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与途径范文

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与途径精选(九篇)

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与途径

第1篇: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与途径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思维;必要性;途径

对于一位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了法律知识,掌握了法律条文,未必就能够运用法律,还需要养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它以合法性为向导,要求在面对有关事件时,学会用法律的目光来看待,去分析其合法与否。当遇到有关法律纠纷时,能够迅速想到有关的法律程序、诉讼、仲裁、复议等,并知道该怎么去做。当认定某一行为违反法律规定时就坚决抵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 法律思维能力还指一定的法律推理能力,即能够把有关法律事实置于有关法律规范之下,从而得出一定的法律结论。只有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树立起法律权威,才能够自觉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用法律去评价社会现象或个体行为以及运用合法的方式去实践。所以,要加强高校大学生法律思维的教育,培养新一代的知法、懂法、会运用法的青年。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必要性

法律思维方式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甚至是长期的过程,需要研习者自己去努力,去追求。养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却是必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个人法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关键。当代大学生在法律基础的学习中应自觉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

(1)养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是当代大学生在面临法律事务时能够良好解决的重要条件。我们知道,所有的法律事务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人们的人身权利和财产利益,维系着社会的公平和稳定。而这些事务一般都比较复杂,涉及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如果一个人没有养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就难以从法律的视角来观察、分析、判断这些问题,难以使这些问题在法律的轨道上得到解决,可能会出现对这些事务的处理违背法律和法治精神的情况,最后甚至会出现采取非法途径来解决这些纠纷的可能。如此以来,不但于事无补,甚至还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

(2)良好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处理法律事务的效率,降低办事成本。我们常说法律是一门艺术,一门技艺,对于一件法律事件的处理,一个具有良好法律思维素质的人与一个不具备良好法律思维素质的人即门外汉来说会有天壤之别。这就好比一个有经验的熟练工和一个刚进来的学徒工对于同一个技术活的处理一样。法律也是讲求效率的,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效率在很多时候就是事情解决成败的关键。因此提高法律事务的处理效率,迅速解决有关法律问题,对当事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3)法律思维方式是法治思维的深层次部分,是实现法治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人治思维,从而实现向法治思维的转变。法治思维包括人们的法律观念、思维方式等一系列因素,其中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关键。因为思维方式是埋藏在社会文化中的最深层因素,也是最核心因素。只有一个社会的民众在思维方式上实现由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的转变,这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法治。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大量的立法,法律文献的数量用“汗牛充栋”来形容并不为过。然而,我们的法治建设却一直不理想,走了很多弯路,改革开放前甚至还长期处于人治思维的统治之下。 就今天来说,在许多地方和方面还可以看到人治的影子。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就必须努力让人们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养成一定的法律思维方式。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途径

(1)加大依法治校力度,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高校要加大依法治校力度,在事关学校发展等某些重大决策,以及修改和完善一些学校有关管理制度时,都要遵循有关法律法规,以保证所制定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合理合法,做到不与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而且,还要坚持予以严格执行、认真实施,使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落到实处,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和良好的校风。还要与教育主管部门、所在地政府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净化好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坚决取缔校园及其周边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非法书摊、网吧等场所,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并与家庭、社会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构建起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相结合的学校、家庭及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

(2)完善法学教学课程体系。高校要恢复“法律基础”课程的设置,进行修订,保留原法律制度为基本内容的体例不变,规定为全校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考试课。通过公共选修课来开设一些法律课程,如婚姻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等,来弥补“两课”教学中对法律概念、法律条文解释过浅、理解不深入的 不足,并且可以规定公共选修课学分中法律课程学分需占一定比例,以此来督促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是观念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法制观念。在各专业课程计划中开设一些与该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让法制教育与专业 教育相结合。如在理工专业中增加专利法,在文科专业中增加著作权法。这样的结合更能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育。高校要配备合格的师资,任课教师具有法学专业学习和教育背景,定期安排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律师和一定任职年限的办案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到大学课堂进行专题讲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真实、亲切地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和作用,对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奠定基础。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侧重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还要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最新标准和要求,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又要使其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改革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入案例教学和互动教学法,将精心准备的典型案例及其热点问题带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勃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期刊论文]-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09(3)

第2篇: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与途径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4-0001-03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此,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问题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现状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

在认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含义之前,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就业能力。对于就业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但大体上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个体的内在品质。这是个体维持其人格稳定、表现其人格魅力的心理特质;(2)个体获得工作的能力。这是个体在劳动力市场获得就业机会的基础能力,它表现在个体对雇主所需要或认为的吸引力;(3)个体保持工作的能力。这是个体维持就业稳定必备的能力,它表现在个体能接受、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同事和谐相处等;(4)个体做好工作的能力。这是个体获得就业发展、实现职业领域成功必备的能力,它表现在个体在企业或组织中取得进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职业理想等。就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得到工作的能力。

