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范文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精选(九篇)

医学神经科学专业

第1篇:医学神经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医学教育;亚专业;神经外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a)-0120-03

Thoughts on the cultivation of neurosurgery postgraduates under the mode of subspecializ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WANG Yongzhi1,2 CHEN Baoshi1 ZHANG Zhong1

1.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2.Beijing Neurosurgical Institute,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The subspecialization of medical subjects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s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but it also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postgraduates. Based on the practice under highly subprofessional division of neurosurgery in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recommends the better strategies: to establish "tutor group" system to suit the special requirements of each individual; carry out regular collective learning system to train the ability of clinical 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and propose project cooperation to expand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space, so as to adapt to the change of the mode of subspecialization, and cultivate recombination talents with clinical practice ability and academic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Medical postgraduates; Medical education; Subspecialization; Neurosurgery

医学学科亚专业化是指在临床医学三级学科分类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成若干亚专业。学科亚专业划分是现代医学知识爆炸式增长、技术不断进步和诊疗更新的必然结果,学科亚专业化的医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对患者的诊治水平和促进学科向纵深发展。然而,学科发展模式的变革也给当前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神经外科是医学三级学科,也是临床医学中最年轻、最复杂而又发展最迅猛的一门学科,其快速的发展,除了得益于近年神经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与革新,更与其实施高度的亚专业划分模式密切相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是神经外科是亚专业划分实施较早的国内规模最大的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心,本文将结合我院临床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情况,探讨学科高度亚专业划分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变。

1 神经外科亚专业划分现状

20世纪90年代,国际神经外科开始向亚专科方向发展[1]。近20年来,随着国内各大医院神经外科规模的快速扩大,纷纷走上了亚专业发展的改革模式,从某种程度上,亚专科划分的发展模式成为神经外科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专业技术向高、新、尖发展的必有之路。目前神经外科学的主要亚专科有神经肿瘤、神经创伤、血管神经外科(又分为血管内和血管外)、脊髓脊柱疾病、功能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放射神经外科等。我院作为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进一步根据手术部位的特殊性以及某些较为特殊的单病种,开设了更为细化的神经外科亚专业,如神经肿瘤再划分为脑干颅底亚科、幕上肿瘤科、脑胶质瘤综合治疗中心和垂体腺瘤治疗组,血管神经外科又分为缺血性血管病和出血性血管病科等。事实证明,高度亚专科划分模式极大地适应和满足了患者的治疗需求,促进了神经外科临床和研究水平的快速发展。

2 亚专业化对研究生培养的挑战

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能够独立从事一般临床工作,而且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的人才[2-4]。高度亚专业划分后的一个显著结果是知识量的成倍增长,尤其是对于神经外科――这个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和革新,而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有限,高度亚专业划分势必会削弱研究生对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在亚专业划分背景下,导师们的诊疗范围也走向高度专业化,诊疗病种较为单一,研究生跟随导师进行临床学习工作时遇到的病种也就十分有限,这就给研究生全面熟悉和掌握神经外科诊疗常规和手术技能造成了困难。

从研究生毕业后个人发展需求来看,当前的神经外科研究生毕业后并不都能进入大型三甲医院从事高度亚专业化的工作,尤其是硕士层次的研究生,相当一部分毕业后将进入地市级医院或二级医院工作。由于当前我国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如果研究生阶段只在亚专业范围内学习和实践,势必会影响其日后的临床工作和个人发展。例如亚专业为脑干颅底肿瘤的研究生,如果不熟悉颅脑创伤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救治,毕业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临床工作将面临一定的困难,因为二级医院神经外科面临的主要的疾病是颅脑创伤和出血性脑血管病,而脑干颅底肿瘤病例相对较少,结果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因此,如何平衡基本知识学习和专门知识学习,达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学科高度亚专业划分后亟需解决的问题[5-6]。

3 亚专业化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3.1 建立导师组培养制度,体现因材施教

导师制是医学研究生培养普遍采用的模式,学生的知识结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知识内涵[7]。高度亚专业化模式下造成导师的诊疗范围缩窄,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就不能达到神经外科研究生对临床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8]。鉴于这种变化,我院较早建立了“导师指导小组”的培养模式,旨在打破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体现“综合”和“专科”并重的培养理念。第一导师负责下的导师组包括2~3名副导师,副导师的遴选不仅要求其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年资中级职称以上,还要考虑不同研究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研究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确定导师组成员构成。神经外科研究生存在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差异,一部分来源于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基础知识扎实,接受能力较强,但缺乏神经外科临床经验;另一部分来源于有一定神经外科工作经历的临床医生。这两类研究生的共性是他们都缺乏科研经验和科研意识[4,9]。因此,导师组中均包括一名科研副导师,对于前者,科研副导师主要来自学校基础医学院或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着重引导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学科交叉,发挥应届生思维活性的优势,体现转化医学的研究理念,同时有助于提升临床与基础双边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临床与基础相互促进[10-11]。鉴于应届生神经外科临床知识薄弱,导师组还包括1~2名从事其他亚专科的高年资神经外科医师,指导研究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神经外科临床技能,例如第一导师为脑干颅底亚专业的研究生,可配备幕上肿瘤和颅脑创伤专业的临床副导师。对于已有若干年临床经历的研究生,着重加强临床科研训练,注重循证医学理念的培养,副导师需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研究经历,善于从日常诊疗过程中提炼临床科研问题,通过定期面对面指导的形式,引导研究生文献挖掘能力,并从科研的角度设计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案,实现现代循证医学理念下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12-13]。

3.2 坚持定期集体学习制度,拓宽视野,培养临床科研思维

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了解正规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培养临床科研兴趣、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极其重要[13-15]。针对高度亚专业化模式下研究生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方向集中和思维局限问题,基于笔者及所在研究团队的切身实践,认为可以实施定期(每周)集中文献学习,主题涉及血管、肿瘤、颅底、功能、外伤等神经外科各领域,以及学科相关的神经影像、神经病理等,体现神经外科目前各亚专业临床研究热点和新进展,从而拓宽研究生的知识广度,逐渐养成临床科研思维。每次集体学习前1~2周,由研究生导师或副导师确定2~3个讨论主题,由2~3名研究生完成相关主题的文献挖掘、整理和归纳,汇报研究历史、现状和热点问题,并结合本单位实际临床和研究条件,提出研究选题和研究思路。

通过临床问题导向的集中文献学习,能够引导研究生触类旁通地了解正规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培养临床科研兴趣、科研意识和科研思维,具体作用体现在①引导研究生关注其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②提高研究生文献分析能力,培养批判式阅读技巧;③实例学习研究设计、医学统计、论文书写等技巧;④使研究生形成科学的循证医学理念;⑤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16-17]。基于实践体会,高质量的集中学习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保证师组成员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的现场参与,高水平专家的出席和现场点评不仅能提高文献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对增加出勤率、鼓励研究生发言均有作用;二是选取文献质量要高,最好是同一个主题的系列文献,既有研究设计、研究方法及文章结构经典文献,又有体现最新研究进展的文献,使参与者对一个研究主题有系统的了解与借鉴,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导师组成员在确定讨论主题与文献挖掘阶段的引导与帮助。

3.3 倡导课题交叉与合作的科研导向,拓展研究生个人发展空间

既要完成繁多的临床技能学习,又要做科研,完成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任务,这对神经外科临床研究生的时间与精力是个不小的挑战[18-19]。提高科研效率是解决该问题的最佳途径。课题研究是个系统工程,一项完整的课题包括科研选题、课题设计、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论文组织与撰写等多个环节,若要发表在SCI收录杂志,还需要英文逻辑与表达习惯的润色;若要完成一项有深度的课题研究,需进行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涉及一定的实验室工作。若要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对临床型研究生是巨大的挑战,结果很可能是临床和科研都做不好。

通过课题合作能够较好地解决该矛盾。实际上,现代临床研究中的一些环节已开始从医务人员手中逐渐分离出来,交由相关专业人员承担,如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质量控制、伦理管理等。这些变化将医务人员从大量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将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关键环节,从而提高临床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多学科人员参与既有利于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融入临床研究,又有利于通过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临床研究整体效率,是临床研究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一项临床医师主导的临床研究,最核心的环节是确定临床研究的出发点(科研选题)和课题设计。笔者所在的以国家神经外科中心为研究平台的研究课题,多涉及更深入的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在先前的文章中[9],笔者提出安排研究生在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进行短期的实验室工作,熟悉医学基础研究的工作程序,了解常用的实验室技术,并以此为契机创造与专职基础研究老师和研究生合作的机会,通过课题分工,节约时间与精力投入成本,提高研究效率[20-22]。培养临床研究生课题交叉与合作的研究模式,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工作后继续开展临床研究工作,拓展个人发展空间。

4 小结

学科高度亚专业化给临床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导师组培养制度,体现因材施教;坚持定期集体学习制度,培养临床科研思维;倡导课题合作,拓展研究生个人发展空间,以适应学科发展模式的变化,培养出临床实践能力与学术资质兼备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 and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 Good Practice:A Guide for Neurosurgeons [J]. Acta Neurochir (Wien),1999, 141(8):793-799.

