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

第1篇: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园本课程;课程评价;标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4-0035-04

【作者简介】王浩(1980-),男,河南鄢陵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讲师,博士。

引言:园本课程与园本课程评价

园本课程是以幼儿园之“本”为基础的课程或是在幼儿园之“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课程,是现代课程理论在幼儿园的一种发展形态,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产物,也是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并存,体现幼儿园课程权力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课程类型。由此可以看出,园本课程是课程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带有鲜明的历史烙印。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本课程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层面将会日趋成熟与完善,对园本课程的评价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园本课程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幼儿园开发或实施的园本课程进行评估、判断,以确定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进而调整、完善课程,促进幼儿发展和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一种活动。园本课程评价有利于课程的开发、完善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幼儿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另外,园本课程评价牵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涵盖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与课程的理论密切相关,还关联到评价者与被评价对象,与评价者的素质密切相连。所以,园本课程评价包含许多理论性、实践性与技术性问题。

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并非每个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幼儿园都能科学、准确地开展园本课程评价。有的幼儿园可能因为缺乏科学且准确的评价标准而使得课程的开发显得随意;有的幼儿园甚至在没有掌握和领会评价知识的情况下盲目开发课程。这都必然会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导致园本课程实施的无效。鉴于此,从理论上探讨园本课程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笔者以为,在实践当中,园本课程评价要想取得理想效果,达到评价的目的,实现理想的建设与适宜的发展,亟需认真思考并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为谁评价: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

为谁评价,是就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而言的。园本课程的价值是在尊重儿童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从特定的幼儿园实际出发,尤其是从儿童生长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适宜活动。园本课程针对的不是一般、抽象意义上的儿童,而是特定、具体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当课程是适合于特定儿童的、适合于特定班级的,才是适合于幼儿园的,由此可以说明,所谓园本课程不是全园通用的课程,而是因班制宜、因儿童制宜的课程。这为园本课程评价价值主体的确定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相应的说明,即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是由幼儿及其所在班级和幼儿园构成的联合价值主体。园本课程评价是为幼儿、班级和幼儿园而评价。这也构成了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即园本课程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班级和幼儿园的进步与发展。

(一)为幼儿评价

园本课程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是指向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为此,园本课程评价的标准应该依据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以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这既是园本课程评价的核心价值标准,也是全部园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落脚点。相反,如果偏离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无视儿童的成长与发展需求,任何园本课程的评价必然会因此而流于形式或表面,这样的园本课程评价也就难以真正实现评价的最终目的。归根到底,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应是适宜幼儿成长与发展的课程,而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评价,应当是以幼儿成长与发展为中心而展开的评价。

(二)为班级评价

班级是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幼儿生活、游戏与学习的主要环境,也是园本课程组织和实施的主要场所。在实践中,园本课程评价自然要落实到幼儿生活、游戏与学习的场所――班级,即园本课程评价要为幼儿所在的班级进行评价。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一个个具体的班级是完整意义上的幼儿园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实际出发,班级是确定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也应成为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园本课程评价要将是否有利于班级的建设、发展与完善作为重要的价值标准。如同园本课程评价离开了幼儿就会产生无效的结局一样,离开了班级,园本课程的评价也同样是空洞、无效的。另外,从幼儿园的现实情况来看,班级与班级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园本课程评价应立足于班级的实际情况。这也意味着,在进行园本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以某个特定的班级为固定或统一的标准,毫无理性地要求绝大部分班级向某个班级看齐的要求或做法,不仅是危险、有害的,而且也不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不利于体现班级的个性与特色。

(三)为幼儿园评价

园本课程的建设,为幼儿园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提供了保证与动力。园本课程的水平有赖于幼儿园自身的课程化,它与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幼儿园课程的管理模式、幼儿园的发展历史、幼儿园的实际运作方式、幼儿园与社区的关系、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等都密切相连。因此,园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幼儿园方方面面的内容,任何单一而狭隘的思维都不利于园本课程的开发。园本课程开发,需要以复杂性的思维方式为认知基础。园本课程开发能力是一个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此,在与幼儿园有诸多关联的多重主体中,幼儿园自己应该具有确定园本课程评价标准的基本权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园本课程评价应该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为其价值的标准。即园本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发展。而这也意味着,园本课程评价,在考虑到幼儿发展、班级建设的基础上,必然也应当关注幼儿园本身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具体的园本课程评价中,幼儿、班级、幼儿园三个主体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单独确定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园本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应该是三个价值主体所构成的联合体,是由三者共同建构的,缺少任何一个,园本课程的评价都有可能失之偏颇,也难以达到真正的评价目的。由此也可以判断,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方面,处理好幼儿、班级和幼儿园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课程开发人员须认真思索与面对的问题。而其中的核心是幼儿这个价值主体,因为无论是班级的建设还是幼儿园的完善,最终都是为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说到底,园本课程,是以幼儿为本的课程,以人为本的课程,是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

二、谁来评价:园本课程评价的主体

园本课程不是外来的课程,而是在幼儿园内部逐渐生长与发展起来的课程,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力军,是课程的研究者。在园本课程建设中做出贡献的除了教师外,还有园内的其他人员,如园长、保育人员等等。而参与园本课程建设的人员还包括家长及社区中的有关人员。因此,园本课程的开发人员和园本课程服务的对象潜在地构成了园本课程评价的主体。由此可以看出,课程开发人员具有园本课程评价的权利是天然地蕴含在园本课程中的。

然而,园本课程评价主体在理论上的确立,并不代表评价主体都能参与到园本课程评价的实际过程中。通过实践可以发现,教师和园长作为园本课程评价的主体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但保育员、家长以及社区人员等参与园本课程评价的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在有些幼儿园里,一些保育员连参与园本教研活动的机会都没有,更不用提那些在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家长和社区人员了。当然,出现这种不利于园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了确保园本课程的全面建设与发展,实现园本课程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的最终目的,幼儿园应在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下,适宜地将保育员、家长和社区人员引入园本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来。这样不仅体现了他们作为园本课程评价主体的权利,而且也有利于发挥他们对园本课程评价的积极作用,确保园本课程形成良性的发展。

三、评价什么:园本课程评价的内容

在明确了评价的价值标准和评价的主体后,就需要重点来思考评价什么。园本课程评价的内容应是课程构成中对幼儿、班级和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内容。具体而言,包括园本课程文化、园本课程理论、园本课程形态、园本课程的设计和园本课程内容等几个方面。

(一)园本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近年来课程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幼儿园课程的研究中,课程文化也是一个逐渐升温的研究课题。幼儿园课程文化,是指特定的团体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和践行的,能影响课程建设进程和水平的知识、理念、信仰及处事方式等精神特质。惜鉴这一概念,我们将园本课程文化界定为:特定的团体在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认同和践行的,能影响课程建设进程和水平的知识、理念、信仰及处事方式等精神特质。这里特定的团体主要是指园本课程开发中的人员,包括幼儿教师、园长、保育人员、家长、社区人员和课程研究专家等。

对园本课程文化进行评价,就是要按照前面提到的价值标准对特定团体与园本课程相关的知识、理念、信仰以及行事方式等精神特质内容进行例行检验与反思,确定哪些精神特质是园本课程需要保留的,而哪些是需要逐步改进的,哪些是需要放弃的。这样做,有助于在保证园本课程文化动态、鲜明的同时,为园本课程建设的正向发展提供文化上的支持。

