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美术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小学美术专业知识重点精选(九篇)

小学美术专业知识重点

第1篇:小学美术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 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第2篇:小学美术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多元路径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种途径更是成为了关注焦点,这也关系到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探讨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多元路径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知识理论结构

完善的知识理论结构,是中小学美术教师立足于教学工作的根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意识。目前,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职后进修等长期学习的专业发展方式已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从客观上要求教师接受终身教育,这也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最主要方式。

中小学教师以此方式发展自身专业,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自学与继续教育。自学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美术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的研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积极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与教育科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时间上具有极强的机动性和灵活性,教师可利用点点滴滴的工作与生活空余时间进行学习,积少成多,循序渐进;在学习内容上具备选择性和针对性,教师可依据自身的特点及知识储备情况,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欠缺的或急需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但此种方式也存在这一定的弊端。首先,其缺乏系统性,致使教师的知识理论体系不完整;其次,学习时间缺乏保证,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欠理想。但是,教师可以以继续教育的方式来弥补自学方式的不足。继续教育是指教师利用假期进修或脱产进修,包括学历教育、学位教育及岗位培训等形式。具有知识理论学习系统化、完整化,时间保障充分,效率高,学习效果显著等特点。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学与继续教育的不同特点,将两种方式有机结合,不断学习,完善理论体系,加强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养,为自身确定良好的专业发展道路。

二、注重教学反思

目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专业教学水平与新课程要求相去甚远。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针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刻的反思,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并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审视教学行为,更新教育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不断的趋于专业化、合理化,真正做到循序善诱、因材施教,以提升教学能力。因此,注重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自身教学工作中寻求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美术教师应当针对专题教学进行反思。所谓教学专题研究,就是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探索教学规律的研究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而专题教学反思正是为围绕这一教育教学目标来展开的。要求对美术课程中的某一特定问题进行多层面、多方位思考,具有取向性明确、针对性强的特点。对于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也较为深入。美术专题教学反思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既可以是针对美术教学系统中的众多教学要素进行研究分析;也可以是针对美术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思;或是对美术教学过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设置进行思考。使美术教学符合现阶段新课改革教学要求和规范,并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进而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效果。

其次,整体教学反思。这是要求美术教师不要把精力放在教学的某一具体要素或问题上,而是从整体把握美术教学活动,积极反思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突出问题,寻求改善和解决其中问题的途径。整体反思是一个长期的思考过程,每一堂课都有着截然不同的教学状态,教师要善于归纳和总结其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促进教学整体改进。同时,亦能促使美术教师较为全面的认识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三、重视教学研究与评价

教学研究主要讨论有关学生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问题。教学研究是由理论知识学习与教学实践两部分构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美术教师应深入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进行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兴趣、动机得到满足和强化。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提高美术教学的深度,实现专业化教学。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研究时就应当开发出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教学渠道,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上都以能够与实践结合为标准。鉴于此,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强化发展评价所针对的对象是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将教学的所有经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按性质分阶段的进行评价,继而综合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促进专业发展。发展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对自身不同阶段的认知与定位;自身的教学习惯和态度;对工作的优点和缺点的客观分析;专业化发展定位。这四方面的评价是美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只有将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自身的实际经历和能力发展历程结合起来,才能明确专业的发展目标。

四、强化创新与交流

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寻求基本专业能力与专业教学能力之外的更具创新意识的改革发展策略,才能够实现专业水平的稳定发展与全面提升。首先,应当具有教学创新意识,跳出课本与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限定,建立起自身特有的教学风格,以足够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为基础,实现在美术教学方面的专业发展。美术教师要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快速发展,就应将创新意识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研究对策并加以实践,从中逐步了解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在实践与思索中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强化美术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一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中的重要环节。经验老道的教师有着对教学独到看法,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各种动向,而新近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则有着非常强烈的突破创新意识,采取“新老结合”,能够在共同参与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观察到对方专业教学的优势与长处,实现双方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从而使专业教学水平得到共同的发展。同时,在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教师之间组建交流平台,增加了教师之间的交流机会,以求取长补短,得以专业发展。

五、结语

中小学美术教师需要从完善知识理论结构、注重教学反思、重视教学研究与评价、强化创新与交流等多方面入手,多元路径并举,以实现其专业化发展。同时,要依据中小学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及艺术表现能力,结合新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目标与要求,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计划,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以便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宋亚光.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叶东升.中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14,11.

[3]徐兴民.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09.

[4]严艺.高校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J].学园,2014,07.

第3篇:小学美术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美术学;专业化;多元化;生态化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感性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使得美术师资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高师美术教育是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其美术教师塑造能力对我国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当前随着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发,以其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学习方式以及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美术基础教育体系,它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要改变以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因此,必须对美术专业师资培养进行新的定位,以符合新课标相关要求。文章结合新课标相关内容主要从专业化、多元化、生态化三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 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人才培养计划要强调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古有韩愈《师说》云:“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作为美术教师,“就必须有周密的计划,不能容忍主观随意性,不许太多的非理性成分,需要有尽可能全面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主要是‘道’而不是‘技’。”[1]

美术学(师范类)美术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不是以培养美术工作者或者画家为目的。作为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具备美术教师的专业性,岂不形同虚设!可就当前情况而言,师范特点和面貌被淹没:“重技轻理”;“重艺轻师”;“培养方式简单化”;教学内容和中小学(尤其与《新课标》)的实际差距相去甚远。美术圈最引人注目是美术家,而非美术教育家,无论是任职、晋升,多是靠绘画创作的作品,而非靠所教学生的素质来提高。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这样的观点,创作(科研)是实的,可以质变的;教学是虚的,不容易被人发现;美术家就是教育家的误区。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原来设定的目标,在做与专业美术院校相同的事情,无法体现其“专业性”。再加上市场化实施以来,现在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普遍就业困难,一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职位渐趋饱和。二是毕业生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满足社会所需,适合自己的岗位少,毕业生都希望找个理想的工作单位。导致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出现两个就业取向的极端:一是想成为美术家,根本不屑于美术教育。二是成为美术教师,可学习需求无法满足。或者还有些除了报考研究生,首选单位便是美术馆、博物馆、出版社、报纸杂志社等,可这些岗位都还有专业美术院校的毕业生来竞争。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如何体现其专业性?

