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精选(九篇)

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

第1篇: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种因脑部伤害或疾病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目前全世界有超过3500万的人患失智症,预估患者人数在2050年将增加到目前的3倍,达到11500万人。全球每年有770万新增病例,也就意味着每4秒钟就有一人患病[1]。在发达国家,失智症已逐渐取代脑卒中成为神经与精神科患者所患疾病之首,是导致身体功能丧失最严重的慢性疾病之一[2]。目前我国患病人数有1000万左右,占世界总患病人数的1/4,并且每年有近百万新发病例[3]。目前失智症普遍处在“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的“一高三低”状态[4]。全球仅有13个国家制订实施了失智症应对计划,而大多数国家没有做好应对准备[5]。在众多国家失智症政策和计划中,提高疾病意识、加强优质及持续的护理和服务、提供照料者支持、开展护理教育与培训已经成为重点工作内容。

1国外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1.1全球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日本推出的全国性“失智症之友”计划目前已经招募与培训400万名失智症志愿者;英国为公民提供免费的失智症护理训练课程,全国已有160万名一线社会护理工作者在居家护理与养老机构中负责对失智症患者提供大部分护理服务[6],同时“英国国家失智症战略”提出所有的医疗护理人员都应该接受失智症专业培训[7];澳大利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包括“失智症认识周”、“失智症合唱团”、“与丧失的记忆共存”、“肩并肩”等一系列失智症教育活动[8];欧洲的许多医学院失智症教育已经成为了义务教育[9];挪威“2015年国家失智工作症计划”明确指出开展对志愿者、护理工作者及患者家属的教育项目,并加大高等教育院校对老年医学专业及失智症专业人才的培养[10]。失智症研究组针对失智症照料者进行的“帮助照料者进行照料”的干预计划在印度、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开展[11]。失智症相关培训可以帮助护理工作者掌握失智症的基本知识,学会照料患者,使失智症患者获得更好的照料,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美国失智症护理教育

1.2.1失智症护理政策支持美国失智症协会于2007年提出“国家失智症策略”;2009年7月第一次于国会提出“国家失智症计划法案”;2011年1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国家失智症计划法案”。另外,美国政府拨款2600万美元发展失智症教育事业[12]。截止到2004年,美国36个州均对失智症护理机构工作人员接受失智症护理教育与培训出台了相关规定。例如,马里兰州规定护理机构经理必须接受不少于12小时的失智症护理培训,包括精神健康与行为管理方面的培训,所有工作人员在入职3个月内必须接受至少8小时的失智症专业培训[13]。美国部分州对护理人员失智症教育的要求具。

1.2.2护理教育现状美国失智症教育与培训项目很多。RELATE为医护工作者与非正式护理工作者提供“以人为本护理”的失智症专业培训[13]。许多美国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机构为了满足越来越多失智老人的照护需求,增加了对护理人员有关失智症专业护理的培训内容。STAR项目主要是针对失智症长期照料机构员工进行例如失智症的症状控制、有效沟通及减少并发症等方面的职业培训项目[14]。“失智症友好型医院”项目(Dementia-friendlyhospitals)旨在为医护人员及在医院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提供各种信息及资源,以提高他们对失智症患者的护理质量[15]。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的“明智护理者项目”(TheSavvyCaregiverProgram)为患者家属及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失智症基本知识、照料技能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16]。

2中国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2.1相关政策与教育体系

中国目前没有出台正式的失智症应对相关政策或战略计划,无部级或者政府级失智症专业教育课程。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失智症的相关护理知识内容很少,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2002年,我国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17],但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常常训练不足,薪资太低,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同时还要面对繁重的工作,造成护理人员高流动率与低护理质量。

2.2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从事失智症教育的政府组织与机构,但近几年也发起了许多与失智症相关的社会活动。2012年9月,央视等多家媒体呼吁消除社会歧视,发起为“老年痴呆症”正名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公众反响。北京、山东、广州、宁波等地陆续推出失智症老人关爱项目,为患者家属和照护者安排各类讲座、联谊活动。其中,北大六院举办的失智症“医患联谊会”为医护人员与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分享的平台。然而,社会对失智症的认识仍有待提高。相对而言,港澳台地区的失智症应对行动先于内地。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设有老年护理学专业,其施行的“流金颂培训计划”旨在为社会大众、非正规及家庭照顾者和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一般性及专业性的老年学教育,其中失智症预防与护理是主要课程之一。澳门的“仁•爱晚晴”项目是专门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社会教育系统工程,其中也包含专门的失智症护理教育[18]。台湾的医学院设有失智症中心,其附属医院也为工作人员免费提供失智症教育训练课程。目前最需要关注的还是失智症患者的生存状态以及生活质量。中国内地有必要加快失智症应对行动步伐,加强教育,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3对发展我国失智症护理教育的启示

3.1政策与财政支持,教科研全面发展

迅速制订部级失智症预防与保健战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设立失智症专项教育基金;鼓励医疗卫生、教育学术、社会福利及非政府机构、专业人士、志愿者等的合作,加大对失智症的研究力度,为失智症教育和疾病预防保健提供参考数据;支持并鼓励家庭照顾者的非专业护理,给予他们现金福利,安排有弹性的工作,并给予照护者支持、教育和训练,从而更好地整合与协调医疗和社会照护资源,完善照护机构监管机制和照护品质评估系统,以提升照护质量。

3.2完善教育体系,强化职业培训

在医学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突出失智症照料知识与技能训练,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课程包含老年护理的多方面内容,例如人际沟通、营养与饮食、临终关怀、异常行为应对、常见症状处理等。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及在职培训,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严格持证上岗,通过岗位补贴、职称考试晋升、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等奖酬机制来保证护理人员得到适当的经济报酬和职业认同,同时招募并留住更多的专业护理人员。

3.3倡导全民教育,促进观念转变

在学校和社区通过发放印刷材料、播放音像制品、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进行疾病宣传。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医务人员与社会工作者可以定期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对患者家属及护理者进行专业护理指导。全社会招募和培训医疗服务专业志愿者,通过可持续的志愿服务,让老年人尤其是失智症患者享受到持久的专业服务,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为了消除社会偏见,使失智症患者得到尽可能有尊严的护理,护理人员与整个社会都需要了解何谓失智症及如何照顾失智症患者。因此,为了确保护理链上的所有参与者具备基本护理知识、胜任护理工作,凡是健康、社会福利及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职业继续教育中都应该接受有关失智症的教育。普及失智症相关知识,有利于对该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与治疗;培养失智症专业医疗护理人才,对于提高医护人员及其他照护者专业服务技能、增强工作成就感、减少护理人员的流动与流失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需要充分考虑国内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国际失智症护理教育的经验,构建一套适合中国的失智症护理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Dementia:apublichealthpriority[M].Switzerland: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2.

[2]LillquistPP.ChallengesinsurveillanceofdementiasinNewYorkState[J].PrevChronicDis,2004(1):8.

[3]何伋.老年脑科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李帆,黄玉玲.老年痴呆症的现状分析和健康教育[J].当代医学,2012,18(22):159.

[5]Alzheimer’sDiseaseInternational.THEGLOBALVOICEONDE-MENTIA,PolicyBriefforHeadsofGovernment:TheGlobalImpactofDementia2013—2050[EB/OL].http://alz.co.uk/research/GlobalImpactDementia2013.pdf.

