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品设计方法论范文

产品设计方法论精选(九篇)

产品设计方法论

第1篇:产品设计方法论范文

纵览古今,我国的艺术家们在以虚实相生理论为指导思想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中,已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齐白石的《八骏图》,它们都具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的艺术情操。同样,产品设计也可借鉴虚实相生的哲学思想,在创作中结合虚实境界论和特定的设计方法,让设计作品能具备更鲜明的艺术特色。本文就该问题进行论述展开,分析总结该情景下的产品设计美学形式及设计方法。

一、虚实相生理论及其美学形式

(一)虚实相生理论概述

虚实相生理论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本文由收集整理思想。《老子·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从最高的“道”出发,认为“无”是“有”的根本,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是说 “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是视而不可见,听而不可闻的无声无形的“道”,皆由此产生。“无”又是“虚”。老子认为,天地中间充满了虚空,就像风箱一样。这种虚空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充满了“气”。由此可见,老子认为世界是“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万物才得以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1]“虚实相生”理论正是起源于该哲学思想的“虚实”统一论。

追溯完虚实相生的历史根源,再分析现今的“虚实相生”发展形式,随着艺术文化的发展,该理论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结构体系,那就是由“虚境”和“实境”构成的意境体系。其中虚境为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加工。意境中的实境和虚境分别对应道家思想中的“有”和“无”。[2]在与道家思想的“有无”论中反映的万物“实虚”转换和运化而成的本质相一致的特点下,虚实相生下意境体系也是一种转换共生的美学结构,它是艺术作品融会贯通,交互灵性的体现。

(二)虚实相生的美学形式

李泽厚先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和客观自然的规律的统一,叫做自然的人化,以此来概括美的本质”[3]。同样虚实相生的美学形式体现在人对事物属性中的意境认识的表达和领悟。从杜甫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到扬州剪纸大师蔡千音的“百猴图”剪纸,到加拿大艺术家sara burgess的剪纸艺术作品,它们都散发出艺术家们在实践活动中所领悟到的艺术作品“虚实”境界感悟。这些作品有实有虚,虚实结合,即体现艺术作品的双重美学境界,同时反应了艺术家对待艺术题材的思维朝向和遐想模式。

在虚实相生的艺术创作中多数方法是不直接描述主题而是借用其它事物的衬托主题的创作形式,因此创作意向中的转移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过程也是美学形式诞生的过程,如音乐作品《高山流水》,樵夫钟子期能通过琴声符号领会到琴师伯牙的“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意境,钟子期的感受从“实境”中的听觉符号升华到思想的追随,感受到琴师“虚境”用意,进而产生观赏者和弹奏者心境一致的美学特征。由此可见,虚实相生的艺术作品具备了超越感官、感悟升华的美学特点。

二、虚实相生理论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虚实相生作为很多艺术创作的思想典范,在产品设计中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虚实相生意境结构体,产品设计的虚实境界分别表现在不同的设计层面,其中产品设计的“虚境”体现在设计给予用户精神层面的感受,即产品能通过用户的逻辑性推理层次。“实境”体现在产品给予用户物质层面的体验,即设计能通过用户功能性考验。在虚实交互的概念下的产品设计,即可以滋养出朦胧的艺术作品,也可以迸发出创造意义十足的工具作品,它们即是虚实相生创作思想的产物,也是设计师创作语言的表现方法。

(一)产品设计中虚实境界的表现

1.产品设计中虚境的表现

结合产品设计元素及虚境思想可以分析出,“虚境”在产品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理念及设计思维两方面。该两方面最大的特点反映在用户可以从主观角度去体会产品寓意,实现设计作品与用户思想的对话。

设计理念是产品设计“虚境”要素中的主体要素,同时也是设计作品的核心思想。设计作品的诞生不仅说明设计师对这该产品的关注程度,也反应了设计师对产品的理解方向,设计理念便为这两方面的结合体。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中,产品设计的理念可以很广阔宏观,大到为人类进步而生的设计,如航天飞船的设计。也可以很渺小微观,如为了用户愉悦而进行的设计,如浪漫的餐具设计。但不管它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设计理念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起到了掌控了整个设计基调的作用。

产品设计虚境中另一要素为设计思维。虽然有了设计理念的领

衔,但要赋予设计作品实体则需要设计思维的统筹来安排。设计思维存于设计师的思想中,它是用于帮助实现设计理念的各种方法途径。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设计要素。但设计思维不像设计理念是单一独特的,它是混合,多样化的,例如设计思维时常与多种设计方法相结合,如仿生设计、系统化设计、逆向工程设计等。设计师具体采用何种思维来实现设计理念,则需要他们专业素质的运作决定。因此把设计思维归类到设计“虚境”层面,也体现了设计思维的思想性和灵活不定向性。

2.产品设计中实境的表现

设计中“实境”表现在产品功能实现的物质层面。它主要表现在产品造型设计、操作方式设计两方面。产品设计“实境”最大特点反应在实境是用户各类感官体验的载体。

在产品设计“实境”的两要素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产品造型设计。这是因为用户与产品交流过程中首先较多的是在视觉形态上的碰撞。由于产品造型具有“捷足先登”的行为意义,所以产品造型设计中形态首先要符合用户心理定位,产品色彩要能打动用户,产品材质要能让用户产生安全感,这些因素共同构造刻画出产品“实境”的雏形。纵观历史,产品造型设计经历了从包豪斯的规整几何形到后现在主义的混合,到解构形再到现今流线形设计。它所经历的时代变更,不仅说明设计师在造型设计上去迎合不同时期的用户感官的不同表现手法,也展示了产品实境的变更历史。但不论造型设计如何变化,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让用户有舒适愉悦的产品体验过程。

在产品设计实境中的操作方式设计是一个综合体设计,由于需要用户自身与产品的配合来完成操作,在设计中需要加入更多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能会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测试,设计师根据测试结果数据来分析得出设计中的具体操作形式,使得产品的操作设计朝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现今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产品操作方式逐渐趋势为电子感应化。这样不仅能节省较大的操作空间,也能辅助实现产品轻,薄的造型美学特征,其中苹果手机就为很好的例子。

(二)虚实相生的产品设计美学

“实虚“共生体的产品设计所表现的美学形式丰富多样,以似或不似,沉稳或飞扬,赞美或批判,幽默或木讷为主体的美学表达在产品设计中领衔了产品设计美学的主体,这些美学形式表现了设计中虚实结合,共生互惠的创作形式[4]。

1.似或不似: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通常用模仿来表现设计物品与某物的相似之处。但由于设计虚境导向,可把设计中多个的“似”进行混合,让最后的作品又表现的“不似”,让用户体会设计“似是而非”美学特征。

2.沉稳或飞扬:为了让产品处于为用户服务的最好状态,产品设计需要在务实中求沉稳,因此设计所反应出来的是静态美,但是严谨的创作思维也可以在“以虚伏法“的指导思想下产生出飞扬跋扈的设计作品,让用户产生高扬的使用情绪和境界,迸发出飞扬的动态美学。

3.沉默或木讷:产品设计语言中的色彩、形状、环境、或声音等可以能把沉闷的设计话题表达的轻松愉悦,如低碳生活下的垃圾筒设计,为了打消用户在使用垃圾桶时带来的不悦心理,设计师通常用轻松幽默的造型语言来修饰这一过程,所以现市面上出现的大多是漂亮优雅的垃圾桶成品。但是设计师也能采用反向的创作手法,把虚境中迷幻的掩盖不愉快事件用简单的务实形式表现出来,产生木讷平淡的作品。如图2和3垃圾桶设计,垃圾桶形态采用皱巴巴的纸张造型,自然平淡地透出设计师对垃圾收集的动作的状态表达,相信用户在扔垃圾时,会对这朴实无华的垃圾桶产生怜爱之情。

4.正面或负面:产品设计大多都是以正面肯定形式出现,这样既可以为某道德规范或社会准则进行具象化展现,也可以推行新型的生活方式。它们都在设计实境中表现。但是正如诗歌中的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产品设计也可采用正负对比的表达形式,用否定负面的语言来表达设计创意。用实来肯定虚,用虚来否定实,负面设计同样能起到启发开导的设计功能。

三、虚实相生的产品设计方法

以虚实相生为指导思想的产品设计,其特有的虚实意境结构中,虚

境和实境如何配合使用,其各自在设计中占据的分量是多少。将成为该设计方法的主要创作形式。

(一)以实为主,以实带虚的设计方法

产品设计中以实为主的设计方法体现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物质功能的实现,把用户与产品的直接操作交流放在主导位置,让产品为表达新型的生活模式做向导。在该设计方法中,虽然是以实为主体的设计方法,但是实中有虚,让虚去衬托实的价值意义,同时辅助设计师和用户对话沟通[5]。这样用户才不会被动地生硬地接受设计作品,图4和5是日本设计师面出薰所设计的红梅火柴,为了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设计师采用常见的小树枝充当火柴杆,用这原始的方法把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在该设计中,“实”为材质的选择,“虚”为环保理念,环保材质的选用体现了以实带虚的创作手法,虽然这是一小小的设计作品但是其倡导的绿色生活具有很强的冲击力。由此可见在以实为主,以实带虚的产品设计方法中主要采用紧扣实体,用实境来折射虚境,虚实结合共同营造设计物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设计方法。

