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精选(九篇)

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

第1篇: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渗透

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这是阅读对话从无效向有效,进而走向高效的关键,更是语文教学理性深入与别样回归的必由之路。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的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只有这样,阅读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植和绽放学生思维之花的温床和沃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思维训练呢?

一、选准思维训练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点选择的准确与否,关系到学生能否对课文深入理解,能否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进行思维训练点的选择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课文的文字形式,发现其中蕴藏的本质内容,然后加以抽象,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渴求心理,而且学生在思维中会少走或不走弯路。

2.由于初中各年级学生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差别很大,掌握知识的多少不等,因此选择思维训练目标时一定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激发学生渴求新知的兴趣。

3.要注意选用能激发学生渴求目标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语言,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以此达到训练的目的。

二、注意控制思维训练的“度”

所谓思维的“度”就是保持思维的质与量的限度。只有控制好这个限度,才能及时掌握住火候,才能促使学生思维的质量互变,不断向思维训练目标的纵深发展。在控制思维训练的“度”时,要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

1.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度要适度。

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思维能力的差异性,考虑问题是否切合实际,能否获得思维训练的效果。我们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发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有些教师常向学生提一些难题,超越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答不上来,导致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很差。一是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深、把握不透,提问似蜻蜓点水,简单肤浅,没有思维价值,学生不多动脑筋就能顺利回答,导致课堂表面热闹,其实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2.设计教学环节要适度。

阅读训练中,设计教学环节要从总体的教学目标出发,要有整体性。每个环节内容的衔接既要有阶梯性又要有内在的逻辑性,这两方面的度控制不好,学生思维既不能畅通,也不能变异,更不能产生飞跃。

比如,很多教师在安排教学时习惯性地把交代作者、写作背景放在新授课的开始,这种方法就不太适度。因为介绍作者、时代背景要恰到好处地安排在“火候”上。比如,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时,可在讲解完整首诗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感叹?这时再介绍李白坎坷的仕途及写诗时的处境,学生会更好地理解文章。

3.学生的思维要超越原有的思维限度。

新型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欣赏和感悟,而应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使课堂上到处有发言、有讨论、有发现,学生热情洋溢,情绪高涨,师生的思维处在一种和谐同步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

三、利用教材阅读内容多面性,开展侧向思维训练

教材内容是多面的,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等特点,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开展侧向思维训练。阅读课文时,从整体到局部,从部分到整体,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文章的思路、脉络、结构、中心的分析和概括到写作技巧的认识,写作从审题立意等,都需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师应挑选生活中的实例,本着精要、好懂、实用的原则通俗易懂地、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时,教师应注意:一是要有鲜明的针对性、目的性。教师应视学生和教材实际,精心考虑培养何种思维,达到什么目的;要注意针对性、可行性、实用性、不可盲目行事,信口开河;要紧扣教材内容并挖掘内容与思维训练的内在联系,有的放矢,启发诱导,讲究方法。二是要精心设计练习。外显性很强的语文练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并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积极加以尝试,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就会更加成功,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大有提高。■

参考文献:

1.蒋和法.阅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浅谈.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6年第3期.

第2篇: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教育家杜威说: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知识原来是寓于生命之中的。意思是说,有生命的知识,通过非生命的载体,在教学中又回到有生命的个体中。这一教学过程,便是对话、心灵交流和有效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和升华。语文阅读教学便是这样一个过程。

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实施对话、交流和训练呢?

1.重视与文本的对话。教师阅读文本是凭自己的阅读个性和经验走进文本,从文本创作的角度与作者和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理解和感悟,并为满足师生对话的需要而寻找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的这种阅读对话,不应只局限于教科书,而应广泛涉猎,以增加自己的文化积累。否则,你哪来与学生对话的资本呢?

2.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交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主要方法有:“标题信息获取法”,即引导学生抓住标题,从文体、概念、含义等方面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在阅读中思考和寻找答案,获取有效信息。“思路提纲阅读法”即扣住文章思路,针对教学目标,设计提纲性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感知文本内容要点。“专题阅读讨论法”即根据教学思路,确定一两个专题或话题,让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活动。

3.在学生积累了阅读对话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朱熹说:书要自己熟读,道理要自己去探究。叶圣陶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可见古今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情境、条件和机会。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不仅表现为提问和回答,还表现为探讨与交流、合作与互补、倾听与评价。阅读教学对话不仅受教学方法的影响,而且受学生素质和文本内容的影响,所以有一个创设情境的问题。这个情境,就是和谐的教学氛围和适宜的情境。为了保证学生全员参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每人备一个笔记本,记下问题、别人的发言要点、自己的发言提纲等,因为这种动笔保证了倾听与思考,是保证全员参与的有效策略。教学对话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以问题为对话核心,二是教师的示范和提醒,即教师以自己的学识和见闻,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种种体验和感悟,在学生对话受阻时与学生交流,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和启迪。阅读教学对话,尤其要重视为学生创造机会,这不仅要求在设计教案时把学生活动和讨论内容作为重点,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让各层次的同学有适合自己的发言机会。