[6]WorldAlzheimerReport2013.JourneyofCaringANANALYSISOFLONG-TERMCAREFORDEMENTIA[EB/OL].http://alz.co.uk/re-search/world-report-2013.

[7]DepartmentofHealth.ImprovingcareforpeoplewithdementiaLivingwellwithdementia:ANationalDementiaStrategy[EB/OL].https://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living-well-with-dementia-a-national-de-mentia-strategy.

[8]Alzheimer’sAustralia.DementiaFriendlySocieties:TheWayForward[EB/OL].au.

[9]SGHasselbalch,SBaloyannis.EducationandtrainingofEuropeanneurologistsindementia[J].EuropeanJournalofNeurology,2007(14):505-509.

[10]NorwegianGovernmentAdministrationServicesDistributionServices.Makingthemostofthegooddays:SubplanofCarePlan2015[M].Nor-wegian:NorwegianMinistryofHealthandCareServices,2015.

[11]GavrilovaSI,FerriCP.Helpingcarerstocare--the10/66dementiaresearchgroup'srandomizedcontroltrialofacaregiverinterventioninRussia[J].IntJGeriatrPsychiatry,2009,24(4):347-354.

[12]AllanS,Vann.TheNationalAlzheimer'sProjectAct…MissedOppor-tunitiesfromaCaregiver'sPerspective[J].JournaloftheAmericanGeri-atricsSociety,2014,62(5):966-967.

[13]TawnyaL,Dennis.DementiaEducationforFormalCaregivers:Rec-ommendedCurriculum[D].NewJersey:WilmingtonUniversity,2010.

[14]MartinOrrellBC,JudithGoydera.Asystematicreviewofstafftrain-inginterventionstoreducethebehaviouralandpsychologicalsymptomsofdementia[J].AgeingResearchReviews,2013(12):354-364.

[15]GalvinJE,KuntemeierB."Dementia-friendlyHospitals:CarenotCrisis":AnEducationalProgramDesignedtoImprovetheCareoftheHospitalizedPatientWithDementia[J].AlzheimerDisease&AssociatedDisorders,2010,24(4):372-379.

[16]HepburnKW,LewisM.Thesavvycaregiverprogram:developingandtestingatransportabledementiafamilycaregivertrainingprogram[J].Gerontologist,2003,43(6):908-915.

[17]丁盛清,张妙方.江苏养老护理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江南论坛,2004(4):27-28.

第2篇: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既面临应试教育阻碍,也面临落后家庭教育观念困扰。家庭教育期望值过高与家庭教育实现值过低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为了破解家庭教育难题,我们充分利用国家确定兴仁县为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区和兴仁民中为实验学校的机遇,对全校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进行普查,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举办家长学校,用当代教育科学的优秀成果进行引领家庭教育走向实验,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和创新家庭教育策略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奠基工程,对每个人的一生及家庭的幸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价值观直接遏制孩子的科学发展,要真正破解家庭教育难题面临着提高家长素质和重建家庭教育质量标准的双重挑战。当前家庭教育价值取向应该如何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策略如何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举办家长学校无疑是全面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举办家长学校是建设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需要。用当代先进的家庭教育理论武装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家长学校肩负着传播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任。大力提高家长素质,不仅可以满足现代家庭对更高教育质量的追求,还有利于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和谐。WWW.133229.cOm

一、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2009年11月,兴仁民中成立家庭教育情况普查课题组,组织高二年级(2)班学生利用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间参与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普查,从家长及其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家庭教育问题入手,编制《兴仁民中家庭教育情况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由各班班长到调查组领取问卷、组织填写和全部回收,在校学生1703人均参与问卷调查(含6个请假学生返校后参与了调查),问卷设计没有任何利害关系问题,问卷提示语清晰明白,没有任何歧义,学生在高度自主的状态下匿名回答,封闭式问题(8个)与开放式问题(1个)结合,回收100%,有效问卷100%,根据对兴仁民中被调查的1703份学生问卷统计,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果和存在突出问题梳理如下。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突出

通过对兴仁民中1703份学生问卷统计分析,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突出:

1、在兴仁民中这个学生群体中,“现在与我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一项:93%的学生与父亲和94%的学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5%的学生与继母、4%的学生与继父生活在一起,其余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照管。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离异家庭的孩子以及由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隔代管教的孩子家庭教育不容易到位。

2、家长对孩子成绩排名的看法。“在乎”的达100%,“不在乎”的为零。没有不在乎成绩排名的家长,“分数至上”仍然是家长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父母对我上学的期望”一项的结果。

高中是:省级一类示范高中9%;省级二类示范高中52%。家长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强烈。

大学是:北大清华17%;重点大学47%;一般本科30%;高职专科4%;不上大学2%。民中家长对孩子上大学的期望偏高,累计达64%的家长期望孩子上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值。一方面家长希望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另一方面让孩子背负过重的思想包袱,这是很多中学生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深刻原因。

4、在家挨打的情况:很少46%;没有49%;经常3%。可见,有3%的家长仍然信奉“棍棒出好人”的教育价值观。

在家挨骂的情况:经常18%;很少70%;没有12%。在家经常挨骂和很少挨骂的比例一方面表明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成长高度关注和负责,同时也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体验不好的心情,家长把一张嘴巴经常挂在孩子身上,孩子容易产生对家长的逆反心理,削弱家庭教育实效。家长更要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把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效果放到突出的位置。

5、我的生活自理情况:完全自理36%;基本自理62%;不能自理2%。完全自理的比例太小,家长包办代替过多,怕耽误学习是最充足的理由,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分数考第一,什么都不用你管。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是锻炼动手能力和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6、在家做家务的情况:经常63%;很少36%;不做1%。很少做家务的比例不小,不利于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生存能力。

7、在我家最能够宽容我的错误缺点的比例是:42%的父亲;43%的母亲;1%的继父;0%的继母。这个结果表明民主型的家庭比例在上升。但是,不能够宽容孩子的错误缺点的父亲占58%、母亲占57%。这个结果表明父母存在苛求孩子的现象,继父母要管好继子女是非常困难的,当好继父母任重道远。

8、在我家对我要求最严格的是:63%的父亲;46%的母亲;7%的爷爷;4%的奶奶;2%的外公;1%的外婆;0%的继父;0%的继母。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比祖父母、外祖父母要严格得多,隔代管教往往容易纵容孩子的过分和无理要求;继父母对继子女的态度有待改变。

9、在开放式问题“我特别希望我的家长对我……?”的回答中,62%的问卷集中在如下问题:“希望我的家长对我多一些鼓励”,“不要动不动就打我骂我,训斥我。”“特别是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尤其是不要在我同学的面前说我不行。”“希望家长给我改正错误的机会,人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希望家长尊重我、宽容我。”表明不尊重孩子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

家庭教育问题突出表现在:期望值过高与实现值过低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片面重视学科考试成绩的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直接遏制孩子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过分苛求孩子、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家庭教育使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转变家庭教育价值观是办好家长学校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三、办好家长学校,创新家庭教育策略

