在高大乔木树种选择的过程中除了重视一些长寿命的基调树种以外,还要重视一些速生树种的使用,特别是在我国城市森林还比较落后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发展速生树种可以尽快形成森林环境。

3.2 按照我国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选择常绿与阔叶树种

乔木树种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遮荫环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酷热漫长的夏季,冬季虽然比较冷,但阳光比较充足。因此,我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在夏季能够遮荫降温,在冬季要透光增温。而现在许多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并没有这种考虑,偏爱使用常绿树种。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了,许多都处在濒死的边缘,几乎没有生态效益。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进化空气等生态效益,而且在冬季落叶增加光照,起到增温作用。因此,要根据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需求选择常绿与落叶树种。

3.3 选择本地带野生或栽培的建群种

追求城市绿化的个性与特色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目标。地区之间因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的差异造成植物种类上的不同,乡土树种是表现城市园林特色的主要载体之一。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安全,它能够适应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抵抗病虫害,环境污染等干扰的能力强,尽快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结构和发挥多种生态功能,有利于减少养护成本。因此,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被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的主体。建群种是森林植物群落中在群落外貌、土地利用、空间占用、数量等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树木种类。建群种可以是乡土树种,也可以是在引入地经过长期栽培,已适应引入地自然条件地的外来种。建群种无论是在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增建群落的稳定性,还是展现当地森林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

4.1 配置原则

4.1.1 整体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充分研究和借鉴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4.1.2 生态优先的原则

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地植物群落;充分应用生态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4.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照生态学原理,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配,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群落稳定发展,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关系,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4.1.4 文化原则

在植物配置中坚持文化原则,可以使城市园林向充满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使不断演变起伏的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在城市园林中得到体现。在城市园林中把反应某种人文内涵、象征某种精神品格、代表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形成具有特色地城市园林景观。

4.2 配置方法

4.2.1 近自然式配置

所谓近自然式配置,一方面是指植物材料本身为近自然状态,尽量避免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另一方面是指在配置中要避免植物种类地单一、株行距地整齐划一以及苗木的规格的一致。在配置中,尽可能自然,通过不同物种、密度、不同规格的适应、竞争实现群落的共生与稳定。目前,城市森林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森林绿地的近自然配置应该大力提倡。首先要以地带性植被为样板进行模拟,选择合适的建群种;同时要减少对树木个体、群落的过渡人工干扰。上海在城市森林建设改造中采用宫协造林法来模拟地带性森林植被,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4.2.2 融合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方法

充分吸收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模拟自然的方法,师法自然,经过艺术加工来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在充分发挥群落生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彭振华城市林业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2 宋晓虹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与文化原则贵州农业科学 2002,30(5):64~65

3 严玲璋努力创造有利于城市生态质量的绿色空间环境中国园林1999(1):1~7

4 俞孔坚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第8篇: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 城市园林 植物配置

1. 城市园林的功能

随着城市日趋工业化和现代化,随之而来的是工矿企业的“三废”污染严重地破坏了人居环境,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家和园林专家曾多次提出,将森林引入城市,让森林发挥其生态功能,以改善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园林的基本功能作为现代城市建设范畴的城市园林绿化,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落实在有利于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这一目标上。所谓身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首先应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最有效的改善,从而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所谓心健康,就是城市园林绿化应该给人们美的视觉享受,并且通过城市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使人们感受到城市色彩的丰富绚丽,品味到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与历史脉络,从而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满足。因此,城市园林绿化的根本目的决定了它应充分发挥出两方面的功能:

1.1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但草坪的生态功能有限,只相当于森林的1/25。光靠草坪来改善生态,改善环境是不够的。相比起来,建设上有高大的乔木,中有低矮的灌木林,地面上是草本地被植物的森林,其生态和环境价值就要高得多。国际上以“城市之肺”来比喻森林对城市的作用。由城市森林构造的“肺部”吸纳的则是尘土、废气、噪音等污染物,呼出的是氧气和水分。这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城市园林绿化要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功能。