[2] 王丽梅,姜泓.医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7):129-131.

[3] 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级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89(7):526-528.

[4] 刘佰运.神经外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7(2):158-160.

[5] 王翔,姜曙,游潮.医学学科亚专业化下的研究生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9-30.

[6] 程雯,孙海霞,马涵英,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9):92-95.

[7] 朱红,鞠学红,王德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启示[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6):124-125.

[8] 牛晓泉,王翠玲,王晓玲,等.临床医学实践教育导师制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5):133-134.

[9] 王永志,江涛.神经外科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4):378-380.

[10] 汪阳,杨新健.“双导师制”在神经外科临床型研究生培养中的实施[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63-264.

[11] 刘斌,李世英,张晋霞,等.神经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与科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27):122-125.

[12] Schulz KF,Grimes DA.《柳叶刀》临床研究基本概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7.

[13] 曹勇,赵继宗.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两点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130-131.

[14] 穆士卿,李佑祥.神经外科研究生临床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3):388-389.

[15] 刘晓黎,王晓玉,王远,等.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途径[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154-156.

[16] 衡立君,高国栋,衡亮,等.Journal club教学方法在神经外科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03-906.

[17] 曹勇,赵继宗.Journal club:有效的循证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1):29-32.

[18] 程雯,孙海霞,马涵英,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9):92-95.

[19] 卢长方,于海涛,张可勇,等.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36):156-157.

[20] 冯刚,李素云,任献青,等.基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科学,2016,6(7):63-66.

[21] 程青青,刘芳娥,曲萍,等.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130-132.

第2篇:医学神经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医学教育;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内涵;缺失;路径

医学最早的诞生是为了减轻人类的病痛,为人类消除疾病的困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学的本质逐渐发生变化,甚至开始成为了人们谋利的工具.医疗行业不断涌现出的暴利内幕,医患矛盾的不断升级恶化,这些都使得百姓对于医疗行业的信心愈发脆弱.因此,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在今天的医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内涵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求更加严谨.因此,医生在职业活动中所具备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衡量医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指标.其中,医学科学精神是医生求真务实、推崇理性、勇于创新以及追求医疗技术卓越的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向善、求美、利他以及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精神.[1]

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医疗卫生行业的迅猛发展,医学技术也由最初的单纯依靠医生的经验手法转变为越来越多地依靠现代化医疗器械.科学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当现代医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关系到全人类的安危时,医学科学精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医学科学精神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的学科特征和强调客观性、精确性和效用性的方法特征,从根本上来说是为维系患者生命健康服务的,是关爱生命、体现医学价值的科学保证.[2]医学科学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以医学人文精神为前提而存在的,因为科学发展的本身就在于造福人类.从医学哲学的角度而言,医学人文精神是人类在特殊状态下和特殊场景中表现出来特殊的情愫,是人性超越本我的尺度,医学在本质上是“求真、崇善、尚美、达圣”的事业.[3]可以说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两大基础,相互支撑,相辅相成.

二、当代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缺失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当代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内容,而对于医学生的教育而言,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相融合,是医学生教育的初衷和根本所在.然而现代医学过分重视对于疾病的治疗,而忽视对于病人的关怀,致使医学生的教育也多以专业知识为主,缺乏对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视.总结当代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医疗行业发展趋于商业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医疗行业也开始成为了一些人谋取暴利的特殊渠道.随着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中的暴利不断被揭示,医疗行业的暴利成为了人们心照不宣的事实.一个出厂价几千元的心脏支架,到了医院便卖到上万元,这其中近十倍的利润何尝不是百姓来买单,这又怎能不让百姓对医院失望痛心.医院把病人当作消费者而非患者,把治病当做赚钱而非救人,尽管医疗设备和药物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但是对于它们的应用若不以更好地解决病患的痛苦为目的而以赚取更多的钱为目的,便是对医学精神的亵渎,同时也违背了创造它们的初衷.

医疗行业的商业化发展一方面造成了百姓高呼“看病贵”,另一方面,也给了非法商贩可乘之机.每年我国食品药品监督总局都会查处大量药品造假案件,黑心胶囊、无效保健品不断涌入市场,无良商家为了谋取利益而不惜用重金属超标的原材料来生产对人体有害的药品,这些药品不但不能治愈疾病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二次伤害.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他们选择将医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抛之脑后,从而违背医学治病救人的宗旨.

2、过分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教育

我国对于医学生的教育一直以来都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而关于医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甚少,这点从各个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即可看出.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而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屈指可数.随着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被不断做出要求,医学专业课程也不断做出改善,增加了对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然而在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环节,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医学人文类课程教师的设定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以医患沟通学为例,部分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紧张,致使该课程的教师队伍中缺乏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资深医务工作者,取而代之的是由只拥有理论和科研能力的高校教师来授课.这样的授课效果无异于纸上谈兵,再加上课时安排的不合理,学生对于医患沟通能力的掌握和重视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同样的,对于医学类研究生的教育多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少之又少,考核也以学生的科研成果为主,这样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甚至有的学生为追求科研成果而学术造假,从而也违背了医学的科学精神.

3、以疾病为本的观念成为主导

为了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现代医学治疗多讲求高效率,这样所带来的优点不容置疑,然而另一方面高效率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提高工作效率,致使病人的看病时间大幅缩短.有时病人好不容易排到的专家号,还未向医生充分说明自己的不适,就被医生安排去做各项检查了,检查结束后医生根据检查报告提出治疗方案,整个过程中,医生甚至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病人,更不要说对病人施以人文关怀了.这种以治好疾病为根本的观念已经渐渐取代了医学以人为本的理念.医生在行医过程中,只看到疾病本身而忽视了病人的心理需求,便很容易造成病人的不满,甚至是二度伤害.就笔者曾经在医院监察室实习的经历而谈,在对病人电话回访过程中,病人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就医过程繁琐,检查项目多.医生对医疗器械的过分依赖也使得现代医学逐渐偏离以人为本的重心,而更多地倾向于以疾病为本.这就免不了百姓在治病过程中多花冤枉钱,甚至看一些小病也要做高额的检查项目.这样所造成的后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缺失,成为引发医患矛盾的导火索.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医学应当以人为本,疾病和病人二者并不能孤立看待,医人的前提是医心.而现代医学在追求量的同时更应该看重质的追求,让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共同发展.

三、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

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加强对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重视,首先要加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人文教育并不重视,其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课程的师资而言也较为薄弱,医学人文教育工作者也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他们一般被医学专业人员视为“边缘人”,这样也就使得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人才队伍容易出现不稳定,也使得人员易于青黄不接,因此而带来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就可想而知了.[4]对此,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首要条件是引入多领域人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实现“一课多师”.以医患沟通学为例,单纯依靠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来讲授不免纸上谈兵,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厌烦感,进而失去学习兴趣,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此间隙,由一名富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身边的医患问题为实例来讲授,则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二次消化,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引入多领域人才,一方面缓解了在校教师由于受专业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限制所造成的知识局限性,另一方面具有临床实践工作经验的授课者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自身擅长的领域发挥自身优势,使课程变得更加多元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医学人文精神的认识.

