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国外内部控制现状精选(九篇)

国外内部控制现状

第1篇: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实证研究;综述

企业财务报告被认为是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照片,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无疑是企业内部控制健全与否的缩影。外部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的主要途径是其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鉴于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关注度的升温,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成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重要依据。

一、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

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历了自愿性披露向强制性披露的演进历程。美国于2002年了《萨班斯法案》,该法案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做了强制性规定。对于我国来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附属于年报到独立公布、从自愿到部分强制。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可追溯于2001年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对于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发表独立意见,并于2008年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要求上市公司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估报告,但是没有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由于制度背景、监管环境、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市场有效性的差异,存活于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表现出了差异化。国内外皆有学者针对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监管背景下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主要以描述性统计为主。

(一)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现状

内部控制报告日益成为投资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依据,在我国从2001年开始,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我国在2006年以前以及美国在2002年以前并没有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做出强制性规定。结果导致,我国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性内容,并且披露动机不强(李明辉,2003),并且上市公司在2001和2002年报中披露的有关内部控制的信息前后矛盾,以说好话为主(张立民,2003)。RMcMullen ,Dorothy 和Ragahunnandan , K. ( 1996 ) 1993 年对2221 家公司的年报进行了研究,其中有742家自愿提供了内部控制报告。相对于处于自愿披露阶段的我国上市公司来说,披露公司所占比例较高。

(二)内部控制信息半强制性披露现状

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及随后的指导性规定分别要求,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需要在年度报告的重要事项段披露相关内部控制信息,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只需要独立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于是,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数量、披露深度、披露位置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并且部分公司公布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冯建等,2008)。在实际执行中,强制性披露要求并未被所有上市公司遵守,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动机较弱(杨有红等,2008)。由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未做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独立披露的强制性规定,在2006年度以前只有极少数的公司公布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三)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现状

美国自2002年开始实行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自2002至2005年有不少于970家上市公司至少披露了一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Jeffrey Doyle等,2007)。对于不同行业2002至2004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而言,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率存在差异,计算机行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最多(Weili和Sarah,2005)。在我国,由于没有明确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标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自选择问题比较普遍。张英等(2010)年对沪深两市2008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161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结论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基本良好,但绝大多数公司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另外,曹建新(2010)在实证研究中对筛选出的764家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司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只有191家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二、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在美国现如今的监管背景下,研究的领域开始向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响因素转变,即主要研究哪些因素导致了内部控制的缺陷,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转向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已不再属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范畴。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财务状况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

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通过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对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同时,也是企业向投资者传递利好经营信息的一个途径,从而区别于其他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好的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蔡吉甫,2005),财务状况差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力不足(林斌等,2009)。Tanner(1992)从两个维度研究了管理层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动机,其中属于机会主义维度的较适中的债务水平会促使管理层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

财务杠杆高和固有风险高的公司更有动机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如:曹建新等,2010; Rogier Deumes等,2008),公司的成长性是影响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因素之一,快速成长(林斌等,2009)、净利润增长率高(Broson,s.,etal,2006)、规模增长快的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充足。Healy 和Palepu(2001)指出,管理者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一个动机是降低资本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可以降低投资者预测未来投资回报所可能承担的风险。

(二)治理特征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

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受独立董事占董事总人数、监事会规模、是否设立审计委员会影响显著(方红星等,2009)。股权集中度高、外部独立董事占所有董事比率高以及审计质量高的公司具有较强的自愿性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动机(曹建新等,2010)。除此之外,Broson,s.,etal(2006)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越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可能性越大。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健全和运行有效与否是决定内部控制报告披露以及披露深度的直接影响因素。内部控制薄弱的公司通常没有动机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McMullen, 1996)。林斌等(2009)研究表明,设置了内审部门,组织变革程度低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三)外部审计和监管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

财务报告质量高可以认为是内部控制完善的替代变量,财务报告质量高的公司更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而财务状况异常的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明显不足(蔡吉甫,2003)。财务报告有问题的公司不大可能提供内部控制报告,用户可通过内部控制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McMullen等,1996)。在以往的实证研究中时常将是否是“四大”审计作为审计质量的衡量变量,曹建新等(2010)实证研究发现,审计质量高的公司具有较强的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动机,是否聘“四大”进行审计工作对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影响显著,然而外部审计却没有起到明显作用(方红星等,2009)。Ashbaugh- Skaife等(2006)研究发现影响公司发现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有独立审计师的影响力、前期财务报表重述和SEC监管形成的对于监管的敏感性、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以及行业诉讼风险等。会计风险较高、审计师辞职现象更多的公司相对容易出现内部控制缺陷(Ashbaugh - Ska ife等,2007)。

三、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上市公司将被强制性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鼓励上市公司披露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自相关规定出台以来,公布内部控制审核评价报告即内部控制报告的上市公司数量激增,为内部控制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近年来,以内部控制报告为实证数据来源的实证研究成果不断呈现。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角度看,有关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质量,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回报(杨有红等,2010)。此外,Palepu(2001)概括了自愿性披露对资本市场的三种潜在影响,分别是提高资本市场股票的流动性、降低资本成本、增加分析师的关注。结合我国现有的实证研究成果,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者回报、公司治理及财务状况。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回报

股票流动性被视为信息不对称的变量,证券监管部门鼓励上市公司公布内部控制报告的初衷在于降低市场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其实际市场反应效果,研究中可以透过市场对股票交易的反应来进行检验,尤其是针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检验。Hammersley et al.(2007)研究发现所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与上市公司股票价格负相关。并且,披露的有关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性、查证的难易程度以及披露的模糊性等特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同时,自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上市公司有着更活跃的股票交易以及更低的股票价格波动,意味着作为一项“信号”机制的内部控制报告自愿披露确实降低了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具有实际的经济后果(黄寿昌等,2010)。David M. Wills ( 2000) 认为, 内部控制报告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 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股价有正相关性。甚至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影响了股东的财富分配(DeFond 和 Francis,2005)。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披露时较未披露方付出了更多的成本,如果披露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则需要向注册会计师支付审计费用。注册会计师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后则相应的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目的在于将其与其他上市公司区别开来,表现在股票市场上,则是取得较高的超额收益。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关注始于公司IPO期间,IPO公司上市首日对于明确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显著的正向反应(邱冬阳,2010)。对于上市公司的启示是上市公司应该从IPO开始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推动内控制度建设。从我国现在的披露现状来看,更多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流于形式,然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对于事件期内的累积累计超额收益影响显著(陈共荣,2007)。另外,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证券市场则出现显著的负反应(冯建,2008)。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和财务状况

