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精选(九篇)

阅读之星事迹材料

第1篇: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

一、帮助学生设计成长记录袋。

(1)精心设计首页。第一页贴着照片,有“我的座右铭”,有“父母寄语”,有我的爱好、特长等等。教师设计版面,提供给学生与家长参考,帮助学生设计出满意、漂亮、有个性的封面。

(2)精心设计栏目。成长记录袋是为了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的,踏入校园的第一次上课,第一次写字,第一次发言,第一次考试,第一次老师奖励的“星星”、“笑脸娃娃”……在第一阶段研究中,我们《成长足迹》中只有寄语、“这就是我”、“我得意的作品”、“快乐足迹”、“灰色足迹”、“语数过程评价表”、“每月评价表”栏目,之后我们陆续增加了“我的悄悄话”、学习方法经验介绍、爱心作业评价表、学生素质考查评分表、学生学业质量评价表、感恩储蓄本、我的日记、成长图片等栏目。

(3)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我们鼓励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辅助下,发挥自己的主动创造性,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记录袋。

根据研究的不断深入,根据学生年段的不同,我们在记录袋的记录内容方面也做了不同的侧重选择,即对原先内容设计进行了细化、深化,在《成长的足迹》基础上细化出了语文、数学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

语文学习成长记录袋:

1.“识字”袋(一、二年级)

(1)制作识字卡片。

(2)识记生字。

(3)举行各种各样有趣的识字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识字。

(4)学生把他们认识和收集的识字材料、成果骄傲地展示出来,装到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书香”袋(三、四年级)

(1)设计一份课外阅读记录卡,让学生每读完一份读物,就填写一张记录卡,收进阅读成长袋,并在班内定期开展竞赛,看谁积累的卡片多,让孩子们在竞争中培养读书的兴趣。

(2)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让每个孩子上台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份读物,并把全班的成长袋在教室里展览。

3.“习作”袋(五、六年级)

妙词佳句摘抄——“采蜜集”: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把自己喜欢的妙词佳句摘抄下来,积累语言,在习作时使语言更丰富。 转贴于

得意之作——“妙笔生花”: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作品或经过老师批改的优秀习作集中起来,假期中编印成册,为小册子设计封面、起册名,为习作绘制图画等。

小伙伴的评价——“你一言,我一语”:一周一次把学生的习作进行展出交流,在展出交流期间,每位同学都拿起笔来,对这些习作给等级、写评语。

家长的评价——“殷殷期望”:学生的习作不仅要给老师批改、同学翻阅,还要给家长看。一个月一次让家长查看学生的习作成长袋,观看了孩子的习作后,有能力的家长要对孩子的习作写几句想说的话,或鼓励,或欣赏,或指出努力方向……

数学学习成长记录袋:

1.数学阅读。主要收录反映学生数学课外阅读方面的材料。内容有:数学家的故事,如中外数学家高斯、陈景润、华罗庚等,这些数学家的故事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历史趣题,像“百鸡术”、“中国剩余定理”等名题,独特而绝妙;数学史料;与数学教材有关的知识;数学童话、笑话。

2.数学体验。内容可以有:

“我最满意的———”:数学作业本、单项考查试卷、综合考查试卷等。

“我最自豪的———”:一次表扬、成功、获奖、一封贺信、一个优点。

“我印象最深的———”:有趣的数学课、一次有意义的谈话、一次教训。

……

3.数学探究。主要收录反映学生经历数学探究、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材料。内容可以有: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及提出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如怎样存款才合算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旅游、租车预算、买等;应用数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例如应用平均数知识分析人们生活水平情况等;独特的解题方法,如一题多解、巧解妙算等。

第2篇: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个性;教学法;张扬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笔者在教授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个性。

一、名片制作教学法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我们在教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尝试了“名片制作法”,即每节课课前,让一两个学生搜集资料,制作成类似于明星档案一样的历史人物“名片”,上课时请他们到讲台前给学生展示介绍。如:有两个学生展示了“孔子的名片”是这样的:

中国文化传播传媒有限公司

总裁:孔丘

英文名字:Confucius,Kung Tze

荣誉称号:儒家学派创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业务:招收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之研究生,传播推广中华传统文化,负责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的建立,中华文化典籍的总经销

联系地址:鲁国曲阜孔府路888号孔夫子大宅

孔子档案

姓名:孔丘,字仲尼

英文名字:Confucius,Kung Tze

性别:男

身高:190厘米左右

体重:75~85公斤

生肖:狗

出生:公元前551年

星座:天秤座

偶像:周天子

地区:大陆

国籍:鲁国

语言:鲁国方言

职务: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职业:文化名人

特长:演讲、教学

这样的名片虽然另类,但学生还是可以了解到孔子的大致情况,而且学生在讲解时还引经据典来证明自己制作的孔子名片的合理性,也体现了当代中学生的“个性”风采和个性化的发展。

二、阅读归纳教学法

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课程目标有这样的描述:“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对历史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叙述一般比较多,必须整理、归纳、概括为要点,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又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美国国父华盛顿”时,在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华盛顿一生的主要功过。然后进行投影展示,并点评。如:

