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阅读文学范文

阅读文学全文(5篇)

阅读文学

第1篇:阅读文学范文

文学经典阅读的价值和作用

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小学阶段是学生构建健全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学经典阅读能够引领学生在阅读中与智者对话,与伟人交流,在学生的阅读中渗透乐观豁达、不畏艰难、顽强进取等优秀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书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钱理群说:“要阅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都凝聚其中。”通过阅读四大名著,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瑰宝;通过阅读《老人与海》,学生可以学习老渔夫面对困难坚韧不屈的意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人心齐、泰山移”等经典文学谚语更是蕴含深刻人生哲理,这些对于提升小学生文学素养、健全人格大有裨益。有利于树立正确阅读观,丰富精神世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阅读是一种碎片化、娱乐化的“快餐”模式,而在这种日渐浮躁的社会群体阅读状态中,小学生的阅读观也极易走偏,形成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等错误阅读习惯。文学经典阅读过程恰好是一个沉静与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是一种“慢阅读”。这种“慢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学经典进行精神互动,使书中的文字活起来,从而深刻理解书中的精神内涵,充实自我,还能够使书中的文化价值得到延展与增值,使学生在沉静中形成自我思考能力,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而这种学习方式符合客观读书规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读书效率,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利于加强文学理解,促进文化传承。文学理解不仅表现在对文本的字、词、形、意等基础内容的认知和理解上,更表现在对文本所要表达传授的深层次含义的体会与感悟中。加强文学理解能力的修养,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把自己所理解和感受到的东西用心和笔墨记录下来。通过文学经典阅读,强化教师在学生阅读中的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在听、说、读、写每个环节中品味经典,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理解能力,锻炼学生对自己文学理解能力的价值判断,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另外,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法,阅读代表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典范性文本,有利于学生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小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现实困境

多元文化阅读方式,冲击文学经典阅读。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网络传播大大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人们的阅读方式由纸质阅读转变为数字阅读,深刻阅读变为浅显阅读,严肃阅读变为娱乐阅读,越来越多元的阅读方式的出现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经典文学阅读,消解了其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相较于经典文学的沉静与思考式阅读,人们更乐于通过网络、电视、自媒体等以新兴的阅读方式来进行浅显阅读、快速阅读。以这种简单的阅读方式来理解经典,会使得人们丢失了原有经典文学阅读中思考与领悟体会的过程,加之“读图时代”“短视频时代”带来的更直观快捷的阅读体验,传统书本文字阅读特有的韵味和兴致被抹杀,经典在网络时代面前显得更加苍白无力。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阅读环境。泛娱乐时代解构传统价值观念,消解经典文学价值。经典文学凝聚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成果和现实价值,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代表了这一时代的主流价值。通过阅读经典文学,能够体会到其所包含的文明传承和价值演变。然而“娱乐至死”时代,各种文化过度追求娱乐,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其内容浅薄空洞、粗鄙搞怪,毫无价值可言。而大众对这种文化的过度追求,带来的是精英知识阶层的集体失语,冲击的是受众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淡化的是严肃阅读带来的深度价值思考,进一步消解的是经典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明。经典在娱乐化过程中解构了其本身所蕴含的精神文明价值和人文价值,因此也就失去了其作为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应试教育下,文学经典阅读功利化。素质教育虽然一直被国家提倡,但是由于历史因素以及大环境影响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问题,应试教育依旧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这种应试教育模式又影响了小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应试教育下,分数和考试是老师、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教育更强调教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和主动性。这种模式下,家长只买能够切实提高孩子成绩的教辅书,老师只教考试范围内会出考题的经典阅读篇目,而真正的人文素养教育却未能落实,经典被搁置一旁无人问津。功利化阅读的背后是学生对传统文化背景了解的不深入、对经典文学价值内涵的不理解,这种急功近利的阅读目的最终阻碍了文学经典阅读的发展。