更高水平的信息披露可以降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增加减少了公司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对公司管理者的监督约束机制,降低了管理者道德风险,即能够降低成本。内部控制报告改进了内部控制,提供了额外的与决策有用的信息(Hermanson,2000)。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仅使信息使用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控制是否有效,从而有助于使用者做出决策,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管理者改进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基于此,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显性成本抑制作用不显著,对隐性成本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具有综合抑制作用(杨玉凤,2010)。

内部控制的健全及运行有效是财务报告可信的前提,内部控制报告向投资者发送了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信号。杨有红(2009)研究发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在当年及在此之前6 年均显著高于其未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公司。此外,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资本成本,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更高的权益成本。AshbaughSkaife 等 (2007)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和还影响了市场对公司资本成本的评估。

参考文献:

[1]李明辉, 何海, 马夕奎. 2003.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分析. 审计研究, 1: 38- 43.

[2]张立民, 钱华, 李敏仪. 2003.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改进) ) ) 来自我国ST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审计研究, 5:10- 15.

[3]冯建、蔡丛光,2008,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财经科学(5).

[4]方红星,孙.强制披露规则下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财经问题研究,2007;12

[5]蔡吉甫,2005,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3).

第2篇: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关键词】铁路国有企业 内部控制五要素 历史成因 现状 未来发展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首次明确定义内部控制概念。1997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首次于国内提出内部控制概念。仅从概念出现上看,中国的内控理念比发达国家晚足足50年,而大部分铁路国企的成立时间或者前身的存在时间远久于中国内控理念的确立,而后因为机制问题建立内控制度的过程又普遍长于一般企业。以笔者工作的铁路勘测设计企业为例,该企业前身成立于1952年,到2001年9月完成企业法人注册登记之前都是作为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历史原因造成铁路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上先天不足,同时也给后期发展遗留诸多障碍。下面将试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入手分析铁路国企内部控制现状及未来发展中须注意的问题:

一、内部环境

从治理结构看,几乎所有现行铁路国有企业都已按照《公司法》规定完成了由行政事业体制到混合制公司治理模式的转变。铁路国企基本都属国有产权,其产权归属分散化的特性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委托经营者之间关系链割裂。近年来政府通过采取由国资委担当所有权代表人的方式对铁路国企进行管理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将所有权人的身份具象化,但在内部控制系统中,作为委托经营者的董事会却一直未能发挥其核心效用,独立董事,监事会更是形同虚设。由此可见,强化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职责加强董事会作用尤其要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同时着手监事会建设使其发生效用是铁路国企迫切需要改观的几个点。

内部审计机制运行状况不理想是近年来困扰铁路国企的一个难题。计划经济时代,铁路国企一直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运营模式:接收国家全额拨款,接受上级项目指派并上缴收入。其年度审计基本都由铁道部直接委派审计组完成,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微乎其微。改制后政企分开,外部审计改由接受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完成,而内部审计机制却依旧停留在之前流于形式的层面上。在未来发展中铁路国企应当加强对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视,赋予其更多的权力以保持其独立性,慎重任免内审部门负责人,确保内审机构与董事会沟通顺畅,避免内审部门的工作受制于其他部门或受外界因素干扰。

人力资源制度方面,铁路国企的人员任用在1993年国务院正式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之前一直沿袭国家分配制度,并没有自主的人员聘用机制。薪酬上采取定岗定薪,晋升渠道单一,也没有系统的绩效考核制度。改制之后这一局面得到了极大改善,先后建立起人员聘用,员工培训,岗位轮换,绩效考评等各项制度,为企业生存注入巨大活力,员工工作积极性也得到极大提高。取得成绩的同时,旧体制依然余音未消,铁路国企仍存在人员聘用后台操纵、晋升方式相对固定死板,奖惩制度执行力度不够等弊端。在未来发展中,首先必须保证聘用过程公正公开,选可用之才而不是按老套路任人唯亲;其次打破传统的论资排辈,让有能力的人尽快走到最能发挥自身价值的岗位上;并行激励与惩罚机制,一方面激发职工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对违规违法行为予以惩戒警示。

二、风险评估

风险意识问题一直是铁路国企最显著的短板,其根源仍需追溯到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当时基建工程项目都由国家统一调度安排,对于企业来说只需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就几乎不存在风险。然而企业化改制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铁路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面临在白手起家的摔打中累积建立,尤其近年来铁路国企致力于海外项目拓展,突然需要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经济、地理、人文因素影响,薄弱的风险评估系统一时让铁路国企措手不及。

2011年9月,中铁建宣布其在2009年2月与沙特签约的麦加轻轨项目上巨亏41亿,成为铁路国企海外项目史上最大的滑铁卢。造成该项目惨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风险评估的缺位。总包方中铁建在项目前期对风险评估的目标设定不明确,在即将进入沙特这样一个具有复杂政治经济宗教人文的国家开展项目之前未将潜在风险与可能影响的控制目标相关联,造成风险发生时无法准确识别和科学具体的分析风险。最终恶果在风险应对上体现:中铁建在面临业主数次无理合同变更时,由于前期签订了苛刻合同条款,无力还手节节败退,加上多年来长期承接国内工程形成的行政思维,未能及时有效采取风险应对策略,而是苦果自吞先保证工程按期完成,置国企商业惯例于不顾,终于走向一败涂地的结局。

麦加惨案的发生为全体铁路国企敲响警钟,也为未来铁路国企在风险管理上提出了方向性要求,即必须让风险管理全面渗透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全过程,针对不同的风险点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在进行风险识别时结合各项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确定位风险;从企业战略与目标出发进行全面风险分析,尽可能不留遗漏;最重要的一点是,正确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并坚决有力的执行。

三、控制活动

相对于内部环境和风险控制,有着多年经营历史的铁路国企,在控制制度方面是相对完善的。对于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都在长时间的探索实践中有了相对细化的规章制度。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在国企公司制改革后才面临的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大部分铁路国企尚无法将“如何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财务等方面信息,通过因素分析、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定期开展运营情况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这一整套运营分析方法良好的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并熟练运用。故而铁路国企要将运营分析控制作为未来发展中必须攻克的课题,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程序,并熟练加以应用,既不能让制度缺位,更不能放任执行流于形式。

