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教育分析范文

思想教育分析精选(九篇)

思想教育分析

第1篇:思想教育分析范文

关键词:西方;家庭教育;思想

一、西方家庭教育思想

良好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家庭培养孩子的理论指导,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发现,西方家庭教育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天赋人权、包容与爱、自由发展三个方面。

1.天赋人权的思想。国家的目的和宗旨是保障公民安全、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公民的这些权利不是外界的恩赐,而是公民应当享有的一种自然权利和天赋权利。如果政府制定严重违背自然法精神的法律,变成侵犯人民权利和压迫人民的工具,人民就有权这个政府。国家产生后颁布的法律为天赋人权提供了保障,在西方家庭中,在孩童时期,家长就会把对生命权利的维护、对自由平等的主张、对幸福的追寻理念传达给孩子,并一直随着他们。

2.包容与爱的思想。西方国家普遍信仰基督教,耶稣强调诫命里最大、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地爱自己的主,即神。其次就是要爱人如己地对待其他人。这两条诫命是基督教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也是最根本的宗教价值观。几乎在西方的每一个家庭里面都渗透了包容和爱的家庭教育思想。也正是因为有了社会理念和宗教思想作为家庭教育思想的根基,西方家庭中的包容他人、爱人如爱己的教育思想才得以长久传承

。3.自由发展思想。自由和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自由是发展的前提,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后开始重视人的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提倡人性解放,主张对儿童进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并且主张教育目的在于通过个性解放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于西方国家近代以来一直比较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因此,在现代,自由发展思想依然是现代西方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二、我国家庭教育思想存在的问题

1.忽视美学教育。美学教育以各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之中,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感受到美的熏陶。美育对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美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位置至关重要。美育的目的在于引起人的兴趣,良好的兴趣是通往科学大殿的引领者,但家庭教育比较重视智育而忽视美育。

2.缺少自由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对自由知识追寻和对自由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传承。家庭教育中,为了某一目的,家长有时候会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甚至为孩子设定好终生发展轨道,这种行为严重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在这种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下,孩子便丧失了自由选择的权利,淡化了自由思想的意识,并最终导致片面发展。

3.充斥竞争教育。合理的竞争是有必要的,但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过度竞争促使竞争变得异化,严重阻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出现,家庭和学校开始以考试为目的,以升学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即便是竞争教育也应在合理的范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西方家庭教育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必须要有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这是最主要的前提条件,如果思想上是错误的,那么其实践结果必然会达不到预期。可以适当借鉴西方家庭教育的思想。

1.指导孩子自由全面发展。指导孩子自由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指导孩子自由选择,从人性的角度,以自我发展为中心,自主规划人生道路,家长充当的角色应是“引路人”“指导者”;其次,是指导孩子自由地发展个性,全面发展是个性的相对全面发展,不仅是平面的发展,更是立体的发展,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不能以外在化的目的来左右人的个性发展。

2.教孩子学会包容与爱。教孩子学会爱首先是要教会孩子学会享受他人所赋予的爱,包括父母、家人、他人、社会所给予的关爱,这就是我们所理解的享受被爱;其次要教孩子给予他人包容与爱,这种爱应该是由内而发的,出自于人的本真,包括了我们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同时应该让他们充分享受爱带给人的快乐;最后就是要教育孩子要有一颗大度包容的心,学会宽以待人。

3.引导孩子审美立美。在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引导孩子通过智慧的眼睛,发现外界事物的美好,并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形成自身内在美。审美要求教会孩子识别生活中的美、掌握审美知识、形成审美能力;立美要求家长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表现美,从外在表征和内在心灵都能成为一个美的人,这是家庭教育中万万不能缺失的。

参考文献

[1]李步云.论人权的本原[J].政法论坛,2004(2):10-11.

第2篇:思想教育分析范文

【关键词】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大学生

品德是评价一个人道德品性的重要标准,品德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大学生是我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其品德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事业的建设质量。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思想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在高校中开展品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实施情感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品德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因此,在教育中,应该注意运用情感因素,做到以情感人。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1.以身作则

当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首先需要教育者自身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要做到言传身教。因此,教育者自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大学生中树立良好榜样。与此同时,教育者必须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对前途事业的自信乐观、对真善美的推崇、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等,从而让学生耳濡目染,这些都是隐性的品德教育。