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系统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又有专家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而国内与国外又有所差异,因此本文在各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应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软实力则主要包括认知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人文修养和适应能力等。

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第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软实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心理素质差。大学生就业能力软实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人格特征不健全,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冒险性较差、独立性不高、盲从和依赖心理普遍存在等。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心理抗挫折能力较差,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轻者对职场产生恐惧,重者则对人生失去意义。这些都是大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广泛重视。(2)就业观念有待更新,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有些大学毕业生对自身缺乏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择业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错位。

第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硬实力不足,主要表现在:(1)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大学生在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时,发现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在工作单位很难发挥作用,大部分学生表示难以接受这两者之间产生的落差,面对人际纠葛、就业压力、自我角色的转换无所适从。这些其实说明了:目前的大学生对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缺失,还不能主动地接受这种压力,而只是一味地认为课本知识的无用。(2)专业技能不强。当前,专业技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虽然与学校专业的设置有一些关系,但更多的则是大学生重理论、重成绩,忽视技能培养造成的。这样将导致学习与实际相脱节,导致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良好的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

二 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软实力

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无法代替的功能。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行为方式导向。

理想信念导向就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想信念来激发动力,指导行为。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理想信念所遵循的价值观念准则分析问题、评价事物,选择态度和行为。理想信念作为人们确信不疑的思想,比一般理想对人们的行为的驱动更坚定、更持久、更有力,理想越远大,所产生的精神动力越是强烈而持久。所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奋斗目标导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导向,它同理想信念有区别也有联系。远大目标实际上就是理想信念,而阶段目标则是理想信念的体现。我国当前人的发展目标就是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型大学生。

行为规范导向,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道德规范导向,二是法纪规范导向。道德规范导向,是通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教育,道德习惯的养成,以社会舆论、自觉自律的方式所进行的行为导向,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法纪规范导向则重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自觉性,预防、抑制其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硬实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马克思提到“个人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的和智力的)的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才能与品质的多方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指导理论,即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促进或带动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挖掘内在潜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发功能。所谓开发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与优势,这是激发人的潜能的基础。其次,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重点。再次,我们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开发人的潜能的最高层次。

三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正确灌输和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规律,在向大学生正面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实现内化与外化的双向互动,从大学生的自身出发,有效地提高其就业能力。

1.正确的灌输方式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一,正确的灌输方式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1)正确的灌输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体现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更新职业观念,帮助其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客观地评价自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2)正确的灌输方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首先,充分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对学生“三观”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其次,抓好师德与教风建设,以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再次,规范管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落实到位;最后,创建良好的校园文明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为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正确的灌输方式是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重视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而且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指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待就业挫折,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大学生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想教育以及“三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乐观的精神,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笑对挫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水平,明白挫折的必然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磨炼和教育,培养他们进取、独立、坚韧和顽强的适应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遭受挫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学生通过适度的自我宣泄、自我慰藉,保持积极的择业心态。

第三,正确的灌输方式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强化、导向、感染等方面。学校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优秀的文化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时,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就得到了提升。人文氛围是学校的精神底蕴、文化内涵和学术品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为大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学校各种有形、无形的教育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第四,正确的灌输方式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主要途径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帮助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发展的高度,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个人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从个人全面发展的高度,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个人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即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表现。

2.有效的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一,加强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认识自我能力的重要途径。(1)通过自我解剖提高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要使大学生在客观的自我解剖中认识自我,既要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又要意识到自我的不足。只有经过客观的自我解剖,才能更好地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较好地脱离自卑和自大的心理误区。(2)通过与他人竞争提高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个人往往受思维定势、经验水平等影响,很难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大学生自觉地与他人竞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看出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弥补不足,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3)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在促使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大学生明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拓宽生活范围、打破自我封闭,有利于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现并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也是为了认识自我的闪光点,更好地发展自我、挖掘潜能,寻找更好的职业目标。

第二,加强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加强自我学习,除了广泛学习书本知识和理论以外,还应开阔眼界,从书本以外获取新知识。大学生不仅可以直接利用先进媒体资源增加自身的信息量,还可以间接通过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的心灵,推动大学生自觉认同和模仿,充分发挥榜样对大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的激励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保持学习的前沿性,增强学习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是就业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要着力培养、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职业规划做好铺垫。

第三,加强自我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重要途径。确立自我教育目标,增强自我激励能力。目标像一面旗帜,对大学生的行动起引领作用,目标的实现可以给其带来自信心和自豪感。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目标的树立和实现,在给大学生带来极大信心的同时,也不断提升他们的自我激励能力,激励着下一个目标的树立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能有效地带动大学生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工作的顺利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邓晖.大学生就业报告透视:就业观、教育观、用人观都该转了[N].光明日报,2013.6.14