华盛顿

功绩:(1)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作出杰出贡献;(2)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政治,维护国家的独立与民主;(3)不当终身总统,维护了国家民主政治,树立了民主卫士的榜样。

不足:宪法歧视黑人、妇女等。

总评: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的称号;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

可以说,这样的总结很好,容易记忆、有史实有评价、要点全面、非常实用,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史料阅读教学法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并获取信息”等能力对于新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十分必要的。

朱煜教授在《历史教材学概论》中认为史料阅读有以下意义:(1)史料阅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教科书的兴趣;(2)史料阅读有利于增强历史感;(3)史料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领悟历史的能力;(4)史料阅读有利于学生养成探究历史的精神。所以我每节课都会留出8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做一个材料阅读分析题。如,学习完康熙帝,我们讨论的题目是2010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卷25B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充满了个性,有的逐字逐句解读,有的理解大意,有的先看问题再读材料,有的根据分值读题答题。答题时,有的大而统之,有的按角度回答,有的只看材料答题,有的兼顾所学知识答题。但是高考最后的阅卷是按一定的“参考答案”进行标准化给分的,所以在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解答之后,教师必须进行分析点评,形成相对一致的答案。

最后投影参考答案:

(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各省的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收。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第3篇: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

【设计理念】

二年级是写话的起始阶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写话目标中指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可见,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找到孩子感兴趣的写话点非常重要。低年级孩子善模仿,找到好的模仿范本,比教师的说教效果会好很多。《蚯蚓的日记》是一本很有趣的绘本故事,它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蚯蚓的日常生活。教师可以利用绘本故事图文结合的特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阅读中学习以日记的形式来写生活中的事物,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教学目标】

1.阅读绘本《蚯蚓的日记》,感受日记内容的丰富、有趣,激发阅读绘本的兴趣。

2.通过阅读,学习从生活中选取材料写日记,并尝试以动物的身份写日记。

3.体会写日记的乐趣,喜欢写日记,觉得写日记不是件难事。

【教学重难点】

感受以动物身份写日记的有趣,尝试以动物的身份写日记。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人

1.猜谜语

出示:“没眼也没脚,走路爱扭腰。雨天出门逛,晴天地下藏。生来不怕湿,害怕太阳照。”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介绍绘本《蚯蚓的日记》

老师把蚯蚓请到黑板上来。(师板画:蚯蚓小弟)这位蚯蚓小弟到底有哪些秘密呢?今天老师把他的日记带来了。读读这本书的名字。(板书课题:蚯蚓的日记)让我们顺着蚯蚓的笔迹走进他的世界,看看蚯蚓在他的日记里写了什么吧。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板画蚯蚓小弟,一是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二是将蚯蚓拟人化,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阅读绘本,感受内容的丰富

1.阅读第一则日记

3月20日

妈妈说我我们需要的一I帮忙照顾了地可——帮助她纸的时候烦他

师:这则日记写了什么内容?你们在生活中除了妈妈的嘱咐,还会有哪些人对你嘱咐?

师:从这三件事中,你知道了蚯蚓的哪些知识?

师:是呀,我们不仅知道了蚯蚓的生活习性,还明白了日记里可以写长辈、老师的嘱咐。(板书:教导)

2.阅读两则日记

3月2

今天的脚都卡踝扭伤了他要教我

4月1日

蚯蚓没办法倒立走路。

师-这两则日记,蚯蚓小弟又写了什么事?(板书:学本领)

师:为什么他们都学不会7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特点与本领。(说得真好,蜘蛛有蜘蛛的本领,蚯蚓有蚯蚓的特长。)

3.继续阅读日记

4月4日

钓鱼季从今天开始。我们全都钻到更深的地方。

师:有些时候,我们读完要停下来想想这是为什么?

4月10日

下了整晚的雨,地下湿人行道上跳房子是一种非

师:我们也停下来想想,为什么说跳房子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呢?

师:这两则日记有什么共同点?(板书:危险)

(设计意图:指导孩子阅读上述比较典型有趣的日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扶到放,边读边想,边读边概括,学习阅读方法,为后面的自读绘本和写话练习做铺垫。)

4.小组合作读绘本

师:《蚯蚓的日记》有意思吗7打开老师给你们打印的书,请你们接着读。在读之前,老师有个小要求:读完一则日记就把内容概括好写在下面。比比哪组读得最快,写得最快?

5.交流概括的内容

师:每组说两件事,其他同学注意听,没说到的内容待会请你补充。(师伺机板书)

(设计意图: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完成阅读任务,养成阅读习惯一通过后续的阅读和概括,发现蚯蚓日记内容的丰富多彩,表达上的自然有趣。同时通过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情,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三、联系生活,练写日记

1.联系生活

师:蚯蚓在日记里写了这么多事,你们在平时生活中碰到过这些事吗?谁来和大家分享分享7

2.学生练写

出示要求:我也来把生活中的趣事写下来。要求:写3~5句话得3颗星,字迹清楚得1颗星,标点正确得1颗星。

3.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由蚯蚓的日记内容,迁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提出练写的要求,时机适宜,学生有话可写;同时提出练写的评改要求,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话习惯。)

四、学习以动物的身份写日记

1.变成小动物,即兴采访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可是《蚯蚓的日记》这本书中写的这些事都是发生在谁身上的?文中的“我”指的是谁?(蚯蚓)如果我们也以动物的身份来写日记,你想以哪种动物的身份来写?“巴拉巴拉能量,呜卡拉卡,变!”哈哈,你们都变成什么动物了呢?