5.有效训练,增强综合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对话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多层次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的过程,也是一个消化、巩固、迁移的过程。

这种训练分基本训练和迁移训练两类。基本训练也就是精读训练,指在课堂教学中对一部分课文进行深入透彻的阅读,寻求规律,以积累语言材料和思想材料,在感性和理性方面有较大的收获。基本训练重点有三方面:

(1)精要语段训练。精要语段训练是课堂教学对话中阅读训练的主要方法。精要语段训练要巧妙,能体现阅读思维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受到启发,得到训练,学到东西。可以从三方面设计精要语段的训练题:正确理解语境中的语言含义,理清语段层次;体会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精妙或意境的优美;通过对内容和表达的综合思考,获取有效信息,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

(2)精要语句品味。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含意深刻,表现了重要的思想意义,对突出中心思想有重要作用。有些语句,构词造句精妙,极富表现力,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应巧妙设计,适时点拨,让学生去品味、感受。

(3)精要内容设疑。学生的课堂对话,常存在“浅”、“散”、“乱”的情况:“浅”,即只从字面来理解;“散”,即回答问题、阐释问题分散有较大的跳跃性;“乱”,即不注意完整性和有序性,常前后倒置、或重复、或遗漏,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内容,通过学生自我阅读和课堂教学仍难理解的,教师可以扣住文章思路,设疑点拨,引导讨论,让学生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训练。

(4)迁移训练主要是与文本有关联的语文知识的积累。结合学生阅读的内容和实际情况,可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语段,设计阅读训练题。设计训练题,即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又要适当引进典型的中考题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训练中真正学会阅读,培养能力。

第3篇: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激感;整体感知;训练策略;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94-02

《背影》一课的阅读教学体现了人文理念和生活气息,注重亲历体悟阅读情境,凸显交际情感的整体感悟。紧紧与现实亲情密切联系起来,扩展亲历生活视野,拓宽亲历情感视角,以获得直接或间接的情感体验,而家庭是学生体验情感最直接最深刻的生活情境。既有语文阅读的认知梯度,又有感知能力的拓展空间,颇有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策略。

1.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与情感

本课阅读教学目标重点强调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并要求指导学生的自主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揣摩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学生阅读中正确圈点勾画,积累关键性语句,以便闲来置,急来用。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强化语感,领会文中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在指导阅读环节中培养学生养成斟字酌句、细心品读的阅读习惯。本课阅读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也十分注重朗读训练环节。以朗读课文为抓手,既指导朗读技巧和情感的投入,又有步骤地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通过研读重点段落,深化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课堂熟读,理清文脉,整体感知,彰显效果。注重运用朗读教学法训练学生各种思维方式,培养阅读创新思维能力,以使学生的感知交际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

阅读的实质是一种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际活动。这种交际既要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投入的兴趣,又要指导学生学会怎样交际的方法,即阅读方法。教者导语可以播放影视录像片段和配乐朗读为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阅读情境,不仅激发了阅读兴趣,而且向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愉悦审美教育。这种情境相投的教法和语文讲读课堂上的愉悦、审美教法的紧密相融,很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人文价值取向,值得倡导。在履行导读职责时所肩负的重任是培养学生怎样整体感知课文及课堂上的朗读教学法与阅读指导法,在语文讲读教学实践中是很有价值的。其阅读方法应紧紧围绕如何提高语文整体阅读能力的提高上,且阅读环节十分讲究科学性和操作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者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在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上,变学生学读为教学生会读。本课讲读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两种阅读方法。一是整体阅读感知法,二是眉批脚注研读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形成良好的自觉习惯和自主能力,在指导阅读课文时,不仅要求学生善于动脑,动眼,而且要求学生善于动手,动笔,动口,使学生整个器官都活动起来。这样的阅读方法,既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

2.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2.1 积累阶段。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2 理解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对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第4篇: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中考新理念下的复习新理念:

一、复习即是学习

基础板块的考察强调语文积累和文化沿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从发展的角度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写作设计方面。形式上中考作文绝大多数省市采用话题作文,为学生自由表达和有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创造了条件;从写作内容上各地中考作文侧重从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注成长,关注环境,关注社会等角度拟题或对学生提出要求。

