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程改革趋势范文

新课程改革趋势精选(九篇)

新课程改革趋势

第1篇:新课程改革趋势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们高中阶段主要的教学目标,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高考的成绩还是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最为关注的部分,但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我们不禁发现很多学生家长和教师已经对这一传统观念有所转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的关注。

秉着对学生未来负责,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原则,我们要在教学中努力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培养起来,深入地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不断发展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一、创设人性化课堂,关注学生内心世界

高中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阶段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既是对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学生未来高等教育阶段的一个启迪,因此很多学生对于这个阶段都非常重视,对于这个阶段最终也是最为关键的高考更加重视,作为教师同样也是如此。因此,很多教师非常严格地对待这个阶段的教学,很多学生也是十分专注地对待这个阶段的学习,然而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的课堂缺乏人性化因素,学生的内心深处得不到真正的关怀和教育,甚至很多学生都迫于压力而忘记了自己真实的内心需要,教与学处于一片茫然之中,久而久之,我们都会变得麻木。试想,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的成果不理想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们要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创设人性化的课堂,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为学生开解压力,让学生在关怀之下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

二、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实用主义精神

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高考的压力,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往往采取应急的学习方式,即学习仅仅是为了考试,考试仅仅是为了考取一所好一点的大学,这样的学习方法很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往往在高考之后如释重负的那一刹那,将知识完全抛于脑后,这样的学习意义何在?诸如此类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的高中教育中非常普遍,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而放弃对所学知识实践性的重视,而教师为了自身的教学成果和工作业绩而过分地重视可以量化的高考成绩和升学率,这就不免造成了一种上散下松的局面,教师的不重视必然导致学生的忽视,最终变成对知识实践性的无视,这样的教学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虽然在短期之内换来了学生成绩上的突飞猛进,但是这只是饮鸩止渴,对学生面对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是极其不利的。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坚持以实践为导向,让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起来,这样,不但学生的成绩能够有所保证,而且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意义也才会真正地得以实现。高考的成绩只是这个阶段学习成果一个很片面的反映,我们不要过分在意高考成绩的高低,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为学生灌输实用主义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真正地负起责任来。

三、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最高教育

所谓综合素质的教育多半是指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经过无数教学实践的经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十分大的,而这其中包括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个性和性格方面以及内在品格方面的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之路的成功与否,而且综合素质的教育还是将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之才的必经之路,毕竟我们的社会不需要只有才而没有德的人才。

另外,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更好地应对高考也是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诸多的教育实践表明,影响学生成绩高低和学习效果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两个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智力因素由于每个学生生理特点的不同而不同,这个我们无法为学生弥补,但是实践调查表明,智力因素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成果的影响是要远远小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的,这就表明,学生意志品质、道德情操以及思想观念等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才是决定学生成绩高低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关键因素都包含在我们的综合素质教育之中。由此可见,综合素质的教育并不是好高骛远,而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2篇:新课程改革趋势范文

关键词: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统一步调

课程管理是新课改的重点之一,是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保障,关乎课改全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该项改革反映了新课改之下课程管理的一个趋势:统一步调与个性回归之间应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

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级课程管理划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课程管理指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管理;中观层次的课程管理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管理;微观层次的课程管理指学校对课程编制选择、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从行政权限的角度入手,既发挥了国家对教育的宏观领导和统一作用,又把部分课程管理权限下放,调动了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管理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

课程管理是课程的一个下位概念,其概念处于一种百家争鸣的状态,综合分析这些课程管理的定义,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管理的主体;二是管理的内容。管理主体往往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与管理内容联系起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即新课改所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包括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和学校内部对课程的生成、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进行的组织和控制等。

新课程管理体制改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新课改之前,由于受到苏联教育理论的深刻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主要采取中央集权管理模式,该模式在建国初期曾对国家教育和课程体系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国家政治文化的统一。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集权型管理逐步暴露出弊端,该管理模式开始脱离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没有课程管理的自,学校就像培养千人一面的标准化工厂,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影响。这种课程管理模式开始逐渐不适应现代多元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改革这种集权式的管理模式非常迫切。

因此,我国新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时代变换的现实需要,是“统一步调与个性回归动态平衡”趋势下的必然选择。

三、对“统一步调与个性回归动态平衡”的解读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反映了“统一步调与个性回归动态平衡”的课程管理趋势,该趋势意味着社会和文化的进步、思维方式上的革新、管理方法上的变革。

