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混合式教学定义范文

混合式教学定义精选(九篇)

混合式教学定义

第1篇:混合式教学定义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数码摄影;混合学习模式;教学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2-0059-05

引言

目前,数码摄影技术已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摄影技术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数码摄影技术的成熟,使得摄影这一瞬间性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精雕细琢的艺术。随着计算机时代的来临,摄影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摄影的教学工作,也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码摄影”课程的混合学习模式是根据课程的自身特点结合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而专门制定的,它既体现了传统教学的特点,又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二者优势混合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1]

混合学习模式的定义

目前,混合学习模式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学者们给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下面是笔者查阅文献后,针对该问题,收集的相对权威的定义。[2]

1.国外学者的定义

美国发展训练协会(ASTD)的学者Singh和Reed对混合学习模式提出了5R定义[3],即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结合“好的”学习风格,在“合适”的时间转变成“正确”的技能传授给“适合的”人,从而完成最佳的学习目标。

学者Jennifer Hofmann在《混合学习案例研究》一文中指出,“在混合式学习背后隐藏着一种思想,就是教学设计人员将一个学习过程分成许多模块,然后再去决定用最好的媒体将这些模块呈现给学习者”。[4]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混合学习,Jennifer Hofmann的基本观点是:混合学习应该把最合适的学习模块运用最恰当的教学媒体传递给学生,由此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国内学者的定义

在国内,何克抗、李克东、黎加厚等人也对混合学习模式进行了相应的定义[5],何克抗认为混合学习模式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两者要紧密结合起来。

国内外对混合学习的定义表明,对比单一的学习方式,混合学习模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混合学习模式的引用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混合学习组合模式,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混合学习模式在数码摄影课程中的应用

根据数码摄影课程的特点,笔者将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四类,如图1所示。本文针对这四种不同类别的数码摄影课程进行了混合学习应用分析。

1.技术理论课程的混合学习模式

(1)学习形式

这种模式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在线备课―教师讲授重点知识―学生在线练习。

对数码摄影技术理论部分的讲解应采用“在线―课堂―在线”的操作方式进行混合式教学。因为对于数码相机技术部分的学习,学生只要了解了每种操作技术的作用,就能很容易地掌握其操作;而对于每一种单一相机操作技术的学习,学生掌握也并不困难,教师不需要将相机单一操作技术的教学放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在线备课,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主要讲解的应该是不同的相机操作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M合应用能达到的效果,因为这部分内容通过简单的文字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需要教师通过示范、举例等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了各种操作间的关系后,想通过不同的操作达到应有的效果,并非难事,只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师所教的操作方法就可以实现,因此可以将相机技术理论学习的练习作为在线学习内容,教师通过在线辅导,简单地指导学生,学生就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操作流程

该模式由学生在线备课、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在线练习三个功能模块组成,其一般操作程序如图2所示。

(3)学习活动设计

该模式适合摄影技术理论内容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在场教学和在线教学的优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数码摄影技术中的“曝光”操作就是摄影技术理论的一部分,图3是“曝光”操作的学习活动设计。

光圈、快门、感光度、曝光补偿等操作之间,不同的相机操作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时不好理解。因此,教学时,教师可先采用网络在线的方式对以上几个概念进行独立讲解,让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能着重讲解以上设置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增加学生对相应概念的理解。

2.摄影理论课程的混合学习模式

(1)学习形式

第2篇:混合式教学定义范文

关键词:英语学习;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57-01

在今天高科技已经应用在各个领域,也包括我们的高等教学活动当中,也就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说的混合学习,本文主要讨论将混合学习的意义,以及如何将这种方式融入到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当中,最后分析了混合学习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效果。

一、混合学习的概念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混合学习,混合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将在线学习和面对面的学习方式混合在一起的学习方式,但是其实它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将不同的学习理论、环境、内容、媒体、方法等等学习的要素混合在一起。混合学习的目标就是,要把之前的传统学习方式同现在非常先进的数字化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最大的发挥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这样既可以发挥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创造性等。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为学生设定目标之后让学生自己利用一些多媒体之类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

混合学习包括几方面,一是学习理论混合,上个世纪学习理论就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行为主义阶段、认知主义阶段和建构主义阶段。其中构建主义其实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小部分,它与行为主义是相对立的,建构主义强调的是提倡学习者创新和实践,注重能力的培养。在今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已经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当中,当然也包括外语教学。建构主义的缺点就是,过于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中心位置,其实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也是十分重要的。二是学习内容混合,近些年,在国外一些学者把知识区分为过程性和说明性两种知识。之前的外语教学都是以说明性知识为基础的,而一些过程性知识的训练却很少,这里说的过程性知识训练在英语学习中指的就是英语的听说练习。三是评价方式混合,一直以来,大学的英语教学评价都是通过考试来检验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水平。这种评价随着英语教学的改革,缺点就逐渐显现出来了,这样的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基于混合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哪些优点

混合学习强调的是把传统的学习方式优势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它希望可以找到两者的融合点,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学英语运用混合学习之后,英语的成绩和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中不仅要求学生在英语成绩上有好的书面成绩,同时要求学生要具有很好的听说能力,之前的传统英语学习学生们往往缺少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知识单一的接受理论知识。混合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教学、情景模拟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言能力。

三、大学英语基于混合学习的听说教学设计

我们的英语课程安排为:听说教学和网上自主学习,学时安排分别为16和20课时。听说的教程安排在多媒体教师学习,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动,教师只负责学生对说方面的疑惑。在说的方面,教室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准备一些话题进行小组讨论、辩论等等。这样学习对英语学习对比单纯的书本学习有增加很多兴趣,网上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具体的做法是:老师布置听力的内容和一些测验的题目,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答疑,讨论等等。具体的做法如下图:

之前的英语教学方式一直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来进行,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感到枯燥而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我们之前提到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其实主张的是创建和模拟情景,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是主导者而教师的角色只是提供一些支持、帮助以及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指导。网上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一定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提前把课堂上学习的例句设计成一些具体的情境安装在网络上,使得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通过图片,情景等更好地理解学习任务,可以有效的将外语学习听这个环节得到提高,用最短的时间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完成。建构主义的模式中协作和会话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合作学习是组织协作的最好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方式分别是课下准备和网上交流两种方式。学生之间可以通过EMAIL和论坛的方式进行网上交流,在这里老师也是其中的讨论者之一,之后学生要进行口语报告。在之后的听说课堂上,学生要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在这之后,就进入了反思的阶段,教师将进行一些点评和讲解,同时再讲授一些听说的小技巧。最后,教师将整个英语学习中的知识点、难点进行强化,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教师在整个基于混合学习的听说教学过程中要多多引导和鼓励学生,使学生增加更多的信心来完成整个英语学习,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和成绩。

四、大学英语基于混合学习的听说教学效果分析和建议

首先,学生普遍认同混合学习的外语学习方式,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将自己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对英语的听说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的听力水平;2/3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口语能力有提高。以上说的都是混合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有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学生会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上网玩游戏、看视频或者是聊天,这样可能不仅无法提高教学质量,还使学生无法得到以前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后者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式来解决,第一将监管力度完善和加强,维护学生使用的网络设备,对于除英语学习外的各类网站给予屏蔽;第二加大教师的监管力度,对于学生的网络学习教师需要了解的十分清楚,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杨翠萍,刘鸣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任务教学为手段实施协作学习策略[J].外语界,2005,(3).

第3篇:混合式教学定义范文

关键词 Moodle;混合学习;虚拟学习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135-03

A Study on Blended Learning Mode based on Platform of Moodle//Yin Mingfu

Abstract Blended learning mode is a teaching strategy which mixes 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learning theories, techniques, means and forms of application. Because mixed learning aims to integrate two typical teaching methods: face to face class learning and E-Learning, the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becomes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of the learning mode. Having introduced blended learning and Moodle, it is put forward in the thesis a blended learning mode based on the platform of Moodle.