(二)以虚为主,以虚带实的的设计方法

产品设计中以虚为主体的设计方法主要体现在创作过程中注重产品的精神功能,把产品内涵置于首位,对产品的物质功能结构实质形态进行模糊化处理,该设计方法通常会借助诗歌、神话故事、民族特色、传统工艺等符号,让它们用设计形式传递象征意义,以提升社会文明。但是虚必须要依附实来实现,因此以虚带实,就是在虚的理念驱使下借助实来一步步赋予产品“虚”的意义。图6和7是设计师设计的照明工具,该设计借用了“凿壁偷光”的成语典故,把“光”从“碗”里借用到了手中的光棒上面,而“碗”里的“光”由于转移便不存在,只有当光棒里的“光”倒入到“碗”里时,“碗”里才会再出现“光”。该设计借助了“虚”的故事理念,再依附盛光器皿“实”体,把对“光”爱惜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以虚为主体,以虚带实的的设计方法重点在于对与“虚”同意义的各类事件的借鉴,“实”则是配合完成“虚”的内涵意义的要素,两者共同塑造出精神层面至上的产品设计。

第2篇:产品设计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煤矿机械设计;实施要点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煤矿的生产效率,是煤矿企业当前重点考虑的问题。煤矿机械设备作为煤矿生产中的重要设备,其性能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煤矿的生产和安全。做好煤矿机械的设计工作,确保设计质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提高其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应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煤矿机械设计,能更好地满足煤矿生产和安全的需要。

1 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概述

现代设计理论,是应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创造出性能先进、结构合理的产品。概括地说,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是使传统的设计即感性的、经验的、静态的、手工式的方法转变为理性的、科学的、动态的、计算机化的方法。现代设计理论是在研究设计竞争规律和分布式资源环境设计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其研究重点,在于信息传递的灵活性和对分布资源的集成利用,以提高设计竞争力。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涵盖了自然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元素,是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结晶,可以有效保证设计的科学性、稳定性、系统性和准确性。

2 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在煤矿机械设计中的实施要点

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为了促进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煤矿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那么,如何在确保开采安全和开采质量的基础上,提升开采效率呢?这就需要对现有的煤矿设备进行改造,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提升设计质量,降低设计成本。因此,利用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做好煤矿机械设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其实施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一种运用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辅助,对煤矿机械进行设计的方法。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我国的煤矿机械产品已经步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在机械设计中应用CAD、PRE/E等制图软件,可以实现产品的模块化设计、系统化设计以及并行设计等,可以加强设计环节与制造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煤矿机械产品开发的效率,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具有非常显著的成效。

其次是可靠性设计,可靠性是对产品质量进行衡量的重要指标,利用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可以有效满足煤矿机械可靠性设计的相关要求。在实际设计中,一方面,需要对煤矿机械所要求的相关定量指标进行明确,另一方面,需要对相应的零件数据进行收集和统计分析,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模型,方便对其进行定量计算,对设备的可靠性进行评价,从而确保最终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保证煤矿机械设备的使用安全。

第三是优化设计,优化设计主要是指按照一般的设计理论和方法,遵循相应的设计规范和国家相关标准,将工程设计问题转化为相对简单明确的数学模型问题,之后结合计算机技术和优化技术,从大量的可用设计方案中,选出最优设计。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煤矿机械产品的设计水平,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改进,也可以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例如,在对煤矿机械减速器进行设计时,合理运用优化设计的相关方法,可以在保证机械设备工作性能和工作效率、工作安全的前提下,使得设备的体积减少13%,自重减少12%。在设计阶段,越早应用优化设计,则越能够显示出其对于产品设计的优势。

第四,创新环保设计,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创新和环保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两大元素,同时也是现代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设计,主要是要求产品设计人员结合自身的设计经验,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对产品进行改进和创新,从而促进产品性能的不断完善。环保设计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将产品的基本属性与环境属性紧密结合起来,确保产品物理目标和环境目标的同时实现。例如,在对煤矿机械进行设计时,要对材料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在充分满足产品基础功能的前提下,对机械设备的结构进行简化,减少产品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污染以及对于能源的消耗,提升煤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第五指有限元法,有限元法是指通过相应的计算工具,进行数值计算的一种方法,可以将复杂的、具有无限个质点的连续弹性体,简化为有限个单元组成的集合体,并对其进行求解,之后,将单元拼合成为离散的结构物,替代原来的连续弹性体。有限元法不仅可以对工程项目中复杂的非线性问题以及非稳态问题等进行分析和求解,也可以实现对复杂结构的动力分析和静力分析。煤矿机械自身的受力是非常复杂的,正好可以使用有限元法进行分析。例如,在对电动挖掘机进行设计时,由于其斗杆和动臂的受力情况比较复杂,如果采用正常的力学知识进行分析,几乎无从下手,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有限元法,可以很好的解决机械设备的受力分析问题,确保其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最后是智能化设计,在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中,可以将智能化设计理解为智能工程,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各种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的有效利用,实现煤矿机械的自动化工作模式。煤矿的开采和挖掘由于多处于地下矿井中,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在机械设计中引入智能化设计,可以提升机械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在保证煤矿生产顺利进行的同时,减少生产中的安全风险和隐患。例如,目前在煤矿勘探中广泛使用的红外技术和机器人技术,都是智能化设计的直接成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动了人们设计思想和方法的飞跃,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效率,丰富了设计手段,设计方式由传统的串行设计发展为并行设计,可以推动企业组织模式的转变,提高其管理水平;其二,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交叉与融合。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是现代设计方法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有限元方法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例如,可靠性设计不仅涉及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和管理,还是涉及产品的运输、贮存等不同环节,包含有概率统计理论、机械学等相关学科,具有极强的综合性。

与传统设计理论相比,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的特点,将其应用于煤矿机械设计中,可以极大地提高煤矿机械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推动煤矿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焕,刘潇骁.分析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在煤矿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3(5).

[2]刘凤志.现代设计方法在矿山机械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7).

第3篇:产品设计方法论范文

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对机械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对当前机械设计中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分析,阐述机械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并对现代机械设计的创新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论述了机械的创新设计步骤。

关键词:

现代机械设计;创新方法;研究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机械设计人员除了要准确掌握机械设计原理以外,还要在思维方式上有所拓展。要求机械设计人员创新理念,在结构设计上与产品的相关功能进行紧密联系,将设计手段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有效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设计出令受众满意的机械产品。

1现代机械设计

与传统机械设计相比,现代机械设计更加注重计算机化、动态化和科学化。现代机械设计理论是在机械设计理论学科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了信息、控制、优化等内容,而对于相对比较复杂的产品而言,现代机械设计的优势也体现得更加明显。现代机械设计是在传统机械设计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又在传统机械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极大创新,进而形成了一个完美且科学合理的机械产品设计。这不仅需要传统机械设计的相关经验,而且还需要在现代机械设计中引入先进的设计方法。

2机械设计方法及过程

具体机械设计步骤如图1所示。项目设计的前期工作主要包含对地区的实地调研,并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制定可行性的计划和方案。方案设计主要包括:对功能的总体分析、对系统原理进行解释,确定最佳方案。技术设计包括:技术的总体设计、实验环节设计以及选型设计等。施工设计主要包括:零件画图、编写相关的技术文件、生产,等等。在机械设计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对机械设计进行不断创新。

3设计方法创新

创新设计是机械设计领域中对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的一个综合,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真正体现出机械产品的真实价值,所设计的产品一般都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共同促成,这也是形成新思维模式的一种方法。对机械设计进行创新时,首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意识和想象力,能够在机械设计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机械设计方法来对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其设计模式也要选择现代化的科学思维方式来对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并且要求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工具来保证设计过程的完整性。在实际的机械设计过程中还要保证设计的创造性,尤其在对新产品进行设计时,要凸显创新意识。现代机械设计的创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过创新使已经成型的产品更加具有技术性和可靠性。第二,从其他方面挖掘创新设计点,通过创新设计出机械产品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这两方面的创新与创新思维模式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与科学技术手段和设计工具也存在紧密联系。

3.1机械创新设计步骤

A.重点研究机械产品的工作原理及其本质。B.重点对机械生产产品的性能和结构进行分析,并对其类型进行综合考量。C.对机械产品的尺度以及参数进行优化选择。D.对机械产品进行最终的综合分析和协调。机械长效设计步骤的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3.2机械创新设计分类

3.2.1变形设计

这一设计手段主要是在原机械产品的基础上进行系列化、标准化的设计,以此来进一步满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还要对产品的功能、原理以及结构进行系统性分析,同时还可以进行跨系列产品的设计,这也是产品动力提升的主要手段。

3.2.2可靠性设计

这一设计也是当前机械设计中工程师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可靠性是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可靠性设计与常规设计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对应,常规的设计手段是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来进行设计,而可靠性设计则是在常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更加系统地明确了科学分析与设计变量之间的关系。机械的可靠性设计融合了当前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并且将常规设计中的变量直接转变为随机变量,以分布规律为基准,运用相关的统计方法来对机械产品进行设计,从而满足可靠性的要求。