[4]冯刚、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王宁宁.提升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基于“十二五”规划的视角[D].山东大学,2011

[6]徐峰.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基于上海4所高校的实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陈莉.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魅力中国,2010(9)

[8]李爱先等.对高校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养成的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7)

[9]周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自我教育方法研究[J].文教资料,2009(5)

[10]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第3篇: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与途径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 作业设计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132-01

新课改理念的提出深刻影响了政治学科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改革。政治作业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巩固和运用知识,提高政治学科能力素质和培养情意态度的重要途径,作业结果也是教师调整后继教学的基本依据。进行政治练习又是培养学生政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正确认识新课程下作业的意义

1.作业和练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有机构成。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后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预习、听课、课后复习、作业与练习、系统总结等基本环节。所以,无论是从教师还是从学生的角度看,作业与练习都是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作业和练习还起到了承教启学的作用,把教学过程理解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2.作业和练习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首先,作业和练习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能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实现,但对、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则需要时常的“时习”和“温故”,这就主要依赖于课后的有效作业与练习。其次,作业和练习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由于作业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和自我劳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再次,作业和练习是师生反馈与交流教学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改进教和学的重要依据。

二、传统政治作业观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传统的“规定式”作业仅仅是教师个人意志的体现。作业从选题,布置和评定都是由教师决定,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作业过程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和发展的需要,这也严重影响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导致学生厌倦,抵触和应付政治作业。

传统的政治作业是 “教师――学生”的单向传输过程。学生只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被动式活动,过分强调学生的认识和记忆过程,而忽视了学生忽视了其对知识再生和再创的发展和对学生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作业对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导向功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低德”的倒挂现象。

传统方式下的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呈现出专制性和统一性的弱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需要强化记忆,有的需要进一步理解,有的则需要学会实际运用,而统一作业无法针对学生的差异作出不同的安排,也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直接影响了学生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提高政治作业有效性的途径

1.政治作业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传统的政治课作业设计无非就是“是什么”、“为什么”、“如何理解”等等。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理论”的作业,使学生感到学政治枯燥无用,影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功能的发挥。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回归生活,为此,在作业布置方面就必须注人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的思想政治课是他们人生必不可少的内容,不学习这一内容就无法更好地立足社会,无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和勤于动手,培养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善于打开课堂大门,带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受理论知识,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业很多内容也可以设计为实践活动方式。例如,高一第七课“商品服务市场”,我设计了一个社会调查表,让学生用一周的课外时间到市场进行调查,然后填写调查表上交。

通过社会调查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进行实地调查,不但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体验社会的机会,感受验证了课本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观察、收集、分析、取舍材料的能力,以及概括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布置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政治学科高考题十分重视能力立意,其中对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已成为试题中的一个新亮点,有些省份的高考题还出现了新的题型――实践探究题,答案的要求也不囿于课本,富有开放性特征,让学生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广阔空间。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在高中教学各阶段的作业布置方面,要与新课改和高考改革同步,精心设计开放性作业练习,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案、新思路。例如,可采取分组讨论方式: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讨论交流――上交老师汇总――讲评(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答案”,老师补充见解,完善答案)。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作业的布置应不拘一格,花样翻新,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第4篇: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与途径范文

关键词:法制教育;法治;法律素质;依法治校

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作为这一系统基本要素的教育内容,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素质提高而不断地吐故纳新,保守的、甚至反动的教育内容将逐渐地排除出系统之外,科学的、进步的教育内容又会被系统主动吸收。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风行既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蔡枢衡)。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治国家就难以实现。现代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现代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现代中国二十多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必须造就一大批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而所有这些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根本途径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时,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尽管自1986年开始的三次全国性的普法宣传和正在进行的“四五”普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最富有实效的途径仍然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

第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以来曾经高达73%。他们以“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同志在2000年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举的几个实例,更让我们对在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充满忧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学校多年来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应尽的法律责任。

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是否具备法律素质,有无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个体受教育年限的逐渐增长,学校已成为个体社会化必经环节。法制教育应当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强化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提高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它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

1.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大学有专门的法律教材外,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制教育内容不仅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孰不知,“道德人”与“法律人”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有道德的人会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了解法律而不敢犯法。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时,也是把有道德和有纪律(合理理解就是有法纪)并提的,而且特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丝毫没有把纪律纳入道德范畴之意。同时,德育概念本身也没有包括法制教育,学校德育广义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狭义理解仅指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指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以及政治鉴别力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教育仅指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而品德教育旨在培养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德育的三大组成部分本身并不涵盖法制教育内容。另外,比较美国、德国与瑞士等国的学校教育,尽管也强调道德或宗教教育,但法制教育却是这些国家学校教育的传统,它与道德或宗教教育无论从教材编写、专业设置还是教师配备上都有区别。可见,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同样,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实践本身就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杠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面前毫无地位可言,再把法制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无疑于彻底否定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如前所述,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即没有明确提出“法律素质”概念,也没有对法律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培养受教育者法律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熟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无视法律素质的存在,不重视法律素质的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仍然沿用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加强法律素质教育,就必然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

