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精选(九篇)

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

第1篇: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

[主题词]孤独病/康复;孤独病/针灸疗法;针刺疗法/方法

儿童孤独症又称儿童自闭症,是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迄今为止,它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清楚。儿童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社交障碍、语言障碍、感知觉障碍及刻板行为和怪异动作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对于儿童孤独症的康复治疗,普遍采用行为矫正和特殊教育训练。笔者近年来对部分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包括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的孤独症儿童采用针刺治疗,并与单纯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进行疗效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将2004―2006年期间经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及图片词汇测验(PPVT)等测评并结合其临床表现而诊断为“儿童孤独症”后收入本中心进行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40例按接受训练及治疗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年龄2.5~8岁,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均行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量表中文修订版(C-PEp)E1 7测评,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C-PEP发展总分上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1)针刺治疗

主穴取神庭、百会、四神聪、脑户、强间、内关、神门、劳宫、足三里、复溜、太溪、语言二区、语言三区、感觉区、精神情感区、视区、晕听区、额五针(前额发际上2cm处,左右大脑外侧裂表面标志之间,由前向后共刺5针,5针间距相等)。配穴:多动加后溪、支沟、列缺、太冲、冲阳、飞扬;喜静而喃喃自语、疏懒加丰隆、太冲;声音嘶哑或声音不扬加鱼际、照海、廉泉、哑门;不寐加照海、申脉。每次治疗时选取主穴,随症选取配穴,针刺每日1次,留针25分钟,间歇5分钟行针1次,每周治疗5次,30次为一疗程,共治2~3个疗程。

(2)康复训练

采用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每天各1次,每次各训练45分钟,共训练90次。

ABA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将行为分解为细小的、可以测量的单元进行系统教授,小到注视别人,大到复杂的互动交往行为及社会交往互动,都被划为若干个步骤。在教授每一个步骤时(通常以一对一的教学开始),都伴随有提示和指令,有时要从手把手开始;教授活动要重复多次,直到患儿达到要求,将患儿已学会或已消失的行为记录下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进行巩固性练习,并注意将在课堂上学会的行为技巧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应用;教学活动从一对一开始,逐步变成小组上课和集体上课,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引导式教育的具体内容是: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内容包括体能、智能、语言、性格、社交等;学习的内容是互相关联的,即知识、语言和动作是连在一起的;通过习作分析或称动作分析,将复杂的动作分成简单的步骤,并用节律性的语言(如儿歌游戏)贯穿起来,让儿童容易掌握动作中的每一个小节;采用节律性的语言来增强儿童在时间上的接受能力,让儿童容易记下语言内容,并纳入自己的思想中;实践时间与空间的贯彻性,学习机会可以是每时每刻,而任何空间都可以成为学习的地方。

感觉统合训练的具体内容是:在实施感觉统合治疗前应对患儿进行感觉统合检测,以了解患儿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再根据感觉统合检测结果制定出感觉统合训练计划,选择合适的训练器械和训练量进行训练,让孩子们在玩乐中通过各种感觉统合训练器械刺激孩子的前庭、本体、视觉、触觉、听觉系统,使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种感觉信息的整合得到改善,由于感觉统合失调而出现的各种情绪、行为、语言发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也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2.2 对照组

每天行ABA训练、引导式教育和感觉统合训练各1次,训练时间和训练次数同治疗组,不进行针刺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方法

采用C-PEP量表测评:C-PEP量表由一套玩具及游戏活动组成,在测试的同时,对患儿的各种反应按一定的评分标准作记录,C-PEP之功能发育量表能提供患儿在模仿、知觉、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手眼协调、认知表现及口语认知等功能领域发展水平的信息,所有接受观察的患儿(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和训练前后均进行C-PEP量表测评。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16分;显著进步:训练和治疗后C-PEP发展总分提高8~15分,但仍

3.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1.5 for Windows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

3.4 治疗结果

(1)两组患儿疗效比较见表2。

表2数据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X2=7.03,P

(2)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在C-PEP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上的比较见表3。

由表3可知,对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发展总分和其余7个项目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尤其是治疗组,其组内训练治疗前后差异性较对照组而言更为显著;将两组患儿在康复训练和治疗前后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在发展总分、模仿、口语认知项目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ABA训练法,也称应用行为分析法,是由美国加州大学心理系伊瓦洛瓦斯教授率先探索、发展和运用的一种专门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方法体系,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矫正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

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而引起的不当行为。引导式教育是1945年由匈牙利Peto教授所创立的一种教育方法体系,它通过一系列仔细策划的活动,使儿童在运动机能、言语、智能、社交及情绪等各方面得到平衡发展。引导式教育最初只施行于有运动功能障碍者如脑瘫儿,以后逐渐扩展施行于因中枢神经受损而引起多类弱能的成人及儿童。ABA训练和引导式教育一直以来在国际上被普遍认同为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有效方法。感觉统合训练是基于感觉统合理论,针对感觉统合失调而设计的一套通过游戏和各种玩具器械来提高或增强感知运动各器官协调发展的一种训练方法。由于孤独症儿童在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和前庭平衡觉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失调,因而感知觉运动方面的训练也是推动孤独症儿童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感觉统合训练也因此而成为孤独症儿童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

由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迄今为止,儿童孤独症依然是I临床而非实验室诊断。中医对于儿童孤独症的论述散见于“五迟”“痴症”“癫狂症”等病中,认为其病因多属先天胎禀不足,髓海空虚,肝肾亏损,后天失养,气血虚弱所致,与心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其治疗大法为益肾调督填髓,健脾宁心开窍。近年来针刺治疗儿童孤独症已取得一定的效果。

第2篇: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

关键词:孤独症;听觉统合训练;疗效

听觉统合治疗(AIT)是通过让受试者聆听经过调制的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并刺激脑部活动,从而达到改善语言障碍、交往障碍、情绪失调和行为紊乱的目的。本次研究对采用听觉统合治疗的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效果作进一步的探讨,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在我中心接受听觉统合训练,符合CCMD-3儿童孤独症诊断标准的患儿,经听力检查排除听力异常,纯音听阈测定均正常。排除标准:中耳充血及炎症、发热、高频耳聋、戴助听器者、癫痫及其他精神病患儿;且排除正在接受一种或以上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或有严重的躯体疾病及闹器质性疾病,共60例。所有的儿童均参与常规康复训练。

1.2仪器选择采用广州市忆明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和中山医科大学共同研制的第三代“数码听觉统合训练仪”。仪器配有两个无线耳机,并设有“4岁以下”和“4岁以上”两个电极。

1.3方法

1.3.1评估工具和方法 ①所有儿童在进行治疗前均进行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表(ABC量表)和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的评估。②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进行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ATEC量表分为语言、社交、感知觉、行为4项,总分为0-179,分值越高,孤独症症状越严重。③AIT治疗观察记录表记录儿童治疗过程中的反应。以上量表均由专业康复教师指导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完成量表的问卷填写。

1.3.2训练计划 A组和B组每天均参与常规课程的训练,听觉统合治疗课程10天为一个疗程,每个6个月做一个疗程。每疗程中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AIT,两次相隔4小时以上,每次听1个CD碟共30分钟,每次所听CD碟不同,按次序依次播放。在治疗前,要求家长提供孩子1个月以内的脑电图,确保脑电波正常;治疗过程中的10天不间断,若中途连续高烧(39°以上)三天不退,则中断治疗,一个月之后再重新做,若此时已听到第24张碟,则不再重做。

1.3.3统计学方法 各项分值之和/人数=平均值

2.结果

2.1一般情况 A组年龄(3±0.6)岁,ABC分值(79.8±12)分,IQ分值(43.6±16.8)分,训练前ATEC总分(123±14);B组年龄(5.6±0.4)岁,ABC分值(78.3±13)分,IQ分值(56.4±12)分,训练前ATEC总分(131±12)。两组患者在孤独症症状、智商情况、ATEC测评结果都相差不大,最大的区别就是年龄的区别。

2.2临床症状的改善 两组患儿经过第一个疗程后,改善较明显,表现在主动性语言增加、交流较主动、情绪多稳定、刻板行为减少、睡眠障碍得到纠正、注意力较集中。但在运动技能和情感表现方面,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改善。

2.3治疗前后ABC和ATEC的比较 如表1、表2所示,经过一个疗程的训练后,A、B两组在ABC和ATEC的评分上都有所下降。而且,A组(4岁以下)的患儿评分结果比B组(4岁以上)的患儿评分结果更低,也就是A组患儿的孤独症症状改善的程度更大。

表1 A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

表2 B组治疗前后数据比较

3.讨论

3.1AIT是音乐治疗中的一个分支。它通过聆听一组经过调制的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同时刺激儿童的脑部活动,达到改善语言障碍、社交困难和情绪失调的目的,对治疗的儿童有一定疗效。

3.2对比试验表明,AIT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行为、情绪、行为等方面均有所改善。

3.3从ABC行为量表和ATEC治疗评估量表数据分析结果来看,4岁以下的孤独症儿童在治疗的对比中,效果优于4岁以上的孤独症儿童,特别表现在语言和社交两个方面。

3.4虽然AIT治疗孤独症儿童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症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仅能作为孤独症儿童常规训练中的一种有效辅助康复手段,不能减少基础课程的课时。

参考文献:

第3篇: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诊治分析

作者单位:454000河南省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孤独症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期,以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刻板重复的行为为主要症状的严重发育障碍。Kanner于1943首次提出“婴儿孤独症”[1]。现将近10年来本院儿童心理门诊诊治中发现的92例孤独症患儿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焦作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门诊2001年3月至2009年6月的全部孤独症病例(92例)。男75例,女17例,男女比例为4.41:1;年龄1岁1个月~9岁6个月,其中5岁以内者86例,占93%;本组患儿75例为第1胎,17例为第2胎,父母大专以上学历56例,高中或中专23例,初中10例。小学3例,城市65例,农村27例,城市和农村比例为2.4:1,母内向21例,父内向4例。

1.2 诊断标准 符合 DSM-Ш-R孤独障碍的诊断标准[2]; 儿童行为检查表(ABC)诊断标准;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量表(CABS)诊断标准。

1.3 辅助检查 ①脑CT检查:41例未见异常,3例轻度脑萎缩,2例轻度外部性脑积水,46例未作;②智力测定:采用儿童心理发育量表及韦氏智力测验,80~90分者2例,

1.4 相关因素 早产儿、足月小样儿13例,足月有窒息史7例,系抱养出生情况不明1例,多动综合征18例,多发性抽动症3例。

1.5 临床表现 家长回顾患儿最早出现异常时的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2岁5个月。早期表现主要对人缺乏兴趣,平常不注视父母的走动,6~7个月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不会咿呀学语,只是哭叫或显得特别安静,不合群和多动等。大多患儿在2岁后明显表现出与正常儿童的差异。其中个别患儿在1岁半以后出现言语及认知能力倒退。特征表现:喜欢圆形或自转,爱好广告和天气预告,有明显自伤或攻击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行为刻板[3]。部分家长由于怀疑小孩“耳聋”而初次就诊。

