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

混合式学习概念精选(九篇)

混合式学习概念

第1篇: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

关键词: 概念图 生物高考复习 重要性

概念图由美国康奈儿大学教授诺瓦克(Joseph D.Novak)首先提出,这是一种直观地展示同一知识结构中不同概念间相互联系的立体式知识结构网,有利于学生在高考生物复习中梳理知识点,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易混淆点,提高单位时间的复习效率。

1.概念图简介及绘制方法

1.1概念图的定义。

概念图由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次四大基本要素组成。节点通常由方框或圆圈表示,是指表示同一知识结构中不同的概念点;连线则表示各概念节点之间的关系;连线旁边的“连接词”阐明了两个概念点之间衍变的过程、情况等;层次体现了概念点的分布与所属关系,涵盖面最广、概括性最强的概念置于顶端,相对较为具体的概念处于其下方,依次类推,形成一张层次分明的知识网,称为概念图。

1.2概念图绘制法。

如下图1所示,这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有氧呼吸的过程,绘制这样一个概念图需要一步一步按照流程完成。(1)将植物光合作用、叶绿体、阳光、类囊体、基质、有机物、线粒体和有氧呼吸的概念一一列出来;(2)从上述诸项概念中挑选出含义最广、包容性最强的核心概念,设置在顶层;(3)在以上诸概念的基础上,增加具体的光反应、暗反应、细胞质基质等概念,实现概念图的分层;(4)通过连线、连接词标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或所属关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光合作用形成有氧呼吸过程的生物循环概念图。

图1 植物光合作用有氧呼吸概念图

2.概念图在高考生物复习中的重要性

2.1概念图的结构特点,便于建立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中生物教材中出现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等生态学核心概念,同时也引出了诸多与之相关的具体概念。在这一模块的复习中,如果利用概念图复习,就可帮助学生在复习中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替代复杂的知识框架图,使复杂的知识结构变得简单、立体,且能准确地反映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利于归纳总结。

2.2概念图的对比分析功能,利于避免概念混淆。

概念混淆是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如染色体、染色质、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等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部分,常常出现学生混淆记忆的情况。这就需要发挥概念图强大的对比分析功能,如下图2所示,通过连接词、连线和箭头的使用,将各个概念间接相互关系进行了对比,使概念体系清晰许多。

图2

2.3概念图对于生物高考复习的重要意义。

概念图可有效检测学生对于知识结构的掌握程度,是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在考试中常常运用概念图出题,要求考生根据概念图填写相关内容。这类题型要求考生对概念具有较强的提炼归纳能力,考查的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习惯概念图的表达模式,对整体知识结构能够形成立体式记忆。

概念图有助于整合各层面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立体式的知识结构,有助于记忆与思考。这种形式不但通过知识的迁移强化了学生应用意识的创新意识,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应试角度来说,能使学生在短期内迅速理清知识的整体脉络。因此,运用好概念图,是提高高考生物复习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2篇: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

一、对比教学法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学会一种思维方式,我们不应一味地告诉学生是什么,而应该在简单介绍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内在的特征,进而掌握这些知识,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掌握.

2.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理论和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对于那些存在着联系和区别的基本概念,学生往往抓不住其本质特征,而且容易将那些相近的概念混淆不清,导致记忆不深刻.因此,采取对比的方式,将相关的知识点整合到一起,引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东西和重点、难点,既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更牢固地掌握这些专业知识.

3.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把不同的知识点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轻松,而且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相关的内容,收获颇丰.而且运用对比教学,还可以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最终从听课中有所受益,让学生领悟到这门课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只是在灌输一些东西,而是在帮助他们对认识的事物进行深入的了解,使他们学会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自然,教学氛围就会更为融洽了.

二、哪些内容可以进行对比教学

1.比较相对概念.在初中数学概念的体系中,存在一些具有交互逆向的概念,如正与负、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函数与反函数、递增与递减、最大值与最小值、有理数与无理数等等,我们把这样的概念称为相对概念.对于这些相对概念,采用比较法就是让相对的概念成对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辨别相对概念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

2.比较同类事物.初中数学中的同类事物,即具有相同的数学结构或某种数学关系,如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全等与相似等概念.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同类事物比较,通常用于形成概念或认识某类事物的规律.比较同类事物,能使学生从具体可感的材料中出发,进一步抽象地认识事物的数学特征,从而能够顺理成章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理论,达到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认知的目的,最终达成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关系的能力.