3.2.3并行设计

一般传统的机械设计采用的是串行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端,即: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且成本非常高。并行设计是一种系统化的设计方法,它也是以计算机为基础,这种设计手段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内部结构,创建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设计模式,很好地实现了机械设计制造的一体化发展。在机械设计制造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还充分考虑了机械设计质量、周期以及成本等因素,由此可见,并行设计是一种集成性极强的设计方法。

3.2.4反求设计

反求设计方法是目前多数国家发展科学技术和研究新产品的主要设计方法。目前反求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A.三维重构方法,提高设计进度,减小误差区间。B.结合人工智能形成一套科学的设计还原技术,进而完成对原有设计的反求。C.重点研究适合反求设计的机械产品模型技术,并将相关的配套产品进行模型建立,以方便原始参数的反求还原要求。

4结语

本文针对当前现代化的机械设计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机械设计中的相关设计方法进行重点讨论,并对现代机械设计中的创新点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现代机械设计要比传统意义上的机械设计优势更为明显,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系统的结构重组以及实现过程上。现代机械设计与科学技术手段的结合也使机械设计的创新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创新是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而机械设计人员要想以创新思维来对产品需求进行分析和设计时,须保证对现代机械设计工具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设计出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机械产品。

参考文献:

[1]曹春红,张斌,王利民,等.基于免疫神经网络的几何约束求解技术的研究[C]//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2008.

[2]张铮,胡社教,江萍.基于EP模式的特征选择算法[C]//2011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2011.

[3]戴旭东,谢友柏.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平台构建方法[C]//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2006.

[4]戴旭东,谢友柏.集成分布式知识资源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构建[C]//企业应用集成系统与技术学术研究会论文集,2006.

[5]许勇,邹慧君.基于子系统匹配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概念设计[C]//全国印刷、包装机械凸轮、连杆机构学术研讨会(第6届全国凸轮机构学术年会)论文集,2005.

[6]彭一凡,陈文.基于XML的动态数据结构持久化方法之研究[C]//促进企业信息化进程———第九届中国Java技术及应用交流大会文集,2006.

[7]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六次工作会议———实验教学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2015.

第4篇:产品设计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现代设计;传统设计

机械设计是根据产品的使用要求对机械产品的结构、运动形式、工作原理、方式等进行分析、计算和设计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具体的设计过程的方法。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也称常规机械设计方法,是需要设计人员去检索资料、手工计算和绘图,设计周期长,设计质量不高的产品设计方法。随着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迅速的更新换代,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机械设计人员的设计要求,这就提出了现代机械设计方法。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对传统机械设计方法的完善和改变,它以发展并完善设计理论、改进产品的设计方法、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和缩短设计周期为目标为宗旨,包含了创造性设计方法、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优化设计方法、有限元分析方法、反求工程设计等。

1.传统机械设计方法与现代机械设计方法

传统机械设计的方法是以设计人员对于所设计产品的理论认知和工作经验为基础而进行静态、直觉的设计。(1)产品的理论认知来自于长期的设计经验和实验结果,是固定不变的。但现实社会往往是复杂多变的,这就存在设计出的产品考虑不全面,存在安全隐患,我们用安全系数来概述。如果选择的安全系数过大,则投入产品的资金就会增加,成本增加;如果选择的安全系数过小,则在保证产品的安全性方面很难做到。(2)工作经验是设计人员根据所设计产品已经存在的设计过程和经验公式,或设计人员本身的设计思路与同类或者相似产品的设计方法进行类比。随着不断提高的产品技术含量,设计体系变的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产品的更新速度和市场的需求。

以思维科学、设计理论系统工程为基础,计算机为工具的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出现了。与传统机械设计方法相比,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是动态,科学的。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设计出的产品比传统机械设计方法所设计出的产品在质量上更可靠、更安全,在外观上更自然、更吸引人,在总体功能上更人性化。显然,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具有很多传统机械设计方法不能比的特点:(1)随着社会的发展,产品的更新换代很快,设计人员要不断的改善旧产品推出新产品。而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被动的传统机械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主动性比较强的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来适应。(2)现代社会的消费群体在追求先进产品的同时还要求产品的绿色环保性。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追求的是产品本身的质量和预定功能,而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在追求产品预定性能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产品在原料的选取、工件的加工、产品的装配、产品的使用到产品的报废回收都需要考虑和环境的关系,保证产品的绿色性。(3)传统机械设计方法一般先根据设计思路制定出第一套方案并做出样机,然后对样机进行试验、评定并且不断的修改直到满意而形成第二套方案,期间耗费高、时间周期长。现代机械设计方法依据各种既定的条件,综合运用优化设计的方法,借助计算机软件设计仿真出产品,设计周期短,耗资低。

2.现代机械设计方法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实际上是把科学方法论运用到机械设计当中,它是以设计出的产品为目标的一系列设计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的完美结合。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在不断的完善和改变中,但它以发展并完善设计理论、改进产品的设计方法、提高设计产品的质量和缩短设计周期为目标的宗旨是不会改变的。经归纳总结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有创造性设计方法、系统分析设计方法、优化设计方法、有限元分析方法、反求工程设计等。

2.1系统分析设计方法

传统的分析设计方法一般是把要设计的对象分成独立的几部分来分别进行研究。因为各个部分的研究人员不能及时交流,导致所设计对象的各个部分是独立的,所以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现代系统分析设计方法把所设计的对象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并且在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时还要考虑产品或系统的制造过程和运行情况。即系统分析设计应同时考虑系统的开发、系统的制造和系统的运行这三个部分,只有这样才能验证出产品的设计效果。

2.2优化设计方法

现代化的优化设计方法已不再是传统的那种根据设计人员的经验或直观想法来确定结构方案,也不是再满足所设计产品要求的前提下,先确定设计方案再根据安全准则对产品的强度、刚度和寿命等分析计算,然后确定产品的尺寸等;而是不仅要考虑产品结构设计还要同时考虑产品的运输和产品的流通等各个方面。现代机械优化设计方法包含建立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和选择恰当的优化设计的方法。因为优化设计方法是根据在寻求数学模型的解决方法时得到产品解决的最优方案,所以设计人员要根据所设计产品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而数学模型一旦建立后,机械问题就变成了一个数学问题。设计人员根据数学模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优化设计方法,然后借助计算机软件等工具求出数学解,然后把求出的解应用到机械产品中,满足产品设计的要求。

2.3有限元分析方法

有限元分析方法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化设计计算方法,它首先是应用在连续力学领域的数值分析方法,随后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而扩展到热、磁等连续性分析领域。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原理是将要分析的产品划分为有限的、独立而又相互联结的部分,这些部分一般都是常见的形状,比如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被分析的产品如果是平面则最好划分为四边形,如果是立体则最好划分为六面体。划分好单元后设计人员需要确定所分析产品的各个变量,然后建立单元函数进行单元求解,最后联立单元方程求解。概括起来说有限元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处理阶段是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网格划分;处理阶段是进行参数的确定和单元的计算;后处理阶段是提取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2.4反求工程设计

反求工程也称为逆向工程,它是以先进的产品为研究对象,通过现代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并掌握产品应用的先进技术,然后设计出同类的先进产品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的总称。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而非制造业强国,要想达到制造业强国关键是人才和技术,外国有很多机械设计方法和技术领先于我们,但他们对我国采取封锁的政策。研究表明运用反求工程设计掌握先进产品的关键技术可以使设计人员的研究周期缩短百分a之四十以上,极大的提高了设计速度。可见研究反求工程设计对我国的技术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一个先进成熟的产品,要在了解掌握原设计的基础上设计出同类有竞争性的新产品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反求工程是一种先被动后主动的创造性活动,并非产品设计的逆过程。

第5篇:产品设计方法论范文

工业设计在现代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设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相较于国外的工业设计研究,我国起步较晚,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技术方面,均存在很大的不足和劣势,尤其是在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代表性的科研成果仍然缺少。由此看来,加强工业设计中产品的概念设计是十分有必要的,有助于赋予产品更为新鲜的元素,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本文主要就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进行分析,客观阐述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要素以及设计方法,以求为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工业设计;产品概念设计;设计方法;色彩因素;形态因素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先进技术逐渐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对于工业产品设计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产品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总的说来,工业产品设计主要是人们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和理论知识,有意识地构思产品设计流程,其中包括人类活动的众多领域内容。可以说,工业设计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或者国家市场竞争能力大小,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工业产品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需要设计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以及设计经验,能够结合实际设计需求,将更多新鲜元素融入其中,设计出一个总体框架,在这个框架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以及加工工艺,赋予工业产品更深次的内涵和性能,以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一、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概述

