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教学改革与研究精选(九篇)

教学改革与研究

第1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127-01

引言:中学数学的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逐步推进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锻炼缜密的逻辑思维,并为高等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从而进一步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实现学生综合数学问题处理素质能力的提高。本文通过对中学数学的实际研究和探讨,通过逐步推进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回归数学学科的特点。

一、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促进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习惯是进行数学问题处理的一个基本逻辑形式,对进行问题的求解、讲解数学问题步骤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加强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数学教学中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热情,刺激学生进行初中学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日常中学数学学习中积极进行数学思维能力建设实践,在通过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建立数学思维习惯,加强实践结合数学理论知识,从而进一步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2、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促进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进行良好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能够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中学数学教师在形成良好数学教学思维后,会对讲课的内容有更加清晰深刻的认知,并能在数学思维的转化下使教学内容更加简单易懂地传授给学生,能够在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加强学生学习效率,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3、促进师生协同发展、互相进步

促进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良好、新型的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数学思维习惯,不仅对教师本身潜能的最大限度开发有着积极作用,同时能够在教师数学思维模式的带动下促进学生进行数学解题思维的形成,促进了师生协同发展、互相进步的良性循环局面,对于中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二、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措施

1、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是搞好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实现讲授内容从追求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向实际应用型的转变,增强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教师应当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形式,以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积极讨论,自主研究科目,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转变教学指导思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针对教学内容采用实践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化,从而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2、采用小组式的合作教学方法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可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合作学习重点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将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便于理解。同时,能把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同时能够强化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交流思想,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

某初中深入进行的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该初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坚持贯彻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适当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该初中某班级的数学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以及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群体进行了分层,将基础较好的学生、基础中等的学生以及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针对式教学。然后改版机数学教师鼓励同学进行自由一对一帮扶,会在简单介绍数学教学内容后进行工作部署,鼓励学生进行分组合作自主备课,让学生在进行相互合作探究后对数学教学文本进行充分的了解学习之后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授课。这样可以充分锻炼较优秀基础的同学的学习能力,同时加深该部分学生对数学课文文本内容的理解,并对知识的延伸拓展有更深入的研究,通过不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理解更加加强。除此之外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讨性课外数学交流活动,加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学生在进行交流活动时进行自主数学学习,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逐步建立起较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体系。通过将班级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进行有计划的合作交流式教学,使得该班级的数学成绩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进步,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日益增长。

三、结论

推进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有利于教学思维模式的形成,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以及学生的潜能。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能够切实提高师生双方的数学思维能力,并在掌握一定数学理论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运用实践,从而提高整体数学素质能力。本文通过对中学数学的实际研究和探讨,指出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难教的内容。从而推进中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第2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初中化学是以实验建立起来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协助学生对化学原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强化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理念被大力推行,使我国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产生巨大的变革,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也踏上了改革的征程。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积极研究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策略是极为重要的。

一、使化学实验与生活有机整合,以学生的兴致为基点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在素质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渗透的进程中,化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对实验教学方法采取调整与创新的手段,从而为学生拓宽身心发展以及学习能力提升的空间,达到了激发他们对知识学习的欲望,在此基础上为高效性化学实验教学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钢铁腐蚀条件的探究实验”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兴致,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生活中造成金属生锈腐蚀的原因有哪些?”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学生做出“被雨水淋湿的金属会生锈”的回答、也有的学生说“如果金属表层长时间得不到养护,并且处于不间断的使用状态中,就加速了生锈与腐蚀的进程。”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兴致,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去设计“探究钢铁腐蚀条件”的实验课题。

二、使化学实验目标明确化,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实验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与有效运行的依托。本文作者总结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教师设计的实验目标应该简练而明确,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压力,使他们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参与实验教学活动。此外,实验目标的设置应该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为基准。

例如,在“粗盐的提纯探究实验”中,化学教师设置的实验目标如下:(1)使学生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2)协助学生理解过滤法分离混合物的化学原理;(3)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过滤的原理在生活、生产等社会实际中的应用。在实验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学生在实验中能够正确地选择漏斗与滤纸、掌握过滤器正确的组装、沉淀物正确的洗涤以及检验沉淀物是否洗净的方法。在实验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初中生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任务,同时还积极思考:“是否还存在更有效、更快捷的过滤操作方式”这一问题。由此可见,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明确实验目标是根本,在本次实验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进行操作环节。例如,在组装过滤器之时,滤纸要对折两次,放入漏斗(顶角60℃)时,其尖角与漏斗壁间有一定的间隙,但其上部应该完好贴在漏斗壁上,此时组装成的过滤器比滤纸整体表面都贴在漏斗上的过滤器的过滤速度更快;并且学生在对滤纸对折时,没有将滤纸顶角的折缝压得过扁,使削弱尖端具有一定的强度,为“粗盐的提纯”实验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三、丰富实验内容与形式,使化学实验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化学教师在对实验实施改革措施之时应秉持“精讲多练”的原则,教师的讲解要做到具有针对性与透彻性,使拥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均能学有所得。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中,教师在学生掌握“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一快捷的方法基础上,为了使学生对氧气的性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本次实验实施了创新的手段,即不仅以碳和铁的燃烧实验研究氧气的性质,还增加了“硫和磷的燃烧”这一实验环节,当然因为硫和磷的燃烧会产生污染,所以实验过程中取材是少量的。

