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

第1篇: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儿童患者 心理特征 诊治建议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26-01

1 儿童患者心理特征

1.1 焦虑心理

儿童患者在受到威胁或者初到一个陌生环境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就体现为焦虑心理。焦虑心理的主要表现有:烦躁不安、出汗、呼吸困难、厌食、恶心等等,主要体征有:面色苍白、瞳孔扩大、血压升高、皮肤湿冷等等。另外,家属焦虑也是导致儿童焦虑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采用SAI和CCFNI量表来测定200名家属的焦虑及心理需求,患儿病情稳定的保证是家属的各项心理需求中最主要的,因此认为NICU患儿家属有焦虑的情绪和一定的心理需求,医护人员要有的放矢地满足这些需求,以此减轻家属的焦虑,随之减轻患儿的焦虑心理。

1.2 抑郁孤独心理

儿童患者离开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病房,看到的都是不熟悉的医生护士,暂时远离了同伴,没有热闹,没人一起玩耍,也没有亲人时刻在身边照顾和陪伴,他们就会体现出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孤独憔悴的消极情绪,具体表现为不爱说话、哭闹不止、对外界事物表现出漠不关心等等。在我国当今社会现状下,孤独心理已经很常见,据统计,我国10省市儿童孤独症患病率在0.28%~25.0%之间,福建省儿童孤独症患病率最低,安徽铜陵儿童孤独症患病率最高。

1.3 被动依赖心理

通常,病人的心理相对比较脆弱,儿童患者更甚,他们大多变得十分顺从、听话,希望以此获得父母更多的关心和呵护。他们的被动性和依赖性都很强,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只有被哄着、被捧在手心里才会觉得有安全感。

2儿童患者诊治建议

2.1对症下药

不论儿童患者得的是什么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症下药。医生必须认真诊断,找出病因,以最专业的医术解决疾病,这样才能让家属放心,家属和护士才能安心地去照顾儿童患者。

2.2心理护理措施

儿童患者的情绪波动对病情十分不利,情况严重的话会导致病情恶化,危及生命。所以,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也是患者得以康复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良好的心理护理作用很大,会使儿童患者的心理潜质得以发挥,使儿童患者的情绪变得较为稳定,患儿也会开始变得有信心,可以勇敢地面对病魔,会比较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据了解,对76例3~14岁地中海贫血儿童进行问卷,同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同样治疗,干预组另给予心理干预,干预前后观察两组遵医依从性、行为问题检出率等。结果,大多数地中海贫血儿童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障碍,经心理干预治疗,干预组在遵医依从性、行为问题检出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针对地中海贫血儿童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地贫儿童的生命质量。

2.2.1护士对儿童患者的护理

首先,护士与患儿可以通过交流使得双方的关系变得融洽,尽量满足儿童患者的心理需求,减轻他们抑郁、孤独的心理,让儿童患者能够保持良好、愉快的心理状态,使得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其次,在心理护理时,护士应该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注意护理的方式方法,态度要友好,要让患儿感到亲切,以消除患儿对护士的疏离感和对疾病及医院环境的恐惧感,使得患儿不排斥护士的护理,也让患儿逐渐主动接受医生的治疗。再者,心理护理的范围十分广泛,没有固定的模式,且患儿具有年龄小的特点,他们所处的年龄段不同,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不同,在病情发生变化时,也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护士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根据患儿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对于新生儿,主要从他们的感知反应来观察、了解病情或心理状态,护士应积极、认真找出患儿啼哭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护理,可多抚摸、拥抱患儿,动作要轻快,避免刺激患儿。对于婴幼儿,护士应态度和蔼、语言温和,不急不躁,有耐心地多关心体贴患儿,经常短时间搂抱患儿,哭闹时用手轻抚背部,或者顺着头发由头顶摸到前额,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不安感。对于学龄前患儿,护士应该多注意患儿的表情,并能够看懂他们的内心感受,给予及时的安慰。护士在与患儿交谈时,多使用易懂、简短的话语,多鼓励他们,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还可以以大哥哥大姐姐的姿态与他们一起玩耍,争取他们的信任和亲近感。对于学龄期及少年期患儿,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可以稍微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案给他们听,给予他们信心,与他们交流感兴趣的话题,调节沉闷的气氛,可以减少他们的恐惧感,带来轻松感。

2.2.2家属对儿童患者的护理

家属是儿童最亲近的人,家属的情绪变化会对儿童患者造成很大的直接影响。比如,父母的嘘寒问暖、对于病情的态度是否乐观等等,父母有笑脸,患儿会很受感染,心情也会变好。而父母对护士的不满可能导致患儿对护士的不满,出现不要某阿姨打针、不要某阿姨喂饭或说话等现象。同时,家属应按时来医院探视患儿,同时家属应与护士加强沟通,互相理解,融洽地相处,可以交流对儿童患者的护理心得,互相取经,争取更好地对儿童患者进行护理。相对于家长,儿科护士会更懂得儿童心理学,因此,护士应该主动争取家属的全力支持和配合,给他们分析必要的儿童心理学,让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患儿,双管齐下,会获得更好的心理护理效果。

如上所述是一些不错的诊治建议,但也要根据时刻变化的情况采取诊治措施,保证儿童患者得到最好的诊治。

参考文献:

[1] 许丽雅,吴军,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应引起重视[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2] 白晓芳,浅析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对疾病转归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年06期

[3] 王丽芳,齐兆建,儿童病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J],泰山卫生, 2004年02期

第2篇: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自闭症;行为;安全;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0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70-01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疾病。儿童自闭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刻板重复行为。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自闭症患儿无法集中注意力,很难理解语言和文字代表的含义,他们自身的需求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所以很多时候采取自虐、自残及攻击他人的过激行为来满足自己愿望。为了避免住院期间发生任何不良事件及意外,我们采取了以下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共收治自闭症患儿53名,男性42名,女性11名,年龄1.4-18岁,平均年龄7.9岁;有明显攻击倾向者4例;喜欢自残自虐者5例。根据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重度孤独症患者20名,轻-中度孤独症患者33名。

1.2 治疗方法 我科采用神经中枢调控治疗自闭症患者,静脉+鞘内注射44例,静脉+鞘内注射+脑室内注射9例,每位患者平均治疗3次。

2 行为护理

2.1 情感护理 自闭症儿童在陌生的环境中,对原有的异常行为会表现地更加明显,他们拒绝他人的肢体接触、语言安慰,排斥原有生活环境里的人,所以我们在患者入院时,科室就会安排一名管床护士作为他(她)的“爱心姐姐”,要求该护士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患者相处,以帮助患者能够早日接受除家长及老师以外的陌生人,为下一步的诊疗活动打下基础。

2.2 加强安全意识培养 自闭症儿童由于三大障碍及行为异常,很多家庭在患者入院前都会将患者单独放置在一个房间,很大程度上约束了他们的自由,故而患者在入院后,家属会疏于对患者的行为安全管理。为避免患者走失,我们与家属做好沟通,希望家属24h留守陪护患者;科室加强对安全出口、病房大门的监管,日间执行床边工作制,晚夜间加强巡视。

2.3 有效地身份识别 很多自闭症患者都有语言交流障碍,并且通常对自己身边的事物形成了强烈的刻板行为,如固定穿着某一件衣服,摆弄某件物品等,所以让自闭症患者着病号服、戴手腕带的行为是他们非常抗拒的,为了保证诊疗安全,我们除了加强核对床号、姓名,通常还在患者床头张贴患者近期生活照片,及与家属共同进行身份确认。

2.4 创建安全病室环境 自闭症患者有时候他们会有自虐和攻击他人的过激行为,破坏性极大,但是这种行为的背后,可能只是因为恐惧、不安或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我们首先将病室环境进行改造,把窗户安装了隐形护栏,既满足了病室通风要求,又杜绝了患者发生越窗坠楼事件;另外,患者一般都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例如转圈、双手舞动、来回奔走等。为了避免患者在活动中受伤,我们尽可能为患者提供较宽敞的病房环境,尽量安排单人房间居住,将一切对患者的安全存在隐患的物品全部搬离病房,如饮水设备、床旁餐板等,以防止患者情绪激动时发生自虐、自残及伤人行为。