3.比较易混概念.初中数学概念体系中,某些概念具有某种相似性,或有些概念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学生在学习中极易产生概念间的混淆,把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看不出概念最本质属性的内涵.比较易混概念,即是将易混概念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使学生认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比较易混概念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分清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理解逐步加深,对易混概念有区别、有联系地认识,准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

三、运用对比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要善于发现被比较对象之间的联系,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并确定相应的比较点.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拿来进行比较分析,也不是所有的异同点都值得比较.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筛选知识点并选择合适的对比方法自行分析比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2.在采用对比教学法的过程中,不能浅尝辄止,而应不断深入.如果仅仅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将知识体系建立在表层,这些知识将很快被遗忘,因此,不仅要求“同”求

“异”,还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正所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3.要有准确的标准与参照点.事物性质多样,采用标准当然不同,比较的结果自然不一样.无论比较相同点还是不同点,都应根据有关概念与法则所提供的本质特征,确定相应标准与参照点.如果不准确提供比较标准与参照点,学生就难以取得正确的认识,谈不上熟练运用比较法.例如,在同位角教学时,学生极容易根据图形并结合同位角文字含义——位置相同的两个角,如图1,∠5、∠6是同位角.这时,教师在图中再画两条线,然后提问:如图2,∠1与∠2,∠3与∠4是同位角吗?很多学生望文生义,从而得出错误结论:都是同位角.这时教师可实时启发学生理解同位角的关键特征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八个角中的两个角.即在两直线的同侧,第三条直线同旁的两个角.而图中的∠1与∠2,∠3与∠4都是由四条直线形成的角,显然不属于同位角,这样通过比较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其他两种角的概念可同理推理判断.

[TP

.tif>,BP#][TS(][HT5”SS][JZ]图1图2

[TS)]

4.要有明确的目的与达成度.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辨别事物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而不仅仅为比较而比较.例如,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部分同学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习惯列方程,习惯于用小学时熟悉的算术方法去解.越是简单的题目,学生往往越是觉得用算术方法简单方便,越是不愿接受新的方法新的思路.这时,教师就可以精心设计一两道应用题,让学生分别运用列方程和算术方法两种方法,对比很费脑筋甚至得不出结论的算术方法,学生很容易体会列方程的优点.通过运用比较法,学生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接受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方程思维,学生的解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四、如何实施对比教学

对比是通过比较,找出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特点,通过对比可以找出差异,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分式这章时,关键是要用与分数类比的方法导出分式概念,这样新知识易为学生接受与掌握,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复习小学学过的分数概念:两数相除,可以表示成分数的形式 . 如 3 ÷ 4=

34

,(-7) ÷ 2=-

72,5 ÷ (-9)=

-59

,一个分数由分子、分母和分数线构成,分子、分母都是数,但分母不能是零,为什么分母不能为零呢 ? 因为零不能做除数,分数有正分数、负分数,如果分子等于零,只要分母不是零 ( 不论是正数还是负数 ) ,这个分数的值就是零.把分数的概念引伸到代数式来,如

90x,40x-6

第3篇: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06-02

在高三生物复习中,概念的复习尤为重要,因为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形式,生物学中的许多规律、原理和方法都要借助生物概念才能进行正确、简洁的表述。现在学生学习生物概念时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容易遗忘。高中的生物概念多,学生理解和识记起来比较困难,在复习中往往是丢三落四。2??容易混淆。有些生物概念十分相似,且概念之间联系紧密,难以区分,例如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极核和极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这些概念就比较容易混淆。3??理解困难。生物概念多数都比较抽象,较难理解,例如多倍体和二倍体、细胞周期、染色质和染色体等。怎样才能解决上述问题,提高高三生物概念复习的有效性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结合“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的校本研究,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生物学的概念、核心概念和教学的有效性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的反映。而生物学概念则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生物学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共同属性的反映。生物学概念作为生物学知识结构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构成学生学习内容的基本“骨架”,是生物学知识的基本单位。生物学核心概念是这个“骨架”中的支点,是生物学知识的主干,是构成各个知识系统的关键和分析各类生物学问题,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北师大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基于整个课标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概括总结出来的,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与概念体系的结构”。因此,生物学核心概念是教师和学生对生物学核心问题(生命实质问题)本质的认识,具有统领具体概念和事实概念的作用。

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它可以用三个指标来考量,即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花费的时间少则效率高。学习结果是指学生经过学习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它具体表现为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上。学习体验是指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学生产生的心理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二、正确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核心概念

1??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特征和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对象的范围,是概念反映对象的总和。如酶的概念: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其中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这涉及概念的内涵;而所有的蛋白质和RNA并不都是酶,这涉及概念的外延。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建立概念体系,是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