在文学经典阅读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素养策略

家校联动营造良好经典阅读氛围。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习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需要学校、家庭积极联动,从而营造全面良好的经典阅读氛围。学校要通过加大文学经典阅读的宣传力度,来使学生对经典文学产生出时代敬畏感,树立经典文学的深刻人文内涵形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具体可通过设立经典文学书目专栏、开办文学经典讲座、成立文学经典阅读社团等活动来调动小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沉心静气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而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家长对孩子有着言传身教的作用,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有效安排孩子的文学经典阅读时间,帮助孩子理解作品中的深刻人文内涵,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改变小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刻板印象。提起经典文学,多数小学生对其的印象是生涩难懂、内容冗长、人物关系复杂,从而渐渐失去对其的阅读兴趣。这要求学校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紧跟时代步伐,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努力寻求切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方式,具体可通过多媒体来向学生们生动形象地展示作品主人公,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对作品内容进行沉浸式交互体验等,这些都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学经典阅读的技术支持和丰富资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晦涩难懂的文学作品进行简要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从而改变学生对其的刻板印象。脱离应试教育桎梏,拓展经典阅读范畴。应试教育下,学生只能阅读与考试有关的文学作品,这些功利化的阅读使小学生对经典文学内涵的理解浅显狭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与感悟,同时也不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因此,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开设文学经典阅读课程,在学生应学的经典文学作品之外,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来拓宽小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范畴,明确文学经典阅读目标,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从而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在文学经典阅读中让学生回归经典,感受时代的变迁与传统文化价值的积淀,促进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结语

第2篇:阅读文学范文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小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不能靠教师的强制来完成。如果没有兴趣的参与,对于阅读与现代文有一定区别的古典文学作品,必然会味同嚼蜡,成为一种乏味的、低效的活动。

1.树立榜样

教师不时向学生介绍热爱读书的名人名家,点燃他们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激情;教师率先投入到阅读活动中,经常与学生分享阅读的快乐;在学生身边树立可以亲近、便于模仿的典型来激励全体学生。

2.赏析片段

教师选择古典文学作品中益智、有趣且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或精彩片段,通过有声有色的讲述或朗读,以激发学生对文章或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3.悬念引趣

教师可以抛出一些与原著有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也可以利用故事中的精彩情节、感人画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好奇心。

4.活动激趣

学生天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的兴趣,维持阅读的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阅读,在阅读中收获。

5.展示成果

定期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使他们产生成就感的同时相互促进,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动力。

二、丰富书源,提供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保障

著名学者朱永新曾说:“我希望学校的图书馆办到教室里、走廊上,学生随时可以找到想查的资料。”营造书香校园,让孩子灵动的心自由地翱翔于古诗文世界,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应该是我们的追求。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为学生走进古典文学作品世界提供必要的保障,让学生有书可读。

1.开放学校图书室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岗纳赞曾提出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其核心思想为“读者第一”。而调查中,我们痛心地看到:绝大部分农村小学图书室重藏轻用,被动服务,甚至无人服务;加上图书经费严重不足,使得学校图书室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因此,学校应设法增加经费投入,改善藏书质量和结构,安排专人负责,让小学生可以天天借到书,以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

2.建设班级图书角

由学生自带图书,并订阅包含古典文学作品的报、刊,班级进行集中管理、借阅。学生在课间就可以随时随意地看书。各班同时在班报开辟“读书角”“每周一诗”等栏目。学校还可以制定细则,评选“书香班级”,激励各班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3.鼓励家庭购书、藏书

学校针对每个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要求,分别向家长发放《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推荐表》,争取家长配合,将读书活动向家庭延伸。学校定期组织家校共读交流活动,激发家长参与读书的热情,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好读书活动。

三、循序渐进,指导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方法

1.制订计划

调查显示:小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往往逮着一本是一本,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因而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来引导,对小学六年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做到长计划,短安排。

2.指导选择

调查中发现:小学生鉴别能力、免疫能力较差,不知如何选择读物。因此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各种节日及主题活动,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点及阅读水平的书:如古诗词,尽量选有注释和译文的;长篇古典名著,选青少年版或儿童版的;更要指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掌握方法

调查中,我们注意到,由于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不到位,仅有20.3%的学生阅读古典名著“能认真抄录,偶尔写点感受与体会”,28.5%的学生“偶尔抄录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段落”,19.5%的学生“只是在书上写点字,划划线”,竟有31.7%的学生不做任何记录或圈点勾画。可见,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1)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学校可以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每天安排半小时,并长期坚持下去。

(2)指导学生读书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不懂就问,就查工具书,边读边想,适当圈划,及时记下自己的感受。

(3)掌握最基本的读书方法。①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水浒》、《三国演义》等大部头的书,教材中节选了部分古典名著的章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不应提过高要注,只要学生作走马观花的浏览,了解故事的大意即可。②品味型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古诗词,则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慢慢感悟,并通过背诵、摘抄来积淀语言,培养语感。

