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精选(九篇)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

第1篇: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

从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不难看出,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蕴含、彼此渗透,相互催生、相互牵引。[3]二者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在内容上具有契合点,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1.二者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中医药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核心价值观“仁、和、精、诚”是中华民族深邃哲学思想和卓越文明智慧在中医药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医术与医德的统一,是医学职业精神写照。[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制度价值取向的体现,是基本的、持久的价值,是真正目标性、理念性的价值,主要目的在于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从而培养出正直、诚实、勤奋、进取、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这点来看,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2.二者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休戚相关。从道德层面看,中医药文化具有“上医医国的家国意识,致中尚和的价值取向,医乃仁术的仁爱思想,大医精诚的人格追求,上工治未病的忧患意识,胆大心小、智圆行方的行为心理”[5]。中医药文化特别强调医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修养,其以人为本、济世活人的价值理念,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的精神,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永恒的道德追求。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6]在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对我国传统理想道德人格的现代表达,也在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的道德诉求。

二、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1.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传统文化,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在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中医药文化传承属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范畴,丰厚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中医药院校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医药院校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将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精髓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融合浸润到学生的思想深处,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凝练并弘扬中医药文化;要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医学院校的办学精神和理念,充分利用校园建筑、雕塑、场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宣传中医药文化;要积极开展专业经典诵读、中医药知识竞赛、医技大比拼等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中医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与熏陶;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与医学实际相结合,穿插医学发展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中医哲学的广博高深,激发学生的爱国爱民热情,增强学生对优秀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倡导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追求,培养医学生敬业奉献精神

精益求精、救死扶伤、尽心尽责是医生的天职。“精”即医术精湛,从医者需精于医术,唯精唯一,精义入神,方可致用。精湛的医术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学院校要加强医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熟读中医经典,将中医经典理论诵读、等级考试推广到中医药的各个学科,强化经典理论的学习,夯实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水平;要在中医教学改革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要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与敬业精神;要坚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事例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

3.倡导以诚为美的道德风尚追求,培养医学生诚实守信精神

良心是医生的底线,诚信是医生的天平,高尚的医德是医生的灵魂,是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保证。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论及只有“精”“诚”兼备方能成大医。“诚”即高尚的品德修养。医者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确立“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对所有来诊的患者,不管贵贱贫富,老幼美丑,都一视同仁,详察精治。在《纪念白求恩》中用“诚”来概括和诠释白求恩的医德境界。中医药院校要强化教育教学平台设计,发挥网络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通过时事教育、形势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倡导和践行诚实守信准则,丰富医学生思想内涵,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多邀请医疗卫生行业劳模、科研带头人及医疗服务明星畅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思想,使学生感受悟到先进的人格魅力,体验到生命所系,生命所托的真谛。

4.倡导济世救人的职业道德追求,培养医学生团结友善素养

第2篇: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

在医患纠纷频发的今天,其中技术不足占200Ic,其他80%的纠纷多为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别,可见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少和流失已是待解决的问题。青年医师作为临床实践中的一线工作者,是未来医疗行业中的主力军,在其培养过程中,却较多地关注了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提高,忽略了人文精神的教育和培养,致医学与人文的渐行渐远。加强青年医师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不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而且促进医患和谐。

1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理念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政治家管仲,他在《管子卷九》 霸言中说道:失霸土之所始,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可见以人为本的思想历史久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继古代政治家管仲提出以人为本的精神之后约百年的时问,西方哲学家也提出了人文精神的理念。人文精神是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发展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医学从本质上讲是人学,它最终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的、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即。贺兰英困在医学目的与医学人文精神一文中提出:医学人文精神是在医疗活动中对人生命的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人的情感的关切、人的心灵的安慰和人的发展的考量,其出发点是人,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也有人认为医学人文精神侧重对生命的关爱,体现在对人的生命质量的维护、对生命价值的关怀和对人类未来健康与幸福的关注,对人类的身心健康与自然、与社会之问的和谐互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由此可见医学人文精神就是要求医务工作者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关爱生命,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和对话,将医学人文精神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2青年医师医学人文精神的现状

2.1青年医师成长历程中缺少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国外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占总学时比例以美、德最多,达200Ic-250Ic,英、法、日约为100Ic-150Ic。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对医学课程进行改革,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与国际相比,我国医学人文教育起步较晚,医学专业人文课程的课时数占总学时8%左右,医学生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问用于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知识以及简单医疗技能的学习,关于人文知识涉及很少,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只作为选修课程未进行系统深入学习,且部分学生对此类课程极不重视,只为了应付考试,起不到学习的目的和效果;毕业上岗后日常工作繁琐而复杂,青年医师又要将书本上东西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并努力变成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大量精力用在钻研医学知识、查阅医学资料、苦练操作技巧,过分关注专业技术的提高,忽略了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进步。因此如何培养青年医师人文精神,将其内化为自身稳定的素质,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并体现在医疗活动中,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2对青年医师考核存在偏颇:国际医学教育组织TIME于2001年11月在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与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为医生必须具备的核心基本要求,提出的7种核心能力,其中4项与医学人文精神有关。这就对青年医师的培养有了新的要求;而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多以生基知识为主,临床实践中组织的强化训练和学习如胸穿、腹穿、手术基本操作、早查房、汇报病历、病历书写等多强调自身业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的提高,考核上又以三基知识、技能操作、病历书写规范为标准,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培训,更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最终只限于形式,很难取得实际的效果。目前评价医生的标准不是做了多少手术,救治了多少患者,患者对诊疗过程是否满意,而是医生是否掌握了高精尖的医疗技术,是否能实施某种复杂的手术,是否发现疑难杂症的诊治进展等等,最终使掌握医学技术的医务人员逐渐远离了对患者和生命的关爱,渐渐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降低了医疗服务质量。