产品概念设计主要是指在明确任务目标后,通过一系列抽象化的功能结构,寻求适合的作用原理,寻求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这一过程称为概念设计[1]。而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是指从产品缺口到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分析和整合,对模型进行创造性的评价。总的说来,工业设计中一方面包含了大量数值计算性的工作,诸如计算分析、绘图以及填写表格等,另一方面是概念设计工作,主要是创造产品设计具体方案。概念设计贯穿于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从市场缺口、到产品定位的模糊前期再到结构设计以及功能设计。在产品设计早期阶段,根据社会条件形成的市场需要和经济技术条件确定产品的模糊前期(SET因素),形成产品开发的模糊概念和定性分析,根据前期定位将产品功能需求和设计思路进行细化和求解,将内容展现为大致的设计框架,组成框架的模块和组件,来完成产品的设计方案。而设计师的概念设计贯穿整个过程,并对初步设计完成的设计方案进行造型构思,最后结合实际条件需求形成最终的设计方案。随后,将设计完成的方案分配到具体设计中,对方案中具体细节进行推敲,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设计者的创造能力,自身学科知识储备以及设计经验的丰富,以及是否能够结合资料数据进行推理和决策,这样才能创造出更符合消费者个性化的设计需求[2]。概念设计并非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方案设计,其内涵更为广泛、有深度,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对产品功能进行创造、分解以及结构设计,是一个设计创造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验求解过程,从而满足各项设计需求和指标,从多项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概念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能够与时俱进采用更为先进的设计方法和商用运作知识,才能更为全面地应对消费者个性化的设计需求[3]。

二、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特性

其一,创新性。无论是工业产品设计还是其他产品设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追求创新性,作为设计的核心要素,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得到性能优良,更富有竞争力的工业产品,从多种设计方案中选择一种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吸收其他方案的优点,形成一种创新型设计方案[4]。其二,多样性。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的多样性特点主要表现在设计结果的多样化,以及设计思路多样化。根据设计事理学方法论,同一产品因其人、事、物、场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功能需求,因此在概念设计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设计思路,选择的设计方法同样存在明显差异。诸如在椅子的设计中,室内椅、室外椅、交通工具座椅、咖啡馆椅的设计概念会因椅子所处的环境和使用者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解决思路。其三,层次性。对工业设计中的产品概念设计主要反映在功能、载体结构方面,产品的功能定义和功能分解反映在功能层,结构修改和变异作用在结构层,将两种层面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产品的设计层次[5]。无论是功能层还是结构层,自身具有一定的层次关系,层层递进,不同层次功能对应不同的层次结构。

三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设计因素

(一)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的一般方法产品概念设计时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法,对于设计价值提升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体现出设计师自身的综合设计能力。一般情况下,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联想法,在工业产品开发过程中,可以在原有产品性能以及技术基础上进行联想,构思新产品的功能和形态,从而完成工业产品设计,同样可以在其他领域产品基础上进行联想,为工业产品设计提供构思基础;其二,仿生学法,通过对自然界的感悟来寻求设计灵感,观察某一种生物的结构和形态,将此类元素融入到工业产品设计中;其三,缩小和扩大法,将工业产品的局部设计点;其四,逆向思维法,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采用传统设计思维,可以通过对逆向思考产品原有的顺序或者设计方法,来获得设计灵感;其五,类比法,就某种产品而言,一经推出,市场可能会出现众多类似产品,通过对产品的设计比较,能够发现其他产品中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完善自身,设计出更为新颖的工业产品[6]。

(二)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功能因素。工业产品概念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产品的功能,只有功能得到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功能是产品的实质性要求,消费者购买的并非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提供的功能。所以,在产品设计时以产品功能因素为核心,进行优化设计,提供可行的功能设计方案。构成因素。产品概念设计需要考虑到产品构成要素,对这些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和组合,取得最为优秀的产品,将其称之为优化过程。设计师在对各种元素进行优化组合,结合实际工业产品设计需求,形成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由此看来,对产品构成要素进行设计有助于实现产品的优化。形态因素。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理论,涉及层面较广,结合实际设计需求进行设计,总的说来,设计师在产品概念设计过程中需要协调不同形态因素之间的关系,合理配置形态因素和知识,实现产品形态最优。色彩因素[7]。作为产品构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色彩因素的合理搭配往往能够带给人们更为强烈的视觉冲击,无形中影响着人们对于工业产品的客观评价。在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时,充分考量色彩因素,结合实际设计需求进行配置,有助于借助色彩来刺激消费者内心感知,感悟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内涵,同设计师产生灵魂的共鸣,直观地感受到设计师想要通过工业产品来传递的思想和内容,为产品带来附加值,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提升产品经济效益。

四、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

(一)概念设计阶段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概念产生阶段、选择阶段以及实现阶段,其中概念的产生阶段主要是指通过分析趋势、创新技术、经济条件等调研获得产品开发方向,形成模糊的产品设计方向,将所有设计思路梳理清楚,明确有待解决的问题,合适的设计方法。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在众多解决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即概念设计方案。其二,概念选择阶段,确立评判标准,从众多概念中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主要选择方式有外部决策、多数表决以及辩论等,在实际应用中较为切实有效[8]。其三。概念实现阶段,将选择出来的概念设计方案制作出模型或者实际产品,实现概念设计。

(二)概念设计关键点创造性思维。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中融入创造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设计的灵魂关键,需要设计人员进行创造性思考,获得创新。所以,应注重强化培养设计人员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完善自身专业设计能力和工作经验,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巧妙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为新颖独特的工业产品[9]。技术创新。在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中,技术创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本质就是挖掘新鲜事物,提出更为新颖的设计理念,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设计的产品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技术创新是知识的积累和灵感的勃发,单一的技术创新并不具备实际应用价值,只有将创新技术实际应用在产品设计中,这种技术突破性创新才富有实际意义,提升产品经济效益。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工业产品概念设计中,有助于概念设计更好而满足市场需求,趋于市场化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工业产品概念设计带来更大优势,当消费者面对一种虚拟的富有故事情境的产品,能够带给消费者一种直观的互动感受,加强设计师同消费者之间的共鸣,带来别样的感受。此外,这样的产品设计能够大大降低市场风险,为企业决策人提供更好的发展依据,提升市场竞争力。

五、结论

工业设计中产品概念设计并非是针对某一种产品的创新和完善,旨在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诉求带给消费者,吸收更多新鲜元素融入其中,促使工业产品更为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工业产品设计师应敢于创新,借助巧妙的设计方法,更好的迎合市场需要,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征宇.面向用户感知信息的产品概念设计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

[2]刘艳.产品概念设计研究及其在工业设计领域中的运用[D].天津大学,2013.

[3]李建平.基于绿色模块化设计方法的产品概念设计分析[D].重庆大学,2012.

[4]曹志鹏.工业设计中概念设计教学的研究与应用[D].江南大学,2014.

[5]张军.基于知识的复杂产品工业设计辅助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湖南大学,2013.

[6]白雪.新产品开发的工业设计流程及评价体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11.

[7]刘国昌,苟秉宸.产品概念设计可制造性评价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12(05):55-58+76.

第6篇:产品设计方法论范文

摘要: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设计时的主要思维特点,将产品方案的设计方法概括为系统化、结构模块化、基于产品特征知识和智能四种类型。指出四种方法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有机联系,提出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的努力方向。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多,复杂性增加,寿命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然而,产品的设计,尤其是机械产品方案的设计手段,则显得力不从心,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产品的设计绘图、设计计算、加工制造、生产规划已得到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初见成效,而产品开发初期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却远远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为此,作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的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概括为下述四大类型。

一、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系统化设计思想于70年代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他们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制订了设计的一般模式,倡导设计工作应具备条理性。德国工程师协会在这一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制订出标准VDI2221“技术系统和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

制定的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进程模式,基本上沿用了德国标准VDI2221的设计方式。除此之外,我国许多设计学者在进行产品方案设计时还借鉴和引用了其他发达国家的系统化设计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1)将用户需求作为产品功能特征构思、结构设计和零件设计、工艺规划、作业控制等的基础,从产品开发的宏观过程出发,利用质量功能布置方法,系统地将用户需求信息合理而有效地转换为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技术目标和作业控制规程的方法。

(2)将产品看作有机体层次上的生命系统,并借助于生命系统理论,把产品的设计过程划分成功能需求层次、实现功能要求的概念层次和产品的具体设计层次。同时采用了生命系统图符抽象地表达产品的功能要求,形成产品功能系统结构。

(3)将机械设计中系统科学的应用归纳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把要设计的产品作为一个系统处理,最佳地确定其组成部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将产品设计过程看成一个系统,根据设计目标,正确、合理地确定设计中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各个不同的设计阶段。

由于每个设计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以及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亦存在差异。下面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化设计方法。

1.1设计元素法

用五个设计元素(功能、效应、效应载体、形状元素和表面参数)描述“产品解”,认为一个产品的五个设计元素值确定之后,产品的所有特征和特征值即已确定。我国亦有设计学者采用了类似方法描述产品的原理解。

1.2图形建模法

研制的“设计分析和引导系统”KALEIT,用层次清楚的图形描述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及其相关的抽象信息,实现了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图形化建模,以及功能层之间的联接。将设计划分成辅助方法和信息交换两个方面,利用Nijssen信息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图形符号、具有内容丰富的语义模型结构、可以描述集成条件、可以划分约束类型、可以实现关系间的任意结合等特点,将设计方法解与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实现了设计过程中不同抽象层间信息关系的图形化建模。