绩效考评制度打破了铁路国企传统的定岗定薪制,在比较容易实行工效挂钩的技术部门,大部分铁路国企已在改制后逐渐开始运作该项制度。但涉及管理层各部门不容易量化工作的职位,绩效考评控制状况十分不理想。一方面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为依据,另一方面裙带关系现象在管理部门的严重程度远远大于技术部门,造成人为因素操控考评结果员工之间凭级别凭关系打分。面对该局面,铁路国企应该从制度调整入手,为管理部门量身打造绩效考评政策使考评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充分考虑定量和定性两方面指标,将评价结论与奖惩制度、员工薪酬、职务晋升、调岗辞退等项目真正结合起来。

除此之外,制度之下执行状况不尽如人意是铁路国企一直存在的老问题。由于机构庞大人员构成复杂加之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在不相容职务分离和授权审批的执行中往往存在人情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或贪图一时方便不按制度行事的现象。而这些不良积习又渗透作用于会计系统与财产保护控制系统,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等恶劣后果。针对此类陈疾痼病,铁路国企必须痛下决心彻底整治,严格监督控制制度的执行过程,及时反馈执行结果,对于高风险领域的关键控制点更要重点关注绝不放过。

四、信息与沟通

(一)内部信息传导低效率

铁路国企基本都属大型集团企业,机构组织庞大,信息反射弧长,在内部信息方面普遍存在信息传导效率低和信息传递损耗严重的问题,使信息传递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且经过一路损耗出发端信息往往与终端信息相去甚远,更有信息中途丢失的状况,对企业的经营及决策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未来发展中,铁路国企应打破传统的信息层级传递老观念,建立立体信息传递思维,对于重要、紧急的信息允许和支持点对点即时传递,同时重视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安全保障,努力打造更快捷有效的内部沟通渠道。

(二)对外信息披露不足

改制前铁路国企给外界印象一直是“自成一统”的小社会,即使改制后,这种关起门来内部操控的旧习一时难改。由于作为对外信息披露的主要介质的董事会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给对外信息留下了操控空间,内部信息易被高层掌控使股东大会接收到修饰美化过的信息;同时企业员工被隔离在信息圈之外,只知埋头工作,对企业营运状况一无所知。故而要保证对外信息真实全面,铁路国企可以借鉴国外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采取内外并行的信息披露监督。在内部监督方面依靠科学的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内部审计机构的效用;在外部监督方面接受国家法律法规制约,接受中介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监督。与此同时,铁路国企还可以拓展信息披露对象,由政府部门向社会公众拓展。

五、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的实质是随时对内部控制构成要素的设计和运行有效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内控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实施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而铁路国企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形式主义监督或者一时监督,上级问责时照章办事一阵,时间一长又故态复萌,对于重点事项更是缺乏专项监督。内部监督不力的结果是企业过分依赖外部监督,当前铁路国企的内部控制评价大多参考外部监督机构如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评价结论,但外部监督主体不可能面面俱到让评价涵盖企业内部控制的所有要素与运行情况。这样一来企业自身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也就相应出现不完善与不全面的状况。在今后的发展中,铁路国企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赏罚措施来调动全体员工参与到内部控制监督中,让员工将缺陷与后果联系起来,进而积极行动予以改进。同时拓宽外部监督渠道,不局限在财务方面的注册会计师,也可以寻求多方协助如专业中介机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人员。

参考文献

[1]李荣梅.《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分析》.审计理论与实践.

[2]时现,毛萍.《国有企业内部发展状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李惠.《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财会研究,2003.11.

[4]李华,陈丽娜.《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建议》[J].会计之友 2004.4.

[5]于雷著.《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研究》.吉林大学.2006.5.

[5]欧铁军.《如何构建国有企业的治理型内部审计》.2006.

第3篇: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评价指标

一、引言

目前,内部控制理论已发展到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然而,雷曼等自认为是“有效内部控制”的大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纷纷受到很大冲击,这给内部控制理论造成巨大的挑战。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即是评价主体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整体评价,并形成评价意见,识别内控缺陷的过程。2010年,我国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缺陷认定等理论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过于笼统,无法为内部控制评价的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建立起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指导内部控制评价的实践。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内涵与目标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COSO报告都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因此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在一定的期间之内的设计有效性和运行有效性进行的评价。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结果达到或超出了一定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则该内部控制就是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价,主要目的有三个:

(1)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为政府以及资本市场监管部门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依据。

(2)对上市公司形成声誉制约,激励企业提高内部控制质量,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保护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权益。

(3)使企业了解内部控制状况,找出内控薄弱环节,提高经营质量,并为投资者提供投资依据。

三、目前内部控制评价存在问题

近年来,内控报告较之前年度在格式的统一性和内容的可读性上均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不清

如何确定内控的评价范围,是SOX法案中认定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还是COSO框架认定的“公司内部控制”?具体到内控评价又是如何?这一系列问题是内部控制评价中的难点,严重影响着内部控制的评价制度的顺利实施。

(2)形式化现象严重

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形式化现象严重。披露的各项内容与公司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针对性不强,不能减少信息不对称,为投资者提供企业内部控制更多的信息。

(3)没有体现风险导向的思想

部分公司机械的对内控要素、建设过程和成果进行详细描述,冲淡内控自我评价报告有用性,使企业内控水平不高,没有强调风险导向,也没有全员参与。因此,现行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亟待改进。

(4)多数公司未披露认定内控缺陷的具体标准

在披露信息的公司内部控制报告中发现,定性标准主要是通过迹象来认定内控缺陷的,而定量标准类似于财务报告审计中的重要性水平。因此缺陷分类标准有待进一步细化。

(5)缺陷披露不充分

一般披露内控报告的上市公司均认为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不存在重大缺陷。显然,大多数公司的内控自我评价报告没有对内部控制缺陷充分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四、内部控制评价的改进对策