2.3实际工作中过多依赖检查设备:医学的快速发展,医学诊疗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迭,分子生物学、内窥镜学、影像学如X线、超声波、CT、核磁等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后,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治疗水平,救治了以往不能够救治的疑难疾病,改善了生存质量,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医务人员中存在过度依赖检查设备,大部分时问在分析化验单、阅读各种检查结果,努力在细微之处寻找疾病的线索,部分医务工作者与患者的沟通只停留在询问病史上,医生在病床前聆听患者的陈述少了,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询问和沟通少了,守护在患者的床边观察病情的发展变化少了,在床边关心患者的痛苦和心理状态也少了,甚至床边常规的体格检查也简化了,最终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2.4不注重心与心的沟通:患者身体上的伤痛因为看得到而能够给予及时处理,但内心的痛苦和悲痛却因为看不到而忽视,因为不影响对技术的评判而漠视;对患者而言,医生鼓励安慰要胜过亲人、朋友,甚至心理医生,也许医生短短几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支撑患者完成整个治疗过程。但青年医师由于服务意识、责任心、文化层次的不同,缺乏人际沟通的能力和对策,有的甚至没有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最终使医患双方信任度卜降,医患问心与心的距离加大,使原本很小的问题发展成医患矛盾。

3青年医师人文精神的培养对策研究

3.1加强医学人文理论的学习:人文素质教育及培养是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提升的最重要途径及保证。因此青年医师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问,应开展医学人文理论内容,并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医学人文教育,针对医疗活动中出现的伦理问题进行及时的探讨和学习,努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会正确处理现代医患关系,并将此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定期组织考核。人文理论的学习应贯穿整个医疗生涯中,因此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应持续开展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时刻接受人文理念的熏陶,谨记自己的神圣责任和义务最终将人文精神转化为内在的人格、修养、气质,使青年医师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掌握人文科学知识以及人际沟通的方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2在工作中自觉培养和历练医患沟通,加强人文关怀: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3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可见医生的语言一定程度上胜过了药物和手术刀;有时医生几句安慰的话语,不仅能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希望和力量,可能还会起到治疗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在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交流方式,首先巧妙运用微笑、眼神、面部表情等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观察患者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社会背景,并注意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交流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及对交流的期望值。现患者已不仅满足于完全听取医生的话,而是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医疗行为过程中,医生也不再是医术上的权威,而是要寻求与患者的合作,因此沟通主张采用协商模式。交流的过程中要把明确的判断,足够的信心告诉患者,沟通中避免使用易刺激对方情绪的话语,让患者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关爱和照顾,当患者感到被倾听和理解时,即使疾病没有得到解决,也能减轻他们的担忧、焦虑和消沉的心理压力。

因绝大多数前来就诊的患者缺乏医学知识,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情况知之甚少,渴望了解应该做什么检查、如何治疗、预后等情况,此时青年医师在交待病情时应避免使用患者听不懂的专业词汇,并应将深奥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传递给患者,在告知病情后详细交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分析利弊选择最优方案治疗,并耐心交待医疗风险及预后等问题,同时应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敏感度及内心需求。

第3篇: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人才培养;作用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161-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医学院校肩负着创新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医学院校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出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医药人才培养中的统领作用,把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培养医药人才的一项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 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阐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作用,是医学院校完成其承载的历史使命的要求。医学生是当代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医学院校的历史使命。同时,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医学院校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和变化,医学院校做为医学真理的开启者、追求者,医学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医学文化的引领者、弘扬者,医学道德的培育者,理应自觉担当起为社会做出示范,引领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所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医药人才培养中的统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作用,是引领医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活动趋向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致使医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性、多层性与多变性的特点。对此,医学院校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批判、抵制西方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2 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根据医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要,结合新时期医药人才培养的实际,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2.1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

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知和行统一的过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等教学中,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教育和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清社会思想意识的主流和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从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对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2.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针对医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让医学生充分认识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这个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根基。只有解决为谁而学、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才能使医学生自觉地把刻苦学习与发展个性、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实践统一起来,才能激发医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通过教育,让医学生把专业理想和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激发专业学习兴趣,稳定专业学习思想。

