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范文

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精选(九篇)

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

第1篇: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绿色化学 高职 化学教学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47

On Integration of Green Chemistry Education into Chemistry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 Jun

(Yingt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ingtan, Jiangxi 335000)

Abstract Firstly, the basic concept of green chemistry and the addition of Green Chemistry Education in Chemistry Teaching shallow sense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 status quo of Green Chemistry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China's current chemistry, and finally discussed from various angles high vocational chemical teaching effectively integrated into effective strategies green Chemistry teaching.

Key words green chemistry; higher vocational; chemistry teaching; education

绿色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无论是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还是对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来说,绿色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绿色化学应用就是基于绿色经济的理论提出的,由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现实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是一项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化学课题。绿色化学对于当前的时代背景来说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事物,由于各方面的研究尚未深入所以仍然有着极大的可开发前景。绿色化学的应用价值极大,不仅能够促进化学相关应用的绿色化改变,更能够为当前化学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与推动。

1 绿色化学的概念及对化学教学的意义

1.1 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是相对传统化学提出的理论,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产生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同时与反应相关的每一种化学物质或者成分都能够被利用起来,化学整个反应过程几乎是没有任何污染所以称作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要求不仅是化学反应生成物被全部利用起来,不涉及任何染污及废物排放,而且反应物、催化剂也是没有任何污染性的,真正实现了化学反应全程的无污染、无排放。绿色化学将人们所有的化学知识和技术进行最有效的融合应用,将所有的化学反应进行绿色化设计,针对每一种反应材料、反应产物进行全面的污染物与有害物的再利用设计,实现了整个化学反应绿色化体系,在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还扩大了资源的使用充分度,减少了资源浪费。

1.2 绿色化学对化学教学的意义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仅仅能够适应传统化学工业生产需求,而对于当今社会追求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则无法适应,因此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加入绿色化学教学是为了将来化学专业人才进入社会之后能够更适应当今的化学工业发展趋势,使学生拥有绿色化学的基本理念以及基础能力,在实际生产中将这种能力有效发挥来创造绿色经济价值。从另一角度来说,当前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化学工业整个行业的人才专业水平,还是与化学工业相关的科研人员数量,都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缺,因此培养绿色化学理念的专业学生也是行业的迫切需求。

2 绿色化学教学发展及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

2.1 绿色化学教学发展

绿色化学教学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是自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向世界各国呼吁“在教学与工业发展中加入绿色化学理念”之后开始。这一理念原本已经在国际上出现,只是尚未受到各国关注而处于极度缓慢的发展状态中。当因化学污染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绿色化学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无论是工业国家还是非工业国家都开始投入对绿色化学课题的研究,并且将这一课题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以促进绿色化学研究的有效推进。自1998年开始美国化学会的教育部门就与其它相关的环境部门做出了联合协作的决定,他们将绿色化学教学材料编写与课程的规划列入了教育计划中,教育部门还专门针对绿色化学进行了多次高中化学教科书的修订。其中就将绿色化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意义作为专门性教学任务进行设计,扩大了绿色化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影响力。

我国目前在绿色化学的相关研究上有极大的空缺,因此在化学教育中也较少涉及绿色化学的相关理论,除了基本的绿色化学研究不足之外,当前的化学教育模式与体系也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方面,使绿色化学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融入面临难题。绿色化学在教学中加入需要由各方力量的支持,针对目前我国的绿色化学研究水平来说除了需要由化学科研工作者进行深入理论与实践研究之外,还需要有国家环保事业的共同支持,而如果再将其渗入到高职化学教育中则又需要教育部与政府的支持。只有当绿色化学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研究达到一定深度时才能将其作为教学手段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目前不仅是国内,纵观全面的环境形势都处于一个非常紧张的状态,各种污染类型时刻在制造着不同程度的污染物,同时由于人们在经济为第一目的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地球资源与能源的大量开发,全球资源紧张形势也是当今重要的时代问题。绿色化学理论能够很好缓解资源紧张及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即是未来化学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人们寻求缓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2.2 高职院校绿色化学教学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对绿色化学教学内容的涉及率几乎为零,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化学教学中没有任何绿色化学意识,甚至有许多化学教师也从未认识和了解过绿色化学的相关理论。长期处于传统化学教学模式下的我国的高职化学教育尤其对绿色化学教学有着非常迫切的应用需求,而我国的教育环境暂时又不具备将绿色化学教育全面落实到化学课程中的条件。所以就需要教师对课程和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认识并学习绿色化学的基本原则与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绿色化学理念,使这种优秀、先进的化学理论能够被更大范围地普及,为未来我国绿色化学研究水平的有效提高提供支持。

3 高职化学教学渗入绿色化学教学方法的途径

3.1 加强对绿色化学教学的重视

作为化学教学课堂的主导者化学教师应当能够对绿色化学的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绿色化学原则和理论之后再将其进行具体教学方式的改变,从而实现绿色化学教学与高职化学课堂教学的融合。教师认识绿色化学需要从其最基本的价值和意义入手,全面掌握绿色化学的现实意义和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作用,然后再深入了解具体的绿色化学知识,扩展自身对绿色化学的眼界,强化认识。

教师需要对自身已经掌握的绿色化学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宣传和推广,宣传与推广的对象不仅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还包括在化学教师交流活动中、在化学行业研究讨论会上等。只要是能够进行创新思想交流的场合就将绿色化学的影响扩大到这个场合中。最后,重视对学生绿色化学理念的培养,自身首先应当有清晰的理论思路,同时对绿色化学有足够的重视,然后才可能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加入绿色化学的教学元素。