4.指导做读书笔记

(1)指导记录的内容

可摘录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可摘录名言、警句、英雄人物的豪言壮语,可摘录整篇文章,同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

(2)指导记录的方法

①批注笔记。②提纲笔记。③摘录笔记。摘录好词好句。④心得笔记(读后感)。⑤撰写古诗句研究报告(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就有此要求)。

(3)要根据年级的不同,逐步提高要求

例如低年级以积累词语为准,中年级已欣赏好句为主,高级年则要适当加入自己的感悟。

四、讲究策略,养成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1.自我效能的策略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生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及坚持性。这一策略主要是通过自我要求、自我激励,更能使习惯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2.及时强化的策略

心理学家有一个重要的结论: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刺激和反应之间连接的形成,其中强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两个策略的实施,可以实现内因与外因的互相促进,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养成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五、活动促进,展示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成果

1.诗文表演

诗文表演形式多样,主要有三种:①诗配乐朗诵,教师播放与古诗词有联系的音乐,让学生朗读;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配乐。②演唱古诗词,可以唱岳飞的《满江红》等已经有人谱曲的,也可以由教师配乐,指导学生演唱。③古诗词名句应用表演。古诗词不是古董,她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名句盛传不衰,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民族的集体记忆。恰当运用古典名句,一定会为口语交际和文章增色。

2.诗文图展

利用学校橱窗展览师生的古诗词书画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书法的同时进行古诗词的诵读。诗配画活动可以由每个班级定期组织。

3.古典文学作品故事会

让学生把平时从中国古代神话、古代寓言、古典名著、古典通俗小说中读到的故事,以及与古诗词有关的故事在故事会上讲出来,评出若干名“故事大王”。

4.读书心得交流会

学生们交流读书方法、体会、感受,互相推荐介绍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

六、改革评价,促使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良性循环

为了了解学生的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情况,促进学生认真而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必须重视阅读效果的检测评价。评价时必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1.制作整理“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定期展示

小小的袋中有他们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相关的录音带、照片,有自制的古典文学作品手抄报,有学生的古诗词书画作品和获得的奖状等。

2.阅读考级,让学生考、读、背、默、说,结合查看“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进行课外阅读考级

第3篇:阅读文学范文

关键词:儿童文学;中国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

1引言

儿童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能够帮助儿童更加健康、积极的成长。儿童文学在儿童阅读中的地位不可取代,研究儿童文学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对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下文研究针对儿童文学在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方面的影响与对策。

2儿童文学介入小学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儿童文学有利于增强儿童英文阅读的兴趣

儿童文学可以增强儿童的英文阅读兴趣,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儿童文学已经开始普及到我国语文教材中,并且随着课改的进行,这些素材也在不断更新。同时,很多儿童在课外,也会接触到儿童文学。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英文原著,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借助那些丰富有趣的情节,学生的英文阅读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对英文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也会提升。另外,文学作品中包括儿歌、通话以及语言、故事等很多题材,这些都能够提升儿童的阅读兴趣以及阅读能力。

2.2儿童文学有利于提升小学生阅读的基本能力

毋庸置疑,词语的积累、读书识字、语感等相关能力是进行语文阅读的前提条件。主要表现为:首先,儿童文学阅读可以较好地达成儿童对英文单词与词组的认识和熟悉;其次,儿童文学阅读还可以促进儿童英语阅读思维的形成;比如说,英文的童话故事可以为儿童思维的训练带来帮助,以童话中故事的趣味性为依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最后,儿童文学阅读还可以培养儿童想象力、情感方面的素养。

3儿童文学有利于儿童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3.1提高儿童审美感受力

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儿童的审美感受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对审美对象所传递出来的反应能力,这里面不仅包括了生理感觉因素,还包括审美者长期积淀下来的兴趣。这种能力会随着审美者不断的实践阅历而逐渐丰富。比如,儿童在听到一些儿歌时,就会感受舒适感,进而会投入到儿歌中去,这也是儿歌为什么那么吸引儿童的关系。儿童在面对儿歌时能够感受到来自于积淀理性上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使得儿童的心理变得更加愉悦。并且这种反应会随着学生的经验和感受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什么反应。比如,儿童在阅读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之后,就能够在审美上产生一定的阅读经验,这会使得儿童在不断的接触文学形象时产生一种特定的审美感受,儿童能够根据审美对象所展示出来的特征进行其内涵的领会,这也就是儿童看到狐狸、灰狼和小白兔的时候会产生狡猾、凶狠和活泼的审美反映的原因。