Key words Moodle; blended learning;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

Author’s address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Dehong Teachers’ College, Dehong, Yunnan, China 678400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E-Learning逐渐应用到教学领域,人们期盼用E-Learning来改革或代替传统课堂教学。然而,到20世纪末,人们发现风靡于全球的E-Learning并没有想象的那样有效,并开始反思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方式,试图用Blended Learning来实行“回归”,在新的技术条件与历史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策略被赋予新的涵义。Blended Learning的目的在于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是面对面(Face to Face)的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两种方式的有机整合。

1 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在国外从本世纪初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从提出、研究到推广应用阶段,我国教育技术界在最近几年也在对其进行文献及理论层面的探讨,并在积极倡导。在国外,混合学习主要用于远程教育及企业和政府培训;在我国,混合学习也在社会非学历培训等领域逐渐兴起。混合学习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有近10多年的历史,由于研究背景和研究取向的不同,对混合学习就有许多不同的解释。

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是包括基于不同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混合,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课堂讲授和虚拟教室、虚拟社区的混合。混合式学习就是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条件,将学习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最小的代价来达到学习目标和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2 Moodle网络教学平台

Moodle是一个用来建设基于Internet的课程和网站的软件包。Moodle这个词本是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的缩写,Moodle的着眼点在于通过简单易学的操作界面和通畅的网络环境,快速提供教师课程管理和教学活动,延伸学校教育的覆盖率,让学生只要通过浏览器,即能随时随地修习课程。

Moodle的一个很大特色就是采用社会建构主义教育学为其设计基础。社会建构主义教育学注重协作、活动、互相批评讨论,以促进学习。Moodle的在线教学模块可以采用自由组合的动态组合模块设计,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对模块进行任意搭配。因而,教师组织的在线教学就犹如搭积木一样简单。Moodle平台具有支持多种类型课程、灵活的课程管理、学习记录跟踪分析、班级小组功能、课程资源管理、评价方式多样、测试题库、多种在线教学模块的网络教学功能。

Moodle是专门为开发和管理网络课程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CMS),其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零成本、软件容量小、技术门槛低,强交互性、可扩充性、多模块自由选择、全方位的课程管理支持成为最佳虚拟学习环境之一。

3 基于Moodle的混合学习模式

3.1 基于Mood1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

其实在过去的学习模式中一直在实践“混合学习模式”,教师通过采用多种媒体组织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绩效。本文主要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融合“教与学”的“混合式学习模式”。学习效果的关键是学习模式的设计,对“混合式学习”也是如此。根据学习需求,构建混合学习模式。

1)前期分析。

①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学习风格、原有知识及技能结构、智力水平等。

②学习目标分析。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以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的教学原理为指导,在教学大纲框架下,在综合分析与课程知识结构各知识点的类型相应的学习目标等基础上来进行。

③学习内容分析。根据教学要求和学习需求,选择和编制合适的学习内容,是实施混合学习的关键。在阐述基础知识的同时,选择不同偏重的教学内容、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学习内容的选择范围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还应该跳出教材的局限,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服务。

④学习平台分析。Moodle是专门为开发和管理网络课程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CMS),其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具有零成本、软件容量小、技术门槛低,强交互性、可扩充性等方面的优势。

2)设计。设计环节对混合学习模式学习效果有决定性的作用。课程的导航设计要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媒体素材的选择应满足能呈现信息内容、容易理解和接受、成本低效果好等条件,应充分结合实际,根据重难点,将PPT、动画、视频等媒体充分结合起来,构成优化的媒体组合;评价方式打破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手段的形式,将课堂评价、教师评价、电子档案袋评价、小组成员评价等方式结合起来,准确、科学地对学习者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开发。构建网络课程平台,并进行相关的课程设计,包括系统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习资源建设。

4)实践。通过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相结合,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

5)评价。通过跟踪学习过程,分析学习效果,并对学习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确定是否达到预期学习目标。

3.2 基于Mood1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的实施

依据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具体开展混合式学习。混合学习模式在推行和具体的实施中采用3个层面的混合。首先是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学习资源的有效混合,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和学习资源;其次是学习方式的混合,学生在完成教师课堂教授内容后,可利用网络自主和小组学习方式完成重点、难点的消化和理解;最后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进行评价。

1)根据课程的学习目标,结合实际,打破原有知识系统化的结构,以教学主题的形式在Moodle平台上创建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网络课程。

2)教学开始后,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地讲解学科知识,提出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同时,在Moodle平台上为当前的教学阶段添加相关的资源和任务(作业、讨论区、问卷调查、测验、互动评价、程序教学),创设情境,开展网络学习。

①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专题的方式在Moodle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

②将部分理论内容和实践课的内容、要求等以PPT课件、视频等方式到Moodle平台上,供部分未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③在Moodle平台上布置作业任务,并设置提交的截止时间,学生可在课后随时登录课程平台,了解作业情况,并提交作业。学生按照任务的要求在课下通过探究式、协作式、自主式等学习模式开展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将作品上传Moodle平台。在此期间,教师要通过Moodle平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帮助,及时对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进行总结,集中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

④提供课后学习支持。教师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焦点开辟论题,师生通过发帖和回帖的形式进行交流,并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区就学习中的困难及解决不了的问题等进行提问,教师及时有效地回复解答,增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3)在整个课程结束以后进行总结性评价,根据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对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学习进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评价应用传统的学习评价与网络学习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教师可随时查看学生的电子档案,通过课堂、电子邮件、论坛等方式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行为,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考试、在线测验等定量评价与课堂项目学习成果汇报、学习心得及课后访谈、问卷调查、Moodle网上投票、教学能力评价等定性评价相结合,准确、科学地对学习者做出评价;通过学习平台,教师可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通过课堂评价、电子档案袋评价、学生互评创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准确、更科学。

4 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开展教学的混合式学习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热点。Moodle平台先进的教学理念、强大的功能和开源等特性为学校开展混合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着混合式学习理论的不断成熟以及Moodle等网络教学平台的不断完善,混合式学习必将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式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2]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学习研究[EB/OL].metc.njnu.省略/ShowNews.aspx?NewsNo=1605&code=26.

[3]梁小晓.基于Moodle虚拟学习环境的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践[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

第4篇:混合式教学定义范文

关键词:混沌理论;复杂性;课程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2-0013-06

什么是混沌理论?被誉为“第三次科学革命”的混沌理论对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的冲击是什么?有哪些启发?为什么要用复杂性原理解释课程变革?混沌理论视域中课程变革的实然与应然应当作出怎样的分析?如何理解当代课程转型中的复杂对话?在混沌理论看来,课程的生活愿景和伦理学愿景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混沌理论及其复杂性视点

1680年牛顿在伦敦皇家学会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以确定论为核心的人类现代科学的诞生,迄今已经历了300年。在这300年中,现代科学完成了两次革命。第一次是以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17世纪物质、力和运动的研究;第二次是20世纪的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放射性的发现。混沌和分形的发现使现代科学进入了复杂性的新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以与人类生活、生产更加息息相关的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为主要标志。[1]混沌的发现给确定论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混沌理论的科学家们发现,今天的任何地方都不能看作秩序的逻辑对立面,因为那种严格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正是后现代科学在努力颠覆的。正如普利高津和斯坦杰斯所宣称的:“确定性和绝对性的对偶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相应地,从混沌中产生的秩序的新形式,要比以前存在的秩序形式在自然本质上要更复杂、更难懂和更无规则。”[2]