根据以上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我国的制度环境等各项因素的考虑,如存在特殊的制度环境如股权结构较特殊、投资者法律保护不健全、资本市场不平衡、公司治理机制有缺陷等,使得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视角首先应当是规制或监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中国内部控制评价视角除了基于监管之外,还要基于企业管理。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的《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相关规定,结合我国提出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立目标,即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基本建立以监管部门为主导、各单位具体实施为基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咨询服务为支撑、政府监管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内部控制实施体系。因此,“董事会内部控制评价+注册会计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政府监管部门(或非盈利性机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是较适合我国制度环境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图1中,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与报告划分为董事会内部控制评价、注册会计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监管部门或非营利性机构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三部分。其中董事会内部控制评价和注册会计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是两个平行且相互独立的业务流程,依据各自独立的审核测试程序,分别完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审计鉴定报告,政府监管部门或非营利性机构根据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和注册会计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披露,结合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外部监管信息以及通过访谈、问卷等形式获得的企业内部控制补充信息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分为两个独立的业务流程可以明确划分各自的责任,有利于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和相互印证,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在企业内部控制披露以及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披露的基础上,由政府监管机构或外部非营利性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综合量化评价,有利于对比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状况的变化情况,更直观地反映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指导政府、投资者、银行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关决策。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内部控制外部评价主体主要是政府监管部门或外部非营利性组织,考虑到我国对大多数非上市公司没有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状况,也没有对内部控制审计做出强制性规定,现阶段内部控制评价的客体是所有中国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审计研究,2008(3):48-54.

[2]王惠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困境破解及框架构建[J].审计研究,2011,2.

[3]华娟.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20-23.

作者简介:

第4篇: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对策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现状

从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现有的内部控制环境及相关控制措施和程序都比较弱,企业的内控建设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有一定差距。

1 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观念存在误区

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也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看出,而且需要多设置人员岗位,需要制定大量的规章制度,需要增加办事环节和程序,因而多数企业把精力主要放在生产和营销上,有的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影响办事效率。企业应该认识到内部控制系统是保证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的一条有效措施,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一环,应该把内部控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2 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监督不到位

我国现有内部控制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严重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挂在墙上、写在纸上制度,实际执行情况可想而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评价、报告等也鲜有实施。

3 内部控制的建立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一些企业受利益的驱动,重经营,轻管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内部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使内部控制缺乏完整性;许多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时偏重于事后控制,通常是违法违纪的事情发生之后才采取补救措施。

4 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从我国企业的现状来看,企业的风险意识并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大型投资项目,缺乏科学的决策过程,对存货、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够。缺乏相关数据分析报告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从而影响整个企业运作。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 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外部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是内部控制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国有企业都是和政府部门挂钩,国家统包一切,规避了市场风险,而市场经济风险处处存在,企业经营者自很小,总经理或企业的一把手都是有行政级别的国家干部或领导人,国有企业长期处于一种大锅饭的状态,效率极其低下。这种计划经济体制给企业留下了历史的隐患。

(2)我国缺乏比较权威的内部控制体系

从法规建设上看,我国缺乏类似COSO报告的权威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检查与评价缺乏统一的指导依据。在我国,对于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现行的规范制度中只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一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2000年修订实施的《会计法》正式提出了若干与内部控制相关的要求,但立足点和出发点分别是从报表审计的角度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规定的角度来进行的规范。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只是征求意见稿,而且该规范的诸多内容是非常原则性的,相当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层次。

(3)外部监督的乏力使企业缺少健全完善内部控制的压力

虽然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一是各种监督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加之分散管理、缺乏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二是有的监督没有按照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预算和创收为目的,再加上个别黑幕交易,监督弱化问题严重,对内部控制问题更是不报告、不追究;三是会计师事务所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以及对注册会计师监督不力,使得“经济警察”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2 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内部原因

(1)企业人员素质偏低,观念落后,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这是导致内部失控的直接原因。具体表现在制定内控制度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导致内控制度不完善,缺乏操作性;执行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导致内控制度不能发挥其作用;内控人员道德水平不高,导致内控制度在执行中存在讲人情不讲原则的情况,使内控制度名存实亡。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体系。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经理层与一般员工之间都存在着关系。其中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终控制主体,董事会接受股东大会的委托,决定公司的政策方针,对经理层进行监督,监事会则对董事会的行为进行监督,他们各负其责,协调运转。而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及管理层为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措施和程序。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当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将无法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执行体系。

(3)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理解存在偏差,内部控制意思薄弱。在企业中,管理人员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或是现实条件的制约,往往容易对内部控制产生错误的理解,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漠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三、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在我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已成为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但是从内部控制的现状来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任务仍然艰巨。本文认为,为促进我国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健全,当务之急应当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 完善相关理论和法规制度建设

虽然我国理论界近年来在内部控制理论方面试图紧跟国外的先进水平,关注内部控制理论前沿的研究成果,但必须承认的是,我国在内部控制方面理论研究仍然比较滞后。目前,由于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混乱,各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也是千差万别。因此在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方面,我国的理论工作者们可以说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具体来说,首先应当形成一个较权威、得到公认的内部控制概念,在这一问题上统一认识。我国的理论界应及时顺应内部控制发展的趋势,密切关注国际内部控制相关理论的演进,同时紧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套内部控制理论体系,指导我国的相关法规建设和内部控制实践。近年来我国出台了有关内部控制的一系列法律规范,但从整体来看,全国没有统一的协调和规划,因此各部门在内部控制法规建设中,应注意加强联系,多做沟通,保持相关法规的统一和协调,最终能形成一整套具有权威性、整体性、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的内部控制法律规章体系,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法规环境,规范和指导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制度。

2 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1)重视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偏好、态度的导向作用

由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偏好、态度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企业管理者首先应当承认内部控制也是对管理者包括企业最高领导者的控制,他们的行为应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其次,他们应当是内部控制有力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如果一个管理者将自己放在内部控制之外,将自己的个人偏好置于内部控制之上,设计再好的内部控制制度都将失去功效。

(2)有效规划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实施载体,其设置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效率性直接关系着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而促进内部控制方法和组织结构的有机结合和有效使用,提高内部控制方法的实施效率。构建组织结构的关键问题在于界定关键区域的权责和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在设计时,一方面应对每一个部门的责任与权力予以明确规定,既要防止权力重叠,也要避免出现权力真空,使每一项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机构和具体人员负责另一方面,不但要有助于部门和雇员之间的沟通,还要有助于消除部门间障碍及为员工合作提供机会。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因素,是一种解决股东、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利划分及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问题;而内部控制则是董事会和管理当局建立的内部管理制度,是管理当局对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报告产生过程控制。二者在内容上是部分交叉的,作用上互相促进。完善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顺利运行的前提,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反之,良好的内部控制是企业正确处理各利益相关者关系、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重要保证。