3.2 编写绿色化学专用教材

绿色化学是一个专门性学科,其研究对象有着极大的共性,因此如果能够将其以专用教材的形式进行普及,对于绿色化学教学以及学科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关键的推动意义。编写的专门针对绿色化学的教材需要做到最基本的两点要求:一是对传统化学反应式进行优化,向绿色化学的标准靠拢;二是对绿色化学进行系统整理,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从第一点要求来说,要实现这个目标具有较大的可实施性。例如对于工业化学中硫酸的制作有多种方法可以实现,工业硫酸的生产一般是通过接触法来实现的,这一反应中首先大量的废物、废气,根据绿色化学的理论对废物、废气进行再次利用使其转化为可被其它化学工业利用的原料,就实现了绿色化学的目标,硫铁矿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由于含有丰富的铁元素,如果按传统的处理方法不进行再利用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以此作为炼铁原料进行回收利用,既避免了废物污染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接触法制硫酸产生的废气含有SO2,是一种有害的环境污染气体,如果将其与石灰乳或者氨水接触进行反应,就能够产生具有利用价值的石膏或亚硫酸铵。这就是绿色化学原则的表现,既避免了化学工业生产产生的废物、废气污染,又将其利用转变为其它工业原料或材料,实现了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而且也有效控制了对环境的污染。

从第二点要求来说。绿色化学专用教材应当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因为高职化学教学需要以此来作为学生全面学习和认识绿色化学的基础,所以在教学编写时应当对绿色化学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论和资源整理,从基本的基础理论入手对绿色化学的理论、实践研究、应用价值、化学原理等进行有效的梳理,以发挥在教学过程的实用性价值。

3.3 优化实验教学方式

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运用于实验教学中是实现绿色化学教学效果有效提升的重要手段。对于化学教学来说实验教学方式本身就有着非常关键的教学意义,也是最利于学生深入接触化学理论和现实意义的有效手段,绿色化学所关注的对工业化学反应过程的绿化和优化基本上都是基于化学实验手段实现的,所以实验教学中渗入绿色化学的理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改革途径。

首先开发微型实验。在许多重要的化学实验中其用到的化学试剂是具有一定污染性或毒性的,对这种实验进行微型开发,运用更少的原料和更小的反应规模来说明化学原理,既实现了教学目的,也减少了反应产生的污染。这种具有污染性和危险性的化学实验在高职化学课程中是非常普遍的,例如氯气的取用过程如果一旦发生泄漏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还会污染环境,微型实验就是减小氯气的取用量,设计小规模的实验选择用针管来取用就能够有效避免因此产生的污染问题。

4 结束语

绿色化学在我国高职化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开发意义,除了进行专门的绿色化专用教材设计和教学之外,在每一项与化学教学相关的实验中都体现出绿色化学的原则,是深入推进绿色化学理念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我国绿色化学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面临的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时代任务,要求通过高职化学教学渗入绿色化学理念来有效提高绿色化学的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绿色化学;高中化学;应用;分析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437(2015)02-0030-01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步入到一个科学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相当发达的社会。化学这门科学也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但由于其特殊性,化学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此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可以引入绿色化学思想,以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自觉贯彻环境保护的思想,以保证与人类生存环境友好相处[1]。

1 高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思想教育的意义

绿色化学思想的核心是指在工业、农业等生产过程中,利用化学原理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有害原材料,尽可能的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排放[2]。绿色化学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国产生,这种思想充分体现了社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体现了人类与环境的有号相处。

众所周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农业等获得了高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已经开始危害到人类自身的健康与安全。而其中一些化学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是严重的,而且是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3]。因此,为了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需要人类社会积极传播绿色化学思想,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们重视化工生产带来的危害,并努力改善化工生产技术和设备,减少化学废弃物的排放,从根本上切断化工污染源,进而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降低环境压力。

青年学生是人类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与保护环境的能力与未来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需要广大化学教师高度重视并大力实践。

2 高中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思想教育的思考

2.1 将绿色化学思想适时引用到教材中

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以及各种各样的元素,教师在进行这类化学知识的教学时,可以将绿色化学思想渗透到教材中。在学习高中化学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时候,可以充分将其与现代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问题相联系,在尽可能地突出绿色化学思想,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知识并了解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作用,并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磷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将其与“三废”问题相联系,让学生们探讨磷化工生产对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并寻找有效的控制污染的办法。这样将绿色化学思想适时引用到教材中,能让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重视生活中的环保工作,通过教师的指导,还能学到很多课外知识。

2.2 将绿色化学思想融入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也是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主要时机。因此,教师给学生上实验课的时候,可以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到化学实验教学中,使学生直接受到绿色化学的影响。教师要把绿色化学思想渗透到化学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绿色化学思想。例如,教师在进行某一化学实验的时候产生了少量的二氧化硫废弃物,这时教师就可以用活性炭吸附这些二氧化硫气体,在处理废弃物的同时对学生讲解二氧化硫的危害,这样则能更好地体现出绿色化学的思想。

2.3 将绿色化学思想延伸到课堂之外

除了在课堂上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外,在课后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绿色化学教育。教师可以开展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课外活动,也可以为学生布置能体现绿色化学思想的课后习题,但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寻找与生活相关的绿色化学。

总之,化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一定要坚持绿色化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将绿色化学思想充分渗透到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并深刻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长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J].少儿科学

周刊(教学版),2014(6):151-151,152.