“混沌”一词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乱状态。美国贝尔实验室物理学家约克(Jim Yorke)认为,混沌是宇宙的自然状态,在混乱中,复杂系统可以被不断完善,秩序形成于混沌之中。混沌不是混乱的、随机的分散,相反,其中的模式是非常有秩序的,只是较为复杂,混沌指的就是这种复杂的秩序化。对混沌和复杂性的精深思考,使科学家们发现了迄今为止未知的模式、新的结构、新的秩序模式,从而坦率地放弃了培根-笛卡尔-牛顿主义的束缚,拒绝机械论而倾向于有机论,把科学看作一种在其中理论、隐喻、工具和科学实践共同组建其客体的建构,从而在科学中呼唤一种奠基于非决定论、非连续性、混沌、复杂性的后现代转换。[3]一些后现代科学的支持者努力为科学传统重新建立一种质的、标准化的、甚至是形而上学的和精神的维度,以此对抗传统科学的冰冷的客观性、对“事实”的执着、将有机物消减为类似机器的存在物和对自然的控制情结。这些后现代科学的倡议引导出了一个结论,即一种新的范式是必需的,这种范式在哲学上将会是更加深思熟虑的、在科学上是更复杂的、对伦理学是更敏感的、在生态学上是更健全的。

混沌理论的出现,挑战了经典物理学中静止的、可控制的宇宙观。它打破了长期存在于学科之间的藩篱,从而创造了一种学科之间互动的新方式,疏通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界。[4]对于混沌现象,社会科学已开始假设由于人类意志的存在,无序是一种有前提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必然涉及到社会有序的出现。[5]由此,社会学家杜克汉姆(Emile Durkheim)发现社会有序的基础在于有良心的集体,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则认为社会因素产生社会规律是由于传统、价值以及兴趣――不需要求助于自然和生物的有关心理的概念,比如固有的、天生的反应倾向。[6]

混沌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部分原因是现代科学将物质与意识,事实、意义与价值,科学、道德和信仰割裂造成的。割裂的根源主要在于现代科学方法的片面。而以生态学和伦理学为先导和特征的混沌理论,则是一种与现代分析科学的认识论模式完全不同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它不排斥分析方法,并且包容和运用了所有现代严格的分析技巧。但它既不停留在分析上,也不推崇客观、冷漠的分析价值,而是以一种整体论的方法包含和超越了分析。正如爱德华•洛伦兹有关“蝴蝶效应”的描写中所说的,东京的蝴蝶翅膀的震动理论上能改变纽约的天气模式。因此,混沌理论既不是还原论的,也不是反理性和绝对主义的,而是整体的、多元的、综合性的和协同学的。

建立在混沌理论之上的价值观与现代科学为特征的价值观不同。科学家开始通过以复杂的、系统的、随机的和非规则的方式,解释事物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从而构建一种复杂性的世界观。混沌理论设定的价值观是一种适度的、自我节制的完整的价值观。其核心是不以人类为中心,并且是社会重建新秩序的保障。[7]在这一价值观的作用下,世界将拥有少竞争而多合作的社会机制;团结友爱高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工作和劳动观念变弱,多数人都是寓工作与娱乐和学习之中;对现实生活中人际间在地位、荣誉和物质利益等方面存在的不平等有更多的容忍;个人更注重的是兴趣、爱好、职业以及意识的潜力和内在气质与能力的培养。

在混沌理论的启蒙下,基于复杂性的视点,后现代哲学家们开始反思统一性和确定性,并且开始偏爱差异性、多元性、碎片化和复杂性。如德里达开创了差异性哲学,罗蒂呼吁文化表达的多样性,费耶阿本德主张迈向多学科话语。在科学哲学领域,旧的秩序论、因果论、机械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批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长期以来信奉的封闭型结构、固定的意义和刚性的秩序,而把视野聚焦在不确定、不完全、多义性、可能性和混沌现象上。然而混沌理论不拒绝真理、客观性和意义,不赞成超级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它只是为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提供了复杂性的视点。正如格里芬所阐述的,混沌理论试图消除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的两分法,只是把科学领入更加广阔的伦理与社会政策的地平线中。[8]在混沌理论影响的光亮中,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间的范式转换已经贯穿于理论、艺术、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各学科对真理的主张都愿意承认具有视角性、语境性和偶发性的特征。

二、混沌理论与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转向

混沌理论和复杂性学说为当代教育理论,包括课程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混沌理论认为,建立在现代牛顿物理观基础之上的课程模式,恰似有发条装置的宇宙一样,试图加强统一性。每节课、每个目的与目标都必须与预先设定的学科、文化形式、社会结构或课程指南相互一致。理性的、机械的世界观否定了主观性、经验、感觉之类的特性。以混沌理论的新科学为基础的课程,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万花筒般的、联系的、跨学科的、隐喻的系统。在混沌理论看来,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结果和标准,对课堂、学生、教师进行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就像变幻莫测的电子一样,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潜在可能性说明了他们的存在――而不是预先决定的结构。图尔明说,“我们必须将宇宙看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世上万事万物――人类的、自然地、神圣的――都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种宇宙相互联系性――量子的交互性――正是后现代课程的核心。”[9]

建立在复杂性学说基础上的课程变革,在理念上要鼓励混沌、非理性以及不确定领域。教育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成为课程研究的焦点。万花筒般的后现代愿景,其复杂性不能被简化为单一的定义或是一个新的宏大叙事。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每一种崭新的体验都会增加经验的已有意义,为现在和过去的可能性确定阶段。多尔写到:“混沌和秩序相互交织在一起,连接形成一个更为复杂、综合有时甚至显得颇为奇怪的秩序,这一过程就是后现代观的新的愿景。”[10]根据多尔的观点,课程领域存在的复杂性秩序正是批判性思维、反思性直观以及全球问题解决得以发展和繁荣的地方。混沌理论为不平衡的语言、反思的直观、意外、迷惑、不确定领域、非理性以及隐喻分析赋予了意义和本质。在以行为目标、成绩为基础的能力评价、责任、掌握学习和有效教学的结构性模式中,隐喻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追随19世纪的官能心理学运动以及20世纪的科学化管理运动,标准化的死记硬背、一致性、控制以及时间管理把学习严格限定在统一强加给师生的某一标准化水平之上。为了摆脱标准化的束缚,走进复杂性这一全新的认识领域,教育者必须树立起全新的后现代教育观。课程变革必须克服真理与道德、价值与事实、伦理与实践之间的分离。对整合性的呼唤就是要求我们对知识的整体态度进行革命性变革。

摘 要:以生态学和伦理学为先导和特征的混沌理论和复杂性学说为当代课程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课程变革必须在理念上克服科学与道德、价值与事实之间的分离,建立复杂的、联系的、跨学科的、隐喻的系统;在实践上展开与“人类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的多维对话,与教师、学生周围社区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为大众、为教师和学生展示课程的有意义的生活愿景。

关键词:混沌理论;复杂性;课程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2-0013-06

什么是混沌理论?被誉为“第三次科学革命”的混沌理论对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的冲击是什么?有哪些启发?为什么要用复杂性原理解释课程变革?混沌理论视域中课程变革的实然与应然应当作出怎样的分析?如何理解当代课程转型中的复杂对话?在混沌理论看来,课程的生活愿景和伦理学愿景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混沌理论及其复杂性视点

1680年牛顿在伦敦皇家学会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以确定论为核心的人类现代科学的诞生,迄今已经历了300年。在这300年中,现代科学完成了两次革命。第一次是以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17世纪物质、力和运动的研究;第二次是20世纪的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放射性的发现。混沌和分形的发现使现代科学进入了复杂性的新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以与人类生活、生产更加息息相关的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为主要标志。[1]混沌的发现给确定论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混沌理论的科学家们发现,今天的任何地方都不能看作秩序的逻辑对立面,因为那种严格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正是后现代科学在努力颠覆的。正如普利高津和斯坦杰斯所宣称的:“确定性和绝对性的对偶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相应地,从混沌中产生的秩序的新形式,要比以前存在的秩序形式在自然本质上要更复杂、更难懂和更无规则。”[2]