2、将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人文教育中

越来越多的造假行为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将科学精神提上台面,科学精神的核心在于实事求是,尤其对于医学而言,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都可能直接关系到人命.科研创新的本质是得到造福于人类生命安全的成果,解决当今的医疗难题,为全社会谋福利.然而部分医学生迫于毕业压力,违背医学科学精神,在论文中篡改编造数据或是照抄他人的成果,使科研创新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同样的,也有部分医生或教师在竞聘职称的过程中在上造假.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深入贯彻医学的科学精神以达到医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发展是医学教育所要实现的.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可以以社会中发生的案件为例,让学生认识到学术造假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可以开展医学相关讲座,聘请阅历丰富的医生或是学术界的优秀人才,使学生树立崇高的医学理想,认识到科学精神在整个医学事业中的重要性.

3、在教育实践中增加对人文素质的考核

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不能只是纸上谈兵的大空话,而要落到实处.传统医学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多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考察,而对于人文素质的专项考察几乎没有.这也就使得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看重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医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今天的实习医生就是明天要走上医疗岗位的医务工作者,因此他们今天对于医学的态度直接关系到明天每位病人的健康与安全,因此,教育实践对于医学生专业技能的考察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提出高要求,进而端正其医学行为.

第3篇:医学神经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 临床医学;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standardized resident training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bstract】 Standardized resident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he qualified neurology doctor. Since the time of China's experience of standardized resident training is not long,many aspects are gradually improving. In neurolog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we formulate the reasonable training and strict appraisal system,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help students establish the ability of neurology disease diagnosis and methods of clinical research,and establish the correct ethics. In this paper,we summarize the standardized resident training work in our department,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other departments.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Resident standardized traini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70-02

目前,国家卫计委已正式发文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且将专业性临床医学硕士的培养在临床部分的培训内容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于培养合格的高水平医学事业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医师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阶段,有助于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虽然经过大学期间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医学生大学毕业后尚不具备独立开展医疗工作的相关能力?此外,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扩招,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学习热情和求知欲逐渐减低,迫于就业找工作?考研等压力,实习质量下滑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临床思维?理论及操作能力薄弱[1]?因而,与国际接轨,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为一条有效途径,有助于本科本科教育与具体临床工作间的“脱节”问题?规范化培训期间的临床理论与技能培训是否扎实,关系到今后的独立工作能力,甚至终生的职业水平?高质量的规培生教育不仅有利于医学生自身的水平提高,还能拉动整个医疗教育体系的提升[2]?

既往,不同的医疗机构均有各自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加之各地医疗水平发展的不均衡,导致规培医师培养缺乏统一标准,教学质量难以把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国家卫计委批准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十分重视教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本文中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就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践进行探讨?

1. 神经病学规范化培训现状

神经病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较难,突出表现在神经解剖知识的缺乏,包括脑?脊髓?外周神经系统解剖不熟悉,相同症状可能有多个部位病变导致,比如单个肢体的瘫痪可能由于支配肢体的周围神经或者大脑皮层的病变引起?刚刚进入神经内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存在专科基础差,不能准确而全面地进行神经系统查体,也不具备系统的神经病学临床诊断思维[3]?我国传统医学的教学模式是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部分组成,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问题[4]?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运用神经病学和神经解剖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诊断和进一步的治疗,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需要进过科学而严格的培训,多看病人,多实践,才能掌握神经科疾病的诊治?

2. 培训目标

根据《重庆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使的规培学员在完成培训计划后,能够系统地掌握神经病学疾病相关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科操作,建立正确的神经科疾病诊断思路,了解疾病的国内过新进展,能够独立诊治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同时具备一定的科研和教学能力,能够查阅国内外临床文献,初步设计简单临床课题,成为高素质?有发展潜力的医师?

3. 培训内容

3.1 神经科专科临床能力培训:通过分管住院床位,提供足够病种和工作量,首先让规培医师系统掌握专科疾病的病史采集?神经病学专科体格检查?病历文书书写等基本临床技能?强化基础知识,如神经解剖?神经生理及神经药理学知识?在具备以上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掌握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癫痫?颅内感染?帕金森?多发性硬化?老年性痴呆?脊髓疾病?吉兰巴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等,熟悉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熟练掌握腰椎穿刺这一专科基本操作技能,并熟知其适应症?禁忌症,能够阅读头颅及脊髓CT?MRI影像学资料及报告,能够阅读肌电图?诱发电位?经颅多普勒超声?脑电图报告?经过培训后,能够全面准确地采集病史,正确地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和神经科专科的腰椎穿刺及前庭微量冰水实验,规范地书写神经科专科病历,有针对性地选择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辅助检查,正确阅读和分析检查结果,从而掌握本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同时,还需要培养危重?疑难病的诊疗就治,培养临床水平,让学员掌握神经科危急重症,如重症肌无力危象?高颅压等的处理,初步掌握呼吸机的使用?

3.2 临床科研能力培训:许多规培学员只是忙于病历等医疗文书的书写,没有得到临床科研方面的能力培养?规培学员无法进行发病机制相关的基础实验,但是仍然需要结合临床实际培养科研思维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态度,学会文献检索方法以查阅国内外医学文献,学会临床综述的写作,熟悉专科的常见专业英文词汇,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3.3 教学能力培训:学习一定的教学方法,能协助本院医师完成实习医师的带教活动?

3.4 医患沟通及人文素质培养:当今大环境下医患关系紧张,有效?及时?全面的医患沟通对于防范和化解医患纠纷具有重要意义?神经科多种疾病具有病情复杂?危重及预后不佳的特点,因此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必不可少?

4. 培训方法

4.1通过入科教育,规范神经系统查体?虽然规培学员在本科教学阶段接收过神经系统查体的培训,但是当他们结束课程学习后,大多已经遗忘?由于神经科查体的专科性和复杂性,有必要对学员再次进行查体培训?每一轮规培学员进入科室后,由总住院医师负责集中进行入科教育,其中包括全面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给每位学员分发体格检查提纲,内容包括意识障碍?语言障碍?颅神经?运动系统?感觉系统?反射系统?脑膜刺激征的检查,以规范化的手法进行演示,同时讲述各种异常特征的意义?

a) 实行学员固定专人指导?采用类似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度,指定专门的本院医师担任一

名或数名规培学院的指导老师,在整个病房轮转期间,负责学员的培训工作?学员不必频繁的更换医疗小组,跟随指导老师的医疗组?指导老师多提供学习?操作机会,规范查体和操作手法,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MRI?CT?脑电图?肌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的阅读,指导学员进行定位与定性诊断,及时审阅和修改病例?

b) 科学进行轮转安排?除了在普通医疗组进行医疗实践活动外,还需要安排急诊?门诊实践?规培学员没有独立进行门急诊资格,需要在上级医师带领下参与?同时安排ICU病房轮转,让学员通过主管危重症患者,识别颅内压增高?脑疝?重症肌无力危象?意识障碍?癫痫持续状态等神内科急症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安排影像科?电生理轮转,初步掌握颅脑和脊髓MRI?CT,脑电图?肌电图的阅片和报告解读?

c) 开展多种多样的临床教学活动?科室固定时间安排了每周一次的规培生专题讲座,每一次授课安排一个专题内容,涵盖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定位诊断?腰椎穿刺?中枢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TCD?脑血管病?痴呆?癫痫?帕金森病?眩晕?意识障碍?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疾病?重症肌无力?肌病?重症评估?神经康复等内容,每周安排一次教学查房,每周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力求给学员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5. 考核方法

严格考核制度,在劳动纪律方面严格出勤考勤,工作日每日上下班进行考勤,引入指纹考勤的方式可以客观?准确地进行考勤?规培学员如实填写培训登记手册,指导老师逐项签字,科主任审核?轮转结束前,由科室和医院教务处组织考核?科室考核包括操作考核(神经系统查体?腰穿等),病历质量考核,业务水平和医德医风评价(分别由带教老师?规培学员之间?护士评价);教务处考核主要是理论知识闭卷考试?