二、复习即是积累

语文学习讲究积累,复习是其中最好的一种积累方法,语文复习绝不是方法的演练,而是知识能力方法思维再积累的过程。

语文中考题通常是四大板块:语文积累与语文表达;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

语文积累与语文表达突出基础积累和文化积累,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沿袭特点。现代文阅读从选材上侧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审视和矫正,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学生思想情感积累,从试题的设计上侧重学生综合能力和思维的再积累;从学生答题的角度侧重体现对学生已有知识能力思维习惯积累的调动和调整。文言文阅读侧重强调学生文化积累,注重语文的文化沿袭。写作方面不但表现了书写和表达的再积累,更多的表现在学生调动生活积累的过程上和方法上。

复习是针对中考的一种学习,中考强调积累必然要求我们在中考复习中强调积累。

三、复习即是发现

复习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发现,是学生复习规律掌握的过程。考点的系统复习要注重规律的发现,形成新的积累;过程的体验要注重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再现和提升学习理念,引导新的复习方式的构建;训练的设计要注重新理念的贯穿,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模拟题中“现代文阅读”部分第一段强调阅读规律,第二段注重语言品味过程。

四、复习新理念下的复习训练题设计

精心设计复习题,就能提高复习效率。复习新理念下的复习训练题必须具备下列特点:

形成专题

语文学科较之其他学科,逻辑性较弱,学生对考点熟悉的程度参差不齐,特别是现代文阅读,学生对考点几乎是模糊不清的。专题化复习训练题的设计就是通过专题训练强化学生对考点的熟悉程度。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每一次复习训练题的设计都要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复习重点,如模拟题的设计强调表达能力训练。或者都要让学生解决一个或几个考点,如模拟题的现代文阅读第二段强调文学作品的描写品味。

复习训练要把整个考点切分成不同的专题,在训练中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的展开,形成一个专题训练系列。如“现代文阅读”,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整个复习是一个大的系统,现代文阅读复习是其中一个小系统,而每一个切分出来的现代文阅读点的训练又是现代文阅读复习系统下的一个更小的系统。

复习不是技巧训练,而是一种积累,是语言积累和调动语言积累的过程。语文考试主要是一种知识的考查,能力的考查,思维的考查,而不是技巧的考查。语文复习主要是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积累,学生思维的积累,考试实质上是调动语言积累和语言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技巧演练。这是语文教师在复习中必须认识到位的。

五、强调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构建新知的过程,复习是再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复习也应该是一个构建新知的过程,并且是一个构建系统性新知的过程。复习训练题的设计要特别注重这一点,要让学生在训练题的阅读解答中学习。学生的深层次的阅读体验是理解阅读语段,答好阅读试题的关键。教师在复习训练题的设计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基础层面的阅读试题要更多地强调阅读体验,能力层面的阅读试题要强调在阅读体验基础上的思考,思维层面的题要强调思考基础上的提高。

新理念下的复习训练题注重试题顺序安排,注重试题安排的层次。前面问题的解决往往是为后面的问题解答打下基础的。前面的问题侧重强调对阅读材料的感知实践,对阅读材料的全方位体验。后面的问题侧重对阅读材料的深入理解,感悟品析,综合概括。复习和学习一样,都需要读者或者考生的主动参与。设计复习训练题时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在顺序的安排上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过程。

提示方法

它主要是从掌握中考考点的层面考虑知识能力训练点的操作强化;表达类训练是通过阅读后表达的训练培养强化学生会读和会答的能力。它主要是从方法规律的层面考虑学生阅读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掌握和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它需要教师在设计试题的过程中将方法明确设计在试题题干之前或设计在题干后面用括号标明或者需要教师在设计题干时在题干中设计试题解读和答案形成的方法,如模拟题现代文阅读第二段阅读试题的设计;或者试题题干本身就是一种解读方法和答题方法的提示,或者试题的顺序就是一种阅读规律的提示,就是一种解题方法的提示。如上例1―4题的安排顺序就是一种阅读规律提示,第5题的题干就暗示了思考答题方法。

第5篇: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改进 课堂教学 培养 学生 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是培养中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训练

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对探究性阅读的指导与培养,通过阅读教学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有助于深入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巩固记忆,丰富想象和陶冶情操。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一文的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

准备问题:

1、探究思考

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点?

2、讨论归纳

提问1:作者用幽默讽刺的笔法刻画别里科夫的外表,是否仅仅为了引人发笑?