3.2培养儿童的审美判断力

审美判断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分析之后产生的审美判断。这种判断能力就是通过不断的评判之后产生的能力。例如儿童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就会根据以往的审美经验进行自由的联想,进而使得审美特性与儿童的情、意联系到一起来,进而产生审美想象和深厚的审美境界。儿童作品的阅读,能够将而儿童的心灵点燃,使得儿童能够对文学作品产生不断的审美判断练习,将儿童阅读的审美判断能力进行丰富和培养。例如,短篇童话英文版《向日葵大街的房子》,这个童话讲述的是一个老房子陪伴主人,对主人不离不弃,但是主人嫌弃房子旧了,想要将房子卖掉,房子不想离开主人,就想出很多的方法来阻止售出,这引起一对夫妇的关注和兴趣,最终将房子买下,房子无奈只好离开。最后房子的主人又将房子找回,并且将房子进行装饰,一起到老。儿童看到这类作品就会在感受上有不同的体验,这种童话故事还能够教会学生一些道理。

3.3提升儿童的审美理解力

审美理解是在审美判断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进一步的认识和分析。审美理解是对事物的特性进行更加深入和强化的过程,这种审美感受会使得审美从感性变成理性。在儿童阅读儿童文学的时候,也是从作品中对一些事物进行内外部的联系入手进而理解,进而使得事物的一些本质和内容变得更加简单直观,进而能够积累很多事物的审美属性,最终使得儿童的审美理解力能够不断地提高。例如,儿童在阅读“快乐王子”的时候,能够引导儿童对一些生活现象的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如正义与邪恶等之中隐藏的内涵。

4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儿童文学对儿童英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影响,对制定更加完善的儿童阅读对策,提高我国儿童整体英语阅读水平非常有帮助。基于此,希望通过本文的思考和探究,能够为相关儿童英语的课程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价值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建国.论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J].教育导刊,2011(11).

第4篇:阅读文学范文

关键词:早期阅读;必备;幼儿文学;素养

自进入21世纪,早期阅读活动的开展与研究在我国幼教界可谓是轰轰烈烈,可以说早期阅读的理念深入人心。早期阅读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婴幼儿凭借色彩、图象、成人语言、标记以及文字符号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婴幼儿读物的所有活动、与阅读有关的任何行为、与阅读有关的一切准备活动。早期阅读是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途径,通过早期阅读活动可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幼儿文学可以说是早期阅读的主要内容。图画书作为幼儿文学体裁之一,图画书特有的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表现方式,使得图画书成为幼儿早期阅读的首选对象。如果幼儿教师具备基本的幼儿文学素养,就能挑选适宜的、优秀的图画书作品以吸引幼儿的兴趣,使早期阅读活动真正达到早期阅读目标,培养幼儿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和习惯。

一、早期阅读活动要建立正确幼儿文学理念

正确的幼儿文学的理念,即“两个回归”的理念:“文学性”和“幼儿性”。文学有它内在的完整意境,有它浑然不可分割而又无所不在、渗透内外的特定神韵,文学文本的意义是文本形式建构的产物,文本意义和文本形式是不可剥离的。幼儿文学其根本属性是文学,是艺术,仅仅将其视作语言学习工具,从根本上是背离幼儿文学的文学属性。周作人先生提出“儿童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观点,就是强调幼儿文学回归“幼儿性”。幼儿文学是为幼儿服务的,那么幼儿的文学就应该体现幼儿不同于成人的情感需要和审美追求。幼儿文学就不能披着“文学”的外衣,努力向幼儿灌输成人世界的种种规则,而要凭着作家对幼儿世界敏锐的观察,用神奇的笔触把幼儿世界的特别规则演绎出来。因此,当我们为幼儿选择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按照文学的标准和幼儿文学的特殊规律去衡量作品价值;当我们要把作品传递给孩子时,也要按照文学内在规律和幼儿的接受特点去寻找适当的途径。