此外,丰富实验形式可以采用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除了实验室教学之外,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环境开展实验活动、或者将实验布置为课后作业均是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总之,无论是初中化学实验内容还是形式,多样性与灵活性特征的并存,协助教师落实改革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综合上文,我们了解到初中化学实验生活化、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明确实验目标、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均是实现改革的有效手段。当然,初中化学实验的改革应该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基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师应该彻底地转变实验教学理念,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打造优质的实验教学环境,使其为提升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化学素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 免疫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华中农业大学免疫学研究型教学课程建设项目资助(2007-200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5-02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性强,并与其他学科交叉明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免疫学是一门概念抽象、逻辑性强的学科,学生普遍认为免疫学深奥、难学。如何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实验动手技能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一直是我们探索与改革的重点。经过多轮的调研、实践与反馈,本课程组探索了一套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开放式考试三位一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免疫学理论的研究型教学

1.1 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教学效果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然而多媒体教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而且在传统的教学尤其是合班上课中,经常出现“原理概念满堂灌”的现象。在这种课堂中,教师从头到尾唱主角,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是否听懂;学生往往只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较差[1]。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必须实现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的转变,引入学生参与式教学,将教学组织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转变,让大学生走上讲台,而老师则主要起好引导作用[2]。

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摸索,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成功地引入学生“参与式”教学。在这种“参与式”教学中,课题组教师结合国内外免疫学研究热点、动态以及与免疫学相关的社会生活事件,拟定了一些主题,如“三聚氰胺”、“甲型H1N1流感”、“器官移植”、“奥运会违禁药物”、“艾滋病”、“疟疾”、“有机磷农药”等,并将学生分组,自由选题,通过课后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拓展式学习,安排两学时的时间由每组学生推举代表讲解各组制作的PPT。在参与式教学中,台上的学生或娓娓道来,或热情洋溢,将理论学习联系科研或生活实际,通过科学问题的提出、研究内容的归纳与分析,最后都能提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台下的师生参与讨论与点评,收获都很大。这种“参与式”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将教师的课堂灌输变为学生课后拓展、师生共同探究。通过学生上讲台,师生互动,教师转变角色,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学习基础上,而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多年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学生主动式学习的兴趣提高,并通过课外学习延展了课堂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且,我们在教学中将我院熊立仲教授提出的“千问计划”的教学组织形式也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或课后查找资料来回答问题。有的问题虽然是目前暂时回答不了的,但为他们以后探索研究这些问题播下了种子[3]。

1.2注重与研究型教学相适应的免疫学内容调整与更新

在教学内容方面,免疫学课程过去主要讲授免疫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技术,根据教学大纲的框架来实现既定的目标。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发展日新月异的学科来说,完全按照以前的知识结构来设计教学内容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一方面,我们根据课堂需要经常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打破“重近代经典内容、轻现代新科技知识”的传统,精选经典教学内容,在内容上更要力求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免疫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加大新内容的份量。另一方面,结合笔者的免疫学相关研究内容和成果引入课堂,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为学生探索新事物、培养乐于创新的精神和习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 。

表1与研究型教学相适应的免疫学实验课内容调整

同时,通过单独设置免疫学实验课,对课程的理论与实验内容进行整合,补充了间接法ELISA实验,并采用酶标仪对ELISA结果进行检测,强化了实验教学的先进性和新颖性。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则强调实验顺序的连续性、实验内容的密切衔接(见表1)。在免疫学实验中,学生以基因工程技术超表达的蛋白为抗原,以小鼠和家兔为免疫动物,每班每人都能得到抗血清制备和ELISA检测的实验技能训练,加深了对免疫学方法原理的深入了解。

2.以科研课题形式设计实验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1将实验内容与科研课题、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毕业论文和兴趣小组等科研活动有机融合