3.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次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现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视小说中罪犯的犯罪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二是反侦查,比如作案时带手套,伪造证件,破坏现场等等。所以,把传统学校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构建

法制教育在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功用与现代学校教育忽视法制教育、不重视法律素质培养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所当然地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现代学校教育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改革那些与民主法制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制,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并真正落到实处。我们认为,当前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必须着手以下几方面的构建。

(一)完善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加以研究。九十年代初期,国家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大力倡导“改革人才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在全国形成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高潮。从实质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应该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诠释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而“全面发展教育”是它的基本实现途径。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但决不是全部途径,80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大力推行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三)努力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法制教育与学校德育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在认真完成正规法制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需要努力探寻其他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我们通过对多所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调查和思考,认为法制教育活动应该可以是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除了正规课程教学外,还可以包括:1.利用学校部分教师和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律智力资源,开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座”,制定计划并严格执行;2.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协会,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3.组织青少年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4.在法官和检察官的协助指导下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等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丰富了校园生活,减少了违法违纪行为,对建设良好校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实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田克勤:《邓小平理论概论》,高考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程燎原:《从法制到法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 叶 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教育部:《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 童 星:《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处版;

[6] 赵洪海:《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 舒达,蒋长好:《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第5篇: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与途径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学生成长的环境越来越好,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希望政治课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还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政治课有它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政治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政治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前提条件,是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教学问题情境

如果说在教学设计中确定目标和内容这一环节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话,那么选择合理例题的教学方法这一环节解决的就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一个途径就是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即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形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在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这使学生不仅能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从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由此可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适当地暴露、产生、激化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二、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地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地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并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三、在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一般能力培养紧密相连

创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个体可能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中具体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一)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在外部世界中,存在着大量复杂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规性问题,有些是创造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去鉴别、选择有关问题。但由于以往的知识经验、习惯、情感以及流行的观念与见解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认识与活动,人们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性问题,忽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教师能否发现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有关的信息,完全取决于是否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6篇: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与途径范文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一定的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职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能力、心理等多个方面。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教育实践把社会要求内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并外化为行为的统一动态的过程。”[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处于主导地位,因而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得到顺利开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价值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和充分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教育影响的个体或群体。”[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了解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开发其素质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一维。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含义和特殊性

按现阶段基本流行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实践锻炼和自我修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本品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特殊要求,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层面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有其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任务,这一使命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不同于其他各行各业,有着其特殊性,同时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的特殊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工作面对的对象是活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同大脑之间的交锋。诚然,这种交锋可能会产生愉悦的火花,但也可能会产生抵触和矛盾。在现实当中,抵触和矛盾可能会更常见。主流意识和非主流意识,主文化和亚文化等等之间的论战和交锋广泛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之间。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精神上的互动,是一种思想意识,教育主体会影响教育对象,同时,教育主体也会被教育对象所感染和影响。因而,如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自身科学的态度,没有合理的观念,教育主体可能会被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所左右,同时也可能被其教育对象所左右。这时思想政治教育便会变得混乱不堪,毫无实效。

再者,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教育主体的人格魅力,树立起人格榜样。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手段多样化,出版物,教科书等均在其列,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更多的仍然是依靠教育主体素质的支撑,其人格魅力的感染。人格魅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它是道德上“善”的评价,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相对渊博的知识素养,良好的社会表现等等。思想政治教育者正是以自己的思想、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劳动对象,从而使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吧教育对象培养成为社会合格公民,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工作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它具有长期渐进性,这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长期的熏陶与培育自然需要主体长期的坚持与努力。

综上而看,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要求特殊性,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具有多维度,表现在多方面,要有正确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刻的理论素养,科学的思想品质,崇高的道德人格,成熟的心理品质,等等。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具备的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累积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能力,素养与品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要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包括德、识、才、学、体等诸要素,其内容是丰富的,具有多样性特征,具体的主要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身心素质六个方面。

(1)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必须的政治条件和政治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品德、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的综合表现。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政治素质表现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较高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以及较强的政治实践能力。政治素质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结构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合法性,同时对教育主体的其他素质起着支配和决定作用。

(2)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道德品质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力量。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主体的工作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更好的引导教育对象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一般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表现为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人民群众服务,尊重热爱教育对象,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等等。使之成为有良知有血肉的教育对象的楷模。

(3)思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素质主要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还包括思想过程形成稳定的思想作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在价值,信息,竞争,时效,人才等观念上不能墨守成规,而应高瞻远瞩;应形成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要有辩证的系统的开放的思维;与此同时,还应形成求实,民主,平等和谐的思想作风。