(二)园本课程理论

园本课程的开发必然以相应的课程理论作为支撑,泰勒的课程理论、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以及瑞吉欧方案教学理论等都是我国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理论来源。尽管有些幼儿园在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这些理论对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对园本课程理论进行评价,可以说就是对园本课程开发所依据的理论进行评价。因此,一方面,幼儿园要对这些理论有深切的理解与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幼儿园要对课程运作的实际情况有全盘的洞晓。在此基础上,再对课程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解读与诠释。对于进行园本课程开发的幼儿园来说,如何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这些课程理论,是园本课程评价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园本课程形态

园本课程形态,是园本课程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是指幼儿园基于幼儿、特定班级和幼儿园自身建立的实际发挥作用的课程形式。透过园本课程的形式,可以加深对园本课程本质的理解,也能加深对园本课程文化以及所选择的课程理论的认识。根据课程对幼儿成长与发展的不同影响方式,可以将园本课程分为隐性园本课程和显性园本课程。

1.隐性园本课程。指没有明确列入教学计划,但对教师和幼儿都会发挥作用的课程资源。如,幼儿园的历史、班级的传统、园所文化等都是隐性园本课程的主要形态。由于课程的隐蔽性,幼儿园和班级很难发现自己已有的课程资源,也难以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园本课程资源。所以,如何开发和利用隐性的园本课程资源构成了园本课程开发中的难点之一。这也是评价主体在面对园本课程评价内容时容易忽视和漏掉的问题。

2.显性园本课程。指具有明确教学计划和规定的教学程序,由幼儿园自主开发与设计的课程。其主要形态是,幼儿园依据本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结构、幼儿园本身的特点、所在社区资源的状况和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个体差异开设的体现幼儿园特色的课程,是正规的和明显的园本课程形式,也是我们经常谈论的园本课程。

(四)园本课程的设计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园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改进和完善园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出发,园本课程的设计应成为园本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按照自上而下的逻辑顺序,园本课程设计依次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园本课程的文化价值取向、根本目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结构,园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园本课程实施领域的问题。对园本课程设计进行评价,就是对这三个课程设计的层次进行评价。而评价的标准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幼儿、班级、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五)园本课程的内容

园本课程内容是指幼儿园用于表述自己园本课程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按照课程形态划分的标准而言,包括隐性园本课程和显性园本课程两部分内容。对这两部分内容评价构成了对园本课程内容的评价。在实践中,在对二者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厚此薄彼,顾此失彼,而是要将二者统一起来看待。这样,针对园本课程内容的评价才是全面的,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促进幼儿、班级和幼儿园的进步与发展。

四、怎么评价:园本课程评价的方式

第2篇: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瑞吉欧;幼儿教育;学前课程

1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的主要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瑞吉欧幼儿教育逐渐走向国际社会,其教育理念非常丰富,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1科学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

在瑞吉欧看来,儿童是社会成员之一,是社会文化活动的继承者、参与者与创造者,儿童拥有自己的文化与权利。他们能广泛运用、创造各种不同的象征语言,并通过不同的媒介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看法。他们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及经验。儿童天生就是艺术家,马拉古齐形象地说:“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和说话的方式,如语言、绘画、雕刻、泥工、建造、肢体动作等等。”[1]26瑞吉欧人认为教育要在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实施,应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及经验出发,让儿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在重“教”之时,更应重“学”,以学定教。根据幼儿的行为反应决定主题进行的时间与空间。幼儿教师不是我们所认为的权威者、知识与技能的拥有者,儿童也不是被教育者,儿童的行为引领着教师的教育,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

1.2注重关系的建立

在瑞吉欧学校,教育者与儿童、家庭、社区公民在一个和谐、民主、文明的世界中对话,民主参与与合作是他们实施幼儿教育的砝码。教育者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关注、关心每一个儿童,但并不是孤立、片面地看待儿童。关系是幼儿教育长远发展的枢纽,促使幼儿与他人建立关系并及时、有效、良好的互动,是幼儿完成教育目标、走向世界的基石。幼儿与教师即使有社会角色及社会地位的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学校与家长、社区人员建立起沟通、合作、共同管理学校的关系。意大利人坚信,个人———“我”只有在团体———“我们”中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师之间建立集体协作的关系,通过认知冲突的发生与解决来共同进步。

1.3教学记录的影响力

在瑞吉欧教育理念中,教学记录是其重要的教育精髓之一。教师通过持续、细心地观察幼儿,与幼儿耐心地交流,通过幼儿作品、文字、声像资料等工具,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资料收集与记录。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使用多种符号表征世界的方式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与诠释,不断反思与总结幼儿的优缺点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并对自己及幼儿的发展做出评价与展望,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幼儿,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拓宽教学思路。记录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而且可以促使师幼互动,促进家园共育。

1.4生成课程和方案探究

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的设计强调团体中心、关系与互动中心,构建孩子与教师、成人一起游戏、工作、对话、创新的课程模式;强调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孩子自由、自主地建构自己的文化。瑞吉欧幼儿教育取向认为,“与幼儿共事,是由三分之一的确定以及三分之二的不确定和新事物构成的。”[2]方案课程在重结果的同时,更重过程。以“课程就是所发生”的为课程观,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和兴趣,倡导教育应当“引导人去探索知识”,“变得更自由、更有创造力”[3]190。其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是在即时的情境、突发的事件中生成,是教师与幼儿对话、探究、合作的结果。方案课程在横向上将认知、情感、技能等多种领域加以组织和整合,纵向上不断地生成新的主题与方案。

1.5工作坊是儿童成长的乐园

瑞吉欧教育中,“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位老师”。环境创设以家庭社区、文化折射、年龄发展、时间与空间、尊重使用者、评估更新为原则;坚持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环境是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成人之间、幼儿与物之间互动的关键性因素,环境是“第三位老师”,环境是最佳的“记录”方式之一的价值取向。瑞吉欧的工作坊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收集了幼儿的各种学习作品,而且收集、记录着老师及家长们研究学习的各种成果。马拉古奇说:“工作坊是幼儿双手和心智探索的空间,是课程整体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功能更多,所以‘工作坊是激发幼儿的地方’。”[4]137-140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孩子们聚在一起,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互相接近,一起游戏、对话,享受童年的乐趣。

2瑞吉欧教育理念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开发的启示

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启示我们,要在中国文化的视角下,在我国先进、优秀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因势的学习并吸收其教育精髓,从中获取灵感,得到感悟。

2.1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

我国幼儿园教育课程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秉持“以教定学”的主旨,课程实施以教师为中心。课程设计目标化、成人化、知识化;课程内容以教材为主,小学化倾向严重;课程实施机械、死板、非游戏化;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教师是教材内容的“搬用工”,儿童对教师更多的是害怕与服从。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关心与关注儿童”。幼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通过幼儿园课程来实现的,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5]。课程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完整人格为目标,将计划性与生成性结合;课程内容游戏化、生活化,同时具有兴趣性、启蒙性、安全性、适宜性、可探究性、整合性;教学活动生动、有序、以学定教。