免疫学实验内容被整合成一个综合大实验后,类似于一个小型科研课题,是一种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一体的初步科研训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研探索者的角色融入到实验中,加强了实验的科研训练目的。在课余,我们还注意收集一些能用免疫学实验解决的科学问题,如某些教师想用表达的蛋白来免疫获得相应抗体、某个研究生正在制备抗血清用于免疫印迹杂交、某些SRF项目正在研究的对象可作为抗原等,将学生正在接触或即将接触的科研课题与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学生更能体会免疫学实验技能的重要性,会更能有准备地上好免疫学实验课,避免为了做实验而实验,为了修学分而做实验的消极态度[5]。

2.2以自身血液为标本,与社会实际加强联系,提高学生动手的兴趣

在间接法ELISA孵育等待的过程中,我们穿插安排了血型鉴定的兴趣实验。在实验中让学生亲手采集自身血液,研究自己的血型。实验完毕后将本班同学测得的血型做一统计,并与献血、中国的血库供应情况、血型改造等相关信息联系起来。这个与自身相关的兴趣实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3要求学生以论文格式提交实验报告,为科研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第一次实验课上,让学生明确本实验类似于一个小型科研课题,并要求学生以论文格式提交实验报告。对于即将迈入大四,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学生来说,写论文比写一般的实验报告要难。因为,前言部分需要他们去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材料与方法部分要求他们了如指掌;实验过程中要求观察更加细致全面;所有实验结果要求及时实事求是地纪录;实验后要求对结果运用因果关系、现象与本质等关系去推理分析,运用理论知识去认识讨论各种本质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关于本实验或整个综合实验的本质的完整的认识。如此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能较好地激起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研作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写作能力,从而达到了研究型教学的目的[6]。

3.实行开卷考试,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科教学改革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考试改革。生命科学的一些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基本上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采用一般的闭卷考试,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仅仅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而不是通过灵活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弊端。因此,本教学团队结合我院考试改革的要求,在考试方式上做了一些改革,对免疫学开卷考试进行了一些尝试。考试题目结合当前农业、医学、环境和食品等领域与免疫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如针对瘦肉精的安全检测或禽流感病毒的检测等,如何建立快速灵敏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在考试内容的灵活性和题目的多样性上下工夫,使之更全面地考察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结语

为社会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是我校大学本科研究型教学的重要理念。免疫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开放式考试三位一体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已在我院共70个自然班(四个本科专业、连续七届)的免疫学课程中应用。从各方面反馈的信息中我们发现,参与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的兴趣,为学生的科研探索播下了种子;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使教师转变了角色,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融会贯通地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开卷考试和科研论文的写作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提高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如何进一步强化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教材编写和特色教育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免疫学的教学质量,是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红. 研究型教学视野下教师角色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 19(1):2226

[2]盛清,张耀洲,丁海琴,等.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1, 1(2):1418

[3]段德君, 柳俊, 江珩. 生物学本科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与成效[J]. 中国大学教学, 2008, 7:8788

[4]李著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5457

第4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种子科学;实验教学;改革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种子工程的实施,种子科学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在农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目前国内外高等农业院校都开设有种子科学方面的专业课程。在调研我校种子科学实验教学运行的现状和学生对实验课反馈意见后深深感受到,种子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关系到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和技术、农学等专业的目标定位,而且更重要的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办学特色的形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反过来影响社会对相关专业的认同,从而造成就业难的被动局面【l~。

1种子科学实验教学改革背景

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农学院农学专业中开设了“种子学”课程,随后学校又于2003年分别在植物科学和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两个专业设置,并相继增加“种子生物学”、“种子检验学”等专业相关课程,现每门课程平均总学时48学时。相应地,“种子学实验”、“种子生物学实验”、“种子检验学实验”等分别附设在各有关课程之中,实验学时l6学时,实验课程教学一直以来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按阶段、分科进行。

国内其他高等农业院校的情况基本类似。

我们在多年实验教学的实践中发现,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以下弊端:(1)严重影响了相关学科间内容的互相交叉、渗透与融合,使学生对学科在不同情况下产生的变化缺乏全面的、系统的观察与认识。(2)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教学,每门课程的实验学时相对较少,使得一些应用性、设计性强的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受到极大的限制,影响了对学生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3)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采取教师首先准备好所用的实验材料、调试好所需仪器并将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学生进入实验室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操作。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流程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学生甚至不了解实验原理而盲目操作。因此学生对实验课往往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对实验课投入的精力较少。