3 坚持以人为核心,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人是企业活动的核心,COSO报告特别强调“人”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无论是对财的控制,还是对物的控制,其基准点都在于人的控制。一方面,财或物的内部控制程序,无论其多么完善,也需要人去执行,如果控制主体不能真正理解与揣测受控对象的思想状态,就不可能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将不可避免,且随时会发生,从而难以实现控制的目标;另一方面,控制的目的最终都必然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只要人的行为合规,对这种合理的行为的控制就是不必要的;反之,只要人的行为是不合规的,对不合理的行为就必须加以控制。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素质控制: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制定员工工作规范;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考核和奖惩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岗位轮换等等。人力资源的开发,已成为每个企业必须研究的课题,要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测试、调查、使用,实行多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树立关注风险的意识等。并且,在适当控制和规范员工行为的前提下,注重调动并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使员工心甘情愿为公司服务,快乐、高效的工作。

4 充分利用现代IT技术成果来加强内部控制

第5篇: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上市公司;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106-01

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对投资者来说至关重要,影响着投资效果的好坏,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则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证财务报表的高质量。总的来说,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均衡各方利益,规范上市公司行为,使其健康有序的运行。立足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披露问题现状,深刻分析发展过程中瓶颈出现的各种原因,改进并推动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披露机制,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的透明度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更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1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

为了解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状况,以便从中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笔者利用中国证监会年报披露指定网站: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上交所、深交所等网站公开资料,并参阅年度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白皮书相关内容收集了沪深两地A股2008-2010年全部报表数据,共2105家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调查研究。

通过对比2008、2009、2010三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总评均值与未披露该报告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总评均值,发现两者都呈上升趋势。在样本中,2010年875家上市公司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1230家上市公司未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分别占总样本量的41.57%和58.43%。

沪市上市公司中,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数量排在前五位分别是:券商信托、保险业、银行业、民航机场和高速公路,这和规定所要求的强制性是相符的。通过分析可知,券商信托、保险业、银行业之所以能达到100%披露信息是有原因的,因为纵观这些行业,它们都属于容易出现问题和纰漏的高风险金融行业,多有高额的资金维系,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会较为严重,所以往往是各国先吃螃蟹的试验品,这些行业在我国是率先要求披露内部控制的行业,属于强制性要求所致。

深市上市公司中,大多数公司都根据规定要求披露了内部控制自评报告,除了汽车行业、家电行业、农牧饲渔、化纤行业和通讯行业,每一个板块均百分百披露了内控自评报告。2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存的主要问题

(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点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

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而来,其他民营企业多是家族是企业,从而导致国有企业股东大会和“内部人控制”成为上市公司的主要形式,往往公司的实际控制和决策者对内控制度重视不够,而外部投资者从投资经验、时间精力到对公司内部的数据需求与分析能力都极其有限,多数只是投机行为。

(2)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审核标准和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

我国沪深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中的评估依据五花八门,原因之首是我国未针对这一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现有的政策法规对于内部控制莫衷一是,对披露内容、时间和格式未规定统一标准,让上市公司无所适从。

(3)CPA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审计意见匮乏,监管力度不足

我国现行制度只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l生与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合理建议,并出具评价报告,而对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并未发表意见。正因为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措施,造成内部控制信息真实性的不确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并不意外,这一切表明我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整体体系到运用实施还很不健全。

3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1)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带动中小投资者监督热情

上市公司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为内部控制构建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而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执行则能够使公司在经营管理和利润水平上更上一层楼,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提高企业自身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积极性。

第6篇: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现状 对策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现状还很不理想、很薄弱,主要表现为:

1.企业内部控制不够健全、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着内容不完整、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有些企业只具有某些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如财务控制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还未建立自我防范与约束机制,遇到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时才采取措施加以补救,偏重于事后控制而忽视事前的预防控制,如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很少涉及;有的企业内部控制职责划分、奖惩标准不够明确,从而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还有些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规模、业务性质等实际情况,生搬硬套,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切实际,偏离控制重心。

2.内部控制在执行中失效

内部控制重在执行。很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虽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仅仅“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根本不管内部控制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近年来,有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有的国有企业由于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对多年来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繁荣,有些企业的管理者不顾党纪国法,利用手中的职权为自己和家人谋利益。

二、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原因分析

1.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外部原因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实施当然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企业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影响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发挥。首先,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是内部控制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经济体制改革后,理论上要求的政企分开在执行中并不彻底。其次,从法规建设上看,我国尚未形成类似COSO报告的权威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检查与评价缺乏统一的指导依据。

2.企业内部控制薄弱的内部原因

企业内部因素的不利影响是内部控制薄弱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人员素质偏低,观念落后,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从我国企业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人员的素质远未达到内部控制的要求。由于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负有主要责任,管理者的素质自然成为决定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因素。(2)企业内部缺乏制衡机制,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现阶段我国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多为“形备而实不至”,未达到内部权力制衡的效果。(3)信息沟通不畅。目前我国企业提供的信息却无法达到及时、完整、真实的要求。在有的集团公司内部,信息沟通系统几乎不存在。有的企业甚至将信息系统视为管理者的传声筒,信息随其意愿而改变。(4)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严重弱化。要确保内部控制被切实执行、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人员素质、工作设置上存在着种种问题,影响了监督职能的正常发挥。 转贴于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1.加强企业的人事管理

加强企业的人事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全员控制的思想。任何企业的核心都是企业中的人及其活动,内部控制的基准点就在于对人的控制,人的活动贯穿于内部控制过程的始终。人不仅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者,也是内部控制的执行者。企业中的每个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又是内部控制的客体,既要对其所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又会受到他人的控制和监督。因此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首先得从人的因素着手,树立以人为本的控制观念。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密不可分,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对强化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董事会的作用,董事会是代表全体股东行使所有者职能的常设机构,是连接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纽带;加强监事会的作用,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是对公司事务进行监督的法定机构,在保证公司规范运作、维护公司全体股东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发展经理人市场, 发展经理人市场可以加强对管理者的约束与监督。