2.2注重关系的建立,构建家园、社区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在瑞吉欧,学校与家长、社区建立对话、合作、共同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瑞吉欧学校的课堂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允许“错误”观点的存在,是儿童和教师发表各种不同观点的场所。在我国,由于教师专业素养及幼儿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其“关系”的建立及家园、社区一体化的课程模式的开发不容乐观。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及社区公民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学前教育的发展对其社区及社会文化建设带来的相关益处;家园及社区关系的建立被功利化;社区发展的重心只在文化建设上。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家长、学校、社区共同管理的关系;提高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的“儿童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到幼儿园文化的建设中来,使其在成员合作中找到平衡点,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平等、和睦,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自由发展,逐渐壮大;将自身文化渗透到学校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及社会文化中,为孩子建立幸福、快乐的家园。

2.3在记录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在我国,教师的记录面临着巨大挑战。教师队伍发展缓慢,教师专业素养不高;幼儿园班额较大,教师难以记录幼儿的成长经历;教育任务的繁重,使得教学记录流于形式;家长的参与度低,其记录的效度难以保证;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模糊。由此可见,各方面的制约使得教师教学记录的意义难以显性。因此,我们应通过记录及观察的方法去研究教师与儿童的成长及发展。首先,转变教学观念,加快学前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实践-反思精神。其次,缩小幼儿园班额,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观察、记录幼儿成长的点滴。再次,规范幼儿园的管理。再者,让更多的老师、专家、学者参与到幼儿园课程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最后,规范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给教师一个公平、民主、和谐的工作及学习环境。

2.4以方案课程为主,预制性与生成性相结合

瑞吉欧教育之所以创造出自己的国际之路,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的教育者可以拥有自己的教育内容、方法及体系,他们可以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也可以不遵循任何国家预设的课程内容框架。其课程的主要运行形式是方案活动,主题的开展以“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为主,预制性与生成性相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师对生成性的方案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多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对课程的预制性与生成性把握不准,找不准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学习、同化、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构建弹性课堂,促进幼儿智慧的成长。鼓励教师学习生成课程理论,处理好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提高教师在生成课程实施过程中驾驭生成性与预设性关系的能力;鼓励家长及社区人员为生成课程的实施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完善教师培养及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保障幼儿园、家长、社区及专家、骨干教师的协作机制。

2.5科学、合理地创设幼儿园环境,凸显民族文化特色

儿童是环境的产物,瑞吉欧课程的内容主要来源是儿童周围的环境,来自生活中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和问题,来自他们的各种活动[6]。“工作坊”是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精髓,代表着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文化特色及人文情怀,代表着人类基础生活的物质及精神生活的特质。在我国,活动室就是工作坊的缩影,记录着教师与幼儿的成长经历,记载着我们的文化精髓,寄托着国家及民族的希望。然而,我国幼儿园环境创设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幼儿及家长的参与;以视觉刺激为“美与教育”的象征,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被淹没;重视物质环境创设,忽视精神环境创设,对环境的理解片面;追求昂贵、时尚的教育资源,乡土教育资源被边缘化。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幼儿为本、归还幼儿、家长、社会人员的主动权、参与权、自。根据各地发展差异、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幼儿园课程思路,进行地域课程资源开发,完善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促进课程与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7]。既重视物质环境的建设,又重视精神环境的建设,活动室的建设避免“唯美的误区”“文字的误区”和“结构的误区”[8]。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具有教育性、环保性、适宜性的幼儿园文化,使园内环境自然化、多元化、民族化、生态化、生活化、动态化。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卡洛琳•爱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埃德华兹.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等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5]郑益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J].文教资料,2011(28):138.

[6]李从军.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课程模式述评[J].教育论坛,2015(320):297.

[7]朱从琴.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17.

第3篇: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武术文化;构建

1幼儿园武术文化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幼儿园是进行幼儿教育的主体场域,大部分重要过程都是在幼儿园完成的。对于幼儿园教育场域的文化加强具有着极强的必要性。幼儿园的武术教育,可以说是幼儿对于武术认知接触的一个起点,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武术的启蒙教育决定着儿童今后是否会从事武术运动和对武术的态度等关键因素,因此,把幼儿园作为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进行打造具有必要性。幼儿园武术文化建设,是对于其武术教学环境、武术课程体系及武术师资等各类内容的软硬双重实力建设,是一种幼儿园武术教学的提档升级,特别是文化内容对于启蒙教育有着重要影响,系统地进行幼儿园武术文化体系建设,可以促进幼儿武术启蒙教育。

2幼儿园是我国整体性武术教学体系的关键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新中国成立伊始,武术就成为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部分,起到了强身健体与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幼儿教育处于整体性教育的初端,对于儿童在今后接受各类教育的具有着极为重要的衔接作用,因此,需要对幼儿园的教育环境给予重视,特别是教育文化文化的构建。武术运动的教育体系涵盖了包括幼儿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阶段,因此幼儿园是武术教学体系的关键,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现今有关于体育教育体系化的研究中,专门强调了“大中小幼”一体化的系统性的教育链接,[1]幼儿阶段的体育教学在认知与发展能力方面十分重要。构建幼儿园武术文化是强化幼儿园武术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提升幼儿园武术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促进幼儿园武术教育的整体性提升。

3幼儿园是中华武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

场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与平台,幼儿园是幼儿阶段接受教育的重要平台,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代替性的特征。武术的传播与推广是一个全面且系统性的工程,特别是要具有极强的覆盖性。幼儿园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武术传播的重要场所,所以对于幼儿园武术文化体系进行系统构建,可以对幼儿园武术文化进行丰富,促使其成为一种武术文化场域,这种文化场域的形成对于武术在幼儿阶段的文化传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幼儿园武术文化体系构建的原则

4.1卡通化

卡通形象一直符合着青少年儿童心理需求导向,因此卡通文化内容一直在幼儿及青少年教育之中进行着沿用,并且起到了重要得辅助作用。如利用卡通动画片来辅助幼儿教育等。[2]把教学内容与事物进行卡通化的设计,这样对于教学过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构建幼儿园武术文化体系要以实体内容卡通化方式为基础,比如武术场地空间墙壁、武术教具等都可以进行卡通化的设计,这样会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而在幼儿园进行相关事物的卡通化设计也符合了整体性幼儿园的文化主题,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4.2趣味化

以趣味化为内容一直是幼儿武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导向。以幼儿特殊的心理阶段为出发点,激发幼儿习武的兴趣是整个幼儿武术教学过程的核心。[3]如在幼儿园武术课程设计要以象形拳为主要内容就是为了提升幼儿对于武术学习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因此,在整体的幼儿园武术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体现趣味化的内容,无论是在教学器材器具的设计、武术教学场地的布置,还是教学内容的设计,都要抓住趣味化这一条主线来进行,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园成为一种具有趣味化的武术文化场域,这样才能吸引幼儿武术的注意力,从而让学前儿童提升武术学习的兴趣。

4.3传统化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除了本身的运动特点外,在其肢体运动背后更有着丰富且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极强的文化性是武术一直区别于西方体育运动的主要特点。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目的除了强身健体之外,更是有着文化传承的特殊作用。幼儿阶段的武术主要是以提升兴趣为主,在启蒙教育之中,要把武术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潜移默化地加入其中,让幼儿在得到武术启蒙的同时,更得到了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所以,在进行幼儿园武术文化建设时,虽然要对于武术教学场地环境及课程内容进行卡通化与趣味化引导,但是,在此基础上仍要以传统化为原则,把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注入到幼儿园武术文化体系之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在幼儿园传播武术文化的效果。