师老师采访一下,你是什么动物?请你做一做动作,学着叫一叫。

(设计意图:发现文本的特别之处——以动物的身份写自己。为了让学生很好地进行身份转换,采用《巴拉巴拉小魔仙》中的咒语,将学生点化为小动物,再让学生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增强孩子角色转变的趣味性。)

2.再读日记,讨论注意事项

师:以动物的身份来写日记,还要注意什么呢?我们再来看看蚯蚓小弟怎么写的?

师:这则日记写的是什么事?蚯蚓是怎么跳舞的?那如果是大象会做什么动作呢?猴子呢?那么以动物的身份来写日记,我们要注意什么?动作要符合动物的特点。(板书:动作特点)

师:再来看下面这则日记,快速读完,说说写的是什么事?(挨批)

师:蚯蚓挨批是因为什么?(吃功课)那如果是小猪上课会因为什么挨批呢?(睡觉)还有哪些动物会因为什么原因挨批?

3.出示例文,巩固注意事项

出示教师以动物青蛙的身份写的例文:池塘里要开晚会了,小鱼妹妹表演舞蹈,蝴蝶姐姐走时装秀。嗯……我表演什么呢?妈妈说我嗓门大,那我来个独唱吧。轮到我了,我跳上荷叶舞台,“呱呱呱”地放声歌唱起来。大家都捂起了耳朵说:“唱歌怎么一个调子呀?真难听。”唉,真是太丢人了,羞得我钻到水底去了。

师:我们在以动物的身份来写日记时,还要注意动物的生活习性。(板书:生活习性)

4.第二次练写

出示要求:我还能以动物的身份写日记。写3~5句话得3颗星,写出动物的特点得3颗星,字迹清楚得1颗星,标点正确得1颗星。

交流写话内容,认真听,猜一猜他写的是什么动物,有没有写出动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再次通过阅读文本,从中学习以动物的身份来写话的写作技巧合理巧妙地使用教师的例文引路,为孩子的写作铺路架桥,降低习作难度,消除孩子习作的畏难情绪从学生写的作品看,学生已经学会了以动物的身份来写日记了)

五、总结延伸

1.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写日记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你可以把你每天听到的、看到的、做过的、想到的事,像蚯蚓那样都记在日记里。

2.拓展

还可以这样写日记,出示图片,介绍照片式日记、一句话日记。小朋友,让我们尝试着经常写写日记,用日记来记录我们成长的足迹吧I

第4篇: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

一、 引用――以意契合,直接嵌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点评批注式”阅读,是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内核的对话形式。这是一场深体验、高智慧的语言与精神之盛宴,而学生练写评注、感言也是习得文中规范语言的过程。

学习《海伦・凯勒》这篇课文时,笔者曾设计了“我想对海伦・凯勒说”的小练笔。有一位学生展开了与海伦跨越时空的对话――

跨越时空与海伦对话

海伦,今天我也变成了一块干燥的海绵。我想吮吸,拼命地吮吸你的故事。你创造的不止是奇迹,更有精神上的自足。我没有完成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但是,是你让我感觉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吸引,让我产生了重新塑造自己的愿望。我不会轻言放弃了,我也要在字里行间采几束文字的花朵。谢谢你,海伦!

学生的语言虽稚嫩,流露的却是真性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这样从文中语言引用的随文练笔,既是一种精神的历练,也是个性与才情的展现。目标直接指向于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厚重的语言文字。这样引导学生写感言,实际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纵深挖掘,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生在直面文本的过程中感悟的多元立体。

二、 摹用――旧瓶新酒,仿摹练笔

如何进行积极的内化吸收、内化表达,并实现书面表达促进阅读积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专家归纳出的“九字真言”――“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对我们不无启发。

读得进,强调课堂上引导学生尽情玩味文本语言,充分赏析,实现内化,既实现方法的历练和提高,又达成情感的体验与熏陶感染。

记得住,重在调动学生自己头脑中的相似经验,在品读体味中积累感性的、典型的语言范式。

用得出,着眼于将消极的、静态的语言转化成积极的、动态的语言,使其焕发出活力。实践告诉我们,从模仿起步能在理解与表达、积累与运用之间架起一条通途。

1.内容仿写

充分利用文本资源,从读到写,可供练笔的素材有很多,比如语言表达方式的练习、安排材料的方法、写作的顺序等等均可借鉴,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仿写便是常用的且极有实效的练笔方法。当然,从形式上,可学习范文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而在内容上应抒写自我之境、自得之情。

链接课文《早》,阅读第二段介绍三味书屋陈设的文字,笔者这样指导学生练笔:按方位为序,写写自己的小房间。

我的卧室向南,阳光充足,而且冬暖夏凉。我的床在窗边,这样晚上可以看星星,有时候还可以看到流星呢。我的书柜在窗的对面,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看的书,书柜旁边是卧室的门,上面挂着日历。门的左边是一架妈妈为我买的小钢琴,右边是爸爸为我种植的君子兰和芭蕉。