二、早期阅读活动作品选择要结合幼儿的文学接受方式

刘绪源先生指出“儿童的最初的审美对象多为有节奏无意思的儿歌类作品,他们主要是从这种节奏、音韵中得到乐趣。这与他们与生俱来的对节奏的敏感有关。也正是节奏这一‘审美形式’,引领他们进入了最初的审美———虽然严格说来,这还只能算是‘前审美’”。正是幼儿文学接收方式的独特性,决定了幼儿文学是诉诸于听觉的文学,无论何种体裁的幼儿文学作品的选择,都应该遵循这一特点。语言的音乐性,富有鲜明节奏的作品才能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大脑,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节奏还包括童话故事中的循环往复、“一唱三叹”的结构。与此同时,幼儿文学所具有的浅语艺术特点不仅能使幼儿容易接受文学作品传达的意义,而且经过幼儿文学作家高明的技巧搭配,可以使幼儿文学作品语言变得格外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性。在图画书中也不乏这样的作品,例如根据民谣改编的图画书《一园青菜成了精》,其中的语言就是极具节奏感的,开篇就是“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油油……”这类图画书都是对幼儿极具吸引力的。了解幼儿的文学接受特点,并有效利用幼儿文学作品的节奏性,能是早期阅读活动在文本的选择上适宜幼儿,还使早期阅读活动充满审美情趣。

三、早期阅读活动设计要遵循幼儿文学创作原则

幼儿文学的创作原则就是快乐原则,这一原则是充分顾及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他们稚嫩的心灵不能负载过多的阴暗、悲伤、孤独、忧郁等负面情绪。唯有快乐的文学才能迎合他们活泼可爱的天性,为其心智的正常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快乐原则强化了幼儿文学的审美功能,使之成为伴随幼儿愉快成长的良伴。幼儿在听读幼儿文学作品时,其主观意愿追求的完全只是一种愉快的享受。幼儿文学作品使他们潜在的欲望得到满足,郁结的情绪得到渲泄。同时在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人的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早期阅读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从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早期阅读教育测重培养阅读能力和技能。早期阅读活动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幼儿对阅读和文字符号产生兴趣,使幼儿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幼儿对文学的爱好,使幼儿在审美能力和情感上得到发展,为幼儿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早期阅读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幼儿文学快乐的特性,使早期阅读活动中的阅读技能和阅读经验等目标的达成变得趣味横生。

四、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要利用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

幼儿文学的创作规律在本质上与文学有相同之处,但因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在具体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上有一些特殊要求。幼儿文学比任何种类的文学都更要求讲究创作技巧。特别是幼儿文学的幼儿情趣属于美学中“趣”的范畴,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作品的“趣”。幼儿文学作品中的情趣是作家对现实生活中的童趣的提炼、融铸。幼儿情趣在作品中表现为稚拙美和纯真美。首先,幼儿文学的稚拙美是一种柔和、清新、淡雅、纤细、精巧、童嫩、轻盈、不加雕饰、使人赞叹和怜爱的美的形态。文学作品中所展示的是一种原始的、质朴的、悖于常理的,然而却异常明净、透彻的美。例如,《大卫,不可以》、《逃家小兔》和《如果你给老鼠吃饼干》等作品都表现出孩子般稚气可爱的气息,属于充满稚拙的幼儿情趣作品。其次,幼儿文学的纯真美是幼儿纯洁真诚的心灵在作品中的艺术概括,它具有幼稚、纯净、诚实、率真、透明、一尘不染的个性美。它使幼儿文学作品富于生命力并更具欣赏价值。例如图画书《猜猜我有多爱你》、《月亮,生日快乐》和《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都属于情感纯真、一尘不染的纯真美的作品。由此,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文学的审美评价不应指向表面的浅显直白,而应导向深层结构的美学意蕴。浪漫神奇、稚拙纯朴是幼儿文学生成的深刻前提,是幼儿文学的灵魂。成人不可以用世俗的眼光将其嗤之为浅陋,幼儿文学的美正在于它是适应幼儿诗意的生活,就在于他在相对简单的艺术形态中所表达的是人类普遍的、共同的、永恒的感受和人性体验的意义,这就是幼儿文学的美学智慧。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文学审美特点的把握,能帮助教师恰当提炼作品主题和确定情感基调。一个优秀幼儿文学作品的主题、作品的幼儿情趣点,以及作品的重点部分一定是重合的。教师对文学作品准确的分析是早期阅读活动成功组织的基础,不能想象一个连文学作品都把握不住的幼儿教师能够组织一个精彩的早期阅读活动。