3.加强信息的流动与沟通

任何企业,无论是其内部的管理还是与外界环境的联系都需要借助信息的流动与沟通来达到物质和能量的合理流动。良好的信息管理可以使员工正确的履行职责、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的营运状况,减少企业内外的信息不对称和流通不畅,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是将信息由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逐渐广泛传播的过程。总之,企业应当建立各种沟通渠道,包括内部渠道、外部渠道、向上的渠道、向下的渠道和横向的渠道,使之组成全方位的信息网络来满足经营管理对信息的需求。

4.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

第一,要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内部审计具有极其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从内部控制的组成上来看,它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内部审计的作用上看,它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一种监督形式,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第二,加强政府的监督。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等政府部门对企业负有监督检查的责任。这些政府部门应当定期的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对严重违法违规的企业还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处理。第三,加强独立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独立审计可以促使企业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给予应有的重视,对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煤炭采选业

一、引言

相关学者指出当前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主要由于控制环境建设薄弱,风险意识淡薄,监督不力,导致企业存在安全生产隐患,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经营风险增大。那么是这些内部控制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什么因素在左右着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呢?已有的文献大多为规范性的理论研究,实证性的定量研究教授,并且现有的少量实证研究绝大多数局限于煤炭类上市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缺乏对煤炭企业内部控制总体的考察。为此,必须深入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从而为我国煤炭采选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针对性的意见和措施。

二、实证分析

加强和规范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煤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各类风险防范能力,促进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煤炭企业利益相关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已有学者对内部控制质量影响因素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同时借鉴杨清香对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我们认为对我国煤炭采选企业内部控制产生影响的可能因素主要有公司治理水平、公司业务复杂性和公司财务特征等几个方面。

(一)相关说明

1. 内部控制质量的界定

在企业管理理论中,如何衡量内部控制质量是一个难题。本文借鉴已有研究与实践的做法,采用如下两个指标度量内部控制质量:煤炭企业是否公开披露董事会关于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和煤炭企业是否披露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机构对其内部控制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根据这个指标,将公司内部控制质量(ICQ)分为两个档次:内部控制质量较差(赋值为0),不公开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机构对其内部控制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内部控制质量较好(赋值为1),既公开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同时又公开披露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这样定义是出于以下原因: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促进公司加强自身管理、解除受托责任、保护资产安全的一种制度安排。煤炭企业提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需要对公司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价,这个评价的过程有助于管理层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并能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改进。此外,从信号传递的角度来看,对内控质量高的煤炭企业而言,自愿披露鉴证报告是一种有利并且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内控质量越高的公司,越可能披露内控鉴证报告。

2. 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本研究以2009年度上交所A股煤炭采选业(采用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没有像传统做法那样将深市A股包括进来是因为,两市有不同的上市规则,在内部控制方面有系统性差异,因此直接将两市公司直接放在一起考虑没有意义。截至2009年年末,沪市共有15家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本文实证分析中使用的数据资料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和上交所网站等公开网络。

因为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较少,采用基于大样本的统计检验和回归方法获得的结果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本文后面的分析采用更简单直观的方法。

(二)内部控制质量总体情况

在被调查的15家公司中,共有6家煤炭企业对外公开披露了董事会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报告及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自我评价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据搜集到的数据,披露的核实评价意见均为无保留意见,因此无法再具体根据核实评价意见对内部控制质量进行更进一步的分类)占40%,这些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高。其他9家煤炭采选公司没有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对自我评价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占60%,有的公司甚至没有披露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这些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我国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总体不高。

(三)公司治理水平与内部控制质量

1. 理论分析

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内部环境。一般来讲,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完善的公司治理有助于良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公司普遍存在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问题,即控股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掠夺公司资源,从而牟取私有收益,损害其他股东利益。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的制度环境还不够完善,并且上市公司的投票权都是“一股一票”,控股股东“掏空”问题更为严重。La Porta等研究发现,外部分散的小股东和公司控股股东之间经常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在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在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中,控股股东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牺牲小股东利益,由此就会造成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下降。据此,作者提出研究假设:煤炭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显著负相关。

2. 实证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作者以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为公司治理水平的代表变量,搜集了公司的相关数据。数据显示,样本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低为18.09%(贤成实业,600381),最高为75.90%(山煤国际,600546),平均为55.59%,可见“一股独大”的现象在煤炭采选类公司中普遍存在。表1列示了内部控制质量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质量较好的公司,其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较高,而内部控制质量较差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较低,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相矛盾。经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内在原因是,我国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多为国家控股,国家会处于长期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考虑而不“掏空”上市公司,因此,虽然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但外部分散的小股东与公司控股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不严重。

(四)公司业务的复杂性与内部控制质量

1. 理论分析

对内部控制的需求与公司经营环境有关,从事复杂交易和多样化经营公司对内部控制有较高的需求,业务的复杂性使得实施内部控制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有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业务复杂程度正相关。另一些研究结果还表明,内部控制缺陷出现概率大的公司往往在公司运作上更加复杂,公司业务复杂的表现形式很多,包括兼并与重组多、分部较多或国外收入占的比重较大等。也有国外学者基于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样本研究了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因素,发现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有存在并购重组等重要组织变化、组织结构复杂等特质。作者提出假设:公司业务复杂程度与内部控制质量负相关。

2. 实证分析

煤炭企业所控制的子公司数目越多,其经营情况往往就越复杂,这类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也越大。一般情况下,如果在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市场都设有子公司,则这些子公司经营环境和经营业务不同,客观上就增加了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难度。因此选择所拥有子公司的数目(Segments)作为煤炭企业经营复杂性的变量。作者从样本公司的年度报告中搜集了公司所控制的子公司数目情况,数据显示在15家煤炭采选类上市公司中,拥有子公司最少的是恒源煤电(证券代码为600971,拥有3家子公司),最多的是山煤国际(拥有28家子公司),平均为10.80家。表2按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分别列示了拥有子公司数目情况。

可见,拥有子公司较多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较低,而那些拥有子公司较少的煤炭企业,其内部控制质量则相对较高。也就是说业务复杂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较低。这与上面理论分析的结论一致。因此出于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考虑,应适当限制煤炭采选公司开展多种经营,如年度报告显示,山煤国际子公司的一些业务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性很小,造成公司业务复杂,内部控制质量下降。