1.6 治疗方法

1.6.1 心理治疗 让父母全面了解病情,树立信心,与子女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关爱儿童,让子女有安全感,经常带小儿户外活动及与同龄儿接触。同时对父母进行指导,提供专业的教育帮助,以帮助父母在家庭环境中进行行为治疗。

1.6.2 行为及教育矫治 48例患儿在本院接受ABA训练、行为强化治疗及图片交换沟通训练,根据患儿的核心症状及其相关特征,安排最有利的教学策略,同时应用行为矫治的原理,有计划地密集而长期的疗育,每周5次,每次1 h,回家后由家长继续巩固。

1.6.3 语言训练 在本院治疗的48例患儿中有35例语言发育迟缓或没有口语,通过辅助发音及口腔功能锻炼,建立自主语言。

1.6.4 感觉统合训练 在行为及教育矫治后进行,由一名专业训练师与家长陪同共同完成,促进患儿各种感受器官感受信息,增强运动的协调性,5次/周,1 h/次。

1.6.4 药物治疗 补充微量元素、赖氨酸等,个别患儿给予抗精神病药以改善其退缩、反复常同行为、多动、情绪不稳、生气和暴怒等行为。

2 结果

接受训练的48例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34例训练3个月以上,依恋母亲或训练师,听指令,有交往性微笑,目光交流增多,语言表达有所提高,其中18例无任何语言的患儿出现自主发音,能说出简单称呼,但仍存在刻板语言及行为,运动协调能力增强,能简单与同龄儿交往。14例训练1个月,在听指令上有所提高,言语增多,中止训练后很快倒退。实践表明,干预年龄越小(在5岁以下),训练时间越长越连续,家庭越配合,训练效果越好。

3 讨论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多在2岁前发病,现病因不明,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攀高趋势,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电磁辐射的广泛存在,某些环境毒素,饮食结构不合理,过食“酸性食物”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家长的意识提高,有助于该病的检出。

本资料显示,孤独症儿童在各层次家庭中呈梯度分布但这并不能说明高层次的家庭是孤独症的易发因素,这种梯度分布可能是由于家庭文化层次越高,越易及早发现本病。93%的患儿集中在5岁以内,其中高峰年龄段为3~4岁,男女比例为4.41:1,发育商均明显落后于同龄儿水平,小部分患儿有明确的窒息史,微量元素检查普遍缺锌,大部分缺铁,个别有铅超标。绝大部分患儿以语言障碍就诊,在2岁以内已表现出明显异常,但因家长存在侥幸心理,使首次就诊时间至少延误1年以上。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最佳时期,延迟就诊,直接影响了训练效果及预后。年龄越小,训练时间越长越密集,效果越好。Luiselli和Sisson进行的研究比较了3岁的患儿干预的结果,前者与后者相比较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这可能说明4岁是获得改善的足够小的年龄[4]。因此孤独症的早期确诊至关重要,应广泛开展孤独症的早期宣传教育及相关知识的普及,加强基层儿童保健工作对该病的识别能力,对所有可疑的婴幼儿,尤其是出现语言发育落后者,都应进行孤独症的筛查,对不完全符合诊断标准,但又具备孤独症三大核心症状(社会互动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及反复同一和局限的兴趣)者,均应纳入孤独症疑似病例,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

在我国,教育干预,行为训练已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主要手段,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需要老师、家长、医生的紧密配合,还需要社会的普遍关注,现有的教育培训机构多为民办机构,几乎都在省会城市,并且数量十分有限,费用高,大多数患儿家长只能望而兴叹。要满足广大孤独症儿童的治疗需求,应该在基层建立康复中心,培训更多的训练医师。孤独症的治疗不能依赖药物,本文中,笔者对孤独症儿童制定具体、个别的治疗方案,主要采取ABA训练、行为强化、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早期诊断,持之以恒的训练,是训练成功的关键。由于训练时间长,显效慢,父母工作忙以及经济等原因,多数儿童中途停训,使训练效果有限。如何让更多的孤独症儿童能够接受康复训练,这需要家庭的大力配合及社会的大力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李雪荣.现代儿童精神病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4-185.

[2] 杨玉凤.DSM-Ш-R关于孤独障碍的诊断标准.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995,3(3):215-217.

第4篇: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

关键词:家长 康复 应对策略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5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45-01

孤独症孩子大多具有持久干预性、生活适应性、社会融合性等干预特征,对孩子的早期干预和康复都需要贯穿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家长是孤独症儿童干预过程的永久参与者,家长是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的主要协作者。这不仅需要家长有扎实的康复知识、技能和技巧,更需要家长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

1 孤独症儿童家长的社会地位

随着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措施开始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以及社会相关媒介的导向性宣传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地推动着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

1.1 孤独症儿童家庭的社会地位问题。孤独症儿童家庭在生活服务环境仍然存在歧视,在社会工作参与仍然缺乏协调,社会支持体系仍然有待完善,这些都为家长和家庭在社会中生存带来较为严重的问题,也严重影响发挥其康复作用的心境状态、自信心与坚韧性。

1.2 应对策略。

1.2.1 加大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与导向作用,建立各相关部门协调合作的支持服务体系,改善孤独症家庭社会生活的依托环境。

1.2.2 联合心理卫生专业机构,进行孤独症康复知识普及性宣导,提升社会认知程度与大众容纳水平,为孤独症家庭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生存环境。

1.2.3 联合教育民政部门,逐步建立孤独症孩子回归社会的结构体系,改善孤独症家庭每个阶段的生活现状,减轻家长对孤独症儿童生涯发展的担忧与焦虑。

2 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

由于孤独症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现实,使得其康复过程更加漫长,家长们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与努力是正常儿童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他们需要忍受强大的内心痛苦和精神压力。

2.1 家长的心理状况。有资料显示,孤独症家长SCL90总分与对照组的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等因子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2011年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协康会联合访问了300名2-6岁的孤独症儿童家长,访问结果显示,家长压力的平均指数为111,较正常水平(55-82)为高,也高于美国90.5及加拿大95.2的数字,总体压力高于正常水平近六成,同时伴有抑郁症症状;他们的心理状况堪忧,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2.2 应对策略。

2.2.1 提高全社会对孤独症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重视家长心理辅导与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同步干预;在心理卫生专业单位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规划,包括普及性的心理卫生知识宣导、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策略,个案跟踪指导等等。

2.2.2 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孤独症儿童家庭周边社会支持系统,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心理辅导中心;建立孤独症家庭心理干预个体档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心理辅导与干预。

2.2.3 以社区为中心,设立孤独症儿童家庭心理协调干预系统,提高家庭成员的整体功能,辅助他们沟通合作,共同分担相关责任。

2.2.4 提高全社会对孤独症知识的认知水平,提升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感、认同感,正向引导对孤独症儿童以及家庭面临问题与困难的认识,提升社会接纳程度。

3 孤独症儿童家长的知识技能与学习潜能

从孩子被确诊为孤独症开始到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和育儿方式,孤独症儿童的家长们都经历了心理上的调整与蜕变过程,许多家长已充分认识到学习与把握孤独症相关的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性。但是,我国内地孤独症儿童康复起步于本世纪初期,孤独症家长受训现状并不乐观,家长的康复知识技能还极其缺乏。

3.1 家长的康复知识技能和学习潜能状况。据初步抽样调查,孤独症儿童家长基础知识普及率仅为30%,其中系统康复基础技能受训率仅为25%,真正能有效地实施家庭康复的家长只占总抽样的5%左右;要提升家长康复知识与技能,使之发挥其康复作用,面临极大挑战。

3.2 应对策略。

3.2.1 鼓励发挥康复服务机构自身指导能力,根据家长的需求以及机构康复理念,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康复知识交流与指导活动,为家长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3.2.2 以各地残联康复部门为中心,将孤独症家长康复能力的提高纳入助残扶残系统规划中,定期组织地区内孤独症家长培训,综合各方资源开展服务性协作。

3.2.3 分级建立孤独症康复技术指导中心,规范孤独症康复行业服务标准,以点带面推动孤独症康复机构的康复指导服务进程。

3.2.4 鼓励与支持孤独症家庭资源组织建立合作联盟,相互合作,资源共享。

4 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协同能力

对于孤独症家庭来说,面对一个非正常的、需要提供全方位支持与协助的孩子,这种压力不是家庭成员中的某一个个体所能承受的,需要家庭里建立一个相互支持、压力共担的协作体,共同为孩子的康复做出努力。

4.1 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协同能力弱。在孤独症孩子康复历程中,家庭成员期待不一、认识不一、缺乏合理的分工、情感连接性不够等影响因素都会给孤独症儿童康复带来不良的后果。

4.2 应对策略。

4.2.1 发挥社区康复指导中心协调服务功能,帮助家庭建立一个合理的家庭支持网络、对家庭成员进行功能性安排,如:主要的经济支持成员、主要的康复训练成员以及主要的家庭生活管理成员的任务与职能的分配等等。

4.2.2 家庭成员之间既要相互沟通、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又要共同学习家庭康复的知识与技能,合理制定孩子的家庭康复计划并共同携手达到目标。

孤独症儿童家长康复能力的建构是一个全方位的支持性系统,需要在政府政策性指引下,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各类康复机构的服务功能,并通过孤独症儿童家长的不懈努力,共同推动我国孤独症儿童康复综合服务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5篇: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感觉统合训练;疗效

中图分类号:G80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2-0190-03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和行为方式刻板怪异为特征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严重影响儿童的感知、语言、情感、运动、社会交往等能力,通常从婴儿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终身[1]。自1943年哈佛的精神病学家Leo Kanner首次提出这一症状以来[2],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学者从家庭特征、社会心理、生理解剖、生物化学、遗传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均未找到让大家认同的致病因素,目前较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认为孤独症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如感染、宫内或围产期损伤等)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导致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3]。很多国家对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进行过调查,但发病率的报道不一,大约在2~13人/万之间[4],最近几年我国也有流行病学方面的报道,如 2000年福建省关于儿童孤独症的调查为2.7人/万[5],2001年江苏省有关儿童孤独症的调查为12.25/万[6],如果按这个标准,我国现约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孤独症患者。从有关临床病例的统计中发现,男女发病有明显差异,多数报道为(4~5):1,我国报道为(6.5~9):1[7]。由于孤独症发病原因不明确,也不太清楚孤独症对患者本人的影响以及如何与孤独症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尤其在配合治疗方面有很大难度,所用药物治疗也仅限于对症治疗,因此至今还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令众多孤独症患者求医无门。国内外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8-10],早期教育诊断和功能训练的介入,对于减轻患儿症状,最大限度发挥其潜能至关重要;目前世界各地均以开展早期的教育训练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感觉统合训练是近年来国内外用于治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常用方法,该方法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身体运动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及学习成绩不佳等不同类型的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有较好的疗效[11-14],但感觉统合训练对改善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交往障碍及行为方式刻板怪异等方面效果如何,至今文献报道的不多;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广州市某孤独症训练机构对儿童孤独症患者所采用的感觉统合训练法进行研究,以了解这种训练方法对儿童孤独症患者的疗效,为教育和卫生保健部门、为相关训练机构和孤独症患儿的家庭提供一条易操作、易推广且成本较低的教育训练方法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03年3月至2003年9月在广州市某儿童孤独症训练机构接受训练治疗的孤独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每位患儿的病历以及询问患儿父母和观察儿童的健康状况,选出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孤独症患儿:1)年龄在3~6岁;2)经市级以上医院2~3名副高以上职称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儿童精神病学医生根据DSM-Ⅳ标准确诊且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7](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简称ABC,)评分大于51分;3)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同时无其他严重疾病(如儿童少年心脏病、癫痫病、运动器官疾病或明显肢体残疾等),具有从事简单的身体活动和体育活动的能力;一共筛选出50人,全部为男性,其中3岁组12人,4岁组14人、5岁组14人、6岁组10人。