1.2 美化市容,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

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从而使城市色彩更丰富,外观更美丽,并且通过不同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充分体现出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森林绿量是草坪的3倍。据测定,同样面积的乔、灌、草复层种植结构的森林,其植物绿量约为单一草坪的3倍,因而其生态效益也明显优于单一草坪。因此,为了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并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改善人居环境,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的绿化方式是最优选择模式。而森林则有良好的参与性能,人们可在森林中尽享鸟语花香、尽情休闲娱乐,使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地相处。美好的市容风貌不仅可以给人美的享受,令人心旷神怡,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并获得知识的启迪。美好的市容风貌还有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有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成功的城市园林绿化在美化市容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这是城市园林绿化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2. 城市园林现状

2.1 城市绿地结构趋向单一,缺乏生态学指导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从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尤其是在近年来全国大中城市兴起的草坪热,更是将这种单一性倾向推向了顶峰。另外,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将这些植物群落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运用到城市园林绿化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然地体现出城市绿色景观的地域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穿行于椰林夹道的城市街道,就会使人体验到南方沿海城市特有的风韵;而徜佯在白桦掩映的林阴道上,便会使人感受到北方城市的风格。这种突出地理特征、凸现城市风貌、因地制宜而又经济实惠的绿化理念,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主导法则。但这一法规近些年来在名为“现代化”实则西洋化的城市园林绿化中被削弱甚至否定了。于是原产于韩国、后风行于欧美、现风靡于中国的韩国草草坪大片大片地在城市铺起来了,不论这个城市地处东西还是南北,也不管这个城市是干旱少雨还是多雨潮湿;而一些适合在热带沿海城市生长的植物如槟榔树、棕榈树、椰子树等等,也被广泛引种到大江南北的城市之中。在这样的园林绿化过程中,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消失了,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可见,这种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影响了每个城市特有的魅力,不仅有害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而且也大大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从旅游经济的发展角度看,这种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也大大降低了旅游者对城市的兴趣,使他们将城市作为旅游的“站”而不是旅游的“点”,显然这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2 绿地生态效益重视不够,绿化体系亟待完善

城镇绿化中引进一些适宜的树种是非常必要的,但相比之下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和安全,因此这两者都应改受到重视。北方城镇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常绿树种资源有限,在冬季缺少绿色。因此许多城镇都非常注意常绿树种的引进。当然,从丰富景观的角度来说,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后,许多都处于濒死边缘,不要说发挥生态效益,仅仅是维持生命。相反,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净化空气等生态效益,而且在冬季落叶增加光照,起到增温作用。目前许多城市在绿化建设中,热衷于引进外国植物及新品种,忽视乡土树种,尤其是建群种的应用。在植物景观设计和生态环境建设中,不重视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和美化效果,导致城市森林景观单调,缺乏自然特性,生态效益低下,不能充分发挥单位面积上应有的森林生态效益。从全国城镇绿化的现状来看,除了城镇森林公园、城郊片林等原生绿地体现了多树种、多层次的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以外,在其余的大部分的绿化模式中,品种单一,抗逆性差,甚至是仅为造景而造景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类设计忽视了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城市森林绿地建设自然化、生态化的趋势背道而驰。

2.3 缺乏文化品位,难觅历史文脉

如同建筑不是建筑材料的堆砌而是建筑思想的体现,城市不是建筑的胡乱拼凑而是城市建设思想的物化一样,城市园林绿化也决非简单的植树、栽花、培草,也并非仅仅是从生态法则角度来种植好花草树木,而是一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植树栽花培草活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应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的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建设之中,烘托出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从而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城市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脉络,城市园林绿化必须充分考虑和运用这些文化背景。然而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都往往偏离了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偏离了城市自身的历史文脉,或以西化的美学视觉来指导城市园林绿化,或举着“借鉴”的旗帜去抄袭模仿别人的成功之作,如欧美式草坪的全方位推广,模纹花坛的广泛流行等。结果使人们很难从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中品味出不同城市的人文风格,更难从中读出不同城市的历史文脉,从而使城市丧失了自身应有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3. 树种选择配置

树木是构成森林最基本的组成要素,科学的选择城市森林树种是保证城市森林发挥多种功能的基础,也直接影响城市森林的经营和管理成本。

3.1 发展各种高大的乔木树种

在我国城市绿化用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要达到以较少的城市绿化建设用地获得较高生态效益的目的,必须发挥乔木树种占有空间大、寿命长、生态效益高的优势。比如德国城市森林树木达到12修剪6以下的侧枝,林冠下种植栎类、山毛榉等阔叶树种。我国的高大树木物种资源丰富,30~40的高大乔木树种很多,应该广泛加以利用。在高大乔木树种选择的过程中除了重视一些长寿命的基调树种以外,还要重视一些速生树种的使用,特别是在我国城市森林还比较落后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发展速生树种可以尽快形成森林环境。