(五)公司财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

1. 理论分析

实际投入内部控制建设的资源数量以及内部控制需要投入的资源数量,必然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只有财务状况较好的煤炭企业才有能力对内部控制进行投入,因此公司财务特征会影响其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也发现,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越差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也就越难以得到改善,内部控制的质量可能越低。Mitchell Franklin认为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连维护其公司日常运营都有困难,它当然就更难在建设和维护内部控制系统上进行投入了,公司会认为内部控制系统等不会为核心营运能力增加价值,由此影响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据此,作者提出研究假设:公司财务状况与内部控制质量显著正相关。

2. 实证分析

蔡少娜研究表明发生亏损的公司存在内控缺陷可能性更大,也有研究发现披露内控重大缺陷的公司整体上比那些没有披露重大缺陷的公司盈利能力要差。本文选择基本每股收益指标度量公司财务特征。作者从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中检索出了样本公司2009年度的基本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最低为0.17元/股(圣成实业),最高为2.22元/股(兰花科创,600123),平均为1.17元/股。下表按内部控制质量高低分别列示了不同类公司的平均基本每股收益。

由表3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的公司其基本每股收益也较低,而基本每股收益较高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一般较高。这与上面的理论分析相一致。因此公司财务状况会对内部控制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更有能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又将有利于公司健康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三、结论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煤炭采选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问题。发现企业业务越复杂,其内部控制质量越低;公司治理水平越高,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利能力强的公司,其内部控制质量普遍高于盈利能力弱的公司,这可为监管机构和煤炭采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哲.我国煤炭企业内部控制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10(04).

[2]杨清香.内部控制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10(05).

[3]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J].会计研究,2009(02).

[4]胡卫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D].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Dyck A, Zingales L. 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4(02).

[6]张兆国,闫炳乾,何威风.资本结构治理效应: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05).

[7]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et al. Law and fin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06).

[8]Ge W, Mcvay S. 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Accounting Horizons,2005,19(03).

[9]Franklin M. Sarbanes Oxley Section 404: Can Material Weakness be Predicted and Modeled? An Examination of the ZETA Model in Prediction of Material Weakness[D].Walden University,2007.

第8篇: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关键词:酒店企业;内部控制;COSO报告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开始重视酒店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国际上内部控制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所谓的内部控制理论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及风险管理五个阶段,COSO报告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但我国酒店企业内部控制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课题。下面分别论述我国酒店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加强酒店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我国酒店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我国酒店企业内部控制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只掌握了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方面比较缺乏。目前我国的酒店企业发展速度比较快,并且酒店企业自身具有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使得酒店企业内部控制具有很大的难度。深入分析我国酒店内部控制的现状,即使有些酒店有内部控制机制,也不能完全落实,内部控制在实际的操作中,具有舞弊、人为操纵错误、管理人员等局限。下面将具体分析我国酒店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1.财务控制措施不力

酒店企业的管理范围包括饮食、住宿、旅游、娱乐等众多的方面,各方面的核算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住宿和饮食是酒店收入的主要来源,住宿和饮食的条件有多种多样的标准,对核算方式的要求更高,因此投入的成本也相对较大。因为酒店企业的客流量较大,资金交易频繁,但客户索取发票的意识不强,而且酒店企业自身也存在着篡改发票内容的现象,造成了资金管理问题的出现。对于应收账单未对客户的信用度进行考察,未和有关业务部门进行沟通,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酒店企业在内部采购、保存和物品使用等方面存在着浪费现象,造成财务损失。一些酒店企业的财务人员也存在着利用职权违规操作,进行违法乱纪的行为。

2.监督机制缺乏

酒店企业在总经理的考核上,没有严格要求,使得企业领导人不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损失的承担责任感也较差。某些酒店企业经营者,由于自身的自私心理,不进行或干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在雇佣酒店工作人员后,未对员工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对员工未实行业绩考察机制,无法准确评定员工的任职能力,加剧了酒店制度的不健全问题。酒店企业的内审部门依靠行政干预建立起来且独立性较差对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有不利影响。

3.酒店企业内部控制协调性差

酒店企业员工的流动性较强、离职率较高,不利于酒店企业的管理和团结。酒店企业内部控制流动性强、内部控制协调性差且实际执行力度难以到位,内部控制机制难以落实。一些酒店企业,虽然制定出内部控制制度,但只停留于表面上,未取得明显的效果。内部控制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和交流,沟通不足,在内部控制机制的各种问题上不能默契的配合,影响酒店企业的内部管理,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二、加强酒店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上面已经对我国酒店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酒店企业内部控制面临的现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收入控制措施不力、监督机制缺乏、酒店企业内部控制协调性差。根据以上提供的我国酒店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加强酒店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

1.加强财务控制

为处理酒店企业现金交易量大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收据的管理,提醒客户要保存发票,并对发票做连续编号,进行登记加以妥善保管,防止酒店篡改发票内容,也可以根据编号的备注内容,考察客户的信用度,设置合理的信用额度,还与有关业务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应收账单进行及时的催收,以加强管理。第二,全面的把关财务,引进智能点菜机,控制舞弊的现象,减轻核算方式投入的成本压力。第三,对企业的财产物资的各个过程进行合理的监督和制约,避免和减少因浪费造成的损失。第四,强化财务人员的作用,形成财务人员和内部管理人员的相互监督和制约。

2.内部控制的监督

建立审计委员会,保持与相关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保证审计工作的透明,对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把关。酒店企业要对内部控制实施过程进行定期的核查和监督,落实内部控制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通过监督机制,控制企业员工的流动,加强酒店企业的管理和团结。将制定的酒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深入到酒店企业日常的方方面面,以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加强各个部门的联系和交流,及时沟通内部控制机制实际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避免因工作失误造成的经济损失。

3.协调酒店企业内部控制

对高层管理者的设定,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并在任职后定期对其业绩进行评估,制定业绩目标,要求其提出内部控制制度的方案论述,监督其对酒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实施情况。实施业绩考核制度,建立奖励制度,对酒店企业员工进行一定的奖励以带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酒店企业与企业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对任职时间、工作要求、工作条件等进行说明,对其进行就业前的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解决流动性过强的问题。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内部审计对同级及上司的监督,不再局限服务于酒店负责人。

三、总结

加强酒店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措施,主要有三个:加强收入控制、内部控制的监督、协调酒店企业内部控制。酒店企业具有更多的市场经济成分,其服务种类的多样性、客流量大、交易频繁等众多特点,使得对其内部控制具有极大的困难。为了解决其内部控制管理的问题,需要不断学习国外COSO报告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将酒店企业的内部控制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作者:郑颖 单位:北京燕翔饭店有限责任公司诺金酒店

参考文献:

[1]刘福生.关于健全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4,(44):71-72.