5幼儿园武术文化体系的构建内容

5.1幼儿园武术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幼儿园是一个教育场所,具有职能性特征,特别是在公立幼儿园中,以园长为代表的管理者对于幼儿园的各项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要打造幼儿园武术文化分为,进行武术文化建设,离不开幼儿园管理者的顶层设计。这就要求幼儿园管理者首先要对武术运动及武术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有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支持幼儿园武术活动的开展,其次,管理者要了解体育运动在幼儿教育之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过程中体育活动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能为整体幼儿园武术文化建设提供环境保障。最后是幼儿园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武术专业知识。因为武术是一项技术与文化内容较为丰富的传统体育活动,其专业性要求较强,要想更好地在幼儿园发展武术运动,并构建其特殊的武术文化环境,就必须要求管理者具备一定的武术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于幼儿园武术文化进行建设。

5.2幼儿园武术的课程设计

幼儿园武术文化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就是需要建设幼儿园武术课程的体系化内容,其中包括在幼儿园需要教授给儿童的武术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及效果评价等内容。对于幼儿园进行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幼儿园的发展需求,促进在园幼儿的全面发展。[4]在设计之中,更应该立足于幼儿园本身,从发展幼儿身心素质出发。幼儿园武术课程设计的要确定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之中所达到的目标。幼儿园作为教育主要的教育活动场所,进行武术教育的目的应为通过武术运动内容让幼儿比如平衡力、敏捷等身体素质得到发展,其次,通过武术的教学活动让儿童对于武术产生兴趣,从而达到启蒙的根本目的。幼儿园武术的教学不同于其他阶段,要突出趣味性与游戏性。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教授给儿童的武术动作及甚至套路内容要能极大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且能提升儿童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于武术教学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改造。中华武术包罗万象,内容丰富,特别传统武术内容更是体现了中华博大进深的传统文化内容。象形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攻防技击身体动作之中以模仿动物习性特点而成的武术内容,喜欢对于事物进行模仿是幼儿的一个主要心理特点,因此,把可以把象形拳套路或者相关动作为武术内容开展的主要内容,[5]让象形拳成为整体性武术文化体系模式之中一个主导的内容。除了把象形拳作武术的核心内容外,另一方面在幼儿园武术文化总体学习内容构建中对武术的基本功及相关内容进行改造,使其成为适合于学前儿童身体特征的活动方式。因为武术的一些动作,如燕式平行、马步等基本功内容动作简单,易于儿童模仿,并且可以发展儿童的身体各项素质。在教学方法上,兴趣化的教学方式手段是幼儿园武术课程设计的核心,也是整体性武术文化构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来说,特别是肢体活动内容的学习,以游戏的方式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在幼儿武术教育阶段,武术的简易化套路的学习与基本功练习都需要以兴趣化为方式进行其教学与练习实践,把兴趣化的手段作为整体武术教学内容设计的核心,让幼儿对于武术产生较大的兴趣,达到最终启蒙的目的。教学评价一直都是教学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评价更是关乎课程内容实施的科学性。在幼儿园武术的课程之中,需要有效评价,并对整个武术教育体系进行监控,通过科学化手段来对于幼儿身体、心理等方面进行整体性评估,以验证课程的合理性。

5.3幼儿园实体武术文化内容的打造

学前儿童在幼儿园进行学习需要具有极强的直观性、可视性及可触性,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因此在幼儿园进行武术文化体系构建就需要在幼儿园进行实体武术文化内容的设置。根据幼儿生理与心理等特点,在幼儿园增加实体性武术文化主要还是以与武术有关的动漫图片、相关模型玩具等内容为主。出于年龄与学前儿童对于动漫卡通人物形象有着特殊的喜爱,可以设计与武术相关,或者具有明显武术动作的卡通人偶公仔,让这些玩偶公仔在幼儿园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因为在武术体系之中有着以兵器为主要的实体器物文化内容,在幼儿园之中可以增加一些如刀、枪、剑、棍等武术兵器的玩具,这样可以丰富幼儿园儿童的玩具、教具,同时也是对幼儿园武术实体文化的丰富。除了实体的器具、人偶外,也需要在幼儿园加入一些与武术文化有关的图片、视频等内容。在幼儿园专门设置一个多媒体播放器,定期播放与武术相关的动漫及影视内容,从环境视觉角度增强儿童的武术学习认知。视觉的环境也是幼儿园武术实体化的重要部分,从而丰富幼儿园武术文化的可视化内容。构建幼儿园武术文化是一项体系化的内容,既有包括课程体系在内的软文化建设,同时更需要有场地设是方面的硬件文化建设,这是幼儿园武术实体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场地设施是一切体育运动开展的保障与基础,武术也不例外。武术虽然对于场地器材要求较小,但是如果要想更好地开展武术教学等活动,武术场地必不可少。因此进行幼儿园武术文化建设,就有必要进行幼儿武术场地的建设。幼儿阶段的武术教育具有有着极为明显的启蒙需求导向,因此,场地面积需要较小,许多幼儿园都能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幼儿园武术场地的建设要尽可能地注意场地的安全性,避免各种棱角设施的出现,同时还要特别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场地设施周围尽可能的进行卡通化的建设,如把各类武术相关的卡通形象绘制在周围空间之中,成为特色的武术壁画墙。其空间墙面对于儿童有着极大影像,对于教育时间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6]因此,合理设计武术场地的空间,是幼儿园武术文化体系构建的主要途径。

5.4幼儿园武术师资建设

第4篇: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为此,我园开展了“园本课程――幼儿园的车车”综合系列教育活动。

一、教育目标

1.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人、事、物,萌芽爱的情感。加深幼儿对幼儿园各岗位人员的认识,懂得热爱、尊重各人员的工作。增强幼儿主人翁的意识,学会爱护、保护幼儿园的一事一物。

2.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让幼儿认识幼儿园的电动车,知道一些基本的原理和车的护理知识,并学会一些基本的交通规则以及标志符号等,以及针对主题教学,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考车牌、赛车、装饰我们幼儿园的车车等,丰富幼儿的知识量,让幼儿感受到我们幼儿园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3.逐步培养幼儿热爱校园、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在活动能够互相的谦让,共同合作完成活动,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

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组织系列教育活动,并尽量使各项活动内容一环紧扣一环,前一个活动为下一个活动铺路,承上启下,相互衔接,以增强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整体效应。具体内容有:

(一)环境熏陶

在活动室布置上必须围绕主题进行,以师生合作的方式共同创设活动室环境,从而使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接受教育。

(二)认知和情感的激发

1.综合性的谈话性活动。该活动让幼儿进一步认识幼儿园的一切,并将自己的认识与同伴与父母分享,在分享交流的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表现自我的能力等。在分享中体会交流的快乐,体验友情、亲情的珍贵和感悟人生。

2.有目的性地选择某一主题开展教育。由于幼儿对校园中的电动车兴趣最浓,教师便有目的性地引导幼儿认识了电动车的构造、电动车的使用与维护、常用的交通标志与交通规则,从而使幼儿产生对电动车的热爱、对校园的热爱。

(三)认知巩固和情感表达

1.开展一系列的美术活动:《幼儿园的车车》、《幼儿园最美的一角》、《我为幼儿园买新车》等。

2.开展一系列的社会活动:《我是幼儿园小导游》、《车车,快来洗个澡吧!》、《您辛苦了……医生、校警、阿姨》等。

3.开展游戏活动:(1)体育游戏:《赛车道上的游戏》、《拖拉车车走走走》、《车车障碍赛》、《幼儿园的小司机们》等。(2)建构游戏:《幼儿园的赛车道》、《我爱幼儿园》等。