将语义设计网作为设计工具,在其开发的活性语义设计网ASK中,采用结点和线条组成的网络描述设计,结点表示元件化的单元(如设计任务、功能、构件或加工设备等),线条用以调整和定义结点间不同的语义关系,由此为设计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和结果预先建立模型,使早期设计要求的定义到每一个结构的具体描述均可由关系间的定义表达,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由抽象到具体的飞跃。

1.3“构思”—“设计”法

将产品的方案设计分成“构思”和“设计”两个阶段。“构思”阶段的任务是寻求、选择和组合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设计”阶段的工作则是具体实现构思阶段的原理解。

将方案的“构思”具体描述为:根据合适的功能结构,寻求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即功能结构中的分功能由“结构元素”实现,并将“结构元素”间的物理联接定义为“功能载体”,“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功能示意图(机械运动简图)。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功能示意图,先定性地描述所有的“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再定量地描述所有“结构元素”和联接件(“功能载体”)的形状及位置,得到结构示意图。Roper,H.利用图论理论,借助于由他定义的“总设计单元(GE)”、“结构元素(KE)”、“功能结构元素(FKE)”、“联接结构元素(VKE)”、“结构零件(KT)”、“结构元素零件(KET)”等概念,以及描述结构元素尺寸、位置和传动参数间相互关系的若干种简图,把设计专家凭直觉设计的方法做了形式化的描述,形成了有效地应用现有知识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构思”和“设计”阶段。

从设计方法学的观点出发,将明确了设计任务后的设计工作分为三步:1)获取功能和功能结构(简称为“功能”);2)寻找效应(简称为“效应”);3)寻找结构(简称为“构形规则”)。并用下述四种策略描述机械产品构思阶段的工作流程:策略1:分别考虑“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因此,可以在各个工作步骤中分别创建变型方案,由此产生广泛的原理解谱。策略2:“效应”与“构形规则”(包括设计者创建的规则)关联,单独考虑功能(通常与设计任务相关)。此时,辨别典型的构形规则及其所属效应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产生的方案谱远远少于策略1的方案谱。策略3:“功能”、“效应”、“构形规则”三者密切相关。适用于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间没有选择余地、具有特殊要求的领域,如超小型机械、特大型机械、价值高的功能零件,以及有特殊功能要求的零部件等等。策略4:针对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化求解。该策略从已有的零件出发,通过零件间不同的排序和连接,获得预期功能。

1.4矩阵设计法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要求—功能”逻辑树(“与或”树)描述要求、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满足要求的功能设计解集,形成不同的设计方案。再根据“要求—功能”逻辑树建立“要求—功能”关联矩阵,以描述满足要求所需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示出要求与功能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Kotaetal将矩阵作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础,把机械系统的设计空间分解为功能子空间,每个子空间只表示方案设计的一个模块,在抽象阶段的高层,每个设计模块用运动转换矩阵和一个可进行操作的约束矢量表示;在抽象阶段的低层,每个设计模块被表示为参数矩阵和一个运动方程。

1.5键合图法

将组成系统元件的功能分成产生能量、消耗能量、转变能量形式、传递能量等各种类型,并借用键合图表达元件的功能解,希望将基于功能的模型与键合图结合,实现功能结构的自动生成和功能结构与键合图之间的自动转换,寻求由键合图产生多个设计方案的方法。

二、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

从规划产品的角度提出:定义设计任务时以功能化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引用已有的产品解(如通用零件部件等)描述设计任务,即分解任务时就考虑每个分任务是否存在对应的产品解,这样,能够在产品规划阶段就消除设计任务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早期预测生产能力、费用,以及开发设计过程中计划的可调整性,由此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可靠性,同时也降低新产品的成本。Feldmann将描述设计任务的功能化产品结构分为四层,(1)产品(2)功能组成(3)主要功能组件(4)功能元件。并采用面向应用的结构化特征目录,对功能元件进行更为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同时研制出适合于产品开发早期和设计初期使用的工具软件STRAT。

认为专用机械中多数功能可以采用已有的产品解,而具有新型解的专用功能只是少数,因此,在专用机械设计中采用功能化的产品结构,对于评价专用机械的设计、制造风险十分有利。

提倡在产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品分解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一个或几个模块化的基本结构,通过选择和组合这些模块化基本结构组建成不同的产品。这些基本结构可以是零件、部件,甚至是一个系统。理想的模块化基本结构应该具有标准化的接口(联接和配合部),并且是系列化、通用化、集成化、层次化、灵便化、经济化,具有互换性、相容性和相关性。我国结合软件构件技术和CAD技术,将变形设计与组合设计相结合,根据分级模块化原理,将加工中心机床由大到小分为产品级、部件级、组件级和元件级,并利用专家知识和CAD技术将它们组合成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功能模块,再由这些功能模块组合成不同的加工中心总体方案。

以设计为目录作为选择变异机械结构的工具,提出将设计的解元素进行完整的、结构化的编排,形成解集设计目录。并在解集设计目录中列出评论每一个解的附加信息,非常有利于设计工程师选择解元素。

根据机械零部件的联接特征,将其归纳成四种类型:1)元件间直接定位,并具有自调整性的部件;2)结构上具有共性的组合件;3)具有嵌套式结构及嵌套式元件的联接;4)具有模块化结构和模块化元件的联接。并采用准符号表示典型元件和元件间的连接规则,由此实现元件间联接的算法化和概念的可视化。

在进行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中,用“功能建立”模块对功能进行分解,并规定功能分解的最佳“粒化”程度是功能与机构型式的一一对应。“结构建立”模块则作为功能解的选择对象以便于实现映射算法。

三、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制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要是依据产品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量和决策,完成机构的型、数综合。欲实现这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必须研究知识的自动获取、表达、集成、协调、管理和使用。为此,国内外设计学者针对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知识的自动化处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下述几种。

3.1编码法

根据“运动转换”功能(简称功能元)将机构进行分类,并利用代码描述功能元和机构类别,由此建立起“机构系统方案设计专家系统”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将二元逻辑推理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相结合,建立了该“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制,并用于四工位专用机床的方案设计中。

利用生物进化理论,通过自然选择和有性繁殖使生物体得以演化的原理,在机构方案设计中,运用网络图论方法将机构的结构表达为拓扑图,再通过编码技术,把机构的结构和性能转化为个体染色体的二进制数串,并根据设计要求编制适应值,运用生物进化理论控制繁殖机制,通过选择、交叉、突然变异等手段,淘汰适应值低的不适应个体,以极快的进化过程得到适应性最优的个体,即最符合设计要求的机构方案。

3.2知识的混合型表达法

针对复杂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采用混合型的知识表达方式描述设计中的各类知识尤为适合,这一点已得到我国许多设计学者的共识。

在研制复杂产品方案设计智能决策支持系统DMDSS中,将规则、框架、过程和神经网络等知识表示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适应设计中不同类型知识的描述。将多种单一的知识表达方法(规则、框架和过程),按面向对象的编程原则,用框架的槽表示对象的属性,用规则表示对象的动态特征,用过程表示知识的处理,组成一种混合型的知识表达型式,并成功地研制出“面向对象的数控龙门铣床变速箱方案设计智能系统GBCDIS”和“变速箱结构设计专家系统GBSDES”。

3.3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

在联轴器的CAD系统中,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NEXPERT-OBJECT,借助于面向对象的方法,创建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数据库,为设计者进行联轴器的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提供了广泛且可靠的设计方法谱。则利用NEXPERT描述直线导轨设计中需要基于知识进行设计的内容,由此寻求出基于知识的解,并开发出直线导轨设计专家系统。

3.4设计目录法

构造了“功能模块”、“功能元解”和“机构组”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并将这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作为机械传动原理方案智能设计系统的知识库和开发设计的辅助工具。

3.5基于实例的方法

在研制设计型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采用基本谓词描述设计要求、设计条件和选取的方案,用框架结构描述“工程实例”和各种“概念实体”,通过基于实例的推理技术产生候选解来配匹产品的设计要求。

四、智能化设计方法

智能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设计方法学理论,借助于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超媒体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产品的结构。

在利用数学系统理论的同时,考虑了系统工程理论、产品设计技术和系统开发方法学VDI2221,研制出适合于产品设计初期使用的多媒体开发系统软件MUSE。

在进行自动取款机设计时,把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概括为“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三个阶段,并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CAD尖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1)产品规划—构思产品。其任务是确定产品的外部特性,如色彩、形状、表面质量、人机工程等等,并将最初的设想用CAD立体模型表示出,建立能够体现整个产品外形的简单模型,该模型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建立,借助于数据帽和三维鼠标,用户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这一环境中,并且能够迅速地生成不同的造型和色彩。立体模型是检测外部形状效果的依据,也是几何图形显示设计变量的依据,同时还是开发过程中各类分析的基础。2)开发—设计产品。该阶段主要根据“系统合成”原理,在立体模型上配置和集成解元素,解元素根据设计目标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可以是基本元素,如螺栓、轴或轮毂联接等;也可以是复合元素,如机、电、电子部件、控制技术或软件组成的传动系统;还可以是要求、特性、形状等等。将实现功能的关键性解元素配置到立体模型上之后,即可对产品的配置(设计模型中解元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产品配置分析是综合“产品规划”和“开发”结果的重要手段。3)生产规划—加工和装配产品。在这一阶段中,主要论述了装配过程中CAD技术的应用,提出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解元素在相应位置的装配过程,即通过虚拟装配模型揭示造形和装配间的关系,由此发现难点和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认为将CAD技术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的三个阶段,可以使设计过程的综合与分析在“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中连续地交替进行。因此,可以较早地发现各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使产品在开发进程中不断地细化和完善。