“混沌”一词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乱状态。美国贝尔实验室物理学家约克(Jim Yorke)认为,混沌是宇宙的自然状态,在混乱中,复杂系统可以被不断完善,秩序形成于混沌之中。混沌不是混乱的、随机的分散,相反,其中的模式是非常有秩序的,只是较为复杂,混沌指的就是这种复杂的秩序化。对混沌和复杂性的精深思考,使科学家们发现了迄今为止未知的模式、新的结构、新的秩序模式,从而坦率地放弃了培根-笛卡尔-牛顿主义的束缚,拒绝机械论而倾向于有机论,把科学看作一种在其中理论、隐喻、工具和科学实践共同组建其客体的建构,从而在科学中呼唤一种奠基于非决定论、非连续性、混沌、复杂性的后现代转换。[3]一些后现代科学的支持者努力为科学传统重新建立一种质的、标准化的、甚至是形而上学的和精神的维度,以此对抗传统科学的冰冷的客观性、对“事实”的执着、将有机物消减为类似机器的存在物和对自然的控制情结。这些后现代科学的倡议引导出了一个结论,即一种新的范式是必需的,这种范式在哲学上将会是更加深思熟虑的、在科学上是更复杂的、对伦理学是更敏感的、在生态学上是更健全的。

混沌理论的出现,挑战了经典物理学中静止的、可控制的宇宙观。它打破了长期存在于学科之间的藩篱,从而创造了一种学科之间互动的新方式,疏通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界。[4]对于混沌现象,社会科学已开始假设由于人类意志的存在,无序是一种有前提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必然涉及到社会有序的出现。[5]由此,社会学家杜克汉姆(Emile Durkheim)发现社会有序的基础在于有良心的集体,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则认为社会因素产生社会规律是由于传统、价值以及兴趣――不需要求助于自然和生物的有关心理的概念,比如固有的、天生的反应倾向。[6]

混沌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部分原因是现代科学将物质与意识,事实、意义与价值,科学、道德和信仰割裂造成的。割裂的根源主要在于现代科学方法的片面。而以生态学和伦理学为先导和特征的混沌理论,则是一种与现代分析科学的认识论模式完全不同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它不排斥分析方法,并且包容和运用了所有现代严格的分析技巧。但它既不停留在分析上,也不推崇客观、冷漠的分析价值,而是以一种整体论的方法包含和超越了分析。正如爱德华•洛伦兹有关“蝴蝶效应”的描写中所说的,东京的蝴蝶翅膀的震动理论上能改变纽约的天气模式。因此,混沌理论既不是还原论的,也不是反理性和绝对主义的,而是整体的、多元的、综合性的和协同学的。

建立在混沌理论之上的价值观与现代科学为特征的价值观不同。科学家开始通过以复杂的、系统的、随机的和非规则的方式,解释事物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从而构建一种复杂性的世界观。混沌理论设定的价值观是一种适度的、自我节制的完整的价值观。其核心是不以人类为中心,并且是社会重建新秩序的保障。[7]在这一价值观的作用下,世界将拥有少竞争而多合作的社会机制;团结友爱高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工作和劳动观念变弱,多数人都是寓工作与娱乐和学习之中;对现实生活中人际间在地位、荣誉和物质利益等方面存在的不平等有更多的容忍;个人更注重的是兴趣、爱好、职业以及意识的潜力和内在气质与能力的培养。

在混沌理论的启蒙下,基于复杂性的视点,后现代哲学家们开始反思统一性和确定性,并且开始偏爱差异性、多元性、碎片化和复杂性。如德里达开创了差异性哲学,罗蒂呼吁文化表达的多样性,费耶阿本德主张迈向多学科话语。在科学哲学领域,旧的秩序论、因果论、机械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批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长期以来信奉的封闭型结构、固定的意义和刚性的秩序,而把视野聚焦在不确定、不完全、多义性、可能性和混沌现象上。然而混沌理论不拒绝真理、客观性和意义,不赞成超级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它只是为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提供了复杂性的视点。正如格里芬所阐述的,混沌理论试图消除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的两分法,只是把科学领入更加广阔的伦理与社会政策的地平线中。[8]在混沌理论影响的光亮中,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间的范式转换已经贯穿于理论、艺术、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各学科对真理的主张都愿意承认具有视角性、语境性和偶发性的特征。

二、混沌理论与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转向

混沌理论和复杂性学说为当代教育理论,包括课程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混沌理论认为,建立在现代牛顿物理观基础之上的课程模式,恰似有发条装置的宇宙一样,试图加强统一性。每节课、每个目的与目标都必须与预先设定的学科、文化形式、社会结构或课程指南相互一致。理性的、机械的世界观否定了主观性、经验、感觉之类的特性。以混沌理论的新科学为基础的课程,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万花筒般的、联系的、跨学科的、隐喻的系统。在混沌理论看来,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结果和标准,对课堂、学生、教师进行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就像变幻莫测的电子一样,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潜在可能性说明了他们的存在――而不是预先决定的结构。图尔明说,“我们必须将宇宙看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世上万事万物――人类的、自然地、神圣的――都以一种有序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这种宇宙相互联系性――量子的交互性――正是后现代课程的核心。”[9]

建立在复杂性学说基础上的课程变革,在理念上要鼓励混沌、非理性以及不确定领域。教育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成为课程研究的焦点。万花筒般的后现代愿景,其复杂性不能被简化为单一的定义或是一个新的宏大叙事。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每一种崭新的体验都会增加经验的已有意义,为现在和过去的可能性确定阶段。多尔写到:“混沌和秩序相互交织在一起,连接形成一个更为复杂、综合有时甚至显得颇为奇怪的秩序,这一过程就是后现代观的新的愿景。”[10]根据多尔的观点,课程领域存在的复杂性秩序正是批判性思维、反思性直观以及全球问题解决得以发展和繁荣的地方。混沌理论为不平衡的语言、反思的直观、意外、迷惑、不确定领域、非理性以及隐喻分析赋予了意义和本质。在以行为目标、成绩为基础的能力评价、责任、掌握学习和有效教学的结构性模式中,隐喻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追随19世纪的官能心理学运动以及20世纪的科学化管理运动,标准化的死记硬背、一致性、控制以及时间管理把学习严格限定在统一强加给师生的某一标准化水平之上。为了摆脱标准化的束缚,走进复杂性这一全新的认识领域,教育者必须树立起全新的后现代教育观。课程变革必须克服真理与道德、价值与事实、伦理与实践之间的分离。对整合性的呼唤就是要求我们对知识的整体态度进行革命性变革。

摘 要:以生态学和伦理学为先导和特征的混沌理论和复杂性学说为当代课程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课程变革必须在理念上克服科学与道德、价值与事实之间的分离,建立复杂的、联系的、跨学科的、隐喻的系统;在实践上展开与“人类共同体”、“教学共同体”和“生活共同体”的多维对话,与教师、学生周围社区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为大众、为教师和学生展示课程的有意义的生活愿景。

关键词:混沌理论;复杂性;课程变革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2-0013-06

什么是混沌理论?被誉为“第三次科学革命”的混沌理论对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的冲击是什么?有哪些启发?为什么要用复杂性原理解释课程变革?混沌理论视域中课程变革的实然与应然应当作出怎样的分析?如何理解当代课程转型中的复杂对话?在混沌理论看来,课程的生活愿景和伦理学愿景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混沌理论及其复杂性视点

1680年牛顿在伦敦皇家学会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以确定论为核心的人类现代科学的诞生,迄今已经历了300年。在这300年中,现代科学完成了两次革命。第一次是以伽利略、牛顿为代表的17世纪物质、力和运动的研究;第二次是20世纪的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放射性的发现。混沌和分形的发现使现代科学进入了复杂性的新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以与人类生活、生产更加息息相关的生命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等为主要标志。[1]混沌的发现给确定论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混沌理论的科学家们发现,今天的任何地方都不能看作秩序的逻辑对立面,因为那种严格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正是后现代科学在努力颠覆的。正如普利高津和斯坦杰斯所宣称的:“确定性和绝对性的对偶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相应地,从混沌中产生的秩序的新形式,要比以前存在的秩序形式在自然本质上要更复杂、更难懂和更无规则。”[2]