兴仁民中虽然有长期重视办好家长学校的良好基础,根据教育部关工委《关于确定北京市宣武区等为首批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的函》(教关委函[2010]3号)文件精神,兴仁县被教育部关工委确定为全国120个首批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之一,兴仁民中也是黔西南州教育局确定的一所示范性家庭教育实验学校。为了进一步做好家长学校教育工作,增强家长学校的办学成效,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兴仁民中积极响应教育部关工委决定,认真组织开展家长学校教育实验,组织家长学校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努力提高家长学校教育水平,有效开展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组织教师观看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卢勤的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孩子心灵成长的十大需求》(在线)和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同志在杭州培训基地的专题报告(光盘),在家长学校任课教师中组织学习《智能的结构》、《重构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新视野》、《情绪智力》等教育名著,在利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在梳理调查结果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理念及其策略的主张,以期在破解家庭教育难题过程中收到积极的效果。

在全校强化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的培训,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每个岗位都变成让先进家庭教育理念影响家长的岗位。把家长学校的工作广泛渗透到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各个环节和每一个方面。学校专门组织教师针对指导家庭教育策略的专项培训,对典型家庭教育案例进行剖析,引领教师加强家庭教育专题研修,提升教师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实际能力。

大力拓宽家长学校的影响途径,极力释放家长学校的影响力。民中除了通过每个教育教学岗位影响家长,还在每学期进行1次全校性的家长培训活动;然后由班主任组织班级为单位的家长培训会,一般每学期1~2次,通常是开学1次,期末1次。每个学期开学报名注册对家长的联系方式都重新梳理,确保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反馈家庭教育信息,全程指导家长科学教育孩子,对家庭教育疑难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针对中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家长困惑创新家庭教育理念、破解家庭教育难题,我们的工作让许多家长痛悔:自己的鲁莽而错误的教育方式会葬送孩子一生的大好前程。在兴仁民中,学生一入学就始终把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放在首位,持之以恒地影响每一位家长。对家庭教育策略做了如下创新:

1.成长比成绩重要

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在终身教育时代,每个受教育者的成长必须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绩是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不能把成长就抽象为成绩,成长包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在现行应试教育模式之下,考试成绩也只考了“智”——人的素质体系中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方面的素质,忽视了其他方面。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四中高二年级学生徐力“因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名次和家长的压力,用榔头打死了母亲”。2000年2月1日江泽民主席为此发表著名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1];据北京心理危机与干预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至少有28.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已成为15至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而且自杀呈现低龄化的倾向。在网络、报刊频频出现的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学生跳楼等自杀现象同样表明成绩不等于成长。

老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家长难得当。把教育抽象成简单的分数,见分不见人,一切围绕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转,这背后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也有与每1分背后成千上万的择校费用有关,更是教育“政绩”的有力凭证。也难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对分数如此追捧,乐此不疲。家长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总是班上的第一名,中考都希望上省级二类以上的示范高中,上了省级示范高中又希望能够上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有的家长每次考试都要问排名第几,总是抱怨孩子为什么不考第一名,给孩子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过高目标,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其实,每次考试都只不过片面地评价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素质发展的全部,一些高考状元在职场表现并非状元足以说明这一现象。中国自隋唐时代开科举考试以来,状元情结难解。一年一度的高考状元榜非常抢眼,就连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也很在乎自己录取了多少名各省高考状元。学生个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并非完全由成绩排行榜上的名次来确定的。

怎么考决定着怎么教和怎么学。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不仅主导着学校教育,同时还支配着家庭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学校一直强调和重视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为基础的各考试学科。家庭教育也围绕考试转,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更不等于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早在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②,即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的认知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等9种③。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家庭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家庭教育,如何把孩子变得更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更聪明。家庭教育必须促进每个孩子各种智力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家庭教育在发展孩子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孩子只会在某些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不是每一方面都同等程度的突出;而当孩子在其他方面没有突出表现时,不要让孩子因此而受到责罚和感到无望,要尽一切可能去扬长,而不是竭尽全力去补短。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就《教育大计教师为本》④为题与老师们座谈,再次谈到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温家宝总理接下来的谈话回答了“钱学森之问”:“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家庭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造就创新型人才奠定好基础。

2.更加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个人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家长很多都只关注孩子聪明与否,也就是智力发展水平如何,智力因素只是成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否则,历史上的“方仲永”怎么会成为“伤仲永”?针对家庭教育只重视智育,只开发智力,片面重视考试学科,忽视全面发展的现实,我们极力转变家长“智育第一”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智育观。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缺陷势必阻碍孩子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高曼(danielgoleman)著的《情商》eq(emotionalintelligence)⑤一书已经回答了我国家庭教育的困惑。在一个人成功成就因素之中,智力因素(又称智商iq)的作用只占20%,而非智力因素(又称情商eq)的作用却占80%。情商是人成功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智商再高而情商不高不一定能够成功。而智商不太高而情商比较高,还反而很有可能成功。我们引导家长关注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

有教育家的研究结论已经表明,现行高考试题的50%以上和中考试题的60%以上均为对学生记忆力的测试,其局限性可见一斑。在智力范围内,除了重点考察记忆力外,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也并非每个方面都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创新能力不是完全能够考得出来的。

我们的中考和高考主要考了“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导向我们的家庭教育也畸形发展。在终身教育时代,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获得终身自觉学习的能力和愿望比暂时的排名第一重要得多。这是以有限驾驭无限的关键所在。在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只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不是学习的终结,家庭教育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

3.成人比成才重要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整个社会转型时期,重才轻德,“有才便有德”的错误倾向在家庭教育中表现突出。德才兼备,德是灵魂,才是手段,有才无德是危险品。中学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是成人成才的黄金时期,家长应该把对更高分数的追求转变为让孩子自主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会与人共处与合作,正确处理周边的人际关系,磨炼坚强的意志,学会健体,陶冶美好的情操和人品,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做人永恒的财富。80后和90后出生的人并不缺少聪明,生活条件优异,自从生下来起很少有动手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得到的关爱过于廉价并且过多,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缺乏责任感,最缺少的是吃苦,对挫折的承受力很差。一个只会关注分数的家长无法理解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个问题的深刻原因:孩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自觉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比起暂时的第一名不知要重要多少倍。看来,家庭也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倡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成人是成才的先决条件。德才兼备,德必须永远摆在第一位。

4.对孩子适度期望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特色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家长们常常会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缺憾”,用最美好的“愿望”包装起来寄托甚至强加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许多家长从小就没有机会读好书、上大学,于是这种补偿心理拼命地要让孩子得到补偿,想让他们“出人头地”,让孩子去实现自己所没有实现的愿望。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过高。

家长对孩子适度的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巨大动力,然而,过高的期望值更容易带来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失望,最要害之处还在于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巨大心理包袱。在民中家长中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的问题,有很多学生在整个青春期都笼罩在过高期望阴影之中。我们组织学习了成功家庭教育的专题报告,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印发学习资料,通过每个教师的工作对家长进行耐心细致的疏导和引领。最终成龙、成凤仅仅是意外收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5.表扬比批评有效、体验比说教有效