4.开展竞赛、总结活动:《“幼儿园的车车”驾驶员资格考核》。

三、活动过程的延伸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我们不仅注重园内的教育,还使教育活动向家长、社会延伸。一方面,教师向家长宣传系列教育的目标,为家长主动配合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并要求家长与幼儿园步调一致,实施教育计划。教师向家长介绍每一阶段的教育目标与内容,请家长在家帮助孩子复习或围绕特定内容丰富幼儿知识和培养情感。同时也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的对孩子进行交通规则的实地教育,自己以身作则遵守交通规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系列教育活动结束后,让家长协助了解幼儿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幼儿园还尝试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让相关的专业人士向幼儿传达有关电动车及交通规则的有关知识。

这种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立体式教育,扩大了教育的外延,丰富了教育的内涵,使家、园、社会三者力量形成合力,取得了由幼儿园单一教育难以取得的效果。

四、教育活动效果与分析

开展“园本课程”前,大部分幼儿对幼儿园的了解不多,有的幼儿甚至不知道我园的名称、我园有多少个课室、我园的设施及其名称、使用的多种方法等,有的幼儿还会出现“不愿意上学”的小情绪。可见幼儿的认知和情感都较缺乏的。“园本课程”开展后,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1.我园的名称叫什么?我园有几个课室?有什么功能室?2.你最喜欢幼儿园的什么人?什么物?3.你获得“幼儿园的车车驾驶员执照”吗?4.你喜欢我们的幼儿园吗?为什么?测试结果,使我们感到非常满意,100的幼儿表示喜欢“幼儿园的车车”,更喜欢幼儿园、喜欢幼儿园的一切。

第5篇: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一、幼儿课程游戏化的长江文化背景

幼儿园文化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普遍认识到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多年来,重视素质教育,坚持保教并重,注重开发幼儿潜能,而形成游戏化教学模式,更是幼儿园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发展目标。“长江文化”可以成为独特的教育资源,并促使把“特色+游戏”作为我们的教学运作模式来展示其文化魅力,由此,以“长江文化课程游戏化”为建设内容,通过把长江文化和园所文化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改变师幼的知识体系、行为体系、精神体系,形成办学特色,促使幼儿园内涵发展,提升办园品味,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在游戏中求得发展。

二、幼儿课程游戏化的路径选择

通过环境创设、课程建设、专项活动三大载体,立足本园现状,挖掘地域特色,融入“长江文化元素”,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

(一)以环境创设为载体,营造课程游戏化建设氛围

1.以“长江景韵”为主题,创设游戏环境,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向幼儿展示一些特色鲜明,设计精巧的建筑图展,重现长江美景。如:开沙岛生态园、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充满活力的恒力集团、高尔夫球场等。让幼儿进入校园就能感受到长江的优美、气势、富饶!

展示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合作完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如:美丽的风筝、神奇的刺绣、贝壳变变变、多彩的芦苇等。这一切让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倘佯在艺术的殿堂。

2.以“长江嬉韵”为主题,创设游戏区域,让孩子体验生活经验

如创设开沙岛垂钓园、长江江鲜馆、船舶模型展、风筝坊、通剧大舞台等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游戏区域,为幼儿自主活动提高环境保障。

(二)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丰厚课程游戏化建设内涵

1.改造课程游戏化方案

在课程改造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记录、反思幼儿每次集体活动的表现,收集、整理游戏活动的点滴成果,精心挖掘本土特色教育资源,巧妙的将“江元素”融入到各领域的游戏化教学活动中,逐步设计出融合课程内容的、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游戏。并通过“江之韵”园本特色课研讨活动,筛选出优秀教案入选园本课程,向全园辐射。

2.挖掘课程游戏化资源

一是挖掘地域资源优势:长江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可开发游戏元素富足。我园地处长江边缘,当地经济比较发达,大型船舶比比皆是。我园大部分幼儿家庭都是从事船舶制造业的,所以造船业是我们幼儿比较熟悉的一项领域,再者,我们地处长江之滨,有娱乐与休闲为一体的开沙岛,有强身和训练相融合的乒乓球基地。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有待于我们去有效地发掘和利用。

二是挖掘文化资源优势:长江历史文化悠久,幼儿探索空间广阔。我们五接镇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其中“哨口风筝”是我镇的艺术特色,板鹞最为出名,这独特的文化特色里蕴含着丰富的游戏资源,它足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的翱翔之地。

三是挖掘环境资源优势:长江环境“土”、“洋”结合,就地取材,硬件升级,可利用材料丰富多彩。2013年7月,我们镇政府投资上百万元对幼儿园的内外环境进行了改造调整,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从显性环境到隐性环境,营造了课程游戏化的物化环境。

(三)以专项活动为载体,提升课程游戏化建设能力

通过设置系列专项活动:“江文化”特色活动日、“江之韵”艺术节、“江之韵”游戏节等,丰富课程游戏化的途径与方式,提升教师游戏化活动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等能力,形成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团队,提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水平。

三、幼儿课程游戏化的预期效能

(一)将实现幼儿健康成长效能

将此项目建成幼儿游戏中心、学习中心,让每个孩子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感以及自主学习的快乐感。

(二)将实现教师能力提升效能

教师能树立新的课程观,把教材的内涵由窄变广,由静变动,以此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

第6篇: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人文精神的体现,是幼儿园办园理念、课程理念、培养目标、个性特色、环境氛围、管理制度、队伍建设、教育研究等一切外显与内在、显性与隐性的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个园所发展的整体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实验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是一所具有58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园。以生活教育文化为资源的幼儿园文化建设一直是我园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我园近年来取得突破发展的关键。

一、办园理念的诠释与升华

我们的办园理念是“琢生活之美,蕴品质之园”,它是从幼儿园实施的科研课题《开展生活化劳作活动 促进幼儿自主能力提升》的思想提升而来,放大为办园理念后,寓意为我们要精心雕琢生活的美丽,在生活中蕴育园所文化,办具有生活特色的品质园。在办园理念的统领下,衍生出教师的发展目标——“敬业乐业 智慧优雅”,幼儿的培养目标——“健康快乐有自信 会玩会学会合作 懂礼诚信知感恩”,丰富了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在追求园所特色化发展中,我园坚持“以生活教育为办园特色”,坚持以幼儿发展为本,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善于合作,善于创造和懂礼诚信的优良品质,以此推进《纲要》的落实。我园的园徽是由实验幼儿园的“实”字打头字母S演化为小苗,在小苗中有一颗初升的太阳,寓意着实验幼儿园的孩子是在阳光照耀下成长的小苗,充满生机、活力和创造力,与我园的生活化教育特色密切结合,彰显着实幼的办园理念。

二、精神文化的传承与丰富

我园在构建园所文化中把精神文化作为核心部分,“走生活化教育的特色之路”,是我们结合多年的课题研究成果,反复酝酿的幼儿园特色发展的总规划。我们的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含了幼儿园的课程文化、教师成长和制度文化,旨在通过园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培植,体现我园由内而外的气质。