“混沌”一词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乱状态。美国贝尔实验室物理学家约克(Jim Yorke)认为,混沌是宇宙的自然状态,在混乱中,复杂系统可以被不断完善,秩序形成于混沌之中。混沌不是混乱的、随机的分散,相反,其中的模式是非常有秩序的,只是较为复杂,混沌指的就是这种复杂的秩序化。对混沌和复杂性的精深思考,使科学家们发现了迄今为止未知的模式、新的结构、新的秩序模式,从而坦率地放弃了培根-笛卡尔-牛顿主义的束缚,拒绝机械论而倾向于有机论,把科学看作一种在其中理论、隐喻、工具和科学实践共同组建其客体的建构,从而在科学中呼唤一种奠基于非决定论、非连续性、混沌、复杂性的后现代转换。[3]一些后现代科学的支持者努力为科学传统重新建立一种质的、标准化的、甚至是形而上学的和精神的维度,以此对抗传统科学的冰冷的客观性、对“事实”的执着、将有机物消减为类似机器的存在物和对自然的控制情结。这些后现代科学的倡议引导出了一个结论,即一种新的范式是必需的,这种范式在哲学上将会是更加深思熟虑的、在科学上是更复杂的、对伦理学是更敏感的、在生态学上是更健全的。

混沌理论的出现,挑战了经典物理学中静止的、可控制的宇宙观。它打破了长期存在于学科之间的藩篱,从而创造了一种学科之间互动的新方式,疏通了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界。[4]对于混沌现象,社会科学已开始假设由于人类意志的存在,无序是一种有前提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必然涉及到社会有序的出现。[5]由此,社会学家杜克汉姆(Emile Durkheim)发现社会有序的基础在于有良心的集体,而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则认为社会因素产生社会规律是由于传统、价值以及兴趣――不需要求助于自然和生物的有关心理的概念,比如固有的、天生的反应倾向。[6]

混沌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部分原因是现代科学将物质与意识,事实、意义与价值,科学、道德和信仰割裂造成的。割裂的根源主要在于现代科学方法的片面。而以生态学和伦理学为先导和特征的混沌理论,则是一种与现代分析科学的认识论模式完全不同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它不排斥分析方法,并且包容和运用了所有现代严格的分析技巧。但它既不停留在分析上,也不推崇客观、冷漠的分析价值,而是以一种整体论的方法包含和超越了分析。正如爱德华•洛伦兹有关“蝴蝶效应”的描写中所说的,东京的蝴蝶翅膀的震动理论上能改变纽约的天气模式。因此,混沌理论既不是还原论的,也不是反理性和绝对主义的,而是整体的、多元的、综合性的和协同学的。

建立在混沌理论之上的价值观与现代科学为特征的价值观不同。科学家开始通过以复杂的、系统的、随机的和非规则的方式,解释事物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从而构建一种复杂性的世界观。混沌理论设定的价值观是一种适度的、自我节制的完整的价值观。其核心是不以人类为中心,并且是社会重建新秩序的保障。[7]在这一价值观的作用下,世界将拥有少竞争而多合作的社会机制;团结友爱高于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工作和劳动观念变弱,多数人都是寓工作与娱乐和学习之中;对现实生活中人际间在地位、荣誉和物质利益等方面存在的不平等有更多的容忍;个人更注重的是兴趣、爱好、职业以及意识的潜力和内在气质与能力的培养。

在混沌理论的启蒙下,基于复杂性的视点,后现代哲学家们开始反思统一性和确定性,并且开始偏爱差异性、多元性、碎片化和复杂性。如德里达开创了差异性哲学,罗蒂呼吁文化表达的多样性,费耶阿本德主张迈向多学科话语。在科学哲学领域,旧的秩序论、因果论、机械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批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长期以来信奉的封闭型结构、固定的意义和刚性的秩序,而把视野聚焦在不确定、不完全、多义性、可能性和混沌现象上。然而混沌理论不拒绝真理、客观性和意义,不赞成超级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它只是为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提供了复杂性的视点。正如格里芬所阐述的,混沌理论试图消除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的两分法,只是把科学领入更加广阔的伦理与社会政策的地平线中。[8]在混沌理论影响的光亮中,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间的范式转换已经贯穿于理论、艺术、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各学科对真理的主张都愿意承认具有视角性、语境性和偶发性的特征。

二、混沌理论与课程变革的“复杂性”转向

第5篇:混合式教学定义范文

【关键词】混合学习理论;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程

综观教学设计的发展历史,教学设计的发展与学习理论的发展紧密相关,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学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而这几种学习理论并不是一种替代的发展关系,而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影响巨大,并由此形成相应的教学设计观。这几种学习理论都有科学的一面,同样也有局限性的一面。

任何一种教学设计都不是万能的,并不存在绝对优或绝对劣的教学。由于不同的教学设计所完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操作程序不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尽相同。而笔者在此要探索的是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何为混合学习理论?目前关于混合学习理论的定义各持观点,就笔者个人观点,较倾向于何克抗教授关于混合学习的定义。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1]

混合学习主要强调的是将传统的教学理论与现在网络教学相融合,实现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多种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正如黄荣怀教授所说,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重点关注特定学习目标的成果,并针对“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应用“合适”的技术、根据“合适”的个人学习风格、传递“合适”的技能,对媒体通信(什么时候使用面对面,什么时候使用网络)的选择非常重要。[2]

笔者结合混合学习理论的学习分析,利用混合学习理论作指导,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在此笔者以信息技术课程之一的《office 2007办公软件应用》课程为例,开发基于混合学习的《office 2007办公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预先分析;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评价与总结。

第一部分:混合学习教学设计预先分析

一、对学习者的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中职学校,职校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中职生对知识类的学习认知活动缺乏兴趣,甚至根本没有兴趣,他们的兴趣集中在富有感官刺激与惊险好奇的、能满足他们感官需求的活动和事物。《office 2007办公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中职二年级的学生,从预备知识方面来看,学生已经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对计算机也有较大兴趣。通过一年的学习,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二、对学习内容的分析。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将不同的专业知识融入计算机办公软件的课程内容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办公软件的知识技能。本方案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办公软件教学设计方案。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在Office Word 2007中的文字及段落基本排版、页面设置、表格制作与插入、图文混排等。学生需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具有专业特色气息、页面布局合理、符合学生的审美意向的“旅游管理专业电子报”。

三、对混合式学习环境的分析。

确定混合式学习需要的技术性的支持。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根据混合学习的特点,媒体的选择分为两个方面:课堂教学中,选择的媒体有课本、课件、计算机、投影仪;网络学习中,笔者使用Office FrontPage制作教学网站。以此建立了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电子报”课程的学习支持平台。该平台分为课程导入(引言)、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在线交流(讨论区)、学习评价等几个模块。

笔者充分利用网络的力量,将网络学习与课堂面授有机结合。有实时与非实时、同步与异步的教师讲授,可进行讨论学习、协作学习,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学习,还有传统和围绕网络开展的自主学习。

第二部分: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设计

教师在教学网站的“引言”模块进行课程导入,通过给学生演示模块里面精美的“电子报”成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务”模块给学生分组并分工。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通过教学网站平台的“过程”模块中的指导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上网搜索、面对面采访等方式收集资料,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按角色要求提交已经完成的阶段性任务,由教师在“评价”综合评价并进行总结。另外,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教师通过“讨论区”模块和在线交流工具(E-mail、QQ群、微信群)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安排适当时机再进行面对面讲授或在线实时讲授。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主导-主体相结合;2、集体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3、传统的评价方式与网络的评价方式相结合。