6. 结语

提高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水平对于培养合格神经内科医师具有重要意义?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加强规培学员的“三基”培训,让学员有更多机会参与临床实践,包括疑难病例讨论?危重病人抢救,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处理病人的能力?同时必须严格遵循轮转时间的规定,避免随意性?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带教老师积极性?在我国,神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诞生的时间不长,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神经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持续改进,培养既有扎实临床功底,又有高尚医德医风的医学人才,最终将有利于广大患者?

参考文献

[1] 陈君. 医学生临床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0):41-43.

[2] 张凯,李恬,马军,等. 美国医学教育对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 中国病案,2011,12(8): 52-53.

第4篇:医学神经科学专业范文

中图分类号: R749,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04-0244-03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4.002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244-246.)

1 精神科医生的炼狱:中美医生天壤别,岂可平坐论短长

曾教授系列文章的第2篇是关于精神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第3篇则是重点讲对精神科医生的心理治疗培训。读了他介绍的培训制度后,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千锤百炼”这个成语。当个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真是太难了。紧接着的问题是:“有必要这样折腾吗?”

曾教授像其他美国精神科医生一样,受到过全面的精神病学培训,其中包括心理治疗培训。这个现象在西方国家是理所当然的事。不像在我国,有些精神科医生盲目地鄙视心理治疗,而一些热衷心理治疗的人(包括一些精神科医生、非精神科医生及非医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又竭力避免让别人以为自己与精神科医生有染,喜欢称自己是“心理医生”。

我本不喜欢“心理医生”这个不规范的词,但是看到美国的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需要经过那么复杂、严格的培训,觉得这样熬出来的人应该是比较配这个称呼的,所以在标题里用了这个词,期望让有上述两种倾向的人能在“心理”和“医生”这两个词上各有新的理解:不喜欢心理的精神科医生要多学点心理治疗;耻于被称为精神科医生的人应该理直气壮地认可这个光荣的头衔;不喜欢与精神科医生为伍的人应该向精神科医生的高标准致敬,而没有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再也不要随随便便称自己是医生。

对照美国同道的职业生涯,我们虽然也戴着“psychiatrist”的帽,却好像都是“草根”或是“草莽”出身。这倒不是自惭形秽,而是因我们道路不同,成长非常不易,难免百感交集。毕竟培训的事一定要涉及自我体验的,于是,尽管自己还不是可以写回忆录的人物,还是想联系自己30年来的“非规范”成长经历,引大家来讨论为什么要规范化的问题。

2 广阔天地里的稀有动物:磨难尴尬各自知,无师自通终有期

我们这代人走上精神科医生的道路,有些是出于偶然,有些是出于无奈。我1980年读大三时,哲学课上两小时的医学心理学介绍,让我马上决定一辈子做这门学问。后来登门求教老师得知,心理学被压制几十年了,才刚刚恢复;学医的人要做心理学家就得当精神科医生。这让我心里一阵忐忑――当精神科医生还会像当心理学家那样好玩吗?那时,精神科医生没有几个是自愿选择而当上的,大家对精神科医生的态度用“谈虎色变”形容并不为过。

1981年,终于在上精神病学课时见到了万文鹏教授。问他如何能当上精神科医生。他首先问我英文好不好,让我很诧异。他说,中国没有像样的精神病学,什么都得从头向人家学,所以外语很重要。当时以为向西方学,就是能读人家的书刊,能说话交流,不可能想到诸如住院医师培训这档子制度性的事情。

1983年毕业那年,填报了去精神病院的志愿,却因故留校在附属医院神经科做了神经科住院医师。在门诊3个月,许多病人是精神科的病人,但每天来这个著名专科看病的人太多,一天要看50~60个号,只顾得上关心躯体问题,说话的时间仅仅几分钟,不可能做心理治疗。2年后去华西医科大学复试,火车上遇到加拿大人,他们对我23岁就声称是神经科医师大为不解:好像专科医师应该35岁左右才能当上吧?面对这些洋人,我当时很自豪――我已经干了2年了!这就是中国特色!

接下来的3年硕士生学习,是另一个中国特色――以学代训,读研究生、搞科研成为当上专科医生的一条康庄大道。华西医科大学给了我最重要的住院医师训练。刘协和、袁德基等教授的查房、病例讨论现在还历历在目。因我会的是科研型硕士生,有大量时间博览群书,恶补了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空缺的社会人文养料,但可惜只安排了一年病房工作时间。还记得导师何慕陶教授曾试着像美国人那样组织几次行为医学的专题研讨课(Seminar),要学生查找资料、准备好小论文轮流报告,很新鲜,却很不习惯。后来去遥远的大凉山彝族地区调查,完成了跨文化方向的硕士论文。毕业时觉得出师了,初生牛犊不怕虎,回到原医院与几位年轻同道一起,没有什么督导就开办了开放式的精神科病房。就这样,在大学毕业5年后终于当上了自立自主的精神科医生。

干了2年精神科以后,1990年到现代精神病学的发祥地德国海德堡,花3年时间学习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但大部分时间是一头钻进系统家庭治疗,顾不上深入学其他东西。在那里,感觉与同事及来所里轮转、进修的人(不管是医学还是心理学、社会工作、哲学背景的人)都缺乏共同语言,可是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的人之间好像在培训经历方面却非常相近。他们常好奇地问我专业成长方面的问题。连我的导师也不解,为什么我对读学位那么重视。他觉得“培训”与“研究”有很大的差别。

在告别晚会上,研究所所长致辞,说我是“中国的稀有动物”,回到中国后相当于一个人要为整个海德堡市的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他算了一下,1993年时大约13万个中国人里才有一个精神科医生,那时海德堡正好约有13万人口,但这个文化名城居然有400多位精神科、心身医学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

这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别。西方国家医学生学习心理学、行为科学、神经科学、精神病学课程的总时间超过其他学科如内、外、妇、儿科;毕业时自愿要当精神科医生的人的比例比我们高,专科医师培养门槛高、培养程序严格、内容丰富,社会和受训者支付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很高,但执业后能够得到补偿。而在中国,目前年纪在三、四十岁及以上的精神科医生,多属于成长于特殊环境与时代中的“放养的稀有动物”。但他们却并未因“物以稀为贵”而养尊处优,而是有点自生自灭的味道,出奇地廉价。他们还有点像小说里的云游武侠,各人依门派不同而有独特功夫。结果,其能耐就像国宝武术,好看、实用,但难进奥运会成为竞技项目。

在国内,所在学校、医院,跟随的导师及选择做的学位论文课题等客观方面的偶然性,以及动机、兴趣、个性等主观方面的多样性,决定了医生们不同的学术取向、素养与水平。千差万别之中,较相同的就是艰苦奋斗出身,都没有经过西方国家那样的严格培训,齐刷刷成才的概率很小。

相比之下,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医生成长条件稍好。尤其是几个大城市的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研究中心、研究所,独秀于其他地域和等级的医院,形成明显的两级分化。然而就是在这些精英机构之间,也是风格、特长各异。更多的同道们,条件至今还很艰苦,一次分工到专科医院便定了终身,勤奋好学的人只得靠“无师自通”。有的前辈,年纪轻轻时就被“放单飞”,但在边远、荒僻之地也不忘钻研进取,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还是有许多人缺乏条件,动机也不足,变得知识贫乏,技能单薄,成了于清汉教授所称的“氯丙嗪医生”,什么病人来了都只知道按“精神分裂症”处理。这样看来,缺乏良好职业生涯条件的人生,代价、机会成本实在太高,本来要对社会释放出来的潜能常常被浪费掉了。