2.5 治疗时的安全护理 自闭症儿童有较强的排他性,尤其是对于医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表现出强烈的抗拒,所以我们在进行护理操作前,都要先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先与患者沟通、互动,取得其配合与信任后才进行操作;但是对于一些年龄较大,脾气暴躁,攻击性较强的患者,我们通常需要多名医护人员与家属共同协助,给予必要的约束,才能保证患者的治疗顺利完成。在约束前,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取得理解与配合;给予约束后护士要定时巡视并评估约束部位皮肤的情况,防止发生管道滑脱、非计划性拔管、皮肤损害等不良事件。

2.6 饮食安全护理宣教 自闭症患者在饮食上有强烈的偏好,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且伴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当个人的愿望未被理解、满足时,会突然抓起食品往嘴里塞,所以指导家属切忌将整块、坚硬、粘稠、不易下咽的食品放置在患儿不易于拿取的地方防止发生呛咳、误吸等意外事件。

3 结 果

53名自闭症患儿平均住院65天,在住院期间,我们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需要,进行了行为安全护理,既满足患者家属的治疗需求,顺利完成患者的治疗计划,又避免了许多意外及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了安全、有序的诊疗环境。

第3篇: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

儿童孤独症作为一种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006年第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将儿童孤独症纳入精神残疾范畴。为及时发现、规范诊断儿童孤独症,为其治疗和康复赢得时间,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制定了《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并在全国征求了部分医学专家的意见,以使医务人员掌握科学、规范的诊断方法和康复治疗原则,并能指导相关康复机构、学校和家庭对患儿进行正确干预,改善患儿预后,促进患儿康复。

概述

概念 儿童孤独症也称儿童自闭症,是一类起病于3岁前,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发育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之一。

广泛性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Rett氏综合征、童年瓦解、非典型孤独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国际上有将儿童孤独症、Asperge氏综合征和非典型孤独症统称为孤独谱系障碍的趋向,其诊疗和康复原则基本相同。

流行病学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日益常见的心理发育障碍性疾病。第2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6岁精神残疾(含多重)儿童占0~6岁儿童总数的1.10‰,约11.1万人,其中孤独症导致的精神残疾儿童占到36.9%,约4.1万人。儿童孤独症以男孩多见,其患病率与种族、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

病因儿童孤独症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理发育,是带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在特定环境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疾病。遗传因素是儿童孤独症的主要病因。环境因素,特别是在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接触的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发病可能性增加。

临床表现

儿童孤独症起病于3岁前,其中约2/3的患儿出生后逐渐起病,约1/3的患儿经1~2年的正常发育后发生退行性起病。

儿童孤独症症状复杂,但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核心症状。

社会交往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质的缺陷,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及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体表现随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与同龄儿童的交往障碍最为突出。

婴儿期 患儿回避目光接触,对他人的呼唤及逗弄缺少兴趣和反应,没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势或抱起时身体僵硬、不愿与人贴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简单动作。

幼儿期 患儿仍然回避目光接触,呼之常常不理,对主要抚养者常不产生依恋,对陌生人缺少应有的恐惧,缺乏与同龄儿童交往和玩耍的兴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问题。患儿不会通过目光和声音引起他人对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会与他人分享快乐,不会寻求安慰,不会对他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关心,常常不会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戏。

学龄期 随着年龄增长和病情的改善,患儿对父母、同胞可能变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他人主动交往的兴趣和行为。虽然部分患儿愿意与人交往,但交往方式和技巧依然存在问题。他们常常自娱自乐,独来独往,我行我素,不理解也很难学会和遵循一般的社会规则。

成年期 患者仍然缺乏社会交往的兴趣和技能,虽然部分患者渴望结交朋友,对异性也可能产生兴趣,但是因为对社交情景缺乏应有的理解,对他人的兴趣、情感等缺乏适当的反应,难以理解幽默和隐喻等,较难建立友谊、恋爱和婚姻关系。

交流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在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方面均存在障碍,其中以言语交流障碍最为突出,通常是患儿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言语交流障碍

言语发育迟缓或缺如。患儿说话常常较晚,会说话后言语进步也很慢。起病较晚的患儿可有相对正常的言语发育阶段,但起病后言语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部分患儿终生无言语。

言语理解能力受损。患儿言语理解能力不同程度受损,病情轻者也多无法理解幽默、成语、隐喻等。

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对于有言语的患儿,其言语形式和内容常存在明显异常。患儿常存在即刻模仿言语,即重复说他人先前说过的话;延迟模仿言语,即重复说既往听到的言语或广告语;刻板重复言语,即反复重复一些词句、述说一件事情或询问一个问题。患儿可能用特殊、固定的言语形式与他人交流,并存在答非所问、语句缺乏联系、语法结构错误、人称代词分辨不清等表现。

语调、语速、节律、重音等异常。患儿语调常比较平淡,缺少抑扬顿挫,不能运用语调、语气的变化来辅助交流,常存在语速和节律的问题。

言语运用能力受损。患儿言语组织和运用能力明显受损。患儿主动言语少,多不会用已经学到的言语表达愿望或描述事件,不会主动提出话题、维持话题,或仅靠其感兴趣的刻板言语进行交流,反复诉说同一件事或纠缠于同一话题。部分患儿会用特定的自创短语来表达固定的含义。

非言语交流障碍 儿童孤独症患儿常拉着别人的手伸向他想要的物品,但是其他用于沟通和交流的表情、动作及姿势却很少。他们多不会用点头、摇头以及手势、动作表达想法,与人交往时表情常缺少变化。

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儿童孤独症患儿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规的方式应付日常生活。具体表现如下。

兴趣范围狭窄 患儿兴趣较少,感兴趣的事物常与众不同。患儿通常对玩具、动画片等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不感兴趣,却迷恋于看电视广告、天气预报、旋转物品、排列物品或听某段音乐、某种单调重复的声音等。部分患儿可专注于文字、数字、日期、时间表的推算、地图、绘画、乐器演奏等,并可表现出独特的能力。

行为方式刻板重复 患儿常坚持用同一种方式做事,拒绝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的变化。如果日常生活规律或环境发生改变,患儿会烦躁不安。患儿会反复用同一种方式玩玩具,反复画一幅画或写几个字,坚持走一条固定路线,坚持把物品放在固定位置,拒绝换其他衣服或只吃少数几种食物等。

对非生命物体的特殊依恋 患儿对人或动物通常缺乏兴趣,但对一些非生命物品可能产生强烈依恋,如瓶、盒、绳等都有可能让患儿爱不释手,随时携带。如果被拿走,则会烦躁哭闹、焦虑不安。

刻板重复的怪异行为 患儿常会出现刻板重复、怪异的动作,如重复蹦跳、拍手、将手放在眼前扑动和凝视、用脚尖走路等,还可能对物体的一些非主要、无功能特性(气味、质感)产生特殊兴趣和行为,如反复闻物品或摸光滑的表面等。

其他表现 除以上核心症状外,儿童孤独症患儿还常存在自笑、情绪不稳定、冲动攻击、自伤等行为。认知发展多不平衡,音乐、机械记忆(尤其文字记忆)、计算能力相对较好甚至超常。多数患儿在8岁前存在睡眠障碍,约75%伴有精神发育迟滞,64%存在注意障碍,36%~48%存在过度活动,6.5%~8.1%伴有抽动秽语综合征,4%~42%伴有癫痫,2.9%伴有脑瘫,4.6%存在感觉系统的损害,17.3%存在巨头症。以上症状和伴随疾病使患儿病情复杂,增加了确诊的难度,并需要更多的治疗和干预。

诊断

儿童孤独症主要通过询问病史、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心理评估和其他辅助检查,并依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询问病史 首先要详细了解患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运动、言语、认知能力等的发育。然后针对发育落后的领域和让家长感到异常的行为进行询问,注意异常行为出现的年龄、持续时间、频率及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同时,也要收集孕产史、家族史、既往疾病史和就诊史等资料。问诊要点如下。

目前孩子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何时开始的?