1.2研究方法

1.2.1感觉统合训练法采用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改良的台湾陈文德教授[15]编写的《奇德儿-感觉统合积极疗法》,所有训练教具均由上海中易心理健康研究所设计(包括滑板、滑梯、平衡木、跳床、独脚椅等),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即一个治疗师训练一个孤独症患儿)进行标准的感觉统合功能训练,包括前庭功能训练、触觉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每周训练六天,每天训练两次,上下午各一次,每次60分钟,三个月为一疗程,共训练两个疗程。根据每位患儿感觉统合失调程度的不同,在训练强度、频率、内容上有所改变,训练时以爬划板为主,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的失调,选择相应的训练项目。

1.2.2调查评估工具

1.2.2.1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包括57个描写孤独症儿童的感觉、行为、情绪、语言等方面异常表现的项目,可归纳为5大因子:分别为感觉9项、交往12项、躯体运动12项、语言13项、生活自理11项。每项的评分是按其在量表中的负荷大小分别给评1、2、3、4分,各项目评分组相加即可得出总分,总分大于51分可诊断为孤独症,37~51分为高度怀疑,需要按诊断标准评判,小于37分基本可排除孤独症,分数越高说明患儿孤独症病情越严重,不良行为越多。

1.2.2.2感觉统合评定量表采用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任桂英[16]等人引进并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由台湾郑信雄编制的感觉统合能力检核表,该量表在国内儿童中应用的效度和信度达到使用标准。该量表由58个问题组成,按“从不、很少、有时候、常常、总是如此”五级评分,“从不”评为最高分即5分,“总是如此”评为最低分即1分,评出总分后再将各项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T分数(即均数为50,标准差为10),得分低于40分为有轻度感觉统合失调,低于30分为有严重的感觉统合失调。

1.2.2.3疗效判定标准[17]1) 感觉统合失调改善:①显著,感觉统合评定量表至少有一项得分达到正常或提高分≥10;②改善,感觉统合评定量表提高分在5-10分之间;③无效,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提高分≤5分;

2) 临床症状改善。以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各项及总分的减低值判别改善程度。

1.2.3数理统计法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对原始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p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结果

2.1.1孤独症患儿感觉统合失调分布情况50例孤独症患儿除3例无感觉统合失调外,其余4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总失调率为94%,与邓红珠等[18]报道的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96.7%接近,但大大高于任桂英等[17]报道的正常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10.3%~35.9%)。尽管感觉统合失调并非孤独症特有,但这种异常的发生率在孤独症中还是相对较高,因此这一结果说明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治疗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本次实验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情况见表1。

2.1.2不同年龄孤独症儿童训练前后感觉统合评定量表标准分及各因子标准分比较从表2可看出,随训练时间的增加,各年龄组的感觉统合总得分及各项得分逐渐增加,时间越长,增加越明显,除3岁组训练3个月时触觉防御和本体感觉项得分比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年龄组训练3个月时总分及各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训练6个月时除学习能力项得分5岁、6岁组该项得分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项得分所有年龄组均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说明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2.1.3不同年龄孤独症儿童训练前后ABC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从表3可知,随训练时间延长,各年龄组ABC总分及各因子分逐渐下降,训练时间越长,下降越明显。三岁和四岁组训练三个月时,他们的ABC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五岁六岁组训练三个月时,ABC总分变化不大,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但训练六个月时各年龄组总分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说明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在各因子分中,训练三个月时,各年龄组躯体运动能力项均出现显著性差异,语言能力项仅3岁、4岁组出现显著差异,各年龄组交往能力和自理能力项均无统计学差异,亦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而训练6个月时,各年龄组除自理能力项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也说明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2.1.4感觉统合失调疗效分析接受训练的47例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孤独症患儿在经过该项训练3个月后有13例疗效显著,20例有改善,14例无变化,总改善率为70.2%。在经过6个月训练后有25例疗效显著,12例有改善,10例无变化,总改善率为78.7%(表4)。

2.2分析与讨论基于感觉统合理论发展而来、以肌肉运动为主的感觉统合训练利用多种训练器材,设立了多种使患儿易接受、感兴趣的运动或游戏情景,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其作用就是根据儿童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提供一种感觉输入的控制,特别是内耳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和皮肤等处输入的感觉,使儿童能够统合这些感觉,促进脑神经生理发展,并同时作出适应性反应,从而达到改善儿童运动协调、语言功能等的目的[18]。本研究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可较全面地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表现在前庭功能控制、感知觉、社交、语言等项方面,但研究结果也提示,训练应尽早开始,且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显著,这可能是因为①国内外有学者认为,大脑、小脑、脑干等脑部结构的器质性损伤是儿童孤独症的致病因素之一[19、20],而0~6岁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时期,尤其以2~4岁发育最迅速[7],因此训练时间越早,越有利于脑的发育,也越能够减少因脑发育不良给儿童带来的损害;②训练时间越长,进入神经系统的刺激越多,越有利于大脑皮层建立广泛的联系,从而越有利于大脑统合功能的发展;③不同年龄孤独症儿童的基线水平不一样,因此也可能导致训练结果的差异。

本次研究中孤独症患儿的自理能力改善不大,训练前后无统计学意义,学习能力项,经六个月训练基本上仍处于重度失调状态,这可能是因为自理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涉及儿童的智力、生活经验、动手能力等多种技能,是多种运动技能的综合体现,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过程,它有赖于神经通路与可塑性突触的完善功能,需要人体视觉、听觉、痛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受器的信息输入[21],而孤独症患儿通常存在的感觉信息处理通路的不完整和感觉信息组织的不协调,使他们在自身和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无法协调,因而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较困难。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感觉统合训练能有效的改善孤独症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状况,对孤独症儿童前庭失衡、触觉过敏项有较好的纠治作用,本体感失调项次之,学习能力不足项较差;2)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语言、交往、感觉和躯体运动能力等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年龄越小,训练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而对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改善较差。

3.2建议

1)感觉统合训练方法由于无药物的毒副作用,训练氛围活泼有趣,儿童乐于接受,且有较好的训练效果,值得作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加以推广;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孤独症基本知识的认识,加强儿童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健康普查中纳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内容,以利早期发现病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7-151.

[2] Menkes JH. Textbook of child neurology. Ed 4. London: lea & Febiger, 1990: 771-773.

[3] 徐向平,汪天柱.孤独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5):269-270.

[4] 李雪荣,主编.现代儿童精神病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5.

[5] 罗维力,林力,陈榕,等.福建省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1):3-5.

[6] 汪卫华,翟灵伟,郑丽.江苏省儿童孤独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2):173-174.

[7] 陶国泰,主编.儿童少年精神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07.

[8] Howlin P O.Practitioner Review: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l treatments for autism[J]. child Psychol Psychiat,1998,39(3):307-322.

[9] Cambell M, Schopler E, Cueva JE, er al. Treatment of autistic disorder[J].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1996,35(2):134-143.

[10] 郭兰婷,单友荷.孤独症的临床学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3):165-167.

[11] Ottenbacher K,Short MA.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Areview of theory and treatment. Advance i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Pediattrics, 1985,6:287-329.

[12] 任桂英,王玉凤.感觉统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262.

[13] 王宇中,陈书香.早期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9):842-843.

[14]孙志华,姜峰,姬成伟.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神经心理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2):96-100.

[15] 陈文德,著.学习困难幼儿指导手册一感觉统合积极疗法[J].远东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16] 任桂英,王玉凤,顾伯美,等.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2):145-147.

[17] 任桂英,王玉凤.感觉统合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262.

[18] 邓红珠,邹小兵,唐春,等.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近期疗效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3,19(9):984-986.

[19]Peterson BS. Neuroimaging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J]. J Amacad C Psychiatry,1995,34:1560-1576.

第6篇: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

名词解释:孤独症谱系障碍,以前多笼统地称之为孤独症(自闭症),之所以引入孤独症谱系障碍这个概念,是因为临床上逐渐发现,很多患者未必全部具备典型孤独症的“三联症”(即社会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比如有些患者没有刻板行为等等,够不上典型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但是在社会性和交流能力方面还是有比较明显的缺陷,因难以用一个特定的“标签”来命名,所以把孤独的相关行为表现看成是一个谱系,程度由低到高,低端的就是“典型孤独症”,高端的逐渐接近普通人群。引入谱系概念之后,就可以说,只要具备了“三联症”特征的一部分就是广泛意义上的孤独症,而对于典型孤独症、不典型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孤独症边缘、孤独症疑似等)的区别则是指在谱系内的缺损程度的深度。下文中我们笼统地使用孤独症(自闭症)这一概念。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20分钟就有一个自闭症孩子出生,且每年呈20%的趋势增多。美国疾病控制与研究中心2012年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儿童自闭症患病率已经达到1.14%,其中男孩居多,每56个男孩中就有一个是自闭症患者。美国卫生署将自闭症列为十大难症之首。

2014年4月2日是第七个世界自闭症日,今年世界自闭症日的主题是“科学干预・合理治疗・平等发展”。为了让更多人认识自闭症,为了让更多的父母能树立应对自闭症的正确观念,早发现,早治疗,让更多“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本刊特约儿童青少年行为矫治相关专家解析自闭症,希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这群孩子不一样的世界。

星星的孩子

“不会说话或回避与人沟通交流”,这可能是很多人脑海里对自闭症孩子的描述,其实自闭症的孩子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不仅仅是言语的障碍。

故事一 “我的世界我做主”

阳阳3岁前总是喜欢一个人玩耍,且对父母给他新买的玩具毫无兴趣,只喜欢一些盘子之类的圆形玩具,无论妈妈怎么逗他,他总是无动于衷。即使爸爸妈妈外出或者回来,阳阳也从来不留恋或者给一个热情的欢呼,开始父母觉得是不是自己工作过于忙碌,带孩子太少的原因。当时阳阳爸妈总是想到送他到幼儿园多和其他孩子接触会要好些。可是阳阳满了3岁送到幼儿园后,幼儿园老师告诉他们,阳阳依然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玩耍,对同学的热情呼唤毫不理睬。且阳阳也从不愿意和老师或同学进行目光的交流。

故事二 “我是个不愿说话的孩子”

涵涵一岁多了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开始涵涵爸妈都没太在意,心想可能是怀孕时涵涵妈挑食造成的营养不良,孩子发育不好。甚至周围有人说,贵人语迟。可是快两岁了,涵涵依然叫不出爸爸妈妈。且涵涵妈还发现涵涵有一个特点:就是只玩家里沙发上一个毛绒绒的垫子,对其它玩具不感兴趣。

故事三 “我不喜欢热闹”

婷婷似乎从小就是一个特别爱安静的孩子,还不到一岁时,妈妈带着她到超市里去,到了人多的地方,她就会大哭,后来大了,能走路了,带她到人多的地方,她也会大发脾气,甚至大喊大叫。父母只能不带她去人多的地方,可是婷婷的这个特点也让家人很是苦恼。因婷婷不仅拒绝出去,也不喜欢家里多来客人。来了客人,她甚至将自己关在房间不出来。有时客人不理解,觉得婷婷爸妈在教育孩子方面有问题。

对自闭症的认识误区

电影《雨人》里患有自闭症的雷蒙・巴比特具有超强的记忆力;《水银蒸发令》里患自闭症的9岁男孩西蒙是个智力超常的孩子,破解了军方的密码;牛顿、爱因斯坦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 这些都似乎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自闭症患者都是天才。事实真的如此吗?