首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大部分学生应该明确自己是当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要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艺先做人,人奇格自高。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2]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及教育家潘天寿先生也多次强调:“心正者,人之思想道德品质也。文学艺术,乃艺术家人格思想感情之反映,艺术家思想正,志向大,胸襟宽,眼光远,则画品必高,成就必大,余谓笔正则画正,心正则笔正,人格方正,画品必高,人品不高,画品低劣。”[3]其次,作为未来的中小学美术老师,必须先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端正人生态度,使之养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道德情操。再者,加强文化修养,增强人文内涵,培养具有“既精通专业,又善于发挥专业特点;既熟悉理论,又富于实践精神;既了解世界,又明了国情和社会需求;既通晓历史,又善于实际应用等这类全面综合型的人才”。[4]

总之,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设置不一致,或者缺少紧密的链接,我们培养出的教师怎么能够胜任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工作呢?因此,相对于新课改,课程设置必须有相对应的专业基础美术教育课。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应该体现为培育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人才培养计划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紧密相结合,做好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的链接。

2 多元化

“多元”是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 具备“多元艺术素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其实施的根本保证。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生源基地,必须实现同基础美术教育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衔接,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打破大学课堂的枯燥乏味,积极构建多元艺术课堂,使培养目标多元化。

《新课标》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美术及其教育功能,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未来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思路,使课程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和开放。注重课程的“综合化”是此次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课程知识过于单一、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使其更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事实上,如今高师美术的课程设置正往“多元化”这一趋势发展,高师美术课程大体可分为四大部分:(1)绘画类课程:除素描、水粉等基础课程外,还设中国画、油画等绘画专业的所有内容。绘画类课程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美学素养,具备了这些素养也就不难在设计领域中施展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2)设计类课程:对设计专业来讲,更注重基础内容,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另外还增设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程来迎合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3)理论类课程:包括艺术理论和教育理论两大类。艺术理论课是指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知识面覆盖广。而中小学美术课程论这两门教育理论课,则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必修课程。(4)尤为关注教育实习课,它是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融会贯通,是一次理论与应用的有效结合。

再者,《新课标》开宗明义道:“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要求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的“多元化教师”。因此,在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设人文课程的比重,有针对性地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哲学、美学、历史、文学等饱含人文思想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潘天寿先生就在教学中增设了文学诗词、书法鉴赏等课程。他要求美术系的学生学习时间的比例是“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并鼓励师生多读书,多写文章,注意理论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5]

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目标“多元化”,试行弹性学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基本的教学模式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6]

3 生态化

《新课标》强调美术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促进艺术与生活的联系,确定崭新的生态课程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便是生态化课程的体现,亦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早在2002年滕守尧先生在《艺术与创生》中就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强调“生态式教育史一种既符合人类深层无意识二元对话的生态模式,又符合整个自然的二元对话模式的教育。”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生态关系,提高这一门课程的趣味性和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

《新课标》理念所体现的便是一种趋向生态化的课程。它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链接接点,设计出生态式的美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一致性和差异性的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意识与潜意识的统一,以及注重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在课程内容上非常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充分挖掘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以扩展课程发展的空间,谋求‘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和谐与统一;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等等”。[7]从目前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看,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各门艺术之间的综合,意在强化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媒体之间的联系。二是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强调各艺术学科与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8]形成一种互通、互补的艺术生态关系。课程设置要从本质上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激发、相互提高、互补和互生的生态关系,培养出真正具有智慧的“开放型专家”。目前,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已逐渐建立了多元、开放、生态的教学课程体系,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美术教育培养目标,体现美术学科的生态性,融合各专业知识之间、知识与自我之间的生态关系,培育出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51.

[2]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15.

[3] 卢.潘天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48,144.

[4] 杨菱菱.以通识教育理念贯穿高师美术教育[J].四川戏剧,2009(5):142.

[5] 邓白.潘天寿评传[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33.

[6] 海晓龙.当前高师美术教育的几种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

第4篇:小学美术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综合性较强,随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美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T型训练模式”体现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教育功能的交叉与拓展,并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三个方面均带来了创新性的尝试,为推进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整体的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

T型训练模式;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体系成为教育的重点。教师应思考创设怎样的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升课堂效率,最关键的是所创设的活动要有意义,要体现价值。“T型训练模式”是根据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需要引入的新型教学模式,它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旨在拓展美术教学的实践领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强化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及实践性,同时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并为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T型训练模式”的构建理念

“T型训练模式”是基于美术教育家尹少淳关于“美术教育T形结构不同层次的理解”而提出的,是一种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实践训练的模式,它反映的是美术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该模式强调通过美术训练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使美术学科更好地服务于其他学科,对提高学生专业示范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还强调了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实践性的培养特色。“T型训练模式”是美术学科本体和教育功能意义的引申与拓展。它根据训练内容确定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结合实际项目教学,针对美术学科与不同学科交互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情境。该模式通过教师编导、学生自学、作品展示点评、课堂练习反馈等环节来进行。“T型训练模式”以美术课程的专业特色为主,围绕教、学、评、练四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深入探究提高美术课堂有效性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评价的主体上,该模式体现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评导为辅,突出学生在学习与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二、“T型训练模式”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实践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整合