[2] 陈平平.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

学习・中旬,2015(1):102-102.

第3篇: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绿色科技: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陈凡,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沈阳110004;白瑞,东北大学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生。辽宁沈阳110004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015-04

在中共十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强调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绿色发展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马克思、恩格斯与我国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思想中都蕴涵着丰富的绿色发展理念,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产生、发展与成熟三个历史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产生

绿色发展是不同于传统“唯经济增长”发展观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理念。资源与环境现实是其前提与内生变量;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其核心目标;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绿色新政、开展绿色教育、加强国际性绿色合作是其实践途径;绿色科学技术创新是其支撑力量;绿色文化与生态文明是其精神内核。

早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马克思、恩格斯就敏锐地意识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潜伏着巨大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虽然当时二位伟人并未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的概念,但在他们的哲学与经济学思想中隐含着丰富的绿色发展意蕴。笔者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产生阶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中对人与自然一体性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哲学基点。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自然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界就他本身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同时也强调人与自然以劳动为中介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被人化”,这就说明人与自然是一个休戚相关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完成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农业和工业生产中资源浪费、自然破坏、环境污染等现象的描述饱含着强烈的绿色批判意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的逐利本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性:因为林业收益周期长,所以并不受资本家的青睐,反而“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它所起的相反的作用,即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所起的作用则微乎其微”。恩格斯多次描绘工业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与劳动者恶劣的生存与工作环境,“它(乌培河)那鲜红的颜色并不是来自某个流血的战场……而是完全源于许多使用土耳其红颜料的染坊”,而工人则“在低矮的房子里劳动,吸进的煤烟和灰尘多于氧气”等。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意识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反生态性与反人道主义,在对其无情的揭露中表达了对自然环境与工人境遇的深切关怀,同近现代的绿色生态环保运动志趣相同。马克思提出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消解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解。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共同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目标。

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原料利用率、促进资源的循环使用,这些观点蕴涵着以科技支撑绿色发展的思想。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料的缺乏与价格的提高,对生产与生活废物的回收利用逐渐得到重视,而正是由于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肯定并赞扬了自然科学上的新发现与技术上的改良对资源循环利用起到的重大支撑与推动作用。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所留下的只是有关生态学或生态经济学的朴素遗产。并没有对绿色发展理论作出系统化的分析。但他们关注环境污染问题、提倡资源循环利用、肯定科学技术在生产方式变革中的作用、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解的思想都饱含着绿色发展的意蕴,寓意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产生。

二、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针对不同时期我国生态环境的客观实际与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不断探索符合国情、世情的国家发展道路。对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也有了更加科学、深入的认识。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曲折探索中意蕴渐浓。这一时期属于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发展阶段。

(一)朴素的绿色发展思想

1.认为自然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他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前提,没有充足与高质量的原料,农业和工业活动都无法有效展开,总之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一体性思想的继承,也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正确认识。

2.提出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治国与开发利用新能源。他说,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在生产和基本建设方面,必须节约原材料,适当降低成本和造价,厉行节约。同时,还提出要大力开发利用新的、清洁能源,例如沼气又能点灯,又能做饭,又能作肥料,要大力发展。可见,已经意识到,开发新能源,利用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对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损害的重要作用。关于节约与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可再生新能源的观点符合绿色发展所提倡的生态生产的基本理念,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先声。

3.重视水利建设与绿化事业,提倡综合改善生态环境。在对历史的经验总结中看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只有进行流域治理、搞好水利工程建设才能彻底解决水旱灾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深刻认识到森林对改善气候、防止水土流失、支持农业和工业生产、改善人民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重要意义。他曾说,“没有林,也不能称其为世界”,并殷切表示“南北各地在多少年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情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广泛开展水利建设和植树造林运动,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生态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急于改变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在后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在人口控制和环境污染方面也有过片面性认识。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的时代特定性。在总结教训的同时,更要肯定关于勤俭建国与绿化祖国等观点的科学性与启示性,它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的认识与实践先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雏形。

(二)邓小平的协调发展观

1.邓小平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的思想,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邓小平认为,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管理好我国的环境,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所以,在制定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战略时,邓小平总是把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考虑。另外,他在继承绿化祖国的思想基础上,更把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上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提出要继续坚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出追求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内含了绿色发展的理论精髓。

2.邓小平提出生态环境建设需要长远规划,走法治化道路,这是绿色新政的雏形。他认为生态环境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远规划,“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而这一长远规划不但需要政策引导,更需要法制保障,“加强环境管理,要从人治走向法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制定了森林法、海洋保护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全国性、地方性的法律法规,结束了新中国环境保护无法可依的局面。

3.邓小平主张“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认为生态环境建设也要靠科学与教育,提出了绿色发展的推广方式。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尤为关键,他提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而基于我国人口、资源的现实国情,邓小平提出我们不能走西方国家崛起的道路,要寻求资源耗费少,环境污染小的发展渠道,必须积极发挥先进科技的自身优势,使其成为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同时,邓小平坚持要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大家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邓小平主张通过科技与教育推动经济和环保事业发展的理念与绿色发展思想要求树立绿色意识、依靠绿色科技的主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内涵。