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方面限制了学生对“种子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掌握的系统性、全面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挥和创新力的开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因此,目前的实验教学模式必须随形势的发展而变革。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合理的种子科学实验教学模式,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2种子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优化种子科学和技术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独立开设种子科学技术实验课,基本形成符合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要求的实验种子科学和技术教学体系,将基本理论学习、实验技能、综合能力训练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融为一体,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建立新的教学体制打破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对种子生物学实验、种子检验学实验、种子学实验等三门实验课的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实现学科间教学内容的互相交叉渗透,设立一门独立、完整、系统的种子科学实验课,独立考核。使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本着“删重、增新”的原则,优化实验内容,淘汰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一些操作性、应用性、设计性强的实验和一些综合性实验。编写《种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分三阶段进行:(1)基本技能实验阶段,仅保留少数经典实验,作为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媒介;(2)综合性实验阶段,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3)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阶段,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研工作的体验。教学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并让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3开设多层次种子科学实验教学模式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我校农学院的专业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增加。我校现有的农学专业、植物科学和技术专业、种子科学和工程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种子科学和技术基础课,但不同的专业对种子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同,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就要体现出来。如将种子科学实验教学分为“实验学1”和“实验学2”两部分。

“实验学l”,授课对象是各专业的本科生,其内容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通过综合实验和部分设计性实验,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实验学2”是在学习“实验学1”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以及实验方案设计训练,授课对象是植物科学和技术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

2.4建立种子科学实验的多媒体教学体系采用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讲解仪器设备的设计原理与使用规程,演示实验方法及标本制作,对指导、帮助学生应用实验仪器。将主要作物种子发育过程、种子生产过程、种子加工重要环节、种子质量田间检验资料等进行录像播放,提高对这些实验的直观、具体的认识,并加深印象和理解,还可以避免因生产季节的影响造成的部分实验环节的延误。同时利用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进行详细的讲解、演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可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3种子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特色

3.1针对性和实用性强通过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种子科学技术实验教学运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教学实践中。

3 2系统性和综合性突出

从种子科学和技术实验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实验课程建设、能力培养以及实验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实践改革。

3.3实践性和实效性强

改革实施的各个方面(包括方案的制订、实施、运行机制、并上升为实验模式等)都要纳入具体的实践中进行,以便取得经验、解决相关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种子科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意义4.1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整体师资水正种子实验课独立设课,有利于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改革后的种子实验涉及的知识面宽,现有教师可能很难承担全部的实验内容,结合学校和学院建立的资队伍建设机制,将会更加有效地激励在职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4.2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传统种子实验课程的从属地位,可以克服学生只重视理论课而轻视实验的倾向,有利于建立新的教学体制,同时回避了教学内容的的不必要重复,节约学时,有利于提高种子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3有利于建立教学新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实验课的合并,将有利于提高教师、实验室、仪器设备等实验资源和教学经费的利用率,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4 4有利于学生的联动性。加强高等农业院校种子科学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从学生的角度看,该研究将对我校种科专业、植科专业、农学专业2008级、2009级近300名学生产生直接影响,也会对整个高等农业院校种子科学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5结语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改革对于推进和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实验教学改革又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需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和具体情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探索刨新型人才的实验教学培养模式,促进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的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构建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5-61。

第5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1.1一般资料

以我校2013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作为研究试点进行改革。主要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该2013级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400名学生分别入选对照组(年龄18~22岁,男76人,女124人)200人和实验组(年龄18~22岁,男78人,女122人)200人。两组学生均为高中起点,全国普通招生,学制3年,年龄、性别比例、教育背景及以前学习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由相同教师带教,具有可比性。

1.2实验方法

对照组按以前传统内科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实验组则按照改革后的内科学实践教学新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包括按照《临床助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要求和基层医疗机构对全科医师内科技能的需要,重新调整内科学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学时比例为1∶3,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点渗透人文关怀教育内容,突出内科学能力、素质培养与理论应用并重的原则,尤其注重实用性;规范优化实训项目,制定《内科学实训课程标准》《评分标准》与内科学实训课学课件,用于更有效地指导教学;融诊断学技能于内科学实践教学之中,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大力开展床边教学,分组讨论,小教室授课等特色教学方式)。教学结束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考核,并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践技能考核成绩。课后发放问卷调查。