五、优秀幼儿文学作品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给予幼儿高质量的语言给养

幼儿文学语言的特性———浅语艺术。幼儿文学的“深浅”问题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如何达到浅而不薄,又达到强烈震撼的效果,这是幼儿文学语言的特殊追求。然而轻视幼儿文学的思想依然存在,认为幼儿文学仍然是“小儿科”,缺乏和幼儿在阅读中共同成长的理念。在早期阅读活动中,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文学是极其简单的文学形式。因此在面对幼儿时,总是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评价的主体,把自己对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强行灌输给幼儿,轻视、忽略幼儿的存在,这是成人对幼儿世界侵略的表现。列夫•托尔斯泰曾在创作幼儿故事时说:“花在语言上的功夫惊人的多。必须得让故事字字句句都做到精彩、简洁、淳朴,而最主要的是———明确。”“浅语”的幼儿文学作品在呈现出的浑然天成、天然去雕饰、毫不做作的美,与此同时也把作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传达给了幼儿,在看似单纯中却又显现出意味深长。例如,前苏联作家安德烈•乌萨丘夫的作品《大海的尽头在哪里》,作品描述了一只蚂蚁和一头大象来到海边,他们对大海的另一端充满了好奇,但看不见大海尽头的现实令他们十分伤心。这时一条金枪鱼游到了岸边。他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哭。“大海的尽头看不见。”蚂蚁和大象回答道。“怎么?”金枪鱼感到奇怪,“这难道不是大海的尽头吗?我认为大海在这里正好到头了!”听到这儿,蚂蚁和大象都欢呼起来。但大象顺便思考了一下,问道:“那么大海的开头又在哪里呢?”作品在看似天真简单的故事中,发出了具有某种终极关怀意味的追问。在浅语表达的故事中,隐藏着深邃的意义。这里没有精巧的修饰,没有严谨的逻辑,没有深藏的城府,而全然是一派本真、自然的生命感觉和意趣,一种大巧若拙的文学形式意味。幼儿教师面对幼儿文学作品,要能在浅显的文字中体味深刻,同时带领孩子们感受这种意味,却不是简单的说教。与此同时幼儿文学语言是既规范又生动且形象的书面语言。所以这样高质量的语言对于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幼儿而言,一定会给予他们丰富的语言发展给养,而且在兴趣盎然的积极阅读状态下,幼儿语言水平自然而然就得以提高。幼儿教师在陪伴幼儿阅读活动中,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也会与幼儿共同成长。除了以上基本的幼儿文学素养是幼儿教师应必备的,幼儿教师还应不断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幼儿文学素养,同时扩展自身中外幼儿文学佳作的阅读量,提升幼儿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文学鉴赏既包括阅读过程中的艺术形象的再现,也包括读者根据自身经验、知识、艺术鉴赏力而对作品艺术形象的再创造。歌德曾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察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所以我让你们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会过高,而是恰如其分。”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幼儿教师如果有足够的幼儿文学精品的阅读量,选择和评判一个作品的优劣就非常的容易了,也为自身的鉴赏力做潜移沉淀和内化工作,以此提高自己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和爱好,与幼儿文学密不可分的早期阅读活动就会使幼儿充满激情的投入其中,并且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张美妮.幼儿文学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2]周兢,余珍友.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郑荔.教育视野中的幼儿文学[M].上海:江苏教育出版,2005.

第5篇:阅读文学范文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文本阅读;现状;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及作家作品,对于当下高校改革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重点在于讲解作家作品,而对其他新闻或者汉语国际等专业来说则是集中讲解作家作品,因此对于这门课程来说对于作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成为授课重点。而要学好中国现代文学这门文学课程,关键点就在于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对于文本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和把握,才能逐渐提升学生分析和把握作品的能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但是现实是因为种种原因,当下学生的阅读状况差强人意,严重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正如有学者提出的:“我们都说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可是如果学生连基本的作品都不去阅读,连起码的阅读能力都不具备,也就是说他们连分析和理解的对象都无从把握,那么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不就成了一句空话了吗?”[2]笔者就所在学校中文系2013、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从而因地制宜提出解决对策和方案。

