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素养提升范文

艺术素养提升精选(九篇)

艺术素养提升

第1篇:艺术素养提升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效果;核心素养

一、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的必要性

对于我国来说,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阻碍作用。部分中学学校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本校的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培养。随着学校对新课程改革制度的学习和研究,大部分中学学校已经意识到艺术培养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这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中学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大部分学校由于长期以来并没有将音乐教学作为重点来抓,致使音乐教学质量较低。因此,切实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学音乐教学效果的提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我国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其对音乐课程的学习是比较有兴趣的,但是由于教学质量水平较低,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该课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枯燥无味,甚至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教学生唱一些流行歌曲,这种不合理的教学方法会引起一部分学生对中学音乐学习的反感。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切实提高音乐教学水平,保障教学效果成为当下中学音乐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如何切实提高中学音乐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的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教师要对当下中学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并制订出可行的教学措施,保障音乐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升。

1.中学音乐教师应改变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

对于现代化教育来说,传统的中学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用,教师应改变以往音乐教育教学的理念,从思想上进行音乐教学的创新。对于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来说,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理论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知识并不理解。

2.中学教师应对音乐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但是这并不代表它是一成不变的,而对于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来说,部分音乐教师却片面地认为音乐教学内容是静止不变的,甚至多年来,一直使用一套教学计划,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音乐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今天,中学音乐教师应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完成音乐课程的教学。例如,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其今后的学生具有指导作用。

3.教师应将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中学音乐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音乐这一课程孤立起来,这样将会对音乐教学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音乐教学与初中语文知识中诗词的结合。如《水调歌头》这不仅仅是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音乐教学内容,因此这时教师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通过优美的旋律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起积极影响。因此,中学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化的制订,以提高教学的效果,推动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音乐教学对其艺术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我国现阶段的中学音乐教学水平来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中学教师应顺应当下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全面推动中学音乐的进步,保障音乐教学的效果,为实现中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蕴.论初中音乐课教学增加“音乐含量”的意义与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

第2篇:艺术素养提升范文

关键词 鼓乐 艺术 乐器 乐曲 小提琴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由此可见“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是何等的重要。中国鼓乐深深地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让孩子们从小接受鼓乐的熏陶与教育有很多好处。特别是对学生技艺的训练,智力的开发,特长的形成,美感的培养,整体艺术素养的提升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素养是当前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是指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体验与创造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它主要包括:对艺术的兴趣、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参与艺术的程度;所具有的基本艺术常识和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对艺术的欣赏体验程度、对艺术的批评能力、对艺术的创作能力等。

民族鼓乐艺术教学,是指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以民族民间鼓乐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鼓乐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以提高学生在审美方面的艺术素养。提高人的审美艺术素养是塑造人的关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爱美,但不是人人都懂美。爱美,只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懂美,才是认识的理性阶段。只有当人们把对美的追求自觉纳入到自己的行为轨迹之中,人才可以说具备了审美素质。实施鼓乐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他们由“爱美”到懂美,并把对美的追求,自觉地纳入到他们的行为之中,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艺术素养。

民族鼓乐艺术教育可分为对民间鼓乐乐器的讲解、体验和对民间鼓乐乐曲的欣赏三个方面。通过鼓乐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具体做法是:

一、民间鼓乐乐器的讲解

民间鼓乐乐器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古老而神秘的,只有通过对民间鼓乐乐器的讲解,学生才能从对民间鼓乐的陌生,慢慢地变为熟悉,并准确地说出各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名称与性能。如:堂鼓的鼓面较大,使用椿木、色木、桦木和杨木等制作鼓身,因鼓面较大,鼓皮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两块面积相同的水牛皮,置于木架上,用两个鼓槌演奏。从鼓心到鼓边可发出不同的音高,其音色也不同。一般鼓心的音较低沉,愈向鼓边则声音愈高。击奏时,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也很大,对情绪及气氛的渲染能起较大的作用,是现代民间器乐合奏及戏曲音乐中常用的乐器之一。排鼓由五个大小不同、发音有别的鼓组成一套。每个鼓的两面都装有调音设备,调音幅度可达四或五度,可根据实际需要定音。排鼓发音激烈、跳荡,高音坚实有力,中、低音宽厚洪亮,尤擅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云锣则由大小不相同,而厚度、音高存在区别的若干铜制小锣组成。这些小锣以音乐次序悬挂于木架上。云锣的演奏方法与中国锣类似,用小槌击奏,其常见编制为十个一组。通过讲解,学生对锣与鼓等乐器有了基本的了解,再让学生初步感受乐器音色、力度的变化给他们带来的美感,学生渴求新知的愿望就热切多了。