需要准备的教学资源包括: 1、配备投影仪的网络课室、图书馆;2、相关专业老师的联系方式;3、一些旅行社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阶段(1课时):动员和培训。

教师活动:

1、在教学网站展示几份已完成的符合学生审美角度的“电子报”作品,激起学生自己动手的兴致。

2、强调制作“电子报”所需运用到的知识点及制作步骤。

学生活动:

1、欣赏所演示的作品,相互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2、对老师所强调的步骤和知识点做好笔记。

第二阶段(1课时): 课题准备阶段――1、提出和选择课题;2、成立课题组;3、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教师活动:

1、布置任务:制作“旅游管理”专业电子报

2、指导学生分组;鼓励小组长充当好“小领导”角色;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3、在教学网站的“过程” 模块设计“小组成员分工表”;在“过程” 模块设计“任务完成进度表”。

学生活动:

1、接受老师布置的任务

2、学生自行分组,并选出小组长;各小组根据小组成员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进行分工。包括:收集资料、采访、编辑、排版美化等。

3、各小组根据分工进行栏目板块的创新设计构思,并且形成整体构思的基本框架及个人分工,大体形成组内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并填写“小组成员分工表”上交到老师的教学网站的“过程” 模块。

第三阶段(6~8课时):课题实施阶段。

学生活动:

1、利用图书馆查阅、网络搜索采访等方法收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资料。

2、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充分运用所的Word知识,进行文字录入、页面设计、图文混排、美化等工作,设计编排出赏心悦目的版面,并设计一个独具特色的作品名称。

3、各小组长每周按时把“任务完成进度表”提交到教学网站的“过程模块”。

4、各小组成果展示,讨论各种在研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解决方案,总结每小组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筛选收集的资料。

2、在学生的电子报制作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

3、及时对“任务完成进度表”做出评价,并在“评价”模块中呈现(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完成进度,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

4、各小组成果展出时,对各小组的“专业电子报”亮点给予表扬,并对各组成果的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方案。(总结性评价)

第三部分:教学评价与总结

把传统评价方式与网络评价方式(教学网站的“评价”和“总结”模块中实现)结合起来,具体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包括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每个阶段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记录和任务成果;总结性评价包括个人最后完成的任务成果和小组的绩效、成果等。在本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再次对本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和总结,对原“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进行修正。进一步思考怎样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学习对象,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并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通过教学评价,发现存在的教学问题,从而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策略和方式。

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基本思想是面对面教学(Off line, Face to Face)和在线学习(On-line, E-learning)两种学习模式有机的整合[3]。混合式学习的提出为教育技术理论注入了新鲜元素,为学习过程中各种因素最有效的整合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4)

[2] 黄荣怀,《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3] 李克东、赵建华主编,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6月

第6篇:混合式教学定义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

远程教育是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对目前的教育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意义。现代远程教育线上线下的学习正处于探索的阶段,混血学习模式的使用,对于远程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一、远程教育和混合学习模式

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互联网、电视等传播媒体,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不必坐在固定的教室里,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习[1]。在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育资源之间主要采用多种媒体进行系统教学。混合学习模式最开始在国内外的企业培训和教育中流行,经过教育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和实践,初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体系。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下,人们对混合式学习有不同的理解。我国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混合学习模式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数字化或者网络化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两者之间优势互补,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保证学习的质量[2]。混合学习模式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引导和监控,也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远程开放教育

(一)开放教育上世纪末开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被看作是我国第三代远程教育的起点。网络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是在线学习,教师只是在远程教育的公共平台上资源、公告和学生的考核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参与不多。开放教育与普通的网络教育不同,随着开放教育试点的深化,逐渐形成了学导相结合的模式,此后,在开放教育中,混合学习模式成为一种稳定的模式,在形式上和理念上更为成熟。(二)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设计远程开放教育的课程教学设计包括七个方面:第一是学生和学习需求分析。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是基础,有利于确定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资源,设置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学习分析包括学生的学习地点、学习设施和学习的时间,心理、行为和生理的资料,社会、种族和文化资料,家庭的有关资料,就业的动机,社会各界的评价资料等。结合远程开放教育的形式,对学生的分析主要是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科背景、工作背景等。课程组需要掌握学生的总体情况,形成完整的学生档案,帮助在课程设计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第二是设定学习目标,要明确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学习目标是教学的目的,也是考核的依据。学习目标需要有可衡量性、能够达到、具体、有时间控制,并且有结果导向。远程开放教学的学习目标需要以培养应用型学生为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第三是分析课程内容,要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并且是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第四是教学资源设计,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师要首先利用教学资源传播知识,然后进行教学服务,实现教和学的整合。教学资源的设计包括视听教材、课件、教学大纲、文字教材、网络课程等的设计。在教学资源设计时要根据开放教育的特点,和学科的特点,做到科学合理。同时也要考虑到制作的成本和经济性。要充分使用不同的媒体,处理好教学媒体的分工和配合关系。第五是教学过程与学习支持服务设计,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有讨论式、讲练式、合作学习和讲授式等多种教学策略,要从学生的角度,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和教学时间,设计教学进度。第六是学习测评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编制,总体设计学生的考核。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对学生的检查,确定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的目标。同时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行为,帮助教师调整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辅导。第七是课程教学设计的管理。需要加强对课程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管理,将管理当作一种服务,促进课程组的教学设计工作顺利开展。

三、混合学习模式对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教学的影响

(一)拓展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反应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是以教师教学为主,第二是以学生学习为主,第三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从层次上来划分,教学设计有微观、中观和宏观的分别。微观的教学设计是以一个知识点,或者一堂课为主,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中观是教师根据课堂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宏观层面是系统的教学设计,从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学校上来说。现代远程教育主要采用中观层面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的环境以及传播的手段制定的。教师需要提前做好教学设计的准备,根据教学的环境,学生的特点以及课程的情况来制定。在远程教育中,受教学环境和学生个性差异的影响,通常教师和学生会一起参与到教学设计中,使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需要,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教师先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指南,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要,制定学习计划[3]。教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计划进行全面了解,然后根据课程情况,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二)促进了对教师主导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引导、辅导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通过混合学习模式,远程教育教学中深化了对教师主导地位的认识。教师的主导地位建立在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是一种新的教学行为,与传统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知识建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有意识、有意义地对知识进行建构。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虽然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4]。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教师仍然存在很大的依赖。混合学习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中心作用是统一的。这种学习模式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使人们开始反思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地位,重新认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发展远程教育实质上可以看作一种自主学习的模式。远程教育以学生自治为基础,需要学生自己负责自己的学习,包括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以及学习的工具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学生自己考虑。混合学习模式在远程教育线上线下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新的自主学习的视角。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导向有关,教师不仅教学生知识,也设计教学活动,在学生的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作用。在混合学习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不仅有传统的文字教材,还有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两种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混合学习模式的远程教育中,比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时对多媒体的应用,包括传统的媒体以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从而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不同条件的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四、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的创新与质量保证

(一)教师做好线上资源的准备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教师在线上准备授课内容,学生通过线上视频等方式学习知识,在线下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混合学习模式的远程教育实现了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网络化的优势互补,明确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课堂内容的安排,以及时间的分配,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前,把录制好的重点教学内容的视频传到网上,让学生学习。教师需要明确课程知识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制定PPT、视频或者其他的教学材料,并合理设计练习题。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线上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够学习并及时反馈问题。(二)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需要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资料,并进行学习和研究,对教师布置的作业问题要及时解答。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在教学平台上及时反馈[5]。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对下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更加合理,学生的学习也能不断提高。(三)线下互动教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中,对于课程中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集中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的知识。对于应用性知识拓展的部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应用题,使学生分组进行解决,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四)注重课后的教学反思教师要重视教学中的反思,总结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式,在教学中及时调整和改进,在后面的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方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考核和测试,评价教学效果。同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看法和建议,在后续的教学中做出改变。(五)重视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在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模式中,要提供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重视课堂的学习以及实训的培养,将院校教师和行业专家相结合,形成混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总之,混合学习模式被教育界普遍关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远程教育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中,引入混合学习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拓展了远程教育的应用领域,能够完善教学设计,促进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赵春玲 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袁红,向毅.基于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混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4).