2.3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基础,培养仁爱意识

社会主义荣辱观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上,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通过中华传统道德中关于“立人”、“达人”的思想,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自觉培养仁爱意识,把注重礼貌,尊敬师长,善待同学,讲究卫生,爱护生命,变成他们内心自觉的要求,让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和价值观念,负担起治病救人的重任。

2.4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对于规范大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就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因此,校园文化活动就应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服务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各类文体活动,让医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氛和环境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 创新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运行机制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完善的运行机制做保证,从而达到合力育人的目的。

3.1 建立导师制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不仅是施教者,又是示范者,教师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聘请各专业教师担任医学生的导师,对医学生进行学习、思想、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这样教师就能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培育学生,在教学和生活中也能以率先垂范、执教忘名、授业求精的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广大学生,从而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3]。

3.2 建立学习制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良好的学习制度建设既能体现对医学生的真诚关怀,又有利于规范行为。建立各项学习制度,加强对医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能随时校正他们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

3.3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医学生学习热情

严格执行奖学金评定制度,对在学习、生活中,取得优异成绩、表现突出的医学生给予奖励、表彰和宣传,为广大医学生树立了学习榜样。在入党、评优活动中,对成绩不合格的医学生采取一票否决制[4]。

3.4 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按照“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将教学、教辅、机关、后勤等部门各项工作,统一到育人上来,形成育人合力。同时,要加强学校与社会、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向家长寄送成绩单,电话沟通反馈学生在校表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S].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2.

[2]胡嘉纪.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新长征,2009,3(10):52-53.

[3]刘向信.引导大学生在知荣辱明是非中成人成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3(7):20-21.

第4篇: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医院文化;医院发展;助推

Abstract:In modern hospital management, hospital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the core work of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lso becomes the hospital development impetus, therefore, only by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hospital culture construction can promote the hospital cause of good and fast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the hospital. Especially in the Party’s 17 sessions of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it is for the whole society to promote cultural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as the hospital of this particular environment, only in culture construction, it i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hospital staff,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hospital, and to achieve the overa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Key words:Hospital culture;hospital development; booster

【中图分类号】R19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39-02

医院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具有积极性、创造性、先进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一项多维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多维在于医院文化建设涉及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提升、通过对医院文化建设的策划与实施,使职工价值取向引导与规范、医院资源整合、公共关系运作等多项内容,在文化力整合作用下,加以正确的策划与实施,从而形成有机而统一的体系。

1 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

作为一个特定环境下的文化,医院文化是医院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院特色、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有形的物质形态与无形的精神财富,包括文化理念、医院精神、核心价值、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内容。当前,人们更多地倾向于把医院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一种管理文化,即医院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

1.1 医院精神。医院精神构成了医院的灵魂和支柱,集中体现了医院员工的思想活动、心理状况和精神面貌,是医院员工对医院办院方向、发展命运和未来所抱有的理想和希望。医院精神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比如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精神;乐于奉献、关心集体、相互协助的精神;开拓创新、勇于进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科学发展、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等,都是医院精神的具体体现。

1.2 医院管理风格。以医院精神具体化为医院的管理和服务风格。包括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等。如依法治院、从严治院、规范化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标准化服务,围绕患者开展医疗服务承诺制、全程优质服务等。

1.3 医院环境。医院环境是医院文化所包含的物质文化方面。首先,要创造一个适合医务人员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以保证医务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在一个安全、安定、合理的环境下积极、健康地工作和生活。其次,要完备房屋、医疗仪器设备以及其他各种设施,这是医院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技术条件,也是医院先进或落后、兴旺或萧条的外部标志。同时要能够保障患者接受先进治疗的相关仪器设备。

1.4 医院品牌。医院品牌也是医院形象,是指得到社会认可的医院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或者说是医院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声誉。医院品牌的形成和建立是指医院的医术水平、服务质量、人员素质、医疗技术、公共关系在社会和患者心目中的总的印象。医院品牌不仅是社会公众所关心的事,而且与医院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内在联系。

1.5 医院核心价值。是本院拥有的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最持久的那部分特质,是医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个医院“DNA”中最核心的部分。这也是能够让本院扎实立足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2 医院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医院的灵魂,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宝贵的物质及精神财富,是提高医院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医院科学发展的精髓。在当今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关系到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的成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发展,可以说,文化是未来医院管理的主流,培育优秀的医院文化是医院发展的根本途径。

2.1 引导性。医院文化反映的是医院及员工共同价值观,价值观念和行为文化具有引导性。医院的整体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暗示或直示等多种方式渗入员工的内心,引导全体医护员工在参与医院文化创造过程中对其加以感知、认知、评判和认同,逐步实现个人价值观念与医院整体价值观念的统一,从而引导员工产生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

2.2 约束性。医院文化中的精神、道德、制度对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都起着一种约束作用,以实现自我管理,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

2.3 凝聚性。医院文化所产生的凝聚力使全体人员产生目标、原则、观念的“认同感”,实现医院目标的“使命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及对集体的“归属感”,使之对医院产生一种向心力凝聚力,把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医院整体联系在一起,共同建造和维护医院这个战斗堡垒。