1.以园本课程建设推动课程文化。

(1)成功构建园本特色课程。在办园理念的引领下,我园历经市级“十五”课题和“十一五”课题的研究,通过市级研究课题《开展生活化劳作活动 促进幼儿自主能力发展》,物化形成了《区实验幼儿园科研课题成果册》,成功构建了幼儿园园本特色课程。课题研究中制定的《各年龄段幼儿自主能力发展目标和生活化劳作活动具体要求》,在研究中归纳形成的《生活化劳作活动的内容体系》和《创设生活化劳作环境的策略体系》及教师在促进幼儿自主能力发展方面的指导策略都广泛地应用于园所的班级教学。

(2)丰富、完善园本特色课程。在成功构建了“生活化教育办园特色”的基础上,我园立足生活,不断优化、完善园本特色课程,选择了体育课程与游戏课程构建园本课程文化。我们从体育集体教学、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进行研究,从分班级开展活动到全园大带小混龄体育活动进行探索,研究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游戏。在“区域游戏”的研究中,我们坚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导入游戏,因地制宜,在观察、记录、研讨和实践中反复研究游戏课程的园本性。我们尝试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领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区域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凸显实幼的办园理念。同时加入区名师工作室引领的课题《在科学领域中教师教玩具配置能力的研究》,旨在对“生活文化”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2.以教师队伍建设推动精神文化。

(1)倡导爱岗敬业,培育高尚师德。我们以活动为载体,坚持把师德建设扎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倡导奉献、敬业、热爱、进取。来自生活中的“最美实幼人”、“智慧实幼人”主题教育活动,成为了实幼主要的师德教育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让生活中的教育走入教师的心灵。

(2)实施三大工程,提升专业能力。我们以生活化教育为指引,在教师中开展“新苗工程”、“琢玉工程”和“特长工程”三大工程,分层次提升教师的教育技能水平。“新苗工程”针对新教师成长采用定成长规划、上展示课、研培结合和结对帮扶等策略,促进新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琢玉工程”针对骨干教师的发展,采用业务园长定点帮扶、上研究课、带新教师等策略,给予骨干教师更多自,鼓励骨干教师自主选择小课题进行研究,在业务园长的定点帮扶下实现研究能力的提升。“特长工程”针对在文字能力、舞蹈能力、美术能力、体育能力有特长的教师,组建幼儿园特别策划组。在信息宣传、环境创设、特色课程和对外文艺汇演等活动中由特长教师承担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

(3)开展丰富活动,提升专业素养。我们创设了“阅览室”和“书香阁”,让老师们可以喝到饮料、咖啡和茶水,在集办公与休闲为一体的书香环境中备课交流,静心阅读,培养健康的工作和休闲方式。我们开展读书活动和主题活动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如开展“校长荐书”、“让阅读成为习惯”、“师幼悦读”、“家园共读”等活动,开展“教师读书心得演讲比赛”、“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师两笔一画比赛”等技术比武活动和听评课活动,促进其专业素养的提升。开展“月末沙龙”,“培训归来”,“教师礼仪”等主题活动,将生活中的礼仪,女性健康和美丽,教师的人格与修养等内容融入到活动交流感悟中,倡导教师们做“智慧女性,魅力女性”。教师们在参与活动中学会了阅读思考,学会了凝练生活智慧,提升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3.以制度文化优化园所文化。我园大胆探索更人文,更科学、健全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重新梳理了建园以来改革与发展中的管理制度,将“博爱、同心、善学、乐业”的园风,“用爱养育,用心教育”的园训以及“民主、平等、尊重”的管理理念等,融合到园所的制度管理中,并通过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和人性化的管理优化校园文化。

(1)创新管理模式。幼儿园根据集团发展实际,整理了园所原有的管理制度,完善构建了“一会两系统”(即行政会、执行系统、考核评价系统)管理模式。行政会由总园的全体行政和各分园执行园长组成,负责集团重大事项的决策。执行系统指“一室两部”,即一个总园长室和教学部、后勤部。两个部接受总园长管理,总园的教学部、后勤部是总部,分园的教学部、后勤部均隶属于总部管理。考核评价系统由总园长直接领导,主要由总园全体行政、各分园园长、各部主要负责人(包含园长助理、工会成员和教研组长)组成。“一会两系统”让幼儿园管理模式由成立集团前的纵向管理模式向扁平式管理模式变化和延伸,优化了园所的制度文化建设。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唯能是用,择优聘任”的原则,幼儿园大胆改革了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近两年来,幼儿园在现有教职工编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采取公开竞聘、自主任用的方式,先后选派了10名骨干教师到其余3个分园的不同岗位上支持建设,引领分园发展。同时,幼儿园制定了集团内教师支教制度,推行多劳多得、奖优罚劣的业绩考核分配机制,确保绩效考核分配向支教教师和保教质量高、工作效率高的人员倾斜,让支教教师和贡献大的班组或个人得到应有的回报。人事制度改革激活了教师队伍,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3)民主管理文化引领。我们倡导合作进取、追求卓越的文化导向,倡导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坚持“民主、平等、尊重”的管理思想。我们制定了《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员工手册》,对集团教职员工的行为规范形成了明确的书面指引。不分在编和非在编教职工,在常规管理、学习培训、假期轮休、工会活动方面任人唯贤、一视同仁。我们把教研组建设成学习、教研、培训的互助合作共同体。提倡备课即研究、教学即实践、活动即交流、引领即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教研方式和务实求真精神。我们把园所文化辐射到集团各园点中,从总园统一输出优质管理、优质师资、优质教学和优质服务,引领各园点在环境创设、园本课程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教研教改方面打造生活化的园所特色。互助合作和示范引领,促进了教师关系和谐、互助合作,促进了园所资源共享、经验互补、共同成长,使民主、平等、尊重的园所文化真正成为幼儿园生活教育智慧的沃土。

三、园所环境文化的创设与演绎

我们认为,环境是文化演绎的标志,我园的环境更注重“环境即课程”的教育功能,把创建之心用在“琢”字上,用心雕琢环境文化,打造出了蕴涵艺术品位和生活气息的校园环境。

1.创设生态、绿色的户外环境。我们在户外操场分区域创设游泳池和塑胶跑道,生态童趣的种养殖区,供孩子们自由劳作的沙池、鱼池,来源于幼儿生活的绿道及连接各户外区域的汽车巴士站等,为幼儿创设了宽敞、开放、自主参与的园级户外生活化环境。我们在幼儿园围墙上创设宣传栏,展示园所发展历史、教师风采和课程特色,在沙池文化墙上镌刻我们的办园理念和教师、幼儿发展目标,展示教师和幼儿的校园生活照。一走进幼儿园,操场上绿树葱茏,桂花飘香,柑果满枝,与地面的满眼绿色交相辉映,校园办园理念词和文化墙让幼儿园充满了生活的馨香和文化气息。

2.演绎生活艺术的公共环境与班级环境。在综合楼与教学楼的楼道、走廊及墙面的公共环境创设上,我们以“生活空间”和“艺术长廊”为主题,自制各类绘画和手工作品作为装饰。墙顶的吊饰和边角装饰,墙面上的脸谱和相册画,主题墙上丰富多彩的生活照片和异型头像组合,使幼儿园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氛围,渗透着高雅的艺术品位。在班级环境创设中,我们围绕“阅读”、“季节”、“节日”、“民俗”等主题创建会说话的墙饰,在游戏区域为孩子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区角,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真实,探究生活。公共环境与班级环境的创设与生活智慧巧妙结合,浓浓地演绎着生活文化。

第7篇: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幼儿园课程建设园本课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发现我园的园本课程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在学习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我园决定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对原有课程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深人改革。