二、民间鼓乐乐器的体验

单一的讲解是满足不了学生对鼓文化的渴望的,要想彻底地让学生投入到鼓文化的学习中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鼓乐器的亲身体验。只有通过对民间鼓乐器的亲身体验,学生才能慢慢地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与技巧。假以时日,绝大部分学生就能演奏多条练习曲,而且演奏姿势优美、强弱分明,甚至部分学生的演奏能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云锣演奏时学生使用软硬两种锣棰,每种两支一副,左右手各执一棰站立演奏。云锣既可演奏旋律,也可为乐曲作各种节奏型伴奏。在打击乐排鼓演奏中,美妙悦耳的声音与敲击排鼓时使用力量的来源,力度的支配,触击排鼓的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部分学生已能体会。正确运用力量是学习排鼓基本技能的关键,力的运用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决定所奏作品的成败。刚开始演奏时,学生的兴趣浓、劲头高,绝大多数学生演奏得有模有样,这节音乐课刚刚上完,就盼着下节音乐课的来临。他们在课后也写了很多关于鼓乐引进课堂的亲身感受,从他们的感受中能清晰地体会到学生对民间鼓乐的喜爱,体会到孩子们对我国民间鼓乐的深深爱恋。学生的鼓乐艺术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提升。

三、民间鼓乐乐曲的欣赏

第3篇:艺术素养提升范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在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方面,要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重视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

一、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2002年5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三条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发和创造力,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先天不足”;大学阶段,在不少高校又“后天失调”,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艺术知识贫乏、艺术素养残缺的状况。无论是从国家规范还是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设置专门的艺术教育课程、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视,甘肃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视不够

首先,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任然不够,经费投入不足;其次,专职公共艺术教师匮乏。根据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规定,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编制应占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据不完全统计,甘肃省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专职教师达到规定的高校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公共艺术课以选修课居多,学时少,教师工作量不足,导致部分教师伴随扩招进入专业院系或转入相关专业;二是各高校在人才准入方面侧重于专业人才,致使专职公共艺术教师相对较少。

(二)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和长远规划,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都有待加强

据了解,在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中,在非艺术专业设置艺术课程并开设了课程的学校并不多。而当代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基本素养问题。1990年以前,普通高校的人文艺术类课程设置得很少,主要有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自1997年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以来,许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以大学语文为中心向外扩展到中外名著欣赏、唐诗宋词欣赏等,艺术类课程也扩展到音乐基础、民乐欣赏、交响乐欣赏、戏曲赏析、美学基础、影视音乐欣赏等,其成效主要还取决于教师是否配备完善、教学设施是否能满足排课的需要,以及主管部门是否重视等。

许多高校由于师资缺乏,多媒体教室不够,学生只能在音乐欣赏或美术欣赏两门课程里选一门,也就是说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受到音乐教育的熏陶。这种情况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存在。

(三)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亟待提高

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来自农村。由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等原因,这部分学生在大学前的教育阶段中,音乐教育相对脱节或缺失。当他们走入大学时,艺术方面的知识就显得相对匮乏,致使他们不知所措。通过调查显示,在甘肃省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中,不识乐谱者占被调查大学生的89%;在大学期间,没听过交响乐、没参观过任何艺术展的大学生分别占85%、90%。许多大学生或把大量的课余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卡通漫画和武打片等与自身年龄、学历不相称的审美情趣方面,或为了考研、奖学金等现实需要埋头于英语、专业课而忽视了艺术熏陶,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艺术素养认识不足,二是部分高校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对艺术教育引导力度不够。

因此,针对目前的状况,高校必须将大学生艺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通过艺术课程的教学,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艺术知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

三、改进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思路

(一)提高对大学生艺术教育的认识

大学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不受重视,认识问题是关键。尽管教育部自1997年以来推行全面素质教育,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是从力度和广度以及重视的程度上还远远不够,比起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3000多年前被孔子在“礼、乐、射、御、书、数”“六术”中列为第二,在欧洲,相当长的时期中,艺术一直与天文、数学等并列为“四学科”。近现代的教育科学,音乐更被认为是最大众化、最富于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和美育方式。1994年,美国已经把艺术教育(音乐、美术、舞蹈)列为基础教育的大六门,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足见艺术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加强和改进艺术教育,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艺术教育。