学生依托文本的语言,结合自己的体会,“辞以情发”,诉诸文字,既有“课”的影子,又是独特的“创造”。这鲜活灵动的语言,源于头脑中“库存”的语言与文本中语言的撞击、匹配与融合。因此,文中既有“仿”的痕迹,更显“创”的内容。而通过这种仿中有创的练笔,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开掘了文本的潜在资源乃至创生了文本的新资源。这正是从读学写、以写促读所绽放的活力,所显示的魅力。

2.方法迁移

方法迁移,是指引领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掌握相应的语言范式,进行迁移运用。通过必要的组织形式,适当地引导、点拨,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吸纳、积累,将言语范式“匀和地,融化在自己的生活里,融化在自己的文章里”。

如《秦兵马俑》一课,围绕“秦兵马俑”这一专题,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通过同专题阅读,既要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又应使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具体包括:(1)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2)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3)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

通过阅读,学生体会到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就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也不同。以下教学片断,着重凭借阅读积累,进行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

有的学生看过插图后,这样描述――

仔细端详秦兵马俑,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对手;有的低头思索,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作殊死搏斗;有的整装待发,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就必须充分学习语言形式,直至化为己有。学生通过以上这种迁移式练笔,语言形式的积累就能被有效地运用、定格和“固化”,自然成为他们胸中灵动的言语积蓄,并深入领悟语言范式的真意。我们不难想见,今后孩子们再次阅读此类文本时,阅读能力的迁移便成为现实。

三、 意用――厚积薄发,踏雪无痕

华东师范大学方智范教授指出:文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读者创造的。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因为孩子们在阅读文本时能根据自己原来的情感、生活经验、独特的眼光,或是阅读文本时的心情,在对话过程中,能自主地发现意义、构建意义。因此,挖掘“言外之意”,引导学生补白,采用拓展性练笔,能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进而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

学习《望月》一课,文章开篇就描写月下美景。月亮升起,吐洒清辉,一切都沐浴在淡雅清纯的月色里,笼上了一层诗意。课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补白拓展性练笔:

你看到的月下景色是怎样的呢?试用一段话描绘出来。

月上中天,皎洁温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静与祥和,月光落在树丫上,落下斑驳的黑影,零星的像是碎条儿挂在树丫上一般。做完作业,我累了,这时月亮也躲进了云层里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不禁感叹,生命又多像《月光曲》啊!跳动的旋律演绎着生活的苦乐酸甜。人生苦短,又怎么不像是《月光曲》呢?

第5篇: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作者简介;资料助读;应用研究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人们比较关注的是教材文本的字里行间之学生的神游,比较关注的是相关关键之语句学生的重点感悟。却忽略着对初中语文“资料助读”的应用研究,让那些显得极不简单的“资料助读”显得十分的简单起来。应当说这样的教学是极不利于学生有效甚至是高效创新感悟教材文本的。现拙于笔端的是对初中语文“资料助读”的应用研究,权且抛砖引玉。

一、初中语文“资料助读”需保证预习最有轨迹可循

在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安排的助读资料大致涵盖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从整个单元看,几乎每个单元都有其学习相关单元内容的方法方面的提示,如学习9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在“学会读书”这个单元整体要求下,就提醒学生要能够去学会比较与辨微。为什么要学生去比较与辨微,因为入选于教材的作品是那样的浩若烟海,作家又是那样的灿若繁星。学生如果不能比较理想地了解不同作家在不同时期所写的作品,尤其是不能知晓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不同,那很有可能就是一些比较意义上的囫囵吞枣式的感悟,即使是一些比较正确的感悟,那也完全是我们教师在不得以情形下进行强灌的结果。从每篇课文去看也多有作品体裁的介绍,多有相关作者的介绍,多有相关的作品之时代背景的介绍,多有相关关键词语的解释方面的介绍,这些词语的解释多于教材文本之比较特殊的语言环境有关。综上所述,这些相当丰富的助读资料,就呈现在我们每个学生的面前,对这些资料无需就让学生去一时间内一览无余,必须做出比较科学的处理。一般说来,学生进行前置性语文学习时,需要能够去涉猎相关的助读资料,以增进学生前置性学习的自主感悟。但前置性学习是不可能就让学生解决所有阅读感悟问题的,充其量只是前置性的熟悉文本罢了。所以,对初中语文的资料助读,首先得能够保证学生在预习当中能够发挥作用,保证学生的预习最有学生能够有效预习的轨迹可循。如让学生前置性学习《威尼斯商人》,就可以仅让学生去阅读相关剧本内容的概括性的介绍,以帮助学生能够粗略其剧本的相关内容,为学生的进一步感悟奠定起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语文“资料助读”需保证课堂最大提升效益