2.真诚待人

教育者在开展品德教育时,运用情感因素时,还需要以诚待人,这样便于教育者和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上,老师应该多关心学生,以一种朋友的态度来予以帮助。当大学生遇到困难时,教育者要善于运用自己丰富的阅历、真诚的谈吐来打动学生,多多鼓励学生。此外,教育者还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包容学生的错误,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应该做到以情感人,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做到诚心悔改,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二、结合学生特点

个体都是独立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老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还需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

1.善于总结群体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老师要善于发现90后学生的特点,比如追求时尚、个性比较强等。因此,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就要认真分析学生群体特点,了解学生德育教育的需求,帮助大学生解决情感危机,塑造良好的人格。比如现在90后学生都比较喜欢研究星座,那么老师就可以拓展星座知识,迎合学生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保障教育效果,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2.善于发现个体差异

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除了要总结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外,还应该在充分尊重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个性的发展,即结合每个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这就需要教育者平时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分析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当发现个别学生出现不良的心理时,要提前预防,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品质,杜绝他们的思想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三、发挥学生自主性

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很多的教育者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采取的是一种“我讲你听”的方法,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大多处在一种被动的地位,严重降低了德育教育的工作效率。因此,教育者必须要转变教育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教育活动中。一方面,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应该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体,自主接受教育、自主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教育者要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欲望。比如综合运用演讲、辩论赛、参看视频资料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无形中接受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者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采取有力措施,比如实施情感教育、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自主性,从而有效保证德育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境界,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蒲小飞.当代大学生家庭品德教育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王玲.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 落实以德为先育人理念[J].北京教育(德育),2012(12)

第3篇:思想教育分析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222-01

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生形成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占有重要的指导地位,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步骤。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问题,不能忽视其对整个教育改革的严重影响。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诸多严重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①教材资源的利用问题。在新课改的形式下,现在的高中政治教材在内容上有了大幅度的改进,更加简洁、生动,贴近实际生活,使以往的较抽象的理论逻辑更加具体化。这是高中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较大进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学生学习政治的主动性和热情。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是以原有的教材内容为基点,以新教材为参照,没有突出新教材改革内容的重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材内容的繁重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责和压力,不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学习能动性的提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②过于注重理论、脱离了实践。高中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内在品性的获得是不能够仅仅依靠简单的知识性教学来达到的,而必须通过理论的教授从情感和价值途径上对学生进行日常的习惯性的德行培养,使之学习到的知识能够在实践中践行并逐渐形成指导实践的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只是在理论上进行灌输,并没有对学生的内在的体验和感悟进行培养,往往导致了政治教学目的无法真正实现,流于纸上谈兵,空洞无味。③学生主动性的缺失。大多数时间,教师只是根据教案或者多媒体按照课时按部就班地教学,只是把课程中的知识灌输性地学生,这种教学模式针对的是应试教育的考试,是为了考试而教学,而没有体现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主动性,被老师的教学模式束缚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无法发挥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主动的沟通和交流,而一位地被迫接受知识只能导致教学的无效化。最终导致学生对政治教学的冷淡、甚至排斥。④教学实施偏向化。大多数教师面对素质参差不起的学生,在态度上不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在教学中不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有的放矢。把握不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导致教学质量很难全面地提高。

二、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识到,现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而我们在上边谈到的几个问题只是冰山一角。至于其他更多的问题我们就不一一论述。但是在面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全面思考,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非社会体制的问题,而是社会环境问题。例如,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一方面又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直接导致了道德教育后效果的降低。在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下,我们很难确保每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社会习惯和健康的道德风范。

其次,市场经济的转型对国民思想的影响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市场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的涌现,是导致社会道德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当代社会经济不发达所导致的贫富差距的扩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道德下降的速度。而这又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思想尚处于发展阶段、尚未成熟的生活与社会中的青少年一代,使之思想起伏不定,影响受到消极思想的影响。

最后,外来思想的入侵和国内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完善是问题的根源。我国在经历改革开放后,不仅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政治思想方面的主流指导思想,同时各种不同思潮的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国民思想的稳固和核心思想的健全。

三、结语

当代的思想政治教学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极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抵制,在此体系基础上的政治教学是培养不出真正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需求的开创性人才的。我们只有从根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政治教育的主脉,才能培养出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层次的道德主体。

参考文献:

第4篇:思想教育分析范文

【摘要】在实践性思维的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年轻的学科而言,永恒的实践是它昌盛不衰的“生命力”所系,实践性思维是它成长的“想象力”之源。以愈益成熟的实践性思维催生学科的发展,不仅是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成长的根本之道。