(二)重视艺术教育课的课程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大学生开设相关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

1.明确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在很多高校中,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往往不是由艺术教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通过调查得知:首先,艺术教育课在课程内容、课程学时数的确定上随意性和主观性很大;其次,在教材的选用以及考试分数的给定上,也不是非常科学和合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很大,甚至简单模仿或照搬艺术院校的某些课程。因此,必须努力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教学方法,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空间,使艺术教育达到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对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课教材的调查我们发现,虽然有一些教材,但这些教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材的内容五花八门,定位不准确。教材的适用对象应是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的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教材应有别于《艺术概论》和艺术专业有关课程,它并非艺术理论课程,而是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常识普及型读本。教材编写在内容设置上,应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并能结合实际,将所掌握的艺术知识普遍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高尚的人,进而促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并以大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基本价值取向。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格调、品位,帮助大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起到陶冶性情、净化思想、完善品格的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四、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使他们品格完善,感情丰富。通过艺术教育,可使大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第4篇:艺术素养提升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小本文化艺术素养审美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音乐教学强调通过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的音乐教育是整个音乐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对提升小学生的人格的塑造、思维、创造力的开发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育教学中如何实施校本文化与提升小学生艺术素养呢?我从以下几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丰富教学形式,提升音乐教学审美性。

教学形式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音乐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音乐的“愉悦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音乐的要素上;音乐一旦离开了音乐要素,“音乐”也就无法愉悦,“人文”也就无所依附。所以音乐课一定要紧紧抓住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突出音乐教学的“音乐味”,引导学生在感知音乐作品表现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音乐作品内部,揣摩作品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音乐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音乐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所以教学中引导学生玩味音乐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音乐教学中所有的活动必须是紧紧围绕音乐展开,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即从音乐出发,通过音乐活动的参与,关注音乐的旋律、调性、曲式、织体等等。其中,老师对音乐要素的把握要非常到位,要明确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什么,然后所有的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这些要素而展开,把学生的听觉越来越深入地引导到想让他们关注的音乐,充分地体味着,这就是从音乐到音乐。

二、构建校本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芯”,只有具备了与众不同的“芯”,才可能实现学校文化深层次的校本文化,以及整体的和谐统一与健康发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才会有一个愉快的学习音乐的过程。往往老师在教学中采用机械的教育方式,经常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喜欢学生音乐课上的活泼劲,以为这是在扰乱课堂,严令大家做好,只注重书本的知识,而缺少对歌曲的深入的挖掘,导致小学生对音乐课的反感,更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音乐的兴趣了,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学习的音乐的兴趣,并善于保护和培养。在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喜欢音乐,但唱起歌来就是表现的不是很自信,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时,我一边鼓励她,一边教她怎样唱好一首歌,保护他对音乐的兴趣,人也变的自信多了。

三、在音乐教学中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审美教育 。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审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的素质。因为音乐是抽象的听觉的艺术,要注意培养感知的能力来提高审美能力;音乐是充满情感的艺术,字里行间都表达着浓浓的深情,所以要注意在音乐教学中丰富学生的情感的表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的能力的提高。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中,总是让学生随着录音带学唱歌,有条件的可以用电子琴或是脚踏风琴教唱,但这些都是围绕着课本再转,没有什么新鲜的教学的方式。在一些优秀的音乐公开课中,运用了许多切合实际的灵活的教学法,打破传统的枷锁,编创出具有特色的教学的方法。我个人以为是很值得推广的。比如一些运用游戏的教学法,比如用跳蹦蹦兔,来学习节奏、鱼咬尾的方式来记歌词等等,都是很好的边做游戏变学歌曲的好方法;除此之外还要回归到教材当中,吃透其中的要点,并将知识进行串联起来,做到推陈出新,提高教学的质量,不知不觉中使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处在智力发展的初级的阶段,所以每个人的音乐的才能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要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详细认真的引导,在对学生的学习上要一视同仁,对待学生的才能天分上则要因材施教,使其得到长足有效地发展。

四、将音乐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音乐是一种很高雅的生活艺术,它是源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它也是承载着历代文化的精华。《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空洞地灌输音乐”。在一些重大的节日中的音乐都是很具有几纪念意义的奥运会的主题曲《我和你》,轻缓的音乐让整个世界的人民都一同团结在一起,开阔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包容着世界各组的儿女,是一种无形力量,吸引着人们的心田。聆听这样的音乐可以舒展我们的身心,感受那豪迈的温柔的气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音乐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操练中提升自己的音乐的素养。