1.3评价方法

以百分制形式统计两组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并自行设计问卷,围绕该实践教学新模式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人文素质、提高了临床实践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课后发放问卷,学生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考试成绩比较对照组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平均分数为(75.78±2.4),实验组实践技能考核成绩平均分数为(90.76±3.2),两组平均成绩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第6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液压与气压传动》是一门从事机械行业及其相关行业必需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方面。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如果学生还用学习基础课的方法显然是不适用,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培养目标认识不清、教学方法局限性,使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教学内容缺乏联系实际的具体问题,如缺少液压系统的安装及调试和故障分析等内容;(2)采取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因材施教,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学习被动,缺乏自主学习,应试;(3)缺乏实验课与理论教学内容的呼应,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专业的成长;(4)“期末一张卷”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考核。基于上述原因,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以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因此本研究推行教法、学法、考法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能力为先”注重实践教学―“实践为上”,课堂教学“互动为基础”,针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淡化理论、强化应用、知识适度够用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一定的问题。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的能力。

改革教学内容不是孤立的,应与教学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招收生源紧密结合,内容上更新新技术、新观点,增加专业课实践环节。如根据煤炭企业对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优先选择注重实用、贴近实际的教材或是根据人才培养计划编写校内教材和讲义。普通本科教材大多理论性强,并且与生产实际脱节。《液压与气压传动》这本教材,第三章液压泵,书中介绍了泵的压力、流量、效率等性能参数的定义和公式,接着用大量篇幅介绍各种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笔者认为泵和马达的性能参数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应适当增加与此相关的例题,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各参数的定义和单位。泵的种类很多,在课堂教学中可选择工程机械中常用的做详细介绍如叶片泵,其它类型建议以探讨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其它类型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特点。

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充分体现“因材施教”。课程开始阶段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随着课程的深入进入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将工程项目交给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同学间的讨论最后得到结论,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学方法是多样性的,应该有组织有针对性学习、研究、总结、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经验,深化教学改革。

(1)讨论式教学。

教师提出问题,创造问题情境,激发疑问,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这种教学法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将学生进行分组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探讨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应避免离题,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避免过难或过易的问题,教师应注重总结和评价即在讨论结束时老师及时归纳各方观点,肯定正确的,剖析错误的。这种方法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传统听课到独立的思考,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最宝贵的发现问题的能力。

(2)对比式。

对于液压与气压传动这门课程的学习,知识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规律可循,善于总结,归类知识,对学习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液压泵工作原理的学习时,根据结构的不同泵可分为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齿轮泵又分为外啮合和内啮合齿轮泵,教师讲授外啮合齿轮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内啮合的工作原理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各自的优势特长,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讨论、分析新的问题,讨论时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讨论后每组派一名同学介绍它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最后老师补充分析重难点。分小组讨论时对课堂人数有一定要求最多不要超过60人。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性,小组同学间的讨论更有利于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了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探究式教学形式。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为此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营造出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工程项目中,设想为设计者,工程师,而乐于学习,乐于研究。例如掘进机是采煤的主要设备,掘进机液压系统存在泄漏又是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如何解决泄漏问题呢?在课前将问题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分组讨论,派代表汇报,先汇报根据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分析结果,再汇报通过查阅文献,参考书等资料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分析和质疑进行解释,特别注意对于工程实际问题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鼓励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种方式的教学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有重点、难点,在研究教学大纲、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的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开展。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思路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开启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4)多媒体教学。

在之前的专业导论中学生已对厂矿中的大型设备、机械零部件、机床有一定感性认识,给学生编制有实景、有动画、有图像的课件,将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大大的改善教学效果。在编写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每章ppt上的文字不要太多,尽量多用插图、视频、动画,使其生动形象。例如液压与气压传动这门课程,关于外啮合齿轮泵的工作原理,用文字叙述很繁琐又难于理解,利用多媒体教学动画就非常形象,直观,易懂,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其工作原理,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理论学习的有效手段,实验可以很直观看到液压系统的各个元件,及其回路组成,因此增设实验课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实验多数为演示实验、验证实验,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安装,基本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动的完成,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基本缺失,达不到人才培养要求。笔者认为实验教学改革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实验学时,使各个实验之间有关联,有持续性,使实验与理论课相互呼应;(2)改进实验项目,如液压元件的拆装实验,学生既可以结合工作原理又锻炼动手能力;(3)实验室开放,增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外科研活动的一部分,组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梳理相关信息,自主选题,设计、搭建典型回路,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实践中遇到问题,通过教材,文献,询问指导教师找到答案,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核方式

液压传动课程考核以“重过程、轻结果”为指导思想,通过将平时成绩、分阶段成绩、技能考核和卷面成绩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系统监控。

平时成绩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即通过课堂表现、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形式来考核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的参与的课堂中来,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从被动听课到独立思考的转变,从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向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阶段成绩以交大作业的形式进行考核即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技能考核是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卷面成绩则是考核学生对知识全面性的掌握及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