初中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需要去掌握故事情节的发展阶段,需要去感悟作品之人物形象,需要进入作品之意境,进而掌握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诸若此类的阅读要求,对我们初中学生而言,不仅仅就能够从作品之字里行间可以感悟出来的,还需要凭借一些外力作用,以此增进学生的眼力。人们所说的相关作者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写的作品是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同,如文化内涵是不同的,情感的表达也是有异的,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也极有可能就是迥然不同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有一双慧眼,这慧眼从何而来,应当说既要凭借作品语言,又要凭借所能够获取的助读资料。从相关意义上说,出现于教材文本的相关资料是能够起着较大帮助作用的。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为了学生能够有一双感悟教材文本的慧眼,保证课堂感悟之最大效益的提升,必须充分利用“资料助读”以获取学生阅读感悟的最大帮助。譬如教学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学生从教材中可以发现戴维是犹太民族的优秀青年,他的故事是具有一定典型性的,阅读《生命与和平相爱》就应当让学生能够透过戴维的故事增进其对犹太民族教育文化的一定了解。怎样增进学生的了解?有必要去让学生运用这样的助读资料,那就是犹太人的相关情形,包括犹太人的过去,犹太人的发展,犹太人的相关后来,尤其是犹太人在1948年后的趋势,即有一部分犹太人在地中海东南岸(巴勒斯坦部分地区)建立了以色列国等。学生掌握住这样的助读资料,其最大提升课堂学习效益的慧眼便显得更“慧”起来。

三、初中语文“资料助读”需保证课堂最佳时段呈现

应当说初中语文“助读资料”是一种非连续性的文本,散见于教材文本的相关段落下面,利用其帮助学生解读课程文本,不是可以去孤立于教材文本之感悟之外的,应当密切结合于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感悟到怎样的内容时,出现怎样的助读资料,学生在遇到一些阅读感悟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搜寻相关的助读资料,让学生去获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才显得比较到位和得体,也就是说初中语文“资料助读”需保证能够在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段呈现出来。应当说,现代教育设施是如此意义的先进,最佳时期呈现助读资料的可能性比较大,在教学时,作为教师必须去做有心人和热心人。譬如教学诸葛孔明的《出师表》,奏表是奏给皇上的,作为一臣为什么却奏这样的表呢?作为一国之君怎就这样于是无能的呢?这对初中学生而言是不可能迅速解起的疙瘩。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助读资料,了解相关意义上的刘禅,了解我国封建时代的那些皇帝世袭的历史。学生便可以比较深刻地感悟诸葛亮奏表之用心,诸葛亮之所以奏这样的表,主要是对刘禅之平庸治国的诸多不放心,主要表现出诸葛亮对先主刘备的真诚,乃至能够让学生去真正体会诸葛亮赤忱辅佐两朝的中心所在。也对陆游之《书愤》中所言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真实含义有了进一步的理会。

应当说,人们对初中语文“资料助读”的应用有过许许多多的研究,对自己的思考深知比较肤浅,所表述的内容也相当的浅薄。但坚信只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意义上的研究,业已可以绽放初中语文“资料助读”的应用之亮丽奇葩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6篇: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

一、实施全程评价,记录成长足迹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统一制定了《学生成长纪录袋》。它主要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种作品,能反映学生发展情况的资料(如一份满意的测验卷、检查表、奖状、写的字、画的画等),用以展现学生的成绩与进步,描述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反映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情感。

建立《闪光的足迹》记录表,学生随时将自己闪光时刻和闪光足迹记录下来,时时鼓励自己;建立《课堂学习观察表》,从知识技能掌握、积极参与课堂、小组合作态度、创新表现等方面记录学生表现。每个栏目16颗小星,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每次优秀表现在相关项目中将小星涂红,每周一汇总;建立《活动观察记录表》,将学生各类活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记录下来,奖励一颗红星;建立《同桌(小组)眼中的我》,每周通过学生互评激励学生进步;建立《妈妈,我又进步了》周汇报表,每周末学生将一周的上课、作业、合作、创新、阅读等方面表现用涂星的形式展现出来,同时有教师一周评语、自己总体评价、家长建议反馈等专栏,教师、学生、家长周周密切联系。评价改革使每一个老师就像神奇的“淘金者”,让尘封了多年的一个个“顽石”闪耀出熠熠金光。

二、实施综合评价,人人尝试成功

利用教室后面的板报或制作专栏,规划制作用于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专栏。分别给专栏命名“阳光苗苗”(今天的苗苗,明天的栋梁)、“快乐天使”(天天快乐,茁壮成长)、“为我喝彩”(精彩表现,为我喝彩)、“星光灿烂”(每一颗小星灿烂辉煌)、“金杯之光”(滴滴汗珠铸就金杯之光)。每个学生每学期的综合素质展示按红星、红花、红旗、金钥匙、金杯五个层次递升,一般每获5个红星可换一个红花,其他依此类推。根据《课堂学习观察表》、《活动观察记录表》、各类奖励、各类考试及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按不同的方法,对换专栏的红星、红花,甚至对表现突出的可直接奖励金杯。学期末学生的一切成绩由闪耀的星光展示。

三、实施多维评价,充分张扬个性

在成长记录里我分了以下栏目,让学生在不同层面得到充分的锻炼,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如设立了养成目标栏: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本周的养成目标,内容可以是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的,也可以是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内容等等。

自我评定栏:学生每天学习结束后,根据自己一天来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查找本天的优缺点或得失,并用简单的文字进行记录,同时进行自评,画出等级。 转贴于