明确: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提问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提问3: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二、阅读个性心理特征的训练

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心理特征训练,应注重从两种思维训练着手,即:形象思维训练、抽象思维训练。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活动的过程。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理性认识活动过程;思维训练对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十分重要。

1、形象思维训练是具体思维。是人利用已有的直观形象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于中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形象思维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联想、表象、想象、情感等。

如:教学鲁迅《祝福》一课之后,可设计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

2、抽象思维是创造思维。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以及认知能力挖掘扩散,充分想象,去探索新知的过程。创造性思维的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探索,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实际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有助于系统、深刻地理解、掌握阅读内容,巩固记忆、从容运用。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思考的习惯,充分调动眼、脑、口、耳、手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教会他们边读书、边圈点、划线、批注、摘录、记笔记等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培养学生专心阅读的习惯,通过专心致志的阅读,使学生把听、说、读、写四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进行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四、处理好课内外阅读关系

第6篇: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全脑训练;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多年来,基础教育的焦点问题就是减负与提质。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的课堂活动多是以读、写、算为主,教科书多是以知识体系构架,教学形式多是依赖语言的沟通。研究表明,这种传统教育方式是以左脑教育为主,其特点是学习速度慢,接收的知识缺乏全局性、系统性,它所培养出的人大多停留在运用知识阶段,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学习任务量大与左脑式学习效率低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学生学业负担重的原因之一。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如果不能减少学习内容、降低素质标准,就只有从开发大脑潜能、改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方面进行突破。

在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学习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组的引导及悉心扶持下,从2008年起,我校开始致力于借助全脑训练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实验研究。以课程的重新构架为突破口,在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以“促进全脑开发的校本课程”为载体,开发了具有科学性的全脑母语校本课程体系,逐步深入践行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理念。

一、架构全脑母语校本课程体系的科学依据

开发全脑母语课程这一研究项目除了提升学习力这一方向性标志,还有三个关键词,即全脑、母语及课程。

1.关于全脑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美国斯佩里博士由割裂脑实验得出结论:左右半脑有不同分工,具有明显不同的思维能力。前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假如我们能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研究表明,人类大脑90%以上往往处于休眠状态。基于以上观点,积极向脑认知科学借力,变左脑学习为全脑学习,优化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脑效能,这便是我们引入全脑教育的宗旨。

2.关于母语

研究证明,汉语言文字独具特色:第一,汉字信息密度大;第二,形体个性突出,感知快捷;第三,汉字稳定、持久、易记,汉语固定词组简短、量多、易识;第四,汉字属表意文字,汉字的图像信号主要由右脑分管,可不经语言区而直接进入思考区,节省阅读时间。研究显示,汉文阅读速度是英文阅读速度的1.6倍。长期以来,围绕我们的母语――汉语的学习“性价比”的评价,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议,总体可归结为两种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汉语的文化附加值是独一无二的,即便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汉语学习对人的发展功能也是西方语言无法比拟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汉语的固有特征是我国基础教育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我们的学生要花费比表音文字作为母语的学生多得多的精力来掌握我们自己的语言。如何基于汉语的优势特征,赋予母语学习更多的发展功能,是我们当代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提高学习效率的路径。

3.关于课程

如何实施才能让思考落地为行动呢?我们的做法是把全脑训练方法嵌入母语环境中,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设定不同年段的训练任务,形成和常规语文课程互为补充又独具价值的新课程。以全脑为理念、以母语为训练语境,决定了课程的名称最终以“全脑母语”来命名。全脑母语课程与常规语文课程虽然同源,但通过比较,可以清晰地看出,这门课程从课程内涵上指向脑潜能的开发;课程目标上更侧重学习力的提升;学习方式上更侧重方法训练;教师角色定位为方法训练师;同时,在学生识字、积累、阅读的总量和效率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在课程功能,全脑母语课程更侧重眼、脑机能的训练以及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以及学习动力的提升。在实际效果上,全脑母语课程承担着为语文课程大幅减压、为其他课程有效助力的功能。

二、全脑母语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1.提供适切化的内容与方法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心、脑发育程度,学校按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置课程内容。在课程目标、认知原理、学习方式、能力发展等方面此系列课程与常规语文课程对比,做了清晰的设定与区分,两者互补共生,见表1。

《科学识字》课程在低年进行,用两年时间完成小学六年的识字总量,但不要求会写。课程实施中,每课10~30个汉字,巧妙编排在1~2则故事中,做到随文识字,边识字边阅读。识字过程跳过拼音、笔顺、偏旁、结构等常规课堂的学字步骤,通过以读促记、全脑直映、高频字带字、分类联想等有效方法实现集中、提速识字。超前完成识字任务为学生提前阅读奠定基础,见表2。