五、综合运用各种音乐设施,提升学生音乐素质成长。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等技术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它作为新兴的的教育工具,具有将视觉和听觉一体化的传播功能。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身体的各个感官都非常的敏感,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感受音乐,我们怎么样运用好这些先进的技术辅助音乐教学呢?在音乐课堂上可以播放歌曲,学生可以一边聆听音乐,一边可以欣赏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将音乐的器材充分的运用到歌曲的创作拓展中,激发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创新能力。

六、及时反馈评价,提升音乐教学的实效性。

第5篇:艺术素养提升范文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

缺乏人文基础的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艺术专业学习,不仅不利于学生和艺术类高职院校自身的长远发展,更不适合当今经济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的切实需要。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实际表现

(一)人文知识贫乏。首先是基础人文知识贫乏。具体表现为知识面狭窄,对文化知识掌握不够,且忽视对基础人文知识的学习。在笔者的调研和访谈中发现,同学们写一份简单的请柬、申请书等,在格式、用语上也常常出错,甚至是写同班同学的姓名都会出现很多错别字。在与专业老师的交流中,很多老师都反映学生在写自己的作品简介时常常是前言不搭后语、行文错字连篇。其次是艺术人文知识的贫乏。具体表现在对艺术专业知识的掌握往往局限于表层,认识比较肤浅。

(二)人文精神淡薄。具体表现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笔者长期工作在艺术类高职院校,能够亲身体会到学生中间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以至享乐主义风行;学生往往对艺术追求自由、个性、张扬以及特立独行存在误解,加上社会上各种消极文化观念和不良习气的渗入,道德失范现象令人担忧。

(三)审美眼光低下、创新能力缺乏。审美眼光指对审美修养、审美能力的形象说法,即作家艺术家观察、体验、感受生活和欣赏艺术作品的锐敏眼力。他们在生活面前能看到―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对艺术作品有一种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不足,往往会出现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样欣赏美;缺乏高雅的审美趣味,访谈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们对影视明星的了解远远比对艺术大师的了解更多更清楚。

二、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不够。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中一个特殊群体深受“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观念的影响,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各级地方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也未针对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对艺术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给予适当的督促和政策性引导。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艺术类高职教师中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误区,尤其是专业教师往往认为他们的职责主要在专业的教学和实践指导,人文教育只是专门人文学科教师和专门机构的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和交流,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张皮”,各自为政。

(三)外在氛围上的不良影响。在商品市场经济下,商品意识和功利思想冲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在市场竞争中,技术、技能由于直接与人们的物质利益相关并且可以物化、量化而受到重视,而人文素质满足不了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愿望,所以常常被轻视。整个社会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轻视,极大影响着我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三、提升艺术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转变观念,全面理解艺术类高职教育目标定位。艺术类高职院校要全面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校方应把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列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当中,将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相结合,转变“技能本位”的教育观,走出“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误区,建构“技艺相融”的艺术类高职教育观,即技术教育与艺术人文教育相融合。

(二)充分利用艺术专业优势,在艺术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首先,在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知识基础的建构。对学生人文知识的灌输还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不只是通过人文教育课程来完成,艺术专业课程中人文知识的渗透和传授至关重要。我们应充分利用目前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专业平台,小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不仅仅通过大专业平台中全员性的人文课程以及艺术专业史论课程进行人文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同时还要紧紧抓住在小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中植入人文教育,进行艺术人文知识的渗透。其次,在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人文知识是必要的,但是人文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重要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内在素质,感悟人文精神的实质。尤其是艺术专业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艺术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三)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首先,营造正确的社会舆论。通过各种公众传媒把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观宣传到千家万户,在全社会树立健康、全面、长远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其次,纠正技术型艺术人才市场的错误偏向。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企业对艺术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应仍局限于“技术”、“实践操作能力”,艺术工作者内在的人文素养、优良的品德、潜在的创新能力都是衡量艺术人才素质的重要方面。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更要树立长远眼光,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以牺牲员工全面、长远发展为代价。企业也要塑造自身的企业文化,给员工人文素质的生长提供土壤和环境。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人文教育是一个渐进性的启迪、感悟过程,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优良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主义的,其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会深刻影响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第6篇:艺术素养提升范文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艺术设计教师;素质提升