言语发育史:何时对叫他/她名字有反应?何时开始呀呀学语,如发单音“dada,mama”何时能听懂简单的指令?何时能讲词组?何时能讲句子?有无言语功能的倒退?有无语音语调上的异常?

言语交流能力:是否会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是否会与他人主动交流?交流是否存在困难?有无自言自语、重复模仿性言语?有无叽叽咕咕等无意义的发音?

非言语交流能力:是否会用手势、姿势表达自己的需要?何时会用手指指物品、图片?是否有用非言语交流替代言语交流的倾向?面部表情是否与同龄儿童一样丰富?

社会交往能力:何时能区分亲人和陌生人?何时开始怕生?对主要抚养人是否产生依恋?何时会用手指点东西以引起他人关注?是否对呼唤有反应?是否回避与人目光对视?会不会玩过家家等想象性游戏?能不能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及如何与小朋友玩?会不会安慰别人或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

认知能力:有无认知能力的倒退?有无超常的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如何?有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倒退?

兴趣行为:游戏能力如何?是否与年龄相当?是否有特殊的兴趣或怪癖?是否有活动过多或过少?有无重复怪异的手动作或身体动作?有无反复旋转物体?有无对某种物品的特殊依恋?

运动能力:何时能抬头、独坐、爬、走路?运动协调性如何?有无运动技能的退化或共济失调?

家族史:父母或其他亲属中有无性格怪僻、冷淡、刻板、敏感、焦虑、固执、缺乏言语交流、社会交往障碍或言语发育障碍者?有无精神疾病史?

其他:家庭养育环境如何?是否有过重大心理创伤或惊吓?是否上学或幼儿园?在校适应情况?是否有过严重躯体疾病?是否有因躯体疾病导致营养不良、住院或与亲人分离的经历?有无癫痫发作?有无使用特殊药物?是否偏食?睡眠如何?

精神检查 主要采用观察法,有言语能力的患儿应结合交谈。检查要点如下。

患儿对陌生环境、陌生人和父母离开时是什么反应?

患儿的言语理解及表达的发育水平是否与年龄相当?有无刻板重复言语、即时或延迟模仿性言语以及自我刺激式言语?是否能围绕一个话题进行交谈以及遵从指令情况?

患儿是否回避与人目光对视?是否会利用手势动作、点摇头或其他动作、姿势及面部表情进行交流?

患儿是否有同情心?如父母或检查者假装受伤痛苦时患儿是否有反应?是什么反应?

患儿是否对玩具及周围物品感兴趣?玩具使用的方式以及游戏能力如何?

患儿是否有刻板动作、强迫性、仪式以及自伤行为?

患儿智能发育的水平是否与年龄相当?是否有相对较好或特殊的能力?

体格检查 主要是躯体发育情况,如头围、面部特征、身高、体重、有无先天畸形、视听觉有无障碍、神经系统是否有阳性体征等。

心理评估

常用筛查量表 ①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共57个项目,每个项目4级评分,总分≥31分提示存在可疑孤独症样症状,总分≥67分提示存在孤独症样症状,适用于8个月~28岁的人群。②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ABS):共14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2级或3级评分。2级评分总分≥7分或3级评分总分≥14分,提示存在可疑孤独症问题。该量表针对2~15岁的人群,适用于儿保门诊、幼儿园、学校等对儿童进行快速筛查。

当上述筛查量表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将儿童转介到专业机构进一步确诊。

常用诊断量表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是常用的诊断工具。该量表共15个项目,每个项目4级评分。总分2岁的人群。此外,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和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版是目前国外广泛使用的诊断量表,我国尚未正式引进和修订。在使用筛查量表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诊断量表的评定结果也仅作为儿童孤独症诊断的参考依据,不能替代临床医师综合病史、精神检查并依据诊断标准作出的诊断。

发育评估及智力测验量表 可用于发育评估的量表有丹佛发育筛查测验、盖泽尔发展诊断量表、波特奇早期发育核查表和心理教育量表。

常用的智力测验量表有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内智力量表、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瑞文渐进模型测验等。

辅助检查 可根据临床表现有针对性地选择实验室检查,包括电生理检查(如脑电图、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磁共振)、遗传学检查(如染色体核型分析、脆性X染色体检查)、代谢病筛查等。

诊断标准 参照ICD-10中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

1.

2.具有以下①~③项下≥6种症状,且其中①项下≥2种,②~③2项下各≥1种。

①在下列至少2个方面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实质性异常 不能恰当地应用眼对眼注视、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来调节社会交往;(尽管有充分的机会)不能发展与其智龄相适应的同伴关系,用来共同分享兴趣、活动与情感;缺乏社会性情感的相互交流,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偏颇或有缺损;或不能依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行为;或社交、情感与交往行为的整合能力弱;不能自发地寻求与他人分享欢乐、兴趣或成就(如不向旁人显示、表达或指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②交流能力有实质性异常 表现在下列至少1个方面。

口语发育延迟或缺如,不伴有以手势或模仿等替代形式补偿沟通的企图(此前常没有呀呀学语的沟通)。

在对方对交谈具有应答性反应的情况下,相对地不能主动与人交谈或使交谈持续下去(在任何语言技能水平上都可以发生)。

刻板和重复地使用语言,或别出心裁地使用某些词句。

缺乏各种自发的假扮性游戏,或(幼年时)不能进行社会模仿性游戏。

③局限、重复、刻板的兴趣、活动和行为模式,表现在下列至少1个方面 专注于1种或多种刻板、局限的兴趣之中,感兴趣的内容异常或患儿对它异常地关注;或者尽管内容或患儿关注的形式无异常,但其关注的强度和局限性仍然异常;强迫性地明显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刻板与重复的怪异动作,如拍打、揉搓手或手指,或涉及全身的复杂运动;迷恋物体的一部分或玩具的没有功能的性质。

3.临床表现不能归因于以下情况:其他类型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特定性感受性语言发育障碍及继发的社会情感问题;反应性依恋障碍或脱抑制性依恋障碍;伴绪/行为障碍的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和Rett综合征。

鉴别诊断

Asperger综合征 Asperger综合征以社会交往障碍和兴趣、活动局限、刻板和重复为主要临床表现,言语和智能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和儿童孤独症患儿相比,Asperger综合征患儿突出表现为社交技能的缺乏,言语交流常常围绕其感兴趣的话题并过度书面化,对某些学科或知识可能有强烈兴趣,动作笨拙,运动技能发育落后。

非典型孤独症 发病年龄>3岁或不同时具备临床表现中的3个核心症状,只具备其中2个核心症状时诊断为非典型孤独症。非典型孤独症可见于极重度智能低下的患儿、智商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儿,也可见于儿童孤独症患儿到学龄期时部分症状改善或消失,不再完全符合儿童孤独症诊断者。

Rett综合征 Rett综合征几乎仅见于女孩,患儿早期发育正常,6~24个月时起病,表现出言语、智能、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显著倒退和手运动功能丧失等神经系统症状。以下几点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①患儿无主动往,对他人呼唤等无反应,但可保持“社交性微笑”,即微笑地注视或凝视他人;②手部刻板动作,这是该障碍的特征性表现,可表现为“洗手”、“搓手”等刻板动作;③随着病情发展,患儿手部抓握功能逐渐丧失;④过度换气;⑤躯干共济运动失调。

童年瓦解 又称Heller综合征、婴儿痴呆。患儿2岁以前发育完全正常,起病后已有技能迅速丧失,并出现和儿童孤独症相似的交往、交流障碍及刻板、重复的动作行为。该障碍与正常发育一段时期后才起病的儿童孤独症较难鉴别。主要鉴别点在于Heller综合征患儿起病后所有已有的技能全面倒退和丧失,难以恢复。