1.从现代走向后现代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整个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是在人们为了使教育适应“后工业社会”,对教育的“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于现代性下的统一性、本质性和封闭性而言,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和创造性、开放性等,这丰富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2.从预成性思维走向生成性思维

英国教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A.N.)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生活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断流动和变化,面对鲜活的生活世界,只有面对人的现实存在本身,关注现实中丰富多变的问题,才能使生活本身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生成性思维是一种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成的思维模式。它“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关系而非实体,重创造而反预定,重个性、差异而反中心、同一,重非理性而反工具理性,重具体而反抽象主义”,对以二元论和预成论为特征的预成性思维进行了批判和驳斥。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而“生成”是“现代哲学的最强音”,它已经成为当今一种主导的思维方式。

“统一步调与个性回归动态平衡”的课程管理趋势开始关注生成性思维重视动态、差异性,重视具体、实在的课程和课程的实施,重视对计划外生成性资源利用等理念。国家宏观层次的课程管理和课程计划,随地方和学校以及班级的特点而有所不同,因此,涌现出一大批校本课程、园本课程。在学校内部,变固定计划为弹性计划,变统一量化检查为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学校有权开设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要,并实现自身的特色。表面上是权力的下放,其实质是管理者思维方式的变化,是整个社会生成性思维关照的结果。

总之,“统一步调与个性回归的动态平衡”是我国社会文化进步、思维方式转变和社会现实需要的结果。课程管理应使统一步调与个性回归之间,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在相互协调的动态中求发展,在相互映照中保持平衡。

参考文献:

第3篇:新课程改革趋势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改革趋势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1-0057-01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木的要求。

3、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4、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5、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汉语汉字的象形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的文化精神,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现代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也多,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开阔语文教学的思路。

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1、小学语文教学观变革的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重点转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从以教师讲、教师问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向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建立的趋势。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建立合理、科学、层次明确的语言教学新体系。

3、小学语文课程变革的趋势。传统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理论,把知识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然而,现代课程理论目标认为,目标体系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循环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与态度环绕在知识与能力之中。传统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倾向性,现代语文课程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生活化,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内容。

4、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趋势。倡导个性化教学,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新型教学模式。

第4篇:新课程改革趋势范文

【关键词】微课;高职网球;问题;改革对策

新概念指导下,职业学校网球教学模式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从职业化角度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锻炼学生掌握职业网球学习要点。“微课教学”是现代职业网球教育体制改革要点,其通过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网球知识水平。微课教学是高职教学难点之一,教师与学生要转变过去的学习思维,及时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创造的优势,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网球教学信息化改革趋势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鉴于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趋势下,体育教学也要全面实施信息化改革,构建更具科技化的网球学习教学平台。因此,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平台,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积极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网球学习教学方案。为了摆脱传统网球教学模式的不足,高职学校需引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向学生构建更具多样性的学习平台。为了适应时代教育发展趋势,高职网球教学也要注重信息化改革,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现代教学平台,进而满足不同学生对网球知识的学习需求。因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网球课程,对提升学生个人网球水平具有广泛的推动力。

二、高职网球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早期体育教学模式落后,多数依赖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影响了学生参与网球运动或学习的积极性。基于“微课”教学平台洗啊,网球教学活动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按照网络教学平台设置多元化授课体系,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水平痛死的关键因素。现阶段,高职生网球学习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学生参与网球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也给课堂教学活动带来了许多阻碍。主要表现在教材是高职生网球学习的基本载体,不同教材内容可以呈现不同的网球学习平台,让学生体会到更多方面的学习乐趣。我国体育教学中,网球学习教材内容相对有限,多数采用旧式书本教材,学生无法接触到新知识、新内容。此外,教师过于依赖传统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或调整网球学习教材,也是影响网球学习教学的因素之一。

三、网球教学“微课式”改革对策

随着体育教学事业逐步改革,一些先进理念在高职生教学中得到体现,技术创新是体育教学建设重点对象。教育部门倡导普及信息技术,利用高科技建立多功能教学平台,为高职生教学活动提供了明确知道。多媒体是信息技术的综合体,借助计算机中心构建了现代化教学体系,展现了信息技术多方面优势。一方面,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虚拟文字转变为实际物体,按照文字描述模拟出具体的场景,增加了学生对虚拟实物的认知感。心理学家认为,高职生心理充满了好奇心,若能顺从这种好奇心开展教学,必然会增进高职生教学能力。由此,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是兴趣教学之需求,满足了学生对教学的好奇心,与教学体制改革相互融合起来。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提高高职生教学能力需从多方面开展工作,构建教学平台是教学活动的第一步,能够把抽象化概念变为具体的文字语言。