《科学记忆》在中年级进行。以经典诗文、成语词汇做为训练载体提高学生快速记忆的能力。课堂上训练学生将左脑的逻辑思维与右脑的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谐音定位、词语联想等方法把枯燥乏味的记忆内容转化成为生动易记的物象,并通过有趣的奇特联想串联起来,强化记忆效果。以物象为根本,以联想为关键,以谐音为窍门,达到记忆省时、长久、牢固的目的。同时,在轻松高效的训练中达成对经典文化的积累,见表3。

《科学阅读》在高年级进行。此课程精选适合儿童阅读的课外美文、佳作为训练载体,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课上改变了传统的音读和默读,变点式阅读为整行线式阅读,变合成感知为整体感知。同时结合大脑放射性思考的自然规律,引入革命性的学习工具――全脑思维导图来帮助孩子加深对阅读材料的记忆和理解,实现思维可视化。课堂操作上,固定阅读程式,增强任务驱动;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为学生课外海量阅读奠定能力基础,见表4。

和常规课堂用学习内容带动学习方法的教学形式不同,用学习力的增长带动内容积累的实现是这门课程的操作特点。因此,我们在三门课程的名称前冠以了“科学”的前缀,提示教师积极利用系统的脑科学训练方法达成提升学习力的课程核心目标。校本系列教材中一部分是要求识、记、积累、阅读的母语素材,另一部分是精心收集、结合自创、不断丰富的全脑训练的方法呈现。课上训练、家庭拓展皆可依据。经梳理,除上文提到的,学校常用的训练方法还有:科学坐姿、定点凝视等注意力训练;眼球移动训练、闪视训练、手指操等眼脑机能训练;挂钩记忆、快读快记等记忆力训练;语义分组节奏读、绘制思维导图、限时固定程序阅读等提速阅读训练。同时借助α脑波音乐和腹式呼吸等方法缓解师生专注训练后的疲劳感。

课程实施过程中,母语是载体,科学方法的训练才是重点。针对传统识字、阅读教学中缺乏时限、缺乏阅读思维程序等障碍,我们构建了全脑母语课堂特有的教学模式,即“三环九步”课堂教学模式。

科学识字:眼脑机能训练环节(定点凝视、扫视训练)――全脑思维识字环节(听读认字、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评价、巩固深化)――联想训练环节(词语联想接龙、词语联想编故事)。

科学记忆:眼脑机能训练环节(定点凝视、横纵向快速移动训练、闪视训练)――全脑快速记忆环节(听觉训练、一分钟词语记忆、成语接龙)――阅读训练环节(主要是对段的计时阅读、绘制导图、复述文章)。

科学阅读:眼脑机能训练环节(定点凝视、圆圈扩展训练、注意力训练)――全脑快速阅读环节(固定程序阅读训练、线式阅读训练、直读法训练、面式阅读训练)――读书交流环节(绘制导图、交流感悟)。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传统,体现的是层层深入的方法训练,师生与其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科学系统的操练。高效能是这门训练课程的特质。课堂上教师配备秒表,利用计时软件,以秒为单位设计课堂所有环节,不浪费学生课堂每一分钟时间,甚至细致到学生的坐姿、翻书、合书、阅读等细节都有规定动作和时间标准,让学生做到训练有素更有速度。

2.保证科学化组织的推进

(1)合理安排课时

每周1~2课时编入课表,全员必修。

(2)科学组建师资

由项目起步阶段的班主任兼任,发展为组建独立教研组,由专职教师任教。确保人员的稳定及研究的深度,教材每年进行改版,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次改版。

(3)改革评价方式

在学生评价方面,学校取消了低年级语文期末综合测试,改为识字过关、朗读、阅读的测试。中年级科学记忆部分增加经典积累自选星级达标测试;高年级科学阅读部分增加计时阅读测试。并要求教师将平日听课过程中学生的专注度、参与度、达成度等过程性要素纳入到学生素质评价中。同时,学校还通过评比最佳读书成长手册、优秀书香家庭等一系列活动,推进项目健康运行。

3.通过学科迁移让项目增值

课程研究取得初步成效后,学校着手进行从母语学科实验到全学科落实的有效迁移。现在,所有学科的课堂上,我们都能听到教师用科学坐姿组织教学,用计时、激励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手指操锻炼大脑,用腹式呼吸调节身心,思维导图也运用到了各学科的学习中。同时,全脑理念又成为原有校本课程体系改良的依据,现阶段重构后的4・8・29校本课程体系,涉猎国学经典、艺术表演、美术创作、体育技能、益智操作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课程自助餐,以全学科助力全脑开发、学习力提升,让我们的课程力争体现脑力和人性的双重内涵。