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 该障碍主要表现为言语理解或表达能力显著低于应有水平。患儿非言语交流无明显障碍,社会交往良好,无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患儿的主要表现是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差,但仍然保留与其智能相当的交流能力,没有孤独症特征性的社会交往和言语交流损害,同时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也不如孤独症患儿突出。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少年期,极少数起病于学龄前期,无3岁前起病的报道,这与儿童孤独症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不同。该症部分临床表现与儿童孤独症类似,如孤僻离群、自语自笑、情感淡漠等,还存在幻觉、病理性幻想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该症患儿可能言语减少,甚至缄默,但言语功能未受到实质性损害,随着疾病缓解,言语功能可逐渐恢复。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儿童孤独症,部分患儿经过药物治疗后可以达到完全康复的水平。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活动过度、注意缺陷和冲动行为,但智能正常。孤独症患儿,特别是智力正常的孤独症患儿也常有注意力不集中、活动多等行为表现,容易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儿混淆。鉴别要点在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没有社会交往能力质的损害、刻板行为以及兴趣狭窄。

其他 需要与儿童孤独症鉴别的疾病还有严重的学习障碍、选择性缄默症和强迫症等。

教育干预

儿童孤独症的治疗以教育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教育干预的目的在于改善核心症状,同时促进智力发展,培养生活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减轻残疾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力争使部分患儿在成年后具有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干预原则

早期长程 应当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长期治疗,强调每日干预。对于可疑的患儿也应当及时进行教育干预。

科学系统 应当使用明确有效的方法对患儿进行系统的教育干预,既包括针对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干预训练,也包括促进患儿身体发育、防治疾病、减少滋扰行为、提高智能、促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个体训练 针对儿童孤独症患儿在症状、智力、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在评估的基础上开展有计划的个体训练。对于重度儿童孤独症患儿,早期训练时的师生比例应当为1:1。小组训练时也应当根据患儿发育水平和行为特征进行分组。

家庭参与 应当给予患儿家庭全方位的支持和教育,提高家庭参与程度,帮助家庭评估教育干预的适当性和可行性,并指导家庭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心态、环境和社会支持均会影响患儿的预后。父母要接受事实,妥善处理患儿教育干预与生活、工作的关系。

干预方法

行为分析疗法(ABA) 原理与目的:ABA采用行为主义原理,以正性强化、负性强化、区分强化、消退、分化训练、泛化训练、惩罚等技术为主,矫正孤独症患儿的各类异常行为,同时促进患儿各项能力的发展。

经典ABA的核心是行为回合训练法(DTT),其特点是具体和实用,主要步骤包括训练者发出指令、患儿反应、训练者对反应作出应答和停顿,目前仍在使用。现代ABA在经典ABA的基础上融合其他技术,更强调情感与人际发展,根据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方法。

用于促进儿童孤独症患儿能力发展、帮助患儿学习新技能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对患儿行为和能力进行评估,对目标行为进行分析。

分解任务并逐步强化训练,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进行某项分解任务的训练。

患儿每完成一个分解任务都必须给予奖励(正性强化),奖励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头、身体姿势的表扬,奖励随着患儿的进步逐渐隐退。

运用提示和渐隐技术,根据患儿的能力给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帮助,随着患儿对所学内容的熟练再逐渐减少提示和帮助。

两个任务训练间需要短暂的休息。

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患儿治疗教育课程(TEACCH) 儿童孤独症患儿存在广泛的发育障碍,但视觉方面存在一定优势。应当充分利用患儿的视觉优势安排教育环境和训练程序,增进患儿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服从,以全面改善患儿在语言、交流、感知觉及运动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步骤:①根据不同训练内容安排训练场地,要强调视觉提示,即训练场所的特别布置,玩具及其他物品的特别摆放。②建立训练程序表,注重训练的程序化。③确定训练内容,包括儿童模仿、粗细运动、知觉、认知、手眼协调、语言理解和表达、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绪、情感等。④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充分运用语言、身体姿势、提示、标签、图表、文字等各种方法增进患儿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运用行为强化原理和其他行为矫正技术帮助患儿克服异常行为,增加良好行为。该课程适合在医院、康复训练机构开展,也适合在家庭中进行。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RDI是人际关系训练的代表。其他方法还有地板时光、图片交换交流系统、共同注意训练等。

原理:目前认为共同注意缺陷和心理理论缺陷是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缺陷。共同注意缺陷是指患儿自婴儿时期开始不能如正常婴儿一样形成与养育者同时注意某事物的能力。心理理论缺陷主要指患儿缺乏对他人心理的推测能力,表现为缺乏目光接触、不能形成共同注意、不能分辨别人的面部表情等,因此患儿无社会参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觉和经验,无法与亲人建立感情和友谊。RDI通过人际关系训练,改善患儿的共同注意能力,加深患儿对他人心理的理解,提高患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步骤:①评估确定患儿人际关系发展水平。②根据结果,依照正常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和次序,依次逐渐开展目光注视-社会参照-互动-协调-情感经验分享-享受友情等能力训练。③开展循序渐进的、多样化的训练游戏活动项目。活动多由父母或训练老师主导,内容包括各种互动游戏,例如目光对视、表情辨别、捉迷藏、“两人三腿”、抛接球等。训练者在训练中表情丰富夸张但不失真实,语调抑扬顿挫。

其他干预方法 地板时光训练也将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与RDI不同的是,地板时光训练是以患儿的活动和兴趣决定训练的内容。训练中,训练者在配合患儿活动的同时,不断制造变化、惊喜和困难,引导患儿在自由愉快的时光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活动分布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时段。应当充分考虑时间、经济等因素,慎重选择感觉统合治疗、听觉统合治疗等辅助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目前尚缺乏针对儿童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药物治疗为辅的对症治疗措施。

基本原则

权衡发育原则 0~6岁患儿以康复训练为主,不推荐使用药物。若行为问题突出且其他干预措施无效时,可以在严格把握适应证或目标症状的前提下谨慎使用药物。>6岁患儿可根据目标症状,或者合并症影响患儿生活或康复训练的程度适当选择药物。

平衡药物不良反应与疗效的原则药物治疗对于儿童孤独症只是对症、暂时、辅助的措施,因此是否选择药物治疗应当在充分考量副作用的基础上慎重决定。

知情同意原则 儿童孤独症患儿使用药物前必须向其监护人说明可能的效果和风险,在充分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使用药物。

单一、对症用药原则 作为辅助措施,仅当某些症状突出(如严重的刻板重复、攻击、自伤、破坏等行为,严重情绪睡眠问题以及极端多动等)时,才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应当根据药物的类别、适应证、安全性与疗效等因素选择药物,尽可能单一用药。

逐渐增加剂量原则 根据儿童孤独症患儿的年龄、体重、身体健康状况等个体差异决定起始剂量,视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逐日或逐周递增剂量,直到控制目标症状。药物剂量不得超过药物说明书推荐的剂量。

各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 主要包括震颤、手抖、肌肉强直等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以及体重增加、催乳素升高等神经内分泌不良反应,对部分患儿有镇静作用。偶见口干、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抗抑郁药 包括肠胃道不适、厌食、恶心、腹泻、头痛、焦虑、神经质、失眠、倦怠、流汗、颤抖、目眩或头重脚轻。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或禁用。

多动、注意缺陷治疗药物 包括上腹部不适、恶心、乏力、心慌及血压升高等。

中医药治疗 近年来有运用针灸、汤剂等中医方法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个案报告,但疗效有待验证。

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诊断和干预的时间 早期诊断并在发育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一般

早期言语交流能力 早期言语交流能力与儿童孤独症预后密切相关,早期(

第4篇: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

残疾妇女儿童工作的发展,是全区妇女儿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妇联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区妇联联合区残联深入开展调研,掌握全区残疾人现状。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大力实施妇女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强化政府行为,发挥组织、协调、领导、督促作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实现残疾妇女儿童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积极消除贫困,体现“男女平等、儿童优先”的原则。