0 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要求各高校创新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确定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施行注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该学科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够在未来获得较好的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教师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只有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理论基础知识、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技能水平,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1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现状

所谓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应用技术类的人才培养作为教学定位,根据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进行准确的培养定位,从而提高人员的专业性、技术性。

1.1 新生生源质量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为使更多的人进入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我国实施了高校的扩招政策,并收到了良好的反馈,许多高校学生数量大增。一方面,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学生数量增多,导致学生质量的良莠不齐,受不同生活环境及教育背景的影响,学生对艺术设计的认知程度不同。[1]有的学生,在艺术设计环境中长大,从小接触艺术设计,长期的艺术熏陶使其积累了一定的艺术设计知识,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为学习艺术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大部分学生缺乏对艺术设计的认识,认为艺术设计不作为高考的考查内容,对将来的发展益处不大,便对艺术设计专业不太重视。由于大部分新生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认识不够、兴趣不高,导致艺术设计专业生源、质量下降。

1.2 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扩招之前,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数量较少,为方便管理,学生大多集中在一起上课,每位教师可担任两门到三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课堂任务完成后,会有大部分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为学生答疑。而生源扩招之后,班级分设较多,为促进教师资源的有效应用,每位教师尽量的课程量增加,使得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导致教师忙于备课、讲课,很少有时间与学生交流和辅导学生。另一方面,高校为提高艺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不惜加大资金投入,聘请高学历的师范类硕士、博士、甚至留学归来的专业人员。虽然这类教师在学历上有优势,见多识广,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技能,但往往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对各类艺术设计标准及规范不熟悉,在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指导时,不能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师资力量的薄弱、专业素质水平较低,十分不利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艺术设计教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滞后于艺术设计的发展速度,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是实现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体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艺术设计专业的很多教师,是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乏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对于所教授的知识还停留在教科书的理论层面,所以专业知识有严重的滞后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教师应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的实践能力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3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艺术设计教师素质提升的策略

3.1 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培训机制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对专业的重视程度不同,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艺术类的学科,受重视程度并不高。在专业教师培训中,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培训机会较少,造成了培训机制的不合理。因此,师资队伍培训机制应加强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培训,加大教师培训资金投入。例如,建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活动室,成立艺术设计培训组织,定期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专业教学理念的深化,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在活动室内进行艺术作品设计活动,通过主题的策划和作品设计理念的讨论,引导教师独立完成艺术作品。

3.2 切实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有实践教学的素质。目前,教育界对于教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第一,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行业和职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职业和职业岗位群体的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应结合市场的实际发展需求,尤其是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技能要求。可以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的广告公司或者企业的相关部门进行设计实践,只有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提高教学和设计的指导能力。鼓励设计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能的培训,如设计软件的更新等,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3.3 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

高校教师本身学历较高,大多为硕士或博士,对专业知识掌握较扎实,更容易受到社会的认可。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艺术设计理念熟知,许多社会组织或企业在组织活动时,往往会聘请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作为艺术设计顾问和艺术活动的策划。教师以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进入企业或组织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在高校设计学院与企业之间形成桥梁,为学生提供行业内的工作和学习的机会。高校应该鼓励并支持教师进入社会,参与实践,有利于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增强师资力量,促进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3.4 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

艺术设计专业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文化底蕴的积累及自身素质的提高,需要长期的学习、磨炼,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认清自身的不足,认识到自身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以高标准、严要求督促自己,不断修炼,敢于实践,使自己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上越走越远。

4 结论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不断改革,使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发展,有利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然而,针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不足,提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校要寻找有效策略,使教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14(02):153-154.

第7篇:艺术素养提升范文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对学生身心诸方面都发挥着积极影响。剪纸教学也不例外。它能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观察力、思维里和创造力。“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朽”这是郭沫若同志咏赞中国民间剪纸的佳句。可见剪纸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传统艺术,经久不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为此我在中师美术教学中常常将剪纸渗入其中,介绍给学生。并从内容、形式、方法上实行了三个方面的结合。下面我想谈谈从剪纸教学到以纸为材料的手工教学的一点粗浅体会。