3 迈向规范之路:中外江湖汇共识,游侠孤魂修大同

2011年新年前夕拜访许又新教授,采访他20多年前为“中德心理治疗培训项目”做翻译的感想。他送给我一本小书《如何学习心理治疗》[1],并提到“译者序”里一句话:“我从来也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的训练,甚至没有任何一位上级医生指导过我如何进行心理治疗。” 许教授回忆道,1997年发表的有关心理治疗现况问题的文章[2],曾写入了“中国心理治疗师不得不‘无师自通’”这样的内容。他笑着说:“严格地说,无师是自通不了的啊。”

目前,由于成长经历方面的差异,我们这个职业群体离散性较大;有时看法不同,交流也有不顺畅的时候。但这常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分歧,而是因为缺乏正规训练,少了许多本来应该有的共识。例如,许多同道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训练,但以为自己与患者、家属谈话谈得很好,这不就是心理治疗么?已经会了,就不用多花功夫了。更有甚者,用几十年前对某种流派的批评来全盘否定现代的心理治疗,同时沉迷于生物医学方法,懒得与人说话,渐渐地不会治疗神经症之类需要心理治疗的病。有的专家居然武断地说抑郁症、焦虑症就是生物性疾病,根本不用做心理学研究。相反地,另一些因为机缘、兴趣而多学了心理、社会、文化这类偏软科学东西的同道,也许对生物精神病学没有兴趣,渐渐地无视这方面的进展,重型精神病、器质性精神障碍也不会治、不敢治了,同样有脱离医学主流之虞。

大学专科、本科毕业生直接就做专科医生的做法,目前还是多数中国精神专科医院的现实制度;读研究生之后进条件好一点的机构,本质上也类似,因为还是没有系统的临床训练。这是为了解决临床一线劳动力短缺问题而造成医生“长缺”的恶性循环制度。因为这样的制度难以吸引大量优秀的医学生投身于精神医学事业,不利于培养优秀医生,难以提升服务水平,进而提高精神科的行业地位与社会形象。

其实,世界各国对精神科培训的很多核心内容还是比较容易形成共识的,只是受制于条件而有实施上的困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同道,常常只能望洋兴叹。发达国家的同道们对我们国内精神科医师队伍素质的看法,值得我们深思。但我们也不用妄自菲薄。大家若是对于规范化培训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加上有更好的社会经济地位和行业发展前景,会很乐意接受长程、严格的培训。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医学界已经有了规范化培训的良好势头。越来越多既有国际视野、理论素养,又有扎实的实践功底的同道,利用各种学术技术及行业组织的平台,奉献各自专长,汇聚起可以供广大同道分享的丰富的知识-技术资源和经验,为推行规范化培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彻底改变了以前单打独斗的局面。例如,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几年来,积极开展了提升素质和改善形象的活动。其中,在加强、扩充临床精神医学培训的进程中,显著增加了心理治疗、法律、伦理、人文等方面的内容。最近在我国卫生部的积极推动下,已经基于国外先进经验和国内部分地区和机构的经验,组织编写了适合国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3],即将于近期开始在有条件的机构实施。

在心理治疗培训方面,以“中德班”为代表的一些国际合作项目,20多年来不但培养了一批批接近国际标准的心理治疗人员,也为增进精神科医师与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近年来,很多可供参考的文章[4-6]讨论这个问题,表明了大家的重视。

总之,以我国近30年来各项建设突飞猛进的成就来看,以我们在艰苦条件下还能取得许多骄人的成就来看,中国的精神科医生赶上世界标准已经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Bruch H.Learning Psychotherapy,Rationale and Ground Rules[M]. 许又新,译.如何学习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内部资料,1974.

[2]许又新,赵旭东.我国心理治疗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9-10.

[3]卫生部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专科医师培训标准(试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11-121 .

[4]杨蕴萍.中国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培训教育模式的讨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357-358

[5]陈家麟,夏燕.专业化视野内的心理咨询师培训问题研究――对中国大陆心理咨询师培训八年来现状的反思[J].心理科学,2009,32(4):952-957 .

第5篇:医学神经科学专业范文

论文关键词:神经病学教学,多层次医学人才,人才培养需求

神经病学是医学领域中目前发展最为活跃的学科,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也是学生们普遍反映难以学懂、难以掌握的一门学科。在神经病学教学中,我们针对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需求进行了一些教学探索。

1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通过对神经解剖学、病理生理、免疫等基础知识的复习,加深学生们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理解和掌握。也经常发现,解剖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与神经病学课程的学习在时间上间隔过久,很多学生在学习神经免疫性疾病时,基础课程的知识有所淡忘,感到授课内容非常生涩,难以掌握。这就要求临床教师综合相关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通过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免疫及免疫病理知识的联想和综合复习,自然地过渡到相关疾病,进而讲授神经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原则,加强临床与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从而真正达到融会贯通,以满足多层次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1]。

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中,是以学科为中心,各学科都过于强调本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重要性,往往不同程度上忽略了单一学科教学目标与整体医学教育的统一性[2]。临床教师如果没有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对一些与临床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基础学科的重要进展知之甚少,必然会造成基础与临床教学相脱离的状况。而且,理解是掌握和记忆的保证,在学习一种临床疾病的时候,只有理解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解剖学基础以及发病机制,才能掌握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等。因此,在临床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加强与基础学科的联系,将相关学科的内容进行较好的整合,是搞好临床教学的关键。这样才能达到新世纪医学教育的要求,培养出既有丰富的基础医学知识又有精深的专业水平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2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

“跨学科”是指跨出学科界限,在学科之间发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所形成的新学科或新理论,由于其是应用2门及以上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所形成的新学科或新理论,故亦称“交叉学科”[3]。国家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要求研究型人才要具有独立获取国际前沿知识、分析专业问题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医学研究生培养一般分2个阶段,基础理论学习和实验研究阶段。实验教学是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单一科目的实验学习无法体现跨学科、交叉渗透、观念创新及技术创新等综合实验内容,往往缺乏实验整体性、先进性、实用性和研究性。目前综合性实验项目常常将各个部分的实验优化组合,是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补充的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用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技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方面可以改善单一科目实验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综合实验技能,为之后的跨学科创新实验打下实验技能基础。加强交叉学科的培养方法包括:开展跨学科创新型课题的申报;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构建跨学科创新学术交流平台;定期开展跨学科创新学术论坛,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根据学科中的前沿热点问题提出研讨专题及方向,促进各学科专家之间及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还可以构建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鼓励并开展跨学科创新型课题。

3 神经病学教学中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随着循证医学模式的普及和深入,对临床医师科研能力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医学生除了需要掌握疾病诊疗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培养临床科研创新、分析、处理、应用、实践能力。现如今,如何在学习期间,依托学校强大的理论及实验支撑、临床医院丰富的病例资源、导师的学术及人格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其培养成具备一流科研能力的临床医师,值得探讨。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近几年的培养发现在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应加强对以下方面的重视:(1)重视加强研究生道德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研究生整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2)重视拓宽知识渠道,完善知识结构:只有在宽厚知识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在专业上有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学生还要充分了解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知道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等等。(3)重视动手训练,提高临床/科研业务水平:研究生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培养相辅相成,研究生通过临床和实验的培训。使其动手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为其科研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重视文献综述能力培养:提高文献综述能力,首先需使其学会如何实时准确获取高质量的科研信息,围绕本专业广泛查阅文献,追踪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是提高临床医师专业技能水平和科研思维的重要途径。(5)重视培养多种能力,全面提高科研素质:这些能力不仅包括临床能力、实验能力,还包括观察、选题、设计、讨论、数据分析及论文写作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信息获取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科研素质得以提高[4]。

此外,研究生阶段正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是从事医学科学领域创造性研究的最佳时期。因此,导师要善于适时鼓励研究生对科学问题大胆设问,深入探索;帮助研究生与成功研究者接触,培养科研精神,分享成功经验,为学生创造条件,多途径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5]。

4 结语

在21世纪医学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医学院校都已建立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及留学生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国家针对五年制本科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优秀的临床工作者,我们在教学中强调神经病学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级临床工作者,除了在教学中注重与临床的结合外,我们加大了对专业外语的要求,重视临床与基础紧密结合,培养专业型医学人才;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是研究型医学人才,在神经病学的教学中无疑将加大科研思维及科研能力的培养。现在,国内一些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培养模式也在逐步试行[6],更重视基本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意在为国家提供高层拔尖创新人才。因此,神经病学教学如何适应多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需求是神经科临床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探索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欢,周文斌,肖波,杨晓苏,胡波.神经免疫疾病教学中临床与基础的紧密结合[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83-84.