我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重点研究了按时序合成的机构组合方案设计专家系统,并借助于具有高性能图形和交换处理能力的OpenGL技术,在三维环境中从各个角度对专家系统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观察,如运动中机构间的衔接状况是否产生冲突等等。

将构造标准模块、产品整体构造及其制造工艺和使用说明的拟订(见图1)称之为快速成型技术。建议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将快速成型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虚拟表达与神经网络(应用于各个阶段求解过程需要的场合)结合应用。指出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完善,应尽可能地将多媒体图形处理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中,例如三维图形(立体模型)代替装配、拆卸和设计联接件时所需的立体结构想象力等等。

利用智能型CAD系统SIGRAPH-DESIGN作为开发平台,将产品的开发过程分为概念设计、装配设计和零件设计,并以变量设计技术为基础,建立了胶印机凸轮连杆机构的概念模型。从文献介绍的研究工作看,其概念模型是在确定了机构型、数综合的基础上,借助于软件SIGRAPH-DESIGN提供的变量设计功能,使原理图随着机构的结构参数变化而变化,并将概念模型的参数传递给下一级的装配模型、零件设计。

五、各类设计方法评述及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系统化设计方法将设计任务由抽象到具体(由设计的任务要求到实现该任务的方案或结构)进行层次划分,拟定出每一层欲实现的目标和方法,由浅入深、由抽象至具体地将各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设计过程系统化,使设计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易于设计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实现。

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视具有某种功能的实现为一个结构模块,通过结构模块的组合,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对于特定种类的机械产品,由于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较为明确且相对稳定,结构模块的划分比较容易,因此,采用结构模块化方法进行方案设计较为合适。由于实体与功能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实体通常可以实现若干种功能,一个功能往往又可通过若干种实体予以实现。因此,若将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用于一般意义的产品方案设计,结构模块的划分和选用都比较困难,而且要求设计人员具有相当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广博的多学科领域知识。

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通常无法采用纯数学演算的方法进行,也难以用数学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而需根据产品特征进行形式化的描述,借助于设计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决策。因此,欲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必须解决计算机存储和运用产品设计知识和专家设计决策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由此形成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目前,智能化设计方法主要是利用三维图形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直观性较好,开发初期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与到设计中,但系统性较差,且零部件的结构、形状、尺寸、位置的合理确定,要求软件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或者有丰富经验的设计者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各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各类方法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如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中,划分结构模块时就蕴含有系统化思想,建立产品特征及设计方法知识库和推理机时,通常也需运用系统化和结构模块化方法,此外,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同时又是方案智能化设计的基础之一。在机械产品方案设计中,视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通用零件、部件或常用机构为结构模块,并将其应用到系统化设计有关层次的具体设计中,即将结构模块化方法融于系统化设计方法中,不仅可以保证设计的规范化,而且可以简化设计过程,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设计成本。

第7篇:产品设计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方法;发展趋势

引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多,复杂性增加,寿命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然而,产品的设计,尤其是机械产品方案的设计手段,则显得力不从心,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产品的设计绘图、设计计算、加工制造、生产规划已得到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初见成效,而产品开发初期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却远远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为此,作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方法,并讨论了各种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的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概括为下述四大类型。

一、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

系统化设计思想于70年代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他们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制订了设计的一般模式,倡导设计工作应具备条理性。德国工程师协会在这一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制订出标准VDI2221“技术系统和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

制定的机械产品方案设计进程模式,基本上沿用了德国标准VDI2221的设计方式。除此之外,我国许多设计学者在进行产品方案设计时还借鉴和引用了其他发达国家的系统化设计思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1)将用户需求作为产品功能特征构思、结构设计和零件设计、工艺规划、作业控制等的基础,从产品开发的宏观过程出发,利用质量功能布置方法,系统地将用户需求信息合理而有效地转换为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技术目标和作业控制规程的方法。

(2)将产品看作有机体层次上的生命系统,并借助于生命系统理论,把产品的设计过程划分成功能需求层次、实现功能要求的概念层次和产品的具体设计层次。同时采用了生命系统图符抽象地表达产品的功能要求,形成产品功能系统结构。

(3)将机械设计中系统科学的应用归纳为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把要设计的产品作为一个系统处理,最佳地确定其组成部分(单元)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将产品设计过程看成一个系统,根据设计目标,正确、合理地确定设计中各个方面的工作和各个不同的设计阶段。

由于每个设计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以及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亦存在差异。下面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化设计方法。

1.1设计元素法

用五个设计元素(功能、效应、效应载体、形状元素和表面参数)描述“产品解”,认为一个产品的五个设计元素值确定之后,产品的所有特征和特征值即已确定。我国亦有设计学者采用了类似方法描述产品的原理解。

1.2图形建模法

研制的“设计分析和引导系统”KALEIT,用层次清楚的图形描述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及其相关的抽象信息,实现了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图形化建模,以及功能层之间的联接。

将设计划分成辅助方法和信息交换两个方面,利用Nijssen信息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图形符号、具有内容丰富的语义模型结构、可以描述集成条件、可以划分约束类型、可以实现关系间的任意结合等特点,将设计方法解与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实现了设计过程中不同抽象层间信息关系的图形化建模。

文献将语义设计网作为设计工具,在其开发的活性语义设计网ASK中,采用结点和线条组成的网络描述设计,结点表示元件化的单元(如设计任务、功能、构件或加工设备等),线条用以调整和定义结点间不同的语义关系,由此为设计过程中的所有活动和结果预先建立模型,使早期设计要求的定义到每一个结构的具体描述均可由关系间的定义表达,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由抽象到具体的飞跃。

1.3“构思”—“设计”法

将产品的方案设计分成“构思”和“设计”两个阶段。“构思”阶段的任务是寻求、选择和组合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设计”阶段的工作则是具体实现构思阶段的原理解。

将方案的“构思”具体描述为:根据合适的功能结构,寻求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即功能结构中的分功能由“结构元素”实现,并将“结构元素”间的物理联接定义为“功能载体”,“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功能示意图(机械运动简图)。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功能示意图,先定性地描述所有的“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再定量地描述所有“结构元素”和联接件(“功能载体”)的形状及位置,得到结构示意图。Roper,H.利用图论理论,借助于由他定义的“总设计单元(GE)”、“结构元素(KE)”、“功能结构元素(FKE)”、“联接结构元素(VKE)”、“结构零件(KT)”、“结构元素零件(KET)”等概念,以及描述结构元素尺寸、位置和传动参数间相互关系的若干种简图,把设计专家凭直觉设计的方法做了形式化的描述,形成了有效地应用现有知识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构思”和“设计”阶段。

从设计方法学的观点出发,将明确了设计任务后的设计工作分为三步:1)获取功能和功能结构(简称为“功能”);2)寻找效应(简称为“效应”);3)寻找结构(简称为“构形规则”)。并用下述四种策略描述机械产品构思阶段的工作流程:策略1:分别考虑“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因此,可以在各个工作步骤中分别创建变型方案,由此产生广泛的原理解谱。策略2:“效应”与“构形规则”(包括设计者创建的规则)关联,单独考虑功能(通常与设计任务相关)。此时,辨别典型的构形规则及其所属效应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产生的方案谱远远少于策略1的方案谱。策略3:“功能”、“效应”、“构形规则”三者密切相关。适用于功能、效应和构形规则间没有选择余地、具有特殊要求的领域,如超小型机械、特大型机械、价值高的功能零件,以及有特殊功能要求的零部件等等。策略4:针对设计要求进行结构化求解。该策略从已有的零件出发,通过零件间不同的排序和连接,获得预期功能。

1.4矩阵设计法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要求—功能”逻辑树(“与或”树)描述要求、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满足要求的功能设计解集,形成不同的设计方案。再根据“要求—功能”逻辑树建立“要求—功能”关联矩阵,以描述满足要求所需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示出要求与功能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Kotaetal将矩阵作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础,把机械系统的设计空间分解为功能子空间,每个子空间只表示方案设计的一个模块,在抽象阶段的高层,每个设计模块用运动转换矩阵和一个可进行操作的约束矢量表示;在抽象阶段的低层,每个设计模块被表示为参数矩阵和一个运动方程。

1.5键合图法

将组成系统元件的功能分成产生能量、消耗能量、转变能量形式、传递能量等各种类型,并借用键合图表达元件的功能解,希望将基于功能的模型与键合图结合,实现功能结构的自动生成和功能结构与键合图之间的自动转换,寻求由键合图产生多个设计方案的方法。