第7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校;田径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220-02

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模式日益丰富。田径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某些高校甚至已退出课堂。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在他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就当前普通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高校田径运动教学的改革方向进行可行性研究,旨在探讨高校田径运动教学发展的思路,为高校田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

(一)教学忽视普遍性、健身性

田径作为体育课的课程内容,受到非议最多的地方,是这一项目所具有的竞技性特征。因课堂教学以学习技术为主,运动过程追求极限能力, 体力消耗大,容易疲劳,而受到学生的反对。学生所具备的身体素质与一些田径项目的学习要求差距较大,学生难于适应。教学过程重技术、轻能力培养,教师从教案的准备到教学过程的实施,所体现的基本上是以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忽视了田径课程应该实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为健康服务的课程目标。

1.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新颖性

关于“田径课改革方向”的调查表明,80 %学生选择教学内容,79 %学生选择教学方法,23 %学生选择教学形式。这与大多数普通高校师生的看法是一致的,大多数大学田径教材只是对中学已学过内容的简单重复,且实用性不强,缺乏难度上的递进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易引起学习兴趣 的教学内容,是首先应该改革的。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应变性

目前的田径课教学方式革新少、教法手段变换少、上课模式程序化,体现体育课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技术学习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没有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的活动空间,争取更多的活动时间,创造更好的表现机会。课堂上缺乏笑声、欢乐及学生智力因素的参与。

3.考评体系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田径教材的传统评价方法习惯于量化考评,片面强调“评价只采用量化形式”、“量化比不量化好”。这种统一标准,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使考试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因评分上缺乏弹性机制,教学的一致性要求多,灵活性少,考核上很难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使体育成绩差的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肯定。作者研究表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最想得到的收获是放松(调节)学习的占46.3 %、学会锻炼方法的占32.2 %、掌握运动技能的占 22.0 %、获得较好体育成绩的占14.5 %。由此可见,对学生采用单一的量化考评与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不少学生来说,参与体育课活动已失去应有的轻松和乐趣。

(二)目前高校田径课教学困难的原因

1教学目标定位单一

增强体质、掌握“三基”一般被理解为就是田径课程原有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易出现技术至上的弊端。而实际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也是通过体育教学应该努力实现的重要目标。仅注重技术教学的实质也是一种追求竞技体育的表现,而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极限化、规范化,它只适宜于少数学生,属于培养体育精英,是课程的发展目标。课堂教学则应要求多样化、普及化,主要是让多数学生实现基本目标。

2.项目自身特点的制约

田径中的长跑项目属于周期性运动项目,运动过程中会出现“极点”现象,跑后有的同学会有恶心、呕吐、头晕的不良反应,导致学生害怕上田径课。而其他多数田径运动项目,虽然完成动作所需的时间短,但讲究爆发力,经常重复练习,体力消耗大、易疲劳,且运动单调,没有情景的变化及应对,使得运动过程中人体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反应的注意难以转移,不如球类项目在练习过程中队员之间有配合、交流,运动情景变化多,需要做出各种应对,练习过程生动活泼,激情易于激发,一旦进入状态,即使体力消耗大,练习也觉得不枯燥、单调,对疲劳的注意易于转移。因此,同球类或其他有音乐伴奏的运动项目相比,在趣味性方面,田径项目的运动特点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教学组织更难。

3.教师的教学行动研究滞后

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传统田径教学上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多数教师知道问题的存在,在教学现场也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但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加上许多教师教学工作量大,进修、学习提高的机会少,特别是部分从事田径教学的教师自身缺乏教学改进的热情和教育研究的意识。由此可见,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教师的教学行动研究滞后和应对的措施不力有密切的关系。

二、普通高校田径课程改革对策

(一)改革课程目标,突出“健康第一”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把从事田径运动作为促进健康的一种锻炼手段。技术教学上,根据对象水平、个体的学习需要进行分层指导,不作统一的、过高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朝着“课内增知,课外强身”的方向进行,并在运动实践中,为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感创设情景和条件,增加积极的认知和情感积累,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在运动中都有收获。明确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掌握技术,而是以技术学习为手段,着眼于终身体育,培养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阶段性(大学期间)运动技能目标上,表现为能掌握1~2项自己喜欢的田径运动项目,具备科学地进行最常用、最有效、最便捷的跑步健身锻炼的能力,能简单编制和修正个人的运动健身计划,懂得测试和评价个人锻炼效果,掌握通过田径运动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的知识与方法。