(4)知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胜任这一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包括较为系统的马克思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以及内行知识,时事与政策知识等多个方面。

(5)能力素质。能力是知识的综合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是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技能和艺术。缺乏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便无法胜任工作。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观察能力,分析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创新能力,自我调适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

(6)身心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劳动具有时空上无限量的特点。”不仅需要付出沉重的体力,更重在与众多教育对象交往中耗费大量的心力。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砥砺出能够与所承受的责任相称的强健的生理和心理素质。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阶层的复杂化,人们的思想,追求,价值观的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为复杂,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高效进行的基本保障。

(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要迎接新的挑战,取得新成绩,开创新局面,关键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使之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切实适应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的角色和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是一项长期而又急迫的工作,它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从宏观层面,需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的环境和制度,从环境和制度层面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支持和制度保证。从微观层面上,需要扩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培养途径,包括运用社会培养途径,自我培养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等素质,包括脱产学习,在职岗位培训等;而自我培养途径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德才兼备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有赖于党和国家的重视,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制度以及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

其次,对于在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加强组织的在职培训。单位组织必须健全必要的培训机构,切实采取措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的规划,教育与培训。

此外,尤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自身修养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政治觉悟,理论知识、思想水平、工作能力等逐步提高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仅要正确定位,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得到提高的最基本的途径。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并将之用于实践当总,实践出真知,良好的素质要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因此,勇于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提升的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善于思考和总结,反躬自省,扬长补短。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升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既需要各个的配合与支持,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我培养。将学习,思考,实践与总结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必然会卓有成效。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不仅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在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素质精良。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时间过程,主体素质也大多是后天习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需要有修养的自觉性,时时处处作有心人,那么,就不会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也就会一步步走向成熟,也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工程师了。(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1] 郑敬斌:从实效性角度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M].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4)56

[2] 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51

参考文献:

[1] 郑敬斌:从实效性角度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素质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4)

[2] 罗红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3]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第二版)

第7篇: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与途径范文

关键词 影视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51

1 影视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来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rra,原义指农耕时代及对植物的培育。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①中西文化词源,都是指人类创造的财产中精华部分。今天的文化,“在广义上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上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②

影视文化是指当代影视媒体、数字化信息和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思想文化的传播方式从以文字媒介为主转变为以影视图像为主。影视文化以一种大家容易接受的形式来拓展人民群众接收文化信息和价值信念的途径,影视文化的文化观念主要是指影视的文化取向,而价值信念则渗透在影视生产与传播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影视文化即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形态的“影视”,也作为一种隐形精神影响人类生活的“影视文化”。

“安德列・勒文孙说过:在电影里,人们从形象中获得思想;在文学里,人们从思想中获得形象。”③文化趋于影视化,由于它具有信息的海量化和专业性、以及传播和更新的快捷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产生了更好双向互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更宽的空间。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影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中国处于新旧观念的交替之中,人们的观念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也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高校作为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也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将从开放型的工作思维、“中国梦”教育内容、“一题多解”工作方法和四维立体工作机制四个方面着手。

2.1 培养开放型的教育思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前提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彼岸。”④在目前开放的传播环境中,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播方式必须要创新,形成开放型的思维。

第一,信息思维。信息思维是指人们在思考、分析问题时占有、分析、处理信息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影视时代,人们每天面对的是大量便捷、直接、即时的图像信息。现在处于“信息爆炸时代”,人类知识越来越短的更新周期,要求我们的认识要不断更新。才能使高校受教育者对新事物具有自己的看法、立场和信念。

第二,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指,把研究对象当成一个有机体系形成认识和观点。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当成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借用现代科学方式和手段,结合各个学科,通过对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和最佳化等方面的分析,形成全方位的、开放的、多层次的工作模式。

第三,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者在进行实践活动中,将客观事物的属性、关系、过程和规律作为创造内容内化于人的头脑中,使客观原型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在原则,进行思维构造的思维方式。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产生新的工作理论和工作方法,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血液。

2.2 加强“中国梦”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核心

在参观文化长廊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在中国共产党人追逐和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引领人们一步一步实现“中国梦”。

第一,道路自信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把道路自信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让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

第二,理论自信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体系的指导。“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⑤只有加强理论自信教育,巩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基础,从而源远流长。

第三,制度自信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

2.3 开创“一题多解”的工作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关键

“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所采取的影响和培养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各种方式和手段,是各种实现方法和工作方法总和。”⑥坚持“一题多解”的工作方法,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一,显性教育途径。“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把道理、观点和要求直接正面的现实开诚布公地向受教育者“灌输”的过程。”⑦把影视文化,运用多媒体、数字图像等方式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电视电影形式向社会传播思想道德规范;运用新闻大众传媒向世界传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把不同途径,不同内容结合,殊途同归,达到育人的目的,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隐形教育途径。“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间接的、隐蔽的、潜在的形式将教育意图向受教育者“渗透”的一种自然系的过程。”⑧主要形式包括校园文化、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运用科技技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大学生精神;完善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养成自觉自律的社会生活习惯;丰富社会生活,扩展交际圈,构建和谐友爱的人际交往关系链。