二、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

从规划产品的角度提出:定义设计任务时以功能化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引用已有的产品解(如通用零件部件等)描述设计任务,即分解任务时就考虑每个分任务是否存在对应的产品解,这样,能够在产品规划阶段就消除设计任务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早期预测生产能力、费用,以及开发设计过程中计划的可调整性,由此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可靠性,同时也降低新产品的成本。Feldmann将描述设计任务的功能化产品结构分为四层,(1)产品(2)功能组成(3)主要功能组件(4)功能元件。并采用面向应用的结构化特征目录,对功能元件进行更为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同时研制出适合于产品开发早期和设计初期使用的工具软件STRAT。

认为专用机械中多数功能可以采用已有的产品解,而具有新型解的专用功能只是少数,因此,在专用机械设计中采用功能化的产品结构,对于评价专用机械的设计、制造风险十分有利。

提倡在产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品分解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一个或几个模块化的基本结构,通过选择和组合这些模块化基本结构组建成不同的产品。这些基本结构可以是零件、部件,甚至是一个系统。理想的模块化基本结构应该具有标准化的接口(联接和配合部),并且是系列化、通用化、集成化、层次化、灵便化、经济化,具有互换性、相容性和相关性。我国结合软件构件技术和CAD技术,将变形设计与组合设计相结合,根据分级模块化原理,将加工中心机床由大到小分为产品级、部件级、组件级和元件级,并利用专家知识和CAD技术将它们组合成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功能模块,再由这些功能模块组合成不同的加工中心总体方案。

以设计为目录作为选择变异机械结构的工具,提出将设计的解元素进行完整的、结构化的编排,形成解集设计目录。并在解集设计目录中列出评论每一个解的附加信息,非常有利于设计工程师选择解元素。

根据机械零部件的联接特征,将其归纳成四种类型:1)元件间直接定位,并具有自调整性的部件;2)结构上具有共性的组合件;3)具有嵌套式结构及嵌套式元件的联接;4)具有模块化结构和模块化元件的联接。并采用准符号表示典型元件和元件间的连接规则,由此实现元件间联接的算法化和概念的可视化。

在进行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中,用“功能建立”模块对功能进行分解,并规定功能分解的最佳“粒化”程度是功能与机构型式的一一对应。“结构建立”模块则作为功能解的选择对象以便于实现映射算法。

三、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制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要是依据产品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量和决策,完成机构的型、数综合。欲实现这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必须研究知识的自动获取、表达、集成、协调、管理和使用。为此,国内外设计学者针对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知识的自动化处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下述几种。

3.1编码法

根据“运动转换”功能(简称功能元)将机构进行分类,并利用代码描述功能元和机构类别,由此建立起“机构系统方案设计专家系统”知识库。在此基础上,将二元逻辑推理与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相结合,建立了该“专家系统”的推理机制,并用于四工位专用机床的方案设计中。

利用生物进化理论,通过自然选择和有性繁殖使生物体得以演化的原理,在机构方案设计中,运用网络图论方法将机构的结构表达为拓扑图,再通过编码技术,把机构的结构和性能转化为个体染色体的二进制数串,并根据设计要求编制适应值,运用生物进化理论控制繁殖机制,通过选择、交叉、突然变异等手段,淘汰适应值低的不适应个体,以极快的进化过程得到适应性最优的个体,即最符合设计要求的机构方案。

3.2知识的混合型表达法

针对复杂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采用混合型的知识表达方式描述设计中的各类知识尤为适合,这一点已得到我国许多设计学者的共识。

在研制复杂产品方案设计智能决策支持系统DMDSS中,将规则、框架、过程和神经网络等知识表示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适应设计中不同类型知识的描述。将多种单一的知识表达方法(规则、框架和过程),按面向对象的编程原则,用框架的槽表示对象的属性,用规则表示对象的动态特征,用过程表示知识的处理,组成一种混合型的知识表达型式,并成功地研制出“面向对象的数控龙门铣床变速箱方案设计智能系统GBCDIS”和“变速箱结构设计专家系统GBSDES”。

3.3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

在联轴器的CAD系统中,利用基于知识的开发工具NEXPERT-OBJECT,借助于面向对象的方法,创建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数据库,为设计者进行联轴器的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提供了广泛且可靠的设计方法谱。则利用NEXPERT描述直线导轨设计中需要基于知识进行设计的内容,由此寻求出基于知识的解,并开发出直线导轨设计专家系统。

3.4设计目录法

构造了“功能模块”、“功能元解”和“机构组”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并将这三级递进式设计目录作为机械传动原理方案智能设计系统的知识库和开发设计的辅助工具。

3.5基于实例的方法

在研制设计型专家系统的知识库中,采用基本谓词描述设计要求、设计条件和选取的方案,用框架结构描述“工程实例”和各种“概念实体”,通过基于实例的推理技术产生候选解来配匹产品的设计要求。

四、智能化设计方法

智能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设计方法学理论,借助于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超媒体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产品的结构。

在利用数学系统理论的同时,考虑了系统工程理论、产品设计技术和系统开发方法学VDI2221,研制出适合于产品设计初期使用的多媒体开发系统软件MUSE。

在进行自动取款机设计时,把产品的整个开发过程概括为“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三个阶段,并且充分利用了现有的CAD尖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1)产品规划—构思产品。其任务是确定产品的外部特性,如色彩、形状、表面质量、人机工程等等,并将最初的设想用CAD立体模型表示出,建立能够体现整个产品外形的简单模型,该模型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建立,借助于数据帽和三维鼠标,用户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这一环境中,并且能够迅速地生成不同的造型和色彩。立体模型是检测外部形状效果的依据,也是几何图形显示设计变量的依据,同时还是开发过程中各类分析的基础。2)开发—设计产品。该阶段主要根据“系统合成”原理,在立体模型上配置和集成解元素,解元素根据设计目标的不同有不同的含义:可以是基本元素,如螺栓、轴或轮毂联接等;也可以是复合元素,如机、电、电子部件、控制技术或软件组成的传动系统;还可以是要求、特性、形状等等。将实现功能的关键性解元素配置到立体模型上之后,即可对产品的配置(设计模型中解元素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产品配置分析是综合“产品规划”和“开发”结果的重要手段。3)生产规划—加工和装配产品。在这一阶段中,主要论述了装配过程中CAD技术的应用,提出用计算机图像显示解元素在相应位置的装配过程,即通过虚拟装配模型揭示造形和装配间的关系,由此发现难点和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认为将CAD技术综合应用于产品开发的三个阶段,可以使设计过程的综合与分析在“产品规划”、“开发”和“生产规划”中连续地交替进行。因此,可以较早地发现各个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使产品在开发进程中不断地细化和完善。

我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重点研究了按时序合成的机构组合方案设计专家系统,并借助于具有高性能图形和交换处理能力的OpenGL技术,在三维环境中从各个角度对专家系统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观察,如运动中机构间的衔接状况是否产生冲突等等。

将构造标准模块、产品整体构造及其制造工艺和使用说明的拟订(见图1)称之为快速成型技术。建议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将快速成型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虚拟表达与神经网络(应用于各个阶段求解过程需要的场合)结合应用。指出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完善,应尽可能地将多媒体图形处理技术应用于产品开发中,例如三维图形(立体模型)代替装配、拆卸和设计联接件时所需的立体结构想象力等等。

利用智能型CAD系统SIGRAPH-DESIGN作为开发平台,将产品的开发过程分为概念设计、装配设计和零件设计,并以变量设计技术为基础,建立了胶印机凸轮连杆机构的概念模型。从文献介绍的研究工作看,其概念模型是在确定了机构型、数综合的基础上,借助于软件SIGRAPH-DESIGN提供的变量设计功能,使原理图随着机构的结构参数变化而变化,并将概念模型的参数传递给下一级的装配模型、零件设计。

五、各类设计方法评述及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系统化设计方法将设计任务由抽象到具体(由设计的任务要求到实现该任务的方案或结构)进行层次划分,拟定出每一层欲实现的目标和方法,由浅入深、由抽象至具体地将各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设计过程系统化,使设计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易于设计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实现。

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视具有某种功能的实现为一个结构模块,通过结构模块的组合,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对于特定种类的机械产品,由于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较为明确且相对稳定,结构模块的划分比较容易,因此,采用结构模块化方法进行方案设计较为合适。由于实体与功能之间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个实体通常可以实现若干种功能,一个功能往往又可通过若干种实体予以实现。因此,若将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用于一般意义的产品方案设计,结构模块的划分和选用都比较困难,而且要求设计人员具有相当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广博的多学科领域知识。

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通常无法采用纯数学演算的方法进行,也难以用数学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而需根据产品特征进行形式化的描述,借助于设计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决策。因此,欲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必须解决计算机存储和运用产品设计知识和专家设计决策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由此形成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目前,智能化设计方法主要是利用三维图形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直观性较好,开发初期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与到设计中,但系统性较差,且零部件的结构、形状、尺寸、位置的合理确定,要求软件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或者有丰富经验的设计者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各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各类方法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联系,如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中,划分结构模块时就蕴含有系统化思想,建立产品特征及设计方法知识库和推理机时,通常也需运用系统化和结构模块化方法,此外,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同时又是方案智能化设计的基础之一。在机械产品方案设计中,视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通用零件、部件或常用机构为结构模块,并将其应用到系统化设计有关层次的具体设计中,即将结构模块化方法融于系统化设计方法中,不仅可以保证设计的规范化,而且可以简化设计过程,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设计成本。