2.4 激励性。医院文化能在全体人员中培育和树立共同理想,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发挥每一位员工的主人翁精神,使每个人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而这种精神因素会激励和调动职工发挥积极性、创造性。

2.5 品牌性。文化能有效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给患者创造舒心的就医环境,从而逐步缓解患者对医院的紧张情绪,提高医疗的救治效率,从而提升和树立一流医院品牌的形象。

2.6 改善医患关系。近年来,我国的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极突出。一方面,患者怨声载道,抱怨自己付了高昂的医药费却得不到相应的服务,深感自身利益受到伤害;而另一方面,医生抱怨,自己在承担繁忙的临床工作的同时又要承担来自各方的压力。针对各地方患者向医务人员施暴的恶性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近日国家相关部委禁止医闹的相关通知。医院文化的建设,可更加和谐的引导、处理医患关系,特别是营造良好的医院文化,将问题的温床消灭,通过软硬件环境的建设来杜绝医患问题的出现。如提高医疗水平、改进医疗设备、营造人本观念、树立服务意识、提升病人知情度、加强医院宣传等,文化建设必将在改善医患关系上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3 医院文化建设的策划

3.1 对现有医院文化的调查与分析。文化建设往往是在已有文化基础上的扬弃。应对现有的医院文化中包含的所有内容(包括目标或宗旨、核心价值观、作风及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找出优势、问题与差距,以便在医院文化的设计上做到事半功倍和有的放矢。

3.2 医院文化建设目标的设计。医院文化建设目标的设计不仅要具有共性,还要具有个性,既要具有优秀组织文化所共有的特征,如敬业乐业、互帮互助、开拓创新等,还要体现医疗工作的特点,体现自己的特色。

3.3 医院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计划。明确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之后,就应该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方案应明确医院文化建设的投入预算、进度安排、考核与验收的标准与方式、如何监督等相关问题。

4 医院文化的培育

医院文化通常是由医院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构成,内容涉及医院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科学而完整的系统工程。一所医院的活力和凝聚力取决于医院的文化走向,没有成功的医院文化作为依托,医院则难以持续发展。

4.1 重视医院整体形象塑造。整体形象就是对医院的自身理念、行为方式及视觉环境进行系统的革新,以塑造出突出个性的良好形象,来获取内外认同的一种战略。其宗旨是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提高医院信誉和核心竞争力,优化软环境,树立硬形象。如院内外指示牌、宣传牌等,都从医院整体形象塑造的高度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同时应该设立全院统一院训、院徽、院歌等。

4.2 把文化建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把以德育人、以德行医,以德治院作为文化建设的内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及救死扶伤的宗旨教育贯入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通过多种形式,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宣传栏等手段特别是新媒体手段比如开通微博、手机报等,对全体职工进行全方位的的道德教育、真诚教育、信念教育,文化教育等,使厚实的医院文化深入人心,在员工心中得以孕育,从而绽放出绚丽的文化之光。

4.3 把文化建设融入日常医疗工作之中。医院具有接触人群众多,临时性任务多等特点,既是医院面向社会传播精神文明、展示良好形象的“窗口”,也是联系群众的“纽带”。为此,在实施以医疗为中心任务的同时,亦把职业操守和行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渗透到日常医疗工作之中。大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热情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同时,把文化建设、医德医风建设作为一个主题纳入信念教育之中,及时树立和宣传身边的典型,使得学有榜样,做有样板。

4.4 把文化建设融入医院业余文化生活中。营造医务人员对于医院的归属感、家的感觉,始终是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开展健康向上、催人奋进、丰富多彩的医院文化生活,使之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引导,让广大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激励,增强内部凝聚力,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因此,把医院文化建设当作一种觉悟、责任、境界和生存能力来构建、宣传和弘扬。在医院的整体构建上,应注重形成具有医院特色的文化。作为医院,技术是载体,服务是一个过程,竞争是一种动力,文化才是一种源泉。医院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快速、健康、和谐发展,就要坚持以文化创新为主导,大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尊重人的自由探索,尊重人的创新精神,鼓励和激励员工通过创新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提倡团队合作,建立学习型医院,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发挥他们的集体智慧和团队精神,真正让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员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用创新提升文化品质,用文化思想助推医院发展,这便是创新文化建设的崇高职责。

总之,塑造医院文化是一项艰巨的、科学的、细致的系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医院管理者付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地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只有在积极推进医院内部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重视和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改革的深化,真正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抵御市场经济的风险;树立区域名牌,形成区域优势,才能把医院做大做强,实现新的腾飞,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 罗摧泽.医院文化与信息现代化建设[J].中国医院管理,2004,6

[2] 纪向东.医院营销管理体系策划[M].2005

[3] 郭子恒.医院管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4] 高万良.医院核心竞争力[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5

[5] 蒋祥虎.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07,01

[6] 朱恒鑫.现代医院经营策略-医院一对一营销学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09,20