2.4 创建“四维立体”的教育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保障

四维立体机制即教育主体、教育介体和教育客体三维的基础上加之社会实践。教育主体是组织者,教育介体是粘合剂,教育客体是依托者,社会实践是检测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循环系统。用社会实践来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再反馈到教育主体,完成它的检测仪作用。

第一,教育主体。教育主体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在整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引导作用,教育主体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明确的政策、方针、目标和方向。

第二,教育介体。教育介体在整个过程中起桥梁作用。它包括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艺术、载体和环境。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特征来选择合适的工作方法;运用理、意、情、言等艺术相结合,挖掘各种高科技技术载体结合受教育者的周边环境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三,教育客体。教育客体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依托者,是教育工作效果的体现者。尊重客观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文化影视化平台,从多渠道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理论,形成“耳濡目染”的自我教育效果,不断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矫正的能力。

第四,社会实践。加入社会实践这一维度,主要是针对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隔离的问题提出的。受教育者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才能印证之前所接受的思想品德知识是否正确;只有经过多次的实践锻炼,才能强化自身的思想品德认识,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

3 结论

影视时代下,任何一种艺术都不能像影视文化这样响彻着大众的需求与审美反应,受大众广泛地接受和喜爱。科技在发展,社会实践在变化,人们思想观念在变化,高校是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四有”新人的主要场所,也必然要不断创新,才能永不落伍,才能永葆生机,才能真正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

注释

① 梁肖丹.高职英语教学应加强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教学[J].考试周刊,2010(1):26.

② 陈轶群, 龚万达.论音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信仰的作用[J].歌海,2010(2):110.

③ [美]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与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社,1989:58.

④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6.

⑤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80.

⑥ 陈成文,姜正国.思想政治教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213.

⑦⑧李继兵,宁德鹏. 关于强化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实效性若干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2(11): 220.

第8篇: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与途径范文

【关键词】法律;自觉性;维权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律意识教育

法律是一个国家政策在公民社会中的全面反映,公民通过对外在法律的科学认识,达到将法律内化于心,从而实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的目的。以法律来约束个体,以法律的角度评价是非曲折的途径能够有效遏制社会中不良之风,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首要内容,承载着培养当代青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神圣使命,就此而言,法律与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

我国特定的国情与这一时代的特征,赋予了青年大学生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社会与家庭对这一群体予更高的投入与更大的期望值。中共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对于法律及其现象的心理反应,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对法律的情感、评价以及信仰等内在的体验形成了个人的法律意识。在全民普法的过程中,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法制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代大学生将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进程意义重大,所以必须不断加强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现状

1986年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中开设《法律基础》课程。2005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列为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之一。教材从社会、职业、家庭等方面密切联系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塑造了一个良好的美德工程体系。学生有一半以上通过基础课学习法律知识,三分之一的学生是通过媒体的宣传,这说明法律意识教育最大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课堂。社会的要求和现实的需要之下,大学教育目前趋向更加注重学生才能的培养。2013年4月15日,遭室友投毒的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2004 年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四名同学等恶性校园案件,说明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应届生校招网的报告显示,86.4%的大学生将“提高个人社会工作能力”作为参加实习的首要目的。为减少开支,部分企业将在校大学生当成短期雇佣的廉价劳动力。涉世未深的学生防备意识不强,中介公司骗取学生信息服务费,在学生的工资中提成,不法分子甚至盗用学生的个人信息。实习、兼职等方式不属于我国劳动法保护范围,一旦出现问题,其解决形式主要是报告辅导员老师,让学校出面解决,或是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息事宁人,自认倒霉。这说明大学生群体还没有形成一种用法律来保护自我与保护他人的意识。社会的要求和现实的需要之下,大学教育目前趋向更加注重学生才能的培养。2013年4月15日,遭室友投毒的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2004 年云南大学马加爵连杀四名同学等恶性校园案件,说明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守法的自觉性。美国思想家潘恩曾说:“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法律权威性意识要在学生的思想中不断得到强化,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感情和信任,通过实践教学、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到法律的作用与权威性,从而产生对法律价值的内在认同,逐渐并将之升华为自身坚定的法治信仰,提高个体守法的自觉性。把守法从要求变为义务,自愿守法,把个体对法律的认同感并将之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信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尊重自我,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