2??明确概念的要点

在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概念的要点,这是概念复习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如在“酶”的概念中,“活细胞产生”“具有催化作用”“有机物”是该概念的三个要点。又如在“内环境”这一概念中,要抓住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这一要点;在“单倍体”这一概念中,要抓住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这一要点。只有明确要点,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概念。

三、用类比法区分相近及易混淆的生物学概念

1??雷同式类比

生物学概念中有许多是非常相近、容易理解错误和混淆的,如原生质层与原生质体、染色质和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与四分体、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细胞液与细胞内液、极核与极体等。这些概念极为相似,都有一定的雷同性,可以采用“雷同式类比”来区分。通常以表格、图解分析、结构示意图对比等方式将这些概念进行比较,明显突出它们的异同,学生印象就会深刻,就不易混淆。

如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区别:

2??对立式类比

有些概念差异很大,特别是在含义上彼此对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等。对这些概念可以采用“对立式类比”,用列表比较对比项,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

四、用概念图构建概念知识网络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的,但概念图这一概念的确定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概念图作为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根据概念、知识点间的联系,把分散在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点串联成核心知识导图。它主要适用于分清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主次地位、从属关系,形成知识网络。概念图是复习中最简单适用的整合知识的方法之一。

概念图制作的一般步骤:

1??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2??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具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前面,其余概念按包容性往下依次排放。

3??用连接线把不同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注明概念间的关系。

4??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的交叉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例如,在复习免疫系统时,可以指导学生绘制特异性免疫中有关概念的概念图,如下图:

在复习课中,通过概念图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在复习生物知识时,对不易理清的各种概念和原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使原来零乱、模糊的概念系统化、清晰化,同时还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与创新等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采用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完成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等方式构建概念图,从而提高生物概念复习的有效性。

五、强化训练,巩固运用

生物学概念复习的最终目标是灵活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精选和编制试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复习“生长素”后,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又如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让学生做练习:将生长状态一致的同一品种玉米植株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培养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其叶维管束鞘细胞中有淀粉积累;乙组培养在光照较弱的条件下,其叶维管束鞘细胞中没有检测到淀粉。乙组未检测到淀粉的原因是( )

A??叶片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B??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低,没有淀粉的积累

C??维管束鞘细胞没有与淀粉合成相关的酶

D??维管束鞘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只有通过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才能掌握和巩固概念。

第4篇: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概率;统计;易混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高中概率与统计是最能反映数学应用性的章节,概率注重对随机现象的研究,统计注重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P。加强对高中概率与统计中易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高中概率与统计学习要点

1.突出统计思维

统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通过部分数据来反应或推测全体数据。所以,统计结果具有误差性和随机性,也就是说,统计结果是会产生一定的偏差的。从这方面来看,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不同。但与此同时,统计思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确定性思维。而概率统计正是不确定思维的一种数学表现形式,它能帮助我们进行科学的决策,大大降低错误率。

2.加强对概率意义与随机思维的理解

概率实质上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即:在重要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重复多次相同的实验而实验结果不完全相同或不同,并且这种实验结果是不确定的,是实验之前无法预测的,但是,当我们大量地进行实验时,几种结果的发生频率会趋于稳定。概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关系,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随机观念。此外,统计和概率是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这两部分知识时,应注意多体会生活中的统计和概率思想,这样不但能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锻炼,还有助于提高个人学习兴趣。

二、高中概率与统计中易混问题的研究

1.对等可能事件理解有误

如果学生对等可能事件的概念和内涵理解不透彻,就很可能混淆等可能事件和非等可能事件。如果学生掌握辨认某一事件是否是等可能关系的能力,明确某一事件所包含的几种表现形式,则其界定“某一事件是否是等可能”的能力必将有所提高。为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尤其注重“实验解读”类课程的学习,这类实验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引导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答案,而实验课学习之后,要及时回归练习题,让自己学到的知识得到更有效的巩固。

例题1:桌上有两个相同的盒子,每个盒子内都放有6个标有“1、2、3、4、5、6”的大小形状均相同的乒乓球,若小明分别从两个盒子内随机取出一个乒乓球,则两球标号之和等于8的概率是多少?