[7] 陆建明,康小明.试论医院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3):50-51

[8] 孔祥之,席凤英,何有振.用医院文化铸造医院品牌的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5):5

[9] 李弘,陈绍福.现代医院市场营销[M].哈尔滨出版社.2001

[10] 罗建.医疗人文关怀与医疗服务经济[M].科学出版社.2005

[11] 王向东.医院持续发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2] 郭清秀.医院服务文化[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第5篇: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医学伦理教育 医学生 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92-01

1 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最早发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文化界的展开。我比较认同的人文精神含义大致有以下三点:即尊重个人经验、维护个体尊严、尊重个人思想。表现为对人类遗留下来的种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人尊严的维护,价值的关心;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和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是一种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素养,是指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德性、气质修养、价值取向,其内涵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社会学,人文学的知识素养,创新能力和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力,能与人和谐相处的沟通能力。

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质量、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核心就是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权利的敬畏与尊重,就是关爱生命。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也是如此,《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医家唯一之目的就是为病家谋幸福;《迈蒙尼提斯祷文》写道“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因此,“仁爱救人”、“救死扶伤”就是古今中外医学家将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诊断、治疗、护理等临床活动各个环节之中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文明价值在尊重人,关心人。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主要结合医学伦理课程进行。

2 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我国的医学生多数为理科生,由于我们的高考制度影响,很多高级中学几乎不开设文科课程,造成理科学生对文学的缺乏,进入医学院校后,又几乎没有人文学习的环境,学校的人文教育力度也不够,所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不明显。

医学院校重视医学教学和科研,轻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折射出医学院校不够重视人文教育。加上医学教育课程负担重,往往造成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摄取,而对文学知识不够重视,进而表现为人文功底薄弱。

社会责任感不强,作为医学生,本应具有维护医术的圣洁和为医学事业的献身精神,而现在的医学生多受功利主义影响,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奉献精神,对社会,人文不关心。

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强,表现为不适应大学校园集体生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往出现表达障碍,有的出现心理孤僻,对老师敬而远之,对同学也是离群索居。

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下降,由于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医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医学生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有交往障碍、冷漠自卑、焦虑抑郁等。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降缺乏创造力,我们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应试教育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标准化思维障碍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降,更不会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

3 结合医学伦理教学,塑医学生人文精神

为了更好应对医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必须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养。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位置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医学院校必须借力医学伦理课教学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1)医学院校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确定以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学观。医学教育领域、医学院校主要领导、各部门、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医学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性要达成共识,这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的主导因素。

2)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应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发扬和光大。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和理学思想家提倡的“人文”的内涵都体现了尊重生命、重义轻利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继承和借鉴。《黄帝内经》就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论述,可见生命的珍贵。爱人就是同情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在崇尚科学精神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传统文化,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

3)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也有待提高,大专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如在职培训、进修学习等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医学人文素质和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以便他们能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自觉地做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4)注重在教学实践中把人文精神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医学人文精神核心价值的表现是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关爱和对生命与健康的敬畏与尊重。而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精神,提升医学专业精神。

5)树立“珍爱生命”的医学伦理学理念。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要热爱自己的生命,更要学会善待他人,特别要善待病人,维护患者的尊严和权利,这是医学伦理学的目的和出发点。同时要让医学生明确学习是为了从医时能为患者和社会提供身心和精神的健康保障,使社会成员应有的生命和精神价值得到体现,发展医学人文教育就是让他们加强对人类生命、死亡及生存意义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胡俊秋,仲其军.医学伦理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医学伦理学,2010(8).

第6篇: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

目前,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思想文化冲突交融,价值观念多元的现状,特别是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样多变多元的新特点。面对诸多新特点,中医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只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促进当代中医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突破。

二、中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校园文化是一种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典型的亚文化,它是整个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对于学校师生的软环境造成主要的影响。一所高校是否具备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浓郁的人文学术气息,是否具有能激发出全校师生的创造力、凝聚力的能力,校园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校园文化内涵的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精神文化,主要指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第二方面是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物质环境,这是建设文化的载体;第三方面是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的各项规定、规范、行为准则和交际的方式。同时,对于大学生能否形成符合时代的价值观,能否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中医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中医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专业院校,它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备优良的医德,二者不可偏废。医学的根本是人学,在更注重医学技术而忽视医学人文精神的现代社会,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做到培养学生的医学技能和医德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等中医院校的学生不仅具有青年大学生的普遍特点,最重要的是他们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社会认同的医生角色是要具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形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稳步发展,成果显著,但是大多数中医院校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往往只抓有形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了无形的精神文化建设,使得高等中医院校的文化建设面临更为复杂的新形势,具体表现在:

1.医学生信仰缺失问题严重。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个人来讲,信仰可以支撑其一生的奋斗历程,对于群体来讲,信仰是一股凝聚人心的巨大力量;对国家和民族来讲,信仰构成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多元的大背景下,医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因为这些变革而导致其信仰的复杂化、多元化和世俗化。