内容上,我将美术教材与子便教材相结合。先从书本入手,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有关构图、图案、色彩知识,结合自编的剪纸教材进行教学。那具有一定特色的剪纸艺术家及学生的单色、套色、染色作品让同学们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继承、特点、意义和作用。并在课堂上现场示范,徒手剪给他们看。引起他们对剪纸的兴趣。再按剪纸教学的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的原则,又简倒繁,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剪纸画的过程是绘画创作和手工制作之综合。教学必须从绘画创作、手工劳作两方面入手。手工劳作之间、课、贴的技能。首先训练学生剪、刻直线、弧线。因剪纸话要讲究刀法,而常用的刀法有方、圆、硬、软四种,作品的内容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同。所以这是剪纸画中必不可少的训练。接着从书本上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画面经过变形,改成剪纸画。比如:构好小学生踢足球的图,只要剪出外形即可。这是以影造型为主的简化内部而强化轮廓的一种简易表现法,这是初级引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剪纸的内涵。即剪纸的特点。第二阶段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立意、写生、变形、夸张、装饰。剪纸教学一徒手剪纸为主,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促进眼、脑、手的和谐、协调及均衡发展。如讲授人物头像的直接剪法,我根据中国传统人物画法“三停五眼”的规律变为剪纸人物头像剪法规律即“三停三眼”。这样学生易接受,也易掌握。使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对此兴趣极浓。

形式上,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为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掌握得更牢,我们成立了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讲课堂上学的在课外加以延伸、拓展,使学生对手工剪纸有一个“稳定兴趣”。我常爱课堂上选择学生易接受、有情、有趣、贴近于学生生活的作品让学生欣赏,通过剪纸作品生动的形象和简练的形式,来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再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生把易学的图案加以灵活变化,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鼓励学生思考。比如:剪三角形,可以从数量、色彩、县条上进行变化。有时带学生到野外写生,这样学生的眼界开阔了,表现的题材也多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课堂于课外的结合,使学生们的剪纸既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我采取多样的形式,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不局限于剪纸单项,将剪纸于手工制作紧密结合,各尽所能,不断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以兴趣小组活动为主,注重实效,因人而异,加强辅导,在教学中不局限于教师或教本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其多种设想。比如: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花篮立体装饰品。向学生介绍剪、折、插的基本方法后,让学生面对实物认真观察揣摩,开动脑筋,大胆设想,通过动脑、动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增强了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方法上指导模仿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相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环境,教育与人身心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根据中师生好胜心、自尊心强,求知欲旺盛这一特点。要求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剪纸创作,用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眼、脑、手三方面协调运用。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自己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想怎么剪就怎么剪,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大胆的表现生活,表现自然,表现自己对美的追求。在教学中,我并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生怎样画,而是放在理解他们的话,并帮助他门去完善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自我创新,积极思维。如:创作中旨在反映新人新事的剪纸画《在上学的路上》一题中,每个学生剪出了许多意想不到得作品,从他们的作品中可看到无拘无束的意趣。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不管学生剪得象不象,我都予适当肯定。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眼、脑、手得到了训练,即开发了学生的治理,也培养了中师生的审美观念。

通过两年多来的教学与实践,时发生手工制作能力提高了。制作哦了不少的装饰校工艺品,特别是兴趣小组的同学,基本功较扎实。他们可信手剪出诗人满意的剪纸作品,且各具特色。周凤梅同学用一分得新纸币通过折、插、叠成的菠萝形象逼真,具有古色古香之美,观者无不赞赏。丁伯赞同学的剪纸作品被《安徽团讯》《师范教育》《安庆日报》《怀宁报》多次采用,并举办过个人剪纸作品展、深受师生好评。通过美的形象和个人愉悦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为培养中师生成为感觉灵敏、观察细致、记忆力强、思维灵活、判断准确、语言丰富、心灵手巧的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第8篇:艺术素养提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艺术素养 提高

大量事实证明,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与品位,不只来源于某座标志性的实验楼与教学楼,也不仅仅来源于几个教授或博士,反而更多的是来源于这座校园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底蕴。学生对学校的仰慕与热爱、对师长的尊重、对专业学习的钻研、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组织和参与等,无一不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而艺术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如音乐可以让人减缓疲劳,消除紧张情绪;美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同时这些方面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因此,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艺术空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已经成为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一项的重要工作。

一、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涵义

所谓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即为了使大学生积累并收获艺术知识,进一步培养其鉴赏能力、创造能力所进行的相应的艺术活动,以及大学生由此所形成的素质水平。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艺术创造力。具备一定的艺术创造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将主观的艺术构思表达出来,进一步陶冶自身的情操,提升艺术修养。二是对生活和社会的艺术感受力。这一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提高其追求艺术以及欣赏艺术的听觉与视觉上的能力。三是艺术鉴赏力。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才能更好地辨别艺术的真与假、美与丑,进而对各种类型的艺术有一个恰到好处的评价。