(三)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1.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进入20世纪90年代,资源与环境问题愈加突出,是否有一种发展方式能够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针对于此,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可持续发展本质上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发展的代内与代际间的关系问题,这与绿色发展的根本目标相一致,是绿色发展的应有之义与重要内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对邓小平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思想的深入诠释与全面超越,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

2.环境保护要走多样化道路。首先,强调环境保护要坚持群众路线,不但要通过教育和宣传,还要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动员群众参与环境保护。他还强调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解决关系到人们生活的环境问题中去,环境保护必须着眼于人民利益,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同时,继承了邓小平关于生态环境建设走法治化道路的思想,强调要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各项工作都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加强法制教育与法律监督等。此外,还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而这些全球性问题的逐步解决不仅要靠各国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际上的相互配合和密切合作。的这些理论观点为加强环境保护的实现路径提供了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新思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深入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成熟

进入21世纪,全球性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愈加严峻,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绿色增长等概念逐渐成为定义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关键词。在全球性绿色发展浪潮下,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了符合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现实的科学发展观,并强调我国也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走向成熟。

1.科学发展观蕴涵绿色发展实质。长期以来,我国将GDP作为国家发展速度的衡量指标,在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资源与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危害。为此,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它建立在唯物史观和辩证自然观相统一的理论基础上,既要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又要求生态、经济、社会这一有机整体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体现出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本价值取向的双重统一,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实质之所在。以科学发展观“引导我们变黑色发展和崛起为绿色发展和崛起”,是由科学发展观的绿色特质和绿色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也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发展属性和特征。

2.以科技创新驱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绿色发展的实现途径。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具有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特点,符合绿色发展的本质要求。强调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中共十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只有发展好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才能彻底扭转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要保证绿色发展的有效进行,还强调突破能源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改善生态环境,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创新节约资源能源,走节约型发展之路,建设节约型经济社会,构建节约型发展模式,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3.生态文明即绿色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的最高要义。在中共十报告中,党中央提出要实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在内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更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绿色发展不仅是经济领域发展观的科学转变,更体现出社会价值观的生态化趋向以及公众绿色意识的觉醒。反映了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的追求。以人为本发展、以生态为本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发展,它们都是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基本内容。可见,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理念的精神内涵,也是绿色发展的最高要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由此可见,自中共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科学发展与绿色发展的新思想与新论断,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创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绿色发展的科学轨道,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走向成熟。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为哲学基础,历经我国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断探索、深入发掘与科学总结,在复杂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成熟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包含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核、生态文明的文化精髓,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新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指导,是实现绿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国家经贸委可再生能源发展经济激励政策研究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经济激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10]论林业(新编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1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中共中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邓小平论林业与生态建设[J],内蒙古林业,2004,(8)。

[14]邓小平年谱(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5]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第4篇: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66―01

绿色化学观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绿色化学可以预防化学污染。所以,随着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的到来,将绿色化学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已迫在眉睫。高中老师应承担起向祖国下一代传播绿色化学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时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将绿色化学观贯穿到教学中,贯穿到实验中。

一、绿色化学观与高中化学

要想在教学中贯穿绿色化学观,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绿色化学观。绿色化学是指对自然环境无害的、清洁的、友好的化学。绿色化学观倡导在化学转换的整个过程中和结果里低污染,低排放。绿色化学要求尽可能提高原子的利用率,要有效预防污染的发生。所以说绿色化学观是针对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指导观念。绿色化学观又包括绿色化学的发展观、绿色化学的价值观,绿色化学的道德观和绿色化学的教育观。

绿色化学的发展观是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对污染物的控制和对废物的排放,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注意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绿色化学的价值观指人们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对化学与环境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绿色化学的价值观要求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相平等的观念,将绿色化学观作为重要的教育指导思想。绿色化学的道德观是在现代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产生的,高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加深对绿色化学观的认识,要认识到绿色化学不仅是社会化学工作者的任务,也是整个化学领域的责任和义务。高中化学教师有责任向学生传授绿色化学的思想和知识。绿色化学的教育观要求教师将绿色化学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培养绿色化学观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也作出了相应的改变,现行的高中化学课本有关实验的部分可以说充分体现着绿色化学的思想。比如说删除了一些对危险的、有害试剂的相关实验,对其他实验的试剂用量也给出了明确的规定。新编的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本引入了试剂用量少、排出的废物较少的实验,同时在实验中也介绍了尾气和废液的处理方法。高中化学实验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化学观的重要一部分,为了能更好地培养绿色化学观,在化学实验时应记住以下几点:

1. 做微型化学实验。微型化学实验并不是对化学实验简单的减少用量,而是在微型条件下重新设计实验,使实验达到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节能减排的目的。微型化学实验一般对试剂的需求量较低,节约了药品。同时实验装置也更加简单易行,容易操作。有的微型化学实验甚至利用生活中的废物来进行。比如用药品使用后的铝板代替滴板,这样对废物进行利用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微型化学实验体现了绿色化学的观念。

2. 规范化学实验。高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实验时要注意规范性,对前期实验药品的取用步骤和后期废料的处理都要严格规范。比如在闻气味时注意开口不能过大,防止有毒气体的泄露;取药品时不能取量太多,以免造成浪费:对于实验所产生的废液要按类倒入不同的回收容器中,然后进行无公害处理;对于废气要进行吸收处理,如在学习氯气制备时,实验后要用氢氧化钠吸收多余的氯气。