三、全脑母语校本课程实践的收获与反思

第7篇: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新课改语文阅读教学爱热闹陷肤浅,是阅读教学的典型病症。二者的症结在于阅读教学未能有机贯穿阅读思维,实现有效教学。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无论采用“传统”还是“新课改”教法,都应在教学中贯穿认知、理解、评价、创造四种思维,整合、协调、发展三维目标,以实现阅读的有效教学。

一 阅读教学贯穿阅读思维的理论依据与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与内容第4条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思考领悟部分指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阅读与鉴赏部分也指出:“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可见,语文教学贯穿思维训练已成为国家教学标准。

阅读教学本身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先生把阅读水平分为复述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四个层次,这刚好体现了阅读教学认知、理解、评价、创造四大思维训练层次。这个阅读层级是由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发展程度为依据划定的。

阅读教学贯穿四大阅读思维训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所谓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益和效率,以各种方式促进学生在语文阅读“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语文阅读认知思维多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思维多指向“过程与方法”目标,评价、创造思维多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因此,阅读思维训练得好,三维目标自然能实现得好,有效阅读教学也就能水到渠成。

二 《孔雀东南飞》之于阅读思维与有效教学的阐释价值

《孔雀东南飞》教学有阐释四大阅读思维训练与有效教学的巨大空间。该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双璧”之一。它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情节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篇尾构思了刘兰芝和焦仲卿死后双双化为孔雀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胡适在其辟荒作《白话文学史》中称之为“不朽杰作”“古代民间最伟大的故事诗”,钱玄同、傅斯年、刘大白、刘大杰、朱湘等一批文学研究大家均盛赞此诗。原因是该诗的人物描写、主题、悲剧启示等都让读者有巨大的品味和思维空间。梳理和探究上述问题,是训练四大阅读思维的过程,也是实现该课有效教学的积极途径。

三 阅读思维在阅读教学中的贯穿――以《孔雀东南飞》为例

1.认知

认知是实现有效阅读教学的最低思维标准。所谓认

知,是引领学生用视觉感知和辨认书面文字,对文本进行客观梳理的过程。通常有如下要求: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初读后能够复述文本大意或故事梗概;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能够参照文本注释或提示回答简单的问题。如以《孔雀东南飞》教学为例,教师要学生“概述该诗故事情节的组织特点与方式”,有学生得出“该诗歌结构完整、紧凑、细密。其情节的组织,采取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其中,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夫妇俩之间的关系构成;另一条线索由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构成,在全诗中占主导地位”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学生借助注释整体阅读梳理文本得出,是认知思维的结果。

认知思维过程是对文本的基本解读,是思维跃进到更高层次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新课改课堂热热闹闹,往往忽视这个层面的思维内容,导致学生脱离文本,思想飘浮。这是我们教学中要极力避免的事情。

2.理解

理解是实现有效阅读教学的核心思维标准。阅读理解能力是在认知基础上对文本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领会和把握的能力。这一层次水平通常要求学生做到如下几点:能从文本中提出具体问题并分析它;能把几个问题综合、概括起来形成一个问题链;能抽象出文本的主旨、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分析作者采取的艺术手法和表现主旨的关系。这一层次思维主要是训练中学生逻辑概括、抽象推理的思维能力。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思维的心理结构主要是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初中以上的学生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可见,这一层次思维训练是契合中学生思维特点的。

理解需要通过文本细读来实现。以《孔雀东南飞》教学为例,学生细读文本发现刘兰芝被遣原因存在多元解读的可能,并提出了“性格”“恋子”“无子”“威权”“阴谋”等原因。其中有个学生的“焦父逝世影响说”颇有新意。该生发现故事发生时,焦父早已身死。那焦父究竟死于什么时候?学生从“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句,又从焦刘“共事二三年”及封建礼法等推测焦父是逝于焦刘成婚之后。那焦父离世可能对焦母产生什么负面联想呢?极有可能是“扫把星,克公命”之类的想法。这种迷信想法在如今社会尚且不少见,更何况两千年前的汉末。于是该生大胆推测,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焦母不断虐待刘兰芝,以致最终将其休遣回家。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立足文本,将焦父死于何时、焦父逝世对焦母的影响等问题综合起来,形成有机问题链,最终推理得出刘兰芝被遣原因,这是理解思维的典型体现。

理解思维仅仅通过文本细读,容易陷于肤浅。必要时,还需借助一定的背景材料,以达到深度理解。同样是探讨刘兰芝被遣原因,通过文本细读,有学生发现了刘兰芝无子、焦母不喜刘兰芝等情况。但把这些作为刘遭遣的原因,还是缺乏文化背景的支撑。这时我将几个材料展示给学生: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大戴礼记?本命》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孟子?离娄上》