第8篇:产品设计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QFD;TRIZ;集成

产品创新已成为企业取得市场主动权的决定性手段。如何科学合理地综合运用创新理论与方法提升创新能力成为诸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的产品创新理论与方法种类繁多、各有侧重,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当属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俄文Teoriya Resheniya lzobreatateiskikh Zadatch首字母缩写,TRIZ)、质量功能配置(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等。

一、QFD研究

1.起源:质量功能配置(QFD)这一概念是由日本学者Yoji Akao于1966年首次提出,它作为一种产品设计方法于1972年在日本三菱重工的神户造船厂成功地应用于船舶设计与制造中。80年代中期,QFD技术传入美国、欧洲,迅速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和应用。

2.概念:质量功能配置(QFD)是一种面向顾客需求的产品开发设计方法,将顾客需求信息转换为产品开发各阶段的技术目标和作业控制规程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产品从可行性分析到投产,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3.模式:以综合的QFD模式、ASl模型和GOAL/QPC模型为代表。美国学者J.R.Hause等人于1988年提出的质量屋是ASI分解模型的基础和工具。GOAL/QPC的创立者KingBob从系统、组织的角度对QFD作了阐述。

4.研究现状:80年代,我国质量管理专家刘源张率我国质量管理实习团赴日本小松制作所学习全面质量管理, 回国后他们撰写了关于质量管理的学习报告。到目前为止, 我国对 QFD 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陕西科技大学的胡志刚教授对基于质量屋(HOQ)的缝纫机产品改良设计进行了决策研究;刘鸿恩等人对质量功能展开QFD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综述研究;王丽娟对基于QFD的概念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

二、TRIZ研究

1.来源:TRIZ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由前苏联专家GS.Alshuler等人于1946年提出的一套全新的创新设计理论,并建立了分析工具。20世纪90年代,随着前苏联的解体,一批研究TRIZ理论的科学家移居美国。他们将TRIZ理论带到了西方,并迅速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极大关注。

2.概念:TRIZ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其核心是技术进化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主要有矛盾矩阵、冲突解决原理、发明原理、物场分析、标准解、效应等。

3.内容:包括有产品进化理论(产品技术成熟度、产品进化模式、进化定律和进化路线等内容)、分析问题的工具(产品功能分析、理想解分析、资源分析及矛盾冲突分析)、冲突的解决原理(发明问题的核心是解决冲突,用39个工程参数和40条发明原理解决冲突并进行设计创新)、物质―场分析(运用76个标准解将待定的标准解变成特点解)、效应原理、发明问题解决算法。

4.研究现状:我国学者对TRIZ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天津大学牛占文教授于1999年在《中国机械工程》杂志发表了介绍性的文章《发明创造的科学方法论――TRIZ》,此后TRIZ逐步引起了我国部分学者的关注:郑称德的文献介绍了TRIZ的产生和现代TRIZ的发展;林岳、段海波的文献初步探讨了基于TRIZ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问题;植润华等人探讨了TRIZ的过程、工具及其发展趋势等问题……

三、QFD和TRIZ集成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各国学者对多种方法的集成进行了分析研究:John Terninko博士分析QFD、TRIZ和田口法三者之间的联系并将QFD与TRIZ的理想解相结合;Yamashina Lee先后集成了QFD和TRIZ,并利用质量屋将顾客的需求映射到质量特性改善中,运用TRIZ理论的不同工具将零部件质量特性进行改善;马怀宇等提出了基于TRIZ、QFD、FA产品概念设计过程模型;华中生提出改进后的QFD、TRIZ集成方法;穆建华从信息和应用集成对QFD和TRIZ的理论集成进行研究; 管虹翔为提升QFD对问题表述的准确度,并与 TRIZ 结合提出了基于相关QFD的技术评价、需求评价、质量屋群评价方法以及产品设计模型,提高了产品的开发速度;王浩伦针对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下的企业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指出了在QFD和TRIZ基础上的产品创新流程……

四、结语

QFD以质量屋为载体,明确用户的真正需求。但QFD只能发现问题,明确“做什么”,至于“怎么做”却没有答案。而TRIZ理论的核心恰恰是运用各种不同的工具、算法,去解决矛盾冲突。所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将更有助于产品创新。因此,QFD和TRIZ的集成已成为设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于科学合理地综合运用该创新理论与方法提升创新能力,使企业取得市场主动权,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檀润华.创新设计-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穆建华.QFD和TRZI的集成及应用研究[D].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2006.

第9篇:产品设计方法论范文

[关键词]机械设计 可靠性 改进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V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277-01

一、前言

机械设计这一学科,大家并不陌生,但对其可靠性的研究,却不是那么大众化了,早前人们就常用“可靠性”这样一个非量化标准来判定一款产品的质量好坏,当然,这也仅仅依据判定者的个人经验来判定产品可靠性如何,所以还未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来判定产品的可靠性。但随着人们对于可靠性研究的深入以及钻研,发展了基于概率论的随机可靠性、基于模糊理论的模糊可靠性、非概率可靠性,以及最新的结构系统概率-模糊-非概率混合可靠性,这就足以表现量化判定产品可靠性的实践方法已经从有到无,再发展到现如今的高度,这一领域取得了不朽的进步。此外,对于机械设计的复杂程度,由原有的理论分析方法又增添了更加精确的分析方法,使其理论方法日益丰满和完善,并且已经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现如今,机械设计的可靠性已经成为判定产品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以及社会化程度提高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必将会得到大范围的应用以及更深入的研究。

二、机械设计的可靠性研究的历史

结构可靠性理论研究的起始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前叶,科学家们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应用到结构安全度分析上。而真正的机械设计可靠性理论研究是从1930年开始,W.A.Shewhart的SPC,首次将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和可靠性技术联系在一起。此后机械设计可靠性理论研究在那一阶段取得了空前的进展,到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理论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特别是大多数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在设计中如何规范应用,使得机械设计可靠性的研究迈入到新的高度。

三、有关机械设计的可靠性研究改进与发展

就目前的大部分机械设计产品来说,怎么样改善设计质量、完善设计技术、改进设计理论、减少设计周期是非常关键的,重要的是这些因素都与设计的可靠性有着紧密的联系。现如今,可靠性研究已经深入到机械零部件的强度设计、结构设计、精度设计以及性能失效分析中,这些现象表明可靠性理论研究已经步入到实践并完成应用的阶段。机械设计可靠性的理论研究早已成为机械工程机械设计的研讨要点。当下有数不胜数的高质量文献和著作,标志着机械设计的可靠性分析以及计算方法较为成熟全面。所以,本文就现如今的发展趋势简单介绍一下几方面即将是机械设计可靠性理论研究的关键点内容。

3.1 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顾名思义是在可靠性的设计基础上合理的优化,不但能达到产品在运作中所需的可靠性,而且能使设计产品的结构、尺寸、质量、性能、安全指数等要素得到提升,继而确保结构的预期运作性能和实际运作性能接近一致。此方法把设计可靠性理论分析与数学归纳法相结合,并且在对一些参数进行优化时,先将机械零件的可靠性当做首要目标函数,接着把刚度、强度、稳定性、寿命等要求作为约束条件,依次来建立可靠性设计优化数学建模,并且根据模型的形态、比例、规模以及复杂性等条件来筛选合理的优化方法,最后找到最佳的优化设计参数变量。

3.2 可靠性试验的改进

机械工程发展到现如今,其中的机械设计可靠性的研究已经可以说是非常成熟,但是就其试验本身来说,还并没有达到最完善的程度。众所周知,可靠性试验,是对机械设计的产品的可靠性做预测、评估、判定、分析的一种方法,最主要的目的仍然是尽早的察觉到产品早期在材料、做工、以及设计等等方面的弊端,以能更好的改进产品的性能、寿命、外观等,提升设计成功率,达到产品的完善,并最终确定产品可靠性的量化标准。一方面需要不停的在试验中截取关键的可靠性数据,另外一方面还要从产品在试验中展现出的问题来发现并解决。所以在产品进行可靠性试验前,可以进行高质量的电脑软件模拟分析,以减少成本,节约其他时间。

3.3 可靠性设计与传统设计相结合

在这里需要提出的是,传统设计中安全系数法虽有缺陷,但其简单、合理、直观、运作量小的优点,比起可靠性设计来说在有时候有益的多。可靠性设计不仅缺少基本参数,还需要很多模式试验。所以,有丰富经验的安全系数法在有的时候相当有用,我们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将可靠性与安全系数法通过概率设计法来进行合理的结合,从而不断积累可靠性设计经验,并保存整理相关数据,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使最终设计高效简洁。

四、总结

在这里需要再次申明可靠性是机械设计产品的重要指标,如今高科技化的现代生产中,已经将可靠性融入到产品的各个环节中。所以机械设计的可靠性理论研究仍旧是机械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热门研讨方向之一。对于机械设计来说,关于可靠性的理论研究总是离不开试验以及积累的主观经验的。充分了解可靠性知识,机械设计也就更为合理。所以,笔者认为关于机械设计的可靠性研究等相关课题还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刘兴权.有关机械设计的可靠性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