小学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育人发展的需要,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对美术课程内容进行筛选与整合。①美国美术教育家艾略特.W.艾斯纳认为,“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美术学科作为实践技能型课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就学科本体而言,它包含美术基础技能和理论鉴赏等内容。“T型训练模式”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特点,改变了过去只讲美术专业技法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善了教学目标与学生所学内容脱节的现象,将美术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为:速写、色彩、简笔画、黑板报设计和美术字设计。在注重美术与小学其他学科关联的同时,该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艺术情操。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美术基础课程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充实与改善

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课程内容本身,而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其增强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热爱与责任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其能够把所学的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成果。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因其课程本身的多样性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T型训练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探究:

1.愉快教学法的引入

“美术教育愉快教学法是指,在美术教育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得以调动,从而愉快学习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②通过愉快教学法的实践应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美术课程实践技法,更重要的是在愉悦、放松的状态下,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T型训练模式”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特色与魅力,以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将这种热情和兴趣转化成持久的学习动力。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快乐教育”的思想并指出,如果学习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学生也能自学不辍。将愉快教学法应用于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个性,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并促使学生将创造力物化为具体的美术成果。

2.重视课程实践技能的综合化

美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在实践技能的应用上同样体现着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科间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联系,使美术学科的特色更好地体现。这要求小学教师要具备渊博的文化知识和扎实的美术功底,同时还要具备广博的人文素养。在教授简笔画时,教师并不是让学生单纯地模仿图案、图形,而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应用的材料,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大胆创意。教师可根据小学语文、英语课本的内容,设置不同的绘画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美术学科具有联系其他学科的中介作用,课程的综合性设置有助于完善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的途径。笔者在大量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改变以往单一授课的教学方式,在课程综合化的背景下将美术课程内容植入其中,能够有效增强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当然这也对美术课程的授课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美术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展示方式。例如,在讲授简笔画之后,可以让学生轮流在黑板上一边绘画一边讲解,这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来说,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基本功,特别是在美术课中,学生习惯于在自己的范围内练习绘画。但是,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需要,让学生熟练专业技能是很有必要的。在完成教学内容后,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举办小学教育专业美术作品汇报展,这有助于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以上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与安排,对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拓展能力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三)教学评价考核体系的完善

1.考核评价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考评方式是在学期末进行卷面考试,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这样的考评是不全面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仅凭一次期末试卷就决定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果,这其中还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目的、课堂表现及技法课的实践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教学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平时的实践与参与上。学生需全面通过才能获得学分,一次不通过就进行下次考核,直至完全通过。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被动学习,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2.考核评价理念的转变

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课程教学评价的重点是落实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评价总体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教学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比较单一,重测试型评价,轻非测试型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③这种传统的考核评价严重影响了人才素质教育的培养,导致知识与实践技能严重脱节。因此,建立以学生实践技能为主,与美术理论相结合的考评体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以此培养学生良好健全的艺术素质。

三、“T型训练模式”在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T型训练模式”是渗透和体现美术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创新,是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紧密相连的一种实践训练模式,也是体现美术学科实践应用的一种创新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熟练运用美术技能并能够为其他学科服务,体现学科特色。从“T型训练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实践教学应用以来,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两方面阐述该模式的应用效果:

(一)学生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通过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提前了解和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对美术课程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这种模式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在讲到教学简笔画设计时,教师提前让学生了解简笔画的绘制方法并收集素材,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前面学过的色彩、美术字等相关知识绘制出要表达的内容。从素材整理到主题的选定,再到作品的完成,整个过程都以学生为主导。在经过训练之后,教师请学生在黑板上熟练画出简笔画,以展示该阶段的学习成果。经过不同美术教学内容的严格训练,学生基本达到了美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并能很好地在各学科中熟练运用。

(二)美术教师自身素养得到提升

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应用性决定了教师要多维发展。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首先要提高教师团队美术教学的综合能力,通过教师有计划地教育活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还要针对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特点,交互设置出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使其更好地应用到未来小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让学生较早地掌握小学教育中美术课程的重要性与交叉性,进而在课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语

“T型训练模式”是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特性进行设置的,它符合美术课程的教学要求及培养目标,并且经过团队教师的不懈努力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来说,高校应根据其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完善更为规范、系统的教学模式。只有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综合型优秀教师。

作者:滕悦 李卓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T型训练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4Q143

注释:

①滕悦.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创新设置与对策性研究[J].艺术教育,2013(7):122.

第5篇:小学美术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跨学科;美术院校;大学英语;美术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55-02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ity)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指的是多学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整合性研究。跨学科渗透教学是指以某一学科为主体,以其他一门或者几门学科为辅助,科学、合理地建构教学框架,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跨学科渗透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十年来,教育界对于大学英语跨学科渗透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增多,这种教学模式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美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语言本体内容与美术学专业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并进而进行大学英语与美术学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具体研究,希望能够在当下如火如荼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找到一条适用于美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

一、美术院校大学英语与美术学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必要性和作用

(一)美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传统的英语教学把大学英语这门学科本身看作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很少与其他科目关联,这也是绝大部分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美术院校也不例外。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语言本身,以教材中的课文为载体,进行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练习,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方面的综合能力。这对于英语成绩较好或者英语学习兴趣较浓厚的学生来说,可以迅速获取大量英语学科知识,是很有效率的一种方式。