本例题中,随机从每个盒子内分别取出一球,两球标号之和总共有11种可能,分别为:2、3、4、5、6、7、8、9、10、11、12。但此时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式,认为这11种结果是等可能的。对此,学生一方面要加强概念研究,另一方面要利用实验课机会,亲自验证一下答案,这样就能让自己更深刻地认识到等可能事件的意义。

2.排列组合顺序

排列组合中的顺序问题至关重要。对于某一问题,从样本空间中抽取样本时,学生常常不明确此问题是否存在顺序,即抽出来的样本是否需要排序。而是否考虑顺序直接决定了是采取“排列”方法,还是采取“组合”方法。在思考这类问题时,学生应先观看老师的“模拟实验”,然后再解答典型例题。“模拟实验”就是老师通过操作几个简单的(样本较少的)实例来分别展示“排列”和“组合”的应用条件以及应用结果。通过认真观看并思考这种“模拟实验”,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有序抽取和无序抽取的区别,加深印象。

例题2:厂家规定,20个彩球装一盒,但因生产上的原因,每盒都存在2个次品球,检验人员采取一个一个往外抽取检测的方法,并且抽出后不再放回,问:在总共抽取5个球的情况下,其中恰有一个是次品球的概率是多少?

本例题中,由于抽取顺序的影响,决定了采用“排列”的方法解答,但是如果学生对是否考虑顺序或其它做法产生疑惑,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减少样本数量以实验的形式还原问题场景,帮助自己理解和加深记忆。

3.互斥、对立以及独立事件混淆

互斥事件、对立事件以及独立事件的概念是高中数学统计章节中的重难点内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实际上,三个概念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存在交叉和包含的关系。也正是由于三者之间既有交叉部分、包含关系,又有绝对区别部分,才导致学生在解答具体的题目时,容易混淆它们的概念和性质。根据老师讲解例题和课下学生做练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老师一般直接讲述概念,并配合相应的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这些例题往往是简单、只涉及一方面内容的,例如:①将除颜色外其他都相同的红、黄、蓝三个球放在盒子中,再请一位同学随机摸出一球,则摸出红球和摸出蓝球是互斥事件;②小明闭着眼往天空随便抛一枚硬币,则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是一组对立事件。这类比较简单、相对基础的题目学生解答起来丝毫没有障碍,但如果换成课下练习题,对两个概念甚至三个概念的辨析同时出现在同一题目中,学生解答起来就感觉困难了,出错率也会直线上升。

例题3:将红、黄、蓝、绿四张卡片随机放入1、2、3、4四个抽屉中,事件“1号抽屉中放置了黄色卡片”和事件“3号抽屉中放置了黄色卡片”之间是( )。

A、互斥但不对立事件 B、对立事件 C、独立事件 D、以上均不正确。

对于该例题,肯定会有许多学生错误地选择“B、对立事件。”选项。在讲解这类同时涉及三个概念的习题时,学生就需要通过“先理解核心概念,再观看老师的实验演示,最后再深度剖析习题”的顺序解答处理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高中概率与统计的学习要点为切入点,从等可能事件、排列组合顺序,以及互斥、对立、独立事件等角度,详细论述了高中概率与统计中的易混问题,希望更好地帮助高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文义.基于新课标的高中数学概率统计教学方法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1).

第5篇: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措施

概念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好化学的基础。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化学概念较多,如果对化学概念理解出现偏差或错误,将非常不利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造成南辕北辙。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这也是保障学习好化学知识的条件。笔者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工作多年,现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浅显的探讨。

一、以书面理解化学概念为出发点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在开始学习一个新的化学概念时,教师和学生首先接触到是书面概念。例如“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要从书面概念入手,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对于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有效的。例如,“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通过两个化学概念可以看出,都含有纯净物这一词语,那么区别两者就是看元素的组成数量,这样就不至于将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当成是单质,将食盐水等混合物当成是化合物。

再如,氧化物的概念,“由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通过字面可以理解,氧化物首先要有氧元素,并且与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果离开了氧元素就不能称之为氧化物,因此,在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氧化物时,首先判断是否具有氧元素,然后再根据氧化物的概念进一步判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基础,要从概念的基本定义入手,并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为进一步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二、利用多媒体形象化展示化学概念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概念的数量较多,而且有很多概念也非常抽象,难以想象概念描述的形态,如果不注重概念的对比区分,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混淆。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化学概念,利用形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化学概念。通过概念的对比区分,也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化学概念,对化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在学习“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时,由于这些物质较为微小,很难让学生进行直观观察,而通过多媒体可以进行较好展示。可以动画展示分子、原子的运动性,利用图片展示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但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再如,在学习“元素”这一概念时,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用动画的形式展现每种元素的性质和排列,卡通形象也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微观世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些概念的含义、性质,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三、在实验中加强化学概念的学习

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色,化学课程同样如此,例如各种各样的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的有效形式,通过组织化学实验来进行化学概念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学习,概念学习不只是记住一句话就算完成了,还要去理解和运用概念知识。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好奇

心比较重,通过化学实验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化学实验中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概念的探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来进行化学概念的学习。