二、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阅读现状及特点

在本次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阅读情况调研中,采取自制问卷调查法,问卷一共有20道题目,其中有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其他均为结构式选择题,主要就学生对现代文学文本阅读的特征、行为、态度等多方面进行调研,以期全方位多角度地探讨学生关于中国现代文学文本阅读的现状。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与研究发现目前学生就中国现代文学的文本阅读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态度和行动不匹配。在这次调查中一共有368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98%的学生都认为阅读对于学习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很重要或重要,并且78%的学生很喜欢或喜欢该门课程,20%选择一般,其余2%选择不喜欢。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思想上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和中国现代文学都持认同态度,都认为其对于个人发展与成长重要而且有益。而2%选择不喜欢这门课程的学生都是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汉语言文学并非其第一志愿。然而在被问及每天的现代文学经典阅读时间的选项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的是每天的阅读时间在一个时以下,或者周末有时间多读一点,平时不怎么阅读,或者选择从来不阅读。在课余时间里最愿意做的事情里选择阅读的人员较少,很多选择了上网、QQ及微信聊天、兼职、应付英语及计算机等众多考试或者什么也不干。这就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对待阅读思想上很重视但是行动上不匹配的特点,阅读情况不理想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课时偏少时间不够,心态浮躁。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程从1928年开设至今,课时的安排几经变化,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就经历了从200课时减至150再到100在到90课时的这样一个过程,其他如新闻专业和汉语国际专业就只有40课时。[3]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学科的建设,这门课程的内容被大大地丰富而课时却在急剧地减少,造成教师在上课时只能择经典作家重点讲解其他内容则只能简单带过。因为课时不够,很多作家作品教师讲解不透彻,学生当然也无从理解,从而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在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时被一再削减,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大学生的负担,但是另一方面也是高校被市场化的结果,所有的学生都面临毕业就业的问题,为了提高就业率,学校为学生增设了大量与就业接轨的公共基础课程诸如计算机、英语、就业指导等,专业课程被一再压缩,课余时间也相应的减少。一方面是课时减少,另一方面因为各种考试的存在使得学生心态很浮躁,更多的课余时间是拿来应付各种考证,以至于功利主义学习成为一种常态。

三是阅读氛围不强,缺乏阅读目标。大学本是一个最适合读书的环境,然而现在的校园里充斥着各种功利主义,或许是在培养着各种如钱理群教授所说的“精致的功利主义者”,在课余学生们关心的是如何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或者怎样努力考取研究生,从而使得就业前景更乐观。更糟糕的是,因为就业率的压力,学校和各院系正在有意无意间成为这一思潮的推手。大部分学生是在努力学习,但是这种学习是以应付各种考试为目的,因此没有一个更好的、专业的、纯粹的阅读氛围。因为没有形成XIANDAIYUWEN2016.01教学研究一种健康积极的阅读氛围,使得学生缺乏阅读目标,缺乏自觉自主去阅读的能动性。学生的阅读目的性不强主要源于如下原因,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内容丰富,名家经典层出不穷,而教师在课堂上对很多作家作品的讲解都是在文学史的授课中蜻蜓点水的带过,因此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对着教材或者书目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二是因为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程是专业课程,在课程结束时是要以考试的方式来进行的,十二年的中小学学习已经让学生们形成一种为考试和分数而读书的学习模式,学生需要的是直接应付课程考试的答案和要点,因此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只是翻翻故事梗概简单了解故事情节应付了事,只要考试过关就万事大吉,至于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到底是否得到提升就不是他们的关注重点。因此在这样一种功利主义心态之下,学生们普遍感觉缺乏阅读目标。

四是电子产品和设备的巨大诱惑。目前智能手机和QQ、微信正以其巨大的诱惑力对国人进行殖民和笼络,看似进入了一个全民写作和全民阅读的时代,但是充塞其中的是大量低效或无效的浅阅读和泛阅读,内容则是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大众读物,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则由于其严肃性文学性强和年代久远被学生们所不喜。因此大量低效或无效的浅阅读和泛阅读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来讲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反而是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消磨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朱光潜曾在《谈读书》一文中说到:“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的,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了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4]被调查的学生中,有92%的学生都选择了平时在课余甚至上课时间用微信和QQ进行聊天刷屏的选项,这一数据令人惊叹,因此,这种消遣休闲型阅读与功利性阅读成为学生阅读中最主要的两大选项。