不过,由于对语言本身的侧重,传统英语教学会显得有一点枯燥乏味,在美术院校中往往会遭遇学生的反感、抵触,这是因为大部分美术院校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点,以及高考时对英语成绩的低要求,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兴趣不高,英语基础也不好。以2014年全国九大美院招生英语单科线为例,在高考英语总分为150的前提下,大部分美院的英语最低单科线为60-65分,相当于百分制的40-43分。由此不难看出,美术院校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仅仅面对的是枯燥的语言知识,难免会表现出缺乏学习兴趣或者迫于四级压力想学好英语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美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要求。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背景知识,为学生营造出自己比较熟悉并且很感兴趣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情况下,若能把美术学的专业知识融合到大学英语的学习中,无疑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语言学自身的跨学科性质

当代语言学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主张用跨学科的思维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并进而创新性地进行语言教学活动(钟守满,刘冰2011)。传统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关联性很小,语言教学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主要强调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讲授。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全球信息流动畅通无阻,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张岂之,谢阳举2004)。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长,各学科知识之间呈开放式相互渗透状态,当代语言教学中也会涉及到许多其他科目的知识。以美术院校的大学英语为例,随着国际艺术交流的不断加强,以英语为媒介进行美术专业交流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大学英语与美术学专业知识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而且,仅仅进行英语知识的讲授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无法激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把英语知识的学习与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这两门学科的相互渗透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学习内容,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会有极大的提高。

(三)时代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已势不可挡,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自己的调整:2007年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并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教育要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所以美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也应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把英语学习与学生的专业渗透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并能有效地利用自己英语方面的能力,大量摄取自己需要的与专业相关的最前沿信息,并能够流利地用英语口头或者笔头介绍自己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主张,打通与各国艺术家交流的渠道,最终让自己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全面型人才。

二、美术院校大学英语与美术学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实践

跨学科课程设计的最直接结果就是课程结构的重组(王伟2009)。然而,在现阶段大多数美术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也在尝试进行多种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实践,但由于在大多数美术院校英语教学的附属地位还是比较明显,学校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所以在短期内进行整个英语教学的跨学科课程重组的可能性并不大。由此,笔者认为现在正是进行大学英语与美术学跨学科渗透教学的攻坚阶段,需要美术院校的英语教师们群策群力,共同担当起在教材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实践活动,使美术院校大学英语渗透教学的模式逐渐成熟,最终达到整个英语教学的跨学科课程重组。

(一)教材建设

美术院校大学英语跨学科渗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教材建设,即教学内容的确定。蒋苏琴(2011)通过对学生的听力教学研究指出,跨学科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要进行教材改革。就美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所在,找到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大量引入他们感兴趣的美术学方面的知识,调动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从美术史和各专业的具体知识方面为学生提供英语学习的素材,使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英语语言的学习,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复习或者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使用英语查询美术专业信息、了解全球美术的最新动态、用英语与国外艺术家进行有效交流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不过,由于当前美术院校专业繁多,每个专业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都有不同,因此教材编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位老师要想满足所有专业学生的需求几乎不可能。笔者建议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教材方面的尝试。首先,从美术史的角度比较宽泛地搜集教材内容,因为所有美院学生由于专业的原因都对美术史有所了解,而且大一年级都会学习中外美术史,他们对美术史的知识是都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如果能用英语学到自己熟悉并感兴趣的内容,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兴致勃勃地加入英语学习中。当然,如果更进一步的话,可以分系别、专业进行教材编写,这样的教材与学生的专业相关度就会非常大,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帮助更直接。

教材内容确定之后,还要仔细把握教材的难度,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充分考虑美院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特点。而且,教师最好分成教学小团队,每个团队负责某一专业领域学生的授课,这样,每位教师才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小组负责的板块做细、做精。例如,可以分为造型类、设计类、影视类三个团队;如果教师数量充足,可以分得更细。

(二)教学模式

教材内容确定之后,与之对应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有所调整。大学英语跨学科渗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型艺术人才,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侧重听说,为学生创造尽量多的机会练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内容,并充分激发他们课后继续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最终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搭建好英语平台,促进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恰当的度,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比较熟悉就安排难度较高的活动和任务。相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辅助以基础英语中的基本知识及句型,帮助学生开口练习,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三)美术院校大学英语与美术学跨学科渗透教学对复合型大学英语教师的需求

教师跨学科专业素养的提高是跨学科渗透教学中的第二个重点和难点,它与教材建设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吴一安(2005)归纳了十二条优秀外语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主要是外语专业知识和实际课堂管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不过,要想胜任大学英语与美术学跨学科渗透教学的任务,教师还必须向复合型教师转变,在掌握英语语言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的同时,还要提高自己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掌握与所教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这是在新形势下,一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英语教学的效果,培养出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学生,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和学校的需求,进而为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具体来说,美术院校的英语教师们应该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并研究所教学生的美术专业知识,促进自己从单一型教师向复合型教师的迅速转变。同时,教师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团队的力量,合理分工,使自己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并掌握某一领域的美术专业知识,胜任这一领域的跨学科渗透教学工作。第三,学校也应该鼓励教师自学美术专业知识或考取跨专业学位,适当减轻跨学科渗透教学教师的授课工作强度,使他们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大学英语跨学科渗透教学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美术界国际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为了培育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型美术人才,当前美术院校的英语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大学英语与美术学跨学科渗透教学的实践和研究,编写出全新的教材,设计出恰当的教学模式,并不断提高自身,向复合型教师转变。

参考文献:

[1]钟守满,刘冰.语言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跨学科思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张岂之,谢阳举.哲学与跨学科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王伟.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视角下的跨学科课程发展研究[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9,(2).

[4]蒋苏琴.跨学科教育的应用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听力水平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6).

[5]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5,(3).