小组评议栏:一周结束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评价,并在小组一致认可的情况下画上等级,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周末规划栏:主要填写各科作业完成情况或参加的德育实践活动情况,周一交各小组,由各小组长根据情况进行评价。

家长信息反馈栏:主要填写学生在家的各种表现,包括学生自觉完成作业、自觉预习、参与家务劳动、清理个人卫生、和谐邻里关系、文明礼貌、是否进入网吧等。进行反馈后,由学生带回学校,作为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家表现的依据。

周末反思:学生一周来,对学习、纪律、卫生、行为习惯等各方面进行反思,写出反思周记,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能够进行总结,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文笔。

经典励志小故事:我校的特色是创建书香校园,开展拓展阅读是我们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我在成长记录册里设置了一些励志小故事,学生每周阅读后写出读后感悟。

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励志教育,又锻炼了学生的文笔,可谓一举两得。每月还设置了综合评价栏,月底,教师、家长和学习小组对该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书中还专门为家长印制了一些家庭教育方法指导。

四、实施经常性评价,积累智慧人生

第7篇: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语文;积累资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44-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探讨的能力,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广泛进行积极的社会实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都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因此,要积极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和积累材料。

一、创建班级“图书角”储备资源

由于我校是农村小学,阅读资料十分有限,除了学校图书室有一些书籍外,再无其它的阅读材料,受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这方面的资料极为匮乏,学生往往是吃不饱、吃不全、不够吃,就更不用说能够汲取阅读“大餐”里的营养了。但我们又不能等到有阅读条件的时候再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这样的等待可能要到猴年马月。基于这些问题,要想让学生能够有阅读材料,就需要主动创造学生阅读的环境。首先,教师带头把自己家中的书籍捐献出来,然后动员学生,把自己已经看完的课外读物拿到学校进行交流学习。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零花钱节约下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订阅自己喜爱好报刊杂志……通过多种形式,多个渠道拓宽书籍来源,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创建班级自己的“图书角”,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有书可读,有自己喜欢的书读,能够读到适合学生自己的、健康的书籍,为学生积累素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注重教学资源的搜集整理

著名教育叶圣陶说过,课文教材其实就是一个例子,学生学习这个“例子”的目的是学习方法技巧,从而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让学生自学将方法运用到教材中所有课文中。比如,在教学《卜算子・咏梅》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自主查询课外书籍,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文字等资料,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查询,在课前召开一个关于课文的展示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短短两天时间里,学生就收集了近三十首关于的诗词、关于及红军长征的歌曲,甚至还有诗词的手迹图片,收集了二十余首赞扬梅花的古诗。经过分析大家搜集到时的各类资料和素材,组织一个关于诗词朗诵会,红歌演唱会和图片展览会,并围绕梅花组织了开展故事接龙、诗配画等活动,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壮大胆量,大胆开口,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还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又如,在教学《厄运中的海伦》一文时,先在课堂教学前安排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张海迪、霍金的资料,让学生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再在班级中召开班会或演讲会,并让学生分组排演课本剧。教学前准备充分,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学效果特别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如,在教学《向往奥运》时,先让学生通过课外书籍、互联网等搜集有关奥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感悟到体育精神与奥运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北京奥运的盛况,激发学生对奥运的向往之情。这样的任务一布置下去,在几天的时间里,学生便搜集了非常多的关于奥运的资料,有奥运会的会标、会歌,每一届奥运会参赛图片,各种比赛项目的成绩单、各个国家获得的奖牌及排名、每一届奥运会中体育明星的图片及情况介绍,给体育明星们建立了档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产生的效果是非常惊人的,这也是教师个人教学不能比拟的。因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指导学生整理好的资料等,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绘制插图,并在班级内开展评比活动,表扬优秀,树立典型,激励后进,培养学生良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习惯。

三、拓展课外学习资源,做到资源共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之余,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发一切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观察,积极参与实践,搜集与学习相关的生活信息、资料,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推进多样化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活就像是一本丰富多彩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观察,学会发现,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会。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班级的小记者、文学等兴趣小组,让学生走到农村去,参观农村的新貌,通过调查访问,了解近年来农民生活发生的新变化、新气象,并指导学生与几十年前进行对比,通过调查采访,分析对比,写成传记或报道;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户家中,搜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俗歌谣、民间笑话等资料信息,激发学生多收集、勤整理、多练笔、多交流的良好习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写作等能力。让学生每天观看《新闻联播》,并要求将《新闻联播》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第二天早读课时让学生复述昨天发生新闻,鼓励学生用心阅读《四大名著》,多阅读爱国故事、成语故事,在阅读结束后,通过写作的不甘落后内心感受,组织学生开展对名著阅读后的评论、感想写作等,既巩固了学习成果,又使语文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累材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日积月累。课内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到课外去实践,去应用。无论课内课外,要引导学生时时、处处、事事都做生活的有心人,爱积累、学会积累、并养成积累的好的习惯,做到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第8篇: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