例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来通过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这个概念,让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让学生称出磷在燃烧前和燃烧后的质量变化,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磷在实验前后质量并没有变化,从而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存在,从而对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通过这种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化学实验中,去分析和归纳化学概念,更有利于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学习。

四、及时加强新旧概念的对比联系

学生在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学习新的概念,旧概念与新概念之间有相似和相近的部分,学生往往会受到旧概念的影响,影响到新概念的学习和消化,所以教师在新概念的教学时,要找到旧概念与新概念的联系,对新概念的分解和剖析。

例如学生学习了物理变化的概念,“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例如水变成了水蒸气,变成了冰,都是水的物理变化。再学习化学变化的概念,“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例如酸碱中和,铁生了锈等,学生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就容易混淆,教师要进行两种变化概念的分析和解读,寻求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异,两者都是一种物质变化反应,但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抓住了这一本质区别就能够正确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教师要不断进行类似概念的的分析和总结,例如原子、分子和相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等,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科学的概念。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相关化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概念的有效方式。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措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利用多媒体形象化展示化学概念,在实验中加强化学概念的学习,以及加强新旧概念的对比联系等形式,使学生理解化学概念,这也是保障学生学习好化学知识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稳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伟尧.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做法和体会[J].理论创新,2014(02)

[2]李清爱.浅谈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J].中国文房四宝,2013(02)

第6篇: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

一、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准确的表达和准确的记忆是分不开的。教学中要按照科学的记忆精心安排训练内容,训练题可根据内容有规律地排列起来。训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记忆和表达,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把它的基本精神和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概括,进而准确地叙述下来,这就是通常学习时所作的提纲。经过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语言作过提纲的材料是比较容易记忆和保持的。记忆是建立在联系和巩固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一些直观的材料,如实物、图片、模型、图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等,并与之建立广泛的联系,有助于记忆,这比单独的记忆效率高。另外,复习在记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记忆是建立联系、巩固联系的过程,联系要经过强化才能巩固,复习的作用就在于强化联系。同时复习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理解,使记忆更牢固。我们学过的知识,如果经常复习,就可长期不会忘记,能够准确记忆的知识,也就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

第7篇: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第8篇: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而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第9篇:混合式学习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有效方法

一、注重概念的形成

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象.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首先应从具体的事例出发,通过联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以及物理实验等,使学生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学生有了感性材料的基础后,教师就要引导他们进行科学的抽象认识,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逐步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形成概念的抽象概括法比较简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概括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如,建立机械运动,力的初步概念等,就是用这种方法,教师在力的概念教学中可以用许多生活中的经验来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例如,力的概念教学中,可用人推门、手提水、马拉车等力的作用揭示力的共同特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为了揭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以用“手打墙、手也疼”等例子来说明.二是把被研究的事物的某一属性隔离出来加以研究,用另外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比值加以定义,如,密度、电阻、比热等概念的建立,就是采用了这类方法.此类概念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中要花较大力气逐步教会学生这种方法.

二、帮助学生理清概念

学生遇到的干扰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

第一,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与物理有关的感性经验,其中有些经验中的观念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它干扰了正确概念的形成.例如,学生把质量与重力的概念混淆,认为物体到月球上后变轻了,质量变小了,而实际上变小的是重力.这主要是因为错误的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很顽固,对新概念产生了巨大的干扰,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理清概念,排除干扰.

第二,学生用量度公式代替物理意义.电阻量度公式R=U/I等.学生往往会认为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类似的还有V=s/t,ρ=m/v等.对比类概念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其量度公式外,更应从物理意义方面来加深理解.

第三,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如,温度、热量、热能这三个概念.有些学生就很容易混淆,认为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热量多,发生热传递时,高温物体把温度传给低温物体,因而最后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等.又如,响度和音调这两个概念,有些学生认为声音大就是音调高或音调高声音就大,响度就大等,因此,在教学中,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一方面要讲清楚,一方面还要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清有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会学生运用概念来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概念,同时,在运用概念过程中,学生对概念在理解上的缺陷才能暴露出来,以便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完善和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所以,课堂练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讲清概念后,通过学生的当堂练习,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以便今后加以弥补.但是课堂时间十分宝贵,而放到课后去练习,一些学习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又会抄袭作业.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布置预习,做到“导学、精讲、精练”.学生能看懂的东西就不讲,尽量节约课堂时间,用来当堂巩固,提高效率.

我们也可以把概念学习内容问题化,并制作成学案,以问题导向学习.例如,电功率的教学.整理提炼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并制作成学案.

1.根据你的经验和通过演示实验的观察,你认为不同的灯泡(用电器)消耗电能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2.请你和同学讨论:怎么表示灯泡(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

3.1 W表示什么意思?100 W呢?

……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