作者简介:

第6篇:小学美术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目标;现状;整合;探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023-03

一、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规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1] 湖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参照此规定并结合学校彰显“医、师、核”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路,确定(2010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美术教育专门人才,培养具备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能适应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改革需要,具备从事中、小学校美术教学、研究及科学管理能力,也能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美术应用型人才。”

现时的目标是我们培养人才的理想,理想和现实总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达到这个理想,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摸清中小学美术教学所需和湖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简称我校,下文同)美术学专业培养人才的现状。

二、培养现状

为厘清现状,我们做了三个方面的调查:一是2010级美术学专业学生求职心理与意向调查;二是我校美术学部分毕业生、实习生在中小学的工作实际调查及他校美术学毕业生情况;三是我院2011级国培班学员及所在学校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查。调查方式和时间:

1.问卷与访谈结果分析。

(1)从国培班学员看小学美术教育所需。在所调查的19名学员中,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方面依次是:美术专业技能技巧17人,美术史及美学理论5人次,审美素养和美术教育理论都是3人次;学员所了解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最欠缺的方面依次是:美术专业基本功12人次,创造能力7人次,教育能力1人次;19名学员中,有16名学员已经属于资历较老的教师,从教6年以上,但从教美术6年以上的仅1人;培训前有10名学员没有教过美术,9名学员是兼职美术教师;学员中有10名毕业于中师,6名毕业于文科非美术类专业,1名来自理科专业,仅有2名来自美术教育专业。 学员们认为中小学美术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不重视,缺乏美术专业教师,教学设备缺乏;对培训的建议主要是:培训时多注重基础,增加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应尽量贴近小学美术教材,加开美术教学法课程,提供图书馆电子阅览服务,支持学员上机操作等。

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农村中小学美术课几乎成了“摆设”,一方面每个老师带其他两三门课程,兼任美术课,根本没有精力钻研美术教材和备课,大多数是被语文、数学等课占用,即使偶尔有老师上美术课,也是让学生自己随意画,学生处于美术中的“放任自流”状态。

另一方面,一旦上级有人来检查美术课的实施情况,就会先有人“通风报信”,领导来了应该怎么“应付”检查和“汇报”自然不是问题,查也查不出真的问题。因此,学员们提议:上级领导要真的想发现问题,就应该“微服私访”,这样的检查才可能有效。不过,学员们也普遍反映:一般的县级实验中小学都很重视美术教育,基本不存在这些情况。

由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学还处于异常艰难的时期。中小学美术教学对高校师资培养的主要需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美术专职老师,尤其是缺乏具有扎实专业基本功和富有创造力的专职美术老师;二是呼吁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对美术教学实施有效督查;三是针对职后培训这一块,培训内容上应多针对美术教材需要的内容,培训时间也应再充足一些。

(2)从美术学专业毕业生看部分高校培养美术师资的问题。调查中通过QQ、电话和2006级美术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交流。他们是山东淄博某小学吴老师、北京零一零美术培训中心的成老师、山东曹县某小学的晁老师。主要了解到三方面情况:①他们所在的学校对美术都很重视,美术在学校属于“香饽饽”,他们仍然十分热爱美术教学;②设计类的课程知识、美术史知识和美术教学法在教学实践和教师资格考试中都很有用;③小学美术教学班额大,组织教学和管理学生比较难。

利用QQ的访谈方式,我们也和正在实习的2008级的宋同学进行了沟通交流,她所反映出的主要情况是:①一个班学生多,组织教学难;②实习单位缺乏美术教学资源的基本配置;③学校不重视美术教学;④学生非常喜爱美术课。另外还对一名毕业于同级别的兄弟院校毕业生进行了访谈,他是美术学专业毕业,通过教师编制考试以后,又考了国家公务员,最终离开了美术教师的岗位。从他那里得知:①在农村教美术太清闲,年轻人呆不住,本身对教师职业也不感兴趣;②考教师编制必备的知识是美术史、教育学、专业技能等等。

从以上五名美术学专业毕业生(包括一个实习生)的情况来看,现在高校美术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组织教学和管理能力欠缺;二是对设计制作、美术史、美术教学法等课程还重视不够。不过,湖北科技学院美术学毕业生都热爱美术教学,对教学充满了热情,这是最值得我们欣慰的。

(3)从2010级美术学专业学生看学生的求职倾向与心理。在2010级美术学专业的求职意向调查中,146人参加,83人首选教师,29人选择设计师,20人选择画家,14人选择其他。

146名学生规划职业时间为:

职业取向为教师的83人中规划职业时间为:

83人选择教师职业的理由:

从上表看出:①我院2010级美术学专业学生对自己职业进行规划的时间比较早,在一、二年级能对自己未来职业进行规划的占82.2%。②过半数的学生有当老师的意愿,这为我院2010级美术学专业的教师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现状结论归纳: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制作,我们不难归纳出艺术学院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已有基础和现实问题:

(1)已有基础:美术学专业学生能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尽早规划,这为我院教师教育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我院修过美术教学法课程的学生对教师职业十分热爱,这更坚定了我们大力实施美术教师教育的信心。

(2)现实问题:美术学专业学生的组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美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亟待改进,一是基础性不够,二是与中小学美术教材内容相去太远。

三、培养模式探究

1.抓住学生已有的求职心理基础,狠抓三段式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倾向,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这里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见习、课程技能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

(1)课程见习是指在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给出一定的课时,安排学生到中小学教学一线去观摩、学习与美术教学有直接联系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活动。它适合在学生即将开始学习专业课程时安排。具体操作时可利用机动周时间参照下表进行。

(2)课程技能实践是指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法课程中加大学生实践的力度,让学生在学习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参加美术教学实践(包括听课、讲课、评课、说课等等),不仅能深化他们对理论的认识,而且能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融合起来,并强化他们的教师职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3)继续抓好毕业教育实习。在现有教务处带队的基础上,安排艺术学院相关专业老师不定时去实习点检查与督导,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和相关协调与组织工作。