一、措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园制定了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了区域活动系统操作模式,创建了多元、丰富、开放的教育环境,建构了一套幼儿发展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案,并创建了课程资源中心。下面主要就区域活动和评价体系进行介绍:

(一)提供多样化的区域活动

1.区域活动的设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设立了展示区、语言区、运动区、美工区、音乐区、益智区、数学区、建构区和角色区,并创设多元、丰富、开放的区域环境,引导幼儿自主活动。

2.区域材料的投放。我们坚持适合、丰富、实用、安全、卫生的原则投放区域材料,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以物代物的办法,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与教育效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强调材料的层次性,针对不同孩子提供不同水平的材料,以促进孩子对经验的整合和提升。

3.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时刻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通过观察详细记录每个孩子的活动情况,定期进行分析评估,了解幼儿的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以便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我们构建了幼儿发展评价方案,从多方面考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以全面衡量幼儿的发展状况,真实反映儿童的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

2.评价视角的全面性。每个主题活动都制定了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评价量表,在主题活动结束时逐个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主题活动中教师就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个幼儿各方面的表现,也为学期结束时的素质发展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访谈法和档案袋评价等方法进行评价。

4.评价者的广泛性。评价除了关注教师描述幼儿在园表现外,还将家长作为幼儿发展评价的重要方面吸纳进来,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请家长在集中培训后一对一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评价。

二、成效与思考

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构建园本课程实现了幼儿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一是幼儿多项智能得到和谐发展。关注幼儿个性的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和谐发展。通过各种渠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幼儿的成长—自信心得到了增强,身体素质、审美情趣、探究学习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各级各类才艺展示、竞赛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二是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2004年以来,课题组成员近百篇论文和活动方案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或在各级各类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研究成果《幼儿成长记录册》在市教研室协助下出版,并在吴江市范围内推广使用。多名教师在市教育技能大赛中获奖,多名教师成长为教坛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

三是幼儿园的办园内涵不断丰富。与研究进展同步,幼儿园的文化内涵、办园水平、保教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年年获得市幼儿园年度考核一等奖,并获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等光荣称号,幼儿园通过幼儿发展、教师发展提升声誉和品位。

通过研究,我们形成如下思考:

(一)课程目标和内容应把幼儿的多种智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促进了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1.课程目标应注重全面性。首先,课程目标必须诈重每个幼儿的发展、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扬长补短,全面发展”是我们对课程目标的基本追求。其次,课程目标应该面向全体,追求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幼儿,在认识和关注不同儿童在发展水平、能力倾向、学习方式、原有经验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要在保证全体幼儿共同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

2.课程内容应注重生活化、经验化和多元化。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注重对生活中课程内容的挖掘、选择和利用,要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学习。学习主题必须贴近幼儿日常生活,渐进地贯通整个幼儿学习阶段。经验化是指课程内容必须建立在幼儿经验的基础上,让幼儿能运用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的认知经验。多元化是指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还来源于家庭和社区,且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动物、植物,只要是幼儿感兴趣并有发展价值和操作性的,都可作为课程内容。

(二)创设多元、开放、丰富的环境是促进幼儿智能个性化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

1.让环境成为引发幼儿探究的天地。首先,应优化有利于幼儿智能发展的整体环境。我们根据园内建筑的分布,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各景点,园内水池、沙地、草坪、绿树一应俱全,使幼儿园的一墙一角、一草一木,均能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其二,开辟不同教育功能的专用活动室,发挥各专用室特有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幼儿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其三,充分利用场地设置活动区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园班班设立区域,且根据主题活动的变化随时调整、丰富区域内的材料,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以自主探究的活动形式探索学习,亲身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第8篇: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程 课程体系

前言:

本文结合现下幼师音乐课程的发展情况,提出了建设音乐教学课程体系,目的在于让幼师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希望能够帮助幼儿园提升其整体音乐文化教育水平与综合音乐能力,促进其发展。

一、建设音乐教学课程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设置音乐课程,而幼儿园音乐教学课程体系的好坏又与音乐教育落实情况密不可分,所以,在进行音乐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时一定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音乐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以及组织和实施的途径等。

(一)全面理解课程目标,避免片面性。通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教育的目,这些目标与规定所针对的并不单单是幼儿园的音乐教育而是整个艺术教育,因此在落实到幼儿园音乐教育时就需要相关教师依据实际情况加一些个人领悟来对其进行理解,但是在这个理解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存在片面性。

在幼儿园进行音乐教学时,部分教师存在着影视教育的观念,往往将培养音乐特长生作为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同时还要求儿童掌握教材内容,这些都与幼儿音乐教育的初衷相违背,在这样的观念的影响下,音乐教育就失去了其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原有意义。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在音乐教学中容纳了艺术教育就成为了素质教育,这种想法都是片面的,甚至会令幼儿园的音乐教育越走越偏。

(二)课程内容选择以及组织上存在的误区。首先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幼儿园的音乐课程不仅包括了唱歌同时还包含了其他内容,不同的教育内容会对儿童的不同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但是现实教育中由于受传统观念以及资金等方面的束缚,许多幼儿园都存在乐器配备不足,对课程的设计缺乏科学性等问题,聘请的教师的音乐能力有限,这些都会致使目前幼儿园的音乐课仍以唱歌为主。其二,课程的内容不能设置的过难或是过于功利。部分幼师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导致其思想意识无法跟上时展的需要,不能意识到幼儿音乐课程是为陶冶儿童情操、形成音乐基本素养而开设的。通常情况下教师都将为迎合某些考试或是比赛作为了幼儿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样非常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也不符合开设幼儿音乐课程的目的。而且,幼儿园的音乐教材难度不易设置的过难,因为这样会使儿童无法理解课程的真正内容,继而产生厌烦抵触情绪,这样就不可能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内容的组织形式不能以学科课程为主。幼儿阶段的孩子最主要的成长方式是游戏,因此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也应当以活动或是游戏作为主要组织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分科教学仍然是音乐教学的主要方式,这样的方式尽管有优点,但是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学科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脱离,忽视了儿童的兴趣所在等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儿童丧失兴趣,缺乏主动性,就导致音乐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二、建立完善的幼儿园音乐课程体系

(一)正确理解音乐课程目标。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儿童获取相应的音乐素质同时也是为了让儿童在音乐的熏陶下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应当尽量的剔除音乐教育中的功利色彩,认识到音乐教育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音乐课程作为幼儿园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相关教师应当认真的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抓住其兴趣所在,安排真正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音乐课程,然儿童在快乐中体会音乐的乐趣,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二)加强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多元化。首先是推进音乐课程内容选择的多元化,作为幼儿音乐教育的媒介,幼儿音乐的教育内容是音乐教育活动设计和实施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对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应当尽可能的保证教学内容的丰富、全面与完整,重视韵律活动、音乐游戏以及乐器演奏,并且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儿童发展阶段的特点。其次是促进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幼儿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应当在了解其特点的基础上综合多种教育方式,要重视游戏这种教育方式,让儿童在与音乐玩耍的过程中获得最初的情感体验,另外,还可以通过模仿去增加儿童的音乐表演力还可以培养其四肢的协调能力,增加儿童对音乐学科的兴趣,从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最后教师还可以向孩子们展示各种与音乐相关的影视资料或者是小故事来增加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增强画面感。