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礼记》

看过上述背景材料,学生明白了古代社会父母在休儿妻方面的标准和巨大权力。由此他们对“无子说”和“不悦说”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理解透彻了,同时对诗歌“封建礼教吃人”的主题也就明了了。

3.评价

评价是实现有效阅读教学的高级思维标准。评价是阅读主体对文本表达出的思想和艺术技巧等进行主观评价。评价性阅读思维高于认知、理解两个层次,它是阅读主体跳出文本之外“居高临下”地对文本进行冷静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思维过程。因它带有批判、鉴赏性,又谓之批判性阅读思维。这一层次思维有如下要求:能评价文本内容的性质和价值;能评价文章表达的技巧和风格;能评价文本的背景、社会作用及时代意义;能评价作者的态度及情感倾向等。

以《孔雀东南飞》教学为例,从表面看,在整个婚姻悲剧中,似乎焦仲卿较之刘兰芝显得懦弱。但结合时代大背景细读文本,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于是我抛出下面的问题:“有人说《孔》中的悲剧都是焦仲卿软弱造成的,焦仲卿是个怯懦的人,你赞同这种看法吗?”有学生结合其学历史掌握的汉末时代背景,同时通过文本细读发现:在那个时代,焦在焦母、刘在兄长面前都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更无从掌握自己的自由与命运。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焦为了自己的婚姻爱情自由,一直坚决顽强地反抗着:在语言上对母亲直言“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甚至对母发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在行动上理性劝慰兰芝暂且回娘家分离淡化矛盾;在信义上最后竟以死实践“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诺言。学生由此得出“焦仲卿是一个勇敢、理性、至性的男人”的结论。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把人物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评价,实现阅读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相互统一,这也是理解思维的最高境界。

4.创造

创造是实现有效阅读教学的最高思维标准。“创造性思维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以《孔雀东南飞》教学为例,刘兰芝与焦母婆媳关系不融洽,甚至冲突剧烈,演绎了一场婆媳交恶的大戏。于是我提出下面的问题:“刘兰芝的悲剧对现代婆媳关系处理有何启示?”这个问题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学生通过文本细读,联系社会实际,提出保持距离,避免矛盾;男人公正,不偏不倚;调整心态,学会感恩等正确处理婆媳关系的方式。学生们的回答体现了阅读主体离开文本解答超出文本原意之外的新问题能力,创造出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达到了阅读创造思维的要求。

第8篇: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一、教经典

以我的理解,校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同的意义,作为校内阅读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其实,也就是教材的选文应该经典)。所谓的经典,应该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人手,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占据精神的制高点,经典阅读会影响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也许经典的阅读对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扶助,其实这也正是阅读教学的意义所在,现阶段,小学语文的选文不够精美,即使选择一些名家作品也多有简化和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为了小学生更为理解,但是许多改变的文章失去了原文的灵韵,名家作品原汁原味存在于小学教材中的有多少?

二、教联系

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不是他的信息储存“从无到有”的简单过程,而是“从有到新”的复杂的综合加工的过程,人们获得的信息量越多,创造的可能性也越大,阅读教学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文本”解读的过程,在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发现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文本提升和升华了经验世界的无意识,使它自觉纳入学习者的有意识的规律性的认知领域,同时阅读者也可以发现自身信息的短缺、理解力的薄弱。唤醒再学习,再积累的需要。

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自然经过的,期间需要教师的引导、搭桥、让!学生从阅读的自然世界过渡到自觉世界。联系有多重含义,与文本的联系、与自我知识经验的联系、与文本相关的信息和材料的联系,与未知世界的联系,与进一步学习的联系,阅读教学成为一个辐射源,学生智力的触角,在它的触发下,敏感伸向各方。

三、教技能

虽然语言文字训练由于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肢解和琐碎了文本内在的灵韵,但是知识和技能仍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

《课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缺乏基本的语感,怎么能与文本平等对话。阅读教学一定要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语文训练,重要内容之一是语文技能的训练。技能必须纯熟而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这期间确实不免必要的知识性的艰苦义略显枯燥的训练,苦学和乐学就是这样溶为一体,学生智力增进的也是艰苦学习的深层快乐。不能怕批评意见就放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训练是方法,训练是过程,训练是阅读教学手段的一部分,不要夸大也不要贬低它的作用,适度适当应该是原则,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能缺乏必要的训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这些阅读的必要能力,一定是阅读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学习的。学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一定就是枯燥的试题。

四、教反思

第9篇:阅读思维训练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思维训练;阅读理解

工作在农村中学.每次开家长会时总会听到家长抱怨自己孩子的阅读能力差.考试时阅读理解题尤其是课外阅读理解题失分很多。听到这些埋怨,任教这些孩子的语文教师心情最沉重。农村中学的阅读教学是低效的.农村中学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亟待提高。