黄广文(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

很多不熟悉自闭症的人误以为自闭症都是某一方面的天才,其实这是对自闭症的一个很大的误解,事实是约有50%患儿处于中、重度智力低下(IQ低于49),25%为轻度(IQ为50~70),还有25%可在正常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对自闭症存在以下认识误区。

误区一:性格孤僻就是自闭症

有些孩子性格孤僻,不爱说话,或者到了两三岁了说话还结结巴巴,父母就怀疑是自闭症前兆,其实自闭症不是性格问题,性格孤僻并非是自闭症。

误区二:自闭症是智力低下的表现

虽然约有75%的自闭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但是孤独症儿童不等同于一般的智力低下儿童,两者的表现有很多不同:一是两者对刺激的反应不同。智力低下儿童对外在刺激有反应,但比较迟缓,给人以发呆、迟钝的感觉,而自闭症儿童对有的刺激无动于衷,对有的刺激则反应敏锐,甚至为正常儿童所不及。二是婴幼儿早期症状不同。智力低下儿童首先出现动作发育落后,而自闭症患儿大多数早期发育是正常的,首发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适当的目光对视或对家长的接近毫无反应或反应不适当等。三是兴趣与行为模式不同。两者虽然都常有兴趣缺乏、行为刻板的特点,但智力低下儿一般不排斥同龄儿童感兴趣的游戏或玩具。四是面容与形体的不同。智力低下儿常见有特殊面容或形体,而自闭症患儿则大多面容姣好。

误区三:自闭症是社会、家庭造成的

有些报道称,自闭症是由于环境污染、家庭冷漠等造成的,甚至提出“冰箱母亲”理论,说自闭症儿童的母亲就像冰箱一样冷酷。这些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自闭症患儿脑部的损伤在出生前或产程中就已经产生了,并不是家庭环境等原因造成的。

误区四:自闭症无药可治,所以不必治疗

有人认为,一朝患上自闭症,终生就为自闭症。虽然到目前为止,对自闭症的治疗没有特效药,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早期接受合理系统化干预训练,绝大部分儿童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一部分孩子可能获得基本痊愈或基本具备自主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只是这个治疗的“旅途”相当漫长。

此外,还有一些人误以为自闭症患者没有感情,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只是在理解和表达上存在困难。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育障碍。自闭症通常在三岁以前起病,发病原因至今仍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开的谜。众多学者认为自闭症是一种多病因的复杂神经发育性疾病,其病因最有可能是和人体内的基因有关,这个出了问题的基因可能是家族性的、也可能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因为环境因素导致的新突变。

自闭症患儿有何表现

平时很少说话,不与人交流沟通,喜欢独自玩耍;一岁多了还不会说话……这些只是性格内向、语言发育较迟,还是患有自闭症的征兆?一方面,我们要防止“杯弓蛇影”地将只是有些内向的孩子诊断为自闭症,一方面我们又不要错过及早发现一些不够典型的自闭症患儿。那么自闭症患儿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呢?

黄广文:典型自闭症患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社会交往障碍。常常表现为不会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和沟通,不与同伴一起玩耍。缺乏与他人目光对视,不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对父母的来去无动于衷,不会对父母微笑,对父母缺乏依恋与亲情,母亲拥抱时不会贴近身体。饥饿、疼痛或不舒服时,不会向父母寻求食物或安慰,不会用言语或姿势来表示需求。

语言交流沟通障碍。如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甚至无言语,这是多数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患儿一般在2~3岁时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和简单的句子,不能用语言进行交流,仅以手势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的要求。也有一些患儿2~3岁语言功能出现后,又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患儿可能会拉着大人的手走向他们想要的东西。很少用点头、摇头、摆手等身体语言表示他们的意愿。有些患儿虽然语言存在,但不会主动与别人交谈。不会使用代词,或者错用代词,尤其是“你、我、他”等人称代词,对别人的呼唤缺乏反应或毫不在意。说话时亦语句单调平淡,存在语音、语调、语速、语言节律及轻重音等方面的异常,讲出的话怪异平淡,缺乏抑扬顿挫和感彩。患儿常常模仿电视节目、收音机里的台词或别人说过的话,犹如“鹦鹉学舌”,或自言自语。

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动作行为刻板。患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活动、玩具和游戏不感兴趣,尤其是不会玩有想象力的游戏,通常对一些不作为玩具的物品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可旋转的东西。多数患儿对电视广告、天气预报等敏感且感兴趣,并且很快记住和复述。有些患儿还对塑料袋、门锁、某些水果等产生依恋行为。有些患儿喜欢反复摸光滑的地面及其他表面光滑物品。有些患儿每天须吃同样的食物,吃饭时须坐在固定的位置,固定偏好一两件衣服或鞋子,拒绝更换衣裤鞋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等。有的还喜欢把玩具或物品排列成行,如被搞乱,就大发脾气。几乎所有的孤独症儿童都拒绝学习或从事新的活动。患儿常见仪式性或强迫性动作,如反复扭转手指或弹弄手指、拍手、转圈、跺脚、开关门、按开关。稍大的患儿反复问同一个问题,不可克制地反复触弄、嗅闻一些物体,如母亲的手、衣服或袜子等。

患儿同时也会伴有感觉障碍和动作异常。如患儿对疼痛感迟钝,对突发巨大声响缺乏反应,对某些微弱声音或刺激有异常的反应。患儿常长时间旋转而不觉头晕,对汽车、高楼和有毛动物等一般儿童害怕的东西他们无所畏惧感。有的患儿还莫名其妙地发笑或哭。患儿常用脚尖走路或者以跑代走,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

当然,自闭症孩子缺陷的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且不同的教育情况和社会环境的差异等都可能影响其行为,对于孩子的异常表现父母应及时寻求正规的测试和诊断,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如何防治自闭症

自闭症患儿若不能获得良好的训练,可能影响终生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和生活,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虽然,自闭症的发病原因并不明确,但我们要如何尽量减少孩子患自闭症的可能呢?对于自闭症患儿又该怎样治疗,最大可能地让他们适应社会呢?

黄广文:不管是防止自闭症患儿还是其它缺陷儿的出生,做好孕期的优生优育防护都是很重要的。

首先,要加强围产期卫生保健,母亲妊娠期病毒感染,尤其是孕期前3个月病毒感染可导致胎儿大脑发育异常,如风疹病毒、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均可损害患儿中枢神经而致病。所以孕妇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怀孕初期要注意不要感染病毒。在分娩时如遇难产时,应尽量避免婴幼儿窒息,以免造成脑损害。在婴儿早期也要注意避免高烧惊厥,因为多次的高烧惊厥也会造成脑损害。同时,父母双方生孩子的年龄也不宜过大,尤其是父亲的年龄,在自闭症研究中发现,得自闭症的孩子父亲通常生孩子的年龄都较大。其次,孕期要保持心情舒畅,胎儿从4个月大的时候,就能体会妈妈的情绪,过多的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胎儿神经发育。

也许父母在优生优育方面相当注意了,但是孩子还是不慎患上了自闭症,因自闭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患者如果不能获得康复,可造成终生残疾,影响患者终生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学习、生活、就业。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患有自闭症也不可气馁,一定要及时请教医师,妥善施治,并进行有关诱导训练。

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开始得愈早效果会愈好。1~3岁是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始语言、形成正确认知的关键时期。只要细心留意孩子的不正常言行,一般在2岁前都可以确诊出是否有自闭症。一旦孩子被确诊(或怀疑性诊断为有“自闭症倾向”),就要为他提供干预性的训练,因为训练是目前唯一证明有效的矫治途径。

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干预工程,且父母在自闭症孩子的治疗过程中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一个孩子能够脱离父母,将自闭症真正治疗好。因此,对于自闭症患儿的治疗,患儿的父母首先需要接受现实,面对现实,调整好心态。然后,及早地对孩子开展高密度干预训练。高密度干预训练指的是要将干预理念渗透到每天的日常活动中,时刻对孩子进行相关行为训练,而不是单一的每天去专门的康复机构训练2小时就可以了。

当然,在家庭中对自闭症儿童进行干预训练前,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①家庭成员应了解有关自闭症的知识,了解自闭症儿童的一般性特点和自己孩子所独具的特点;②家庭成员应学习和掌握自闭症儿童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③要按照由专业机构或人员为孩子制订的个别训练计划,对孩子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④要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培训方案。此外,还需定期请专业人员对孩子评估。

第7篇: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回合试验教学法 综合训练模式

1. 引言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技巧障碍以及重复刻板行为和狭窄兴趣为主要特征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是广泛应用于自闭症的教育方法之一,其中,回合试验教学法(Discrete Trial Teaching DTT)是ABA的核心教学手段。DTT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模式,通过惩罚、刺激控制、强化、消退、反应性条件化、区分和泛化等行为治疗技术来增加自闭症患儿期望行为的出现,减少问题的产生。作者以个案形式,对以回合试验教学法为主,结合音乐治疗、精细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的综合训练模式进行了观察和探讨。

2. 对象和方法

设计:回顾性个案分析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心理学专业

对象:选择2013-01/2013-6在福清阳爱特殊学校接受综合训练的一名8岁自闭症患儿,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颁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DSM-IV)中孤独障碍的诊断标准,监护人知情同意。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分数为36,属于中度孤独症,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分数为89分。训练时间6个月。

设计、实施、评估者:设计者为福清阳爱语训中心钟陶秀校长,实施、评估为全部作者,未采用盲法评估。

方法:

制订计划:运用以回合试验教学法为主,并辅以户外运动训练和音乐疗法进行系统训练。回合试验教学法通过一对一的行为训练模式,对患儿的进行四个方面的训练,①模仿: 包括动作模仿、语言模仿。②自我帮助: 包括吃饭、穿衣、大小便等自理能力的训练。③言语训练:包括发音、讲单字词、说短句、语音语调的纠正、日常用语、正确运用代词、回答问题、认字等。④理解语言: 包括对食物、图形、图片的识别、辨认、类同、主动提出需求、理解语言、认字、识数、听故事。

音乐疗法,通过集体音乐课的形式,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指导患儿一起念出歌词口诀,并且一起做相应动作,比如拍手,挥手等,训练患儿的目光接触,发音和肌肉能力。

精细训练,通过穿珠、打结、手指操、图画、剪纸、图形匹配等形式训练患儿的小肌肉、手眼协调能力。

感觉统合训练:通过做操,滑梯,秋千,呼啦圈,抛球等游戏训练患儿的平衡、沟通、大脑整合功能。

训练要点:①呈现教学材料、提出要求时要力图简单扼要,清晰明确,前后一致,不要用孩子特别喜欢的或者特别不喜欢的东西作为学习材料,提要求前一定要先吸引孩子的注意。

②要注意把握给予辅助和撤销辅助的时机。学习某个新的项目时,发出指令后应该马上给予辅助。当患儿已经学会了该项内容,旨在练习和巩固时,就要考虑推迟辅助的时间(这也是撤销辅助的一种方式),一般是在发出指令后等待孩子一段时间(如3-5秒钟),如果孩子没有反应才考虑给予辅助。

③发出指令后,如果患儿做对了,要及时给予强化,但如果患儿的反应是错误的,就要及时给予纠正。

④正强化要及时,并和社会强化配合使用,可以尝试使用代币强化,尽量使用自然的强化物。比如该患儿很喜欢吃蛋卷,那么在他做对指令时,就奖励他一小根蛋卷,同时给予表扬、夸赞,比如说“你真聪明!”等等。

⑤利用患儿的兴趣。比如患儿喜欢选择节奏感强,轻快的音乐,那我们就选择这样的音乐配以简单、朗朗上口的歌诀。

⑥将生活内容指令化,并将训练过程中的指令和生活内容联系起来。在特殊学校的学习中,如果老师看到患儿到教室门口了,就对他招手,说“××你好,快过来。”并指着椅子说“坐这儿。”开始上课时就说“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如果患儿表现得好,也会引导他和自己拍手加油。下课时,对患儿说“下课了,跟老师说再见。”并引导他做挥手的动作。在家里,穿衣服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将整个过程分解成多个动作,并以指令形式发出。比如“我们把衣服摆摆好,找到小领口,小脑袋穿过小领口,找找袖子在哪儿呢?左手伸进袖子里,右手伸进另一只袖子里,哇,穿好了!宝贝你真棒!”

功能测评:1月份对患儿采用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共15个项目4级评分,最高分为60分。总分等于或高于36分,并且至少有5项的评分高于3分,则评为重度儿童孤独症;总分在30~36分之间,并且低于3分的项目不到5项,则评为轻度至中度儿童孤独症)进行评估,得出分数为36分,为中度自闭症。发现患儿存在缺乏目光接触,对环境变化易出现烦躁、沮丧的象征,中度焦虑反应,语言交流能力差以及轻度的智力低下等问题。

应用自闭症行为量表(共57个描述孤独症儿童感觉、行为、情绪、语言等方面异常表现的项目,每项的评分按其在量表中的负荷大小分别给予评1、2、3、4 分,53分疑诊,67分确诊)进行评估,得分为89分。发现患儿喜欢长时间凝视一个地方,回避和别人的目光接触,焦虑且不能和他人发展友谊,经常拍打手,毁坏玩具并有撞头、咬手等自伤行为,说话不和音调、无节奏,很少用“是”“我”等词,重复别人的问话或回答,经常发脾气,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等待,喜欢不停的拍手和下蹲。

训练时间:一次/d,一周训练5d,训练6个月。

3. 结果

患儿在接受训练6个月之后,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对老师教过的词的再认和识记成绩较好,且能表达出来。能够进行简短的交流,比如老师问“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他会回答:“我叫XX,今年八岁。”也能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和老师说“我要上厕所”,在老师同意后自己拿卫生纸去厕所。在老师要给奖励时,能坐在座位上等待,对自己想要的东西能主动索要。能够与别人进行主动的目光接触,活动时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撞头与咬手等自伤行为基本消除,破坏行为显著减少,重复性刻板行为比如一直拍手或下蹲等也显著减少,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分数为30分,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评分为46分。

4. 讨论

回合试验教学法(Discrete Trial Teaching DTT)是ABA的核心教学手段。DTT采用一对一的训练模式,通过惩罚、刺激控制、强化、消退、反应性条件化、区分和泛化等行为治疗技术来增加自闭症患儿期望行为的出现,减少问题的产生,进而达到改善患儿核心症状的效果。

本研究采用了基于回合试验教学法,并结合音乐疗法、精细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的综合性训练模式对自闭症患儿进行了六个月的训练后,患儿在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和自闭症儿童行为量表中的分数显著降低,在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活动能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说明基于回合试验教学法的综合训练模式对于改善自闭症患儿的核心症状确实有积极效果。国内石萍等的研究发现由专业教师对自闭症患儿进行应用行为分析的干预后,患儿在语言、运动、生活自理和交往等方面均有显著提高,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对自闭症患者的治疗除了有专业的教师,家长的积极参与也十分重要,家庭辅导和训练对特殊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也是临床治疗和训练的重要补充。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处还在于对患儿的父母或其他重要成员进行教育和培训。邹冰等人的研究发现,由家长应用回合试验教学法和教师训练组的组间疗效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回合试验教学法可以由家长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实施。这提示,基于回合试验教学法的综合训练模式可能也适合由家长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应用,在如今国内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专业训练机构和专业教师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无疑可以让更对的自闭症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训练。但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家长是否适合对患儿采用此方法,以及家长的情绪状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且实际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Sheinkopf和Harris等人的研究认为对于自闭症患儿,进行干预的时间越早越好,并指出四岁时获得改善的足够小的年龄。但本研究的对象是一名八岁且轻度智力低下者,通过干预和训练依然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说明即使是年龄较大的自闭症患儿还是有进行干预和训练的意义的。

制订训练计划一定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个性化训练方案。DTT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训练进行记录,故而训练者应该在不违背训练主导思想的前提下,根据所记录的患儿的实际表现和训练成效及时对训练方案作出适当调整,以期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冰,柯晓燕,等.家长应用回合式教学法训练顾得障碍儿童的疗效研究[J].临床心理卫生杂志,2008,22(9):634-635.

[2]Gmitrowicz A, Kucharska A.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n the fourth edition of the American classific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 optional book) [J].Psychiatria polska, 1994, 28(5): 509-521.

[3]石萍,于情,等.应用行为分析法治疗儿童孤独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2007,11(52):10489-10490.

[4]刘昊.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教学[J].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164-168.

[5]石萍,郭少芹,李宇1应用行为分析法治疗儿童孤独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 (52):10489-10491.

[6]Sherwood M. Working with Blades:adding meaning and interaction to language therapy. Aust Commun Q,2004;6:10-3.

[7]Schwichtenberg A, Poehlmann J.Applied behaviour analysis does intervention intensity relate to family stressors and maternal well-being [J]J Intellect Disabilres, 2007, 51(Pt8): 598-6051.

第8篇: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孤独症(亦称自闭症)是一种起始于婴幼儿时期的、由脑功能异常引起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症,以语言发育障碍、与人沟通困难、缺乏社会交往行为、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自从1911年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r Blener首次提出,1943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利奥・肯纳(Leo Kanner)命名为“婴幼儿孤独症”,一直到现在都被学者们所关注。1982年南京脑科医院陶国泰教授诊断出中国首例孤独症儿童,首先受到了国内医学界的关注。1994年国家教委开始把孤独症儿童的研究纳入培智学校的科研领域。以后逐渐在教育界、康复界、心理学界引发了对孤独症儿童教育问题的广泛性探讨和研究。

在我国,孤独症发病率也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一样呈上升趋势,所占人口比率也相近。2001年中国首次将儿童精神残疾列入残疾儿童抽样调查范围,来自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孤独症发病率已占中国各类精神残疾首位,平均每50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是孤独症患者。但国内对儿童孤独症的知识普及率还很低,全国性的专项普查机制尚未建立,目前从事训练辅导的专业人员不足3000人。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念丽对弱智、听障儿童如何实施“融合保教”问题进行过研究。

医学界的研究表明3~6岁是孤独症患者的最佳干预期,是对其干预后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期。而这个阶段刚好是正常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时间,如果孤独症儿童能在这个关键期里接受合理的教育和训练,通过早期干预和教育训练,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适应并逐步融入社会,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西方教育家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付诸实施的特殊教育――融合教育,即“将特教学生与普通班学生在相同的环境中受教育”。有研究指出:“孤独症儿童可以在融合情境下受益,因为融合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与普通儿童进行沟通和社会互动”。融合教育让孤独症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由于受理念、师资和具体操作层面等因素的局限,“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比例很低,绝大多数普通幼儿园教师不赞成特殊需要儿童上普通幼儿园”。我国目前孤独症儿童通常被安置在康复机构、特殊学校以及幼儿园和普通中小学。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多数是将孤独症孩子单独分班,其优点是便于对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和强化训练,但它的缺点也显露出来――这种模式把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分开,使这些孩子未来回归社会时困难重重。

近几年来,我园不断发现有孤独症倾向的儿童入托,曾经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因此,我们决定以2004年入园就读的两个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学前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学前融合班中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研究”为依托,在融合教育的背景下,运用个案研究法,通过观察、访谈、针对性训练等手段开展了为期5年的研究,观察、记录、分析早期干预策略,以期为特殊教育人士、孤独症儿童家长、普通幼儿园及小学的教师提供适当的教育建议。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在孤独症的治疗中,行为心理学的干预方法在学术界、患者及家庭,以及有些国家的政府主管部门均已得到广泛的认同。较为常用的方法可概括为强化疗法、自然疗法和团助疗法。自然疗法强调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应当在自然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中进行,并应尽量安排非残疾儿童加入到训练过程中以起到示范与强化的作用。如果说强化疗法是以帮助孤独症儿童学得具体技能见长的话,自然疗法则以提升孤独症儿童的主体性和行为的自然性而别树一帜。

2、课题研究的思路

本研究尝试用融合教育的理念,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将孤独症儿童纳入正常的班级日常管理中,鼓励孤独症儿童参与普通班级学习,使他们成为班级中普通的一员,将特殊教育学、行为心理学以及美术、音乐、感觉统合几个领域的元素整合,以行为矫正训练与行为发展训练为基础,以语言交往训练为核心,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最终目标,研究孤独儿童随班就读的早期干预策略,从而探索一种积极、安全而有效的融合教育途径。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测验法:应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研究对象实施前测后测,评估和对比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状况。