(二)改革田径教材,满足学生需要

针对田径运动中体力消耗大、易疲劳,会出现不良反应的特点,一方面,要着重从运动生理方面的知识给予引导,使学生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有应对的心理准备;同时,在练习的运动量安排上,要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体育课不是体能课,建议去掉田径课结束前还要进行素质练习的竞技体育体能训练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上要反对技术至上,但不放弃技术教学;在难度上,要做到竞技内容教材化,体现人人可参与;在组织形式上,主要是改变运动中单兵练习的特点,增加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加集体游戏、娱乐、竞赛的成分,活跃课堂练习的气氛;在内容选择上,要考虑教材自身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发展性,技能类运动项目要尽量选择中学阶段学生接触比较少,在难度和要求上有递进性但不超越学生能力的田径项目,同时,注意吸收田径教学改革中的新成果,特别是面向大自然的,具有推广和实用价值的户外运动。

(三)创造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教学行动研究滞后,已经成为制约高校田径教学难以摆脱困境的因素。对此,学校必须采取措施,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因为终身教育是教师职业的发展性要求,高校田径教师是在以竞技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以往的知识结构、传统的田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如果缺少学习机会,缺乏不断突破已有思维定式的勇气和改变教学习惯的做法,教学改革很难取得实效。田径教学改革从形式上看,主要表现为内容、手段、方法的改变,而实质上这种改变是教师获取新知识、新信息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影响田径教学改革的关键性因素,它制约着田径教学改革的进程,决定着田径教学改革进程。

(四)改革评价体系,淡化技术要求

有什么样的考评体系,就会有与之相应的围绕体育考评目标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也会有学生相应的学习活动。“传统评价观”局限于可以测量的目标,忽视难以测量的重要目标。一味地用“高度、远度、速度”来要求和评价学生的竞技手段已遭到学生的反对。因此,评价应是综合的,考核内容应该多元化、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特别应包括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进步幅度的评价。也就是说,“健康第一”的目标与技术考核成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相反,考评应围绕态度养成、兴趣培养、习惯形成来进行,而且要淡化技术要求和考核分数的意义。使学生的体育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每个人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所必须的途径,这个途径是人生的一种乐趣。

参考文献:

[1] 张子沙.体育教育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42-43.

[2] 石云龙.论高师田径课程与教学的整体改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50-51.

第8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家具与陈设》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调查,各学校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但这门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还是使学生进一步具备从事室内装饰设计的能力,创造出功能和美学等方面均有创新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可以训练设计基本功,开阔学生的视野。

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家具与陈设》课程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根据知识结构体系需要将其分为“家具的风格流派”、“家具的造型设计”、“家具的材料与工艺、“室内陈设的基本知识”、“室内陈设设计的装饰流派”、“室内陈设的布置”、“室内陈设品的选用”等部分。各大院校划分方法虽有异同,但都不影响其课程实践性强、内容较为综合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结合过去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

理论的抽象性,概括性,使学生听起来觉得空洞,缺乏感染力。由于对理论知识缺乏具象认知,往往理解相对模糊,在实际工作中感觉无从下手,也就无法将抽象理论与具体设计案例结合,进行体验、转化、再造,容易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改革方案与实施

在室内空间中的家具大体可分为固定式与移动式两种。移动式家具,如沙发、茶几等,

一般都是由家具设计专门人才进行设计并制作,室内设计师只需要直接去家具市场选购。而固定式家具,如橱柜、书柜等一般与室内界面固定连接,占据重要的空间位置,基本都是在室内装修现场直接制作,其外观造型、尺寸、材料、结构等均要求室内设计师设计和绘制。这就要求室内设计师具备设计、制作这类家具的知识。

“链式”教学改革

家具与陈设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家具与陈设设计的市场越来越趋于成熟,对从业设计师在配饰产品、专业完整的工作流程以及团队组建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更需要学生通过与工作相符的实践学习来提升和丰富自己的能力。因此,环环相扣的实践课程设置,在家具与陈设的实践中尤其重要。

1.了解市场,是一切实践的基础

在家具与陈设的实践环节,首当其冲的就是认识市场。通过市场调查,学生能够了解到目前国内家居陈设(配饰)行业发展及所处的市场态势,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课,大家将充分地领会到从事家居陈设职业所需要的能力、素质、团队组建方式、配饰产品市场分布、陈设及家居配饰服务要点等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

2.元素积累,一点都不能少

从元素课程涵括家具陈设、绿植与花艺陈设、中国画及油画的陈设应用、陶瓷及艺术品的陈设、家纺产品陈设、灯饰的选择与陈设、家居陈设的色彩及创意应用、国际家居潮流及风格元素……在这些专业元素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动手体验、观摩、实地考察等实践方式开展学习。尤其像别墅样板间的考察与实地练习、博物馆珍藏艺术陈设品的观摩、家纺设计师工作室的外出教学等等都是以“实践”为核心。