[2]陈贵南.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与实施[J].电脑与电信,2015,(12):99-101.

[3]高娟.基于混合式学习模式的高等教育课程设计研究———以《现代远程教育》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

第7篇:混合式教学定义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混合学习;微课;教学方法

物理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许多侧重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抽象性的物理知识点或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以往,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主要采取单一化的知识讲解模式,无法使初中生顺利突破这些学习难点。而贯彻混合学习模式,有效运用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更利于提高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一、混合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混合学习是教育领域新诞生的一个名词,主要是指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特征与要求,在合适的教学时间,结合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等,优化组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及学习要素等,保证可以借助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以混合学习的方式帮助他们高效理解所学知识。为了确保混合学习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前期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内在学习需求以及课程教学目标等,保证可以系统化地完成相关教学知识点的科学设计。从特征角度来讲,混合学习主要体现如下:其一,立足生本理念。混合学习具有多元化的学习特征,但是无论选择何种学习模式,都需要围绕学生的“学”开展,否则一切学习模式的应用都会本末倒置,无法真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其二,倡导灵活多变。鉴于单一的学习模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将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中,必须采取动态化的教学方式,灵活地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其三,遵从师生互动。无论是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或者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授课中,都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过程,保证可以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

二、基于混合学习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的价值

初中物理是一门重思维、重操作、重推理与计算的课程,其中包含的许多知识点具有比较突出的复杂性与抽象性,常常会使学生很难理解。混合学习是一种在优化传统线下面授教学的基础上,有机结合线上学习的一种混合式学习方式,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个重要产物。有效利用混合学习模式,可以充分运用“云”上的丰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需求,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效果有积极意义。其中,微课是当下助力线上教学或学习的一种重要模式,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及需求等来设计各种各样辅助他们高效学习的微视频课件,助力他们高效开展学习活动。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融入,首先可以突出初中生在物理课程知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微课教学中有机穿插集体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显著提升物理教学效果。同时,混合学习理念在教学中的融入,也有助于为不同物理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学习手段与方法,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对贯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提高物理整体教学效果同样有积极的意义。创新应用微课,可以将这些教学用的物理微课教学课件基于网络共享平台分发给班级中的学生,可以满足他们在课下随时随地地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基于混合学习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教学需求,合理选择微课内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微课教学模式,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科学地制作适用于物理教学的微课课件,选择适宜的微课内容。为了确定适宜采用微课授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将微课课件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与性质。只有在确定恰当类型微课课件的基础上,才能合理选择适宜的微课教学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混合学习的目标。因此,在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前期的教学情况分析工作,合理确定适宜教学的微课类型及内容。初中物理课程中有较多的知识点,且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微课可以将每个单元内的教学重点筛选出来,便于初中生的学习强化,可为其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初中物理课程体系的构成情况,在构建微课教学课件之前,教师可以将相应的微课课件分成知识讲解类型、实验探究类型、知识总结类型、答疑解难类型及知识拓展类型等几种比较常见的教学类型。其中知识讲解型微课课件主要以物理概念解释,以及物理性质、规律和原理等内容的论证等知识为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突出相应的重点与难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来高效理解这些物理知识。针对那些难度比较大的物理概念,教师可以摒弃以往单一化的概念复述方式,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背景的创设来增加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实验探究型微课课件的主要内容是平时课堂授课或者虚拟教学氛围下的一些物理实验知识,尤其是那些无法进行现场操作或者伴有安全问题的物理实验,都可以借助微课课件的方式将之近距离地展示给学生;知识总结类型主要是系统化地梳理与归纳一个单元的物理知识点,或者几个相关的知识点,以专题知识教学的形式来制作微课视频课件。这种类型的物理微课课件可以使初中生在反复观看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明确自身学习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与完善;知识拓展型的物理微课课件主要是结合物理教学需求,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的角度出发,有效运用网络上充足的在线资源或者课外物理书籍内容来补充教学知识。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针对相应的物理实验,制作成对应的微课视频课件,借助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明确相应探究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等,这种物理实验教学及指导方式的直观性更强,更容易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二)基于混合学习,优化微课使用形式

混合学习主要包括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两个方面。其中线下学习模式主要需要考虑如何借助微课视频课件来辅助教师开展课堂知识讲解;线上学习模式需要考虑如何满足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需求,使他们可以运用微课视频课件来辅助自己开展高效的学习活动。不同的微课会收到不同的物理学习效果,但是无论最终确定了何种微课,都要时刻围绕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从满足他们自主学习、深度思考、质疑探究及创新发展等多样化学习需求出发,合理确定混合学习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最适宜的微课形式,保证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开展成效。例如,在设计面向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方案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线上和线下双方面混合应用微课的教学需求。从线上学习的视角来讲,需要考虑如何借助微课视频课件满足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需求,即如何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教师制作的微课教学资源,以及如何借助这些线上获取的微课教学资源来开展课下自主学习活动等,力求可以借助微课使用方式的有效确定来满足初中生高效听课以及高效开展自主学习的需求。例如,在“光的折射”方面的教学中,为了保证微课导入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有效辅助学生完成自主复习任务,教师可以在制作相应课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如何高效开展课堂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在其中导入“极光入水”等一些非常生动的视频内容,同时在微课中介绍及讲解光的折射方面的物理知识,同时要注意在结尾的时候灵活地为学生设计一些自主训练任务或学习活动等,强化微课在辅助教师教学和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结合性和联系性,使学生不仅可以借助微课完成物理知识的学习任务,同样可以在课下自主学习过程中利用微课完成自主复习物理知识的任务,尤其是不同学习水平的初中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物理学习成效决定自己观看微课视频课件的具体遍数,真正实现将生本理念贯穿于物理教学始终这一教学目标。

(三)立足教学评价,完善混合学习模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要综合考虑微课教学的内容与使用形式,还要注意结合物理教学的具体实践成效,通过及时开展教学评价的方式对混合学习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保证可以借助物理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混合学习模式。因此,在平时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混合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全体学生对微课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成效进行评价及分析,确保可以及时发现与解决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足与缺陷。在指导初中生开展教学评价期间,教师要注意灵活应用小组合作讨论、“在线测评”等符合混合教学需求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方法,以此更好促使初中生在物理教学评价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展积极讨论活动,保证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与掌握全体初中生在混合学习模式下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学习成效,以及微课教学模式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者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教学评价的结果对混合学习下的物理微课教学方案进行合理的改进及完善,保证可以为后续的混合学习下的物理教学活动中微课模式的顺利贯彻落实做好铺垫。例如,在光学、大气压强、重力等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所涉及的大气压强实验、光的散射实验以及自由落体实验等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可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学生自评、师生共评等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活动,以发现实际微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反映:“这些微课中所用的实验大都属于理论层面的知识点,理解起来不是非常深刻。”针对学生的这种反馈结果,教师可以在后续的物理微课课件制作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如可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些感性材料,如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时候,可以选择生活中常用的事物或现象等,以此持续改进与完善物理微课教学方案。或者针对这部分物理知识的学习效果评估开展“在线测评”活动,“在线测评”主要是充分利用线学习网站或者各种学习用的APP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测评,通过随机抽选题库中的物理试题来完成自主作答,之后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软件或APP的后台监督班级学生整体的作答情况,之后对混合学习方案进行相应的完善,保证更好地提高混合学习下的物理学习效果。总之,混合学习是助力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有效学习模式。其中微课是构成混合学习模式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教学因素,如果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将之有效融入,则可以成为辅助教师开展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具。但无论采用何种混合学习模式,都需要贯彻生本理念,结合物理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微课教学方案,保证不断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令超.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混合学习的应用策略探析[J].数码设计,2019,42(02):248-249.