2.多元文化冲击着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医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活动也出现了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增强的趋势,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趋势。当前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偏移,价值目标由理想向现实转变的趋势,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也转变为以社会地位和收入的多少。另外,新媒体文化正在渗透和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移动手机媒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的认知更为直观,选择性更为广泛,价值取向更为多元,虚拟与现实生活交替频繁。在价值导向方面,出现了以官职至上、金钱至上、学术成就至上等多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受到巨大挑战。

3.医学专业课程至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弱化。30多年的经济建设,使得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变。对于医学专业的发展和医学生的教育,也面临着功利化思想的冲击,中医院校在其专业的发展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方面,也存在着重专业技术轻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的普遍现象。同样,学生也存在着轻视人文课程学习,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好多人文课程只是以上课点到为止。学生认为医学专业技能知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是否能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人文素养的高低与人文知识的多少似乎并不影响今后的工作,因此放松了对人文课程的学习,也降低了对自我人文素质提高的要求。

4.中医院校校园文化内涵建设相对贫乏。校园文化对医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较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目前,中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相对贫乏。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方向等许多方面只停留在表面,只是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轻视了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它是在学校发展的历史中被普遍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价值核心的集中反映。中医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主要是指在中医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中医药文化。作为医学院校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良好医术和医德的合格医生,不论水平高低、悟性好坏,最基本的素质是敬业,是要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由此,中医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为核心内容,进一步实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中医院校校园文化全面完善。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证。校园制度文化主要包含学校的管理条例、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模式以及现实的行为规范等。校园制度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一所高校全体师生日常活动所遵循的重要规范。保守、滞后和不完善的校园制度文化会阻碍和影响一所学校和全体师生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和高等专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保守和滞后性,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医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秉承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规范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的原则,实事求是、制定符合校情的规章制度,积极吸纳先进理念,不断为校园文中医院校化引入新鲜血液、注入活力,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和统一的,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校园整体文化制度。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活动。(1)弘扬主流文化,重视课堂教学。首先,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其次,在中医院校尝试开设人文社科类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社科和医学类知识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合理增加与医学相关的人文社科类科目,特别是兼具中医传统文化的学科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确保提升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和道路自信,着力建立起全方位、多平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2)积极搭建第二课堂育人平台。第一,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内涵。可以通过开设一些艺术、舞蹈、音乐等文化素质的选修课,来加强和拓宽学生的素质教育内涵。第二,鼓励和扶持学生科技立项。学校可以借以“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等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三,打造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学校积极开展医疗志愿者“三下乡”、“进社区”等各项实践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环境,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7篇: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

[论文关键词]医学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医学职业精神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医学生作为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的主要对象和未来的医学从业人员,医学院校在加强信仰信念教育的同时,要结合行业实际进一步加强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提高医学生思想政治和医学职业道德水平。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职业精神是指具有相应职业特征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信念,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崇高政治理想基础之上的,其核心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而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2005年12月,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指出:“医师专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它要求将患者利益置于医师利益之上,要求制定并维护关于能力和正直的标准,还要求就健康问题向社会提供专业意见,医学界和社会必须清楚了解医师专业精神的这些原则和责任。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本质是公众对医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医师个人以及全行业的正直基础上。”宣言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的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 

我国古今医学家十分重视从医人员的医学职业精神,从思想品德和医学技术上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概述。中国晋代杨泉在《物理论》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宋代医学家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都对从医者提出了很高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非典”治疗研究专家钟南山教授是我国医学界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典范,是医务人员必须树立崇高职业精神道德的积极倡导者。他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我国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 

《医师宣言》及我国医学家从思想道德、社会、伦理、人性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病人”。医德高尚与医术精湛的有机结合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核,两者不可分割,而服务病人则是终极目标。医德高尚是基础,高尚的道德不能等同或替代精湛的医术,但高尚的道德是精研医术的动力和基础。这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以患者为中心,崇尚医德,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关爱生命,淡泊名利,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结进取,对人民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是当代医务人员、医学生马列主义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科学观的高度统一。 

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要把握规律要求 

医学职业精神培养作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其规律性,把它建立在理论探索和遵循规律的实践基础之上。 

1.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道德、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全过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管理之中,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要相互配合,形成全员育人、共同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育人系统。 

 现阶段高校教育往往存在将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和专业知识传授分割开来的两种倾向:一是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归结为品德和医德教育,认为只要医德培养抓好了,医学技术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二是虚化职业道德教育,认为医学专业技术高就是医德好,就是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这两种片面性认识也存在于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两个方面的课程教学缺少关联性,德育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教学内容缺少互融性。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没有医学行业工作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脱离医学行业实际;专业课教师只讲专业理论和技能内容,不讲医学人文知识和思想政治道德,专业课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没有衔接,缺乏沟通,没有形成合力。 