培养维权意识。权利意识不只是公民对自身正当权利的正确与理解,更是对他人正当权利充分尊重的观念。大学生维权意识就是在求学或是进行社会兼职的过程中,自觉地用合法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的法律意识。大多数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对自我潜力的实现有着很高的期望值,但容易出现忽视他人权利,表现为功利心较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所以要培养学生维护他人权利的意识。在校期间,鼓励学生当自我或是他人权利受到侵害时要勇敢的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对进行社会实践尤其是进行校外活动至关重要。

充实高校法制教育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但教材中理论较多,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很难有效掌握。多采取案例教学、知识竞赛等方式,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知识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不会产生法律难懂并且枯燥的心理。媒体中的法律栏目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法律习惯,增强法律意识。实践环节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法律征文,利用网络进行法律宣传,建设法律咨询与服务有效平台或网站,在校园里设置模拟法庭,让学生自己来亲身体验法律诉讼程序,紧跟时代步伐,多渠道的开展法制教育,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高校法律意识教育,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彭小凤,付增光.实施大学生法制教育有效途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6(1下).

[2] 曾颜璋,罗万里.法律教育应注重大学生权利观念的培养[J].理工高教研究,2004(6).

[3] 杨延圣.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考试周刊,2008(30).

第9篇: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与途径范文

目前,从国内开展培训的情况看,不论是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职称的层次,还是技术工人岗位的不同分工,但从岗位培训的类型看,则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范性的岗位培训;另一类是非规范性的岗位培训。这两类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因类型不同既有其共同点,又有其相异处。

1.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规范性岗位培训是指在已制定岗位规范的前提下,依据规范要求,对上岗前、转岗和已上岗任职但未达标的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上岗任职资格的培训。由于这种培训具有一次性(或分阶段)进行学习、考核、发证的特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长、办学形式较正规、系统。所以规范性岗位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通过教书育人途径,按照岗位规范的要求,采取系统政治课的形式,以系统灌输的方法进行。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通过正规的面授教育,对受培人员进行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这种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由以下四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综合我国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来看,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传鼓动、对话等基本形式。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领导垂范、环境影响、多渠道教育等基本形式。由于规范性岗位培训是企业职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正规和系统,并且办班时间、办学形式与其它培训形式相比较长,所以,可采取灌输的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较为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多渠道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决定。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共产主义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共产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是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理想教育,职业责任教育,职业纪律教育三方面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品质的必要条件。此外,还有许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法规、条例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上述内容,都应在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按照岗位培训规范的要求,根据受培人员不同岗位的需要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水平的现状,有侧重、程度不同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③由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所决定。世界观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着总的控制,因此,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人们的世界观。而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既是对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规定,又是该行业对社会所应负的道德义务。职业道德的作用在于调节职业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帮助人们树立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并引导人们自觉地运用这种世界观作指导,去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理论体现,是彻底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只有掌握了马列主义世界观,人们才能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最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然而,群众是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列主义、思想的。马列主义、思想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从实践的意义上看,人民群众是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但,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态,就不是一般群众所能做到的。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只能从外面灌输进行。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由有无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历史和经济的理论中成长起来的。”“灌输论”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提出来的。当时,俄国的机会主义者鼓吹工人运动“自发论”,不愿做艰苦的政治宣传工作。为了纠正这种偏向,列宁提出了向工人阶级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我们的思想教育中,同样也存在“自发论”的影响。有人认为,“灌输论”在工人阶级夺取政治以前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下是对的。现在工人阶级不仅成为国家的主人,而且文化程度也高了。尤其是企业中的中青年职工,都是从小时候起就开始接受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再对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瞎子戴眼镜———多一层”。所以,不需要坚持“灌输”了。这是“自发论”的变相形式。一个人思想觉悟的根本提高虽然是以文化程度的提高为前提的,而且我们也经常对广大职工进行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抵不住金钱的诱惑,利用手中的职权而走上贪污、受贿等犯罪道路的职工不是大有人在吗?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正面灌输的原则,对广大职工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政治理论教育。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形成的过程看,虽然吸收了历史上劳动人民职业道德中许多合理成分和有益的东西,但它在本质上毕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反映,因而不可能因袭历史上已有的职业道德演变而成。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作为崭新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组成部分,不可能在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

④由市场经济发展中开展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形势所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向一个新台阶。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会,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要把企业推向市场。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就必须加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而企业要走向市场,要加速经营机制的转换,就必须打破“三铁”,实行人事、劳资制度等一系列的深入改革,转变各项运行机制。当前,企业职工教育工作实践中碰到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现状和职业素质不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这种内外环境变化的需求。企业实行经营机制的转换,必然产生一些富余人员。这些人不仅面临着待岗、转岗和上岗的“三岗”培训,而且在思想上可能产生一些消极对立的情绪,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矛盾和震荡。因此,必须采取系统灌输和过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系统灌输中,针对一些职工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些模糊认识,深入进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策的教育;针对部分职工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的“一切向钱看”的问题,系统地进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针对富余人员中对立情绪大、“破罐子破摔”,易发生矛盾激化的问题,深入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教育,开展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促进消极因素的转化。