一、融合时尚道德元素,培养高尚人格

初中生独立性增强,不愿被人教导,却乐于从电视和网络中感悟人生。2002年开始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和2007年启动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充满了道德感召力,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因此,在生态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对这类作文素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1.观看颁奖盛典,感受人格魅力。《感动中国》每年的颁奖晚会都遵循着一定的程序,颁奖短片运用电视语言尽可能地还原人物的行为,并将细节放大,主持人朗诵的颁奖辞将感性的情感凝结为理性的总结。《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按评选类型分为5个章节,每个章节通过播放电视短片、现场访谈、歌曲舞蹈、朗诵、颁奖礼、致辞等多种形式交错进行。这种高度仪式化的颁奖晚会,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瞬间都表现出对人性的关照,能够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跟随主持人走近每一位模范人物,在一次次的心灵震撼中使学生的精神得以洗礼,思想得以升华。

2. 阅读人物事迹及颁奖辞,内化人格力量。观看颁奖盛典,能让学生在强大的视听震撼中受到感动,而真正要把它内化,则需要认真阅读模范人物的事迹材料,用心品评推荐理由、颁奖辞或致敬辞。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报纸和网络及时搜集相关材料,印发给学生,并在校园网上开辟专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推介。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人物事迹及颁奖辞,用心感受模范人物闪光的心灵、高尚的人格精神,引导学生将之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深入观察并思考社会、人生和自然。

二、构建主题作文系列,塑造健全人格

传统的写作教学侧重于技巧的训练,很少在塑造学生人格上下功夫,而生态写作教学则是在唤醒学生灵魂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精神的培养与升华。缘于此,依据初中生人格发展的特点,笔者在生态作文教学中初步构建了主题作文系列,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1.走进生活,打造“自信乐观”这一主题。进入中学以后,学生需要面对新的环境,在融入新环境的过程中极易发生人际冲突、产生性格问题;学习任务的增加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又会让他们因不适而恐慌,甚而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可在生态作文教学中确立“自信乐观”这一主题。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开展“向你介绍我自己”“我想和大家做朋友”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剖析,亲近同学,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快乐与美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确定与“自信人格”密切相关的内容为题目,如“快乐的双休日”“那一次,我战胜了自我”等,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关注多彩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与美好,从而逐渐形成自信乐观的人格。

2.走进心灵,打造“向善尚美”这一主题。进入八年级,大多数学生进入了青春叛逆期。他们有较强的探究意识,但偏激易冲动;上进心和独立性强,但又有很强的惰性……因此,可在生态作文教学中把“向善尚美”作为训练主题。针对学生的追星热,教师利用黑板报向学生推荐科技星、劳模星等事迹,强化榜样的作用;对港台等青春偶像,我则开展辩论会,消除对明星的好奇感,减少对明星的盲目追求。教师让学生完成《我看“追星族”》《我心中的明星》等作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还可以精心制造不同的竞赛机会,让学生学习有兴奋点,生活有乐趣,并在完成《青春在于奋斗》《生活因竞争而多彩》等作文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奋斗青春的魅力。

3.激感,打造“感恩责任”这一主题。九年级学生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中考,培养他们的感恩和责任意识至关重要,可在生态作文教学中确立“感恩责任”这一主题。在写作中,教师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感恩父母、师友和社会。例如过完暑假,学生从温馨的家中回到学校,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我布置作文《家――我心中的明灯》,以表达他们对父母的理解、感恩之情;又如学生整日忙于学习,遇到困难,父母、师生等都会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作文题《心怀感激》来善意地提醒他们……只有心怀暖暖的感恩情,才能滋生浓浓的责任心,也就能为学生冲刺中考提供力量的源泉。

教师要围绕作文主题精心设计活动程序和内容,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省察事理,指导学生表达感悟。如此,逐渐养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开展“讲自己的故事”的课前演讲活动,提升健康人格

为将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生态作文理念常态化,教师可以开展“讲自己的故事”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要求学生能具体清晰地讲述一件事,要把自己的感情融进去,还要体现对故事的独特思考与感悟,做到“事、情、理”三者融合。

我的具体操作是:按学号顺序每天由一位学生演讲,按座区把全班学生分成四大组,每大组每天推荐一名学生点评,老师综合评价。演讲者根据师生的修改意见再进行修改,一周后上交。学生对打印稿进行认真校对,并加上自己的感悟,最后由老师汇编成册。

第9篇:阅读之星事迹材料范文

一、立足文本,加强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前提

阅读是学生间接获得写作素材的最好的途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本可以给予学生无尽的精神力量,能够给予学生各种各样的养料。有人形象地把“读书”比作“养气”。它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输出释放,更好地表达。

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教学内容的来源。课文所描绘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观可以成为写作参照的对象;许多古诗文留下的至理名言、格言,可以成为我们写作中很好的标题、观点。爱国的屈原、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心系苍生的范仲淹、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果教师能依据学生的实际与发展需要,加强引导,就能促进学生乐读、善思、巧用。

案例:学习朱自清的《春》,老师采用如下的指导方法:步骤一,学生听读,想象;步骤二,齐读品味;步骤三,自读品点。听读与齐读时学生很是积极,节奏也较快,但到自读环节,学生渐渐慢了下来,差异也出现了,有的同学能试着圈出一些精彩的词句,但有的同学却无从下笔,要么将一段全部画上波浪线。老师在肯定做得较好的学生后,开始引导他们用心走进阅读中,以如下任务指导。