 2.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培养医学生自我认知与主动实践能力的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包括认知和实践两个环节。“认知”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正确清晰认识,“实践”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主动践行。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认知”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既是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基本途径,又是检验职业精神培养实际效果的标准。考查学生通过培养教育是否能主动自觉地践行职业精神,既要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更是要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后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对医学事业的贡献,这是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把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仅仅理解为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停留在课堂授课和理论讲解上,脱离实践,不面向未来、不注重将来的实际表现,就会出现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的后果。因此,紧密结合医学实际,面向未来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对自我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要求的充分体现。 

 3.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高校职业精神教育要以教师指导和引导为主。指导和引导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榜样感召、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循循善诱地感化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做什么、怎样做是正确的,让学生能够辨别并自觉实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必须与言教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讲清医学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其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患者。 

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及途径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既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模式是对医学院校多年来教育实践过程不断探索的总结,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最重要和效果最显著的教育模式。 

 1.落实以“五个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教育是从课堂开始的。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和内涵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医德高尚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事例要在课堂上传达,因此课堂教学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环节。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只有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有机契合在一起,医学职业精神的概念理论才能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才能起到打好基础的作用。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要在课堂教学中取得实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五个结合”,即: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医学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与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按照“五个结合”的要求,在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为目标的教学中,德育课教师必须用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讲中外医学的道德传统,讲医学史上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讲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讲循证医学的道德内涵,讲学生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和教师的事迹。要用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分析医学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解答学生关心和思考的医患关系问题。在以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医学研究方法为目标的医学思维方式教学中,医学专业课教师要传授贯穿在医学发展历史中的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思维对医学家成就的指导作用,传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古今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苦干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让学生在教师准确、清晰、生动的讲述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医学职业精神。 

 2.大力开展以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医学职业精神的本质是医学文明和文化的传承,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营造浓郁的春雨润物般的医学职业精神氛围陶冶学生的心灵,对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至关重要。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突出弘扬医学职业精神为核心,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校园文化就会流于“通俗大众化”,没有了医学职业精神所独具的特色精彩和灵气。 

 校园文化建设从形式上分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和人文文化环境两个方面。校园校貌次生环境建设要从校区规划建设开始考虑,结合医学行业既要传承祖国医学历史的悠久古老、技艺精湛,又要展现从医人员持重、端庄、亲和、阳光、敬业、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要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报告厅、宿舍、纪念碑园及校园亭院绿化等进行医学氛围的规划建设思考,如建立医学广场、医学家塑像群、医学家事迹长廊、医学家名言画像碑林大道等,让学生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切身的医学气息氛围和深厚的医学文化积淀。人文文化环境建设要在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上充分体现医学职业精神特征。要充分发挥利用橱窗、网络大力宣传或编写医学家事迹教材宣传为医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华佗、李时珍、张仲景等,以及现代医学家的事迹与职业精神,宣传他们在中国医学史上医德高尚、妙手回春、治病救人的故事,让他们的崇高职业精神永远在校园中流传,教育在校学生,激励全体学生。此外,每年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举行“崇尚医德,献身医学”主题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以医学道德为主题的辩论会、医学技能比赛、学术活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通过此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崇尚科学,崇尚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营造争做先进的学习氛围。 

第8篇: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

1 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最早发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文化界的展开。我比较认同的人文精神含义大致有以下三点:即尊重个人经验、维护个体尊严、尊重个人思想。表现为对人类遗留下来的种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人尊严的维护,价值的关心;并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对自己的行为、思维和心态具有自我批判精神;是一种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素养,是指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德性、气质修养、价值取向,其内涵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社会学,人文学的知识素养,创新能力和不断发展自己的潜能、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力,能与人和谐相处的沟通能力。

医学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质量、人类未来的健康与幸福的关注,核心就是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权利的敬畏与尊重,就是关爱生命。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就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西方古代医学人文精神也是如此,《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医家唯一之目的就是为病家谋幸福;《迈蒙尼提斯祷文》写道“启我爱医术,复爱世间人”。因此,“仁爱救人”、“救死扶伤”就是古今中外医学家将医学人文精神渗透到诊断、治疗、护理等临床活动各个环节之中的医学人文精神。医学文明价值在尊重人,关心人。我国目前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塑造主要结合医学伦理课程进行。

2 当前我国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我国的医学生多数为理科生,由于我们的高考制度影响,很多高级中学几乎不开设文科课程,造成理科学生对文学的缺乏,进入医学院校后,又几乎没有人文学习的环境,学校的人文教育力度也不够,所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提高不明显。

医学院校重视医学教学和科研,轻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折射出医学院校不够重视人文教育。加上医学教育课程负担重,往往造成医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摄取,而对文学知识不够重视,进而表现为人文功底薄弱。

社会责任感不强,作为医学生,本应具有维护医术的圣洁和为医学事业的献身精神,而现在的医学生多受功利主义影响,只埋头于自己的学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奉献精神,对社会,人文不关心。

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强,表现为不适应大学校园集体生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与人交往出现表达障碍,有的出现心理孤僻,对老师敬而远之,对同学也是离群索居。