2.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非规范性岗位培训,又称之为适应性培训。这类培训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的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由于这种培训是滚动的、渐进的、应急的,经过培训和考核一般不需发证。因此,较其它培训形式而言,其办班时间较短,办学形式较为灵活多样。所以,这类培训中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可采取上专题政治课的形式,以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进行。因岗而宜、专题教育,就是根据受培人员的岗位特点,针对其岗位思想政治水准要求和职业道德标准的需要,对受培人员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理论的专题教育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诸方面中的有关专题教育。非规范性岗位培训中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除受规范性岗位培训中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些因素影响外,还由以下两方面因素所决定。

①由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性质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性质是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已上岗任职人员进行的非系统的专项(或几项)培训,且不需发证。这就决定了该类培训具有时间较短,内容较为集中等特点。所以,要以系统政治课的形式对受培训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其内容的容量也不允许。因此,只能采取对受培人员施以针对性强,重点较为突出的专题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②由非规范性岗位对象所决定。非规范性岗位培训的对象是部分岗位比较划一的人员。由于他们岗位工作的性质相对比较一致,因此,其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也大体上是一致的。所以,对受培人员只能采取因岗而宜、专题教育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二、继续工程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继续工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创造力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继续工程教育由于是学历教育后的又一教育阶段,而且是贯穿在专业技术人员一生的活动中,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专业技术人员的终身教育。由于继续工程教育没有固定的学制,也没有固定的科、系、专业设置,而是目标集中的课程的短训班或研修班,其专业性又很强。因此,应区别继续工程教育的对象,采取不同途径和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1.大、中专见习生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大、中专毕业生自院校门进入企业门起,企业就开始对他们进行见习期培训和实习教育。我们称对他们的这种培训和实习教育为他们的企业继续工程教育的起点教育。由于大、中专毕业生刚从院校毕业进入企业,虽然他们的文化素质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且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但由于他们在院校的时间较长,加上这一个时期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淡化,因此,部分毕业生中存在进取心、事业心不强和贪图舒适工作、贪图享受待遇等不良思想时有发生。所以,必须针对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种种思想反映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空白,通过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途径,采取示范和谈话法等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活动育人,就是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参观革命历史遗址、听劳动模范成长的报告等,采取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和示范法等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企业和本岗位工作的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环境育人,就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设立一定的管理层次,建立党、团组织和相应的管理制度等,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采取走访、谈心、节假日团聚、开展联谊活动,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开展优秀见习生评价活动并给予提前转正定级和精神物质奖励等环境熏陶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

2.专业技术人员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文化技术、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比较高,且所参加的短训班或研修班专业性和专题性很强。因此,必须根据短训班的专业内容或研修班确定的研修专题,以与短训班或研修班的专业或专题相关的专题思想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采取授课与自我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三、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企业中职工学历教育的培训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高、中级专门人才。专门人才是社会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劳动者,他们应该接受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由于职工学历教育是企业职工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既具有企业职工教育的重点,又具有正规教育的特点。即,它必须设置政治课,又必须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所以,职工学历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应通过教书育人、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等多种途径,采取上政治课的形式,以比较正规、系统灌输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职工学历教育中,由于大专和中专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区别,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课时不够的问题。所以,我们还可以采取自学加辅导,自学加讨论、实践育人等方式,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育人,就是通过组织学历教育中的大、中专学员开展市场调查,参与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难题攻关、展览、展销等活动,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行动能力。

四、职业技术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职业技术教育是对企业内各级各类技术工人进行本岗位技术等级应知应会的培训。由于这类培训受企业内部工种繁多和技术等级层次的影响,而且由于各技术等级内工人的年龄、文化、思想政治、职业技术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因工种因人而宜;其职业道德的教育也必须依据其技术等级标准中的要求来进行法规教育、工作纪律、协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其途径除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外,还可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相结合、企业文化育人的途径,采取自我教育法、文化熏陶法等方法进行。自我教育、互相教育,就是通过开展读书竞赛、专题讨论、知识竞赛、讲学活动和操作技术技能比武大赛等活动,以自我教育法、环境熏陶法等方法,对技术工人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育人,就是通过发挥企业群众组织和各种宣传阵地、文化设施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培养企业精神和审美情趣,以文化熏陶法,对技术工人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五、现场教育中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企业中的现场教育,主要是进行岗位业务技术、操作技术技能及产品的难点、重点项目和环节的应急性培训。由于现场教育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且具有明显的随机性,而且办班时间较其它培训时间极短。因此,必须通过活动育人的途径,采取随机性教育的方法,对受培人员进行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随机性教育,就是根据现场教育的课题,依据受培人员思维走向的重大变化及现状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变化及现状的需求,安排相应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对受培人员进行针对性强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