3.案例实践,整合陈设师全面能力

整合前期掌握的工作流程、项目实施标准以及对各种设计元素的熟悉,学生在课程的最后阶段需要完成一系列案例的分析、策划和执行。这个实践的过程丰富而生动,从方案策划、陈设元素选择、完成图纸布局是一次设计的全过程体验;

“产学研”教学改革

通过把企业的研发任务转化成课题的形式使教学与科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教学更有明确的目标性。在教学当中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积极性,共同动手参与,使原创的设计想法能够实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质,在整个系统的学习当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时,也能让教师把教学当中的理论知识有的放矢地转化为科研实践成果,完满完成阶段性课程及横纵向科研课题任务。通过和企业进行不断、有效的磨合,在得出相互认可的科研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引导企业把项目生产设计任务的核心部分系统而循序渐进地给予学校,这样就可以形成相对固定的专业教师设计团队,通过项目的特性和学生的特点及设计水平的优劣客观地调配资源,也能长期有效地完成企业的多方面要求。

第9篇:教学改革与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改革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科、工科及经管类学生必修的三大数学类公共基础课之一,该课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度比较大的一门课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依然延续以前只重视计算而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不但使高等数学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没能发挥高等数学的素质培养功能,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为了能够适应现代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是作者在近几年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基础上对当前高等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索,认为高等数学改革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生活实际相关联

前一段时间,网络上讨论过一个话题,就是要“把数学踢出高考”,获得的响应颇为广泛。还有个网站做了投票调查,结果是有七成人赞成“踢数学”。“除了数钱,一辈子没有再用到数学”,这个说法很有感染力。这个话题虽然只是个玩笑,但仍然让笔者深感忧虑。出现这种情绪的原因在哪里?虽然成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学教育出了问题。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我们过于重视计算和解题,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思维和兴趣以及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学完数学之后觉得数学是无用的,只是单纯计算和记公式,为了考试而学习。到了大学阶段,仍然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的数学教育在延续高中模式,即使高等数学教学用书中有一些实例和习题,也大多局限于物理、几何等狭窄领域,且陈旧而缺乏时代感,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长此以往,我们的损失将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加入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应用实例非常有必要,要让数学思想活泛起来,而不只是一味地计算、推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提升高等数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对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尽力贴近生活引入实例。比如:在讲授高等数学中的连续概念时引入温度、身高、植物的生长来说明概念,使枯燥的定义简单化,和现实相连,便于理解。在学习导数的定义时,说明大学物理里面很多定义比如电流、比热、密度和功率等都涉及导数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导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让导数落实到生活中,使学生意识到:以后即使在不继续学习深造的前提下,即便是工作也很可能用得到导数的知识。在学习单调性时,引入实例“谁是竞选中的获胜者”:利用单调性,通过对两位竞选人的前期选民支持率分析哪位竞选人会最终胜出,同时分析竞选方式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竞争策略;还有工人上班何时效率最高,如何调整工人的人数而使得产量不变;征税问题、飞机的降落曲线等问题,都可以用函数的单调性进行分析。在学习方向导数和梯度时,引入“加热金属板上的蚂蚁如何逃生”等问题来说明梯度与方向导数的关系等。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介及数学软件

给学生介绍Mathematica或Maple等数学软件,使学生意识到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处理高等数学中的一些复杂的求解计算过程,体验数学实验的使用及解决实际问题应用的方法以及处理海量计算的强大功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引入情境式教学

很多数学概念过于理论,晦涩难懂,这就要求我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尽量使得枯燥的概念和生活接轨。比如说:在学习定积分的定义概念时,如果直接从定义出发讲解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定积分定义的四个步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这个概念,例如可以引入一个情境,假设学生是一个村的村长,上级下文件需要测量村里的土地面积,那么村长需要做的是把测量的任务分到各家各户,村民测量之后再上报自家土地的面积,村长把各家土地面积加起来就是整个村土地面积的近似值。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定积分定义的前三个步骤:分割、以直代曲、求和,之后再说明最后一个步骤的由来。这样,这个问题看起来就不是那么复杂难懂了。

四、“实验”式课堂教学,开设专题讨论课

对于一些与实际问题联系比较密切的章节开设专题讨论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方式是先提出一个专题,由学生事先搜集资料,讨论课上以学生为主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充分展示学生的潜力,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总结发言。这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探索问题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及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乃达.数学思维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