区妇联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妇女儿童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积极协调和配合司法等部门开展残疾妇女儿童法律援助工作,免费为贫困残疾妇女儿童提供法律援助。加大妇女法、劳动法、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力度,教育引导大家不得歧视残疾人,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近两年妇联拓宽残疾妇女就业领域,使残疾妇女享有充分的就业权利。联合劳动、科技、农业等部门组织残疾人参加种养殖、电脑、柳编等实用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了残疾妇女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做好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项目免费服务工作。我区以实现“有康复训练需求的残疾儿童康复服务全覆盖”为目标,按照省文件要求,做好0-6岁残疾儿童以及7-14岁肢体(脑瘫)、孤独症残疾儿童的筛查、评估、系统录入工作,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儿童转介到定点康复机构进行免费康复训练。近两年,我区共完成518名0-6岁残疾儿童基本康复项目年度免费服务任务。我们还在全省率先开展7-14岁脑瘫、孤独症残疾儿童康复训练项目,在我区残疾人康复医院和启蕊儿童康复中心进行试点,全年共完成56名脑瘫儿童和17名孤独症儿童的试点训练任务。

我区残疾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大部分听力和智力残疾儿童就读于区特殊教育学校,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我们按照立足基层,面向社会,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切实抓好宣传发动工作。在宣传形式上坚持多层面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长期宣传与阶段性宣传相结合、创造声势与专题宣传相结合;在宣传主体上坚持面向社会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性别意识;面向广大妇女儿童宣传,提高其参与意识。主要在助残日、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使广大残疾人了解新规划,促进新规划实施。

全区残疾人妇女儿童工作正进入稳步发展的轨道,两个规划的监测评估工作积极、主动、扎实。尽管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残联妇女工作及保障残疾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残疾妇女生活还比较贫困、残疾儿童受教育程度还很低,侵害残疾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特殊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下一步,我会将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以解决残疾妇女儿童的基本需求为重点,紧紧围绕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开创“十三五”工作新局面,加大残疾妇女儿童工作力度,使残疾妇女儿童能享受到应有的优惠政策。

一是做好本会女职工政策宣传,学习《婚姻法》、《妇女儿童保护法》,宣传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鼓励女职工积极参加妇联组织的各项专题教育活动,激励她们爱岗敬业,创一流业绩,争创“巾帼文明示范岗”。

二是进一步加大就业扶持力度。组织有身体条件的残疾妇女进行就业培训。通过实施“千企万岗”助残就业招聘计划,提高残疾妇女就业率,帮助她们解决就

业难题。三是加大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力度,维护好残疾妇女儿童 的合法权益。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做好贫困残疾妇女帮扶工作。

四是通过实施民生工程,确保残疾妇女享受到相关政策。

第5篇: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儿童;心理问题;心理护理

    现将我院收治的46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住院期间表现出的几种心理问题,及对这些心理问题给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0~2006年住院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儿46例,其中6~12岁学龄期患儿38例,他们在住院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悲观抑郁、害怕孤独、自卑依赖等心理问题。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儿心理障碍,使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2护理

    肾病综合征患儿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外,科学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这些患儿在住院治疗期间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和学习,置身于一个陌生环境,每天接触病友和医护人员,加上治疗过程中带来的痛苦和身体上的变化,使他们逐渐变得冷漠、孤独、恐惧,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些患儿医护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使他们懂得疾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治疗,身体会很快康复,并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以下是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住院期间容易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

    2.1恐惧和悲观心理

    本组肾病综合征患儿多数为学龄期儿童,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由于生病住进了医院这个具有特殊环境的地方,尤其是每天看到穿着白大衣的医护人员和痛苦而陌生的病友,一些胆小的患儿特别害怕打针吃药,见到医护人员就感到紧张,担心自己的病情严重,甚至会死亡,表现出急躁不安、胆怯、悲观、郁郁寡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患儿这种不良情绪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像慈母一样去关心和安慰他们,向他们说明本病是不可怕的,只要配合治疗是能够治愈的,使他们逐渐熟悉和习惯新的环境。对于胆怯的患儿给他们介绍一些痊愈病友的治疗好转经过,消除其恐惧心理。对心理承受压力较低的患儿,就患儿的某些异常检查结果和可能的不良后果,向家长解释时应注意回避患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1]。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应相互配合,共同关爱他们,使他们感到周围的人都在关心他们,从而不再感到恐惧和悲观,增强信心、勇敢面对疾病,积极接受治疗。了解造成患儿恐惧的心理因素,就可以施用科学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轻患儿对医疗和疾病的恐惧。

    2.2饮食习惯的改变

    儿童时期对很多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健康的孩子不必严格控制,但对肾病综合征患儿来说,饮食在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不正确的饮食会加重病情。患病初期身体高度水肿,大量蛋白从尿中排出,体内发生蛋白质不足现象,故应从饮食中给以补充,同时控制盐的摄入量,因此要给予高蛋白低盐饮食,如肉、蛋、鱼、豆制品等,食盐量每日不能超过2g[2]。有一些偏食或平时饮食习惯偏咸的患儿难以接受,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娇惯下特别任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向患儿和家长耐心解释,说明过量盐饮食的危害,如果继续大量食用有盐饮食会影响对疾病的治疗,病情难以好转,应等水肿消退后,再逐渐进有盐食物,同时鼓励患儿食用高蛋白饮食,让患儿知道蛋白质是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非常重要的。要配合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调节食物的色香味和种类,尽量适合患儿的口味,增进患儿的食欲,使治疗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2.3自卑和孤独心理

    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需长期服用,但长期服用会产生一系列明显的副作用,如向心性肥胖,满月面,水牛背等,由于体形出现了变化,加之其他同龄人的嘲笑,特别是一些爱美的女孩子会远离人群,产生自卑和孤独心理,情绪低落,任何不当的语言和语气都可能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对患儿产生消极影响,不愿接受激素治疗,然而,激素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如中途停药,治疗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使病情不断反复。医护人员如果遇到自卑心理较强的肾病综合征患儿,要满腔热情地关爱他们,不能有丝毫的冷漠,语言亲切,要明确地告诉患儿激素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用药过程中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要看到经过治疗自己的病在一步一步地好转,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随着病情的好转,停药后,激素副作用引发的不良体征会慢慢消除,和健康儿童一样。从心理上解除患儿的自卑感和孤独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完成治疗方案。

    2.4担心影响学习

    由于本组患儿多为学龄期儿童,长期反复住院治疗,不能正常上学,非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影响今后学业和发展前程,这种担心加重了患儿的心理负担,表现出抑郁、沉默、焦虑、烦躁、发脾气,不安心住院治疗,产生急于出院的想法。为了避免和减轻患儿的忧虑,医护人员必须善于观察分析,掌握患儿的心理变化和要求,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和疏导,用细心的护理关爱影响他们的情绪,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与家长配合组织患儿学习,也可请老师和同学到医院为患儿补习功课、辅导作业,这样可以满足患儿学习的需要,使患儿安心住院治疗,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2.5恢复期心理指导

    此期患儿的症状基本消失,部分患儿和家长以为疾病彻底治愈,可以尽情地玩耍,饮食不受约束,不再注意周围的环境,精神上完全放松,甚至把维持量的激素也忘记服用。然而恢复期患儿虽然症状基本消失,但是由于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而感染和停用激素可使病情加重或复发。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做好恢复期和出院指导,讲清有关注意事项,包括饮食,激素减量原则,懂得一般消毒方法及卫生知识,注意休息,适当活动,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定期进行尿液复查[3]。

第6篇: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疾病[1]。近年来,白血病的发病率一直高居不下,对儿童的生命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白血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病情重、变化快及预后不良等因素,患者大多表现为焦虑、恐惧、抑郁、绝望等负面情绪,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因此适当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本病的缓解率、长期生存率已得到明显提高,但用药后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儿童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儿童白血病人是一个特殊的患者群体,在心理护理中应针对其特点采取具体的护理措施。本文拟在分析儿童白血病患者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护理措施,以求教于学界。