《孤独症行为量表(ABC)》1978年由Krug编制,1989年引入我国,采用问卷形式,由养育人填写。该量表共有57个项目,分为五个维度:生活自理(V)、语言(L)、躯体运动(B)、感觉(s)和交往(R);《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由E.Scholper,R.J.Reichler和B.R.Renner1980年编订,在实际操作中,评估人员通过直接观察、与家长访谈、分析已有的病历记录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评定。该量表包括15个评定项目,每项都有详细的说明以利于评定者的操作:有1、2、3、4四级评分标准,分别为:“与年龄相当的行为表现”、“轻度异常”、“中度异常”、“严重异常”,每一级评分标准也有详细的说明。

两量表皆有较高的阳性符合率。杨晓玲等(1993年)研究发现,ABC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基本符合量表可靠性要求,且性别、年龄因素对量表影响不大,可以在我国运用;王子才等(2002年)发现ABC量表的阳性符合率为80%;王瑜、王贵菊、王玉玮(2003年)发现ABC量表的临床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85%,CARS量表的临床诊断的阳性符合率为95%。因此,本研究使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来评估、比较孤独症儿童的发展状况,能够确定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2)参与式观察法:带班教师对孤独症幼儿进行实际观察,对他们一天生活和学习中发生的所有行为进行详细的观察记录。

确定由带班教师和家长每周为孤独症孩子写好观察记录,跟踪积累资料,建立“发展档案”。这样做,一是便于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真实情况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二是便于同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沟通,有利于孩子后继教育的信息反馈;三是免除每天花费大量时间与家长面谈,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给彼此带来工作上的不便;四是可以让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便于制定下一步的干预措施:五是为课题的研究积累基础性资料已供分析研究之用。

带班教师每日要对孩子的情况进行记录,包括社会性、认知能力、艺术感悟、自我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并简单给予评价。

我们利用“本周情况总结与下周安排表”让随班教师把一周的观察记录做一小结,让家长把孩子在家的表现进行汇总,便于家园双方在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对孩子本周的总体发展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

针对下周的安排双方可以交换意见。如下表

(3)访谈法:访谈家长――对孤独症幼儿家长进行单独的非结构性访谈,了解幼儿的成长历程、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指导。另外,在干预实施过程中,针对幼儿的问题多次与家长进行讨论和协商;访谈教师――针对预的问题多次与教师进行非结构性访谈和讨论,目的是了解教师眼中的幼儿,以及孤独症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访谈孤独症孩子的伙伴――通过与融合班其他孩子进行交谈,了解同伴对孤独症孩子的接纳程度和看法。

三、干预过程

制定教育训练计划时所秉承的理念是改善他们不良的发展现状,使其各方面的发展趋于正常化。其中行为矫正训练与行为发展训练是基础,语言交往训练是核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是教育训练的最终目标。

1、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丽丽(化名),女,陕西西安市人,2001年8月生,出生时未见任何异常,体重6斤。出生后主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皆为博士且为高校教师,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2003年9月1日入幼儿园小小班时发现异常行为,因为丽丽有一个患有严重孤独症的姐姐,所以她的父母一直不愿意相信这个孩子也存在异常,但在西安多家医院进行诊断、咨询,都被确诊为高功能孤独症患者。

(2)宁宁(化名),男,陕西西安市人,2001年5月生,出生时未见异常。家庭成员的学历高,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宁宁2岁以前主要由在陕北老家的爷爷奶奶照管,2003年9月入幼儿园小小班时发现其个体差异,曾由家人带去到西安、北京做过咨询和诊断,被确诊为高功能孤独症患者

2、训练的内容

我们针对两名幼儿具体情况制定了干预方案并及时调整干预策略,采取适合个体特点的教学方法,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教育中的如下几个方面: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情绪和行为训练、运动能力训练、语言能力与沟通能力训练、学习能力训练等。

两名幼儿大多时段都和普通儿童一起上课、活动,部分时间接受专业教师的干预训练。两名幼儿均被安插在幼儿园普通班内随班就读,班内配有一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长期跟踪观察、记录和教育训练。同时,园内还配有两名专职感统训练教师对他们进行行为矫治和训练。

3、干预方法和途径

(1)创造友爱互助的集体氛围,鼓励他们融入集体的怀抱。

孤独症幼儿的康复目的就是使他们能够回归主流,因此,一定要让孤独症幼儿认为他们周围的人对他们是充满友好的。我们先让孩子认识班里的1~2名小朋友,然后让他(她)从小朋友中找出那个同伴。如,老师说“把点心给媛媛!”,要求他(她)先准确的找到媛媛,再把点心送给媛媛,然后,我们再教他(她)逐个认识班里的其他小朋友,慢慢减轻他的心理压力,逐渐融入集体之中。

根据丽丽无意识记忆能力较强的特点,老师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她跟前给她讲故事,和她拉家常,让她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了培养她有意识记忆,在“狐狸蒙上眼睛”和“丢手绢”游戏中,老师请她当主角。在游戏“狐狸蒙上眼睛”中,请她闭上眼睛,当音乐停止时,发现谁动,让她指出来并说出姓名,她说不出来时,老师教她,让她记住班上小朋友的名字。在中班结束后,班级上小朋友的名字她都能说出来。

我们要求老师和同伴能够及时给孤独症幼儿的鼓励、表扬和拥抱,使之产生亲近感。事先,我们向孩子们说明:这两位同学和你们一样,只不过他(她)有很多地方很特别,需要我们一起帮忙。他可能有时很健忘,需要我们提醒准时进教室;更可能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不喜欢别人碰他的东西;有时会出现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如大叫、下座位、扔东西等……但他们是咱班上的小朋友,如果他(她)发脾气了,我们该怎么处理呢?――孩子们激发出很多有创意的处理方式:有一起玩的愿望时,除身体的靠近,还不时拉拉手,用眼睛看对方;教他们和同伴一起坐下、一起拿取玩具、一起哈哈笑等玩耍和相处的方式;他们有异常的举动装作没看见……毕竟,要孩子们一味的包容,倒不如协助他们学会和特殊孩子相处之道!班级老师还注意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别的小朋友来共同帮助孤独症患儿,营造出良好的交往环境。

教师坚持让两名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们一视同仁,从不嫌弃,让他们在活动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有难度的活动或游戏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适时的教给他们游戏和玩耍的技巧,避免其不当行为频繁发生,其他教师或幼儿不过多包办替代。

针对两名幼儿有打人、自虐等不良行为,教师在开始时就对他们讲清楚如果继续打人会受到什么惩罚。也在日常观察中摸索他们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打人或自虐倾向,从而有意识的进行预防。

(2)家国配合,开展孤独症儿童的特殊训练。

孤独症儿童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因此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孤独症儿童至关重要。家长是幼儿生活的亲密接触者,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幼儿个性发展需要一个宽松、和谐、同一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这就需要诸多因素一起加入到对该个体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活动中来,尤其是家庭的配合。家长的全力配合为幼儿的良好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事半功倍的作用。宁宁的母亲是大学的副教授、科研骨干,具有博士学位,我们吸收她参与“学前融合班中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干预研究”:丽丽的父母皆为博士且为高校教师,十分重视对孩子的保育和教育;我们充分利用这些家长的职业优势,共同制定训练方案:首先,通过家访了解、分析幼儿现状,建立了幼儿的个案记录;其次,教师和家长分别给孩子制定教育的短、长期训练方案,如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等。幼儿园安排孤独症儿童每天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一小时,然后进行语言个别训练一个半小时,做素质操、运动课和精细课(绘画、积木建构、剪贴等)一小时,其余时间随班就读施行融合教育。家庭每天都应配合幼儿园按照训练方案实施训练,教师分析训练效果,然后两者进行比较。

(3)采用适宜的方法,强化孤独症孩子的良好行为。

用奖赏正确行为(强化正确行为)的方式去消灭或杜绝不正确行为的方法。宁宁喜欢把洗面奶、洗发露倒出,常常有哭闹等行为,宁宁的妈妈就采取惩罚的方法来对待他,不仅效果有限,反而出现自伤行为。老师发现后及时提醒家长营造一种不理不睬、孤立的气氛来对待不适当行为,而奖励适当的行为多用。在训练中当宁宁哭闹时,只要他有五分钟的安静我们就用强化正确行为的方法说:“好安静、听得好认真”等去表扬他。教师让家长给孩子做简单易做的事或是他能做的事,然后表扬他完成了任务,以此用表扬来替代对孩子的训斥。

(4)利用运动器械,对幼儿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针对幼儿难以安静和习惯性的乱跑行为,在教育干预训练中注意运用多种器械交叉对他们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使他们保持较长时间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逐渐趋于稳定和平衡。例如,玩翘翘板既能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

也要求幼儿保持一定程度的安定;玩羊角球、海洋球能较大限度的满足幼儿大运动量的需求:荡秋千也是一项动静结合的项目;钻山洞、过小桥既培养幼儿的肢体平衡性,也能满足个案幼儿的活动需求,教师把这些活动动静交替的进行安排,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还有意识的安排竞赛或游戏活动,以培养个案幼儿的竞争意识及对同伴和自己的表现做出适当评价的能力。

(5)一对一训练,逐渐改善孤独症幼儿的不良症状

孤独症幼儿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下学习会有较好的效果。我们在融合班为两名个案幼儿专门配备了特殊教育教师,每天都会有特定时间段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针对个案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单个项目的训练交流:

孤独症幼儿缺乏目光交流的问题,就采取对视和追视练习――当幼儿不注意与对话者进行目光对视时,教师主动追视他们的目光,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努力让他们和对话者产生目光共鸣;

重视对其大小肌肉动作进行训练,经常和他们进行拍手、跺脚及勾手指、做手指操等方面的练习,必要的时候辅以强制性练习;

用最简洁的语言,丰富的词汇进行语言理解力的训练,同时进行各种口令练习,包括叫名反应、帮老师把东西放好或者取来等等,还利用各种图片等材料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纠正他们不正确的发音,鼓励他们能够慢慢自己说出情绪好坏的原因。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2008年5月应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孤独症儿童丽丽和宁宁分别实施后测,测验结果如下:

丽丽:CARS测验结果为30分,其中低于3分的项目有8项,无严重异常行为;ABC测定得64分,57项中有16项是肯定答案,其中感觉(s)3项, 交往(R)4项, 躯体运动(B)7项, 语言(L)1项, 生活自理(v)4项。两项测试结果表明,丽丽在语言表达、社交方面进步最大,行为和感情控制能力发展相对缓慢,但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与我们参与式观察的结果(表1)是一致的。

宁宁:cARs测验结果为32分,其中低于3分的项目有11项,无严重异常行为;ABC测定得65分,57项中有 24项是肯定答案,其中感觉(s)1项, 交往(R)4项, 躯体运动(B)5项, 语言(L)8项, 生活自理(V)5项。两项测试结果表明,宁宁在感觉方面进步最大,其次是躯体运动和生活自理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发展相对缓慢,但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这与我们参与式观察的结果(表2)是一致的。