3. 串联化学实验。对于一些有联系性的实验,教师在设计时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这样能避免重复实验步骤,减少对实验药品的浪费。比如,在做浓硫酸和铜的反应时,观察完反应过程还可以利用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硫做二氧化硫使品红褪色的实验。这种利用实验产物去做下一个实验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思想。

4. 微视频展示实验。对于一些药品用量大,污染厉害不好控制的实验,教师可以录制成微视频,录制时要逼真全面,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上课时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化学实验的同时减少对药品的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第5篇: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学生;绿色化学;高中化学

一、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前言部分明确提出:“化学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化学工作者通过长期的总结与研究提出了“五 R”标准(减量 Reduce、重复使用 Reuse、循环利用 Recycling、拒用 Reject、再生 Regeneration)和十二条应用原则(防止污染优于污染治理;提高原子经济性;尽量减少化学合成中的有毒原料、产物,设计安全的化学品; 使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和助剂;合理使用和节省能源;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消耗性资源合成化学品;减少不必要的衍生化步骤;采用高选择性催化剂优于使用化学计量助剂;产物的易降解性;发展分析方法,对污染物实行在线监测和控制;减少使用易燃易爆物质,降低事故隐患)。绿色化学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中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绿色化学能很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思想,而历年的高考题也往往体现绿色化学的思想。因此,中学开展绿色化学教育与研究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主要有以下的几种途径

(1)原子利用率的问题。原子利用率是指化学反应中目标产物的摩尔质量与化学反应式中按计量所得物质的摩尔质量之和的比值。(高中教材定义为:期望产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比)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这时的原子利用率是100%。

高中化学在必修二第四章最后一节的内容中以生成环氧乙烷为例讲述了原子利用率的概念及应用价值,书中分别用两种不同的途径经由乙烯来制取环氧乙烷,分别为氯代乙醇法和银催化法。前者经由两步进行,除生成环氧乙烷外还有CaCl2和水等副产物,而银催化法则可由氧气和乙烯一步反应制得。学生可以清晰理解原子利用率的含义并准确地应用,并做到由此及彼,可以自己或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原子利用率高的反应类型,深化固化知识点。

(2)能源问题。“能源危机”一词在现今的社会总出现的频次在逐渐递增,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能源也是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又一重要内容。

①能源的综合利用。能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在目前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能源的综合高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化学阶段对能源高效利用的要求是掌握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学生要从物理(例如简单的粉碎或变温分馏)和化学(能源深加工)两方面熟练掌握能源的综合利用,建立起简约高效的原则,并培养以简约高效为原则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从而体现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教学中的渗透。

②替代能源的开发。依靠能源的综合利用仅能暂缓能源紧缺的问题,因此除了对常用化石燃料高效的利用之外,还需其他的途径来解决日益紧张的能源问题。由于化石燃料均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在慢慢地耗竭,替代能源的需求就越来越多。要培养学生建立完整的绿色化学理念,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常见的替代能源。替代能源是指以新开发利用的能源替代以往长期使用、目前广泛使用的能源。当今狭义上是指一切可以替代石油的能源,广义上是指可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海洋能等。

(3)清洁生产问题。清洁生产的定义为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中一类生产方式。而高中化学对清洁生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实验设计上,包括原料为无毒无害的可再生资源、产物为环境友好产品(安全、能降解、可再利用)、应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剂、应用无毒无害的溶剂等。如元素化合物章节制备硝酸铜实验设计为例,两种途径分别是铜与浓硝酸反应直接制取以及铜在氧气作用下生成氧化铜再与硝酸作用而生成硝酸铜。在理解了清洁生产理念之后,学生就不难理解第二种方法才是安全可行的。此外,清洁生产理念还可以帮助学生推导位置的反应现象及原理。作为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由于知识点范围的界定,使学生对于某些反应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可通过基础原理而推测未知的结果。

(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问题也是高中化学绿色化学理念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在必修还是选修教材中都有不少的篇幅来说明讲解,其内容贯穿整个无机和有机反应。

①常见的有毒气体。高中对有毒气体都有明确的讲解,如氯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类物质如果任由排放到大气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污染源的来源、污染原理以及污染危害,以便通过化学的方法将可能存在的污染源阻断或治理已形成的污染。高中实验中最常考查的是尾气处理问题,主要包括处理药品以及处理装置。因此,实验时除了体现防止污染环境之外,还要体现实验安全性原则,这是绿色化学思想的综合应用。

②水体污染也是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方面。高中阶段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氮磷富营养化以及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方面。其中,重金属污染考查的频次更高,要求学生了解常见污染离子及特性,并根据各离子自身性质和绿色化学理念合理选择适当的除杂试剂,做到除去杂质且不引入新杂质,尽量做到回收再利用,简约、安全、高效。

以上绿色化学理念无论是未来的生产生活中还是在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对高中生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树立起绿色化学的意识,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绿色化学理念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各化学教学环节中去,使学生建立起高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01(1).