①标出生动传神的动词、形容词;

②标出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

③找出你认为文中“言简意赅”的句子;

④文中的短句多,请标出相关短句,多读读。

点评: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老师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授之相关的阅读方法,带学生走进文本。优秀的文本本身就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坚持下去,学生由愿读到善读到乐读,自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阅读是克服中学生生活面狭窄、写作素材缺乏的最好办法。

行动研究要求:

1.选择与教材合适的类文

案例:学习七上第一课《在山的那一边》。类文推荐:《山民》(韩东)。

点评:“类文推荐”既可以扩展阅读面,开阔视野,提高认识能力,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材料。

2.传授适当的阅读方法

①摘抄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深刻的哲理,可把它们摘抄下来,如果是属于自己的书报,可把全文剪下来,贴在专门的剪辑本上。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提倡在直接摘抄的基础上再作一些艺术的整合加工。

②批注法

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与段进行圈点,在字里行间释词释义,予以批注,写上一两句对该段的理解和评价。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长期坚持,不仅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必然能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写作技巧。

③片思法

当读到对自己有触动的文段时,或质疑,或思索,或引申,把当时的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这些记录是零碎的、片断的、不完整的,待以后翻阅时,进行深入思考,提炼观点,整理成文。

④赏析法

对语言特色、篇章结构、立意选材等方面有特色的文章进行分析鉴赏。这样的赏析不要求像正式的赏析文一样求全求准,只要自己能把心中所想准确地表达出来,锻炼了思维,丰富了感受,就达到了目的。

⑤背诵法

对一些优美的句段,特别是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要求学生在充分感受、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咏体味,最终背诵下来。背诵多了,自然词汇丰富了,就可能运用自如。

二、梳理内容,构建写作素材库是关键

学生在写作中缺乏材料,感到无事可记,无情可抒。一来是因为活动范围的狭窄,囿于家门和学校。二来缺乏生活内化的本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如何开发与利用好初中六册教材中佳文的素材,老师细读教材,引领学生挖掘,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是关键。

案例:初中教材阅读素材大致分类

点评:老师对教材编排能做到有数,意味着能统揽全局,理性指导着学生的整理收集,全面关注学生,让学生清楚不同学段设计的内容异同,深度不断加深。如大自然类,七上写景,八下不但写自然之景,更体现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刻含义(象征),曲折地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这样一来,我们在引导学生在进行素材积累时,因学段的不同,要求便相应提高,同时,也引导学生在不同学段进行素材比较,拓展学生的视角,引导学生自觉积累,在积累中比照,在比照中增容,在增容中进一步拓展思维,建立起属于自己独有的、适用的、逐渐拓宽加深的素材库。

案例:学完七下第三单元杰出人物的风采各篇目后,教师先让学生将本册课文人物、生动感人事迹整理汇总后,让他们也找出类似的相关人物事迹。学生很快收集到如下材料:《爱迪生与灯泡的故事》《诺贝尔的永恒奉献》《把一生都献给科学的居里夫人》《詹天佑爱国不计名利》《钱学森与五个师》《千秋胜负于理的哥白尼》《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李时珍与曼陀罗》等。 点评:这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收获,没想到只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能想方设法地充实素材库。

行动研究要求:

1.督促学生坚持梳理文本;

2.定期交流展示。

利用墙报、活动课、多媒体等平台,定期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素材,组织交流,目的让学生体会到劳动后的成就感、对话中思维碰撞的愉悦感,促进了以后更好地活用。

三、以读促写,习得精品技法是核心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作,除了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来使用外,还可从中学习写作技巧。

案例:

1.如何进行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

(1)修辞手法(拟人)的巧妙运用。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紫藤萝瀑布》

(2)写景的层次感突出。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济南的冬天》

(3)多角度表达感受。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社戏》

……

2.如何突出人物个性

(1)修辞手法(比喻)的巧妙运用。如:“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音乐巨人贝多芬》

(2)多角度刻画。如:“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观舞记》

(3)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背影》

……

3.如何从不同角度评价人物

(1)引用评点。如:“邓稼先,“‘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一个“大写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的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

(2)对比评点。“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3)短语点睛。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安塞腰鼓》

……

点评: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均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教师完全可以将它们变成作文教学的蓝本。对教材里优秀篇章的写作方法、技巧,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取法,敢于“拿来”。《杨修之死》的倒叙,《蒹葭》的铺陈,《孟子》的类比,《陋室铭》的卒章显志,《爱莲说》的托物言志,《芦花荡》《孤独之旅》的情景交融,《浪之歌》《天上的街市》的联想和想象,《列夫·托尔斯泰》《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描写,《江城子·密州出猎》《三峡》的雄奇豪放,《醉花阴》的深沉婉约……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范本。平时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有意无意地去关注文章的技巧、方法,并让学生学会迁移,让自己的文章有法可依。

行动研究要求:

1.学习立意。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吸取思想,并教会学生变通,帮助学生从名篇中汲取更多深刻且新颖的思想,以丰富学生的思想宝库。

2.激发想象。写作需要想象,就像飞鸟需要翅膀。教学中,可以借仿写、续写等来激发学生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