通过历时五年坚持不懈的融合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两名幼儿从最初接受干预训练至今,各方面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1 语言表达能力有了长足进步

在融合教育活动中,孤独症儿童的语言表达由于受到其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的影响,常会出现使用“错误”,而这些错误,都会得到正常儿童及时的、不断的补充和修正,使孤独症儿童在轻松的“儿童教儿童”的语言环境中表达更加趋于完善。与前期不能主动的表达意愿相比,本研究中的两名幼儿逐渐能够和老师进行简单的对话,能够比较正确、流利地回答别人发起的提问,可以主动的表述自己的要求等。

2、社会有了显著改善

(1)同伴交往能力提高:同最初没有和同伴交往的意识、拒绝和同伴一起游戏、拒绝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喜爱独来独往的自娱自乐相比,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两名幼儿开始逐渐融入同伴生活,同伴之间交流不断增多,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间活动,都可以接受小朋友的邀请一起游戏、并渐渐喜欢玩游戏;能够主动和教师或朋友打招呼,并能正确的回应对话者的提问;交流时与对话者有了较长时间的目光对视。

(2)情绪表现相对稳定:通过持续系列的干预训练活动,两名幼儿情绪表现上都有较大转变。他们开始的时候行为孤僻、怪异、极易烦躁,当不满或愿望没有达到时,不会主动用语言和手势等方式来表达,而是以大声哭闹或击打他人或自虐等方式来表达意愿,情绪激动时我行我素,不能控制;干预训练后,哭闹现象明显减少,上课时能较长时间的保持安静;而且情绪不高时多数情况下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原因,很少出现击打头部或咬手腕等自虐现象,坏情绪能够在教师和同伴的引导和转移下很快消失,这些较之以前都有明显改善。亲子关系较为密切,能够与父母建立依恋感,家长接送时表现出较为高涨的情绪。

3 初步建立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1)建立了正常的生活常规:干预前两名幼儿都没有午睡习惯(宁宁初来幼儿园时大小便不能自理,经常有尿床和拉裤等现象,上厕所时胆怯。),现在基本能照顾自己在园的一日生活――个人卫生、入厕、午睡、正确地穿脱和整理衣物等都能按照常规的要求去做,即使在情绪低落时也能够按照教师的教育指令正确的完成相应的任务。

(2)饮食进餐的习惯逐步改善:进餐过程较之刚入园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原来不主动喝水、不会自己吃饭、不喜欢吃蔬菜、吃带皮的食物没有剥皮意识,到现在会自己用餐,挑食、偏食现象较之以前有很大改善。对于自己不爱吃的食物会少吃,不存在如以前打翻碗或拒食等现象:有剥皮意识,剥皮困难时会主动寻求老师帮助。能集中精力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用餐。

4 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干预训练过程中,带班教师从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领域切入引导,把音乐和绘画作为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依托,根据相关的主题和单元学习内容,培养他们模仿、创造和想像的能力,同时注意在练习和学习过程中强化他们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通过直观、示范等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技巧和提高学习能力。

整个过程中,丽丽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有所提高,但相对较为缓慢。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之以前明显变长,能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并有参与意识,课堂随意走动的现象明显减少,能够根据教师的提示或帮助,完成简单的教育任务;宁宁在学业方面的进步不是很大,特别是与数和计算有关的方面还有些差,但他认字还是很快,已会辨别各种颜色,认识了很多种动物,能和老师对唱儿歌。

五、启示和反思

通过对两名孤独症幼儿为期5年的融合教育干预,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融合教育是治疗和改善孤独症幼儿症状、帮助其回归生活主流的有效方式。

孤独症幼儿在幼儿园中与正常孩子接触,是其扩大生活范围,增加社会经验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作为一个对社会、对孩子负责任的教育机构,幼儿园应该以宽广的胸怀来接纳这些有问题的孩子。

2 幼儿园班级集体是培养孤独症幼儿社会交往、生活技能的最佳场所。

在幼儿园班级集体中,教师为幼儿发展营造的良好环境氛围、教师言行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指导作用、集体规则有序的生活环境是对幼儿行为的规范、班级集体影响力对幼儿个体行为的约束等,形成了培养孤独症幼儿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的最佳场所。孤独症幼儿和正常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还能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馨、同龄伙伴的关爱、老师的爱护,这些都是特殊教育机构所难以达到的,这将使他们在社会能力方面和接受教育方面均能受益――扩大其生活范围,增加其社会经验,学习与人相处等社会生活技能。

3 孤独症幼儿的训练成效的大小,取决于家园配合的密切程度。

第9篇:孤独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

目前,全球孤独症患者已超过6700万人,平均每150个新生儿中就会有一个孤独症患者。而在中国,确诊的孤独症患者人数超过160万。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有耳不能闻,有口不能言,他们仿佛住在遥远的星球上,只在自己的世界里闪烁,承受着旁人无法探知的内心孤独,因此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正是致力于帮助这些孩子在地球上闪闪发光的机构。

The plight of families

with autistics

孤独症家庭的困境

Although “children of the stars” sounds like a romantic and poetic name, the stories behind these children are not poetic at all. They are not deaf, but they turn a deaf ear to sounds, not blind, but turn a blind eye to the surroundings, not dumb, but don’t know how to use language to express. Autism is also called infantile autism, autistic disorder and so on. It is a representative disease of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The primary symptoms of autism are varying degrees of speech development disorder, social communication disorder, narrow interests and rigid behavior. Childhood autism is a subtype of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It occurs mainly in men and begins in infancy. About three quarters of the patients are accompanied by obvious mental retardation, but some children have better ability in some way. At present the medical profession still cannot conquer the problems of autism treatment.

Until the 1990s, autism is rarely known by people and also very few people can be diagnosed. It is faced up to by people only in recent years, thus the statistics of incidence is increasingly higher. In fact,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is more because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iagnostic method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public’s relevant awareness.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curve of incidence of mental retardation goes just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to that of autism. As can be seen, the abnormal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autism is better explained by the deficiency of related research and diagnostic tools before, so that many autistic children were diagnosed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星星的孩子”听上去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浪漫名字,然而这些孩子背后的故事却毫无诗意:不聋,却对声音充耳不闻;不盲,却对四周视而不见;不哑,却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孤独症(autism),又称自闭症或孤独(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目前医学界仍无法攻克孤独症的治疗难题。

孤独症在90年代之前鲜为人知,也很少有人得到诊断,近几年才被人们正视,统计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实际上,发病率的增高更多是因为诊断方法的完善和大众相关意识普及。根据美国的数据统计,智力迟缓的发病率曲线与孤独症正好成相反的方向。由此可以看出,孤独症的发病率的异常增多更多是由于以前缺乏相关研究和诊断工具,而使得很多孤独症儿童被诊断为智力迟缓。

According to the data released by the United Stat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2014, one in 68 American children has autism, and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is about 1.5%. In China, one out of every 166 children has autism. It is conservatively estimated that there are more than one million autistic children in China now, and many potential patients have still not been identified.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number of autistics in China has surged. In 2012, Sun Yat-Sen University together with Guangzhou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took samples from 7500 children, ranging from two to six years old, in 21 public kindergartens in five districts and one county in the city of Guangzhou, and carried out an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fter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it turns out that the prevalence rate of autism in the average kindergartens in Guangzhou is 1/133, that is to say, there is nearly one autistic in one hundred kindergarten children. By far, it is the highest morbidity domestic investigation ever reported,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lated result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ome of them may be far more capable in some aspects than average person, such as painting, music, mechanical memory and so on, but most of them are of lower intelligence than average person. As a result, they are confronted with great difficulties in life, learning and employment. Only very few of them turn to the rehabilitation institutions for autism, but most children can only stay at home, accompanied by their parents. However, parents’ protection cannot be eternal, and the autistic children will one day face the problem of the shortage of the custody. When asked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ren in the future, almost every parent reveals helplessness and anxiousness, as the children's future is the parents’ worries that cannot be relieved forever. Under the huge economic and mental pressure, some parents even embark on the extreme road.

2014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每68名美国儿童中有1名孤独症患者,孤独症儿童比例约为1.5%。在中国,每166名儿童中就有一位孤独症儿童。据保守估计,中国现有孤独症儿童超过百万,并且仍有很多潜在患者未被识别。

近年来中国孤独症患者人数激增已是不争的事实。2012年,中山大学联合广州市残联抽取广州市5区1市21所公立幼儿园2到6岁儿童7500人开展了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经过科学系统的筛查和诊断后,结果显示广州市普通幼儿园孤独症患病率为1/133,即一百个幼儿园小孩中有将近一个是孤独症患者。这是迄今为止国内调查患病率最高的报道,与发达国家的相关调查结果相一致。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可能远超普通人,如绘画、音乐、机械记忆等,但大多数人智力较常人偏低,生活,学习、就业都面临巨大困难。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进入孤独症康复机构,大多数儿童只能在家,由父母陪伴。可家长的庇护不可能是永恒的,这些孤独症儿童终有一天会面临监护缺失的问题。当被问及孩子今后的发展时,几乎每一个家长都流露出了无奈与担忧,孩子的未来是父母们永远解不开的心结。在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下,甚至有家长走上极端的道路。

In June 2014, a tragedy that a father hacked his autistic son took place in Hong Kong. The 59-year-old man, surnamed Tsai, praised as a “good father” by the neighbors, had fostered his autistic and mentally disabled eldest son for 15 years. As a result of unemployment four months before the crime, Tsai thought himself will step into the sixty years of age and worried about that he and his son will both be a burden on his wife. Therefore, he wrote a suicide note, planning to commit suicide after hacking his eldest son, which claimed that “it is good for this family”. Late on June 27, Tsai murdered his eldest son while he was sleeping soundly, then cut his own throat to attempt suicide, and called the police by himself. However, the autistic son was finally confirmed dead for the severe injury and delayed treatment.

After such a thing happened, what many people do was censure. They accused the father righteously and seriously of his blunder as well as quoted and cited many articles of law to explain. Behind the noble, can anybody understand the sorrow behind the heavy burden, day after day and year after year? Can anybody understand the great pain and helplessness in the father’s heart in the face of aging and gradually losing the ability to take care of the disordered child? And how regretful and sad the passing of a young life is?

2014年6月,香港就发生了一起父亲砍死自闭症儿子的惨案。被街坊称赞是“好爸爸”的59岁蔡姓男子,抚育自闭兼智障的长子15载,由于案发前四个月蔡某失业,有感自己将踏入花甲之年,担心自己与儿子俱成妻子负累,遂写下遗书,计划砍死长子后自杀,称“对这个家会好的”。蔡某27日晚趁长子熟睡时行凶,继而刎颈寻死,但其后自行报警,自闭儿子最终伤重不治。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很多人做的是指责,义正言辞地指责这个父亲的错误,翻出若干的法律条文来说明。然而,在这高尚的背后,又有谁能理解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负后面的悲哀?又有谁能理解面对自己渐渐老去,逐渐失去照顾障碍孩子的能力,内心的巨大痛楚和无助呢?而一个年轻生命的消逝又是何其令人惋惜和伤心。

The stars and rain of an autistic child’s mother

一位孤独症儿童母亲的星星雨

Tsai in the news is not the only parent who has “extreme” thoughts. 25 years ago, a mother had considered suicide after killing her autistic child, but instead she opened an autism school. The school helps 3,000 children with autism every day despite no government aid. The mother’s name is Tian Huiping.