四、基于微课平台的创新教学模式

我国对网球教学给予普遍关注,从多个角度开设网球教学课程,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一体化利用,帮助学校建立更为多样性的授课模式。面对信息化发展趋势,高职学校要为学生建立更为科技化的应用学习平台,从兴趣培养、技能教学、教学创新等方面提升网球知识水平,促进体育知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基于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下,高职网球教学需坚持信息化转型之路,引入信息技术为高职生建立科学的教学平台。我国高职网球教学面临诸多难度,尤其是高职生课堂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无法快速地融入课堂教学方案中。构建网络化教学平台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利用网球课程材料辅助课堂教学活动是时代教育发展趋势。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开展,这是网络教学持续坚持的原则。高职是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黄金时期,高职网球教学要肯定网络课程材料的教学价值,为学生建立更加自主化的学习平台。

五、结论

总之,微课教学模式是新课标提出的新方向,依据师生课堂学习需求调整原有的授课模式,发挥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力。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下,网球教学机制改革成为新趋势,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构建平台,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懂得灵活应用信息化资源,调整原有的网球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文东,张开发,王光平.我国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对策[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第5篇:新课程改革趋势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服装设计

“课程教学改革、工学结合”已成为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工学结合是高职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讨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服装设计项目课》课程教学改革为例,进行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课程设计思路

《服装设计项目课》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将服装成衣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课程进行综合训练的课程。通过服装设计项目或主题设计项目的学习,对服装整体设计进行认识和研究,使学生了解服装设计的内在规律,培养用专业的眼光,独特的视觉角度观察与判断事物的能力,同时具有服装创意设计、打样、制作“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为未来的设计师助理角色做好准备。项目的确立、制定和实施,需由主讲教师针对企业要求及相关部门的建议,提出整体思路,并与教学小组内的教师共同商议后,由教研室讨论通过。教师上课以指导性和引导性教学方式为主。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该企业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找出该消费群体消费需求特征,进行产品款式设计,并完成结构设计,完成样品制作,提高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任务设计

1.2013年春夏童装产品开发方案案例简介

1)设计主题

通过对流行趋势和童装市场的调研分析,进行设计主题的确定,包含灵感来源、色彩流行趋势、设计流行元素、标杆品牌市场调研。

2)品牌命名

通过对企业品牌的了解,对品牌文化进行诠释;了解儿童心理,以儿童作为主人翁来设计品牌的主题说明。借鉴标杆品牌把握品牌风格,根据品牌的目标市场确立品牌定位。

3)产品分析

根据流行趋势,注重不同质地面料的搭配,增加服装的层次感。产品分析内容包括色彩定位、面料定位、设计方向、系列商品构成等

4)设计人员及时间安排

1.每个小组设立组长、设计总监、技术总监和营销总监,各自负责不同的职责。

2 .根据企业要求,制定详细的时间规划,确保按时交货。

2.开发思路

1)色彩定位:对2013年青青果春夏童装产品的设计方案进行说明,根据国家权威机构流行色发表信息和去年的流行色彩情况,定出今年产品的主色调,进行色彩定位。

2)面料定位:从生理特点看,儿童的皮肤稚嫩,易受不良物质的刺激。这就要求服装面料吸水性能好,能够充分吸收汗水而不会产生不舒适感。现在棉织物的功能开发越来越细,各种风格的面料性能都可以仿制,比如说仿真丝、仿化纤等棉织物。本方案选择绿色环保的棉类面料作为主要选择。

3)设计方向:根据面料流行趋势、色彩流行趋势,确定设计方向,结合成人服装的款式细节流行趋势,比如今年流行的肩部夸张造型等,应用到产品设计中去,打造产品特色。图案装饰方面运用一些机绣、贴图、印染、立体化等工艺手段,要多注意图案的时代感、民族性、卡通感、立体感等。

三、教学设计

1.以能力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分五个模块进行教学:

模块一、项目任务分析,内容包括企业品牌特色分析、、企业2012年产品策划书案分析。模块二、服装流行趋势分析和市场调研报告。模块三、产品开发方案,内容包括消费对象定位、色彩定位、面料定位、设计方向(面料流行趋势、色彩流行趋势和款式细节流行趋势)、系列商品构成、款式设计和系列拓展。模块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模块五、产品及评价。