第6篇:医学神经科学专业范文

【关键词】 神经病学; 双语教学; 教学模式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scientific modern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of neurology ZHANG Ning,LEI Da,YANG Huan,et al.Affiliate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8,China

【Abstract】 The combination of neurology knowledge,bilingual teaching and 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 during ward-round has greatly enhanced the level of students medical English and promoted their study activity.Applic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the inmmal clinical practice will improve clinical practice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e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The systemic bilingual teaching model in clinical practice of hemotology is an effective model for clinical practice.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Neur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model

实现双语教学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必然要求。开展和推广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大医学院校的不同专业、临床医学不同阶段纷纷开始了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1,2]。很多医学院校在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后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因为教学基础、师资水平和学生层次不同,不能盲目照搬现有的教学方法,而应积极寻找适合本校的双语教学模式。近年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科在临床实习中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体会和存在的问题作一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教改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实习的8年制2005级、2006级以及5年制2006级、2007级的临床医学本科阶段共9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男生43名,占43.9%;女生55名,占56.1%。选择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丰富,且在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表达能力强的高年资主治医师以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来承担双语教学任务。

1.2 实施方法

1.2.1 实施岗前培训 对即将进入神经内科实习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熟悉和掌握神经内科常用英语词汇、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的特点、科室交班及查房的注意事项等。

1.2.2 采用双语交班 要求当天交班的学生尽量用英语交班,包括患者主诉、主要症状、阳性体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交班前由上级带教教师针对英文交班加以指导。

1.2.3 进行双语查房 教师于教学查房前1周选择l~2种神经内科常见病例,通知实习学生预先收集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该疾病的相关英语医学词汇,如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及家族史等的表达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进行双语查房时,教师先用英语对疾病要点及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医学专业词汇进行讲述,采用特定的英语表达方式,对疑难部分配合中文进行讲解,从而保证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能对该疾病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以达到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掌握。并且在整个查房过程中,尽量鼓励学生使用英文提问和发言。

1.2.4 查房后及时小结 针对查房所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重点和难点。整个过程均要求学生尽可能的用英文表达,且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部分内容使用多媒体配合进行,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临床知识的理解。

1.2.5 英文病历书写 每一轮实习学生结束实习时,书写一份完整的英文病历,并交带教老师批阅。

1.2.6 开展问卷调查 在神经内科实习课程结束时,对使用数据通过频数分布来描述和分析,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随机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98份,收回98份,回收率100%。问卷采用自我设计的结构式有效问卷98份。问卷内容包括:教材方面,幻灯制作,授课情况,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对临床知识掌握的影响,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以及对神经病学授课的满意程度和对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认可程度等方面。

2 结果

2.1 结合图1~5,可以得出以下结果:(1)从教材的来源角度看,绝大多数的学生倾向于中英对照及中文统编的教材,而较少选择英文原版和英文汉化的教材。(2)对于幻灯制作中英文所占比例,以及对授课方式中采用英文讲解比例,大多数人都选择在25%~50%。(3)在授课方式的提问方式以及临床联系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问讲参半,以及病例引出的方式,而不喜欢老师照本宣科的讲解方式。

2.2 结合图1~5和表1可以发现,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为:(1)课件制作的质量;(2)授课的中英文比例;(3)教师英文水平;(4)专业知识的传授;(5)教材来源。

2.3 由表3可以发现,学生在对神经病学临床实习双语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双语实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其专业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仅少数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占用大量实习时间学习英语,临床实习受影响;90.3%的学生认为英文病历书写值得推广,仅有9.7%的学生认为书写英文病历没必要;74.8%的学生认为双语交班值得推广,25.2%的学生认为价值不大;74.5%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查房值得推广,25.5%的学生不赞同双语教学查房。

3 讨论

3.1 双语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与研究过程中的体会

3.1.1 应强调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主张第二语言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方面全方位的交互,尤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通过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问病史、查体和查阅英文文献,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模式,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在双语查房时,应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询问学生对该部分学习内容能否较好的理解,从而了解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1.2 应注意把本专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结合,因材施教,按照先进性、学术性和易接受性的原则,将查房病历提纲,如脑出血、多发性硬化、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疾病提前一周发给学生预习。同时让学生将预习教材时涉及到的较难的医学词汇单独标记出来。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病种注意做到以下两点:(1)适宜教材的选择:主要包括自行制作的课件和讲义,以及借鉴或直接选用已经出版的部分国外英语医学教材;(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的选择:通过采用图片、多媒体、录像等方式,尽可能把医学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医学专业知识。

3.1.3 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神经内科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这不仅是神经病学理论课双语教学的延伸和深化,而且通过该模式的合理运用,能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帮助他们强化专业词汇,也培养他们医学英语运用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也能使他们的自信心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临床实习模式,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性较强,学会了主动学习,认为收获也很大,英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总体效果判断,该教学模式达到了神经内科教学的目的。

3.1.4 应努力克服由于语言环境缺乏对双语教学造成的不利影响。社会和家庭都缺乏语言环境,这是限制双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不利因素太多,而有利因素太少;此外,语言学习要讲究语境,着重于应用,而双语教学正好缺乏这一点[3]。

3.2 双语教学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 师生双方的素质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推广 目前大多数参与临床实习教学的带教老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双语教学培训,只具备本专业的授课能力,应用外语讲授专业知识的能力相对欠缺,教师对外语的应用能力不高,英语表达水平也不高。虽然很多教师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甚至一部分还有国外留学的经历,但对神经病学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进行讲解时在课堂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仍然显得力不从心。有资料研究,通过不记名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满意度不高[4]。学生普遍反映大部分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展开讲解。同时,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教师本身的授课能力和学生的外语基础水平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双语教学查房顾虑较多,认为费时费力,收效不大。针对上述问题,可采取相应改进措施,注重专职教师的培养,如要开展双语教学高校应该具备专门的双语教学教研室,并要求有高素质,较高专业外语水平以及神经病学专业知识水平的教师队伍。另外还可以聘请有资历的外籍教师充实到双语教学的队伍中,组织教师讨论交流双语教学的心得体会,通过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请有经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实习观摩活动,加强经验交流;也可开办教师英语提高班,进一步提升英语能力;也可组织一些医学英语专题讲座,使学生逐渐熟悉用英语来接受及表达医学专业知识,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以提高学生医学英语应用的水平[5]。

3.2.2 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较低 虽然大部分学生都通过了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已经通过英语六级考试,但这仅限于普通英语,其听力和口语能力仍相对较弱,专业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神经病学专业词汇较多且复杂,其基础理论知识又十分抽象,加之神经传导径路的复杂性以及神经病学体格检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即使老师能很流利通畅地用外语讲解,甚至用母语讲授,学生理解都比较困难,故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难度较其他学科更大。针对上述问题,应该注重在学生普通英语提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其专业英语水平。着重培养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增强他们接受双语教学的信心。医学课程有其系统性、联系性,虽然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但其以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等很多学科为基础的,更与其他临床学科有广泛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掌握相应学科的词汇,才能更好地通过双语教学学习神经病学。因此,这就要求学生从入学初开始,积累专业词汇,努力培养学生对神经病学专业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利用现代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组织同学之间的讨论,学习和交流心得体会,循序渐进地诱导学生产生对神经病学学习的兴趣。