When after many visits to doctors and hospitals, Tian Huiping’s son was finally diagnosed with autism, the only advice she was given by the doctor was to have one more child in accordance with China’s “one-child” policy.

She has considered suicide. “I made a poison for me and my son,” she said. But when she saw her boy smiling up at her happily, she says she couldn’t do it. “I thought, I have no right to end his life, and I cannot kill myself and leave him.”

新闻中的蔡某不是唯一一个萌生“极端”念头的家长。25年前,一位妈妈曾考虑杀掉孤独症孩子后自杀,后来她开办了孤独症学校,尽管没有任何政府资助,该校每天在帮助着3000名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这位母亲的名字叫做田惠萍。

在经过多次去医院、看大夫之后,田惠萍的儿子最终被诊断为孤独症,医生给他的唯一意见是可以按照中国“独生子女”政策再要一个孩子。

她想到了自杀。“我为自己和儿子弄好了毒药,”但是当她看见儿子抬头幸福地对着她笑时,却无论如何下不了手,“我想,我没有权力结束他的生命,我也不能自杀然后离开他。”

At one of the many hospitals she went to for help, Tian came across a small brochure printed by the Taiwan Autism Association, explaining a few basic concepts on how to teach kids with autism. She read it over and over again. After getting home, she tried to work with her son, and it really worked. “It’s only a little bit, but I saw hope.”

It is such a little faint light that made her generate incredible firm determination -- the unshakeable strength a mother possesses to protect and help her own child. She rented space in a kindergarten and opened her own school at first, with just six autistic children. She slept on the floor in a store room to save money. Two months later, the kindergarten closed down. But the children had shown progress, even though the teaching was based on a few simple concepts in a few pages of a brochure.

Soon, the word was out. And more parents with autistic children came to Tian looking for help, all of them with the same fears. “If my son cannot go to school, what will happen with him? As a mother this is such a big worry.”

田惠萍去了很多医院寻求帮助,在其中一家她偶然接触到了台湾自闭症基金会印制的小册子,介绍了一些如何教育患有孤独症儿童的基本概念。她把这本小册子读了一遍又一遍。回家后用在自己儿子身上,结果确实奏效了。“只有一点点,但是我看到了希望。”

就是这一点点微弱的光,让她心中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坚定决心――一个母亲要保护和帮助自己孩子的不可动摇的坚强。她从一家幼儿园租了地方,开办了自己的学校,最开始只有6个孤独症儿童。为了节约钱,她就睡在储藏间的地板上。但两个月后,却因为没有盈利而被迫关门。但是孩子们已经表现出了进步,尽管她的教学依据的只是那本只有几页的小册子上的一些简单概念。

很快,这事儿就传了出去。更多的孤独症孩子家长来找田惠平帮助,所有的家长都带着同样的恐惧――“如果我的儿子不能上学,今后他怎么办?作为母亲,这个担心太大了。”

In 1993, Tian Huiping founded the Stars and Rain Education Institute for Autism. It is the first private education institution in China providing service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their families. At that time, the field of autistics’ special education was blank in China, and there were just three authoritative doctors nationwide who have diagnosed autism.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either school or medical institution, no one institution can provide services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to children with autism.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ian Huiping and her staff embarked on the difficult journey of exploration. They worked hard to develop an active and effective service mode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their families. By constantly seek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methods about autism, Stars and Rain developed a training mode that is in use now -- an educational method theoretically based on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 to modify behaviors.

1993年,田惠萍创办了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家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的民办教育机构,当时在中国针对孤独症的特殊教育领域是一片空白,全国仅仅有3名权威医生诊断过孤独症。在教育领域,无论是学校还是医疗机构,都没有一家机构能够给孤独症儿童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信息。

在这样的情境下,田惠萍和她的员工们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旅。他们努力于开发出一套针对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的积极有效的服务模式。通过不断的寻求孤独症的相关信息及其教育方法,“星星雨”开发出了目前正在使用的训练模式,即以应用行为分析法(ABA)为理论基础,通过行为矫正的教育方式。

Because resources are scarce, the focus at Stars and Rain is on teaching the parents how to educate their children. They first help parents to accept their child’s disability and teach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autism awareness. Programs are individualized for each child, with teachers working on verbal communication, managing tantrums and other early intervention methods.

Since 1993, the first group of ABA teachers trained by Stars and Rain has provided services for nearly 6000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their families. Stars and Rain has also developed a training mode for parents. Autistics’ parents from all over the country are given courses for two and a half months here, so that they can educate their own child with ABA. Only this mode is feasible in China, because when they turn back to their hometowns, similar services are not available for such families. Therefore, the parents have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train or educate their children.

因为资源很有限,“星星雨”把重点放在教育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首先帮助家长接受自己孩子的这项残疾,并教给他们正确认识孤独症的基本知识。对每个孩子都进行个人化的训练,教师主要进行语言交流、情绪管理以及其他早期干预。

“星星雨”培养出的第一批ABA(行为训练)教师,从1993年以来,已为近6000个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过服务。“星星雨”还开发出了一套家长训练模式,在这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孤独症患儿的家长们要接受2个半月的课程,以便他们能够用ABA教育自己孩子。在中国,只有这种模式是可行的,因为回到自己的家乡后,这样的家庭得不到类似的服务,因此这些家长必须自己承担起训练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Let the stars flash

the light of hope

让星星雨闪动希望之光

“In China, the antidote of autism is multifarious. Many methods that have been eliminated by foreign countries are abused and even hyped in China. There are little programs to help autistic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So far, China doesn’t even have a latest statistics for autism and a lot of efforts are only made by parents with autistic children.” A parent says so on an online forum for Chinese autism.

Currently, there are still many shortcomings in social assistance for autistic children in China. The first is insufficient early intervention that would affect the rehabilitation. The public lack adequate awareness of autism and most parts of China have not yet establish the work system for autistic children’s early screening,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 0-to-6-year-old is the best time for autistic children to recover. However, since the parents are lack of relevan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r some other reasons, some children have missed the best intervention period so as to affect the effect of later rehabilitation, which makes some high functioning autistic children that could have returned to mainstream society have to endure a lifetime of pain.

Stars and Rain just provides autistic children aged 3 to 6 with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 and preschool training guidance on the basis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 In the first two weeks of training, the school will observe every autistic student, assess their competency and preliminary set an individualized training program. In the following nine weeks, the parents will learn the techniques of ABA step by step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The techniques of ABA consist of ten units, which will be introduced in stages by the director of Stars and Rain every Friday. At this stage, the parents will have a test at the end of each week. They will train the children in practice in different ways, mainly including: language, cognition, elaboration, exercise, etc. In the last week, every students will be conducted a competency assessment and worked out a family training program. The parents who need continuing help can enter for the feedback classes.

“在中国,孤独症的矫正方法五花八门,很多被国外已经淘汰的方法在中国被滥用甚至大肆宣传。对于孤独症儿童及其家人的帮助还太少了。到目前为止中国连个最新的统计数据都没有。很多努力都是孤独症儿童的家长在做。”在一个中国孤独症网络论坛上,有家长如此发言。

在当前中国,对于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救助仍有许多不足。首当其冲的就是早期干预不足,影响康复效果。公众对孤独症的认识不够,中国大多数地区也尚未建立孤独症儿童早期筛查、诊断、干预的工作体系。0到6岁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最佳时间,但由于家长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等原因,导致一些儿童丧失了最佳干预期,影响后期康复效果,让一些原本可以回归到社会主流的高功能孩子,不得不痛苦终生。

“星星雨”正是为3到6岁的孤独症儿童提供以“行为训练”(ABA)个别化教育方案和学前训练指导。培训之初的2个星期,学校对每个孤独症学生进行观察与能力评估,并初步制定一份个别化训练方案。其后的9个星期则是家长在老师们的引导下,有步骤学习ABA技巧的阶段。ABA技巧由10个单元组成,每星期五“星星雨”所长把它分阶段介绍给大家。在这一阶段,每星期结束时会有一次家长考试。在实践中他们会从不同方面训练孩子,主要包括:语言、认知、精细、运动等。最后的1个星期,我们对每个学生进行一次能力测评并帮助制定一份家庭训练计划。对于那些认为需要继续帮助的家长们,他们可以报名参加反馈班。

There are 27 employees in Stars and Rain now, including ten ABA teachers, three maintenance trainers, all of whom have 3 to 19 years of working experience in Stars and Rain educating the autistic children, some majoring in preschool education, some majoring in child psychology and social work. They are given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Stars and Rain by the volunteers from Taiwa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o with the help their knowledge of speci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echniques of ABA constantly get mature.

As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NGO), Stars and Rain has been in line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of providing services with minimum charge standard, instead of taking the tuition fee for working capital. Support of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from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provides a great help for the services of Stars and Rain. In the 16 years from 1993 to 2008, Stars and Rain received about 7,091,472.52 Yuan funds, took use of the donations to help more than 5,000 families with autistic children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and provided them with the service of individualized theory. Since 1998, the school has started to send teachers to outside Beijing to provide long-distance training services for families with autistic 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there are about 100 institutions for autistic children in China now, most of which are NGOs, and they will send their teachers to Stars and Rain to study its treatment models.

“星星雨”目前有27名员工,其中有10名ABA教师,3名养护训练部老师,他们均有3―19年的在星星雨教育孤独症孩子的经验,他们有的来自幼教专业,也有来自儿童心理和社工专业。在“星星雨”他们受到了来自台湾、日本、美国等志愿者的专业培训,他们的特殊教育知识和ABA专业技巧在这些帮助中不断的成熟起来。

作为一个NGO,学校一直本着以最低收费标准提供服务,而不把学费当作运营资金的责任。来自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个人和组织的支持为“星星雨”的服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1993至2008这16年间,“星星雨”获得了大约7,091,472.52元的资金援助,并利用这笔善款帮助了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500多个孤独症儿童的家庭,给他们提供个别化理论服务。从1998年起学校就开始派教师到北京以外地区,为孤独症家庭提供异地培训服务。据统计,现在中国约有100所孤独症儿童学校,其中多数为非政府组织,他们会派老师前往“星星雨”学习其治疗模式。

Stars and Rain is now confronted with two great new challenges: families with autistic children are facing the difficulty of waiting in line for one year, and more and more parents hope that help and services will be provided unceasingly as the children grow up. Therefore, the school begins trying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children at the age of 7 to 12, at the same time also plans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teenagers (12-18 years old)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services. What is more, it will establish a nationwide industry network for autistic social services and give professional support to new agencies.

In order to make these autistic children integrate into the society equally and enjoy a normal life, Stars and Rain is striving toward the higher and further goal to make more and more “children of the stars” glitter in our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