2.有机整合美术学课程的设置,让高师美术课程真正地与中小学美术教学接轨。整合美术学课程的设置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课程内容要体现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学习模块;二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助于美术教师和学生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对师生产生积极的终身影响;三是各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安排应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知识与技能的把握更加深刻。

3.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具体方式很多,如组建美术培训基地、举行多媒体美术课件大赛或模拟课堂教学大赛、针对当前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热点问题请专家讲座交流、积极参与中小学美术教学听(评)课、微格教学、教学现状调查、美术馆或博物馆担任义务导游、增设相关的活动课程(如儿童美术心理学、美术教育史),等等。

4.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标中强调教学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实施好这个建议,未来的美术教师必须首先尝到课程资源开发的甜头。在美术学专业的活动课程中,可以加入服务地方的民间美术资源,根据湖北科技学院生源的实际(如咸宁、湖南、山东等地的学生比较多),就可以在活动课程中彰显各地民间资源的利用。如咸宁本地的石雕、竹编等,其他生源地的学生可以自己搜集并整理家乡的民间美术素材后再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综上所述,艺术学院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应以课程的有机整合为核心思路,兼顾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三段式的实践环节为突破点,以美术第二课堂的活动课程为助推器,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正确领导下,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美术教育专门人才为目标,使美术学专业学生成为具备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能适应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具备从事中、小学校美术教学、研究及科学管理的能力,也能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美术应用型人才。”

第7篇:小学美术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艺术专业;语文教学;内容体系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代教育理念的重要部分,艺术类中学生大多从小练琴、学画,他们的思想比较自由,富有个性,因此艺术生的语文课教学既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文化知识教育,更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加强对学生情操修养、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提升。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情况都可以纳入诗,由诗加以形象化。”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最富情趣最有生机的艺术活动。如果在语文课教学中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真、善、美的艺术品位,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发挥和表现自己的审美感受,就能为以后的艺术深造奠定一定的文化底蕴。

一、教师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知识储备,创新教学内容体系

于漪曾说过:“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高尚,教师是要有师魂的,有了这种精神才会奋斗不息。奋斗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提升自己,育人先育己,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提升自己要有养料,要读书!”艺术学校的教学要面向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因此其教学目标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教师应及时拓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实相关艺术素养,了解艺术作品、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以适应教学的需要。在讲授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将授课重点进行有意识的侧重。如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如果熟悉琵琶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对诗中音乐部分进行赏析时,就可以游刃有余的带领学生领会“大弦与小弦”的交错美,“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美、声律美;赏析曹禺的《雷雨》、老舍的《茶馆》时,可以给学生增加一些戏剧台词知识,并让学生去表演,进而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如果你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或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如孙犁的《荷花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语言中的音乐、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艺术的殿堂,从而无形地扩大语文课的教学空间。教师在课堂上把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让他们在学习中共同感受语文和艺术的魅力,也使学生的个性和专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充分利用学生的性格和专业特点,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艺术类学生较之其他学科学生有其独特之处:从小练琴、学画,多有“童子功”。从智力开发讲,除了开发左脑的逻辑思维外,更多地开发了右脑,促进大脑皮层言语中枢的分化,提高了唱、听、说协调的一致性,加强了语言能力和空间图形识别能力,这些学生头脑反应敏捷、开朗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专业特长,大胆地选取能发挥学生特长的最好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展示专业风采。中学语文课本里诗词、小说、戏剧等艺术门类的文章占了相当的容量,更有利于语文教学与专业的结合,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学习《祝福》一课时,可以让美术专业的学生用绘画作品表现祥林嫂三次不同的外貌描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旧社会生活带给她精神上的摧残。诗歌《再别康桥》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先听一下配乐诗朗诵,具体感受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徐行缓步的韵律,契合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让舞蹈专业的学生编排出一段唯美的舞蹈片段,从而较为容易地步入诗人创设的意境。这样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如临其境,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身去体验,感悟文章的主题。

此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运用现代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教学手段,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使他们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特长。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向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同步的Flash诗文音乐作品。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诗歌与音乐在情感上的交融共同性,将诗、画、乐、视频有机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将诗文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深层的情感体验状态。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讲解的基础上可以播放改编的歌曲,使其在歌声中去感受词人的千古情怀。

三、语文作业中穿插专业特色

学生的专业特色也可以通过作业、练习来体现。教师可以针对所学课文的内容,确定大的研究范围——将语文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课题,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就某首诗词谱写不同的曲谱;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一张张绘画作品表现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山水景物的赞美;在作文训练中,强调结合自己学习艺术专业的经历,比如让美术生写外出写生的记叙文,音乐生谈自己艺术学习过程中心灵历程的散文,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而且对这种艺术与文学兼得的创造性劳动应该多鼓励,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建立在对诗词情感、意境的深刻领悟的基础之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资料搜集后,学生不仅阅读、写作能力有所提升,对专业理论、发展动态也会有更多、更详尽的了解,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中展现了自己的文化素养与艺术创造力。

语文教学中结合艺术专业特色的教学行为,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因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艺术才华得到发挥,内在潜力得到开发。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和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文学和艺术是相通的。只有在文化和艺术技能的双重熏陶下,艺术生才会真正拥有艺术创造能力和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晏庆丰,刘萍.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艺术教育渗透.艺海,2011(5).

[2]曹明升.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摭谈.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12).