实践性思维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实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思维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育思维特性。理解实践性思维的哲学内涵及其特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思维的向度,对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深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性思维的哲学内涵与特点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样式,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和过程。”[1]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哲学新思维划清了和以往旧哲学的界限,确立了“以社会实践为中心、为对象、为目的”的实践性思维方式。正如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实践性思维是人们为了完成“精神变物质”活动而表现出来的思维样式。它是“因实践而思维、对实践而思维、为实践而思维的思维方式,是人们通过思维解决为什么要实践、进行什么实践、怎样进行实践等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3]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高级形式,实践性思维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较之于实践活动发生的先在性、前瞻性。人们要进行社会实践,必须使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可行的方案,而这些实践理念正是主体实践性思维的意识成果。正如马克思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4]202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成果,不仅是主体开展实践性思维的产物,也是主体进一步开展实践活动的先决条件。第二,基于实践对象认识与改造的选择性、创造性。与仅仅观念地认识事物、再现事物的抽象思维方式不同,实践性思维不只反映事物的实然状态,还要认识事物的未然状态,并由此表现出认识对象与改造对象的统一。在阐释人的类本质时,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实践性思维的这一特征,他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5]可见,实践性思维是选择与创造的动态生成过程。开展实践性思维,既要坚持真理的尺度,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也要尊重主体的价值尺度,按照主体的利益、需要和能力,在思维中创造出现实世界本来还没有的理想客体,并及时把理想客体的诉求转变为现实的行动。第三,检视实践活动及其要素的反思性、综合性。实践是联系主客观世界的桥梁,实践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关于实践自身的阶段性反思和总结性反思。面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等矛盾,实践主体必须自觉展开对思维活动、思想成果以及实践活动本身的检视,并以崭新的思维成果指导人们突破主客观条件的外在规定性。正如马克思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4]92关于实践活动及其要素的反思,既包括实践活动的及时反馈,也包括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与运用。作为理论检视与实践指导的统一,实践性反思充分体现了实践性思维的复杂性、综合性。

二、实践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改造思想、提高认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本质要求该活动的发生、发展始终保有必要的实践性思维,自觉确认两者共同的生成动力、基本环节和表现形式。需要和利益是实践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动力。需要和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尺度。人们基于需要和利益而形成的认识成果,既是个体形成实践性思维的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思想改造思想的着眼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它内在地包含了人的目的、利益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受教育者会自觉通过实践影响客观事物及其对象,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随着实践工具的更新、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变迁等因素,实践主体又必然形成新的利益判断和实际需要。而这些新的认识不仅体现了受教育者的实践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形成了他们对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认同。社会实践矛盾推动着实践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人们的实践性思维是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社会实践的矛盾体系中形成与发展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促使人们不断地进行思考与实践,由此逐步地提高了人们的实践性思维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想与行动之间各种矛盾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思想认识之间的差异、自发与自觉、精神与物质、个体与群体、经济与政治等范畴之间的矛盾,贯穿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这些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的运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形式。认识矛盾、转变思想、投身实践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思维的基本环节。认识的内化和外化是实践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实践性思维反映了实践主体对实践对象的明确行动取向,形成了人们的实践理念。在社会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践主体必须运用实践性思维把已经获得的认识转化为实践理念,内化为实践客体如何满足实践主体价值需要属性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人们继续开展社会实践的目的、方案、措施等。与此同时,经过内化的实践性认识成果发挥着对现有实践活动的调控、评价功能,促使实践主体坚持或修正原有的实践方案,这些由于内化而促成的新的实践性思维成果必然又外化为主体的新的实践行动。同样,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转变思想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化和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教育者要通过洞察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特征,形成对教育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认识,从而指导个人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接受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发生的变化也必然体现为实践性思维的形成。只有当受教育者将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内化为主观意识,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素质结构的组成部分,才能使其变为个人从事社会实践的力量。