在“我特别希望我的家长对我……”这一开放式问题中,多数学生都有一致的愿望:“希望我的家长对我多一些鼓励”,“不要动不动就打我骂我,训斥我。”“特别是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尤其是不要在我同学的面前说我不行。”“希望家长给我改正错误的机会,人人都可能会犯错误。”“希望家长尊重我、宽容我”。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正确运用激励机制,给孩子留足面子。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意尊重孩子,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用放大镜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机制,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表扬和批评都要恰如其分,多表扬,少批评;在大庭广众中表扬,在单独交流和沟通的场合批评。家长对孩子的表扬不是应付差事,而是发自内心的坦诚的对孩子的充分肯定。错误缺点不是垃圾,而是财富,要首先在宽容了孩子错误缺点之后,再来引导孩子分析错误缺点可能带来的危害,把宽容孩子错误缺点变成为引领孩子成长进步的阶梯。

孩子对家长过于唠叨的说教特别厌烦,家长还自以为是地证明自己对孩子是一片好心,却不问效果究竟如何。毛泽东主席是体验式家庭教育的典范,我看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部电视剧,保姆提醒毛泽东,孩子在玩碎玻璃怕割伤孩子的手,但毛泽东没有即刻阻止孩子玩碎玻璃,而是碎玻璃把孩子的手指割伤了再来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教育;他教导我们:“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在苏联参加过卫国战争,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还参加过朝鲜战争,他高度重视孩子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毛泽东主席体验式教育思想的重大创举。今天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珍惜,败家子风气十足,最根本的就是孩子缺少体验,家长却怕孩子吃苦,照顾过头,保护过度,其实,吃苦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修课,体验缺失是家庭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的关键所在。

总之,要想真正破解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教育难题⑥,我们只有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全面认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刻把握家庭教育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才能真正把握家庭教育规律,创新家庭教育理念,转变家庭教育方式,破解家庭教育难题,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3-01(1).

②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③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重构多元智能[m].沈致襄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④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db/ol].(2009-10-11)[2009-11-20]http://www.gov.cn/ldhd/2009-10/11/content_1436183.htm

第3篇: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来华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2015年来华留学生创历史新高,统计显示,共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以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会对来华留学生产生较大助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崛起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状况

教育技术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蕴涵着全新理念、新的思维类型和新的思维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学,会取得实效。信息技g在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正在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同为语言类教学,英语、日语、俄语的多媒体使用情况良好。但对外汉语教学基本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状态。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甚少,计算机、投影、DVD、网络短片、新闻片段、电影、动画等手段运用较少。有一些即使运用了现代技术,也还停留在生词展示PPT,课文语言声音文件MP3等技术层面,有一些使用停留在为使用而使用的程度,没有基于学生的某种智能,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还没有太明确的智力支持。

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能在最新理论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智能,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深入实际语境当中,学习到原汁原味的语言,并能够亲身体会汉语以及中国文化的魅力。

本研究有利于留学生汉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发展。有利于扩大留学生规模,推进大学人才培养国际化和学校品牌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有利于中外学生多元文化的认同和与世界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士的和谐相处。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的支持与启示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也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这将传统教法中抽象难懂的书面知识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系统,极大地优化了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大脑产生多重刺激,它在媒体技术的作用下,帮助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语言场景中学习语言知识、获得语言技能[1],从而使学生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

以往学术界多强调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目前看来学术界的多元智能理论更能有效地支持现代教育技术。1983年和1999年,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分别出版了《智能的结构》与《智能的重组――21世纪的多元智能》(又译为 《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完整地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2]。加德纳本人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非常明确而强调性地表述为: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数学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空间智能(special intelligence)、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人 际 关 系 智 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3]

加德纳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理念,他主张“情景化”评估,改进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令人耳目一新,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突破。1994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莫非教授面对围绕多元智能理论而展开的一系列试验研究结果,发表文章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教育家辨认和培养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一直不被承认和没有被发现的智能强项,开发和试验了新的课程、新的活动、新的评估方法和教学方法,对美国各级学校有深远的影响。”[4]在当前汉语教学改革之际,大部分教师对学生汉语评价体系颇感困惑之时,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无疑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四、多元智能理论下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多元智能理论特指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转变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学观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

这些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动画、静态视频、动态视频和声音等,人们在接受这样的信息时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交互性。教学中,教师摆脱了单纯口授,或局限于应用传统媒体,如挂图、板书等进行讲授的方式,充分借助现代视听媒体进行形象、生动、直观的汉语教学。

学习汉语拼音时,我们可以利用运动智能让学生动起来,画四声。学习汉字时,外国学生接触汉字之初,会把汉字当作图画,这完全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把汉字当作图画来教,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对图形的敏锐感觉,从字感教学入手学习汉字。

以舞蹈为载体进行的语言和文化的融入式教学,也十分生动有趣,增加了词语的形象性、语境的真实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围绕舞曲主题《找朋友》将教学分为:找朋友;我找到了我的朋友;行礼、握手;好朋友、再见。教授语言时,依照循序渐进、步步明确的原则,学生很容易学会说生词、做动作,学会问候、告别。同时教授舞步,学生能说出“一二三四”的节拍和“左手、右手”的指令。此外,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所营造的特定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语言、逻辑数理智能,空间、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等智能,用对应汉语的身体运动语言、汉语对话、汉语歌曲、汉语表演,积极参与到汉语教学中,解决老师给出的问题,并有所创造。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

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在任何一种外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外国留学生对汉语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很生疏,教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从学生拥有的语言、逻辑数理智能,空间、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观察等智能出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展示,让课堂学习中较为抽象的内容生动、形象地输出,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多样性,增强教W过程中的双向积极性、与语言文化的融合性。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

语音教学历来是教学难点,发音部位难以用语言描述,多媒体素材和设计软件为我们提供了实现的可能。舌位图可以扫描绘制,将要学的音在舌位图上标出来,增强了直观性,学生利用自然观察智能,容易直观形象地看出发音部位和发生的变化。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比如越剧《梁祝》、电视连续剧《康熙大帝》的电影片断为学生学习《琴弦上的蝴蝶》和《康熙大帝》提供了直观教材,一小段电影会给课堂教学的进行提供对话的平台。实践证明,情境创设得好,学生讨论交流的兴趣就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程模块最具弹性,教师可根据学习者身份信息中的不同智能类型赋予相应的课程学习内容[5]。加德纳对课程教学的建议指出:“有关内容可以由多种方式展现,如:教师、书籍、软件、硬件或者其他媒体。在很多情况下,对以上展现模式的选择,会导致所得到的教育经验是否成功。”[6]

(三)评价考核观念的变化

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评级体系,使学生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考核,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考察。教师应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对学生汉语水平的测试,关注其8个方面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还处在介绍的阶段,各地的实验状况很不平衡,需要从我国教育实际出发研究的具体问题还很多。总之,正确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可谓任重道远。”[7]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理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多渠道的,传授方式是多样化的,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智能特点的途径学习教学内容。[8]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多元智能的发挥。由于每个学生的智能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在使用教学媒体时应注意多种媒体有效整合,形成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这样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学生智能上的差异。[9]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汉语学习应更多地突破标准化智力测验,设置多样化考题,以考察学生在运用多种智能后交流沟通的能力。

五、结语

多元智能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汉语言专业外国留学生受益,对国外开设中文系或中国学专业的汉语老师也会有启发。多元智能理论下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研究使现代教育技术在理论的指引下走进课堂。多元智能理论下现代教育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会使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变化。多元智能理论下现代教育技术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直接的收获是留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以及汉语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培养出拥有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以及宽广的胸襟,既了解东方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也能以欣赏的态度汲取中华优秀文化与价值观念,获得与中国人合作、交流能力的对华友好人士。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项目。曾经在2016年8月26日新西兰梅西大学国际会议以及2016年12月10日复旦大学国际会议上宣读。)

参考文献:

[1]郑艳群.技术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创建[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2):14-18.