三、对策及建议

造成目前中国现代文学课程阅读情况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一直以来教育系统和学校层面的缺失,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呼声很高的话题,素质教育也一直努力在以各种方式推进,但是实质上因为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存在,中小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实质从未真正改变过,学生在长达十二年的中小学受教育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为应付考试而进行功利性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到大学课堂里,自主学习和阅读的能力短时间内难以形成,而中国现代文学往往是放在大一开设,因此自觉主动阅读情况不理想。二是社会层面就业压力的存在,造成学生心态浮躁,读书功利。在毕业后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往往是用各类等级证书和获奖证书来体现,为了在毕业后有更好的就业前景,一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更是不敢松懈。一旦功利性考试完成后,就是彻底的狂欢,消遣休闲型阅读替代了功利性的阅读,真正为提高自身素养、提升文学鉴赏力的经典阅读对学生来讲是镜中月,水中花。针对目前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学生的阅读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和应对。一是合理采取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加课堂信息量。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增加课堂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多媒体教学设备还可以集图、文、影、声于一体,对学生形成多重感官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对现代经典作家作品的兴趣,提升阅读效果。采用多媒体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是针对本校及部分二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多媒体教室资源不足,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时候出现排队现象,不能满足所有课程都用多媒体教室授课的现象。二是部分授课教师只是简单地把多媒体设备当成是无尘黑板,简单的把授课框架做上去,课件制作粗糙,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三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影视资讯,偏离课堂带动阅读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力的初衷。最主要的一点,无论多媒体教学设备如何运用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教学效果,在课前学生要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课后在带着问题和兴趣进行更深层次的精读方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二是增加课时。学校在针对每个专业的课程开设上应更加谨慎而不是跟风,对一些专业性不是很强的公共课进行削减,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增加针对专业素养的专业课时和选修课时,使得本课程能有更多机会给学生讲的得更透彻更生动,学生能有时间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三是开出具体书目与教师指引相结合。给一门专业课程开专业阅读书目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会使得学生在开始这门学科之时就有了清晰的阅读目标,使得好学之生可以帮跟随着授课计划的进行而相应的开展阅读,巩固教学效果。在我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开课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就会给学生开出具体的阅读书目,包括精读篇目和泛读篇目。但是光有书目是不够的,大部分的学生很难认真自觉主动地去阅读文本,因此在开出书目之后,授课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跟着教学进度一边学习一边阅读,也就是在每次上课后告知学生下次课要讲解的作家作品,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只有学生提前阅读文本了,才能真正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在课后去进行文本的精读,把阅读带入到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阅读氛围。四是建立阅读小组或者读书会。现在各大高校都有名目繁多的校园活动和校园社团,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是流连其中。文本阅读也可以利用社团等群体以校园活动的方式来营造阅读氛围,宣传发动学生们沉下心来认真阅读。比如建立阅读小组或读书会,有相关专业老师任指导老师,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或者以宿舍为小组举行读书会,互相讨论交流阅读心得。授课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愿意进行电子阅读和刷屏等习惯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在课后向同学们推荐经典阅读文本,交流阅读体会,带动学生更加合理、理性、有效的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说从低效或无效的浅阅读、消遣休闲型阅读中夺回学生。五是图书馆和资料室的配套服务更新缓慢。图书馆和专业系部的资料室作为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料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图书资料的更新方面有待加强,现在图书馆的书籍尤其是文科书籍过于破旧成为常态,或者是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的作品在图书馆的存量不够,满足不了学生的借阅需求和借阅欲望。因此图书馆或者专业系部的资料室应该定期更新相应的报刊杂志和图书书籍,合理设置开放时间,更新配套设施,方便学生去图书馆或资料室查找或借阅图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将会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如果一批又一批阅读习惯不好、阅读情况不理想的学生成了老师,只会带出一批又一批阅读习惯不好、阅读情况堪忧的学生,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而加强文本阅读的指导或许会改变这种循环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俄罗斯学者利哈齐夫曾说:“‘读书’和‘崇尚书籍’能够为我们和未来的后辈保存自己崇高的使命,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生活立场形成过程中、在伦理和审美价值的选择中保持崇高地位,以便不让各种低俗读物和无内容、纯消遣的俗气污染我们的意识。”[5]

注释:

[1]李婷:《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现代语文,2012年,第2期。

[2]刘勇,李春雨:《现代文学大学课程教学的几点考察及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3]李婷:《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现代语文,2012年,第2期。

[4]孙琴安:《名家谈读书》,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