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下降,由于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医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医学生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有交往障碍、冷漠自卑、焦虑抑郁等。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降缺乏创造力,我们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应试教育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标准化思维障碍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降,更不会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和创新发展。

3 结合医学伦理教学,塑医学生人文精神

为了更好应对医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必须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文素养。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位置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医学院校必须借力医学伦理课教学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1)医学院校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医学伦理学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确定以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学观。医学教育领域、医学院校主要领导、各部门、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医学教育工作者、医务人员和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性要达成共识,这是塑造医学人文精神的主导因素。

2)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文关怀应在医学教育中得到发扬和光大。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和理学思想家提倡的“人文”的内涵都体现了尊重生命、重义轻利的人文精神,值得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继承和借鉴。《黄帝内经》就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论述,可见生命的珍贵。爱人就是同情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在崇尚科学精神的今天,我们更要注重传统文化,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理想人格。

3)注重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修养。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和人文修养也有待提高,大专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如在职培训、进修学习等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医学人文素质和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以便他们能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自觉地做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授给学生。

第9篇: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范文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导护理人员与医院其他工作人员,与社会、患者发生联系过程中的行为规范,是护理人员在从事护理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它直接联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危、疾病痛苦。职业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医学科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我国医改的深入等,护士的职业道德也逐渐提升到更高层次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所以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培养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需要: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护理学的范畴不断扩展。2010年卫生部组织实施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开展即是在原有护理管理基础上将人文关怀纳入护理体系,以满足患者护理需求为目标的高品质护理服务,是现代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主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为真正体现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用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去对待患者,做到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护士必须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和专业价值观。在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中,护理人员在职前的学历教育和职后的继续教育中缺乏人文观念的树立、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关怀的学习,为适应护理服务科学发展的需要,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显得日益迫切。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使医疗行业备受诟病,社会声誉每况愈下,如何改善医患关系,成为众多管理者的思考和探讨的重要命题。许多护患矛盾的产生原因并不是护理技术水平低下,而在于护理人员对护理理念的忽视,在于沟通能力的缺乏。愈来愈多的医疗从业人员感到医患关系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或法律手段来处理,更应注重应用人文精神来调和。在医疗行为过程中,应注重医学与人文的并重,尊重生命、尊重人性,重视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也就是说,在护理工作中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更尊重人的价值。医学职业精神和医生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医患关系互动模式和质量[1]。所以加强护理人员人文教育,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对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重视护理文化的建设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作为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文化反映和代表了护理人员的护理思想、价值标准、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及文化修养。在护理文化建设中,要重视政治思想建设,树立和弘扬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执业宗旨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开展持久的医德医风宣传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弘扬南丁格尔精神,恪守护士行为准则;引导护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修养,始终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秉承“患者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原则,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护理形象。

完善和落实护理人员培训制度

加强“三基三严”的培训:加强院、科两级护理人员“三基三严”和操作规程、法律法规等的培训管理工作,及时调整、完善培训方案,做到培训与考核相结合,与质量管理相结合,与个人绩效相结合,与技术准入相结合,注重培养和树立服务患者的愿望和主动精神,学习和掌握好服务知识和技能,并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规范护理行为,不断提高护理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2.2.2系统进行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相关知识的培训:将职业道德和人文教育的相关培训纳入到常规的培训中,从岗前培训开始,贯穿于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全过程,贯穿于整个执业生涯过程中,使广大护理人员始终保持正确的服务理念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聘请专业人士定期授课和辅导,加强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医学人文知识的培训,突出人文关怀,重视护患关系的改善技能的培养,强化礼仪修养,注重语言与心理沟通能力的训练等,以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定期举办专题交流会:举办专题交流会,为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经验交流提供平台;通过案例分析,在做好警示教育的同时,加大对医德高尚、奉献爱岗典型人物的宣传力量,充分发挥榜样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培养自律意识,引导护理人员将人文关怀具体措施落实到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实现优质护理服务。

建立奖惩机制

科室加强医德医风质量控制小组的活动力度,每季度对医德医风建设进行自评、自报,主动向主管部门上报;加强监管部门的的作用,认真落实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建立内部监督长效机制,采取综合考核的办法,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考评;医院质量管理组织制定专项的行风评议考核标准并进行定期考核,将医德医风考评纳入质量控制系统进行考核,作为绩效考核的组成部分,奖优罚劣,对服务优异的人员及通过问卷、电话回访等途径对获得患者表扬人员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同时严肃查处违规违纪及有违职业道德的行为,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最大程度上推动医务人员自我道德意识的觉醒。通过对护理人员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建设,我院护理服务质量得以有效的提高,2011年护理满意度为98.95%,同比增长3.7%,表扬12223次,表扬信466封,锦旗49面,拒收红包49人次。面对医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更新,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与人文精神培养愈来愈得到重视,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患者、尊重患者、保障患者的利益,真正做到“医为患者所用,情为患者所系,利为患者所谋”。“以人为本”要体现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满足患者需求,切实维护患者权益,提高护理人员道德水平,维护和提高行业信誉,促进护理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