[2]沈致隆.对话加德纳:“多元智能”我们不能简单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4-08-05.

[3]Gardner.Reflections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Mythsand Messages[J].Phi Delta Kappan,1995,(3):202-209.

[4]沈致隆.亲历哈佛[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56.

[5]杨南昌,钟志贤.多元智能理论对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3,(3):48-50.

[6][美]H.Gard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7][8]范绪锋.多元智能理论应当怎样借鉴?[N].中国教育报,2003-12-27.

第4篇: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 智障人士 特殊教育 社会融合

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关心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发展和普及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的一把重要标尺。智障人群作为社会中不容忽视的特殊人群,对于我们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最近几年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更是倍加关注。

一、我市智障人士生存现状

1.特殊教育机构和康复服务机构严重不足

据陕西省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我市有智障人士约6.3万,占全市人数0.85%,占残疾人数18%,西安市现有适龄智力障碍少年儿童约5100人。目前,西安市第一所公办启智学校正在筹建中,全市现有9个机构开展智力残疾人教育、康复和托管工作,大约有200多名各类智障人士接受学习和康复训练。其中,6所民办机构,3所公办机构。绝大多数只招收能自理的适龄儿童接受教育,只有两所康复服务机构招收16~35岁的智障人士,对成年智障人士进行康复训练。由于启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80%智障少年儿童无法就学,只有少数通过普通中小学附设的特教班或采取随班就读等方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成年智障人士在教育、康复训练、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就业等方面的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同时,社会工作者、特教康复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

2.智障人士缺乏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

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限制往往会阻碍智障人士在教育、康复、社会保障及工作等方面平等权力的获得。其中,以成年智障人士最为明显。当前,社会为这类人士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当有限。同时,工作单位或职业学校也无法为他们提供持久且适合需要的支持性就业服务。完成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的智障人士,一旦离开学校康复训练也会随即停止。但对于成年智障人士来说,康复程度与其能否获得稳定就业安置密切相关。他们由于缺乏后续的职业培训及康复训练而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被隔离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

3.智障人士长期隔离的现状

因为缺乏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导致大部分成年智障人士都赋闲在家中。人们对这一群体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由此造成对智障人士的偏见,人们对智障人士的接纳度较低。这种状况使他们在认知、技能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逐渐退化。

4.智障人士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在家的智障人士大都需要家庭成员或其他人员的陪护,这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影响了其他家庭成员的正常工作。智障程度较重的人士则需要家人的全天照顾,在这类家庭中通常会有一名家庭成员为此放弃工作。这不仅对个体及家庭造成极大地困惑,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5.智障人士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担心和忧虑

智障人士家长最担心问题包括:孩子身体康复、去世后孩子无人照料、孩子融入不了社会、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包括:给孩子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残疾人重大疾病保险及领取最低生活保证金。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能提供一个服务平台,制定一些相关政策和法规来完善智障人士的教育、康复、就业和养老。

二、思考

1.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拓宽投资渠道,促进智障人士的教育公平

西安市政府、西安市教育局在2008年作出决定:组建西安市启智学校。计划总投资2600万元,规划招收18个教学班216名学生,除对智障少年儿童开展九年义务教育外,还将同时进行适当的职业教育和康复训练。在待建的所有建筑物中,充分考虑到了智障少年儿童的实际需求,除了普通学校常见的教学楼、食堂、运动场外,还专门设置了康体楼,2010年秋季正式开始招生。2010年前,西安市各区县将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段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工作,附设特教班的普通中小学将达到30所。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全市特殊教育体系。与现有适龄智力障碍少年儿童的数量相比,启智学校的数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发展特殊教育比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资金、需要添置康复设备、支付特教津贴、培训专业人员以及发展智障人士的职业培训都需要资金作为保障。政府在增加特殊教育投资的同时,还应鼓励民间机构和组织对启智学校进行资助,尽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足够用的启智学校。通过提高特教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从事这个行业,使西安市的适龄智障儿童和青少年能充分享受到全纳教育。

2.转变社会观念,提高智障人士的社会接纳度

对智障人士理解和接纳不仅是智障人士及其家庭的需要,更是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呼吁全社会从认识、情感和行为上真正接纳智障人士,使智障人士与居民在社区中共同生活和工作,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宣传力度、开展助残志愿者服务、丰富社区活动,促进社区居民对智障人士的接纳。

3.建立庞大的社会支持网络

这要以政府的支持为主导,结合全社会资源,要综合特殊教育学校与民间组织,个人力量、家庭力量与社区力量,更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为智障人群的生活扫清障碍。

4.采取形式多样的服务模式,因地制宜地搞好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

虽然西安的启智教育和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起步较晚,但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少走弯路,搞好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美国在智障人士社会融合问题上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制定和不断完善针对智障人士的各项法案,有效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融合安置分为生活安置和就业安置,生活安置的模式有以下几种:小组之家;公寓监护;成人看护与照顾;个人家庭式照顾;膳食与照料之家;护理服务;独立居住。就业安置主要有庇护工场和支持性就业两种模式。北欧的社会融合模式分为:生活融合和就业融合,生活融合为 16岁以上的智障人士提供了以下居住方案:团队之家,社区之家,独立住房和私人看护。就业融合有:职业培训,福利工场和开放的劳务市场。他们的社会融合都经历了从机构安置向社区安置的转型。上海智障人士的“阳光之家”通过各类培训,简单劳动和特奥活动使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成年智障人士逐步实现社会融合。智障人士的“阳光之家”有普通型和示范性两种形式。普通型“阳光之家”由街道和乡镇建立,负责组织社区中的智障人士开展简单劳动、康复训练、教育培训和特奥活动。示范型“阳光之家”则以区县为单位建立,并配有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为智障人士就业创造条件。

三、小结

要让智障人士享受教育公平,回归主流,共享社会、经济、文化成果,并贡献于社会,归根结底,需要对这样一个弱势群体提供综合性的社会保障系统。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才可以为智障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务,让他们可以无障碍的生活,和我们一起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何侃,王娟,张媛,张爱华.智障群体的教育公平现状及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08,(1).