2.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和角色演练法,根据企业的真实项目进行设计,过程全部模拟企业产品开发流程,并按照企业要求设置相应岗位。人员组织: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设立小组长、设计总监、技术总监、市场经理四个岗位,由学生竞争上岗。每个人拿出自己的专业特长,充分显示自己的组织才能,竞选合适的岗位。由辅导老师团队进行考核打分录用。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企业招聘员工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推荐能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展示方式的改革

1)面向学生和辅导老师的成果:学生进行资料整理,文本资料(包括设计主题、产品开发方案、款式设计、面料选择、样板工艺设计、产品照片、个人总结等)。学生准备ppt进行自己的产品设计制作过程的讲解,回答提问,作品介绍,由指导老师打分。锻炼学生的资料整理和表达能力。

2)时装模特秀展示,邀请专家企业媒体人士参加,由企业技术人员负责评分。模特秀由学生负责全过程的筹划,包括一些形象设计店家的广告赞助等。锻炼学生的展示项目筹划实施能力。

3)静态样品展示,要求合作企业有关人员参加,进行作品选择,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合适开发的产品。由各学生小组长负责进行产品陈列,检验学生对陈列营销课程的知识掌握水平。

4)由各小组的市场经理根据自己的设计报价和企业洽谈资金投入问题。学生从面辅料成本、设计价格、样板提供价格、样衣制作费用等方面做出自己的报价单。此环节锻炼学生的商务洽谈水平和交际能力。

四、课程改革的意义

1、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本项目课程为企业提供了4个系列共34套童装,款式结合流行时尚元素,色彩搭配协调,结构合理,面料选用纯天然的棉印花布和针织卫衣面料,透气性好,属于绿色环保产品,充分考虑了儿童好动的特性。表现手法上延续青青果的特点,设计各类卡通图案,并结合口袋等功能性设计,较好的体现了品牌特色。

2、以能力本位教学为主导,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项目的确立、制定和实施,完全按照企业产品开发流程进行。教师上课以指导性和引导性教学方式为主。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该企业产品面向的消费群体,找出该消费群体消费需求特征,进行产品款式设计,并完成结构设计,完成样品制作,提高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教师指导学生从选题(任务书或主题内涵分析)、调研分析、(对材料、色彩、款式造型及各种装饰方法)进行设计研究、打板到完成工艺操作的综合性训练过程,深化女装产品外形、技术图、放样、编制技术卡、预算表等方面的知识。

服装项目课程教学的开展,使学生更容易对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从面料、配色的选择开始,到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和样衣制作,每个环节的实施由具体的学生负责和指导老师及企业专家交流沟通,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理念得到很好的展现,检验了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新课程改革趋势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指导思想 改革趋势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1.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1 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

1.1.1 正确运用中华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是每位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这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语言的习得是人发展的基础,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标准之一。只有每位公民都具有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正常交际的能力,才能保证每位公民在现代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1.1.2 语文教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任。同时,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他们形成创造性地应付社会的能力,成为自觉、自治和负责的公民奠定基础。

1.2 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本的要求。

1.3 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1.4 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1.5 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汉语汉字的象形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汉语文的文化精神,借鉴传统语文教学经验,遵循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6 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传播途径多、速度快,现代小学生接触信息的机会也多,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扩大语文教学的视野,开阔语文教学的思路。

2.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2.1 小学语文教学观变革的趋势。小学语文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重点转向以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从以教师讲、

教师问为中心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中心;从以传授知识为核心转向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从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向课内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倾向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2.2 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建立的趋势。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建立合理、科学、层次明确的语言教学新体系。

2.3 小学语文课程变革的趋势。传统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理论,把知识放在首位,其次是能力,最后是情感、态度。然而,现代课程理论目标认为,目标体系应该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循环系统,在这个循环系统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与态度环绕在知识与能力之中。

传统语文课程强调内容的思想性、政治倾向性,现代语文课程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广泛性、实用性和生活化,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存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内容。

2.4 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趋势。倡导个性化教学,摒弃僵化的教学模式,发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特别是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发展新型教学模式。

第7篇:新课程改革趋势范文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教材的版本逐渐增多,从“一纲一本”的国定制转变为“一标多本”的审定制,从中可以看出教材研究、编写方面的与时俱进,教材内容则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使命,同时又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通过取舍、增补、调序等方式,实现教材的最优化利用。