3.2 按照我国城市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选择常绿与阔叶树种

乔木树种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遮阴环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酷热漫长的夏季,冬季虽然比较冷,但阳光比较充足。因此,我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在夏季能够遮阴降温,在冬季要透光增温。而现在许多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并没有这种考虑,偏爱使用常绿树种。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了,许多都处在濒死的边缘,几乎没有生态效益。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进化空气等生态效益,而且在冬季落叶增加光照,起到增温作用。因此,要根据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需求选择常绿与落叶树种。

3.3 选择本地带野生或栽培的建群种

追求城市绿化的个性与特色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目标。地区之间因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的差异造成植物种类上的不同,乡土树种是表现城市园林特色的主要载体之一。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可靠、廉价、安全,它能够适应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抵抗病虫害、环境污染等干扰的能力强,尽快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结构和发挥多种生态功能,有利于减少养护成本。因此,乡土树种和地带性植被应该成为城市园林的主体。建群种是森林植物群落中在群落外貌、土地利用、空间占用、数量等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树木种类。建群种可以是乡土树种,也可以是在引入地经过长期栽培,已适应引入地自然条件地的外来种。建群种无论是在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增建群落的稳定性,还是展现当地森林植物群落外貌特征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园林植物配置原则及方法

4.1 配置原则

4.1.1 整体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充分研究和借鉴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4.1.2 生态优先的原则

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地植物群落;充分应用生态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4.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照生态学原理,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配,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群落稳定发展,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关系,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4.1.4 文化原则

在植物配置中坚持文化原则,可以使城市园林向充满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使不断演变起伏的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在城市园林中得到体现。在城市园林中把反映某种人文内涵、象征某种精神品格、代表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形成具有特色地城市园林景观。

4.2 配置方法

4.2.1 近自然式配置

所谓近自然式配置,一方面是指植物材料本身为近自然状态,尽量避免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另一方面是指在配置中要避免植物种类地单一、株行距地整齐划一以及苗木的规格的一致。在配置中,尽可能自然,通过不同物种、密度、不同规格的适应、竞争实现群落的共生与稳定。目前,城市森林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森林绿地的近自然配置应该大力提倡。首先要以地带性植被为样板进行模拟,选择合适的建群种;同时要减少对树木个体、群落的过渡人工干扰。上海在城市森林建设改造中采用宫协造林法来模拟地带性森林植被,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第9篇:绿色化学发展史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科学发展;设计方法;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一、绿色建筑的科学内涵

专业的建筑人员很久之前就已经对绿色建筑的实质做出了一个很明确的说明:建筑与资源以及环境之间的发展必须要协调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小实际的环境以及资源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在最大程度上为人类生活环境的正常舒适以及安全健康作一个最大的保障,最终通过这一方式达到人类与建筑、资源以及环境几部分的有机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国家也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里所给的定义明确明白,绿色建筑要做到各方面的统一必须考虑到人、建筑、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为之做出努力,在绿色建筑节约资源方面应该使用可再生资源替代非可再生资源,这样便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在绿色建筑构造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其各部分的构成要素,对症下药,明确相应的设计原则和目标。

这些原则与目标对绿色建筑的整体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要充分的分析和把握其设计原则,要以生态要素为主要操作对象,对设计原则进行扼要的阐述。

1 环境与整体优化原则

建筑并不是独立而存在的个体,其所开发的体系都应该与其所属的人文或自然环境形成统一,这样使建筑设计在基于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和环境的最佳结合。因此,在建筑物形成的同时。应该学会尊重和爱护我们的社会生态环境。建筑设计依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核心原则,结合当地所拥有的人文历史景观,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开发,不但保留文化古迹,也发扬而来传统文化。当然这需要配套设施的同步和材料的合理利用。