3.2.3 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对专职神经病学双语教师的培养受限。目前该学科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各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来承担[6]。各高校都缺乏有资历的能通过双语来任教神经病学的教师,因而存在教师少,需要授课的班次多等情况,故在课时的安排上不足。从而导致教师备课时间缺乏,课堂时间不足,进而出现有为完成教学任务仓促宣读等状况存在。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理解、消化吸收应该掌握的知识,从而影响了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效果。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1)增加双语教学的课时,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对神经病学知识系统的掌握;(2)完善相应的考试制度,给学生适当的压力,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使用统一的教材、复习题等,从而有利于学生预习和复习之用[7];(4)使用板书和幻灯片相结合的方法,既详略得当,又图文并茂,从而有利于学生接受并掌握。

3.2.4 缺乏切实可用的双语教学教材 临床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属实验探讨阶段,没有固定、标准的教材、大纲、方法和格式。因此,不同教师所使用的教材差异很大,有的是国外英文原版教材,有的是节选英文教材,也有的是教师自编的讲义,版本和内容不完全统一,教学随意性较大。此外,教材难易程度不同也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部分学生反映查找资料耗费时间,毕竟是专科实习,以后用处不大。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依据本专业特点,参考国外教材,根据学生各自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编写适合学生的双语教学讲义,辅以典型病例分析,并组织双语查房及病例讨论[8]。

3.2.5 语言环境缺乏 社会和家庭都缺乏语言环境,这也是限制双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中国人学习英语的不利因素太多,有利因素太少;而且,语言学习要讲究语境,着重于应用,而双语教学正好缺乏这一点[3]。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努力建设好大学校园的英语角,英语角是学生或老师通过英语进行对话交流的地方,虽然大多数英语角在建立之初都会聚集一些外国留学生,外籍老师和想提高口语水平的学生,尽管聚集的人很多,但绝大多数都是光听不说,张不开嘴。目前很多大学都有这种英语角,应该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使其能发挥最大作用。从而解决语言环境缺乏的问题,以利于提高课堂上双语教学的质量。

总之,通过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导入双语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师生的专业英语水平,紧跟医学前沿研究形势,与国际医学相接轨,从而促进医疗、教学、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而且有益于培养既有较强的临床能力,又有高水平专业英语水平的国际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同时,对医学人才培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临床实习阶段双语教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何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其探索工作仍是复杂和艰巨的,加之目前我国的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探索还处在比较困难的初始阶段,神经病学又因其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双语教学的难度很大。双语教学需要利用语言对神经病学专业知识进行通畅流利、融会贯通的讲解,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专科知识,这不同于普通英语课,仅要求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因而这不但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高的要求,更要求教师和学生对神经病学专业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实践,认真地加以分析和研究总结,才能将双语教学更有效地进行下去。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艳,沈守荣,张梦玺,等.内科学临床实习双语教学优化模式的探索[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4):1297-1299.

[2] 王芳,潘世扬,黄瑕琚,等.《临床检验免疫学》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3):332-334.

[3] 陈立章.推行“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5):106-107.

[4] 陈立杰,刘冰熔,王维治,等.对七年制医学生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3,3(4):45-48.

[5] 陈明伟,任辉,钟秋玲,等.临床医学内科学双语教学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126-128.

[6] 宁天舒.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原则和条件[J].高教论坛,2003(3):95-97.

[7] 向静,杨清武.神经病学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10(9):570-572.

第7篇:医学神经科学专业范文

临床诊疗:职责所在 生命之托

2007年12月24日,作为朝阳医院神经、身心疾病会诊中心主要负责人的胡文立接到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电话,该院收治了一位疑似病毒性脑炎的病人,这位13岁的女孩突发高热、昏迷,用药后症状无好转,情况十分危急。该医院希望会诊中心能派出专家前去指导诊治。胡文立放下电话,立即赶往沧州。3个多小时的路程并不算长,但关注着病人生命安危的胡文立此时却是心急如焚,他深知急性脑炎病人起病急、变化快,如果得不及时救治,就可能失去生命。

胡文立在最快的时间里到达沧州市人民医院,他详细查看了病人,又仔细分析了病人的脑部核磁共振检查片,发现病人检查片上显示的病变部位是在桥脑、中脑、丘脑及海马区,这种情况在我国十分罕见。针对病人的病情,胡文立指导临床医生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疗措施,两天后,病人的病情就有了好转。然而胡文立知道这是一种罕见病例,他回到北京后立即开始查阅相关资料,证实了这是一种被称为“日本脑炎”的病毒性脑炎,在日本发病较多,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却十分罕见,在美国的《神经放射学》杂志曾有过4例类似病例的报道。明确了诊断,他继续指导沧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为病人进行连续的治疗。他几乎每天都要打去电话询问病人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

胡文立说,神经内科收治的病人中危重病人比较多,像脑出血、脑梗死,急性脑炎,都是直接威胁病人生命的疾病,病人和家属把生命托付给了医生,这是怎样的一种信任啊!在工作中,面对病人和家属期盼与感激的眼神,他总是在感动之余,生出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带着责任,在行医与求学的道路上一路孜孜不倦地探索着。

在首都医科大学读硕士再到博士,毕业后,胡文立来到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工作,他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神经内科专业,也十分珍惜神经内科医生这个工作,从医20多年来,从一名普通医生到科主任,胡文立脚踏实地地工作,爱岗敬业的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及优秀管理者。作为一名医生,他一方面注重临床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专业领域最新理论及技术的学习。他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他的一项学术研究成果――“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组合物”获得了国家专利。

但是在成绩面前,胡文立没有丝毫的骄傲,他说,自己一直在做着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每一名医生都要正视自己的职业,这是一种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工作,虽然病人和家属有时视我们为‘神灵’,但是我们自己要正视自己,要认清自己的位置。治病救人就是医生的职责,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做的,不要追求所谓的‘名利’。”

学科建设: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早在2003年就被医院委任为神经内科主任的胡文立,提出了科室的服务理念:“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优质服务,和谐创新。” 也正是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几年间在临床研究及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朝阳医院神经内科在规范化管理中实施了具体划分专业的方法。科室以脑血管病组为核心,又分别设立了危重症、癫痫、介入、痴呆、锥体外系、神经心理、周围神经、神经免疫、康复、中医结合等10个专业组,使病人得到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治疗。

目前,该科室开展了脑血管造影、介入治疗、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等新的诊疗技术。配有多种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可做脑循环动力检测、眼震电图、视频脑电图、动态脑电图及肌电图、脑电诱发电位等各项神经检查。并设有癫痫、脑血管病、帕金森氏病、神经心理咨询等专病门诊。

由该科室负责的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心身疾病会诊中心,汇集了北京著名的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及心身疾病学专家29名。中心通过远程会诊、专家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会诊,在会诊前将病人所有的影像学资料、病史、查体情况、其他辅助检查结果都做成幻灯片,并打印成文字材料分发给每一位参与会诊的专家。大家在会诊时共同分析疑难病例,集思广益,在诊治疾病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诊疗水平。会诊中心自2003年10月成立以来,为广大急危重症及疑难型神经内科病人提供了及时、科学、全面的诊疗服务。仅2006年就有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会诊病人96人次,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好评及社会各界的赞扬。据胡文立介绍,目前已经启用的新的朝阳医院门、急诊大楼将配备设施更完善的会诊中心。神经重症监护设有12张监护床,联合呼吸监护、心脏监护、外科监护、急诊监护形成五大监护系统,使危重病人能够得到全面的救护。由于拥有强大的监护系统体系,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系设在了朝阳医院。

在全体科室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据统计,朝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疾病病种的平均住院人数、临床有效率、病人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等各项指标在北京市13家主要收治该病的三甲医院中居于领先位置。在神经内科疾病的静脉溶栓治疗方面,该科室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疗效显著。

在学术交流方面,2006年,朝阳医院神经内科成功主办了首届“北京国际神经科学新进展、新技术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及代表1 20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第二届会议将于2008年4月在京举办。

科室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研究项目,胡教授作为分课题负责人参加了两项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攻关项目《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因诊断、临床分型及规范治疗》及《缺血性中风综合防治方案和疗效的示范研究》 中的《灯盏生脉胶囊干预缺血中风二级预防》,并参与了国家“十五”科技课题《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研究》,科室还承担多项市级及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