本期以“教材的发展与运用研究”为专题,从摘要:文章以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例,通过对选文的仔细梳理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从历史教科书的编撰与比较研究的思路来进行;在研究内容方面则侧重于教科书的编写研究、教科书内容的选取研究以及教科书的比较分析研究这三个角度。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005-03

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历史教育的最主要资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仔细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以掌握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发展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的反思,以期对今后历史教科书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历史教科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思路。

(1)寻求借鉴价值的研究思路。我国历史教科书从“一纲一本”的国定制到“一标多本”的审定制,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过程,回顾和总结它的发展历程,对研究和指导当前的历史新课程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值得学习和借鉴。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陈志刚的《试论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改革发展的方向》、杨弢的《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史的得失及其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2)研究发展的应然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全球化的发展,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应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如余孟孟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多样化发展趋势研究》何成刚的《历史教科书建设的几点思考——基于更宽广视野的分析》;二是基于历史教科书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说明在转型过程中本身应具有的特点。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朱煜,张连生的《从“教本”到“学本”——论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和趋势》,杨军、万明钢的《从“化人”到“人化”20世纪课程价值取向演变探析》,王秀茹的《历史课程改革中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回归》,马璟芸的《从“教本”到“学本”——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发展趋向》。

(3)比较研究的思路。在比较研究的思路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比较研究:一是中外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如:李稚勇的《中、美、日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比较研究》、李善梅的《中美历史课程改革之比较研究》;二是国内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其中包括同一版本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不同版本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大陆和香港、台湾的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如:黎昕的《93年人教版与03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比较》,赵志明的《对人教版和岳麓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的比较研究》,李稚勇的《借鉴·继承·创新——关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张利娟的《当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研究》,李莉的《香港与内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

2.具体研究内容的分层。

(1)我国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探讨。关于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探讨,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讨论的:

第一,编者从自己的角度对教科书整体的设计思路、内容安排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张永军的《“细节”还是“体系”——对当前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反思》陈其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介绍》黄牧航的《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

第二,对某一版本或几个版本进行宏观比较研究。如:李虎的《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趋势研究——以人教版新旧版高中历史教课书变化为例》,赵志明的《对人教版和岳麓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的比较研究》。

第三,对具体某一课进行个案比较研究。如:王灵艳的《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初探——以人教版和岳麓版“戊戌变法”为例》,李莎的《新课程不同版本高中历史实验教科书课文编撰的比较研究——以新文化运动为例》。

第四,从史学理念的角度分析。如:何成刚、高思超的《努力提升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史学水平——新版高中历史教课书读后的一点感想》。

有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新体例表现出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从史学的角度对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虽然角度不同,但他们通过对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反思和总结,指出了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不仅要反映历史学科的逻辑顺序,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兴趣,同时还应有利于教师教学的需要。

(2)历史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探讨。

第一,就教科书内容应具有的特征、影响改革的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对改革历史教科书提出一些建议。如:冯一下的《试论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祁国栋的《浅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

第二,通过对教科书的选材、组织方式、呈现方式等方面的比较对教科书的整体内容进行研究。如:仇晓霞的《21世纪初国家课程标准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体系研究》,姚锦祥的《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评析》。

一方面,由于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复杂且多变的范畴,不同研究在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他们都强调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感染;另一方面,部分研究对新课程的教 科书内容的编排形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就意味着相关研究还需进行深化与改进。

3.历史教科书教学方面的探讨。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强调教师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如:王德民的《论教师对历史教材的——再开发》,王映兰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析》,杜小军的《浅谈影响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因素——对历史教课书的新认识》,张洁的《关于新课改下历史教科书使用问题》。

从学生学习的视角主要强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编排课程内容。如:颜智华的《教科书编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浅议初中世界教材的改编问题》,朱煜、张连生的《从“教本”到“学本”——论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和趋势》,马璟芸的《从“教本”到“学本”——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发展趋向》,王德民《历史教材“转型”与课堂教学重建》,等等。

尽管研究者的研究角度和表述方式并不完全一致,但普遍认为历史教科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主体性发展,促使课堂教学实现从“为知识而教学”到“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学”的转变。

二、对我国历史教科书改革发展的反思

通过对这十年文献资料的认真梳理,不难发现,我国历史教科书的研究呈现出理论研究硕果累累、实践研究百花齐放、比较研究逐渐深入的发展状况。其内在的发展从过分突出工具性价值取向逐渐向人文性价值取向转变,更加注重构建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科书。但我们也发现很多不足之处,如: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方面、中外历史联系方面、加强与最新史学研究成果的联系方面、历史教材开发和教学实际相联系方面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历史教科书研究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陈志刚.试论新课程历史教科书改革发展的方向[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4):168-171.