2 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

绿色建筑节省对能源的消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等,利用相应的科学技术提高建筑的包容性,为扩建和建造提供机会并且可利用智能化设计,充分利用电子通讯和信息技术做好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3健康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角度去增强与自然地对话,但也需要绿色建筑在该环境中的适应。为了能让人们在健康舒适的建筑里生活和工作,需要工程队伍为其创造好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提高采光技术,控制好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创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及声音环境,提高立体绿化系统和净化环境的能力等等。

三、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1整体环境的设计

在整体设计的领域中,并不是指某一建筑物,而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建筑,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出发,在场地的条件、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条件等等方面都需要分析其设计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对各方面的条件进行分析和整体设计。因此在整体环境中设计的方法有:

(1)运用绿色建筑理论。自然环境、资源、社会、人文这些因素都是需要与城市开发建设相适应的,在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利用创新思维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在一种程度上改变了布局,区域划分,空架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状; 也让城市的历史和地理特征得以流传。

(2)加强环?a href="baidu.com"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袒孀派缁岬牟欢戏⒄梗嗣窃嚼丛街厥勇袒谏钪械淖饔茫獠唤雒阑嘶肪常苍谝欢ǔ潭壬细纳屏松罨肪场n颐强梢匝裼玫孛媛袒哺牵蛭值恼舴⒆饔们苛遥话隳芄恍纬闪顾媸实幕肪常欢遥种睬悄灸芄恍纬杀冉洗蠓段у氖饕瘢佣跎俾访娴奈攘浚贾率髂九懦龅难跗芄痪换掌钪沾锏窖鹾康奶岣摺w芏灾颐窃谏杓谱≌北匦胍浞挚悸堑街鼙呋肪车穆袒杓疲欢ㄒ崖袒康谋曜家胂喙氐纳杓乒娣兜敝小>湍壳岸裕肪陈袒饕治嚼啵焕嗍切∏芪щ肪陈袒焕嗑褪墙ㄖ⑻迓

袒?

①小区的周围环境的绿化要求的是尽可能的减少硬质铺地以加大草坪的面。尽可能的种植高的乔木,因为乔木的绿化效果往往高于同面积的草坪好几倍。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身边的大多数住宅小区为了节省建设成本,依旧采用水泥砖铺地。这并不利于小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投资者应该将眼光放远,铺设具有渗透性的绿化铺地,实现生态化与可持续化。

②立体绿化。采用“土地空间化”的概念,这里面包括了墙面、屋顶和阳台绿化。这三个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空间的散热功能,如重庆的“天奇花园”的墙面绿化,墙上设计由柱子金额圈梁组成的构架然后在其中设置种植槽和集中喷灌系统。增强了墙面在散热上的性能并且避免阳光对墙面的直射。屋顶和阳台绿化基本上是种植花草和一些低矮花草树木。

(3)注重整体协调性,例如靠近城市河道的住宅区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水资源来设置亲水点;毗邻历史文化古迹的建筑应该尊重历史,是设计的风格融入历史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保护区的开发和建设创造更多社会和经济价值。

2 建筑单体的设计方法

(1)建筑的热工性能与建筑的体型系数密不可分。相对于曲面建筑,因为收受热分布不均匀,从而使热量消耗大于曲面建筑的热量消耗,所以在进行建筑规划设计时应该尽量在外墙和控制层方面采用平面模式尽量减少建筑体型复杂的模式。

(2)学会使用大自然赋予的资源,例如光和风的使用,在建筑外墙设计时尽量使建筑物自然采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能源的消耗,采用热稳定的物理知识合理分布外墙内环境对光等其他自然资源的运用。

(3)硬性的建筑设计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建筑要求,因此使用相应的弹性设计方法更有利于建筑在外在条件不断改变情况下依然能够对自身进行调配。如给管道预留空间以及为水电、通讯留下发展空间等等之类的设计。

(4)建筑节能设计。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需要我们积极开发,相反应节约利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等,材料选择方面应尽可能利用可降解和再生材料,做到无污染和无辐射。

(5)建筑智能设计。因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广泛应用,智能化建筑应之诞生,在智能化的发展下,使绿色建筑朝低能耗、高效能、低污染的状态下持续发展。

结语

21世纪新时代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这已经成为建筑界的趋势,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更加使我们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为绿色建筑发展做出贡献,而在绿色建筑中设计也是重要环节之一,我们应该坚定信念,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和探索,创造出新的建筑环境和形态,使我国建筑事业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