三、基于实践性思维的学科知识构成

现代知识社会学认为,知识是建构的产物,学科是主体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在实践性思维的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知识是人们实践性思维发展的意识成果,是个体性知识与社会性知识的统一。首先,教育者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成果。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由教育者人为的设定,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必然选择。与此相应,教育者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必然是一定时代指导人们开展社会实践的思想理论体系。如,作为实践性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智慧的结晶,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因而,只有“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从历史比较和国际观察中”把握这一理论体系,才能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6]才能将理论体系转化为大众的实践价值取向与积极的实际行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智慧结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原理、规律等不同类型的实践性认识。由于教学实践性知识是教育者在实践行动中获得的认识、体验和智慧技能,是教育者“在具体的日常教学情境中,通过体验、沉思、感悟等方式来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验和经验之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知识以及对教育教学的认识。”[7]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性知识不是教育工作者的一般性经验总结,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反复得以检验后形成的理性认识成果。这种实践性知识作为已经形成的思想成果,支配和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三,受教育者接受的思想观念是促进其个体发展的实践性知识。从实践性思维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受教育者改善关于自身存在和社会制度的认知,从而开展自我教育以促进个体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不仅代表了一定阶级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人们改造个体命运的感性需要和思想抉择。因而,受教育者接受的思想观念也必然体现为一元主导下的多元知识结构体系,即既包括传统美德、公民道德、爱国主义等基础性内容,也包括思想理论、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等主导性内容,还包括心理健康、创新精神、生态道德等拓展性内容。但不管是作为对特定阶级政治认同的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个体追求全面发展自由的生活指南,经由受教育者接受的思想观念实质上都是要回归到实践中去加以认识或行动的思想观念。这些丰富而多元的学科知识经过受教育者选择性接受和反映后,将成为实践主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引擎,不断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实践活动空间的转换。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实践性思维

第5篇:思想教育分析范文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矛盾,思想政治教育

矛盾分析法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这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根本的方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把矛盾分析法运用于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使我们有针对性地,具体地分析大学生成长实际,准确把握教育方向,创新研究路径和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体矛盾的主要表现问题

(一)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矛盾

这也是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对矛盾。两者之间的不协调、摩擦乃至冲突都是这类矛盾的表现形式。产生这一矛盾主要表现是:第一,是人格因素引发的矛盾。比如教育者形象不良,缺乏威信。第二,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矛盾。

(二)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育者对客观要求是能正确理解、把握和践行的,因而与客观要求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与客观要求不一致,产生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自身经验、思想觉悟水平、认识能力与思维方式等因素,教育者有时并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社会要求,甚至出现片面理解乃至曲解社会要求。第二,教育者内心并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仅仅是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式地开展教育活动。

(三)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要求与教育对象之间的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个人的思想及行为很难完全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总会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是矛盾。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讲,这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是长期存在的。这主要表现为: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单一性与大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之间存在矛盾。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要求与大学生完成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存在矛盾。

(四)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之间的矛盾

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交通手段、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经济、政治的日益一体化。使大学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众多力量的影响,例如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各N消极的社会因素和负面典型,都会引起大学生对教育影响持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二、正确应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矛盾的举措

(一)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

从上述分析可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因此,承认矛盾和正视矛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克服两种有害倾向:一是不承认矛盾或无视矛盾,二是不敢正视矛盾和害怕矛盾。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积极地正视矛盾,既不夸大也不缩小矛盾,更不能害怕和回避矛盾,主动地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特殊矛盾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我们必须坚持两分法,客观、全面、深人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一是重视调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矛盾,我们在认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必须深人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二是要分析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思想问题,我们不能一律看待,而应全面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三是深人分析矛盾的内部关系,克服表面性。我们在处理这类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深人分析矛盾各方的特点,慎重处理这些矛盾。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力量发展的不平衡,矛盾地位的不同及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同,形成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善于区分并抓主要矛盾,结合社会现实及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促使矛盾转化

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和发展源于事物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性质和斗争形式在一定条件下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实现错误思想向正确思想的转化,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不断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达到理想质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们能否解决好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矛盾分析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承认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准确把握教育方向。注意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积极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矛盾转化,全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思想教育分析范文

关键词:哲学思考思想素质教育客观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峰回路转,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了“科技兴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政治思想保证。它的提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命运和前途有长远的决策性意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切实贯彻、全面实施。

    一、素质教育的客观性

    客观性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就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性与必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的统一,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并非易事。素质教育的形成,正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结果,它表明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识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研究国情,把国情作为我们办事情的出发点。研究国情的实质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果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就必然脱离实际,也就是违背客观性原则。我们过去教育经历了许多曲折,很重要一条教训就是脱离国情。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怎样根据中国国情来发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后来由于经验不足,也由于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有偏差,参与了应试教育的作用,曾多次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教育和质量。”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全教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及其指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来自于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呢? 我国的教育,是在旧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例,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只有对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正确性,并自觉地为之奋斗,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谈得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也不是自上而下传下来的,它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形成的共识。它始于80年代后期, 90年代初期,它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是这个特定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佳佳网

    总之,认识素质教育的客观性,要十分重视对国情、省情、县情的研究,要反对本本主义和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完成,使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更富于自觉性和创造精神。