[2]曹子平.上海市智障人士社会融合实践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

第5篇: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全局;科学;规律

一、前言

玩具在传统意义上具有的功能就是娱乐,现在已经成为幼儿不可或缺的消费品,从设计上开发玩具的益智功能成为现代幼儿玩具制造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两岁到四岁期间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使得学前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加之消费观念的转变,家长对孩子启蒙教育的投力度加大。这促成了我国玩具行业发展黄金时期的到来,然而我国益智玩具的开发面临的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睿智地应对。

二、我国探索幼儿玩具设计理念的必要性

1、是我国玩具行业取得长足进步的需要

纵观玩具行业的发展状况可谓如火如荼,形势一片大好,而我国也顶着生产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的光鲜头衔,可事实上我国在玩具设计开发上却缺乏新意和活力,不能与时俱进,模仿外国产品现象泛滥,品牌竞争力弱,严重阻碍了我国玩具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竞争力不强。

我国的适龄儿童占全世界的1/5,是玩具市场一个极大的消费潜力,而我国适龄儿童的玩具消费水平几乎只占世界儿童玩具平均消费水平的1/10,这说明我国的玩具市场还有一个极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玩具行业要想扩大市场份额,抵制国外玩具行业对我国玩具市场的进军,真正迎来玩具产业的黄金期,必须进一步提升玩具行业的含金量,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通过系统、健全、科学、创新的设计理念引领我国玩具行业蒸蒸日上地发展。

2、益智玩具关系国民整体素质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学龄前儿童的启蒙教育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的需要,而研究证明,经常摆弄操纵益智玩具的人,大脑思维的开放性程度更高,比不玩的人的智商平均要高十一分左右。且经常玩益智玩具的人得老年性痴呆概率比普通人要低很多。从小就玩益智玩具的人得该病的机率甚至不足普通人的1%。

此外,益智玩具还有许多其他功能,它能促进人体机能发展完善。如色彩鲜线条优美的玩具可以促进儿童的视觉感官发育;声乐、响铃类玩具可以促进儿童的听觉感官发育;对于各类形体玩具的触摸、移动和拼接可促进儿童的触觉感官感知发育。因此,纷繁多样的益智玩具能调动和刺激他们身上的各种感官的反应,对于儿童来说是认知、探索世界的有效工具。益智玩具还能帮助锻炼人身体的协调能力。比如积木堆积,对积木形状的认识、判断、选择和拼接不仅要调动大脑思维运转,还要发动大脑指挥手眼或其他部位来进行积木的择取和拼接。充分训练了儿童的肢体协调配合能力。同时,在益智玩具时,儿童间的相互合作也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并为其提供了情绪释放和精神愉悦的空间。

有人说,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实体的儿童益智玩具会逐渐被数字产品取代。可我们应当看到,虽然电子产品在现代社会娱乐方式中越来越占主导优势,但儿童的视觉神经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儿童不宜对电子产品接触过多,否则会影响儿童的视力发育。因此非数字化益智玩具仍是家长的最优选择。

三、树立全局观念,构建科学的玩具设计理念

1、立足儿童成长规律,把握设计的功能价值

设计者应当广泛搜集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并观察儿童的成长特点,访问相关专家,结合童期的心理和身体的发展规律,全面考察分析和总结出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成长需求,然后有意识、有目的、有根据地定位益智玩具的设计角度和设计方向。

不仅如此,设计者还应当对儿童教育活动的相关理论有一定研究,针对儿童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把握儿童教育规律,在把握这一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人类智能的主要组成因素,将二者结合起来设计益智玩具。发挥儿童玩具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利用魔方类、拼图类、类、积木类、迷宫类、塑形泥类、解套类、拼装类游戏益智功能上各有千秋的优势,充分开发培养儿童的语言认知、数理逻辑认知、音乐认知、空间认知、内省认知、人际认知、肢体运动能力等智力因素。全面开发益智玩具的娱乐性、益智性、教育性、健身性、安全性等多样化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各项需求,使家长们买得放心,儿童用得称心、企业卖得安心。

2、根据市场需求,把握设计的经济价值

在设计理念中,我们要树立一种市场观念,增强玩具的附加值,即增加玩具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从而提升益智玩具的经济价值。首先,在儿童益智玩具设计中植入三维空间理念。很多人缺乏三维立体空间想象力,而停留在二维平面思维上,三维空间思维是现代社会所需要和倡导的。其次,提升玩具可玩性的升级空间。儿童源源不断的好奇心会缩短他对同一个玩具的兴趣周期,试着通过为玩具植入智能程序,创新材料或进行模块化设计来提升玩具可玩性的升级空间是一种保持竞争力的方法。再次,将文化理念融入玩具设计中。我国有上下五千年文明,让玩具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不仅能赋予玩具更丰富的创意和多样化的形式,还能使之作为民族标记屹立于世界,走出国门,为世界所知。同时,这种方式也是减缓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速度的一件壮举。

3、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相结合以指导玩具设计

设计者要想设计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必须打好理论基础,有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有力的实践成果证明。从理论上来说,设计者应当具备设计艺术学、教育学、儿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设计色彩等理论基础知识,并对益智玩具的中外发展历史、发展现状、玩具的体系类别都应当有相应的研习。从实践上来说,设计者还应当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和问卷调查法、实践总结法、文献资料法、归纳论证法、比较分析法等科学的方法发现在益智玩具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并且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分析研究,得出现代益智玩具的设计思路。

结 语

现代玩具行业逐渐向构建一个体系复杂的产业链的方向发展,其中玩具的设计仍是玩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们对启蒙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决定了人们对益智玩具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这既是玩具行业的机遇也是挑战。设计者应当与时俱进,以一种全局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打造益智玩具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素珍.玩具在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价值及其利用[J].阴山学刊,2006(6).

第6篇: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与科研 多元智能理论 人力资源评价

一、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研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将各类人力资源整合开发,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校内部的深层改革,全面提高办学效益,从而实现高校发展目标。高等教育承担包括文化的传授、专业的教学及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职能。因此,高校在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管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与发展。

1.高校教学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

当前,在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将教学、科研、辅导学生和获得奖励等统统纳入进来,且扩大科研指标所占的权重,甚至使之凌驾于教学之上的做法,致使相当一部分教师被迫或甘愿围着科研的指挥棒转,教学的中心地位越来越边缘化。许多高校在评价教师时,将教学、课题、论文、社会兼职等许多内容统合起来,实行一元化的综合评价,加上教学的权重较低,定性模糊,且分值存在上限,促使教师日益偏离教学中心,教师离学生越来越远,使得教学人力资源定位更加模糊与疲软。

2.高校科研人力资源现状及分析

19世纪初,柏林大学的建立,标志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开始。随着时代的变迁,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现出来。当前,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政策明显向科研倾斜,无论是职称评定、学术带头人的选拔,还是经费的投入,科研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科学研究上,这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现状的矛盾

分析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与科研存在不同点:一是从指向性来看,科研侧重于指向面向规律创造知识,教学则侧重于面向学生传承知识;二是从工作方式来看,科研以探寻知识为己任,重复性劳动相对较少,而教学以传承知识为己任,重复性劳动较多;三是从技能和素质要求来看,教学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如何教”,有着与科研不同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四是从时空安排来看,科研往往需要自由与独立的时空安排,而教学则需要程序化、开放性的时空安排。

总的来说,教学与科研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可以分轨评价。正如纽曼所言,“发现和教学是两种迥异的职能,也是迥异的才能,并且同一个人兼备这两种才能的情形并不多见……探寻真理需要离群索居,心无二用,这是人类的常识。”事实上,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在传承知识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大量材料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其实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只不过不一定要体现在显性的论文上,只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与反思

1.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治理行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构成,多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功能系统并且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聪明,而在于怎样使学生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