[2]杨洋.初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的利用[J].教育,2020,11(17):135-136.

第8篇:混合式教学定义范文

一、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是能掌握数学、力学、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将来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工业及民用建筑、岩土与地下工程等领域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混凝土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代表性课程之一,包括《混凝土结构原理》、《混凝土结构设计》两部分,主要讲述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结构体系的受力分析、设计方法等内容。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已修完《高等数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课程。学生们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应当掌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计算技能,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锻炼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自1893年法国首先开设混凝土结构课程至今,该课程的教学方式历经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改革,但学生们仍普遍反映比较难学,不易理解和掌握。为此,本文尝试从传统文化经典与《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有机结合入手,探索利用传统文化经典进行辅助教学的新方法。《混凝土结构》课程本身是纯工程技术学科,但目前获得共识的是:现代工程教育应向综合化发展,应在注重科学教育的同时也注重人文教育。综观很多大科学家、著名工程师的成长历程,一般都具有很突出的人文精神。他们以人性和理性的思维,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郭曰方认为: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应提倡将高尚的人文精神注入文化,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相生辉。

对于教育来说,本身是一种培养人才、传播知识的工作。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成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这些即将步入社会,面临激烈竞争的学生能够以更理性的心态来接受挑战。要达到这一教育目标,仅仅依靠专业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需要在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中全面穿插、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哈艳等指出:人文素养对于理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幸福生活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并具体分析了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问题;刘德平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探讨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用人文气息去感染学生;用人文知识去丰富学生;用人文理念去塑造学生;用人文精神去引导学生;宫良伟等也直接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明确提出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多种途径将人文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人文教育本身包含的内涵比较丰富,在当前的倡导民族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最应当突出的正是传统文化经典。为此,本文将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基于自身实践,尝试将枯燥难懂的专业课程与生动有趣的传统文化经典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辅助教学的效果。

二、传统文化经典元素与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的结合方式介绍

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代表之一,尤其是其中的《三国演义》。由于故事精彩、人物形象经典而长盛不衰,《三国演义》在当代人群中仍有很大的影响力。为了将《三国演义》有效地引入进来,提高同学们学习《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习动力,作者具体采用了两种方式。

1.创作了教辅读物――《钢混三国》。《钢混三国》借用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三国人物编写了一定的故事情节,比较完整地介绍了混凝土结构的一种主要形式――框架结构。本作品定位为教辅读物,供学生们在课外进行阅读。具体来说,共24节,前4节是充满三国特色的故事情节,但围绕的是目前很热门的房地产话题,在不知不觉间引出了混凝土框架结构。然后让诸葛亮、关羽、张飞、刘备以房地产公司中高层的身份进行互动、对话,生动形象地介绍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理念、荷载和抗力、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梁(柱)的内力计算、楼板的构造和传力分析、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柱)的内力计算、楼板的内力分析、梁的配筋设计、楼板的配筋设计、柱子的配筋设计、梁(柱)的控制截面、梁(柱)的最终内力及配筋、结构的裂缝计算、变形计算、耐久性设计等。为了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更形象地展示三国特色,书中对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重要人物配备了漫画式插图。人物的语言表达与面部表情实现了统一,趣味自生。除了人物形象外,在书中还点缀了不少表现人物互动的漫画式插图。

2.制作了结合三国主题与专业知识的动漫。为了达到更加生动形象的效果,作者还针对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这一重要知识点制作了动漫――《三国风云――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本作品也利用了诸葛亮、刘备、关羽等三国人物,但让他们“动”了起来,更加鲜活地演绎专业知识。

3.小结。以上作品结合《三国演义》,从全新角度来阐述了《混凝土结构》课程的重点内容,通过较为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诠释专业知识,帮助加深对一些关键概念和要点的理解。由于立意新颖,引起了较大的关注,部分反馈如下:①土木工程专业的在校学生:这种方式可以同时提高学习专业知识与人文经典著作的兴趣、帮助尽快掌握专业知识的理论体系,加深对很多具体概念的理解。比如,钢筋混凝土结构何以自成体系?结构需要实现的功能要求是如何得到满足的?结构分析方法和抽象的结构力学是什么关系?结构上各部分钢筋配置的道理何在?这些“高大上”的问题都能很有效地得到解答。这种引入传统文化经典的方式基本实现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并开启了阅读《三国演义》原文的?恿Γ?增强了人文素养。②建筑设计院的结构设计人员、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混凝土结构是目前最常见的结构类型,框架结构又是其中最常用的形式。在校学习时一直以为混凝土构件部分的分析和设计非常重要,但做实际工作之后才发现整体结构的分析更为重要,而这部分内容学的不是很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通过轻松愉快的阅读回顾一些有关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重要专业知识,加深了理解,温故而知新,提升了对工程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③此外一些社会大众也反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找到一个人文阅读与自然科学阅读很好的结合点,在温习人文经典《三国演义》的同时也学习了解了不少有关建筑结构的专业知识。

第9篇:混合式教学定义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混合式教学与管理运用策略

1.成人教育中提出混合式教学与管理的依据

由于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通常是一些社会上的从业人员,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个人收入处于中下游水平,他们希望能够利用学历教育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在学习当中能够掌握并运用知识。可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许多成人学生和学习愿望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矛盾,成人学生他们的时间宝贵,只能够按照自身的职业标准来调整与规划学习的时间,所以在课堂学习时,成人学生的到课率较为低下,而且考试的通过率也差强人意。此外,因为成人学费长期以来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也使得许多办学机构为了能够实现保本,只有通过大班上课的方式来控制学生的学时,而且缺少网上成教资源,学生所需要的课外辅导内容并未起到任何作用。成人学生因为自身素养,年龄,以及工作地点等方面的原因,若是坚持使用传统授课模式,成人教育的质量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质疑与否定。而采用混合教学与管理,能够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授课模式的同时,为学生构建网上学习平台,在不扩大办学规模与成本投入的基础上,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通过混合式教学与管理模式,对于排解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成人教育混合式教学与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现

2.1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1)在网络课程当中增加“课件下载”功能,让课堂教学和网络同步相联。教师在上课之前,将课件提前上传,这样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工作,还能够帮助那些缺课的学生进行补缺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强调学生做好笔记,而不能将重心放在课件当中。(2)在网络课程设置当中增加“课程录像”功能,扩展学生的思维视野。通过“课程录像”的功能,能够让学生在补课时不会因为时间,以及环境的影响,而且对于那些上课理解不了的内容通过多次观看的方式进行解决。(3)添加“习题测试”板块,强化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习题测试”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课程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自行安排进间来完成课程练习,而且遇到无法理解,或者不懂的内容可以在网络上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这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2混合式管理模式的转变

(1)想要推行混合式管理,就应当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办学方应当要接受并认同学生的学习成效,特别是在网络课堂的学习中。因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并非只是简单的网络教室,而是要将成人学生的学习量和学习成效进行规划和统计,但是这些工作会给管理以及相关教师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所以必须要确立出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及完善的信息管理模式,在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时,也要让其在信息管理模式中统计学生的学习量,并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进度。(2)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因为成人教育专业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方式来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对于一些难度大的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并扩充一些实用性强、技术性明显的课程,将每个专业中的内容进行定期整合、规划,以确保整个教育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3)教师必须要按照每个成人学生的不同基础,以及所选专业的性质与目标,设置不同的结构的考核机制。(4)教学管理部分必须要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混合式教学模式所需要的评价机制,必须要依托于构建主义思想,而且是以教师的发展评价作为核心。这种评价机制所重视的,是教师本身的背景以及教师的个人职业素养,从课堂教学到课后辅导以及互动等方面进行科学、公平地评价。学生在课程完结后,也可以对教师给出相应的评价,并且和教师的个人绩效相挂钩。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