1儿童病人的心理特征

患者的心理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因此应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对病情的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收集资料的方式,这样才能保证资料的客观、准确、全面,才能有助于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3]。儿童病人最重要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注意力转移较快,对疾病缺乏深刻认识。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患儿的活动自由,从而影响儿童的情绪,使他们哭闹、烦恼、不安甚至忧郁等。如果长时间住院治疗,还容易引发孤独、恐惧等心理。一般说来儿童病后常有以下心理反应:首先是惶恐不安。一般而言,儿童对疾病和住院缺乏认识,毫无思想准备。一旦离开亲人和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后,一切都很新鲜,感到好奇而又莫名其妙。初次到医院的小孩,面对陌生的戴大口罩的护士阿姨、来来往往的人、穿白大褂的医生,常常会被吓得大哭。而亮闪闪的针头、苦苦的药水等更会使他们感到紧张、不安。年龄稍大的儿童会有一些医疗常识,心智稍微成熟,对于打针吃药已不再恐惧,但往往会担心自己的病情。其次,出现反抗也是儿童病人常见的特征。有的儿童为抗拒吃药打针和住院治疗,会大哭大闹,不配合治疗,有的会乘人不备而逃跑,有的甚至对父母强迫自己住院治疗感到怨恨,拒绝与医生护士合作,对父母的探视也不表示亲近。

2儿童白血病人的护理体会

2.1根据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这里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把儿童分为3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期。婴儿期的儿童是建立母子感情的关键时期,母爱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时的儿童需要人身体的接触和抚摸,父母在小儿患病期间陪伴在旁边能极大地消除患儿的恐惧感和孤独感。幼儿期的儿童心智稍成熟,护士尽可能多的对他们轻拍、抚摸,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搂抱、亲吻,这样可使小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变得自然协调,消除患儿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学龄儿童已经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当获悉自己的病情和预后情况时会产生绝望、悲观情绪,甚至拒绝治疗。这时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介绍本病并不是不治之症,有许多白血病患者已经战胜疾病,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介绍他们认识一些存活时间较长的白血病患者,促进他们相互联系、相互鼓励。并向他们宣传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白血病将会被治愈,给他们带来希望以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2根据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首先,诊断期。诊断期的患儿和家长迫切地想知道病情的诊断结果,特别是患儿家长一旦得知“血癌”的诊断结果,心理变化大而强烈。此时护理人员应多到床前巡视,提供必要的帮助,态度要温和,使病人情绪稳定配合治疗。其次,治疗期。目前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化疗会引起强烈的副反应,如恶心、频繁呕吐等,常使患者对化疗产生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需要加强心理护理。护士应及时耐心地提供有关患者病情变化及治疗方面的动态信息,鼓励患者家属正确面对现实,应用积极应对的行为方式,引导他们走出恐惧、烦恼的漩涡[4]。在治疗过程中护士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熟练的技术进行操作,树立良好的形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耐心地启发和引导患者主动配合化疗。第三,病情好转和反复期。这个时期患儿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治疗,对病情有了一些认识,情绪波动较大。不论是在病情好转期还是在波动期,都应该针对儿童心理做好思想工作,语气要亲切、温和,取得患者的信赖,以便积极配合治疗,促使病情早日缓解。第四,临终期。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子女被视为掌上明珠。失去子女的痛苦是难以承受的。护理人员要引导患儿和家长正视现实,使患儿平静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护理人员还应尽量分担其痛苦,尊重患者,满足患者在弥留之际的要求和愿望,使患者能平静地离开人世。

3讨论

儿童白血病人的护理应当建立在儿童独特的心理特征和病情发展阶段之上,同时还应该考虑患儿家长这个重要因素。护理过程中应该努力减轻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同时应根据病情及患儿的理解能力给予患儿家属及年长患儿合适的健康教育,告知白血病的有关知识,关心体贴患儿,多与患儿家长及年长患儿交谈,沟通思想,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逐渐消除患儿的孤独、焦虑、消极等不良心理反应,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699.

[2]陈海英.血液科病区的护理安全管理[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8):27,38.

第7篇: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前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仅由父母中的一方、其他看护人或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14岁以下的儿童。重庆市巫溪县总人口51.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2万人,既是国务院公布的沿江开放县,部级贫困县,也是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县。该县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9020人,占儿童总数的68%,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有3631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6.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 2009年7月,我们以共青团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在重庆市巫溪县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希望通过对该地区留守儿童各种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对象为巫溪县留守儿童,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间插对一些特殊事例的访谈。我们在巫溪县城厢镇、凤凰镇、宁厂镇、文峰镇、徐家镇、白鹿镇、田坝乡、大河乡、中岗乡、土城乡等乡镇随机抽取20-2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共抽样239份,其中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为98.7%。同时,为获得比较效果,我们在各乡镇等量抽取相同数量的非留守儿童进行相同问卷的调查2,共获得问卷231份,有效问卷229份,有效率为99.1%。被调查儿童年龄为6—14岁,其中每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数所占百分比基本相同。

本次调查采用美国derogatis.l.r.在1975年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制:1、没有(1分):自觉无该项症状(问题);2、很轻(2分):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影响轻微。3、中度(3分):自觉有该项症状,有一定影响。4、偏重(4分):自觉常有该项症状,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严重(5分):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调查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

二、结果

(一)心理问题总检出率。

在236份留守儿童的问卷中,至少有一项因子标准分≥3的78人3,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3.1%。检出率排名前5位依次为恐怖>偏执>其它>强迫>敌意,分别为23.3%、19.5%、16.1%、15.3%、13.6%。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巫溪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全部因子均高于后者,尤其在强迫症状(前者1.90±0.52,后者1.61±0.54)和敌意(前者1.75±0.55,后者1.47±0.48)、其他(前者1.67±0.33,后者1.38±0.45)等因子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差异尤其明显。

(三)留守儿童scl-90阳性项目分布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全部因子均高于后者,在强迫症状、敌意和其他方面尤为突出,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儿童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将近一半的儿童感到前途没有希望,以及不少儿童会感到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感到害怕,感到孤独等。

三、讨论

此次调查中所发现的巫溪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3.1%,远远高于全国青少年行为检出率4%,虽然这中间自然有研究方法和标准不一造成的误差,一个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该地区的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在scl-90的阳性项目分布中可以看出,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即使父母回家时也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

四、建议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对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尽快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留守儿童的心理建档工作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的统一协调下,配备专门的人力、物力资源,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培训,使心理健康档案真正成为这些人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工具和有力武器。

(二)积极推行“管教”分离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区域,集中建立一批留守儿童的托管中心或管理机构,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学校施教,机构监护,各施其职,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这方面,巫溪县凤凰镇双凤村“留守儿童家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值得借鉴的做法。

(三)大力拓展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人的联系渠道。

即集中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网络、电话、传媒等多个媒介,大力拓宽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人的联系平台和交流渠道,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由实物和金钱的帮助转化为项目化、信息化的帮扶。

总之,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显性问题,而且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留守儿童当作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来加以建设。中国的问题很大程度就是“三农”问题,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建设未来的主力军,农业生产未来的接班人,农民生活希望的寄托者,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全民努力,让留守儿童心灵不再“留守”,让祖国的明天更有希望。

参考文献:

[1]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2]李揽月,《打工教子难取舍,留守儿童问题多》,《安徽日报》,2004-2-11

[3]吴承红,蔡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

[4]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现代教育论丛》,2006年第3期

[5]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展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岳慧兰,傅小悌,张斌,郭月芝,《“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年第10期

1、 巫溪县相关数据由巫溪县妇联提供。

2 、一些乡镇非留守儿童数量极少,所以对非留守儿童的问卷数量与留守儿童的问卷数量有少量差异。

3、 有一些儿童存在多个因子标准分大于等于3分的情况,在统计时仍然将其算为一人。

4、 对于全国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有很多种版本,一是湖北日报社主办的《大众卫生报》提供的数字,为10.78-15.16%;二是上海东方网提供的数字,为12.97%;三是百度网提供的数字,为6-22%。