    二、素质教育的整体性

第7篇:思想教育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形菹拢磺嗄曛肮ぃ凰枷虢逃

任何时期,青年人都是时代的代表与动力,在企业的发展中也是这个样子的,在企业发展中,青年职工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活力,在企业中若是缺少了青年员工就会使得企业死气沉沉。企业发展中重视青年员工的思想教育主要是由于青年员工的思想是很活跃的,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是不能脱离正常的轨道的,不然就会毁掉一个企业的未来。

一、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不足

(一)内容空洞

对于青年员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提高青年员工在思想上的觉悟,鼓励他们能够将该种思想可以运动到工作当中去。若是思想教育的内容过于空洞,是非常容易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当前,我国企业都是十分重视对于青年员工思想上的教育,同时青年员工的思想也是比较活跃的,空洞的思想教育已经没有办法得到一定的效果了。

(二)思想教育方法陈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进行,我国的经济与文化上都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那么人们的思想必然就是会有着一定的变化,思想工作上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就当前企业思想来看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一般都是以灌输为主的,经常性的开会与考上等,内容枯燥,过于重视形式。

(三)思想教育人员的素养需要提高

思想教育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发挥一定的作用,因而企业思想教育的工作人员素质如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前,很多中小型的企业并没有建立相关的思想教育的队伍,并且有一些思想工作队伍也不一定就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思想上过于陈旧,没有办法跟上社会的脚步。

二、新形势下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分析

(一)创新思想教育的内容

一个民族若是想要进步,首先就应该要进行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这样,企业在发展中是需要对于员工的思想进行创新。在新形势下,企业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需要不断的对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创新,让青年职工在学习上是可以有着的借鉴的。企业可以结合社会中发生的热点问题等进行分析,让学习的青年职工产生学习的热性,还可以对于一些具有长远性的问题让青年员工理解与思考,在思考与理解中是可以充分的掌握员工的思想状态,进而对其进行指导。总而言之,在工作上是要有新意,让青年员工对其产生兴趣。但是同时思想教育工作的方式也是需要不断的创新,企业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建立平台,让青年职工可以随时随地的就掌握新动态。

(二)关心青年职工的思想动态

青年职工的思想变化可以主要就是由于他们接受了相关不良的信息,可以来源生活。因而,企业是需要关注青年职工的生活思想动态,若是发现他们有什么思想上的变化,是需要将其扼杀在摇篮当中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工作教育中是需要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在生活上是需要多关注员工的的身心健康的。其次,企业的思想教育也是需要为员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让他们是可以在良性的工作环境中去竞争,这样能够更好的工作,注意不能够让企业内部中的不良作风影响青年员工的思想发展。最后,思想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需要对员工及时的沟通了解,注重他们的需求。

(三)加强企业思想教育队伍素质的建设

企业思想教育工作若是没有一个高素质的工作队伍,那么企业青年职工的政治教育也是空谈。首先,企业应该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对青年员工进行日常上的管理与培训。对于思想工作者管理工作上是要进行统一的管理,不能够让其成为虚有的头号。在思想上也进行常规的培训,保证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的思想具有统一性。另外,企业还是需要重视他们的政治素养,选择优秀的人员再次进行深造,提高他们的整体思想。

三、总结

在当前形势下,企业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需要牢牢的抓紧的,坚持对于青年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但是就当前整体发展发展,其教育工作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是不能够进行忽视的,要进行一定的反省,保证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付建荣.新形势下青年职工思想教育工作分析[J].中国市场,2015,01.

[2]石云.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5,12.

[3]高娟.新形势下的煤炭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1.

第8篇:思想教育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教育形式 分析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主要是指在实施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中心、关心大学生的生活情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思政教育的生活化广义上来说包括大学生和大学教职员工,但一般来说主要针对于大学生。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活化既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时展的客观需求。

一、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高校思政教育是一门新的高校学科,在内容上、领域上以及指导实践上均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大力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进程能够丰富思想教育的内容、拓宽其教育视角,对该学科的巩固和加强具有重要意义;(2)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与实际结合,这就需要解决教育对象的实际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实现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够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完善其理论结构,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对时间的指导作用;(3)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建设方向已经逐渐转变为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即为其中的一个具体展现。努力探索和落实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二)应用价值

(1)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效果。我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要求中指出,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生活,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效果。目前国内高校虽然积极开展了于思政教育的理论课程,但并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为理论课程不能够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不能够很好的实现指导学生生活实践的作用;(3)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重要环节,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够为教师学习和研究思政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提供基础,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水平,有利于实现师生间更好的交流,消除各种矛盾的出现,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特点