二、大学生艺术素养之现状

当前,大学生艺术素养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不强,对美与不美没有具体概念,完全凭借个人的喜好进行判断; 二是大学生对艺术基础知识和常识知之甚少,缺乏基本的艺术修养;三是大学生普遍艺术兴趣不高,只愿意接触少量通俗的艺术门类,对其他的艺术形式完全不闻不问;四是大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差,思维方式也比较守旧。那么,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首先,高校有很多来自中小城市或县乡一级地区的大学生,而这些地区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相对不高,诸如戏剧、电影、音乐会、画展等形式的文化活动尚没有普及,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艺术门类及作品,因此艺术素养相对不高。其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高低与他们的家庭氛围有很大关系,那些出身艺术世家的学生,由于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逐步具有了一定的艺术素养。相反,出身普通家庭的学生在父母艺术素养不高的情况下,很难具备艺术素养。再次,艺术培训机构相对薄弱。在一些地区除民间艺人外,甚至没有艺术门类的从业者,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没有机会参加艺术培训和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因此缺乏一定的艺术素养。

三、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途径

(一) 改变教学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各高校可以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课程设置,多开设一些与艺术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自主选择一些感兴趣的课程。具体而言,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课程:第一,音乐艺术课程。众所周知,音乐具备一定的社会性以及哲理性,它不仅可以让人感受到艺术的美感,还可以从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以及存在的意义。因此,多开设一些音乐类的相关课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第二,舞蹈艺术课程。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艺术,它总是以人体动作、舞姿、手臂、表情、造型等来传达一定的情感。如果适当地增加一些相关课程,可以更多地触动大学生内心的情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第三,书法艺术课程。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它的形式之美可以帮助大学生打开心怀,提升气质。因此,要想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一定的书法课程必不可少。第四,绘画艺术课程。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构图、色彩、线条等手段,完美地表达着生活中瞬间的美。开设绘画艺术课程,可以使大学生通过光影、透视、比例、色彩等方法体会到事物的多侧面以及纵向、横向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气质。 第五,摄影艺术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常常会以摄影体现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对于大学生而言,适当地学习摄影,可以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之美,从而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此外,各高校同样可以在其他一些非艺术类的学科中逐步渗透一些艺术教育,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一些非艺术类的课程往往与艺术的联系不大,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高了难度。为了恰当地将艺术教育渗透到自己的课程中来,广大教师必须以形象、简洁、生动又富有情感的语言将知识娓娓道来,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气息,进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开展艺术专题讲座

当前,大学生的某些状况让人担忧,他们当中普遍存在一些价值观念空虚,没有精神信仰,一味追求享乐的思想进行意识,而文艺讲座通过对学生的精神、思想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找回自己,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并努力做到主体鲜明、针对性强,将教育功能、学术功能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对文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实践证明,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因此,各高校应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的空余时间,为大学生组织、开展一些内容多彩、形式丰富以及具有较强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才华的舞台,使他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特长,赢得了赞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之间、艺术之间的双向交流,进一步提升了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我国著名作家曹禺一生成就非凡,同样得益于其在大学时期出众的艺术才华,这些才华为他今后艺术上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对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至关重要。

总之,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都是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大学时期是提升个人素质的关键时期,作为其中的教育人员,我们有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逐步渗透艺术教育,为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菁. 舞蹈欣赏: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途径[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第9篇:艺术素养提升范文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模式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1世纪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学内容也从传统知识的传授逐渐转变为职业发展教育、职业操作能力教育等。艺术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综合社会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内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艺术认识,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概念

艺术教育以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为最终目的,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的激发,是挖掘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从广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从狭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对培养艺术家或相关专业艺术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当前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对人类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既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具有教育、认知、审美三大社会教育功能,这三大功能与真、善、美的本性教育是契合一致的,即“真”作用于认知、“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当前,我国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全面认识与全面展开,是实现大学生美化自身、完善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正处于知识、思维、价值取向的重要时期,艺术教育能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和谐,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文化、纪律、道德的全面提高。