2.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管理的评价与反思

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现状的矛盾,如果透过多元智力理论来重新审视,我们也会得到很多评价及管理上的反思与启示。洪堡在柏林大学的改革中,鲜明地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重要原则。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来看,每个教师的智能都是多元而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老师的天赋、能力和特长是有差异的。因此,在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评价及管理中,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科研成果(数量)等硬性指标去衡量和评价教师,死板、僵硬、一概量化的管理方式是不科学的。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配置的启示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笔者认为,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应该采取分轨、分类的灵活化的配置和评价管理方式。

1.高校教学评价轨

高校管理者充分重视教师教学活动的再创造性,将其列入学术研究活动,设立教学评价轨,教师教学评价以课堂评价和学生评价为主体,充分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教师工作的主战场,着重考核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相较于领导评价、同事或专家评价、教师自评等评价方式来说,学生评价教学能够达到较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设立教学评价轨,并不意味着高校教师可以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研究活动。事实上,高校教学,需要教师跟踪学科发展动态,需要教师梳理学科研究现状,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再发现、再创造与再研究,本身就属于学术研究活动。

2.高校科研评价轨

研究,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源泉,是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的重要渠道,是教学工作直接或者间接的养料。高校管理者根据教职工职责任务设立科研轨,不仅适用于科研人员,亦适用于以科研为主的教学人员。科研评价周期区别于教学评价周期,一般应以一至三年为一个周期,着重侧重于教职工的科研成果,采取量化标准。

总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所构建的高校教学与科研人力资源双轨制管理评价模式,同时也是基于高校教学与科研两个中心的冲突与共存,基于教师个体智能的差异与分工,基于学科专业与教学专业各自的特殊性。按照双轨制管理评价模式,可以在高校设立教学奖与学术奖,引导教师在履行基本职责的基础上,发掘潜能,发挥专长、突出特色和打造品牌,有利于为高校培养和塑造一批教学名师、科研人才或两者双馨的真正大师。

(通讯作者:刘晓飞,工作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史保东编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2](西)奥尔特加・加塞特(Ortega Y.Gasset)著,徐小洲,陈军译.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熊华军.论洪堡的大学教学思想[J].高等理科教育,2012(1)

[4]赵更生.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误区及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5](英)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节本)[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市:新华出版社,2004

第7篇: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现状;改革对策;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G654.3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009-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也随之而来,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普遍为单纯的唱歌教学,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现行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状况影响着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制约着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笔者在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中,开展了一些教学实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高中音乐教学现状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对学生情感世界的熏陶不够,缺乏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作品脱离实际,教学目标不明确;而且,音乐教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外界动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便成为他们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没有兴趣的音乐课,则形同虚设。

2、对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繁、难、多、旧,有些教学内容出现过杂、太乱、知识无序的情况,没有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科之间缺乏综合性。

3、对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在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单纯的灌输音乐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与形式过于外在和花哨,与教学内容相脱节。而音乐的学习过程则是一种对音乐的感受、体验、探究和创造的过程,这些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往往采用没有突出音乐艺术特点、与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教学,教学过分知识化、理性化,重视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参与体验;重视教学的结果,轻视教学的愉悦过程;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轻视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好。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音乐,可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

4、对教学评价的现状分析。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评价相一致,都是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重分数,轻素质,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也增加了课业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多“以智商式思维”为理论依据,以纸笔测验为唯一方法的学校评价等等。

二、高中音乐教学对策,借鉴多元智能理论。

教学是学校永恒的旋律,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形态,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也将进入新的阶段。由于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高中音乐课堂教学。

1、在教学目标方面。高中音乐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地、有个性的发展。

2、在教学内容方面。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内容应该体现多样化及可能性的特点,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突出音乐的艺术特点。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理解而教。因为,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多种智能的发展;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展某种特定的智能,高中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音乐学习更有趣、更容易。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多元化。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它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随着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还将不断出现。多元智能课程的方法就是一种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的方法。“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育人、以美感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的“艺术推进项目”认为:“当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智能来看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教育就和音乐教育课或音乐技能训练有所不同了。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多元智能教学是通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开启学生的多种智能,已达成有效乃至高效的教学目的。

第8篇: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智慧教育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在一些特殊领域(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等)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作为新的技术驱动力正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医疗、教育、能源、环境等关键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专家预测,人工智能在通用技术领域可能尚不能替代人类,但在一些特殊领域,人工智能将会淘汰现有的劳动力。在国外,许多国家纷纷把人工智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竞争战略,我国学者也密切关注着人工智能的最新理论进展和实践应用,国务院于2017年7月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策略。“人工智能变革教育”的潮流,引发了教育研究领域的“人工智能热”。当前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大量研究和应用催发形成了教育人工智能概念。目前梳理学术上关于研究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文献主要集中于:

(一)教育理念的革新。“人机一体”将成为未来新的教育方式[1],由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出现所应运而生的智慧教育[2],将对原有教育进行改进和完善。智能技术在改变教育的手段和环境的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出系统解决教育问题的教育新体系,从而真正触及教育的根本[3]。

(二)关注技术的革新。机器深度学习、智能学习的算法、视觉识别以及智能语言识别这些基础技术的突破,为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三)探究教育的应用。人工智能在学校教育中的学业测评、交叉学科、角色变化等应用领域具有巨大潜力,教师角色内涵也将在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共存中发生改变。AI监课系统能够数据化、可视化评估教师的授课情况,将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评分实时调整授课内容,以促进个性化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教育深受技术发展的影响,新技术融入教育并促进教育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技术具有变革人类的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能力。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获取或实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所拥有的特征、优势与功能,使其在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呢?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继续被安全使用到教育领域?如何通过教育变革来促进新兴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与深入应用,实现教育深层次革命等问题,是目前需要关注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1人工智能时代下教育变革的背景

1.1人工智能的内涵及具备的强大能力

人工智能最早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于1956年提出,其研究主要包括机器人、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等,实质是一种自动感知、学习思考并做出判断的程序。人工智能具有自主学习、推断与革新的能力,推动了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技术突破。人工智能同时具有理性判断力、超强的工作力,只要电力供应不断,几乎可以无限制地工作下去,而且适应不需要情感投入的工作。它的超强能力,源于三个重要的技术:深度学习、大数据和强算力。

1.2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人工智能在精力、记忆力、计算力、感知力以及进化力等方面与人类相比,具有突出优势。在医药领域,人工智能的出现使普通民众可以享受更为高效、稀缺的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诊断领域诊断质量不均衡、医生资源不足等问题。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师角色多样化、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教育研究提供新技术和数据支撑;极大拓展了教育研究新视域;使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教育方法创新方面、教育手段和环境方面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方面均发生改变。然而,看到人工智能以其强大的处理能力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正视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在人工智能浪潮冲击下,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推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继续被安全使用?首先,人工智能专家大都认为,人工智能将会淘汰大量现有的依靠非脑力劳动为生的劳动力,需要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劳动力。而且,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不太成熟使很多人工智能技术只是应用在儿童教育领域,再者,人工智能潜在的道德伦理问题缺乏法律制度规范。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时代将对社会结构以及人的地位构成挑战。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所带来的机遇是大于挑战的。教育需适应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突破和飞跃,不断调整和更新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实现育人成人的发展目标。