第8篇:小学美术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工艺美术专业 课程设置

一、引言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是培养广告、装饰、平面设计等相关产业一线岗位所需求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日益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物质上的生理需求,愈来愈注重精神上的感受,这种观念的转变,带动了与之相关的装饰、广告、环境设计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工美专业的学生正是这支队伍中十分紧缺的重要的基础技术力量。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在校期间的课程内容,怎样做到学为所用,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这样的学习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教育教学的环节紧紧围绕市场的要求展开,课程结构以市场需求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开设,教学内容满足一线工作环境的要求,构建衔接、融合、沟通的课程新体系。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人才的教育培养,根据市场的需求,应以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工艺技能,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的人才为主。并应以此为特定目标,开展对中职工艺美术教育规律、方法、课程设置的研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施教原则、师资结构、教材体系。工艺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理、工教育,又有别于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它应使受教育者达到四个目标:一是技能目标;二是专业理论、审美能力;三是文化知识、综合能力;四是品质培养、市场反应能力。其核心是专业技术能力。合格的工艺美术人才,既是物质生产者,又是艺术创造者,创意和制作不能截然分开,并依赖于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实现目标的过程应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动脑与动手交替的动作,是一个互相推进的过程。从设计的观点看,熟悉程序与掌握方法是比结果更为重要的追求目标。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美专业教育来说,更应深入地研究市场的需求,着力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一线技术人才,必须完全彻底地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随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不能因强调学科性、系统性而面面俱到,必须把教育的重点突出在职业性与多向适应性,必须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逐步走出以学科为体系的面面俱到的旧套路,要侧重应用,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一)适应市场,学以致用。

这应当是中职工艺美术教育的首要原则,对课程结构的安排应该直接有效地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与岗位的需求相一致。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水平提高了,社会对环境艺术、装潢艺术、平面广告等技术人才的需求猛增,我们应以市场之急需,即时调整课程结构,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比如说,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强化培训就愈来愈明显与紧迫,“手绘”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那么在技能培训的课程内容安排上就可以减少手绘的课时,加大力量重点加强计算机设计软件的技能培训,使学生出了校门就能直接上机操作,而具备这样能力的学生正是市场所迫切需求的。

(二)为了突出学以致用,必须坚持“短小精通”的教学原则。

中职工美专业的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不太好,对系统的理论学习难以静下心来,因此,把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也就是适应一线岗位需求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因此,针对性要强,内容要精选,重点要突出,不能庞杂无章。比如:电脑美工专业,电脑美术辅助设计是重点。而CAD和Photoshop又是设计诸多软件中的重点,在平面设计中,设计能力的培养只是引导学生用艺术审美的眼光观察、发现、创造事物,而重点则是对平面设计的工艺流程、材料、预算、表现形式的教育训练培养;同样,室内设计的分类是多样的,中职阶段的学习重点应该是体量较小的,容易接触到的家居装饰、小会议室、专卖店等。总之,凡是非重点的课程,都作弱化,减法处理。

(三)因人施教,兴趣教学。

中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较差,但对新生事物往往充满好奇,具有爱动手的特点。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兴趣教学,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教学相长,互教互学,摒弃灌输注入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任务式教学的方法,把工厂搬进教室,把学生领进工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熟悉工作环境,促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思想。

(四)贯彻项目教学的教学原则。

这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基本建设作保证,其中首要的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从目前工美专业的师资结构来看,教师市场化的意识培养和实践技能的培训提高是最紧迫的任务,我们应按照“热爱职教事业,一专多能”的标准,适时对专业教师采取增加投入,支持业务进修,鼓励科研,增加任务,多压担子,促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应广泛地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单位联系,建立选拔、聘任、兼职教师的柔性机制,广招人才,为教育教学注入活力。其次是实训场地的建设,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尽早筹建工美专业的专用电脑机房,材料工艺的展示厅,操作训练室,购置供实训使用的材料、工具等。再次是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要争取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寻求一条互惠互利的合作途径,建立较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让他们尽早地适应工作环境,真正做到岗位需要什么就会什么。

三、中等职业学校美工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构想

(一)关于通过课程的优化设置所要实现的目标。

1.技能目标

(1)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通过对基础能力阶段的素描、色彩、图案的课程训练,学生掌握形体的结构、比例、透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备一定的手头表现能力。

(2)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的运用知识。其中以CAD和Photoshop为主,了解3Dmax、Flash等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3)具备一线工作岗位所需求的工艺制作能力。室内装饰方面,掌握常见的工艺制作技术和施工规范、工程质量的检验方法,工艺制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的处理方法,装饰材料的种类、规格、性质、价格;平面设计方面,熟练掌握平面设计方面的制作流程、安装方法、工具的使用等。

2.专业理论目标

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如:艺术的观察方法、设计原理、色彩设计的方法、图形的构成、人体工程学在设计中的运用等,使学生运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理解和创造事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3.文化知识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的综合文化知识学习,促进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例如:语文课重点放在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意境欣赏,从而培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意境气氛的把握,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懂得如何简洁、清晰、条理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设计思想,以及“说明、合同、协议、收条”等文体的写作规范。地理历史课要结合专业课的需求,向学生介绍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对色彩避讳、气候特征对环境设计的要求,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家俱造型、服饰特点,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表达元素;英语课也可以从专业的需求方面开设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如电脑英文菜单中的释义,广告中外来语的含义,英文书写、排列、字体的规范等。

4.品质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有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立志创业的勇气和决心,培养适应就业环境需求的完善人格。

(二)关于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的构想。

1.基础能力

(1)美术基础能力:素描课要求掌握形体的透视、比例、光影、质感的表现能力;色彩要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方法,色彩的情感因素的理解认知能力;图案课掌握写生与归纳、图案、图案装饰色彩;学会使用美术基础课的工具,具备一定的手头表现能力。