(一)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整体性

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生活化的主题内容包括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心理素质、法制认知和道德伦理观念等,对大学生在发展的特殊阶段具有规范和塑造作用。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既能够教学育人,也能够管理育人,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整体性也体现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涵盖了大学生入学至毕业整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使每一阶段的教育工作都能够得到落实。

(二)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多样性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内容丰富,涵盖了大学生校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其又表现为多方面和多形式的手段。其中课堂教学手段、娱乐手段以及实践活动等均为常用手段,能够通过不同落实途径给予学生文学方面、心理方面、教育方面、道德以及社会等综合方面多样且立体性渗透,推进其对于大学生的影响。

(三)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具有发展性

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不是一个僵化的体系或套路,随着大学生生活和成长需求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生活化正在不断完善和成熟。在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发展的调控下,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能够不断调整,顺应时展需求。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并不是为了追求创新而创造出的应景式教学套路,而是为了迎合社会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形式所需而出现的必然产物。积极落实高校思政教育生活化的进程,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成效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袁奋光,赵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新路径探寻 [J].社科纵横,2013,15(11):27-28.

[2]郭红明.微博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转向的理论契合及其价值探寻 [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5-26.

[3]邱启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 [J].中国校外教育,2013,5(S2):41-42.

第9篇:思想教育分析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传统文化在我国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瑰宝,也是祖先给当今人们留下的重要遗产,是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最重要的内容,对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较大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良好建设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意义。而在开展国企政工师的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实际教育中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和意义,就必须要明确两者间的核心价值,从而更好的发挥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国有企业政工师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完成,进而为促进我国国有企业未来良好发展奠定稳定基础。

一、重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特点

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来说会对我国社会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洗礼和考验,为人们留下非常多的文化精华,这也会对人们思想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国企必须要重视政工师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在其中有效的渗透传统文化,从而更好的培养国企职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也能真正有效促进国有企业稳定发展。

(一)重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仁义品德教育内容

“仁、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仁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在《论语》当中就包含了仁的观念,其也是孔子最主要的核心思想部分,所以在国企政工师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对职工开展仁、义教育工作,进而更好的提升国企职工的仁爱之心,这对企业职工未来良好发展有效积极有效的作用。而对于义来说,是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部分,义在儒家文化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命题,一个人的得失利害等都是要有义来进行约束才能够完成,所以国企政工师应该重视职工的“义”思想教育,让职工在得到利益的同时,能够对其的义进行分析,不要出现见利忘义的现象,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国企未来良好发展。

(二)重视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礼、德教育工作

培养国企职工良好的“礼”,就是对其开展行为准则的培养,礼是现今社会道德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关键内容,所以国企政工师开展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该重视职工“礼”的教育,从而对其行为进行有效的职业,并养成良好的礼仪品质,这不仅对企业职工未来发展有着极大帮助,也对国企未来稳定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德是培养职工的品德素质和德行品质,在国企政工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重视培养职工的“礼、德”思想,进而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国企未来发展奠定稳定基础。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策略分析

在国企政工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并有效的挖掘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以及浇筑,进而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这样才能为开展良好的职工教育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也能为提升国企政工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有利基层。所以在国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国企更好发展。

(一)在国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结合

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并且在个民族中也有各民族自己的文化特点,这也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它对人们的行为和习惯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制约。所以在国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应该有效的将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要将利用社会良好发展的思想融入到其中,并将传统优秀的文化结合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进而更好的促进国企职工综合素质以及品德思想的提升,为促进国企未来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在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现今社会上所有的民族传统文化,都会有积极和消极的内容而在实际的传统文化传承当中,所以在国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应该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当中所包含的精华内容和糟粕内容,并且通过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向结合,更好的提升提升国企政工师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这样比较能培养国企职工良好的综合品质,还能培养其不屈不挠的、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而为推动我国国有企业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应该对结合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这样才能有效的找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部分,这样才能为国企政工师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在国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应合理借鉴国外优秀文化

对于世界文化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衬托的关系,在国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传统文化时,也可以解决国外优秀的文化,国企政工师应该科学有效的解决国外优秀文化,并将其与传统优秀文化向结合,良好的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真正提升国企整体职工的综合水平,也为国企未来健康发展以及职工稳定进步奠定有利基层。

三、结束语

在国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应该积极有效的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进行创新,进而不断的提升国企职工的思想政治水平,并且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素质,这样才能为国企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