[2]苏豪.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绿色化学的教育途径[J].数语外学习,

第6篇: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银行业 生态文化 绿色转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文化模式则以内在的、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和规范着每一个体的行为,赋予人的行为以根据和意义。[1]就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而言,它背后就是一种文化的支撑,即一味追求自身发展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中心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寻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即生态文化,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革命。银行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企业,其价值观和具体表现不仅事关自身形象的树立和可持续发展,也关乎其他企业的“绿色”表现,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格局。[2]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研究银行业的生态文化培育问题是极其必要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银行业生态文化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生态文化,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不同学者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给出了不同定义。余谋昌(2003)将生态文化分为广义生态文化和狭义生态文化。从广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从狭义理解,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 [3]张保伟等(2006)认为生态文化是最优化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所反映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理论。[4]面对生态危机,企业开始转变观念,转变工业文明时期单纯攫取自然的发展模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培育企业生态文化。所谓企业生态文化,是以生态文化为指导思想,并将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是以发展清洁生产为基础、以开展生态营销为保证、以满足需求为动力,实现企业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文化。[5]银行业生态文化,是指银行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使银行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和谐统一的状态,逐渐实现共同认可的生态精神文化、共同遵守的生态制度文化以及人类、自然、社会共存的生态物质文化和生态行为文化。

生态精神文化主要是指银行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意识的普及,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观、将环境责任纳入战略管理体系、积极开展生态价值观的传播与宣传活动等;生态制度文化包括银行自身的“绿色”制度,如日常运营低碳管理制度、绿色审批制度等以及对诸如赤道原则等国际环保原则的认识和实施;生态物质文化是银行业培育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包括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专业从事环境管理工作的人员、环保金融产品等;生态行为文化是银行业培育生态文化的归宿,具体表现在投放绿色信贷、进行绿色采购和绿色办公、环境责任报告、从事环保公益活动等诸多方面。

二、银行业培育生态文化的动因分析

(一)制度动因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各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例如1980年美国政府出台了《全面环境响应、补偿和负债法案》,根据该法案,银行必须对客户造成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并支付修复成本。在中国,2007年7月30日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了一项新的信贷政策即绿色信贷,各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旨在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为生态保护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完善金融工具。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为银行业生态文化的培育释放出积极的信号,银行业必须将政策性风险纳入其决策考虑因素范围内,加快培育生态文化,响应监管部门和政府的减排要求和号召。

(二)经济动因

在市场经济中,银行作为“经济人”自然要追求利润,银行业培育生态文化的经济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银行业面临的环境风险日益增加,影响其信贷安全。为了规范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行为,避免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很多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项目建设前的环境评价、项目建设中污染物的排放标准等问题提出诸多要求,很多项目由于不符合相关环境标准而被要求整改甚至终止。银行作为信贷方,将承受客户转移的风险甚至承担连带责任,这势必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二,环境产业市场空间巨大,绿色消费需求旺盛。根据环境保护部的预计,“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每年将以15%到20%的增速发展。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等金融部门的支撑,银行若能发挥管理风险和资金融通的特长,将节能、环保与专业服务有机结合,将产生巨大的信贷杠杆作用和示范效益,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和利润增长点,实现商业利益与环保公益的良好结合。[6]第三,媒体、各种环保非政府组织等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监督银行行为,对银行经营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予以曝光并施加压力,这不但会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会影响银行声誉。声誉对银行来说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对银行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银行各项业务的展开都以良好的声誉为基础。

(三)道德动因

任何一个企业,只要生存就必然要追求经济利益,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并不能否定企业的“道德人”属性。1759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这本书中,抽象化出了“道德人”这个概念,即同情心,正义感(合宜感),行为的利他主义倾向也是人性的重要方面。目前,诸如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都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密不可分,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银行也开始认识到自身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中责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生态文化对银行业绿色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一)生态文化促进银行业进行绿色创新,提升绿色竞争力

面对生态危机,将环境与金融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金融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环境金融应运而生。企业文化在创新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孙一民(1998)认为,创新文化决定着企业创新的价值取向,是企业创新动力机制得以形成和高效运转的环境,是现代企业创新活动效率和效益的源泉。[7]李劲松(2007)从企业员工角度分析了文化对创新的作用,他认为文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企业的长期运营过程中,为企业创新创造一种有利的氛围,使企业员工从价值观的层面上认识到创新对企业生存有重要的意义。[8]因此,银行业加快培育生态文化的步伐,形成绿色创新的氛围和环境,进而通过创新提供专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生态保护的需要,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

(二)生态文化促进银行业实施绿色管理,增强绿色竞争力

当今,绿色、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运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然而,许多企业对绿色战略的实施仍存在较大顾虑,对绿色战略实施的前景信心不足。企业要制定绿色管理战略、进行科学的环境资源管理,首先取决于员工特别是管理者是否具有绿色意识。企业要开发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设计的前提在于研究开发人员有没有树立绿色价值观。企业要开发绿色市场、进行绿色营销,其营销人员对企业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9]银行业培育生态文化,可以加强管理层的绿色管理意识,制定绿色管理战略;可以促使员工接受绿色理念,充分认识到银行在生态保护中的责任,从而达成共识,保障银行业绿色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生态文化提升银行业声誉,增强绿色竞争力