胡文立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及科研能力,结合医院发展的实际制订了适合本院、本科室的发展规划。在学术研究领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使广大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服务,更好地促进了人民健康,才是最有意义的。

人才培养:“三阶段”理论

作为科主任,同时也是一名博士生导师的胡文立,一直十分重视科室的教学工作。在他的带领下,2006年9月1日,朝阳医院神经内科通过了北京市神经病学专科医师培养基地的评估,成为北京地区神经病学专科培训基地之一。

胡文立认为,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作为三个阶段的医学院毕业生,对他们的培养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概括地说就是“三阶段理论”。本科生刚刚从医院院校毕业,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临床实践及社会实践十分缺乏,好像一张白纸,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这一阶段对他们的培养十分重要,是打好基础,形成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此阶段需强调的就是“人的培养”,要在教给他们从医者的基本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开始临床实践。而研究生阶段,理论知识已经十分充足,也有了一定的临床实践,这时候就是要针对其所选专业,所研究的方向进行专业知识的提高,也就是说研究生的培养要向着“专业人才”的目标。面对博士生的培养,要把他们培养成专业学科领域的带头人,让他们把握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技术,走在本研究领域的国际最前沿,所以,对博士生的培养就是对“精英”的培养。

近年来,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作为主要单位之一参与了北京市卫生局组织的对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临床能力的考试;并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主要成员之一参与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考试。科室还是北京市神经内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之一。

任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后,胡文立在做好科室的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不放松教学工作。无论有多忙,每两周一次的集中病例教学总是如期举行。考虑到不影响临床诊疗工作,教学时间安排在晚上6~8点,而热爱神经内科学研究的他常常在和学生们讨论课题时忘记了时间,直至深夜才离开医院。

第8篇:医学神经科学专业范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金大地,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曾留学瑞士苏黎世大学。脊柱骨病外科主任、脊柱外科中心主任、国家骨质疏松诊疗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广东省“五个一”重点学科带头人,国际内固定学会(AOI)、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会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关节外科学组委员,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关节外科杂志》等编委。1992年被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院聘请为客座教授。在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领域造诣颇深。在国内率先开展颈前路单枚中空螺钉直接内固定治疗齿突骨折;率先开展脊柱结核渗出期的一期病灶切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手术;提出了新的胸腰椎骨折分类系统;率先在国内开展人工髓核置换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先后承担国际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及省部级基金12项。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

科研成果:

1、“脊柱内固定术的推广应用及新型脊柱内植入物的研制开发”-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

2、“颈椎外科几种内固定的临床与解剖学研究” -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2001年;

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骨修复和骨改建中的作用及机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

4、“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促进骨修复及其机理研究”-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

5、“罕见巨大副神经节瘤抢救手术成功”-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997年。

2、赖新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赖新生,男, 福建武平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系,后在山东医学院医学系任教,1984年至1990年在广州中医学获医学硕士、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针灸研究所所长,系党总支书记,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医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常务理事、广州中医药针灸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等、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对针灸治疗脑病,针灸对学习记忆神经机制的调节研究有较深造诣,率先在国内开展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机理研究。具有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擅长补泻手法及子午流注针法,近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厅局、校级科研课题共十余项,其“针灸治疗1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颈部穴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阳虚模型微量元素与助阳方药调节作用”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微循环与部分中老年病症关系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目前承担卫生部科学研究课题“华伦夹脊穴镇痛效应及机理研究”、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省中医药局“电针对中风模型大鼠基因表达的影响”。

3、柴家科

柴家科,男,总医院304临床部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52 年 5 月生,1979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军医系,博士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304医院烧伤整形科主任,中华烧伤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全军烧伤与整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烧伤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华烧伤杂志》《医学杂志》《中国临床营养杂志》《中华医学实践杂志》《人民军医》编委,《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烧伤整形外科杂志》《北京医学》审编。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总后“科技金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烧伤整形专业20余年,基础理论扎实,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烧伤代谢、营养、感染、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免疫、氧自由基损伤、皮肤储存、皮肤组织生物工程、功能康复等方面均有较深的造诣。较系统地研究了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发展的规律,率先提出符合烧伤临床实际的脓毒症诊断标准,研究总结出了烧伤脓毒症防治综合措施,使我国脓毒症的临床防治有了突破性进展。率先应用血仿膜吸附无肝素血液透析为烧伤脓毒症并发高钠血症,尤其伴有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创造性地开展了皮瓣应用的新途径,组织缺损修复的新方法,如应用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头颅、颜面电烧伤创面,指固有动脉修复鼻尖、鼻小柱缺损等。20年来,他参与或负责救治烧伤病人5000余例,总治愈率达99.8%,LA50为99%,Ⅲ°烧伤面积LA50为90%,高于美、英等发达国家水平。

4、丁新生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9篇:医学神经科学专业范文

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位于世界著名的浪漫之城海德堡,是德国的中心城市。有数据显示,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现拥有病床1621张,平均每年住院病人61000例,门诊84万余例,平均住院时间7.6天。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病人从德国和其他国家来到这里,接受全球最先进的治疗。

据德国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国际部主任介绍:该院于1593年建成,至今已经发展为包括15家部门医院、46个专科、8个医学研究所、11000名员工(其中有1400名医务人员、2800名医学生)的大型综合医院;在这所医院内诞生了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让这所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医院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多医学界的学生都以来此进修为荣;对患者关怀备至、科研及其医学教育等对人类现代医学的成就,让这所医院逐渐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临床医学中心。德国前总理科尔和世界著名政要等都曾在这所医院接受过治疗。另外,德国医生在医学界是以严谨著称,尤其在癌症、心脏、神经、骨科等方面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先进的医疗设备配以先进的医疗技术、出色的医疗护理以及科学研究和培训教学让这所综合医院成为国际最先进的医疗中心之一,它在各个领域按照最高的国际标准为各类患者提供了最好的医疗服务。

疾病和治疗 海德堡大学综合医院拥有诸多治疗手段,各专科医院进行跨学科的密切合作,常见及罕见的疾病都能得到有效治疗。在常规治疗中也同步进行临床试验以探索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医疗护理 海德堡大学综合医院在门诊和住院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运用创新有效的方法。现代化的建筑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及符合国际最高标准的医疗护理,各专科医院的专家进行紧密的跨学科合作,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

科学研究 进步和创新是医疗水平提高的关键。海德堡大学综合医院和研究合作机构的数百名医生和科学家致力于发展新的治疗方法,并迅速运用到临床实践上。

医疗知识传承 海德堡大学综合医院与医学系共同合作培养优秀人才。不同专业的医生进行职业再培训,护理人员学习如何为患者提供一流的健康护理,从而在医疗护理当中体现出后备力量的水平和素质。

优秀科室简介

心脏中心 不管是个体的药物疗法、心导管疗法还是复杂的外科手术,每年都有数千的成人或儿童在海德堡大学综合医院的心脏中心成功治疗了他们先天或后天的心血管疾病。强大的专家团队通过最先进的手段来提供最好的诊断和治疗。这种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现在各种治疗结果中,例如心脏搭桥手术、心导管治疗。

所提供的服务:心血管病的诊断,如心脏MRI、心脏CT、心导管检查;心导管治疗,如PTCA、支架植入术、电生理、瓣膜植入术;心脏手术,如心脏搭桥手术、心脏瓣膜修补或置换术、人工心脏植入术、心率矫正手术;血管手术,如纠正主动脉手术动脉瘤或主动脉夹层、动脉闭塞性疾病或颈内动脉狭窄;头部血管诊断,如脑血管成像;神经外科血管治疗和血管畸形等。

神经中心 大脑和周围神经性病变的患者可以在这里――德国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的神经中心得到欧洲最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该神经中心是欧洲最大最全面的神经性疾病治疗中心。其所属的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可以通过最先进的辅助医疗设备提供最先进最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例如:神经定位系统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