二、高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校德育效果

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艺术教育时,通过对学生讲解艺术作品,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树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使学生逐步建立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此外,艺术教育中会使用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而我国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中饱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诸多题材的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学习对象,也让学生在艺术作品描绘的场景中及艺术作品的情感中得到情感升华,从而丰富学生自身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相关脑科学研究指出,人体的左脑主要具有记忆、读写、计算、语言等相关机械功能,而右脑主要具备想象、情感、意志等相关非机械功能。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想象和创造,通过强烈的情感体验来促进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进而促进学生逐步培养审美思维,提高审美素养。艺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形式上:发散性思维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方面;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多角度思维、内涵理解、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促进艺术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提升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而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又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在艺术教育中充分体会到自然科学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学生艺术审美

艺术审美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审美是学生理解艺术活动主题、艺术作品内涵、提升自身人格的基础。艺术是连接人类思想及现实审美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理解艺术的情感表达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以审美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物。此外,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别,艺术教育主要采取轻松、愉快的教育形式来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能获得更多自我情感表达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承载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者,高校教育必须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的作用。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身心素质三个方面。

(一)道德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功利性,其具有的教育功能可使人们遵守道德底线,具备很强的道德修养辅佐性。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冀道德”,美术的最终目的虽然与道德不是完全符合,但美术可陶冶个体内心世界,使人崇尚美好,让人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生活。

(二)智能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科学与艺术分别作用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者相辅相成。科学能够促进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包含着科学的普遍规律。科学难以到达的方面可通过艺术进行反映与掌握,从而把握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通过艺术可以发现世界微妙的过程与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美。学生通过艺术可让感情更加丰富,内心更加纯真,艺术是个人心中折射世界万物文明的棱镜。艺术教育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然事物中隐性的特征,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可让学生受到自然美、人格美、现实美、文化美的陶冶,并从中受到艺术技能的训练。

(三)身心素质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作为美学的需要,不仅开发学生的个体智力,还会激发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求知欲。人格教育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机水平,形成一个高效能、高层次的调节系统。艺术教育能在美学教育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前,高校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美的现象,逐步养成鲜明的个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及表现,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得到丰富、学生集体更具凝聚力。学生通过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可表达个性的美学志向、意识及需要。此外,艺术教育还能促进学生将审美运用到生活中,积极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可适当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和艺术比赛,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艺术的意识,提高学生身心素养。

四、提高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

(一)结合课堂与课外艺术教育

艺术课程教学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要作用,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以侧重于绘画、书法、声乐等艺术门类。此外,还可开展辅助课堂活动,通过学生艺术研讨、艺术观摩等方式,延伸与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结合艺术训练与知识传授

以往进行的艺术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技法训练也同等重要,如绘画表现、发声方式的训练等。在单纯的知识教授下,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且难以在实践中运用课堂的教学知识,使得艺术教育的效果不佳。任何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实践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亲身体会与实践,才能深刻感受与理解艺术的隐性精神。

(三)结合显性、隐性的艺术教育

课堂、课外教育作为显性教育,对学生的艺术培养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略隐性教育的方式。校园内的环境同样可以传递艺术信息,可以对学生的素质的发展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四)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艺术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比赛、画展等活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表现方法与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五、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以华侨大学为例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中,采用多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下笔者主要从教学模式突破出发,阐述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形式突破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采取多形式、多途径教学形式。传统艺术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华侨大学进行教学模式突破后,教学模式逐渐走出校园,转向社会。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时,会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及观摩实践。其中,教学实习主要是进行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堂上课实习、课外工作实习等,促进学生自我能力的展示,促进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华侨大学将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如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其实习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功、模拟教学、教育调研等。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校外相关教育实习单位,促进学生与中小学生直接接触。在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让学生在教授中小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第二,在校内加强对话剧社、交响乐团、礼仪团、合唱团、动漫社、摄影协会、文学社等多种社团建设。让学生自主选择社团,激发学生艺术追求兴趣,满足学生的艺术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学校在诸多社团成立后,各社团成员互帮互助、互相探讨,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比赛。如2014年,华侨大学音乐协会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项目出台后,积极组织协会内成员排练节目,并在学校相关部门及校团委、学工办等的支持下,在校内各院系中招募了近百名演员,并根据演员的实际状况分为多个小组,排练多个音乐节目,进行团体表演。各小组成员在排练过程中不辞辛苦,积极面对困难,使得学校在最后的全国性表演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获得了高度评价。同时,也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升了艺术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教育的内涵中可发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是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挖掘个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三个方面。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需通过课堂艺术及课外艺术教育结合、知识传授与训练结合、显性艺术与隐性艺术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不断提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晶.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徐振祥.试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维度[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

[3]张锐瑞.工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