第8篇: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儿童;心理问题;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b)-092-02

现将我院收治的46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住院期间表现出的几种心理问题,及对这些心理问题给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措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0~2006年住院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儿46例,其中6~12岁学龄期患儿38例,他们在住院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悲观抑郁、害怕孤独、自卑依赖等心理问题。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儿心理障碍,使之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处于最佳治疗状态。

2护理

肾病综合征患儿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外,科学的护理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这些患儿在住院治疗期间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和学习,置身于一个陌生环境,每天接触病友和医护人员,加上治疗过程中带来的痛苦和身体上的变化,使他们逐渐变得冷漠、孤独、恐惧,产生自卑心理。对于这些患儿医护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使他们懂得疾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治疗,身体会很快康复,并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学习和生活,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以下是肾病综合征患儿在住院期间容易出现的几种心理问题:

2.1恐惧和悲观心理

本组肾病综合征患儿多数为学龄期儿童,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由于生病住进了医院这个具有特殊环境的地方,尤其是每天看到穿着白大衣的医护人员和痛苦而陌生的病友,一些胆小的患儿特别害怕打针吃药,见到医护人员就感到紧张,担心自己的病情严重,甚至会死亡,表现出急躁不安、胆怯、悲观、郁郁寡欢,失去了以往的活力,患儿这种不良情绪会影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像慈母一样去关心和安慰他们,向他们说明本病是不可怕的,只要配合治疗是能够治愈的,使他们逐渐熟悉和习惯新的环境。对于胆怯的患儿给他们介绍一些痊愈病友的治疗好转经过,消除其恐惧心理。对心理承受压力较低的患儿,就患儿的某些异常检查结果和可能的不良后果,向家长解释时应注意回避患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1]。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应相互配合,共同关爱他们,使他们感到周围的人都在关心他们,从而不再感到恐惧和悲观,增强信心、勇敢面对疾病,积极接受治疗。了解造成患儿恐惧的心理因素,就可以施用科学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以减轻患儿对医疗和疾病的恐惧。

2.2饮食习惯的改变

儿童时期对很多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一个健康的孩子不必严格控制,但对肾病综合征患儿来说,饮食在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不正确的饮食会加重病情。患病初期身体高度水肿,大量蛋白从尿中排出,体内发生蛋白质不足现象,故应从饮食中给以补充,同时控制盐的摄入量,因此要给予高蛋白低盐饮食,如肉、蛋、鱼、豆制品等,食盐量每日不能超过2 g[2]。有一些偏食或平时饮食习惯偏咸的患儿难以接受,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娇惯下特别任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向患儿和家长耐心解释,说明过量盐饮食的危害,如果继续大量食用有盐饮食会影响对疾病的治疗,病情难以好转,应等水肿消退后,再逐渐进有盐食物,同时鼓励患儿食用高蛋白饮食,让患儿知道蛋白质是身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非常重要的。要配合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调节食物的色香味和种类,尽量适合患儿的口味,增进患儿的食欲,使治疗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

2.3自卑和孤独心理

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需长期服用,但长期服用会产生一系列明显的副作用,如向心性肥胖,满月面,水牛背等,由于体形出现了变化,加之其他同龄人的嘲笑,特别是一些爱美的女孩子会远离人群,产生自卑和孤独心理,情绪低落,任何不当的语言和语气都可能是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对患儿产生消极影响,不愿接受激素治疗,然而,激素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如中途停药,治疗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使病情不断反复。医护人员如果遇到自卑心理较强的肾病综合征患儿,要满腔热情地关爱他们,不能有丝毫的冷漠,语言亲切,要明确地告诉患儿激素治疗的重要性和长期性,用药过程中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要看到经过治疗自己的病在一步一步地好转,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安慰,随着病情的好转,停药后,激素副作用引发的不良体征会慢慢消除,和健康儿童一样。从心理上解除患儿的自卑感和孤独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完成治疗方案。

2.4担心影响学习

由于本组患儿多为学龄期儿童,长期反复住院治疗,不能正常上学,非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影响今后学业和发展前程,这种担心加重了患儿的心理负担,表现出抑郁、沉默、焦虑、烦躁、发脾气,不安心住院治疗,产生急于出院的想法。为了避免和减轻患儿的忧虑,医护人员必须善于观察分析,掌握患儿的心理变化和要求,及时与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和疏导,用细心的护理关爱影响他们的情绪,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与家长配合组织患儿学习,也可请老师和同学到医院为患儿补习功课、辅导作业,这样可以满足患儿学习的需要,使患儿安心住院治疗,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2.5恢复期心理指导

此期患儿的症状基本消失,部分患儿和家长以为疾病彻底治愈,可以尽情地玩耍,饮食不受约束,不再注意周围的环境,精神上完全放松,甚至把维持量的激素也忘记服用。然而恢复期患儿虽然症状基本消失,但是由于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很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而感染和停用激素可使病情加重或复发。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做好恢复期和出院指导,讲清有关注意事项,包括饮食,激素减量原则,懂得一般消毒方法及卫生知识,注意休息,适当活动,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定期进行尿液复查[3]。

3结果

对于产生不同心理问题的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所有患儿都能很好地克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乐观向上的心理,缩短了疗程,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4讨论

心理护理旨在对心身病症患儿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反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它能充分调动患儿的主观能动作用,具有重要的医疗预防价值,患儿的疾病康复是医护人员心理护理工作的最好成果[4],护理人员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改变患儿的心理状态,让患儿在最佳的心态下主动接受治疗,以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使患儿身心尽快恢复健康,和健康儿童一样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晔华,阚积荣.24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心理护理[J].青海医药卫生,2005,37(5):370-371.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642-1643.

[3]廖红云,邓国群.肾病综合征患儿的心理护理和卫生指导[J].现代临床医学,2005,31(4):269-270.

第9篇:孤独症儿童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音乐治疗 自闭症儿童 方案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世界上许多专家、学者关注并研究的一种严重的、病因未明的、广泛性身心发展障碍性的疾病。我于2007年―2009年在特殊学校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了音乐治疗实训的专题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文化心理认同感,会受到不同社会环境、地区、家庭和日常监护人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方案的制定值得音乐治疗师去探究。本文是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方案探讨的续篇。

一、促进自闭症儿童语言的训练

语言能力是人类智力结构中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是人类在未来成长过程中许多能力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它是人类进行交流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自闭症儿童语言发育的迟缓,也是造成其认知水平低于同龄人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音乐治疗时应重视和加强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训练。

要发展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就不可忽视听觉的训练。大部分自闭症儿童的听觉能力要低于正常儿童,但是听觉系统却没有问题,只是自闭症儿童没有聆听外部声息的意识和习惯。这时,治疗师可通过听辨音高的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听觉注意、听觉识别、听觉理解、听觉选择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自闭症儿童听觉器官的聆听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自闭症儿童接受和分辨外界声音的能力。

(一)听觉训练―听辨音高的训练

训练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先需解决的问题是听的问题,继而是发音的控制力,最后是字、词、句的使用,上述是提高自闭症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因素。

问题与方法:第一阶段,治疗师可利用适合自闭症儿童音域的旋律类打击乐器(木琴、音砖、棒中钟、彩色音钟等)、钢琴、人声等使自闭症儿童做音高对应活动。治疗师“制造”出一个单音,如患儿不说话,可让患儿用乐器仿效去弹、敲,打出相同的音,逐步过度到唱、唱奏同步等活动。患儿有语言,能够接受指令,可要求他(她)用人声去模唱后再奏出,直到唱奏同步。当自闭症儿童能基本模唱出单音音高时,就可进入下一阶段音程的训练。音程以选用协和音程为原则,起初,治疗师奏、唱出一个大三旋律音程,患儿则仿奏、仿唱,直到唱奏同步,能分辨出两音的高或低。治疗师弹奏大三旋律音程时,应在患儿说话音域内,以最能说清楚的那个音为准,向上构置大三旋律音程,如基准音是b,则可在b―b1间练习,过后可选说不清楚的那个音为准,向上构置大三旋律音程进行练习。当患儿有点理解能力时可加入语言进行认知训练。