(三)转变课程的实施取向,扩宽实施途径。首先在实施课程时教师应当注重与孩子进行互动,要知道教材只是作为引导的,而不是对课程的硬性规定,所以教师与儿童都应当积极主动的融入课堂做课堂真正的主人,所以就应当由促进由忠实去向转变为创新取向。接着是扩宽课程实施的途径,在如今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学活动占据主要地位,而生活活动以及游戏活动往往不受重视,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针对3到6岁这样阶段的孩子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有些教学内容却设计的并不符合孩子所需,甚至严重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脱离让孩子无法理解,所以如果想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就应当加强音乐教育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加强对生活活动以及游戏活动的重视,与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相符合。

(四)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首先,应担尽可能的保证课程评价体系的客观性,这就要求评价者应当充分了解评价的对象,比如应当熟知课程内容,对音乐课程目标把握准确,了解不同孩子的各种情况,并且对儿童的行为表现以及发展变化有深入了解。其次是评价主体以及对象的多元化,课程评价应当是一个多人参与的过程,评价的主体不应当仅仅是教育工作者自身,管理者以及家长也应当参与进来,这应当是一个相互评价,共同参与的过程。

总结

探究音乐教学课程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发展,为培养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的才能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卓娅.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第9篇: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 幼儿园 课程 资源 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Ideal Construction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tent of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explore the ideal construction of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screening of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construction aspects briefly discussed.

Key words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resource; teacher

随着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已尝试着开发和使用各种课程资源。但目前广大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浅薄,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综合知识与能力,使得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相对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缺失

目前广大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课程资源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针对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对幼儿园课程资源的认识应注意以下问题。

(1)幼儿园课程资源不等于教材。传统观念中,教材一直是主要的教育课程资源,教师依赖教材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是,随着各种课程理念的发展,教材已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尤其在幼儿教育阶段,现已开始主张生成课程、园本课程等,要求老师更广泛地在幼儿的身边获取教育资源。

(2)幼儿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幼儿园中,教师不仅要对课程资源进行鉴别、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将课程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同时还要实施课程。从此方面来讲,幼儿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直接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可开发利用的程度使用的水平。

(3)幼儿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传统观念中,并不把幼儿当成课程的一部分。现代社会文化的多元使得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幼儿具有不同的个性差异,而不同的个性差异使得他们在和课程接触时产生不同的体验,从而生成新的课程,所以,幼儿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4)环境是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意大利瑞吉欧将环境作为幼儿的“第三位教师”,我们所知道的他们的很多幼儿园没有太惊人的课程资源投入,可是,他们的课程资源绝大部分都是生活用品或随处可见的生活材料。环境主要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园的一草一木,教师的一言一行,良好的师幼关系,平等和谐的园所环境等都会在与幼儿的相互作用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课程资源。

2 幼儿园理想课程资源的建构

2.1 理想课程资源的再思考

吴刚平博士认为,课程资源的载体主要是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素材性课程资源总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为依存而表现出来的。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于人的关系来看,可以把课程资源的载体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两种形式。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泛指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如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指南、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主要是指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科专家、课程专家等教育研究人员。①

2.1.1 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课程资源从属于教育资源,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重要的一部分。在广泛的扩展各种办园方式的同时,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现实水平和生活特点来进行的,可编制出适合不同需要的幼儿园课程,而课程的编制与实施离不开教育资源的选择与利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但无论在哪种教育情境之下,都不会缺乏教育资源,“但缺乏的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②

在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并举、推进农村和边远地区幼儿园发展的方针下,创设出不同受教育群体所需要的课程迫在眉睫,相应的要求是,提高对幼儿园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和需求更有效的开发课程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2.1.2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

合理确定生师比,逐步配齐公办幼儿园教职工。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切实维护其工资、职称评聘和社会保障等权益。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办好幼儿师范院校和专业,加大幼儿教师培养力度。

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师资力量是目前学前教育界热切呼吁的问题。只有切实做到“切实提高学前教师的待遇,保障其工资与义务教育教师相同,提高学前师资的学历起点”,③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做到从幼儿利益出发,选择、实施幼儿园课程,既做到自身资源的有效传递,也能更好地对幼儿园各种课程资源做到优化选择、全面开发和有效利用。

2.1.3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

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

而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规范幼儿教育场所建设,培训幼儿专职教师,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水平,可以给幼儿园发展注入政策活力。幼儿园环境设施建设以及教师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幼儿园周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2.2 理想课程资源的理性诉求

2.2.1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筛选

究竟什么样的资源有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可以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进行开发和利用?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筛选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指向性原则。幼儿园课程资源是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性的。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要选择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课程资源,这种资源不仅仅有利于某一个教学活动目标的实现,还要有利于幼儿园的理想和办园宗旨,以及社会的期待。

首先,教育本身就受社会中各因素的影响,而且教育要培养的人的规格,即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要求儿童要掌握适应社会和改变社会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其次,不同情境下的幼儿园的现实状况是不一样的,每所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办园宗旨和理想,因此,了解本地区、本幼儿园和本班幼儿的一般发展和特殊需要,是选择课程资源的所必须的前提;再次,幼儿园教学资源是最重要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运用不能脱离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是否能够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是选择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因素。

(2)发展适宜性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课程资源的选择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已有的发展水平,二是课程资源的选择又能够促进幼儿进一步的发展。概括地说,就是“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④

课程是儿童的课程,儿童的需要也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确定儿童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尊重儿童的个性的过程。首先,课程实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共性特征,还要考虑特定学生的特殊情况,既要考虑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要适合幼儿的个别差异,也就是尊重幼儿的个性,满足幼儿的需要;其次,课程资源本身就可以激活幼儿原有的兴趣,同时还可不断培养新的兴趣,在有些情况下,有效的课程资源能以富有吸引力的作用让幼儿尝到甜头,从而对新事物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又反过来促进进一步的学习。

(3)现实生活性原则。课程资源的选择范围一是受制于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幼儿园的经济水平及文化生活,二是受制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

浅显性和生活性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两大主要特点,这是由幼儿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让幼儿在生活中进行学习,他们可以较容易地感知事物的特征,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而获得各方面的发展。首先,在选择课程资源时,如果脱离幼儿的生活情景,远离他们的生活经验,课程资源对幼儿起到的作用是事倍而功半的;其次,在课程资源选择的过程中,囿于教师本身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实能力,进行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筛选,以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有效发挥。

2.2.2 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大对幼儿园资源的投入。国家和政府应该在政策上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和充足,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幼儿园的教育资源的保证,要有足够的时间、教材、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由于每个地区都具有差异性,在投入教育资源的同时,要根据每个地区和幼儿园对不同课程资源的需要,从而做到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也更有利于各地区和各幼儿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建设要以教师的素养为现实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⑤提升教师自身素养,不仅仅是加强幼儿教师对课程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幼儿教师对课程资源选择、开发和运用的能力,这是进行幼儿园课程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

(3)关注社区、幼儿园和班级的课程资源。幼儿园课程资源是多层次、多领域的,课程资源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幼儿园会有不同的课程资源,同一所幼儿园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身上都会有不同的课程资源,而不同的幼儿由于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家庭背景,也会有着不同的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但同样的资源或同一个资源在不同的班集体或幼儿身上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课程资源开发者或实践者要关注幼儿生活的社区、幼儿园或班级,以便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满足幼儿活动的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② 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

③ 《教育研究》编辑部.2009 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