一、造成农村中学阅读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1.教师语文教学的观念太陈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讲读教学上,教师主宰着课堂,没有给学生发挥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不能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文的智慧,吮吸语文的营养。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新课程理念还没确立。

2.应试教育氛围的束缚。教师生怕学生考试分数低,在阅读教学中把富有情趣和灵性的课文拆得支离破碎.把教参上现成的结论嚼烂了喂给学生,使学生养成了凡事依赖教师的坏习惯,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更失去了独特的体验和理解。这就僵化了学生的思想,弱化了学生的思维,更钝化了学生的分辨、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3.课外缺少有意义的阅读。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其阅读训练很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有简单的阅读训练.课后阅读很少,就是有一些,也多是一些流行书籍、快餐文学,而且都是凭兴趣翻翻,很少触及与教材相配套的读本。

二、教师首先要提高对阅读教学的认识

阅读教学的实质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过程,是读者领会文本、发现问题、创造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它要求在感知语言的物质形式(书面符号)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来把握语言意义、吸收和贮积语言营养、熟谙语言规律,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获得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和认知成果.并在阅读活动中形成一定的心智活动方式,发展作为个性心理特性的能力。由此看来,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与文本产生碰撞、进行思维的整合与内化,然后走出文本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双向过程,通过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反过来,学生思维发展了,又能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三、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前提

首先,教师应以自己的文学素养去感染学生。要想叫学生喜欢阅读.教师首先必须是阅读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淀,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为此,笔者特别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努力以美的教学语言去感染学生,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平时经常和学生交流自己所看的书籍,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有益的文学作品,并给学生列出一些必读的中外名著,还经常推荐一些新问世的优秀作品。

其次,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必须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并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让学生成为思维活动的主角。《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胜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有了自己的阅读体验,就会有兴趣去主动探究钻研.去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就能通过阅读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审美的乐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尽量控制讲授,多留给学生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去阅读文本,鼓励学生去积极“发现”。因为“发现”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创造、自我超越的过程,“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每有一次正确的发现,兴趣就会提高;每获一次启迪,信心就会增强。有了兴趣和信心,学生就会不断去探求、去阅读,当阅读的文本达到一定的数量.就会发生质的变化.阅读理解力自然就提高了。

再次,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笔者特意把《中秋咏月诗三首》安排在中秋节这天学习,学生在团圆的浓厚节日氛围中很快能理解三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去搜寻有关咏月的诗词并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由于兴趣使然,学生搜集到许多咏月的诗词名句,并将其汇编成册,供大家吟诵感悟。有了这样浓厚的兴趣还怕理解能力不提高吗?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是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条件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语言和思维分不开,语言是思维的固定形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力求让学生精确、清晰,扼要而又系统地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首先是“读”。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可采用师生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要求学生朗读所要学习的文章,这样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印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是“说”。老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多读好的书,指导学生互相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老师可在教室开设讨论角,让学生监督管理,也可举行读书报告会,以说促读,以说促思,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思维能力。

再次是“写”。老师应要求学生勤做阅读笔记或阅读卡片,养成“阅读就动笔”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养成圈、点、批、划的习惯,把自己的疑问处圈划出来,将自己的想法在旁边做好批注,这些都是学生阅读思维的体现;还要求学生针对作品写一些简单的鉴赏评价.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是读、说还是写,都是学生感知文本、分析、概括甚至创造的思维的过程。只要学生的思维不断扩散发展.就不愁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会提高。

三、添设思维阶梯,拾级而上是加强学生思维训练的关键

阅读思维的过程可分为认识性思维、理解性思维、评价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阅读训练犹如登高,坡度太陡,使人无法攀登,当然不行,但如果坡度过于平缓,让人如履平地就会丧失攀登的意义,所以阅读教学应当循序渐进,在进行阅读思维训练时必须讲究“梯度”。

1.纠正学生的阅读暗病,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在课堂阅读中.特别是阅读较长篇幅的文章时.很多学生眼睛一直盯在书本上,但脑中想的却是另一个问题,书中的信息完全没有或者很少进入大脑,这叫“假阅读”。针对这种情况,可采用跳读、速读、略读等方法,训练学生做到眼脑一致,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胜。有了思维的敏捷性.学生在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周到地考虑.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在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同时,还通过具体的字、词、句等方面的训练,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理解性思维。

2.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训练。比较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对文章的内容、形式进行比较;也可就文章的选材、结构、立意、语言风格进行比较:还可就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比较,指导学生分析并归纳材料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别和分类能力.以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