2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

2.1人工智能与教育目的的变革

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变不仅影响人类未来如何发展,而且极大释放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类需要重新思考教育是何目的。人工智能影响教育目的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人工智能可能会使人类陷入精神危机。这源于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人工智能将取代大部分人的工作岗位,工作的丧失将会导致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可能导致所有基于自由主义的想法破产,转而人类所拥有的价值和尊严可能转化为一种“算法”,人工智能带来的职业替代风险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主要是对教师角色的挑战。第二,人工智能有利于培养人的学习能力。从某种角度上讲,人工智能剥夺人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人工智能助教机器人将协助教师实现个性化指导,从而有利于将学习的过程视为寻求自我价值和意义的过程。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有利于使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精神能力,这种精神能力大致包括实践动手能力、价值追求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知识以便于更好地完善自我、丰富自我,使教育跳脱“知识为本”的陷阱,发挥“立德树人”的正向作用。

2.2人工智能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一,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也称为深度结构学习或者深度机器学习,是一类算法的集合。深度学习概念的提出,一方面尊重了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挑战。深度学习在机器学习、专家系统、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提倡学教并重、认知重构、反思教学过程,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二,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区别以往传统班级课堂授课,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学生享受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可视化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自适应学习。自适应学习是指人工智能基于对个体学习进行快速反馈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特征,为其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从而最大程度上适应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技术有利于快捷、科学地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反馈;持续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其中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高效地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源。

2.3人工智能与学习环境的变革

首先,有利于搭建灵活创新的学校环境。不仅可以使空间规划更具弹性,而且可以调节性增强物理环境。其次,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区别于以往传统教育强调的统一秩序,更注重个体的用户体验。创客空间、创新实验室等学习环境的不断增加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个性化的空间环境与学习支持将改变目前学习的学习空间环境。除此之外,随着对话交互技术的逐渐成熟与不断普及,有利于实现虚实结合的立体化实时交互。VR、AR等技术的同步协作也有利于搭建新的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的一系列要求。脑机互动技术的突破有利于实现将人工智能植入人脑,从而改变人类自然语言的交流方式。最后,人工智能通过即时、准确、高效的大数据分析有利于进行精准且个性的学习评价与反馈。人工智能将综合收集所有同学的学习记录,互相比对、优化,从而进行综合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人脸识别以及语音识别技术可以运用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的学习情绪感知,学习状况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科学化;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等的出现,为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3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被认为是最有潜力和影响力的教育信息化技术,将通过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分析、3D打印、模拟仿真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个性化教育服务、教育人工智能生态环境等产生根本影响。2018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本)指出了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通过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进而影响教育阶段的不同过程。具体见表1所示。

第9篇:国外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范文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青少年;生命教育

[作者简介] 徐祯,河北工程大学学工部心理咨询专职教师

积极心理学是20 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首倡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enM.E)。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不同,它不是把研究视野专注于消极、障碍、病态心理等负性方面,而是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用一种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并以此来激发个体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

一、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

我国长时间内没有把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体系重视起来,只是在部分课程教育中有所体现。直到2000 年前后,随着中学和大学校园中自杀事件的不断出现,才开始被关注。生命教育得以重视源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 号)之后,2005 年3 月上海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这是政府教育部门第一次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定义,但它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继上海之后,其他一些省市的中小学校也相继开展了生命教育,主要是以珍惜生命、日常生活安全知识、面对突发事件如何生存等教育为主。[1]目前高校实施生命教育几乎还是空白。

从国内外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是从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而2007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28.7 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青少年自杀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有低龄化倾向。我国卫生部门在2007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青少年死因中列首位,有近30%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感到心情郁闷、紧张、厌烦、焦虑甚至恐惧。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调查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危机事件频发正暴露出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推动,但很多东西照搬西方的模式,还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生命教育的理念上存在误区。在现行的教育中,大多是从近几年来青少年越来越高的自杀率、犯罪率等残酷的现实而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多限于教育青少年要预防自杀、珍惜生命的理性层面上,仅仅将生命教育看成降低青少年自杀率的工具,当成解决青少年生命问题的权宜之计,并没有对生命教育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解读;不是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情绪智力、发挥自身的潜能、塑造完美人格品质等积极层面对生命教育进行思考。

情绪教育的缺失。情绪教育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不应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也应当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指的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克制冲动、延迟满足、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2]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的研究发现:人生的成就与EQ(情商)的关系远大于IQ(智商)。我国的情绪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较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更加重视青少年理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绪智力的培养。

生命教育多维网络系统建构还不到位。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生命教育活动单一,缺乏互动和交流,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生命教育网络系统。在家庭环境中的生命教育一般是隐性的,无计划、无规律,内容往往比较零碎;学校的生命教育通常是接受生命理论知识的学习,一般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价值取向;而社会却极少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使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在社会中很容易形成真空地带。因此,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生命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因素,构建生命教育多维网络系统,已是推进生命教育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主张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研究个体如何更好的发展、生活,让人学会分享幸福、创造快乐,使其具有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积极情绪目前比较公认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六大类:快乐、兴趣、满足、自豪、爱和感恩。

(二)积极的人格特征

所谓积极人格指的是个体能在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时时体验到这种幸福,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积极人格理论强调要研究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共同拥有六大类美德:智慧、勇敢、仁爱、公正、克己和超越自我,具体包括诚实、热情、感恩等24种人格特质。

(三)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的组织系统主要研究如何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生命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因素,构建生命教育多维网络系统,以便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发挥潜能,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Williams 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朋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3]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我国青少年

生命教育的启示

(一)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带来新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青少年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挖掘潜能,以促进青少年更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生命教育,不应该仅局限于自杀、抑郁、焦虑等消极层面,而应着眼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情绪智力、发挥潜能、塑造完美人格品质等积极层面。倡导积极的生命教育,不仅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积极生命教育不仅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

(二)培养良好的情绪智力,是我国青少年积极生命教育的关键

情绪智力水平不是由遗传所决定的,是经后天的学习和经验而不断提高的,因此,拥有高水平的情绪智力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培养良好的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1)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动机、性格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2)妥善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就是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3)自我激励的能力,就是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遇到的挫折。(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就是对他人的各种感受,能“设身处地”地进行直觉判断。了解他人的情绪、动机等,并能做出适度的反应。比如,在人际交往中,能从对方的语言及其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姿势等透露的情绪情感做出判断。(5)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就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人际和谐程度都和这项能力有关。

(三)塑造完美的人格品质,是我国青少年积极生命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

积极生命教育要把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积极人格品质、进而拥有那些品质作为终极价值目标,使青少年学会用自己的美德与优势去积极面对生活,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建立自尊和自信,使青少年接纳自己,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和克服遇到的挫折,学会积极地适应环境,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四)构建多维教育组织系统,为我国青少年积极生命教育搭建了平台

积极的生命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培养、潜能的发挥、人格品质的塑造、生命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家庭的配合、学校的推进、社会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

家庭在青少年生命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持有一种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便能从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怀着积极关爱的心态去看待外面的一切生命现象,领略到生命的真谛。

目前,学校生命教育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倡导积极的生命教育理念;完善生命教育体制,构建优秀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学校日常生活与管理方面渗透生命教育等。

生命教育除了家庭、学校努力之外,也离不开社会的大力支持。社会要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制不良文化的重任,通过舆论、媒体大力宣传生命的可贵和生存的意义。同时,为了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社会可以建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完善其机构管理机制,提高其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广泛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题活动,为青少年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许海元.中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8,(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