(2)电脑辅助设计软件:了解和掌握电脑的基础知识,比如办公软件的常规操作,图片、文体的编辑、设置和输出;熟练设计软件的操作,其中以CAD和Photoshop为重点,CAD要能够独立绘制设计平面图、立体图,尺寸的标注、投影图的绘制。Photoshop要熟练掌握基本方法的使用,能独立完成平面设计的排版、图形各种效果的制作,明白与相关设备相联接的输出方法。3Dmax是三维图形设计的软件,要求工美专业的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方法,三视图的认知能力,简单模型的建立、材质、灯光、渲染的基本操作方法。

2.平面设计

(1)Photoshop软件的熟练掌握。在基础能力训练的基础上,为适应平面课程的内容学习,应强化该软件的操作技能,做到心手相印,能准确地运用软件的强大功能表现设计内容。

(2)平面设计:广告、装饰画、招贴画、装帧、包装等。其中以广告、装饰画、招贴画为重点。通过优秀作品的欣赏,正确理解和认识作品的创作意图、色彩构成方式、画面的视觉传导感受,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开拓眼界,激活创作思路,要求能独立完成简单主题的创作任务,且达到教学要求。

(3)平面制作工艺:熟悉平面设计制作的材料、性能、工艺制作、安装方法,表现的形式和预算的构成。

4.立体设计

(1)CAD、3Dmax设计软件的针对性技法训练,能绘制平面图、立体图、节点大样图,掌握建筑尺寸的测量方法,看懂建筑图纸,绘制效果图,了解常规的设计尺度。

(2)室内设计:家居设计、办公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①家居设计的重点:卫生间、厨房的水电改造,防水的处理,材料的选择,文化墙的设计,色彩的搭配,梁、柱、小空间的处理手法,装修和程序、工艺的规范,造价的预算,业务的洽谈,合同的签订。②办公空间重点学习会议室的设计方法、色彩的搭配、设备的安排,吸音、通风、冷热等物理因素的设计,灯光的照明等。③商业空间以茶馆、酒吧、KTV、专卖店的设计为重点。④展示空间重点学习店面的材料与施工方法。⑤展示空间的交通线路安排,展示的形式,灯光的安排。

(3)室外环境设计:介绍常见的外墙包装材料与施工方法。

3.相关综合知识能力

(1)职业思想教育。通过对相关工作岗位性质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兴趣,坚定学好专业技能的决心。

(2)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就业岗位需求为主导,以促进专业综合能力提升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工作情景的介绍。以讲座的形式,聘请业内人士向同学们介绍工作的环境、流程、特点,为走上工作岗位做较充分的心理准备。

5.第二课堂

(1)对课堂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作为更深一层次的学习和实践。

(2)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参与实践技能的操作。

(3)阶段性开展主题性的技能比赛,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4)请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演示工艺制作的方法。

第9篇:小学美术专业知识重点范文

当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师资培养主要分成两个阶段进行: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这种培养模式为我国培育了大批美术教育人才的同时也表现出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明显的不足。

1、职前培养

美术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是由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教师的定向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有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一是师范院校的学术水平一般低于综合性大学和专业的美术院校,学生的美术技能和理论水平相对较低,美术创作能力和艺术修养也无法与专业的美术院校相比;二是我国师范院校的美术院系按照专业美术学院的培养模式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没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去确定文化知识、美术技能和理论、教育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片面强调美术技能和理论的作用,忽视了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学科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过大,而与一般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情境教学知识相对应的教育专业课程比例过小,教育科研、教育评价、教学实验等现代教师迫切需要加强的能力缺乏训练。

2、继续教育

我国的职后教育主要有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学院等主持教师进修的机关。一般而言,这类进修机关的专业水准与教育学术水准远远落后于师范院校,更无法与综合性大学抗衡,再加上我国缺乏对培训机构、授课教师的资质认定,所以由他们承担教师研修的重任,不仅培训质量难以保证,而且还往往容易误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由于培训的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与教师的需求脱节严重,进修教师所学非所用,导致了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效率低下、培训效果不明的局面,基本上是把培训当作一种任务和对教师的管理,参与继续教育的培训也多是为了评职称,难以在培训中真正实现专业发展。

二、对中学美术教育价值的认识存在误区

影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还有社会各界,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师本人、家长等,对中小学美术教育价值的认识误区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是美术学科不是高考科目而且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美术学科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不被重视,甚至受到排斥,美术课堂被推到了可以任意占用的可有可无的边缘,美术学习成了学生参加升学考试的障碍,动辄教师和家长斥责喜欢学习美术的学生不务正业;其次,美术教师的进修机会明显少于基础教育核心课程的教师;最后,基于现实的情况,中小学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无奈中走上了消极,自己也认为美术课是可有可无的花边课,很多教师对自己要求不高,甚至自己的课堂也随意送给同事做人情。 转贴于

三、中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个很通俗的比喻,强调的是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储备,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到了现代社会,教师只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而且,我们还不得不考虑教师桶中水的质量如何。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自己原有的那桶水恐怕不但没有用,而且可能已变质了。教师应该是“自来水”,是不断更新的“活水”,什么时候想要,都可以随时拧开水龙头。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充电、不断更新,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每个人都需要“终身学习”。

2、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美术教师培养人的根基。只有拥有广泛的文化知识,美术教师才不会囿于美术学科的狭小范围,才能在广泛的人文背景下认识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大程度地实现美术的教育价值。新课程下的美术教材内容看似简单,实际上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必须了解清楚教材中涉及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文、风俗和文化艺术等有关文化方面的知识,这样在讲述中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达,不能对学生的提问“一问三不知”,甚至“无可奉告”。文化素养越高,教学能力与绘画能力就会越强,教学效果就会越好,对学生也就越有吸引力,教学目的的实现就越快、越全面。

3、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美术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