银行培育生态文化,打造绿色银行,向外界传达生态绿色理念,可以形成独特的绿色软实力,使银行获得良好的声誉以及各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增强绿色竞争力。首先是消费者。如今绿色消费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人们选择商家和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是媒体。随着各种媒体诸如电视、广播、报纸尤其是网络媒体等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影响也越来越大。很多企业因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被媒体曝光,严重影响企业形象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此,银行可以培育生态文化,树立良好形象,通过媒体的宣传,提高声誉,扩大品牌影响力。最后是环保非政府组织。目前,各类环保非政府组织已经成为环保舞台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各种环保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公益性和独立性的三个基本特征,他们在某些国家已成为“公信力”最高的组织。2008年,《经济观察报》举办了2007年度中国最佳银行评选,全球环境研究所、绿色流域、自然之友等八家民间环保团体向兴业银行颁发了国内首个“绿色银行创新奖”。兴业银行的获奖,对其形象和声誉的提升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相反,环保非政府组织对银行违规行为的揭露也会引起公众对银行的强烈不满。因此,银行业培育生态文化,打造绿色银行形象并将其深入人心,得到消费者、媒体、环保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认可,提高声誉,增强绿色竞争力。

四、结语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型文化形态。企业培育生态文化是增强绿色竞争力、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手段,应该得到高度重视。而现有文献对企业生态文化的研究都较为笼统,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尤其是对银行这一特殊行业的研究较少。本文提出银行业培育生态文化这一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今后仍需结合银行业的具体情况展开深入研究,为银行业培育生态文化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衣俊卿.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J].求是学刊,1999,(1).

[2]朱文忠.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与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J].新视野,2003,(4).

[4]张保伟,吴怀林.关于企业建设生态文化的思考[J].理论界,2006,(1).

[5]徐杰.面向生态文明的企业生态文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

[6]陈雁.我国金融机构面临新挑战:对“赤道原则”的认识和遵守[J].经营与管理,2009,(5).

[7]孙一民.创新制胜现代企业技术创新[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8]李劲松.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生态文化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

第7篇: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范文

一、绿色化学的概念

按照美国《绿色化学》杂志的定义,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而今天的绿色化学是指,能够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通过使用自然能源,避免给环境造成负担、避免排放有害物质.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意义

1.全球存在环境问题,绿色化学理念需要深入人心.根据调查统计,初中学生有近六成的人没有接触过绿色化学,有些教师也缺乏对绿色化学的认识和学习.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绿色化学和绿色生产需要加大重视.这就需要受教育对象对环境保护的意义有深刻理解.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绿色化学,了解绿色化学的意义.

2.绿色化学促进化学工业的发展,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绿色化学理念的倡导,对于实现绿色化学工业生产有重要作用,帮助人们改变对化学产业高污染的传统观念,形成对化学产业正确的认识.同时,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初中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一个基础阶段,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使它扎根于化学价值体系中的责任.

3.绿色化学理念符合新课标素质教育的要求.绿色化学旨在阻止污染的产生,消除由工业产生的废物,保护人民的健康、社会的安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初中化学教师来说,要注重培育学生向正确的价值方向发展,素质教育是重中之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策略

1.在知识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教材已经包含了很多关于环保相关的内容,所以是环保教育的一个可行工具.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隐形因素,将绿色化学理念与化学教学相结合,将课本知识点的教学内容迁移至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绿色化学理念,形成绿色化学意识.

2.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化学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绿色化学,而且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通过结合课本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题目,引导学生用绿色化学的观念进行解答,使学生深入了解绿色化学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层面的习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绿色化学知识解释相关问题,并掌握问题大致解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习题,要求学生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和结论,逐步树立绿色化学意识.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主要途径是引起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思考.绿色化学为主题的实验与过去的化学实验不同,它强调实验过程中使用制剂、反应过程的绿色化,利用药品减少污染物排放,使用对环境友好的制剂,从而改进化学实验,使化学实验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因此,教师应在每个化学实验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引导学生以绿色化学理念开展化学实验设计.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回收实验废弃物或循环利用.

第8篇: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绿色商业,和谐社会,绿色消费

1引言

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无商不活”、“无商不富”已是众所周知的道理。近年来,商业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免费论文参考网。但是,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在享受征服自然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自然资源有限的挑战 [1] 。为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原则,并明确指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商业领域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绿色商业。本文将在简要分析绿色商业内涵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发展绿色商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免费论文参考网。

2绿色商业内涵

绿色商业是21世纪商业发展的主流。它不仅仅是指没有污染的商业,而是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首先,绿色商业要求在商品及销售配套设施等方面体现“绿色”,这是实现绿色商业的基础。其次,绿色商业体现在商流和物流上要实现以绿色文明和环境保护为导向的绿色流通,倡导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最后,绿色商业还表现为在各种商业活动中做到绿色营销 [3] 。具体来说,绿色商业包括:树立绿色观念、搜集绿色市场信息、研制绿色产品、开发绿色资源、获取绿色认证、制定绿色价格、开辟绿色通道、鼓励绿色消费、制定绿色营销计划、开展绿色促销以及重视产品从后消费领域(废弃、淘汰、闲置)向生产领域或再消费领域运转的逆向流通过程 [1] ,等。

3发展绿色商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绿色商业的内涵及其倡导的绿色理念,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而和谐社会又能给绿色商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具体说来,二者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绿色商业内涵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

绿色商业的内涵及其理念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通过理念、技术、组织和管理的创新,能够在商业领域引导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物质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符合“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绿色商业是商业发展的主流,与构建和谐社会一样,也是不可阻挡的时展潮流。