第9篇:国外内部控制现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煤炭类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076-03

一、引言

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条指出,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可以增强外部人对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信心,有助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因此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从28家煤炭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披露状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本文的观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在不断完善,但是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部评价主体进行相关鉴证的比例偏低;(2)自我评价依据不一;(3)外部审核依据不统一;(4)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表形式不规范。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概述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比例

为推动和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公司风险管理水平,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7年7月1日起开始分别实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三十二条规定,公司董事会应在年度报告披露的同时,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本文选取2008年至2010年的煤炭类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分析。

样本选取了28家上市公司进行统计,2008年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有13家公司,占样本比例的46.4%。同时出具注册会计师审核报告的为6家,占样本比例的21.4%。2009年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有18家,占样本比例的64.3%,同时出具注册会计师审核报告的为9家,占样本比例的32.1%。2010年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有19家,占样本比例的67.8%。同时出具注册会计师审核报告的为13家,占样本比例的68.4%。根据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披露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并且出具审计报告的公司数量呈增长趋势说明内部控制评价披露规范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二)内部控制总体评价状况、评价依据

1.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总体状况。根据21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数据显示,2008年有8家公司(61.5%)认为其内部控制健全有效,2009年有13家公司(72.2%)认为其内部控制健全有效,2010年有12家公司(63.2%)认为其内部控制健全有效,见表2。

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公司认为其内部控制健全有效,但是就目前的企业现状很多的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这就说明上市公司对于自己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过于乐观。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导致这一状况: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评价实质,流于表面形式,也就很难发现自己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没有强有力的手段对其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状况的有效性进行审核检查。

2.内部控制评价依据。2008年有6家公司(37%)依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4家公司(25%)依据《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3家公司(19%)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另外有2家公司(13%)依据其他法律法规。统计状况如图1所示。

2009年有5家公司(33%)依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2家公司(10%)依据《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7家公司(33%)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另外有3家公司(14%)依据其他法律法规。统计状况如图2所示。

2010年有3家公司(16%)依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1家公司(5%)依据《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9家公司(47%)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另外有3家公司(16%)依据其他法律法规。统计状况如图3所示。

从相关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时候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不一。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缺乏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统一的、强有约束力的政策;(2)评价主体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3)外部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企业随意选择评价依据。

(三)内部控制评价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五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以及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评价。根据对样本的统计笔者认为实务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内部控制五要素、重点控制领域、业务层面(存在交互运用的情况)。具体统计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没有局限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分析,而是对评价的内容有了更好的拓展。对企业日常业务层面的严格控制可以更好地规范企业日常行为,保证其经济活动按规定进行。同时对重点领域的控制可以是企业更好的防范重要领域的风险,更好地摆正目标的实现。

(四)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主要有8种:个别访谈法;调查问卷法;专题讨论会方法;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方法;抽样法;比较分析法;标杆法;实地查验法。在样本神华能源(601088)2010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指出,其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包括调查问卷、穿行测试、抽样、访谈、观察和检查等。

(五)内部控制评价缺陷及其认定

2010年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十七条规定,企业在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和年度评价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的作用。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应当根据场测试获取的证据,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初步认定,并按其影响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在所有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企业中,只有两家公司披露其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兖州煤业(600188)在其2010年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指出:我公司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过程中关注到的与非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无重大缺陷和显著性缺陷,但存在一般性缺陷。内蒙古平庄能源(000780)在2010年年报中指出,尽管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意见,但仍有部分内部控制和各矿的内部控制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六)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

在21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公司中2008年有2家公司(15.38%)披露其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2009年有6家公司(33.33%)指出其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2010年有7家公司(36.84%)披露其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如图4所示。

从数据的递增状况及相关法律法、法规的不断出台,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也愈加完善,可以检查出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促进企业进行改进,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外部审核分析

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其进行审计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也各不相同,审计依据不一。在2008年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有1家公司依据《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1家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2家没有披露审核报告,另外2家没有指出评价依据。2009年有3家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2家依据《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另外有2家没有披露相关信息。2010年有1家同时依据《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2家依据《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1家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3家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3家未披露相关信息。4家未搜集到审核报告资料。具体统计见图5。

会计师事务所鉴定标准不一,是由于没有具体的审核准则的规范可供遵循,所以尽快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审核标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

四、内部控制评价的信息披露的规范性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二十二条规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披露下列内容:(一)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真实性的声明。(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三)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四)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五)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六)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认定情况。(七)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情况及重大缺陷拟采取的整改措施。(八)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

样本数据显示所有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公司都披露了董事会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声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总体情况,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有2家公司(10.52%)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并提出拟采取的整改措施。2008年有5家公司(38.46%),2009年5家公司(27.78%),2010年7家公司(36.84%)未提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只有极少数公司披露了其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评价信息披露现状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还存在差距。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应当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同时对外披露或报送。2008年经审计对外报出的为6家公司(46.2%),2009年经审计对外报出的为9家公司(50%),2010年经审计对外报出的为14家公司(73.7%)。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颁布,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进行审计成为强制性规定。

五、提高内部控制评价有效性的方法

通过对样本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尽管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信息披露状况正在逐步的完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内部控制的评价主体和客体不明确,方法不具备科学性,标准不统一等,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监管水平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都已相继构建了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如果对这些内部控制制度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就无法确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有效,也无法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和措施。然而,根据调查可以看出,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忽视内部控制评价的现象,导致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并未达到监管部门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现实模式――基于112个企业案例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0

2.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0(1)

3.王海林.内部控制能力评价的IC-CMM模型研究[J].会计研究,2009(10)

4.刘玉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J].会计研究,2010(5)

5.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2010

6.张黎焱.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研究[D].20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