[2]杨弢.新中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史的得失及其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启示[D].重庆师范大学,2007.

[3]余孟孟.高中历史教科书多样化发展趋势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第22卷(8):64-66.

[4]朱煜,张连生.从“教本”到“学本”论历史教科书的改革和趋势[J].历史教学,2003,(2):22-26.

[5]李智勇.中、美、日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2003,(1):53-57.

[6]黄牧航.论中学历史教材的逻辑结构[J].历史教学,2003(3):9-14.

[7]黎昕.93年人教版与03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比较——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 [D].华中师范大学,2011.

[8]陈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介绍[J].历史教学,2004,(2):50-53.

[9]张永军.“细节”还是“体系”——对当前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反思[J].教育与管理,2008,(28):70-71.

[10]何成刚,高思超.努力提升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史学水平——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读后感的一点感想[J].历史教学,2006,(2):57-58.

[11]冯一下.试论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J].历史教学,2004,(10):43-45.

[12]祁国栋.浅谈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0,(2):29-30.

第8篇:新课程改革趋势范文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统计学;发展趋势;统计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2]袁卫.国外统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国统

第9篇:新课程改革趋势范文

【摘 要】 结构重解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起到丰润原有内容、顺应时间、立体知识等作用。在教学中,因为某种教学的需要,打破原有的书本结构,重新建立一个新的结构,我们把这叫做结构重解。在历史教学中,也会经常用到这种结构重解。有时是为了更加丰润某一部分的内容,有时是因为时间顺序,有时是为了让某个知识显得更为立体。下面就我就此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关键词 历史教学;结构重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的运用结构重解可以起到丰润知识的作用。比如,在学必修1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时候,在学第二个子目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使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伯利克里使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我们就运用了结构重解,把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其中的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和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就穿插在这一课讲,通过改革的内容和改革的影响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起奠基作用。改革的内容主要有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建立“四百人会议”、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每一项具体措施的内容和起到的作用。改革的影响主要有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从而丰润了原来单一的知识,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所起到的奠基作用。

再比如,在讲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这一课时,必修1只有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而没有对它的解释,也没有三民主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必修3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课穿插在这里学,重点学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从而让学生了解政治纲领对应三民主义里的哪些内容,有哪些含义,让学生理解了那十六个字的政治纲领的含义。

在历史教学中,有时运用结构重解是为了按时间顺序让知识更顺畅。比如,在学习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3课《辛亥革命》和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把必修2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穿插在这里讲,从而让学生了解在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各自作出的努力。地主阶级在外来入侵和内部农民起义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其中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自强”。兴办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化的海军、学校等。这是地主阶级在被迫的形势下所作的努力。资产阶级在中国兴起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民主共和国。尽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总统后来袁世凯当了,但这也是资产阶级在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所作的努力。无产阶级兴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始,无产阶级也在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作出自己的努力。

再例如,在学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和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时候把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穿插在这里学。中国在近代化的过程里,先学习西方的技术,比如洋务运动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制度,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提倡“德先生”和“赛新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学。单纯学习技术不行,就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结果还是失败,就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想。从而让学生理清了近代化历程上的顺序,即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的过程。

再比如,讲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时,书上没按时间顺序,把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放到了前面,学的时候为了方便学生记忆事件发生的顺序,所以就把雅尔塔会议放到了1944年诺曼底登陆的后面去讲,这样有利于理清时间顺序。

在历史教学中,有时为了让知识显得更为立体,也会运用到结构重解。比如,在讲必修2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时候,把必修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级化趋势放到一起,就让学生了解到九十年代以来世界总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从而让知识更立体。在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原有的两级格局结束了,世界格局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和“多级化”趋势,这是政治上的格局演变。同时,伴随着政治上格局的演变,经济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所以,政治和经济是同时进行的一个整体,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立体。

结构重解运用到的地方很多,只要你有心,你就会发现在历史教学中随处可发现。适当的运用结构重解,对历史教学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教育的目的》

[2]《教学的艺术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