3.2 发展绿色商业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流通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劳动保障、教育公平、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建设、环境治理等等,都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坚强后盾。而商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市场经济国家中,商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依赖因素。在我国,商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日渐显现。1978-1996年,商业产出年均增长9.8%,与持续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平均增长同步。商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所有部门中仅次于制造业,居第二位 [4] 。绿色商业能够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促进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好体现,有利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3.3 发展绿色商业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商业能够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丰富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绿色商业倡导绿色理念,要求企业生产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帮助消费者树立绿色观念,鼓励绿色消费。当这样的绿色理念深深植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意识之中时,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便能够形成一种社会时尚,绿色商业便能够成为商业的主流,社会上便能够形成一种绿色氛围。保护环境,节约和合理使用有限的宝贵资源,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3.4 和谐社会能够为绿色商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等,是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和谐社会能够为绿色商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经济法律体系,在经济生活中,“无法可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偶有发生,绿色商业的发展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知识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使得企业研发绿色产品的积极性不高等。和谐社会具有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从而为绿色商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社会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工人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和谐社会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以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家庭财产普遍增加,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显著增强,对于绿色商业的需求高涨,成为推动绿色商业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绿色商业提倡绿色消费观念。要彻底摆脱传统的消费观念,就要求消费者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非绿色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一方面有助于绿色商业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提高,绿色商业内涵得以丰富,从而为绿色商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结论

商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绿色商业应运而生,并将成为21世纪商业发展的主流,其精神实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高度一致。本文在分析了绿色商业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绿色商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免费论文参考网。发展绿色商业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反过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为绿色商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发展契机,促进绿色商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 汪旭晖.儒家文化与现代商业[J],商业文化,2002.5,48-50

[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2007-04-18

[3] 熊凯.武汉市发展绿色商业的对策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4.3,21-23

[4] 万典武主持,洪涛执笔.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商业理论观点综述(之一)[J],商业时代,2003.2,7-9

[5] 杨守平.超市营销新动向:绿色商业是未来[J],中国工商,2001.10,146-149

[6] 晁钢令.逆向流通——绿色商业新概念[J],中国商贸,2001.5,16-18

第9篇: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范文

1.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公害化学”“新能源化学”,绿色化学相对于其他技术来说还是一个“新生儿”。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生物有机合成,生物化学,分析研究化学等诸多学科。绿色化学是指在生产制造与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有效利用可再生的原材料,避免使用有害有毒的化学试剂。当代的绿色化学则是指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的一种化学技术,通过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能源,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避免有害物质的排放,进而避免对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和负担。运用太阳能源为媒介的光触媒和氢能源的生产制造与能源储备技术的研发,同时考虑到节约能源与资源,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1]。

2.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教育的区别

绿色化学最早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目的只是为了探讨与利用无毒无害的化学原料,以做到最大程度的节省能源,在各种领域实现净化空气和没有污染物的捷径。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量做到零污染与零排放也是绿色化学的一大特点。绿色化学是在实验中通过化学物质间相互转化以形成新的化学物质并为之利用起来,新物质一定是对环境污染或者说污染源很小的一种物质,绿色化学是一种让人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的新理念。绿色化学教育是以未来能再继续发展为前提的一种长远计划教育方式,将科学性和人文自然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绿色化学教育的第一要务以持续发展为前提,最后形成一种新的绿色教育体系,过程中要反复论述人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人与社会”“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正确的认识绿色化学,科学化学教育的意义,做到绿色化学教育带动整个社会的正能量发展。3.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意义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对社会,对环境以及对经济有重大的深远意义,同时,化学中的有害物质是可以被人为的避免的,显现了人的能动性,减少了对大自然的危害。绿色化学也验证了化学教育领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技术性,与现代社会是密不可分同时也是相互作用的,是绿色化学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科学化学的一个新的高峰。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一代,要有意识去研发新能源,做对环境更有意义的绿色化学研究,以防化学实验对社会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做到对环境无污染,无破坏,更好的容纳到绿色化学当中去,为更好的研发绿色化学投身于绿色化学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2]。

二、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策略

1.改进教材实验,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伴随着有害气体,固体或者有色液体物的排放与形成,尤其是一些有毒物质不但直接危害了教师与学生的身体健康,如果扩散到大气中更是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所以,在做一些有毒化学实验中就要将物质所排放的尾气进行及时处理,尽可能的将有害气体进行降解或者把有毒气体进行转化,转化为有益于人身健康和社会环境可以容留的有益物质。能排放出有害气体的实验就是最好的案例,更好的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

2.整理组装实验教材,减少污染宣导绿色化学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先后顺序与步骤,分散合成,做到实验的连续性,上一个实验的生成物可以利用到下一个实验中去,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绿色化学教育起到根本性作用,还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了学生对环境自然的保护意识,在传授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将有害气体转化成无毒气体大大的较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对绿色化学教育的深层次教育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3.推动微型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绿色化学意识

微型化学实验节约药品,实验效果显著,污染小安全系数高等特点,推行微型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可以开发高中生的动脑思考与创造性思维方式,增强了学生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因为是微型实验,所以相对减少了实验中的各种浪费,一个成功的微型化学实验,不仅可以节约实验所用成本,避免了有毒气体的排放,还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绿色化学教育的认知[3]。

4.研发原子经济反应,选对路线树立正确的绿色化学观念

使用原子经济反应最早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化学家提出的,所谓原子经济反应是指原料中有多少原子转化成了产物,而不是产生了废弃物等有害气体,达到废弃物的排放量最小化或者说不排放,将原子的使用程度达到最大化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利用每一个原子,使原子间结合达到既利用了原子又没有排放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