(二)促进口语沟通―歌曲接唱方式

歌曲接唱训练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平衡与否,可直接影响其认知能力、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此方法目的在将歌唱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口语式的沟通学习,适用于自闭症儿童沟通障碍。歌曲以自闭症儿童熟悉的歌为主,如《小头爸爸》。施行步骤如下:

步骤一:治疗师唱完整的全曲(含歌词)二至三次,同时,随乐而动影响或带着他们动。

步骤二:治疗师唱每一段乐句(含歌词),但该乐句的最后一音不唱,静待自闭症儿童发出声音接唱最后一字/词,即便不清楚,也算自闭症儿童自主性的接唱,如:治疗师唱“妹妹背著洋娃(停顿)”,自闭症儿童以最后一字“娃”或“m”等其他声音出现接唱时,治疗师均以口语立即给予鼓励,并继续第二乐句。

步骤三:第二步骤接唱率达百分之八十后,可进行第三步骤,即治疗师唱第一乐句时,流下该乐句最后一名词不唱,让自闭症儿童接唱。如,治疗师唱“妹妹背著(停顿)”。自闭症儿童以“洋娃娃”、“mmm”(节奏音)等其他音接唱,治疗师均以口语立即给予鼓励,并继续下一乐句。

步骤四:方法同前,这时治疗师只唱起头音,如“妹妹”,其余动词、名词皆留给自闭症儿童接唱。

步骤五:如果自闭症儿童接唱全曲达百分之八十后,此阶段治疗师则以纯粹念该曲歌词的方式,让自闭症儿童接念。方法细则,仍与步骤一、二、三、四相同,由接念―个字,再长至接念整段乐句歌词。

步骤六:治疗师自行创作简单的儿诗,一开始以四至六句长度为宜。教学方式同接唱(念)教法步骤一样。最好是以与自闭症儿童日常生活、上课规则有关的内容,创作有节奏性的念法。

三、旋律音调法

此方法结合音高、节奏及手势,可对改善自闭症儿童说话没有抑扬顿挫或说话流畅性差有很好的效果。如自闭症儿童说话短促、断断续续、结巴、平音均适合此种方法。在用此方法之前,必须先找到自闭症儿童说话声音的实际音高,再依其结巴、断断续续……的字词作节奏、音高的练习。如,自闭症儿童说话声音的音高大部分无中央C上方的D音出现,而只会说几个短促的音(如最多讲三个字“老师好”),可用改变旋律音调法去训练,如“老师好”的旋律变化为: 练习之后可将字增加为“老师你好”,旋律变化为: 然后再看自闭症儿童进步情形增加不同的字进行节奏、音高、长短的训练。当自闭症儿童不能理解时,治疗师可用手势的高低来帮助自闭症儿童理解说话声调的变化和长短。

语言与声音(音乐)是相辅相成的学习沟通工具,适合自闭症儿童能力的音乐性活动或音乐治疗中使用的方法,是可以改善和提高自闭症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的。

二、促进自闭症儿童身体协调的训练

促进自闭症儿童身体协调能力可用音乐律动法。音乐律动治疗时,可在现场用录音机播放音乐,治疗师带领自闭症儿童做随乐治疗活动;或采用一位治疗师现场演奏,另一位治疗师带领自闭症儿童做随乐治疗活动。在自闭症儿童所处的环境中演奏音乐,是自闭症儿童比较喜欢的音乐治疗形式。因为,现场演奏音乐可提供一种视觉的冲击力和随时配合另一位治疗师的治疗活动。音乐律动法可提供一种释放的、无威胁的自我表现的场合,有助于抵消自闭症儿童禁闭的机制和一些强迫性观念。

步骤一:治疗师现场演奏音乐一遍,另一位治疗师观察患儿当日的情绪和此时对音乐的反应,第二遍治疗师随音乐动,患儿感受音乐自发动。

步骤二:治疗师随音乐双手对拍节奏,示意患儿跟学,当患儿哼唱与手配合能跟上音乐的速度并能记住时,治疗师可与患儿采用对拍的形式。

步骤三:患儿与治疗师对拍出现主动行为时,可加入脚的内容(音乐律动步骤亦可从脚开始);初,治疗师拉其晃动时,两脚需先后随身体的倾斜单脚支撑,另一脚离地不宜高或离开原来位置就行,随着兴奋点的调试治疗师可轻推或轻拉患儿向前或向后运动,当患儿能够跟随治疗师做以上动作时,就可进入下一步。

步骤四:让其手脚配合跟随治疗师做以上动作,当其能记住步骤三的动作、方位,就可加入治疗师与患儿对拍、旋转互动的内容。

步骤五:如果患儿在上述互动中有自主表现时,可进入治疗师随患儿动,适时提醒完成动作,或治疗师学习患儿创作的动作与之互动。

提示:

1.对于触、碰不抵制的自闭症儿童可按此做;

2.对于触、碰抵制的自闭症儿童可由其它方法介入,直至对于触、碰不抵制,并能随乐、随师做律动。

3.音乐的体验,可能会使自闭症儿童变得着迷。着迷会造成自闭症儿童转为内向,不理会周围的环境,心不在焉地凝视,着魔似地摇晃或哼哼。这时的音乐成了患儿逃脱现实的工具、一种独处的方法和保护措施,这时的音乐体验反而成了一种制约,治疗师必须对此行为进行对抗,把患儿的这种音乐体验转向感性意识积极的情境中。

三、促进自闭症儿童情绪调控的训练

特殊儿童的情绪问题可通过音乐力度的训练来改观。力度是指音乐中音的强弱程度,即音乐中的强、弱、渐强、渐弱等来调整问题情绪。由于自闭症儿童在情绪控制上弱于一般人,因此,在音乐治疗中治疗师大都首选鼓来纠正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问题。鼓上力度的训练对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问题已得到了证实。

除了以上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如音乐视谱结构化教学、歌表演、奥尔夫乐器的使用、音乐提示方法等。这些方法都是设法使自闭症儿童获得一些东西,能够产生深刻感受,并能持久地有益于他。因此,在采用以上音乐治疗方法时,必须根据自闭症儿童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不可在自闭症儿童在社交上或音乐上没有做好准备时,就匆忙设法使自闭症儿童参加音乐活动。对自闭症儿童采用个别还是集体治疗,得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来具体定夺。不过对于普通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原则,同样适合于自闭症儿童教育。

四、物与我关系

可用锣、钹进行动与静的训练,有利于自闭症儿童对“物与我”之间存有关系的留意,一旦患儿建立了这种物我关系的概念,他的社会接触便会开始,故训练自闭症儿童听音,可帮助其建立社会关系;还可以刺激其语言的学习与表达能力,促进他们领会听音的规则,如上个声音终止接着发出另一个声音,儿童就会懂得语言规则及人我关系。乐器不仅可作为疏解紧张的方法,而且可促进语言的学习。

五、结语

经过一段时间音乐治疗的实训,自闭症儿童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变:首先是兴奋、高兴的情绪溢满面庞;对音乐专注的时间延长至3分钟以上;交流从极少数应答到少量主动语言的出现至最后能主动打招呼交流;运动协调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倘若有10次指令受训自闭症儿童至少有8次以上的接受或回应;文化课上注意力低下、多动等也有明显改善。两年多的实验结果表明,音乐对自闭症儿童确有比较明显的治疗效果。由于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此,每一个方案的制定都具有挑战性,治疗师要严把自闭症儿童的重复测验、区分类型关,提高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等检验指标,使测试结果具有某种一般性和普遍性。因此,正确制订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方案,是每一个治疗师不可懈怠的工作,需要长期、深入进行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张焱.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2):123-127.